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健康

2024-09-02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健康(精选11篇)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健康 篇1

小学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教案

40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什么样的生活是健康的,什么样的生活是不健康的,并初步认识自我,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认识到健康对人的意义,了解危害我们健康的事物和行为,初步掌握维护身体健康的知识。

3.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4.初步学会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教学重点:

认识到健康对人的意义,了解危害我们健康的事物和行为,初步掌握维护身体健康的知识。教学难点:

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教学思路: 课前要求同学们做调查访问和上网搜集资料,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课堂上多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重视学生之间地沟通互助,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明晰的认识和观点。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抽象,在学生分析身边事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使其逐步内化,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意志品质。此外,旨在通过活动不但放松心情,还引导学生如何健康地生活。课前填写“健康生活方式记录表”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健康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采取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合作探

究新知——课外延伸。学习新知共设计了七个活动:健康方式我拥有、健康生活我知道、健康问题我能行、健康问题我行动、健康大使在行动、向不健康行为告别、健康行动。与学生的生活引入,逐步深化,从认识到提高,最后变成学生的行动。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整理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并填写“健康生活方式记录表”;

2.教师准备:健康生活方式记录表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2014年中央电视台做了一个采访节目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幸福吗?你觉得什么是幸福?在人的一生中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说是快乐,有的人说是金钱,有的人说是家庭。。。那么,你能告诉我你的答案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回答:(我的答案是:健康)

2、师:讲故事:一个女人和三个老人的故事

教师寄语: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拥有健康就拥有一切。没有健康就等于失去了人生的参赛权。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比较复杂,简单地说就是平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真正做到这些实在不易。但各人应根据个人喜好,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个体感觉舒服,同时又不过多违背上述几条即可认为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 :请结合上面的内容谈谈我们中学生常见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哪些?

三、展示点拨

(一)不良生活方式有哪些?

1、吸烟

2、酗酒

3、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吃饭,吃零食,吃垃圾食品)

4、不规律的作息(迟睡晚起)

5、缺乏体育锻炼和科学用脑

6、饮水不洁

7、精神紧张和消极情绪

8、有病不求医

9、通宵在家里或网吧玩电脑游戏

2、我们怎样才能养成怎样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1、合理安排膳食

2、适当的体育锻炼

3、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改变不不良行为

5、饮水充足

6、学习健康知识

7、不用带病用脑

8、保持平和的心态

9、自觉保护环境 巩固提升:

一、什么是生活方式?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怎样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小结: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慨念和如何才能有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学完本课我们对生活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教育学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

西城小学 2017.4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健康 篇2

关键词:科学运动,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 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环境影响。可见, 自我意识的提高, 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才会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健康。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 他们正处于走向社会, 独立生活的关键时期, 而世界观的不成熟也决定了他们的可塑性非常强, 因此, 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会维护他们的一生。有研究表明, 大学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健康和生活[1,2,3,4]。本研究正是基于此, 从科学运动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中, 探讨科学运动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以期为高校管理工作者和体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为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大连海事大学一至三年级随机抽取400名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 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有效问卷385份, 有效率为96.25%。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研究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年级、性别、基本锻炼状况等社会性调查内容;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5], 包括8个维度、38个条目, 分为外显和内隐生活方式两个子量表。

1.2.2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6.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寻求健康改善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研究发现, 在遇到健康问题时, 有186名大学生能主动向卫生专业人员或相关教师请教, 占所有被调查学生的48.31%, 另有51.69%的大学生不能主动请教, 可见, 还是有一大部分学生的健康意识较低。另外, 在对大学生能否主动请教健康问题方面进行的健康生活方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压力管理行为、生命欣赏行为、外显行为、内隐行为和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F健康责任行为=6.920, P�0.009;F人际支持行为=6.498, P�0.011;F压力管理行为=3.859, P�0.050;F生命欣赏行为=9.516, P�0.002;F外显行为=4.591, P�0.033;F内隐行为=8.435, P�0.004;F总分=7.722, P�0.006) 。这说明, 大学生能否主动请教健康问题可以影响他们的健康生活方式, 其中表现出对健康责任行为影响很明显, 进而可以影响到他们的外显行为, 另外, 对内隐行为影响最为关键, 不仅表现出对人际支持行为的影响, 还影响到他们的压力管理行为和生命欣赏行为。

2.2 科学锻炼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研究发现, 有53.5%的大学生在运动中身体出现不适反应时, 自己能够主动向卫生专业人员或相关教师请教, 另有46.49%的大学生却不会主动进行请教, 可见, 大学生科学锻炼的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还有待加强。另外在对大学生运动不适时能否主动请教对健康生活方式影响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生命欣赏行为、外显行为、内隐行为和总分, 有显著性差异P<0.05 (F健康责任行为=9.500, P�0.002;F人际支持行为=10.224, P�0.002;F生命欣赏行为=9.335, P�0.002;F外显行为=8.143, P�0.005;F内隐行为=9.682, P�0.002;F总分=10.661, P�0.0012) 。这说明, 大学生在运动不适时能否主动向有关人员请教可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生活方式, 主要表现在对外显行为中的健康责任行为的影响, 以及内隐行为中的人际支持行为和生命欣赏行为。

