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帮助

2024-08-27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共12篇)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帮助 篇1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 充满了教育的机会。如何把握这些教育的良机, 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却是令人颇费一番心思的, 对此谈几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明察秋毫, 真正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利, 语文老师也应该关注学生, 当学生厌学的时候, 当学生自卑的时候, 当学生撒谎的时候, 当学生打架的时候, 当学生受委屈的时候, 当学生受挫折的时候, 当学生成绩下降的时候, 当学生喜欢异性的时候, 当学生想离家出走的时候……学生出现了这些情况, 如果语文老师早觉察, 走进学生, 多多关心学生, 开导学生, 让其冷静, 处理得当, 就可能教育充分, 让学生爱老师的同时爱上语文。上届刚刚毕业的魏海霞就是这样的, 通过喜欢语文老师而爱上语文课, 甚至到了时时学语文的地步。当然老师要了解学生, 真正做到这一点, 还是需要花一番大力气的。我一直采用让学生写自己的心声、自我批评或者举报他人的“不善”等方式。

二、不给学生分等级, 充分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的行为

教师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更是“学习的促进者”, 更不能“居高临下”, 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语文老师不能唯我独尊, 不能以成绩给学生分等级, 挫伤成绩差的学生的人格。我采用分层教学, “抓两头, 促中间”, 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基础差、成绩不好的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和书写端正的字;较好的则在把握基础的程度上加深知识的学习;优秀的再在前两种的基础上提升学习。还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小组, 互相督促学习, 每组设一个组长, 组长监督组员的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这样, 既可以控制学生, 不会有辍学者, 又让所教的学生都爱学习语文, 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知识,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如今, 许多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 不少是老师自己过去没遇到的, 所以, 教师不能故步自封、千篇一律, 语文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和教育, 必须与时俱进, 要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不可以妄加反驳, 同时换位思考其行为。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女生, 她向教化学的班主任以父亲刚出车祸为由请假, 事后班主任得知是她撒谎, 就当着所有的学生责罚了该生并叫来家长, 虽然事情似乎已解决, 但是所有学生与老师步调一致地背后议论其行为。作为教她的语文老师的我, 在《心声》这篇文章后借题发挥:为了达到目的, 不计手段的方式不可取, 做事时要注意。比如, 为了达到请假之目的, 就说父亲出车祸的行为是一种欠考虑, 不计后果的行为, 虽然站在没有长大的孩子的角度是可以理解的, 但要吸取教训, 吃一堑, 长一智。后来女生在作文中深刻剖析了自己的错误, 并向我表达了感激。

三、对学生要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

学生的困难不一定都是学习上的, 毕竟是家庭的一员, 家里的状况也会影响学生。舍有龙 (化名) 的父亲曾因交通肇事背负了十多万的债务, 加之母亲生病, 家庭条件一落千丈。3月份开学就未报到, 3月5日家访后他给其他学生说, 自己想上学, 接着又一次家访的第二天他就来上学了, 虽然学习很差, 爱调皮, 但是为人正直, 很听我的话, 语文的学习比上学期有很大的进步。

当然, 对学生的帮助与促进不止这些, 现实的教学操作也不可以一成不变, 但是不断地积累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很重要。教师要优化教学, 提高效率, 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帮助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也日益密切。英语学习已日趋平民化,而作为一门课程其在学校教授的时间则更久了。作为一门外语,英语的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学得非常好。所以和其他科目一样,自然也就存在学困生。英语“学困生”是指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较大困难从而使其正常学习进程受到严重影响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久而久之,就会放弃英语学习。为什么他们英语学得不好,觉得英语很难学呢?

国家教育部对全国中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86.3%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中最大的问题是“单词记不住,容易忘”,87%以上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是从英语单词开始的。单词记完就忘,英语学习中感到越来越强的挫败感。确实,单词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普通学生是如此,对学困生来说也一样。若英语是一座大厦,则底座绝对非单词莫属。没有单词,就没有了最重要的基础!单词不会,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作文也就无从谈起!

那么,对学困生来说,为什么英语单词那么难记呢?

首先:说起来英语中的单词并不难,无非就是二十六个字母中的某几个组合而成的。但在学困生的眼里,那些单词就是再怎么样都记不住,即使当时记住了过会也就忘了。通过对他们记忆单词的观察,我发现很多同学就只会死记硬背。比如,对engineer的记忆,学困生就只会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背,原本连贯的 engineer 在他的脑子里变成了 e--n--g--i--n--e--e--r,这是一种标准的机械的背诵。学困生只会机械的记忆单词,他们记忆的时候注意点就只是在每个字母上,而不是把单词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他们记忆的方式就是纯粹的机械记忆。

其次,学困生是受教育者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往往有着胆怯、自卑、内向、厌学等共同的不良情绪。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成功,但成功似乎离学困生很远。长期的受挫心理也打消了他们继续努力的念头,只好过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英语学困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也正是如此!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中可以发现,他们很多人其实已经对学好英语不抱任何期望,甚至是到了厌烦的程度!老师让他们背单词的时候,一般都是能躲过就尽量躲实在躲不过也是带着厌烦的态度去死记硬背。很显然,带着这种心理态度,他们怎么可能记得住单词,怎么可能会觉得英语容易学呢?

还有个很值得注意的因素就是:记忆规律。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并根据报告绘制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日本的上冈雄光也通过实验创制了一个英语单词保持率曲线。实验证明,英语单词一旦记住,时隔一天可以保持90%,时隔3天保持60%,如4至7天不去复习,就会忘掉60—70%的单词,而3周之后不去复习,所记单词就所剩无几了。英语学困生单词记不住在很大程度上也在于他们没有遵循记忆规律,没有及时花时间去复习!这样一来,他们辛辛苦苦背下的单词,一两天就全部忘记了!结果更加会打击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让他们觉得单词特别难记英语特别难学

从学困生记忆单词难的原因分析来看,教师还是可以为学困生记忆单词提供一定的帮助的。

一 .教师帮助学生用正确方法记忆单词

单词是构成英语句子与课文的基本元素,单词的掌握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对英语句子、课文的理解水平。了解了学困生在记忆单词的时候存在的问题之后,其实老师是可以给他们一些指导和建议的。老师可以帮助学困生学会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来记忆单词。

1.根据读音规则记忆单词。大部分英语单词的拼写与发音有规律可循,教师要教给学生读音规则,利用读音拼写单词。如字母组合/i/在sit, picture, it, is, list, six, mix, fix, fit, pig, big, build, miss中都发/i:/。对于学困生而言,很多音标的读法都很陌生。老师可以从单元音开始教,教的时候要多举例多让他们读,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英语单词拼写与发音之间的规律。而且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教音标的时候一次教的数量不能太多。每次教的时候要让他们试着自己去读,只有自己会的才是属于自己的。

2.根据构词法记忆单词。在他们有一定的单词量之后,教师可以教他们用构词法记忆单词。老师先总结出一系列常用的词缀,通过举例讲解意思。例如:动词后加“er”、“or”转换为名词。如work—worker, sing—singer, teach—teacher, clean—cleaner, play—player, write—writer, drive—driver, visit—visitor, interview—interviewer。这类名词表示执行这一动作的人;名词后加“y”转换为形容词。如 sun-sunny, cloud-cloudy, wind-windy, rain-rainy; 动词后加“ful”转换为形容词。如help—helpful, care—careful, use—useful, forget—forgetful.;形容词后加“ly”转换为副词。如careful-carefully, happy-happily, angry-angrily, quick-quickly, slow-slowly;前缀dis, un表示否定,如like-dislike, agree-disagree, happy-unhappy, pleasant-unpleasant等。如果记住了一个词缀,其实也就能记住很多单词了。这对学困生来说,无疑可以减轻了背诵的负担。在记忆单词的过程中就会相对轻松很多。

