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让科学课堂更精彩

2024-07-22

体验让科学课堂更精彩(精选10篇)

体验让科学课堂更精彩 篇1

摘要:新课标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的目标, 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积极倡导了“体验”的取向。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带领着学生, 进入文本的内在天地。鼓励学生醉心美读, 促进体验生成;引领学生走入情境, 促进体验生成;丰富学生生活经历, 促进体验生成。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读,情境体验

作为语文教师, 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语文课程充盈着浓郁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些情感蕴涵于语言文字之中, 又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因此, 在新课标中, 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的目标, 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应积极带领学生进行“体验”。

一.鼓励学生醉心美读, 促进体验生成

新课标指出, 要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 加深体验和感悟”。简短一句话, 一语道明了体验的方法——读。

有感于一次语文课堂中, 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春笋》。学生一边有情地读着, 一边竟随着自己的朗读, 根据课文内容做着相应的动作:他们演绎的冲破泥土, 带有势如破竹的勇猛;他们表现的茁壮成长, 一节一节又一节, 充满了勇往直前的坚毅。脸上的微笑传递着他们的快乐。这一切没有我的指令, 都源于他们内心的不由自主, 让我深深感动。我也在感动中恍然有所悟:老师的命令与要求, 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 更促成不了学生的体验。但学生自我陶醉式的“美读”, 却营造出一种情感氛围。学生在自己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中, 触摸着课本的文字, 感受着作品的气息, 不由得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体会着作者想表达的一切。

所以, 朗读是一种极好的体验的方法, 只有让学生醉心于自己的“美读”中, 体验的强度和深度才会加强。而我们教师首要做的自然就是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水平, 培养学生“美读”的能力, 为他们的体验积极准备。

二.引领学生走入情境, 促进体验生成

在各类学科的教学中, 老师总是不遗余力地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创设情境的功能并不止于此。我们不是常说“触景生情”吗?如果将此作为我们的教学机制, 这里的“景”可看作是我们创设的情境, 而“情”自然也就是由该情境引发的某种体验。

要深入地感受文本, 在“情境”中学无疑是好方法。这里的情境, 我想既可以是某一种实际情境, 也可以是一种虚拟情境, 甚至也能是在头脑小的想象情境,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绪走入文本的世界。所以语文教学中, 我积极运用多种途径创设情境, 以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有时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触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使他们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 从而引发出种种感受、体验;有时又利用背景音乐烘托、多媒体仿真, 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

三.丰富学生生活经历, 促进体验生成

上面两种情形其实都是一种虚拟体验, 但是虚拟体验最终还是要以亲身经历中的体验积累作为基础, 可以说虚拟体验不过是对这种积累的支出、回味、反思和升华。可见, 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体验的生成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语文教学很有必要鼓励、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外、校外的实践中进行原汁原味的体验活动。

1.在实物实景的感知中体验。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较之语言描述, 感知实物实景会使人感受到更直接、更亲切、更强烈的刺激, 由此引发的体验也特别丰富、真切、鲜活。所以, 我们可以引领着学生走出教室, 到校园、到田野去亲身感受一下, 恐怕许多在教室里无法体验到东西, 到那里能体验到。

2.在生活阅历中体验。朱熹曾说“读书要切己体验, 不可只作文字看”, 所谓“切己体验”, 就是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好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只要学生留心生活, 生活会给予他们许多体验。

虽说生活是产生人生体验的沃土, 但是碌碌无为的生活不在其内, 不去用心感受的生活也不在其内。鼓励和引导学生抱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做生活的有心人, 老师应该是责无旁贷。孩子的生活是零散的, 却也多彩。于是我引导他们将日常的经历以“体验日记”等形式记录下来, 哪怕只是短短的几句话。

透过孩子们稚真的行为和言语, 我清楚地感受着在他们的眼中, 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我想只有这样进行有意识的归纳和积累, 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 一定会有利于课内外、校内外的语文学习。

体验让科学课堂更精彩 篇2

减负增效,简言之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我们所期盼的教育教学理想境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减负与增效的关系。下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减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形成良好的情感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例如在教学“分苹果”这课时,我说:“你有10个苹果要分给小红和小明,你会怎么分呢?”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将10个苹果分成两堆,并纷纷举手,热切而又认真地说出自己的分法:

生1:“5个和5个。”

生2:“4个和6个。”

生3:“3个和7个。”

生4:……

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位(平时成绩不是很好的)小女孩站起来说:“小红10个,小明0个。”话音刚落,便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是啊!小女孩的分法虽然符合数学原理,但在实际中可能这样分吗?小女孩在同学的大笑声中满脸通红。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启发式地问道:“这种分法也未尝不可,你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吗?”得到我的肯定后,小女孩又自信起来了,说:“小明主动将苹果全部让给小红,因为小红是他最好的朋友,所以小红就有10个苹果了。”这时,我抓住机会当众表扬了她:“太感人了,原来是‘孔融让梨’呀!大家说,小明这种礼让的行为,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此时,小女孩十分感动,因为教师和同学都对她投以了赞许的目光,这可能是她不可多得的心灵体会。此后,我发现她上课总是认真听讲,当她会回答某个问题时,你能发现她那渴望提问的眼神和回答对之后的兴奋。渐渐地,她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上情境,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暗含期待的发问,构成了宽松、令人愉悦的教学环境,有效地调节了情感,营造了融洽的氛围,减轻了学生怕说错的心理负担。

二、主动参与――促进课堂高效

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加大启发力度,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跃,给学生腾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其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当学生用摆、量、画等方法初步形成“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猜想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方法适用所有的长方形吗?

