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的方式活起来

2024-06-03

让学生学的方式活起来(共7篇)

让学生学的方式活起来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 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中发挥群体作用, 进行互助式学习, 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能力。

现行的教材和课标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 把更多的时空留给了师生, 因而我们可以更多地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情景与氛围, 让学生想说、敢做、能写, 进而愿学、会学、学活。

1. 增设对话环节, 鼓励学生说

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首先要让学生能交流思想, 增进友谊:课前五分钟开展“今日话题”活动, 议论内容可取教材重点, 也可取学校、家庭或社会热点话题, 要求学生自己观察, 发现问题, 提出看法;课堂上可以在师生问好环节上, 增加同学之间问好;一些探究性问题鼓励小组内成员讨论补充;学生发言时可面向同学, 以便学生面对面交流;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不要急于下定论, 应让别的同学来评论高低……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 让学生思想的火花绽放出来并激烈碰撞, 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增加他们的自主合作意识。

2. 组织有效课堂活动, 鼓励学生做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 是探究学习的主旨。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安排好有效的语文课堂活动, 可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涵, 发展语言, 锻炼思维。如教学课文《陶罐与铁罐》, 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排演课本剧, 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体会铁罐的骄横与陶罐的谦虚, 感悟做人要虚怀若谷、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 几组表演完后开展评议活动, 在评议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开拓思维。

对低年级小朋友, 可根据其活泼好动的特性, 增设一些趣味活动:学汉语拼音可做好头衔, 写好字母ɑ、o、e……把这些头衔给读写正确的同学, 让他们做自我介绍的游戏, 如“我是ɑ, 叫我时请你张大嘴巴, 写我时请先写半圆, 再写一竖弯, 瞧我, 多像女孩的小脑袋, 还有一个短短的马尾辫, 喜欢我的朋友请鼓鼓掌;我是o, 公鸡天天早上会叫我……”通过戴头衔的小朋友一一介绍后, 其他小朋友自然能更好地读准音, 看清形。复习中还可以组合成音节, 让小朋友们觉得拼音的可爱、易学, 在趣味中学习, 在游戏中掌握, 大家上台, 动手动口, 当好课堂上生动活泼学习的主角。

3. 开展作文接力赛, 鼓励学生写

为走出传统作文教学的困境, 充分调动集体的合作意识, 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 可开展作文接力赛活动。把班级学生有意识地搭配好分成几个小组, 每小组发一本笔记本, 让小组成员各自安排学生轮流写, 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修改和组织评议, 让学生在写中实践, 在改中提高, 在评中感悟。教师在班级内可定时或不定时集中对习作进行评析、比较, 发现亮点, 指出不足, 评定等级奖励。这一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练笔的积极性, 尤其能培养学生的小团队内合作、大范围里竞争的意识, 使学生从思维上“活”起来。

4. 跨越时空界限, 鼓励学生想

最活跃的思维莫过于想象, 要让学生真正地活起来, 莫过于留有余地, 拓展课文的时空, 自由畅游于未知空间。如教学《跳水》, 让学生续写小孩上船后, 先闭上眼睛想, 再悄悄地比邻交流, 然后说写。教《月光曲》, 可启发学生设想一年后盲姑娘、皮鞋匠、贝多芬又相遇了, 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把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编成一个故事, 或由“一枝红杏”想象成满园春色写成一篇写景习作;假设《“诺曼底”号遇难记》沉船50年后, 哈尔威船长的孙子与克莱芝水手的孙子又在一艘船上相遇, 他们会怎样谈论当年撞船的事……通过这一次又一次的训练, 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 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要促进学生的想象有趣而多元化, 还可开展论辩活动, 让思维的结晶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甚至如元宵的夜空一片灿烂。

有人说, 语文课程即活动。教师要领悟课标宗旨,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掌握“火候”, 变换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 力求实在, 力求实效, 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活”起来。♪

让作文评价方式“活”起来 篇2

一、教给方法, 让学生参与评改

在作文训练中, 学生不仅是被评价的客体, 更应该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作文评改可以了解自己的作文水平, 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失误, 从而更好地鞭策自己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

首先, 要让学生掌握评价的标准。学生在进行初次作文评价时, 往往评得比较片面。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使其围绕每一次的作文要求进行评价, 这样, 目标单一, 学生容易把握。随着学生评价作文能力的逐步提高, 可以教给学生全面评价一篇作文的方法, 即给学生一个量表, 从中心、选材、结构、表达、修辞等方面逐层量化, 这样, 学生就容易掌握整个细致的评价过程。当然, 在学生的作文评价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之后, 可以不再用量表, 而让学生直接进行综合性评价。