3.通过分类记忆单词。在一个班级里学困生的数量也不会特别多,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爱好,把单词进行一定的归类处理。让他们从最感兴趣的单词开始背,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保持很好的学习状态。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很多学困生喜欢体育运动,我就将一些球类运动归类,让他们先背这些单词。如 basketball, volleyball, football, Ping-Pong ball等。二.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记忆单词的信心

信心是力量的源泉,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有了自信心,就意味着你已经成功一大半。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成才与否,除去与其智力因素有关外,非智力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自信心就是非智力因素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自信心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认为学习外语很困难,那真地就会感到困难;但是如果把精神放松,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坚信自己有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语言才能就会使学习变得更加容易。自信心会使人们自觉地在学习中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困难,摸索行之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积极进取,不甘失败;反之,如果缺乏自信心,遇到困难则会灰心丧气,自暴自弃,最终一事无成。

相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学困生更有惰性,意志力更不坚定,而且往往有着胆怯、自卑、内向、厌学等共同的不良情绪。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往往没有信心,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学好很多甚至已经开始放弃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努力在课内外帮助他们找回学习英语的信心。教师要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哪怕只有一小点。这样他们也就会有成就感,会愿意为记忆单词付出!谁都不愿意没有回报的付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多少有些回报。老师的表扬,对这些学困生来说就是最好的回报。有了成就感,自然也就有动力继续努力。久而久之,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也就会慢慢的恢复。而对于有松懈现象没有很大进步的学生,万不能求胜心切,严厉批评,否则,学生就如刚破土的小苗,被人连根拔起,更别谈什么茁壮成长了。要知道,学困生出现懈怠放松现象是正常的,这在普通学生身上也时有发生,只不过不如学困生那么明显罢了。这时,他们便更需要教师的关爱。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让他们体会到自己还是被注意的还是可以进步的!教师要在学习上生活上帮助这些学困树立信心。

对于学困生的表现教师要及时做出评价,给予他们继续努力的信心。有了信心就会有动力,就会有成功的希望。帮助他们树立了信心,他们也就自然会更加用心的记单词。在记忆单词的时候,即使他还是不及格,但只要是有进步教师就应该及时表扬鼓励他,这样可以增强他记忆单词的信心。高中生也是需要老师关爱鼓励的,特别是学困生教师付出更多的关爱。三,教师帮助学生合理地复习单词 艾宾浩斯记忆法认为:新学某种知识或技能,若不及时加以操练巩固,几星期后就如同没学过一样。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对于所学过的材料,要及时复习,方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等学过的材料全部忘记之后,再进行复习,那就起不到复习的作用了,几乎等于重新学习。所以在没有忘记之前就要开始复习,否则所有的努力都将成为无用功。

所以复习也是记忆单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单词不可能只记一次就能完全记住,需要通过复习来加强记忆。

而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爱动,无意注意占主导,没有长性,自觉性差。这些特点在学困生身上可以很明显的体现出来,在学习中他们不会很自觉的预习,复习。需要教师时时刻刻叮嘱,监督。教师要有意无意地提醒他们复习已经背过的单词,而且教师还可以通过听写,以及做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复习。在记忆过程中不能机械重复。同样,在复习过程中也应如此,因而要经常变换复习方式,每次都要让学生感到新颖,而不烦气,每次都应感到有新的收获。英语单词的复习不能只采用英汉互译、听写这些都早已陈旧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应多采用一些找同义词、反义词、单词归类以及单词游戏等多种方式复习才能起到好的效果。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困生更好地复习单词。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帮助 篇3

【关键词】模仿;激发兴趣;不断积累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终极运用,也是语文思维能力的体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不断积累、练习、提升的过程。帮助学生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是老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只有不害怕作文才能喜欢作文,才能提高作文能力,才能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本文就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降低要求,从模仿写作开始

恐惧是恐惧本身。学生害怕作文,有时只是害怕自己的恐惧。农村语文教学中,不妨降低写作要求,从模仿同学的习作开始,逐渐形成根深蒂固的“写作并不难”观念。例如:在练习细节描写时,一个学生习作中的打篮球动作细节描写十分到位:“他一只脚矫健地向前一迈,后脚跟踮起,跟上腿的惯力,向前奋力一跃,如鱼跃龙门,腰弯如弓,手拍向翻滚的篮球……”采用细化动作法,运用一系列动词延长过程,具体写出动作的过程。只要求其他学生模仿其采用一系列动词写篮球运动员即可,哪怕用了相同的个别动词也行。由于是同一题材,降低要求,又是身边的同龄人,学生很容易上手。当然,真正打动人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模仿,要让学生掌握的是一种写作方法,如细化动作法。以此再进行其他动作细节描写训练,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迁移,自己创造,平时观察积累的细节也就能鲜活地刻画出来。

二、多管齐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毋庸置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并非易事。所以教师更应下大力气花大功夫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摒弃功利化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个时代拼爹拼妈都不如拼教育,但最终拼的是什么?是教育的理念。理念错误,任何努力都将徒劳。国家级初中语文学科骨干教师陈金缺老师说:“为了获得高分,有些语文教师不仅不让学生写自己喜欢写的题材,而且想方设法教学生如何应付考试,如何投机取巧,课堂上公开指导学生编写故事,虚构情节,教师容忍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写假事、抒假情、谈假感受。长期不良渗透熏陶之后,学生对作文写作失去了本能的兴趣和热情,失去了本真的学生动力。”当我手不能写我心时,学生的真情实感,就不能如山泉般流淌于字里行间,学生也就成了行尸走肉般的“代言人”,教师越苦口婆心地扭曲指导,学生越是南辕北辙,迷途忘返。当学生写作时,技巧不是问题,字数不是问题,能我手写我心,真情实感像滔滔不绝的长江水翻滚在日记本上、作文本上,这才是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最成功体现。

(2)善于发现,及时鼓励,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师,教师在学生的每一次口头表达、练笔中,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用得好的一句话、一个词,哪怕是一个字。八年级上册《小石潭记》教学过程中,潭中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我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描绘出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情景。一个女生以独特的性别视角写出鱼儿开始的娇羞躲闪,后来的调皮溅了“游者”一身水,教师及时鼓励,放到多媒体展示台上作为范文,学生尝到片段练习的甜头,有成就感,后来提笔习作更积极了。同样是片段练习,另一男生写汗水,有“手心里攒满小水珠”,有“额头沁出豆大的汗珠”,还有“汗水湿秀了后背的衣服”。我在片区公开课上大加赞赏,男生斗志昂扬,立马又奋笔疾书。你想让学生是什么样,就告诉他——他是什么样,这是赏识教育的真谛,也是教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法宝。

三、以不断积累制胜,丰富学生的材料库

积累习惯是语文学习之本,语言积累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林格说“在行为心理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而现实中农村学生普遍阅读量少,积累少,材料库匮乏,写文章像挤牙膏,惧怕作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认识“21天效应”,持之以恒积累。除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7-9年级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外,其他文章中也要挑选出精彩片段背诵,如鲁迅《风筝》第一段,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每日一言由学生轮流写在黑板右侧,全班学生当堂抄当堂背。授课中教师还要旁征博引,如教学刘大杰的《巴东三峡》,背熟郦道元的《三峡》,并找出二文的异同点,加深记忆。

