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学生乐于作文(精选6篇)
怎样使学生乐于作文 篇1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除少数学生外, 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文是一件难事, 因此学生不愿作文, 怕作文, 究其原因, 是学生写作水平太低, 对作文没有兴趣, 失去写作欲望。因此, 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让他们不怕作文, 然后再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让他们乐于作文, 这样他们才能写好作文。
一、树立“作文不难”的意识
帮助学生走出“作文难”的认识误区, 树立“作文不难”的全新意识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在习作训练中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作文其实与说话是一回事, 只不过一个是用嘴, 一个是用笔罢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到说话难了?有谁愁张口说话了?没有!可为什么要你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就会感到难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练的少。想一想, 我们每个人从学会说话那天起, 就一天也不间断地在说, 所以我们说起话来才会张口就来。那么试想, 我们每个人从学会写字, 就每天练习用笔来说话, 有话多说, 没话少说, 哪怕每天只是三五句, 天天如此, 那我们写作文就能一挥而就了。
二、培养兴趣, 唤起写作欲望
学生爱做游戏, 是因为对游戏有兴趣, 许多智力的开发和事业的成功, 都与兴趣有关。只有学生对作文有兴趣, 才能写好作文, 才能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学生对作文有兴趣, 乐于去写, 写出来的感受就会深刻, 写作技能就会不断提高。所以在指导作文时, 教师首先应千方百计地想办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他们的写作欲望, 让他们乐于作文。
例如, 有一次, 我布置初三作文题《论节约》, 绝大多数学生摇头晃脑, 觉得抽象, 不知从何写起。于是我把作文题目改为《从乱丢饭粒想到的》。我提问平时爱吃零食的学生:“你丢过饭粒吗?”这位学生说:“丢过”。“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我觉得很平常。”我转而问全班同学:“你们也觉得平常吗?”大多数同学说:“不是。”我进一步问:“那么你从乱丢饭粒的现象想到了什么呢?”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我想到了古诗‘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有的说:“我想到了‘节约粮食光荣, 浪费粮食可耻’”;有的说:“我想到了《新三字经》中的‘成由俭, 败于奢’”。有的说:“集腋成裘, 如果全中国十二亿人, 每人每餐浪费一粒粮食, 按10000粒一斤计算, 一年就会浪费43800吨粮食, 可解决近二十万人一年的温饱问题。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同学们越谈越有兴趣。等学生发言完毕, 我不失时机的指出:同学们刚才讲的都很好, 有的可以作论点。如“成由俭, 败于奢”, “节约粮食光荣, 浪费粮食可耻”。有的可以用论据。如“锄禾日当午……”, “集腋成裘……等”。只要你围绕着论点, 用证据去证明这个论点就行了, 这就是论证过程。如何去论证呢?各人有自己的方法。我进一步提出:“你能参照《谈读书》、《说谦虚》等课文的写法来写好这篇议论文吗?“能!”同学们跃跃欲试, 心情愉快, 唤起了写作欲望, 乐于作文。
写作的源泉来自生活, 只要平时留意身边发生的事, 注意观察、分析, 就会写出好的文章。教师要教会学生留心观察, 分析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 善于捕捉, 积累写作素材, 唤起他们的写作欲望。
三、分层教学, 唤起写作欲望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 而应试教育只重视少数上层生, 却忽视了大多数的中下生, 这无疑违背了教育方向。实际上, 学生的写作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千篇一律按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写好作文是绝对办不到的, 反而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 做好因材施教。我采取的办法是“降低起点, 多层次”。即适当降低作文的评分标准, 按上、中、下单个层次的要求去写作文, 力求每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有所发展。对上层生的要求是:论点明确, 论据充分, 层次清楚, 句子流畅, 错别字少于5个;对于中层生的要求是:论点明确, 论据较充分, 条理清楚, 句子通顺, 错别字少于10个;对下层生的要求是:有论点, 有论据, 有条理, 句子少毛病, 错别字少于15个。评分的方法是, 按上层生的评分标准评分, 每一层生加10分。这样, 即使下层生写得不好, 但要求去写, 也会评为合格。 (如:下层生的作文按上层生的评分标准为四十分, 再加上二十分等于六十分。) 这样, 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绩, 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觉得有希望, 有奔头, 就唤起了写作欲望——愿写、乐于写作。
四、搜索“闪光点”, 唤起写作欲望
传统的作文评讲方法是将每次作文写得最好的和最差的几篇作文评讲, 好在哪里, 差在哪里, 进行对比分析。其好处是让学生懂得这篇作文该怎么写, 不该怎么去写, 明确写作思路。但其弊端是只重视少部分写作水平好的上层生, 而忽视了大部分中下生, 甚至打击了下层生, 使他们失去信心, 怕作文, 懒作文, 不愿作文。
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作文评讲方法:全面评讲, 搜索每篇作文的“闪光点”, 以赞扬为主, 适当指出这篇作文该如何去写。全面评讲即每一篇作文都要评讲。所谓“闪光点”是指学生作文中小到使用一个好词语, 写出一句好的句子或者好的段落, 大到写得好的层次、结构、写作方法等, 都要一一指出加以赞扬。例如:《从乱丢废纸想到的》作文讲评课, 一位学生的作文虽然写得不好, 但有一句写得很精彩的句子——如果人人都不讲卫生, 乱丢垃圾, 我们岂不是生活在垃圾王国之中吗?这与原始人有什么区别呢?其中一位下层生用了“污糟猫”这个词语, 我都一一读出来加以表扬。这样做虽然多花些时间, 但“磨刀不误砍柴工”, 使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 进而唤起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再也不怕作文, 愿写、乐于作文了。
