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乐于展示自我论文(精选7篇)
让学生乐于展示自我论文 篇1
在以往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从而无形中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究其原因是课堂上没有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表现, 更谈不上去发现和思考问题, 久而久之, 学生就成为教师课堂的附和者和追随者.
笔者在新课程改革形势的驱动下, 大胆尝试, 不断创新, 现举几例加以说明.
片段一:学习不等式的性质时出现这样一道选择题
【例1】 若a>b且c>0, 则下列不等式中:①a+c>b+c;②-a+c<-b+c;③-a/c>-b/c;④ac2<bc2, 成立的个数是 ( ) .
A.1 B.2 C.3 D.4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 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发现①、②是正确的.
师:这一道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学生思考片刻)
生:可以采用特殊值加以判定. (这时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
生:取特殊值很快就可得出③和④是错误的.
点评: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 创设展现自我的机会,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展示, 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提升.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主导的作用, 学生积极参与, 这样才能发挥课堂的真正效益.
片段二:教学不等式组的解法时出现这样一道解答题
【例2】 已知关于x、y方程x+2y=4k和2x+y=2k+1, 且-1<x-y<0, 求k的取值范围.
前面已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然而面对三个未知数的问题, 学生未免感到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应给学生机会, 让他们去思考, 去分析, 学生才有可能有所收获.
师:谁来试一试.
生:把k看作已知数, 运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代入法或加减法) 消去x或消去y, 用k的代数式表示x或y, 然后运用-1<x-y<0, 从而转化为k的不等式组, 最后求出k的取值范围.
点评:看似比较复杂的计算题, 其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生:通过消去k, 可以求出x=2/3, 把x=2/3代入任一方程, 可以用k的代数式表示y, 然后运用-1<x-y<0, 从而转化为k的不等式组, 从而求出k的取值范围.
师:这一种方法也比较好, 说明大家都积极开动了脑筋.但这一题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呢?
生:可以采用整体思想法.只需将两个方程一减就能发现x-y之间的关系, 然后运用-1<x-y<0, 从而转化为k的不等式组, 即可求出k的取值范围.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 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观察、分析, 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点评: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发现好的方法, 这样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的帮助, 并且大大缩短了解题的时间.
片段三:教学分式的混合运算时出现这样一道求值题
【例3】 先化简[1+2/ (P-2) ]÷[ (P2-P) / (P2-4) ], 再求值 (其中P是满足-3<P<3的整数) .
针对分式混合运算一章, 为了加深学生的认知水平,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可通过本题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 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化简得 (P+2) / (P-1) , 然而在求值时却出现不同的结果.当P=0时, 原式=-2;当P=2时, 原式=4;当P=-1时, 原式=-1/2……
师:现在大家的答案中出现了几种结果:1/2, -2, 4, 0等, 难道说这一道题的答案不唯一?
生:由题意可知0, 2, -2, -1等均是在-3<P<3范围内的整数.因此得到的答案均是正确的.
师:那么说此题的答案是多解了?
生:由于只考虑了P的取值是在-3<P<3的范围内的整数, 但式子要成立必须满足条件P2-4≠0, 即P≠±2, 所以4, 0均是错误的.
生:因为除以 (P2-P) / (P2-4) , 实际上是乘以 (P2-4) / (P2-P) , 因此P≠0和P≠1.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 出错的原因是没有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这几位同学敢于发现存在的错误并及时纠正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师:因此P≠±2, P≠0, P≠1, 并在-3<P<3内的整数此时只有-1, 故此题的结果是-1/2.
点评:本题初看似简单的化简求值题, 然而在求值时, 却容易陷入误区.故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敢于从小问题上着手, 找问题的突破口.通过学生的共同努力, 问题得到强化, 同时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教学效果明显.
作为一名教师, 教学中应学会适时放手, 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 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激情, 充满精彩, 充满乐趣.
让学生乐于展示自我论文 篇2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这个角度看,英语的听、说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只有会听、会说英语,才能用英语交际,从而体现学习英语的实用价值。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呢?
