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

2024-08-24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共11篇)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 篇1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其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体验,《标准》中对它作了说明。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呢?

一、在“玩”中体验

1、活动课:利用已有工具(如纸、拼图、小木棒、测量工具、计算机等)进行活动,

然后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获得某些数学知识或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教学1立方米这个空间观念时,把全班学生按12人一组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学生准备一根1米长的米尺,合作围成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1立方米的空间究竟有多大。

2、课外活动:教师针对某项教学任务布置一些有趣的行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认识对象的某个特征,获得了知识经验。如:教师在教学圆面积计算方法之前,要求学生回家在一张正方形纸上剪一个近似圆,并且只能剪一刀。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近似圆实际上是由一些一模一样的等腰三角形组成。

学生智力、技能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在“玩”中体验数学,学生的兴趣浓厚,而且所获的知识印象更深。

二、在“问”中体验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产生解决问题的

兴趣,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步体验数学。例如在教学毫升和升时,分别出示以毫升为单位、以升为单位的量杯的画片,问学生:“你们看到量杯上有什么?”“为什么这些刻度没有从杯底开始标出?”“ML、L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一提出,实际上就为学生这一节课的学习定了目标,接着学生通过操作解决这些问题,清晰地体验到毫升和升的知识。

三、在“用”中体验

当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生活实际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用数学方法寻求

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用数学体验、分析、判断、处理问题中,不断地学会积累许多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计算”时,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展开活动。如:一个学生拿出2元钱买单价是1元5角的圆珠笔,售货员应找回多少钱?一个学生拿5元钱买单价是2元5角的笔记本和单价是5角的橡皮,售货员该怎么找?

逐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从个体 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这种呈现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不但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学数学的快乐,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及掌握知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 篇2

一、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认真挖掘生活中每一个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思维进入最佳状态, 使学生学得有趣, 产生有效的学习效果。

1. 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的数学语言,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活动与过程是师生进行认知信息交流的过程, 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低年级学生年龄偏小, 情感丰富, 易受感染。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巧妙地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习, 使他们学有兴趣, 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色彩。

2.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诱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 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积极性。新的数学实验教材, 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之中, 如“快乐的星期天”“购物——逛商店买文具”等, 以色彩丰富的图画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将学生引入情趣盎然的生活情境之中, 使数学贴近生活, 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感受到数学的真正价值, 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

二、创设充分的活动空间,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 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充分的活动空间, 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 将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地从事数学活动, 可以使他们在自由、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数学知识。

1. 动手操作活动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其实也就是让学生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中明确指出要“动一动——解放儿童的双手”, 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增强其学习效果, 而且满足了学生爱动、想动的心理需求。如在学习《分桃子》一课时, 为学生创设“把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 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这样一个学习情境, 先让学生猜测, 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通过“小猴分桃”这一情境的创设,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初步体验到“平均分”的过程, 为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游戏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无意注意比较占优势, 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根据这一特点, 在课堂上如能适时地组织他们在学习中游戏、活动, 在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巩固数学知识, 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 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学习“数一数与乘法”第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一概念时, 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了唱“拍手歌”的游戏活动, 歌曲结束后, 教师问道:“你一共拍了几次手?”学生回答6次;教师接着又问:“我们全班有36个小朋友, 一共拍了多少下?怎么列式?”顿时使整个课堂热闹起来, “6+6+6+6+……”学生说着说着就说不下去了:“式子太长了, 写起来很麻烦。”“是啊, 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可以用一种简便的方法计算, 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马上回答用乘法。这样, 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顿添光彩。

3. 合作交流活动, 创设模拟活动

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合作交流活动, 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 让他们尽情表现, 发挥潜能, 开展合作交流, 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使学生成为教学学习的积极参与者。

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 将课堂设置成学生的舞台。如在教学“购物”这一单元的内容时, 开设了“文具店”, 让学生在小组内购买文具, 他们在模拟的购物环境中不仅掌握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 也充分感受到买东西的乐趣, 提高了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这样更好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 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 不但帮助他们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也培养了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 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中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 通过模拟活动, 学生的手、脑、眼等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 学生感到很开心, 很有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益。

三、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 增强学习的信心,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成功感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直接兴趣的重要因素。新的课程标准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树立自信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低年级学生渴望成功的心愿却更强烈。教师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要用激励性评价为学生的每一点成功给予表扬和肯定。要给学生提供“人人成功”的机会, 尤其要更多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 鼓励他们大胆的展现自己, 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回答一些较简单的问题, 使他们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 给学生创造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去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去观察;能让学生操作的尽量让学生去操作;能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尽量让学生去思考、有交流、讨论的机会, 尽量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获得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去获得。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 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 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常汝吉.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 篇3

