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有效备课

2024-10-04

小学语文的有效备课(精选11篇)

小学语文的有效备课 篇1

所谓备课, 是指教师在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 查阅资料, 设计方法, 形成教案几个方面, 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 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奠定。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学工作也是这样,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 有的教师虽然知识丰富, 也学过教学法, 但是, 备课马虎, 草率, 敷衍了事, 结果, 教学效果不好。也有的教师, 虽然知识掌握得一般, 教学经验也不够丰富, 但是备课却很认真, 下了工夫, 结果, 教学效果就很好。可见, “有效教学”的根基在于“有效备课”。怎样做到“有效备课”, 笔者认为, 离不开“规范”两字。

规范之一:备课当以学生为本

台湾儿童文学推广人李玉贵老师在听了我校一位老师执教的二年级童话《幸福是什么》一课后, 曾直言自己对这篇文章如何进行教学的一个教学设计, 这个教学设计由三个问题组成:第一问在学生走进课堂伊始, 请孩子在纸上用蓝笔写下自己认为的“幸福是什么”;第二问在学生读完篇章之后, 请孩子在同一张纸上用黑笔写下“我现在认为幸福是什么”;第三问在学生阅读了老师提供的各类人士对幸福的理解之后, 请孩子仍在同一张纸上用红笔写下“其实幸福是什么”。

在这个简单大气的教学设计中, 扑面而来的是李老师以学生为本, 一切从学生出发, 关注每

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 真正以学生为主

体的教学理念。

首先是对学生原始认识的尊重。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才能知道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 还需要什么, 才能删选出教学的重难点。李老师设计中的第一问就是基于了解学生对于幸福的原有认识出发的, 这样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师教学中的想当然, 不至于明明是学生已经认识的字还在一笔一画煞有介事地教, 明明是学生已经熟知的道理还在抽丝剥茧一板一眼地讲。

其次表现在对学生个性想法的全心接纳。设计中安排的三次“幸福是什么”的个性表达, 是教师透过读书、交流等教学活动层层递进, 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的。李老师尤其强调了让学生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 来写自己三个不同时期对于“幸福是什么”的不同认识, 可见教师对于学生说出自己个性想法的允许、容忍, 乃至全心接纳和鼓励。设计中老师所做的只是组织一个又一个的活动, 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中丰富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在自己前后认识的比对中, 同学之间不同认识的比对中, 感悟幸福的真谛。这样做才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第三是最大可能地鼓励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在设计中, 李老师给予学生个性表达的活动不是我们常常见到的你说我说大家说, 而是写, 用不同颜色的笔写。说和写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同样的要求, 写兼顾到了所有的学生, 让所有的学生有时间思考, 给所有学生提供专注思考的空间, 让所有学生可以安心书写自己的想法, 表达不同的想法。但是, 不可避免地将导致

其中的一部分学生, 因为太快听到别人的想法而左右自己的

思想, 更无法摆脱听了就忘的客观陋习。李老师一再强调语文是思维性和操作性合二为一的课程, 恐怕也是从立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提出来的。

规范之二:备课应对课堂教学作最全预想

备课是预设的过程, 尽管有人说:“再好的预设, 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我们并不能因为课堂教学的无法预知而不作准备。恰恰相反的是, 只有胸有成竹, 教师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才能从容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大胆地调整教案, 应学生而动, 应情景而变, 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教学设计也才能脱去僵硬的外衣, 显露出勃勃的生机。因此, 在备课中, 我们需要在清楚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对课堂教学全过程作最全面的预想, 还要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可能”以及应对的策略。笔者曾在执教二年级语文《风筝和纸船》一课时, 因预设了教师的课堂点评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重点段“小熊拿起纸船一看, 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 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祝你快乐!’”的朗读指导中, 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反馈, 笔者备课时预设了三个不同角度的点评指导。评价A:“你把‘乐坏了’读得特别重, 让我们感受到了快乐。”这样的点评其实是想告诉别的孩子朗读的时候可以把“乐坏了”作重音处理。评价B:“你读‘祝你快乐’的时候, 语调突然升上去了, 是想告诉大家小熊很快乐吧!”这样的点评是想告诉别的孩子朗读句末感叹号的时候, 要把语调升上去。评价C:“你真聪明!你在‘放着’后面停了停, 在‘挂着’后面又停了停, 在‘写着’后面再停一停, 给我们也带来了一份惊喜。朗读的时候, 在词语后面稍稍停顿一下会读出更棒的效果。来!学着她,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在教师这样的点评指引下, 学生就会在那三个词

