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精选12篇)
怎样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篇1
摘要:学习的迁移现在在数学学习中是广泛存在的, 其中负迁移对数学知识学习起着干扰作用, 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防止这些负迁移。
关键词:负迁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所谓学习迁移, 是指以前学习对以后学习的影响, 它们之间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学习的迁移现象在数学学习中是广泛存在的, 正迁移是指一种数学知识的掌握促进了另一种数学知识的学习, 负迁移是指一种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另一种数学知识的学习起干扰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很多的负迁移现象。
1. 新旧知识之间的负迁移现象
如学生常犯这样的错误:lg (m+n) =lgm+lgn, 这可以说是由乘法分配律引起的负迁移。解不等式时, 常见这样的错误:ax>b, x>b/a, 这是由方程同解原理引起的负迁移。
2. 技能之间的负迁移现象
在高中立体几何作图过程中, 平面几何的作图对此有所干扰, 易形成负迁移。作图技能是指根据数学语言和题意, 能准确地、直观地作出几何图形, 这里要注意的是:作图技能不仅是一种动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在头脑中按一定的方式来合理地、完善地组织作图步骤, 显然这属于心智技能的范畴。
3. 学习方法上的负迁移现象
如学生学语文、外语等文科时很多内容要求背诵, 往往是背功好分数高, 有些学生学数学也用这种方法, 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效果不佳。
二、问题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负迁移现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1. 正如布鲁纳指出的, 所掌握的知识
越基础、越概括, 对新学习的适应性就越广泛。然而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得远远不够, 没有夯实基础, 欲速则不达, 留下夹生饭。
2. 学生接触到新旧知识间的共同因素时, 没有弄清楚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从而在解题过程中盲目套用。
3. 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正如心理
学中所说:人们在长时间内从事一类工作解决一类问题时, 往往容易形成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式, 这是一种思维的定式现象, 如果解决不同问题则容易产生强烈的干扰, 影响人们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如初中学习平面几何以后, 对“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形成了习惯性理解, 这就对高中立体几何“过直线外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造成一种经验上的定势, 从而产生负迁移。
三、问题的解决
教师怎样帮助学生防止负迁移, 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呢?我们认为应该努力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 以“正”压“负”。
1. 教虽无定法, 但教必有法
为了促进数学学习正迁移的发生,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在新授知识前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障碍做应有的估计, 对易混淆的概念, 教师应利用对比的方法, 从不同角度加以说明, 从而使本质的东西全面、突出地显露出来, 让学生真正掌握好它们之间的异同。例如, 在“排列组合”的教学中, 两条基本原理的教学非常重要, 学生在应用时常常感到困惑, 对什么时候用加法原理, 什么时候用乘法原理难以把握, 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1) 加法原理对应着分类, 乘法原理对应着分步; (2) 加法原理每一类方案中的任意方法都能完成这件事情, 乘法原理每一步中的任意方法只能完成该步骤, 并不能完成这件事情; (3) 在具体应用时, 先分类后分步, 类与类之间相加, 步与步之间相乘。教师一定要注意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核心, “螺旋式”地安排知识, 使学生能够反复地接触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重视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及内在的逻辑联系, 使知识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
2. 数学教学过程的安排
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对教学程序进行安排。这里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整体上的宏观安排, 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学习的先后程序要确定, 以利于知识的迁移。二是微观方面的, 即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不论哪一方面, 都应注意把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起来, 使学习过程同时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3. 依据迁移规律, 组织学生练习
练习不是以量取胜, 需要讲究科学训练。具体来说, 组织训练时应当注意:
(1) 明确练习目的, 使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投入练习。总的来说, 数学知识必须有足够的练习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没有理解和掌握。所以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查漏补缺、矫正错误。
(2) 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练习除了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反复记忆基础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练习领悟知识的本质, 特别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精神实质。
(3) 强调变式训练。当前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机械重复训练。重复不是不需要, 而是要适度。更加重要的是要对问题情景进行变化, 单一的问题情景不但会使学生感到厌倦, 更重要的是重复性练习会使学生没有机会比较各种问题类型的区别和联系, 产生思维定势, 容易导致知识的负迁移。
(4) 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逐渐向综合、开放问题过渡。
怎样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篇2
一、要了解孩子掌握了哪些题就能达到优秀水平?
如果家长关注孩子学习,首先就应该清楚孩子到底应该掌握了哪些问题,就可以达到优秀的水平。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家长对这个问题都不是很清楚。不少家长随便给孩子选一些题目练习,这些题程度如何,是否足够全面?家长并不了解,这样辅导显然是盲目的。也有不少家长把孩子往辅导班一送,孩子课堂上讲了些什么都不了解,孩子也没有笔记,只有老师留的练习题,这些题目什么讲解说明也没有,家长、孩子同样也是盲目的。要想准确了解孩子应该掌握哪些问题,一定要参照一个系统、全面的归纳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孩子知识掌握的程度,还能够让孩子清晰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
只有当家长有了一个“学好了”的标准,家长抓孩子学习才能够省时,省力,有重点,有目标,才能让孩子的学习有的放矢,学在点上。
二、要让孩子“多见题型”
绝大多数“聪明”孩子能够在数学考试中做题做得又快又好,并且总能够把附加题做出来,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智力上的差异,而是因为这些孩子熟悉考试中的题目类型。如果您的孩子和他们一样也能熟悉各种题目类型,那么很快就能够和他们一样聪明。
熟悉各种题目类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以往积累题型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多做题,但这样没有目的地让孩子去做,学习效率低,进步不明显。
让孩子快速积累题型经验的方法就是要给孩子筛选好各种题型,让孩子练题练得精,学在点上,这样孩子进步就会非常快!