关键词:兴趣 实践 好胜心 动手操作

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适合的学科之一,新课程改革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情境激趣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持久,容易被一些有趣的事情吸引。因此我们要利用学生所感兴趣的生动、形象的图画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和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开展趣味性教学,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我们常常发现即使是再“笨”,再“顽皮”的学生,只要一到玩的时间,或者听好听的故事时,他也会玩得开心,听得认真。比如说我在教学二年级《7的乘法口诀时》,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导入,出现了孙悟空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了一双火眼金睛,取经路上孙悟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朝着妖魔鬼怪打去,唐僧师徒三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在这样的故事我穿插了三句乘法口诀。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二、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比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元、角、分”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去超市购物的经历很丰富,教学过程中请学生介绍所认识的人民币的币值,从而很顺利地过渡到人民币之间的换算。我设计了一个购物情景模拟,课前我请家长们带孩子去超市收集任意5件物品的价格,出示学生收集物品图片及价格,以小组为单位,请你做做小小导购员,开展导购活动。10元钱能买哪些物品?20元?50元?1元钱能买几件商品等等问题。在逼真的情景中,学生初步理解了人民币的功能,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跟生活的联系。

再比如我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进位加法时,计算加法算式:学生动手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算一算,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通过动手演示,脑海里产生清晰的直观立体的形象,再形成概念,当个位满十时该向十位进一,这比教师演示、学生看或教师讲解效果好,不容易忘记。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体验学习的乐趣

学生一看到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深吸引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师也能轻松突破重点和难点。

比如我在教学二年级“比较数的大小”时邀请两位学生做树爷爷,分别带上头饰,贴上树龄,我问:“小朋友,你们知道他们谁的年龄大吗?”学生特别感兴趣,纷纷高高举起小手。

四、利用学生好动和好胜的心理特点,组织有趣的亲子活动作为课后拓展

一年级下册在教学十几减9、8、7、6、5、4、3、2这些内容时,到这一个单元结束时还是感觉学生对于减法计算掌握得不是很好,在用“想加算减”这一方法时好多学生对于加法的计算还是不熟练,导致了计算的速度慢,而且还容易出错。于是我想到用玩扑克牌来巩固学生的加法计算,为我们所学的减法夯实基础。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

1.先把扑克牌中的大鬼和小鬼拿掉,其中的JQK当作是10,A当作1;

2.把扑克牌分成两堆一样多,和你的爸爸(或者妈妈)每人拿一堆,有数字的一面朝下面准备游戏;

3.请你的爸爸喊“开始”,然后你们同时抽出最上面的一张牌,然后把他们的和计算出来,看谁算得快,就是谁赢,赢的一方就可以把牌收起来,

4.看一定时间后(15-20分钟一次)谁的牌多就谁赢。

我把这一个游戏规则教给了学生,然后当做作业布置给了学生,学生都非常乐于完成。第二天我在班级里统计了一下完成情况,非常好,每位学生都能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完成这个有趣的游戏,还有家长发来信息说:“用这个方法来复习加法真好,孩子既感兴趣,又学得主动,玩了一次还要一次。”

我请家长和孩子把这个游戏玩了两天后,我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一条,请家长再把扑克牌中的1-4都拿掉,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尽量可以进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为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好基础,能熟练地用“想加算减”这个方法来快速完成减法计算。经过这几天的练习,学生的计算有了进步,计算的速度也有所提高。我让学生坚持这一个星期每天能够玩1-2次,到时还要进行一次口算练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看看谁的进步大,谁能得到进步印章。大家都说回家要好好和爸爸妈妈玩这一个游戏,下课后常常看到很多学生带上扑克牌,认真地和小伙伴们比赛!

数学是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是学生掌握数学算术和空间基础知识,并为中学学习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决定了他们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的思维模式。纯粹的知识教授会把数学课变得枯燥乏味,怎么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想起曾看到过的一句话:“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数学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的火把,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游弋于数学知识的海洋,才能品味学习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数学能力的欲望,才能学得好。

参考文献:

[1]兰登美,姜小琴.农村小学如何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青春岁月,2011(8).

[2]贾剑峰.“点击”生活素材焕发生命活力——小学数学活力课堂的“课前学”素材[J].小学时代:教师版,2010(1).