其次, 要注意创设作文评改的良好氛围。我们不应该让学生觉得作文评改是一种负担而敷衍了事, 而要在作文评改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参与。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 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探讨, 同时不失时机地积极引导、热情引导。每次改完作文后, 要在班级中对评改情况及时作出总的评价, 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功之处, 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 增强自信心。我曾经在班级中当众读过一位学生的作文及同伴给他的评价, 并进行充分的肯定, 没想到数日之后再翻阅这个班的作文, 真让人目瞪口呆:越来越多的奇思妙想式作文让人忍俊不禁, 滑稽幽默的小故事却编得极有深意, 更有甚者, 用稚嫩的笔调大谈希特勒、墨索里尼的文字足有十几页纸, 俨然一个小小的“政论家”!

此外, 每次作文后, 还可以在班级“墙报栏”内张贴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 让其他学生阅读后进行评价, 交流体会和收获, 同时达到交流的目的;还可以采取举办征文比赛、争做合格“评审员”、选编优秀作文选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作文评改的兴趣。

二、着眼能力, 让学生共同进步

作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的放矢的作文指导, 可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那么, 如何在对学生的作文指导中落实“评”与“改”呢?

1.在草稿上下工夫

古人做诗, 讲究一个“炼”字, 贾岛苦吟“推敲”, 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 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学生写作文时喜欢一锤定音, 不愿认真修改, 因而作文水平提高不快。我们可以把指导学生写作文的主要精力放在评改作文草稿上, 多提建议并作具体指导, 渐渐提高他们鉴赏和修改文章的能力。对于中考作文训练, 最佳的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是将专题训练与主题训练相结合, 例如对于“说真话, 抒真情” “锤炼绚丽多彩的语言” “多一些细节, 多一些描写”等专题加以指导之后, 我们的切入点不是在多读几篇范文上, 而应从学生的练习着手, 在草稿上下工夫, 对学生作文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提高, 哪怕只是一段精彩的对话描写、一段摄人心魄的场面再现, 都有可能成为文章的亮点。

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在作文评价方面, 应根据学生作文的差异, 有所区别, 侧重对待, 优秀生重“评”, 特困生重“改”。因为优秀生写作文有了一定的基础, 需要锦上添花, 所以, 在文章立意、细节描写、结构安排等方面需再进行细致的指导, 侧重于“评”, 让教师精到的点评启发学生闪现智慧的思维火花, 从而使文章不断出彩。对于学习特困生, 教师的侧重点应放在作文批改上, 找不足, 寻对策。针对不足, 具体指导, 让学生们重拾自信, 走出作文困境。

三、全面测评, 改变原始评分模式

1.改变“同题作文分优劣”的模式

一些平时写作水平不错的学生, 考试时却时常得不到高分, 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般来说, 个人平时作文水平和考试时的作文水平应该是一致的。但是考试作文须加一些限制, 这样评卷才有共同的标准, 才能显示公平公正的原则。然而, 同题作文真的能全面反映学生的作文水平吗?在各种类似的检测中,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由于写作时间短, 学生担心作文题目可能涉及自己不熟悉的内容, 因此事先会猜题, 准备素材甚者背诵范文。检测时果真遇到自己很难下笔的作文题, 学生则往往会胡编乱造、文不达意, 这样的情形也是有的。前几年中考、高考作文套作、宿构现象较严重, 便是佐证。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下, 考场作文往往会良莠不齐。我们可以尝试多设计几道作文题, 让学生选题进行写作, 这样学生就可以选择他们认为最值得写的材料去写, 文章内容自然就更真实, 也能较准确地反映出他们应有的写作水平。

2.改变“一篇作文定成绩”的模式

在实际的学业测评中, 受到评改时间的限制, 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间上往往有所“缩水”, 导致测评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一部分写作好的学生也不能全面反映出自身的写作实力,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此外, 学生作文的考评除了期中、期末成绩外, 难道不能有其他的参考途径?即便是最优秀的作家, 也难保出现写劣作的现象。因而, 一篇作文定成绩的做法很不可取。科学地衡量一个学生的作文水平, 应多角度进行测评, 可以尝试加上态度分及奖励分的做法。平时作文只看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写, 能否达到专题训练目标, 作文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奖励分是指作文在校级、市级、省级的报刊上发表或获奖的都可以按规定加分。相信这样的测评模式一定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让学生长久保持写作的积极性。

