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挫折与心理健康

2024-10-01

大学生挫折与心理健康(通用8篇)

大学生挫折与心理健康 篇1

浅析大学生挫折心理与高校挫折教育

摘要:在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心理方面的问题也日渐增多。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心理疾病的重灾区,处于个体成长特殊阶段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低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由此引发不少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生挫折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关键字:挫折心理;挫折教育;大学生;抗挫折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价值观冲撞着大学生还很不太成熟的心灵,越来越多大学生因为家庭就业交际等各方面的原因遭受挫折。美国作家罗威尔说过:人生之不幸犹如一把刀,它既可以为我们所用,又可以使我们被割伤,这要看我们究竟抓住了刀刃,还是握住了刀柄。其实他说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挫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科学地分析大学生挫折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正确地实施大学生挫折教育,预防及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不可忽视的内容和任务。

一、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挫折最能锻炼人的品质与意志,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经历。什么是挫折?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的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的形成有三层含义:挫折的形成有三层含义:一是挫折情境,即引起挫折产生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状态或情境条件;二是情境认知,即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挫折情境能否构成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态度和评价。三是挫折行为,即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如果这三者同时存在便构成心理挫折。当然,导致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因素有许多,在研究挫折和进行挫折教育时,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寻找原因,进行分析。总的来讲,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习因素、人际关系因素、情感因素、家庭因素、就业因素等。

1、学习因素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也是低年级大学生的主要挫折源。从中学的紧张学习环境进入到大学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部分学生难以适应,不能很好的投身到大学学习生活,学习受到影响而产生挫折。部分大学生在各种思潮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对学习的重要性和终极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出现了新形势下的“读书无用论”,感到学习没有前途,缺乏动力,产生挫折感。此外,在专业选择上,一些大学生由于学非所愿,专业认同感未能得到满足,专业学习兴趣低下,加上又是非重点院校的非热门专业,对学习往往更采取消极的应付态度,更容易产生的挫折感,这种状况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非常普遍。上述状况的出现都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

2、人际关系因素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主要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成分。其中情感是决定人际关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它是在认识的基础上由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产生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独生子女,比较追求个性的张扬,缺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较以往的大学生遭受挫折的机会增大。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自尊心过 1

强,盲目自大,缺乏自我批评意识和谦虚的心理,容不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就容易回避自身的缺点,缺乏自知能力,更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导致产生人际关系挫折。

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成年,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对异性的向往也逐渐增加,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由于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是校园,恋爱受到的干扰较少,恋爱时考虑的问题较少,恋爱更多的偏重于罗曼蒂克。而真正到了毕业面临的将是现实问题,如工作问题,两个人不能在一起工作,恋爱就面临着考验。这个时候分手是大多数恋人的结局,这种结局给大学生带来的挫折感往往很深。也有些大学生长时间的对某人产生好感,久而久之陷入单相思的漩涡不能自拔,把受滞的感情压在心底,有的干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产生一些不良心理反应。当今的大学生因为恋爱受挫而选择自杀或者他杀的例子已经不罕见。

3、经济和网络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缴费上学也被纳入改革范围。如今缴费上学已成为高校教育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我们国家仍处在发展中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尤其是部分农村还处在贫困之中,高校特困生人数仍然很多。反映在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高昂的学费,使许多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更加贫困,有些家庭变得赤贫。贫困成为笼罩在部分大学生心上抹不掉的阴影。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的转轨,即缴费上大学的制度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另一方面,来自山区贫困家庭的学生与来自城市富裕家庭的学生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方面的落差,也给部分贫困生带来压抑感和自卑感,一些盲目攀比的行为也加剧了这种压抑感和自卑感,给部分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焦虑、烦躁、自卑等受挫心理反应。

网络的普及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习知识、认识外部世界的平台,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学生上网的时间也越来越多,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的负面影响也不断显现。大学生遭遇挫折时,不是积极求助于老师、同学、父母,而是通过网络来发泄、逃避、麻醉自己。很多同学沉迷于游戏,热衷于在BBS上发泄自己的不满和牢骚,更有的甚至模仿网络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来发泄自己受挫时的郁闷和不满。这直接导致同学之间关系淡漠,与老师沟通不畅,与社会相脱节,所以在自己承受不了挫折所带来的压力,又在网络中找不到发泄渠道时,很多大学生都会选择一些过激的破坏性行为,甚至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4、就业压力因素

近几年来,高校的连续扩招使得每年的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增加数十万人,毕业生与工作岗位之间的供大于求加剧了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的“僧多粥少”的状况。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呈现递减趋势。从社会因素来看,用人单位一般比较喜欢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青睐男生,女生往往受到“非国民待遇”,还有附加身高相貌等条件要求。有些学生有感于就业难,从进大学那天起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想方设法拼命的谋求各种荣誉,积极参加各种证书考试,力求增加就业的筹码。对就业的强烈渴望和对未来就业竞争的担忧和和就业环境的无能为力使他们入校一开始就处于焦虑之中。

2012年毕业生达680万,创历史新高。实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房价在高位企稳回升。对于想创业的毕业生来说,几乎一切成本都在上涨。同时,饮食、交通和医疗未必都能令人放心。毕业生要在繁荣的中国寻找一份工作,但繁荣之下,隐忧也在增长。对求职者而言,公务员队伍已过于庞大;国企福利相对较好,但刨除垄断租金后创造的利润有限,终归要受到更严厉的宪政规制;民企,尤其是中小民企的经营风险正在增加;全球500强的门槛却未见降低……就业形势对于女生来说,尤为严峻。在不同的就业领域和工作岗位以及就业后的不同阶段中,对于女性的歧视也大不相同,较为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业机

