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对语文情有独钟

2024-10-27

让学生对语文情有独钟(通用5篇)

让学生对语文情有独钟 篇1

我开始学语文的时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家逃难到乡下。不知为什么日本鬼子和汪伪的军队老在后面追。我才五六岁,常常是一天跑好几个地方。有一次,跑到了傍黑,还是被追上了:那是一个打谷场,我筋疲力尽,倚着个草垛软瘫着,望着平原上低垂的星空喘气。“和平军”(汪精卫的汉奸队伍,他们的口号是“和平反共建国”,所以叫“和平军”)拿枪对着我们,厉声喊叫:“城里人,跪下来,把口袋翻过来。”人们跪成一排。妈妈、舅妈顾不得心疼把金银首饰放在地上。正在这个时候,一串尖厉的枪声,好像是从耳朵边上擦过去似的。后来才听说是从邻近打谷场的草垛上打过来的,新四军的指导员打的。妈妈、舅妈非常机灵地把首饰揣进口袋,又把一个东西塞进我的怀里,让我抱着,拉着我高一脚低一脚地往黄豆地里奔。豆荚划破了脸颊,露水打湿了头发。直到早晨,太阳升起来了,我平静下来,才发现自己紧紧抱着的竟是一只自鸣钟,钟摆已经不见了。在我最初的记忆里,一个村子又一个村子跑是家常便饭,常常是刚刚安定下来,端起了饭碗,突然有人说“来了,来了”。丢下饭碗,又跑。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谈得上上学!但是,爸爸、妈妈让孩子念书的信念是坚定不移的。每到一个村镇,第一件事就是找学校,没有学校就找私塾先生,没有私塾先生,爸爸就自己教。那时的“战时小学国语课本”很薄,一课也没有几个字,印刷质量又差,有的字都印成横的。一本书用不上几天就念完了。爸爸就随便找一本他小时念的什么《论说法程》,都是文言文的。现在想来应该是比较浅近的,因为我都懂了。我记得第一课是《人为万物之灵》。有时,连这样的《论说法程》都没有了,就随便弄一本《四书白族句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白族解释),教法很简单,就是第一天把生字讲一讲,把那没有标点的句子用红笔点断。一天也就是点一页左右,分量并不重。剩下时间,就是自己翻来覆去地念。课本是很枯燥的,但是,把古文朗诵出一种调皮的腔调(用妈妈的话来说,就是“洋花唱曲”的),却很好玩。第二天,爸爸还没有起身,就让我们兄妹三个轮流在他床前背诵。我的记忆力比较好,很快就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闲下来的工夫,听哥哥姐姐们朗读。他们背不出的时候,还能为他们提示。

那时没有考试,没有什么刁难。回到城市,插入正规学校,我的语文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现在看来,这是因为,早期的背诵培养了我良好的语感。

我的语文水平,抗战胜利以后,又有了一个飞跃。其原因,今天想起来,和课本和课堂的关系几乎等于零。那时国民政府规定的所谓“国定教科书”,是很枯燥的。现在只记得蒋介石给蒋经国的信,开头是“经儿知之”。但是,我的老师却是非常好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我小学五六年级时期的语文教师潘诅谨表示无限的怀念。她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圣洁形象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她不大理睬“国定教科书”,常常把冰心的《寄小读者》成批地印发给我们。有的还当作“说话”课的教材。在课堂上,她鼓励我们课外阅读文学作品。她推荐的经典文学作品,除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外,还有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还有一本很有趣的书,叫作《苦儿努力记》,是一个法国作家写的,章衣萍、林雪清翻译的。这本书在解放以后,不怎么有名。但是,我在念大学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连老托尔斯泰都很重视这本书,把它从法文翻译成俄文。

