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验中学英语

2024-10-05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英语(共12篇)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英语 篇1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贴近生活场景”, “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住处和使用信息, 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 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不谋而合。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设计富有趣味性、科学性的英语活动, 使学生切实感到身边有英语, 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对英语产生亲切感, 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英语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活动, 谈谈对体验式学习的认识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体验式学习, 实践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做法。

一、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英语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儿童是从游戏开始学习的。游戏能使英语变得形象、具体、有趣,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 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用。例如, 在教学《牛津中学英语》7A Unit 3 Part B水果类单词时, 一位教师设计了“摸一摸、问一问、尝一尝、说一说”的游戏。由于游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 很好地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他们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体验各种水果的不同特性, 用不同的感觉来判断和操练了水果类单词。

二、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学习英语

老师应该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精心设计开放性活动,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自主体验为基础的英语实践活动, 使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 不断扩充自己的语言信息量, 达到真实、灵活运用语言, 探索实践语言的目的。例如:模仿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在其英语教研楼里专设特别英语城, 学生们在英语城里的吃、穿、住、行只能讲英语。从使馆签证、海关换证、乘火车买票到超市购物、图书馆借书、医院看病挂号、旅店订房间, 出国需要办理的一切手续、国外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场景都浓缩在这个英语城里。在英语城里大家都自觉地运用英语, 如果英语说得不流利, 你的吃、穿、住、行都会很麻烦。这种语言实践仿佛是给学生体验了前所未有的国外工作和生活, 使学生成为了习得语言的主人, 真正活化了语言知识。

三、让学生在随机应变中学习英语

语言的运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一点, 把语言体验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引导学生体验时要尽量使其感到自己正处在生活的语言空间中, 而不是在一种被安排好的系列活动之中, 要让学习者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料, 而又必须马上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思考, 作出反应, 加以解决, 从而在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语言的深刻的体验。

四、让学生在任务交流中学习英语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语言运用。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语言运用大多为实践操作形式, 如Do a survey、Think and guess、Make and say、Draw and say、Play a game。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型活动, 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操作活动中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 在做事中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语言信息, 用英语与他人交流, 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体验英语学习的有用价值, 从而激发学习英语的持久兴趣。例如, 在教学《牛津中学英语》8A Unit 2“Ben's birthday”这一单元时, 在教完句型“When's your birthday?It's on.../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I'd like...”后, 笔者就让学生运用所学句型去调查同学的生日及想要的生日礼物。在单元教学结束时, 笔者还为班上生日即将到来的学生举行了生日聚会, 当场制作生日贺卡, 齐唱生日歌曲, 赠送生日礼物, 表达各自良好的祝愿。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发展, 不仅激发了他们运用英语表达的欲望, 培养了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 而且让他们在生活化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语用价值, 在合作共事中体验良好的群体策略, 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 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学生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 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 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 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意。”所以, 使学生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 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而在实践中体验, 消除了传统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弊端, 帮助学生克服了时空的限制,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 使他们在生活中体验, 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 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摘要:生活中任何有刺激性的体验, 如在蹦极跳中, 被倒挂在空中飞速腾跃时所拥有的惊心动魄的体验都是终生难忘的。同理, 体验式学习也会给学生带来新的感觉、新的刺激, 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 并积极接触语言、运用语言, 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语言。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生活化,激发兴趣,语言训练,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赵媛媛.《体验式教学流行京城》, 2003年4月.

[2]任风.《体验式学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02年6月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第一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4]陈明忠, 洪小惠.《生活化理论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09年.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英语 篇2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现在许多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我们小学数学,很多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我们的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更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10的组成》后,我就设计了超市购物的情境。假如妈妈给你10元钱,让你买自己喜欢的物品,你应该付多少钱?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钱?然后出示超市商品的价格:

这样一来,小朋友兴趣很高,都积极地寻找自己喜欢的物品。说:我买1元的橡皮,找我9元;我买4元的自动铅笔,找我6元;我没有水彩笔了,要买8元的水彩笔,找我2元;还有小朋友说要买2元的小刀和8元的水彩笔,不找钱给我了;甚至有人说我要买2元的小刀、5元的圆规,找我3元;更有小朋友说要买1枝铅笔和1本笔记本,正好用完;„„这样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课本上的画面营造了一个个很好的生活场景,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场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二、在操作实践中体验,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新课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地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哙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了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我把10本作业本分给5个同学(先每人分一本,再分一本),让学生看清楚每人都分得2本,接着要求学生拿出8个小正方体,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由学生说出分法和每份几个。再引导学生看图,说出怎样把15个桔子平均放到5个盘里,每盘有几个,让学生拿小棒代替桔子动手分一分,说说自己的分法,最后我向学生明确像这样的分法就是“平均分”;引出“平均分”的概念。然后继续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5个桔子,每盘放3个,可以放几盘?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除法的意义。通过上面的演示、动手操作和实物图例,启发学生思索:像上面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5个同学,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15个桔子每盘放3个,可以放几盘,可以用什么方法算?学生回答后我就指出这样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些东西按每份是几个,可以分成这样的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接着写出:10÷5=2,8÷4=2,15÷3=5。再向学生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认识除号。这样运用教具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效果较好。

所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不断增长智慧的有效措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参与从事实践操作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这是每位数学教师应有的责任,只有成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学习数学从动手操作开始的精心设训—者,我们数学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演绎生命的华丽乐章,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智慧。

三、在合作交流中体验,鼓励学生互相竞争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主动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索,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儒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教学“年、月、日”时,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 1999年到2008年的年历,探究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学生合作交流,很快就理清了年与月的关系:“每年都有12个月,即1年=12个月。”但是在寻找月与日的关系时,学生之间产生了严重分歧,各执一词,有的说:“2月是28天,因为从1999年到2007年的9年间,有6年的2月份是28天的,而2月是29天的只有三年,可能是印错了„„”有的说:“2月是29天,因为我弟弟就是2000年2月29日出生的„„”有的说:“不对,2月是28天,因为今年(2007年)2月就只有28天,你忘了?那天是星期三,我们班与三(2)班进行跳绳比赛,我们班赢了„„”通过交流合作,学生得到结论:2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进一步的思考、交流和讨论后,明确了“平年的2月是28天,闰年的2月是29天”和“是4的倍数的年份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的年份才是闰年”的结论。在这节课里,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和生活经历进行分析、讨论,在交流中反思,最后达成共识,从而体验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课堂中开展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发表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组织了学生分小组学习,让他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去拼摆,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互相讨论,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的成果;交流时,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争着补充,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在交流中也看到自己的力量。在与别人协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

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习英语 篇3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生活化;激发兴趣;语言训练;获取知识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贴近生活场景”,“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住处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不谋而合。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设计富有趣味性、科学性的英语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到身边有英语,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英语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英语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活动,谈谈对体验式学习的认识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体验式学习,实践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做法。

一、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英语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儿童是从游戏开始学习的。游戏能使英语变得形象、具体、有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用。例如,在教学《牛津中学英语》7A Unit 3 Part B水果类单词时,一位教师设计了“摸一摸、问一问、尝一尝、说一说”的游戏。由于游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很好地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他们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体验各种水果的不同特性,用不同的感觉来判断和操练了水果类单词。

二、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学习英语

老师应该遵循语言学习规律,精心设计开放性活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体验为基础的英语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不断扩充自己的语言信息量,达到真实、灵活运用语言,探索实践语言的目的。例如:模仿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在其英语教研楼里专设特别英语城,学生们在英语城里的吃、穿、住、行只能讲英语。从使馆签证、海关换证、乘火车买票到超市购物、图书馆借书、医院看病挂号、旅店订房间,出国需要办理的一切手续、国外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场景都浓缩在这个英语城里。在英语城里大家都自觉地运用英语,如果英语说得不流利,你的吃、穿、住、行都会很麻烦。这种语言实践仿佛是给学生体验了前所未有的国外工作和生活,使学生成为了习得语言的主人,真正活化了语言知识。

三、让学生在随机应变中学习英语

语言的运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一点,把语言体验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引导学生体验时要尽量使其感到自己正处在生活的语言空间中,而不是在一种被安排好的系列活动之中,要让学习者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料,而又必须马上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思考,作出反应,加以解决,从而在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语言的深刻的体验。

四、让学生在任务交流中学习英语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语言运用。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运用大多为实践操作形式,如Do a survey、Think and guess、Make and say、Draw and say、Play a game。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操作活动中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在做事中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语言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学习任务,体验英语学习的有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英语的持久兴趣。例如,在教学《牛津中学英语》8A Unit 2“Ben's birthday”这一单元时,在教完句型“When's your birthday? It's on.../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 I'd like...”后,笔者就让学生运用所学句型去调查同学的生日及想要的生日礼物。在单元教学结束时,笔者还为班上生日即将到来的学生举行了生日聚会,当场制作生日贺卡,齐唱生日歌曲,赠送生日礼物,表达各自良好的祝愿。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发展,不仅激发了他们运用英语表达的欲望,培养了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而且让他们在生活化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语用价值,在合作共事中体验良好的群体策略,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学生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意。”所以,使学生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在实践中体验,消除了传统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弊端,帮助学生克服了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使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媛媛.《体验式教学流行京城》,2003年4月.