三、要让孩子学会举一反三
孩子见到的问题类型多,做出题目的机会当然比其他孩子大得多。可也有很多孩子,见过的题目会做,题目变一变形就不会做了,多数上课外辅导班的孩子都会这样。原因是辅导老师没有把解题的方法从题型当中提取出来。
要想让孩子能够举一反三,就要先告诉孩子“一”是什么?否则举一反三就成了一句空
话。我们的辅导在给孩子归纳题型的同时,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为孩子提取出方法,我们给孩子总结的方法都是能够对付一类题目的巧办法,目的就是让孩子以一当十,会一道通一类,跟着我们学数学,孩子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提高最明显。
四、要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都知道从小培养孩子自信心很重要,所以每个家长都会注重鼓励孩子,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仅仅靠鼓励是远远不够的。自信不是夸出来的,而是要有资本的,这个资本就是孩子的数学“见识”,就是孩子掌握的绝招和巧方法,孩子见识的题型越广泛,掌握的思路和技巧越丰富,孩子的自信心自就会越强。
如果我们去接触那些见过很多题目类型的孩子时,你就会发现这些孩子总是跃跃欲试地等待你给他出题,一点也不怵。孩子的心理状态是:来吧,我什么都见过,都不怕!他正想找机会来显示自己的智慧呢!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增加自信的资本,要增加孩子的数学“见识”。在我们归纳的题型中,一定会有一些题型是孩子没有见过的,家长不要一看这些题孩子学校没有教,就认为孩子不需要掌握,希望家长能够理解,只有掌握了原来没有见过的问题,才能帮助孩子增加优势,才能有机会让孩子去体会“我是最棒的!”这样真实的自信心。
五、要重视孩子对方法的记忆
小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也很快,学过的知识过一段时间就忘得干干净净,这让很多老师和家长感到很头疼。
所以辅导孩子学习要特别重视记忆,中学生有时做一两遍就能记住解题的方法和思路,但小学生往往需要做五遍、六遍才能记住。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好办法帮助孩子记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电脑软件来“过题”。我们软件里的复习题都是和归纳总结的题型一一对应编制的,每个专题的复习题就只有14个题目,当孩子掌握了我们的纸面辅导后,用软件来巩固记忆这些题型,孩子不用动笔,十分钟就能够过一遍题,记忆效果比传统的复习方法好得多,家长可以亲身体会一下。
六、要充分调动孩子的主动思维
成绩拔尖的孩子都“好学”,这是事实,因为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那么就没有办法让那些不拔尖的学生也变得爱学,会学吗?
当然有!关键要看我们能不能够改善孩子的学习心理。
“换位学习法”就是一种改善孩子学习心理的最有效的方法。让孩子当老师,让孩子在判卷的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没有了被考问的压力,做“老师”的优越感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思维状态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最有利于知识的吸收。
我们训练的第一步让学生判卷,目的还在于:让正确的思路先入为主,占据孩子的大脑。传统的辅导模式都是让孩子上来就做题,实际这是一种错误的辅导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这样。如果不先引导孩子正确思维,要想在后面通过讲解纠正孩子的错误方法是很困难的,所以在教孩子新思路和方法的时候,一定不要让孩子上来就做题,用正确的思路引导孩子是必不可少的。
七、要从根本上帮助孩子纠正粗心的毛病
小学生容易犯粗心的毛病是很普遍的现象,这是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随着年龄的长大,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粗心错误,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当然从态度上更不可纵容孩子,用粗心去掩盖知识掌握上的欠缺。
如何帮助小学生学会学习数学 篇3
一、给学生一个学习目标
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求也应该不同。对学习好的同学要求就高一些、严格一些;中等生的要求是掌握普通知识即可;对于差生,要求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就行。开始时要求不要太高,最好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这样他们才有信心,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会更喜欢学习。
二、课堂学习效果的训练
1、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同学学习不好是因为他们上课不注意听讲,所以每天应安排一些基础题作为小考进行训练,题量少,时间短,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课堂上来。
2、合理安排40分钟。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每天的40分钟上课时间,不管是新授也罢练习也罢,都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他们自己去完成每一个内容。讲新授内容时,教师只点学生出错误的地方和应该注意的地方,所以教师的讲解要少、要精、要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练习时,放手让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你可以将练习题作为一次测试题,完成后还要集体批改,这样学生对于自己出错的地方就很关注,教师再给予改正、指导,他们就很注意听,而且学生练习的兴趣也高、速度也快、注意力也集中。
3、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习惯。课堂上多让小组之间讨论、交流,有些问题就自然而然解决了,而且同学之间也通俗易懂,一些小问题就不需要老师讲解,教师只讲重中之重,学生听起来也不烦,效果也就很明显。
三、课后作业的布置
课后作业应当数量适当,难易适中。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应不同。第二天对前一天的作业进行批改,批改的方式教师可根据情况而定,最好也作为一次考试对待,这样学生就很认真地完成课后作业,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就起到了应有的效果。
四、师生心灵的交流
教师不要高高在上,让学生觉得无法接近。教师把学生当成朋友、当成子女,这样亦父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得学生喜欢和老师在一起,喜欢听老师说,喜欢说给老师听,自然而然对这门课也产生好感,也就喜欢学习。
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学习 篇4
的确,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 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 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 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 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 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不能及时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另一方面, 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 有的学生适应性差, 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 在学习中, 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 甚至丧失信心,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从种种现象我们可以知道, 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 进入初中后, 我们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 有效地改进教法, 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如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法则的不同点, 仅在于需确定积的符号, 而讲解的重点则应放在符号法则上, 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 再从概念教学看 , 小学对概念的掌握要求并不高, 仅侧重于计算, 学生以机械识记为主, 一般是套模式来解题;而初中数学, 对数学概念要求强化了. 初一教材一开始就出现了正数、负数、相反数以及绝对值等概念, 如果学生对这些概念仍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是远远行不通的. 又如, 对负数的概念仅理解为“带负号的数”是不行的, 因为它还涉及运算. 又如对|a|的三种类型的结论背得透熟, 而遇到|a - 3|一类题的讨论时便会感到茫然. 