激活历史

2024-09-28

激活历史(共11篇)

激活历史 篇1

历史漫画是一种视觉艺术, 画面生动形象, 幽默诙谐,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以及强烈的讽刺性, 它借助讽刺、幽默、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历史人物, 再现历史事件, 凸显历史或生活的真实状态, 揭示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本质内涵, 寓意深远, 发人深思, 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历史漫画适时适度的引用, 通过巧用历史漫画激活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深化历史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漫画导入, 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历史漫画生动形象, 直观新颖, 诙谐幽默, 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猎奇需要, 其蕴藏在笔墨深处的寓意往往给人无尽的历史韵味和丰富多样的联想, 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欲和求知欲。因此, 在新课伊始阶段, 教师可借助漫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拨动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课学习当中,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 笔者以漫画“赶英超美”作为新课的导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漫画, 并告知学生该漫画的创作背景,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思考性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该漫画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愿望?该愿望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认为此愿望能否实现?为什么?这样通过漫画制造悬念, 学生兴趣盎然, 热情倍增,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新知识, 既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激活了课堂, 为接下来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漫画解读, 深化知识理解

一幅漫画, 往往由画中的人物或事物, 画中的文字、符号, 画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因素组合而成。只有将这些要素与整体联系起来, 才能明确漫画背后深刻的意蕴。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漫画时, 教师要注意漫画的解读, 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漫画要义, 进而挖掘漫画蕴含的深刻寓意, 深化知识理解。如在学习《冷战中的对峙》一课时, 美苏争霸经历三个阶段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若单纯地对该知识点进行讲解, 学生难以获得深刻的理解, 于是引入漫画《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较量》,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来把握漫画要义, 深化历史知识的理解。

首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仔细审视漫画中每一处细节, 然后提出有针对性问题, 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1) 漫画中描绘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坐在什么东西上, 在做什么? (2) 漫画中的人物表情、动作有什么不同? (3) 你认为该漫画以什么为背景, 反映了当时的什么历史事件? (4) 从该漫画中你能看出来这两人的较量中, 哪一方处于优势, 哪一方处于劣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很快得出了结论:漫画描绘了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坐在核弹上进行扳手劲的较量, 他们的另一只手则分别摁向控制对方的导弹按钮, 反映了古巴导弹危机事件是苏美争霸的表现。赫鲁晓夫满头大汗, 肯尼迪的手随时准备按核弹按钮, 这说明当时美苏争霸的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 苏联处于下风, 同时也反映出美苏关系极度紧张, 战争已一触即发。这样通过漫画促进了学生对美苏争霸特点的理解, 强化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三、漫画创作, 激活历史思维

历史漫画创作主要是对某一历史现象和事件, 某一历史人物的特点进行漫画创作。通过漫画创作, 一方面可以再现历史情境, 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历史漫画材料, 或引导学生自己收集相关材料, 创作历史漫画作品。在增强学生对历史问题理解的同时, 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审美趣味, 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后, 要求学生以此为题材, 构思历史漫画作品。学生经过收集整理, 探究实践, 创作了众多的漫画作品。以下是一学生创作的题为“杀鸡”的漫画, 鸡象征着中国, 杀鸡象征着中国当时的命运, 中国被列强宰割得奄奄一息, 鲜血淋漓, 惨不忍睹。

当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有了清晰的理解后, 教师可借助漫画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这样既可以起到提高认识、夯实巩固、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 又可以培养学生从漫画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历史漫画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素材, 教师要加以精心选择, 巧妙运用, 借助漫画的特殊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激活历史 篇2

在6班讲到美国用原子弹逼迫日本投降,以避免登陆战给盟军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时。我说:当时美国军方准备把两颗原子弹扔在东京的,但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临时改变了计划。学生挺好奇,就问我,什么原因呀?我就陈述了一个理由,当时由于技术的限制,美国飞行员定位不准确,再加上紧张,错误地投放了地点。我自以为给了学生一个恰如其分的回答,满足了学生对历史之谜的好奇。

孰料,6班平时一个性格活泼的女生打断了我,她指了指她后面一个男生:老师,他不同意你的解释。我没有生气,相反,很友好且微笑地看着那位小男生,他沉稳、朴素,我有点印象,他经常在我讲一些内容之前,能预先说出我要讲的主题,是一位对历史有浓厚兴趣且历史储备丰富的学生。我示意他发言。他说:当时美国军方没有准备轰炸东京,对长崎和广岛的轰炸是事先定好的,并不是飞行员的失误造成的。我让他坐了下去,实际上我对这个事件并没有细致查找资料。课堂上刚才的这番解释记忆里也是听某位同行说的。后来回到办公室,迅速查了相关资料,果然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不禁汗颜,看来,我的备课还必须再充分些,不然弄出些知识性错误可不是好现象,会误人子弟的。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那位学生,师生相长,的确,我们要平等地和学生相处,不仅在人格上,也要在知识上。

激活历史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51

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中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历史思维能力发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看法。

一、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功能

1.培养学生兴趣,激起求知欲

历史学科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利用历史图片的教学功能,往往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的主动探求状态。我首先从新课导入入手,改变以前固定的教学流程,开始大量阅读和浏览,在书中、在网上寻找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适时适量地引到课堂教学中。如选修四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的第一课《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了从整体上给学生一个概貌,激发学生对孙中山这个人感兴趣,我上课就用课件展示了教材中和在网上下载的几幅图片,并对图片进行生动解说,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并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将所示图片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促进课堂互动氛围的形成与新知识、新问题的生成,深化学生的历史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利用图片,培养观察想象力

教材中有不少是图片,具有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和教育性。它蕴涵着深刻的寓意,给人以无穷的历史韵味,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能力的珍贵教学素材。如《辛亥革命》一课,讲同盟会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照讲解的同时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雄鸡一唱天下白,图中竹叶由三民主义的某个主义四字组成。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竹叶组成的特征,想象其涵义,再进行讨论,学生很快说出是族字,即民族主义。这样,学生的具体感知与联想思维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定的历史概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以图铺路,培养历史审美感

