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策略论》读后感

2024-10-01

《英语教学策略论》读后感(共9篇)

《英语教学策略论》读后感 篇1

《英语教学策略论》读后感

王笃勤教授编著的《英语教学策略论》是外研社出版的“英语教师教育系列”丛书之一,书是09年在西安学习期间发现购买的, 当时感觉这本书像一本工具书,有好多实用有效的教学技巧,就买了,但回来后,一直没有耐心看完,只是以前在教学中遇到什么问题,需要找哪方面的策略时,总会翻看需要的章节。这次静下心来,细心研读,一下子就被书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大量的课堂操作方式以及技巧吸引住了,自己感觉收获很大。

一是本书语言浅显易懂,内容实用,举例具体。从内容来看,本书从宏观和微观地角度论述了教学中的策略问题,从总的教学原则到一般的教学步骤,进而到具体的教学技巧,层层扩展,提供了大量的各种教学原则下的具体的教学策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和实用性,其中不但从宏观对一些运用于所有课堂的组织策略,激励策略,提问策略和课堂评估策略等普遍性教学策略展开了详尽的介绍,而且从微观层面对具体的词汇、语法、阅读、听说和写作课的只适合于某特定目标和具体内容的具体性教学策略也做了具体阐述。看完书后,我感觉自己对以往一些教学中的做法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同时,也能更轻松,更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来进行课堂教学。我对提到的“有效提问”感觉印象最为深刻.感觉很好的解决了自己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的一些困惑,如在技能教学策略中,就“听力教学策略”,它就提出了“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听前热身,介绍背景”、“指导方法,授人以渔”等的方法;“阅读教学策略”中,它就提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多种教法”等策略。如在提问方面:我们要注意提问的梯度,提问最好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层到深层,由聚合到发散,由是非问题到what问题再到why问题;如: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准备时间,一般以三到五秒为宜,最多不能超过20秒;又如:提问不只局限于教师提问还应该有学生提问.学生提问要注意制造自由的空间和安全的环境使学生可以毫无顾虑地提问.还要注意一堂课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给学生留有提问的时间,而不应将学生提问留到节课课结束之时.我觉得这些策略非常切实,特别符合我们英语的教学,如果能充分学习并利用这些策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悟,我相信,我们的英语教学成效定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是读完本书让我羞愧于自己在教学理论和策略方面知识的匮乏同时,更让我明白英语教学的成功应体现在“培养学习者在真实的情景中有效使用英语的能力”,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好多都是自己一些粗浅的经验积累,在教学中很多时候只是随心教学,所以一直以来,自己成熟稳定教学风格形成方面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而阅读此书,让我了解了许多有理论支持的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教学法、认知法、自然法、社团教学法、沉默教学法、全身反应法、暗示教学法。从书中我悟到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必有法”的原则性和“教无定法”的灵活性特点之间的统一关系。教师不应拘于一法一策,囿于一方一圆,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各类方法加以组合和调配,在吸收、借鉴已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逐步形成富有教师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三是书中的好多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呈现学习任务时,应当向学习者描述任务中的问题发生的物理背景、组织和社会文化背景。并且,问题的呈现必然是有趣的或吸引人的,目的是引导学习者的积极参与。让学习者体现到伸手可及的成 1

功;教学活动的设置应考虑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情感;老师可以和学习者商量课堂活动的内容并建议学习者把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带回班上。教师的性格及其与学习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在调动学习者学习方面很重要。文中提到“即使我们不能完全改变自己去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但我们可以主动了解学习者感兴趣的话题,如:流行音乐,年轻人喜欢的电影,新车,科技的发展等。看到这里,对于学生为什么没有积极参与我自以为精心准备的课堂活动,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设计活动时,自己只是从教材内容和个人兴趣出发。当学生冷淡对待活动时,自己只会埋怨大的学习环境不好,埋怨学生不配合,极少去思考是否学生对内容感兴趣,是否活动的难度适合学生,课堂指令是否清晰等因素。

四是对如何有效使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说道教材不是圣经,为什么学生不想说,或不肯说,不知道如何说,是因为书本上的内容与我们学生思想认知水平出现了差距,虽然教材提供给了我们很好的话题,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所以,教材不是照本宣科的圣经,而是一块需要我们精细雕琢的原石。这就要我们老师花较多的时间与精力,通过网络等渠道查找相关资料,来充实我们的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达到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完美统一。从而使学生不再将英语看成枯燥的教材,而是一门集文化,科技,历史,哲学于一体的潘多拉的魔法盒。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有所求,有所得,有所说,有所感。同时,要在一定的高度设定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为了强化教学重点,课堂上讲解语言知识过多,教学程序是先教重点单词和句型、后教对话或课文,采取演绎法的程序,这些都不符合外语教学基本规律;另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突出学生活动的主体地位,特别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进行口头会话训练,并充分利用语言情景因素和模拟交际因素,但是同时却没能对当堂课既定的目标内容进行专门强化训练,没能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干预和导控作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显得不足。这是因为有些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对语言规则的认识过程看作学习的主要过程,因此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语法知识的学习,教学过程以教师讲解为主,却违背了语言学习需要由“量变引起质变”的基本规律。也有些教师把语言学习过程看成简单的刺激--反应的过程、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因此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 却忽视教学过程的系统性,阶段性双基目标, 造成平时教学与阶段测试相脱节,从而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然而针对一定教学内容的“输入”和“输出”教学过程(亦即学生的习得过程),必须与明确的目标结合起来。比如输入过程可能包括声音输入、有声阅读、理解、朗读、背记等几个环节,这个过程即学生吸收语言材料(感性学习)的过程;输出过程则包括重要的词汇、短语和语法点的训练(即“词句文”训练,既包括口头训练、也包括笔头训练),也包括以巩固教学效果为目的的高层次口、笔头模拟交际训练(即会话和书面表达训练)。只有将语言教学过程中的若干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多层次、多形式、高密度、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过程。

总而言之,以上这些是我读完本书,结合自己英语教学的一些粗浅的体会和看法,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No pains, no gains!” 我相信,只要不断努力的为之奋斗,就一定会在英语教学方面认识提的更高,走的更远。