生:不一定。

生:一定。

师:怎么办?

生:用更多的长方形来验证。

师:现在你们4人一组,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观察思考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它们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交流并填表,最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以上环节,我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把个体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升为共性的东西,使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加深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三、引发争辩――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当学生疑惑时,要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讨论,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我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可能是多少度。由于学生有前面认识角的基础,并做了提前预习,因此在猜测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他们知道内角这个概念,但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于是,我提出了研究问题: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研究开始了,学生有的采用“量”的方法,有的采用“折”的方法,有的采用“撕”的方法进行验证。但在汇报时,由于学生操作存在误差,因此得出的结论跟书上不一样。这时,生1提出疑问:“我们用三种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结果都不是180°,我觉得书上的结论是错的。”这个疑问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对我来讲也是如此。我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沉思了一会儿,就把“球”踢给了学生:“你们赞同这位同学的想法吗?”学生讨论了一会儿,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不赞同他的观点。因为一副三角板其中一块的三个内角分别是60°,90°,30°;另一块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分别是45°,90°,45°,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位学生的一席话把大家的思维引向深入。我及时抓住这个教学契机说:“那你们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得出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只有这样才能验证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迸发了,研究5分钟后,居然做出来了。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的精彩场面:

生2:我们可以沿锐角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对边作高。这样就把一个锐角三角形变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多了四个角,其中两个是直角,两个是锐角,两个锐角其实就是原来三角形的一个内角,这样就等于多了两个直角,所以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180°-90°-90°=180°。

生2在展台前边算边讲的时候,其他学生都聚精会神听着,听完后都恍然大悟。

生3:老师,我知道了,钝角三角形也是如此计算的。

生4:只要验证这三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们就可以知道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书上的结论是对的。

在学生的欢呼声中,我知道学生真的懂了。

以上环节学生通过自身的质疑,进入主动探究的状态中。这样,就给自己减轻了学习的压力和负担。

总之,充盈民主气息的课堂,有错误、有失败、有争论,让学生毫无压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才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体验让科学课堂更精彩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 科学提问 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科学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积极思考。有效的提问,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所学内容,更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合理运用科学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围绕教学知识点,注重问题针对性

小学英语教师在提问的时候,需要围绕着教学知识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问题的针对性,明确提问的对象、内容、方式和时机,这样才能保证提问的效果,达到预期的提问目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多采用who、why、when、what、where和how等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牛津小学英语1A Unit 6“on the farm”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播放英文歌曲《old MacDonald had a farm》导入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跟着歌曲一起哼唱。在歌曲哼唱结束后,教师可以采用如下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What animals on the farm?Do you like animals?What are they?Whats this?上述问题都是针对本课即将学习的动物类单词展开提问的,学生按照从书本——生活——书本的顺序进行学习,即完成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拓宽了视野,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再如:2A Unit 10 “Merry Christmas”一课,教师从:Who is he?入手,引出Father Chrsitmas(圣诞老人),继而通过What can you say at Chrsitmas?What do you have at Chrsitmas?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紧紧围绕着教学主题,既可以顺利地展开教学知识点的讲解,又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对知识点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合适教学情境,注重问题多样性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善于利用图片、简笔画、教学课件和肢体语言等,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问的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购物、新闻事件、天气、热点话题和问路等,这样既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又有利于教师丰富提问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例如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2“In the library”,教师先与学生一起观看《龟兔赛跑》英文版,接着问学生“What do they do?”,从而引导学生将本课新授单词talk、run、shout、eat、drink和sleep按照顺序排列出来。然后通过What are they talk?What does tortoies do?Who is winner?并借助PPT图片,帮助学生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再如在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8“A camping trip”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演唱歌曲Hobbies,然后与学生进行 Free talk形式的互动,并告诉学生:“I have some hobbies, too.I like going camping very much.Do you want to join me?”。紧接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图片,并向学生介绍:There is a hill and some children.然后播放听力资料,在学生听力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Where are the children?What are they doing?Do you want to join them?What do you have?这些问题不局限于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经历进行,既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沟通交流,也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学生更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把握问题难易程度,注重问题层次性

教师提问时需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既要让所有学生在教学中都学有所得,又要保证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

例如在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3“How many?”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教材内容,将问题和学生分成不同层次。首先针对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先请同学们做基础练习回答,如:How many cars do you have,Mike?What does Helen have?and How many?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教材中都有所提示,如果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教材,很容易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单词与句式。而在学生掌握单词与句式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知道的其他数字用来做句型问答。例如在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e 9“What is the matter?”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教材内容,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练习回答如下问题:What is the matter with Ben?Do you have a toothache?What should she do?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很容易理解、发现。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教室想象成病房,而自己的角色是医生或者病人,两人一组围绕着病人的病情展开自由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单词和句式的理解与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问的层次性,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维护避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所有学生都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总之,语言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形成英语语言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科学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注重提问的针对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