因此, 对概念一定要通过变式与比较、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等方式, 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含义、实质, 并通过所掌握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除了做好知识的衔接, 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学习心理衔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 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而这个时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 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 但不够稳定和持久. 鉴于这些特点,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融洽师生关系, 学生刚入初中时, 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 特别是对教他的老师持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状态, 往往对老师采取一种琢磨的态度, 因此, 我们教师要以火一般的热情去温暖学生的心田,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课内, 要联系不同学生的知识前提, 说理深入浅出, 表达形象鲜明, 讲话幽默风趣, 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 同时还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 用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 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现代数学家的贡献、数学在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立志学好数学. 三是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 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 诸如抢答竞赛等, 活跃学生的身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做到这些还不够, 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习过程中, 主角还是学生, 那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 仅仅是传授知识批改作业吗? 我觉得教师扮演着一个最最重要的角色, 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上学期校长在听过我的课后对我说, 教师在讲台上的时候就是一名演员, 如果你表演得不好, 学生当然没有兴趣再往下看;但如果你表演得好, 学生不仅喜欢看你的“戏”, 也会喜欢上你这名“演员”.
在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一方面我觉得“情境创设”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往往一部戏的开头能否吸引观众相当重要.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 在一段笔直的河流同旁有A、B两个村庄, 为了方便居民用水, 政府决定在这条河边建一个水泵站, 然后分别用两条水管将水送到A、B两个村庄, 问这个水泵站应修在何处, 才能使所使用的水管最短?
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 他们会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 用前面的知识无法完成, 必须学习新知识, 利用新知识才能解决, 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在以后的各章节的几何教学中, 不断地用与教材相连的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来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 我还发现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在课堂上有种自卑感, 即使想到了答案也不敢举手回答, 生怕答错被同学取笑. 这个时候我们应尽可能地为差生创造更多 的机会, 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甜头. 如课堂提问, 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 使优生高有所攀, 差生有望进步. 学困声往往害怕老师提问, 我根据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注重提问的技巧和内容, 设计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且让学困生回答问题不感到吃力, 答对了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答错了, 也尽力引导, 启发学生自己纠正过来, 逐步尝到成功的喜悦. 又如在考试中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 培养他们的信心, 让他们尝到甜头, 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 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 改卷时多找他们解答问题上的闪光点, 这样还可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 让他们有成就感, 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 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激励他们积极争取, 努力向上, 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怎样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篇5
从宏观层面上说,首先,家长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而不是一味的责怪孩子。其次,家长要做孩子的半个参谋和半个后勤,而不是做孩子的指导者。家长还要与孩子交朋友,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与孩子平等讨论问题。另外,家长要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及时表扬。
从具体操作层面上说,家长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循序渐进定目标。家长给孩子提要求、定目标,要尽量恰如其分,要帮助孩子树立一个“跳一跳,够得到”的目标,不要总是不满足,不要将目标定得过高,不要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要允许孩子偶尔有几次失败。这样,可减轻孩子过大的精神压力,坚定其学习信心。
第二,追根溯源查原因。做作业、考试出现差错、丢分是孩子常见的“事故”。有 的家长和老师见孩子“丢分”,不去认真地研究分析,而是没头没脑地训斥一顿,结果,孩子也不明白怎样才能避免差错或少丢分。应该帮助孩子认真分析错题,查找丢分原因,然后寻找方法,对症下药。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及时反思、认真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那么,在今后孩子漫长的学业过程中,家长就可以少操许多心。
第三,物色“学伴”增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孤独就是压力。现在的中、小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往往会感到“缺伴”的“孤独”和学业的枯燥。家长可以在住所周围或亲朋好友中,为孩子寻找一个同年级或相邻年级的孩子,邀请其来与孩子一道学习,也可带孩子登门求教。当孩子有一两个能说说话、谈谈心的“学伴”时,心理压力就会轻得多。
第四,不时校访知“学情”。孩子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在校表现密切相关,家长的双腿应勤快些,要经常到学校去,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与老师共同交流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以探讨帮助其克服缺点的方法。有些家长从来不愿去学校,甚至连开家长会也不得已而勉强前去,有的家长不知道老师姓王还是姓张。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学情”,等于要孩子自己一个人承担,压力当然就大。家长了解了“学情”,并帮孩子出出点子,这等于为孩子分担了一部分压力。当然,家长到学校去,也不宜过多,一般一个学期l-2次即可。
第五,认真倾听心中事。有压力,就想倾诉,倾诉了,就能减轻压力。当你感觉到孩子压力很重时,家长要放下手里的家务活,全神贯注地听孩子道出心事,关注他的情绪,让他感到被重视、被关注。家长可以说这类话:“看得出来,你很不安(或委屈、伤心、失望……),不知该怎么办了。让我们一起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沟通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战胜自我。当家长成为孩子可信赖的朋友时,就可用挑战性的语言,帮助他看清自己的不足与问题。例如,“你感到……不过,我怎么感到并不像你说的那样,是吗?”“你前面说……,现在又说……,我该怎样理解你的话呢?”“你说别人认为你是这样的,你却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怎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呢?”“你看这道题挺难,你做对了,不容易呀,再加把油,你准能行!”尊重孩子,充满爱意与期望的沟通,往往能给孩子信心与力量,帮助他(她)战胜自己的恐惧与不自信,以积极的状态面对压力。
怎样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篇6