语后面作小小的停顿, 和小熊一起感受到

“小松果”“纸条”“祝你快乐”带来的惊喜。

这样的预设不仅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语言, 把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押到了点子

上,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而且更重要

的是, 精到的点评还以一种特殊的形式, 自然而恰到好处地指导和引领学生的掌握能力, 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规范之三:备课需精心设计, 以练促学

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材的照搬, 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钻研教材, 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 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 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结合学习实际, 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 进行再创作。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 取决于个人潜能的调动和发挥 (特别是创新意识、改革意识) , 还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思想素质。

叶洁芸老师在执教《红领巾, 真好》一课时, 对于生字词语的巩固环节, 设计了一篇由参与活动的少先队员写的日记, 以日记的形式改编了儿童诗, 巧妙地在日记中再现了本课学过的所有生字新词, 请学生读一读日记, 找一找学过的词语, 并画出来。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 这样的设计一改巩固生字环节的枯燥乏味,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孩子在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中逐渐地完成对知识的再巩固。同时, 二年级正是引导孩子写日记的最好时机, 叶老师将日记改编成儿童诗, 不落痕迹地引领学生接触日记、读日记、了解日记这种新文体, 为以后的写日记铺路架桥。如此精巧的设计真可谓独具匠心, 一举多得。

规范备课最大可能地杜绝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意行为, 使课堂教学朝着目标有序展开, 收获有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要我们规范备课, 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 脑中有教材, 胸中有教法, 我们定能从容应对, 唱响有效教学

的嘹亮前奏, 构建师生教学相长的有效课堂。筻

小学语文的有效备课 篇2

语文备课是一个传统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时代的发展,理念的更新,备课的话题就常谈常新,不断引发新的问题的思考,甚至备课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也随之有所变化。读了于永正老师的《个性化备课经验》一书,我找到了备课中的几条宝贵经验,也认识到了自己原来备课所走入的误区,下面就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

名师们的课堂各具特色,于漪的深情、魏书生的民主、窦桂梅老师的激情等等。提及到名师的备课经验,我觉得他们身上最可贵的是他们的备课精神,他们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严谨精密的构思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每堂课都那么操纵自如,精彩纷呈,令人回味无穷,仔细读书我们不难体会到其中的秘诀很简单,那就是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基础。

(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但教案一定要写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教案一定要写,只是可以不拘泥于形式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不管是什么形式,底线必须是有效服务于自己的教学。

(二)隐性备课最重要----备课与心 于老师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而练好扎实的“内功”,就是做好隐性备课,那如何做好隐性备课呢?

第一步:钻研教材,要在深入解读文本上下功夫。永正老师说过:“钻研教材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语文备课的根本。一篇文章拿到手,我们先做什么?首先要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我们要把把备课过程作为自己学习的过程,自我提高的过程。备课如同打井,只有深钻,才能得水,也只有细细思考,才有可能构建有特色的课堂。

第二步:朗读课文。通常教师备课大都是浏览、默读教材,很少开口诵读。于老师也指出:“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意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 选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是经典之作,内蕴较为丰富,走马观花似的阅读,自然无法领略其丰美、深邃的情感意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师备课,首先要多读。教师备课时,于老师特别强调要“开口备课”——也就是大声地有感情地把课文读出来。力求把课文读“活”,因为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HttP://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课前、课中、课后都需要备课

备课不仅是上课前的事情,在上课的同时,其实教师依然需要备课,只不过这时的备课变成了一种有机的调整,变成了灵动的生成而已。学生在生成,教师随着学生的生成也在生成,课堂中我们应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而学生们会在教师充满智慧的引领下,在学习研讨的气氛中,碰撞灵感,生成自己新的智慧。另外,要让备课本成为“教育日记”。于老师特别强调要写教后反思。他说:“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老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长远的备课,就是这样,从这次教学中总结经验,为下次再上课做好准备。