2.3 科学制定锻炼计划的调查与分析

研究发现, 有43.64%的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制定锻炼计划, 另有56.36%的大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制定锻炼计划, 可见, 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科学锻炼的意识, 但大部分学生还是缺乏这种意识的。另外在对大学生能否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制定锻炼计划对他们健康生活方式影响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责任行为、外显行为和总分, 有显著性差异P<0.05 (F运动锻炼行为=23.980, P�0.000;F饮食营养行为=4.390, P�0.037;F健康责任行为=4.343, P�0.038;F外显行为=8.365, P�0.004;F总分=4.521, P�0.034) 。这说明, 大学生能否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制定锻炼计划可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生活方式, 主要表现在对外显行为的影响, 其中重点影响到他们的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和健康责任行为。

2.4 结合自我健康状况, 根据运动处方进行锻炼的调查与分析

研究发现, 有54.03%的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向相关教师请教运动处方, 另有45.97%的大学生不能主动请教运动处方, 可见, 多半数学生具有科学锻炼的意识,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这种意识的。另外在对大学生能否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主动向相关教师请教运动处方对他们健康生活方式影响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生命欣赏行为、外显行为、内隐行为和总分, 有显著性差异P<0.05 (F运动锻炼行为=5.151, P�0.024;F饮食营养行为=8.663, P�0.003;F健康责任行为=5.894, P�0.016;F人际支持行为=5.196, P�0.023;F生命欣赏行为=5.744, P�0.017;F外显行为=9.020, P�0.003;F内隐行为=4.274, P�0.039;F总分=7.458, P�0.007) 。这说明, 大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后, 能否根据需要向相关教师请教运动处方对他们的健康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外显行为上, 还表现在内隐行为上, 其中主要影响到他们的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和生命欣赏行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在遇到健康问题时, 不能主动向卫生专业人员或相关教师请教, 对维护健康的意识偏低, 另外, 这种意识可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压力管理行为和生命欣赏行为, 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健康生活方式。

(2) 大学生科学锻炼的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还有待加强, 另外, 大学生在运动不适时能否主动向有关人员请教可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生活方式, 主要表现在对外显行为中的健康责任行为的影响, 内隐行为中的人际支持行为和生命欣赏行为。

(3) 大部分学生缺乏科学锻炼的意识, 另外, 大学生能否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制定锻炼计划可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外显行为——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和健康责任行为。

(4) 近半数大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向相关教师请教运动处方, 另外, 大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后, 能否根据需要向相关教师请教运动处方对他们的健康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影响, 其中主要影响到他们的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和生命欣赏行为。

3.2 建议

(1) 在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 还要多渠道地培养他们维护健康的意识。

(2) 体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加强运动保健知识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科学锻炼的意识, 在体育教育中学会如何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制定锻炼计划。

(4) 培养学生的科学锻炼意识, 加强运动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 体育教师也需要加强开运动处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季成叶.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报告 (2005年) [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8-9.

[2]陶芳标, 张洪波, 许韶君, 等.大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1999, 20 (4) :249-250.

[3]唐弘.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现况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 2006, 17 (3) :76-78.

[4]张会来, 李广宇, 张宝荣, 等.华北2所高校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描述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 (2) :192-193.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健康 篇3

关键词:体质;体育生活方式青少年体质下降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在我国尤为明显。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营养状况稳步提升,因此在身体形态方面较之过去有了良好改善;但是由于升学的压力、不良体育观念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当今大学生肥胖率逐渐上升,身体素质急剧下降;由于网络电子产业新兴事物的出现吸引了一大批的青少年参与其中,再加上学业的繁重,导致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上升。

大学生结束高中生活进入大学之后,开始进行新的系统的专业化知识学习,生活节奏不再像以往紧张,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加,然而由于之前课业和升学的压力较重,他们对科学的体育生活并不了解,有些大学生甚至沉迷于吸烟、酗酒和网络,过早的透支自己的身体。大学生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繁荣发展;同时避免各种危险疾病的诱发,造成中老年健康威胁,提升未来整个国民的生活质量。

本课题以河北联合大学为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并对200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对他们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调查,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得出大学生体质与体育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因素。

一、饮食对比

高糖高脂高热量的低纤维饮食,容易造成摄取热量过多,从而更容易引起肥胖的发生。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体质优良组的同学在饮食及睡眠方面比较规律,75%的同学一日三餐能够正常饮食,合理摄取蔬菜、肉类;而体质较差组有45%的同学一日三餐不规律,有零食和夜宵的习惯,对于体重的维持和控制不利。而目前,吸烟、饮酒过量越来越多的存在于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中,这对于他们的体重、体脂以及内脏器官的损耗较大,但是,大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他们体质健康的影响。

