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doc

2024-10-20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doc(共14篇)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doc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作者:胡织娥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9年第06期

现实生活更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从古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活实践说,到现今的“大语文”教育观;从“传道,授业,解惑”到现在的开放式语文教学。先哲曾说,艺术即生活。语文更是如此。

一、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语感

学生在阅读时能经常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形象的浮现、感情的共鸣、思维的活跃达到迅速、准确、鲜明的程度。例如读朱自清的《春》,随着课文中一幅幅特有画面的展开,学生脑海中迅速产生相似的联想,仿佛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如小草、花、春雨……从而进入一种审美的境界,得到美的熏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很自然使学生联想到自己捕捉小昆虫、玩各种游戏等童年有趣的生活画面。凡此种种,都说明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理解才真切、深刻,语感才越强。

二、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这本大书包罗万象,取之不尽,学生若经常“阅读”,能使其眼界更开阔、知识更丰富、思维更活跃、创造力更强。

教师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接触现实生活,阅读社会这本“活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花草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霜雪、天体运行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活的知识宝库。”可见,只有用“活书”,学生的学习才会活起来。因为从实践中来的知识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学好了这种知识,才会更具创造力。

三、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生活是作文之源。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教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同情弱者、同情不幸。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此拓宽他们的生活领域,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激发他们写作、倾吐的欲望。

只有这样,学生写作时才会有“清甘的水喝”。生活素材的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学生写作时视野更开阔、材料更丰富、思维更活跃,写出的文章才更具真情实感。

然而,学生因阅历和经历所限,可写生活资料储备亦少,怎么办?我们可以借用“新闻’作为作文教学的船和桥。

龙源期刊网 http://.cn关注新闻所积累的大量信息,能激活思维由单一变多维,找到拓宽作文教学视野的船和桥。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中看到它的方方面面,大到影响全球,震动宇宙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重大新闻,小到百姓衣食住行的小镜头。且媒体形式多样,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互联网更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它们极大地开阔了作文教学的胸襟和视野,活跃了写作思路。新闻是百科全书,师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互动,有取之不尽的话题和议题。留心身边发生的新闻,养成对新生事物敏感吸纳和分析的好习惯,找到学会观察事物的船和桥。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从中悟出作者是怎样调动“五官”观察采访的,同时要求学生多留意校内外发生的新闻,学会用新闻的敏感去观察周围的新人新事。这就是要求学生做发现新闻的有心人,训练自己具有一定穿透力的观察能力。像新闻那样用事实说话,用典型事例去记、去议,找到充实作文内容的船和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真实就要用事实说话,作文也要具有真情实感才有生命力,才能打动人,新闻中的事实除了泛指一般的事实外,主要是指典型的人和事。而这恰好是学生作文空洞的毛病所在,学生通过读、听、看新闻,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慢慢领悟事实在新闻和作文中的作用,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军营采访先进人物的突出事迹,促进学生学会运用典型事例作文。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doc 篇2

一、利用媒体学语文

每个学生都有看电视、上网的喜好, 而且《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学手段的运用”, “利用图书馆, 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这些是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见。我们地处农村, 学生学习资源短缺, 视野狭窄,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 我经常提醒学生在看电视过程中学语文, 电视剧中人物精彩的台词, 曲折离奇的情节, 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都有必要学习。根据学习的要求, 适时要求学生上网查找资料, 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请他们帮助监督, 还要求学生将资料打印出来, 以与大家分享, 如“探索月球奥秘”和“追寻人类起源”两次语文综合性活动, 都要学生上网查找资料, 再将资料整理编辑, 与大家分享,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利用其他课程学语文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很强的课程, 是一门基础学科, 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 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好其他学科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历史、地理知识可以使学生上通天文, 下晓地理, 能引经据典, 数学、物理、化学等科教材措辞严谨、内容逻辑性强, 思维严密, 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像英语中与汉语的不同构成方式、语法习惯, 都对开拓学生视野大有裨益。

三、利用图书、报纸、杂志学语文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 它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在新课标环境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 而是“用课本教”, 也就是说师生的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 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中要有所作为。

1.开展好读书读报活动。开学初, 我即根据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和语文教材的指定阅读书籍, 要求学生或买或借, 在每周的语文阅读课上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还推荐学生订阅了《中学生报》、《语文报》, 《学生天地》、《读者》等报刊, 我自己也将平时读书读报时发现的好文章好语句摘抄给学生共享, 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要与积累相结合。“初中生必背古诗文”一定要做到能脱口而出、随手写出, 此外还要背一些自选的“古代经典名句” (如七年级上册有关月亮的古诗词名句) 。这样, 学生初中毕业时, 肚子里就装了100 多篇古诗文和100 多则中外经典名句, 使学生的语文功底不断加厚, 语文能力逐步加强。

2. 课前几分钟进行的短小语文活动。如读一首小诗, 讲一个小故事, 唱一支好歌, 抄一条名言, 记几条成语, 发布一条新闻 (包括学校新闻和班级新闻) 。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 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四、利用门牌、广告、标语、对联等各种社会文化学语文