[2]任风.《体验式学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2002年6月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陈明忠,洪小惠.《生活化理论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2009年.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篇4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现在许多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 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我们小学数学, 很多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 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 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 进入我们的数学课堂, 使数学教材变得更具体、生动、直观, 让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要经常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 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组织教学, 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对象, 学生就会感到亲切, 产生对数学的情感, 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10的组成》后, 我就设计了超市购物的情境。假如妈妈给你10元钱, 让你买自己喜欢的物品, 你应该付多少钱?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钱?然后出示超市商品的价格:

这样一来, 小朋友兴趣很高, 都积极地寻找自己喜欢的物品。说:我买1元的橡皮, 找我9元;我买4元的自动铅笔, 找我6元;我没有水彩笔了, 要买8元的水彩笔, 找我2元;还有小朋友说要买2元的小刀和8元的水彩笔, 不找钱给我了;甚至有人说我要买2元的小刀、5元的圆规, 找我3元;更有小朋友说要买1枝铅笔和1本笔记本, 正好用完;……这样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又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

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 课本上的画面营造了一个个很好的生活场景, 因此, 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 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场景, 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二、在操作实践中体验, 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新课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 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 真正地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 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 你会发现, 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 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 为了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 我把10本作业本分给5个同学 (先每人分一本, 再分一本) , 让学生看清楚每人都分得2本, 接着要求学生拿出8个小正方体, 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摆一摆、分一分, 由学生说出分法和每份几个。再引导学生看图, 说出怎样把15个桔子平均放到5个盘里, 每盘有几个, 让学生拿小棒代替桔子动手分一分, 说说自己的分法, 最后我向学生明确像这样的分法就是“平均分”, 引出“平均分”的概念。然后继续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5个桔子, 每盘放3个, 可以放几盘?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除法的意义。通过上面的演示、动手操作和实物图例, 启发学生思索:像上面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5个同学, 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 把15个桔子每盘放3个, 可以放几盘, 可以用什么方法算?学生回答后我就指出这样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或者把一些东西按每份是几个, 可以分成这样的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接着写出:10÷5=2, 8÷4=2, 15÷3=5。再向学生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认识除号。这样运用教具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 效果较好。

所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能力, 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不断增长智慧的有效措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参与从事实践操作活动的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 这是每位数学教师应有的责任, 只有成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 学习数学从动手操作开始的精心设计者, 我们数学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演绎生命的华丽乐章, 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智慧。

三、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鼓励学生互相竞争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主动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索, 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教学“年、月、日”时, 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1999年到2008年的年历, 探究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学生合作交流, 很快就理清了年与月的关系:“每年都有12个月, 即1年=12个月。”但是在寻找月与日的关系时, 学生之间产生了严重分歧, 各执一词, 有的说:“2月是28天, 因为从1999年到2007年的9年间, 有6年的2月份是28天的, 而2月是29天的只有三年, 可能是印错了……”有的说:“2月是29天, 因为我弟弟就是2000年2月29日出生的……”有的说:“不对, 2月是28天, 因为今年 (2007年) 2月就只有28天, 你忘了?那天是星期三, 我们班与三 (2) 班进行跳绳比赛, 我们班赢了……”通过交流合作, 学生得到结论:2月有时是28天, 有时是29天。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进一步的思考、交流和讨论后, 明确了“平年的2月是28天, 闰年的2月是29天”和“是4的倍数的年份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的, 必须是400的倍数的年份才是闰年”的结论。在这节课里,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和生活经历进行分析、讨论, 在交流中反思, 最后达成共识, 从而体验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课堂中开展交流的目的, 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 获得多少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会合作, 学会思考, 学会创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 去发表自己的思想, 去倾听别人的想法, 学会交流, 增强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我组织了学生分小组学习, 让他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去拼摆, 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他们有的剪, 有的拼, 互相讨论, 几分钟后, 都拿出了自己小组的成果;交流时, 台上学生讲, 台下学生不时地争着补充,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交流中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 在交流中也看到自己的力量。在与别人协作中, 分享着互助与竞争, 成功与挫折的体验。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英语 篇5