二、睡眠对比

身体运动时所产生的能量消耗、疲劳物质的囤积以及细胞的细微损伤,都必须透过充分的睡眠休息获得恢复。睡眠不足不仅容易在生理上造成肥胖等各种危险疾病的诱发率外,还容易影响心理方面如行为警觉性和认知的敏感性。大学生的睡眠时间往往都有延后性,85%的同学都存在午夜12点之后入睡的习惯,而随之起床的时间也会延后。但学校课程的完成是必须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在早晨8点之前起床参加学业学习,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因而,不良的睡眠习惯会给大学生的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体质严重下降。在调查中发现,长期出早操的同学睡眠正常,不熬夜,能够控制自己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睡眠时间较充足,作息时间比较规律。

三、闲暇时间支配对比

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较多,学业的压力也较轻松,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选择喜欢的生活方式充实自己的生活。但是,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把自己的闲暇时间都用在了手机、电脑上网方面,并且,只有少部分同学是利用上网资源查阅自己需要的知识资源,大部分同学使用手机、电脑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玩游戏、聊天、消遣等,这是当前大学生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错误的生活方式。Norman,Vaughn和

Roesch等(2004)认为,长期久坐、久卧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看手机、使用电脑等,是导致肥胖、过重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为这种生活影响了能量消耗的平衡。

四、体育生活习惯对比

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健康体质的发展。在调查中,体质优良组的大学生能够坚持每周最少3次、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开展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其中,球类等团队合作性质的项目和健身操类表现性的运动项目深受大学生喜欢,在运动中他们可以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在心理上也得到了满足;而体质较差组则只有15%的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并且很少有学生能够长期坚持,每次参加体育锻炼都是心血来潮或是为了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调查中还发现,大三、大四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逐渐缩短,随着在校时间的增长,他们将体育锻炼的时间逐渐偏移向网络等其他生活方式。

五、建议

学校加大宣传,利用校园各种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使得他们了解健康、科学的饮食以及正常的生活作息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引导他们离开沉迷的网络资源,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加大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大三、大四年级要开设体育课,以此保证每周正常体育锻炼的强度和时间;同时,学校要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数据及时更新、公开,使得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从被动变主动,积极养成主动锻炼的体育习惯。

参考文献:

[1] 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90.

[2] 孟莉.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体质的相关性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2013,05.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健康 篇4

融合实验研究个人学习计划

(2008—2009学第一学期)

根据“十五”规划教育和我校承担的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的学习,特拟定个人学习计划:

一、加强学习:

1、理论学习,学习搜集资料,学习课题指南中的相关书籍。

2、再学习《新芽》一书中的相关经验和课例。

3、边学习边整理读书笔记。

3、边学习边整理读书笔记。

5、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操作实务》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等书籍。

二、学习的方式:

1、积极参加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开展的各项活动,积极参加课题组的学习培训,认真作笔记。

2、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有关健康教育活动的相关资料。

三、本学期我的子课题是《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不向老师打小报告》。

1、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学校,和学前班的学习不一样,这个学期主要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是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时不能随便讲话,老师说话不能随便接嘴,上课要专心听讲。同时告诉学生坐、立、行及写字的正确姿势。

2、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每周检查两次。班级卫生随

时保结,争取做到两天打扫一次。

3、要求学生知道自己的事勤自己做,自己洗脸,自己穿衣,自己收拾书包。在学校和家里正确摆放物品。

4、引导学生会使用文明语言、有礼貌,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5、不向老师打小报告,当发现同学有错时,要主动帮助别人,实在不能解决,才悄悄的告诉老师,给班级争光。

四、学习要取得的成成绩:

1、通过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学习,通过相关活动课的研究的学习,反思自己的工作成果。

2、认真总结、研究、交流。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息烽县云环小学教师:周 霞

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方式和健康方式的概念和内容,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及危害。

2、学习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3、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启发,学生思考“什么的行为是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培养想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重、难点

了解生活方式和健康方式,学习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教学过程

在人的一生中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说是快乐,有的人说是金钱,有的人说是家庭。那么,你能告诉我你的答案是什么吗?

(健康)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拥有健康就拥有一切。没有健康就等于失去了人生的参赛权。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比较复杂,简单地说就是平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真正做到这些实在不易。但各人应根据个人喜好,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个体感觉舒服,同时又不过多违背上述几条即可认为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有哪些?(吸烟、酗酒、饮水不洁)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吃饭,吃零食,吃垃圾食品)不规律的作息(迟睡晚起)缺乏体育锻炼和科学用脑

精神紧张和消极情绪、有病不求医 通宵在家里或网吧玩电脑游戏

我们怎样才能养成怎样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1、合理安排膳食

2、适当的体育锻炼

3、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改变不不良行为

5、饮水充足

6、学习健康知识

7、不用带病用脑

8、保持平和的心态

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和探究 篇6

时 间: 地 点: 参加人: 主 讲:

小学生生活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小学生学习成绩与饮食睡眠习惯、课外教育、上网、玩电子游戏有关。小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素养,决定未来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家前途,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一生的财富,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你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安宁。在小学阶段,由于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选择还处于一种缺乏理性的阶段,带有很大的任意性和盲目性。这就需要父母、教师从饮食习惯、用眼卫生、体育锻炼、生活态度等方面来帮助和教导孩子。总的说来,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自立、自主的习惯

常听人抱怨,现在的孩子总是长不大。比如,从小学到中学,不少学生必须有家长送接,甚至到大学还有家长要陪读。大学毕业找工作,父母还要陪孩子四处奔波。在学校,老师对学生也不敢有丝毫放松,为了安全考虑,有的连课间自由活动都取消,更多的学校叫停了学生向往的春游,使学生接触校外社会生活的机会越来越少。如此环境之下,一些孩子的生活能力低下,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了解,更缺乏与他人的正常社交能力。让孩子学会自立,学会正常的社会交往,成年后顺利步入社会生活,本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功能。如果在全社会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关注的环境下,家长与学校倾其心血培养出的学生却总是长不大,连自立自主意识和能力都不具备,导致现在的小学生自立、自主的精神较差,依赖性较强。

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的精神,既要从小做起,也要从小事做起。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书包,每天晚上睡觉前将第二天上学要用的课本、文具收拾好;小学二年级开始学着收拾自己的卧室,叠被子、打扫房间等;小学三年级则要开始学习洗自己的衣服。总之,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就要放手让他们去做,鼓励他们去做。不要因为怕孩子做不好、出差错就大包大揽,这无形中就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睡眠习惯 良好的睡眠习惯能保证一个人第二天正常的生活,学习。保证学生正常的思维。因此家长首先对睡眠要有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休息是恢复脑功能的重要手段,睡眠是最重要的休息,一定要让孩子睡够应睡的时间。

从小要给孩子养成定时睡眠的习惯,睡前不要让孩子玩得太兴奋,不要看过于刺激的电视节目。睡眠是大脑细胞的全面抑制,如果兴奋过头,就难以抑制。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必须让学生知道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我们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加以认同,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要求去做。我们通过学生自定班级卫生公约,让孩子们看录相,去欣赏文明之国、文明城市、文明校园的美,举行“我爱整洁之美” 剪贴报制作等比赛,开展“我做一个怎样的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仅仅是第一步,我们还必须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才能养成好习惯,必备的行为规范知识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让学生了解卫生行为习惯的具体要求,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做到事事有标准,样样有规范。

对于小学,我们可以这样做。例如:当大家都把手放到桌子上时,如果哪位同学手不干净,他也会很不好意思,连续查几次后,大家的手都会变干净。在班级里可以开展 “卫生星” 争创活动,每月授星一次。通过创星活动,激励同学们发现不良卫生习惯,积极改正,争做“班级卫生小明星”

(四)培养学生不挑食的习惯

人的习惯不是生来具有的,是受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和发展的,饮食习惯则主要由父母自幼培养。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非常有道理。专家认为,现时中小学生流行的偏食与挑食,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障碍,其根源在家庭。父母给孩子吃的食物单调,孩子长大后便会对从未吃过的或不常吃的食物不喜欢,甚至厌恶。有的孩子一次吃某种东西太多,以后也会不愿意吃,甚至表现为拒食。所以说,一个人不正确的饮食行为与习惯,是自幼在家庭里形成的。

要提倡给孩子吃杂食,从小就什么都吃,就如民间说的,吃“花花饭”,孩子自然不会出现偏食行为,就不至于长大后发现了问题,才开始矫正。六七岁、十几岁的中小学生不能掌握自己该吃什么,孩子是凭喜好选择食物的,所以,需要父母对其进行科学的教育,父母也因此有必要掌握基本的营养学知识。如果父母能按平衡膳食理论安排一日三餐,懂得了孩子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重要的是,家长要自幼培养孩子对各类食物和各种营养误区,孩子就会自觉地形成正确的饮食行为。

(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生自己支配的零花钱也慢慢多起来,这也就使得许多孩子养成讲排场、好攀比、摆阔气的坏习惯,同时也增加了家庭负担。当然,零花钱多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出问题,但如果让一个没有正确消费观的小学生拥有过多的零花钱则肯定会出问题。孩子每次在领取零用钱时,都要将账本交给他过目。如果账目清楚而且花费得当,则增加零用钱数额作为奖励,反之则要从零用钱定额中酌情扣掉一部分。

因此,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可以试着让他们来当家理财。做家长的将自己的每月收入告诉孩子,让孩子对家庭各项花销一一记录,到月底进行结算。通过管理家庭开支,孩子就会明白,如果不合理安排家庭的收支,就没法好好生活;在提出购物要求的时候,也就会为父母、为家庭着想,而不是只顾自己个人愿望的满足。

除此之外,还在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而我们应当提倡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以新世纪的接班人的身份重新审视以往的消费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六)合理安排时间,科学用脑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取得好成绩但要努力学习,而且还要讲究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科学用脑,就是其中的方法。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健康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选取江西师范大学400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50名,女生250名。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检索有关国内高校大学生健康观念、体育锻炼及生活方式的相关文献资料,书籍、收集相关的报道等,对其指标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分析。