3.改变“体裁限定, 时间限定”的作文教学模式

学生掌握了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后, 可以突破体裁限制来写作文。同一道作文题, 选用不同体裁来表达会有不同的效果。同理, 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 (尤其是调查报告类、观察写景类) 中可以尝试不再限定时间, 而是事先公布要求,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查、访问, 去观察、思考, 查阅相关资料, 有足够的时间反复推敲、修改, 这样写出的文章含金量才会更高。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篇3

一、教师启动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为成功的英语老师在很短的时间营造出语言氛围, 吸引孩子的有意注意, 从而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师生问答.内容包括日常交际和对已学知识的复习, 逐步过度到新的知识点, 为新的句型呈现以及情景的设置作好铺垫。例如:教学牛津版5Aunit3的时候, 教师在进行“What’s the time?”“what’s the weather like?”紧接着教师可以一边作动作一边说“sing sing I can sing, swim swim I can swim, jump jump I can jump”学生跟着做, 从而又引出了这节课的新单词“jump up and down”。这样引出的新句型和单词, 学生在教师的动作、语言中体会出他的意思, 感悟出它的用法, 巧妙的将句型运用于生活中去。又如在学习服装单词时,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起了时装表演游戏, 所有的人都被现场热烈的气氛所感染。我们做着夸张、有趣地动作, 大声朗读着服装单词。

二、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 必须承认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其次, 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 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从而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是叫许的手段, 也是教学的目的。教师互动的课堂应该做到:1、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一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 让学生充分发展。2、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 提倡导趣、导疑、导思、导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奇思妙想。3、避免“满堂灌”和“满堂问”, 激励学生多思、多问、多练习,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 通过亲自尝试、探索, 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4、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师生共同学习进步。如教学“what do you usually do…”这个句型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学生可以运用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u on Sundays?对别的同学、甚至是老师进行调查, 调查的同时在表格中写“yes”或“no”。这样让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 调查结束以后, 教师可以问“what does shehe usually do…?”那么调查的学生很快可以告诉大家“shehe usually…”这样有反馈的练习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增。

三、学生主动.

主动学习是学生知识不断内化、迁移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主动学习阶段是学生发挥内在潜能, 对信息选择加工, 从获取知识到运用知识转化的过程。

1、动口——让学生畅所欲言

创设对话, 体现学生主动,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他的实用性,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使情景形象逼真, 使课堂对话成为日常生活的缩影,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英语日”“英语角”“英语每天20分”等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尽量运用已学国的单词或句子进行对话。不会的单词哦可以适当的讲些中文也不要紧。如将了rubber后, 很多同学找橡皮的时候就会说“我的rubber哪去了?”“你有没有拿我的rubber?”这样在毫无拘束的环境中学生就记住了“rubber”。

2、动手——让学生参与体验

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陶行知说“行动生困难, 困难生疑问, 疑问生假设, 假设生试验, 试验生断语, 断语声行动, 如此演进于无穷。”因此在英语课堂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 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例如教学26个字母,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教学26个字母是最枯燥的课, 而我选择了一个有趣的角度, 我发现很多学生的日用品都有英文缩写, 于是就请学生抄写所有带有英文字母的商标品牌, 看谁收集的多, 读的准。这样, 译介单调的、几乎没有内容的字母课变成了丰富多彩、兴趣盎然、学生喜欢的课。学生互教互学, 课已完、兴未尽, 这样的活动学生自己还延续了好几天, 我还嘱咐学生, 看谁收集的多, 比一比谁的观察敏锐, 谁细心, 。另外, 在教学完国家着一单元后, 我还教学生认识“made inChain”, 并要学生注意哪些是中国制造的, 这样的动手还让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动脑——让学生海阔天空

在课堂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动口说、动手做的基础上, 更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 主动寻求答案, 一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 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 最大限度张扬学生个性。

(1) 、大胆假设。出事、示挂图、人物、地点、道具以及问题“what are they doing?”然后让学生自己自由组合, 讨论探论探马在干什么、说什么、回怎样说。这样, 自由的天空任由学生想象, 编演的对话合情合理, 而且还有生活的影子。

