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文兴趣培养

2024-06-03

学生语文兴趣培养(精选12篇)

学生语文兴趣培养 篇1

成语“爱屋及乌”的原意是“爱人者, 兼其屋上之乌”。在教学实践中, 我越来越感觉到了“爱屋及乌”的重要性, 它不失为一种教学的艺术:让学生爱语文教师进而爱语文。它能将学生对语文老师的热情、喜爱移植到对语文的热情、喜爱, 让师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轻松有效地进行教与学。

我们有很多教师学识丰富, 经验十足, 但他们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意, 未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就因为学生对他们敬而远之。一个老师如果让学生产生畏惧害怕的心理, 又怎能让学生喜欢他和他的教学呢?可见,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构建让学生感兴趣的“小屋”, 并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爱屋”——爱上语文老师。

第一, 增强自己的亲和力。

卢梭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亲和力说到底就是爱的表现, 教师的亲和力越强, 学生就越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 学生对他的亲切感、信任感、依赖感就越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孩子来讲, 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这样的教师连他学生内心最隐秘的角落也都很了解, 因而他口中的话语便成为能在年轻的、正在形成中的个性上起作用的有力武器。”所以, 没有亲和力的教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可能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 即使他学识渊博、经验丰富, 因为学生不接受他, 不欢迎他甚至是讨厌他, 又怎么可能会喜欢他的课堂呢, 教师的言语行为又怎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呢?作为教师, 我们应时常面带笑容, 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要经常走近学生, 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学生会发现老师并不总是高高在上, 不可接近的, 师生间原来也是可以有共同语言的, 他们就愿意敞开心扉, 让你去了解他们的心声, 时间长了, 他们对你产生信任感, 遇到问题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找你帮他解决。因此, 充分发挥自己的亲和力,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尽力了解学生, 让自己的言语行为对学生起到应有的调动、鼓舞作用, 是成功教学的前提。

第二, 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师要发挥人格示范作用,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带动学生。对于一个语文老师而言, 他的人格魅力包含知识、能力、习惯、气质等多方面。我们要身体力行, 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带给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陶行知先生说:“要学生做的事, 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 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 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语文当中有很多文章需要背诵, 要求学生会背, 教师自己得会背;教育学生要准时, 我们自己上课就得准时, 确有特殊情况迟到要真诚地向学生道歉, 这样学生会觉得你是个认真守时的人, 他们也不会随随便便迟到;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博览群书, 广泛涉猎, 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加强知识储备, 这样学生会觉得老师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对你产生敬佩感。当然展现人格魅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要结合自身的特点, 把自己独特的才情、智慧和气质散发出来, 让自己魅力四射, 让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良好的素养会带动学生,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提高自身的素质。

“爱屋”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还要让学生“及乌”, 爱上你所教的语文课。

第一,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语文教师固然要有热情、激情, 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让他们感觉到语文无处不在。在课间与学生随意聊聊天, 比如与学生谈广告:发型设计广告“成功之路, 从头开始”, 突出了发型设计的重要性;联想电脑的广告“生活不能没有联想”, 一语双关, 突出了联想电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比如网络语言:“94” (就是) 、“7456” (气死我了) 、886 (拜拜喽) , 利用了谐音, 简洁明了地就将意思表达清楚了。这样看起来是在聊天, 实际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 我们更多的应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 设置情境教育, 让学生积极参与;开展赏识教育, 让学生备受鼓舞;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调动积极性等等。这些方法都能让学生对我们语文这门学科产生极大的热情。

第二, 打造自己的特色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也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学生是否喜欢语文老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喜欢他的课堂。一位名人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师应会适时“煽情”, 以情动生。首先, 教师上课要有饱满的热情, 以自己高涨的情绪去带动学生投入课堂;其次, 教师上课时要注重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 一句鼓励的话, 一个肯定的眼神甚至一个诚挚的笑容都会给学生心中注入一股暖流, 给他们增添无限的勇气, 带来莫大的鼓舞, 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第三, 讲授内容时, 要饱含丰富的情感。选入课本的很多文学作品都饱含丰富的情感, 语文教师在讲解时自身固然要充满情感, 声情并茂, 带领学生进入那种情境, 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感, 打动学生, 激起他们的共鸣, 让他们产生认同感, 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探讨, 学生能为情所动也就达到了教师以情动生的目的。比如在讲《虞美人》这首词时, 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朗诵或用录音播放名家朗诵的方式, 把学生带入那种情境, 然后让学生反复模仿, 自己朗诵, 在读中思、读中悟, 直到把握准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 结合文本内容设身处地地去想一想, 那么对这首词的理解也就不难了。学生上课没有困难重重的感觉, 自然也就会喜欢这样的课堂了。

