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乐学巧学

2024-08-22

如何引导学生乐学巧学(精选6篇)

如何引导学生乐学巧学 篇1

如何引导学生乐学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要把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作为基本要求,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乐而忘返。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乐学呢?

一、从现实生活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和激情

。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让他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假设一个生活场景:××商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一个篮球60元,一个足球45元,老师想买两个篮球和3个足球,你帮老师算算,应付人民币多少元?顿时,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及时点拨,起到了水道渠成的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根据需要设计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手眼脑齐动,不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形的转化过程,让学生很容易地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思考得多了,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学生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识。

三、展开适宜的教学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

真正的快乐莫过于希望的实现和努力的成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参与获取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体验学习过程中艰辛劳苦的同时,通过积极的教学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品尝到甘甜的学习成果,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满足,从而激发更持久的学习动力。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利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称赞他们爱学习,能自觉学习。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知识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四、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 使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数学教学若只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不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势必会造成“学而无乐”的结果。为此,注重教学中认知线和情感线的双线结合,情知互动,才能达到“学乐俱得”的最佳效应。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讲出很有创意的解题方法时,甲老师说:“这也算对的。”乙老师这样说:“你的想法真是妙极了!我们大家都没有想到,要谢谢你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方法。” 学生无疑是喜欢乙老师,因为他的课堂用语体现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另外,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

如何引导学生乐学巧学 篇2

英语词汇的构建比较简单,是按照直线运行进行构建单词的,属于一维空间。英语词汇派生词汇在构建中可分为“词缀+自由词根”和“词缀+粘着词根”。词缀不能独立使用。在“词缀+自由词根”中,自由词根可以单独使用。合成词在组合中的词都是属于独立词汇。随着社会发展,相信合成词将会得到更多的应用。

单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有语义的语言单位。根据其句法功能,单词又可分为功能词和定义词两类。功能词指的是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语法功能的词,包括限定词、代词、介词、连接词、助词、感叹词等。定义词指的是本身有完整的词汇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传统的英语教学就是先教单词、短语, 再教课文及做练习。对于单词的教授仅仅停留在枯燥的领读和简单地解释单词上, 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学习时得不到快乐,尤其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会产生抵触心理,接受不了教师输入的信息,导致成绩下降。这类学生一般考试成绩很低,成绩不好又反过来会加重学生的厌烦心理、抵触心理。整个学习过程便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二、锻炼学生记忆力,使词汇教学更高效

1、对学生进行瞬间记忆训练

教育心理学者研究“痕迹理论”所得出的结论指出:“凡是已经识记过的事物都有在大脑组织中以某种形式留下痕迹”。记忆痕迹在脑中的储存分三种情况: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间记忆储存时间很短,但在记忆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在瞬间记忆的基础上,只要稍经启发,就能引起联想和回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因此,多进行瞬间记忆训练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信息接纳量,提高记忆效果。

2、多种方式呈现单词,增加刺激渠道和程度,加深感知印象

记忆是通过外界环境对大脑进行刺激并形成痕迹的,大脑神经受到的刺激越深,记忆的持久性越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力使学生对所要记忆的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为长时记忆打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用新奇、甚至反常的方式呈现新词。这样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强烈的再现刺激,加深感知印象,引起学生兴趣。

3、化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

理解了的内容,就容易记住,理解得越深刻,记忆得越牢固。教单词时,把音、形、义同时教给学生,让学生对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所教的词在一定的情景中呈现,方便学生理解记忆。把抽象概念的词放在短语、句子或课文中教,使学生对词的理解具体化。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以新带旧、以旧学新,新旧知识联系以加深理解和记忆。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反义词辨析,同音异形词、词类转换词比较归纳等方式,想方设法将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从而加深记忆痕迹,提高记忆效率。

4、根据遗忘规律,在有计划地“重现”中巩固英语单词,增强记忆力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证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个小时内的遗忘速度最快。如果四至七天内不复习,记忆将受到抑制,甚至完全消失。因此,应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复习英语词汇,克服遗忘现象。课堂上教单词时,让学生对所学的词汇进行重复识记,加深印象;讲解课文时,结合教材的内容自然地再现;课后练习中,安排相应的听写、翻译、造句等,使学生在多次的复现中巩固所学词汇。