《英语教学策略论》读后感 篇2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时代、人才竞争时代,并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我国教育界,尤其是外语教育界的历史重任,这对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从一个普通大学毕业出来的学生,往往既不能听,也不能讲英语”(李岚清)。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尴尬现实,学生们所花时间和代价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所以,进一步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深化外语教学改革已可不容缓。以下是笔者对这一现状的分析及解决意见。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1 教学目的偏离实际

虽然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了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就是说,大纲要求大学英语的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重在使用。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一考试的通过成为广大教师衡量其教学能力的标准,也成为学生们理解的学好英语的标准。虽然,这个考试确实能说明学生一定的语言能力,但并不全面。很多通过考试的学生仍然无法用英语正常交流,成了所谓的“书面英语”。

1.2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我们一直强调教学形式多样,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保持多样的形式并不容易。由于教学目的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很多教师把精力都放在让学生做模拟题上,特别是四、六级考试的应考前,很多教师把课堂变成了四、六级辅导班,布置大量的模拟题套题让学生喘不过气来。这样,从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说,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向较窄,课堂内主要听老师的“满堂灌”。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渐渐减弱,以致于最后不会提问。

1.3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制造或传播的意义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吸收才能成为学生个体所认同的意义。心理学研究证明,我们能记住听到的20%,看到的30%,看到并且听到的50%,说过的80%,说过并且做过的90%。可见,越是主动地学习,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学习过程就越成为意义制造的过程。然而,在四、六级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氛围中,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自然也就不会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盲目性,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该怎样去学习。

2. 对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教学中存在这些问题是有原因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对大纲精神的把握和教材的运用不够好

在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一是忠于教材,坚持“以本为本”,照本宣科;二是依赖教材,而不能进行精“加工”;三是囿于教材,而不能突破教材束缚。我们不能把教材看得太死,要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去教教材,对教材的运用要灵活。为了达到一种目标,我们可以运用教材所选篇目为例,也可以选用教材之外的篇目。教师有了这样的理解,在教学中就不会死搬书本。

2.2 评价制度单一

当前的评价方式单一,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活动。虽然我们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和老师,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影响,由于中国教育选拔功能的影响,目前我们的评价制度还是比较单一,以考试成绩确定考核等次的方法还没有完全得到改革。在这种评价方式的影响下,教师和学校仍然是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导致平时的教学活动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以及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安排缺乏长远计划,注重短期目标。

2.3 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引导

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内自说自话,不顾学生的反应和兴趣。有些教师对课内阅读文章引导学生作反复的理解,忽视了对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课堂外,教师未能及时有效引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许多教师上课仅简单公布练习答案,学生也逐渐养成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缺乏创造性思维等一系列不良习惯。

3. 可运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1 更新教学观念

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是:尊重学习者的选择;注重通识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培养,等等。大学教育要进行传统观念的更新,树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思想,确立信息时代的人才观:拥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教师要在熟知教材、深人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从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教案为中心转变以学生认知特点、认知规律为中心。有些内容出现过于简单或复杂的可以删除,另选适合学生水平的文章来学习。在内容确定的基础上,采取多样有效的教学形式,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采用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爱学、乐学,变单向、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这样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2 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仅仅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完全不够的。教师一定要充分意识到:教师是外因,它必须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习是自己的事,应该怎样听好每堂课,如何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学科作业怎样完成,对老师的提问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这都是自己应有的基本行为。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成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使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创造自主学习环境。我们要通过设疑、发散思维等方式,创设条件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吸引学生,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3 注重因人而异的分层教学

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视学生为能够不断发展的个体而不是容器。学生程度的参差不齐决定了教师应重视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在校的学习都是在先前的社会化水平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学校教育中的所有内容学生都是利用先前所获得的观念进行同化和吸收。视学生为能够自我发展的个体,承认学生之间有先天获得和后天形成的差异,这一前提下的个性化教学才是合理的。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作出不同要求。如,同是一个单元的学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在完成课后练习后进行进一步的话题写作及翻译方面的练习;对中间层次的学生可以进行课后练习的扩展知识了解;剩下的学生则在教师的帮助理解下完成课后练习。

4. 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外语教学中,教学理论众多,运用于实践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必须要从学生入手,注意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制定具体策略,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教学行为的分析和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87.

[2]吴军赞, 朱葵.关于大学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3]周敏.英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7.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策略论 篇3

[关键词]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脱节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43

笔者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已经有11年之久,在此之前,笔者还有11年的初中英语教学经历。经过长时间的调查、观察和反思,笔者发现了一个规律:很多学生在初中学英语时,很轻松、很感兴趣,成绩也很好。到了高中,其成绩猛然下降,学起来非常吃力,甚至纷纷失去信心,从而出现一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苦苦挣扎,形成很大的负担,英语成为高考总分的拉后腿科目。回想起初中时的轻松和高中时的艰辛,有些学生向初中英语教师诉苦,但也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从初中到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和过渡的问题。

一、高中新生英语成绩突然下降的现象及原因

笔者所在的高中为县级重点高中,所以生源相对比较好,就英语学科来说,这些新生的中考英语成绩大多数都在75分到80分以上(按总分100百分计),如果按总分150分计,他们大多数达到113到120分以上。但是高中一年级,不管是平时测试还是段考或期考,其年级优秀率很多情况下达不到30%。很多学生上高中之前英语学得很好,在刚入高中后不久就遇到英语测试不及格,而且不及格的次数接二连三。对于部分学生,英语科是他们初中时感到学得自豪的科目,到了高中却被失败打击得一蹶不振,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开始动摇,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刚开学时的豪情壮志不再,却处在一个艰难、尴尬的境地,英语成绩过早出现分水岭。原先英语很拔尖的学生,他们的词汇量很大、阅读面广、能很快适应这些考试,他们仍然是英语学科的尖子生,但这样的学生很少。有些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好,意志坚强,善于总结,经过挫折后,能很快适应高中英语教学和考试的特点,及时调整英语学习的策略,终于还是跟上来了。他们虽然不是很拔尖,但是平时成绩都在100分到120分之间(按总分150分计),起码有一半的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失败中苦苦挣扎,英语学习和考试成为他们高中三年学习摆脱不了的痛。不管怎样努力,英语成绩一直停留在同个分数段。在150分总分中,有的停留在85-95分之间,有的停留在75-85分之间,这两个分数段占相当大比例的学生人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的原因。