潘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离开课本,讲她阅读报刊的心得。现在回想起来,她勇敢地冲破了当时“党化教育”的框框,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精神天地。她的最大功绩是使我对语文有了兴趣。她非常认真地批改作文。我写过一篇游记,许多地方词不达意。她的修改,常常使我惊叹,我至今还记得,有一处,我的原文是:“那长长短短的竹林”,被她改成“茂林修竹”。直到我念了大学才知道,这是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名句。我的作文常常得到很高的分数。每一次,我都感到,以后不可能写得这么好了。可是到了学期末了,翻阅作文本的时候,仍然觉得一篇比一篇好。我老是盼着作文课,盼着听她的讲评。

上潘老师的语文课实在是一种智慧的享受。即使在我当了许多年的教授以后,回想起来,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她的智慧真是有点惊人。我至今还记得,在一堂课上,她说中国古典诗歌的七言诗,有一种吟咏的调子。即使把它去掉开头两个音节,它的调子还是一样。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把开头两个字(音节)删掉,变成:“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甚至再删去两个音节,也还是一样:“雨纷纷/欲断魂/何处有/杏花村。”

她的这个智慧一直像种子一样埋在我心头,直到三十多年后,成了我一篇最有学术质量的论文的动因。

可惜的是,不久以后,我考进了初级中学,永远地离开了潘老师。那时刚刚解放,对于新的意识形态,老教师一窍不通。上课常常是吵吵嚷嚷。隔壁班上,甚至有同学在课堂上打起架来的。一些调皮的同学,常常借机和老师吵闹。好在不断有新的省份解放,大家兴奋地从课堂里哄出去,忙着开庆祝会,排练街头演出,演好人和坏人。语文课常常被不断的演出所取代。那时,即使上课,也很自由,既没有教学大纲,又没有教学参考书。什么语法知识、主题思想、段落大意,没有人去操心。老师大都是根据自己的体会自由发挥。在这样的混乱中,我们班的课堂秩序却很好。这是我们的幸运:来了一个新老师,名叫周陀星。他和潘老师一样,总是把报纸上、刊物上的好文章和书店里的新书有声有色地加以介绍。在这以前,我虽然也读一些课外书,但大都是如《武当豪侠传》《蜀山剑侠传》之类。周老师却让我们阅读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新儿女英雄传》(孔厥、袁静著),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过当时还没有全本的,只有华中新华书店出版的,由解放区的青年作家白刃改写的。印刷质量很差,是麻皮纸的,有时要把书上的一团麻草挖掉才能看清文字。但,就是这样的书,从此在我面前展开了一个辉煌的精神世界。我被一种红色的话语世界迷住了。一种向往在我心头油然而生:什么时候,我也能把那么精彩的生活和缤纷的感情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那就太幸福了。周老师也很重视批改作文,每一次都有相当详细的评语,不过比之潘老师有比较多的文学理论色彩。由于他的诱导,班上掀起了一股作文的热潮。有一次,头一天写了作文,第二天一大早就闯到周老师宿舍里。他还没有起身。大家最关心的自然是作文分数。我也问了。他说:“86分。”我随便说了一句:“啊,才86分!”他说:“86分还嫌少?我打作文分,从来还没有超过85分。”一下子,我在班上神气起来。说真的,那种又害羞、又得意的感觉至今留存我心头。

正是这两位老师把文学的种子播在我的心头。

这种种子可以叫作“爱”,但是,似乎还不够准确,那起初的感觉应该叫作“贪婪”。那是一种永不满足的饥渴,我如痴如醉地阅读,狼吞虎咽,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我母亲回忆说,那时我连吃饭都把书本放在面前。当时流行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的一句话:“科学需要毕生的精力,即使有两倍的生命也是不够的。”我把他的说法发展了一下:如果没有两倍的生命,那就要牺牲除阅读以外的一切爱好。每逢下象棋、打扑克,我就有浪费生命的感觉,不久就通通“戒”掉了。

语文,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阅读成了生命的价值所在。一天不阅读,就觉得很难过。阅读,不是为了考试,因为考试是很容易的,作文决定一切。