[3]邹瑾.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问[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5).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 篇4

小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般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较之数学来讲,学生更容易感兴趣,而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常常使学生难以理解,对数学望而生畏,因此不容易对数学产生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此可见,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理趣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在活动中的生趣

1.在应用活动中生趣。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广的学科,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分数知识时,教师要求学生搜集饮料瓶、商品外包装上的百分数;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如在报纸上写着的百分数),让学生解释含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以后生活中的百分数。再如讲到“比的意义”这一节时,可让学生了解^***中大致的比,如拳头的周长与脚长之比是1:1,身高与胸围的长度之比为2:1,身高与脚长之比为7:1,体重与血液重量的比为13: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你能用这些知识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动手实践,计算验证。

2.在操作活动中生趣。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发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形面积时,先让学生动手把圆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说一说学过图形与圆形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得到圆形面积=πr2。这种从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从语言叙述到公式的得出,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在这种有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了数学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3.在情境活动中生趣。数学教材有自己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可产生学生兴趣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探究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源泉。”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学生出题,教师与学生比赛,看谁判断快,学生对教师的“秘诀”产生了兴趣,迫切想要了解,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种情境的创设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设计情景,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4.在课外活动生趣。课外活动能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因此它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如开展数学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探索教学规律,发现规律,增强学习兴趣。

又如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小知识,如古老的数学计算方法、数学符号来源,数学家们的生活片断、诗歌中的数学,让学生领略数学的丰富世界,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二、在感悟中激趣

外在活动引发的兴趣只是暂时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内化为对数学内涵的欣赏和追求,让学生从感悟中领略数学的魅力。

1.感悟“美”。数学中的美不同于美术中的线条、造型、色彩的视觉美,不同于体育中的体形、动作、力量的运动美,也不同于各种的音响、节奏、旋律的听觉美。数学本身的内在美瑰丽多姿,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进行体验并感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对称图形时,出示一幅幅对称美丽的画面,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进行引导:为什么大家对这些图形都说美,是数学中对称的神奇力量。从而让学生透过美的现象,感悟到数学的对称美。又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用语言是这样叙述的: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用字母来概括就是(ɑ+b)+c=ɑ+(b+c),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太简洁了,从而感悟到数学中的简洁美。当然数学中还有许多的美(如统一美、奇异美等),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美的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2.感悟“趣”。学生能感悟到数学是有趣的,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在苦在累也是乐而不疲。

①巧用修辞手法激趣。有时对数学资源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学生兴趣倍增。如在教学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中,戏称0为大方的穷光蛋,这一比喻,不但把本课时中的难点凸显了出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了,下课后还谈论着这一有趣的称呼。风趣的语言,恰当的手法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使数学更具吸引力。

②找有趣数学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为了巩固计算方法,必须进行练习,但大量的练习往往枯燥乏味,有位教师充分利用回文算式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知道计算方法后,出示了63×12,21×36,14×82,28×41四题,计算后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创造这样的有趣算式吗?没有一个学生不想计算的,纷纷进行笔算寻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如数字黑洞、回文数等,让这些材料成为数学课堂中的有趣的教学资源。

3.感悟“理”。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它需要思考、分析、推理,用科学的方法来说明理由,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如果能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理,必将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①在深入分析中感悟。在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数学进行分析、思考,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理性。如小摊上转圈摸奖活动,让学生运用概率的初步知识,计算后才知道中大奖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每次总是拿出去的钱多,回收到的钱

少,揭穿了老板赚钱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到用数学知识冷静的思考、分析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

②在辨证的思想中感悟。辨证的看待事物才能看出事物的实质,才能灵活的运用方法。如在教学小数和分数相乘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供了多种方法,有把小数化分数,同除以一个数后计算,分数化小数计算等等,然后共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用哪种方法合适,每种方法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让学生辩证的看每一种方法,从而达到灵活运用。在这一过程中用辩证的方法感悟到数学的理性。

③在探索推理活动中感悟。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本上提到了用量角度数相加,剪角相拼和折拼这三种方式,然而这三种只是从操作上得到,因此有一定的误差,有学生对内角和是180度不信服,此时可引导进行推理验证。先出示长方形,用对角线分成两个任意直角三角形,得到任意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然后让学生探究任意三角形内角和也是180度,可将任意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360度,然后减去两个直角180度,正好等于180度。通过这样严密的推理,让学生心服口服,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理。

三、在激励中促趣

有人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一次次的成功就会给学生带来无限喜悦和美好的憧憬,从而可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应设计适合不同能力水平的作业,使广大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成绩,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如6□7>649,□里可以是()。对于差生只要求能够填出几个,对于中等生能够全部填出,对于优等生应概括出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这种形式的练习题让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积极评价,体验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者。小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给予学生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尤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进步时,教师应及时对其激励性评价。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九暖,冷言一句三伏寒。”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切莫让自己的评价使学生对学生数学失去兴趣。

