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的四要素

2024-07-05

小学语文学习的四要素(共12篇)

小学语文学习的四要素 篇1

一堂成功的课, 除了目标明确、内容丰富、训练得法之外, 还应该是气氛活跃、情绪饱满的。如果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情绪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即使教师准备得再好, 设计得再妙, 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心理学家认为:“情绪一词的含义在于, 情绪是情感;是与身体各部位的变化有关的身体状态;是明显或细微的行为;它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1]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 对于课堂情绪, 过去我们把它归在教学的内容要素中, 认为情绪的源头来自教材, 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情绪上的反应、认同和共鸣, 这当然是对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略课堂情绪作为形式要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因为在整个一堂课的教学中, 情绪贯穿始终, 教师如何把握和处理好课堂情绪, 甚至这样说, 如何去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课堂情绪结构, 这是在备课时必须精心谋划, 在教学中要收放自如、掌控得法的。

一、情绪的分布

谋划一堂语文课就像创作一首歌曲, 不仅要考虑情绪的起承转合, 而且要结合课文的内容, 考虑情绪在课堂开始、中间和结束时的分布。也就是说, 一堂课在情绪上什么时候该强、什么时候该弱, 什么时候该浓、什么时候该淡, 高潮在什么时候推出、尾声在什么时候出现, 等等, 高明的教师不是任其自生自灭的, 而是要反复推敲, 精心安排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有一堂影响很大的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 这堂课, 于老师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他从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讲起, 结束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这样安排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情绪而布局设计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情绪结构是一个三部曲, 即:恨→爱→感愤。于老师在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 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第五自然段, 学生在读到英法联军掠夺、破坏圆明园的罪行时, 引起极大的痛恨, 而且于老师很重视学生对情绪的体会和表达, 他要求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把你的心情、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因为只有在脸上表现得正确, 才能说明学生对情绪的把握到位了。接着, 于老师让学生回过头来读二、三、四自然段, 这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圆明园建筑的精美和收藏的丰富、珍贵, 从而引起学生的赞美之情和珍爱之感。课上到这里, 就在学生心里产生了恨与爱的两种情绪, 恨的是无耻的侵略者———英法联军, 爱的是美轮美奂的圆明园, 将这两种情绪引向第一自然段, 稍加点拨就得到升华, 那就是感愤, 即由愤愤不平到愤然而起的感愤, 学生从对清朝末年这一段屈辱历史的了解中, 激发起振兴中华的强烈的责任心。于老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情绪布局是独具匠心的, 恨是爱的铺垫, 恨 (英法联军) 之切是为了爱 (圆明园) 之深, 而对恨与爱的体会又不是仅仅让学生沉浸于历史不能自拔, 而是为了引向今天, 让学生带着历史的启悟担当起祖国未来的重任。如果给于老师这堂课的情绪结构归类的话, 那么它是一种递进式的情绪结构。

再以特级教师周益民的《皇帝的新装》为例, 这堂课周老师是按照课文的情节来安排情绪结构的, 针对皇帝的愚蠢, 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是可笑;针对大臣们的胆小怕事、阿谀奉承, 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是可悲;针对孩子的真诚、直率, 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是可爱。如果也给这种情绪结构归类的话, 那么它是一种并列式的情绪结构。

总之, 一堂课的情绪结构离不开课文, 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文, 它建立于课文引发的情绪反应之上, 但是又服从于教师为了取得最佳的课堂效果所进行的人为的安排和设计。

二、情绪的调控

情绪的调控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情绪的调动, 一是情绪的控制。情绪的调动伴随着教学的全过程, 一堂课的开始就需要调动学生的情绪,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开始的时候情绪不能充分调动起来, 则整堂课就可能显得沉闷而呆滞, 学生无精打彩, 教师也情绪不佳。我们发现很多特级教师非常重视也很擅长在课堂开始的时候调动学生情绪。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万里长城》一课时, 当学生还起立着, 王老师就开始上课了:“同学们, 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去登——— (生齐读:万里长城) , 一起去看——— (生齐:万里长城) ;一起去游——— (生齐:万里长城) ;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 (生齐:万里长城) 。请坐!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 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撼的古代建筑。’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 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这是一种开门见山、气势不凡的调动情绪方式, 通过师生之间的应和, 通过引征名人的话语, 加上排比的句式, 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对万里长城的无比崇敬之感。周益民老师上《只有一个地球》时, 开头的方式与此不同, 他说:“请同学们根据我的描述猜人物。这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学会的第一句话, 她教我们学会走路, 教我们学会说话, 唱着夜曲伴我们入眠, 心中时常把我们牵挂。即使将来有一天, 我们走到天涯海角, 这两个温馨的字眼也在我们心坎里存放。”学生们纷纷猜道———母亲、妈妈、妈咪、阿妈, 其实周老师要教的这篇课文并不是讲母亲而是讲地球的, 但是通过这种迂回曲折、温馨亲切的调动情绪的方式, 使学生把母亲与地球联系起来了, 并发出这样的感慨:“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其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都有一个调动情绪的问题, 而且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 还要学会运用各种手法, 如讲授、朗读、讨论、表演等等。以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走近李白》一课为例, 这是一堂李白诗歌的赏析课, 其情绪的基调是陶醉。如何让学生陶醉, 孙老师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手段, 有时候是孙老师绘声绘色的讲授, 比如在欣赏李白豪放的个性、不羁的人格时, 孙老师大讲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故事, 使学生油然而生一种欣羡之心;有时候是激发学生热烈的讨论, 比如在欣赏《望庐山瀑布》一诗时, 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挂’字用得好, 一般的诗人想不到用‘挂’来写瀑布”, 有的说“‘飞流直下’写得好, ‘飞流’写出了瀑布来势汹涌, ‘直下’写出了山特别的险峻”, 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陶醉于诗的意境;有时候是让学生反复地朗读, 比如为了准确体味《夜宿山寺》的“古典韵味”, 孙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甚至还通过播放古筝音乐, 让学生去揣摩诗人的心境, 从而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了诗的意境。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会调动情绪, 也要会控制情绪、调节情绪, 即当情绪低落的时候要调高, 当情绪过热的时候要降温。特别是后一点, 容易被教师所忽视, 教师往往被热闹的场景和高涨的热情所迷惑和裹挟, 不知道这种亢奋的情绪, 不仅难以持久, 更有可能影响冷静的思考和客观的评价。比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草原》时, 一开始薛老师让学生想像草原之美, 有的同学说:“我想像中的草原, 是一望无际, 碧绿的颜色, 上面有牛、羊、马, 都在吃草。牧民们都在放牧。草原上还有山丘、小河, 是很美丽的。”有的同学说:“我想像中的草原, 是草之间开满了各种鲜艳的野花。”还有的同学说:“我想像中的草原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 许多牧民都骑着自己最好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 草原上非常热闹。”学生们一时间沉浸在对草原美景的向往之中了, 情绪逐渐高涨起来。薛老师适时地抑制了学生的情绪, 说:“很好。咱们先说到这里吧, 大家说得都很对, 想象很丰富, 也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那么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你们预先读过课文, 应该能说出来。”薛老师这样一说, 就让学生从驰骋想像的主观世界转向了对课文的客观和理性的认知。有时候在课堂上, 看到学生情绪高昂的讨论、争辩、表演, 教师觉得场面生动、热闹, 不忍心打断, 其结果可能是热闹有余, 而冷静的思考不足, 热闹之后什么也没有剩下。所以, 适时调控课堂情绪, 处理好冷与热的辩证关系, 是语文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情绪的传导