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各不相同,广大教师孜孜不倦,各显神通,首先要面对的仍是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问题。做好学生的心理建设,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才能首战告捷,在作文成功路上越走越远。当然,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它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陈金缺.《怎样教好语文》.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帮助学生走出对中国画认识的误区 篇4

一、误区一:中国画太古老了, 没有发展的空间

中国画的确是比较古老的画种之一, 但它的古老仅仅体现在时间上。从远古新石器时代绘制在陶器上简单的几何纹样和动物图案到先秦的壁画, 从战国时期的帛画到魏晋南北朝第一批确有历史记载的绘画大家的出现, 从第一篇论画文章的出现到绘画史论著作的蓬勃发展, 从最早出现的单一人物画到人物与山水、花鸟的结合再到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别, 中国画的一直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我们在欣赏中国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每朝每代的画家都有自己的画风, 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代的顾恺之善于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刘宋时期的陆探微则运用草书的体势, 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 被谢赫在《画品》中评为第一品第一人;而萧梁时期的张僧繇因其创造的形象独具风格, 且有较强的写实能力被称为“张家样”。又如隋唐时期:隋代的阎立本工于写真, 张彦远评价称“阎 (立本) 则六法该备, 万象不失”;而唐代的画圣吴道子, 他用以组成形象的线条, 一向以富有运动感、富于强烈的节奏感, 而引起评论家们的特别注意, 被称为“吴带当风”。再如近代绘画分成的“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上海画派善于把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 又从古代刚健雄强的金石艺术中吸取营养, 将明清以来大写意水墨画技艺和强烈的色彩相结合, 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而岭南画派则注重写生, 吸收外来技法, 强调表现时代精神, 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正是这些画家在别人绘画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有的画风从而带动了整个中国画不断向前发展。

今天, 在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同时, 中国画也逐渐越来越多的溶入了时尚的元素, 中国画与西画的结合, 中国画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成为了中国画发展的新方向。在工具、材料的使用上中国画从单一的使用国画颜料变为国画颜料与油画颜料、水彩画颜料、丙烯颜料并用;在绘画的技法上从单一的用笔造型发展为运用较多的肌理制作方法来表现不同的画面感受。而将中国画与设计相结合更加表现出作品的新颖与独特。因此中国画作为中国的国粹其发展的空间是很大的。

二、误区二:中国画中没有透视原理, 所以中国画体现不出空间感

许多学生认为西方绘画有着严谨的透视理论, 在这些透视理论的指导下, 西方绘画能够体现出强烈的空间感和体积感, 而中国画中缺少这些东西, 因此中国画以平面画为主。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对中国画认识的不够全面,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进程中就有有关透视的理论出现。我们可以翻一翻有关中国画论的书籍就不难发现, 早在南朝的刘宋时期, 画家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写道:“且夫昆仑山之大, 瞳子之小, 迫目以寸, 则其形莫睹, 迥以数里, 则可围于寸眸, 诚由去之稍阔, 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 则昆阆之形, 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 当千仞之高, 横墨数尺, 体百里这迥。”这段话阐明了透视学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 即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也就是画家与描绘的对象必须拉开一定的距离才能作画, 以及透视画面的原理。而宗炳的透视理论是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提出来的, 比其他国家要早得多。唐宋时期的一篇山水技法短论《山水论》中的“丈山尺树, 寸马分人。远人无目, 远树无枝。远山无石, 隐隐如眉。远水无波, 高于云齐。”这一段话也以易记的口诀形式讲到了透视的远近关系及物象变化的得宜。到了北宋时期, 著名的山水画家郭熙提出了透视学上的三远论:“自山下而仰颠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有名的“三远论”将人观察自然景物的基本角度都概括进去了, 高远是仰视的角度, 深远是俯视的角度, 而平远则是平视的角度。这三远法是中国透视学的总结, 是具有民族特点的。

正是有了宗炳的透视理论, 中国的山水画才能给观者“咫尺千里之遥”的感觉;正是有了郭熙的三远论, 才给了画家观察自然景物充分的自由, 以及经营位置的广阔天地。这一切有力地证明了, 中国画不仅有较为完善的透视理论, 而且能够体现出画面的空间感。

三、误区三:学习中国画是不需要有造型基础的

学习中国画到底需不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呢?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中国画中的确有一些程式化的绘画技法, 这些程式化的绘画技法会让人误认为学习中国画是不需要练习绘画基本功的。所谓的程式化就是在一个画家的创作生涯中, 他需要总结他的程式语言以形成他自己的程式语言体系;同样, 在整个绘画史中, 人们不断汇聚、总结这些颇能传神达意的程式, 归纳出其中的章法, 并分门别类, 冠以名称, 作为后人学习的方法论。例如, 唐代的李公麟总结出了关于线描的“十八描”:琴弦描、铁线描、高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等等;清代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 (王概、王蓍、王臬) 的编绘的《芥子园画谱》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各项基本技法, 如各种树怎样画, 不同的山怎样画等等。那么我们是不是只要掌握了这些中国画中程式化的技法就能画好中国画呢?南朝时期著名的画家、理论家谢赫在他的《画品》中提出了绘画中有名的“六法”, 即: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 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 传移模写。其中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就是指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状、色彩及构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幅好的绘画作品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就算我们的笔法练得再好, 线条画的再棒, 没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及休养, 是不可能画出一幅好的作品的。比如我们通过《芥子园画谱》学会了各种山、树的画法, 但是我们没有一定的构图能力, 不能将这些山和树很好地组织到画面中, 就算这些山和树画的再好也是没有用的。

其实中国的“笔墨”与“造型”是相辅相成, 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没有笔墨, 造型就失去了载体;失去了造型, 笔墨也就无所依托。精妙的笔墨给造型注入了无限的生机, 而精美的造型又促进了笔墨尽情的发挥, 中国画的“神韵”就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而产生的。因此中国画不能没有造型基础。

四、误区四:中国画中的线条不能像西画中的线条一样表现立体的光影效果, 因此没有魅力

线条, 是中国画完成造型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同时, 也是独立的艺术要素。它与西方绘画的线条与明暗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绘画中的线条的作用主要是表现物体的外轮廓及立体的光影效果, 而中国画的线条除了表现物象的轮廓造型外, 更主要的是表现物象的内部结构形态。讲究用线条作为基本的造型手段, 可以说中国画中的线条是中国绘画艺术思维形式中最基本的、典型的特征之一, 是最简练、概括基本的艺术语言。中国画特别重视线条的作用, 线条不仅用来造型, 线条本身也是一种艺术, 具有独立美的价值。中国画的线条美与它所描绘的形体之间, 并不存在必然的依附关系, 因而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使画家可以更多地追求形体之外的东西, 并赋予它更多的内涵, 有了脱离形体而单独存在的美学价值。传统的中国画线条很讲究本身的韵味, 以及线条本身的表现 (线条的粗细、轻重、浓淡、刚柔、虚实、顿挫、转折等等) 和线条在画面上的安排 (线条的长短、疏密、聚散、长短、取舍、前后穿插等等) , 同时又将线条与书法相结合, 使线条融合了中国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 能够体现线条自身的力度和美感, 因此中国画的线条就算脱离了造型, 其本身也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一位英国著名的美学家赫伯特·里德, 对这个问题表述了较为公道的意见。他在《艺术的真谛》这部书中, 专门辟出一章来谈论中国艺术。他说:“所有中国古代绘画都是强调线条的, 这些构成绘画基本形式的线条, 就像书法线条一样, 能够唤起人们的判断、欣赏和愉悦之感……线条往往具有无限的表现力。”

因此中国画的线条绝非单一、死气的线条, 它具有强烈、丰富、多样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传统绘画, 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 凝聚着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审美精神。它以其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 屹立于世界美术之林。如何使用宣纸和水墨创作的中国画走向世界, 让世界读懂中国画, 首先必须是中国的年轻一代能够认识中国画艺术, 传承中国画艺术, 这样才能使中国画这个传统的画种更加繁盛。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2]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

[3]陈新元:《中国画能轻视造型吗?》[N].美术报, 2004-10-23 (020) .[3]陈新元:《中国画能轻视造型吗?》[N].美术报, 2004-10-23 (020) .