要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并不难, 我们首先得做一个值得学生爱的语文老师, “爱”老师这个人, “爱”老师所教的课。值得“爱”的老师必定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用心”的老师, 他会时时关心爱护学生、用心去研究学生, 用心去研究课堂, 用心去研究教学方法, 真正做到“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最终让学生“爱屋及乌”, 爱上语文教师, 爱上语文。

学生语文兴趣培养 篇2

一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也要有好的开端。好的开端往往能为一堂优质课打下成功的基础。小学语文课,一开始就要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兴趣是最好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好的导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人入胜,使学生受到启迪,感染,激发他们的听课情系 ,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对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应用多种形式,如背诵古诗、朗读课文、写字比赛等,或者进行一句话的即兴演讲比赛,看谁说的好,说的在理,说的动人,这样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从中发现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鼓励,久而久之,不仅帮助学生树立起了学好语文的自信心,而且也会进一步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师生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以情激趣

传统的师道尊严,是权威型师生关系的体现,无疑是扼杀儿童创造力与禀赋的凶手。而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心理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渴望得到别人理解、关心与认可等心理需求。人与人之间,得到了别人的理解、关心与认可,彼此就会对对方产生好感,相互信任。师生之间也不例外,师生间的友好沟通与交流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与信任,并由此而发展为对老师所教课程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学。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育教学效果。

要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走向平等,不是把自己看成教学的主宰,而是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分享求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以真诚、民主、公开、公正、平等的态度关爱和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只有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依靠学生,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让语文课教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以景激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这个“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切实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要发扬民主,做到心中有学生。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好动、无所顾忌、敢想敢说,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保持充沛的教学激情,因势利导,不为盲目追求课堂纪律而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尽可能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和新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配以抑扬顿挫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有激情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师生情感交融,才能创造活跃、欢快的教学氛围,顺利进入“情境”,唤起他们求知的兴趣。

四,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而且小学生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喜欢问这问那,对什么都抱有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教学中,做为教师应该提倡让孩子们多问,更让他们敢问、乐问、善问。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懂得古今中外不少杰出人物是靠“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叩开成功大门的,要求学生大胆提出疑问。

在学生提问时,教师要耐心认真地聆听,不应不耐烦,不应态度冷淡,不应打断学生的话,更不应嘲笑、讽刺。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正确与否,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用赏识、鼓励的目光注视他们,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五、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实践固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充满“乐趣”的活动,学生乐于参加。这一点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因为它符合小学这个年龄段孩子学习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听说读写等常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外,还可以有意设计和组织各种难易适度的充满“乐趣”的课外活动,比如让学生用五彩笔,画出对课文的理解等。

在教学《草原》、《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后,我就布置学生课外描画出作者描述的大草原的美景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幻想的美好幸福生活。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一幅幅画画出了学生的向往和心声,这其中的快乐只有学生自己能深深体味到。因此,让学生在欢乐中游弋,用乐趣来激发思维活动,这既能使学生认识自我,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又增添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乐趣,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地保持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六、做好学习评价,增进学习兴趣

浅析学生语文兴趣培养方法 篇3

关键词:兴趣 语文学习

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我觉 得大致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导入诱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如能迅速地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

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笔者教《口技》时为学生表演了鸟叫,有的同学自告奋勇仿火车声,仿马蹄声,又有人说这些都没洛桑表演得好,他大鼓、小鼓、大号、小号能一起发出。这时 笔者说洛桑不过三五种声音同时模拟而已,明朝林嗣环写的《口技》更妙,能几十种、几百种声音一起发出, 老师话还没讲完,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书了。

二、设疑激趣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

“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 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 他们便不由不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如教《变色龙》,特级教师宁鸿彬要求学生在通读完课文后为小说另取一个“名”并说说理由,另起一个 什么名好呢?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呢?于是,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思绪联翩,激情如潮,课堂气氛便活了。

三、活动调趣

活动的形式很多,说、议、诵、辩、唱、演均可。

说:指导学生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说明文、议论文中的某些抽象概念编成快板,课堂上打起竹板說上几 段,既调动了兴趣,又增强了理解记忆。

辩: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采用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学。

如教《七根火柴》,在卢进勇与无名战士谁是主人公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议,教师便组织学生辩论,学生兴 致很高,拼命看书,钻研教材,寻找论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问题辩清了,教学目标也达到了。

诵: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如通过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艺术手法处理变为有声语言,那更会收到感染人、 震撼人的艺术效果。因此,诗歌、散文教学时不防在课堂上举行一些小型的朗诵会,学生的感情能融进诗里行 间,怎会不受感染而产生兴趣?