在课堂上, 情绪总是在传导和交流, 而在这种传导和交流中, 一般来说, 教师居于主动和主导的地位, 所以, 教师需要使用各种媒介、调动各种手段来有效地进行情绪的传导和交流。我们把这些媒介和手段分为两大类, 一类来自人自身, 一类来自工具。来自人自身的主要包括教师的语言、表情、行为, 以及人的其他技能, 比如语文教师会绘画、唱歌等。很多特级教师都有深厚的语言功底, 特别是朗读水平很高, 课文经他们范读后, 马上就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绪之中, 悲能催人泪下, 喜能让人笑逐颜开, 愤能令人咬牙切齿。还有的教师上课时表情之丰富, 不亚于演员, 沉重之处双目紧锁, 开心之时满脸堆笑, 这就对学生的视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 从而对学生的情绪形成强烈的感染力。于永正老师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有多方面的技能, 包括“说话的艺术、朗读的艺术、表演的艺术、书法的艺术, 还有绘画的艺术”, [2]可见语文教师的技能是多多益善的, 有位教师在教学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课时, 最后高歌一曲《母亲》, 把整堂课的情绪一下子就推向了高潮。另一种传导情绪的媒介是各种类别的教具, 以及多媒体技术, 比如特级教师祝禧在上《牧童短笛》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牧童那种快乐、自由、悠闲的情趣, 就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著名画家李可染、范曾的《牧牛图》, 还让学生聆听了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王崧舟老师在上《一夜的工作》一课时, 为了激起同学们对周总理崇高人格的敬仰之情, 在课的最后用大屏幕播放周总理一生的事迹片断, 再配上戴玉强歌唱的《你是这样的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传导情绪的媒介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先进,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就会发现, 目前多媒体在教学上的功能在情绪的传导上居第一, 知识的传授上居第二, 思考的启发上居第三, 我们有必要有节制地使用多媒体的情绪传导功能, 防止这种功能的滥用使课堂显得浮躁有余而深刻不足。

心理学家说:“情绪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3]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 情绪对于一堂课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 合理分布情绪、科学调控情绪、有效传导情绪, 是所有语文教师 (可能不仅仅是语文教师) 必备的基本功。

参考文献

[1]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M].张燕云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2]雷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保罗·艾克曼.情绪的解析[M]杨旭译.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8.

小学语文学习的四要素 篇2

建设小学

薛鹏珊

今天,听了陈先云主讲的《如何认识和把握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语文要素》,对我来说,触动非常大,收获非常多。

在诗词教学中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朗读、背诵达到积累的目的,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只要能熟读成诵、粗知大意即可,对具体诗句的分析、对诗人感情的体会等都不作要求,也不要求学生默写,主要还是以感知大意,内化吸收为主。

文学教育也很重要,但应处于从属地位。在小学除了语文学科以外,基础教育阶段其他学科是不可能担负起文学教育任务的。在小学阶段,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文学启蒙教育,但是文学教育应该处于从属地位。小学阶段不要教文体知识,更不能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教好这套教科书,还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当前在没有充分了解、正确把握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栏目设置及主要内容的内涵与意义的情况下,不鼓励也不提倡所谓创新,不妨“照本宣科”使用好教科书,以确保语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需要依据统编教科书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悟透文本,发掘、提炼出文本的教学价值。长课文、难课文的教学,关键是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在充分解读、吃透教科书的基础上,从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依据文本特点和学情精准目标。教学内容要敢于大胆取舍、找准着力点。每节课抓住一到两个重点或关键问题,不求多,只求 “一课一得”。

而在实际教学中要精简目标:教学要简化头绪,教学过程中的目标要防止杂、乱,要将重点目标作为教学的主线,提取主要信息。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要素探微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目标简明 内容简约 环节简化 方法简便

当前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一会儿多媒体图片展示,一会儿组织小组讨论,一会儿组织表演,一会儿音乐响起……看似包罗万象,唯美至极,似乎唯有如此才符合“课标”,才显示“动态”,方催发“生成”……可实际上我们的学生又能收获多少呢?他们的语感得到培养了吗?思维得到发展了吗?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了吗?精神世界得到丰富了吗?……在新课改的热潮中,我们语文教师真的应该沉下心来思考:语文课堂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才能造就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有的放矢

有人说:“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可是结果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于是,有人提出要给语文“瘦身”“减肥”……那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呢?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就需要我们有的放矢地设定简明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航标”,让教学显得有序而有效。有了它,教师的教才有方向,学生的学才有动力。简明的教学目标,就是不能贪多求全,不能太大,更不要提空洞含糊的要求。首先,我们要立足文本特点,分析文本的教学价值,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要根据新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制定适合本班学生水平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所制定的目标,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成,并应在细节处得到落实,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最后,教师要在教学总目标基础上,明确每一节课应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一堂课,只要能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就是一堂好的课。

二、教学内容要简约,学会取舍

有诗云:“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语文课应该教些什么?崔峦老师曾告诫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咬定’语文的‘本真’不放松,要注意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40分钟,如果面面俱到,只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等要素,学会取舍,简约教学内容。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学科的课文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不是“教课文”而是“教语文”。很多时候,需要教师钻进文本,更要跳出文本,对“课文”进行二度开发。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应当选择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学,合理剪裁。根据教材的体裁、语言特点、段落结构、表达方法等不同,进行有效的取舍。有的适合个性朗读、读中品味;有的适合品字读句、深化内涵;有的适合内化语言、提升认识;有的适合挖掘空白、读写实践……

