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表达

2024-08-31

乐于表达(精选10篇)

乐于表达 篇1

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 没有丰富的生活, 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 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才能使学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 才能在作文中反映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学会作文, 幸福美好的生活使他们乐写、想写, 真正享受到在生活中思考、组织材料并进行想象和创作。

一、拓展空间, 积累丰富多彩的素材◎

学生作文是否有创意, 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章再窄, 生活经历的丰富或贫乏。因此, 拓展作文素质发的积累空间是决定学生自由表达的重要基础。为了

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 我们平时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 培养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积累生活素质的习惯。这样, 学生作文时就有话可说, 有材料可写。

大自然中有许多可写的东西, 但如果不留心观察, 这些生动的素材就会与学生擦肩而过。因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 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中去欣赏感悟, 从中获得感性真知, 从而他们会写出你意想不到的东西。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也是作文素材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阅读适合他们的各种书籍, 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 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 还是近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 还是科学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 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 他们的视野越宽, 知识面越广, 积累的作文素材也越多。这样, 作文时学生的表达也就越丰富。“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不断地充电, 学生的作文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优化指导过程, 让学生敢说敢写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自由倾吐的写作氛围, 让他们有话敢说, 有事便叙, 有情能抒。文章长短不拘, 格式不限。久而久之, 作文便进入了学生们的生活, 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百字文、周记、儿童诗、小卡片……构建开放、立体的习作形式, 鼓励学生在课外记录生活, 形式多样化, 取材生活化,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练笔活动, 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生活化习作过程中的指导不能“缺位”。教师应在学生需“扶”处扶一把, 在学生需“点”处点一招, 适时表扬激励、巧拨妙引, 引导学生充分观察, 尽情体验, 于无痕中让学生变得会写、能写。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观察不细致, 因此特别需要这些方面的指导。如在活动之前,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每一个人的表现。活动之后及时引导交流: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受?你看到其他同学怎么做?印象最深的场面是什么?……在此基础上, 根据不同学段的习作要求相机指

导, 让学生在课堂上边实践边观察, 边认识边写作。

在学生动笔之初, 适时对文章的结构、写作技法进拥经验。习作过程中, 对待学生遇到的困难如思路阻行点拨, 能使之更快地进入写作状态, 并积累习作有其塞、难于深入挖掘实际情况分析症、结所在语言能, 通过有的力欠缺等, 教师应针对放矢的点拨, 童助其渡过写作难关。

心三、创造生活, 展示新天地小学生想象力往往是随着外界事物刺激而引发

的, 具有无意识性。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作文

课上, 我们有意识地出示几个小物件, 给学生直观乐我们刺激。引导他们看物件组织学生定期开展, 小制作想联系、, 构环节小发明竞, 赛写, 让学成文。于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大胆地发挥创造才能, 于是一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现象和问题, 开展动手活表过程和实践经过通过语言件件精美的作品脱颖而出, 文字表述出来我们引导学生, 从而升华把构想的达的主人。因此我们注重为学生创造契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 让他们自更是生活

己设计生活,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设计人物角色。我们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未来的老师、厂长、医生、工人……去设计符合自己愿望和理想的社会、生活、职业、工作、成果。另外我们还让学生设计班队活动, 设计美化校园, 设计课文学法, 设计班级园地, 设计报刊, 设计房屋……通过动眼、动耳、动手、动脑, 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同时让他们充实了生活, 美化了生活, 创造了生活。

四、绿色评价, 让学生产生习作动力

在与学生的习作交流座谈中, 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 一个环节是否该写, 该详该略, 全然不知, 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 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 又怎谈得上领悟运用?回顾一下我们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 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 而削弱了学生的主体, 从审题到选材, 甚至如何表达, 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 习作思路被教者所框定, 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表达的是教者的理解, 学生习作必然“千篇一律”, 而学生的创造性也就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了。这样的习作练习, 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总之, 我们应倡导习作教学要走生活化之路, 改变成人化、文学化、模式化的倾向, 走出“假、大、空”的怪圈。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要返朴归真, 从而收获原生态效果:原汁原味、真实朴实、动情动人。

乐于表达 易于动笔 篇2

一、重视基础训练,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当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这个时段是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最好时期,思维很少受条条框框地束缚,乐于表现自己,很少在意周围的人是怎么看的。所以,从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下半学期开始,教师在学生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就可以鼓励他们写话了。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写话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两三句话;写的对象可以是小动物,也可以是一草一木。如我班一位学生在一年级时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中午,妈妈做了一wǎn(碗) dàn(蛋) chǎo(炒)饭给我吃,我对妈妈说:‘真香!’”一位学生写了小鸟:“早上,我还没起床,我家的两只小鸟就jī jī zhā zhā(唧唧喳喳)地叫个不tíng(停)了。”对这类真性情的习作,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写话的内容,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写话的形式,可以从看图写话开始,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从中找到一些自己喜欢的插图,写一句话。学生逐渐认识更多的事物,有了更多的生活体验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写日记,把一天当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然后选出最好的一篇交给老师批改,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重视体验生活,让学生表现真实的自我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是老师对作文命题限制太多,要求立意高,有思想意义,这样显然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简单,在他们的生活中,能给他们带来深刻思考的事并不多,让他们觉得有趣的事情却很多。如果我们一味地要求学生写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必然会导致很多学生觉得没有东西可写,只好随意编造,造成作文千篇一律的局面。例如写妈妈,大家都写妈妈无私地照顾自己的事;写好人好事时,都写自己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的事情等。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变“作文必须中心明确”的观念,引导学生写出真我。因为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作文要回归生活。