第一,高中考试题量的猛然增加和试题难度的突然加大是高一学生英语成绩大规模滑坡的最主要原因

高中之前,一般是学什么就考什么,词汇量要求比较小、文章的阅读量比较少,所以学生学起来轻松,考起来也轻松。到了高中,在“立足高考、一步到位”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每次考试所选的题目不是高考真题就是高考模拟试题,分别来自全国卷和其他省份的题目。其题量、词汇量、语法点及其难度远远超过高一学生的承受能力,有很多詞汇和语法根本没有接触过就考了,学生考不好是理所当然的,学生的信心受到打击也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从教材设计的角度看,高中前和高中后的语法要求相差太大

多数学生进入高中前根本不懂什么语法知识。没有句子成分的知识,更不懂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这些句子类别,不重视词性,以至于词汇误用、笑话百出,如果专门抽时间补以前的语法知识,课时进度会很慢。只有积极进取的学生通过教师的提点,能及时补回来。对于学习比较被动的学生,由于老埋怨以前没有学过而不愿及时补过来,导致不懂也不愿及时补、不补反而更加落后。这是产生大量英语学困生的重要原因。

第三,学生本身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影响

高中前后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他们需要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适应过程。也有些学生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产生“松口气”的念头,学习懒散,所以成绩下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高中的艰苦性认识不足,认为在高中学习也像在初中那么轻松、那么放松,结果对困难准备不足,更容易失败。

第四,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高中之前的课堂变化多,听说训练多,而高中英语课堂阅读多,语法内容更多、更系统。高中前英语课往往对教材讲解非常详细,而高中英语课由于内容多,一般不会面面俱到,而是有选择地讲重难点,上课的节奏也更快。所以对于那些过于依赖教师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跟上这个步伐。

二、初高中英语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根据教与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使能目标为根据,如果教学目标与原有知识的距离太大,它的使能目标太多,就像一步登天,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有些人戏称高中英语教育为“放弃教育”——活生生把一群学生拉下来,抛弃掉。因此,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科学灵活地使用现有教材是初高中英语教学有效衔接的根本

一切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以当时的教育对象的原有知识为基础。相对于高中新生来说,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听力太难、太长,其文章太复杂、太长。高中前的英语文章比较短,相对比较简单,所以很容易读、也容易背,只要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大多数能背下来、甚至默下来,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学起来很轻松、效果好。但是高中的课文复杂、篇幅长,如果每篇文章都做精读课文来讲解,课时不允许、进度也跟不上。如果每篇文章只做泛读材料来用,学生只得到泛泛的信息,记忆不够精准,很容易忘记和混淆。有些学生想把文章背下来,由于难度太大而望“文”兴叹。对于这个现实,有些高中干脆把人教版教材直接用作泛读教材,直接选用《新概念英语2》作为精读教材。这样能更有效地衔接高中前后,使学生有比较适合的材料进行读、背、默,他们所学的知识更精确、清楚、有条理。有了扎实的基础,就像树有根、水有源,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实行教材辅导材料的校本化

现在高一学生不缺资料,但是缺乏适合他们自身水平的教辅资料。这些资料都来源于出版社。这些出版社的资料一般有两大特点:一是互相抄袭,你抄我的,我抄你的;二是这些资料动不动就选用高考真题,以示其权威性。尽管这样,它们不一定符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水平。现在多数高中的资料都是年级统一的,其不利之处就是因为这些资料的难度只适合小部分优秀的学生,而对于中等生来说很吃力,对于学困生来说就是浪费。只有研发适合自己学生的校本教辅资料,才能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能使学生进入高中后快速适应高中的英语学习。首先教会学生勤用、善用工具书,如《英汉词典》《英语语法词典》或《高考必备》等,只要勤动手,总会开卷有益。其次要求学生养成大声朗读、背诵的习惯,这样有利于语感的形成。再次,强调学生重视积累,及时重现。不管是新的知识还是旧的知识,只要不断重复,都可以掌握。最后,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感悟,扩大知识量。

第四,针对高一学生的特点,要采用有效的过渡式的教学方式

面对新生,高一英语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衔接,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在速度上,先放慢起始进度,然后再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呈现上要尽量做到以旧带新,降低学习的难度。对新生来说,阅读难度的大幅增加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分步骤、有选择地补充适当的配套教材。好的配套教材能帮助学生获取文化信息,巩固和拓宽语言知识,增强英语语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有趣的读物,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阅读能力当然也就不知不觉地提高了。总之我們要照顾到高一学生的特殊性。所以在课堂设计上,目标应尽量少一点,活动和互动多一点,多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自学,使其学会互相学习,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进行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平稳过渡,一旦到了高一,他们基本上就懂得了高中英语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为他们的学习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第五,高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高中前后的不同,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高中前的英语是基础英语,比较简单且要求低;而高中英语容量大、节奏快、要求高,几乎每节课都有新的内容,需要学生及时地掌握、消化和巩固。高中英语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才能记得多、记得牢。高中前的英语比较简单、内容少,基本不重视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仅凭课堂的反复讲练就能记住。进入高中后词汇量、知识点猛增,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如记忆单词时避免死记硬背,应结合拼写规则来记,这样才会记得快、记得牢。在对付遗忘方面,告诉学生艾滨浩斯遗忘曲线,指导学生根据遗忘规律,自觉科学地安排复习、提高记忆效率。

三、结束语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一批批高中新生是否能顺利渡过难关。在这个方面,我们以前没有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很深入地调查和研究,只要我们经常调查、研究学生的学情,就会发现和解决在教学中不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治安策》读后感 篇4

学者对贾谊的评论中,影响很大的是苏轼的《贾谊论》。文中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贾谊有王佐的大才,很可惜不能很好地用自己的才能。

我的看法,贾谊是善于用才的。理由有二:

一、贾谊能做官。年二十余就入朝为官,受到汉文帝赏识,一年中就升到太中大夫。天子还想让他任公卿之位。

二、贾谊能作文。贾谊死时才三十三岁,留下《过秦论》、《上疏陈政事》、《大政》等诸多名作,如《过秦论》堪称千古名篇,被司马迁收入《史记》。《上疏陈政事》被班固录入《汉书》。汉人著述虽多,能留下千古名篇的能有几人!贾谊虽然英年夭折,却也高度施展了他的才华。怎么能说他“不能自用其才”呢?

