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24-07-26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共11篇)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1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校东小学 刘生海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从而成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动力。

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力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想学

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和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中小学做过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占8.4%。小学生有许多兴趣、爱好,他们喜欢踢足球,喜欢下棋,喜欢唱歌跳舞,喜欢看课外书报,喜欢看电视……可就是不喜欢读书。究其原因,课业负担过重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教师们想方设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作业的数量和提高作业的难度,挤占其他学科的时间进行“查缺补漏”;白天需要起早摸黑背课文,晚上还要夜以继日写作文……学生承受着学习的重负,失去了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的头脑早已被课业的重负压昏了,早已厌倦了这样的读书方式,还有什么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呢?教师可以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入手,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有适当的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有益的活动,感到学习不像做苦力一样难于承受,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激发出来。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时机,利用“四个抓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1.抓好新课的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常用的简单、实际的方法。教师简单的几句话、一个小故事、或是一个演示,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很快地入情入境。如教学《在沙漠中心》一课时,教师可以以“探险,是充满危险的活动,当那些勇敢的探险者们身陷困境、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们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他们是否也有常人一样的恐惧?是什么使他们对探险那样着迷?让我们走进探险家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情怀。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老师以这一紧张、惊险的描述引入新课,激起学生探求结果的兴趣。同学仔细地阅读课文,认真地思考,讨论,很快弄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完成了学习任务。2.抓好恰当的提问

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每讲授一篇课文,都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同学们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真相的迫切愿望,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一节课中,教师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地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常处于问题情境中,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主动参与学习。3.抓好教学演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不丰富等原因,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是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这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习进程。这个时候,应利用教学演示,通过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示事物的特点、形象、发展变化等,突破时空的限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4.抓好实践操作

学生是好奇、好动的,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特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肯定,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三、积极开展兴趣活动,让学生愿学

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至自己得到满足为止。因此,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兴趣,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如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谜语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好学

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对学生而言,当其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许时,他们兴高采烈,心里像喝了蜜一样;反之,他们兴致索然。成功,像一支兴奋剂,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教师应在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当学生学有所获,取得进步时,给予表扬、鼓励。并向同学们展示学生的优良习作,优秀作品(如手抄报、剪报、读书笔记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光明的前景。这样做,学生会从中得到心理满足,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了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2

一、要以趣激学, 形成自主参与的意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读书, 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语文的兴趣呢?首先, 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 善于用猜谜语、讲故事、演课本剧、做游戏、设悬念等途径, 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们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的位置, 让他们在快乐中体验自主学习的价值, 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中学生好胜心强, 对新的事物有好奇心理, 教师应抓住这一特征, 对症下药,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古诗词是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 可它枯燥、乏味, 学生不爱学习。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我从电脑下载了一些相关的歌, 学完一首诗, 教学生唱一首, 这样, 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来了。

二、教师要施爱给每一个学生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起地球。”作为教师, 我们的使命就是努力为学生创造这样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仅表现在对尖子生的培养, 还表现在对学困生的关注, 要注意因材施教, 对学生一视同仁。

(一) 平时多观察学生

既要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言谈举止, 又要留心学生在不同阶段产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 要做一个有心人,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 要多谈心

学生与教师思想的沟通, 在于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关注与关心, 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 多与学生谈心, 在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谈心, 预防骄傲;学生成绩下降时谈心, 预防气馁;在学生违纪时谈心, 预防懈怠。

(三) 要多联系

教师的联系, 指的是班主任与校领导的联系, 与各科任教教师之间的联系, 与家长的联系。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 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要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班主任应抓住一切机会, 在集体中树立不同学生的榜样。这样做不仅可以达到弘扬集体正气, 建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的目的, 而且还可以在集体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气氛, 进而激发全体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 让全班每类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关怀、关爱, 从而激活学习的兴趣。

(五) 要多总结

教育工作是一个良心工作, 它无法用金钱去衡量, 但它可以塑造一个人的灵魂, 所以, 有人说,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日常工作中, 哪些是经验, 哪些是教训, 教师需要及时总结, 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不断完善自己, 把自己对学生的爱直接输入学生的血液里, 更快地让学生感受到爱的阳光, 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以上工作看似平常, 但它却凝聚着教师对每个学生无尽的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作为一名教师, 最美的是才能, 而比才能更美的是永远懂得施爱的心灵。

三、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可以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那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什么好处呢?