——高中历史生态课堂教学的备课心得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钱学萍

“生态”,它原本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它应指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自然生成知识及思想状态,能够为其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积累知识和能量以及确立人生的方向。因此我认为历史生态课堂应该是“情境”的课堂、“体验”的课堂。教师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做到课伊始,趣意生;课正行,趣意浓;课已尽,趣犹存,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在活动中获得智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建全知识体系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中真正受益。以下我以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谈谈高中历史生态课堂教学备课和上课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是以情境为基础的。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程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与过程,能够缩短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教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时,我先投影幻灯黄梅戏《天仙配》歌词选段和“男耕女织”的图片,配乐《黄梅戏》选段,并让同学们一起跟着哼唱。在听完、唱完《黄梅戏》选段后,教师让同学们“图说历史”:①刚刚的歌词和这些图片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经济模式?②这种经济模式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饶有兴趣地跟唱戏曲,重温了原有的重点知识,为学习新知做了铺垫。接着,我这样导入新课:“产生于中国战国时期的自然经济,到了近代是不是还是坚不可摧,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鲜活的图片、轻松的背景音乐、亲切的导入„„引领学生饶有兴趣地走进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分析完第一个子目——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后,我如此过渡:“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以“洋”字开头的词汇,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回答出了“洋油”、“洋钉”、“洋火”、“洋服”、“洋务”、“洋务运动”等等。老师顺着学生的回答提问“那什么是“洋务”,“洋务运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教师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教学情境,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创设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历史

新课程观指出,课程不应仅仅理解为教材,而应当看做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增加体验,获得发展。

在教授“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这一知识点时,我想改变以往仅仅让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得出结论的方法,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表演《朱其昂力排众议办机器磨坊》的历史短剧。有了这个想法后,我让课代表去找四位放得开的学生分别扮演朱其昂及其父亲、妻子、朋友。四位同学是大家公推的表演才子,他们果然不负众望,正确传神地表达出了意思,并辅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其中一位同学还对剧本进行了二次创作。在同学们的会心的笑声中,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剧中虽然朱其昂遭到老父亲和妻子的极力反对,朋友的劝导,但是,他为什么还要坚持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让我们重温朱其昂的两句话:1.父亲,我这可不是心血来潮,去年洋人在咱天津城里开的工厂可是日进斗金,比起耕田种地是强上千百倍。2.官府自己也办了不少机器工厂,我只要按时交纳各项赋税,官府应该也不会太为难我呀!至于人手问题就更好解决了,你没看到现在农村中无以为生的闲散人员越来越多吗?咱开办机器工厂也就给他们提供了一条生路,何乐而不为呢?我把这两句话投影幻灯,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得出了以下几点原因: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逐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③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企业。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 篇6

一、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学习可以分为“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两类,在被动学习状态下,学习者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差。而如果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行体验,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地获取知识。

例如,“面积单位平方厘米”的教学,课上如果不开展一些体验活动,学生对于平方厘米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背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层面,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会闹出一些笑话。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做了如下设计:1.自学书本,了解书上是怎么介绍1平方厘米的。2.从学具袋中找出1平方厘米,记住它的大小。3.说一说你对1平方厘米的认识(提示:可以用手比画1平方厘米的大小,或者在纸上画出1平方厘米,也可以找出生活中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的物体)。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图形的面积可以用平方厘米来测量,估一估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在一系列体验活动中,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在学生的脑中根深蒂固。

二、在体验中积累经验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相关的数学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方法,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学生学习用转化法探究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起始,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将对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探究,如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积累活动经验呢?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如果学生不做预习,教师也不做提示,让学生独立探究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便可能根据已有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学习经验,能想到的一般方法是用数方格来研究,很难想到可以转化为长方形,寻找这两个图形的关系而开展探究。而这恰恰是我们开展探究的关键。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以下活动中体验感悟。

1.复习。

求下面图形的面积,并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2.猜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哪些边有关系,可能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与底和高有关系,6×4=24(平方厘米)。

生:与相邻的两条边有关系,5×6=30(平方厘米)。

3.验证。

(1)想一想:如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

有三年级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学习经验,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用1平方厘米的方格纸来量一量。在数方格后,排除了面积是30平方米的可能,初步确定面积与底和高有关系,是24平方厘米。这时候,直觉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就已经凭直观感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分别相等,如果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2)做一做: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剪一剪、拼一拼,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4.提升。