唱:许多课文都可以和歌唱结合,如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 南京》,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唱《好汉歌》,学《白 毛女》唱《北风吹》、《扎红头绳》,学《送杜少甫之任蜀州》唱李叔同的《送别》等等。音乐与文学相通, 琅琅书声与阵阵歌声都应是语文课上的一道风景,它不但能活跃气氛,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演:《陈涉世家》篇幅较大,故事情节较强,笔者将课文分成两大块:起义前、起义后,每大组学生负责 演其中一块,老师指定一名能力较强的同学做导演,再由“导演”给每个人分配角色,以组为单位钻研课文, 编好剧情,配上台词。“导演”威风凛凛,“演员”兴奋不已,每个人的积极性都空前高涨。学生在登台表演 时,笔者还组织学生运用学到的戏剧理论进行评议,学生兴趣盎然。

四、竞赛促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能刺激学生为自尊好胜而奋斗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开展学习竞 赛,能促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学习完诗歌单元后,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举行赛诗会,由学生为自己队命名。激烈的竞争气氛马上 形成,老师适时地在旁“煽风点火”,使得双方队员个个磨拳擦掌,当场出现的好诗、好句、好词,老师翘起 大拇指以示夸奖,两队的比分紧挨着向上窜,离下课还剩五分钟时,有的同学唯恐老师看不见他举手,擅自起 立朗诵自己的创作,后来竟出现几个同学一起站起来争的情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4

1.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探奇的心理, 设置悬念的“圈套”, 让小学生去钻, 也不失为激发兴趣的一条锦囊妙计。在教学中有很多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 如时事政治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 下面以我在梅江区人民小学实习期间曾运用过的创设情境导入法为例说明其妙用。 《最后一分钟》是一篇讲述香港回归的诗, 鉴于小学生在当时还只是小孩, 现在大都对这一历史盛事印象不深, 于是在讲这篇诗前, 我决定先放一段当年报道香港回归的录像。伴着节奏明快的音乐, 振奋人心的画面一幕幕地呈现, 新闻播报员以浑厚的男中音充满激情地解说着香港回归的全过程。同学们无不感到热血沸腾, 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人人沉浸在香港回归的巨大欢欣与自豪中。小学生们受到短片的感染, 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学习的内在动力被激发, 使得整个课堂氛围很好。结果这节课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 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堂导入, 善于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 进而使小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提问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模型理论分析可知, 当提问难度适中时, 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我在班上讲完《灰姑娘》 的故事后, 对学生的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小学生:喜欢辛黛瑞拉 (灰姑娘) , 还有王子, 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 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 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小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 哎呀, 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 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 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 你们看, 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 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 你们更要注意, 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 要是你不注意, 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 他们可能就吓晕了。 (老师做晕倒状, 全班大笑)

孩子们, 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甚至把门锁起来, 她为什么能够去, 并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小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 给她漂亮的衣服, 还把南瓜变成马车, 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 你们说得很好!但是, 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 孩子们, 无论走到哪里, 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 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由于提问得当, 不但很好地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默化了小学生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

3.课堂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表演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 青少年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 好奇心和表演欲很强, 对一些能引起视听效果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 并利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 就能把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来, 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实, 课堂表演并不只局限于小学生,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如果也能亲身示范一下, 那么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发掘个性想象力激发学习兴趣

想象是一种认识活动和审美活动, 它可以让小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 由此及彼。在语文教学中, 发掘小学生的个性想象力, 既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也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可行之道。

(1) 合理想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想象, 根据文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去分析和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所表达的中心意思。需要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 把文中的人、物写活, 交代清楚文中人物的来龙去脉, 通过细致思考人物的神态、动作, 使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 从而能联系生活实际, 提高其学习兴趣。

小学生如何培养语文兴趣 篇5

教师和学生的感情对教学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有浓厚的感情,高度重视师生感情的交流,防止消除感情上的隔阂,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既应是师长又要是朋友。这种积极的态度应表现为对学生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性格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诚挚的关注。学生期望教师注意并留下美好的印象的心理若能得到满足,期望表现自己的愿望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若能得到实现,那么学生将产生积极的思维、良好的心境。同时,这又是发生兴趣的重要条件。