许多学者认为汉文帝是明君,在明君当政的时代还不被重用,那就是臣子自己不善于用才。理论上似乎可以这么讲,实际要比理论复杂得多。君臣合作是成功的保证。但是君臣是否能顺利成功地合作,有四方面的因素:时代,形势,君主和臣子。君主是很重要的,但明君并非没有冤假错案。

贾谊提出改革方案。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损有余而益不足”。他的方案必定要损害王公贵族的利益,自己要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这是古今中外毫无例外的。苏轼为贾谊设计人生道路:“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惟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这是天真的想法,至少是书生气十足!如果与绛(周勃)、灌(灌婴)深交,就会同流合污,还怎么能去改革!如果真想改革,即使是深交,也会因为利益冲突而断交。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就是要从既得利益的当政者、权势者手中将其中一部分的利益拿出来分配给其他应该获得利益的人。当政者如何不反对?商鞅、吴起的改革,虽然得志,君主一死,他们就遭殃。管仲、子产也搞过改革,没有待且忍,仍然得到成功,因为死在支持改革的君主之前。所谓“十年可以得志”,也是靠不住的。十年,世事变迁,三十多岁的贾谊如果真的得势,位居众臣之上,七八十岁的老臣岂能不忌?怎么能“举天下而惟吾之所欲为”?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个幻想,那么贾谊就可能变成改革的对象,不但不支持改革,还可能极力反对改革,迫害改革者。

周勃、灌婴批评贾谊说:“擅权纷乱”。王夫之认为,“于谊为诬,于轼允当之矣。”对贾谊来说是不合适的,是诬陷;对于苏轼来说则是公允正当的。“藉授以幼主危邦,恶足以知其所终哉?”如果真的将“幼主危邦”委托苏轼去料理,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王夫之认为:“王安石之于谊似矣„„然则世无逆求于己,己未豫图其变,端居臆度而欲取四海而经营之,未有能济者也。充谊之志,当正学之世,尽抒其所蕴,见诸施行,殆可与齐黄并驱乎?”(《读通鉴论》卷二《文帝》)贾谊与王安石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想经营四海大事,从来不考虑自身的安全问题,结果遭人陷害,导致失败。如果有明君能够信任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肯定会做出一番大事业,“功不在禹下”。

李贽认为贾谊“通达国体,真实切用”,“汉廷诸子,谊实度越。”后代一些儒臣“以朝廷之富贵养吾之声名”,却“亦敢于随声雷同以议贾生”(《焚书》卷五《读史·贾谊》)。李贽以大无畏的精神议论古今,不崇拜权威偶像,独抒己见,对贾谊能做出这样的评价,实属不易。后代当官的没有研究,只是随声附和,议论贾谊,不能理解贾谊的切实政见。这大概也包括苏轼的《贾谊论》中的观点。

陈平与贾谊,都是西汉的政治思想家,都是智力非常高的杰出青年,命运却大不相同。差别在哪儿?同样有奇才,同样在年轻时展示出来,同样有人告状,而告状者同样是周勃、灌婴这些文盲或半文盲的武夫。不同的是君主,刘邦与汉文帝。刘邦经过了解,认为陈平的受金盗嫂只是小节,他的才智正是当前激烈竞争所急需的,因此,不但没有责备陈平,还给

予厚赐,并赋予特殊的权力。为陈平以后立奇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叫良匠不因小节弃大材。汉文帝就不一样了,他对于周勃等诸老臣特别尊重,不敢得罪先帝时代的老臣,开国元勋,只好牺牲青年学者。当时没有对立面的压力,不用贾谊暂时还没有亡国的危险。汉文帝是继位之主,也没有那点远见卓识,也缺乏刚毅果断的气魄,实在顶不住那些老臣的围攻。刘邦是创业之君,汉文帝是继业之君,区别还是相当明显的。刘邦如果像汉文帝那样,就不能夺取天下。总之,由于时代和形势的不同,由于君主的不同,决定了陈平与贾谊的命运不同。

在贾谊看来,治理国家就如同屠夫宰牛,一方面用仁义去安抚百姓,另一方面在适当的时候也要运用武力手段进行强有力的控制,这才能使国家安定,人民富足。

贾谊的建议虽然是从为维护封建王权出发而做出的,但是对现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我们要维护社会的安定秩序,保证人民的安定团结,一方面要多推出惠民利民政策,但是当国家主权问题受到威胁时,我们又要毫不畏惧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教师教学策略有哪些种类 篇5

基本类型

产生式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

优点:

① 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因此学习效果较好;

② 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③ 产生式教学策略主要出自学生自己,因此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

不足:

① 设计不妥,可能导致认知超载或情绪低落,或是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

② 学习的成功依赖于学生先前已具有的知识和学习策略的广度。

产生式教学策略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优点:

① 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因此学习效果较好;

② 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③ 产生式教学策略主要出自学生自己,因此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

不足:① 设计不妥,可能导致认知超载或情绪低落,或是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

② 学习的成功依赖于学生先前已具有的知识和学习策略的广度。替代式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

优点:

① 比产生式教学策略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

② 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

不足:

① 因为学生智力投入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略好;