在教学中要围绕教材内容多角度拓展语言学习,营造丰富的英语语言环境,这样才可以保证大量语言信息的输入,为学生个体语言的积累提供素材。例如安徽外研版小学英语第四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Family Fun”,教材安排了八个词汇:zoo, playground, beach, park, raincoat, sweater, shorts, pants.一个主要句型:I’m/ He’s/ She’s wearing „„。一组关于提出建议和说明理由的功能性对话:Do you want to go to the(beach)? No, maybe not.It’s cloudy./ Yes, great idea.如果仅仅教学课本内容,学生的语言会很单薄,只会描述某人的穿着。教学时,我不但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大量已知信息的操练,还在语言运用上进行拓展:用学过的语言对某位同学进行综合描述,He’s wearing „„,He’s tall(short), He has „„, He likes „„,He wants to go to „„。
课文模仿朗读与背诵过关是有效的训练说的途径。跟磁带模仿朗读课文能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训练学生优美、标准的语音语调。背诵课文则能够帮助学生储存大量的词句语言,并形成快捷的语速和良好的语感,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可以用学过的语句来交流,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听力(因为语言会说就会听)。值得注意的是,跟磁带仿读英语时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大声说读的习惯,底气十足的说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容易背下来,而且交流的时候才能流利地表达。其中,及时的激励也非常重要,激励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在语言表达交流过程中,如果没有自信心,就会导致说话人声音小,吐字不清,胆怯和怯懦,严重影响语言表达和学习效果。
让学生乐于展示自我论文 篇3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创设情境 细读品味 注重延伸 文本
高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所谓高效性课堂教学,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能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下面结合我校骨干教师朱宗福执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案例谈谈自己对高效性课堂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让心灵走近文本
教学片断一:
师:有位心理学家曾做一个实验,将一条饥饿的鳞鱼和一群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鳞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还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地进攻,又失败了。然后它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玻璃挡板拿开,鳞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最后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对于这样的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何感慨?
生1:坚持就是胜利。这条鳞鱼之所以活活饿死,是因为它没有坚持。
生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失败和挫折接踵而至时,不要放弃最后的努力,否则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机会。
生3:我们在考试中遇到失利,不应该一蹶不振,应该积极面对。
师:(表扬评价学生后,过渡引入)这是一个失败的事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一个成功的事例。相信大家学习了本文,会有新的感受。
这样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兴趣,学习文章的热情和效益就自然而然的高了许多。巧妙的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朱老师在课的伊始就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情不自禁地走近文本,有效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的欲望。可以说,朱老师如此美妙的设计为新课作了行云流水般的铺垫。
二、细读品味,让心灵沉浸文本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朱老师在这一节课中一直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经过细读品味,在读中了感悟文本的内涵。
教学片段二:
师:“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这是父亲见到孩子时所说的第一句话,似乎没有一点紧张和关切,不如改成“我的孩子!可把你老爸给担心死了!你怎么样?受伤没有?别害怕,老爸抱你下来!”效果如何? 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同学们马上兴奋起来,同桌之间开始交流。)
生1:改了不好。文章的父亲,是一位善于教育孩子的人。他让孩子自己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生2:文章的父亲,懂得怎样锻炼孩子,让孩子学会独立,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生3:文章的父亲也很担心,但他没有表露出来,而是用最为日常化的话语尽量淡化事情的严重性,让孩子放松心情,学会在困难面前保持镇定。
师:(表扬鼓励,评价学生)
这一环节朱老师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自由争论,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完全与文本、作者、课堂融为一体,真正体现了“以学定教”的原则。
三、注重延伸,让心灵内化文本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只靠课内是不行的,还必须把脚伸到课外去。语文教学如果同生活相联系,必将面目一新。”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朱老师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教学片段三:
师:学习了本文,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还怕吗?用“困难,……”的句式,说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悟。
生1: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面对困难,我会激励自己: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
生2:困难,不算什么。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坚持就是胜利。
生3:困难,就像是弹簧,你弱它强,你强它弱。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朱老师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注重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实际,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积极、大胆的展示,主动的交流,学生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煅炼。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进入课堂后思维被充分激活,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课堂有活力、有张力。从学习效果看,由于教师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感悟、合作交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浓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关注语文课堂,就是要还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师生对话、文本对话和生生对话。“对话”充盈着这节课堂,它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灵性和生命性的课堂景观。