(一) 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就是“三个一”, 即一班学生、一个教师、一本教材, 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记, 教师满堂灌,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而多媒体的广泛应用, 会让死的书本知识点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从而弥补了语文知识看不见、摸不着的缺陷。另一方面, 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丰富、完善语文课教学,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 多媒体教学的实施, 解决了德育中空泛而苍白的说教, 使语文课当中的德育渗透得丰富多彩, 而且充满了魅力

用多媒体教学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讲什么, 学生听什么、记什么, 通常是教师讲的多, 学生听的少, 记的也少, 学生上课不动脑只是机械地听和记, 这就阻碍了学生的智力的开发,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 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间,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总之, 多媒体进入课堂, 让课堂教学重现新活力,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大评价的力度

中学生自觉性稍差,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辅助, 给他们一点压力, 对他们严格要求。当然, 这种严格不是盲目地加大作业量, 相反, 在保证学生休息时间的同时, 让他适时适量地完成作业。语文教师要从写字入手, 深出浅入地给学生留作业。在对学生作业评价的时候,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使学生乐于接受,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成功者, 这样, 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对学生学习古诗文是这样做的: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小组成员有学习好、中、差的混合, 然后选出小组长, 教师规定评价的内容。先让他们自学, 然后检查, 检查时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打擂, 当然, 教师出的每套题会分成A、B两组, 小组长抓到那套就答那套题, 题目的内容大致有古诗词背诵、默写、翻译、解释加点词语以及包括区分古今词义的不同、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些重要的实词等等, 学生答完后计分, 看哪个组答得好, 前三名的小组会受到表扬, 我还会把小组成员的名字写到板报上, 以资鼓励。

对作文的评价和以前不一样, 以前是教师写评语, 拣出几本好的在班里读一读就完事了。现在, 我把班中作文优秀的学生选出来, 形成一个作文评审团, 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 被评价者在前边当着所有的同学面读自己的文章, 然后评审团成员分别评议这篇作文的得与失, 指出给分和扣分的理由。刚开始学生不会打分, 我就把评分标准写在黑板上, 让他们一一对照, 次数多了, 就会评了。这样, 人人参与的语文评价形式为语文课带来了新的生机。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3

关键词:学生 语文 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动机最活跃的因素。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专家都很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分”。第一位自觉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赫尔巴特就十分重视兴趣的作用,认为人有多方面的兴趣,而教育就应该以此为基础,教师应该把引起和培养人的多方面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

一、现状和目标

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难发现,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异常积极、主动、活跃,听课时全神贯注,与教师默契配合,积极地思考、踊跃地发言等。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双方积极、向上、健康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完全沐浴在一种美好、和谐的氛围中,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情操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整个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课堂效率随之得到提高,教学获得了成功。这种美好的教学境界应该成为每位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观察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难发现,应试教育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大量地机械性操练和繁琐的课文分析仍然充斥着课堂,学生上课的主要任务是听和记。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还会有多少学生喜欢语文课,把上语文课当成乐趣呢?我曾经在本校的一个班级调查过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情况。被调查的学生共有54名,明确表示对语文感兴趣的有17名,表示对语文有点兴趣的有19名,认为对学语文不感兴趣的有9名,还有9名是“有时感兴趣,有时不感兴趣”。被调查的这个班级是寄宿制班,也就是语文基础较好的班级,在这样的班级中,对学语文感兴趣的学生也只有66.7%的比例!这给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敲了个警钟: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我们必须抛弃那种应试教育的做法,把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放在首位,确实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培养师生感情,激发学生求知欲