(2)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400份,回收率为98%,有效率为95%。为了问卷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并随访了辅导员、体育教师以及大学生本人等记录有关情况分析,得出结果。

(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数据采用交互分析方法,对统计结果进行独立性检验,将统计获取的原始数据在Excel 2007软件上进行汇总。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对健康观念认识状况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处在既自由又有多种选择、机遇和激烈的竞争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对身体健康观念的偏差。由表1可知,目前江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对健康观念的认识情况有多样化和多重性,较少有单一的认识。不赞同身体没有任何病的认识居首位,从这方面就可以明显看出健康第一,关注自身健康,但是还有部分大学生中对健康观念的理解不全面,认为没有疾病占6.8%;对健康知识的了解较匮乏的占35.8%,大部分学生缺少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甚至有些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内容也缺少必要的了解,对于乙肝、艾滋病这类危害程度很大的疾病的传播途径了解也较少。对健康的自我评价比较高,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良好的占57.4%。值得注意的是,统计的数据显示,从抵抗能力、充足的睡眠、均衡的营养和乐观的心态来看,男生对健康的自我评价明显高于女生,这可能是因为男生比较爱好运动,无论从体育锻炼的频率还是从时间、强度来看都明显高于女生,同时男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对比女生高。

2.2 体育锻炼情况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其运动是否感兴趣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该文对体育锻炼状况分为3种类型:经常锻炼、很少锻炼和几乎不锻炼。从表2调查结果来看,经常锻炼的有253人(这里指每周锻炼3次,每次不低于30 min),约占总调查人数的66.6%,14.2%的学生很少参与体育锻炼,但是还有19.2%的学生每周几乎不锻炼,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在通过面访中笔者了解到,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体育锻炼的氛围。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是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篮球和足球等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的健身项目,而这些项目又需要一定的场地、器材和设备等,但受场地、器材及设施等的限制很难有机会每天都参加锻炼,一些喜欢锻炼的学生找不到志同道合者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学生知道的锻炼方式比较集中,形式比较单一,学生选择了球类运动、跑步、器械健身,少数学生选择了其他的运动方式,如游泳。而这种集中单一的锻炼方式,与受学校体育设施的限制有很大的关系。

2.3 生活方式现状

调查表明(见表3),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睡眠不足(8个小时)居首要位置,其次是学习时间长(超过8个小时),据了解大学生中有熬夜习惯、学习时间长的大学生较高,可能是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也更大,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余还要准备着各类证书、考研或找工作,是熬夜的最大推动力。此外,值得注意的是,38.9%的学生把时间花在娱乐场所,这可能是因为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玩电脑游戏,以致上网的频率与时间也较多,甚至有“包夜”,迷恋夜生活现象存在。在饮食习惯上,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偏食、厌食和摄入过多的糖分与盐分。大学生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嗜好,如,抽烟、饮酒等。大学生中有疲惫感、头痛、失眠、近视症状的还大有人在,这些都是亚健康状态特征表现,从中可以发现大学生中存在一定量的“亚健康”人群。

3 健康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重视加强高校健康教育。加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是今后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教育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意义,摆正健康教育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位置,为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转变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要使全体学生能够自觉地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要转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学校要进一步制定各种体育规章制度,使学校的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把学生体育素质的重要性等同于文化思想素质,营造一种“我要健身”的热烈氛围。教师通过教学,将指导学生健身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指导自己,将完成教师掌握的健身意识转化为学生自己掌握健身意识,养成健身习惯,让学生成为体育锻炼的主人,形成“我锻炼,我健康,我快乐”的意识。

(3)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体育建筑、场地、器材是体育活动的载体,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建议学校主管部门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建设一些体育建筑、场地,购买一些体育设施、设备及体育用品等;根据学生的需求特点,积极配备不同教学内容所必须的、顺应时代发展的、较为先进的运动器材与健身设备,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所需。

(4)培养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和健身能力。健身意识指人们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健身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以及体育各种内外关系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意识一旦形成,有了思想上的认识,就自愿去参加体育锻炼,即使有许多外在的条件包括时间、场地等的限制,也会最大限度地去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参加锻炼。如果把健身理论知识系统、深入、有针对性地加以学习,并通过自身实践体会,感受到体育锻炼的真正价值所在,对学生会产生终生的影响。

(5)大学生要自觉主动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内因在事物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学生是否参加体育锻炼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己,所以学生应充分调动自己体育锻炼的积极心态,自觉主动地参加到体育运动中来,经常阅读一些体育报刊、杂志,观看健康知识讲座节目,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健康保健知识;也可以通过校园中的标语、板报、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了解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自我爱国的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形成和完善自我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6)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从思想上武装他们,增强大学生抵制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能力和辨别能力,科学地安排自己的闲暇生活,通过学校里的各种体育活动来丰富自我的闲暇生活,使其多样化、知识化、文明化;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生活规范建设是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保证。因此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生活制度建设,对大学生作息时间、卫生、行为方式等都要有比较详细的规定,同时,也要求大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遵纪守法的模范,为大学生创建健康的生活环境。

摘要:该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目前江西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对健康观念、体育锻炼、生活行为方式等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无论在健康的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健康的行动方式上,都存在着不少值得人们重视的问题。该文通过调查,提出了有益于增强大学生健康观念的方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以期改善目前的状况。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观念,体育锻炼,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马兰.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查[D].扬州大学,2014.