[4]陈元龙:《浅谈中国绘画线描艺术》[J].国画家, 2002, 4.[4]陈元龙:《浅谈中国绘画线描艺术》[J].国画家, 2002, 4.

[5]徐先玲、李相状:《中国画艺鉴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5.[5]徐先玲、李相状:《中国画艺鉴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5.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帮助 篇5

自信

一口好的言语,给人的不仅仅是一种清爽与自信,更是拥有一个智慧的丰满。一句话、一首词,给人以启迪,送人与温暖,能输导他人之心,能孕育本身之能。口才,是艺术,开启人脉与世界的桥梁。而且当今社会绝大部分人评价一位少儿是否优秀,主要看的是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而口才做为综合素质的直接反应。

社会立足的基础

我们早已告别了“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建时代,步入了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现代社会,口语表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形式。口才也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并在这个社会自足的基本标准。

个人成才的关键

现在,从幼儿园开始,升学的条件除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以外,还需要单独进行面试。这就要求孩子从小就要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一方面是为了升学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以后走上社会,工作面试的需要;再者,也是管理者领导力的重要体现。

交际沟通的桥梁

我们活在一个与人交流的空间里,人际交往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我们与外界的交流,从陌生到熟悉,从争吵到融洽,都需要口才。在人际交往中,有口才的人往往更受欢迎。

思维活跃的武器

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表明思维决定了人的语言。思维活跃者口才就会更出色,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能说会道的人一般都头脑聪慧,思维敏捷。因此,要使自己更聪明,就要努力训练并提高自己的口才能力。

好的口才是自己与世界的通道,是飞往更为宽广天地的主羽翼。如果你既是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写作人才,也是个具备“三寸不烂之舌,两行伶俐之齿”的说话人才,你将 “打遍天下无敌手”。

一个好口才等于拥有一个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听到主持人,用一些简练切丰富的语言来感染我们,用强有力的思维顺序牵引我们的心,是我们跟着他们的脚步走,走进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走进一段悲伤地故事,让我们潸然泪下。就是语言,简单的语言使我们如此的沉迷与痴狂。

一个好口才等于拥有整个世界不能为过。用自己的声音、语言、表情等来感染受众,与受众一起交心、一起成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用具有智慧与感染力来搭起自己与受众之间的桥梁。

一个好口才等于拥有一个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听到主持人,用一些简练切丰富的语言来感染我们,用强有力的思维顺序牵引我们的心,是我们跟着他们的脚步走,走进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走进一段悲伤地故事,让我们潸然泪下。就是语言,简单的语言使我们如此的沉迷与痴狂。

一个好口才等于拥有整个世界不能为过。用自己的声音、语言、表情等来感染受众,与受众一起交心、一起成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用具有智慧与感染力来搭起自己与受众之间的桥梁。

作文的书写是为口才做铺垫

作文的书写是为了更好的疏通脑袋中的思路,把开阔的思维形成条理化,使其成为有逻辑、简洁、明了的文字。给受众一种大胆、历练且温暖的语句。而作为我们人类交谈文化之一的口语表达,更需要简洁、明了的来表达给受众。好的口才需要用作文来作为铺垫,但更需要勤加苦练。因为好口才,不仅仅可以体现出自己的魅力与修养,更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与荣誉。而作文的书写就是梳理思维、练就条理性的锻炼,从而使口语表达思维敏锐快捷的程度,保证口语的连贯、准确、快速的表达。

好口才是写作应用的表现

一个人的口才,虽不能说明他的写作能力,但却能指导自己的写作,也能体现出他的条理思路,更能表现出他说话的力度与准确性。而拥有好口才的人写作,也是具有一定的水准。因为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且具备说服能力,能够迫使个人的思维、路线,得到一个清晰明亮的走向。因此,一个拥有好口才的人,不但可以领导别人进行活动,更能够释放出自己的个人魅力与自信。好口才是一个人开启门面的钥匙,是一扇容纳世界的大门。

★ 对人生有帮助的格言警句

★ 有哪些经典励志名人名言

★ 对我帮助最大的人范文

★ 托福写作Sucess话题常用名人名言

★ 写作风格有哪些

★ 关于奉献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 有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精选

★ 学习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 有什么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帮助 篇6

【关键词】背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给学生讲名人勤于背诵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

例如:

(1)苏步青是著名的数学家,但他却能诗善文,文学修养极好。苏步青是在温州读中学的。每天,他总要读《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书籍。有一天,他用《左传》笔法写了一篇作文。国文老师读了这篇作文后,怀疑不是他写的,就把他找去。苏步青告诉老师,作文是自己写的,还说:“我会背《左传》。”老师选了一篇让他背,他很快就把全文背出了。老师连连称赞,说:“你这篇作文确实是《左传》笔法。”并将这篇作文评为全班第一。

(2)大家知道,鲁迅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古今中外,无所不通,特别是他的杂文,什么都谈,“嬉笑怒骂皆文章”。许广平说鲁迅从小记忆力就特强,善背书。这说明鲁迅重视熟读背诵和知识积累。

(3)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相信学生听了这些名人勤于背诵的例子,心里一定会想:“哦,原来这些名人小时候都很重视背诵,学习起来都很踏实,这大概就是他们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吧!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踏踏实实地背诵呢?”

二、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从而达到轻松背诵的目的

下面,我就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佳作,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这篇文章要求全文背诵。

为了帮助同学们轻松背诵,我重点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表达辞官归田的决心。可分两层。(含2节)第1层:自责自悔——奚惆怅而独悲;第2层:自恕自慰——实迷途其未远,这部分表达了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点明了主旨。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1层写归途和初抵家中的情景。(含3节)第1节写归途:乘舟驭风,归心似箭。第2节写到家:童仆欢迎,稚子候门。第3节写家中:松、菊、幼、室、酒、樽。第2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含3节)第1节写室中之乐:饮酒自遣。第2节写园中之乐:涉园观景,流连忘返。第3层写在农村出游。(含4节)第1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息交绝游。第2节:与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第3节:写出游方式是驾车或乘舟。第4节:出游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思想。可分二层。第1层,作者自问:“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第2层,作者自答:归隐田园,乐天安命。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深深理解了课文内容。全文15节,学生对每一节写的是什么意思都做到了心中有数,背诵起来就轻松多了。所以,这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上能当堂成诵。

三、通过语文活动课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堂的有效补充,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策划组织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帮助。

以下是我们课题组举行过的一次检查背诵的活动课。

活动准备过程:1.老师和主持人告诉同学们比赛的环节和范围。2.主持人选题、出题。3.主持人写开场白,制定赛场秩序。

活动的几个环节及规则:(14班)

1.抽题背诵。规则:两组分别推选三名组员上讲台抽题作答。答对者所属组得2分,答错不扣分。本环节共设10道题,有6秒思考时间,6秒过后,选手不作答视为弃权。

2.快速抢答。规则:主持人念题,哪个组有同学先站出来答题,并答对后得3分,答错扣1分。本环节共设7道题。(7班设计的是上黑板默写)