学生对数学理趣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慢慢的积累和影响,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那么学生会对学好数学产生很强的自信心,会不懈的学习数学知识,甚至会在数学中做出一些贡献。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下解决三年级数学成绩下降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特别是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把以学生心理特点改革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为研究课题,使学生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现从几个方面简论如下:

1、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教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2、自然引出,水到渠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谐音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在教乘数是3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数是2位数的乘法知识,我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在讲解准备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我坚持按照教材的实际,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3、合理组织,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3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4、由直观教学入手,促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三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

5、负迁移的干扰。

学生原有的知识可以促进新知识的掌握,这是知识的正迁移;也可以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这是知识的负迁移。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做法是:

1、温故知新。三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一年,多位数运算占全年教材的近一半,出色地完成这部分教材的任务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全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一、二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是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助学生复习

旧知识,而只能把一、二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一位数乘2位数,试商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有计划的安排到各节课,作为课前练习。使旧知识对学习起着正迁移作用。

2、运用比较。当新旧知识技能一0分相似,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受旧经验的干扰。这是负迁移作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这时我便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旧知识向迁移作用。

3、改错练习。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到从正确的方面教给学生的知识,而且注意到从反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其中 ①是针对学生法则中“被除数和除数划去相同个数的‘0’的相同这一关键词不理解而提出来的。”

②是针对学生对余数的位置不理解而提出来的。

③是针对“补0”有模糊认识提出来的。这样,既从正面讲清算理,又从反面加深理解,互相配合,使知识掌握更牢固。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名著阅读论文 篇5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名家名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有重要的地位。比如阅读老舍的、沈从文的、巴金的,还有西方的作家,雨果、泰戈尔、大仲马等等。

可是大部分小学生都对名篇不感兴趣,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对名著的理解能力有限,还是因为教师无法让他们对名著名篇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名著的阅读是提高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当今小学生阅读名著的数量和质量都令人担忧。笔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小学生阅读名著,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阅读要求要因人而异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基本动力。要搞好文学作品的欣赏,更要有许多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口味,浅显易懂而又情感高洁的文学作品是首先条件;比如对一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就要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真正体会一些深奥的名著的含义。而较高年级的同学,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所以可引导他们读较高深的名著。

不同的要求会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他们所接触的名著,也是阅读名著重要的引导方式之一。

二、阅读后写读后感

“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对于名著仅仅是读是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的真谛的。所以就要联系自己感想,写出读后感。如在《水浒传》中,李逵为请朱仝上梁山的时候,十分残忍地杀了朱仝所照顾的县令的孩子。这一段就有很大的争议,学生们在读了这段以后都有不同的感想。有人认为为了请朱仝上梁山,可以壮大梁山的力量去劫富济贫,这样做是正确的;而有的人则认为孩子是完全无辜的.,为了请朱仝上梁山,哪怕可以牺牲一个无辜的孩子的命,这样做是十分残忍,甚至是不人道的。

学生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认真思考自己所阅读到的东西,这样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阅读名著的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介绍其中精彩的片段

学生为什么会耐心地读完一本书?唯一的原因就是他从内心处就想去读,书中有吸引他们的东西,或者是其中的情节、或者是其中的人物、或者是其他什么。

而从书的开始很难将学生吸引住,这就要求教师有好的吸引入的介绍和讲解能力。而在讲解中,最重要的就是向学生们介绍其中精彩的片段。

如钱钟书的《围城》中:“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轮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己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那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又如《老人与海》中:“他把那只抽筋的手在裤子上擦擦,想使手指松动松动。可是手张不开来。也许随着太阳出来它能张开,他想。也许等那些养人的生金枪鱼肉消化后,它能张开。如果我非靠这只手不可,我要不惜任何代价把它张开。但是我眼下不愿硬把它张开。让它自行张开,自动恢复过来吧。我毕竟在昨夜把它使用得过度了,那时候不得不把各条钓索解开,系在一起。”

这些都是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在加上教师生动的介绍,必然会使学生们提升起兴趣和耐心去品读名著。

四、增加阅读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所以我们要多多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例如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开展读书交流会和读书讲座。如在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可以组织大家一起来讨论刘备这个人物的性格,或是大胆假设赤壁之战曹操成功会如何,官渡之战袁绍胜利会如何,等等。

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和讨论必定会对原著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也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兴趣去阅读其他名著。

五、教会阅读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好的阅读方法才是品读名著的重要方式。如今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一种浅阅读,即速读。顾名思义,就是用很快的速度去读书,但是却没有真正领悟到书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浅阅读是无法吸收和消化名著的这就要求教师去教导学生们如何阅读、如何品味。这样才可以真正阅读名著,感受其中的精髓所在。