三、教学环节要简化,整合有效

崔峦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课堂似乎开始追求精致,追求完美,追求滴水不漏的环节设计,追求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注重步步紧逼的教学引导,一切都在精心“预设”之中,使得教学成了流水线式的操作,只有按部就班,少了动态生成,更少了几份精彩。

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教学环节应简约一些。简约的最高境界绝不是简单,而是一种大气、智慧和深刻。这样的课堂往往带给学生余音袅袅的感觉,获得智慧的碰撞。简化的语文教学是有足够底气的语文教学,决不是看似什么都训练了而实质上什么都没有落实的语文。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要注重写字指导,强化基本能力训练,重视词语教学,注重学生对文本整体概括能力的训练与指导,及时补白,链接课程资源,适时练笔,拓展实践,让教学扎实有效。

四、教学方法要简便,追寻高效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便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教师教学就是要力求化繁为简,语文教学更应如此。

当下,好多课似乎不用多媒体就是落后,就不成为课。于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了“大杂烩”。多媒体的泛滥从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呈现的画面,学生无法习得文字的表达能力,他们的思维无法灵动,想象的翅膀会因此折断,更别说在阅读、交流过程中有着独特体验和创造力。于永正老师对语文教学的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他采用的教学方法很简便又高效——读,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以读促写。正像叶老所说:“语文的教学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语文课就是在扎扎实实、简简单单的环节中,在品词析句、读读写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欣赏语文的能力,锻炼他们运用语言的技能。明确这一点,我们就能在语文中删繁就简、轻装上阵,而不是以花架子来制造课堂的“亮点”。其实,语文就是语文,语文课应该简简单单、返璞归真,应该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紧扣文本,品析语言;体会情感,朗读课文;由内及外,积累运用语言,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亲近母语,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学习的四要素 篇4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 理解能力不强, 虽然模仿力极强, 但是学得快, 忘得也快, 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等等。教师要多了解学生, 掌握学生的心理, 结合学生的心理和他们实际的认知能力去展开教学, 否则, 就会教学陷入脱离学生实际的泥沼, 无法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有趣有用, 二要保证教学方法在学生的智力能力范围之内, 三要善于适时开发能形成注意的教学环节。

(一) 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就是指在心理、生理发展条件下, 学生的学习速度、记忆能力、思维习惯等方面的总和。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经常表现出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喜欢新奇事物等特点, 事物的表象 (如形状、颜色等) 往往引起他们注意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 一要充分把握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 二是要善于利用象形的教学方法, 如巧妙利用图形、声音等, 以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时间。

(二) 发挥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 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 巧妙地把课堂内容设置成学习游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 经过出题、讨论、校对、订正、比一比等的学习过程。小组长轮换做等形式, 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 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教法很符合学生的普遍个性, 同时在对知识的强化上有很好的效果。

(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既要求教育者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 又要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可以称之为一项教学艺术。只要我们更新理念, 大胆改革尝试, 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 善于做总结反思, 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把握体验式学习的基本要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体验式学习不同与一般的学习方式, 它具有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 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另一方面, 又重视小学生与教师的理解与合作, 重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教师积极开展组织注重有效活动。

学生的有效参与是体验式学习的基础, 有了活动才能有体验, 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师在活动的方式与内容时, 要从跟小学生的心理出发, 舍弃那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一些独特的学习体验。在进行知识的学习时, 学生的知识经验会积累, 同时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增加, 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情感体验。因此,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设置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优化, 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二) 教师积极开展组织关注成长活动

培养学生的体验, 让学生亲历于实践活动是必须的, 体验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点儿体验, 不可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更谈不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对小学生来说, 如果没有体验, 就不会对习得的知识记忆深刻, 根本就不可能内化习得的知识, 只有体验了知识, 才能深刻地感悟知识, 最终会形成自我的认识能力。由于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不一样, 各自的知识水准也千差万别, 有的经过一次体验, 马上可以形成经验, 有的需要反复体验亲历才能形成自己的经验。由于小学生的稳定性比较差, 所以他们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在点点滴滴的亲历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进行体验教育。

(三) 教师积极开展组织.提倡综合活动

《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与体验有关的。因此, 在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情感, 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结果等方面进行关注。学习目标涵盖了多个方面, 它的多元性也让体验式学习成为了一个学习的复合体, 它不仅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 还包括了学生的思维和体验, 这些方面是综合到一起, 构成了体验式学习,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能取消也无法代替。

(四) 教师积极开展组织交融开放活动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 也就是学习的主体小学生和学习的客体知识相互交融的过程, 开展体验式学习方式, 教师的职责就是将没有生命的、呆板的教科书的内容激活。这就要将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以及教科书自身具有的功能特点有机整合, 使没有生命的教科书的内容变成开放的学习内容, 变成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了实现这一基本的体验式教学目标, 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民主的氛围, 平等交流的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 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彰显体验式学习的乐趣。

(五) 教师积极开展组织力求创造活动

提倡体验式学习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张扬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素养, 针对小学生和教育内容的深层的理解和把握, 用独特的眼光和视角进行审视, 创造出有利于小学生体验式学习的环境、内容、方法等, 让教与学双方在不断的交融中闪耀出求知的火花。

摘要:新的世纪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合作精神等要求, 提出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发展性”的要求的时候, 新课程改革也以“体验”为核心, 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 呼唤着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而体验的前提和要素也正是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感受、感知。教师如何抓住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合理运用体验式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每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探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特征,注意力,体验式学习

参考文献

[1]D·A·库伯.体验学习, 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

[4]张向葵, 桑标.发展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5]莫雷.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6]陈琦,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7]郭秀艳.实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四大要素的学习方法 篇5

四大要素的学习方法

把数学知识看成是一个系统,那么数学知识结构具有四大要素,即事实、事理、事用、事体,具体来讲这四大要素具有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⑴感知(事实):感知是数学学习的开始、是基础,一切数学学习活动只有知道了“是什么”,才能进一步地探索“为什么”从而才能理解和应用知识。⑵理解(事理):为了对一个数学结论能够理解,必须明确它的原理,它的来龙去脉。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结论的.解释等,都要弄懂搞明白,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事实的原理,

