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让硬币浮起来》科学教案

2024-07-25

幼儿园大班《让硬币浮起来》科学教案(精选7篇)

幼儿园大班《让硬币浮起来》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探索哪些物体更容易使硬币浮在水面上。

3、体验交流、分享经验与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一元硬币、泡沫盘子、积木、薄纸板、塑料瓶盖、大树叶、记号笔(以上物品人手一份);

2、装有清水的大盆4个,干抹布8块;

3、记录表(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操作兴趣。

1.教师:(出示一元硬币)这是什么?

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枚硬币放进水盆里,它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幼儿讨论。)

2.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沉下去。

到底会怎样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二、讨论

1、我们大家都看到了,硬币一放入水中就怎么样了?(沉下去了。)

那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呢?

2、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回答。

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大胆尝试。

1、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几种材料,让我们来看看是些什么?

(一一出示材料并让幼儿了解其名称。)

2、猜一猜,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在你觉得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的材料下面打“√”。

(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方法。)

3、动手操作。

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来试试吧,看谁能使硬币浮起来。

提醒幼儿注意几点要求:

(1)每组一个大脸盆,玩的时候,不能挤,更不能抢,要互相谦让,遵守纪律,因为我们马上要成为小学生了。

(2)注意别把水洒到桌上或地上。

(3)每一种材料都要试一试,将用过的材料和未用的材料分开摆放,同时看看成功了没有?

等所有的材料都试过后,在记录表“结果”一栏后面记录,在成功了的材料下面打“√”。

4、幼儿进行尝试,动手操作。

四、交流,分享

1、请1—2名猜想与实际操作结果都一致的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表(同时展示记录表),让他们说说,是用什么材料,想了什么办法让硬币浮在水面上的?

2、合作探索

(1)只使用一种材料(泡沫盘子)。把你们这一组的硬币一个一个依次叠起来放在盘子中间,看这次硬币会怎样?

学习记录:几枚硬币放上去会使盘子跟硬币都沉下去,就在记录表上泡沫盘子下面的空格里写上数字几。大家商量好,谁来操作,谁来记录。

(2)幼儿探索。

(3)交流、分享各组的新发现。

活动延伸

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就让它又浮起来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能浮在水面上。

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如铁块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但造成了船以后,船会浮在水面上……)(用绘画形式表现。)

幼儿园大班《让硬币浮起来》科学教案 篇2

【活动设计】

如果科学家是研究其周围世界规律的求知者的话,那么儿童则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好奇,而且常常把这种好奇付诸行动——摸摸、尝尝、看看、掂掂、倒进到出等等。玩水又是幼儿较喜欢的活动,这次我创设了良好的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是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体验操作的乐趣。

2、探索发现利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玻璃球浮起来。(重点)

3、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习记录实验结果。(难点)

4、乐意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5、喜欢帮助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玻璃球、盘子、杯子、纸盒、橡皮泥、棉絮、碗,(它们有的会浮在水面,有的会下沉。)

精神准备:幼儿初步了解物质沉浮的现象。

【活动过程】

一、问题。

师(出示玻璃球)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个玻璃球放进水盆里,(快思 )它会怎么样?是沉下去呢?还是回浮上来?(幼儿讨论)

师:有人说浮起来,有人说沉下去,到底是怎么样呢?请一个小朋友来将它放下去,大家来看一看。

二、讨论。

师:小朋友看到,玻璃球一下就沉下去了,请你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它浮起来呢?(鼓励孩子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并给予他们时间和机会)

三、尝试第一次操作。

1、师: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大家可以试一试,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你们也来试一试吧,看谁能帮玻璃球浮起来。在试之前,老师要提几点要求,请听清楚:

(1)四人一组,大家要轻声说话,互相谦让。

(2)玩的时候,小心别把水洒到地上,因为地湿容易摔倒。

(3)多用几种材料来试,你要记住自己用过哪些方法,成功了没有,等会告诉老师。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进行尝试。发现了好的方法的幼儿,教师给予肯定,尝试失败的幼儿,鼓励他换一种方法,对于不知所措的孩子,要提醒他,帮助他。