总结、梳理推导的过程:把新知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学过的旧知识(长方形的面积),寻找两个图形的关系,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在“猜测—验证—提升”的探究体验中,积累了研究平面图形面积的经验。在之后的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的学习中,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猜测—验证—提升”的研究模式,以及“剪、移、拼、比”的研究方法。

三、在体验中提升能力

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积极思考,通过个体自身的体验,能力才能得到提升。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的体验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反思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总结归纳概括能力才会得到培养。课后还要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坚持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服务于生活,将所学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加以体验与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由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算法。由于学生已经有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独立思考后,出现以下几种算法:①+=0?郾3+0?郾25=0?郾55,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交流各种算法的利弊,发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一般计算方法,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将这种方法迁移到异分母分数加法。在尝试、交流、总结的体验中,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教师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进行“剪美丽的对称图形”的操作活动;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后,让学生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让学生设计购买学习用品的方案,并到超市实践。这些活动不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而且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寻找合理的途径,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去体验,而且用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帮助学生高效率地获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凤凰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篇7

1. 结合实例, 在“找”中体验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 可以使数学问题简单化。例如, 在教学《周长》这一课时, 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本课的重点。周长的认识不能单靠抽象的数学语言来建立, 而是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和生活中的实例,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 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在认识“物体表面一周”这个环节时, 我出示树叶、钟面、三角尺等实物, 让学生猜猜这些物体表面有一周吗?接着再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有一周, 把它的一周找出来并与其同桌交流。学生在找中反复体验, 对“物体表面一周”的概念理解透彻, 也为下一个环节学习“一周的长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实验操作, 在“乐”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不能依靠死记硬背, 应以理解为基础, 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和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 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 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例如, 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时, 我先出示橡皮泥, 要求算出橡皮泥体积, 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等规则形状后, 发现虽然它的形状改变了, 但体积不变。接着出示小石块、土豆等不规则物体, 要测出这些物体的体积比较困难, 先由各小组认真讨论, 结果得出最优方案是:把不规则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 通过分组实验操作, 及时记录, 计算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底面积×水上升的高度) 。这个实验过程让学生情绪高涨, 在快乐中学到“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3. 亲身实践, 在“玩”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 教学《千克、克》一课, 课前我就布置每位学生带一枚1角硬币。认识一克有多重, 我让学生拿出这枚1角硬币, 先猜一猜一枚1角硬币有多重, 有的说有2克, 有的说是5克, 答案不一。这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再叫每个学生用手掂一掂, 亲身体验一枚1角硬币有多重, 有的说很轻, 有的说有点轻。接着, 我把它放在天平上称一称, 天平“告诉”学生一枚1角硬币大约是一克重。然后, 我让学生再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大约是一克重的。学生经历猜、掂、称等活动, 真正体验到一克到底有多重。通过学生亲身实践, 充分调动多种感官, 让学生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效果自然不一样。

4. 回归生活, 在“用”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来学习和理解数学。

例如, 在教学《简便运算“135-99”》时, 新课之前, 我先创设一个购物情境:“今天老师要到百货商场买一件99元的打底衫, 老师身上带有一张100的纸币元和35元的零钱, 应该怎样付款呢?营业员怎样找钱?老师身上还剩多少钱?”很快有学生回答:老师拿出100元给收银员, 收银员找回给他1元, 老师最后的钱是35+1=36元。在这个情境中, 学生就能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数学知识。教学时, 要将视野从课堂扩展到生活的空间, 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 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篇8

一、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 巧妙运用生活化的语言,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 富于情感, 向师性特别强, 容易受感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 巧妙地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并影响学生, 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习, 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享受, 从而使他们学有兴趣, 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的色彩。

2.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诱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积极性。新的数学实验教材, 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之中, 如“快乐的星期天”、“购物—逛商店买文具”、“我们来当家”、“做家务摆筷子”等等, 以色彩丰富的图画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只要用心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将学生引入情趣盎然的生活情境之中, 使数学贴近生活, 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感受到数学的真正价值。

二、创设充分的活动空间,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1. 动手操作活动。

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也就是让学生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 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中明确指出要“动一动———解放儿童的双手”。实践证明, 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增强学习效果, 而且满足了学生爱动、想动的心理需求。

2. 游戏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无意注意占优势, 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根据这一特点, 在课堂上如能适时地组织他们在学习中开展游戏活动, 在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巩固数学知识, 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 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合作交流活动。

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合作交流活动, 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 尽情表现, 发挥潜能, 启发思维,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展合作交流, 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4. 模拟活动。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 将课堂设置成学生的舞台。课堂中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 既能满足学生动的需求, 又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通过模拟活动, 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 学生感到很开心, 很有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益。