不幸的是,理想的老师总是凤毛麟角。高中时期,语文老师是南京大学(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的,他教课却令人丧气。有同学甚至要我发动一个驱逐语文老师的运动。但是,我对语文的热爱并没有受到打击。我是语文科代表,但却基本上不听课。我从第二排搬到了最后一排,闷声不响地钻研杂志和文学作品。这位语文老师也非常重视批改作文。我的作文常常得到他的表扬。他还组织课外阅读,让我们写读书报告。他营造的文学氛围弥补了他教学上的不足。这位老师对我作文常常鼓励有加,使我产生了一点“野心”:向报刊投稿。经过多次失败以后,终于成功了。我在上海的《青年报》上发表了诗和散文。这在当时是一种轰动性的荣誉,荣誉是鼓舞,鼓舞变成了一种自觉的刻苦。刻苦是自觉的,因而变成一种痴迷的欢畅,语文就这样成了我生命中最幸福的种子。

在这种情况下,我考取北大中文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现在看来,有些教育改革的专家在争论什么“苦读”还是“乐读”的问题。根据我的经验,苦不苦,乐不乐,关键在于爱不爱。爱不爱,主要看你迷不迷。如果不迷,光是为了考试而学,那怎么能不苦呢?如果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出于一种内心的命令,不让你读,不让你写,才叫难受,才叫苦呢。

进入大学以后,虽然授课的教授大都是全国著名的泰斗,但是,并不是每一位教授都能满足我的求知欲,也不是每门功课,都令我喜欢。尤其是一些理论课程,特别是语言学,还有汉语史、古代音韵,神秘莫测,望而生畏,读起来真是很苦。但是,几乎所有的教授,都以他们的渊博的学识激起了我对于理论的兴趣,尤其是朱德熙先生的雄辩,使我着迷,当初以为最枯燥的现代汉语,后来居然成了最喜爱的课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照此类推,最好的老师就是善于培养学生兴趣的老师。但是,任何至理名言都有其不够完善的地方。爱因斯坦的话也一样。兴趣有一个培养的过程,从没有兴趣到很有兴趣,这中间还有一个克服惰性的痛苦的过程。最好的老师能够把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程变成向往的乐园,而且为了进入乐园,不惜穿过但丁式的炼狱。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术泰斗们,诱导我进入了一个枯燥无味的理论世界,这使我心甘情愿地忍受煎熬。我下苦功钻研的第一本经典理论著作就是恩格斯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立志硬啃,不啃动它誓不罢休。起初,总是看到一个地方,就看不懂,没有办法读下去了。我硬着头皮,反复看了十五六遍,终于豁然开朗。大学毕业后,正是20世纪60年代,极左思潮盛行,读书无用。我仍然孜孜不倦,硬啃经典。有好几年我甚至放弃了语文学,一心只读哲学。甚至硬啃马克思的《资本论》,从中求得辩证思维的奥秘。我的这种硬啃精神,都来自对于北大学术泰斗的崇拜。高名凯先生懂得许多外国语,光是能写能用的,就有四门。与他们相比,自己实在太渺小了。不甘心这种渺小,就有了动力。动力就变成无声的命令。

没有想到,到了改革开放时代,我当时无目的读的书,使我在不知不觉之间提高了理论修养,突然变得有用了。从来没有要求我们写过论文,却在一夜之间,要拿出论文来评职称。而我居然很快就拿出来,几年之间,居然积累到几百万字,还有了相当的影响,名字还被写到《当代文学史》里去。最令人意外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突然来了一个通知,说是凡是副教授以上的,都可以报名参加国家教委组织的“英语熟练考试”(English Proficiency Test)。福建省敢于报名的,只有七个,到了考场门口吓走了两个。五个人考取了三个,文科只有我一个。到四川外国语学院培训口语以后,我获得了出国讲学的宝贵机会。

积数十年学习语文之经验,我坚定地相信:兴趣和热爱是读书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教师不但要珍惜学生的兴趣,而且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切摧残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让学生厌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应该无情地被扫荡。为了防止一代人创造力遭受扼杀,我在几年前写了轰动性的《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和《高考语文试卷批判》。去年主编的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已经得到教育部的立项批准。我的最高目的,就是改变语文课程不讨人喜欢的现状,让语文成为青少年生命的家园。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有删节)