总之, 要学生乐于作文, 学生的认识是前提, 写作兴趣是动力, 教师的激励是催化剂,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情感, 在进步中感到乐趣, 唤起写作欲望, 只要他们想写、乐些、主动的写, 何愁写不好作文呢?
(编辑:龙贤东)
2013.5 122
班主任如何使学生乐于接受批评 篇2
【摘 要】学生思想上犯错误,在所难免。如何将有缺点的学生通过教育引入正途,这可是一种艺术,一门学问,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讲究策略,方法得当,我们必将拯救有过失者的一生;倘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办法粗暴、单一,我们势必毁了孩子的一生。故而引导的策略至关重要。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缺点、批评。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都是通过班级管理来实现的。班级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了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因此,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对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是经常的事,没有了批评便是对孩子的姑息,但批评中不注意方法与策略,又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笔者就怎样才能使对学生的批评奏效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赞扬替代批评,多肯定,少指责。每个学生在其学习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必然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成绩,也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就是恰当地应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然而,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基于人的心理需求,多数学生都喜欢听表扬、给予肯定的话。因此,我们在批评其不足之前,应真挚、诚恳地赞扬他的进步,如果能巧妙地用肯定其进步代替批评其不足,就能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效果会更好。
(二)和风细雨,动之以情,委婉地指出“美中不足”。一些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也固然先用赞扬的方法,但他们的褒奖之后却是一个让人不安的360度大转弯,学生把它叫做“但是”后面做文章,有的学生一听到“但是”就反感;认为老师在前面的表扬是言不由衷,是批评的前奏。其结果,批评不但没有收效,而且使前面的表扬也被学生理解为虚情假意的了。如果我们不用“但是这个转折词,效果可能就会不同。例如:“你的课前预习搞得不错,如果能进一步抓好课堂听课和课后复习这两大环节,相信你的学习成绩会进步更快”。这种用间接提示的方法,学生更是乐于接受。
(三)用“心”搭建沟通平台,将“问号”变成“句号”。谈心是班主任就有关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某一种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深入细致地向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批评方式。核心就是用“心”去和学生谈。一通过谈话,特别是个别谈话,可以更主动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探究其内心的世界活动,从而更有针对性、更机动灵活地向学生进行教育。然而在工作中教师们多习惯于以各种各样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批评。诸如;“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吗?”“你知道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吗?”又如:课堂上有两个学生在互抢东西,老师点了一个学生的名:“你为啥不听讲在捣乱?学生说:“他抢我的作业本。老师又说:“他为什么不抢别人的,专抢你的呢?”学生只好不满地小声说:“他要照抄我的家庭作业,我不给,你反倒责备我。”结果,这种批评教育被一种抵触情绪淹没了。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应巧妙地加以解决——可以走过去轻轻地摸摸他们的头,或者轻轻地拍拍他们的肩膀、指一指他们胸前的课本,示意他们课堂上应专心听讲。课后等把情况了解清楚后再耐心地找他们谈话,用“心”搭建起沟通心灵的平台。
(四)以贬施褒,心灵感悟,用自己的过失、教训启迪学生。相声、小品对人们的批评、讽刺、嘲笑往往是十分辛辣的,尖酸刻薄的,然而却没有一个被批评的观众对表演者抱以反感和不满。相反,大家却在欢笑中、享受中得到了教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奇功效呢!原来演员们采用的是,有意贬低自己,以自己为枪靶子来善意地批评别人。身为教育者,我们也可以拿一些自己在成长历程中曾经不光彩的事例来说服学生,以自己为一面镜子来教育学生,从而让学生明白:老师今天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大家都喜欢的人,就是老师勇于承认并乐于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故而取得了成功。这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转变观念,放下架子,把怒吼变为中肯的建议。并不是说,班主任怒骂学生的声音喊破了喉咙,自己的威性就会很高很大,学生就会怕自己。恰恰相反,严厉的怒叫常常会招致学生巨大对立情绪的产生,对于那些自尊心极强的学生就更是如此。因此,在纠正学生的错误时,老师应尽量避免用命令的口气要求学生怎样去做,而应多采用商量的语气告诉学生去怎样做。对此,我的感受颇深:2005年时,班上出现了一个被全校师生称作顽固不化的“白匪”。一天,他把同班的女生打哭了,还伸手反向被打哭的女生索要“手工钱”。这真是强盗逻辑。但我没有采用严令他限期改正,赶快向女生赔礼道歉的一般做法,而是找其私
下谈话:“在活动中表演节目,是你的强项,下个月要举行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我真希望能看到你们一起表演节目的美好情景啊!”这个爱动手的男生慢慢低下了头。从此,他没再打人。
(六)身体力行,教师自己为学生做出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被批评者最爱以批评者的言行来观察批评者,如果发现批评者自己违背自己的诺言,他们就会自然地抵制批评。作为教育者,如果只是“说而不做”,言行不一致,那么学生就会不服气的。所以,当我们批评学生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自己是否为学生做出了榜样。
激发情趣 使学生乐于习作 篇3