会不平等;在求职过程中,性别歧视成为毕业生就业途中难以绕开的绊脚石。第二,男女同工不同酬;在不同行业,男女同工不同酬成为一种残酷的现实。第三,岗位性别隔离;从就业结构看,横向:行业间,女性工作大多是家庭角色的社会延伸。纵向:越是管理层,女性越少。上述“天花板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企业之中,在国家机关同样存在。上述歧视现象只是较具代表性且现实中比较严重的几个方面,而求职歧视则是混合了多种因素。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社会和法律界反就业歧视呼声的不断增强,女性就业歧视也从显性歧视专为隐性歧视。而隐性歧视就更不容易被发现和消除,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生求职过程中的挫折感。

二、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路径

关于挫折教育的概念,路易迪蒙在《论个人主义》中提出:“所谓挫折教育,事实上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挫折面前适时进行调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固化为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乐观、淡然地面对自身的遭遇,从而为愿望和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定的基础。”

家庭在教育方式上应注意加强对学生承受挫折和困难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在教育学生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孩子道德品质和独立生活能力,磨练孩子意志,教育孩子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看待失败,如何承受挫折等方面,家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生活上,大学生家长应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在经济上,家长应控制孩子的支出,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习惯。对于孩子的一些经济要求,家长们应当认真考虑,看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在自己家庭经济的承受范围内。现在,一些大学生的攀比心理严重,比穿名牌衣、名牌鞋,骑名牌车,这些都不利于培养他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习惯。在学习上,家长应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为孩子的心理减压。

高校挫折教育应从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愿望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与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教育内容与灵活的教育形式,教会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应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验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过程中,培养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现代人格与品质,进而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水平,增强个人挫折承受力,养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使大学生正确把握在人生舞台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第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帮助大学生对挫折正确归因。巴尔扎克认为: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我们既要看到挫折给人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同时还要看到它给人的成长带来的机遇和动力。第二,学校要树立新的理念,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创造条件,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加强社会实践教育,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第三,宽容受挫者的不良行为,提供情绪宣泄的安全机制。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可能会产生积极的挫折反应,也有可能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如:焦虑、压抑、冷漠、逃避、轻生甚至是攻击。我们既要赞赏学生积极的挫折反应,又要宽容学生消极的挫折反应。我们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各个方面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从攻击的行为中,从愤怒、消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以避免进一步加深他们的挫折感,使矛盾进一步激化。第四,建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我国的教育历来注重学生的智力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学校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要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开设有关挫折教育的课程或讲座,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防御、挫折疏导和挫折咨询等有关挫折问题的知识,提高抗挫折意识,自觉地增强应付挫折的心理和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为受挫者创设一个良好的群体环境,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参考文献:

陈爱民.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探讨[J].科技广场, 2007.刘传勋.关于挫折教育的一点思考[J].中国教师, 2006,(07).卢献锁.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9,(16).路易迪蒙.论个人主义(谷方译)[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152.陶国富.大学生挫折心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1.张大均, 张骞.当代中国大学生适应性的发展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张大均.大学生心理的发展[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0.朱冰.谈大学生挫折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8,(17).

大学生挫折与心理健康 篇2

1、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激荡与环境变迁的影响。

任何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现实中, 都不得不与他人结成这样或者那样的社会关系。鲁滨逊那样的生活方式在今天的社会现实中毕竟是极少数。众所周知, 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剧烈的转型期。尽管这种转型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 但是其对人们造成的思想影响不亚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变革。中国正在经历一个由封闭走向日益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由计划走向市场的这样一个转轨的历史时期。这种转型所造成的历史阵痛, 对于已经从事工作很久的中学生的家长而言, 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和适应, 而刚刚或即将年方弱冠的中学生自不必说。

2、自身生理与心理发育的阶段性特征。

中学生主体大约在15周岁左右, 其年龄阶段决定了自身具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况且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家长的过份溺爱造成了孩子性格的任性。其成长环境的优越, 使得他们在自主生活和独立处事方面面临着很多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同学就出现孤独、苦闷、等挫折心理。有的同学因不良的人际关系而心情烦躁、紧张, 或干脆为了逃避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

由于生理年龄的特殊性, 中学生群体心理年龄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于对于异性的好奇和渴望, 以及对于爱情本质的把握和理解尚有相当差距, 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加入到早恋的行列。虽然中学生从法律意义上来讲, 已经属成年人, 但其心理成熟却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我们不否认有的中学生是真心相爱, 但的确也有一部分同学是为了排除孤寂, 追赶时髦, 互相攀比。社会竞争的加剧、家长和老师的警告和反对, 以及对毕业后的预期又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难以承受。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脆弱的感情一旦受到一点挫折, 就会立刻表现为焦虑不安、郁郁寡欢, 甚至有的人破罐子破摔, 从此一蹶不振, 对整个社会不满, 对他人不信任, 心理发生严重的扭曲。

二、挫折教育视角下的中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与实现

1、就社会的层面而言, 应该有一个法制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思想道德体系。

我们知道, 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 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理顺和协调, 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但无庸讳言, 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社会的公正与正义还没有完全实现, 还存在着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 社会心理还存在着失衡的现象。这当然会对中学生群体产生不可避免地影响。因此, 一方面政府、社会力量、学校和家庭要面对现实, 从实际出发, 正确引导中学生来分析、看待这个事实。另一方面, 也要中学生自身努力, 力求客观地加以分析和判断。