三、要结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巧学词汇

听是学习语言的源泉和基础,听得清,听的准,才能说得对;读得准,才能快速、准确地记住单词。每一个单词,都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所以词汇的复习与巩固,最根本的是要运用,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在实践运用中,学习者一方面掌握了单词的拼写及其运用,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听力和口语能力。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以下方法:

1、读音规则记忆法

读音规则记忆法就是按照元音字母、元音字母组合、辅音字母及辅音字母组合在开音节和闭音节的读音规律记忆。掌握了这些规则,记单词时就不必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记忆了。

2、联想记忆法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所处的环境,所见到、摸到的事物,联想相关的英语单词。例如:打球时联想到:ball等;吃饭时联想到: breakfast, lunch, supper等;睡觉时联想到:bed等。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词汇能力将会得到提高。

3、归类记忆法

在记忆过程中,把所学到的全部单词进行归纳、分类、整理,使其条理清晰,一目了解,然后再分别记忆。

4、阅读记忆法

就是把词汇的记忆融入阅读之中,在看一篇文章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先做记号,并猜测它们的含义,等到把全文看完后再从字典上把它们的意思找出来。就自我感觉来说,这种方法不枯燥,记得比较牢,但缺点是记忆的词汇量比较少,而且耗时也比较长,不适合想求速成的同学。

5、笔记记忆法

具体做法是找一本笔记本,把它的一页按中间对折,然后从字典上把英汉意思抄上去,英语单词或词组抄在左边,汉语意思抄在右边。然后对所有的词汇背三遍,先英汉对照背一遍,然后分别只看英文或只看汉语解释背一遍。这种方法记忆的量大而且比较牢靠,只是需要不怕累的学生才能做到。

四、结论

引导学生爱学、乐学的策略 篇3

[关键词]录像课爱学乐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72

从教十余年来,笔者与同行交流最多的话题是:怎样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不是厌学、苦学。当然,要攻克如此大的难题,自上而下都要行动起来的。笔者也想在能力范围之内,使学生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里主动学习、爱学、乐学。下面,就结合笔者在一节县级初中思想品德录像课来说说自己是如何实现快乐课堂,使学生爱学、乐学的。

一、用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时政新闻导入新课

万事开头难,导入环节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在导入环节,教师必须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兴趣能吸引学生,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愉快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笔者参加的录像课比赛的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框《对不良诱惑说“不”》。一节课的第一个背景材料,要吸引住学生,确实需要精心地筛选材料。刚开始选择导入材料时,笔者想到了关于沉迷网络的动漫。因为当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沉迷于网络,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因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而陷入困境。但回头一想: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相对小学生而言,已比较成熟,虚拟的动漫因不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只有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件,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增强学习效果。而时政新闻就具有动漫所没有的优势,如较强的时效性、真实性、新颖性等。

在本节课导入中,笔者最后选择了南宁都市频道的新闻《少女会见网友 被骗财又骗色》。选择这样的时政新闻符合当前社会由网络引发的系列问题的思考。该新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再加上当前互联网十分普及,如何合理使用网络也成为学生关注的话题。新闻一播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观看新闻后,教师提问:新闻中的这位少女怎样才能避免伤害?这样一个问题,就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学生踊跃发言:不跟网友见面,对陌生人提高警惕。教师再问:网友真的不能见面吗?学生:如果真想与网友见面,最好有大人陪同;如果要私自见网友,要经过长时间的了解,不可刚认识几天就见面,见面时别忘了有保护措施。通过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他们明白不良诱惑是可以避免,从而更好地保护他们不受伤害。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课文知识,还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将时事新闻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落实快乐课堂的理念。