参考文献:

体验让科学课堂更精彩 篇4

一、把科学小故事引入科学课堂

(一) 新课引入时采用

一节课的开头很重要, 毕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学习科学的目的是培养科学素养, 而落实科学知识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体系。 科学小故事在这里就可以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既可为新知识铺垫气氛, 又可为新旧知识链接埋下伏笔, 有效激起学生的想象和参与意识。 如在讲月球时以嫦娥的故事引入, 再问学生月球上真有广寒宫、玉兔、桂树和嫦娥吗? 这样的引入马上勾起学生的求知欲, 整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课堂的最后我们得出月球是一个荒凉的寂静的没有生命的布满了环形山的世界, 这样学生的印象就会十分深刻。 这样的引入不仅有助于科学知识的展开, 而且可宣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真可谓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

(二) 知识落实时使用

科学来源于生活, 在传授新知识时, 如果穿插一些小故事, 可以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如在讲解青蛙的生长发育时, 先让一位学生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不完整的地方其他学生补充, 然后整理出小蝌蚪找妈妈的顺序。 问学生为什么小蝌蚪找妈妈的顺序为:大鱼-乌龟-大白鹅-青蛙, 能不能换下顺序? 进一步提问如果是你是否会出现找其他动物为妈妈的可能?为什么?从学生的讨论马上就能得出青蛙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从而轻松获得青蛙是变态发育的结论。 又如在讲解浮力知识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与排开水量的关系, 引入乌鸦喝水的故事, 学生马上从枯燥的物理知识中解脱出来, 轻松获得应有的效果且印象深刻。

(三) 便于知识应用

科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教师为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科学小故事可给学生提供直观且简洁的载体。 如在高速公路上有一辆失控高速行驶的大巴, 为了车上乘客能够平安脱险, 请学生讨论怎么办。 经过激烈的讨论, 学生最后选择用另一辆没有承客的大巴用相同速度与该车并行, 然后把失控大巴上的乘客接过来的方法, 这是利用参照物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像这种带着生活气息的科学小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 而且可以让学生更愿意学科学。

二、谐音法让学生巧记科学知识

谐音法就是把记忆对象按照相对或相似的声韵母变化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充分利用形象思维, 使原来无意义的音节变成有意义的词句, 一经使用妙趣横生, 让人回味无穷。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学生难以一时理解而又必须记住的知识, 这时候谐音法就可以发挥作用。 它可以让枯燥难懂的知识变得有趣而又生动, 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记住这些知识。 下面谈谈我在科学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 电解水实验

当讲解电解水实验时, 讨论到与正极相连接的这边产生的是氧气, 而与负极相连接的这一边产生的是氢气时, 很多学生因为没记住, 所以总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错误不断。 这时候我利用谐音“父亲养羊”轻而易举地把这个难题解决。 在这里, “父”代负极, “亲”代氢气, “养”代氧气, “羊”代阳极, 阳极即正极, 此后学生就很少出现混淆的现象。

(二) 巧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原表是: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没有任何规律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让学生记忆比较困难。 我教给学生一口诀:嫁给那美女, 身体细纤轻, 统共一百金。 不久全班学生都能倒背如流。

(三) 记元素化合价

当我们在学习八年级第二章的化学知识时, 因为学生一直在记元素符号、原子团等知识, 所以再记化合价就会觉得很有负担。 但是化合价又是必须记得的, 这是我们准确写出化学式的前提。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我把常用的化合价整理成八句口诀:钾钠银氢+1价, 钙镁钡锌+2价, 氟氯溴碘-1价, 通常氧为-2价, 一二铜、二三铁, 二四六硫二四碳, 三铝四硅五价磷, 单质化合价为零。 在记+1价+2价时, 我利用谐音“长大迎亲+1价, 给妹背心+2价”记忆, 学生不久差不多就记住了。

任何一种方法当然都有其局限性。 客观地讲, 谐音法的适用范围不广, 我们既不能否认它的实效性, 又不能夸大它的适应性。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能动地学习, 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逐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利用微型实验培养建模思想

科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模的过程, 课堂的微型实验可帮学生建立科学模型。 “微型”不仅环保、经济, 最重要的是取材“少、小、易”, 操作简单, 现象明显, 取材 “少、小”是为了携带、收发方便。 这样把科学学习的本质就是实验真正凸显出来, 实现学生在做中学理念。 下面是我做的几个尝试:

(一) 磁体的性质

1.简介:学生一般都玩过磁铁, 对磁铁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我们平时上课在讲台上作演示实验时, 学生总是充满期待, 且跃跃欲试。 这时我就想如果能够给学生一些器材让他们自己试验、摸索, 效果一定会出人意料。 因此我就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容易找到的物品让学生自主探究。