一、创造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教学的成效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这样才能更愉快有效地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发现和引导学生学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的起点,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的关键、重点、难点,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从新的角度巧妙设疑,提出具有启发性和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可将课本要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进行联系,如当讲到黄金分割点时,可以介绍一些与黄金分割点有关的知识和典故,比如什么样的身材最匀称、什么样的面部最漂亮以及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欧多克索斯对黄金分割的提出等,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黄金分割的来历和文化价值以及历史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设置设问悬念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再有可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入新课等。这样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深入的思考问题,产生一定程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学生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二、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只有掌握了适宜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做到事倍功半。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去阅读,激发学生去思考,帮助学生去实践和探索那些已知的和未知的世界。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评价、反思。每课结束前,要让学生交流体会,归纳出一般的知识结构、解题规律和方法。在学生还未掌握这些方法之前,老师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学习这些方法,比如精读教材、亲身实践、复习等方法。
三、恰当设计课堂学习活动
恰当的课堂学习活动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以及创造性,而这些正是自主学习所必需的。比如创设问题链,当讲解函数式时老师可以多列出几个,让学生自己做出图形,根据图形探讨函数的性质,然后老师在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这样学生对函数式和函数图形的关系以及函数的性质就能记忆深刻。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善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环境,也可实现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老师应依据数学思维规律启迪和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和归纳,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到知识。
四、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由于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都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要多给学生留足够自由的思维空间,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们发散思维,使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都有发展的空间。开展丰富的课程交流和活动,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可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际生活中开展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成就感和自我的价值,从而可以激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五、创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为自主性学习营造环境
教科书给学生和教师都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进行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和谐、宽松而愉快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营造宽松、民主的环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发散思维,才能形成独特的思想,进而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
营造这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同学才能放开自我,大胆探索,思维也更活跃,同时也就形成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不定向互动,使我们的学生养成一种与同学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好习惯;整个课堂在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师生相互信任,相互了解,也只有相互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大胆交流,不怕犯错误,能力也逐渐提升。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更高效,同时学生的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在教育取向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年代,数学教育的宗旨应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角色,高中数学老师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理念,变知识教育为方法教育,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我们应加强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每个学校的实际出发。不斷反思,总结经验,建立适合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的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怎样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篇7
乏对活动主题的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把整个发展性评价, 缺乏地球撬起来。”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也在苦苦寻找着对进行表现过程最适合学生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 以帮助学生轻的评价, 缺乏多元松、扎实地掌握知识, 有效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逐互动性评价。这步提高灵活应用的能力。“数学活动经验”是从学生些, 都与教学改革的角度提出的, 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一种所得, 是的理念和方向有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学习数学、提高
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一年级《我们认识的数》为例, 谈谈我们可以怎样来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一定差距。
总之,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实现学校文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广大
一、与生活对接, 沟通联系, 变生活经验为数学经验
语文教育工作者学生在上小学之前, 已经遇到过许多数学问题, 来说, 他们的历史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比如他们玩过积木, 数过物使命就是利用语体的个数, 跟随父母购过物等。所有的活动都使他们文课堂, 培养学生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的最初步的观念。同样, 对于对国家和人民的100以内的数, 学生并不陌生, 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热爱之情, 教会学生活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 让学生充分地用学生用发现美、热爱过的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美、追求美。这也储备, 并且在跟大家的交流中相互启迪, 充分体会数要求教师在以后学就在我们身边。