有效备课打造小学语文精彩课堂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精彩课堂

一、从备课的形式入手,探索有效备课

1.放开备课形式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的关键。备课的方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课前,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学习先进的科学教育理论,获取教科研信息,更新教学理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课后,教师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感悟点,这些都是在备课。我们这次备课改革具体形式取名为“文件夹式备课”。

2.鼓励写个性化教案

写教案是备课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外显形式。在教案的形式和內容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和思维惯性,要求体现个性特色,强调实用性原则,注重撰写教后记。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由于对全册备课任务进行了均分,每位教师承担其中的几课内容,所以要求备详案。学校为每位教师提供备课电子模版供参考。

3.突出教学反思

我们都知道铁要经过反复的锤炼、敲打才有可能成为好钢,但是锤炼之后的淬火才是成为好钢的关键。所以要成为一名好的老师,不光要自身加强学习,争取锻炼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做完一项工作后要有静下心来的冷静思考。这种思考就是教学反思。所谓教学反思指教者借助于教学行为研究并解决自身、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它既可以是个人经验的反思,也可以是群体性教学的反思。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立足教学实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既是内隐的思维活动,也是外显的实践行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运用理论提出假说,再通过实践检验假说直至解决问题。

(2)“两个学会”加速师生共同发展。“学会教学”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学习教学”的过程,向自己的经历学习,逐步成为学者型老师。“学会教学”是反思教学的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才是终极目标。要求教师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习的统一。

(3)在探索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反思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要追求更好地完成;不仅要知道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且要对效果及其原因进行“为什么”的思考,无止境地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可见,教学反思是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活动,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所以,老师们要经常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问题的提出,解决的依据办法,验证的效果,反馈矫正的措施……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经验日趋丰富,并时刻触发灵感,轻松走入教科研领域。

二、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有效备课改革的顺利实施

1.改革教研活动形式,提倡学习与借鉴

自学校开展有效备课改革以来,我们把每周一次的教师业务学习时间调整为:周二两节课后为数学教研活动时间;周三两节课后为语文教研活动时间。用业务学习时间,每位教师要把下一周将要进行的新课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组长老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备课,明确备课文本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2.充分集体力量,提高备课质量

此次备课改革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分工,但分工不分家。年级组的集体备课依然是老师们进行教学研究,提升业务能力的有效平台。教研组长定期组织全组成员集体备课。集体备课采用组长组织,教师轮流主讲的形式开展。主讲的内容既可以是课前的说课,也可以是课后的反思,还可以交流最近获得的新的教研信息、教学方法。这样大家都来讲、都来听、都来评,别人的优点可以为我所用,别人的缺陷我来弥补,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在“备课——听课——评课”一体化的研讨中,使老师们在资源共享中达到“异于己又优于己,异于人又优于人”,不断提升自我。

3.加大检查力度,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必要的检查是学校掌握教师备课质量,确保其有效性的必要手段。我们对以往学校的固定时间的、全员参与的常规检查进行了改进。

取消原先的两轮常规课的检查模式,采用教师主动展示课堂教学的形式,变“要我讲”为“我要讲”,“尽量少讲”为“主动多讲”。教师每学期要展示一次以上自己主备的教材,作为教师个人课堂教学成绩,纳入量化。同时学校将定期组织备课、课件、教学随笔等的展示活动。期末举行教学随笔、备课、课件的评比,评出优秀随笔编辑成册,在校内交流。好的备课、课件将收入学校的资料库,下学年在修改的基础上直接使用,达到有效的减轻教师负担的目的。

备课有效兴则学习高效,学习高效则素质优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咬住“有效”不放松,盯着“素质”不动摇,以新的兴奋和激情,积极探索出一种真正让师生都受益的有效备课模式。

参考文献:

谈小学语文有效备课的几点尝试 篇4

一、整体着手, 全面了解教材

新学期拿到一本新课本, 我会翻阅一下全册课本, 从整体了解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我们苏教版的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练习、习作”组成。我会在要求背诵的课题后标上段落, 以便了解本学期的背诵量、分布。学期伊始, 我会有一个本学期班级背诵安排的大致方向。如四上背诵篇目主要分布在第一和第三单元、第七单元。全文背诵篇目有4篇, 古诗4首, 局部背诵部分段落有5篇加上读读背背的64个成语和其他。这样自己心中会有总体的方向和计划, 背诵篇目多的这几个单元教学进度要慢一些, 背诵指导要到位, 学生才会轻松应对。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中, 课外笔记本上的摘抄的资料、好词妙句等内容的诵读则可以放到背诵任务量轻的时候进行。

其次, 我会了解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我想其实苏教版课文的选文意图就是课文的特点和难点所在。这一切可以从教学参考书和“凤凰语文网”上获取, “凤凰语文网”是专门配合苏教版教材使用的网站, 栏目众多, 资料丰富, 我把它放到收藏夹里, 经常浏览, 拓展与教材相关的参考资料、配套资料, 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时代背景、作家、作品、科技知识等, 从而承八方雨露, 纳百家之言, 兼收并蓄, 不断充实自己。

二、精选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

1. 精心找出字形、字音的易错点, 做到心中有数。

关注两方面: (1) 凡是生字、拿不准的字或说不准的词语, 定要查查词典、教参, 请教其他老师, 再教不迟, 因为知识的东西, 来不得半点含糊; (2) 自己教学经验的积累, 经常容易出错的地方, 备课时注意加以整理和归纳, 如:缺、央、毁的部首难以识记和区分, “历”和“厉”“励”、“侮”“悔”“诲”的区分在教学中想方设法、不惜气力让学生牢固掌握。

2. 精选需要积累的词句。

语文学习是范例学习, 都说学文如聚沙, 学理如筑塔。一篇课文中, 蕴藏着许多精妙的词语和句子, 备课时注意圈划和整理。如:《天安门广场》一课, 除了课后的词语积累之外, 我会整理出“尽收眼底、永垂不朽、金光闪闪、红墙黄瓦、礼花飞舞、一片辉煌、纵情

3. 探究重点句段, 精选需要品味的语言。

从关键的词句入手, 力求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对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细节描写都不能轻易放过, 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俗话说得好, 字词有温度, 文字知冷暖。仍以《我给江主席献花》一课为例, 生动的细节描写, 让自己在教学过程的品词赏句方面有了方向。在等待中央代表团的时候, “雨点打在我的头上, 又顺着脸颊往下淌, 可是我竟顾不得擦一下脸上的雨水”, 表示“我”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完全沉浸在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中。写接过鲜花的江主席时, 用“微微地俯下身, 爱抚地把我拥进他那宽大温暖的胸怀”, 以及“亲切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等细致的描写, 表现了领袖对孩子的一片慈爱之情。因此, 备好重点句段, 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巧串流程, 令思路更明晰

明确学生应该学什么, 能学会了什么, 该解决什么, 该培养什么, 该形成什么能力, 之后在头脑之中要有一个教学预案, 把教学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先预演一遍很有必要。当然, 备课时, 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目中有学生, 急学生所急, 想学生所想。想好如何导入新课, 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想好如何多种形式坚持四遍读文:初读感知、再读理解、精读感悟、品读升华;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教学,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朗朗的书声, 浓浓的情意, 引导学生去感受“七情”, 即“喜怒哀乐爱恶欲”;想好主要赏析的段落和句子;想好主要的两三个提问;想好自己引导孩子学习该课时, 学生活动除了常规的“听说读写问”, 还用“画一画”还是“唱一唱”“演一演”?怎样上得好玩有趣?想好自己如何拓展延伸, 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设计好板书内容, 在课本上以圈点批划的方式在课本上的字里行间, 及空白地方做记号, 并清楚地知道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形成一个适合自己的预案。从详到简, 熟能生巧。

四、潜心反思, 力争取长补短

课后反思, 就是教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所产生的有效性进行反馈、小结的过程。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即“经验+反思=成长”。课后及时反思, 从一个亮点、一个不足和一个改进方法着手, 贵在坚持, 有利于指导今后的教学, 做到有的放矢。

备课, 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备课的是否有效不仅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而且也直接影响年轻一代的成长。备课, 常备常新, 永无止境。但万变不离其宗, 只要我们对每个环节都能认真地研究,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认真贯彻教育教学原则, 就能备出小学语文课堂的一片天!