“学以致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语文:一个招牌、一条标语、一则广告……小到请假条, 大到法律文件, 语文几乎无处不在。要让语文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 前提就是要学好语文。在“漫游语文世界”综合性学习实践中, 我组织学生走上街头, 去搜集广告语、公司匾额、产品说明书、对联、报刊病句、荧屏错别字等, 然后加以筛选、梳理, 整理成各种门类的小册子, 还组织了一次活动汇报会, 同学们生动、风趣的演讲, 让大家都感受到语文实践的无限乐趣, 学生自然也不再觉得学习语文是枯燥的了。

五、利用生活实践学语文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 不是两个东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所以我坚持课后向生活延伸。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把学生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相映成趣, 生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更是学语文的一片天地, 让学生抓住自己在生活中的独到体会, 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 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领悟人生的意义, 使其精神日益丰富、健康纯洁。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篇3

一、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语感

学生在阅读时能经常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形象的浮现、感情的共鸣、思维的活跃达到迅速、准确、鲜明的程度。例如读朱自清的《春》,随着课文中一幅幅特有画面的展开,学生脑海中迅速产生相似的联想,仿佛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如小草、花、春雨……从而进入一种审美的境界,得到美的熏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很自然使学生联想到自己捕捉小昆虫、玩各种游戏等童年有趣的生活画面。凡此种种,都说明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理解才真切、深刻,语感才越强。

二、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这本大书包罗万象,取之不尽,学生若经常“阅读”,能使其眼界更开阔、知识更丰富、思维更活跃、创造力更强。

教师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接触现实生活,阅读社会这本“活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花草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霜雪、天体运行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活的知识宝库。”可见,只有用“活书”,学生的学习才会活起来。因为从实践中来的知识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学好了这种知识,才会更具创造力。

三、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生活是作文之源。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教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同情弱者、同情不幸。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此拓宽他们的生活领域,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激发他们写作、倾吐的欲望。

只有这样,学生写作时才会有“清甘的水喝”。生活素材的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学生写作时视野更开阔、材料更丰富、思维更活跃,写出的文章才更具真情实感。

然而,学生因阅历和经历所限,可写生活资料储备亦少,怎么办?我们可以借用“新闻作为作文教学的船和桥。

1关注新闻所积累的大量信息,能激活思维由单一变多维,找到拓宽作文教学视野的船和桥。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中看到它的方方面面,大到影响全球,震动宇宙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重大新闻,小到百姓衣食住行的小镜头。且媒体形式多样,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互联网更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它们极大地开阔了作文教学的胸襟和视野,活跃了写作思路。新闻是百科全书,师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互动,有取之不尽的话题和议题。

2留心身边发生的新闻,养成对新生事物敏感吸纳和分析的好习惯,找到学会观察事物的船和桥。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从中悟出作者是怎样调动“五官”观察采访的,同时要求学生多留意校内外发生的新闻,学会用新闻的敏感去观察周围的新人新事。这就是要求学生做发现新闻的有心人,训练自己具有一定穿透力的观察能力。

3像新闻那样用事实说话,用典型事例去记、去议,找到充实作文内容的船和桥。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真实就要用事实说话,作文也要具有真情实感才有生命力,才能打动人,新闻中的事实除了泛指一般的事实外,主要是指典型的人和事。而这恰好是学生作文空洞的毛病所在,学生通过读、听、看新闻,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慢慢领悟事实在新闻和作文中的作用,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军营采访先进人物的突出事迹,促进学生学会运用典型事例作文。

在生活中学语文 篇4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谐调发展。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在学习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识字、阅读、习作之外,还应让学生将语文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生活是一所大学校,而语文教学中所要掌握的识字、阅读、习作,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反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访一访,观察生活

在我们的书中,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与学生实际很贴近的,有些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存在着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在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对课文内容认识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但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并扩大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起到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的作用。学一学,体验生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景,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谈一谈,领悟生活

教学随笔在生活中学语文 篇5

教学随笔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要想学好语文,单靠我们的语文教材抑或是靠教材中有关将语文引向生活的种种练习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生活中学语文。”已成为语文老师所熟知的一句口号,但如何让它变为行动,却不是说说,喊喊那么简单。书中告诉我们:有经验的老师,总能创造性的开展活动,比如,定期让学生收集社会见闻,办语文小报:利用晨读,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举办读书交流会;编写日记精粹;收集格言警句等。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促进了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走向生活,学习语文。生活中有丰富的语文资源,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积累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课外活动的每个细节。同样是一次课外活动,如果教师仅仅为了活动而活动,学生不会汲取多少语文营养,教师必须告诉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什么,注意什么,注意什么,哪些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在生活中学语文作文600字 篇6

在生活中学语文作文600字 篇1

“生活处处有语文。是的,像空气般无处不在。小至平常的交谈,大至史书的记载,都离不开语文。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