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如果学生和你的感情好,关系近,他们就乐意学习这门课。这就告诉我们,师生的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所以,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注重培养师生间的感情。一方面,教师要做到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密切和他们交往,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鼓励他们不断地进取,也才能培养起他们健全的人格。全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教师从50年代就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爱”教育,她经常说:只有学生喜欢你,才愿意上你的课;只有学生信任你,才会向你提出许许多多有趣的问题。在2000年第一期的《河南教育》上,有篇《我们现在靠什么吸引学生》的文章。文章认为,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媒体发达的时代,孩子们知道的事太多了,甚至教师经常被孩子问住,教师还有什么吸引学生的地方呢?何况还有无数强大的对手与教师争夺孩子们的注意力,“你讲课再生动,生动不过评书、动画片,生动不过歌星舞星、足球赛和游戏机”,但是学校和教师还有绝对的优势,是任何传媒都无法抗衡的,那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缔造的环境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如果教师有魅力、充满激情、品德良好、做事公正、真正做孩子的朋友,那是任何明星都无法和他竞争的。师生间形成真正的感情交流,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其点滴的进步都应该表示赞赏,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为培养兴趣打下基础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没有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他们对语文不感兴趣,是因为害怕语文很难,或是自己的基础差担心自己学不上去等等。这就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因为兴趣是可以由自己产生的,关键是自己要有积极的态度。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利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悲观的心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感到乏味时,教会他们对自己说:“这个地方我没学懂,再继续学学,学会了一定会很有趣的”。同时,创造性的使用一些方法,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这样学习内容就会比较容易被掌握。魏书生教师特别注意在上课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学生的潜意识施加“我能行,我能成功”的意念。1997年底,魏教师在深圳宝安中学给学生上文言文时发现很多学生都很紧张,他就让学生们站直,目视前方黑板的中缝,面带微笑,并且深深的吸气,憋足劲,喊三遍:“我能成功!”并要求学生一遍比一遍喊得响亮。喊过之后,“会场里充满了活力,学生紧张情绪一扫而光,对上好这堂课充满信心”。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符合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这对培养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的课堂,应该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师生的交流异常活跃,学生的反应异常敏捷。课堂上最怕出现死气

沉沉、无动于衷的局面。一个班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虽然只有少数几个,但教师却不能置之不理,如果不采取措施制止、纠正,这种情况就会蔓延。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就不以为苦,并且从中获得乐趣。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益。

1、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面。

这个“材”,指的是教材,就是说要按照不同课文实施不同教法。小学生具有好奇的特点,新鲜的事物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取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教学八股”,不管什么样的课文,也不管学生的实际能力,总是从介绍背景、时代开始,然后解释词句、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最后概括主要写作方法、写作特色等。这种教法虽然也有可取之处,但是所有的课文都用这种模式来套,就必然千课一面,毫无新鲜感,学生上课就会表现出无聊、不安等发腻的情况,所以,上课要有新鲜,不能千课一面。

2、上课要充满趣味性,使学生迷恋。

要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迷恋上它,教师就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生。如果教师讲课干巴巴的,脸上毫无表情,只求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学生肯定坐立不安、无精打采,“盼望着下课,盼望着明天”。所以,教师必须要采用种种的形式,吸引着学生。教学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形成悬念。我们都喜欢听长篇评书,因为这样的文学形式总是在关键处立刻煞住,这样就吊住了听众的胃口,使听众欲罢不能,非连着听不可。这种急于知道事情发展来龙去脉,想知道结局如何的心理状态,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抓住这一特点,在语文的起始阶段有意识地制造悬念,可促进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探讨课文中深层的含义,在课文结束时设一悬念可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2)开拓想象。阅读需要想像,通过想像能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再现文章或诗词中所描绘的人和景,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置情境。所谓情境,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建立起来的师生间的、或学生间的情感氛围和学习的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以达到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随着条件的不断完善,新的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多媒体等已在课堂中逐步得到了运用,这样就可以在设置情景方面发挥优势,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表演课文内容也是设置情境的好方法,同样可以使学生渲染在趣味之中。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4

用富于情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教师注意语言表达艺术,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情感,往往能感染学生,给学生以强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时,我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几个片断,学生们被我的情绪感染着,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很好地掌握了课文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学生总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且难学,尽是“之乎者也”,还要背诵,一提到上文言文内容,他们便“怕”,字当头。针对这些情况,我注重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苏洵的《六国论》,我先把六国灭亡的前前后后,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进行了讲述,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兴趣。教学中用浓厚的富于情感的语言组织教学,对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同样有效。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5

学习兴趣是一种比较广泛的社会性动机,它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的。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倾向,是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实践使它激发出来,并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并从中得到满足。

俗话说“良药苦口”,很多人怕吃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在“药”的表面裹上一层糖衣,于是吃药便不再成为负担。现在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但关键是因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得当。经常使用严格纪律来约束学生,使之在短时间内听从教师的指导,这种有如在强迫下进行的被动学习,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既谈不上积极,也谈不上主动,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就想:“能否也将语文知识裹上糖衣,让他们喜滋滋地吞下去,不也照样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教学中如何令语文课趣味无穷,从而深深地吸引学生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尝到语文课的“趣味”。