⑶应用(事用):数学教材当中,对例题的总结,练习题的解答,及课外作业的完成过程,都是“事用”掌握的过程。⑷系统化(事体): “事体”指的就是“知识体系”。数学学习材料之间具有种种联系,如果学生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就能达到由此及彼的作用。掌握“事体”有以下几个作用:知识结构严密化,记忆牢固,思维灵活多样,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因此通过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语文学习的四要素 篇6

一、要重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许多课文都来自生活,只有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体验才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展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等手段来模拟展示生动的生活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以及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例如,在讲授《小小的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片断一:

小朋友,晴朗的夜空,天上有什么?(学生自由说)你们喜欢月亮吗?你看,今天老师把月亮带进了教室(出示一个弯弯大月亮)。这是一个怎样的月亮?这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呀?(学生自由说)

今天,我们大家就把它当成一艘小小的船。(提示课题:小小的船)

片断二:

小朋友,谁想来坐一坐这艘小船?你怎么告诉大家已经坐上了小船?(出示“我在小小的船里坐”,让学生自由表演说)小朋友,坐上小船去哪儿呀?(太空)好呀,小朋友坐稳了,我们现在就出发,可要注意看呀,你在航行中看见了什么?(播放音乐《月亮船》,请学生边看黑板上的图画边想象)

教师指导说:我看见了__________。

(出示:“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指导学生看图想象,表演读)

在空中飞行的感觉真好,还有哪些小朋友想来坐坐、说说?(自由表演第二句)

由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从学生的主体体验入手,将学生引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有利于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二、要展个性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运用语言的语感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特别是朗读、诵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作者、教师、同学产生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汇;让学生在朗读中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语言信息,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如理解文章生动的内容,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教师要大胆实践,放开手脚,给学生选择朗读的自主权。

例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和段落,读准读通。在理解的基础上,重点抓住“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这句话,通过个性化的处理,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学生中有表达悲痛万分心情的,便读得缓慢而低沉;有强调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的,便把四个“也许”读得铿锵有力、渐有递进;有强调邓爷爷为了国家、为了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的,便把四个“奔腾不息”读得掷地有声、余音绕梁……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在独特的认知背景与文化背景下对人物、事物的主体感受,尊重不同的感受产生的不同的朗读处理,还原朗读本质,让他们读出个性,读出情韵。这样的读是对课文投射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切身感受之后的一种创造性阅读。

三、要启想象

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想象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情感活动,教师如能用智慧的钥匙去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就能帮助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并且能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达到人、文、情合一的境界。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抓住“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

师:想一想,怎样的“长”才叫“冒”?

生1:迅速、急切地“长”叫“冒”。

生2:兴高采烈地“长”叫“冒”。

生3:生机盎然地“长”叫“冒”。

……

师: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这些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高兴地、急切地冒出来,想要做什么?(生自读)

生1:这些白荷花想来到人间,看一看生机盎然的世界。

生2:这些白荷花想翘起鼻子,美美地吸一口新鲜空气。

生3:这些白荷花想向人们展示自己美丽的身姿

……

在这段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的语感培养做了有益的探索,让学生进行大胆、丰富、奇特的想象。教师抓住了一个“冒”字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理解课文,使文本因此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之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然地渗透其间,成为天成的直觉,直觉的天成。

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尽量调动孩子们头脑里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或者补充课文内容,或者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或者深化文章的主题,从而使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末尾“……(狼)说着就向小羊扑去”。此时,学生已进入童话意境,羊最终的结局成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教师顺水推舟,启发学生拓展故事内容。这种形式不仅能深化学生对语言文字形象的理解,而且能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要求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成了一种很重要的阅读形式和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小组合作的着眼点应放在全体学生的参与上,注重个体自主阅读与群体合作相结合。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追求实效,要做到“三变”:变一开始议论纷纷后群体合作为先静悄悄地自主阅读,再群体合作;变群体合作时个别学生滔滔不绝为每个组员的各抒己见;变自主阅读与群体合作还未充分展开便草草收兵为启发与反馈相结合,掌握课堂总结的时机。在这“三变”中,教师应事先向学生有所说明和建议,“先有个人的感悟,后进行群体合作”,“交流时要轮流发言,人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和群体合作的时间,不走过场。

小学语文学习的四要素 篇7

一、什么是六要素教学方式

六要素指的是既符合新课程理念, 又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意, 互动—主动—能动”。前三者是新课程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后三者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或教学策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就必须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而要实现这三维目标, 就需要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获得、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质的形成, 离不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而主动、互动、能动既是形成素质的方式, 同时也是学生的重要素质。

二、如何运用六要素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

(一) 实行有效课堂教学, 落实三维目标

新课程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 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 要学什么。而这一个目标不仅仅只是强调了知识目标, 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知识的传授、理解和巩固上, 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否到位, 关系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状况, 从而更准确地确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 是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主要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 没有达到知识目标的教学, 是无效的教学, 更无从谈学生素质的提高。这一点,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现代教学都被老师们重视。教学中, 我尽可能地实现让学生能够一课一得, 课堂知识堂堂清。如在五年级讲《古诗词三首》时, 我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但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而且能背诵出来。

能力, 是教学的重要目标。课堂教学中的能力目标, 要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突出表现在“个性”和“创造性”上。在课堂教学中, 我比较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促进他们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发展,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学习《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时, 在讲到“在海鸥的鸣叫声里, 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我让学生先理解“抑扬顿挫”这个词的意思, 用“抑扬顿挫”来造句, 然后指导朗读, 从而训练学生读、说的能力。

情意, 指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和实现, 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学生的重要素质。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我会习惯性地与学生一起探讨对一些思想行为、社会公德、人生观的看法。适当地渗入一些环保知识、社会公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 在学习完六年级《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后, 我给学生渗入了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在学习五年级《珍珠鸟》这一课时, 让学生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 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二) 教学方法策略的运用

新课程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或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教学活动中已显现了重要地位, 为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1.主动学习, 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它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理念, 它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课堂的学习阵地还给学生。教师要以新的知识、新的学习方法并伴以有趣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从而使学生主动学。如, 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 课前让学生预习。上课时, 让学生分成小组, 各小组选择自己小组喜欢的新型玻璃进行介绍, 让学生自己去组织, 主动去学。

有了“愿意学”的意愿, 还必须采取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欲罢不能”, 主动深入地学。“叫任何人都不可快于他们的学习进度。”因此, 我们应把优化教学结构的重点放在科学地呈现教材方面, 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在品尝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而强化学习的主动性。