3.幸运搭档。规则:该环节考验组员之间的默契力度和团结合作能力。每组推选两名组员,由主持人出题,请其中一个组员通过语言行为等向其组员表述,(注意,在表述过程中,不可出现与题目中相同的字词)在1分钟以内,答对几个可得几分。

4.能背会写。规则:光说不练假把式,会背不一定会写。该环节考验组员的默写能力。各组推选出一人上黑板默写,写对得3分,答错不扣分。

班除以上环节外,还增加了以下几个环节:

1.击鼓传花。主持人先将题目分为“短”“中”“长”三类。请语文课代表上台,背对大家敲击黑板。从一组的第一个同学开始,以一条龙的形式传递“道具”。课代表停止敲击后,“道具”在谁手里,谁就上台抽题背诵。背出得5分,如果未能成功背出,由其指定同组一名同学代背,代背出加3分。代背有两次机会,两次机会用完,由其他两组抢答。

2.诗文接龙。主持人先说一句诗或文,如“江间波浪兼天涌”,从一组开始接一句诗文,诗中含有那句诗中的任何一字即可。接上一句加5分,接不上不扣分。时间到,终止,计分。

3.才华比拼。由三组各派一名代表上台将一首古诗或词唱出来。根据诗的长短,是否完整,歌唱效果等分别加5分、10分、15分不等。

课后,我们通过了解发现效果非常好。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种检查背诵的方式,既轻松有趣又学到了知识。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帮助 篇7

例如:

(1)苏步青是著名的数学家,但他却能诗善文,文学修养极好。苏步青是在温州读中学的。每天,他总要读《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书籍。有一天,他用《左传》笔法写了一篇作文。国文老师读了这篇作文后,怀疑不是他写的,就把他找去。苏步青告诉老师,作文是自己写的,还说:“我会背《左传》。”老师选了一篇让他背,他很快就把全文背出了。老师连连称赞,说:“你这篇作文确实是《左传》笔法。”并将这篇作文评为全班第一。

(2)大家知道,鲁迅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古今中外,无所不通,特别是他的杂文,什么都谈,“嬉笑怒骂皆文章”。许广平说鲁迅从小记忆力就特强,善背书。这说明鲁迅重视熟读背诵和知识积累。

(3)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相信学生听了这些名人勤于背诵的例子,心里一定会想:“哦,原来这些名人小时候都很重视背诵,学习起来都很踏实,这大概就是他们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吧!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踏踏实实地背诵呢?”

二、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从而达到轻松背诵的目的

下面,我就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佳作,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这篇文章要求全文背诵。

为了帮助同学们轻松背诵,我重点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表达辞官归田的决心。可分两层。(含2节)第1层:自责自悔——奚惆怅而独悲;第2层:自恕自慰——实迷途其未远,这部分表达了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点明了主旨。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1层写归途和初抵家中的情景。(含3节)第1节写归途:乘舟驭风,归心似箭。第2节写到家:童仆欢迎,稚子候门。第3节写家中:松、菊、幼、室、酒、樽。第2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含3节)第1节写室中之乐:饮酒自遣。第2节写园中之乐:涉园观景,流连忘返。第3层写在农村出游。(含4节)第1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息交绝游。第2节:与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第3节:写出游方式是驾车或乘舟。第4节:出游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思想。可分二层。第1层,作者自问:“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第2层,作者自答:归隐田园,乐天安命。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深深理解了课文内容。全文15节,学生对每一节写的是什么意思都做到了心中有数,背诵起来就轻松多了。所以,这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上能当堂成诵。

三、通过语文活动课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堂的有效补充,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策划组织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帮助。

以下是我们课题组举行过的一次检查背诵的活动课。

活动准备过程:1.老师和主持人告诉同学们比赛的环节和范围。2.主持人选题、出题。3.主持人写开场白,制定赛场秩序。

活动的几个环节及规则:(14班)

1.抽题背诵。规则:两组分别推选三名组员上讲台抽题作答。答对者所属组得2分,答错不扣分。本环节共设10道题,有6秒思考时间,6秒过后,选手不作答视为弃权。

2.快速抢答。规则:主持人念题,哪个组有同学先站出来答题,并答对后得3分,答错扣1分。本环节共设7道题。(7班设计的是上黑板默写)

3.幸运搭档。规则:该环节考验组员之间的默契力度和团结合作能力。每组推选两名组员,由主持人出题,请其中一个组员通过语言行为等向其组员表述,(注意,在表述过程中,不可出现与题目中相同的字词)在1分钟以内,答对几个可得几分。

4.能背会写。规则:光说不练假把式,会背不一定会写。该环节考验组员的默写能力。各组推选出一人上黑板默写,写对得3分,答错不扣分。

班除以上环节外,还增加了以下几个环节:

1.击鼓传花。主持人先将题目分为“短”“中”“长”三类。请语文课代表上台,背对大家敲击黑板。从一组的第一个同学开始,以一条龙的形式传递“道具”。课代表停止敲击后,“道具”在谁手里,谁就上台抽题背诵。背出得5分,如果未能成功背出,由其指定同组一名同学代背,代背出加3分。代背有两次机会,两次机会用完,由其他两组抢答。

2.诗文接龙。主持人先说一句诗或文,如“江间波浪兼天涌”,从一组开始接一句诗文,诗中含有那句诗中的任何一字即可。接上一句加5分,接不上不扣分。时间到,终止,计分。

3.才华比拼。由三组各派一名代表上台将一首古诗或词唱出来。根据诗的长短,是否完整,歌唱效果等分别加5分、10分、15分不等。

课后,我们通过了解发现效果非常好。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种检查背诵的方式,既轻松有趣又学到了知识。

摘要:有一句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说的是背诵在写作上的重要作用;还有一句话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它说的是背诵对理解课文有积极的意义。由此可见,背诵在语文学习中有多重要。也正因如此,“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背诵默写一定的名句名篇。但学生往往轻视背诵,厌烦背诵,甚至拒绝背诵。老师就要帮助学生度过背诵这一关。怎么帮呢?要开启学生背诵的动力,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感到背诵其实很容易。

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的思考 篇8

一、帮助学生学会阅读需教师真心实意地帮

也许人们会这样去问,教了那么多年的书,我们还没有去真心实意地帮学生学会阅读?这应当恐怕就是那样的危言耸听或者就是有些故弄玄虚了吧!或是我们又何必这么自责了呢?但如果歇斯底里去思考,我们还真没有能够完全做到去帮我们的学生。我们一些所谓的严格要求学生,机械重复的作业训练,从一些角度还不是为了应试教育?譬如,学生的读,我们往往都是一个要求,那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去把一些古诗文背熟,去将叙事性文本中的关键段落背熟,好在具体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时不至于失分。就是让学生在课堂阅读感悟中去读文也都是要求学生去有感情地朗读,而且往往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殊不知学生还没有能够完全介入文本,能有感情去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叙事性文本内容,语言文字的表达都是上乘的,让学生去读时,那语言之轻重缓急的处理学生一时是不可能把握得很准很准的。如果这个时候就要求学生去有感情地朗读,那学生只可意会为大声大叫,其实质是一个个学生都不可能进入其有感情朗读之境界的。所以,帮助学生学会阅读,首先需要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学会读。如《鞋匠的儿子》是一篇语言朴实、饱含深情的叙事性文本,文本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伟人的智慧、仁慈、正义与自豪。所以,真正能够让学生获取阅读效果,必须真心实意地帮着学生建立起会读的功夫。教学中如果将伟人的智慧、仁慈、正义与自豪作为主线去贯穿全文,引导学生去潜心阅读,那学生才可以读出林肯的伟大。要不学生还会以为林肯就是一个十足的懦夫总统,在治国上不会有所作为。