[2]朱园园.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研究[D].郑州大学,2014.

[3]洪肖肖.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2014.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健康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父母教养方式 生活满意度 心理健康

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1],表现为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稳定态度及行为模式与倾向。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社会化、人格形成及人际关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是个体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所做的主观整体评价[2],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同时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学业、就业压力的增加,高校频繁出现大学生伤人、自杀等恶性事件,由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心理学与教育工作者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课题。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一代,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决定他们能否很好适应现代社会并发展自我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意在揭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及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我国家庭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同时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支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体随机取样和分层随机取样两种相结合的方法,选取陕西某地方高校一至三年级共480名大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416份,有效回收率为86.7%。样本构成情况为:文科生236人,理科生180人;女生233人,男生183人;来自城市166人,来自农村250人;独生子女163人,非独生子女253人。

1.2研究工具。

1.2.1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

由瑞典C.Perris等人编制、岳冬梅等人(1993)修订[3]。该量表共有66个项目,其中父亲教养方式由58个项目组成,构成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六个维度;母亲教养方式由57个项目组成,构成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偏爱、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五个维度,共计11个维度。该量表采用4点计分,要求被试回想16岁以前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并做出选择,得分越高,表明父母在某个维度上的行为表现越多。

1.2.2大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CSLSS)

由王宇中、时松和(2003)编制[4]。该量表共有6个项目,前5个为客观满意度项目,第6个为主观满意度项目,涉及学习成绩、自己的形象和表现、同学和朋友关系、身体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及自我总体评价。所有项目都从十分满意到十分不满意分为7个等级,让被试根据近一年的真实体会做出选择。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3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由郑日昌、邓丽芳等人(2005)编制[5]。该量表共计100个项目,涉及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偏执、强迫、退缩、攻击、性心理、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等12个维度,采用五点计分法。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能够作为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具。

1.3统计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平均数统计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2.研究结果

2.1不同性别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比较。

以性别为自变量,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分别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Sig值分别为0.947、0.404和0.948,均大于0.05,说明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因此不需要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2.2不同年级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比较。

以年级为自变量,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分别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Sig值分别为0.997、0.337和0.313,均大于0.05,说明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及心理健康不存在年级差异。

2.3不同专业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父母教养方式在不同专业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生活满意度在不同专业方面存在差异,而心理健康在专业上不存在差异。

2.4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大學生的生活满意度在生源地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在生源地上不存在差异。

2.5是否独生子女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的差异检验。

从表3可以得出,父母教养方式及生活满意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心理健康不存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

2.6父母教养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通过表4皮尔逊相关分析可以看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之间相关显著(r=0.216,P<0.01);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显著(r=0.386,P<0.01)(双尾检测)。

3.讨论与分析

3.1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的特点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不存在性别和年级的差异。研究中有关性别所得的结论与刘佰桥(2009)、刘琴(2009)及张改叶(2007)等人所得研究结论不同。他们的研究认为我国社会文化和社会期待对男孩与女孩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的养育方式存在明显差异[6]—[8]。事实上,伴随我国独生子女政策三十年的实施及近年来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我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已经受到挑战,另一方面社会竞争的激烈对男性与女性提出越来越相似的要求,所以现在父母在子女教育方式上的性别差异正逐渐缩小。

本研究显示,生活满意度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与陈丽娜(2004)、严标宾(2002)等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9]—[10],因为我国农村目前经济发展状况总体落后于城市,较低的家庭经济收入使其家庭成员具有较低的生活满意度。

本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在专业及是否独生子女两个因素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对理科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控制、干涉和严厉,即消极教养方式更多,可能是因为理科学习活动相比文科难度更高、任务更重,因此造成理科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比文科大学生低。父母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对待独生子女表现得更细心、耐心、周到甚至宠爱,因此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生活满意度高,与前人研究的结论一致[7]。

3.2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及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与尹洪菊(2010)、张志涛(2012)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1]-[12]。国内外研究表明,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受到父母教养态度的影响,不良父母教养方式是导致子女不良人格特征和心理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子女感受的家庭气氛的性质,温馨、民主和鼓励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子女独立、自信、主动、开朗的个性特征,并且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关怀和善意理解可以增强子女对生活的满意度,同时持续作用于子女离开家庭以后的大学集体生活。因此,父母科学的教养方式能够提高子女对生活的满意度,而生活满意度是衡量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

4.结论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及心理健康呈显著相关。国内外研究指出,在同情、支持与理解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儿童,其心理健康水平一般较高,而那些来自专制、矛盾和冷漠等家庭的儿童一般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体验更多消极情绪,因此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可见,父母科学、正确的教养方式是促进个体心理特征健康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家有儿女的父母应转变教育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为孩子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8-304.