朱老师精彩的语文课堂上,把说话的权利让给了学生。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充分交流,我欣赏到了“师生的对话魅力”,也体现了“生生的和谐对话”。这些教学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水平,也有利于提高他们主动与他人交往的合作精神。在精彩的师生、生生对话中,思维碰撞的火花点燃了学生的智慧之火,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同读、同学、同议、同讲、同评的过程,形成了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网状关系,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
——以鼓励为手段,给学生一个“平等”的课堂。“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与唤醒!”这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名言。朱老师在这节课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并且想方设法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使学生消除了自卑,树立了自信,感受到“我能行”,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真正给了学生一个“平等”的课堂。
——以发展为目标,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在这节课上,教师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者。朱老师在教学中“以学定教”,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探讨,从中培养其阅读、感悟、理解、表达等语文综合能力。同时抓住文章主旨,适时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畅谈感受。
让学生乐于展示自我论文 篇4
●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唯一方法。
因此,信息技术课要坚持教师少讲学生多练的原则,让学生多动手,有助于养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好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去比较各种软件、各个菜单的功能,区别操作步骤;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电脑,多上机实践,以激发兴趣。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加深理解和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多操作,多动手的结果也能使学生对各种基本操作,软件功能的运用变得越来越熟。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到敢动手、勤动手,学生技能水平自然会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熟练。多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也是学习过程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极大地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克服计算机、网络的神秘感、恐惧感。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一点点收获,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学生信心也会大增,学习劲头更会越来越足。
●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信息技术所包含的内容广,而且变化又快,光依赖书本知识和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跟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步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自己终身受益。可以说,自主探究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如何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呢?我从三方面抓起。
一是自主学用教材。课前,先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自学。课上,教师先不讲解,而让学生自己对照教材,边尝试边记录操作步骤。这样激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学生记忆,让学生尽量多地尝到自学的甜头,提高自学的积极性。
二是学会使用帮助。学生要学会利用参考书,利用软件,利用教师提供的操作步骤等帮助资料。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他们会把有关资料存放在教师机的文件夹内,有的放在学校的网站上。有条件上网的学生可以在因特网找专门的学习网站,那里可以找到许多软件的帮助资料,有些资料比教师上课讲解还要详细,对每一步的操作都演示得很清楚。如果学习有困难,还可以通过留言板、BBS、电子邮件向同学、老师、甚至电脑高手请教。总之,学生学会了请求帮助,就好像安上了一双“智慧”的翅膀在茫茫的“网”空中自由飞翔。
三是课余时间自我探究,在生活中自觉运用。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扩展,也要扩大到课外,逐步扩大知识面,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学生可以看各种适合自己年龄的计算机刊物,可以在网络上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总之要学会像用铅笔一样地使用你的计算机,让它成为学生学习、工作的好帮手。
●让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激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
现在有一部分信息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误区。其实,信息技术只有和其他课程有机整合,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显示其巨大魅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信息应用意识,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整合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即能实现下述目标:1、进一步体会学习信息技术的有用性,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操作技能。2、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探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3、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而且还促进了本校学生间以及与社会的合作交流。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4、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总之一句话,整合构建了一个信息技术的“新课堂”:突破“教本”限制,突破“课堂”限制,打破学科界限,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构建起开放的、综合的学习资源系统,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所希望看到的。
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 篇5
但是,目前的中学生,一提到写作就犯难。每次,我走进教室,给学生布置写作练习时,他们总是埋怨说:又要写作文呀!可见,学生对写作经常有一种抵触的情绪。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学生不太喜欢写作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呢?如何让学生乐于作文呢?