让学生对语文情有独钟 篇2

[关键词]激发兴趣 指导方法 展示风采 评长论短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89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那么,如何让刚接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对习作一见钟情,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下面,笔者结合习作启蒙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请看下面的顺口溜:

写好作文人最酷,作文写好人羡慕。

作文其实很简单,就像说话和走路。

整体设计心有数,审题作文第一步。

开头没有啥讲究,就像平时吃馒头。

写人记事最常写,交代清楚六要素。

线索穿好糖葫芦,注意衔接和过渡。

记真人来写真事,要把真情来倾诉。

留心生活多观察,用时打开素材库。

积累语言要丰富,揣摩技巧多体悟。

又学习来又创新,风格独特莫作秀。

交流合作展风采,同习作文共进步。

细听评讲明得失,取长补短成功路。

在这则顺口溜中,我主要抓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紧扣语文课程标准,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从“激、导、展、评”四个环节入手,让学生想写、会写、乐写、善写,对习作情有独钟。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写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中,对写话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对第二学段(3—4 年级)的习作要求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尤为重要。

如何培养呢?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给我们提供了方法:

(1)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

(2)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3)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命题。

依据以上建议,笔者在作文启蒙教学时,紧紧抓住学生爱摆酷,渴求成就的特点,积极营造“写好作文人最酷,作文写好人羡慕”的良好写作氛围,让学生将写好作文当做自身的一种心理需求,从而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同时,降低习作难度,让学生写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说真话,诉真情,将习作轻松化、生活化,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会写

学贵得法。教师必须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作文启蒙教学技法指导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力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1.妙用比喻,深入浅出

教师讲解“作文贵在自然”的道理,可以说话、走路为喻;讲解“文章开头没有啥讲究”的道理,可以吃馒头为喻;讲解“作文要以线索贯穿材料”,可以“线索穿好糖葫芦”为喻;讲解“记叙文的情节应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道理,可以“文似看山喜不平”为喻;讲解“朴素的语言和华丽的辞藻之间的区别及联系”,可以女子的淡妆和浓妆为喻。此外,“主题是灵魂,材料是血肉,结构是骨架,语言是衣着,手法是装扮”等比喻,可使抽象的写作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收到深入浅出之效。

2.巧编顺口溜,易懂易记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顺口溜由于顺口押韵,易于学生记忆。如本文开头笔者所创编的顺口溜,学生大都耳熟能详,对习作指导的作用自然不言而喻。其他像“要想写形象,多问怎么样”“语言要想变生动,修辞手法恰当用”等顺口溜,既易于学生记忆,又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3.典型例子,具体可感

写作知识大都比较深奥抽象,因此,仅靠扼要的讲解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广查资料,搜集并筛选出相应的典型佳文、精彩片段,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脑海中才会有具体可感的印象,进而指导他们的写作。

三、展示风采,让学生乐写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使其感到最大的快乐,从而努力挖掘自己的潜力,使自己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经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得到老师的欣赏、赞美与激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是学生飞向成功的翅膀。

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积极开展习作展示与交流活动,让学生从中找到成就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的作文都不可能一无是处。在学生展示、交流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善于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一寸之长”,并用放大镜将其放大。放大的方面包括每一个角落,或开头,或结尾,或选材,或结构,或审题,或立意……哪怕是习作中的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只要用得好,都要不吝褒扬。这里,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取长补短、合作学习的过程。这也是文首顺口溜中所说的“交流合作展风采,同习作文共进步”。

四、评长论短,让学生善写

作文评讲是作文指导的升华,是作文批阅的拓展与延伸,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可以引领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好作文是评出来的。这话不一定全对,但至少说明了作文评讲的重要性。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在作文评讲时,教师应采取“沙里淘金,以褒为主”的方式。课下,教师最好将学生习作中的精彩之处整理成册,美其名曰“文海拾贝”“我的精彩语句”等,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满足其心理需求,充分挖掘其习作潜能,此举也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