浅谈实现初中语文有效备课的途径 篇5

【关键词】有效备课 途径 语文教科书 阅读教材 课文要素 助学要素 知识要素 作业要素

正文: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的知识、必备的文化素质和熟练的教学能力。所谓“教学能力”,主要指语文教材的驾驭能力、语文教学的组织能力、语文教法的运用能力和语文教学的测评能力。从教学活动反馈的实际情况看,教师对教材钻研得透、理解得深,在教课的时候就能够引导“得法”,启发到“点”,讲述中肯,“章法”上也有条不紊、连贯圆活。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和利用教材中适应于学生心理状态的因素,并从中引出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使语文教学更切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要备课。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备课工作并不重视,具体有以下两种现象:

(一)新教师工作之前,只是经历短暂的见习,实习。规模大点的学校不会让带主课,乡镇学校即使让带主课也不参与教学质量评比,等不到考试就返校继续自己的学业,甚至有的学生只是完成任务,至于未来的职业去向另有打算,因此,很多高师院校的毕业生起初并没有积攒什么基础的、必要的备课经验和能力。走向工作岗位后,关注课堂的教学组织,关注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多,对于备课常常没有足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潜心研究的耐心,又不能很好、很快的将所学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备课时,为了图快,图省事,只是翻翻各种参考书,东拼西凑,机械地理解、记忆教学原则和教学目标,教学时难免思路不清晰,废话很多;有的被学校重用,身兼数职,无暇顾及,索性照抄参考书或他人教案,即使背的滚瓜烂熟,心里也是混沌一团;临到自己单独备课,离了教参仍无从下手。这些做法让备课变成了“背课”,课堂效果可见一斑。

(二)老教师有着多年坚守教学一线的工作经历,具有较高的教学理论素养,对教材的编排体系、编排意图、教学大纲比较熟悉,能够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能做到重难点突出。但是,因考试成绩是检测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或唯一依据,因此老教师并不会更多关注并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他们更多关注考什么,考点是什么。备课其实在备考点。

语文教材在理解、运用及其效果方面的多义性,中介性,灵活性使它比其他教材更难把握。因此备课备什么内容,怎么备?是困扰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多年也是最急迫解决的问题。正如王荣生所说,有些教师备课时以自己为中心,我认为应该教什么(内容),我认为应该这么教(教学方法),不问问课程标准,也不问问学生。这大概又是走向反面了。

要备好课首先要明确语文教科书的重要作用。在目标指向上,教科书选择内容、编排体系的着眼点,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全部教学目标;在横向展开上,它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客观规律和语文知识,技能结构的内在逻辑,构成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序列。在横向结构上,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学生的整体素质各项内容之间,课文系统、知识系统、助学系统与作业系统之间,同一单元的课文、知识与训练之间,都全面协调、统筹安排,力求形成合理的结构。所以,研究语文教材首先要研究语文教科书,建设语文教材首先要建设语文教科书,这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导向。

其次要了解语文教材的编辑与体系,必将会有助于选择和使用教科书。如我国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编辑思想的基本点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重点训练学生的读写和口语交际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解编选的课文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标准:就是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人教社“义务教育本”初中语文教材以语文能力为序:七上,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七下和八年级,着重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的能力;九年级着重培养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备课前应做足这方面的工作。

语文教材内容分为阅读教材、作文教材、口语交际教材。我以阅读教材为例谈一谈自己做法。

一、了解阅读教材的内容是由课文要素、助学要素、知识要素和作业要素构成。其中助学要素又称导学要素,包括提示、注释、图像等;作业分为三类:理解性作业,记忆性作业,应用性作业;作业还分为三个层次:理解与分析,揣摩与运用,积累与联想,这三个层次包含了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开发智力,进行德育、审美的过程。备课其实就是对这些要素进行加工、转化和创造的过程。