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细胞,要使作文教学的过程逐步变成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生活场景,让学生走进生活,从五彩的生活中挖掘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带领学生亲近自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课余爱好。有了实践,便有了积累,有了积累,学生就有话可写了。

三、重视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作文与阅读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此外别无心得和方法。”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各类书籍,获取各方面的知识,日积月累,把作品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写作时便胸有成竹了。

“读写结合”常指课内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事实上光靠课内阅读的积累是不够的,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很大一部分靠的是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应不少于145万字。课外阅读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学生掌握了拼音后,就可以让他们读带注音的课外书了;到了二年级,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把一些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摘录下来,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四、重视写后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表扬是学生自信的源泉,一个人有了自信,才会有追求完美的愿望。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善于寻找出彩的地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子用得好,都要用心圈出,让学生从自己的作文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对于学生习作中的缺点,我们要学会宽容对待,鼓励、引导学生修改。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评语:“你平时能认真观察,所以你描写的小狗形象很准确生动,如果能再写出小狗走路的姿态、玩耍的动作,你的小狗会更加可爱,试试看吧!”这样的话语,学生能愉快地接受,进而带着良好的心态改进存在的问题。

课后,我们可以将学生的习作展示出来,如在教室后面的“百花园”中安排一个“小小作家”栏目,集中展示优秀作文,带领学生去读,去寻找优秀作文的闪光点。这样,对小作者来说,看到自己的作文出现在这个专栏里,没有不欢欣鼓舞的,对作文的兴趣也愈浓了。而对于欣赏者来说,这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勤于积累乐于表达 篇3

一、勤于观察积累素材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作文教学的任务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就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的不计其数的新鲜事。要积累写作素材, 就必须学会观察与思维, 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作《美丽的校园》一文之前, 对学生进行观察前的指导, 让他们明白这次观察的是校园, 先从远处观察, 对校园有一个整体印象, 然后按照参观的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校园中的景点。在观察校门时, 要注意校门的设计, 门上的题字各是什么样子;观察雕塑时, 要注意从正面和不同的侧面看, 雕塑各有什么造型特点;观察花坛和草坪时, 要注意花坛的不同形状以及花草树木的状态;观察课间活动时, 要注意他们活动的内容以及师生的动态等。由于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 所以在写作时, 能按照参观的顺序, 由总到分, 有重点地写。

二、借助范文读中学写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则善赋”, 这是古人论及读和写的经验。对小学生来说, 不可能要求他们“破万卷”和“读千赋”, 但教师应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使他们通过更多的阅读来广泛地汲取精华。即从中学习一些恰当的用词、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写作上的技巧等。例如, 学习了《颐和园》, 可从中学到按顺序、抓景点的写景方法以及段落间的衔接过渡。读了《鸟的天堂》, 可从中学到注意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以及精彩的片段描写。其次, 多读历史、名著、自然科学等课外读物, 可使学生获得历史、经典、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有利于写作。

三、学会聆听储备语言

一个人看到的、读到的毕竟是有限的, 要想获得大量的材料, 还应注意学会聆听。听, 包括听别人讲事情, 听广播电视报道的消息。多年来, 我一直坚持让学生每周一讲一两件听到的新鲜事, 使他们养成处处留心的好习惯。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留意师生、生生等课余闲谈的话语, 敏锐地发现有新意的话题, 并鼓励他们练习写作。如我在课间休息时发现几个同学在听另一位同学说什么“怪老师”的话题, 我没有打扰他们, 微笑着向他们点点头就进办公室了。第二天, 我故意将“怪老师”的话题提出。杨明忙站起来说:“老师, 李敏奶奶说你是怪老师。”我:“李敏奶奶为什么说我是怪老师?”杨明:“因为你让我们几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不用家长报听写, 只要看看课外书就行, 他奶奶说你很懒很怪。”我:“老师懒吗?怪吗?”这样一启发, 学生将听到的信息积累加以整理, 作文的“新意”就凸现了。然后, 我请他以及班上对这件事感兴趣的同学以《我们的老师真‘怪’》为题自由作文, 学生们的作文观点新颖, 富于情感, 现实性强。

四、感受生活乐于表达

教学实践证明, 凡是积极开展活动的班级, 学生的生活积累质高量多, 学生的写作内容也一般较丰富、具体、生动。因为只有亲自参与实践活动, 学生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 才能把活动的过程、活动的细节以及活动中的感受掌握好, 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我班有个叫伍阳的男同学, 平时不爱学习, 但十分爱劳动。有一次, 学校操场的水沟堵塞了, 我正要安排学生去处理时, 无意之中发现了伍阳同学在草坪中拔草。于是, 我找到了学生习作生活的契机, 当着全班学生的面, 表扬了伍阳的所做之事, 并趁机向学生发问“谁愿意去疏通臭水沟”, 一向不喜欢掏臭水沟的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 争先恐后地抢着去。于是, 我提出了要求, 要求他们记住自己疏通臭水沟的过程, 每一步干什么, 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是怎样解决这些困难的, 都要记清楚。接下去我派了六位男生, 他们想尽了办法才使得水沟流畅。后来我让他们讲述了自己掏水沟的每一个细节, 并且让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听, 认真记。最后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笔有感而发, 完成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作文。为此, 我感到特别欣慰。