二、自学,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前段时间,笔者在育儿文章里看到有专家呼吁,要给孩子每一天都有自己的闲暇时间,即自己安排自己的事,自己思考自己的事。孩子在主动、愉悦中做事,有利于开发大脑。当前,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考试的模式从持续了十多年的开卷考试转为了闭卷考试,促使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急于罗列知识,让学生机械地勾画知识,接着就是落实读背情况。这样的教学模式仿佛又回到了机械的应试教育,这也是与课改精神背道而驰的。于是,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厌学情绪时有出现,表现在上课发呆、睡觉、讲话等。教师在授课前,都会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备课,不仅要熟悉教参、教材,还要做学生手头有的大量练习,往往备上一节课,就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且不计算查找资料的时间)。教师如不精心备课,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无法熟透教材知识的。其实,学生也是如此。初中生理解知识能力有限,如在上课过程中没有自学思考空间,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发挥课堂主人的作用,就会成了学习的奴隶,陷入苦学中。记得,有一次讲评作业,笔者当时就顺着备课的思路讲评,然而因作业是前段时间学生做的,相当多的学生没回过神来,跟不上笔者的思路。之后,笔者及时调整了讲评思路,先给学生自己自学消化,然后再点评,效果好了很多。

初中阶段学习科目多,思想品德学科的预习很多学生没办法兼顾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新课传授中,笔者都会安排学生十分钟的自学时间,即使是讲评试卷,笔者也是先让学生自行把错误的题目订正后才讲评。在平时的新课传授中,自学往往包含有课前朗读新课文,对新课文有初步了解;课堂中粗读课文、细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中的小字问题,要求学生用铅笔(方便修改)把问题的答题思路写出来。在《对不良诱惑说“不”》中,笔者把本课的自学部分分成两个方块来完成。第一自学方块是:①粗读课文,想想本课由哪几个小标题组成?②细读课文,完成88页的练习。学生独立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提醒他们拿笔记录思路。自学的第二方块是让学生细读课本89-90页,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抗拒不良诱惑的办法,并对其加以解释。在学生思考五分钟后,为了检查自学成果,可留出时间给学生与前后桌交流自学成果。在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行为训练,快乐体验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成了应试高手,但行动上却是低能儿。这与思想品德课中要求的 “知行统一”是背道而驰的。教师不能充当教材的搬运工,而忽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锤炼。只有学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的获得。课堂授课中,教师就应大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接受知识。为了更好地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练习中不仅要体现说、写,还要有行。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时,笔者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没想到,学生对此反应热烈,有上来跳街舞、骑马舞、拉丁舞的,也有吹拉弹唱的。学生真正能感受到高雅生活情趣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思想品德课堂给他们带来的惊喜。

陶行知先生曾强调,教育应是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必须把握思想品德学科与生活的关系,并把他们巧妙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善于创设基于学生生活与经验的情境。如在教学《对不良诱惑说“不”》这一框时,笔者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些生活场景。场景一:班里有同学递一支烟给你时,你是怎么做的?场景二:在宿舍的卫生间里,你看见宿舍同学忘拿的100元钱,你是怎么做的?(训练要求:针对以上某个情景,前后桌四人交流分工角色,通过小品角色扮演的形式,把你的做法表演出来。先给学生交流3分钟,然后即兴表演。)学生表演完场景一后,教师随机采访男主角。教师:你是怎样拒绝吸烟的诱惑的?学生表演完场景二,教师随机采访女主角。教师:你当时看到这100元钱后很想要,但为什么后来没拿?小品的整个表演过程把学生的学习乐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学生思考、比划着怎样表演,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这节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感受到学习不是厌学、苦学,而是喜学、乐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能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完善自己的认识结构,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四、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激活课堂

在授课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素材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是讲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事例、拍下的相片、自制的视频等。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该服务于生活。学生身边的素材,能鲜活地再现知识,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这也正是思想品德学科的灵魂所在。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新学校 新集体》时,为了尽快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笔者把学生新生入学时的军训照片及学校的各功能室通过多媒体都展示出来。从学生的笑容中,能感觉到他们在接受、适应新环境,希望多认识新同学。在教学中利用身边的素材,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是切实地服务于教学。