一、志向激趣

“志”就是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信心来自于志向,动力产生于信心。平时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各种方式,经常向学生宣讲学习目的,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把自己的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国家发展、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例如,让学生了解许多有成就的名人都是由于学好了语文而走上了成材之路。懂得“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让他们明白只有学好语文才能学好其他各门功课,才能博学多才,全面发展,也才能成为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杰出人才。

二、情感激趣

营造情感气氛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它能诱发学生激动愉悦的情绪,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创造出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来营造这种情感氛围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要努力以自己的人格来使教学有兴趣。”所谓人格是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教学艺术,也就是教师要用爱心、用真情、用本领来营造情感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心和真情体现在教师的眼神、笑容、嗓音和行为上。教师要用一往情深的眼神、和蔼慈祥的笑脸、柔畅亲切的嗓音及简洁优雅的手势滋润学生的心田,拨动他们的心弦,让他们在爱的长河中,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三、语言激趣

教师的语言有趣味,它首先应该是准确、清晰、精炼,其次还要生动些、形象些、富于感情。那种枯燥的讲解、干巴巴的说教、罗里罗嗦的重复、口头语不断的语言,只会使学生乏味腻烦,产生逆反心理或进入“半睡眠”状态,直接阻滞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例如讲《鸟的天堂》一课,如果导入新课只说“现在学习巴金的散文《鸟的天堂》”就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果换成这样的语言导入:“我国南海之滨的广东,有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天马河心的小岛,一株五百年的古榕,独木成林,浓荫覆盖着整个小岛,林中栖居着成千上万只鸟。那里是鸟的世界,鸟的天堂。巴金游览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鸟的天堂》。文章对大榕树和栖息在树上的鸟,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做了精心的、栩栩如生的描绘,展现了鸟的天堂的优美和情趣,使我们有一种历历在目,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想不想学习这篇文章啊?”寥寥数语,就可以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他们就会以愉悦的心境进入阅读和理解课文的教学之中。

四、绘画激趣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丽的画面,尤其是古诗,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学习这样的课文,不妨引进绘画手段,让学生画画说说,体会思考与创造的乐趣。如古诗《村居》描绘的是早春二月乡村田野的迷人景色和散学儿童竞放风筝的欢快场景。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篇6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作者/王小燕

中学语文课堂常见这样的情形:学生昏昏欲睡地看着喋喋不休的教师,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课堂毫无生机,更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结果是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所以出现许多的厌学者也就不足为奇了。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调整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千方百计地探索一些可以吸引学生的做法,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语文课吸引力的一剂良方。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语文综合性、模糊性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美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不但能促进学生思想、阅历、知识的积累,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教材中审美内容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点:

1.意境美

自然美景是作家写作的一大内容。中学语文课本里有毛泽东笔下“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蓬勃,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如诗如画,李白诗中神仙世界的异彩纷呈,苏东坡词里“大江东去”的雄浑壮阔……这些自然美景无不浸透了作家丰富的情感。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读想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使抽象语言文字化为美丽的艺术画面印入学生脑海,进而体会作家抒发浓浓深情。

2.形象美

美的形象指的是教材中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像。它主要指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美主要美在情操和人格上。美丽而忠于爱情的罗敷,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诗经》中温柔美好的年轻女子,献身科学的玛丽・居里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形象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范文网 )因为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认识生活中不可能或很少遇到的人物,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极大地丰富学生阅历,同时激发学生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还有一类人物形象虽谈不上人格的伟大,但却凝聚了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认识,有很丰富的内涵,如阿Q、祥林嫂、别里可夫等,他们也同样能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

3.事理美

领悟事理美是指在审美感知基础上,对审美对象的意味、内容及象征意义的整体把握和全面占有,是探求审美对象内部联系的理性认识活动。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文情并茂,渗透着极其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手段,让学生从中发现、感受、体会、领悟。如鲁迅作品中包含的他对人生、社会的独特体验和认识,苏轼、王安石等古人散文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二、力求常教常新,培养问题意识