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图片,如人物图、文物图、复原图、遗址古迹图、艺术珍品图等。这些图片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图文并茂,烘托出浓厚的历史审美气氛,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亲和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如,讲《唐朝手工业发展.时》,结合课本“唐三彩骆驼载乐佣”和“唐代花鸟纹锦”彩图,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了历史情趣,感受到唐代丝织业技术水平的高超,认识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并鼓励学生谈感受,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化难为易,突破要点

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尤其是抽象的知识,如果离开图片教学,往往重点难以突出,难点不易讲清。教师运用插图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则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如在学习元朝行省制度前,可以先出示汉唐版图和元朝疆域图进行比较,强调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进行有效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指导学生在地图中找出中书省和其他11个行省,指出行省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提问我们处于什么省?从而理解“我国省级政府设立始于元朝”。

二、高中历史图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通过示范、引导,使学生了解解读历史图片,通过图片思考历史的思维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解读历史图片能力。我认为开展历史图片教学的方法可分为观察历史图片、叙述历史图片和解析历史图片。

1.观察历史图片

观察是解读历史图片的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什么”,从表面信息入手,结合所学知识,进而一步步挖掘图片中的历史信息。

(1)观察什么?观察内容应该包括:①图片的题目是什么?②你看到了什么人或事物?如果有人物,他们的衣着打扮、面部表情、姿态如何?如果是事物,属于哪种类型?存在于哪个国家?哪个时间?等等③联系所学知识,获知图片的时代背景、由来、内容和历史价值。最后,获得历史图片中的有效信息。

(2)怎么观察?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目的与任务,带着问题观察图片。一般教师在呈现图片的同时总会提出问题,这问题就是学生观察图片的目的与任务。不围绕问题观察图片是低效的,甚至会是无效的。其次,观察要有顺序。合理的观察程序一般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再次,观察要有重点。有重点的观察才能抓住图片的主要内涵。

2.叙述历史图片

准确叙述历史图片,包括简明地表述历史梗概,形象地、有感情地表述历史情节,逻辑地、有论据的表述观点,清晰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等。我认为可以通过“看图叙史”和“看图问史”等方式培养学生相关能力。

(1)看图叙史。学生可以针对单张图片,讲述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前因后果,也可以利用多张图片,梳理历史发展进程及历史客观规律。看图叙史,既解读了图片中的历史信息,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记忆更深刻,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

(2)看图问史。学生根据图片提出问题,达成质疑历史的精神和提高问题意识的能力。可围绕图片反映的历史表象、本质特征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背景、影响等因素,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方式提出自己的问题。由学生提出,经教师梳理后呈现问题。这种看图问史的方式,表明学生已形成解读图片的一套模式,也体现出学生善于从现象观察深入到本质特征探究的能力。

3.解析历史图片

主要是通过对图片的分析、比较、概括,进一步深层次解读图片,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完整认识,在解析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历史图片解读能力。

分析就是将历史图片中的各种组成要素进行分解,从而让学生可以整体把握历史,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比较就是通过历史图片内容的比较,找出变化的历史信息,从而认识整个历史演进过程。概括就是在充分提取历史图片表面信息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概括,进一步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用历史趣闻激活高中历史课堂 篇4

关键词:历史趣闻,激活,高中,历史课堂

高中学生基本上都承载着考大学的使命和重担, 作为高考科目之一的历史学科也必然会为学生服务, 为高考搭桥 (当然, 历史学科的使命和功用也不仅限于此) 。所以, 我们的学生一上到高中, 一读文科, 学习历史好像始终就只有一个目标:应对高考!而有些老师也在升学压力和功利面前无所适从, 选择玩命的教书, 严肃课堂纪律, 抓紧课堂的分分秒秒死讲知识内容, 向45分钟要成绩, “逼”着学生把知识往脑袋里灌。对于这样的历史课堂, 收效如何?学生的主观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又是否得到锻练了呢?教师授课之后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些问题的困惑, 笔者深有体会。其基本结果是学生厌倦历史课, 教师疲累, 课堂“死水一潭”。其实, 我有时在想, 要改变历史课堂现状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 比如给学生适当讲讲历史故事, 说个历史趣闻, 插个幽默风趣的笑话等等。可刚提出来, 有些老师就不同意了:高中课堂搞这些“花哨”的东西有必要吗?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行不通。就我个人认为, 高中历史课堂搞点“花哨”的东西很有必要而且是很重要的。就说讲历史故事, 它的好处就很多:

首先, 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搞活历史课堂。如笔者在讲授“张骞通西域”时说到秦始皇很可怜, 堂堂一个封建帝王, 没吃过葡萄。学生一听, 不可能啊, 葡萄多普通, 我们都吃过。我就讲, 你们比秦始皇有口福, 葡萄是西域物种, 秦朝时西域没通, 中原没有葡萄, 所以他没吃上。由此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了西域交通畅通后, 中原和西域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这是张骞通西域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之一。在讲春秋战国纷争中的五霸时, 说到首个霸主齐桓公小白是活活被饿死的, 下面的学生一听, 马上炸开了锅, 议论纷纷, 都认为不可能。我说, 小白不听管仲之言疏远易牙、竖刁等小人, 终被奸臣堵在齐宫高墙之内, 无人过问而活活被饿死, 尸体在寿宫中放了67天, 生蛆了也无人收尸, 实为可怜。学生听了都唏嘘不已, 为齐桓公身死感伤之余, 他们又若有所思:小白为何会有如此下场?奸臣小人祸国误君固然可恨, 身为国君的小白没有错吗?学生各抒己见, 有说不该用小人, 有说应该听管仲之言疏远小人等等, 归根结底, 这是个君主用人纳谏的问题。这里, 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历史原来也可以这样学啊!