(2) 、灵活开放。时间证明, 如果按照书上的句子授课, 为教书而教书, 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 思路也会变得狭窄。所以在教学完一课后, 我会给学生一个场景, 具体表演什么有学生来定, 围绕课文, 加上学生的创造, 这样的表演更加生动自然了。

(3) 、探究创新。学习语言是为了运用语言, 所以我们的语言不应该停留在课堂之中的交际和应付。英语语言同样需要学生的探究和创新, 所以在教学完“shopping”之后, 学生进行对话练习时加入了许多生活中的内容, 最常见的讨价还价“what about two yuan?”“what about five yuan?”“no no, ten yuan, please”。学生运用了前后知识的迁移使语言变得丰富多彩, 而不限于课本上的对话这样的语言才是生动的、真实的。

让作业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篇4

关键词:作业设计,童趣性,生活性,层次性,探究性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是教师了解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以及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 如何有效布置作业显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 当前有些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缺乏有效性, 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结构不合理:形式单调, 缺乏创新,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目标不明确:没有层次性, 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3) 缺乏应用:书面作业是唯一形式, 脱离生活实际, 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那么, 如何有效地布置英语作业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英语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作业要富有童趣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The best motive is the student to the material which studies has the intrinsic interest.”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富有兴趣的作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 我们在设计作业时, 应让它多一些童趣、少一点枯燥。趣味性体现在内容的活泼, 形式的多样, 真实的情境等方面。例如, 三年级学生在接触big, small, tall, short四个抽象形容词时, 显得比较费劲,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画一个monster, 并用这些词介绍自己创造的“怪物”——“big head, small eyes, very tall, very short…”, 看着有趣的图片, 听着夸张的描述, 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激活学生兴奋点的灵丹妙药。

二、作业要体现生活性

“生活即是教育”, 小学英语教材也体现了这一理念。因此, 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 在学习了She is a nice teacher后, 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人、同学或朋友, 用简单几句话描述其外貌和性格等特征。这样, 不仅增强了运用英语的真实性, 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密度, 也扩大了练习英语的机会。

三、作业要注重层次性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个体差异, 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各类作业“自助餐”, 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套餐”。例如, 在学习了学校功能室的名称后, 教师可设计三种作业:A.设计理想校园, 并进行描述;B.与同伴共同表演dialogue;C.听录音跟读对话, 并选择其中几句对话进行表演。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巩固知识, 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作业要具有探究性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 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思考、去体验、去创造、去实践。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 所学知识无法最大限度地再现。因此, 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机会, 指导学生进行有明确目的地探究性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比如, 在学习了Halloween这个大家都不太熟悉的节日后, 可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查询万圣节的有关信息, 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五、作业要体现人文性

英语学科在布置作业时, 应综合其他学科及学生的年龄段等因素, 多方面考虑, 体现人文化。过多的作业量会产生负面甚至抑制的作用, 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阴影, 容易使学生对英语丧失兴趣。在日常教学中, 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 让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作业内容应与当天的课堂教学紧密相连, 注意布置作业的质与量。这就需要教师加大备课的投入, 精心设计作业, 从内容到形式, 细致斟酌, 并定期进行检查和反馈, 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作业要具有多元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请记住, 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可激发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在布置小学英语作业时, 要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的开发。如学了go shopping后, 可以让学生到超市中去寻找英语的踪迹, 当学生们找到safe guard (舒肤佳) , made in China (中国制造) 等大量的英语信息时, 就从另一种渠道体验到了学习和运用英语的乐趣。

让学生学的方式活起来 篇5

一、寻找“动点”

1、创建轻松的氛围。

“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 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 如在探“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中, 我让学生自己决定在哪儿接种。有点同学缩手缩脚不敢动, 也不知道怎样接种。我走过去, 拿着他的手, 把指尖往培养皿里一按, 说:看, 他手上的细菌已经接种到目的地了。同学们哈哈大笑, 气氛一下子轻松了。

2. 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

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 所以在教学中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 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 我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 每个小组一个课题, 充分利用他们家中养的鸽子、鹦鹉等实物, 让他们仔细观察, 或者分析资料。此外, 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 学习相关的知识, 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动点”的有效方法

3、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 激发“动点”。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 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 我会设计不同的开场白。或故事引入, 或谜语引入, 或时事引入, 或演示实验引入, 或观察图片引入, 或动画引入。刚开始就引起学生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发很多疑问,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课堂也真正活起来。

二、设计“动点”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 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1、观察类