需要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总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思想僵化,认为既然“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就一味地表扬。其实,这也是错的。“不如”并不是“不要”。古语云“吃一堑,长一智”,“自知己短便是长”。如果一味表扬,学生容易迷失自我,甚至滋生骄傲情绪。试想,如果不吃“一堑”,又何来“一智”之长?《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实,只要教师善于表达,即使是忠言也未必会逆耳。

在此,我的做法是:

1.先扬后抑

先表扬,后建议,重鼓励。如:“你的语言生动、形象,简直就是一位语言大师。如果能理清写作顺序,你的文章会更棒,更出色!”

2.另辟蹊径,曲径通幽

教师可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找来一篇类似的习作,和学生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3.正面表扬,反面警示

教师针对个别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从本班学生中再找来一篇较好的习作,和学生一起赏析,然后号召其他学生学习、借鉴。

4.罗列不足,自评自结

教师把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概括,一一罗列,指出病因,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积极改正。

此为顺口溜中所言“细听评讲明得失,取长补短成功路”。

对同性“情有独钟”正常吗 篇3

中学生小路是个学习态度认真, 性格开朗大方的女孩儿。可是, 最近她有个很大的烦恼和困惑, 严重地影响了她的学习和生活。

小路很喜欢交朋友, 身边也有几个非常能谈得来的同性朋友, 她们相处得很融洽。在这些朋友中, 小娜最出众。她长得漂亮, 多才多艺, 而且她还很善解人意, 当小路不开心的时候, 小娜总会想方设法来安慰她。此外, 她们两人都很爱学习, 都喜欢听一些古典抒情的歌曲。因此, 从上个学期开始, 小路发现自己对小娜特别关注, 两人几乎形影不离。天冷时, 两人常常挤在一张床上取暖。慢慢地, 她发现自己对小娜的感情有点特别, 不像对其他几位朋友那样能放得开。只要小娜有事情没来上课, 自己就会莫名其妙地牵挂着她, 担心小娜会出什么事情, 结果自然就没心思看书。而且, 每当看到有男孩儿喜欢小娜并对小娜有所表示时, 她的心里就会莫名其妙地难受。

这样的感受小路可是以前从未体验过。先前, 她对几个同性朋友感情都差不多, 心里也能放得开, 学习时很少去想她们。可是, 现在小路似乎对小娜特别依恋, 看书时有时会想念她, 注意力也不能集中, 她害怕自己的学习会受到影响。

更可怕的是有些同学背后风言风语说小路和小娜搞“同性恋”, 是“变态”。小路知道后, 心急得不得了, 她也怀疑自己心理是不是不太正常。为此, 小路饭吃不香、觉睡不好, 她老是想:今后该怎么办呢?

心灵导航:

国外的心理学家将人际间的交往分为五个层次:生存交往、安全合群交往、认知协同交往、情感依恋交往和个体价值实现交往。其中情感依恋交往也称感情互酬交往, 即人际间的互相信任、亲近、思念、关心、抚慰和激励等感情交往, 是人际间一种较亲密的情感交往, 也是人际间一种较高层次的交往。如我国古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他们虽政见不同且遭遇各异, 但两人感情甚笃, 还经常作诗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小路烦恼的真正原因显然是: (1) 受到“同性恋”、“变态”风言风语的影响, 小路给自己贴上了交友异常的心理标签, 由于她过于担心自己的这种交友心理不够正常, 从而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潭。 (2) 小路过于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 认为友情不能占据学习时间, 这种错误的认知也让她焦虑不安。

小路之所以对小娜“情有独钟”, 是因为在她的众多朋友中, 小娜是能力最强、最优秀的, 而且小娜和自己的共同点较多, 脾气较合, 小路自然会和她的关系最好。因为, 在人际交往中, 人们都倾向于和那些有能力的、善解人意的、有包容力的以及和自己有许多相似特点的人交往。这完全符合人际吸引的基本规律。

至于小路和小娜交往那么久, 为什么她以前对小娜没有这种特别的感觉呢?