其次, 能够丰富课堂内容, 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得到有效的填充而变得有血有肉。说到秦始皇建秦朝后, 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采取文化高压政策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强化皇权。这是理论, 学生较难理解。讲讲“焚书坑儒”的故事吧:秦始皇三十四年 (公元前213年) , 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郡县制”, 要求根据古制, 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 并主张禁止“儒生” (读书人) 以古非今, 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 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 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 称赞过去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 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 许多方士 (修炼功法炼丹的人) 、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 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这是秦始皇为统一思想而采取的文化专制政策。同时, 秦始皇也认为, 乱世必用重典, 国家刚立, 诸事不顺, 不许乱说话, 思想禁锢、文化高压也是必然的。在讲秦朝钱币“秦半两”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这种秦朝下币 (黄金为上币) , 我们除了要告诉学生这种钱币的特征圆形方孔并为以后历代货币的典范之外, 还可以讲讲“秦半两”其实也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说“秦半两”铜钱币中含稀有的矿物质, 对治疗人体跌打损伤有奇效, 据说一位老中医用它治好了因车祸而肋骨断掉两根的我国著名作家冯牧先生的伤。可惜的是, 这种矿石在秦始皇时已经采完, 后世所铸铜币不再含有这种特殊物质。这样, 将细小的知识内容融于短小的故事及趣味素材中, 既丰富了历史课堂内容, 又将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点情节化、故事化、趣味化。

再次, 讲讲历史故事, 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有用的历史素材, 拓宽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视野, 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可以印证西汉用人观、“昭君出塞”可以说明汉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中的和亲政策、“商鞅立木取信”说明商鞅变法革新的决心、“腰斩李斯”可以讲讲秦朝的严刑酷法、“黄袍加身”说明赵匡胤称帝的野心、“王羲之写字换鹅”也可以印证东晋大书法家对鹅对书法的钟爱等等。

最后, 讲故事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及想象力, 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探讨, 从而形成新的史学观, 对历史学科有较全面的认识和定位。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历史史实时, 说到明朝的这一航海壮举的目的就在于炫耀大明国威、寻找失踪的惠帝和为统治者在异域寻奇珍异宝。当然, 下西洋对于密切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外贸关系及文化交流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是明朝与东南亚各国交流的黄金时代,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讲, 郑和七次下西洋, 规模之大, 人数之多, 所携带的金银珠宝及中原的丝绸玉器更是不计其数的精彩场面。我们再联系郑和下西洋的初衷之一, 就是为统治者寻宝, 这样将中国的巨额财富外流, 这么“昂贵的外交”究竟为那般, 给明王室又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呢, 大家想想。学生反应比较积极, 各表观点, 有说明朝统治者生活奢侈的, 有说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只顾自己淫乐的, 有说国家财政承受不了庞大的费用支出终会入不敷出的, 也有说明朝统治者用满船的金银珠宝玉器丝绸去交换东南亚各国的土特产品是得不偿失, 没有经济头脑, 这次亏大了的, 等等。在这里,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拓展, 他们可以就历史史实发表自己的看法, 畅所欲言。从而形成新的历史观点, 凸显学生在历史课堂的主体地位, 历史课堂要让学生发言, 特别是针对课堂知识商讨性质的发言。我认为, 历史课堂要活起来, 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 要让学生感到历史学科、历史课堂的魅力, 摆脱枯燥的说教, 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自主的学习和创新型的探讨历史问题, 我是不会忌讳在历史课堂适当讲讲历史故事或搞点“花哨”的东西的。

当然, 我在这里用到了“适当”一词, 也就是说, 历史故事是可以讲的, 但不能乱讲, 更不能将历史课变成讲故事的课。历史课堂上的故事讲解与一般的故事讲解是有所区别的, 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其一, 历史故事应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要能够清晰明了地印证历史观点和结论, 对相关的历史理论要有说服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历史故事素材的时候, 一定要仔细斟酌所选的故事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度与适应性;其二, 所讲述的历史故事应尽量简短, 要高度浓缩故事的情节, 不宜过长, 主要是对历史理论进行佐证的材料, 增加历史知识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把工作做在课前, 仔细认真地备课, 找准故事内容与理论知识的切入点, 尽量用精彩而人性化的语言高度概括故事内容, 做到简短、精炼、丰富、生动;其三、应根据教学实际, 灵活地安排适当的故事内容, 一堂课时间较短, 规定的教学任务是必须完成的, 所以历史故事内容不宜安排过多、过长, 否则, 就会喧宾夺主, 主次不分了;其四, 课堂历史故事的讲解, 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 对历史问题、历史知识进行自主创新性的探索与思考, 以达到对书本知识熟悉的目的, 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材的积累。

结语:

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有活力有激情的, 师生之间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合作关系, 更应该是教学研究、知识问题探讨过程中的益友。我们要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的主观感受和学习情趣, 尽量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自觉地接受课本知识, 将寓教于乐的“乐学教育”思想贯穿在日常教学中。历史知识也不是死的, 但怎么让它青春永驻, 焕发魅力之光呢?这就必须给它注入快乐的成分, 填补它苍白枯燥的地方, 让它变得有血有肉, 使这门学科更加有生命力, 更具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宏志、史明迅主编:《中国古代史》选修 (全一册)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第27页, 第34页。

[2]陆静:《感悟有生命的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12期。

[3]《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11日第4版。

构建和谐课堂 激活历史教学 篇5

【关键词】历史课堂;提问;情境;有效教学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如果自然发生则被称为是注意的,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因此教师可因生、因时、因材,细观察、巧琢磨,创设新颖的情景,巧妙、生动、形象、直观、贴近学生实际经验,发人深思,构建和谐课堂,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引起其反映,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构造有效提问,激发其求知欲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首先教师根据学习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意图,明确教学要求,弄清重难点,把握教材的整体性,设计成由浅入深的问题链,精心设计提问,提问起到了激发情趣,促进思维,发展语言等作用,构成了课堂教学教和学的信息交流反馈的过程。

其次,还要了解学生,只有“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诊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反馈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在教授“法国大革命”的学习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如学习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时,可设计以下问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分别有哪些?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又有哪些?法国与英美相比,革命爆发的原因有何异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制订的一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1787年宪法》和法国的《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等,这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在各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可设置新的情境,如提供这些法律文件的图片、引用这些法律文件的原文等进行设问,也可以直接提出以下问题: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中都制订了重要的法律文件,概述这些法律文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影响。通过对这些法律文件的分析,不仅突破了学习的重点,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充分认识了法律手段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加深了对资本主义法制社会的认识。教师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出色的课堂提问可以使“一脸疑团”的学生“豁然开朗”,也可能把“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的被动局面转化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热闹场面。