一个人读书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他有什么样的文化素质,而读书的好习惯要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在阅读名著的道路上有了教师的导引不仅能更好地提高名著阅读的教学效果,更能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 篇6

内容摘要: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数学是一门知识性强、逻辑性强的科目。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年龄较小,对事物认识肤浅,既不懂得远大的理想是什么?又不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前的知识都是在开放性、活动性极强的游戏中获取的,而面对比较抽象、枯燥、机械、乏味的数学,教师要有效的激发和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习兴趣 创设环境 多变教学 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场所就是课堂。尤其是低年级是小学生的起步阶段,更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而数学又是一门比较古燥的学科,要让一年级的小学生爱上数学,学好数学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低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很差,注意力又不集中,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要有魅力,要有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情境,在课堂上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浓郁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重中之重。

一、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他们的学习动机还需要老师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来激发。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生动风趣的教学过程,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

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听课上,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都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的很紧,教师很容易创设学习环境。例如:教学一年下册“开会啦”!也就是一个数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教师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让学生坐凳子。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很容易掌握知识,而且会有很大的学习兴趣。比教师一遍一遍的讲要有效,师生都不疲劳。学习效果会很好,不仅学会了本课的知识,也拓展了其他方面的数学知识。又如,教学“条形统计图”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学习环境。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跳绳、踢毽等几项体育活动,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况制作统计表,课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统计表来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这样的教学环境的创设,能有效地将学生平时的生活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既学会了新知识,又学会了实际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了符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为学生搭设快乐学习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故事带入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其中故事导入法是教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常用方法。低年级的孩子们特别爱听故事,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教师通常可以把数学内容变成一个小小的故事,让孩子们集中精力,更好的启发孩子们的思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故事,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数学。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不仅喜欢数学,还特别喜欢那些可爱有趣的玩具,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就藏在他的身上,这节课,只要你的小眼睛仔细看,小耳朵认真听就会很快学会新知识。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都精神抖擞、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做游戏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孩子们都很天真浪漫,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设置适当的游戏有助于学生的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新知识、新内容寓于游戏之中,通过游戏来逐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数的组成这部分知识时,利用手指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8的组成,“我出1”,“我出7”。“1和7组成8”。这样一边伸手指,一边说数。这样的游戏既简单又实用。爱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将数学教学与游戏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游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认识和理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四、多用直观教学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直观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对具体的事物感兴

趣,但是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如果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教师就要将抽象的学习知识变得具体,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个目的。采用直观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摆学具,第一行摆8个圆,第二行摆4个三角形,要求从左往右一一对应摆。通过这样的直观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中什么是一样多,哪些是多的另一部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了铺垫。可以看出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使学生全身心的参加到对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中去,从动手操作的感性认识过渡到抽象的理性知识。提高了数学教学效率。

五、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运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单一的教学方法还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应该多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特别是一二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还比较小,稳定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教师在课堂上多关注这些方面的运用,因此,教学活动的安排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在趣味性的课堂气氛中学数学。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抵制学生“喜新厌旧”的情绪。如通过讲故事、多媒体课件、动手操作、数学游戏、小组竞赛等方法,使学生不会产生厌烦感,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保证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教学《小猫钓鱼》一课时,是“有关连减法”看图计算的实际应用题,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一天,猫妈妈有事外出,它给三个小猫每人准备了3条鱼,并对它们说:“孩子们,今天妈妈有事外出,每人3条鱼是为你们准备的午餐和晚餐。”小猫一听,非常高兴。中午时,老大吃了1条,老二吃了2条,而老三呢,一口气吃了3条。小朋友们,你们猜猜,晚上它们各吃几条鱼?小朋友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也都知道小猫们各吃几条鱼,从而知道“0”表示没有了。同时为了加深印象,课堂上还运用了表演法进行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这样一节简单的数学课经过教师多种方法的交替使用,使课堂上既轻松又活跃,更主要的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感到很有趣,而不是无可奈何。这样的数学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 篇7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叶圣陶先生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做任何事都需要兴趣的引领。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在我的数学教学过程的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创境激趣设疑自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设置疑问学生自学)。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我是这样导入的:从前三兄弟分家,老大分得家产的1/2,老二分得家产的1/3,老三分得家产的1/4,余下的留给父母。老大、老二都嫌自己分少了,与老三吵了起来。请大家评评理,想法证明一下,究竟谁分得多,谁分得少?为什么?孩子们自己阅读书上内容,自己解决。然后,以小组的形式汇报给大家。孩子们立即投入阅读探究之中,兴趣盎然。这样以来,学生就愿意去读,去想,解决数学问题。