因此, 作文教学当中, 教师应该充分地注意情绪的作用, 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有利于教学的情绪, 把学生不利的情绪进行转化, 或者去除, 使作文教学在学生健康快乐的情绪中, 取得成功。那么, 应该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情趣, 让学生乐于写作呢?
一、以需激情
人的情绪和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 只要是符合学生需要的, 往往就能引起他们肯定的态度和愉快的情绪,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把作文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把所写的内容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就一定会取得较好的写作效果。例如, 在习作课上, 我让学生练习写作描写人物, 因为我知道学生对于写作本身就有一种畏惧感, 所以我就让学生“做游戏”, 同学们在听到做游戏的时候, 都兴奋起来, 课堂上顿时热闹非凡。但是我给学生提出要求;今天的游戏叫《猜猜看》, 每人出一个谜面, 用最简单的话, 来描述一个同学, 你所描述的同学就是谜底。同学们看一看谁出的谜语最有意思, 最能体现这个同学的特征, 让大家一猜就知道是谁。出的好的有奖品。同学们都非常高兴, 仅仅20分钟, 全班同学就都把谜语都交到我的手上, 我在班里一读谜语, 大部分都能猜出是谁。尤其是张华同学出的谜语:歪戴帽子, 拖拉着鞋, 咧嘴挤眼, 不写作业。大家一听哈哈大笑, 都说:“是赵伟!是赵伟!”非常形象, 赵伟同学也因为这个谜语而改变了自己的坏习惯。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描写人物的能力, 而且也改变了同学的不良习惯, 还符合学生在玩中学的特点, 真是一举多得。因为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 符合儿童的生活需要, 兴趣需要, 争强好胜的需要, 表达自己内心想法需要, 所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以情动请
在习作课上, 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教师首先要求自己具有积极的情绪, 用自己的满腔热情, 去感染学生, 用亲切和蔼的表情, 真挚温和的语调去诱导学生, 使他们产生乐于学习的积极情绪, 使他们愿意去作文, 改变一提作文就厌烦的情绪。比如, 有一名同学, 平时写作文不积极, 写作能力较差。但是因为考试成绩较差, 在家里受到父母的责打, 心里非常委屈, 所以有感而发, 写出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作文, 虽然文辞不够优美, 但是感情真挚, 非常感人。在课堂上我怀着一种感动的心情, 非常动情地范读这篇作文, 同学们都默默, 思考着, 感受着, 还有好几名同学走上前去, 用并不宽阔的臂膀拥抱这名同学, 大家都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 对同学投去的是安慰、关怀、同情的目光。
之后为了增加这篇作文的感染力, 继续带动大家的情感, 我就让这名同学自己站起来, 为全班同学读一读他的作文, 他读得很有感情, 很有感染力, 好多同学的眼睛都湿润了。这时我就势引导:“同学们, 作文并不难, 你看刚才这名同学, 大家都知道他的作文水平并不好, 但是因为他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所以非常感人, 作文也非常成功。从这件事上, 大家可以知道作文要写真情实感, 才会获得成功, 大家对自己以后写作文有没有信心?”同学们不由得异口同声:“有信心!”同学们在我的鼓励下, 在我的真挚、真情感染下, 不仅受到了一次思想教育, 而且, 还提升了作文的兴趣, 知道了作文的基本方法就是有感而发, 写最真诚的东西, 就是最成功的作文。
三、情境激情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的情感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 没有情景, 没有体验, 写起来就好像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空洞乏味, 索然无物, 所以说, 情境是产生写作激情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的情绪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为使广大学生产生写作的积极愿望, 教师就必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不断探索、刻意求新、努力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根据写作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氛围, 学生就会触景生情, 拥有创作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建议书”的时候, 我没有直接讲“建议书”怎样写, 有什么要求, 而是在刚上课的时候, 我说:“同学们, 我们大家对我们的班级都已经非常熟悉了, 对我们的学校也已经非常熟悉了, 那么大家对于我们的学校和班级, 有什么你认为不好的地方, 或者你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 大家都写在一张纸上, 交给我。大家要注意一点, 就是写的时候不要有错别字, 句子要通顺, 标定符号要正确, 文理要通顺, 有一定的顺序, 所提的建议要符合咱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于较好的、合理的, 有助于我们学校和班级的老师要采纳或者建议给校长采纳, 并马上按你说的办。”
因为形式新颖, 加之同学们一直处于班级之中, 处于学校之中, 所以对学校和班级有较深的了解, 也对学校和班级有一定的想法, 有许多要说的话, 今天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当然会十分积极, 写作兴趣十分高涨。因为我创设的写作情境非常适合学生写作, 所以大家在不长的时间里, 就纷纷写完了自己的建议书, 而且还有不少同学反复地加以修改, 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这样做的结果, 不但使学生拥有了较高的写作兴趣, 写作欲望, 而且还自觉地进行修改, 一种做法, 收到了好几种效果。
怎样使学生乐于作文 篇4
尽管学术界对兴趣概念的解释众说纷纭, 但我们从中可以找出共同点, 那就是:兴趣是人想熟知某种事物, 积极接触、力求认识、积极探究和参与事物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 是对客观事物需要的一种情绪表现。学习兴趣是学生认知事物、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