的语文教学中要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 却不能受限勇于探索、大胆创于现实, 要适时地巧妙地把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新, 坚定不移地沿化”处理, 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以生成新的数学着教学改革的道活动经验。在学生交流汇报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
观察, 在刚才的汇报交流中, 有的数表示的是物体的个数, 也有的数表示的是时间、重量、年龄, 长度等, 这样, 能及时地将学生的眼光由生活拉向数学, 从简单的罗列转为初步的抽象概括。
路, 为语文课堂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我们还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 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
参考文献:
[1]李新平.初中语
文综合性学习动经验。就刚才举例中提到的“数可以表示年龄”, 我
的实施策略[J].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小明家有一个人, 今年是64
语文教学与研岁, 这个人可能是谁呢?”“老师家里有个人年龄也是
究, 2004 (31) .64岁, 这个人会是老师的什么人?”显然, 不同的问[2]王君光, 张淑玲.题, 对学生的思维的要求是有区别的, 对于第一个问
新课标下的初中题, 小朋友可以把自己当做小明, 从小明的角度去语文综合性学习猜, 可能是爷爷或奶奶或外公或外婆, 这是利用的自[J].语文教学与己的生活经验, 而第二个问题则要从老师这个角度研究, 2005 (20) .去猜, 需要学生尝试换位思考, 把自己看做老师, 或
者将老师与自己的父母比较, 理解同样是64岁的
(广东省梅州市人, 是学生的爷爷奶奶, 却是老师的爸爸或妈妈。这五华县华南中学) 样, 在具体形象的生活背景中, 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
验“有效对接”, 使得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 能促进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 实现经验改造或重新改组。
二、在操作中观察, 丰富表象, 积累体验性经验
经验离不开活动, 数学活动是经验产生的源泉, 对于100以内数感的建立, 仅仅靠提取原有经验进行交流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还需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来丰富对数的认识。课中我准备了蚕豆、花生米、黄豆三种物体让学生动手去抓一抓、数一数, 学生在抓、数的过程中, 发现由于每个人手的大小不一样, 每个人抓的个数都不相同;而且, 同样的人同样的手, 抓不同的物体个数也不相同。在多次的猜一猜、数一数, 反复验证的过程中, 学生获得的是对数的直接感受、体验和经验。
学生要建立起一定的数感, 必须先积累大量的这样的感官经验、操作经验。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 会发现积累下来的这些体验性经验又具有某些相似性、共通性, 若离开了动手实践、没有了丰富的表象作支撑, 数感的建立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重比较反思, 优化策略, 积累方法性经验
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还包括思维操作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在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 在思考后再操作, 这样, 相互促进、逐步优化, 从而归纳提升为一种方法、策略。
在学生动手操作建立数感的过程中, 如果我们仅仅通过直接的抓、数物体的个数来强化对数的具体感知还远远不够, 更适宜的方法是将估计与数一数结合起来, 即思考后再操作验证。这样, 让学生在操作前先行思考, 渗透了估计的策略意识, 学生在多次类似的估计、验证中就会形成对数的敏感机制, 逐步积累为方法性经验。
四、在应用中提升, 反复体验, 形成应用性经验
经验是积累出来的, 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 让学生在解决不同的问题、学习不同的内容时都有机会积累相关的经验, 逐步形成应用的意识。比如在课内, 我们可以出示实物或者类似的图片, 让学生利用刚刚获得的经验来估一估大约有多少粒, 并阐述估计的理由;也可以在课外, 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如一箱苹果的个数要比一箱梨多一些, 而一箱鸡蛋或者草莓的个数要比苹果、梨多得多。在这样的估算体验训练中, 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逐步提高, 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 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 并且逐步懂得通过自身的理解, 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和思维经验通过梳理, 形成一种对数的直观反映, 以供自己随时使用。
怎样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篇8
一、真诚的师爱,让“思维迟钝”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所谓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迟钝”学生,思维受阻是多方面的,其中由自身的智力因素引起的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思维迟钝”学生并不是天生脑子笨,其实他们并不笨,也不差,而是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或是上课未能集中精神,或是学习重点没把握好。在上课时则表现为胆怯,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等,缺乏信心。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就是现在炒得比较热的“情商”问题。就因为这样一个“行”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找回自信;找到了对学习的快乐感觉,真正品尝到师爱的甜头。在课堂中千万别用鄙视的目光看待他们。在课堂交流中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有潜力。在课堂教学中,多关注他们的学习欲望,鼓励他们多举手,尽量提简单一点的问题,同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鼓励发言,若说得不完整就引导加鼓励,只要有点滴进步就进行表扬,尽量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予“偏爱”的方式。鼓励“思维迟钝”学生多做课堂的实验与操作。同时给予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使他们在成功的欢乐中获取奋发向上的力量,得到愉快的心理体验。让每一个“思维迟钝”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从而激发其自信心。在数学课堂题型讲解中,尽量讲慢一点,讲清楚一点,先让优等生在黑板上将题目做一次,并通过讲解分析让全班同学明白解题的道理后,再让“思维迟钝”学生在黑板做一遍,在其做对的情况下给予表扬。这样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同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
二、培养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让“思维迟钝”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思维迟钝”学生有了课堂学习兴趣,学习信心自然就有了。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成功的奠基石。“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若对老师有亲近感,就会爱上这个老师的课,对老师教的这门学科也就能产生兴趣。“思维迟钝”学生往往对学习没多大兴趣,一般对老师有一种胆怯心理,在课堂上生怕老师看见他,提问他,存有恐惧感。因此对他们要倍加爱护,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感化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同时注意讲课的艺术性,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有趣。还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话敢说,有问敢提,不感到紧张和压抑。再有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学习的方法,传授知识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原则,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富有启发性地生动地讲清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特别要在学生不懂不会的地方下工夫。同时还要善于督促学生自己找出问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使学生消除厌烦情绪,领悟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就会产生“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要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用语言的力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量做到:结合教材讲幽默故事或使用幽默语言,让学生多笑一笑,活跃课堂气氛;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引起共鸣。