2.准备的器材有:泡沫片一块 (3*30*40mm) , 塑料碗或一次性杯一只 (盛水) , 已磁化了的钢锯条2根 (3—5cm) , 粗铁屑一小包 (切割机下的铁屑进行筛选, 也可用大头针或回形针等代替) , 记号笔1支。

3.过程:①研究磁极:把钢锯条平放在铁屑或大头针上再提上来, 观察吸引铁屑最多的部位, 重复几次, 就能得出磁极的定义, 并知道一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②研究为什么指南北:把泡沫片放在水面上, 再将钢锯条放在泡沫片上, 用手轻轻拨动让它们在水面上能自由转动, 等钢锯条静止后观察两端指向有什么特点, 用记号笔在指南的一端做上记号, 把另一根钢锯条用同样方法再做一次, 这样就得出磁体指南北的性质。 ③研究磁体间作用规律:将其中一根钢锯条拿在手中, 让任一端去靠近水面上的钢锯条的任意一端, 观察水面上的钢锯条运动情况, 进行多次实验。 就可得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成效:可操作性强, 学生积极性高, 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任务。 配合我们的及时提问和总结, 学生对什么是磁极、什么是南极什么是北极、 磁极之间有怎样的作用规律都能很快得出, 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当然, 还可以继续研究磁体总有两个磁极 (折断一根钢锯条) 及磁化现象等。

(二) 认识 “磁感线”

1.简介:磁感线和光线一样都是为了方便理解而引入的模型, 为了建立磁感线模型不至于突兀, 必须分析磁体周围的细铁屑分布情况。 但怎样才能让学生观察到磁体周围的细铁屑分布情况, 真让我动了不少心思。 从细铁屑到磁分子模型;从幻灯投影到实物投影, 技术、手段、方法不断改进, 但学生总是不能近距观察, 没有感性认识, 而引入课堂微型实验教学则可解决这个难题。

2.准备器材有:细铁屑一包, 已磁化的钢锯条两根。

3.过程:将装有细铁屑的纸包展开放在钢锯条的正上方, 用塑料尺轻轻抹一下即可。

4.成效:①钢锯条因为是扁平的所以在操作上非常简便。现象清晰就不用说了, 某些学生应该能观察到细铁屑是立体分布的;②两根钢锯条如果摆放得当, 观察“U”形 (两根异名平行放置) 的、同名磁极之间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磁场”都不在话下, 然后就可以分析磁感线。

这样的学习方式有许多好处, 对一般学生而言,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男生, 理论知识不行而动手能力却是他们的强项, 在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时, 他们就会特别活跃, 因为这是他们在平时学习时难得的表现机会, 甚至可以指导学习成绩比他们好得多的学生。 我们如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引导, 就为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提供了契机。 毋庸置疑, “课堂微型实验”的效果是明显的, 但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 在开展“课堂微型实验”教学时, 课前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器材, 还要进行必要的探讨、挖掘和试验, 特别是实验一定要自己先多做几次。

四、“探究”让科学课堂活起来

科学学习的核心是进行科学探究, 利用科学探究可以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 在科学教学中引入探究的方法,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还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如在教学“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时, 引导学生先回顾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依据-结论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然后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手上的学具进行实验设计并获取事实与依据。 最后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得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 有无铁芯; (2) 电流的强弱; (3) 线圈匝数的多少。 在整个合作与交流过程中, 教师就是引导者, 要关注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 使每人都有事可干。 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参与度高, 学习的积极性高, 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掌握新知识且印象深刻。

五、“现代教育技术”让科学课堂锦上添花

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教学的应用中比传统教学有更多的优势。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声情并茂的画面。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功能,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 使课堂容纳量大大增加, 同时使课堂变得绚丽多彩,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有趣而丰富, 置身于这样范围的教学情境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大家都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教学活动中。 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前, 我精心制作了课件《猴子捞月》:一开始就播出一只只猴子手拉着手用盆子在捞井中的月亮的动画, 一边伴着音乐, 猴子们那憨态可掬的模样马上把学生的目光吸引, 最后猴子们失望而归的表情让学生非常不忍, 然后来了一只猴子的独白:月亮怎么还在井中?在这里可以借机问:“谁能帮猴子解开疑团?”这样今天这节课的主题就出来了。 由此可见,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创设直观动态的情境, 创设想象联想的情境, 创设激趣悟道的情境, 创设迁移思考的情境, 创设启迪心智的情境, 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拓展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这样的科学课堂难道你还能拒绝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科学教育的内涵在不断地扩大, 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由原来“授之以鱼”逐步变成“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带有律条色彩的教学方式,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探究式教学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开发智力及创新能力, 还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使他们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当然, 教师要恰如其分地把握课堂教学是比较困难的, 这需要教师善于阅读、观察、思考、总结, 让科学课堂充满科学性、趣味性和哲理性。

参考文献

[1]郑青岳.郑青岳科学教育实录.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5.

[2]郭元祥.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课程研究, 2014, (1-2) .