语出精彩,乐于表达 篇4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语言表达能力 《有趣的水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应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广大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同时幼儿语言发展不仅是幼儿的需要,而且是全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就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语言活动,真正让幼儿体验表达的乐趣、丰富表达的内容、提升表达能力、分享表达成果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制造悬念,引发表达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开展幼儿语言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表达兴趣至关重要。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儿歌、故事的目标、内容,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语言环境,通过气氛渲染,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幼儿表达兴趣。如在小班语言《有趣的水果》中,活动伊始,我通过出示神秘箱,先引导幼儿猜测里面装着什么东西?然后让幼儿触摸、嗅闻,让幼儿猜猜它是什么东西,长什么样子?充分调动幼儿的感知器官及参与积极性。这时幼儿的思维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说:圆圆的是苹果;有的说是皮球,有的说是脑袋……他们猜测的结果可谓五花八门,充分体验表达的乐趣。

二、有机整合,满足表达欲望

幼儿语言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互相渗透各领域的教育,在多彩活动中丰富幼儿的经验,为幼儿语言发展提供条件。本次活动,我打破领域的界限,将语言、科学、艺术等有机整合起来。在幼儿认识苹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感知颜色的不同,同时引导幼儿说完整句:红苹果,绿苹果,它们都是圆苹果……在幼儿认识甘蔗的基础上,让其感知长短的不同,并引导幼儿为甘蔗排队。同时,在幼儿已掌握排队方法时,进一步引导幼儿为小伙伴排队,加以巩固。其中还渗透艺术领域的教育,根据排队的顺序,改编歌曲《我家有几口》并让幼儿演唱。这样不仅可训练幼儿的感知觉、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幼儿的观察、操作能力及音乐表现能力得到相应提高。这样,看似科学活动,又看似语言活动。但是,我认为不管是科学活动还是语言活动,其实只要是适合幼儿的,就是最好的。

三、鼓励仿编,丰富表达内容

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是既有模仿又有创造。他们的学习不仅是单纯的记忆过程,更会通过模仿,不断总结,使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结合得日益灵活多变。本次活动教师在引导幼儿感知苹果、甘蔗的基础上,又出示五个橘子,引导幼儿观察其颜色及形状。而后教师剥开橘子,让幼儿观察后说说桔瓣是怎样长的?并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这时,幼儿的思维火花已达到高潮。接着,教师出示一个桔瓣引导幼儿想象,并根据幼儿的想象进行示范仿编,从而激发幼儿仿编的兴趣。接着教师手持桔瓣,鼓励幼儿自己创编:“请你把好听的话说给桔瓣听。”让幼儿边自由创编边品尝桔瓣,对于幼儿的创编及时给予鼓励,并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适时为幼儿提供“支架”,并根据其发展水平,适时撤去“支架”,从中使幼儿享受表达的乐趣,丰富表达内容。

四、拓展延伸,提升表达能力

丰富的生活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源泉,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家庭活动中,积极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在生活中积累经验。通过让孩子多观察各种事物,扩大孩子的眼界,增长知识,从而丰富孩子说话内容,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以此满足孩子的好奇、好问,从而加深孩子的认识,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本次活动教师将这些水果做成拼盘,让幼儿品尝、感知其味道的不同,并从中感受水果拼盘的排列美。同时,将这些水果投放到区域中,让美工区的幼儿学着做水果拼盘,让语言区的小朋友继续进行创编等,从而让幼儿分享表达结果,享受表达的喜悦,提升幼儿的表达能力。

总之,幼儿园语言教学应是立足幼儿的长效发展,转变教育观念,从整体角度探寻语言教育方法和途径,创造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富有感情的语言教学情境,走近孩子、观察孩子,使幼儿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和学习,从而真正让幼儿语出精彩、乐于表达。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2]郭咏梅.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学前教育,2002年03期.

游戏:让孩子们乐于表达 篇5

一、游戏设计的原则

有些老师认为, 随便找一些游戏让孩子们做, 然后让他们写作, 孩子们就能写出好作文来。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游戏是寓教于乐的一种形式, 是创设无意学习的情境, 以激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潜能。游戏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科学性。

通过游戏, 除了能够给孩子们提供写作的素材, 能激发创作的热情之外, 还要能够给予他们课外的科学知识, 锻炼他们的各种技能。比如有趣的“捏鸡蛋”游戏, 能激起孩子探究“鸡蛋为什么捏不碎”的兴趣, 使孩子们懂得拱形是最稳定的形状, 手的力量平均分散到了鸡蛋的各个地方, 不足以把它捏碎。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建造许多精巧坚固的建筑物。

2. 趣味性。

具有趣味性的游戏能吸引孩子们人人参与, 开心投入, 使孩子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如“逗笑”游戏, 两名同学一个逗一个忍, 逗者想方设法逗对方笑, 忍者拼命忍住不笑, 有趣的动作、神情吸引了每个孩子, 教室里时时爆发出笑声。这样的游戏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基础和情绪基础。

3. 创造性。

创造性也是游戏设计的重要原则。我们希望在游戏中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帮助他们开发思维, 打开思路, 学习创造。比如发明一种新型文字, 让学生用自己设计的图案代替26个英文字母, 然后再请学生用新发明的“文字”拼写“新年快乐”。通过这个代码游戏, 开发孩子们的大脑, 提高他们创造的兴趣。

4. 体验性。

通过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创造性的游戏活动,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引导他们观察场景的细节, 用心获得真切丰富的体验。强调让每个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体验的过程”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 即行为体验的过程和情感体验的过程。行为体验的过程是一种活动行为, 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获得一些经验, 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情感体验的过程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 这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5. 系统性。