一、培养写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作文最好的内驱力。做什么事情只有“乐之”,即乐于去做,才有可能做好。写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学生乐于作文,才会写出好文章来。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做任何事情,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要有兴趣;没有兴趣,你逼着他去做,他也不会做得好。
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热爱一种有意义的工作或事业,就会不怕艰苦,奋力前进,苦中有乐,乐此不疲。写作是一件苦差事,但当完成了具体的任务以后,就会觉得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有的学生非常喜欢写作,有时动不动就拿起笔写一些平时的感受,把写作当成了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好像一天不写一点东西,似乎就觉得失去了什么似的。
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人或事,尤其要学会观察校园内发生的事。有了真实的生活观察,或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事,写起来才会有真情实感。通过写自己身边的人或事,学生觉得文章也不是很难写,觉得文章容易写,兴趣就来了。
二、认真上好作文课
很多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文时,在黑板上写一个题目,也不进行写作前指导,就叫学生去作文。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会不知所云,胡编乱造,写出来的文章要么审题不严,要么选材不符合,要么没有真情实感。这样的写作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时还可能会危害学生。
鉴于此,语文教师要认真上好写作教学课,至少一星期举行一次作文教学,教给学生必要的作文技法。教师要在学生作文之前,精心设计上课内容,告诉学生如何作文,明确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要在课堂上进行审题训练,要让学生学会寻找材料,学会对材料进行取舍,要明确作文的中心等。教师在上作文课时,可以让学生首先进行口头作文,让每一个学生说说本次作文该如何写、写些什么内容,然后再进行写作。
写作课可能是语文教师比较头疼的事,虽说“文无定法”,但教给学生一定的作文知识还是必要的。比如,如何开头、如何选材、如何立意、如何抒情议论等要让学生掌握,尤其是课文传授的有关写作知识。例如,学了《陋室铭》、《爱莲说》、《行道树》等文章后,教师要给学生讲什么叫托物寓意,写这类文章要注意什么;学了《雷电颂》和《海燕》后,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是象征手法、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等;学了《藤野先生》,教学生如何写细节,怎样用细节刻画人物等方法。
三、总结学生作文成败之处
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后,不要一发了事,而是要进行作文的讲评,指出本次作文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特别是表扬有新意的作文和在语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的作文。在讲评学生作文时,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对那些写得不好的学生,不要一味地指责。有的教师用挖苦的语言讽刺学生,说什么作文写得“狗屁不通”“一团糟”“简直不像作文”等挫伤学生写作积极性的话语。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某一个词用得好,或是某一个句子写得好,教师都要进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表扬总比批评好,表扬的作用是无穷的。我们学生的作文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不能与大作家去相提并论,更不能有苛刻的要求。我认为,只要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富有真情实感,做到语句通顺、结构合理、言之有理,能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应充分地肯定。
四、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其读者对象是有限的,一般就是教师,偶尔是班上的同学。教师看多了学生的作文,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如何让学 生的作文得到肯定呢?教师可以在班上编印学生优秀作文集,或者把学生优秀的作文张贴在墙报上。这样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成就感;同时教师也要积极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向有关报纸杂志投稿,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征文比赛,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更加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五、放手让学生去写“放胆文”
目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一些学生为应试而作文。教师在布置学生作文时也带有太多的条条框框,预先给学生设置了作文的框架,学生的手脚被束缚了,写作的动机不纯,这样写作的兴趣全无了。他们把写作视为畏途,既不愿作文,也写不出好作文来。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文时,不要过分地限制作文的形式和内容,要顺乎自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写他最想表达的东西,写平时喜欢写的东西。教师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样,学生会自然乐于去写。
教师还要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想象作文,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想象中的事物。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想象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另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有了丰富的记忆表象储藏,加上情感激发力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随之也增强。
六、教师要敢于“下水”,和学生一起作文
在学生为写作而愁眉不展、忧心忡忡时,教师通常是隔岸观火,悠然自在。这样的情形是不利于学生写作的。教师应该放下架子,敢于“下水”,和学生一起作文,形成一种师生共同写作的良好局面,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曾多次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写作,学生在作文本上写,我则在电脑上写,写完后,我再把作文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一起探讨、评改。在这样的写作氛围中,学生还怕写作文吗?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者跟学生做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实践证明的确如此。
让学生自主参与,乐于习作 篇6
一、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要用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据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他们想象逐步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想象的兴趣浓厚。现在的世界是多彩的世界,小学生在做作文时应该多发挥想象力,来描绘未来的世界和多彩的生活。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去创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如何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呢?
1. 观察现实生活,激发相关想象。
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开现实,离开现实的想象是空洞的。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它是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用动物代替人类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这类作文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再现。如要求学生对“未来———”进行想象,写一篇习作。这一类写未来生活的想象作文对学生而言更有难度。未来是什么样的,学生除了接触到一些科幻片、科幻小说以外,其他的就十分抽象,不知写什么好。其实这些想象都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可引导学生勤观察,例如现在的房屋,一旦完工,它便固定下来,设想一下,未来的建筑由一个个组装件构成,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组合,这样既适合不同人的需求,又便于搬迁、移动。当看到学校操场只有一处,它的空间过于狭小,能不能想象未来会同时拥有地下或空中操场,用升降机来回启用……这些现实中人们追求的更加便捷、完美的东西,都可以大胆想象它的样子、形状、功能,那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空间该有多大呀!