[2]辛勇,张富洪.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及相关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100-102.

[3]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丁宝坤.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97-101.

[4]王宇中,时松和.“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CSLSS)”的编制[J].中國行为医学科学,2003,2:199-201.

[5]郑日昌,邓丽芳,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102-108.

[6]刘佰桥,陈秀敏,王希海.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09(06):107-110.

[7]刘琴,周世杰,杨红君,楚艳民,刘利.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特点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06):736-738.

[8]张改叶,闫春平.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应付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413-415.

[9]陈丽娜,张建新.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其自尊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222-224.

[10]严标宾,郑雪,邱林.家庭经济收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2):118-119.

[11]尹洪菊,赵莹,吕善辉.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0(36):77-78.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健康 篇9

【教学目标】:

依据《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目标要求,制定了活动的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2、认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选择并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力目标:

1、学会有准备地发言和整理、筛选收集到的资料;

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1、认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分工合作,相互支持,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学情分析】:

初中八年级学生经过的一年多的生物学习,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生理健康的知识,但是对生活中是一些健康生活的方式不太了解,会因为好奇心和自控力差的原因选择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男生在接触到吸烟的问题时,认为很酷而去跟着抽烟,又或者因为不良的生活方式使得身体健康遭到破坏。

我们的教育要关注这种倾向,并在日常的教育中采取有效方法加以引导。因此,我选择“生活方式与健康”这一课,旨在把有关知识联系到生活实践当中,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1、感受到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2、认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活动难点:引导学生学会有准备地发言和整理、筛选收集到的资料。【教学过程】:

【活动1】课前准备: 为完成以上目标,并克服活动的难点,这次活动课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前准备

小组合作,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小组自己的宣传方案;

【活动2】导入:

(一)引入课题 第二阶段是课堂实施阶段

(一)引入课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数字显示,冠心病、癌症、脑血管病是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三大疾病。这三种疾病的致病因素是什么?既不是病毒,也不是病菌,而相当程度上是人们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些疾病也称为“生活方式病”。

研究表明,吸烟、过量饮酒、过食脂肪、吃得过咸、运动过少等不良生活方式已经称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主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提供了四大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饮酒不过量、锻炼身体和平衡膳食。专家强调,只要坚持做到这几点,人们的平均寿命就可以增加10年。(幻灯片出示)

健康生活,健康体魄。因此,就吸烟问题我们来组织一次劝说青少年不要吸烟的宣传活动吧!

【活动3】小组讨论

接下来是就吸烟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过程:各小组采用“头脑风暴法”为这次的宣传活动想出了不少“口号”,并讨论了从哪些角度来劝青少年不要吸烟以及所选择的宣传活动的方式。

[说明]在小组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做好记录,并引导学生进行补充自己小组的缺漏。

【活动4】收集资料、拟定方案

经过小组讨论后,展示小组收集的资料,并进项筛选,选出决定采用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说明]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有准备地发言和整理、筛选收集到的资料。

【活动5】修订、完善方案

经过交流以后根据同学和老师的意见,经小组讨论修订和完善本小组的方案并展示最终活动方案。

【活动6】开始宣传活动(作业)

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教学探究 篇10

近年来,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对小学生的影响空前强大,孩子从小沉迷于网络、电视,过早成为手机电视的奴隶,不爱学习,安于现状,遇事冲动、抗挫力差。因此,儿童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刻不容缓,作为健康教育的启蒙者,必须勇敢的承担起应有的教育职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热爱生命,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一、活动激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各种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父母的过于包办导致孩子从思想上形成一种懒惰的依赖。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孩子养成独立的思维习惯、做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作为孩子自我习惯形成的引领者,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独立意识,学会自己设计学习思路、自主参与、亲身感悟、再对自己的设想和行为进行实践、分析和反思,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其次,在学校生活、课堂学习、学业完成等方面,采用“一直进步的我”、“我是安全警示员”等系列活动激励学生在学习中逐步独立,在生活中能够有自己的主见,做事稳重、大方。学会保持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自主回答问题等,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独立的人格。

二、示范引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孩子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肯定。有自信的孩子做事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善于发表自己的主见与看法。相反,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做事拘谨,畏手畏脚,感觉别人做的事情高不可攀,不可触及。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自信心的形成与增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拥有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应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与重视,小学低年级是儿童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很想通过自我表现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提高自信。因而,教学中我常利用“你是生活小能手”、“做个开心果”等活动鼓励学生多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堂上学会自我表现,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在家里主动参与家务活动,挑战自我,培养责任意识,感恩意识。