今天我在路边漫步,路边的灯一个接一个地亮了,远处的树叶被灯光照得一个劲地闪烁,忽然有一片树叶从树上飘飘忽忽地落下来。又到了落叶时节。我心中在想;一年一年,树叶从小芽包长成油光闪亮的绿叶,又从绿叶变成黄叶,最后都从树上落到地面,化为尘土。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我想到了一个人从一个幼儿经过父母精心地哺育,老师地培养,朋友地陪伴,终于长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成人。又从父母手中接过接力棒,培育着下一代。在这个成长的过程,有许多的人在暗中默默的帮助我,有父母,老师,陌生人等等。我记得有一次妈妈因为开会很晚来接我,那时我看着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回了家,当时我又没带钱,忽然一个十分像我妈妈的人飞驰而过,我一紧张便叫了出来,后来发现不是,我又在黑夜中过了几分钟,我实在忍不住,哭了。我旁边的环卫工人看见我哭了,便问我怎么回事我便一五一十地说了。她便把她的手机借给了我。妈妈接到后便马上来了。我顿时明白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了,我们的.成长,我们的生活中不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春泥”般的护花使者的付出,才让我们生活得更安全,更和谐。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吗?。落下来的红花并不是没有情感的,当春天再次来临后,它将化为尘土那样,它的价值会更高。生活教会了我语文,也让我学到了语文,让我在生活中体会了语文。

我在生活中学到了语文,语文就像一杯清醇;就像一壶香茗;就像一曲天籁。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只要你留心于生活,就可以从生活中学到语文。

在生活中学语文作文600字 篇2

语文,一门高尚而典雅的学科,历史上有无数文人曾为它倾尽心血,写出一篇篇巨作。然而,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语文就在我们脚下。

商店里的语文

语文可谓是生活中的灵魂,又像一个可爱的小精灵,你若唤它,它便出现。在街头,一些商店的店名都非常搞笑,有的叫“乐在骑中”这是一个卖汽车的4S店,为了吸引顾客,让顾客们觉得这里汽车会非常好。有一次,一个从外面来的富商在这4S店买车子,他看见店名叫“乐在骑中”就觉得这地方很怪,还以为那店是卖马的,店里的员工走出来用英语和那老外交谈,老外一直说:“你们中国人真奇怪,这什么年代了还卖马。”然后没给员工说话的机会就走了。还有的一个叫“大辫烧烤”,其实只是一个女人开的店,只不过那女人有个大辫子而已,路过的.人都不敢进去,他们全部都想歪了,全想成“大便”了,一个名字就能让一家店被许多人误解,语文真有趣啊!

网络上的语文

最近,网上广泛流传着一个用语叫“蓝瘦、香菇”意思为“难受,想哭”,真不知道这是哪个人想出来的,利用谐音,让这个词更加有趣,泼皮。在学校里,我看见同学都对我说:“我见到你好蓝瘦啊!特别香菇。”在我不明事理之前,我就对他说了:“你很难受吗?为什么要吃香菇啊?”同学们就抓住我这个笑柄,都说我老土,跟不上网络,可我还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笑我,我就问一名同学:“香菇什么意思啊?”哦……是蓝瘦香菇的毒,每天学校到处都遍布了“好蓝瘦,很香菇啊!”

生活中的语文处处可见,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相辅相成。语文使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富有艺术情趣。

在生活中学语文作文600字 篇3

语文,无处不在,无人不晓。语文,如一段天籁妙曲,悦耳;如一朵芬芳玫瑰,悦心。

在生活中,在学习上,我无时无刻都在品味着语文的甘甜,欣赏着语文的幻丽。

春日里的一天,我和妈妈漫步公园。路上的野花五颜六色,小草也毫不逊色,绿油油的。让我想起了“黄四娘家花满蹊”的情景。“妈妈,看啊!柳树冒出了新芽!”我自认为一个“冒”字用得妙不可言,但妈妈的一个回话却让我自惭形秽。“是啊,小草也抽芽了。”她说到。抽芽啊!多好的一个呀,把春日小划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我在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山高六里,连绵八里……”语文变成了一道超难的数学题。让同学们绞尽脑汁。“不辞长作岭南人。”一位同学因成绩一落千丈,被安排坐最后一排,他忿忿地吟起了那句诗。“瞧!多美丽的花!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在日记里,我用语文记录着每一天发生的事。

我正在生活中学到了语文。新闻中,优美的语句,娱乐节日里,令人捧腹的话题:“人与自然”精彩的`解说:文章里,精炼的文笔,都让我学到了许多语文知识。丰富了我的内含,陶冶了我的情操,提升了我的价值。

在生活中,我学到了语文。在学语文中,我明白了不少的道理。《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让我明白了,要珍惜时光,珍惜现在,努力学习。《哈尔,罗杰历险记》教会了我野外生存的方法,告诉了我遇事要坚强、要勇敢、要战胜因难、要勇往直前。《成功》给我启示。“冬天过后春天还会远吗?”成功是“不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失败只是一个过程,一种痛苦的感受,一种洗礼,一种升华。

窗外轻风拂来。我欣然一笑。闻着墨香,听着沙沙的写字声。我知道,语文就藏在我的身边,她偷偷地笑着。语文,如果可以,我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你的脚步。倾听你的声音。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大漠,还是“卷起千堆雪”的黄河长江,我相信不用我“众里寻你千百度。”你也会在生活的灯火阑珊处落落大方地展露芳容。

在生活中学语文作文600字 篇4

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听一首歌,逛一次街,旅一次游,玩一个游戏,都可以从中找到语文的身影。它就像一个淘气的小孩,笑嘻嘻地拉着你到处游玩。