二、帮助学生学会阅读需教师切实有效地帮

也许大家都这样去说,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还是课堂中的互助性阅读感悟,甚至就是课余所要求学生的拓展延伸性学习,有哪里不体现着对学生阅读感悟的帮助?从我们所给学生的帮助看,应当是体现着的,但是充分体现着的是一种十足的抄近路的帮。小学生的阅读感悟也是需要去进行个性化阅读感悟的,但我们都比较地压抑着学生。在不少学生还没有完全能够感悟得过来时,往往我们便比较多地以自己的讲授去替代或者就是完全替代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应当说这不可能起到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阅读感悟的效果,平时的教学切不可这样去实施课堂教学的实践。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圣平生少有的一首快诗,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杜甫极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诗中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所涉猎的事物,如果不去让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读懂,不让学生产生真实意义上的感悟,学生是根本感悟不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诗人之情感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去比较轻轻地读,然后再去比较自由的默默读,最后再引导学生放声地读。如果在学生的读中,再比较恰当地穿插进教师的范读,教师在范读时不仅仅就是简单的朗读,而在读中有意识地传递着空间语言,进而让学生能够比较理想地读出“即从”“穿”“便下”“向”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学生便比较渐渐地将作者淋漓尽致的惊喜心情读到位,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产生感悟的飞跃。

三、帮助学生学会阅读需教师积极稳妥地帮

俗语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育教学的诸多实践也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阅读感悟如果是那样的操之过急,小学生是获取不到真实意义上阅读感悟效果的。作为语文教学从小学生意义学习的角度思考,帮助学生学会阅读需教师积极稳妥地帮。如何能够做到积极稳妥地帮?对于学生的阅读感悟,不是去替代,而是去点拨。小学生也是可以在教师点拨的前提下实现“心有灵犀一点通”之奇效的。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的《观书有感》,诗歌围绕池塘之水生发出这样的道理: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和敏锐。小学生学习这样的诗歌,感悟这样的道理,而且就是能够从诗行的字里行间挖掘出如此深刻的内涵,有相当的困难。教学时直接告诉学生,作为教师显得比较轻松。可对学生而言,则是一种缺失,是一种自主阅读感悟的缺失。如果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能够抓住火候,给学生以点拨,那则可获取促进学生阅读感悟的良好效果。如学生通过读基本把握住诗行的意思后,给学生以这样的点拨: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从诗行中你们发现一处提到读书了吗?虽然没有提到读书,但凭着大家的慧眼和睿智还可以发现的。在老师的提拔下,学生不仅仅就在诗行的字里行间去挖掘,而且就是那样比较理想地穷尽着自己的思维。学生便产生这样的发现:诗人用方塘来比作自己的心智,方塘之所以那样的清澈,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诗人之心智的开豁和敏锐,其实就是自己之广博的汲取。学生便悟出这样的道理:任何人都应当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这样的比较积极稳妥地帮助学生,才是一种比较真正意义上的帮。小学生虽然还不完全真正明确老师的用心,但逐渐会能够悟出其中的奥妙的。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2007.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帮助 篇9

但是, 我发现在一次次参观动物园的活动中, 孩子们感兴趣的总是老虎、孔雀、金鱼、海豹……在参观后的日记、作文中, 全班每次几乎都有一小半的孩子写那神气活现的小猴。至于骆驼、蟒蛇、土獾等一些色彩灰暗、形态一般、怕动爱静的动物, 孩子们大多不感兴趣, 他们不爱看, 日记、作文中也很少写。显然, 限于生活实践和认识水平, 儿童的兴趣范围不广, 兴趣层次不高, 他们所感兴趣的往往还只是一些外部特点鲜明、直观刺激强烈的事物。

大千世界, 五彩缤纷, 在孩子们的生活中, 有不少诸如“猴子”之类令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也有许多诸如“骆驼”之类他们不感兴趣的事物。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儿童观察, 说写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运用“迁移”规律, 培养作文兴趣。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 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鼓励学生写“最感兴趣”的事物, 总是一味迁就儿童原有的兴趣, 则不利于促进儿童兴趣范围的扩展和深层次发展, 也必将影响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和作文思路的开拓。

怎样使儿童对他们不感兴趣的事物, 逐步产生浓烈的观察、说写兴趣呢?

前苏联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 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这就要“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 激发起他们的惊奇感, 这种情感越抓住学生的心, 他们就越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

于是, 在又一次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时, 我做了如下安排。

参观前, 我向孩子们介绍了骆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功用。我说:“骆驼的本领可大呢!它能在大沙漠里走很长很长的路, 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吃东西, 不喝水。它的鼻子还能嗅出一里路以外的水源, 人们用它在沙漠里驮运货物。边防军还可以骑着它在沙漠里巡逻打仗……它被称为‘沙漠之舟’, 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这一讲, 孩子们活跃起来了, 强烈的惊奇感激发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骆驼那么重, 在沙漠里走不会陷下去吗?”

“沙漠里风沙大, 骆驼不怕沙子吹进眼里, 塞满鼻孔吗?”

“骆驼长时间不吃不喝, 它为什么不怕饿, 不怕渴呢?”

“这么大的个儿能听人的话吗?”

……

对于孩子们的问题, 我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启发他们参观动物园时, 带着问题仔细看看、想想、问问, 引导他们自己去了解、发现, 寻求答案。

这次参观时, 情景一反常态。我没有要求人人看骆驼, 但学生个个围挤在骆驼圈前, 兴致勃勃地观察着、比划着, 读着悬挂在圈前的说明牌, 久久不肯离去。

“讲骆驼、看骆驼、写骆驼”的实践表明, 教师向儿童介绍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 讲一些有趣的科普小故事, 向他们揭示一些“新”的东西, 以激起儿童的惊奇、思考、发问和自求了解的愿望, 对拓宽和发展儿童作文的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指出, 世界万事万物, 它们相互间的联系, 它们的运动、发展和变化都是人的兴趣取之不竭的源泉。只是在某些情况下, 这个源泉像阳光下活泼流淌的小溪, 就在我们眼前, 你只要走近看, 它那清彻明丽的容貌。它那潺潺的声响就会吸引你, 使你乐而忘返。而在另一些情况下, 兴趣的源泉则如藏在大山深处的潜流, 你得去探索、挖掘, 才能发现它, 这个探索、挖掘的过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

从心理发展动因看,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希望自己是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这种需求,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尤为强烈。但是, 只有当这种内心需求转化为愿望时, 才能迸发出强烈的内驱火花, 形成浓烈的兴趣、积极的态度。教师的责任就在于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努力创造条件, 帮助儿童完成由“需求”到“愿望”的转化。

“讲骆驼、看骆驼、写骆驼”的尝试之所以成功, 正是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努力。

从一次次变“无趣”为“有趣”的作文教学活动中, 我体会到, 通过介绍科学小常识、讲科学故事, 激发求知欲, 以促进学生兴趣的发展、开拓作文思路, 需注意两点:

其一, 要从学生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给以新的知识, 正如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所说, “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 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时, 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太深、太浅的知识, 小学生都是不会感兴趣的。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帮助 篇10

一、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偏差认识所产生的消极表现

1. 拜金主义思想。

其突出表现就是盲目崇拜金钱, 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在思想上一切为我, 崇拜金钱, 缺乏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生活上盲目攀比, 追求享受, 缺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学习上纪律松弛, 不求上进, 缺乏拼搏进取的求实作风;择业上贪图享受, 追求实惠, 缺乏艰苦创业的敬业意识。