大到教法、内容,小到教材中的一个细节、布置的一道作业题,教师都要尝试着进行创造性发挥,使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比如春节过后,开学伊始,照例要写篇有关寒假生活的作文,但此类文章已属老生常谈了,如何让学生有新鲜感,可以让学生从《啊!春节》、《唉!春节》两个题目中选一而写,避免了学生的厌倦感。又如教材中有大量的诗词作品,教师就应该根据具体的内容选用读、议、品、评、画、唱等各有侧重的教法,讲练结合,尽量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新课标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学习兴趣是一个简单的切入口。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设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问;采用激励手段让学生乐于问;循序渐进,指导方法,使学生善于问。再进一步,还要引导学生解决疑问,所谓“无疑教有疑,有疑教无疑”。

三、精心设计教学高潮

从心理调节的角度看,教学高潮能激发兴趣,提高吸引力,从而使课堂气氛炽烈昂奋,使创造性思维火花撞击、迸发、跳跃。

首先,教学高潮的设计讲究内容的选择。教学高潮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难点、重点、思维点、兴奋点,是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对这些点展开讨论,有感情地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立体地、形象地感知人物形象,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学高潮的设计讲究时机的把握,要避免过早,也不能太晚,一般要安排在课的中间。高潮的设计还要注意方法的处理。教无定法,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灵活运用角色塑造、情景再现、议论阐述、引入例证、发散想象、角色朗读、表演等方法。

四、提高教师个人魅力

教师要努力以高尚的人格情操来感染学生。教师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还具有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点。其中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第一教育力量。教师要不断地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完善的形象,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生机盎然。同时,教师要以深厚的专业知识来感召学生,让学生充分信任你。教师还要努力以民主的教学作风来带动学生。这种教学作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内在动机,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反馈,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枯燥无味,而应波澜起伏,趣味盎然,让学生愿意学、乐于学,语文教师无论是在备课、上课还是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都要念念于兹,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7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而且是师生交流情感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易使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在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的同时也能得到教师和同伴的激励、鞭策和鼓舞,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自信、愉悦的情绪。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育教学中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及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学生学习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者,把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挖掘出来,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探求知识时的乐趣。这样学生就能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从而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以自己的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起到了积极的动力作用。教师对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活动有饱满的激情和浓厚的兴趣,学生则会被感染、被激励,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学习。如果教师对语文和语文教学活动毫无兴趣,只是敷衍了事、毫无热情,长年累月机械地重复同样的工作或教案,没有探索和创新,学生也就很难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他们渴望了解一切的热情将会逐渐冷淡,甚至厌恶语文学科的学习。

三、更新教学方法,讲究授课艺术

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和发展他们的求知欲。而更新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无论什么样的课文,如果教师长期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话,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学习兴趣必然会大减。因此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承受能力,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让每篇课文的教法经常有变化,经常有新意,才能使学生有新鲜感,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1) 增强学习科目的吸引力,可以举办一些学科知识的小型展览,学生优秀作业、作品及成果展览等; (2)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讲课要尽可能用儿童语言,做到生动、有趣,富于感染力,易于接受。 (3) 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指导; (4) 给儿童讲清楚参加该项活动的意义,要让他们亲自动手,通过他们自己积极参与活动,看到自己活动的成果,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想小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必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成功所产生的喜悦感是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对优等生固然需要不断表扬,促使他们进一步努力;而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学困生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更为重要。让学困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最要紧的是不对他们另眼相看。辅导学困生要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悄悄”地进行,把辅导列入课内教学环节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稍有成绩就应及时表扬,这样会使学困生感到自己和别人同样聪明。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大增,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成绩也就提高了。

五、掌握学习的窍门,使学生乐此不疲

在讲授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应有意识地强调一些理解或记忆的规律、记法、技巧,做到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让学生感到易懂易记。另外,教师要善用一些简单明了的顺口溜或平时大家所熟悉的理论进行概括,这也是教师的“教”要从学生的“学”出发的具体体现。

六、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组织学生大量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他们的多种兴趣,培养他们厚实长远的学习兴趣。获得某一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是使人们对这一领域的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的基本条件。学生的学习面很广,应该让学生发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兴趣。要使学生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兴趣,这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越广越好。如一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到了周恩来的生平事迹,从而对周总理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仰慕心理,并以他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这位学生在学到有关周总理的课文,如《少年周恩来》《难忘的泼水节》《飞机遇险的时候》《一夜的工作》《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该学生表现出的则是较其他同学更浓厚的兴趣,他渴望更进一步地了解他心目中的可敬总理,课后他还会兴致勃勃地向同学讲述他所知道的有关总理的事迹。正是由于他事先已获得了“周总理”这一领域的知识,从而产生了对相关知识学习的兴趣。