2.合作学习互动, 是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 它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理念。没有互动的课堂是没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教师要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 共同探讨、交流, 在指导学生有序、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理解的同时, 更要强调倾听比表述更重要。如在小组讨论中, 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述自己或小组的观点或讨论结果, 表演他们的合作成果, 可在其他同学展示时, 根本无心听别人的, 而是不遗余力地准备着自己的展示模式, 结果教室就只剩一片嘈杂声。这时, 我们要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吸取别人思考中有益的东西, 要善于听别人讲话, 一边还要不断修正完善自己, 准备怎样讲更好, 他那样理解是否有道理, 还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等。同时教师也要注意了解各小组的合作情况, 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 赞赏与鼓励、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 课堂上多了动感和鲜活, 学生的真知灼见涌现出来, 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互动效果明显, 教学才能在愉快合作中实现。

教学中如果没有发展个性、激发创造性的课堂, 是没有实效性的课堂, 互动合作中的生生合作也是学生的重要素质。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这种互助与支持作用。“同荣辱, 共患难。”这样才能够促进小组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3.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还要有探究学习, 探究是比自主、合作更高层次的素质, 只有探究, 才能创新。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从来没有体验过探究, 那么他也很难成为善于探究、不断创新的人。素质教育的课堂, 应该是有探究性学习的课堂, 是培养学生能动性的课堂。教师必须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上, 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合作地学习、深刻地探究, 从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 在教授五年级《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中, 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录像, 从而激发学生对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和对威尼斯独特风情的向往, 再展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学生在兴趣的诱导下, 学习起来会更加的积极、主动了。

总之,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 继续深化应用课堂六要素教学方式, 把六要素教学方式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实处, 深入学生生活, 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和他们所关注的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 把语文真正作为工具去教, 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语文真正当成工具去用, 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才使语文课堂“活出生命的意义”, 才能“活出语文味”, 才能更有效地把素质教育推向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王定铜.谈谈目标教学与六要素教学方式的关系[M].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四要素 篇8

一、正确理解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必须要正确理解它的内涵及特点, 不能只讲“形式”而不重“实质”。小组合作学习 (又称合作学习) , 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 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其内涵包括两点:互动性和交流性。互动性是指小组合作学习建立了一种“利益共同体”机制, 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 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 通过相互合作, 取长补短共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交流性是指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 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第一, 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第二, 小组成员的积极互赖是关键;第三, 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要注意四个方面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准备和必要的训练;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作用;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的关系。

二、精心组织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保障

1. 灵活分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 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把学生编成小组。另外, 小组成员还要适时调整和改换。这样既可让学生有机会向更多同学学习, 还可以避免学生在合作能力形成上的思维定势以及产生小组之间的恶性竞争。

2. 明确分工。

为了让合作小组的所有成员人人有事可做, 小组里还应有一定的分工, 即组内每个成员都享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 力求使每个学生体验到个人的价值, 发挥自己的长处。如:四人小组可分成主持人、记录员、报告者和补充员这四种角色。为弥补学生的不同差异, 可定期或针对性地进行角色轮换, 让每个组员都有代表集体和展现自我的机会。

3. 培训方法。

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例如:如何学会收集资料;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虚心倾听同学的发言;如何认真思考每位同学的意见, 等等。让学生学会帮助、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展示。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常规, 使学生懂得小组合作的规则和流程, 一步一步地掌握合作技巧, 保证合作学习有效地开展。

三、适时调控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把舞台留给学生,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事事, 相反, 教师要担负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越有效, 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的越充分。

1. 创设合作情境。

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有价值的活动内容。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好活动情境, 以问题为主线, 以问题解决为途径, 通过多样性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合并同类项”的时候, 老师可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出示代数式4xy2-2xy-7y2x+3xy2+3xy, 请同学们分别给x、y取任意有理数, 老师立即答出该代数式的值。之后, 老师对同学们说: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完了“合并同类项”这一节内容后, 你们就能有这个本领了。这样, 同学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

2. 把握合作时机。

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合作学习需要时, 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有效。因此, 教师要善于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需要的时机。比如:当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需要分工操作时;当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还不能对自己的猜想作出解释时;对当前研究的问题意见不同时, 等等。

3. 了解合作状态。

小组合作学习时, 老师不能袖手旁观, 要从讲台上走下来, 深入到小组中去, 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当发现有的学生游离于学习之外时, 及时引导和纠正。当发现小组合作沟通顺利时, 要及时给予鼓励。当发现出现小组霸权或沟通受阻的情况时, 要予以指导和点拨。当发现学生合作技巧匮乏时, 要耐心指导和示范。

4. 关注能力差异。

小组合作学习不应是优生个人表演的舞台, 更应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展的平台。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我们常看到优生活跃的身影, 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 俨然成了主角。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旁听, 成了配角, 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 处于被动地位。因此, 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上的能力差异。在设计活动内容时, 要注意“低起点, 小步子”, 尽量使不同智力水平的组员都能拾级而上, 获得成功。其次, 教师还要注意合作与讨论的基础是独立思考, 在合作学习之前要给予学生 (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 等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同时, 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平等合作的观念, 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 互相帮助, 并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科学评价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动力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必然离不开评价, 因此, 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 从而更好地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 明确评价的目的,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计多元评价指标, 多层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元智能。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 放大优点, 给予积极的评价, 以发挥学生自己多方面的潜能, 帮助学生说服自己, 拥有自信。其次, 要注意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教师可让学生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 加强小组自评、互评, 使得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的相互活动。最后, 评价应伴随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包括目标、准备、过程、结果。评价不仅注重结果, 更加注重过程。评价不仅应关注知识的掌握, 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态度、兴趣、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及时调节教学,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学习的四要素 篇9

近几年,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础性理论之一的建构主义理论, 早已伴随着新课程渗入到了当今的小学英语课堂.就在其为小学英语课堂带来巨大生机与活力的同时, 由于许多一线的教师对四要素的理解及实施产生了偏差, 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情境堆砌, 华而不实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 (译林版) 3B unit 9 Shopping Part B&C时, 设计了以下两个情境:

[情境1]T:Look, there are some beautiful clothes on my desk.I want some students to put on them, and give us a fashion show.They should use the new sentences to introduce their clothes.

T:Are you ready?OK, music on. (教师挑了几个语言功底比较好的学生上台)

Ss: (小模特们表演T台show, 每一个上来表演的同学都用英文介绍自己的衣服, 并随着音乐节奏, 摆pose, 展现自我.)

S1:Nice to meet you.Look at my red blouse.It’s pretty.