其实, 小路这种心理体验产生有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小路现在正处于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情感发展有两大特点:一是心理上具有叛逆性。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在情感上越来越远离父母, 甚至喜欢和父母对着干。二是心理上的闭锁性。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在这一时期情感之门悄悄关闭, 有什么心事都喜欢埋在心里。然而人活在世上, 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 其中归属和爱的需要, 即渴望爱情、友情和亲情, 是人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需要。与父母关系的疏远及心理上的闭锁, 使很多孩子的内心都感到无比孤独和寂寞, 由于这种归属感的缺失, 促使他们特别渴望找到一个能理解自己、能倾听自己心声的知己, 对小路来说, 小娜正是这样的合适人选。她和小路互相关心, 互相理解, 有着许多共同的话题, 这就为她们亲密关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我们知道, 很多人在小的时候, 比如上幼儿园和小学时, 和父母的关系很好, 喜欢和妈妈拥抱, 有什么事都愿意和妈妈说说。可是上了中学后, 就很少和父母拥抱, 更不要说和父母深入交流。

事实上, 小路对小娜的情感依恋是一种正常的交友需要。

台湾已故作家三毛也曾形象地描述过青年人交友的特点:“青年人交友, 出于一片热忱之心, 恨不能朝朝暮暮、生死与共。这种出发点是可以欣赏而且理解的。因为人类常觉得内心荒凉, 期望有一个倾诉的对象, 而青年朋友羞于向父母启口, 朋友便成为重要的精神寄托。这是十分合理的。”

所以像小路这样的交友体验, 许多人都曾有过, 特别是青春期的青少年朋友更是多见。不过,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他们很接纳和认可这种友情, 不觉得有什么异常, 并把这段友情作为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而小路则不同, 她一方面渴望拥有这样的友情, 但又不能坦然接纳这份友情, 内心担忧这种友情不太正常, 这就导致了她目前痛苦状态的产生。

让学生对语文情有独钟 篇4

邮政速递车曾经是“东南·得利卡”的一统天下, 自2008年起, “福田·风景”进入邮政总局的“视野”并且其采购量迅速攀升。经多批次采购, 至2011年, 国家邮政总局已经累计采购福田邮政车2000余辆, 福田跃升为提供邮政车的“大户”。

福田邮政车的成功源于福田汽车为邮政用车量身设计并开发出最适合邮政投送的车型。通常的邮政车,仅仅是将车厢内座椅拆除,在外表涂上“邮政绿”就完事了。而福田公司则不同,它对邮政车的使用情况做了全面的调查研究,针对其使用特点主动进行适用性专项改进。例如:轻客地板一般为人造革的,在邮政包裹的往复摩擦下地板很容易损坏,于是将人革地板改为铝合金轧花地板;同时为防止地板及侧围刮破邮袋,将厢内螺钉、金属边角等处全部做得平顺、圆滑;原车厢内两侧护衬为纸质板材,经研究改为金属板;针对邮政车后门开启频率远高于载客车,对后门合页铰链进行改进,使其适应频繁开启;普通厢式货车只能从后门取货,福田邮政车则在司机身后开设小窗及平台,司机无须下车就可从身后直接拾取小件邮品,等等。悉心为客户着想的福田汽车在邮政车进行了27项改进之多,使其适用性、便捷性大为改善,以至于福田邮政车的技术标准后来在事实上成为政府采购的部分“标准”。记者看到“速递揽投车辆技术规范书 (2.0排量整体厢式邮政车) ”的标书,其部分“标准”就是从福田邮政车的技术标准“挪”过去的。

“不是我们偏爱福田车,是它的‘量体裁衣’让我们感到‘正合适’。”某邮政采购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些车型使用了十几年也未做改进,福田的改进可以说是‘正中下怀’。”