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8

留出3分钟,给孩子展示机会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让学生苦学、疲学。在与每届学生交流语文学习方法和要求时,语文教师应对学生承诺:不拖课,少做作业。拖课的危害不言自明,而语文作业不在多,在于巧妙,少做精做,提高效率。

近几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直采用周末“分层”作业制。所谓“分层”,不是按照语文成绩分,而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笔者在教学中实行了这样的策略:以一个星期为单位,根据每天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学生个体能力情况分优差,一个星期达优5次,就可免做B项作业,选作A项作业。如果未达目标,就须做A+B的作业。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周末效应。让学生养成在校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巩固好当天的知识,渐渐地,学生养成做作业的好习惯,语文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除了书写练习,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摘抄来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摘抄可以迅速地提高学生的词汇量,但是长期的重复摘抄,会打击他们的阅读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课外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多读少做”才能真正把阅读落到实处。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做了删减,把纯粹的摘抄和写作融合起来,变成摘抄创作型阅读。要求很简单,就是每次只摘抄一句或者一段,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取舍,然后就摘抄的语段进行创作,可以仿作,也可以自创。这样就可以减少大量的摘抄,并且学生有选择的自由,逐渐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当然,如果只是作为作业的形式要求,最后的效果也是不容乐观的。刚开始,教师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一周最少批改两次,最好是面批,可以及时把教师的想法和学生的问题跟其交流。第二,适时展示优秀作品,让其他学生借鉴。例如,学生在阅读《西游记》时做了一首词《破阵子·悟空》:“东胜水帘福地,石猴天降为王。渡海求仙为永存,偶遇菩提学道法,上天遁地易。闯龙宫披金甲,下阎罗勾生死。众人欲除我后快,我自逍遥与天抗,一棍扫天下。”展示完后,学生惊叹不已,有摩拳擦掌之感。第三,从初一到初三一直坚持,除了考试,每节课前抽出几分钟,让学生挑选自己写的精彩的创作上讲台演讲。形式可以多样,纯口述、投影或者PPT展示,时间为1至3分钟,精彩的给予“优”的奖励。

曾有一个学生在介绍史铁生时用了一首藏头诗:“史上苦难出人才,铁骨铮铮自能耐。生于平凡成于爱,静观洪流滚滚来。”舍得每节课3分钟,给孩子们一个舞台,作一个示范,让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让他们由纯粹的“摘——赏”变成“阅读——创作”。语文,搞题海战是没有用的,需要学生每天潜移默化地自我巩固,才能提高语文底蕴。

因材施教,善于鼓励

曾任教的班里有这样一名学生,很聪明,但是没有良好学习的习惯,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多少次严厉的批评,多少次苦口婆心的规劝,都无济于事。笔者非常纠结:不闻不问,非师之道。有学生说,他是一个非常要面子的孩子,而且偷偷喜欢班上的一名女孩。根据这些特殊情况,笔者决定改变策略:在课堂上,巧妙地抓住一些机会表扬他,满足他的自尊心,减少他对语文的排斥心;课后,抓住机会跟他谈心,激励他进取。最后在初三冲刺阶段,第一次模考,他的目标是90分,他达到了;第二次,他的目标是100分,他达到了;中考,他的目标是110分,他也达到了。这一切不是教科书达到的,是他心中的种子发芽了,慢慢茁壮成长而达到的。

如果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只是死学语文知识,那么他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活”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用教师的爱激活每个学生内心的种子,点燃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那么他一定会追寻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不过法一则固旧,则不变通,需要多法,因材施教才行。

在批评中加入爱和尊重

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学生永远不可能是人工草坪,都齐刷刷的高,肯定是参差不齐的。但有一样东西是永远存在的,那就是——人的尊严。每个人不管在任何场合都会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何况是正处于蓬勃生长期的学生?