2. 利用课文资源,进行再造想象。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课文插图,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途径。例如《凡卡》一文,当凡卡满怀希望地把信寄出去后,爷爷能收到吗?爷爷在乡下会怎样想念凡卡?小凡卡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让学生去想象,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想象的火花。有些课文表面已结尾了,但深思却蕴意深长,此时教师恰当地因势利导,要求学生续写,便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捷径。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的续写。先让学生们自己说:“青蛙跳出井后会怎样呢?”再让同组互议。有的学生经过整理形成了这样的思路:青蛙跳上井———看到景物———再次与小鸟对话。教师就引导:怎样跳———景物的特点———对话的内容。让同学再次围绕重点词“怎样———特点———内容”来展开自己的联想,进行续写。通过续写,既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又培养了同学们知错就改的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学生只有处于自然、自由、自觉的状态之中,才能写好作文,而这种状态的获得与他们的生活积累相关联,也与他们的热情与自信紧密相连。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状态,乐于写作,教师必须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充分发挥师生对话的作用,用自己的机智激发学生渴求写作的欲望。然后与学生一起确定习作的题目和要求,让他们充满激情,信心十足地自觉进行构思和写作。在创设情境中,我有时通过一个游戏,一个活动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参与,或者利用办小报、图画作文、介绍照片等形式引导他们讲述,然后兴趣盎然地完成习作。有时还引导学生寻找各种有趣的写作形式,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习作训练。如在指导学生习作《拔河比赛》时,我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比赛,让他们亲身经历、体验了拔河场上的气氛,获得了丰富的材料,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就非常生动。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描写道:“我队同学咬紧牙,憋着气,脸涨得通红,双手握紧绳子,身子往后倾……渐渐地,对方的阵脚乱了,力量削弱了,绳子一下子被我队拉了过来。当裁判员挥下小旗时,我们情不自禁地跳了起来,大声喊道:‘我们赢了!我们赢了!’”这样拔河比赛时的真情实景就自然而然地从学生的笔下流露出来了。由此可见,通过讲讲、演演、玩玩、说说等轻松活泼的愉悦形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乐于写作。
三、指导观察,引导学生主动写
学生的参与度是衡量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主动学习的重要标尺。小学生参与度不够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写作材料。因此习作时便存在无话可写、内容空洞的情况。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曾有许多专家指出:“指导学生作文,应从内容入手。”而观察是获取作文材料的主要手段,所以我们要努力教会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熟悉周围的环境,从而积累素材,充实写作内容。如针对学校组织的科技小发明比赛,在习作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1)在制作前是如何看图纸的,又是怎样对照图纸弄懂零部件的?(2)在制作过程当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3)当你看到自己的作品后,心情又怎样?这些思考题,既可以用于操作动手之前,也可用于操作之后。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游览、考察,一方面运用感觉器官去摸、闻、看、想,大量积累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又提出具体要求,对人、事、物依据不同的条件仔细观其形、辨其色、嗅其味、说其义,从而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写作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
四、让习作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八十分钟内在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作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这样,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让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 篇7
1. 合理使用教材, 引发学生思考
教材是引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导体, 也是学生思考的方向和获得发展的有效资源。对于教材, 教师不能仅仅是“搬”教材来教课, 而应该合理地“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适当超越教材。教材的有效整合和改编能够唤醒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究。
如五年级下册分数的简便计算。教材中是将以前整数的运算律迁移到分数上, 思维上有一个小小的跳跃。课上孩子们做题的热情很高, 每题都完成得很好。此时我借机引入了一道与众不同的题目:书本上没有出现这种题型。紧接着孩子们陷入沉思和探索状态, 笔尖不停地飞舞着。不过一会, 出现了以下答案:
显然, 教师适度增加题目的难度后, 有些答案不一定会那么完美, 可是其中学生对于博大精深的数学也更多了一份追求的欲望。学生的思考的角度也有所拓宽。
2. 师生角色互换, 学生体会教师思维方式
教学中, 教师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解决问题方式, 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 回想教师解题时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让学生由“机械解题”变为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上面谈到例题的解法。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讲这题?