“十一”黄金周,我去了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那里,我领悟到了李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磅礴气势。一排排兵马俑手拿兵器随时恭候秦王命令,一册册史书记载灭六国的血腥场面。秦始皇于2灭掉六国,建立秦朝,从此统一天下,真可谓是一阵雄风。李白借此诗赞扬了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的功劳,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豪放的情怀。俗话说得好,“文史不分家”,我在旅游中不仅学到了历史,还学到了那一段语文。

语文从旅游中跑到了电视里。我打开电视,正好看到于丹在讲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终于明白了“茱萸”的含义。诗人借“茱萸”这种植物抒发了自己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我不禁又联想到另一首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两首诗都表现出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让我不禁也伤感流泪。当我落泪时,语文也在陪着我落泪。我又从电视中学到了语文。

语文还跑到了街头广告里。我在一家服装店中看到一则“百依百顺”的广告,虽然这是错别字,正确的应该是“白依百顺”,但我明白了语文还可以这样运用。这样的广告有新意,可以吸引顾客眼球,这不也得益于语文的帮助吗?这让我懂得:语文不只需要死记硬背,更需要灵活运用。让更多的.语文知识出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在微博中,我能学到语文;在车牌上,我学到了语文;在路旁草地的标语中,我也学到了语文。生活因语文而多姿多彩,因为有语文而乐趣无穷。

如果把生活比作是一本厚厚的音乐谱,语文就是乐谱上一颗颗跳动的音符,积累生活中的每一处语文,使它们交织在一起,奏出生活的动人乐章。

谁能否认语文是无处不在的呢?

在生活中学语文作文600字 篇5

她从远古走来,知识荡涤着尘埃;她向未来奔去,悠久文化回荡天外。她便是——语文。

语文作为每个国家文化的基础,已经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为我们大中华打下了牢固的文化底蕴。语文就如一位母亲,她无处不在,从古至今、街头巷尾都有她关怀的身影。

古时候,人们喜欢饮酒作诗,当作平时无聊时分的游戏。随着时代的更迭,诗句却成了语文的代表。例如:在登山时,诗句如同摄像机,为人们拍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照片;在战争时,诗句如一面镜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反射出当时旧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以及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在告别时,诗句又如一位画家,绘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栩栩如生的伟大画卷……语文从古代带来的诗句生动地刻画了古时的风土人情。

时光匆匆,岁月荏苒。到了现代,语文又在各种歌词流行词汇中有所体现。像现在流行歌曲《生僻字》中,作词人把大家平时不用的字编成词唱出来,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再如现在流行词汇的“锦鲤”,意思是幸运的人,因为中国通常把锦鲤当作万事如意的代表物,所以我们把幸运儿叫作“锦鲤”,蕴藏了中华人民对美好的向往。

在饮食文化中也藏有语文。如:著名陕西小吃肉夹馍,明明是两个馍夹肉,怎么叫“肉夹馍”呢?这就要从语言方面说起了,因为关中那里方言把“馍”读成“没”,如果叫作“馍夹肉”,那听起来就像“没夹肉”似的,让人毫无食欲,所以自热而然改成了“肉夹馍”。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篇7

一、让数学生活化,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发现与利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 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 用他们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以轻松的形式教给学生.如:一个数减去或加上整百、整千数的口算, 可以应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算法.教师可设想生活实例:你与妈妈到商场里买玩具, 妈妈带了300元, 一个玩具娃娃85元, 妈妈却付了105?收银员应该找妈妈多少钱?有的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20元.此时老师在表扬的同时, 让学生说说他的计算方法, 学生说:105-85可以等于100+5-80-5=20.通过这个算式, 老师总结, 这是“付零找整”的付款方法, 有利于找钱与计算.

这样, 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出不同往常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感受数学, 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计算方法, 实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 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无形中产生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实践性强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教师要结合学生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 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 符合他们的年龄段, 使他们感兴趣, 能完成的活动.我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多问问题”的活动, 提供探究性学习范围.在活动中, 同学们共提出多个问题, 杨飞同学一人提出七个问题:他通过问爸爸, 知道了他家一个月有时付电费是0.45×32=14.4 (元) ;有时是0.5×32=16 (元) ;有时是0.55×32=17.6 (元) .这是因为供电公司在收取电费时, 通过低峰期、正常时期与高峰期的不同价格来调节用电量以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

通过实例, 杨飞同学不仅知道节约用电.还计算了其中的差额.如:高峰期与低峰期的差额是17.6-14.4=3.2 (元) 他还对一年的用电量作了一个计算, 如是高峰期用电, 则是17.6×12=211.2 (元) , 如是低峰期, 则是14.4×12=172.8 (元) .如此一来, 他不仅学会了数学中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 还知道在生活中节约用电的意识.为学生的自主与探究学习开辟了广阔天地.