三、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让“思维迟钝”学生有成就感。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9
关键词:兴趣,乐学,生活,竞争,创新,信心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 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习中起着主要作用。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才能会取得好的成绩。那么,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在, 谈一谈我平时在教学中积累的几点经验。
1 精心设计导课
在课堂上,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求知欲, 教师要提倡“功在课前, 利在课上”的意识, 做到精心设计导课。例如在讲圆时, 我问“中秋节吃什么?”引入, 学生自然想到月饼, 我又问“它是什么形状?”这就自然地引到了“圆”, 让学生很快地入境, 而且又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 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教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一般是从生活经验开始。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之融于教学中, 化抽象为具体。例如“小数的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对五年级学生较为抽象, 而学生对生活中商品的价格确是极为熟悉, 因此在教学中, 设置生活场景, 由学生做营业员和顾客, 然后进行商品交易。营业员仔细地用“元”作商品标价, 热情地接待顾客, 认真地收钱, 找钱。顾客们则认真地选购商品, 看价, 付钱。在活动中, 同学们初步认识了小数的加减法, 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样使枯燥的数学变的有趣, 让学生爱学, 乐学。
3 巧妙设疑, 激发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从疑开始的。因此, 在课堂中可以设计恰当的问题, 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教师先让学生任意地说数, 教师能很快地说出它能不能被2、3、5整除, 开始时学生说的数很小, 后来数越来越大, 但是都没有难倒老师, 学生感到很奇怪, 而且产生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呢?”由此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告诉他们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 学生带着兴趣去研究, 去探讨。还有如讲“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先在方格中画好图形, 然后通过数方格的形式计算面积。接下来, 老师可以问:“能不能不通过数方格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同学们感到很奇怪, 那怎么做呢?于是带着疑问去思考,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4 引入竞争, 激发兴趣
好胜心也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 他们在学习中往往争强好胜。“第一”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还常常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因此, 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 尽量将竞争引入教学中, 搞活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比一比看谁做的快, 看谁做的好, 赛一赛谁的得分高, 谁的想法妙。
教师的鼓励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对学生的作业多用一些鼓励性评语。如“你太棒了!”“你很聪明, 如果不在粗心, 你会更好。”“老师相信你, 你会写的更好。”“你很优秀, 若改掉马虎的毛病, 你会更进一步。”等。这些鼓励性评语对学生的激励很大,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体验创新的快乐
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爱创造的情感, 让他们不仅体验思维活动的快乐, 更重要的是感受成功的体验, 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知识, 传统的教育只是“填鸭式”的, 不注重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足。现代的教育要求研究探索, 勇于实践。多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中去发现, 从而激起智慧的火花, 进行发明创造。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创新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 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因此, 我在教学中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 并使各类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例如讲“用方程解应用题”时, 我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并找出解法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帮助他们进行分析。我还让学生模仿习题自己编题, 自己练习, 小组间进行互编互练, 学生迫不及待地讲出自己编出的题目, 并进行计算, 情绪很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6 培养信心, 唤起兴趣
一个学生的自信心对学习的兴趣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信心足, 兴趣高。信心不足兴趣低, 效果不好。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肯定学生认为他行, 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内动力。如有一个学生想放弃数学让他做题不会, 也不想学。那就让他先做一些容易的题, 再做思想工作, 同时给他一些鼓励性语言, 帮他树立信心, 让他感觉到自己还行, 并不是什么也不会, 这样让他逐步形成兴趣, 也就会主动地参与学习。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10
一、结合实际,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的应用, 在生活中无处不见, 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实践性, 让学生懂得只有学好数学, 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运用自如.例如, 学习了一次函数后, 我给出了一个这样的题:某单位要外出旅游, 现有甲, 乙两家旅行社可选择, 甲旅行社说只须领队买全票, 其余全部23票价优惠.乙旅行社说:“我们全部半价.”试分析哪家旅行社更优惠.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 更需要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把今天的学习同明天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有了学好数学的动力, 就能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关爱学生, 引发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老师的爱.作为教师, 要以“情”育人, 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和爱护学生, 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子女一样, 和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关心他们的生活, 特别是那些数学成绩差的学生,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心理素质差, 对自己没有信心, 对老师有一种心里畏惧感, 有了问题也不敢问老师.这时, 教师就要从“情”入手,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让他们在感情上愿意亲近老师, 和老师在感情上产生共鸣.由喜欢数学老师到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 从而愿意花时间去学习数学, 并对数学产生兴趣.同时, 融洽的师生关系, 也能使学生的具体要求, 得到较好的满足, 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成绩.