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 但最主要的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 表现为对学习过程具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 并伴随积极的情绪状态;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 但对事物或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习自觉性, 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 从而产生相应的积极行动, 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现象。
这两种兴趣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直接兴趣表现为对学习过程具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 并伴随积极的情绪状态。直接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但感觉之后难于摄入思维。它常常是一种短暂的兴趣, 只能作为培养稳定兴趣的开端。而间接兴趣是由事物、行为本身或其它目的、任务而引起的, 故又称为自觉兴趣、潜在兴趣, 这种兴趣主要靠自觉培养, 一旦形成即为稳定兴趣。因此, 应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养成稳定兴趣。
1. 让学生充分认识英语的重要性, 产生英语学习兴趣
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我们之所以对一个对象发生兴趣, 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所以老师首先就要让学生觉得学好英语对他们大有用处, 让他们在内心深处满怀激情地告诉自己:“我需要学好英语。”并从思想上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他们认识到学好英语的必要性,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 加强师生情感教育, 诱导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感情投入, 把学生当作朋友, 真心关爱、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开放性的师生关系, 才能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了解他们的性格、思想、情趣、爱好, 了解他们学习英语的情况。他们一旦认可了老师, 对老师所教的英语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3. 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活络课堂,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1) 丰富有趣的新课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以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导入新课, 就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而且, 良好的新课导入, 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英语学习的情境。
(2) 创设情景, 构建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 从而感受成功。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 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实践空间,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充分小组团体, 设计多样的课堂活动。
Harmer认为:“只有通过提供学生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才能确保他们投入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和监控者, 要注意多样化语境体验活动的设计,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保持他们持久的学习热情。比如通过角色扮演、故事接龙、讨论或辩论等方式创设愉快、和谐, 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互活动, 不仅能增强课堂学习兴趣, 增加开口练习外语的机会, 而且相互了解, 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保持外语学习的强烈动机, 不断努力学习。
4.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巩固学习英语的兴趣
开展多层次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猎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激发参与意识和自主能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教师要针对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 组织学生开展集灵活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习活动, 比如开设英语角, 举办各种英语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 从而不仅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而且让学生感受浓浓的英语情境氛围。
5. 创造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有兴趣, 最好的方法是让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知识水平之间有适当的距离, 这对激发学习动机最有效。可是有不少老师并不知道通过让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办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所以, 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 慎重选题, 细心阅卷, 用心评卷, 让学生觉得既有所获, 又找出差距和不足。此外,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还应根据课文内容, 结合实际, 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成功, 享受成功的喜悦。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使他们想学、爱学、学会学。这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关键, 也是提高学校英语教育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2.