2、就学校本身而言, 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对中学生的思想、情绪、情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地对校园环境进行建设, 对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形成极为重要。另外, 高校也应该注重对教室、食堂、图书馆、宿舍等场所的建设, 使这些地方既有文化的涵养, 更有精神的砥砺。校园文化蕴含于一草一木, 体现于校园中生活的每一个成员主体。但最为重要的当属大学精神的建构与传承。大学精神源于大学发展历程中的先进文化积淀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结合。在实践上, 它是人员素质和先进制度的高度统一, 它与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是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 是引导学校走向, 塑造高校品格的内在之本。

3、就学生主体层面而言, 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培育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在中学生群体中, 同学的互助也是一种战胜挫折的极为重要的手段。而这种手段能否发挥关键作用, 跟群体中的成员有没有强烈的团队精神关系至重。中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 有着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经历着不同的个人挫折、更存在着不同的个性特征, 所有这些都使中学生群体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挫折的理解有着非常良好的互补性。具备较强的团队精神的人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和胜任他的工作。

二是积极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社会实践不仅能拓宽中学生的眼光、增强他们的耐挫性, 而且能教授给中学生们校园中学不到的东西。与社会一些相对复杂难以处理的事情相比较而言, 学校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小挫折自然也就很容易克服了。另外, 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还能够丰富学校比较单一的生活。利用这些时间, 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 无疑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参加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中学生重新认识自我, 重新自我定位, 而且, 对于其对于社会的把握和理解也很有好处。使得他们了解社会需求什么, 自己应该怎样做。即使一时间个人难以做到, 也可以使他们有一个比较现实的心理预期, 能够减轻中学生的挫折心理, 从而有利于中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

大学生挫折与心理健康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挫折 心理健康

一、挫折的含义原因

外部原因。这是因外界事物或情况阻碍个体达到目标而产生的挫折。外部原因可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原因。自然因素是指个体无法克服和避免的自然条件所引起的挫折,如地震、火灾、噪音、恶劣的气候等。社会因素产生的挫折,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政治、经济、道德、宗教、习惯势力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的挫折,如管理体制的弊端、人际关系不协调、旧的习惯势力的影响等。

内部原因。内部原因就是个体主观上的原因,包括个体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原因。个体生理原因的挫折,是指个体本身因生理素质、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上的缺陷所带来的限制,导致活动的失败或无法实现目标。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心理上比较脆弱,有些大学生就是因为自己长的不漂亮或者不够强壮,而产生挫折感影响了自己心理健康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个体心理原因引起的挫折,是指个体因智力、能力、需要、动机、气质、性格等心理因素的不足或冲突,导致活动失败或目标无法实现。在心理原因中,有俩点和挫折密切相关。一是动机间的冲突。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假如这些并存的动机无法同时获得满足,就产生难以抉择的心理状态;如果犹豫不决,就可能贻误时机,造成挫折。另一点和挫折密切相关的心理原因是能力与期望之间的矛盾。期望过高,能力不及,自不量力,容易造成挫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内涵:个人身体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方式是否健康,而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人的社会适应、心理特征有关、它说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不可分割的。许多人的健康观是一个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即只考虑没有疾病、身体状态良好;而现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社会广泛接受,影响健康的不只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等都影响健康,因此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不仅要考虑身体状态,还要考虑心理功能及社会适应性;要促进人们的健康,也要从改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及社会环境入手。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人类心理反映的一般特性,因此通常衡量人类心理健康的标准也适用于大学生;但大学生群体又有自身的特性。具体有以下六条标准:(1) 积极的自我态度。能够认识自我的生物、心理、社会特性现实的评价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有适度的自尊和自我接纳。(2)对现实的正确认识。能准确知觉他人,并能觉察到自身的动机和情绪对社会知觉的影响。能与社会上的正常和不正常现象共存,坚持道德原则,并能准确判断自身改变不正常现象的能力。(3)自我调控 应付压力的能力。具有发展的自主性,区分有害于有益的行为;自觉树立目标,追求发展,并维持合理的动机水平;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独立的判断;能够忍受压力和应付焦虑,并尽可能维持心理功能正常发挥。(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能够根据自我选择发展满意的人及关系;具备爱的能力,能够建立亲密关系。(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自我、情感、行为之间协调一致,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起作用,并且具有稳定性。(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行为上能够满足环境的要求,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生活充满期待,并能享受生活的乐趣;热爱学习和工作;与社会有整合感。

三、应该何如面对挫折和解决挫折中产生的问题

(一)确定适合自已的理想水平。

理想水平高,是学习、工作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对自己的学识能力、所处环境判断失误,不切实际地确定理想水平就容易产生挫折。理想水平是如何形成的呢?心理学家勒温及其弟子通过实验证明,理想水平是由于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的影响而形成的。其实,就理想水平的形成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客观的成功与失败,而是主体对于他所获得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如果一个人由于成功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在这种情况下,成功或许导致这个人理想水平的降低。相反,有的人失败了,毫不气馁,更加激起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决心,失败反而提高了其理想水平。一个人的理想水平可能高于他的实际而不能实现,也可能低于他的实际,即使获得成功并不能使其满足。这两种情况,都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挫折情感体验。为了减少挫折感,大学生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主观条件和外在客观条件,确定适合自己情况抱负水平。一方面要高标准、严要求,另一方面要量力而行,也就是说,所确定的目标既有足够的成功把握,又是必须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实现的。