初中阶段的生物教材上有很多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形来得出结论的。这类活动的要求并不难, 但是在观察前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在观察前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否则学生无从下手。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中就有一个观察鸟类的外形、羽毛、骨骼。在学生观察前, 教师应该把观察要求设计为一个个的小问题:鸟的体形有何特点?这对于它们的飞行有何意义?鸟类有几种羽毛?想想分别有什么作用?想办法去查资料, 它们的名称各是什么?适于飞行的羽毛有何特点?你能在我们生活中举出几例吗?等等。

2、探究实验类

如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 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 ……。如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 很多同学不满足于书上提供的圆圈。有的把它围成半圆, 有的则把纸片的排列顺序打乱, 还有的甚至捉了几窝蚂蚁, 把蚂蚁混淆后再来观察他们之间的反应。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

3、制作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 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在课堂上, 我设计许多制作活动, 如:细胞模型、昆虫的标本、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 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何制作孢子印。课后布置学生去找新鲜的蘑菇, 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制作。这看起来不难, 所以学生兴趣很大。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 是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

4、调查类

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书上有许多是要求学生走出校园实际去调查的。此类调查活动难度不大, 一般学生都可以完成。但要注意的是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内容、调查方式、调查场所, 写好调查步骤。最后还要写调查报告, 提出建议。例如在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活动里, 我就让学生自已分组, 按要求先写好计划。学生以为很容易做到, 但在调查的过程中, 有很多同学却碰壁了。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

5、设计与创作类

我们开展了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 、营养食谱设计……。比如在设计营养食谱时, 我根据班上的学生的实际体形把学生分成分成几类。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食谱。对那些太胖的同学予以辅导, 共同设计既能减肥, 又不影响健康, 还不影响口福的食谱。这使得学生普遍感觉到了学习生物知识的实用性, 一时间, 学生物的兴趣大为高涨。

以上的各种活动过程需经历亲身实践, 记录数据, 分析归纳, 得出结论等综合过程, 眼、脑、手、全身并用才能完成。其中动手实践是个核心环节, 体现了活动的本质特点, 离开这一环节即失去了活动的特点。

让学生学的方式活起来 篇6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心“动”起来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 应充分挖掘教材因素, 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心动。例如, 在学习概率问题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请两名学生上台, 一个扮演街头摆设骗局的甲, 另一个扮演过客乙, 其余学生做看客。甲为了招揽生意, 向围观群众做宣传:“三枚硬币, 同时掷下, 如果同时正面朝下或朝上, 你可获得10元, 否则你给我5元, 来试试, 看看你的运气如何。”过路人乙听了后念叨:“同时朝上或朝下, 我们可获得10元, 输了我只给对方5元, 嘿, 有门!”这时下面学生有劝阻的, 也有鼓励的, 更有看热闹等着瞧的。结果一连投了五次, 乙赢了一次, 输了四次, 吓得他不敢再玩下去了。我禁不住问:“同学们, 这个游戏公平吗?”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们展开热烈的讨论, 然后埋头计算, 很快从概率的角度认定这个游戏不公平, 是骗人的把戏, 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激发好动心理, 让学生手“动”起来

教学时, 我总是根据教材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快乐地学习数学。例如, 在教《展开与折叠》一课时, 我打破以往教师在台上演示, 学生在台下得出结论的做法, 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和一把剪刀,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采用先组内展示, 后派代表把组内作品展示在黑板上的方法, 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不一会儿各小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他们相互学习着、争论着、比较着, 不时还发出热烈的掌声。更令我惊讶的是各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的作品竟已经分了类。我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为学生的主动探索的精神所鼓舞。整个学习过程, 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经过动手操作,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 我也找到了教学的乐趣。

三、激发好胜心, 让学生口“动”起来

争论能体现学生当前学习的状态, 使思维高度运转, 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我教《平行四边形》时, 直接画了一个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马上一位学生举手说:“我家的苍蝇拍上有这样的图形。”另一位学生也说:“我们学校的校门上也有这样的图形。”一系列回答后, 我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说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一位学生说:“横着的两边平行, 斜着的两边也平行。”我又问:“知道它叫什么图形吗?”聪明的学生回答说它是平行四边形。此时一位学生禁不住喊出来:“老师, 我有问题。我们的电视机也是两组对边平行的, 可它是一个长方形呀?”就这样, 学生从自己提供的材料中, 从自己提出的问题中不断地探讨。最终, 深刻地了解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见, 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由地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合作精神, 从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激发兴趣, 让学生脑“动”起来