四、幼儿尝试第二次操作。

1、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用了很多种方法让玻璃球浮起来了,那么哪些材料能让玻璃球浮起来呢?老师做了一张记录表(出示记录表,并讲解记录表的记录方法)

2、幼儿进行第二次尝试活动。

五、记录。

请做完实验的孩子擦手,记录实验结果。

六、教师实验、记录并做小结。

玻璃球放进水里会沉下去,但我们利用一些能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就能让它浮起来了。

教学反思:

针对《纲要》提出的:“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等。这节课我取材自幼儿身边较熟悉的东西,来进行了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沉与浮》,探索身边的科学,感知沉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尝试用简单的标记符号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在这类活动中培养他们从小爱观察和发现的能力,让幼儿真正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一些物品:泡沫、树叶、塑料玩具、铁钉、玻璃球、塑料瓶、记录表、笔等实验材料。让幼儿通过猜测、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观察、探索、实践等形式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会做简单的记录。

我在活动前让幼儿猜想,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起来,让幼儿先猜一猜,然后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动手记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物体是沉在水里的。最后环节:探索改变物体的沉浮。我通过小铁钉和玻璃球等也想帮忙作为一个引线,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让幼儿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探索。

自主的科学活动离不开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是在本次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材料不是很多,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便于幼儿学习操作记录表,二是这次活动只是我们班级对“沉”“浮”现象探究的一个起点,一盏“沉”“浮”现象的指明灯,还有更多的探究材料,我们将投放在班级的自然角,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接下来的相关探究活动。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让玻璃球浮起来》含反思这篇文章共5231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圆》》:中班教案《圆》适用于中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了解“圆”对我们人类的作用,和“圆”成为好朋友,能找出生活中圆圆的东西,并用肢体做出圆,积极参与区域活动,并分享在区域中的探索,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圆》教案吧。

硬币终于浮起来了小学生作文 篇3

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都在为梦想而努力着,奋斗着。梦想如同盒明灯,指出我前进的方向。我原梦想是成为科学家。为了这个梦想,我常常独自做各种实验,经历过失败和成功。

有次,我在书上看见个实验说:“硬币可以浮在水面上。”我不相信,硬币可以浮在水面上,我找来几枚硬币,有元,有角的,也有分的,材质也各不相同,有铜的,有铝的,也有合金的。我想,哪种材质可以浮出水面,我先拿了个桶,装满水,我开始拿1元硬币试了起来。我用手指捏住硬币竖着放下去,硬币下子沉了下去,我也不气馁,连试了好几次,都沉了下去。我觉得定是我的.方法不对,于是,我用手指顶信硬币,慢慢往下放,我屏住呼吸,硬币贴在水面上了,我便轻轻的把手拿开,硬币开始浮起来了可是很快又沉了下去,我觉得是硬币太重了,又换了个硬币――是1分的,我比刚才更细心了,慢慢的往下放,当硬币贴在水面上时,我就慢慢的把手拿了出来,硬币便浮在水面上了,我又连试了好几个,居然都浮了起来,我的心里乐滋滋的。

幼儿园大班《让硬币浮起来》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纸落下的不同现象,发现同样大小的纸改变形状后下落的速度不一样。

2.能大胆表述自己观察的现象,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纸条若干(如:报纸,蜡光纸,卡纸,铅画纸,宣纸,广告纸等)

2.大小材质相同颜色不同的两张卡纸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感知并了解纸下落的不同样子

1.幼儿自由选一张纸玩一玩。

出示各种各样的纸。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纸,你自己选一张纸,拿在手里举高再放手,看看它落下来时是怎么样的。

2.幼儿自由玩纸操作。

3.集中交流:说说你的纸是怎么落下来的,请幼儿表达并演示。

甲:我的纸是慢慢飘下来的,那你来学一学它的样子。

乙:我的纸是翻滚着落下来,你也来学一学它的样子。

丙:我的纸是很快“嗖”的落下来的。

3.小结:原来不同的纸落下来有很多不同的样子,有的是慢慢地飘下来的,有的是翻滚着落下来的,有的是很快的“嗖”的一下落下来的。

二、感知不同材质的纸下落的不同速度

1.刚才是自己拿纸玩一玩的,现在老师请你去找一个与你不同的这张纸的小朋友一起玩玩,看看你们这两张纸它们落下来时,要求跟同伴要相同高度同时放手,你又会发现什么。

2.幼儿找一个手持不同材质纸张的同伴共同玩纸。

3.集中交流纸落下来的速度,你和好朋友玩纸时发现它们落下来有什么不一样?(它们谁先落地,谁后落地?)