(二)正确认识和积极对待受到的挫折

大学生对挫折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要惧怕挫折,敢于正视挫折,并且敢于向挫折挑战,使挫折成为成功的起点。大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挫折观,可以通过生活事件、典型个案来引导自己全面地认识挫折,把握挫折所具有的两重性:一方面挫折会给人以很大的情感冲击,并带来困惑和痛苦;另一方面它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挫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如果挫折已经发生,就应该面对它,不能一遭挫折就怨天尤人,看不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而应该思考挫折产生的原因,分析主观的能力、智力、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是否妥当,从而寻找摆脱或战胜挫折的方法。所以,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是帮助大学生应对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前提。

(三)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品质。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有力武器。人的意志大多是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出来的。我们自己的学习生活活动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遇到挫折时,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和战胜它,而且不能退缩和畏惧。这个过程也是发展意志,战胜挫折的过程。

(四)合理的进行宣泄。

心理应激与挫折 篇4

人类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直接受到动机的影响。当我们的动机实现了和需要得到了满足,会使心理上得到宽慰和愉快感,相反会出现痛苦、心理不愉快、焦虑、愤怒、心理危机和挫折感。挫折和心理防卫机制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处理好可以保持心身平衡。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从小立志做一番伟大的事业,但是,很少人会考虑将要面临很多挫折和失败。挫折人人不可避免,挫折人人都会面临。挫折具备三个条件:具有动机和行为;引起挫折的因素和境遇;挫折引起的情绪状态和体验。因此,当我们面对挫折和心理危机,怎样调整自己的行为,保持身心的平衡,提高适应能力,对我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挫折和我们个体心理防卫机制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处理好可以保持心身平衡。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或刺激对人施以影响,作用刺激被人感知到或作为信息被人接收,一定会引进主观的评价,同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通过信息加工过程,就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刺激需要人作出较大的努力才能进行适应性反应,或这种反应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适应能力,就会引进机体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调即紧张反应状态的出现。应激及其对个体的健康状态、医疗保健人员及其他职业群体的效应已经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问题。自从Selye提出“应激”这一概念以来,吸引了医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及其他广泛学科的注意。

应激尚无统一的要领。一方面,因研究者的兴趣和学科领域而认识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现有的应激要领还不足以解释心理社会应激原如何影响体内的生理反应。

“应激”一词的原意是指一个系统在外力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过程,Selye将这个词引入到生物和医学领域,并根据对其本质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对它进行修正、补充和扩大。当前,在医学心理学领域中,应激的含义可概括为三大类: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这是把人类的应激与物理学的上定义等同起来。即金属能承受一量的“应力”。当应力超过其阈值或“屈服点”时就引起永久性损害。人也具有承受应激的限度,超过它也会产生不良后果。

2.应激是一种反应应激是对不良刺激或应激情境的反应。这是由Selye(1956)的定义发展而来。他认为应激是一种机体对环境需求的反应,是机体固有的,具有保护性和适应性功能防卫反应,从而提出了包含三个反应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的一般适应综合征学说。

3.应激是一种察觉到的威胁这是Lazarus综合了刺激与反应两种学说的要点而提出的。他指出,应激发生于个体处在无法应对或调节的需求之时。它的发生并不伴随于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境之时。这种估价来自对环境需求的情境以及个体处理这些需求的能力(或应对机制)的评价。这种说法,可以解释对应激性刺激(应激原)作出反应的个体差异,该理论认为,个体对情境的察觉和估价是关键因素。

由于遇到困难,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和紧张状态称作挫折。影响面对挫折忍受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包括个体生活经历,心身状况,认知评价。挫折人人不可避免,挫折人人都会面临。问题是我们需要了解:了解引起心理挫折的原因是什么?挫折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反应?个体怎样应对心理挫折和危机?社会可以提供那些心理干预措施与方法?当我们遇到困难,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心理和紧张状态称作挫折,或者我们通常所说的失利。心理挫折和危机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心理现象,有轻有重,有长有短。问题是我们怎样积极面对心理挫折,尽快解决心理冲突,化解矛盾,度过心理挫折和危机?是影响我们的健康水平的,结果如何决定于我们的个体的忍受能力,而且是有差异的。

面对同样的挫折时,为何不同的人的忍受能力不同,这究竟取决于哪些因素?对于这些影响因素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挫折忍受力。

例如一帆风顺的人,从小到大所有的要求都能够顺利得到满足,对挫折的忍受能力就会很低。相反,一生坎坷,忍受能力就很强。心身健康的比有缺陷的人忍受能力要强。培养个体对心理挫折和危机忍受能力是有助于适应环境和促进心身健康的。心理动机和基础是内部的,需要合理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和应对技术。压力与应激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与应激可以是急性也可以是慢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许多压力与应激是客观的,例如家庭矛盾和人际关系等。其中不良应激因素包括三类:急性应激源,例如自然灾害;生活事件,例如失恋与离婚;慢性应激源,例如工作压力等。在主观方面还与个人能力、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有关,与怎样合理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去应对有关。在我国,传统文化使人倾向于情感内敛、含蓄,凡事面面俱到,习惯于自我克制。面对挫折时,人们常会本能得出现攻击、退化、固执、冷漠、焦虑等反应。