二、加强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

1.在教学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时在自行阅读大致理解后就要求学生齐读、大声朗读,再默读抓关键重点字词来记住它们。以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学生在自己阅读教材内容,小组探讨汇报,得出结论后,我要求孩子们齐读、大声朗读“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让他们默读找出关键的重点字词并做上记号。孩子们本是高年级的学生了,他们很快就找出了,“同时、相同”以及“乘以”或“除以”关键重点词语。这时,老师让孩子们继续读,看还有值得注意的字词吗?终于,孩子们找出了“0除外”。然后,我和孩子们探讨并总结为什么要记住这些关键的重点字词。

2.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解决数学问题时,要求学生多读几遍,达到能背诵为止,并找出关键的重点字词。然后,解答。例如,"380减80乘以4的积是多少?"本题应抓住"减的是积"之重点字"减"和"积"进行理解阅读。这类题,我要求孩子们阅读时抓住“数与数的和、差、积、商关系先计算的原则。”初期要求孩子们勾画出出来。学困生还可以让他们一步一个计算式子计算后在列出综合算式解题。这样,学生很快掌握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阅读方法。

3.在教学几何数学时,要求学生问题进行圈点勾画,整体粗读,不懂处细读,关键处精读,从而知道哪些自己可以读懂,哪些还有困难。让学生带着要求、问题去读,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多动手摆、画、折、量,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地把握教材的重点,找到难点,提高课堂质量。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各有什么特点?让看书观察图形,细读文字内容勾画出重点字词。动手用直尺、三角板、量角器进行测量,还可以折,来记住他们的特点。

4.在教学解决数学应用题时,交给孩子们的阅读方法是:多读、多思、多动。首先多读几遍文字内容达到背诵,再根据问题抓住关键的重点字词思考,多思考解决的方法步骤,并动手画一画,算一算,验一验。画出关键的重点字词,画出解题思路,计算出结果,再阅读应用题内容验算结果。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差异指导。

三、当堂训练、巩固拓展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 篇8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善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从而为形成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创新呢?

一、引导小学生在想象中拓展创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新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可以帮助他们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往广处想、新处想、妙处想、趣处想,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把创造性想象渗入思维,与分析、推理相结合,才有完整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还要求教师用有效的途径去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用“想象”去填补,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在一节练习课上,我拿出一个大土豆,让学生凭借想象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求出土豆的体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想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说,把土豆煮熟后,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有的说,从大土豆中切出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土豆,测出重量,根据大土豆和小土豆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可以求出大土豆的体积;有的说,把土豆放在长方体或正方体水槽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通过设疑激趣引导小学生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学习、探索新知,从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出示几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图形,先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再让学生测量并计算每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度数,最后让学生操作验证,看结论是否正确。这样设疑并引导学生猜想,并验证结果,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意识以及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在知识运用中引导小学生创新

知识运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知识运用可分两种:一种是学生在深刻理解知识含义的基础上,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运于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后,学生能自觉地运用这个性质解决笔算:800÷400为8÷4,并进行口算,这种应用的本身就是种创新。另一种是在老师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下运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逆向思维训练,难题巧解,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等,都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结合小学生实践引导创新

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动作形象性的特点,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所以,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在课堂中给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中揭示求知难点,深化认知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手脑结合,操作实验,另外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出了这样一道题:“用一根12米长的绳子,在外面的空地上围一块面积最大的活动场地,能围多大的地?”然后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索。结果学生经过研究给出多种围法、算法。这样结合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效果很好。

五、通过数学课外活动引导小学生创新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总之,在数学素质教学中,数学老师应针对当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数学教学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小学生创新,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刘兼,孙晓天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篇9

在当前形势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多边活动的过程。其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主要在做与合作,做与交流中形成。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在一定情景之下的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创设适合的问题情景,在问题情景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这个过程是学生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数学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数学素质。

引导学生“问问题”,开启探究学习。

“问题”是“探究”的开端和主线,为了让学生能多提问,教师应该创设适合学生实际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从中找到必要的数学信息,去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问题情景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开端和主线。能否创设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有两位老师,有两种不同的理念,便有了两种不同的做法。

方法一:教师为学生提供硬纸板做成的大小不同的圆片,要求先测量圆的直径,再一一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并记录其周长,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方法二: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然后提供材料,多种材料制作的圆片和纸片上的圆形,让学生去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显然,方法一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令下去验证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重结论的“记忆”数学活动。而方法二则是在一定情景之下,从问题意识为线索的开展数学活动。这里问题情景的创设在于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圆形的应用无处不在,而用硬纸做的用滚动或细绳的方法可以测量,但软布做的圆不能这样测量,怎么办?”问题的解决和方法、知识的局限性的矛盾不断得到激活,诱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热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相互启发,探索,可以用折叠的方法。但对画在纸上的圆这种方法又受到了挑战。学生自然会转入给周密的探索之中。这样整个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体现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引导学生“从游戏中学习”

少年儿童的天性就是好“玩”,新课程的数学也要一改过去那古板的面孔,让学生好好的游戏!