三、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写作 篇9

“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既是语文教学目标, 也是语文教学特点与方法。新课标指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体验就是通过亲身经历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更多的是指情感活动, 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泷泽武久说过:“在促进儿童的学习方面, 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 或成为刺激或成为障碍。”而体验正是情感的体会与验证。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深谙此道, 她曾带着学生来到河边看月亮, 夜幕降临, 明月初升, 他们欢呼雀跃, 一边观赏月夜, 一边赞美月亮。老师给予点评, 给予鼓励。她创设的情境教学法, 丰富了学生经历, 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许多事例表明, 体验是情感的催化剂, 如果有愉悦的体验, 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表达的欲望, 有效地把学生引入写作的殿堂, 从而使写作指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环境, 激发情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让他们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 用聪慧的耳朵去倾听, 用智慧的心灵去感受, 感知自然的神奇, 感悟生活的甘甜。

有一次, 我们这里下起了几十年不遇的大雪。面对这难得的可供学生体验的资源。笔者组织学生在操场观察下雪的情景, 观其形, 察其色, 听其声。课后让学生体会堆雪人的喜悦。他们领略着大自然的奇妙, 获得从未有过的体验, 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情感被激发了, 思维被激活了, 乐意拿起笔来, 抒写着情真意切的感受, 言溢于情, 情达于意。有的写道:晶莹的雪花飘来飘去, 像跟我们抓迷藏似的;有的写自己把亮晶晶的雪接入口中, 品尝它的味道;有的分析起雪花落在身上、手上化作雨水, 落在树上、草间却堆成了雪。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流淌于笔端。

二、开展活动, 培养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既有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同化过程, 也有个体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顺应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活动, 创造一个个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使学习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生活中, 绝妙的自然环境可遇不可求。然而, 有趣的活动同样能激发写作兴趣的形成。笔者发现, 有违事理的句子竟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 就在一节语文活动课上进行拼句子活动。活动时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写班上同学姓名, 一组写地点, 一组写事件。然后将所写内容随意组合成一句话。一句句情境奇异的句子出现了:“叶梃在木头里洗澡”、“文佳在沙漠里被鲨鱼追赶”。他们倍感新鲜, 喜形于色, 从中也感受到语言条理的重要性。下课了, 学生还久久地沉浸在这种氛围里。这种情境唤起了他们写作兴趣, 即便是差生, 也受到感染、启迪, 习作也不再像挤牙膏似的写上几句, 大家很快地写出作文。不久, 有的习作还登在报刊上, 大家争相传阅, 无意中又促成一个良好学习情境的生成。

三、创设情境, 放飞想象

美国小学语文课程是通过创设语言情境来实施的。低年级的语文课上, 老师提出一个学生都感兴趣的问题:“我们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学生们由此展开议论, 却百思不得其解。老师借此提出话题:“我们现在一起做实验, 解开这个谜。”老师把一对老鼠带到教室来。从此, 语文课就变成了师生饲养、观察老鼠生育过程的活动。老师就在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交流学习, 让他们掌握语文相关知识。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他和学生一样拥有一颗不老的童心。他们一起把教室构筑成童话般的世界:一个小男孩坐在天鹅的翅膀上飞翔, 一个小女孩在冬日的森林里的雪地上蹒跚而行, 还有用鸡腿支撑出神奇小屋。在校园附近的峡谷里, 他们构建梦幻角, 砌起火炉, 燃起篝火, 在这梦幻般的天地里, 学生们展开想象, 产生无穷无尽的幻想, 写出一篇篇优美的童话。许多老师和学生也在教室开辟自然角、图书角、学习天地, 节日里更是把教室布置得充满着喜庆的气氛。学生告别了只与冷漠的书本、冰冷的黑板相对话的世界, 把教室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舞台,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在广阔的空间。教学与生活息息相通, 使学生学习读有嚼头, 写有源头。

在写作教学时, 要重视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 开展愉快的队日活动, 举办有趣的篝火晚会, 进行课本剧的演出, 精心安排春秋游活动, 利用各种资源, 让学生体验美妙的生活情景, “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去学习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语) 。让学生自主地发挥感官和心灵的作用, 真切地感受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激发起丰富的想象, 培养出灵动的思维。进而使他们渐入写作佳境, 有感而发, 随情而抒, 倾吐真情, 放飞思绪, 无须章法, 不论首尾, “喜怒哀乐”皆成文。这样, 写作自然地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件快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1980.