学生对某教师的好感,往往会由此发展成为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积极主动的学。如果教师能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而且共同解决和承担任务,那么这种相互之间的交往会增进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习语文的求知欲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一定要花点心思研究学生的心理,才能激发其兴趣。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在茁壮成长,求知欲望高的少年儿童,好奇心,人皆有之,儿童的好奇心尤其强烈。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就能促进他们对创造性活动拥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活动的进行,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教育心理学对激发学生兴趣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应用心理学来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爱迪生》一文,学生对于爱迪生这位著名科学家的发明所知甚少,学习该课往往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可以走到电灯开关处,打开所有开关,教室的灯全亮了。学生惊疑、好奇,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到探求老师为什么大白天打开电灯这个问题上,这时,教师说:“电灯可以在黑夜里给我们带来光明,但是你们知道电灯是哪一个国家的哪一位科学家发明的吗?晚上你在电灯下学习,坐在家里看电视时,都应当感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科学家——爱迪生。好奇心驱使学生兴致勃勃的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也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录音、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听说读写的语文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形象、真实的图画、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在教四年级的《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实物展示、课件辅助或幻灯片教学的办法,让学生知道并体会花生的外表是不太好看的,但它很有用,因此我们做人也要象花生,要做对社会实实在在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从而升华了课文的主题,达到了要学习的效果或目的。也可以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进行比较,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造性,善于“放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人道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如在学习《陶罐和铁罐》中,在了解课文内容后,总结归纳了这则寓言的寓意之后,这时教学设计先不让学生来发表感想和表态,而是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写的本课生字,先让自己认为写得不错的学生展示,再问有没有自己认为写得不太好的学生来展示的。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6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乐之”,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如下几点:

一、以趣引入,激起兴趣

一堂新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可使学生有一种“向而往之”的学习意识,“点燃”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陈情表》一课时,可以用音乐创设情境导入,中间穿插一些感人的画面,让每一位学生马上进入情境,使整节课融入一种亲情、孝情的氛围中。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兴趣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在讲解《登高》一诗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蕴涵着八悲,请同学们找出来。”此问题一提出,立刻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简简单单的一联却包含如此多的含义,这实在出乎他们的意料。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最终会找出诗中的内容。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此诗的特点。由此可见,恰当地运用提问的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诱发兴趣。

三、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不少学生厌学,是因为感到学了没用,学的知识有时与现实相差太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讲课一定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联系实际,学生易于理解;贴近生活,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掌握。

在教学《小狗包弟》一课时,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可让他们每人通过回忆找到自己需要忏悔的事情,并在课堂上讲述出来。很多学生都有很多的话要说,而且还能够联系实际讲出自己平时的过失,并能进行反省。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7

一、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形式的发展, 那种动辄对学生批评、教育, 甚至体罚的教育让学生对教师望而生畏, 结果是适得其反。学生学习是为了让教师认可, 学生自己的想法却被埋没了, 学习的兴趣也被埋没了, 导致学生学习上没有积极性, 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教师也束手无策。“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是教师教学永恒的真理, 学生只有喜欢自己的教师, 才能愿意接受他的教育, 学习起来加倍投入, 兴趣高涨。反之, 一看到这个教师心里就不舒服, 对他所教的学科也就自然抵触, 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无从谈起。所以说,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要首先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要转变对学生的教育态度, 抛开以往对待学生的方式, 必须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 关注他们的思想, 和学生交流合作。教师必须学会尊重学生, 允许他们犯错误, 要和学生一起探讨, 不能一概否定, 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必须学会赞赏学生, 鼓励学生, 这样学生才会有信心, 才能发挥自身潜能。用人性化的教态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 把教师当成自己的好朋友, 师生之间交流增加, 无话不谈, 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赏,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这样教师的好心才有好报, 付出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学生对教师有高度的评价, 学习上就会更加信任教师, 学习兴趣增加, 使教师的劳动得到最大的回报。