生1:利用交换律将交换位置, 符号不要改变, 然后得到我上面的结果。
生2:老师讲题目肯定会说清楚用了什么运算律的, 你用的运算律到底是加法交换律还是减法交换律啊?为什么数字可以交换, 但是符号不要交换呢?
很多学生表示认同。
生3:当发现简便计算做法不能确定正确时, 老师一般会让我们尝试用正常的运算顺序验算的, 这样就能知道谁对了。数秒钟后, 议论声平息了些。
生3:我觉得老师一般会把这种题目联系我们学过的部分来解释。如果把这个式子中得“+”看成是收入, “-”看成是支出, 那么先支出和先收入的顺序可以交换的, 但是前面标志性的符号不能换的。一换意思就改变了。
生4:我觉得老师还会帮助我们总结这种运算规律的。在计算的过程中, 对于同一级的混合运算用交换律的时候必须带着符号一起往前或者往后“跳”, 不需要跳的仍然让它待在原地。
生5:这种运算, 我觉得可以给他一个名称——“袋鼠跳跳律”, 数字就像袋鼠, 数字前面的符号就像袋鼠肚子里的小宝宝, 袋鼠不管往前还是往后跳, 宝宝一定藏在前面的肚子里带着一起跳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不仅理解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而且创造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的独特方法。
3. 带着思考进行探索活动
数学课堂上往往会有安排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 自主探究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但是活动中很多的孩子对于目的和意义不明确, 只是一味追求一起合作的趣味性, 等活动结束后, 很难从结果探究到本质, 我认为这样的活动彰显不出思维的灵魂和精髓。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前让学生明确: (1) 此次探究活动进行的原因是什么? (2) 从活动中我们需要得出哪些结论? (3) 获得的结论是否正确完整?这样每次活动之前提出要求后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有一个目的性。那么学生在整个活动结束后也会因为自己思考探究活动的成果而欣慰。
4. 知识注重综合性, 让学生的思考层层深入
乌申斯基曾说:“智慧不是别的, 只是组织地很好的知识体系。”说明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综合性。往往我们设计某一个练习时要涉及之前的很多知识体系, 达到用一棵树牵动一片森林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时, 提出关于阿凡提赶羊, 篱笆周长一定, 围什么形状能够使得面积最大的问题。设计这样一道题目, 不仅要使学生回顾所学图形, 回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还要用一一列举的方法算出周长一定的情况下, 长方形和正方形如何取长宽面积才能尽可能大, 圆面积是多少。这一个题目的设计, 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复习旧知, 并用于生活实践。让学生对知识体系也能进行整理和贯穿。
5. 评价激励学生, 让学生爱上思考
学生每天面对较多的学科, 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汲取, 所以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一点。首先, 对于学生的思考成果教师不能因为其过于片面或者简单甚至错误而不给予肯定, 要以鼓励为主。其次, 有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未能全面或者思维还不够开阔, 那么教师的鼓励还应该具有导向作用, 给学生启示, 并提供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如:在比较大小的时候, 较多的同学采用之前的化成小数的方法比较得到在此基础上我说出鼓励性的话:“还有别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题目呢?”顿时, 班里一名学生举手发言:“将一块饼平均分成9份, 取出其中的8份, 那么剩下的比较小的一份, 而将同样一块饼平均分成8份, 取出其中的7份, 剩下的一块就比较大了, 剩的多拿的就少, 所以”不仅思考的角度不同, 而且解释更加形象易于理解。于是我提议将这种方法称为“××法”, 孩子们听到能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做法都羡慕不已。继而在后面的练习中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地想要发明, 课堂上学生的思考热情异常高涨。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索, 思考让课堂更具效率和魅力, 合理使用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环节, 有效评价鼓励能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学会思考,教材,课堂环节
参考文献
[1]钟义钧.小学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思考.小学数学研究, 2010 (5) :55.
【让学生乐于展示自我论文】推荐阅读:
让学生乐于写作12-06
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12-09
怎样让学生乐于写作文11-08
关爱学生乐于奉献08-01
怎样使学生乐于作文07-29
小学生乐于写作文06-19
学生乐于助人颁奖词11-28
怎样让员工乐于参加培训09-25
小学生描写乐于助人的话题作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