S2:Look, this is my new jacket.It’s blue.It’s beautiful.I like it very much.

S3:Good morning.Look at my shirt.It’s new.And it’s so smart.

S4:Hello!Look, this is my dress.It’s nice.I like pink.

SS: (台下的绝大多数无缘参与的学生只能瞪大好奇的眼睛, 欣赏这场“时装秀”)

[情境2]在教室的四角开了四家裤子专卖店 (裤子由图片代替, 每店两名学生一个卖货一个进货) .其余学生为顾客.活动事宜如下:1.店家都在同一批发商处 (教师饰) 进货, 一次进货1~10条, 20元/条;11~20条, 15元/条;20条以上10元/条, 概不退货.买卖结束后, 剩余裤子批发商以5元/条收回.2.每卖出一条裤子, 向顾客要一张纸条, 上面注明裤子的成交价格和顾客姓名.3.评选赚钱最多的店家和花钱最少的顾客.在买卖活动中, 学生的确热情高涨, 兴趣昂然.然而笔者走近到“顾客”与“买家”跟前, 却大吃一惊, 他们正娴熟的操着“普通话”大肆砍价.

分析:建构主义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倡导以创设学习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于是, 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开展英语学习活动已成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家常便饭.然而, 有些教师只知道要置景, 对置景的方方面面却相对忽视, 导致情境堆砌、华而不实, 有的甚至走进了为置景而置景, 为形式而形式的误区.看得出来, 以上两个情境是授课老师精心设计的, 目的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然而, 情境1中, 看似新颖、别致的活动, 却让绝大部分学生丧失了参与的机会, 只能做沉默的看客,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情境2中, 复杂的活动要求、强烈的竞争意识使得学生全都集中精力讨论如何降低成本、计算赢利, 根本无暇顾及这节课的重点目标句型, 真所谓本末倒置.

对策:

1. 删繁就简.

情境不是装饰, 过于华丽, 学生的兴趣往往也被转移, 从而疏忽了对英语内涵的思考和语言的操练.所以, 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表面热闹而把简单的东西人为搞复杂了, 而应以简驭繁, 借助简洁的活动形式增强情境教学的实效.

2. 化零为整.

语言是—个整体, 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整体性的, 是不能分割的.教师在新知呈现的过程中应力求将分散、零碎的语言点融入到精心创设的大情境中, 形成一个整体, 贯穿整节课的始末.

二、协作低效, 流于形式

【案例二】一位教师在教授there be句型时, 设计了一个Find the differences的活动, 要求学生分小组协作, 运用所学句型共同找出两幅图的不同之处.协作开始了, 由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组成的小组讨论积极, 气氛热烈;而由学困生组成的小组, 基本保持沉默, 成为“多余的人”.

【案例三】在一节题为Whose toy car is it?的公开课上, 一位教师设计了认领失物的任务, 将学生分组, 并分发每组学生一些学习用品、衣物以及一张含有thing, color和whose三项内容的表格, 让学生去找失主.教室里很快变得热闹非凡, 学生们在教室里逛来逛去, 大声地嚷嚷, 没有一句是英语, 只听见“这是谁的”或“我的书包在谁手里”的叫喊声, 根本不记得还要填写表格的事.

分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协作应贯穿于学生构建知识的整个学习活动过程;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和分析, 学习进程的自然反馈, 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 就在其不易掌控, 在实施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偏差.我们不难看出, 案例三、四中学生协作的过程都出现了问题.在案例三中, 由于分组不合理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其中, 协作极为低效.而在案例四中, 由于协作的要求不明确以及缺乏合作习惯, 使得整个活动成为无效协作.

对策:

1. 设计有效的协作任务

协作是借助必要的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必须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教学活动的起点, 并以实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建构为目的.因此, 任务的选择对协作的开展非常重要, 只有那些既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任务才是有效的协作任务.

2. 构建合理的协作小组

(1) 小组规模.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来安排协作小组的规模.在小学英语课堂中, 应以小型的协作小组为主.

(2) 成员构成.协作小组的成员安排, 一般有均衡型、分层型、自主型三种类型.小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完善, 因此教学中应以均衡型小组 (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活动为主其他形式为辅, 既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 又防止形式模式化.但是小组成员应通过找座位、找朋友等方式进行流动, 使协作、交流能更广泛, 意义更深远.

(3) 角色分配.组内角色搭配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行安排, 既能体现学生的白主性, 又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设计协作活动时要尽量保证组内每人都有事做, 避免个别学生游离在小组活动之外.同时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难度的任务, 这样有助于提高后进生参与小组协作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明知故问, 被动交流

【案例四】一位教师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 (译林版) 4B Unit4 Buying fruit Part B时, 是这样进行的:

T: (教师出示苹果的图片) What are these?

S3:They’re apples.

(教学单词apple)

T: (教师又拿起梨子的图片) Are they apples?

S4:No, they aren’t.

T:You are right.They are not apples.They are pears.

(教学单词pear)

T: (拿起桃子的图片) Look!Are they pears?

S5:No.

T:They are peaches.

(教学单词peach)

T (拿着几个桔子) :What are these?

S6:They are oranges.

T: (遥指讲台上的一挂香蕉) What are those?

S7:They are bananas.

(教学单词banana)

T: (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些葡萄) Are those bananas?

S8:No, they aren’t.

T:Yes.They are grapes.

(教学单词grape)

T: (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西瓜) What are those?

S9:They are watermelons.

(教学单词watermelon)

T: (请学生在黑板上画了几个菠萝) What are those?

S10:They are pineapples.

T:What fruit do you like?

S11:I like apples.

S12:I like grapes.

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 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 小学英语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交流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从表面上看, 案例5中的这位教师懂得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看图、观察实物、简笔画) 来组织教学, 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也十分流畅.然而, 仔细一推敲, 不难发觉整个教学过程一直是教师明知故问, 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回答.看似流畅的交流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针对以上的案例, 我们不妨通过只呈现图片的一小部分、将水果放在一个黑袋子里等方式, 形成信息沟;借助让学生上黑板画水果, 边画边让其他学生猜以及要求学生相互各自喜爱的水果等手段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这样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而且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问题意识.

对策:

1. 倡导真实问题

根据提问者事先是否知道答案, 问题可分为呈现性问题 (Display questions) 和真实问题 (Referential questions) 两种.呈现性问题是指提问者事先知道答案的问题, 如教师手拿一枝铅笔问:“Is this a pencil?”或“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等.而真实问题则是提问者事先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如“What did you do last night?”或“What colour do you like best?”等, 据研究, 教师提问真实问题可以使学生回答问题所使用的语言更复杂, 回答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很大的提高, 而回答也更有创意.因此, 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 应有意识地多设计真实问题, 减少呈现性问题, 从而使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更象实际生活中的交往.