[3]陈欢庆, 编著.创造力开发教程.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

PPT让课堂更精彩 篇5

我是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接触计算机已有十几个年头了,而且在学校刚刚建立计算机教室时由于缺乏计算机教师,我同时兼任了全校信息课的教学任务。这一段经历,也让我奠定雄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教学中我经常用到PPT,我利用闲余时间,把高中必修课三本书及高考复习课所有课程做成了课件。同时,对全校教师也进行了PPT制作培训,提高了教师的PPT制作能力和水平。

在应用PPT的过程中,我觉得利用PPT教学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1、PPT教学能通过声像、文字、图表等多个角度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生物课堂中一些微观的结构等,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便于理解掌握。

2、运用PPT教学,也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增大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特别是对于高三复习课来说,课堂容量增大更加明显。

3、一些难以理解的生理过程,可能通过动态的PPT来进行演示,学生理解轻松自如。

4、一些通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或难以完成的实验,也可通过PPT课件进行展示,弥补不足。并且效果、现象明显。

5、交互较强,PPT课件交互性较强,可以制作一些交互性的练习题,巩固效果明显。

缺点:

1、需要学校必须有相应的硬件设备,否则无法全面应用。

2、对教师要求相应提高。

3、用不好会出现走过场的现象,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让阅读教学因体验更精彩 篇6

关键词:阅读;体验;策略;意义

一、运用多媒体,加强情感体验,营造情景氛围

文学连着文化,文学作品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意义。而文化又是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继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性符号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抽象的特征,这个特征就需要我们在阅读中化抽象为具体,不断深入地体验感知,才能够深刻领悟把握。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有许多优美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篇目语段,诸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内容,对那些生活阅历不深、没有身临其境的中学生来说,也许无法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中利用融视听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内涵的文化味通过绘画直观的诉诸感性思维,通过音乐传达出情思,或激扬、或平淡、或愉悦、或悲切、或悠然、或躁动,让学生尽可能地进入模拟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之中,于感受体验中领悟诗句的音韵美和形式美,从而迅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就显得尤為突出。可见,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激发情感,可以加深阅读体验,有效提高阅读水平和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调动情感想象,转化词句段章,感受形象和生活

在阅读中,读者最先感知的不是可视的形象,而是词句段章,读者倘若停留在阅读的第一阶段,就不可能进入带有个人独创性的“个人意义”和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就无法达到“披文而入情”的阅读境界。此时,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就是激活与调动学生的情感想象思维,转化文中的词句段章,形成一定的形象和生活环境,令感性思维活动与理性思维活动往复频繁、交叉渗透,从而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判断出深层次的文本意义。

首先,教师的个人朗读才能和朗读技巧指导受到挑战。朗读是激活想象创造形象的最好方法。学生可以从老师富于个性的朗诵中深切体验出什么是豪迈,什么是婉约,什么是激情澎湃,什么是悲痛欲绝。比如,《相信未来》这首诗,朗诵教学时,教师应该启发引领学生在特定的背景和情境中反复揣摩诗句的意思,在对比吟诵中加深体味感悟其内涵的情感主旨,走入意境,走进作者。为了传达诗歌广阔的意境和诗人坚定的信念,朗诵时就要注意把握好激情高亢的情感和准确的节奏停顿,并配以肢体语言:我要用手指/那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这样的朗诵,其实是表演,让学生在享受中体会了语言的魅力和诗人的心里世界。

教师能把作品中的场景变成学生熟知的或较为熟悉的场景,从心理上消除隔阂,体验就能从自发转向自觉。在课堂上留出充分的时间给他们回忆与交流,给他们追求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的机会,从而走进文本,展开对话。许多时候,我们教师不是苦于无法将文本“讲”清楚,而是苦于无法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记忆思维,品出文化味,更品出生活味;不是苦于无法让学生的外在行为参与活动,而是苦于无法让他们的思维情感真正参与其中。再者,通过联想对比,构建网络,加强知识联系。

三、打破课堂牢笼,延伸阅读层面,体验语文生活

学校教育一向提倡“向45分钟要质量”,这无疑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力度和深度,使大部分学生的活动被约束在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无法得到自由和更大的发展。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但我们可以设想以课堂教学为圆心,以整个社会生活为半径,来勾画阅读教学这个大圆,把阅读体验延伸到课外的生活之中去。《景泰蓝的制作》一课中,有一节详尽地说明了“掐丝”这道工序,并介绍了工艺制作的道理。从语文知识的层面上说,理解这一节并不难,一看结构类型,二看代词功能,学生经过仔细阅读,认真思索,就能概括出其道理所在。然而,语文是知情理趣的完美结合,阅读教学除了担当发展知识培养技能之任务,还有培养纯正的趣味,激发浓厚的民族感情之使命。

总之,阅读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体验进行,让体验成为语文阅读的翅膀,让语文阅读因体验而更精彩。所以,在讲究策略的情况下,运用体验式阅读将会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令人惊喜的意义。没有走出文本,贴近生活的感悟体验,就没有文本解读中的个性化鉴赏,没有充分的想象和特定情境的设置,就不可能获得深度体验中的愉悦。体验带给了我们阅读的精神享受,激发了我们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探讨的良好学习意识,培养了文学审美情趣,启迪了内在的思想情操,不知不觉中提升了我们的语文素养。

给学生以“独立”的空间,让他们插上体验的翅膀,尽情享受阅读的快乐吧!