在《对不良诱惑说“不”》这一框中,在教学的最后环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拒绝不良诱惑,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为此,笔者想通过展示学生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照片,以达到利用身边的素材来给学生作榜样示范的效果。教学过程如下。教师:“在青少年的身边时时都有不良诱惑,如不小心陷入其中,毒害极深。可喜的是,我们很多同学都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使不良诱惑无可乘之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组同学们丰富多彩业余生活的照片。”教师展示了一组班里学生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观看了自己或同学在球场里运动、图书馆里看书、校运会上比赛的相片后,都会心地笑了。正面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思想品德学科不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生活,关注实际,为此教师就要做有心人,科学地使用学生身边的素材,不断增强学科的魅力,促进学生爱学、乐学。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处于放松状态,心里感到安全自由时,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火花。在每一节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都应该尽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在爱学、乐学中健康成长。

如何引导学生乐学巧学 篇4

“乐学”课堂结构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新型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来重新组织我们的课堂教育,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学生语文素质自主构建的课堂结构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呢?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从矛盾开始,而这个矛盾以往都由教师想当然的揭示:你们学生不明白哪些,我教师就教哪些。这样一来,容易出现课堂上教师问得多,讲得多,学生重复机械被动接受的多,这也是语文科教学一直耗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问题,学生通读课文后就能自己解决,就可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以读代讲。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

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

用心

爱心

专心

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差生,教师就要设计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即前所提及的“架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那种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例如用”勤劳”造句,第一个学生说:”我的妈妈很勤劳。”紧接着造句的学生,往往只把主语“妈妈”改成“爸爸”、“奶奶”......如果不及时提醒,学生产生思维定势,训练效果就差。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此时进行启发“谁能把妈妈怎么勤劳,说给大家听听? 于是学生会说。“我的妈妈很勤劳,下班回家还买菜烧饭。“我的妈妈很勤劳,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句式基本相似,但内容有了变化。教师进一步引导:“谁能换一个说法,先说说妈妈怎样勤劳,然后再用上‘勤劳’。”学生在教师的再指导下,跟着作变式训练:“我的妈妈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很勤劳!像这样的训练过程就做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发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目标多元化,更是“面向全体”的体现。

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智能差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技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规律。比如《苏州园林》一文,课文的第二部分是2-9节,其中2节是总起,3-9节是分述,而3-9节的结构基本相同,都是总分结构。教师就可以精讲第3节,然后引导学生按照学第3节的方法自学其它几节。,这就是教法转化为学法了。其次,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如“从中心句入手课文”这一学法,可以设计如下三个操作程序:

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理解句意;

2、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内容?3、文中哪些词句跟中心句的关系密切,这些词句是怎样表现中心的?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一个重要特征。鉴于这个,我大胆提出并尝试以下原则:

1、信任与尊重原则

(1)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成绩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为与行为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学习习惯等。

(2)相信学生原来是有学习愿望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灭的,他们的学习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内化活动目标才能实现。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启发与鼓励原则

(1)启发学生建立积极的,可行的目标。

(2)鼓励学生做出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用心

爱心

专心 4

无论如何,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构建“乐学”课堂,让课堂成为乐园,让学习成为乐事。

用心

爱心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题意 篇5

作文的前提把握题意,重点是确定立意。不论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首先要把题目和要求看清楚,找准“文眼”。从题目入手,明确其所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以此来确定文中用什么方式来配合。审清题意了,大方向也就确定了。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它的优势是给了学生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要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破除脑子中已有的固定模式,以新的视角,新的思想来吸引人,鼓励学生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

对写作教学中选材和谋篇的探索

一般作文来说,教学中对选材与谋篇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选好材、用好材是写出好文章的关键。

首先选材要熟。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选取自己熟悉的、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这样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其次选材要新。材料新颖独特,文章才能引人入胜。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

如何引导学生去读 篇6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从课前的备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这种教学方法因为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不是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不是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所以,教师的主动性不是主要放在设计课程上,而是注重在课堂上如何控制学生,忽视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尽量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问题.而本文仅就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一探讨。

一、朗读是学习方法的基础

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二、质疑是学习方法的深入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掌握朗读方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具体的说,就是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它是课堂教学在朗读基础上的深入。

上一篇:卫生局“世界卫生日”宣传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介绍信日期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