三、把数学知识生活化, 感受生活数学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 教学两位数加减, 在讲台上摆放一些玩具, 并标示相应价格.问学生:当你买了两样玩具, 要付多少钱呢?他们自己选择心爱的玩具时, 学生们顿时精神百倍, 马上选好玩具并算出了价钱.这时, 再讲书上类似的题目, 学生们都能迎刃而解.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doc 篇8

在现在的语文学习中,很多教师感叹语文难教,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觉得枯燥乏味,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教师把课本当教条,没有让学生走进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生态化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回归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装扮生活,提升生命质量。只有那些来自生活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才富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语文就是生活,“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开放、自由、灵活、宽广无边的空间。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实现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目的。把语文学习与小学生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一、开展好读书活动

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兴趣,同时,利用晨会、班会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自己写的好文章、好词、好句、好故事与同学分享,这就相当于大大豐富了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增加了知识的积累。并且要求学生用采集本收集起来,以待日后温故知新。

二、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学习语文

校园文化建设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既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校园里的黑板报、宣传栏,走廊上温馨的提示语、名言警句,学校红领巾广播站、读书角以及习作园地等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舞台。

三、在班级、学校的活动中学习语文

学校的一切活动少不了学生,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中,都有所见、所闻、所感,这都是学习语文的机会。六一儿童节、艺术节、国庆节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积极投稿。办手抄报、绘画、演小品、相声、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形式,都能使学生感到活动愉快而有意义,也使学生从中学到了知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四、利用社会资源学习语文

社会资源包罗万象,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如:食品包装袋上的名称、路牌、春联、歇后语、街头广告语、商店名称、产品说明书、民间故事以及外出旅游时听导游介绍的名胜古迹、人文地理等等,都是活生生的语文。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学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语文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五、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

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将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基础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与问题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成功地解决或描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的一种活动方式。社会实践活动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为把语文学习和社会实践融合沟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宣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文化、地域风情,体会友情和亲情等,既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我们家乡每年都要举办油菜花节,我就要求班级学生利用双休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游览欣赏,并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家乡古建筑以及家乡土特产,然后在班上开展“我是小导游”“我为家乡土特产做广告”的班会活动,这样,既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渠道,又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六、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

让生活融入作业,使学生在作业中体味生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比如,“母亲节”到了,可以策划“母亲节”作文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孝敬。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获得情感教育。假期可以布置做“过年”或“暑假”主题作业,形式可以是文章、绘画等。这些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语文作业”深受学生喜欢。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明白:学习与生活是统一的整体,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师要组织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联系语文,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吸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做到家庭生活语文化、学校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

总之,生活中语文知识无处不在,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只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能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汲取更多的语文知识。

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结题报告 篇9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语文教育名言,揭示了语文和生活的深层联系。语文学习向生活伸延,尤其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更符合母语学习的特点,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又能为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提供实践机会。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找准课内外知识的联系点,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书本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生活言语实践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建构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必要性 尽管我们已经走进了新课程,但在读学生厌学现象也相当严重。语文教育面临挑战,这种挑战,一来自一些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二是因为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都被大量的作业以及各种形形色色的强化辅导班占据,语文学习的时间基本框定在课堂里,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这样,学生学语文被束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语文教材里。学生远离社会生活实践,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历练。这是极具有害的。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直接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而且对学生意会大量的语文模

糊性知识,对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曾说“宁静的夏季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帕大雷什中学》)在苏霍姆林斯基这里,对生活的直接观察活动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了美感经验。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传承文化的工具,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操,培养“悟性”的有效途径。因此,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既能增加学生的生活历练,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以消除厌学情绪,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方向

人从呱呱坠地开始,要生存,要发展,第一学吃饭,第二学言语。要学习言语,就必须在生活中学习,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人的一生可以不学其他,但不能不学语文。但事实上,一个人学习语文并不是从进入学校开始的,也不是离开学校就结束,而是随时随地都有着语文学习。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也是语

文学习的补充和伸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课程,语文学习是一种母语学习”。依据母语学习的习得规律和语文能力形成的特点决定语文学习应该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学习母语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使用母语来提高读写听说能力,这一过程在语言学理论中被称作母语习得。学生学习言语,说到底,就是为了运用母语更好地生活。因此,学习言语,就要遵循母语的习得规律,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而不能仅限于课堂之内。事实证明,课外社会生活中的言语活动,不论言语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就数量和范围说,都大大超过课堂的学习。据研究,学生一天生活中的说话量抵得上两个学期的课堂说话量;学生课外的阅读量超过课堂阅读量10倍以上。这说明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仅靠现有的课堂活动量是远远不够的。

三、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内容

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也可以说,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能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学习能否向生活伸延,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双发现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眼睛.语文学习再也不是仅仅“读教材”,再也不只锁定在教室里。有语言文字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语文学习活动;有社会交往的地方,就能进行语文实践。语文教育不能在沸腾的社会生活面前关上大

门,画地为牢。语文教育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吕淑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有说明书。到处可以学语文。”显然,学生的语文学习就要在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动态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而这种环境不能单从表面的时间和地点上交换方式,还要从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上有利于学生的言语学习。如让学生从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告、标语、地名、歌词、风俗等方面感受,分析后获得知识。

四、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意义

茅盾先生有句名言:“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并不局限于课堂语文学习,通过课外阅读、写作、口语文交际、社会实践以及各种传媒等,都能够为学生语文索养的建构提供一个发展平台。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虽然语文学习可以与生活相联系,但并不就等于生活。学生的生活言语实践多是在无意识、无目的的状态下进行的,有些言语甚至是不健康的,不科学的,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在学生中传开的灰色流言:“学习苦,学习累,学习还要交学费,不如参加黑社会!……。”因而,必须对学生的生活言语实践加强指导,拒绝灰色信号对学生的言语干扰,不能只顾及课堂语文学习,而置课外生活言语实践于不顾。