心理防卫机制是个体应付心理压力或者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适当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可以减轻压力引起的不安,可以起到调节心理冲突和心理保护作用。合理化机制是应付心理压力和挫折的方法之一,无意识地提出一些理由为自己的暂时不满足和挫折解释和辩护,求得自我谅解和安慰,减轻自己的痛苦,达到心理平衡。中国谚语:吃不到的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就是典型的合理化机制。HC

心理防卫机制一词最早见于佛洛伊德的著作《防御性神经精神病》。弗洛伊德在其早期著作中交替使用“防御” 和“压抑”这两个术语。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在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是在潜意识水平进行的,当事人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应用于防卫机制。

这种心理策略的运用,能使个体心安理得,减轻由于心理压力或挫折所引起的紧张不安、焦虑和痛苦。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在心理上采用一些机制,即在无意识状态中,转变一下自己对挫折的看法或与现实的关系,以免受心理上的痛苦。这种防卫机制的运用,是自我的功能,是自卫的作用。以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来说,学习心理防卫机制的理论,不但可协助求助者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也能用来评估求助者的自我成熟程度,作为咨询和治疗的参考。HL

大多数的心理防卫机制是被动的,消极的,如果起到有一定效果也是暂时的,并不能真正起到心理保健作用。而心理应对机制则是主动的、积极的,强调个人自觉的理解和有意识的参与,并依靠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应对,应对方式,应对策略。是个体对抗应激的一种手段。用心理学的术语来定义;则“应对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作出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为性努力”。它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改变现存的人-环境关系(问题指向性应对);二是对应激性情绪或生理性唤醒的控制(情绪调节性应付)。问题指向性应对是通过改变个体支持总是的行为或改变环境条件来对抗应激原;情绪调节性应对是通过应对以降低烦恼并维持一个适当的内部状态以便较好地处理各种信息。信念对人的心理个有重要的影响。具有强烈的信念,是应付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力量来源,也是保持精神充实、情绪振奋和心理平稳的重要支柱。培养良好个性 自幼培养积极、乐观、开朗、意志坚强、善于交流、温和、冷静、自我克克制、知书达理、顾全大局、乐于助人的性格有利于应付困境和挫折,较少产

生强烈的焦虑、不安和痛苦,保持心理上的稳定。相反,消极、悲观、狭隘、、意志脆弱、孤独内向、急躁、任性、情绪波动、好胜心强、喜欢攻击的性格不利于应付困难,容易发生焦虑和痛苦,出现心理上不平衡,甚至适应障碍和行为异常。积累经验,学会处事 阅历深睿、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的人,应付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也强,“艺高胆大”,“遇险不惊”, “受挫不馁”,这样的人,心理平衡,精神充实而健康。而阅历、经验和能力都是后天获得的,需要实践和积累。

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挫折心理 篇5

当代儿童大多数都是独生子,他们是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中和家长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是在“蜜水中泡大的”。因此,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正确对待,出现一些非理智的行为,如表现为攻击情绪;或者冷漠呆滞情绪;或者焦虑烦躁情绪;或者病态的固执等。

1、在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视挫折。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挫折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当自己设立的目标与实际目标产生差异时,当尽了最大努力还不能完成预定的目标时,当自己的合理要求不能满足时等等都会产生挫折。例如:鲁迅曾彷徨过,贝多芬还曾想过自杀,但他们都顽强地战胜了自己的消沉和软弱,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坚定地走向成功。

其次,教师使学生懂得挫折并不可怕,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给人打击和悲伤,但也能使人坚强和奋起。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于激起美丽的水花。”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成了吴王的奴仆。他并不就此认命,而是卧薪尝胆,终于他率众如愿以偿地打败了吴国……鼓励学生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使学生充分认识吃苦精神,并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怕吃苦,不畏挫折。

2、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减少受挫因素。虽然轻度的、较少的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有磨练作用,但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会有伤害,是消极的,应想方设法避免。创造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是减少挫折的首要条件,要求教育者做到:(1)对学生的期望符合实际,要求不能过高过严,干涉无需太多;(2)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给予温暖,不讽刺挖苦,不谩骂体罚;(3)教师要有一份公心,对各类学生,无论是成绩优异的,还是成绩稍差的,一律公平对待,不应存有任何主观偏见。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集体辅导。(1)开展“优点轰炸”活动,培养自信心。活动中先由学生本人找自己的优点,再由其他同学找自己没有发现的优点,尽可能的把优点“炸开”,找出更多的优点,让其释放光芒。这样可使学生心情愉悦,自由畅谈,连平时较自卑、极少发言的学生也找出了不少优点,现出了“闪光点”,培养了自信心。(2)开展“优秀人物伴我行”活动,进行榜样示范。少先队员喜欢模仿,善于模仿,一旦有了榜样,他们会模仿榜样的行动去做,并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利用古今中外的典型人物在挫折中成才的事例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在逆境中振作精神,变压力为动力。选 取的榜样,要有远有近,才有说服力。耳朵失聪而努力奋起终于成为世界著名大音乐家贝多芬;半身瘫痪、身残志坚,以顽强的毅力战胜挫折,精通多门外语,掌握许多医学知识,出版多部著作,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张海迪,这是“远”的榜样,令人心灵震撼。同时,我们生活中间许多战胜挫折的事例更具有生动的教育意义。如下岗工人重新找到生活的坐标,高考落榜者自学成才等等。(3)开展“模拟咨询”活动,培养承挫能力。首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挫折(或苦恼)写在纸上,收集后让每位学生扮演心理医生,随机抽取一张,帮助解决,排忧解难。在帮助他人解除烦恼的过程中,达到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每个人都会有挫折,都会有烦恼。这样,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就会明显增强。