有一年已毕业的学生聚会,谈笑间师生氛围很温馨融洽,仿佛又回到了匆匆那年。那天,一位考上苏州大学的男生笑着说:“老师,初中的课程我都不记得了,但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上课,你让我们辨别‘窑’和‘窖’,当时我组了‘逛窑子’这个词语,被你训斥了。”他的笑容里带着一丝不解和遗憾,自嘲着说。这样的细节早已忘记,只记得那个男生很调皮,但很聪明。教师源于爱,发出了恨铁不成钢的嗔怒,只是这份爱中少了一份调味——尊重。

所以,爱需要恰当的方式去表达,尤其是对于处于成长中的学生,需要的不只是严厉的批评,教育的大爱需要教师多情地去表达,但需要以尊重为前提,否则再回首已惘然。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如此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9

作者:南亚玲 学校:涧峪岔金穗希望小学 电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小学生年龄小,道理懂得少,各种心理过程常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因此,经常保持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就成了他感知事物、发展思维的强大内动力。只有当学生对某种学习感到兴趣的时候,他才能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只有当学生有兴趣学习的时候,他才能集中注意,积极思考,对知识掌握得快,记得牢,学习效果好。语文课也是一样。如果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一上课就叹气”,“一做作文就头疼”,这怎么能学好语文呢?对兴趣重要性的认识是一码事,在实践中能不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是一码事。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从不发脾气,总是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对他们的批评,也使他们感到这是老师的关怀和爱护。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诱发学习兴趣 新大纲强调:“小学各年级要重视阅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阅读中整体感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精讲,应合理安排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尝试到读书的乐趣。要变以往的“要我读”为“我要读”,只有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才能自觉地读,方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兴趣的形成来源于教师的诱导和引发,而这种诱导恰恰是紧紧捕捉学生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瞬间,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生发过程。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小学生成为语文的“乐之者”呢?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新的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为此,备课时就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言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良好条件为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训练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对语言训练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指导学生读词、读句、读段、读篇,学生就读懂了文章的内容,知道了课文讲的意思,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学科。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得以发展,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功效。

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四、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要让学生不断地学有所得,学到真本领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的积累达到了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都会妨碍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学有所得,就能不断地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感。反之,就会感到“没意思”。特别是当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查的时候,好的成绩赢得了表扬、奖励和荣誉,学生就会感到有了前进的力量,从而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去探求新的知识;相反,因成绩不好,得到的是责骂或讽刺,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会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有时我们问学生为什么对语文不感兴趣时,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回答:“语文太难了,我不会分析,又不会作文”等等。“不会”就是没有学到真本领。没有真本领就不会有对该门功课的兴趣。兴趣与学习成果往往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千方百计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七、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兴趣是知识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即使参与了也是被动的。虽然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我们能够正视小学生的实际,从小学生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的捷径和不断创新自我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就能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语文兴趣的培养

金 穗希望小 学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1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 ,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因此,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他们,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要创造条件,如组织学生办手抄报、讲故事、成语接龙、答记者问、辩论会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有的学生字写得好,有的学生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这些特长。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当然,决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教师所做的一切应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之中,使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

再次,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要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恰当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独具匠心的板书等等。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尽快摆脱学习语文束手无策的困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欢迎你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学语文的兴趣也将会日益形成和加深。

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1

一、借助体验升华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上作文课,老师问道:“树叶是什么颜色的?”

“是绿色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老师又问道:“树叶是什么形状的?”

不少同学答道:“是椭圆形的。”

语文老师并不急于对学生的回答作结论,而是把他们带到山上,采集各种樹叶。采集回来后,大家把树叶放在课桌上,老师让大家重新回答那两个问题。这回大家知道了,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锯齿形的、针状的、扇形的……什么样的都有。这一堂作文课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终生不忘。为什么一堂普通的作文课会给孩子留下如此难忘的回忆?分析这堂课,教师没有烦琐的讲解,没有枯燥的说教,所有结论的得出,所有哲理的获得都来自两个字——体验。

二、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如何能做到让学生想学、会学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认为: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强调学生参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更为重要。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当遇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于是他们就会积极用脑去想,千方百计地探求其中的奥妙,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新课时,教师应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只做到让学生想学还不够,还要使他们会学。

三、提供体验环境,在实践中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验的形式有多种,可以在情境虚拟中体验,可以在假设想象中体验,但有些体验却无法在虚拟和想象中实现,如教学《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课,没有上过网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网络的神奇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有条件,教师组织学生上一次网,亲自体验一下网络查询、发送邮件的神奇和快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要上好一节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能清楚地讲解知识重点外,采用适当的技巧,使学生快速掌握新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优化师生双边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激发情感,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

上一篇:最伤人心的个性签名下一篇:供货合同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