波利亚说过, “我想谈一个小小建议, 可否让学生在做题前猜想该题的结果, 或者部分结果, 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来某种猜想, 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了一起, 他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 他便会主动地关心这道题, 关心课堂的进展, 他就不会打盹睡觉了。”因此, 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 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 多给学生欣赏自我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 《数据的分析——方差》这节课主要讲数字的计算, 较枯燥,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脑“动”起来, 我举了学生感兴趣的例子:今年咱们学校选拔射击手, 在咱班选了两名学生, 成绩已经出来了, 到底谁选上了?今天你们当裁判, 现在我把成绩列出来。

学生带着猜疑的心情认真地计算起来。有的学生说选择甲:甲的平均分高, 得满分的多;有的说选择乙:乙比较稳定, 都集中在9环左右。各说各的理, 争辩激烈, 都想用自己的理由推翻别人的观点。这时, 教师不要说出答案, 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发挥他们的潜能, 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这样, 学生有充分展示自我思想, 表现自我欲望的机会, 才会在不同意见或间接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 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学的方式活起来 篇7

一、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创业原则的思考

我们认为, 职业学校学生创业必须紧密结合学校资源禀赋, 坚持立足专业、强化技能基础、注重规范引导、推进理实一体。

1.坚持立足专业

职业学校的创业实践不能脱离专业, 漫无目标, 任由学生盲目进行。必须从具体专业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 进行不同内容的创业实践。任何一所学校, 其专业的技术基础相对于创业而言都存有难易之别。有些专业属于操作层面, 便于创业;有些专业属于理论层面, 创业不太容易。在教育引导时, 必须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于便于创业的专业, 教育引导时要注意发挥专业平台对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作用, 使创业建立在能感觉到的心理平台基础上, 增加亲切感, 缩短学生接受创业的心理距离, 减少因不熟悉而可能多付出的成本。同时能使学生创业实践成为深化专业教育的重要抓手, 避免学生因创另类专业成功而对自己所习的专业产生不信任的情绪。对于某些很难进行创业的专业, 也不能简单地选择几个项目让学生去碰运气。应注意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进行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 注重拓展和升华他们原有的专业基础。这样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平台上、领域里进行创业思考, 能较好地培养所有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 拓宽专业教育的广度, 延伸专业教育的深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坚持强化技能

职业学校学生创业实践的重点, 是单纯以“经营”为重点, 还是单纯以“操作”为重点?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以“经营”为创业园的重点, 是许多职业学校创业实践的习惯做法。虽然学会经营对于职业学校学生创业来说是重要的, 但普遍推广存有很多弊端。职业学校的创业实践不能简单地变成开商店、卖东西。从可持续发展来看, 职业学校的创业实践不能离开自己的技术基础, 理想的选择是“强化技能, 虚实并举”, 在充分发挥自己所学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学习经营, 在培植经营能力的同时, 强化专业技能。

紧密结合学生技能基础进行创业实践, 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 使他们感到学习技能大有用武之地, 从而坚定他们学习技能的信心, 强化他们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3.坚持规范引导

建立学生创业园目的之一就是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培植他们的创业能力的同时, 教育和引导他们学会规范运作、诚信经营、守法经营。为此, 学生创业公司进入创业园, 必须强化对学生创业行为的引导和指导, 让他们能按照《公司法》的要求组建公司、经营公司、运作公司。否则, 不仅会增加学生学习创业的成本, 而且会偏离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初衷, 甚至会演变成为追求蝇头小利的功利行为, 埋下将来偷税漏税等不法行为的祸根。

进入学生创业园的学生创业公司, 要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规范指导。对有创业兴趣的学生进行培训, 从创业理念上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选择创业项目, 指导学生做好市场调研和论证等前期工作;依据专业特色和自身特点制定创业计划书, 包括公司名称、标识、宗旨、目标、规章制度、财务制度、组织结构等内容。组织相关专家模拟工商局、税务局、质量监督局和消费者协会等部门, 对学生创业公司提交的各类商业文件, 进行审核、登记、发证、挂证经营。

4.坚持理实一体

要坚持理实一体化原则, 建立学生创业实践载体。课堂教学是学习, 榜样示范也是学习, 实际演练更是学习。学校必须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双管齐下, 加强创业教育。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专家辅导对学生进行知识层面的通识教育, 还要提供一定的创业场所让学生去进行创业体验, 为学生创业提供实践机会, 同时, 努力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 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投身创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业、学会创业。