青睐福田的不止是邮政部门,卫生部、商务部对福田救护车评价亦颇高。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福田汽车研制并捐赠的救护车即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好评。福田汽车研发的救护车,加装了吸附式负压装置,可将病毒吸入负压仓,有效杜绝了空气流通传染给医护人员的情况。由福田“风景”、“蒙派克”改装的监护车、转运车以其高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可个性化改动而被卫生部、红十字会等单位多次采购,中国红十字会、中国卫生基金会已经将其列为“流动医院”指定产品,总计有五千余部福田救护车奔驰在大街小巷及偏远地区,同时卫生部、商务部还将福田救护车列为援外采购指定产品而输往海外。

2009年农业部一次性采购数百台“福田·蒙派克”作为“农业科技直通车”标准配车,看中的恰恰是它的适用性,此前采购过的某合资品牌车因其体积大、转弯不灵活而被弃选。农业部该采购负责人说,“蒙派克高顶或平顶完全能满足采购要求,且节省了相当的费用。”

福田汽车大客户总监陈桂祥告诉记者,近几年,福田公司在主动适应政府采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研究和梳理了政府采购的规范和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和改进产品,使福田产品在适用性上有显著提高。

福田汽车不仅在环卫、邮政、救护、警务、市政运输等传统政府用车方面获得广泛认可,还积极开发政府采购新品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大家知道,农村沼气池的清理一直是机械作业的“盲区”,人工清渣熏人事故时有发生,随着沼气的推广和新农村的建设,机械清渣已经成为应时之需。2008年初,时任发改委副主任的欧新黔提出,要研发沼气池清渣车以适应农村的需求。福田汽车闻风而动,迅速组织投入研发并取得成果。

福田开发的清渣车很类似城市的吸粪车,但它比吸粪车有制造负压和将废渣二次粉碎的功能,可以将沼气废渣吸入存储罐内,运至田间地头以高扬程抛洒出去。福田公司开发的七个品种的沼气清渣车首批入围农业部采购目录。现在,千余台福田制造的沼气清渣车已经作业于湖北、四川等沼气大省,受到广泛好评。

陈桂祥认为,福田汽车之所以不断赢得政府采购大单,最根本的原因是福田公司秉持先进的服务客户理念。“我们不是‘卖车的’,我们卖的是‘运输及作业全过程的解决方案’。我们是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陈桂祥进一步解释道,“以产品为中心表现为‘我就有这些菜,你点嘛’;以客户为中心则是‘你要什么菜我给你做什么菜’。这是两种不同的营销理念,而福田践行的是后者。”

“客户还可以给我们提出作业目标,我们设计解决方案并制造相应的产品。我们还可以做到‘一户一样’。”

让学生对语文情有独钟 篇5

一、口语交际能力的阶段式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 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 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口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把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从而使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口语交际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 然后才是一门艺术。实践证明, 把大的训练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的阶段性目标, 循序渐进, 逐步达成, 同时注重训练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生动性, 效果显著。

第一个阶段:培养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

培养倾听的端正态度和良好习惯。首先, 应该谦虚、礼貌、尊重他人。其次, 应该积极、自觉, 理解对方。每次接手新班我都强调:尊重他人, 安静倾听;有异议的话, 要等对方说完后再讨论;对别人的精彩发言要给予真诚热烈的掌声。

倾听重要, 表达同样重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端正态度和良好习惯:文明、礼貌、尊重他人、语言得体、仪表大方。提醒学生特别要注意说话时的眼神和体态动作:发言时不要做小动作, 眼睛不要四处乱看, 不要低着头, 等等。

第二个阶段:口语交际训练的文体由叙述到说明。

首先, 训练从叙述表达入手。进行叙述的口头训练以复述为宜。复述训练可以使说话的语句连贯, 意思完整明白。我通常以多种复述形式同时进行, 以增加训练的生动性, 如在教授《阿Q正传》时, 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对课文内容进行原意复述, 另一组则联系时代环境与阿Q的性格特征, 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其次, 说明文体的口头表达训练。无论是新产品的推销, 还是科学技术成果的问世都离不开介绍说明。日常生活中同样离不开口头说明。口头说明要注意抓住事物特征, 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努力做到说明的准确性和条理性。训练内容可采用介绍会的形式, 选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说明, 如以《怎样××××》为题, 要求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文体活动。