游戏作文训练不能心血来潮, 临时设计, 应该根据年级作文的要求与儿童学习的客观规律, 做到循序渐进, 形成一个序列。如在游戏作文中学观察, 可以先观察一个活动对象, 如“吹泡泡”;再观察两个活动对象, 如“吹鸡毛”;观察一群人活动, 可做做“快乐传真”的游戏。在表达训练上也可以从写一个片段到写全过程;从侧重叙述游戏者到兼顾台上台下;从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到注意人物的神情和心理。

二、游戏作文的基本教学流程

1. 激发兴趣, 介绍规则

游戏作文教学的导入环节,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吸引每个学生的注意力, 明确游戏规则。可以运用猜测法, 如“捏鸡蛋”游戏之前, 老师提着一个小篮子来到教室, 篮子里放着四个鸡蛋。学生们不明白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纷纷议论起来。此时正是激发兴趣、训练表达的好时机, 可以让学生说说心里的好奇和猜测, 再自然地揭示游戏的内容和规则。也可以运用示例法, 如“逗笑”游戏, 介绍游戏的内容之后, 请两名同学上台, 一边让两名同学逗笑、忍笑, 一边介绍游戏规则。使学生既明确了游戏规则, 又迫不及待地想玩玩这有趣的游戏, 激发了参与的热情。

2. 开展游戏, 指导观察

这是游戏作文教学的主要环节。既要让学生玩得开心, 玩得投入, 又要在游戏中抓住每个精彩的瞬间, 训练学生的观察和表达, 为接下去的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1) 摆正游戏的教学位置

游戏是习作训练的手段, 必须为诱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说话能力、写话能力服务, 即必须把游戏活动与观察、表达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方法是:根据教学要求, 在需要重点观察和生动表达的地方及时中断, 或做定格处理, 或放慢镜头, 让学生边观察边表达边评议;在观察和表达时, 要引导学生以“我”为主, 讲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感受到的;具体表达时, 则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规范, 并鼓励学生说自己的话, 说自己在游戏中产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

(2) 指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一般说来, 客观事物是完整统一的, 而人的各种感官只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眼、耳、鼻、舌、手等各种感官进行观察。例如在“分辨硬币”的游戏中, 可以让孩子们看一看外形, 掂一掂轻重, 听一听不同硬币落地的声音。在“挑西瓜”的活动中, 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认真地看, 轻轻地敲, 凝神地听, 高高兴兴地尝, 调动多种感官, 获取丰富的感受, 从而在他们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形、声、色、 (下转第27页) (上接第24页) 味、情俱全的立体印象。

(3) 让学生“忘记”自己正在作文

游戏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是诱导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进入到“忘我”的意境, 或者说进入到未意识到“我正在作文”的境地。如在“救救我们”的游戏中, 同学们在扮演各种角色时, 分别扮演了“永康江”、“小鱼儿”、“大树”、“小鸟”, 他们已经把自己物化了, 把自己对象化了, 把自己童话化了。他们在为受到严重污染的母亲河申述, 帮无家可归的小鱼儿说话时, 已忘记了自己, 忘记了这是在作文。他们正在体验着小鱼儿、小鸟的苦难。这样, 学生进入忘我的境界也就成为必然了。在这样的境界中, 学生思维和表达的潜能必将得到激活, 显示出超水平的表达能力。

3. 回忆过程, 交流感受

这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环节。孩子们围绕刚才的游戏过程, 可以回忆精彩的瞬间, 表达各自的感受, 谈自己的观察所得, 交流写作构思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和有意识的引导。一方面要引导孩子们理清游戏脉络。另一方面听孩子们的口语表达是否通畅、准确。经过游戏, 孩子们的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表象, 但要转化为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 还存在许多困难。此时要放慢教学节奏, 引导孩子准确地表达。第三方面要注意他们是否收集到足够的写作素材, 不够的引导他们从发言信息中补充, 也可以通过游戏录像再现游戏的精彩环节, 引导孩子们再次观察和表达。通过这一环节, 使每个孩子都能找准自己的写作切入点, 在口语表达的基础上拟好腹稿。

4. 自主命题, 现场写作

孩子们的个性、能力、心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参与同一个游戏, 观察的角度会不一样, 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会不相同。游戏作文教学“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重在从个性的感性经验中选题立意, 引发真情实感, 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根据自己确定的主题, 进行合理构思, 拟定提纲, 开始现场写作。这种结合现场生成素材的写作, 彻底断了孩子们的“抄袭”之路。长期坚持, 孩子就能逐渐摆脱一写作文就抱着《优秀作文选》的不良状态, 养成独立写作的习惯。此阶段教师不要打断孩子的思路, 应该放手让孩子自由顺畅地写作。教师要注意巡视, 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 是否达到了训练目标, 普遍存在的不足是什么, 为下一阶段讲评作文做准备;另一方面, 对写作有困难的孩子, 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

5. 交流评议, 修改作文

让学生成为乐于表达的天使 篇6

一、勇于尝试, “我敢说”

任何一件事情, 从不敢做到敢做,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 这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二年级的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不多, 我们可以先让他们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表达自己心中所想的内容。如, 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云房子》这篇课文,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发言的:

师:小朋友们, 刚刚下了一场雨, 太阳公公还来不及把云全部收回去, 所以有一些云就留在天上了。你们看, 这些云漂亮吗? (ppt出示云的图片)

生:漂亮。

师:谁能夸夸这些云?