二、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创业路径的思考

依据职业学校学生创业基本原则, 谋划学生创业实践有以下几条基本路径:

(一) 开辟校内学生创业园

创业是一种创造性行为, 只有靠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学会。为此, 要想取得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必须为学生提供实战舞台。学校内创设学生创业园、学生创意生活园, 帮助解决学生创业公司运营成本中最大的一笔投入———房租;同时适当给予创业学生资金帮助, 解决一些桌、椅等办公设备, 减轻学生创业公司开办时的资金压力。

为了使创业公司进入创业园顺利运营, 学校成立创业园领导小组, 制定详细的学生创业公司入园规则, 引导各创业项目良性运作, 定期对进园的各创业公司进行评估。凡不按规则运作, 出现经营不善, 学校就收回经营权, 转租其他项目, 模拟市场规则优胜劣汰。举办项目申报听证会, 学生创业公司主要负责人汇报创业项目计划书, 就市场调研、经营范围、经营风险和规章制度等进行答辩, 打分筛选。引进竞争机制, 对进入创业园的创业项目进行招投标。最后经过学校创业园领导工作小组审核后立项, 取得资质后入驻创业园。

(二) 营造浓郁创业文化氛围

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 可以激发学生创业向往和创业激情, 使更多学生形成创业冲动, 生发创业理想。我校在学生教室、实训中心、学生创业园等各地充分展示专业文化、企业文化和创业文化, 通过图片文字、实物模型、大型标语、音像资料等, 宣传大师、名师及优秀学生创业典型, 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注重专业历史的追溯和未来的展望, 辐射专业文化, 使学生感悟崇尚劳动、崇尚技能的真谛。同时, 开辟系列的文化活动, 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创业, 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创业。

我们还开办创业网站, 建立创业社团, 成立创业沙龙, 开设创业系列讲座, 邀请创业有成的毕业生回母校进行“现身说法”, 向学生“零距离”面授。让他们用自身艰苦创业的经历、业绩、体验教育学生, 开启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 学习创业方法, 激发内在潜能, 使创业不再高不可攀、让人生畏, 使他们感受到创业成功者就在他们的身边。聘请劳动部门、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专业人士来校讲解“创业有何优惠和扶持政策”、“如何申请营业执照”、“如何纳税”、“如何申请贷款”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 进一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三) 开发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要把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将创业教育融入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体系, 形成从培养目标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活动等诸方面全面融合的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逐步构建学科课程、实训课程、活动课程的创业课程结构。

根据学生创业实践需要编写创业校本教材。例如:《如何创办小吃店》、《如何创办美容美发店》、《如何创办水果店》、《如何创办婚庆公司》、《如何创办小型超市》、《如何创办学生小饭堂》、《如何创办农家乐饭店》、《如何创办小旅馆》、《如何创办面点店》、《如何创办茶社》、《如何创办面条店》、《我是家政服务能手》、《我是餐饮服务能手》、《我是美容美发能手》、《餐饮老板成功经验谈》等。

开设与创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增设“创业社会常识”、“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选修课程, 着重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 激发创业意识, 推动创业实践。

(四) 强化学生企业的造血功能

要把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不仅需要良好的政策氛围, 必要时还要积极帮助, 扶上马, 送一程, 强化学生创业公司的造血功能。

设立学生创业基金, 帮助一些学生将好的创意变成创业现实。对于市场前景好, 创业计划周密, 可行性大的创业项目, 由学生向学校创业基金会提出书面申请, 经过专家评审通过后, 由学校创业基金会帮助其投入资金。

加大创业学生培训力度, 学校专门安排创业孵化班, 采用活动、过程、情境、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参观、走访、讲授、实训等形式进行心理学、广告创意、公共关系、市场营销等方面培训, 增强创业意识、提升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帮助学生创业公司与社会企业取得联系, 获得社会资源, 增加企业运作的感性认识, 使公司能够做到市场化运作。

建立完善创业评价机制, 从市场调研、项目立项、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经营质态、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同时, 完善学分制方案, 增设创业学分。积极创造条件, 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全力构建对外全面拓展开放、内部脉络协调, 服务多样化、业务立体式的学生创业的平台。

三、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创业意义的思考

职业学校的学生边学习, 边实践, 边创业, 亲历创业的艰辛历程, 品尝创业的成功喜悦, 提高了学生自尊心、自信心, 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动”起来了, “活”起来了, “笑”起来了;学生创业实践也让教师“动”起来了, “活”起来了, “笑”起来了。