二、帮助学生制定确实可行的数学学习目标和完善的学习计划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习计划就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措施,没有规划的学习生活最终学到的知识将是很少的,制定计划时要注意的是:①这个计划要确实可行,这是最基本的前提;②要真正付诸行动,落实到实处,这个是关键。在帮助学生制订目标和计划时,教师应本着“追求细致”的原则,切忌好高骛远,无法落实。为了更好地保障目标的实现光有计划是不够的,还要有计划测评措施,以清楚地掌握在实现目标的阶段中,我们离目标还有多远还有多久。有些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尽管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但是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很好的实施,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创设历史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

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这决定了这一学科研究的对象均为过去发生的事情。今天的学生不可能回到已逝去的年代中去亲身感受或体验历史,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因而会出现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不易理解与掌握的状况,这些难题该如何处理呢?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插入历史影音资料,创设影音情境,对于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在教授必修一第2单元《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直接明了地弄清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我给学生们播放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社会状况以及英国的社会状况,学生们在看完资料片后很自然地明白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同欧美国家的差异。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从课间的涣散状态转入到课堂的集中状态,带着探究问题的心情积级、调动了学生探究学习历史的兴趣。

激活历史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篇6

一、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对课本教材进行整合, 针对授课内容的特点, 设计不同的课型, 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教材的编写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探索和理解有关内容, 同时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以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 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 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 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潜能, 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在我本人的历史教学实践中, 对教材的处理和整合大致分成两类:

其一, 教师可根据课标的单元要求的详略以及班级实际情况, 把几课时合为一课时或把一课时分成几课时进行“板块教学”。比如:我在教学中把九年级 (上) 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的第9课、第10课、第11课和第12课内容进行整合, 把四课时压缩成两课时, 并分成两大板块“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和“国际工人运动”, 这样课标对四课的内容标准就贯彻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板块教学”中, 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又节约了教学时间, 提高了历史课堂效率,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其二,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把不同的历史教学授课内容设计成不同的课型。对“原版教材”部分内容进行适当“整合”。比如:我把七年级 (下)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单元活动课整合起来, 选择“主题活动型”的课堂教学设计。通过为《清明上河图》配文字说明的活动, 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 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 培养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 再通过一幅幅图, 并配有音乐, 展示了北宋都城东京城郊, 汴河河道和热闹繁华的街景, 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达到《课标》要求的本单元的内容标准之一“了解北宋时期社会生活的概况”。

二、教师精心设疑, 鼓励学生质疑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 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 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 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一个好的问题, 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探索中体会发现的快乐。

设问的方法有许多, 可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如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步步深入;也可逆向提问, 如北师大版中国历史第一册中的《秦帝国的兴亡》一课, 可设问:“若天不下雨, 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代历史人物发问:“假如你是商鞅, 你将如何实施变法?”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 增强主体意识, 渲染历史情境。总之, 问题要落在关键处, 要在平淡中激起波澜。

我尝试到, 在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采用竞赛的方法鼓励学生提问题, 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中学生表现欲望很强, 这样既锻炼了能力又能做到集思广益。有的同学的提问虽显稚嫩, 但这也不失为引导其学习兴趣的一个好主法。让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中初步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喜悦, 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完成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激活历史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篇7

一、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农村学生学习习惯差,加上知识面狭窄,思维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做到:

1. 以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学生就会因为好奇而主动学习,进而思维活跃。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须不断创造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条件、环境和气氛。如用音乐歌声渲染气氛,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用多种媒体满足学生的感官要求,从而寓教于乐,这有利于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

2. 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新课程下,师生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学生,还学生陈述意见、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权力。教师还应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谈心、聊天、游戏,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对症下药”,师生共同分享学习中的苦与乐。这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法指导,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

1. 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1)上新课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自己先列出提纲,找出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2)试着思考课本中的“想一想”、“材料阅读”、“自我测评”。(3)合作探讨,归纳小结。

2. 在教学中及时指导学法。

“学起于疑,思源于疑”,要让学生自己读课题、内容,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归纳学习不同内容时运用的方法,如时间记忆法,比较异同法,评价历史人物、事件一分为二全面分析法,收集材料求证法等。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创新思维能力贯穿于讲课中,变陈述式“是什么”教学为“为什么是”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寻找解疑方法,体验学习中的快乐。

三、利用合作探究的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设置疑境,自学探索。

有疑则思,无疑则无思。教师要创设疑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追根究底中发展个性,强化思维。如对八年级历史上“近代工业的兴起”设疑: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造船制炮的先进技术,开展了洋务运动,内容有哪些?中国是否就此强盛了?经过洋务运动,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新的事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学生阅读课本,合作探究问题,最终解决了问题。

2. 鼓励提问,激发创造性。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对肯动脑筋提问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许,培养其创新思维。如教学八年级历史上“鸦片战争”一课时,有学生提问:“中国如果不禁烟,英国就没有借口发动侵华战争了,那鸦片战争就不会发生了?”学生提问题的过程也是其思维的过程,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提问题,而且学会了思考问题,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班内分组,开展课题化研究学习。

新课程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做法是:把班内学生分组,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如:以开展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小组;以解决课本“想一想”问题为内容的学习小组;以如何学习历史内容的方法研究小组;以调查实践活动为内容的课外研究小组等。通过开展课题化学习,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得以充分培养。

四、综合运用评价机制,促进创新思维能力形成

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也就不一样,因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差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1. 多项评价,共同参与。

在学习中,把过程和结果相结合评价学生,不仅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学习,而且能促进学生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与教学相长的过程;结合平时作业、课堂提问、测验等评价形式,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效果,以及时改进自己的学习。

2. 分层评价,鼓励为主。

在教学中,学生的问题非常多,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问题,不能一味批评、指责、训斥,而要对学生作出积极评价,尊重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理解宽容地对待他们,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评价。在评价时,教师要有饱满的激情,要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诚的热情,“不作假”,评价语言简洁,具有鼓励性。

3. 多次评价,体验成功。

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创新思维培养更是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把创新思维培养贯穿到每一节课中。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要持之以恒,不断给予赞扬与鼓励,“多次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及时纠错的好习惯,还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提高。

开发乡土资源,激活历史教学 篇8

福建省长汀县地处福建省西部, 为闽赣边陲要冲。它是客家首府, 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代置县, 唐代成州, 自盛唐到清代都为州、郡、路、府的治所。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的客家文化、丰富的革命文化等“三位一体”的文化特色, 可开发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非常丰富, 这就为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比较充分的乡土教育资源。