[3]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7.
[4]Waltez, B.K.Learning-Educatioinal Applications[M].Al-lyn and Bacon lnc., 1976.
[5]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1.
[6]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 (1) .
怎样使学生乐于作文 篇5
一、兴趣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心里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的时候, 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去发现, 探索和应用。例如, 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40, 然后提问:老师能把这个数字马上变大, 大家相信吗?这时学生们会觉得很好奇, 肯定不会相信, 教师再用很快的速度在卡片后翻出一个0来, 这样就变成了400, 学生会觉得特有意思, 这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出乎人的意料, 兴趣就会大大增加, 在以后的学习中, 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 效果就会明显地好于直接讲授。
二、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解决问题”序列的探究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累和锤炼的间接经验, 让他们很快地懂得这些成果, 是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但是, 这个过程又是十分困难的, 因为有些经验是长时间的历练结果, 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 难度很大, 所以, 就需要教师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加以引导, 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为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 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 使学生增进创新技能。
三、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数学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 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自信心,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乐于接受新知识, 所以我十分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创造性的发展潜能,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学习的成功。
课堂上,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减轻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让学生敢于思考, 善于思考, 帮助他们自主学习,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
总之,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 教师要在自己的课堂上, 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训练。教师要尊重并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疑问, 发表不同的观点, 肯定他们的探索, 求知欲望, 启发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认识事物, 寻求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从而养成他们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和教师形成习惯, 自然地在以后的学习中, 学生对学习的惧怕心理会慢慢的缓解, 越来越乐于接受新知识。
四、变抽象为形象, 充分体现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要把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 学生就会感到数学问题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可以自由地运用, 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 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热爱数学。
五、运用生活化的数学语言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同一堂课, 不同的教师来讲授, 收到的效果也不同。我觉得这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 尤其是数学课堂的教学, 要让学生们接受和理解枯燥的数学知识, 没有高素质的语言水平的教师是不能做到的, 所以, 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让学生理解数学, 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
六、创设游戏情境结束教学
小学生一般都好表现, 如果让他们展示一下学会的新本领, 他们的积极性会很高, 如果在游戏中他们取得了成功, 那么, 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这样的喜悦会激发她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的积极性,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探究接下来的新知识的欲望。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 课程结束后, 我安排了一个小游戏:给下面的分数找到朋友, 在这个游戏中, 学生们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更进一步地了解了, 对这部分的知识就掌握得更牢固了。
怎样使学生愿意主动写作文 篇6
一、作文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难点
1. 学生词汇缺乏, 不知如何表达。
由于学生在学习阶段, 词汇量较少, 所以虽然对于一些事情比较熟悉, 但是不知道应该如何用作文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这时学生经常会出现“记流水账”的毛病。诸如, 首先……后来……后来……后来, 只是对事情进行一个简单的记录, 就像是记流水账一样, 没有任何的表述和描写。这种毛病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最容易出现。