语文学习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生活言语实践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生活,与他人交往对话的情境。学生在历练中积累经验和体验,满足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施展。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求真、去扬善、去审美、去探索、去创造,并且能用理性的眼光去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达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就要拓宽语文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参加生活言语实践,体验生活,扎根于现实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知识 篇10

[摘要]: “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本文从“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等方面,阐述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真正让思想品德大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当前,课程改革日益深入,思想品德教师必须用新理念、新知识、新视野去直面课改的新形势,激活教学,教活学生,努力让思想品德课变得有滋有味。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自己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那些与学生的生命经历密切相关,以学生的生命需要为依据,能够引起学生生命体验的科技和生活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了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活动中,不妨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对有关章节的知识点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这样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就会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一旦有了完整的回答,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比如,在上《我和父母》一课时,出示母亲节、父亲节、妇女节、中秋节、妈妈的生日、爸爸的生日等这几个节日,然后问学生想在哪个特别的日子里向爸爸妈妈献上一份爱的礼物?你的礼物有什么特别含义呢?让学生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并要求学生以爱和孝敬来回报。这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可以化解“爱的冲突”,从而拉近亲子关系。这样,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往往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贴近生活的操作形式,让学生在这种形式中轻松愉快、主动地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生命需要,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让他们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比单纯的言语教育更重要,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如采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音乐、漫画、小品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比如,在教学“男生女生”一课时,将男女生分成两队,举行一场辩论赛——男生女生谁更聪明?正方观点:男生谁更聪明,反方观点:女生谁更聪明。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每一种性别都有其存在的优缺点,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学生自编自演小品:一颗钉、一根针。男生衣服破了不会缝,女生櫈子烂了不会修,然后男生帮女生修凳子,女生帮男生缝衣服,做到男生女生优势互补。通过这样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将生活中的鲜活材料请进了学校小课堂,同学们在笑声中凝思释疑,可谓“乐”在其中,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

三、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以《融入新集体》一课为例,我在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小调查:(七年级2班在本年级的军训汇演中荣获第一名),让学生去调查七年级2班的同学对集体活动的看法和态度怎样?同学们在准备活动中表现如何?在集体活动中班集体的凝聚力如何?教师从中点拨,学生从而得出七年级2班获得第一名的原因,并反思自己班同学在这些方面做得怎样,以后应该怎么做?最后派代表在班上交流调查结果和结论。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思想品德课教师可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拓展活动的空间,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生活大环境中,通过报刊、图书、上网,收集相关主题内容的资料。可以是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为校园绿化设计宣传标语,提合理化建议;可以是社会访谈、社会考察;也可以组织新颖活泼的情境表演: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对收集到的多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的能力。实践证明,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其的感悟和理解。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篇11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需要

生活是数学产生的“土壤”,没有生活的需要,就不会产生有价值的数学。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情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探索活动中。

例如,在上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折扣》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同学们,老师的同学暑假期间要来太姥山游玩,一共17人;老师去旅行社问了一下,(同时出示一家旅行社的报价),秦屿一家旅行社“太姥山一日游”的报价是每人188元,优惠方式有两种:A.散客每人九折优惠;B.满9人,免1人费用(188元)。为了使我们的旅游费用最划算,你们能帮老师出主意吗?”听到老师要请学生帮忙,学生都跃跃欲试,在小组内热烈讨论起来。

汇报时各小组针锋相对,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小组1:我是这样安排的:188×17=3196(元),3196-188=3008(元);小组2:这种方法不好,我们的算法更便宜:17×188×90%=2876.4(元),比你的算法节省了不少钱。小组3:我们小组认为只用花2857.6元就可以了。因为满9人免1人费用,即9×188-188=1504(元),剩下8人按散客算,即188×90%×8=1353.6(元),所以只用花1504+1353.6=2857.6(元)。小组4(按捺不住):我们任意找一名散客合伙,满18人可以免2人费用就更便宜了,即18×188-188×2=3008(元),再收这位散客188元,最后费用为3008-188=2820(元)。……这样,将数学与生活融会贯通,激起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浓厚兴趣,学生才学得活,学得扎实,学得有效。

二、捕捉生活资源,引发认知冲突

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教师要有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有效地捕捉生活资源,使之为数学教学服务。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准备了农村孩子非常熟悉的采茶工具——背篓,并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了让这个背篓更牢固一些,我想给背篓的口箍一道铁丝,你知道需要多长的铁丝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他们试探性地提出:“可以用绳子绕背篓口的外沿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也有学生认为:“可以让背篓沿着直线滚一圈,看它一共走了多远,这个长度就是所需要的铁丝的长度。”在肯定学生的表现之后,我让学生分别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在两位同学的演示过程中,其他的同学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这样量很麻烦,而且两人得到的数据不一样”。这时教师顺势提出“圆的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呢?它的计算有没有规律呢?”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而迸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认真地推理、归纳,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探索能力。

三、参与生活實践,引导综合运用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了“折扣”的相关知识后出示这么一道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一种微波炉标价480元,实际购买时打九折,如果一次性购买5台以上,可以再优惠5%,现在有6位顾客想合起来买,他们各需付多少钱?使学生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叩开学生“生活经验”的闸门,让学生积累的经验喷涌而出,然后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梳理、归纳与提升,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既巩固知识,又发展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自主建构

教学中融入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可以使学习内容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受,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自主发展。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教师在练习阶段出示了以下信息:100克饼干的钙含量等于2杯牛奶的钙含量。教师提出:“老师从这条信息想到了老师的早餐。老师早餐吃100克饼干和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是600毫克。(教师说明:100克饼干大约等于我们平时吃的16块饼干。)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每杯牛奶的钙含量是多少毫克?每块饼干呢?”