2. 享乐主义思想。

主要表现在少数大学生中出现的凡事都追求享乐的倾向, 一味讲究吃穿, 追求物质享受。他们寻找各种借口, 只要沾上“喜”字就得请客。过生日、评三好、拿奖学金、比赛获奖、迎“新”送“旧”、甚至交上异性朋友都请吃。特别是个别女生中出现了“急嫁族”的倾向, 急着嫁个有钱的好男人, 一结婚就什么都有了, 不用奋斗了, 可以享受一生。凡此种种, 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我们大学生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

3. 个人主义思想。

其表现为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 一切从个人需要和个人幸福出发, 把个人价值看得高于一切, 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 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为达到个人目的, 甚至不惜损害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4. 功利主义思想。

把入党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 是为了给自己日后带来名、利、权等方面的资本和筹码, 而不是一种崇高的信仰;担任村干部是为了报考公务员时获得优先录取条件;把到农村锻炼作为选择更好岗位的“跳板”;去扶贫、赈灾、支教就频频向媒体献媚, 目的是为了引人注目。在“功利主义”心态的影响下, 当代的大学生可谓丑态百出。

二、如何帮助大学生纠正对当今社会认识的偏差

如何让大学生认清当今社会的主流, 任何帮助大学生纠正对当今社会认识的偏差, 这是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首先, 要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在认识评价社会中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一直被人们视为具有知识才干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国家将把未来建设的重任赋予在他们的肩上, 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会使社会更加美好。然而, 当代大学生在认识评价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却直接妨碍了他们对社会的准确把握。以自我为中心认识评价社会局限了他们的视野;以偏执的心态分析评价社会, 影响了他们对社会的全面准确把握;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急于求成, 使他们的认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解决社会问题不能置身其中, 使他们可能会沦为建设的看客, 甚至是妨碍者。必须及时解决这此问题, 使当代大学生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 承担起社会赋予他们的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重任。

其次, 要找出大学生在认识评价社会时出现问题的原因。

几十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主要集中在如何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方面, 虽然也经常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却是要么只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 要么只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从未把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评价社会作为重要任务, 开展系统严密且有针对性的工作。最突出表现是, 对学生的业务学习, 制订实施了严密的重修、补考、留级、退学规则, 而对学生的思想问题, 尤其是如何认识评价社会问题只局限于一般引导, 或者是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长此以往, 使学生对业务学习百般重视, 而对思想修养尤其是如何正确认识评价社会则是随遇而安, 随波逐流。

三、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社会

“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当代大学生认识评价社会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表明, 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与高等教育法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要使高等教育法的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必须对当代大学生在认识评价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 理清存在问题的根源, 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尽快解决问题。一要克服重智轻德的倾向, 真正制定出及时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教育机制, 保证学生有想法有地方说, 有错误有人帮助纠, 有疑问有人帮助解, 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去。二要为学生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密切接触社会, 真正参加社会实践, 使他们通过社会实践, 真正全面地认识社会状况, 进而自觉地修正自己对社会认识的偏差。

摘要:作者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偏差认识所产生的消极表现, 并就如何帮助大学生纠正对当今社会认识的偏差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问题,大学生,认识偏差,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赵雇·当代西方社会思潮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 (1)

[2]杨楠、王东、刘洪波·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与我国德育[J]。贵州社科学, 2006, (3)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帮助 篇11

[关键词] 学习习惯;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0-0071-03

目前,小学教师常面临的一个困惑是:都说在塑造学生行为习惯方面应多表扬,少批评,许多教师一看到学生有值得肯定之处就表扬,为什么效果还不好?由此笔者想到一个案例: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上课经常与别的同学说话,自己不听,也影响别人听课。教师批评不见效,于是让其坐在教室最后面一个单独设立的位子上。孩子倒是上课不说话了,但更不专心听讲了,整日情绪低沉,产生了厌学情绪,天天跟父母说不想上学了。其父母找到教师,要求能否少批评,适当给孩子一些肯定,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奇怪地问:“他做错了难道还要我表扬他?”那么,在塑造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方面,是不是仅用表扬就能完全实现目标?是不是学生犯了错误就一定要惩罚?该怎样惩罚?笔者认为,教师要帮助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表扬学生行为

部分表扬学生行为是指教师只表扬、肯定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间隔之后第一次出现的正确行为。心理学中有两个概念:部分强化和连续强化。部分强化是指只强化学生经过一段时间间隔之后第一次出现的正确反应。连续强化是指每当所要求的行为完成时就给予强化。研究发现,不论动物还是人,终止强化后,在部分强化下学会的行为比在连续强化下学会的行为保持得更为持久。在教育实践中,激励学生时,表扬的效果要优于批评,这已是教师的共识,关键是如何表扬。教师之所以有那种“一看到学生有值得肯定之处就表扬,为什么效果还不好”的困惑,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使用了连续强化。其实,要想真正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塑造好行为,教师就应部分表扬学生的行为,做到表扬不滥用。

二、正确表扬学生行为

学生的许多习惯和行为都是通过自身的操作习得的,其中蕴含着学生的某些主动性。在操作过程中,强化的作用是使有机体的操作行为在以后更易于发生。学生在学校里可能会有意做出某些行为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些目的可能是:引起教师的关注、关心、帮助,引起同学的注意,让教师降低对自己的学习要求等。如果他的行为达到了目的,就强化了他的这些行为。

敏感的教师能有效辨别对学生的哪些行为应给予强化,哪些行为不应强化而应使其自然“消退”(消退是指一种学会了的操作行为由于缺乏强化而逐渐减弱),哪些行为应给予轻度惩罚。如一年级的小明放学时总是把书包、文具、书本扔在地上哭,这时教师就走过来帮助他,边帮他收拾书包边教他收拾书包的方法,但小明屡教屡犯,教师也很苦恼。其实教师的反应等于强化了小明的行为,教师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表扬书包收拾得又快又好的学生,不去关注他,让小明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得不到认可,这样或许更有利于他中止该行为。

三、合理惩罚

惩罚是指当行为者出现不好的行为时,给他所不希望的结果,使他停止其不好的行为。惩罚的效果主要是抑制性的,它可以起到减少不良行为的作用。当惩罚和用来建立合意行为的强化结合使用时,更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在对学生实施惩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的自尊需要主要包括独立、自由、自信、被人认可等。自尊心又称自尊感,它是学生自我情绪体验中最重要的方面,是社会评价与学生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阶段是学生自尊体验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惩罚时,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二是惩罚应及时。 一般来说,惩罚的时间与行为效果发生的时间越接近越好,即惩罚应及时。学生某种错误的行为有时候会给个人带来某种积极的后果,这是一种“甜头”,这种甜头就是一种强化物,拥有这种甜头的时间愈长,就愈能抵消受罚的消极体验,降低学生对自己不当行为的负疚感,从而降低惩罚效果。

三是惩罚应适度。 这里的“度”主要是指惩罚的力度和次数。首先,惩罚的力度要适中。从心理学上讲,无论惩罚还是奖励都有一个最低限度,叫阈限。低于这个阈值的激励,如轻描淡写的批评,漫不经心的表扬都是不起作用的。当然,激励的力度过大或惩罚过重,也会加重学生的挫折情绪或其他不良情绪。其次,惩罚的次数要适中。惩罚的次数过多或过少都会降低惩罚的效果。特别是对于犯同样错误的学生,更应该注意惩罚次数的适度性。心理学上有一种超限效应,它是指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内心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因为人一旦受到批评,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较短时间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容易产生一种“怎么老这样对我”的想法,心情就难以恢复平静,逆反心理就会加强,出现“我偏要这样”的逆反心理。