2. 留足等待时间

我们教师提问后, 经常留给学生多少时间思考呢?平均起来不到2秒.而研究显示, 如果教师设法把等待时间从3秒延长到5秒, 那么, 参与回答的学生人数会更多, 回答的长度会增加, 回答问题的深度也会提高.因此, 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 看来是极其重要而又必要的.

3. 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不仅要善于设疑, 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的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加以解决.例如每天的英语课开始时, 一些教师都有让学生轮流做值日报告的习惯.我们可以在值日学生做完报告之后, 鼓励其他学生向值日的学生提问.诸如:“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How do you feel today?/Is every thing ok?/What’s wrong with your hand?…又如:牛津小学英语教材配有专门的课文图片.教师在使用的时候, 不妨把设疑的权利交给学生.要求学生就图片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 如:“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how many…are there in the picture?/Who are they?/What are they doing?并可以指定其他学生甚至是老师来回答.这样不但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信马由缰, 无序建构

【案例五】有位教师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 (译林版) 5A Unit 9 Shapes Part B&C时, 是这样进行操练和巩固的:

T:Now listen and do it. (让学生听教师的要求, 用小棒摆图形)

Make a diamond with four sticks.

Make two squares with seven sticks.

Make two triangles with five sticks.

Make five triangles with nine sticks.

Ss: (摆小棒)

T:Let’s play another game“pass words”.

(各小组除第一个学生外都闭上眼睛, 教师给第一个学生看一, 两件实物, 然后让其将实物的形状, 用英语悄悄告诉身后的同学:这样依次传话, 最后一人将听到的单词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画得既正确又快的学生所在的小组获胜.)

T:I’ve got some pockets here.There’s one thing in each pocket.Who wants to touch and guess!What shape is it?

S:学生在口袋里摸, 其他学生问:What shape is it被问学生回答:It’s a triangle, isn’t it并展示实物.其余学生评价:Yes, you’re right./Sorry, you’re wrong.

T:Now let’s play quick response.

Ss: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物或课件谈论日常用品, 运用句型“What shape is the…It’s a…”开展快速接龙问答.

T:Boys and girls, today we’ve learnt some shapes.Look around our classroom.You will see many shapes.The door is a rectangle.The blackboard is a triangle….There a re still some other shapes around us.Can you find them?

Ss:学生谈论教室中各种物品的形状, 如国旗, 图画, 文具及各种小贴画等.

分析:建构主义认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 而这个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的.在上诉案例中, 乍看之下, 这位教师设计的活动显得十分精彩、有趣.然而, 略微思考一下, 不难发觉这些活动之间杂乱无序、缺乏层次, 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 (形状类单词及询问形状的结构) 的有效建构.例如, pass word旨在进一步强化学习内容 (形状类单词) 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Listen and do则是通过设计含有形状类单词的指令, 强化所学内容与逻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的融合, 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从意义建构的角度来看, 应当将pass word在Listen and do之前来操作.quick response是一个从视觉角度设计的综合性操练活动, 目的是让学生在联系生活运用语言的过程中, 巩固新旧知识之间建立的联系;touch and guess旨在借助摸东西的情境, 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结构句型:What shape is it?It’s a…) 的意思.因此, quick response要放到touch and guess后进行.

对策:层层推进, 系统建构.

意义建构的全过程是一个整体, 一个系统, 层次间有一个承接和起后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既要考虑其多样性和灵活性, 更要考虑其有序性;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理解到运用的原则层层推进.

例如, 2009年3月的南京市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研讨活动中, 三位授课教师完整呈现了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3Asking the way一个单元的教学, 同时对“层层推进, 系统建构”的策略做了极好的诠释.下面就从他们最后的拓展活动入手, 来一窥究竟.

第一节课 (Part A) :复述课文.

第二节课 (Part BCD) :创设了电话中为来迈皋桥小学 (举办此教研活动的学校) 参加活动的教师指路的情境, 要求学生编对话.

第三节课 (Part EFG) :创设了Wang Bing约朋友到燕子矶 (南京的一个景点) 去玩, 却逢朋友不在家的情境, 要求学生以Wang Bing的身份写留言条告诉他朋友, Wang Bing会在燕子矶等他, 并写清楚去燕子矶的路.

小学语文学习的四要素 篇10

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呢?我认为首先必须做到六要。

一、讨论要有明确的主题

讨论的主题是否明确, 关系着讨论的质量。在一般情况下, 讨论主题应反映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还要考虑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的联系, 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知识水平。主题不能过于抽象, 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能太远, 摸不着边际;但也不能过于具体, 引不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主题应当有助于学生增长和加深知识, 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二、讨论要有充裕的时间

给讨论以充裕的时间, 是达到讨论预期目的的前提。因为学生的探索过程不是一条笔直的路径, 有时思考方向正确, 顺利前进;有时思考方向不当, 曲折迂回。所以,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规律, 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讨论;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联想猜测、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交流合作。例如, 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 我紧扣“转败为胜”一词, 提问:田忌怎么能够转败为胜?为什么能转败为胜?问题提出后, 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或大胆猜测, 或实验验证, 或看书质疑, 而后再组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样, 学生讨论有时间, 发言有机会, 避免了讨论形式化。

三、讨论要有民主的气氛

要使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 就必须注意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讨论氛围。首先教师要关爱学生。在讨论学习中, 教师不应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而应以朋友、亲人的身份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其次,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民主学习的权利, 当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 提得不在点子上、关键处, 甚至是异想天开的时候, 不可简单地指责、嘲笑, 应给予积极鼓励, 表扬他们勤思敢言的精神, 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四、讨论要有合作的精神

现代社会任何一项发明创造, 除个人钻研外, 还需要集体的合作与协调。人们在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 又需要进行广泛的各方合作。在讨论学习中, 要提倡合作的精神, 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多向自由的讨论: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各抒己见, 互相补充、互相评价、互相启发、共同合作, 形成“共生效应”。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把优、中、差的学生按比例“一二一”或“二二二”进行合理搭配, 组成合作的学习小组。让不同程度的学生互相交流, 并及时反馈, 把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并在教师启发指导下解决问题。使同学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 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