二、教师做好备课工作, 制定出好的教学策略

备课作为教师把握教材, 与文本对话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的重要手段, 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纵观当今教师的备课现状, 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应付教学检查, 在做一些面子工程。教案的内容过多呈现的是书本知识, 缺少对学生的把握。对教参的依赖性过强, 无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更谈不上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目标的制定过分注重认知目标, 而忽视发展性目标。教案的编写应该从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的使用都应该灵活多变, 而教师平时将教案的编写完全模式化、复杂化, 造成教案千篇一律, 从而失去了备课的意义。备课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 而忽略了学生的学, 甚少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是学生喜欢的, 让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要使学生在学习每一课时都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必须在认真备课, 吃透教材丰富内涵的前提下, 结合每篇课文特点, 设计出一整套启动学生思维和灵感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对任何事物都有很强的新奇感, 正是这种新奇感成为活跃思维的内动力, 因此, 对不同的课文必须采取不同的教法, 努力做到篇篇有新意, 节节有新法。否则千篇一律地运用固定模式去教学,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受到压抑, 既不能激发学习兴趣, 更不能促进学习的自觉性。教师在备课时, 应深入、全面地挖掘教材, 寻找、预设研读的着力之处, 即学生思维与感情的兴趣点和触发点。大体说来, 这些点在文本中主要分布在最感兴趣的地方, 最值得研究探讨的地方, 勾起自己想象的地方, 引起自己迷惑的地方, 迫切想了解的地方, 让自己感动、高兴、难过、愤怒、懊悔的地方, 文章留白的地方……教师只有充分把握了文本的兴趣点和触发点, 深入研读才能把握课文的内涵。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的教学多是教师对书本的讲解, 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局限在文字上, 学习感到枯燥乏味, 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不能很好地理解,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文字是学生直接感知的物质材料, 教师要创造情境, 调动学生的感官, 进行耳听、眼看、口读, 使学生依赖直觉去感受。语文课文中有许多通过语言文字显现的感人形象, 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使之成为具有直观性的感知材料, 从而使学生真切地感知, 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的运用, 为学生展现了一个立体的、动态的学习环境, 其丰富的视听效果, 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 将课本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把在抽象的文字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意境通过画面、声音等直观的效果展现出来, 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感官, 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兴趣与兴奋, 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徜徉在语文知识的海洋。多媒体的出现, 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 化复杂为简单, 化抽象为具体,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 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 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时, 课文中对小狮子的生活习性、捕食动作的描绘非常全面、生动, 但是让教师用语言讲解出来很难达到预定的效果, 学生的认知与书本的描写还是有一定差距。那么, 学生就会感到乏味, 不愿意学, 这样便无法理解小狮子的勤学苦练。倘若教师利用电教媒体把小狮子撕、抓、滚、爬等动作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情形就大不相同。此时, 同学们会感到有趣, 从而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8

一、更新理念,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 “灌输———训练”的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 现在仍然很有市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 是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霸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 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 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和前提。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师生之间不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 而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 教师再也不是知识的搬运工, 也不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 更不会把观点强加给学生。在这种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的心灵得到解放, 主体意识被唤醒, 知识和答案由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 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 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都会得到协调发展。他们不再是知识的仓库, 而是学习的主人, 是掌握自己学习进程的主人。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就会被激发出来。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解题、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分段分层、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对学生进行“灌输———训练”。事实上, 让学生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记下来, 再去作练习、考试, 这种固定、呆板、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 会使整个语文教学如一潭死水, 学生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已极大地背离素质教育的要求, 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 不但要有丰厚的语文专业知识, 还要多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用科学武装自己头脑, 并且要刻苦钻研教材, 依据学生的特点, 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内容, 开展兴趣活动, 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要通过不同的形式, 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 激发求知欲望和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

四、积极评价学生学习活动, 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及时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活动, 是提高其参与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激发兴趣的有效办法。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结果及其参与行为进行反馈评价, 检查其学习状况, 及时矫正错误, 巩固知识, 强化其参与意识, 培养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实际中总结出了以下32个字:鼓励创新, 正面肯定;尊重个性, 因人施评;认真分析, 及时纠正;相互评价, 促进参与。

五、增强教师人格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生的向师力还是相当强的, 对事物的喜好也很单纯。相当多的学生还是单纯地喜欢某个教师因而喜欢上他 (她) 的课。所以教师怎样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让学生乐于亲近你, 喜欢听你的课, 不容忽视。

1.教师转变观念, 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2.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3.注意言行, 树立良好形象。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9

一、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活动。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上课, 学生思维没有转换过来, 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 又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还可活跃教室气氛,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一旦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 就具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 上课前两三分钟, 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 可以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活动或表演, 比如即兴演讲、美文朗读、诗歌背诵、戏剧表演等。

二、教态感染学生, 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

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 能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情感, 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欢迎你上语文课, 喜爱语文课, 学语文的兴趣也将会日益形成和加深。

三、组织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1. 如组织学生出小组墙报、班级黑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答记者问竞赛等。

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 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 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 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 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 并与其他同学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果说存在“兴趣—克服困难—成功”的公式, 那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