一、开发长汀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途径

1. 穿插于课堂中讲述

乡土资源是学生身边所熟知的事物, 贴近学生生活, 看得见, 摸得着, 有亲和力。利用乡土资源, 创设课堂历史情境, 很受学生欢迎。如在讲述陶瓷历史时, 可以展示长汀出土的西晋、隋、唐、宋以来的青釉瓷器和长汀南山瓷窑遗址的图片, 让学生体会古代长汀制瓷规模和工艺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讲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时, 可以穿插介绍刘国轩事迹。刘国轩, 福建省长汀县四都镇溪口村人, 是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手下的重要将领, 为抵御外寇、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 可以穿插介绍:长汀不仅是福建苏区的首府, 而且长汀以其交通便利、物资丰富、手工业发达、国营工厂剧增、市场繁荣、治安稳定的特点, 被誉为“红色小上海”。在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时, 可以穿插介绍:从1931 年到1934 年, 长汀共有2万多人参加了红军, 6000 多位先烈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九军团在长汀钟屋村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为掩护红军长征, 在松毛岭阻击战中, 数千红军战士和老军区赤卫队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介绍长汀子弟兵血染湘江, 杨成武飞夺泸定桥……让学生感受闽西儿女、长汀儿女为中国革命做出的重大贡献。在讲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候, 告诉学生:当时长汀发挥着敌后堡垒的作用。福建省的临时政府也设在长汀。著名的厦门大学迁到长汀坚持办学, 继续培养人才, 当时在长汀聚集了五所高等学校。沿海地区的工业也纷纷迁入内地, 一批中小企业落脚于长汀, 在宋庆龄和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组织下, 成立“工合社” (“工业合作社”的简称) 。到抗战后期, 俗称“飞虎队”的美军十四航空队一部进驻长汀, 以长汀为基地, 轰炸沿海地区日军目标并远袭了日本在台湾地区的军事设施, 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通过这样的扩展延伸, 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人民参与抗战的事迹, 知道抗战的胜利家乡人民功不可没, 增强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利用乡土史资源的“亲切性”, 穿插讲授,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使其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提高课堂效率。

2. 实地参观考察

长汀可就地考察的历史乡土资源比较丰富。长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和新中国创建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为难能可贵的是, 许多重要的历史发生地和历史见证物都保存得较完好, 给今天来参观瞻仰的人留下实物证据。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央红色医院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和政治部旧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旧址、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旧址、瞿秋白烈士纪念碑、福建临时省委反第4 次“围剿”紧急会议旧址、红军长征出发地、何叔衡烈士纪念亭等。教师组织学生就地参观历史遗址后写观后感或是小论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组织小组活动, 互相支持和帮助, 也有利于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 调查访问, 收集史料

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访问长汀美食文化, 如长汀米酒的制作方法、长汀豆腐干的制作过程、长汀“烧大块”的制作方法, 并且通过网上查资料或是访问知情人士, 熟悉长汀一些美食的传承和演变史、制作的工艺流程, 并通过调查报告形式把它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至于这些东西的制作, 一向被宠爱的孩子们很少有人亲自动手过, 可以让孩子开展“做长汀小吃”的比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开展“我当小导游”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体合作意识。进行调查访问、收集史料、整理史料、撰写调查报告。除了培养学生的收集和处理史料的能力, 也通过名人的事迹、精神感染学生。近年来, 本人所指导的学生撰写的《长汀米酒的制作方法》获县一等奖、《舌尖上的诱惑——烧大块》获市一等奖。

4. 探索长汀的奥秘

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 探究长汀奥秘, 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给出题目, 让学生自己经过身临其境的体会或是自己动手实验, 借助别人的帮助完成小课题研究。例如引导学生探究玉扣纸的奥秘:以产玉扣纸著称的长汀县, 是福建四大产纸县之一。最盛时全县有纸厂500 余家, 产量高达5 万多担;品种有玉扣纸、毛边纸, 尤以玉扣纸驰名中外, 产量占总数一半以上。到了近代, 受机制纸的冲击和市场的影响, 一些纯手工技艺制作的手工纸濒临失传, “流沙”“罗纹”“蝉翼”“薛涛”“磁青”“落霞”这些纸品美名也随之离我们远去, 但长汀玉扣纸这朵中华古纸文化的小花, 仍然保留在深山, 昔日的“官边”和“花笺”仍可带领现代人走进神秘的古纸世界, 领略千年的造纸文明。可以引导学生开发一个课题“长汀玉扣纸的过去与将来”, 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注意事项

1. 以古历史文献为主要资料来源, 民间传说为有力的补充

历史文献是有证据可考的历史记录, 通过历史文献来研究历史, 更加能够突出历史的真实性, 回归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本来面目。如探索红军长征在长汀出发的历史, 这些都要和当时的背景相吻合, 研究真人真事, 突出事件对于家乡甚至整个国家的意义, 并且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 才能够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长汀民间故事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结构完整, 情节生动, 诙谐有趣, 语言流畅。民间传说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定光伏虎故事》《胡猴哩的传说》《太平军在汀州》等;革命故事主要有《毛委员的故事》《商人不是敌探》等。长汀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军歌谣, 如《伢为红军撑渡忙》《韭菜开花一杆子心》《伢想红军如想娘》。这些歌谣不仅曲调优美, 歌词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而且内容丰富, 富有地方特色, 唱起来充满革命激情、嘹亮动人。这既是当年长汀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 也是一笔珍贵的革命文化遗产。

2. 突出长汀的特色文化, 因地制宜

长汀是一个历史悠久、保存了大量历史遗迹和传统风俗的地区, 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就是要紧紧抓住当地的可开发资源, 并且充分体现这些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3. 突出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乡土史对学生来讲具有兴趣浓、资料搜集方便、评价自由等特点, 所以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鉴于此, 在教学中利用乡土史去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只要教师能善于引导, 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如对于玉扣纸制作工艺的探索, 则需要学生分成小组实地考察, 还要对当地居民进行访谈, 才能够了解这里的奥秘所在。