体验让科学课堂更精彩 篇7

下课之后我忘记布置让学生带洋葱了, 负责任的课代表问我:“老师, 下周我们要带洋葱吗?”我说:“明天我会布置同学们带材料的。”于是课代表就通知学生去了。事后, 我又想, 实验只需要洋葱表皮很小的面积就够了, 如果我让学生每人带洋葱岂不是浪费, 而且到时候教室里都是洋葱的气味, 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于是我决定自己买两个洋葱就行了, 并没有通知学生带洋葱来。

周一上课前, 我提前来到教室里, 通知学生下午的科学课在实验室里上, 于是就有同学跟我讲了:“老师, 你让我们星期一带大蒜来, 做什么用啊?”我觉得很奇怪我连洋葱都没有叫他们带, 怎么会叫带大蒜呢?于是反问:“谁让你们带的呀?”同学们齐声喊:“张××叫我们带的, 说今天要用。”我走过去问张××:“我什么时候说要用大蒜了?是不是你觉得大蒜和洋葱挺像的, 还是你不认识什么是洋葱, 什么是大蒜?”张××很难为情地笑了笑说:“老师, 我记错了。”这时, 大家都朝张××大叫:“你怎么可以这样啊?!”弄得我也哭笑不得。于是我只好对大家说:“这样好了, 上课的时候, 大家把大蒜也带上, 如果时间有得多, 也试一下把大蒜表皮做成装片看一下能不能看到细胞。”此时同学们才消停下来。

在上课时, 果然, 由于前一节课预习过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方法, 这节课我只稍微示范了几步关键的步骤, 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制作的过程。有的小组自制的临时装片水平比我做的还要高, 基本看不到气泡, 而且染色均匀, 能够清楚地看见细胞核。加上前一节课已经用显微镜观察过洋葱表皮的永久装片, 学生使用显微镜的动作快多了, 很快许多小组就完成了观察的任务。于是我就让动作快的几个小组制作大蒜的临时装片, 原本我以为大蒜的表皮比较难撕下来, 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没想到, 很短的时间内, 有一小组就已经制作好装片, 请我去欣赏大蒜表皮细胞的样子了。这也是我第一次看见大蒜表皮细胞的样子。看着他们一脸的成功喜悦的表情, 不得不让我大大地表扬了他们组。并且请其他的小组也来欣赏他们的成果, 我还叫他们把观察到的大蒜的表皮细胞画下来。

受到这一组的启发, 很快另一个小组的同学又在邀请我去看了:“老师你来看, 我们观察了餐巾纸的纤维, 简直就像乱柴堆, 但好像又有规则。”原来他们把餐巾纸做成临时装片在观察, 同学们的注意力又被吸引过去了。

不知不觉已经下课了, 但是同学们似乎意犹未尽, 还想观察很多东西。

让数学学习因为体验更精彩 篇8

一、收集素材,与生活紧密对接,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1)蓄势待发,在课前关注中体验。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但有些数学知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实践运用过,缺少鲜明的认知印象,这对学生顺利地学习数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该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收集相应的素材,并进行积极的感性体验,从而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作为保障,学生则能够有效地在课堂学习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起到较好的教学作用。如在教学“认识钟面”一课之前,教师即布置学生依照家中的钟面画出一个钟面来,让学生在制作绘画的过程中可以及时了解很多相关知识。而正式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中,学生则学得游刃有余,甚至提出了很多教师没有预设的问题,呈现出较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

(2)多元开放,在课堂学习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数学教材中的相关知识都是教材编著者从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知识联系最为紧密的内容进行编排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中的内容千方百计地与生活进行连接,才能真正感知数学的源头和魅力,体会到数学的真正用途。与生活链接的方式既可以是从生活中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探寻真知,也可以是将数学课堂中习得的能力推向生活去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加减法速算”的内容时,教师让利用课件出示三个箱子,分别装着100个、100个、67个梨子,让学生取出198个梨子应该怎么取?学生则各抒己见,都是从三个不同的箱子中取得相应的个数。而教师则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大家有什么简便之法,学生则表示:将两箱100个的取出,再放回一个到67个的箱子里,从而感知简便计算的本质。这一案例能让学生更好地从生活中进行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考虑问题,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平台,与实践有效链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1)让学生在玩乐实践中体验。爱玩是小学生与生俱来的特性,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也再次证实:个体特性和素质的有效提升的重要方式在实践活动。而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最为主要的活动方式就是玩,在有益的玩的形式中进行体验和学习。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课堂设置成为玩乐游戏的模式,以切合学生心灵和意识的模式,满足儿童的天性。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拿出36个苹果,要求学生将苹果划分为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在分苹果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抱怨这样的划分方法不合理,到最后却发现结果却是一样多,从而体验到分数的基本性质。