[3]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 篇10

一、创设“现实”的情境, 体验数学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 神秘难懂的印象, 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丰富资源, 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联系起来,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去捕捉“生活现象”, 采撷生活数学实例, 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 教学“长度单位”时,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厘米、1分米、1米, 学生能找出指甲宽度、门牙宽度大约是1厘米, 虎口张开接近1分米, 手臂轻伸约1米等等。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实例, 加深了学生对1厘米、1分米、1米等长度单位的表象的清晰认识, 同时深切感受到1厘米、1分米、1米的现实意义, 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使数学知识变成了学生可以看得见的“真实”。

二、创设“操作”的情境, 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具体性、形象性为主, 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动作来思维。动手操作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重要手段。著名数学家波利亚也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考角度的不同, 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有不同的看法和思考的方法。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这种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为学生创设各种探索机会,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 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 教学“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时, 我先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教室的地面。学生花了很多的力气去尝试后, 许多学生纷纷放弃了尝试, 觉得用“平方分米”这个单位去测量太麻烦了, 应该有必要产生一个更大面积单位, 这样“平方米”也就呼之欲出了, 然后再让学生用“平方米”去测量, 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平方米”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以及较大的物体表面应该用“平方米”这个单位比较合适。

三、营造合作交流氛围, 体验数学策略的多样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 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 在互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递。所以,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表“见解”和倾听别人的想法的机会, 并且教师还要加强示范和引导, 使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多角度地说一说、议一议, 甚至辩一辩, 使他们有话敢说, 有话会说, 让学生学会合作, 学会交流。在教学中, 可以说,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适时地让他们畅所欲言, 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策略的多样性, 使学生思路更开阔, 思维更活跃,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利用多元的评价, 体验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在数学的学习中, 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应协同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问题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就数学学习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数学活动成功的喜悦, 就能强化学习动机, 变得更喜欢数学。为此,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我们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生活,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 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应该放下架子, 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 深入学生中间, 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而且更应该随时关注每一位学生, 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给予适时适宜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 要注重过程, 而不是单一的结果, 即使答不对, 教师也不能全盘加以否定, 而是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而且在形式上, 也不要局限于“你真棒!”的过场式表扬, 兴许你的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次轻轻的抚慰, 都会令他久久难忘。一句话, 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特别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 利用多元的评价, 促进他们感到“我能行”, 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篇11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学习结果的获取,而忽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只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的现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使学生参与到特定的数学活动中体验知识、获取知识,并在活动中获取积极的成功体验,即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学习呢?下面结合我平时的一些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景,体验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过去的教学时,学生往往体验不到数学与自己生活的联系,大多数学生感到数学太枯燥乏味。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为生活服务。教师如果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还原成学生熟悉的、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并在学习以后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会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一点儿也不神秘,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数学第十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结合刚开学这一实际,设计了选举班长的情景。让学生在统计候选人票数的活动中,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统计知识就在身边的活动中,应用统计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第十册“最大公约数”时,我安排了这样一道题:老师有一间新房要铺地板砖,商店里只有这样一些规则的地板砖:边长2分米、边长4分米、边长5分米、边长6分米和边长8分米。房间长30分米,宽24分米,请你为老师选一种地板砖,既不会浪费材料,又要铺得最快。学生中有的迷惑,有的兴奋,老师抽了几个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接着就此问题进行研究。这样,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真正體验到数学解在身边。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索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二、主动探索,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知识并非是主体对客观的被动的、镜面地反映,而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因此,教学中不能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活动,从而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抓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透视图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观察老师桌上的长方体,说一说你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猜想长方体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再组织小组讨论和验证:你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呢?为什么个人看到的长方体的面都不同?左右上下前后各能看到几个面?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你几个面呢?在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同一个长方体之后,自然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闭目想象从左面、上面、前面看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最后学生自己画出想象的长方体的透视图,并比较几种画法,哪种更形象直观?这样学生不仅是掌握了长方体的透视图,而且亲身体验到长方体的透视图的形成过程,明白了为什么长方体的透视图只有三个面,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这样,学生不仅获取了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以上的亲身经历活动使学生掌握了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挖掘素材,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美。

过去的数学教学,太重视理性和求实的价值观,忽视了对数学学习的审美化、艺术化的价值导向,使数学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在严肃的数学面前备感枯燥,很少体验到数学的内在美。其实数学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美感:简洁美、相似美、统一美和科学美。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美的素材,就能将学生引入数学的美丽的白花园中,使学生探索知识的同时,欣赏和体验到数学的内在美。这样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二、积极评价,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英语 篇12