“玩”数学就是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下以特质或物质化活动方式去感知事物。有了问题意识的玩,“玩”就有了方向。如果说“提问”是学习的起点和主线,那么“游戏”就是探寻主线的活动方式。游戏数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和情感交流的饿过程。情感活动属于动力系统,它能促使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游戏数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学习主体处于愉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主动自觉的去学习”。它和被动的“记忆”数学相比,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而“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主要是表现在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兴趣直接指向活动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的结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榆快的体验,才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愿意学、越爱学。

“游戏”必须是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之下的“游戏”。在这种情景之下的“游戏”,才能使数学学习的课堂,变成数学研究和人与人合作交流的场所,才能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必要的适应、合作与交流的素质。

引导学生“领悟”,从实践中发现理论

“领悟”一般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领悟或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质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如果“玩”是动手、动眼的外在的动,则“领悟”是动脑动心的内在的动。玩可以为“领悟”提供外部信息,而“领悟”则可以使“玩”得以升华。如果只是数学活动,则只是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游戏”和“领悟”互动的过程才是学习数学的最佳途径。

“领悟”不仅是一个过程,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当学生有所“领悟”的时候,才是真的有所收获。而“悟”不能由别人说出、或代替,而必须是在主观努力之下的自身的一种体验和顿悟。教师只能通过合理的情景创设,合理的原形启发,引导他们自己去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方法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告诉。也不是简单的暗示或引诱。要采取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来“领悟”,把实践得来的经验,总结出理论。

引导学生把数学知应用到实践中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要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见,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首要的和基本的目标,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提高“用数学”的能力的同时,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例如,教学《找规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为黑板报设计有规律的花边,为“学习园地”设计有规律的花边,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花边新颖、漂亮,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规律的知识,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认识钟表》(人教版第一册)后,我指导学生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放学、做作业、睡觉,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学《统计》(人教版第四册)后,我引导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制作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并学会自我控制、自主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带来的乐趣。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个人乃至整个民族、整个人类适应和促进未来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既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要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教学更多的联系实际,更贴近生活,做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促使学生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能够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整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其能动作用,恰到好处的去引导,充分发挥各自的角色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 篇10

山神庙小学杨金来

怎样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高素质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要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需要良好的教学评价方法,评价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对评价问题提出了新的理念与方法,倡导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和进步,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形成对数学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一、数学课堂上的评价

课堂上,我们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特别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让他们对数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要达到这种教学效果,在作评价时要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例如,对答案完整的学生可赞美他“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真不简单!”“你真聪明!”等。这样的语言真切、感人,让学生深受鼓舞,觉得自己能行,从而树立起上进的自信心。除了这些简单的评价之外,我们还注意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跟踪性评价,鼓励学生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孩子们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很短,容易“跑神”。课堂上,要想及时提醒孩子们,恼怒地吵闹他们,不妨反过来先赞美孩子们的其他优点,这样,孩子们才会迎合你的期望,自我矫正。有时因气候炎热或刚过完节假日,学生上课不专心,课堂纪律不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唤起学生注意力,达到婉转批评,促其改正缺点的目的。例如,在有学生讲话时,可说“今天孩子们真安静啊!看哪,第一小组保持得最久。”若发现有学生东张西望,可提醒他“小心!眼珠掉了可不好找!” 若发现有学生打瞌睡,则可以问他“你梦见吃‘多美味’了吗?味道怎样?”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老师

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学生又不会反感,可谓两全其美。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我们还会不时对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物质鼓励,如:一朵小红花,一块方糖,一张漂亮的稿纸等等。

二、数学作业的评价

在作业的批改中,多数教师忽视了作业的评语。特别是对于数学作业的批改,在传统的 做法中,我们习惯于用“√”和“×”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现在,我们在批改作业时,采用的是正确打“√”,错误画横线的方法,并且利用评语提醒孩子们。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存在的优缺点,同时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发展。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恰当的评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如:“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呀!”、“解得巧,真聪明”、“你肯定有高招,因为你是我的骄傲”。不责骂做的质量特别差的作业的学生,相反,应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简短的评语胜过了千言万语的说教。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为了激发孩子们写好作业的积极性,我们常常会举行“优秀作业展览”、“最佳作业小组”、“我的作业最棒”等等有益的活动,把孩子们的优秀作业展览在教室的“自我展现”版块内,结合学校每学期定时的作业展览对孩子们进行鼓励和督促。