班上有一个孩子平时总是不敢发言, 于是, 在别的孩子回答后, 我故意请他说一说。他刚站起来的时候似乎有一些迟疑, 在我的不断鼓励之下, 他小声地说:“这些云真美呀!”说完后, 一双小眼睛怯生生地望着我。“说得真好!这些云真美呀!”

“这些云真美呀!”这样的回答有何不对?我毫不犹豫地给予了肯定, 还再一次重复了他的答案, 这对于这名学生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肯定。我相信, 这一次敢说了, 那么下一次他就更加勇于尝试了。其实孩子和大人一样, 对一些事情心中也有很多很多想法。但是有些孩子怕说, 也许是因为害羞, 也许是因为怕说错。面对这些孩子, 我们教师要做的, 就是想办法引导孩子把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 使他们从“怕说”转变为“敢说”。教师巧妙的引导、鼓励, 对这些孩子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跃跃欲试, “我想说”

要想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还必须渡过说话训练的第二大难关———想说。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话也一样, 学生必须有说话的欲望、兴趣, 才能学会说话。低年级的学生生性好动, 自我控制能力弱, 只有采取多种形式激发他们说话的欲望、兴趣, 才能渡过说话训练的这第二大难关。在第一次勇于尝试之后, 学生便有了再一次尝试的念头。如果孩子们个个踊跃发言, 那固然很好。但事情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没有人敢做领头羊, 带头说。这时, 教师就要质疑自己的教学方式了。在一个有形、有声、有情的环境中, 学生怎么可能不想说呢?所以, 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声、有色、有情的说话氛围, 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教学《云房子》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同时辅以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置身于一片云海之中。如此美妙的景象, 谁不想站起来夸一夸呢?

生:这些云可真漂亮呀!

生:这些云就像一群小白兔。

生:这些云像一群小白兔一样可爱。

生:这些云像一群调皮的小狗。

生:这些云软绵绵的, 像极了棉花糖, 好想吃一口。

生:这些云在天空中飘着, 多可爱啊, 像和我们打招呼呢!

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心中的感情自然流露, 这时说话便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三、深入浅出, “我学说”

在二年级的课堂上, 特别是在说话练习的环节中, 教师往往会有很多疑惑:明明很简单的一句话, 学生为什么就是表达不清楚?甚至在教师的一再指导下, 有些学生还是很难自然、流利地表达出来。

在《云房子》的教学中, 我便遇到了这样的难题。我问学生:“小朋友, 如果你是小鸟, 你还想造什么样的云房子呢?”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但总是不能把话说完整。有的学生回答:“我想造一个黄澄澄的梨。”我便纠正:“我想造一座像黄澄澄的梨一样的云房子。”接着又有学生说:“我想造一只像可爱的小狗。”我再一次纠正:“我想造一座像可爱的小狗一样的云房子。”原本以为学生应该学会了这样一种简单的句式———“我想造一座像……一样的云房子”, 但出乎意料, 学生仍旧为了这一句我认为非常简单的话伤脑筋, 有些学生甚至因为怕表达错误而不举手了, 场面陷入尴尬之中。这时, 我灵机一动, 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也可以说, 我想要造一座云房子, 像什么什么。”换了一个句式,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就简单多了。于是, 又有很多小朋友纷纷举手发言。

生:我想要造一座云房子, 像葫芦一样有趣。

生:我想要造一座云房子, 像小白兔一样可爱。

生:我想要造一座云房子, 像太阳一样圆圆的。

生:我想要造一座云房子, 像小熊一样傻傻的。

小朋友们的想象丰富多彩, 课堂气氛融洽活跃。语文课堂是学的课堂, 更是学生的课堂, 语文课理应上出“语文味”, 而且更应上出“儿童味”。正如课标所说,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的“教”一定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四、兴致勃勃, “我乐说”

孩子由想说话到喜欢说话, 需要进行不断的练习。学生喜欢将自己的心里话说给老师听, 那是对老师的一种喜爱与信任。这不单单表现在课堂上, 更多的是表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现在, 班上一般会出现三种学生。第一种学生根本不愿意与老师或者同学交流;第二种学生只愿意与同学交流, 不愿意与老师交流;第三种学生既愿意与同学交流, 又愿意与老师交流。要把前面两种学生转化为第三种学生, 这需要一个过程。作为教师, 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

乐于表达 篇7

一、培养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入门的钥匙。 低年级更要注重培养写话的兴趣, 为以后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激发兴趣又是促使学生乐于表达的有效手段。 兴趣来源于题材, 跨越时空, 遨游在神奇世界的想象会点燃学生的热情, 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幻想家, 他们的脑海里装着说也说不完、装也装不下的奇思妙想。 给孩子一个话题, 他们的思绪就会向外扩散。 笔者在指导习作课《一件快乐的事》时以“快乐”为题, 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因为快乐的范围很广, 如生活中的:过“六一”节、过生日、过新年都是学生所能感受到的, 学习上获奖、受表扬、看一本书、取得好成绩学生都会感到快乐;助人为乐、献爱心, 不但很有意义, 而且是学生感到快乐的事。 还结合教材《快乐的小公鸡》、《一件小事》两篇课文进行指导。 总之, 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口、动手、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是多么生动、有趣、充满奇妙, 可读、可说、可写、可唱、可编、可演, 让学生凭着对语文课的兴趣, 引导他们在语文课上放飞自己的思维、想象, 进行仿编、续写、表演, 一系列语文活动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课堂, 从而引领他们步入写作的殿堂。