2. 在教学中引起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

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因而能调动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竞争。例如:作文比赛、朗读比赛、背诵比赛、听写比赛等等。

为了使学生从小就打好语文基础, 每个单元结束后, 我都要对学生进行朗诵比赛, 朗诵优秀的同学, 将会在教室园地的“攀登梯”上再登一级台阶, 期末进行总结, 表彰奖励, 虽然是一个日常的竞赛, 但学生格外重视, 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效果也好, 可见竞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 不在于全盘授与, 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深, 乃为善教者也。”如果教师讲究教学艺术, 通过多种有效途径, 因人而宜、因文而宜地调动学生潜在的兴趣, 学生必会进入乐学、会学的境界。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10

兴趣是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只有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了, 他们才会主动地去理解、去思考、去用心感受, 才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才会去做课堂的主人。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究竟怎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呢?

一、营造轻松的氛围, 让学生敢说、敢想, 从中得到乐趣

营造轻松愉快的场景, 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张扬个性, 展现自我, 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把原来的一言堂变成群言堂, 让交流从追求热闹走向学会聆听。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聆听是十分必要的。聆听能使学生博采众长, 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 促使学生萌发灵感, 举一反三, 也能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如果教师沉浸在“活跃”的情景中, 而忘记引领学生聆听别人的意见, 那么课堂的“高效”就无从谈起。只有学会了细心聆听他人的发言, 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解读感悟多元化, 富有个性。

二、精心设计课前的导语,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应用精心设计的独特新颖创意导入新课, 在不拘一格、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的开头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是一段充满哲理诗意的导语, 可以是一个寓意深长的笑话或小故事, 可以用一件特定的实物, 也可以用一处特定的情景, 还可以几者相互结合, 相得益彰。但无论选取哪种开头方式, 首先要切合课文内容, 其次要符合文体的特点和文章风格, 最后要简短、精彩、创意独特, 蕴含哲理, 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要做到这几个方面, 教师需要在实践中苦下功夫, 精心设计。也只有这样, 学生的心才会被你抓住, 学生才会跟着你的思路走, 才能引起阅读的极大兴趣。

三、多读精讲, 读出感情

多读是培养对语文兴趣的关键, 读分很多种, 如通读、精读等。学生应多读别人的文章, 但读的时候要择优读, 不要随便滥读一通, 读时口、眼、心并用, 大脑要跟着思考记忆, 读懂别人的文章, 看好在哪里, 并借鉴好处, 遇到好的语句抄下来。经过大量的阅读后, 学生的文学素养在不自觉中会提升很多, 自然而然就会渐渐地喜欢上语文。

学生最讨厌满堂灌, 针对这一点, 我在教学中只当导演, 不当演员, 只传授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 不包办代替学生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 通俗易懂的句段充分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念, 让其读出情感, 品出书中的乐趣, 悟出人生的真谛。自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 让学生自读、自疑, 遇到较难的问题让学生互议, 然后我作适当点拨。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 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搭建民主平台, 让学生在参与中享受

在教学中, 我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一篇新课文, 我首先检查预习, 展示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共同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 一起完成课后练习。在这个环节上, 我只是在他们表述不清时加以示范, 在他们思维受阻时加以开导, 在他们碰到疑难时加以帮助。总之, 在这个过程中我都让他们一样享受成功的欣喜、收获的喜悦。

五、讲究授课艺术, 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 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 较高水平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 讲授方法千篇一律, 只注重自己讲, 而不顾学生的感受, 长此以往, 不但会使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 而且会让“乐之者”产生厌学情绪,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特别在新课改时期更应该懂得学生是“上帝”的道理。

六、发扬教学民主, 生动活泼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师生交流, 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要实现师生互动, 首先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真诚、信任的互动氛围。学生不仅有机会说, 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在与学生交流中,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是相互促进和制约的。教师的教决定着学生的学, 学生的学影响着教师的教。因此,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创造性劳动。教学民主在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 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七、科学评价, 鼓励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当一个学生取得进步和有过失时, 教师要科学评价, 或给予表扬, 或给予批评。奖惩运用得当会变成动力, 对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起推动作用;反之就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好强、上进和要求被奖励的心理, 因此, 教师对学生应以鼓励为主, 并且真诚、准确、适时适度, 讲究奖惩艺术。很多学生, 尤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希望有及格的机会, 既然这样, 教师就应该在命题上多下工夫, 让学生普遍能做到考后满意,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科的学习也如此, 只有学生走进语文, 接受感染, 才能悟出人生的哲理和真谛。这正和许多教师公认的“语文成绩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学生学出来的”观点一致。托尔斯泰也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牢固树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能力, 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11