4.小结:原来不同的纸落下来速度不一样,像卡纸、铅画纸厚一点的纸下落的时候速度快,像蜡光纸、宣纸这些薄一点的纸下落的速度就会慢一点。

三、感知纸改变形状后下落的不同速度

(教师提供颜色不同大小材质一样的两张纸)

1.教师交代材料:

这里老师帮小朋友准备了两张相同材料的纸,一张是红色的,一张是紫色的。请小朋友拿着红色的纸想办法变一变它的样子,再跟紫色的纸比一比它们落下的速度会不会一样呢?要求两张纸同样的高度同时放手落下,观察它们的速度。

2.幼儿操作探索:

幼儿取红色的纸进行操作,再跟紫色的纸进行比较。

3.集中交流:

(1)你把红色的纸变成了什么?它是怎么落下来的?

甲:我把红色纸变了纸球,它是直直的很快落下来了,而紫色的纸是慢慢的落下来的。

乙:我把红色纸变了飞机,它也是很快落下来的,而紫色的纸是慢慢落下来的。

(2)现在两张纸下落的速度一样吗?

小结:原来我们动动手,把相同材料的两张纸变变形状,它们下落的速度也会不一样。

四、延伸活动

教师出示“丫”字形的纸片,幼儿猜测它又会怎么落下来的,老师在区角里给你们也准备很多“丫”字形的纸片,你们也去试一试,看看会有新的发现吗?

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放到了首位。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主体作用。活动延伸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给幼儿提供了继续探索的方向。

幼儿园大班《让硬币浮起来》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有趣的探索影子的产生。

2、使幼儿知道灯光、太阳光、月光、烛光等都能照出影子来,有光的地方才会有影子。

3、引导幼儿通过一系列实验活动自己探索发现光被物体挡住就会出现影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幼儿知道有光才会有影子,光被物体挡住就会有影子。

难点是让幼儿自己实验发现影子与光和物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强光台灯、大屏幕、手电筒每人一个、座垫每人一个、操作台四张、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呈现出玩具的影子,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教师打开强光台灯,然后将玩具放在适当的位置挡住光的照射,让幼儿观察发现玩具的影子,并通过让玩具变换不同的姿势使影子随之发生变化,增强幼儿观察的兴趣。

2、教师为幼儿准备多种好玩的动物玩具,让幼儿到灯光前自己选用各种玩具实验演示,观察影子、激发兴趣。

评析:帮助幼儿保持兴趣,进行互动学习,在兴趣的驱使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感知发现:引导幼儿发现光与影子的关系。

1、打开台灯,教师表演手影,让幼儿观察有趣的手影。

2、请个别幼儿到前面来表演手影游戏,教师控制开关,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打开台灯时,屏幕上有没有手影,关掉台灯时屏幕上有没有手影,让幼儿知道:有光的地方才能有影子。

3、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样的光能照出影子来。教师小结:太阳光、月光、烛光等,都能够照出影子来。

评析:这个过程查老师的引导起到一个支架作用,让幼儿在支架的支撑下添加新的内容,如教师打开台灯表演手影,让幼儿参加表演,教师控制开关引导幼儿观察,打开台灯有影子,关掉台灯就没有影子了,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的关系,这种支架式的互动就是将幼儿的兴趣集于一个主题上,虽然孩子们并不很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但是这生动有趣的探索却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孩子们今后的学习成长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自由探索:引导幼儿自己实验发现影子与光和物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1、先让幼儿猜想:是不是有了光就一定会有影子。