实现新授知识向实践游戏的转化,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心态的变化,更在轻松自在的玩乐实践中体验到整个学习的过程。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课堂不仅仅要让学生死命地动脑,而且要在学生动手实践中帮助学生勤于动手实践,创造良好愉悦的学习氛围,这也是学生体验学习效益的最好方式。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引导学生先从整体入手,继而从不同的细节入手观察细节,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筒状,形成圆柱体的侧面,学生在认真观察地基础上再将其还原。如此几次反复,则可以得出长方形的长是底面周长,宽则成为了高度,最终引导学生得出了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3)让学生在享受愉悦中体验。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思维体验,快乐的思维经历能真正引发学生思维意识的觉醒。数学课堂不应该成为学生思维的牢笼,更不应该成为学生精神负担和压力的来源地。教师应该努力地创造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堂氛围,在思维的快乐之旅中享受数学的乐趣和积极的心理需求,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体验的学习效益。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很多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识别10以内的数字,通过机械的朗读和记忆进行教学。学生学得苦不堪言,教师教得兴趣索然。而笔者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就注重了知识与生活根源的对接,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10以内的数字进行表达,如家里有几口人、家里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等,让学生以生活为基础和原型进行10以内数字的学习和运用,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领悟数学的魅力和奥妙,形成深入的数学体验。

语文课堂因阅读体验更精彩 篇9

在我看来, 体验是阅读时的一种经历。在这种历程中, 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 把握字里行间的情感脉动。因为体验着, 我们的文本有了灵动生命的参与, 焕发更多精彩;因为体验着, 那凝滞的文字成为一股股源源不断的清新活水, 流淌在学生心间。体验, 在“润物细无声”的静谧中厚实着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与作者痛恨爱怨的共鸣中正确着学生的人生价值。

一、鼓励学生醉心美读, 促进体验生成

新课标指出, 要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 加深体验和感悟”。简短一句话, 一语道明了体验的方法———读。

有感于一次语文课堂中, 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春笋》。学生一边入情地读着, 一边随着自己的朗读, 根据课文内容做着相应的动作:他们演绎的冲破泥土, 带有势如破竹的勇猛;他们表现的茁壮成长, 一节一节又一节, 充满了勇往直前的坚毅。脸上的微笑传递着他们的快乐。这一切没有我的指令, 都源于他们内心的不由自主, 让我深深感动。我也在感动中恍然有所悟:老师的命令与要求, 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 更促成不了学生的体验。但学生自我陶醉式的“美读”, 却能营造一种情感氛围。学生在自己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中, 触摸着课本的文字, 感受着作品的气息, 不由得身临其境, 体会着作者想表达的一切。

所以, 朗读是一种极好的体验方法, 只有让学生醉心于自己的“美读”中, 体验的强度和深度才会加强。

二、引领学生走入情境, 促进体验生成

在各类学科的教学中, 老师总是不遗余力地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创设情境的功能并不止于此。我们不是常说“触景生情”吗?如果将此作为我们的教学机制, 这里的“景”可看作是我们创设的情境, 而“情”自然也就是由该情境引发的某种体验。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要深入地感受文本, 在“情境”中学无疑是好方法。这里的情境, 我想既可以是某一种实际情境, 也可以是一种虚拟情境, 甚至也能是在头脑中的想象情境,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绪走入文本的世界。所以语文教学中, 我积极运用多种途径创设情境, 以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有时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触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使他们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 从而引发出种种感受、体验;有时又利用背景音乐烘托、多媒体仿真, 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

三、丰富学生生活经历, 促进体验生成

上面两种情形其实都是一种虚拟体验, 它们主要是通过外界诱因, 借助学生自身的想象和联想而达到的一种体验。但是, 学生若不具备相应的生活经验, 这些虚拟体验就无法产生。可以说虚拟体验不过是对生活积累经验的支出、回味、反思和升华。因此, 语文教学很有必要鼓励、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外、校外的实践中进行原汁原味的体验活动。

1. 在实物实景的感知中体验。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较之语言描述, 感知实物实景会使人感受到更直接、更亲切、更强烈的刺激, 由此引发的体验也特别丰富、真切、鲜活。所以, 我们可以引领着学生走出教室, 到校园、到田野去亲身感受一下, 许多在教室里无法体验到东西, 到那里能体验到。

教学《乡下孩子》一课, 我把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们带到了校园的草坪中, 让他们找一找其间的小野花有几种, 看一看两只蝈蝈是如何比赛唱歌, 在草地上滚一滚, 用草叶做成口哨吹一吹……在这一方小小天地中, 他们体会着课文里描写的自在惬意, 更真实地享受着课堂中让他们羡慕向往的欢愉。

2. 在生活阅历中体验。

朱熹说:“读书要切己体验, 不可只作文字看。”所谓“切己体验”, 就是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虽说生活是产生人生体验的沃土, 但是碌碌无为的生活不在其内, 不去用心感受的生活也不在其内。鼓励和引导学生抱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做生活的有心人, 老师应该是责无旁贷。孩子的生活是零散的, 却也多彩。于是我引导他们将日常的经历以“体验日记”等形式记录下来, 哪怕只是短短的几句话。