② 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因而学生学习志趣难以调动,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策略长久以来,传统教学不重视教学的社会性,教学中教师没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实现合作交往需要的机会,没有将人际关系、合作与竞争作为推动学生学习、认知发展的重要动力。一般认为,学生之间的交往存在合作、竞争、个体三种形式:合作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的,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交往方式。竞争式,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对共同目标的争夺。个体式,个人能否达到目标与他人无关,关注自己学习的掌握,强调自我发展,不参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游离于群体活动之外。生生互动基本上是一种对称性交往。在一个学年段的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相近,是在一个对等基础上的交往,交往是平等互惠的。以合作形式进行的学习称之为合作学习,以竞争形式开展的学习称之为竞争学习,以个体形式开展的学习称之为个别学习。而小组学习则是合作学习中的一种基本形式。研究表明小组学习有几方面的优越性: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情感沟通,改善人际关系;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竞争,这种竞争有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也会直接影响各组的工作效率,甚至伤害成员相互间的感情。要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应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一般情况下,一节课中有一定难度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以3次为宜,做到开放空间与开放时间相辅相成。每小组研讨的民主性集中表现在充分尊重与众不同的思路和独到见解,吸纳与众不同的观点。小组研讨的超越性,则集中表现在作为学习的共同体展现出得创造性。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使小组间通过竞争共同得到提高的同时,个人及小组群体分享成功的快乐。培养个体交往意识及交往技能。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可能做到成员个体间的绝对均衡。因此要培养小组成员的个体交往意识及交往技能。竞争与合作学习策略竞争与合作是人际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竞争与合作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人际相互作用中个人实现目标的手段。在某一具体活动中,参加者选择哪一种手段依赖于环境和个人自身的不同因素。一般认为,可能获得的利益是比较重要的因素。如果某种活动对参加者双方来说,一方获得的利益量是另一方的损失量,这种活动大多是竞争性的。1.课堂中的竞争课堂教学中的竞争行为,是指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展开的一种较量。从竞争主体的结构来看,课堂教学中的竞争可分为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的竞争、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竞争、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竞争。两个个体之间或两个群体之间产生竞争必须有三个条件:双方都想达到同一目标;一方达到目标,就会排斥另一方去达到;因为双方都知道其中的一方必被淘汰,所以双方都为达到目标而竭尽全力。因此,在竞争中,双方都会努力争取获得优势地位,即针对目标方面获得比对方更优越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竞争既可能激起学生个人发愤努力,从而在学习上得到更大的收获,也可能由于这种收获仅限于受到奖励的学生,而挫伤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应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因此,为了某些学生的利益而对其他学生进行公开侮辱是不道德的。只有那些相信自己有取胜机会的极少数学生才能受到竞争的激发。竞争对大多数不能取胜的人来说,是造成不安全感、自我怀疑和个人不幸的源泉。总之,课堂中的竞争无对错之分,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来决定是否采用竞争策略,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课堂教学中的合作课堂教学中的合作行为,是指学生之间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而彼此配合、相互协助的一种联合行动。合作行为的产生,必须具有以下基础: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切合作,都是两个以上的人,趋向于同一个目标或结果,有意无意表现出来的种.种配合的行为方式。合作双方如果没有共同的目标,并且也无实现这一目标的要求和愿望,那么合作行为将不可能产生。有较接近的思想认识。要使合作行为产生,并且能持续下去,合作双方还必须具有比较接近的思想认识,即使这种认识是暂时的。只有合作双方对共同目标的性质、意义有较一致的了解,互相信任,努力趋向共同目标,才有可能维持和发展合作行为。有一定的条件。合作行为是在一定的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即使是最简单的合作,也必须具备基本的条件。有较好的配合行动。合作行为从根本上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动上的配合。没有合作双方行动上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即使思想认识较接近,也难以产生现实的合作行为。配合行动包括时间上的配合、地点上的配合和方向上的配合三个方面,尤其是方向上的配合最为重要,合作双方要始终朝着同一方向共同努力,否则合作行为就难以产生。无论是从理论上来说,还是从实践来看,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行为的产生都离不开教师所创造的各种条件。

在引导与帮助学生进行合作方面,教师有必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激发学生的合作动机。教师在运用外部奖励手段时,可多考虑对集体成果的评定与认可。

2. 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养成社会交往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并不能保证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合作。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时,才能顺利开展合作学习。

3. 保证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集体学习。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促进个体积极学习的保证。同学之间积极地相互依赖意味着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启发中共同学习,而不是消极地依靠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解决全组的问题。学徒制学徒制最初是适合于工业发展阶段的职业教育而兴起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通过学徒制制造了无以数计的能工巧匠,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对技术的发展、传递以及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徒制是适合于手工操作的技术教育形式,其缺陷是明显的,

一是偏重实际操作技术,忽视基础理论知识;

二是这种培训只限于小范围地教、小范围地学,效率低,不利于大批量培养人才;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有哪些 篇6

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生状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善于创造条件,让教学准备的预设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弹性,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益,使学生能习;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与学的反思,使学生会学。

《英语教学策略论》读后感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测评,改进

近十年, 素质教育被再次提到新的高度。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在全国范围内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又于2004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引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 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于2002年起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63所高校参与试点。从几年的试点情况看,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促进了试点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带动了其他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素质拓展和素质测评的重视, 探索出一些较有操作性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 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但也有待改进。

一、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分析

从综合素质测评的方式看, 大体可分为综合素质量化和认证两大类。

1. 综合素质量化

通过笔者亲自调查和网络搜索发现, 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采用量化测评方式的居多, 测评内容的项数不尽相同。如北京XX大学的学生素质测评方法中, “学年综合测评成绩以分数计, 其中品德行为表现、学业表现、文体表现三个单项分在总评分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70%、10%”, “品德基本分满分90分”, 品德行为中“政治思想20分”。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 (试行) .http://ldxsc.buu.com.cn/article.asp?id=3159)

有的将学生素质测评项目分为四个方面, 如中国XX大学, “学生素质测评项目:分为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素质四个方面”, 各项满分100分。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学生素质测评暂行办法[EB/OL].http://222.195.158.131/xsgz/005641.htm)

有的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分为五方面, 如西南XX大学, 其中一级指标01思想道德素质20分, 02业务素质70分, 03科技文化素质6分, 04身心素质4分, 05创新及特色素质 (附加分) 20分。 (西南石油大学.学生手册[Z].2005年, 9月1日.)

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 基本是把学生的各项素质进行量化。《XX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中规定, “品德测评满分100分, 权重0.15;学业测评满分100分, 权重0.65文体测评满分100分, 权重0.10;能力测评满分100分, 权重0.10”, 其中“无偿献血者每次加6分, 参加验血但因体检原因未献血者加1分”, “凡考试作弊者, 每次扣10分;每旷课1节扣1分”, “班委、团支委、科代表、舍长加6分”。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EB/OL].http://xgc.w2.hycollege.net/news_view.asp?newsid=221.)