4. 坚持课内课外教学形式相结合的原则

鉴于初中学生课外时间有限, 我们可以把有些乡土历史资源运用到课堂中创设历史情境讲述, 让历史课更加生动有趣, 与学生生活环境接近。但是有些乡土资源的开发必须让学生在课后亲自体验、探究, 我们可以在七、八年级分别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春游、清明以及假期里组织活动的机会, 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家乡的古迹遗址、故居、开专题讲座。首先, 向学生全面介绍有关的历史变迁、诗词名句、历史典故等, 开阔他们的眼界, 增长知识。其次,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魄, 而且也使他们对乡土史的调查、研究表现出深厚的兴趣, 提高了自主探究、实践创新的能力, 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最后, 定期举办“长汀历史大家谈”活动, 不仅让学生在回顾反馈中进一步了解了家乡的历史, 而且也增强了他们学习古人, 不输给古人的勇气和决心, 同时也使得同学和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增多, 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从而为和谐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树立起“我是长汀人, 我爱长汀, 我爱长汀人”的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系统学习, 由近及远, 由具体到抽象, 进而形成“我是中国人, 中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我应当热爱中国”的思想感情。

陶行知先生曾说:“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 运用天然材料开展教育活动, 可以让孩子获得真实的感受。”一方乡土一方情, 开发乡土课程资源, 能激发学生历史兴趣, 不仅必要, 而且能坚持。长汀自然山水、地方特产、革命遗迹、风土民情等得天独厚, 丰富的乡土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珍贵宝藏。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 充分挖掘长汀乡土历史资源, 并把它很恰当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中, 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提高他们的动手探索能力, 培养学生对家乡深厚热爱之情, 把汀州魂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卢建岩.闽西风物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8.

巧设情境,激活历史课堂 篇9

一、历史课情境教学的特点

历史课创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保持极高的学习热情, 思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 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原因在于真实的情境能让尘封的历史知识鲜活起来。这样的课堂的特点概括为:

1. 逼真, 即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可见可闻, 使学生产生真切感。

2. 亲切, 以老师的真切情意感染学生, 从而激起学生

相应的情感, 使教学成为他们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的过程。

3. 意远, “情境教学”取“情境”而不取“情景”, 其原因

就在于情境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情境教学便是顺应作者的思路, 创设出意境深远的情境。

4. 理寓其中, 形象、情感、意境三者融为一体, 其命脉

便是内涵的理念。情境教学的“理寓其中”, 正是从教材中心出发, 由教材内容决定情境的形式。

二、历史情境教学的方法

1. 创设真实物具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所谓的物具是指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或文物, 如古钱币、古器皿等历史文物。教师在讲授历史时, 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材料, 很好地创设物具情境, 展示物具, 并配以有说服力的讲解, 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形象直观, 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经久不忘, 而且可以使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 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易于学生理解, 还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去探索新事物, 提出新观点。

如讲授南京大屠杀事件时, 配以大屠杀的影视资料和各种图片, 使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历史事实中, 加快接受知识的速度, 对史实掌握得更准确、更透彻, 从而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创设物具情境, 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快速思维, 理解历史更形象、更深刻。由此教师可以趁热打铁, 激励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根据需要, 自己尝试创设物具情境, 鼓励学生收集历史物具, 让学生在收集中学会鉴定、收藏文物, 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培养创新能力。

2. 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整合, 通过剪辑电影、电视画面、动态视频配以精心编制的解说词, 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 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声、光、形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 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 提高了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 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首先播放出近年来中国在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同学们从刚才的电视中已经看到, 今天的中国已经以巨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各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每个中国人都为之而感到骄傲。然而就在距今一百多年前的时候,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另一幅截然相反的历史情景:1840年, 英国对我国悍然发动了一场强盗式的侵略战争, 从此将中国开始推入了受人践踏、任人宰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深渊, 这场战争就是———鸦片战争。”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片段, 只见同学们屏住呼吸、深情凝重, 同学们捏紧拳头、满腔悲愤, 沉浸在对腐败、落后的清政府的愤怒中。再现场景与情境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 在情境的氛围中, 感知历史, 思想得到了洗礼。

播放音乐是常见的创设情境、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讲授红军长征一节时, 可以用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来渲染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百姓依依惜别的场景。如果再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结合起来, 就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创新教材, 创设模拟角色情境。

“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 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通过模拟历史片断, 渲染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学史兴趣。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 一是进入角色, 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 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在讲五四爱国运动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表演情境:用投影打出一幅学生在天安门前演讲的油画作为背景, 演讲的学生五四运动时期服装;安排两个同学扮演反动军警, 镇压学生的爱国运动。当这个场面出现时, 所有学生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 他们在座位上站了起来, 挥舞课前制作的小旗和标语, 呐喊着“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学生通过扮演角色, 了解了五四运动的经过, 感受了五四青年的爱国激情, 激发了爱国情感, 加深了内心体验。

比如谈到法国历史, 利用学生熟悉的央视的“开心字典”节目的竞猜形式, 提高参与意识:请大家抢答这个人是谁?他是一位军人;做过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一生有众多名言给人深刻的启迪, 最著名的一句是,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 学生会很容易猜出这个人是拿破仑。用拿破仑对中国另一句名言, 中国好比一头沉睡的雄狮, 但愿它永远也不要醒来, 总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4. 巧设疑问, 创设问题情境。

巧设问题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之一。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 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 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协调活动起来。

如:教学鸦片战争时, 有位老师创设了一个层层启发推进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课前老师发给每位同学一张印有“白雾中的少年郎”一段文字的简报, 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设计了几道问题, 在上课时层层设问: (1) 这个苦果是由什么造成的? (2) 这个苦果使我们想起了历史上曾在中国发生过的什么事情? (3) 虎门销烟给我们什么启示? (4) 用以史为鉴的观点谈谈看法。此时, 学生完全进入到由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之中, 展开思维。老师鼓励同学们尽量地去探索未知领域, 提出创新的观点。其中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引起深思的观点:毒品在当今死灰复燃之后, 正疯狂地蹂躏着青少年的健康, 严重地扭曲着他们的心灵。跨世纪青年学生该怎么办?不但要珍惜健康和生命, 远离毒品, 而且要积极行动起来, 呼吁全社会警惕毒品。我们要以史为镜, 吸取鸦片战争的沉痛教训, 肩负起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 切实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真实“情境”的课堂, 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而且使中学历史教学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当然, 历史情境教学许多方面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 我们将继续实践创新。

摘要: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真实“情境”的课堂, 既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 又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使中学历史教学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教育研究, 1997, (3、4) .