五、讨论要有质疑的勇气

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意识, 从师、从众现象越来越让人们发现其后患无穷,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 是学习的内驱力, 是问题解决的前提。“思生于疑”, 疑问往往是一系列思维的开端、创造发明的起点。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是坚持独立思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学生不敢质疑, 主要有两种心理, 一种是自卑, 一种是紧张。要给学生质疑的勇气, 首先要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 严禁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其积极性。在讨论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谁在课堂上敢于提问, 就要受到表扬;谁提出的问题让老师都难以回答, 那说明这个问题有深度, 更要表扬……通过这样的鼓励, 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 增强质疑的勇气。

六、讨论要有激励的评价

语文教学“四要素” 篇11

一、准确把握年段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年段意识,使所上的课是那个年段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的。如我校一教师在执教《杨氏之子》一文时,因其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为此,该老师根据课标要求,把目标定位于重点指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读通,读懂,读流利,读熟,并初步感受到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这位教师也是这样落实的。由最开始的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节奏到读懂文章大意再到朗读课文以及最后的熟读成诵,成功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陶罐和铁罐》分角色朗读课文是本课的一个训练重点,我校胡勇飞老师让学生分组朗读,学生初读课文朗读效果不理想,胡老师没有急于求成,直接告诉学生朗读方法。而是层层深入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观察插图、想象画面、做动作等方式来阅读课文。胡老师以读促讲,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到了陶罐和铁罐当时的心理活动,朗读效果非常好,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这一训练目标。

二、夯实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学词是贯彻整个小学阶段最基本重要的任务。在我校邹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这节课中,处处体现这一课标新要求,如邹老师在教学“为设果 ”“而应声答曰”中,引导学生发现多音字,并结合字义选择对应的读音,还将多音字放入句子,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读音。在写字教学中,邹老师有选择的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生字,做好了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再次练写提高的过程。整个写字过程扎实有效。

再如郭艳老师执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识字教学重点突出,形式多样:如教“蒸”和“继”字时,因这两个字的字形较为复杂,郭老师通过图画演示“蒸、继”字的演变过程:

让学生不但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的形,还记住了它们所包含的意思。

翘舌音和前后鼻韵母,学生不容易读准,郭老师就提醒学生要特别注意“甚、至、蒸”三个字,“甚、至”都是翘舌音,还是前鼻韵母,“蒸”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教授这几个字时,郭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加以巩固和强化。“继”、“乎”使用频率较高,郭老师让学生组词连读,帮助学生记住读音,理解意思。

三、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低年级要运用词语说话、写话,抓住常用句式、有特点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中高年级要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文章的写法,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还是在《杨氏之子》这节课中,邹老师刚解释完题目《杨氏之子》即姓杨的人家的儿子叫杨氏之子,马上就问学生,你姓王,是王家人的儿子,用上课题的形式,你还可以叫作?王氏之子。你姓林,是林家人的女儿,可以叫作?林氏之女。再看今话说古语这一环节中,邹老师又出示句子:1.一个小孩子说:“这是你家的狗。”2.老师家的兰花非常美丽,老师指着兰花给学生看。让学生用本课中的文言文来说说:1.一子曰:此是君家犬。2.夫子家兰甚美,夫子指以示弟子。

就这样,在教学中,我们如能适时的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学生举一反三,如此反复训练,必将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并逐步形成能力。

四、呈现学生学习过程

在学校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凡是上高年级课的老师都会让学生先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每段的内容,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用上“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概括出大意。如章丽萍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炼出三个关键词“拿取火种 受到惩罚 获得自由”,接着提示学生“作者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说清楚,完整,这就是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充分的自由练说,再指名说。之后老师进行学法概括——用“连接段意法”概括主要内容。而《匆匆》一课是一篇朱自清的散文,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时光流逝的匆匆。这样的文章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内涵的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感悟生活和表达感悟的方法,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五年级的陈淑兰老师抓住年段特点,让学生自己通过长时间的反复阅读练习,掌握理清课文脉络的方法。整整一节课,除了教师必要的引导外,足足有二十五分钟学生都是在不断的阅读、在课文中做各种标记。让我深深感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占据课堂的时间不要太多,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得到充分的能力锻炼。

小学语文学习的四要素 篇12

一、严格要求, 是前提保障

新课程标准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 具体地说, 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 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 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 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 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 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 必须过好计算关。这是最基本的保底要求。

计算, 当然正确是最高目标。如果计算错误, 其它一切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 不要求合理、灵活, 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 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计算, 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 计算结果都正确, 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 有各种计算方法, 可以从低位算起, 也可以从高位算起, 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具体分析, 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 关键是会凑整, 如果不会凑整, 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 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 如果不会运用, 即使计算正确, 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 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 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讲清算理, 是关键支点

所谓算理, 就是计算的理由, 计算方法的展示, 是计算技巧的表现, 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根据算理, 掌握法则, 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 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 (“九义”六册) , 要使学生理解两点: (1) 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 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 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 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 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从而让学生知道, 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 第三步是相加, 这样使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 通过例题教学, 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 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2) 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 就是求3个24得72, 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 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 (也可看成24个10) 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 通过反复训练, 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三、加强思维, 是核心内容

1. 思路形成方法。

计算训练首先是算理的展示, 但有的孩子并不太会表达算理, 这其实是因为孩子的思维不清晰造成的, 数学学习中有模糊思维的说法, 但我们认为, 清晰的思维更能提高计算能力。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 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 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 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 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 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和乘法, 先算100除以5的商, 再乘以3的积, 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2.算法灵活思维。虽然孩子们都能表述自己的算理, 但我们还是要告诉孩子, 灵活的算法应该是我们的追求。如:根据0和1在计算中的特征, 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可进行口算。象240×300 110×60。又如102与78相乘积是多少? (九义七册60页) 可引导学生探究:102×78= (100+2) ×78=7800+156=7956。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 估算提高思维。

估算能够直接提高孩子们的直觉思维, 计算能力的提高首先在于判断力的形成。如693扩大8倍大约得多少 (七册64页) ?693×8应等于5544。要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检查积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准确判断, 693接近700, 用700×8等于5600, 693小于700, 积小于5600是正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四、良好习惯, 是根本道理

态度决定一切, 计算能力的提高, 除思维训练外, 良好的习惯是根本的道理, 大量事实说明, 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 学会校对。我们要求只要是计算, 一定要把题目抄下来, 然后要逐个数字地进行校对。

2. 审题习惯。

上一篇:户外广告设计下一篇:改良小骨窗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