《XX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 (2007年修订稿) 》规定, “德育素质测评满分为100分”, 其中“政治思想20分”、“道德素质40分”。组织管理能力20分中, “院学生会主席20分”, “院部长13分;院副部长11分”, “院干事8分;各系学生会对应院学生分数低一个等级;班干部对应系学生会低一个等级, 2分一个差距”。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 (2007年修订稿) [EB/OL].http://tw.lzy.edu.cn/ReadNews.asp?NewsID=342.)

《XX职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 (试行) 》中“能够参加实践活动, 表现一般, 得5分;无辜不参加实践活动者一次减5分”。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陕财职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 (试行) [EB/OL].http://www.sxptife.net/xuesheng/ShowArticle.asp?ArticleID=386)

《XX外国语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中“第八条品德行为表现的基本分为70分”, “文明宿舍成员每人每次加4分, 免检宿舍成员每人每次加6分”。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E B/O L].http://www.qflpc.com.cn/xuesheng/show.aspx?id=280&cid=26.)

2. 综合素质认证

素质认证主要表现为采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来记录学生的素质拓展情况, 其代表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载体, 在毕业时颁发。该证书基本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素质拓展情况的记实, 记录内容为学生参加素质拓展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它涉及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它等六个方面。学生毕业时, 该证书由学校统一打印, 加盖学校素质拓展中心的公章后, 连同毕业证一并发给学生。

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试点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组织和领导, 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办法, 引导大学生进行素质拓展, 促进了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经过几年的试点, 这些学校的学生已经进入“双证”择业时代, 人手一本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敲门砖”, 与传统的《学历证书》同时作为用人单位选择学生、评价学生的有效载体。西南交通大学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来, 狠抓机构组织、活动规划、证书管理、认证体系四个环节, 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凸显了特色。 (刘爱娟.西南交通大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EB/OL].http://www.cycnet.com/cms/2006/qczg/zzdx/200606/t20060613_331836.htm.)

二、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主要问题

目前, 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在进行到一定程度后, 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 有的甚至无法再继续下去。探析这些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 可以发现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即评价目的欠明确、评价内容欠全面、评价方法欠科学、评价结果欠理想。

1. 评价目的欠明确

综合素质测评的主要目的应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综合素质, 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部分学校评价学生的侧重与学校培养人才目标不相符, 测评指标的正面导向性不够, 学生的认可性与接受性不高, 起不到科学与准确评价学生的目的。测评工作本身缺乏目的性, 存在为测评而测评现象。具体操作中测评不够民主, 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等等, 违背了测评的公平性和公开性, 导致不能充分发挥综合测评的导向性作用。

2. 评价内容欠全面

各校综合素质测评内容表述不尽相同, 如对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方面的测评, 有的是品德测评, 有的是德育素质测评, 有的是品德行为表现测评, 其实这些看似相近的项目的内涵是不一致的, 造成评价内容的不完善。测评内容的项目数不一, 有的院校素质测评的内容包含的项目多, 有的院校素质测评的内容包含的项目较少, 素质涉及面欠全面, 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再者, 测评的内容中, 强调学习成绩, 职业技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 评价方法欠科学

以量化的方式进行素质测评, 测评项目赋分值的多少人为性较大, 主观性太强, 形成量化学生的素质缺乏科学性。如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到底应占多大的赋分值, 身心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实践及创新等方面的赋分值又应该是多少呢, 目前还没科学的研究结论, 各校的赋分值不尽相同, 这就造成赋分值的主观臆断, 缺乏科学性。从前述院校的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看, 各个院校的素质测评项目不一致, 赋分值不统一。完全“实录”的方式起不到清楚明了地表明学生素质优良中差的作用, 认证证书事实上成了“学生成长档案”, 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实践、学术、活动、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4. 评价结果欠理想

评价结果没有成为调节和引导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风向标, 成了为了测评而测评, 使测评流于形式。如上面的完全“实录”的记载方式, 学生在毕业时每人一个证书, 这就不能简单明了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差异。作为反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证书《素质拓展证书》, 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解放日报就曾刊文说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成了“鸡肋”, 学生方面难以突出个人特点, 市场方面尚未获得广泛认可。 (宋玉章李征.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成了“鸡肋”[E B/O L].http://www.jfdaily.com/gb/node2/node142/node147/userobject1ai412149.htm)

另外, 较多的高校测评在过程中也感到工作量很大, 无论是每年对学生的素质进行量化测评, 还是对学生素质拓展情况的填写、申报、审核与确认, 师生都感到工作量相当繁重。

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改进策略

事实上, 以上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综合素质测评的瓶颈, 这就有必要寻找更为科学、有效、简明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1. 注重正面导向性的测评目的

综合素质测评作为高校对学生的一种评价制度, 其目的就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引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 提升综合素质。由于综合测评中的每一个项目都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有关, 这就要求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表述要具有正面性, 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的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作用。对学生有吸引力, 能对绝大多数学生产生正面影响, 使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产生航标灯式的作用。许多学生能够自觉地对照测评中的指标体系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激励自己进取。从而实现素质教育既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平衡和谐地发展, 又要求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展现特长以及个性的目的。另外, 参与组织实施综合素质测评的人员, 也要注意对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及其指标作正面宣传和解释。

2. 尝试测评内容的可选择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也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 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就个体而言, 指的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就群体而言, 指的是“全面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评价时, 要坚持选择“全面发展”中的“个性发展”的一些指标作为个性评价的指标, 这些内容应是作为评价个体发展的重要依据。

无论是“全面发展”中的“必备素质”, 还是“个体发展”的中“任选素质”, 具体设置的测评指标, 关键是看其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是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是否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3. 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实践技能为重点

为培养社会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抓好教育, 抓好德育就是一个必要的保障。在素质拓展的各个环节强化德育功能, 始终渗透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牢固构筑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 这就要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时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注重以德育为核心。测评工作要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 要在学生素质评价的指标中加以重视和突出。而职业技能更应在高等职业院校的综合素质测评中得到强化与凸显, 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更多注重自己职业能力的培养, 多从职业资格与上岗准入方面入手, 从而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拓宽渠道。