2、要求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引导幼儿注意观察。

(1)、打开手电筒有没有影子。

(2)、用手或玩具挡在光前,有没有影子出现。

(3)、关上手电筒有没有影子。

3、教师巡回指导幼儿操作,鼓励幼儿间大胆交流。

评析:查老师对孩子的探索多次表现出惊奇和欣赏,使他们在打开手电筒和关上手电筒之间探索影子和光的奥秘,获得直接经验,并在老师的支持合作下,重新组合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在是灌输,而是用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在探索中主动学习,这种等待不是袖手旁观,而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幼儿探索光和影子时的需要,及时给幼儿提供操作的材料:白纸,手电筒,玩具,蜡烛等,精心设计问题:1、打开手电筒有没有影子?2、用手和玩具当在光线前有没有影子?3、关上电源有没有影子?[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适当的给孩子隐性的指导,整个活师幼互动是积极有效的,在探索时,孩子兴奋地交流着各自的发现。查老师没有给予任何答案,而是巧妙地问幼儿:你是怎么知道有了光才有影子呢?影子是怎么来的呢?及时恰当的提问有效的推动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集体讨论学习:引导幼儿说出:光被物体挡住时就会出现影子。

1、请幼儿回答在上个环节中的发现,教师做实验验证。引导幼儿说出:光被物体挡住时就会出现影子。

2、让幼儿说说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影子,并说出产生影子的原因。

评析:查老师与幼儿一起验证,发现影子的秘密:”光被物体挡住就会有影子”,让孩子知道这个秘密是他们自己发现的,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热情更高了。可见有了宽松的环境丰富的材料和浓厚的兴趣,顺应孩子的探索活动,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巧妙的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解决了问题。体现了幼儿与材料和环境的互动,同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合作的温馨,并且获得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正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

五、户外游戏:《找影子》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和认识。

引导幼儿到户外寻找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要求幼儿找到影子后说出:“我找到了大树或某某的影子,因为大树或某某挡住了太阳光。”

活动延伸:

有关影子的知识还很多,如影子的大小变化等,在基本实现了这次活动目标的基础上,在活动区里多投放些操作材料。如:手电筒、厚白纸、暗箱、幻灯机、蜡烛等,引导幼儿继续探索有关知识,结合艺术、语气等活动加以开展“踩影子”、“画影子”、“测量影子”等活动。

评析: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实际需要和游戏兴趣;教育活动生活化,它既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回归生活,幼儿既熟悉又感兴趣,内容的选材充分体现了生活化的教育特点。这是活动设计的创新点。影子的产生是因为光照到了物体(不透明)上产生的。影子与光和物体三者之间的是密切的,在孩子们了解影子产生的基础上,我们还将引导他们对”会变的影子”做进一步的探索.教学反思:

这是一次科学探索活动,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在这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造了一个比较开放、宽松和谐的环境气氛,让幼儿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保证了幼儿的感官与客体的接触、感知和相互作用,获得丰富感觉材料。在活动中,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得到很好发展,提高了观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不是以呆板的教学形式让幼儿死记硬背各种光的特征,而是让幼儿在教师提供的环境中自己去操作、发现、探索,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整个活动让幼儿在动、摸、看、说等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及发散性思维能力,达到了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效果良好。我会把这些成功的经验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以促进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幼儿园大班《让硬币浮起来》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探索使潜水艇又快又稳地潜入水底的方法。

2、在小组活动中,懂得分工合作,明确各自承担的任务。

3、勇于尝试,不怕失败,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制作微型潜水艇一艘(在饮料瓶的一面凿一排或两排孔用来进水),打好洞眼的塑料瓶(每组一个)。

2、操作材料:螺丝、木块、鹅卵石、橡皮、长磁条、沙子等。

3、皮筋、胶带、整理箱装三分之二的水、抹布、记录表。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自制的潜水艇,提问:这是我们自己制作的潜水艇,谁来试试怎样让它沉下去?