(一) 创业, 让学生“动”起来了, “活”起来了, “笑”起来了

学生是创业教育的主体, 是创业的亲身体验者, 也是创业的最大收益者。学生主动参与创业课程, 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在与市场的博弈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团队意识、危机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成本意识等大大增强, 为了能创业, 学生动足脑筋, 真正“动”起来了;为了创业能成功, 学生千方百计、千辛万苦, 真正“活”起来了;经过自己努力取得创业成功, 青春的笑意写在脸上, 学生发自内心地真正“笑”起来了。

创业, 使学生创新意识大大增强。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创业的潜质, 问题的关键是要去开发, 使学生的创业激情点燃。而创业本质上是一种创新, 是一种发展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新之地, 天天是创新之时, 人人是创新之人”。创业实践的需要, 会使学生做有心人, 发现新信息、组建新团队、寻找新方法、开拓新市场, 搭建新平台。学生在校内创业园尝试创业之后, 会跃跃欲试租赁社会企业, 创办实体, 做真正的小老板。

创业, 使学生综合素质大为提高。学生创业要学会策划、进货、营销、谈判、财务、市场调查、商业计划书等方面的内容, 创业甚至还会涉及到营销心理学、现代经济学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会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观和创造价值观。因为创业需要, 学生会带着问题去学习, 真正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边学习一边思考,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创业也会使学生的社交能力、业务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都大为提高, 特别是结合专业技能的创业公司, 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创业还培养了学生诚信意识, 激发学生诚信经商, 诚实做人。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江苏职业教育时告诫我们职校生要学会生存, 毫无疑问, 职校生创业不仅为自己创造生存空间, 还为他人创造就业和生存的机会。

创业, 使学生市场意识极大增强。江苏省教育厅职社处处长马斌经常讲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中职生, 何以知道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自己的影响, 就是因为他创立了一个绿色资源公司, 进行学生资源的回收利用, 公司中有一个项目是回收学生水瓶, 原来一个水瓶是一角, 危机一来一开始是八分, 后来连一分钱也卖不出去了, 没人收购了, 因为许多收购公司倒闭了。学生从这个事件中认识到什么是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对于自己的影响是多么大, 反过来他去找老师、找书本寻求答案, 为什么会有金融危机?何时能走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中如何规避公司风险?这当然要比老师在课堂上讲解金融危机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创业, 使学生市场意识极大增强, 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二) 创业, 让教师也“动”起来了, “活”起来了, “笑”起来了

学生创业, 老师做指导, 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的前提是老师先要动起来, 活起来, 学生笑起来了, 老师才能笑得起来。在与学生共同创业实践中, 老师也有许多启示:

促进教学模式的革新。老师指导学生创业, 不可能沿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 必须取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 在工作目标的导向下, 创设创业情景。这就颠复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团队合作、辩论演讲、实地考察、模样示范, 学生富有激情地参与,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脑子动起来, 活起来, 转起来, 所有这一切, 总导演是老师。如果老师的教学模式还是以前的模式, 要想让学生创业成功是很困难的。所以老师必须满怀激情革新教学模式, 满怀感情支持创业学生。

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创业实践开拓了教师的课改思路, 教师在创业教育时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手段进行教学, 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过程, 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 因为创业需要更多的知识、更强的能力、更综合的素质,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学生追着老师讨教, 变“我要你学”为“我要学”。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创业中的困难和问题, 老师也会更主动的学习和实践, 会加强和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所有这些, 使课程改革的目的得以实现。

促进专业教学的深化。理想的创业实践是立足专业, 强化技能。运用专业知识, 寻求机会进行创业, 在创业的过程中, 教师反思专业教学如何深化, 如何集教学、产品开发、技术服务、创业创新为一体, 如何提高专业技能、强化动手能力, 如何发现新市场、发明新产品, 这一切, 既提高了教师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又促了进教师专业教学的深化。和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也大大促进了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EB/OL].[20071024]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content_6938568.htm.

[2]江苏省职业学校创业行动计划.

[3]马斌.吹响青春的号角创业吧[J].科技创业, 2008 (1) .

[4]施淑, 孙建国, 张建.创业教育在江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5]王继平.建设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2007年9月27日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德育工作委员会校园文化建设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上一篇:局部的对比度下一篇:网络结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