三、教学富有艺术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操作是启迪学生思维, 引起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通过操作活动, 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感性知识, 降低了思维难度,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产生兴趣, 进而发展到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比如, 在计算坡比时, 我带领他们亲自动手测量并计算学校操场司令台的坡度、坡角等, 学生不但兴致极高, 而且留下来的印象也特别深刻.又如, 在教学比例线段时, 就让学生动手计算旗杆的高度等.这样就使数学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沟通生活实际和学科知识的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四、树立自信, 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自身实践的成功中, 常常体验到自我的价值, 而让后进生树立信心尤其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感受,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在课堂提问中,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 一些疑难问题让尖子生回答, 一般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 简单的问题留给学习差一点的学生回答;布置作业时, 也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 并给予及时的评价.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成功的意义远远大于成功本身.发现差生有一点进步, 就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优生永不满足, 让差生树立自信心, 让中等生明确学习方向, 这样,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主动求知, 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的.
五、科学方法, 强化学习兴趣
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 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需要加强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 如何提高记忆能力?要指导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办法,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效果就会明显得多.有些枯燥无味的知识, 采用列表比较法, 找出异同, 形成强烈的对比, 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 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逐步理解, 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 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 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取知识, 升华兴趣.变“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
六、设置悬念和质疑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疑是思维的开端, 是创造的基础, 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点燃其智慧的火花,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 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 小明去小李家看他, 当时小李正在做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 小明一看就告诉小李哪道题做错了.小李非常惊讶, 问小明有什么“判断的秘法”?此时, 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法?”.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 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这种紧扣教材且生动有趣的导言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了育人的知识境界, 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七、让学生动手和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 它具有具体形象, 易于促进兴趣, 便于建立表象, 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动脑思考, 动口表达, 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例如, 讲“圆锥的侧面积”时让学生做一个扇形, 再围成一个圆锥, 学生很容易得出圆锥的侧面积就是它的展开图扇形的面积.老师提问你还能发现什么呢?经过讨论学生会发现圆锥的母线长就是展开图扇形的半径, 圆锥的底面圆的周长就是展开图扇形的弧长.这些问题经过学生亲自动手就很容易地解决了.又例如, “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 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 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在学习“利用影长测量旗杆的高度”的问题时, 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到旗杆下让学生量出自己的身高和影长, 再测量出旗杆的影长计算出旗杆的高度.这样做, 学生既理解了知识, 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经常让学生去实践,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也会逐渐形成.
怎样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篇11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困生 脱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48-02
学困生,就是自主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方法不当、社会或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而造成学习效率低下、教学目标未能达成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每个班级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类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当老师最费心的事,但我们又不能回避,他们的转化处理不好不但影响班级的整体成绩,更重要的是将来可能多了一个贫困家庭。因此,这项工作应是每个教师的重任。现就学困生转化问题,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让学困生在教师与班级中有自己的位置
1.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表面上看“学困生”对什么都无所谓,其实他们的自卑感都较强,因为每个学生都在乎学习成绩,都在乎自己在老师、同学们心目中的位置。一次次失败,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影响,为了表示自己的面子,故作轻松样子。教师对待“学困生”应着力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教师千万不可冷落、歧视“学困生”,有的同学经常不完成作业,课上不专心听讲,简单的批评、训斥只会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课后找他们谈心,给他们出主意,帮他们寻找改正的方法,经常反反复复的教育,这样学生才能被感化。如我在上“估算”内容的这课时。开始,课堂上没有几个学生能说出估算的方法。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估,而是不断地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估算方法,并根据各种估算的特点给它们取名:“大估”“小估”“调整估”……在我的鼓励下,原本不举手的吕祥同学也积极踊跃的发言了,虽然回答得不正确,但我也给予他鼓励和表扬,最后,一些学困生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并且想出了令老师都没有想到的估算方法。实践证明,老师的鼓励与肯定,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学生得到良性的发展。反之,如果我批评了回答错误的学生,则容易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对待学生的弱点用讽刺的方法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而积极的鼓励,将含有尊重、信任、希望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对“学困生”来说尤为重要。
2.关注“学困生”,使他们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把“学困生”融合于各个小组,使他们的学习得到帮助和提高。此外,还要注意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树立他们学习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努力使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学生在数学测验过后,我一般只讲解优生难做和不会做的题,剩下的错题就交给组内解决,这样多创设小组合作的机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团结意识,锻炼了交往能力,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不但从大量讲题的时间中解脱出来,最主要的是更多时间让优等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当然教师在组建小组时,应有意识把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学习小组里,这样使学习资源得以合理应用和发挥。通过优秀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为,来启发感染学困生,让他们能主动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改正缺点赶上优生。这样,“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既能感到有同学的帮助,享受到集体的温暖,又能使他们的学习得到进步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兴趣
“学困生”成绩差,一定程度是因为知识单调、内容乏味、教学手段陈旧落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全面优化教学过程。可根据不同课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数学教学中,适当穿插数学趣事,数学家小故事,摆一摆,搭一搭,巧设各种悬念,使学生欲答而不能,欲罢而不忍,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困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把较难理解的知识用动画课件展现在他们面前,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叠硬币”和“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动画演示过程,让学生观看,看完后,连学困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赘摺保酉吕吹耐频脊骄图虻ザ嗔耍馓每蔚拇锍赡勘晷Ч卜浅:谩R部梢岳猛队耙侨醚Ю翘ㄕ故荆醚弑曜⒈呓步猓寡吹们宄妹靼祝寡杀欢渲鞫し⒀靶巳ぃ〉檬掳牍Ρ兜男Ч?