三、体验成功,培养良好的自尊心

自尊就是对自我价值的维护,学会尊重自己。进入小学,学习已成了生活的主要任务,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尤其自我价值的实现会对学生的自尊产生极大的影响,开始学生在某些方面显示能力,取得成绩,就会受到他人的尊重与赞誉,借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成绩,从中体验胜利和创造喜悦,激发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此外,利用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等方式教会学生学习、生活和与人相处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生活品行,体现自我素养的实现。生活中,让学生明白尊重是相互的,只有自己明辨是非,懂得是非曲直,才会被他人所尊重。更要鼓励学生扩大交往面,与同学、长辈和睦相处,友好交往,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四、珍惜生命,培养健全的人格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强求他人,但是我们必须要求自己珍惜生命。我们的一生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也属于我们的家庭,更属于我们的社会。父母生我们养我们,如果我们轻易就放弃,那我们算什么呢?我们的社会为了我们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的人力物力支持,因此珍爱生命,就是要求我们要好好的生活,孝敬父母,回报社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善待自己,锻炼身体、乐于奉献、宽容他人。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不仅懂得珍惜生命,更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人格的养成,造成许多悲剧的发生。作为教育者更要重视人格的培养,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强性格还处于萌芽状态,自强行为表现不明显,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重点培养,教会学生明辨是非,懂得尊老爱幼,同情和关心弱势群体,热爱生命,把他们培养成健康健全的人。

五、整合资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素养的关键阶段,对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小学教师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者,肩负着塑造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而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情感和兴趣,因此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与运用上,应以珍视童年生活价值,尊重儿童权利为前提,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为导向。科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及网络资源等整合学科教学的路径,让学生在“童趣盎然”中加深体验,在“童心可掬”中增长见识,在“童心无瑕”中提升思维,在“童心飞扬”中拓宽视野,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健康 篇11

【关键词】 工读学校 心理健康 道德品德 人格 父母养育方式

多年来,自己一直工作在工读学校的第一线,常年接触那些工读学生,他们大部分是那些品德行为偏常,在普通学校中难以接受教育、在家庭中家长难以管教、在日常行为上有偏差和人格上有缺陷的学生。现在的工读学校除了具备过去工读学校的性质和特点外,已逐渐成为青少年不良个性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矫治指导中心。学校的教育课程安排除了有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之外,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矫治也占相当部分,以期达到预防更严重的错误出现和纠正已有的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下面就针对现在的教育背景,着重从人格、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三个方面,探讨影响工读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其品行偏常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注意事项。

一、教育背景

1、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

在校的工读学生,大部分对班级、学校集体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与同学、老师间的关系,缺乏学生的角色认知,对学生应该遵守的规范及履行的责任与义务认识不清。他们举手投足严重偏离社会论理、道德规范,无视社会道德的约束,我行我素,纵欲而为。对违反法律的严重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不知法,不懂法,因而常常会干出种种出格行为,这种种变形行为大都会构成违法和犯罪。

2、工读学校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的关系

不同人格类型特征的人对各种致病因素的认知是不同的,对种种社会生活事件及心理冲突等等的情绪反应也是不同的。工读学校学生在面对同样刺激的情况下,比常人情绪更易不稳定,面对突变的环境,会有更强的不适应感,对于错误的对待,会立即表现委屈,愤怒等情绪,且态度激烈,对抗性强。这些特征都会导致心理上产生偏执和敌对,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且常常伴有攻击性。针对这个问题,在工读学校的日常教育与管理中,要加强对工读学生的心理疏导,注意对不同性格的人群,区别对待,容易冲动型的,要多加安抚;容易委屈型的,要耐心鼓励。使之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

3、工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亲密度、娱乐性等良好的的家庭心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是较为积极的,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形成。相反,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之间的矛盾随时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现,父母的矛盾或情绪也会直接转移到子女身上。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较少体会到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感,孩子心理体验消极,人格发生扭曲。据不完全统计,工读学生大约54%的家庭是离异或残缺,在众多离异家庭中,一般家庭的矛盾冲突都会很激烈,这都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健康不积极的因素。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家庭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重视良好家庭环境的营造。我们经常采用专家讲座、发放科学书籍、开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学生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们自己的子女远离心理困扰的阴影,为个体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4、工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它既受到父母本身情况的影响,也受到子女情况的影响。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工读生家庭的家长文化层次水平较低,教育子女的方法较为简单粗暴,有的甚至是放任自流。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活动过分限制,孩子就会缺乏一定的自由和独立。如果父母对孩子比较挑剔,很少对孩子的优点表示赞许,缺乏赏识教育,这就会不利于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父母责骂较多甚至以令人难堪的方式对待孩子,特别是孩子犯错后,家长给孩子过分的惩罚,这些都可能会造成孩子品行偏常,而他们的偏常行为往往会加剧父母的拒绝、否认以及惩罚,造成恶性循环。因而我们在父母教育方式上提倡多理解、鼓励、赞赏孩子,让孩子们乐于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意见和看法。父母也要对子女足够的尊重和支持,形成良性循环。

上一篇:学校食品安全标语条幅下一篇:高一春节趣事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