三、数学考试评价

1、让学生走进“绿色通道”

(1)、主动参与考题设计

历来试卷内容的安排是教师的权利,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自己的经验、爱好来设计试卷,学生只有做试卷的义务。然而如果教师下放考试内容设计的权力,发动学生共同参与试卷内容的设计,学生可以交流传抄,研究解答方法,而后由教师选出或组合数张编得好的试卷在考试中使用。这样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极大的热情,他们感到兴奋。

(2)、主动融入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被评价者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在教师评价学生时融入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特别是在以发现学生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形成性评价中,自我评价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我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每一次测试,学生在做完试卷后,对自己的评价都很高,好像都是满分。即便教师再三督促检查,学生还是无动于衷。一旦试卷批阅后,学生的神情又十分沮丧,原有的自信与现实的分数相差很大。这表明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我。对此,我尝试让学生在考卷上先给自己“打分数”,然后,对照教师评出的分数,检查差距。经过多次的尝试,差距会越来越小,有的甚至趋向于零,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也就得到很大提高。在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找出差距—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有所提高”的评价模式。

2、让教师走进“绿色通道”

(1)、恰当运用延时评价

如果学生对自己某次测验答卷觉得不满意,教师可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教师可以就学生的二次答卷,给予评价,给出鼓励性的评语。这种延迟判断淡化了试卷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

(2)、充分使用激励评价

每次考完试后,当学生发现考试成绩和原来预想的出现偏差时,他们往往总结成粗心大意或者缺乏努力,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情绪低落,学习兴趣下降,这时他们也最容易失去自信心。次数多了,便产生了厌学、厌考情绪。考试成了学生的对立面,就体现不出它的评价作用了。所以,我们必须纠正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使他们坦然面对考试,在考试时发挥自己的最佳状态,要达到这一点,我认为应该多一点激励,少一点打击,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始终对学习充满信心,不断向前努力。我们不但重视考试结果,更要重视考试过程。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更要引导学生反思错误存在的原因以及努力的方向,教师的真诚评价无疑是一支强心剂,让学生在反思中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激励中寻求更大的成功!

四、成长记录袋的作用

我们学校在几年前,已经开始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法,让孩子们进行自我评价。低年级孩子的自我辨别能力较弱,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帮助孩子们搜集体现自我成长过程的素材,包括:我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我最喜欢的一节数学课、我最棒的数学作品等等。进入二年级后,学生学习的汉字越来越多,对文字的组织能力也较强,我们又开始组织孩子们撰写数学日记,经过修改润色,发布在我们学校的网站,并向小学数学报投稿,让孩子们体会成功的喜悦,更加喜欢我们的数学课。

如今,打开孩子们的成长记录袋,孩子们从入学至今的数学学习历程,逐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学生 自主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083-02

自主探究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有效引导学生主动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探究学习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它把引导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的学法指导有机结合,是教师引导学生全体参与探索发现、主动实践、合作交流、自己获取知识的一种多向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突显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小学数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小学数学知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以后的数学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成为了广大一线数学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联系实际生活,有效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参与数学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不能很好地将日常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对小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只有教师善于结合生活实际现象,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教师结合生活中的买卖购物情景,创设“课堂超市”环节。首先,教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预习新教学内容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学内容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①95×6+50×4;②(95+50)×4+95×2;③(95+50)×6-50×2。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进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皆数学”的道理。

二、倡导合作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如:对于遇到的数学难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由讨论、合力解决,之后通过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讲评的形式完成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进步的学生予以表扬,对不能很好掌握数学知识的学生予以指导、鼓励。

在教学中,做为数学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如果把圆形的纸四角剪成弧形可能变成一个正方形”。随即又有学生说“在一个长方形里还能剪出一个圆呢,在三角形里也能”。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暴露出不同的思维,才能确保学生的学习富有个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相互合作交流,从而才能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三、留足探究空间,让学生运用开放思维展开自主探究学习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数学教学一改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将学生放在了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显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去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同时也可以组内互相合作,相互讨论、竞争。”在创设的研讨、竞争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以促使其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之中。

作为数学教师只有对数学教学予以重视,通过在教学中运用巧思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知识环节,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不断地进行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进行有效地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才能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刘筱亦,周芳.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策略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8).

[2]韩焕开.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2).

上一篇:生物简案范文下一篇:法律事务部内业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