4. 加强心理辅导,重视个别教育。(1)开展心理咨询,建立健全心理档案。每学

期初,都从出学生自卑、自悲、自私、自负、学习焦虑、消极、厌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根据其结果人人设立心理档案。教师可依据不同情况,进行引导、教育。(2)理解信任学生,消除对立情绪。对立情绪是学生是受挫后的逆反心理反映。教师要通过正面的、积极的教育,经过促膝谈心,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增强理智。由于每个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鼓励,因此,遇事要征求他们的意见,维护其自尊心;同时,相信学生会有进步,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消除对立情绪。(3)表扬鼓励学生,消除自卑。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不要太急,更不能在公开场合大肆批评,而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循序渐进的要求提出目标和任务,让学生时刻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前进的信心和毅力,消除自卑。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生甲方面的成绩转为乙方面的信心,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4)创设挫折环境,磨练坚强意志。不经过艰苦的磨练,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没有强大的生命力。许多有远见的教育家,都非常强调从小让孩子经受艰苦磨练,使其懂得生活中还有逆境、坎坷、困难等字眼。对于小学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琐事做起。比如:坚持独立完成作业,特别是作业中的难题,要想办法解决;逐步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尽量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结合实际,组织登山、长跑等耐力活动;开展军训活动,增加学生对困难的体验等等。

5、家长不包办代替。为数不少的家长对 孩子过分溺爱,为孩子包办一切,唯恐孩子受一丁点儿委屈,家长唯孩子命令是从,这些祖 国的未来真的成了不折不扣的“小皇帝”。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家长 替孩子写作业;有的家长到学校替孩子做值日;有的孩子甚至出钱叫同学替他做作业或搞卫 生;有的家长一听到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不问明情况就找老师质询。这种教育的后果 是使孩子逐渐变的懒惰、软弱、任性、固执、娇气、退缩,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另 一种现象则在学校中表现得比较突出:班上总是那么几位学生,同有许多成人希望给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这是不现实的。这既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还会造成孩子长大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自卑、抑郁、厌世等不良心理。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不要觉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千方百计地哄他或忙着帮他解决困难,而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交往能力。

6、要注意把握挫折的适度性。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恰当地把握挫折教育的适度性。挫折教育对提高孩子的心理耐受性来说,决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锻炼人。

家长应适可而止,量力而行。

1、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

2、创设磨练意志的挫折环境。

前几年,孙云晓的《夏令营的较量》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有必要对孩子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作为磨练。许多研究也表明,早年的挫折经验对成年后的影响甚大。如:有人用动物做电击实验,发现凡幼年受过刺激的动物,成年后对刺激就能表现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反之,则不能反应或反应迟缓,且有效性差。对人类来说也是如此。一个从小经过逆境磨练的人,成年后就更能有效地适应环境。所谓“自古

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正因为.如此,3、正确运用激励的策略。

教师运用期望激励、“闪光点”激励、榜样激励等策略,能帮助学生在挫折中重建自信。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如能适时向小学生提供可模仿的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就能使小学生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发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战胜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动力。教师可以向小学生讲述以下抗挫折的榜样:一是以中外名人为榜样,如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海伦;二是以同龄英雄为榜样,如用7岁稚嫩的双肩支撑残破家庭的边荣唐;三是以身边同学为榜样,如班级一位学生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可她勤奋进取,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数奥竞赛中还多次获奖。实践证明,教师的激励,能鞭策学生将挫折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4、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

小学生在受到挫折时往往显得毫无准备,茫然无助。对此,教师要重视心理辅导的作用。可有计划地利用班会、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如设计问题讨论:考试失败了;没有被选为班干部;被老师和同学误解;被父母责怪……你应怎么办?通过这些讨论,使学生明白挫折是难免的,关键在于吸取教训,才可能取得成功。

有些学生之所以打架、违纪、破坏公物等,采取攻击、破坏干扰行为,实际上是他们心中的矛盾情境所产生的怨气、怨恨等找不到合理的发泄方式和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知心信箱、心理热线等,使学生能自由地倾吐他们的抱怨,表达他们受压抑的情感。让学生说出压在心底的怨情,让他们感到轻松,缓解心理紧张和冲突,提高适应能力,维护其身心健康。具体可以这样做:教给学生一些自我心理救护措施,学会心理调节,让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和分流。告诉学生可以通过跑步、听音乐、唱歌、做游戏、写日记等方式来宣泄和调节情绪,以求心理平衡。

如何应对中学生的挫折心理 篇6

我在做班主任的这几年中,学生遇到挫折后自己无法解决的都会找我帮忙,如果遇到挫折后不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那后果是可怕的,例如有的学生由于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而出走,甚至轻生;有的学生由于谈恋爱、打架、偷盗、考试作弊而被学校开除学籍,得不偿失;有的学生遇到挫折后将矛头指向身边的人或物而攻击他们,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所有这些都是中学生遇到挫折后不能正确处理而引起的不良后果。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产生挫折的原因甚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三、中学生遭遇挫折的基本类型