需要指出的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应以奖为主,以罚为辅,不能过分使用惩罚。原因在于,惩罚有时会造成新的不良行为,因为它只告诉学生不该做什么,没有告诉学生该做什么。同时,惩罚常常伴有较大的副作用,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奖励不仅能向行为者表明什么是好的行为,而且指明了努力的方

向,既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四、采用逐步接近的学习方法

小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小学生,年龄较小,行为技能极为有限,而我们要求的一些行为习惯又比较复杂,因此,在塑造他们的行为习惯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那我们该怎样帮助学生塑造好习惯呢?我们可以采用逐步接近的学习方法。

逐步接近的学习就是逐步地改变强化列联。起初,大量与合意行为有关联的反应都得到强化。然后,强化列联逐渐改变,只有那些越来越接近于合意行为的反应才得到强化。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塑造希望一步到位,一下子就到达目标,这是很难的。对于较复杂的习惯的养成,可以采用逐步接近的方法来实现目标。如小学低年级学生上课姿势端正、认真听讲习惯的养成就可采用此方法。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我们不能马上要求他们完全做到整堂课上课姿势端正,认真听讲,这对于刚开始学校生活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刚开始只要学生做到上课不下座位,不说话,教师就应给予肯定。达成目标后,教师可以提高要求,上课不下座位,不说话,而且还认真听讲就给予肯定。最后再提高要求,上课姿势端正,认真听讲才给予肯定。采用这种逐步接近目标的方

法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尽快实现最终目标,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不断变换提示、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方式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习惯化,即个体不断地或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减少的一种现象。习惯化发生时,一种新刺激的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称为去习惯化。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单调的、不断作用的刺激会引起学生的厌烦,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频繁的、单调的教育方法会导致学生丧失改进行为的动力和兴趣,教师应经常变换提示、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方式和手段,以保持学生活跃、主动的心理状态,使其积极响应教师的要求,养成好习惯。

六、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做出榜样。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许多行为都可以通过观察习得。对于涉世不深的小学生来说,很多的行为习惯主要是通过模仿形成的。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它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等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一个言行不一的教师怎能培养出说到做到的学生?一个经常迟到的教师,也很难让学生做到不迟到。教师以身作则,是训练学生良好习惯的基本要求。

二是说明理由。 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方面,教师不仅要示范行为,同时还要说清楚这样做的理由。这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育过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行为习惯的规范,并内化为自己的准则,使之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三是勇于承认错误。 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时,榜样的作用不仅是为学生树立好的学习标杆,而且还要示范“做错了怎么办”。教师是人不是神,教师也会犯错误,这是正常的。教师如果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那学生从中学到的就不仅是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知错就改的美德。

四是办事公正。 在进行行为习惯教育时,教师只有站在公正的立场,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如对待成绩好的孩子和成绩差的孩子一个样,对待有特殊背景的学生和没有特殊背景的学生一个样等,只有公正地对待学生,学生才能从心底里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七、反复训练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持之以恒。 培养好习惯是一项长期工程,“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难以养成好习惯。

二是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的过程有时是一个单调、枯燥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学生吃苦受累的过程,只有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养成好习惯。

三是因材施教。 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学生的性格、年龄、家庭环境、认知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这样训练才更加有效。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学生已经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偶尔也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教师应允许学生出现反复,认真分析出现反复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帮其矫正。此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教师应当具有预见性。教师要经常收集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容易出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把提醒、教育工作做在差错出现以前,防患于未然,实现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优化控制,提高教育效率。

参考文献

[1]关鸿羽.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10.

[2]张向葵,刘秀丽. 发展心理学[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张明. 跟踪成熟的轨迹——发展心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王新明,巫惠茹. 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1).

[6]申仁洪. 学习习惯:概念、构成与生成[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副教授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帮助 篇12

一、帮助学生制定适用性强的学习计划

为搞好教学, 提高教学效益, 帮助和指导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是教师的职责所在。首先, 要引导学生正视自身学情。如借鉴小学时数学学习成绩和初中开学一个阶段来的学习情况, 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基础与疏漏之处、学习方法是否良好、出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等;其次,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与端正学习态度。正确的思想与端正的态度是持久学习并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保证;再次, 要帮助学生确定一个适合自己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并不断进行修订, 以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为目标定位准确的标准。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与行动的灯塔, 是学习前进的方向, 也是学习行动持久坚持的最原始的动力;最后, 帮助学生制定实现目标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措施要具体, 可操作, 有时间表。如在正常的课堂学习之外, 每天要做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对应的题目有几道, 等等。

这里, 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数学学情是很重要的, 全面、准确、深刻、完备的分析会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 不做无用之功。目标的确定, 使学习有依据有鞭策;有目标的学习, 成绩会靓丽许多;有目标的人生, 同样也会靓丽许多。

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顺序与方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 “学习是劳动, 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既然如此, 就要用思想去指挥它, 才会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价值和意义, 这就要指导学生正确把握知识学习的正确顺序与方法。

1. 预习。

这是一个数学阅读与思考的过程, 其效果好坏关系到学习的成败。作为学习和掌握好课堂知识的先决条件, 一般情况下, 我会指导学生做“一划、二批、三试、四分”式预习, 即指导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 一要勾画出主要知识点和基本概念。二要将阅读时的所思所感———如体会、见解、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等以批注的形式以铅笔记录在边白处。三要尝试动笔———如证明一下自认看懂的定理、利用公式做道必要的计算、尝试解一下教材例题等。四是将教材内各知识点以是否看懂、看明白进行分类, 以备课堂教师讲授时适时强化注意、掌握所需。这里, 预习的重要性和方法指导很多教师都在做, 关键是要以实例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并实践而非空谈。

2. 课上听讲。

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和主要途径。古人所讲“五到” (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是完全适用的。教师要向学生明确要求和说明: (1) 课上听讲时, 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否则即会漏听到一些关键点, 使自己的知识学习不连贯、不完整、不系统, 解决问题时漏洞和错误会不期而遇。 (2) 听讲时, 思维要紧跟教师的讲解, 要以独立的思考反思教师的讲解, 看教师是怎样进行问题的分析与处理的。 (3) 听讲时, 眼睛要管用, 要仔细观察并识记教师的板书, 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规范书写步骤、样式等。 (4) 听讲时, 要随时记录教师的讲解要点, 包括问题解决的规范样式, 也要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考及疑问点, 以备教师巡视时提问与解惑、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5) 要重视教师课尾的小结与要求并做记录。小结多是对本课时主要教学内容的总结, 是学习的“核心”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提示;要求则是本课时主要学习内容的外在表现与问题解决能力训练, 可以借此考查自己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6) 留心并记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所做的学习方法指导、技巧点拨、易错点提示等, 这对于接下来的课堂练习和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3. 练习巩固与及时复习及作业完成。

课上的练习巩固因为有教师的指导, 学生有了问题可以及时提问并及时获得思路或方法的指导, 因而教师要告诉学生要把握好这一机会。毕竟, 课时结束, 教师就要离开课堂, 学生有问题再想找教师获取帮助就不容易了。课下的练习巩固要与及时的知识复习结合起来, 以在回忆课堂教师所讲、重新研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思考与归纳本课时主要学习内容的过程中, 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作业的完成, 实际上是一次学习内容的再复习与再巩固。教师多要求学生作业要独立完成, “独立”的含义主要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与个人作业、独自运用所学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 并不排除学生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三思仍不得其法的情况下, 寻求得到同学的帮助与合作解决。教师要向学生明确这一点, 不能因惧怕学生偷懒而拒绝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

上一篇:FAST协议下一篇:分娩中心理护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