二、自由表达是关键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是对写话产生并保持兴趣的关键, 小学生写话如说话, 话怎么说, 文就怎么写, 所以写话教学应该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 少一些硬性规定, 多一些鼓励和激发, 写话是否会写并不重要, 关键是否愿意写, 有话可写, 低年级学生进入课堂时心理期待的是 “这一节课好不好玩”, 只要是感兴趣的就积极参与, 乐此不疲。 针对这一心理特征, 笔者会设置别具匠心的写作导入;充分调动孩子的情绪, 让其不知不觉融入课堂, 从而激发自由表达的兴趣。

低年级写话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以直接教学的方式创设合理话题情境, 也可利用课程资源, 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感悟, 降低难度。 不论是老师提出的话题, 还是学生提出的问题, 都要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可写, 自由表达。

三、训练方式是途径

1.利用课文教学, 练习写话。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新课程倡导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笔者围绕“创造性”适时地启发学生, 激发他们的创新写话的欲望, 最突出的是让学生仿写、仿编。 如教学二册, 语文天地中“大家一起编”时, 笔者创设了一个情境:课件出示一幅雨景, 画面上有各种动物、植物和人物。 而后, 笔者扮演青蛙说:“不怕, 我有一把荷叶伞。 ”接着说:“谁还像我一样不怕雨? ”学生一下进入情境, 纷纷扮演画面上的角色, 你一言、我一语。 下雨了, 蜗牛说:“不怕, 我把房子搬来了! ”老树说:“ 不怕, 我有树叶挡雨呢! ” 仿编非常精彩,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三册《我们知道》, 要求仿照课文的样子再写一段, 教学时笔者是这样处理的:画风 (用图画向大家展示风) ———颂水 (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写风 (当小诗人写写风) 。 附学生自编诗歌节选:

谁也没看见过风, 不用说你和我了。

但是红领巾飘起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了。

谁也没看见过风, 但是窗帘吹动时, 我们知道风过了。

谁也没看见过风, 但是风筝飞上天时, 我们知道风来帮忙 (助) 了。

2.利用课文插图, 练习说话。

北师大教材, 每一课均配有一幅或几幅彩色插图, 生动、形象、具体, 易引起学生的想象, 唤起表达的兴趣, 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及进行书面习作的依据, 给了学生感性的认识。 如三册的《王冕学画》文中配有两幅色彩鲜明的插图, 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说话, 并写一两句表达用意。 学生在习作中写道:

图一, 雨过天晴, 天边出现了红霞, 王冕在湖边的草地上, 一边放牛, 一边画荷花。 图二, 湖里开了一池美丽的荷花, 粉红色的荷花衬着碧绿的荷叶, 太美了!

四册《植树的季节》中的插图, 也是学生练习写话的好题材。 学生借助图画写出春天的景色, 植树的场面, 并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 写出人物的劳动情景, 最后还懂得结合课文的仿编材料, 对小树说几句话。 借助插图, 让笔者在指导写话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结合日常生活, 练习写话 (日记) 。

每年的各个节日, 笔者都会让学生写几句话, 如正月十五以“花灯”为题写话, “三八”节写给妈妈的话;让他们把内心的情感写下来, 表达对妈妈的爱;教师节, 给老师写上几句感激的话语;春秋游时, 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写下来, 也会是一篇生动的游记;平时看一本书、一场电影或电视, 都可以把感受写下来。 总之, 老师要善于捕捉写话的素材, 抓住练习的契机。写日记是学生写话练习的一条好途径, 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 有了具体的内容就能改善他们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畏难情绪。 一个学期下来, 学生不但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 而且提高了写话水平。

四、合理评价是动力

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的评价, 能使教学有的放矢。 新课提倡鼓励性评语, 提倡多元评价, 如师评、生评、自评。 对学生的评价笔者主要采用“鼓励性的评价”, 如“相信你们都很棒”、“你们一定能行”是笔者经常对学生说的。 肯定是自信的源泉, 是前进不息的动力, 评价学生写话作业要坚持“多褒少贬”的原则, 哪怕是一个恰当的词语、一个优美的句子, 都要给予鼓励。

乐于表达 篇8

一、用“生活”的阳光点燃写作的源泉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而作文是用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 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所以,作文必须源于生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他们见多识广,接受新鲜事物快,信息接收量大。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指导学生做会观察、会积累的有心人,引导他们充分感受丰富的校园活动、多彩的假日生活、温馨的家庭环境,在种植花草的过程中,让他们认识植物;在饲养虫鱼的过程中,让他们了解动物;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成果……

学生对生活素材有了丰厚的积累后,他们的作文就能“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就能写出个性,抒发真情。《我的老师》《我的妈妈》《家乡美味》等文章都写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童心、童言、童趣, 作文一片生机盎然。再没有出现一次作文中十几篇“给同学补课”“扶老人过街”“主动打扫教室”“生病妈妈送我去医院”等相同的故事了。

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将生活的乐趣引入作文, 拓展写作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的笔触回到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让学生在作文中感悟人生,感受生活。

二、用“自由”的阳光激发写作的动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才可以实现。”由陶行知先生的话不难知道,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自觉能使我们等量的付出取得更高的回报。

现在,作文教学急需解决的是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使其敢说敢写、爱说爱写。因此我们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让他们放开胆子写作,无拘无束地写作。

我们要给学生表达的自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在学习生活中,在家庭中,在同伴交往中,会产生各种心理感受。他们心里有话藏不住,总想说出来。我们可以借作文,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想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地说出来。学生在自由的天地想说什么就写什么,要的就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内心的表白。

我们要给学生写作空间的自由。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努力营造一个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可以在教室里自由组成讨论小组,也可以在校园里踏青、做游戏、逮蚂蚱等。作文教学不是只有一个课堂阵地,还有更广阔的空间,这更应是学生学习作文的大课堂,在这空间里,学生们会感到高兴,会增加体验。对学生来讲,作文的过程将是一个快乐体验的过程。

我们要给学生写作时间的自由。许多作文指导课, 学生表面上参与了,但时间不够,匆匆忙忙。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在时间安排上要长短结合,收放自如。学生如果乐此不疲的,让他回家写又何妨?