[2]刘晓平.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历史教学研究通讯, 1998.12.

[3]彭钢, 张晓东编著.课程理念的更新.

穿插视频资源 激活历史课堂 篇10

一、穿插视频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导人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否灵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以静态的形式导入学习内容,缺乏吸引力。在导入环节穿插视频资源能够呈现“化静为动”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戊戌变法》这一教学内容时,在导入环节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电影《大刀王五》的片段,以生动、感性、直观的镜头还原了戊戌变法时期各种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交织的历史背景,把有限的教材知识进行了丰富的拓展,从而让原本枯燥的历史教材生动化、丰富化,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主题,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动力。可见,历史教学要坚持素材丰富的教学原则,在教学的导人环节穿插相应的视频资源,能够让静态的历史教材动态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教学高效的前提。

二、穿插视频资源,引发历史探究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探究中获得知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视频资源,启发学生在课堂开展历史探究。在教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知识点,笔者先利用视频初步展现了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及其曾经的灿烂辉煌。在对比情境中,学生产生了丰富的思想情感,他们对圆明园被破坏感到可惜,对列强残暴、野蛮的侵略感到无比愤恨,又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感到无奈。在情感积累的基础上,笔者适时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1)辉煌灿烂的圆明园为什么会毁于一旦?(2)今天,有的人建议重修圆明园,恢复它的灿烂原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3)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中,我们能吸取怎样的历史教训?这三个问题,既围绕教学内容,又是对教材的适当延伸和拓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习历史就是为了以史为鉴,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学会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

三、穿插视频资源,触发历史情感

历史课程标准把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历史情感的形成并不是通过教师的说教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情境烘托。视频资源集声、画于一体,与静态的历史图片相比更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更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穿插相应的视频资源,以此触发他们的历史情感。如,在教学《血肉筑长城》一课时,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了《亮剑》中李家坟之战中最为惨烈的一段视频,这段视频虽然只有五分鐘,但却再现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有效激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可见,充分挖掘一些历史影视剧中共产党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生命、浴血奋战的片段,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材不再是教学中不可逾越的藩篱。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进行大胆的教学创新,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视频资源,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进行历史探究、触发学生的历史情感,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更多的精彩。

简述历史文化,激活三角教学 篇11

历史上三角函数的发展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从弧到角对弦长再到比值表示的复杂过程.由古希腊、印度、阿拉伯、法国、德国等众多的数学家经历艰苦卓越的探索和辛勤的劳动, 历时近20个世纪才创造出来的.新课标强调, 注意体现数学的文化性, 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文化观下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教学, 从阿尔·哈巴士简单说说三角形制作正切表和余切表、托勒密的圆弧所对的全弦以及阿耶波多的圆弧所对的半弦、德国的雷提库斯的圆弧的弦改为圆心角的弦, 说明三角函数概念形成来之不易.接着, 介绍希腊天文学家阿尔·巴塔尼、阿拉伯人阿布·瓦法、欧拉等先后提出的三角线, 定义三角函数是三角线与圆的半径的比, 最终得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这一发展过程说明, “数学文化与数学同在, 只要有数学, 就一定有数学文化”, 数学不是真理的汇编, 也不只是数学知识的汇总;数学有着深刻而又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揭示三角的文化内涵恰好可以实现“数学的文化价值”课程理念.我们不要剥离三角知识与数学文化的内在联系, 应关注包涵数学文化在内的整个数学知识.实现三角本身固有的文化内涵的回归, 还原三角函数肥沃的生长土壤, 承载人类对三角函数浑厚的情怀, 传递着数学家为数学发展前赴后继的科学精神.

本文通过《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这一节课的教学实践对文化观下的数学教学作一个初步探索.

1 数学家巧用三角形, 制作正切、余切表

三角形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对象, 自数学产生之时起, 数学家就对三角形进行研究.如通过三角形研究三角函数, 制作并利用三角函数表解决许多天文学问题.

具体做法:

利用图1, 2介绍、展示人类很早就利用直角三角形开始制作正、余切表, 显示出人类的聪明才智、三角悠久的历史:公元8—9世纪, 土库曼学者阿尔·哈巴士最早通过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比制作正切表和余切表.

操作1 如图1, 若把竿与墙面垂直, 竿长a=1, 竿迎着太阳, 仰角为φ, 竿反阴影的长为b, 则

tan φ=b.

当仰角φ依次取1°, 2°, 3°, …时, 得到正切表.

操作2 如图2, 把竿竖立在地面, 竿长a=1, 竿的直阴影为b, 对太阳的仰角为φ, 于是有

cot φ=b.

当仰角φ依次取1°, 2°, 3°, …时, 得到余切表.

于是, 通过直角三角形制作最早的正、余切表.

2 数学家对圆使用特别的方法, 创造地编制弦表

利用图3, 4展示、介绍古希腊、印度、阿拉伯的数学家先后通过对圆的弦、弧的研究, 制作早期的正弦表, 即弦表, 表明三角函数与圆的历史渊源.

希帕恰斯作法:

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帕恰斯 (约前190-前125) 把圆周分为360°, 把半径长度分为60等份 (即直径为120等份) , 用弧去度量角, 用直径的若干等份量任一圆心角所对长弦的长度, 并以符号crd α表示圆心角α所对的弦长.如图3, 半径OA为60单位, crd α=弦AB之长, crd 2α=弦AC之长, 即现在的正弦那时表示为弦AC的长/120, 并编制了第1张弦表.托勒密继承帕恰斯的全弦法, 并制作了更精确的弦表.

阿耶波多作法:

公元5-6世纪, 印度的阿耶波多 (476-550) 计算半弦长, 如图4, 把半弦AB与全弦所对弧的一半AD相对应, 即半弧AD所对的半弦AB.“正弦”近似于现在正弦, 当时人们为了应用的方便, 已造出不同于一些早期的弦表.所来, 阿拉伯人也采用了印度人的半弦法, 制作弦表.只不过是加大圆的半径, 制作精确度更高的弦表.