4. 兼顾传统和创新并重

要进一步总结已有的富有实效和生命力的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 同时要根据新形势下对人才素质和学校育人工作的新要求, 适应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变化, 创造新的生长点。在测评时应坚持对传统的测评项目进行考察, 对能体现创新能力的其他项目进行测评。素质教育尤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归根结底还要在实践环节得到验证。如果在测评时重传统项目, 重书本理论知识, 轻实际运用能力和实践技能, 那就会错误地引导学生只重视书本理论知识, 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这还要求在进行一定时间的测评后, 要对测评工作进行总结, 相关项目要修订。

5. 测评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简单易行

过度的量化的确会使评价流于形式, 赋分值的科学性有待研究, 量化还会使学生参加活动流于形式。但是, 作为一项评价体系, 综合素质测评还是有其合理的因素, 只是这个量化的“度”和评价的标准需要在不断完善中确立。测评的方式可以探讨用“证书+考评+竞赛+其他=新的证书”, 或用“必备素质+任选素质=综合素质A级”等的方式, 这有利于克服了素质测评中完全采用量化方式中赋分值的争论性, 又克服了完全“实录”方式中的优劣不明确性。即是说, 学校可以制定符合学生专业特点, 学生经过努力又能实现的综合素质项目, 引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学生达到相应项目就认定其综合素质达到较高水平, 达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的目的。

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以及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需要高职院校结合实际, 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 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促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激励学生进行素质拓展, 引导学生成为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英语教学策略论》读后感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语文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的内在本质是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由语文学科的本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中思维培育的价值。提问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手法,是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互动的一种主要途径。提问促成了多元对话,使得师、生、文本三者的认识与思想得以沟通。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行为,对于推进小学生语文思维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一、精简问题促进提问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上的问题应删繁就简,要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深入思考课堂上每一个问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明确该问题对于学生哪方面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教师要善于整合课堂提问,让问题与问题之间逻辑清楚、环环相扣,进而能通过这个序列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层层深入,不断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不提倡割裂文本、提过多小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而是建议用一个开放型的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比如,学习《夜莺的歌声》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小夜莺的勇敢?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多元的,学生在整理答案时可以经过个性化处理,是个非常典型的开放型问题。学生在集中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文本、自学体会、进行批注,首先保障了学生真正深入文本进行学习的时间;其次,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有的放矢的从课文内容中进行概括与归纳,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再次,学生在整理答案的过程中,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梳理,通过语言的运用过程,再一次帮助学生进行了思维活动的操作训练,强化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由此可见,课堂问题不在多,贵在精。

二、利用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发展。在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就不能再单一地指向某一处文本的表象了,而是要引导学生对于所观察、分析的内容的重要特征和内部联系进行概括、归纳,即向学生提出开放型问题。在设计开放型问题时要注意,问题要严谨、缜密,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而不是蜻蜓点水,浮在获取思维表象的浅层。

开放型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频率低,因为没有统一的答案,往往会令教师不好掌控自己的课堂,所以是对教师的挑战。但是这类问题有较大的思维空间,需要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对于思维的锻炼有更大的帮助。特别是小学阶段学习大量的文学作品和阅读材料,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处在重要发展期,对文本中一些书面的描写和表达,学生仅仅停留在浅层,而开放型的问题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方向,形成多维度、多元的思维倾向,帮助学生概括、归纳思维材料,整合思维表象,再造想象,产生联想,学生能够按照问题的示意以及提供的线索开展合理的思维活动,其抽象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发展。比如《猫》一课,教师通过开放性问题:大猫勇敢的时候,还会干什么?让学生通过文本给出的信息和线索,依据问题的方向,展开一定的概括和归纳活动,从而使“猫”的形象更清晰地建立在脑海之中了。

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一些较为抽象的说明文或议论文中,抽象思维更突出,教师也能够通过提开放性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形成筛选信息、整合信息、重组表达的抽象思维过程。这类问题提供了思维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要求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并通过更缜密、有逻辑的思维活动来形成抽象思维。例如,在学习《鲸》一课时,教师的问题:从哪些方面能够证明鲸不属于鱼类?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经过阅读文本、整理文本中的信息,再将其整合,然后进行表达。由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能从其形态、体积、生命延续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回答,而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经过了自己思维活动的甄别、反馈和整理,正是对于其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合理运用提问增加思维经验和材料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每个年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具体到每一册每一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每个年段的目标是递进且螺旋上升式的,看似各个单元的主题相互之间没关联,但放到整个小学整体背景下,有些相似的主题会在不同年段重复出现,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从思维的角度来讲,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思维经验和材料的表面,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尤其是在设计提问时,问题要把相关知识和学过的知识整合起来,通过回想再运用,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现有问题。这样,可以使已成隐性的经验材料再次成为显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运用内化,再次结合新的思维经验和材料,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和材料。

教师也可以利用开放型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思维经验和思维材料。例如,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第二课时的品读文本中直接抛出一个从对课文整体认知入手的问题:作者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景色?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初读时,可以选择边读边思考、整合提取文本信息的方法,也可以选择整体读后再回读梳理文线、组织思维材料的方法。不同的思考方法和不同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学生更能个性化地调动、运用、积累思维材料,进而增强学生处理思维材料的能力。

四、结语

思维培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达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相结合的目标。而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种最为普遍、灵活的教学方法,应当为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方绳东.小学低年级写话新思维[J].教育科研论坛,2010(4).

[2]姚燕.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J].成功(教育),2012(22).

[3]师雯雯.如何有效进行低年级小学语文写话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5).

英语入门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策1 篇9

元村镇百尺小学

杨会丹

摘要:英语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本文就英语教学中如何把音标教学、字母教学、单词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做一总结。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英语学科;另一方面,英语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英语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

关键词:信息技术

音标

字母

单词

语法

阅读

写作

整合

英语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英语学科的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具体来说,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经过整合,原来的学科课程将会出现崭新的面貌。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它的出发点,是根据信息时代的发展,根据信息技术的新条件、新手段所带来的可能性,重新审视英语学科,实现整体优化。

在英语入门教学中,包括音标教学、字母教学、单词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因此,实际课程整合时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信息技术与每项技能的整合,也随之有信息技能与各项技能的综合整合,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英语入门教学的具体整合作一些探讨。