第三个阶段:将口语交际训练与阅读、写作教学相结合。

1.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选取一些简短且趣味性强的课文或课外文章, 要求学生速读后, 或复述文章思路;或评价作品语言特色、思想内容、情感等;或提出问题, 讨论交流……这种方式训练面广, 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积极思维、快速反应、敏捷表达等多方面能力。

2.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布置作文时, 先让学生谈谈对作文题目的理解、作文的立意和思路, 教师再启发引导;讲评作文时, 选三四篇优秀作文, 作者朗读后, 由其他同学评价优缺点:既能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又能表彰写作优秀的学生, 还能锻炼学生的有意注意与记忆力, 可谓“一箭三雕”。

第四个阶段:口语交际训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口语交际有很强的社会性, 因而口语交际训练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 我组织学生举行义卖活动, 为灾区募捐, 这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又使他们受到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义举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赞扬, 同学们尝到了口语交际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甜头, 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 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更大提高。

第五个阶段:口语交际的提升训练。

1.辩论

讲授《师说》时, 同学们对“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有不同的看法, 我决定乘机组织一场辩论会。根据观点的不同, 把同学们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 让他们周末搜集与自己观点相符的资料。周一的辩论会上同学们唇枪舌剑, 慷慨陈词, 热情之高, 知识之渊博, 思维之敏捷, 超乎我的预想。

2.表演

教授戏剧单元时, 我先放教学录像, 再选择一些片段让学生尝试模仿表演。这既加深了学生对戏剧相关知识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又增强了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生动性、趣味性,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说”的训练, 本着“要求上从简单到复杂, 内容上从形象到抽象, 形式上从单一到多样”的原则, 主要以年级为阶段, 进行了高一—说话, 高二—演讲, 高三—辩论的有序训练。高一阶段说话训练:培养兴趣, 激发勇气。结合学生实际, 我设计了“自我介绍”、“我喜欢的一句格言”等专题, 进行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高二阶段演讲训练, 按照准备时间多少不同, 逐步提高。从学生自选题目演讲, 再到当堂命题, 即兴演讲。高三阶段辩论与模仿表演训练,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

二、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一) 教师是鼓励引导者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 鼓励他们的交际勇气。以“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为例。教师先根据班级人数结合语文课教学的时数, 安排好轮流发言的顺序;轮到的同学在每节课前演讲, 健康、积极向上的话题和材料都可以讲。

教师还可引导同学们订阅《演讲与口才》《读者文摘》等杂志, 为学生播放一些大专辩论会的视频录像, 让大家开阔眼界, 学习成功的案例。要求同学们不仅要学习他们的口才, 还要学习他们的仪容仪态和品德。

引导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一个天文地理、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乃至自然科学都广采博览的“大杂家”;一个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敏锐感受的“信息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有心人。这样, 学生在与人口语交际时, 才会有内容讲。很难想象一个孤陋寡闻的人能成为善谈的交际高手。

(二) 教师是辅导者

教师应安排专门的口语交际课, 教师课前搜集一些的口语交际理论, 精心备课。口语交际课上, 教师先深入浅出地讲授一些口语交际理论, 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上台锻炼, 然后教师指出其优缺点, 并提出改进建议。

对于演讲, 应提出比一般说话更高的要求。比如观点鲜明而有个性, 结构合理有序, 材料准确、充分。演讲结束后, 教师应及时总结在学生的发音、语调、语气、语速、表情、手势等方面的优缺点, 提出改进建议。

经过分阶段地有序训练, 同学们口语交际的积极性、主动性、流利性大大增强, 仪态更加自然、大方、得体, 内容更加广泛, 逻辑更加严密。从社会反馈的信息看, 职高阶段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 对于学生的交际、工作甚至创业都是极为必要和重要的。作为语文教师, 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 是我们的责任,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进一步完善职高生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暨南大学出版社.

[2]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

[4]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

上一篇:嵌入式控制技术下一篇:市政沥青路面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