三、鼓励“学困生”讲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深化理解
对于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鼓励他们讲题,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这一方法不但对学困生有益,对大部分学生都有益。学困生的考试成绩差,多数都是源于不会思考,面对一道题不知从何下手,虽能做一点点,但最终还是想偏了,结果还是不得分,等考试后,老师一讲,“噢!原来这样!”但大多只停留在这一声感叹上,以为听懂了,就是会了。其实,你马上让他再讲一遍解题思路,所用到的数学依据是什么,他可能已经说不完整了。过几天,再让他来做此题,他又是“似曾相识”,却又做不出来,这就是学困生一错再错的现象。“讲题”的最大作用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现出来,缺点暴露出来,老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当场辅导。在课堂上讲题,一人讲题众人听,其他人也能从中吸取教训或开拓思路。若连续提问,还可以比一比谁讲得更有条理,更简练,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题是从学生角度来思维的,讲对了,其他学生更能容易接受;讲错了,可以当场纠正,解决一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时,“学困生”可能会用“不会”为理由来逃避“讲题”,这时老师不能让他坐下,否则他就无法走出学困生的怪圈。他说不会是自卑心在作怪。其实,他能讲出一部分的,只不过平时一直被无形的“学困生”的阴影笼罩,会的也不自信了。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最关键的部分回答出来,把一个题目分解成多个小问题,让他逐一回答,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评判。
浅谈中学生怎样学习数学 篇12
一、学生本人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些学生从小就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有些学生从小就讨厌学习数学.没兴趣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学生没有树立起学习数学的态度.学生可以主动去学习数学, 从最简单、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学起, 认真弄明白课本的每歩推理, 每一个等于号.从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慢慢体会, 循序渐进, 一旦学生能自己独立解决出一个数学问题, 自豪感瞬间提升到百分之百, 这就产生了兴趣.随着数学学习过程的不断深入, 学生会体会到数学美之所在, 接着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打个比方:每个开始学习下中国象棋的人, 开始都要输很多次给别人, 这是无可非议的事情, 只要学生坚持下去, 不怕输, 学生会从中领悟到下象棋的方法.
二、从学习数学概念、数学定义开始
数学概念、数学定义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公式的逻辑基础, 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 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和精髓.因此学习数学概念、数学定义是学习数学的前提.对数学概念、定义的学习要准确、透砌、全面, 不能含糊不清、一知半解, 要注意概念、定义所隐含的条件.比如:椭圆的定义: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等于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要大于这两个定点的距离) 的点的轨迹.或到定点距离与定直线的距离之比等于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要大于零小于壹) 的点的轨迹.学习中要注意类似定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比如:椭圆的定义、双曲线的定义、抛物线的定义要进行联系与对比.其次, 要联系实际学习数学概念、数学定义, 毕竟一切数学概念、定义都抽象地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形.
三、学习数学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
很多学生都在抱怨我已经把数学定理、公式、法则背下来了为什么一考到试遇到问题就做不出来?纯粹去背数学定理、公式、法则是违背数学学习的本质, 只是暂时记住而已, 时间长了就会忘记和混淆.因为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严格的逻辑推理过程, 只有在学习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 才能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已学过的数学定理、公式、法则去推导出新的数学定理、公式与法则, 这就需要学生去努力学习数学方法和借鉴别人的解题经验.我建议学生上课除了认真听教师推导数学定理、公式、法则之外, 课后还要自己试着去推导, 真正把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弄得一清二楚.
四、学习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开发数学智能, 在于建立数学思想.没有思想, 则近于木偶.重记忆、轻思想与方法是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共性.其实有了数学的解题思想与解题方法就相当于有了解题的钥匙.中学生应该去看一下数学发展史, 了解前人是怎样发现和证明一些重大定理.比如数学中函数与方程的思想、等价化归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是常见的四大数学思想, 这些已隐含在数学的解题方法之中.在中学数学中经常用到的基本数学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逻辑学中的方法.例如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归纳法、穷举法 (要求分类讨论) 等.这些方法是运用于数学之中最具有数学的特色, 所以要遵从逻辑学中的基本规律和法则.
(2) 数学中的一般方法.例如建模法、消元法、降次法、代入法、图像法、比较法、放缩法, 以及将来要学习的向量法、数学归纳法等.这些方法极为重要, 应用也很广泛.
(3) 数学中的特殊方法.例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加减 (消元) 法、公式法、换元法、拆项补项法、因式分解方法, 以及平行移动法、翻折法等, 这些方法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也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不可等闲视之.
五、学习数学要独立思考、独立做题
【怎样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推荐阅读:
怎样学习数学05-24
帮助数学学困生09-12
怎样适应高中数学学习05-23
帮助孩子学习的诀窍05-20
高一学生怎样学好数学05-29
怎样帮学生学好数学09-17
怎样让学生学好数学09-30
帮助学生找回自信07-18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05-08
阅读对英语学习的帮助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