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讲道理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是语言文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因此,只有学好语文,自己才能对别人说清楚,写的使别人明白;别人给自己说的,自己才能听得懂,写的自己才能看得透,理解得正确。所以,人的一生离不开语文,也必须学好语文。通过讲道理,让学生深知学好语文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在教学中,特别是要大胆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老师在这样的氛围下,才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它是在追求知识、探索知识过程中形成的。应设法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极其重要。1、运用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把辩论、游戏、竞答、短剧等形式加入课堂,让学生和教师换位教学,使课堂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乐园,使学生乐学、好学。2、设置一些有启发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是必要的,也可以用错误的话语经过教师的反问来引起学生的思考,留下悬念。3、不要让学生局促在教室,可以去亲自体验感受。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游记文章之后,在单元习作时,写一篇游记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室外移步换景边观察边写作,给半个小时时间,任选角度,写一篇学校游记,然后回到教室,利用十五分钟来完善。这一习作不仅写得真实,更写得有特色。在教学中多次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精心创设新颖而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时,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整节课顺利而有成效的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可以借助一些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可以用实物演示情境,可以用音乐渲染情境,可用多媒体画面再现情境,可以用语言描述情境等。在教学过程中放映结合课文内容的有关电影片段,录象,幻灯片,音乐等,让学生去体验。例如:在朱自清的《春》教学设计时,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让学生听《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感兴趣。他们跟着唱起来,并回忆自己在春天的快乐时光,他们各抒己见,谈论自己眼中的春景。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场景用幻灯片展现幾幅典型的春景图画。同学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的来学习课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是一本百科全书,包罗万象。在教学中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可以使学生感到新奇并可以发挥其所长。在一些文言文中,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或历史背景来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了更多的语文知识,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五、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取得成功而产生的乐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新兴趣的动力。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反馈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通过课堂评价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并积极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燃起他们自信的火焰,满腔热情的投入到学习上。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即使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赞语,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六、举办语文竞赛及兴趣活动小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组织诗文朗诵、作文、书法、演讲等各种比赛和社会风俗习惯展示活动,吸引学生;还可以通过举办“手抄报”、“班级文摘”、“小文学社”等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在各种活动中,教师的要求不宜过高,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不利于语文兴趣的培养。

总之,要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就必须注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有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从培养他们的兴趣入手,使他们爱语文,进而积极地主动地去学习语文,语文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学才会走出“难教”“难学”的困境,使学生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无穷乐趣。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12

一、塑造自我形象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应该让学生喜欢你这位语文教师。”不错, 一个深受学生敬仰和爱戴的教师, 其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学生学习的诱因。所以, 加强教师修养, 塑造自我形象,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前提。而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早已赋予教师素质更为深邃的内涵。

1.师德高尚, 为人师表。

正如加里宁所言:“教师每天都蹲在镜子里, 外面有成百双敏锐的眼睛在盯着。”我们要培养开拓创新型人才, 自身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操, 要处处以身作则, 讲究仪表端庄, 服装整洁, 言行一致, 为人师表, 无怪乎毛泽东总是高度赞扬“革命第一, 工作第一, 他人第一”的徐特立。鲁迅先生也曾久久怀念着藤野先生, 而他本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呐喊”终生的战斗历程又理所当然地成为“青年的吸铁石”。

2.博学多才, 爱好广泛。

初中生精力充沛, 活泼好动, 求知欲强, 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爱好和才能。多年来, 在工作之余, 我学唱歌, 练舞步, 琴棋书画, 天文地理, 可谓无所不学。力求一专多能, 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这样, 就能自然地与学生打成一片, 并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生也就更加亲近自己, 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3.语言优美, 幽默机智。

毋庸置疑, 一个不善言辞的人, 永远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参加工作后, 我没有间断过口语训练, 还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演讲、朗诵比赛, 不断主持各类文体表演活动, 努力讲好普通话, 力争用幽默、机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

4.奉献爱心, 真诚待人。

要让学生喜欢老师, 老师就得真诚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要以满腔热情帮助、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教师应该变急躁为耐心, 变冷漠为热忱, 变粗暴的训斥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这样, 才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赖感, 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 才会产生“亲其师, 信其道”的效应。