我们要还给学生作文评价的自由。新课标指出: “写作评价应评价学生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因而我们要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把学生是否有写作的兴趣与良好的习惯,以及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学生作文必须表达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及时予以鼓励。在习作中,没有绝对的差文章, 任何学生都可以在自己文章中找到优点,并通过课堂交流公之于众,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学生动笔习作,首先要使其喜欢习作,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写作文是件快乐的事情。教师要实现全过程开放,全方位开放,努力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张扬个性的、乐于创造的、和谐发展的作文教学环境,让作文课“活”起来,让学生自由感受生活,自由交流沟通,自由自主表达,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思维灵动,笔下生辉。这样写的文章自然就富有新意,富有真情实感。

三、用“创想”的阳光支撑写作的翅膀

新课标明确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写作是融形象思维、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各种思维为一体的创造性活动,在培养学生创造力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让写作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作文中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欢乐憧憬,把写实与虚构融为一体,让学生纯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可以是课文的延伸,源于教材,又比教材更充实。如学习古诗后的扩写、海伦·凯勒来到了我们身边、 《爱之链》中的乔依醒来之后……

想象可以是故事的新编,老调新弹而格外吸引人。 如南郭先生穿越到了现代,乌龟和兔子要进行第二次赛跑,狐假虎威后老虎又碰到了狐狸……

想象可以使事物无限大或无限小,可以使事物的数量足够多或足够少;想象可以使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思想、有情感、有生命;想象可以使似乎永远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想象可以使一瞬间的过程变成一段长长的慢镜头……想象真是一件美妙无比的事情。想象可以放飞学生写作的翅膀,让学生美好的愿望在自己的作文中得以实现,让学生的理想、愿望、向往和追求在自己的作文中得以体现,让学生写出真正有童趣的作文。

源于生活感悟真实乐于表达 篇9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现实生活

每到作文课,学生就倍感烦躁,提起笔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如何才能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在学生的天地里,作文应该是自己的,是来源于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与感受。教师应以多方面因素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单调、枯燥、缺乏情趣的写作套路上,开拓思维,乐于表达,乐于写作。

一、走进生活与体验生活相统一

1.细致观察,记生活随笔

陶行知先生在“六个解放”理论中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使他能干、能想、能说,而完成这一最佳理论的环境是大自然,大社会。这段话明显提出,写作文就要从现实生活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体验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树木……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丰富的生活素材加上学生的细心观察与感悟,这样学生就会有东西可写了。所以每次作文之前不着急给学生命题,而是让学生按量记生活随笔,放手让学生记认为自己想记的、值得自己去记下来的东西,不要做过多要求,重在抓住美的瞬间。比如三年级习作调查家乡的变化,课前先布置学生对自己每天所经过的周围环境进行细致观察,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经过几天的时间,学生详细地记录下了以前自己没留意到的现象:路边随手丢垃圾的,小摊前买小食品随手丢包装纸袋等许多不文明的现象,并从中明白了环境保护需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人人讲卫生,人人爱护环境,我们的家园才会更美丽。这次作文是比较成功的,是学生学会观察的结果。

2.走出教室与家门,去体验生活

学校与家两点一线的生活束缚了学生,让他们的生活单调、乏味,没有激情、没有乐趣,写作文更是“无米下锅”。所以教师可结合作文内容,让学生走出教室去体验生活,在外面更广阔的空间里身心得到放松。比如学习《风筝》一课时,学生显得特兴奋与激动。可是在拓展时让谈们说一说自己放风筝的经历,他们却各个语塞说不上来。正赶上春季,我布置课外作业去放风筝,要求把放风筝的过程及心情写下来。从作文中看得出放风筝不仅带给学生快乐,还让他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感受到呼吸新鲜空气之后的舒畅与轻松,真实亲切自然。

3.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

学生的语言积累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几篇课文,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就在于课外阅读的积累。生活是个大课堂,电视广告语、路边宣传语、标语、各种各样的书籍资料等都是积累大量文字、词汇、句子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课余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比如低年级提倡亲子读,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可以培养孩子口语表达能力,拓展思维等。更重要的是,给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以及分享读书乐趣的机会。亲子阅读满足了学生听故事的需求,诱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亲子阅读可以加深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使他们深切地体验到父爱、母爱的温暖,这种感受是来自于真实情感的体验,作文也就不会出现空话、假话、套话。亲子阅读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语言文字的兴趣,让学生喜爱书本。亲子阅读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学校我们可以采取赛读、自由读等方式,既增加了学生知识面,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书读多了,“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就会达到。

二、生活与习作相统一

1.先说后写,说写结合

人教版教材编排单元习作之前先是口语交际,每写作文之前,教师不必着急让学生下笔去写,而是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搜集口语交际表达的素材,然后拿到课堂上开展讨论活动,个人说,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所经历的,所感悟的,教师不要做过多要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等讨论结束后,再征求意见,让学生把刚才所说的内容回忆一下写下来,放手让学生去写,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2.开展实践活动,动写结合