挫折的基本类型较多,但从中学生遭遇挫折的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

1、学习性挫折——由于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而引起的挫折。

2、交往性挫折——由于个体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或与学校及其他群体人员交往时遇到的障碍而引起的挫折。

3、志趣性挫折——由于个体在兴趣;志向和愿望等方面所遇到的障碍而引起的挫折。

大学生挫折与心理健康 篇7

高职学生处于青春期, 是身体和心理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 学生的身体逐渐成熟, 心理也逐渐走向成熟。一是高职的学生在高考时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 与考上好大学的学生相比有挫败感, 认为在高职上学是不得已的选择, 常常贬低自己, 潜意识有自卑感, 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大。二是同是青年学生, 都有互相攀比争强好胜的心理, 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 不愿意接受挫折和失败, 因此, 高职学生常常对自己的矛盾心理产生精神压力。迫于学校的压力, 学习的压力和自身的压力, 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 学生受挫的心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同时自残等现象时有发生。所以, 一定要正确认识高职生的挫折心理, 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高职生的心理问题, 让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对高校的素质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职学生挫折的常见心理

由于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能力还比较浅显, 每个人理想和报复都不同, 因此在面对挫折的时候, 每个人的反应程度和对待挫折的方式都不同。有的学生有积极的心理行为表现, 也有的学生有消极的心理表现。积极的心理表现是指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挫折, 能够尽快摆脱挫折, 将挫折转化为动力;而消极的心理是指学生受到挫折之后, 失于常态的没有目标不受控制的情绪。积极的心理行为是受良好的挫折教育引导的, 而消极的心理行为往往在高职学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危害很大, 因此,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 让学生正视挫折。高职学生常见的消极心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攻击型行为。攻击型行为是指学生在受到挫折后, 经常做出攻击型的行为, 是发生频率较大而且会造成严重后果的一种表现。学生在受到挫折之后, 因为禁不起挫折的打击, 情绪亢奋失去控制, 就容易发生攻击型行为。攻击型行为分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直接攻击指在受到挫折后, 直接把不满的情绪发泄给造成其受挫的人或物身上, 比如对当事人谩骂、诽谤或者殴打等行为, 直接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直接行为最容易发生在充满自信, 对自我感觉良好或者冲动鲁莽, 没有生活经验的高职生身上。间接攻击就是指有意识无法接受所面临的挫折, 而把攻击对象转移到其他人或物身上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比如为自己找替罪羊, 或者在其他人背后议论、抱怨、发牢骚或者制造破坏等等。直接行为虽然依旧存在, 但不如间接攻击普遍。攻击型行为不仅不会解决问题的根本, 而且容易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危害, 因此要对高职生进行挫折教育, 控制其挫折后攻击型行为。

(二) 冷漠心理。许多高职生受挫后, 情绪变得冷漠麻木, 意志消沉, 对人对事都无动于衷。这是更为复杂的一种心理反应。情绪的冷漠会让学生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会导致学生性格变得孤僻, 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不喜欢与他人交往。久而久之, 学生性格就会孤僻, 也会落下心理疾病。比如说, 一位大三的女生因为在找实习单位的时候受到了挫折, 多加用人单位都没有录用。这是由于连续受挫而产生的冷漠的心理, 从学生的面目表情上来看, 看不出任何的变化, 但学生的内心却十分痛苦。冷漠的表现有几种, 长期屡受挫折, 自身无法摆脱;受到挫折后没有希望挽回, 找不到解决方案的无助情绪;心理上的恐惧和不安;进退两难的心理。冷漠心理不仅是面目冷淡麻木, 更是内心充满痛苦和恐惧, 这是一种比攻击型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往往冷漠心理容易使人更易患抑郁症。

(三) 自杀。自杀是学生受到挫折后, 最为极端的一种行为。当学生受到挫折后, 一时接受不了现实的打击, 自我意识的烦恼和痛苦压抑着自己, 对世事产生恐慌, 对自己对生活都没有了信心, 对未来产生了绝望的心理。这时候, 极端的学生认为自杀是解决痛苦的最好方式。这种学生经常是由于个体的郁闷因素已经压抑到一定程度, 自己已经不能忍受内心的痛苦, 就会产生自杀的行为。一个人的爆发力如果不能受自身的控制, 无法向外界寻求帮助, 就会导致自杀行为。很多高职学生在面临学习、就业、生活和恋爱的过程中遇到过许多挫折, 失去自尊心, 对自己逐渐失去细心, 产生自责的心理, 从而导致自杀事件的发生。

三、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解决对策

(一) 建立挫折心理防御体系。开展学生挫折心理的防御体系是让学生培养抗挫能力, 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点。高职学校建立学生挫折心理防御体系的重点就是防止挫折的形成和挫折后的爆发, 因此, 要有效预防和管理。可针对不同的年级专业和不同需求的高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合理规划, 提高内心的控制能力和面对挫折时的应变心理, 科学发展自身素质。针对学生常见的挫折问题开展有关专题讲座,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让学生从讲座中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对挫折进行宣讲, 可以通过校网站和校报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针对不同的对象专门进行心理辅导和调查, 准备个案, 帮助个别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二) 建立挫折心理反馈体系。为了使学生在发生挫折心理时, 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走出挫折的阴影, 战胜挫折, 就要建立与学生实际相适应的挫折心理反馈体系。帮助学生战胜挫折, 对未来充满希望。高效的挫折心理信息反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挫折心理的识别预警。心理咨询机构要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调查, 要先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建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调查识别出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 对这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着重调查, 对正处于挫折心里的同学进行心理辅导;二是学校要安排心理机构的值班制度。学校的心理干预机构要每天安排专业的人员值班以便有效对处于挫折心理的同学进行辅导;三是挫折心理处理新的沟通制度。要及时与校内外的心理沟通进行研究处理, 对受挫折心理严重的同学要制定好各种程度的报告, 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四、结语