学生们很快就有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生1:我是把16块饼干换成2杯牛奶,加上喝的1杯就是3杯牛奶,钙含量共是600毫克,可以算出一杯牛奶的钙含量是:600÷(2+1)=200(毫克),那么一块饼干的钙含量就是200÷8=25(毫克)。

生2:我是把1杯牛奶换成8块饼干,这样就是24块饼干,钙含量共是600毫克,那么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就是:600÷(16+8)=25(毫克),1杯牛奶的钙含量就是:25×8=200(毫克)。

数学源于生活,但绝不仅仅是个“引子”,应该从生活的“真实”入手,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置身于真实化情境之中的孩子们将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再如苏教版六年级的“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后,课件出示福鼎旅游图并提出问题:(1)从太姥山风景区到牛朗冈海滨度假区的实际距离是1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200000,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2)在这幅地图上请你量一量太姥山风景区到九鲤溪瀑布景区的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这样利用学生熟悉的风景,既使他们感受到家乡的美,又应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在矛盾冲突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了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

总之,教师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近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爱学数学,在不断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的数学情感和态度,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鼎市秦屿中

如何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篇12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融为一体

1.创设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促使学生追求知识、探索奥秘。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导入设计:“买袜子时不用尺子,你怎么知道这双袜子大小是否适合你?”“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发现罪犯的脚印,你能估算出罪犯的身高吗?”然后告诉学生,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用这些人体比例的有趣例子,引入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自然会明白数学和生活有很大关系,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探究性的场境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求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让学生课前准备三个圆形纸片(直径在1~10 厘米),上课时让学生任意说出圆形纸片的直径,我马上说出圆的周长。学生觉得既神秘又有趣,探求知识的欲望非常强烈,按照我的提示迫不及待地拿出绳子和尺子测量、计算,并展开激烈讨论。

二、突出数学教学中活动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之一。教师应注重强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并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如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量一量课桌、教室、篮球场等的长和宽。又如,在“圆锥体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首先给学生提供直尺、水、细沙、大小不一的圆柱、圆锥,让学生自由选择,分组讨论、实验,发现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索,使数学融入实际生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规律解决问题的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留意身边的数学现象,养成善于思考,及时总结规律的习惯。这样,不仅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还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感受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趣味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生活,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然后,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学生及时交流,互相启发,收获体验

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耐力并不能持久,因此,在将数学和生活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既要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又要及时反馈、及时指导、及时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时间保证。例如,在学完“圆的认识”后,为了使学生能灵活、正确地使用圆规画圆,进一步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教师鼓励学生指出生活中的圆,并画一幅此圆的图形。学生把作业交上来后,有各种各样的图画,有些让人忍俊不禁,总之不理想。遇到此种情况,老师不能急于评价,而要适时联系生活中的原物,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人谈自己创作的体会。这样,即使学生经历了失败,但获得了方法、丰富了知识、积累了经验、体会了过程,更增强了以后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总而言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数学化,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从而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青.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1(14).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doc 篇13

江苏常州戚墅堰实验中学 申霞

一、我所认识的作文教学的现状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作文课上少了许多感人至深、响彻心灵的感悟;少了许多精辟入理、真知灼见的思考。几乎每次都上演着同样的一幕:老师居高临下的指导、严格的评分、权威的点评,学生应对的则是套上不同的时间、地点,编着同样的故事。作文教学本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块阵地,缘何变成“弃之可惜又食之无味”的“鸡肋”?学生本应是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是实践者亦是创造者,缘何在作文课上就变成缺少感情、缺少思想,只会喊大话的“空心萝卜”?

二、原因分析

如果把学生写作文的过程比喻成一棵树的成长,也许是我们教师太关注它的枝繁叶茂,而忽略了对它根基的养护。作文要在现实的生活中汲取养料,才能开出娇艳的花朵,而大多数教师往往不由自主地把作文与生活剥离开来,多强调于课上怎样写,忘记了让他们拿什么来写。长期以往,学生也误以为作文与自己的真实生活有距离,以致形成作文内容枯燥乏味,道理生搬硬套,感悟千篇 一律的现象。其实课上写作文只不过是教学生为文的后一环节,真正的功夫应放在如何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并创造机会使之养成一种自觉的意识。假如能先让鱼儿在大海中学会自由遨游,还会担心鱼儿没有跳出水面的那一天吗?