一、创设情境来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合一”要以“实际生活为中心”, 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 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情境, 巧妙地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 在教学《射线、线段、角》一课时, 可以这样处理:

师:金箍棒好神奇!请仔细观察, 金箍棒是怎么变的? (课件演示)

生:向两边拉长。

师:也可以说成向两端延伸。如果孙悟空不让它停下来, 它会向两端———

生:继续延伸。

师:也就是向两端无限延伸。请看, 金箍棒向两端延伸、延伸, 延伸出了屏幕, 它还在延伸 (教师手势作延伸状) 。想象一下, 现在它延伸到了哪里?

生:延伸到了教室外面……

师:我们可以把金箍棒看作一条线, 这一条直直地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 有个名字叫直线。 (板书:直线) 能量出直线的长度吗?

生:不能, 因为会向两端延伸。

师:直线的长度是不能量出来的, 它的长度是无限的。———让我们闭起眼睛想象, 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延伸。

直线、射线和线段是一组抽象的图形, 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困难。选取金箍棒为载体, 引出直线、射线和线段, 通过金箍棒的“变、变、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充分感受“无限”的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无限延伸”的意思。学生知道金箍棒能任意变化, 用它引出直线, 符合“教学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的理念。

二、感官参与来体验

陶行知先生认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 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 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数学体验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中获得真知。

比如, 在教学《升和毫升》一课时, 可以这样处理:

师:看看1毫升大约是多少滴。 (播放视频:人在运动后的汗滴;雨伞上滑落的雨滴;打吊针时的液滴;未拧紧的水龙头滴下的水滴……)

师:能说说1毫升大约有多少滴液体吗?

师:一般情况下, 1毫升的液体大约10到20滴。 (板书:1毫升)

师:你的小手能兜住1毫升的液体吗?来, 小手伸开。对, 蜷成一个小碗状。 (教师向3~5个学生手中分别倒入课前准备好的1毫升水)

师:兜住喽, 让其他同学都看看。感受一下, 这1毫升水重吗?

生:一点都不重。

接下来, 教师将1毫升水或饮料分别倒入小勺里、水瓶里, 甚至空的文具盒里, 让学生观察1毫升的水在不同器皿中的“变形”。

师:谁想亲自尝一尝这1毫升的水或饮料, 体会一下1毫升喝下去的感觉?

师:现在, 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升有多少。

师:能说说你刚才想到了哪些画面吗?

如何建立表象?关键是加强感知和体验, 教师需要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经历。既有用眼观察, 也有用手触摸, 还有大口喝水, 甚至用舌尖品尝……各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 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1毫升 (或升) 的水被放在不同的容器中呈现, “大小深浅”对比鲜明。这种多角度呈现感知对象的方式, 使得学生对表象的认识更加立体化。课堂上, 多种多样的体验活动梯次进行, 联结紧密, 张弛有度。

三、制造冲突来体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探索过程, 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经历。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学习的内在法则, 从知识的源头开始, 诱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结论, 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认识, 真正地理解新知。

例如, 强震球老师执教《角的度量》一课, 找到了量角器创造的“根”, 大胆地退到了原点, 还原了量角器设计者的思考轨迹, 不断地凸现种种认知冲突, 打破学生认知平衡, 引导学生经历了量角器“再创造”的过程。先让学生用活动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当得出∠2比∠1大后, 紧接着问“那∠2比∠1大多少呢”, 学生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10°的小角, 通过操作比较出∠2比∠1大一个小角。“一个一个小角是零散的, 操作起来很麻烦。能不能想个办法, 既保留用小角来比非常精确的优点, 又改进操作起来麻烦的缺点, 让这些小角用起来方便些呢?”在强烈的认知冲突下, 学生产生了许多有创意的设想“:连起来, 拼起来!”教师引导学生用18等份的半圆工具度量三个角的大小, 当量到∠3时冲突又产生了:“这多出来的一点点不满这么大的一个小角, 到底是多少呢?”引发学生得出“要将每一个小角分得更加小一些”, 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因此,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 在体验和反思中累积, 让经验的“根”长得更深, 从而去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 去帮助学生本质地理解数学、认识数学。

摘要: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自主建构的过程, 学生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的亲身体验非常重要, 因为没有自己亲身体验的知识是空洞的, 没有生命价值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上一篇:低碳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氧化催化转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