2、幼儿演示,大家仔细观察,发现问题。

教师:潜水艇下沉了吗?下沉的速度怎么样?(幼儿争先恐后表述:潜水艇下沉得太慢了:潜水艇后面先沉下去了,前面没有沉……)

3、教师以海军叔叔的身份交给大家一个任务:让潜水艇快速下沉,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并要求幼儿与同伴商讨解决的办法。

4、幼儿4人一组展开讨论推测,第一组认为在潜水艇上加上铁块或铁条:第二组确定用石头加重的办法:第三组统一意见是在艇里加沙子,让潜水艇变重;第四组认为再在潜水艇上多钻几个进水孔:第五组讨论的结果是用磁铁捆绑在潜水艇上增加它的重量。

5、教师询问究竟哪种办法好,幼儿都争着说自己组的办法好。这时,教师出示相应的操作材料和记录表,让幼儿明确如何记录,提出分组操作要求,鼓励幼儿去实际操作尝试自己的推测能否成功。

6、幼儿4人一组开始分工,商讨谁是记录员、取材员、操作员和汇报员,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后,大家开始进入有趣的实验操作过程。

7、教师巡视观察各组的操作进程,并有目的地指导帮助。

8、小组交流,确定汇报内容。(你们用了什么材料?是怎么做的?成功了吗?)

9、集体交流,请操作员展示潜水艇是否下沉,汇报员汇报操作的.过程后,本组其他成员可来补充。表扬能始终坚持分工、职责明确的第一、第二、第四小组。

10、根据幼儿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潜水艇不能平稳地下沉),师生共同展开讨论:潜水艇为什么会一头先沉另一头后沉呢?(重心不稳)哪一组有办法让潜水艇的身体同时平稳下沉?引导幼儿思考解决的办法(将加重的物体放在潜水艇底部的某一个地方)。

11、鼓励幼儿小组讨论出解决的方法后,再次尝试让潜水艇既快又平稳地下沉。教师分别巡回指导,提供能帮助固定的辅助材料。

12、请各组幼儿交流实验的经验、感受。

师:你们是怎么取得成功的?(幼儿汇报本组实验的过程,采用的方法及实验的感受。)

幼儿园大班《让硬币浮起来》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学会用统计记录的方法,真实记录实验结果。

2、能利用生活经验考虑问题,大胆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设想。

3、学会与人合作。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让热水快变冷》

二、活动材料

1、人手一套:透明的杯子,热水瓶。温度计、毛巾。冰块、冰毛巾、冷水、鹅卵石等各种材料。记录纸、笔。

2、每组一块记录归类板

三、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师:这里有一杯热水,如果想知道它现在有几度,该怎么办?

2、师:如果这杯水一直放着,结果会怎样?

(一)提出办法、猜测:

1、师:你们能不能想出各种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

2、幼儿在纸上记录自己设计的想法。

3、在集体中交流各自的方法。并把方法贴入表格,统计一共有几种方法。(方法相同的贴一起)

(三)小组实验,记录结果:

1、小组讨论,哪几种方法能让热水快速变冷,引导幼儿寻找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观察每个幼儿的实验情况。

(2)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3)教师以幼儿没有采用的方法,与幼儿共同实验。

2、实验结束,请每个幼儿测量实验后杯中的水温,并记录。

(四)交流讨论

1、提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的?

教师在幼儿介绍的基础上总结:生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让热水快点变冷。

2、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1)为什么不断地搅拌热水,热水就会快点变冷水?

(2)为什么在热水中放入冰块,热水也会快点变冷水?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以“老师口渴了倒了一大杯热水,可水太烫喝不了,请小朋友想办法让这杯热水快快变冷”这话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于是,“让热水快点变冷”的活动展开了,围绕着“有什么办法让热水变冷”,我让孩子们充分猜想、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的办法可多了,“把热水放在空调下吹”、“用扇子扇风”、“往杯子里加冷水”、“把热水放在冰箱里”等等。这么多的方法使热水变冷,我请幼儿进行了小小实验,分成几个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实验。孩子们的参与性、积极性很高,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活动中应多让几位幼儿上来说说自己用的是什么方法,使热水变冷的。另外,应该多准备一些温度计,让幼儿自己来测量水温。

上一篇:《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与反思下一篇: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