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让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关心社会,从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渴望想了解课堂外的世界,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拓展视野,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热心参加校园活动、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记录自己亲自动手后的感受,积极进行看说写、动说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笔,能够主动去说去写,这便是我们要达到的效果。

乐于表达 篇1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把1—2年级的写话目标定为: (1) 对写话有兴趣,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 根据表达的需要, 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课程目标”看似简单, 但却包含了诸多要素, 学生想写清楚并不容易, 写好更是不易。教师就要耐心指导, 讲究方法, 深入挖掘图片信息, 指导学生形象、生动地描述出图片的内容, 让学生的看图写话作文龙马奔腾, 生龙活虎, 轻舞飞扬。教师在指导看图写话习作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仔细看图, 学会观察

小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内容空洞, 叙述抽象的毛病, 就在于不善于对写作对象进行细节描写。叶圣陶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 且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图画的教材因素对孩子进行写话训练。“

1. 观察图画一定要仔细。

当教师把一幅优美的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 小学生都会兴趣盎然地观察图画, 但在表达这幅画内容的时候, 往往会片面、单调、胡言乱语、毫无目的, 并且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 自制力较差, 很多学生再潦草看完画之后, 便无法集中把注意力转到画面的意义上来, 因而老师的指导观察非常关键。比如, 我在教学生写《春天来了》, 先为学生献上一幅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图画, 学生便不由自主地被画面吸引过去, 这时我问他们:图上画的什么, 他们便七嘴八舌地告诉我有:小朋友、草地、小树、鲜花、小溪、房子、小鸟、小山, 还有蜜蜂和蝴蝶。这时候学生你一言, 我一语, 大家说得挺丰富的, 但还不够完整, 我继续提问:你们能用几句话告诉老师, 画的是什么地方, 什么时间, 图上的人、小动物们在做什么呢?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又从部分回到整体, 对于自己观察目的、表达的意识更为清楚, 写时也能表达连贯。

2. 观察图画还可以按照一定顺序。

如果学生想要写一篇比较生动的写话来, 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细节进行描写, 细节观察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 比如, 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比如, 学生观察《春天来了》这幅图时, 教师提问:远处有什么?生答:有山、树林、房子等。师问:那远处呢?生答:近处有小朋友、花儿、小草、小鸟等。通过这样的观察, 学生在言语表达上才不会东拉西扯、东拼西凑, 同时还要对这些景色进行细致的展开形容, 比如, 师问:怎样的春天、小草?生答:温暖的、美丽的春天, 绿油油、一望无际的小草等。可以在细致观察上加上颜色、形状等各方面细节的描述, 学生就轻轻松松地把整个春天写得更加完美了。

假设是多幅图, 重点是要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要先引导学生一幅一幅地观察, 看看每幅图画的是什么, 再把每幅图进行比较, 看看有什么发现, 再把多幅图联系起来, 从而明白事情的发展变化。

二、感受生活, 联系实际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很多图片所反映的内容其实都是源自于生活, 所以只要用心感受生活, 你就能下笔如有神。我们生活中有秀美的田园风光, 丰富的校园生活, 纯朴的人土风情, 家乡的巨大变化, 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事等。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生活, 发现生活,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只有通过生活实践, 才能获得新鲜丰富的好材料, 才能有感于心, 获得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比如, 看图写考试:今天刚好进行考试, 考完试后, 及时组织学生结合图画进行回忆:考试前你作了哪些准备, 要注意什么?拿到试卷看到题目之后, 会想什么?做些什么?考完试后有什么样的心情?也可以想想考试现场是怎样的?学生纷纷议论, 畅所欲言。随后, 引导学生把事情经过写下来, 这样学生不但受到了思想教育, 还提高了从生活捕捉材料的兴趣和能力。

三、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较为活泼好动的特点, 教师更应注重兴趣教学。在看图写话中, 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画演一演, 比一比, 唱一唱, 找一找等活动, 以此来大大增强他们的写作欲望。比如, 图中画了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摔倒在地, 这位小朋友很伤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让学生扮演摔倒的小朋友, 其他学生一定要仔细观察, 并且比一比, 看谁的眼睛最锐利, 说一说, 看谁说得最多。通过这样的情境, 学生便跃跃欲试, 通过实践, 体验更为丰富, 对于画面的描述也更为清楚、生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参与活动, 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记、多想, 不要把写话教学局限于语文教材的写话训练上。

四、善于鼓励, 增强兴趣

学生对作文兴趣与否, 还与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 教师在给学生评改习作时, 总是打分低, 批评多, 表扬鼓励少, 致使很多学生失败的感受较多, 成功的体验较少, 大大挫伤了写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因而要注重点评形式, 多表扬, 多鼓励, 多多寻找学生习作上的闪光点, 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对于不同层次的习作, 我有不同的评价要求, 对于习作有进步的, 我会多多鼓励, 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优秀的作品, 我会在教室里的学习广角处张帖, 让学生之间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生分享, 让小作家体验到写作的乐趣;对于习作基础差的学生, 我要善于捕捉闪光点, 哪怕是一个好词佳句, 也要给予热情的表扬, 让他们不会失去对于写作的信心。我还利用学校的校讯通平台, 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发表在网上, 让学生互相欣赏、互相鼓励, 同时还设立了手机微信, 时时与班里一些习作爱好者进行交流、探讨, 让他们的写作兴趣越越浓, 越来越有动力。

上一篇:信用问题解决机制下一篇:北京满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