在体验日记中, 鲍泽帝小朋友这样写道:“一片小雪花落到了我的手上, 我欣喜若狂。一看, 哎呀, 雪花化了, 没看清它的模样, 它却丧失了生命!我心里一阵痛苦……桶里的雪花渐渐多了起来, 我连忙把它们倒在冰箱的冷冻室里。愿小雪花在冰箱里幸福!”张汝宁这样述说道:“小鸟高高地飞旋在饭堂里, 它急切地寻找着出口。它的妈妈找不到他一定很急。因为每次我妈妈找不到我, 就很急。”

透过孩子们稚真的行为和言语, 我清楚地感受着在他们的眼中, 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 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我想只有这样进行有意识的归纳和积累, 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 一定会有利于课内外、校内外的语文学习。

语文课堂因阅读体验更精彩 篇10

在我看来,体验是阅读时的一种经历。在这种历程中,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把握字里行间的情感脉动。因为体验着,我们的文本有了灵动生命的参与,焕发更多精彩;因为体验着,那凝滞的文字成为一股股源源不断的清新活水,流淌在学生心间。体验,在“润物细无声”的静谧中厚实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与作者痛恨爱怨的共鸣中正确着学生的人生价值。

一、鼓励学生醉心美读,促进体验生成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加深体验和感悟”。简短一句话,一语道明了体验的方法——读。

有感于一次语文课堂中,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春笋》。学生一边入情地读着,一边随着自己的朗读,根据课文内容做着相应的动作:他们演绎的冲破泥土,带有势如破竹的勇猛;他们表现的茁壮成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充满了勇往直前的坚毅。脸上的微笑传递着他们的快乐。这一切没有我的指令,都源于他们内心的不由自主,让我深深感动。我也在感动中恍然有所悟:老师的命令与要求,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更促成不了学生的体验。但学生自我陶醉式的“美读”,却能营造一种情感氛围。学生在自己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中,触摸着课本的文字,感受着作品的气息,不由得身临其境,体会着作者想表达的一切。

所以,朗读是一种极好的体验方法,只有让学生醉心于自己的“美读”中,体验的强度和深度才会加强。

二、引领学生走入情境,促进体验生成

在各类学科的教学中,老师总是不遗余力地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创设情境的功能并不止于此。我们不是常说“触景生情”吗?如果将此作为我们的教学机制,这里的“景”可看作是我们创设的情境,而“情”自然也就是由该情境引发的某种体验。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要深入地感受文本,在“情境”中学无疑是好方法。这里的情境,我想既可以是某一种实际情境,也可以是一种虚拟情境,甚至也能是在头脑中的想象情境,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绪走入文本的世界。所以语文教学中,我积极运用多种途径创设情境,以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有时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触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从而引发出种种感受、体验;有时又利用背景音乐烘托、多媒体仿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

三、丰富学生生活经历,促进体验生成

上面两种情形其实都是一种虚拟体验,它们主要是通过外界诱因,借助学生自身的想象和联想而达到的一种体验。但是,学生若不具备相应的生活经验,这些虚拟体验就无法产生。可以说虚拟体验不过是对生活积累经验的支出、回味、反思和升华。因此,语文教学很有必要鼓励、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外、校外的实践中进行原汁原味的体验活动。

1.在实物实景的感知中体验。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较之语言描述,感知实物实景会使人感受到更直接、更亲切、更强烈的刺激,由此引发的体验也特别丰富、真切、鲜活。所以,我们可以引领着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到田野去亲身感受一下,许多在教室里无法体验到东西,到那里能体验到。

教学《乡下孩子》一课,我把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们带到了校园的草坪中,让他们找一找其间的小野花有几种,看一看两只蝈蝈是如何比赛唱歌,在草地上滚一滚,用草叶做成口哨吹一吹……在这一方小小天地中,他们体会着课文里描写的自在惬意,更真实地享受着课堂中让他们羡慕向往的欢愉。

2.在生活阅历中体验。朱熹说:“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所谓“切己体验”,就是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虽说生活是产生人生体验的沃土,但是碌碌无为的生活不在其内,不去用心感受的生活也不在其内。鼓励和引导学生抱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生活的有心人,老师应该是责无旁贷。孩子的生活是零散的,却也多彩。于是我引导他们将日常的经历以“体验日记”等形式记录下来,哪怕只是短短的几句话。

在体验日记中,鲍泽帝小朋友这样写道:“一片小雪花落到了我的手上,我欣喜若狂。一看,哎呀,雪花化了,没看清它的模样,它却丧失了生命!我心里一阵痛苦……桶里的雪花渐渐多了起来,我连忙把它们倒在冰箱的冷冻室里。愿小雪花在冰箱里幸福!”张汝宁这样述说道:“小鸟高高地飞旋在饭堂里,它急切地寻找着出口。它的妈妈找不到他一定很急。因为每次我妈妈找不到我,就很急。”

透过孩子们稚真的行为和言语,我清楚地感受着在他们的眼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我想只有这样进行有意识的归纳和积累,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一定会有利于课内外、校内外的语文学习。

上一篇:矛盾的世界下一篇:执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