3 雷提库斯的金点子:变弧的弦为角的弦

展示图5, 简述说明雷提库斯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

德国数学家雷提库斯 (1514-1576) , 哥白尼的学生, 具有里程碑式的工作, 针对圆的三角形, 着重考虑∠AOB的正弦是AB而不是弧AD的正弦AB (半弧所对的半弦) 如图5.这样, 弧的弦变为角的弦, Rt△AOB成为基本结构, 而圆O成为无关紧要了.雷提库斯所作正弦概念小小转变, 却使三角函数前进了一大步, 雷提库斯把正弦定义为角的三角函数奠定基础, 对后来的三角函数研究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4 数学家千年的共识

4.1 三角线

展示图6, 在直角坐标系中, 以Rt△AOB为基本结构.设α是一个任意角, 它的终边与圆交于点A (x, y) .简述对三角函数线有贡献的数学家:

1) 公元9世纪, 阿拉伯人阿尔·巴塔尼对三角线进行研究, 编制出0°-90°每隔1°的余切表, 并指出三角形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2) 公元10世纪, 阿拉伯天文学家阿布尔·瓦发认为, 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是线段, 线段BA, OB, DN, QM统称为三角函数线, 并把三角函数线定义在同一个圆上, 如图6.

3) 18世纪, 数学家欧拉认为, 任意一个角的三角函数都与三角函数线有关.如图6, 三角函数线是以这个角的顶点为圆心, 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圆后, 由角的一边与圆周的交点A向另一边做垂线AB所得的线段BA, OB, DN, 分别是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统称为三角函数线.

4.2 有向线段

如图6, 当角α的终边不在x轴上时, 以O为始点, B为终点.坐标轴的方向规定了线段的方向, 当线段OBx轴同向时, 则称之为正向, 且有正值x;当线段OBx轴反向时, 则称之为负向, 且有负值x.其中x为点A的横坐标, 则OB=x.

当角α的终边不在y轴上时, 以B为始点, A为终点.当线段BAy轴同向时, 则称之为正向, 且有正值y;当线段BAy轴反向时, 则称之为负向, 且有负值y.其中y为点A的纵坐标, 则BA=y.OB, BA这样被看作带有方向的线段, 叫做有向线段.

5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众多数学家的努力

5.1 三角函数与单位圆中的三角线

如图6, 角α的终边与圆交于点A, 过点Ax轴的垂线, 垂足为B, 于是有

由△OAB∽△ODN

DΝΟD=BAΟB,

于是有

tanα=BAΟB.

当圆的半径r=1时, 此时圆O称为单位圆, 则OA=1, OB=x, BA=y.

对于图7, 仍然有上式成立.

因此, y是角α的正弦, x是角α的余弦, yx是角α的正切, 这就是现在我们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对于给定的角α, 均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正弦、余弦、正切都是以角为自变量, 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它们被统称为三角函数.

由于弧度制的产生, 那么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一一对应, 三角函数也就是自变量为实数的函数.

5.2 数学家对三角函数的种种解释

数学家欧拉早就这样认为, 三角函数是一种函数线与圆半径的比值.他还认为, 任意一个角的三角函数是以这个角的顶点O为圆心, 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圆后, 由角的一边与圆周的交点A向另一边做垂线所得的 (有向) 线段 (即三角线) BA, OB, DN与圆半径的比值.所以, 我们经历了欧拉的创新过程.

早在1759年, 德国人卡斯纳把三角函数当做数看待.

数学家西门·斯蒂文 (1548-1620) , [6]最早提倡使用十进制小数的人, 他认为, 角的正弦是长度 (BA) , 而不是一个比值, 是一个角α所张弧的末端作垂直于直径的垂直线段BA的长度.

经过几个世纪研究的努力、积累, 通过欧拉等众多数学家的努力, 彻底地解决三角函数问题, 从而各种三角公式推广到一般情况, 大大地方便了三角运算.欧拉曾自豪地说:正如想像的那样, 最初把角的正弦和正切这样引入了代数领域, 使得我们能像其它的量那样进行处理, 并顺利地进行各种各样的运算. 为纪念欧拉的在数学上的伟大成就, 瑞士、苏联、德国等国家相继发行纪念邮票, 以纪念欧拉对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

5.3 思考

当角α的终边在y轴上, 即角α的终边与y轴重合, cos α=?sin α=?, tan α呢?

当角α的终边与x轴重合时, cos α=?sin α=?, tan α呢?

当角α分别在第一、二、三、四象限时, x, y的符号是如何变化的?那么cos α, sin α, tan α值的符号如何变化?

6 三角函数的应用

例1 求5π3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例2 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 (-3, -4) , 求α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解答:略.

7 教学点评

“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让学生去体验新知识的发生过程”是新课标的两个重要理念, 本节课主要围绕这两点来设计, 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 重点放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理解上, 打破传统的以直角三角形中三角函数比值的定义直接推广到坐标系中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这种从数学到数学的教学模式, 通过与学生一起经历三角函数的发展历程, 让学生理解三角函数定义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从而更加深刻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在三角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让学生了解三角函数的来龙去脉, 领悟其思想、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从而加深对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 进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同时为后面学习三角函数线做好铺垫.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被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所吸引, 学生对数学研究的热情高涨, 积极地参与讨论, 并进行探究、观察、归纳, 不仅实现了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一知识目标, 对提高学生观察、发现、类比及实验探索的能力目标和培养学生勇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 学会交流合作, 实现共同探究的情感目标也得以较好的实现.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是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有力的途径之一.实践证明,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动机, 转变学生的数学观;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形式化、抽象化、精确化的过程, 更加了解数学的本质, 从而可以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同时, 也增强数学教师专业化进程.我们应努力探索实施数学文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促使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沈金兴.数学文化——课堂有你更精彩[J].数学通报, 2009, (4) .

[2]陈美英, 张映姜.利用历史文化, 加强三角教学[J].数学教学研究, 2009, (10) .

[3]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人民A版必修4)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5]钱克仁.数学史选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 209.

上一篇:让学生乐于展示自我论文下一篇:教师教科研的档案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