一、音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音标教学中的辅音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如[p]与[b]的发音就有声带振动与不振动的区别。一般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发音,即发音时让学生注意声带振动与否。为说明问题,老师常让学生摸着自己的声带发音。现在我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发音过程动态有效地模拟出声带振动与不振动来,我们用3D动画进行设计,将人的喉头结构、口腔结构、鼻腔结构,发音时的声带振动过程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配上声音,整个过程是可以重复播放的,学生轻松而有效地掌握了这个语音学习的难点。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到每个学生掌握情况,可以进一步整合,设计课件提供录音功能,让学生对着课件画面发音,并录下每一个同学的发音,将自己的发音波音图与标准的发音波音图相比较,不断纠正自己的发音,反复练习,直到正确无误。这样就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也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二、字母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字母教学的难点是字母的识读和字母的书写,字母书写过程中的难点尤在于笔画的书写以及笔画顺序的记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在黑板上板书、反复领读每个字母来传授学生,限于空间和时间,这种教授过程效率比较低,可重复性也差,而且由于教师个体上的差异很难做到完全意义上的一致。

实际上有关字母的读音、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我们可以借助有关信息技术制作成生动有趣的课件。例如在学习字母“d”时,可以用FLASH作一些技术处理,优美的画面上显 示要学的这个字母,字母下面有几个按钮:字音、字形、笔画、笔顺。当你点击任一按钮,便会进入与之相关的新的内容区。并且可随时出入、单个演示、整过程播放、反复使用。课件动态演示“d”字的笔画笔顺,并在书写每一笔画时标出该笔画在整个字母中的笔画顺序和在四线格中的位置,全部笔画书写后读出该字母的发音。将字母的笔画、笔顺教学过程动态、完整地展现出来,而且可以反复播放,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对学生自学也非常有帮助。

三、单词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常会遇到因词汇量不足而陷入困境的情况,究其原因,学生对单词意义上的理解不够深刻是一个主要原因。这时,我们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出好的教学课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先进的教学媒

体,优于其他任何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特点是交互性。

上英语课时,学生每人配有一台电脑,教师在教学生字词时,可采用网络广播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为此,我们设计一种课件,因为学生对生动形象的图片有较强的感悟力。我们可以通过看图、理解、想象、说词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字词的认识能力,并有效促进学生词汇量的增多。课件的内容有声音、有动画显示单词的构成要素,学生一看即明白此词的拼写、读音、意义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不同颜色的动画变化将单词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感官的多层次活动,从而达到认知生字的目的。将生字或生词附以声音、音标,并配上形象生动、有趣会动的图片,使用时只要轻轻一点热区,该字或词的发音立刻会传出来,学生可以学读,并结合图片所展示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达到运用词汇的效果。生动逼真的图片,准确清晰的发音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从而将单词的抽象含义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形信息反馈给学生,使枯燥的单词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跃、趣味盎然、更是轻而易举。

实践证明,通过课件直观展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单词的兴趣,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得轻松、愉快,从而加深对字义的理解,词汇量也明显增加,然后还随机进入生词和课文的学习。对个别仍没有学会的学生又可通过“屏幕监视”实施分组教学的办法,达到个别指导、抽

查的目的。有了这个交互性,就能及时反馈信息,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适时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四、语法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说到语法,学生的头脑里就会反应出一些硬生生的规则,就有头痛和头涨的感觉。结合信息技术进行语法教学,具有传统语法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网络技术就能为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最有力的支撑。网络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形成教学内容的资源一般都是网络上的电子化超文本,是文字、图像、声音、三维动画等多媒体的结合。每个学生都能共享到这些开放的学习资源,并且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教与学已完全融为一体,这样,自主探究式学习、交互式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就成为可能。

比如在讲授可数名词复数这一概念时,动画显示名词单数与复数的变化规律,并尝试让学生即时人机练习,然后点击练习的得分,激励他们深入学习更多内容。这样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达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加深大脑的识记,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轻松掌握更多的语法知识。

五、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让学生从一篇文章中自己系统地归纳选取并深刻理解,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入门阶段的学生难度就更大。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如在学习“描述人物”时,课文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很详细,可以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电脑知识从课件资料库中去寻找有关“人物外貌”的美丽图片、动画效果、视频,然后将最贴近课文内容的图片、影像动画选取出来,自己制作不同时期人物外貌的变化软件,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另外文中提到有关人物喜好的种类繁多、活动方法各异等学生均可自己从电脑中找到其真实的动画图片下载、复制、粘贴和组合。这样使得课文阅读既形象又生动,还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电脑的能力。学生通过练习可以将不同人物特征制作成现成的模拟的“人物秀”。在这种整合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更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因为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

现在城市的孩子们远离大自然,远离农村;乡村的孩子们不熟悉现代的高楼大厦、日常生活。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事物以往仅靠教师口述或呆板的教学图片加以分辨、讲解,但还是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明白。尤其有一些抽象、难理解的平时不太注意的问题,如教师能把这部分知识点与信息技术合理地进行整合,用生动美丽的图片或是动画形式展示给学生,将会使难以理解的知识借助直观、生动、有趣的课件的演示使问题迎刃而解。

六、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往往教师在教学起步作文的时候,总是苦于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实际有些孩子们曾经参加过很多实实在在的活动,但一旦要他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出来,却常常漏洞百出,甚至于连一个完整的句子也没写成功。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开发学生作文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入门阶段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常用的形式之一是看图说话、写话。看图说话、写话就是用一幅画加一段话的形式,让入门阶段的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记下来,帮助学生实现从图画到文字的心理转换,配合起始年级的听说训练,实施作文起步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堂、课后、家中、野外随时随地即兴绘画,或拍摄照片,有的学生还把图片用扫描仪扫入了计算机里,存储起来。面对画幅,加以想象自然容易形成一段好的话语。

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另一种形式是多媒体作品制作及展示,其过程为:计算机上写作、美化作品、网上交流、教师评、批、改。教师辅导学生制作多媒体作品,用动画、照片、文字、音乐等形式来表达活动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把作文改编成多媒体作品时,那音乐、那动画,又让学生涌现出新的感受,并及时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制作过程免不了反复记忆、细致修改,这对写作是有很大好处的。学

生的展示作品难免会比较幼稚,但常常是真切的、富有灵性的、是不断从错误中学习然后运用所得知识的好作文。

上一篇:大学生挫折与心理健康下一篇:用奉献奏响时代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