2. 总是感到能写作文的事情太少。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作为教师最大的感受是, 学生总是抱怨说不知道作文写什么事情, 写什么内容。确实如此, 许多教师在布置作文的时候, 总是:一件快乐的事;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件让我难以忘怀的事……就这样反过来调过去的作文题目, 使得学生感到无事可写, 无话可说。
3. 对作文逐渐产生了厌烦感和恐惧感。
因为处于刚开始学习作文的阶段, 所以学生作文能力较差, 并且还会因为作文能力差而对作文产生厌烦。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因为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强制性, 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逆反心理, 另一方面迫于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要求, 更加剧了学生对作文的厌恶感。所以学生对于作文的厌烦甚至恐惧, 实际上并不是一方面的原因, 而是多种因素形成的。语文教师要想解决这一难题, 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需要考虑从根本上进行解决, 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学生不努力学习这样简单的原因。
4. 抄袭作文情况严重。
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经常发现学生的作文有抄袭的情况。在一个班级里, 有好几名学生的作文内容几乎相同, 甚至作文中还出现了爸爸妈妈名字完全相同的情况。在课下, 我也经常问学生为什么抄作文, 学生的回答让我吃惊:作文太难, 抄一抄多简单!既能给教师交差, 又能省些力气, 还可以瞒过家长, 何乐而不为?鉴于此, 我们不难看出:作文这一重要教学环节, 是到了必须予以进行转变的时候了。
二、引导学生写作文的方法
1.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 尽量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要想解决学生作文的表达问题, 就必须使学生的词汇量丰富, 使得学生知道如何用合适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是让学生学好作文的基础。这样就容易降低学生作文的难度, 也就间接地提升了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具体做法: (1) 教师为学生搜集和整理一些常用的描绘性词语。当然教师一定要按照分类描写进行搜集和整理。比如, 可以分成:外貌描写;心理描写;服装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教师整理完毕比之后, 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有阶梯性的记忆, 循序渐进, 绝不可以一刀切, 要求学生必须完全记忆或背诵。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有助于记忆的小比赛或小游戏, 就更容易引起学生记忆词语的兴趣, 进一步提高记忆的效率和速度。
2.“背作文”降低作文的门槛。
因为刚开始学生不知道怎样写作文, 所以为了使学生了解作文是怎么回事, 我就经常让学生背诵我为他们挑选的有较好示范意义的作文。这里所说的“背”, 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把教师所举例的作文一字不落地背下来, 而是允许学生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语言, 基本上把作文的内容能够叙述下来就算是完成了“背”的任务。同时, 我还为了激发学生“背作文”的积极性, 还开展了“记忆小明星”活动, 看一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 记忆效率最高, 并在全班进行表扬。这一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背作文”的效果, 我还积极开展了改编作文活动。也就是让学生把已经背过的作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语言, 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改编。学生把改编之后的作文交到教师手里, 教师再进行批改, 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然后把好的作品用A4彩色复印纸打印出来, 贴在学校的报刊栏里, 进行展示。这样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学校报刊栏里进行展示, 会感到非常骄傲, 不但引起了其他学生的羡慕之情, 而且也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全班乃至全校都引起了较大的轰动效应, 起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3.“讲”作文, 是学生了解作文的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 要想做好一件事情, 就必须对这件事情要有较深的了解, 所谓“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 要想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就必须让学生对作文有一个较深刻的了解, 并且在了解的过程中, 要学会写作文的方法, 懂得了方法, 写好作文也就有了足够的信心。因此,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我就经常给学生“讲作文”。在讲作文之前, 我总是先设定一个计划, 定好这一阶段要使学生了解什么类型的作文, 之后再找合适的作文进行讲解。我会给学生讲解这一类作文的基本结构, 怎样开头, 怎样结尾, 常用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中间叙述的环节, 一般都采用什么样的方式, 段落与段落之间怎样进行连接, 哪些需要详细些, 哪些需要简单些。在这种不断的讲解中, 学生逐渐领会了写作文的方法。
实际上, 这些看似有些不合教育目标的方法, 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 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极大地降低了学生作文入门的难度, 使学生有了学好作文的信心, 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不会写作文的大难题。实践经验证明, 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 在小学阶段或者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中, 是一种较为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值得广大教师进行学习和实践。
【怎样使学生乐于作文】推荐阅读:
怎样使小学生喜欢作文10-19
怎样使学生学好物理10-20
怎样使学生学好化学07-02
怎样指导学生写作文09-18
小学生作文怎样07-31
怎样给学生写作文评语07-13
怎样教中职学生写作文09-19
怎样让员工乐于参加培训09-25
怎样指导中学生写作文07-01
怎样解决学生作文素材问题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