二、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 感染力强、扣人心弦。为什么有的学生会对语文课感到枯燥无味, 学习上消极被动呢?我想, 其症结在于执教者只把语文作为工具课, 把语言训练当作一种机械、单纯的技术训练, 而忽略了情感因素的激发, 以至于把活生生的课文讲死了。因此, 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整个教学活动中, 只有加强情感教育, 才能以情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朱自清的《春》时, 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 使学生进入“共振”境界。教学伊始, 我充满激情地说:“我们一提到春, 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 东风浩荡, 绿满天下的美景, 一提到春, 我们就感到无限生机, 无穷的力量”。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些诗句只从一个或两个角度来描写春天。朱自清的这篇散文, 写春的内容很多, 我们读一读这篇课文, 想一想他是怎样写春的?这样导入新课, 学生定会“如沐春风”。

刚接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 我也进行了情感创意。先让学生齐读《春》第一小结, 然后说:“无奈何, 无奈何, 树叶落了, 西北风刮起来了, 河水结冰了, 身上衣服也加多了——严寒的冬天来到了。同学们, 在我们这里, 冬天, 是怎样一种情景呢?”——寒风呼啸, 雪花纷飞, 万木萧疏 (学生附和) , 令人闻而生畏。然而, 在我国著名的泉城——山东济南却是另一番景象。虽说她比不上春日的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 但是她自有迷人的风采。这一节我们就来共同领略一下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情怀。

更为激动人心的是《周总理, 你在哪里》这一课。我把这首诗与李瑛《一月的哀思》放在一起教, 反复朗读, 并配上哀婉伤感的音乐。结果, 师生与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 教师哽咽不能读, 学生则潸然泪下, 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情感的熏陶下, 学生对本诗投入了极大的激情和兴趣, 教师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改变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 由于深受大家名派教改方案的影响, 对于各类文体的教学基本上是用一种模式一上到底, 教师的人格魅力难以发挥, 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随之荡然无存。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知识基础等情况, 将教学形式及过程设计得活泼多样,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 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死海不死》是一篇说明文, 若按常规的教学模式——导入阅读, 分析说明层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小结进行授课, 势必使学生厌倦。于是,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上课前, 我先准备一个烧杯、一个鸡蛋、一把钥匙和一茶杯食盐, 并将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烧杯里, 让同学们观察此时的现象 (鸡蛋沉入水底) 。上课铃一响, 我就“故弄玄虚”, 为大家表演“鸡蛋自动漂浮”的魔术, 班内的同学马上活跃了起来, 自然地投入到阅读学习的过程中, 课堂教学轻松、自如。

此外, 如果遇到一些内容浅显、故事性强的课文, 我就自编节目, 让学生表演。比如, 在讲《卖蟹》一文时, 我编了一个小作品“卖花姑娘”, 让一位女生扮演卖花姑娘, 一位高个子的男生扮演正在热恋中而强横跋扈的小青年, 另一位矮个子的男生扮演一名准备为自己生命垂危的启蒙老师送一束鲜花的小学生。最后, 当那位卖花姑娘毅然抵制金钱的诱惑, 将最后一束鲜花无偿送给这位眼泪潸潸的小学生时, 全班骤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之后, 我健步走上讲台, 同“小演员们”一一握手, 并把准备好的纪念品发给他们。接着, 我满怀激情地说:“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与刚才这个小品的情节基本一致, 而且叙述更为感人。那么, 我们究竟从这位卖花姑娘的身上看到怎样的精神风貌呢?请大家读《卖蟹》一文。”没想到, 平时逢读课文就头痛的同学只用了3分钟时间就读完了全文。我随即点了一名程度较差的学生检查, 他竟能将《卖蟹》一文的内容讲得滴水不漏。我不无感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四、引入竞争机制

竞争是当今时代的特点。只有竞争, 才有活力;只有竞争, 才会进步;只有竞争, 才能提高。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 但好胜心强、渴望成功是他们的共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若能把握好这种共性, 引入竞争机制, 就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年新学期伊始, 我将全班学生的名字分别刻在几十个专制的竹签上。每次上课, 我把所设的问题分成“分组回答”“个人抢答”“个人必答”三类。提问的时候, 先抽签决定一位同学当本节课的“抽签员”, 然后再由他抽签决定回答的问题和需要回答问题的同学, 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记分入册, 一周总结一次, 得分较高的前5位学生将得到班级近期的最新杂志、报刊一份。在平时抽查作业的同时, 我也时常用之。这项活动, 不但充满了神秘感, 消除了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个别差生的依赖性和侥幸心理, 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上一篇:操作控制表下一篇:改造使用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