三、实践与对策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想我们这些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不能单纯让学生为了作文而作文,而是有必要在教学生写好作文之前为他们补上一课。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思考与实践,旨在把学生放在生活中“放养”,为他们创造定格精彩生活的机会,帮他们疏导成长道路中的困惑,使写作文成为一种可能。

(一)自由论坛,心灵释放--早读演讲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生不是没有创意和灵感,只是他们缺少发现的眼睛,不会迅速捕捉细节。自从教以来,我一直坚持在语文教学空间里开辟这样一块能让学生自由释放思维与情感的小天地。即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把生活之事通过演讲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可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以是耳闻目睹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快乐、悲伤、困惑,甚至牢骚。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是最忠实的倾听者,最积极的参与者,或把握最恰当的时机做些点评,以求在价值观、人生观及道德品质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还记得有的学生提出班内一些不良现象;有的学生因与父母的矛盾而向全班寻求解决的良方;有的学生评论学校评教(学生评价任课教师)过程中是否应该留下真实姓名¨¨¨我们曾为学校围墙被破坏而惋惜过;也曾因合唱比赛失利而流泪过;曾针对当今社会的诚信问题各抒己见,也曾对中学生是否可以谈恋爱争得面红耳赤。在实际操作中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演讲,每一次都因演讲而开始,或演变为辩论,或转为互相倾诉。其实采取怎样的形式并不重要,作为教师,我了解了学生现在在做什么、在想什么,看到了他们由此而敞开的精神世界,就已足够了。只要学生捕捉到了生活的精彩瞬间,讲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就足够了。这无疑是为他们的情感诉求开辟了有效的通道,才能使日后的作文还原为一种真实。

(二)经典回顾,情感升华--专题探究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生活,所谓经典回顾就是对一段时期(最好为一个月左右)内演讲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话题进行一次深入的探究。探究的形式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或由教师征求学生意见后确定,目的是让他们有机会触摸生活的本来面目。在教授八年级下册“亲情单元”时,学生自发地把演讲的内容锁定在“亲情”这一话题上,而且各个讲得意犹未尽,又恰巧在母亲节前夕,因此,我把那一月的经典回顾的主题定为“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们积极的响应,他们自由成组,有的办手抄报赞美母爱的伟大,有的给父亲写信,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有的则写日记,表达自己此时才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歉疚之情。为此我利用班主任之便,专门开了一次主题班会,也请了一些家长参加,学生们至情的`话语不仅感动了家长感动了教师,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动了自己。有这样的感受作铺垫,日后在这方面写出好作文应是一种自然。

(三)间接感悟,文我共鸣--每日摘抄让学生间接积累生活,为了弥补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情感阅历欠缺以及文化视野的局限,我逐步指导学生养成每日摘抄的习惯,摘抄各类好词、好句、好文,因为这里有生老病死的苦楚,有成功与失败的辛酸,有穿越时空的理性光辉,也有不分国界的情感天空,总之,他们无法经历、无法获得的这里都有,所以要让摘抄成为作文前必要的积累。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是,对优秀的摘抄进行定期推荐,以保证健康、正确的内容流入到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还要安排时间让学生相互品读摘抄内容,互相补充,互相交流,使得这些优秀的资源快速共享。教师应允许学生在正式作文时参阅自己的摘抄,只有把摘抄内容恰到好处地用到作文中来,才能使摘抄不流于表面,而是对学生的作文产生更好的“效益”。

我想能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放养”目的的形式不止这些,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本着让学生在认识生活、学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写作的理念,不断探索实践,一定可以让我们的学生不由自主地写出好作文,让我们的作文课彰显生活本色。

在生活中学写作范文 篇14

我一直信奉“语文无处不在”,所以也就觉得学习写作的根本方法是学习生活。

我在看书时,最关心的并非作者表达了什么,而是体味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的,这样,我才能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脑袋去观察和感受生活。我厌恶刻意地背诵和套用中外名篇中的语句。但对于那些真正与我产生强烈共鸣的字词句,我也用在自己的文章里,因为它们已成为我生活感悟的一部分。正因为感受生活,我读名著,大报小报的副刊,流行歌曲的歌词等,只要它的某些东西能打动我,启发我,我是决不会排斥的。

我把与朋友聊天作为人生一大乐事,也喜欢在独处“胡思乱想”。前者,使我听到形形色色的故事,了解各种各样的心态;后者则给我深入思考的自由空间。我还乐于对那些引起争论的事物作一些换角度、换立场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人人笔下皆无”的东西,也时常觉得有话可写。而我所有的失败之作,均由“为写而写”所致。

写作是让人喜欢让人忧的事。其感受也是一言难尽的。

(1)填空。(本题共3小题,第①题2分,第②③题各4分,共10分)

①“我”学习写作的根本方法是----------------②我”看书时,关心------------------------------③“我”从四个方面来写从生活中学写作,分别是-----------

(2)文中的“胡思乱想”指什么?你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

(3)读文中画“------”的句子,你有什么想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作是让人喜欢让人忧的事”,请从文中找出最恰当的语句回答其中的原因。

------------

(5)文中说“语文无处不在”。你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语文?

----------------------(1)①学习生活

②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的

③用自己的眼睛和脑袋去观察和感受生活;我把与朋友聊天作为人生一大乐事;喜欢在独处“胡思乱想”;对那些引起争论的事物作一些换角度、换立场的思考

(2)我喜欢一个人进行深入思考,想我所想,思我所思。

(3)能写出“人人笔下皆无”的东西,也时常觉得有话可写。而我所有的失败之作,均由“为写而写”所致。

上一篇:工地实习的目的和内容下一篇:夸夸我的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