高职学生属于在校就读的学生, 没有接触社会, 心理承受能力抗挫能力都很弱, 受到挫折和打击接受不了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学校, 部分同学认为与理想的差距较大, 因此在学业和生活方面挫折感就会更加强烈。因此, 高职学校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 帮助学生走出挫折的阴影, 从而拥有健康的心理走向工作岗位。

摘要:高职的学生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期, 在受到挫折后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影响。比如, 内心焦虑不安、否定自己、冷漠、攻击型行为甚至产生自杀等。因此要为高职学生构建挫折心理的防御体系, 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 加强学生挫折心理的教育。探讨高职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 要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挫折,负面情绪

参考文献

[1]吴晓莉.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形成及调适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 2010, 10

[2]李磊.高职学生就业倦怠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 2014, 18

[3]韩瑞.高职学生心理挫折的成因、危害及消除[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

[4]史超木.关于消除学生心理挫折的思考[J].科技资讯, 2010, 9

[5]张建东.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反应、成因及教育疏导[J].教育探索, 2005, 3

大学生挫折与心理健康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心理;挫折承受力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国内外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承受的压力比较大。同时,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宽松,条件相对优越,但心理素质和挫折承受能力却非常差。二者巨大的反差使他们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将会更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挫折教育的分量和内容的复杂性不断增强,开展挫折教育,要从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认识挫折、预防挫折、应对挫折等方面进行教育和训练,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指导大学生在遭受挫折时能够保持身心平衡,并最终战胜挫折。

一、大学生常见挫折类型

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障碍或干扰而使个体目的不能实现、需求不能满足时的消极心理状态。就大学生而言,他们面临的挫折类型主要有:

1.学业方面的挫折。由于没能进入理想的专业而失去学习兴趣或因为环境适应能力差导致成绩不够理想。

2.生活方面的挫折。部分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导致日常生活困难或盲目羡慕别人高消费,而家庭又无法满足其消费需求,心理长期不平衡,导致产生自卑感和挫折心理。

3.人际交往方面的挫折。由于不同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成长特点,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障碍,与同学、教师在一些日常琐事上矛盾不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室友关系紧张,进而产生挫折心理,严重的甚至引发恶性事件。另有部分学生因恋爱失败,造成心理失调,甚至导致精神崩溃。

4.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造成的挫折。很多学生对专业学习及个人追求的期望值过高,然而社会阅历较浅,对自我认识的参照点比较少,对社会的评价能力不足,造成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从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二、大学生挫折产生的心理因素分析

1.人格不够完善。大学生在生理上已是“成人”,但在心理上仍然不够成熟。大部分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优越,缺乏磨练,遭受挫折后往往会心灰意冷,意志消沉,面对种种社会矛盾,心理难以调适,挫折也就随之而來。

2.认知差异。由于认知不同,同样的挫折情境对每个人造成的打击和心理压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心理成熟度和思想境界高的大学生,较少产生挫折感,反之则会有严重的受挫感。

3.期望值过高。一个人的自我估计、期望水平恰当与否,往往是造成挫折的重要心理因素。抱负水平高的学生若为自己制订了一个无法实现的人生目标,那么必然遭受挫折。过高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会使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失落感,促使挫折心理的产生。

4.心态失衡。由于大学生不能全面、正确地看待事物,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从而产生嫉妒、失望、自卑等心态,这些心态自然会使他们产生挫折心理。

5.动机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常常会因同时追求一个或几个目标而同时产生多个动机,但由于条件所限,这些动机无法同时实现,因此常处于动机冲突之中。如果不能处理好,就会陷入困惑和苦闷之中,甚至颓废和绝望,无力自拔。

三、培养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对策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应引导大学生客观、公正地面对挫折、评价挫折,从挫折中汲取积极的经验。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使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坦然面对挫折。其次,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挫折观,使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与挫折挑战。

2.实现挫折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一般来说,挫折容忍力大小与政治信念、政治修养和政治觉悟高低成正比。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侧重提高大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向学生提供可模仿的敢于战胜挫折的榜样,以此激起学生内在的激情,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失败和挫折,进而转化为战胜挫折的勇气、信心和动力,正确面对自我、面对人生。

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通过开设心理常识课,普及心理素质方面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预防挫折问题的产生。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系列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用爱心和责任心帮助学生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提高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能力。

4.通过社会实践磨练,提高大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大学教育的实践环节在教育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利用好这一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则更直接、典型和具体。要教育学生把勤工助学、打工、兼职中遭到的挫折和逆境作为磨砺自己的宝贵机会,把它当作激励因素,在自助中自立。利用大学生开展军政训练的机会,通过远足、拉练、打靶、实战演习等特殊项目训练,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磨练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可以让大学生适当地参加社区挂职锻炼,到相应岗位去实习,使他们在社区挂职的实际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提升人生精神境界,培养屡败屡战的气概和意志力。

参考文献:

[1]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让《品德与生活》真正走进学生生活教学反思下一篇:《英语教学策略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