二、充分利用助学要素和作业要素解读教材,制定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助学要素中最抽象的,含混的是“提示”,提示是编者为帮助学生领会课文而撰写的文字,包括:单元提示、课文的“训练重点”和“自读提示”和“课前小导语”。这些文字反映出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也反映出学生目前的基础水平。因此教师的指导要注意做到追寻作者原意、贯彻编辑意图,引导学生参与。这种备课方式既有高屋建瓴的整体目标,也有紧扣文本的细节揣摩,更有结合学情的局部目标,能够保证教学的底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

1、研究课标,把握方向;

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共有5课,分别是《散步》、《秋天的怀念》、《羚羊木雕》、《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 母亲>》、《世说新语<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则。

新课标第四学段“识字与写字”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初中阶段约比小学阶段多认识1000字左右。故本单元识字写字目标是:会写“匿”和“诀”“痪”“徘徊”,模仿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行楷字体,积累并复习字词,注意“粼、遮蔽、憔悴、絮絮叨叨、攥、脸颊、沐浴、姊妹、覆盖、荫蔽”等词。

根据课标“阅读”要求,本单元的总体目标为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思路。2、品读《散步》、《秋天的怀念》,默读《羚羊木雕》,背诵《世说新语》两则,赏读《散文诗两首》。3、体味和推敲《散步》、《秋天的怀念》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如“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注:此论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农村初中三维一体式备课实践研究》的研究中期阶段性成果,批准号:2014-hjyy-059

4、了解《散步》《羚羊木雕》环境描写句及其作用,了解《羚羊木雕》议论句及其作用。5、学习分析领悟《秋天的怀念》《羚羊木雕》《金色花》《世说新语》两则中感人的人物形象。并说说自己的独特体验。6、了解《世说新语》,背诵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并理解记忆文言实词,“内集、俄而、舍去、相委而去”等。7、结合本单元主题--亲情,可以不止一篇习作,写写自己的亲人及胜似亲人的人,或写写身边温暖、温馨的亲情故事。

2、 研究教材,制定目标;

吃透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前提。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而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教师有责任去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课程标准吃透了,备课却不能千篇一律,这时单元导语、课前提示,课后习题就成了可供参考与研究的材料。

单元导语立足于教材的整体,综合考虑本单元的学习要点,有着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学习导航等重要功能。七上第一单元导语第一自然段是“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本单元这几篇课文,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第二自然段是“学习本单元,要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要结合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深化理解;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丰富多样的情感”。

第一自然段情境导入,提示学习的思想内容,即人文专题;第二自然段是规定、提出学习、思考的任务、要求、重点、方法。“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深入理解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如《散步》、《秋天的怀念》《世说新语》,不了解作者的坎坷经历或创作背景,仅通过语言文字终究是肤浅的,牵强的,甚至无病呻吟。

课前导语构思巧妙,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是学生自学的“先行组织者”,“导语”重在一个“导”字引导、指导、传导、疏导、启导,在课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秋天的怀念》的课前导语是“双腿残疾的"我",心理变得极为焦躁不安:憎恨一切美好的事物,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母亲默默的承受着“我”的“暴怒无常”,始终以耐心和微笑安抚“我”的心灵创伤。那个秋天,母亲病故了。又是一个秋天,“我”终于懂得了母亲未说完的遗言,领悟出”好好活儿“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研讨与练习” 1、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2、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3、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将课标、单元训练重点、课前导语与课后练习进行研究、筛选、整合后,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理解、识记并积累“暴怒、捶打、憔悴、央求、敏感、诀别、烂漫、絮絮叨叨”等词的含义及蕴含的深情。

2、通过朗读课文,感知写作内容,把握本文感情基调。(重点)

3、了解史铁生及其作品,了解写作背景。(重点)

4、抓关键词、关键句体会作者对母亲思念、愧疚之情,深刻理解并领悟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如:文题、结尾描写菊花于秋风中怒放的写景句、妈妈的动作、语言、神情等句或词。(重点、难点)

5、课外阅读史铁生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等。

6、培养孩子关爱家人,理解并尊重家人的愿望,努力学习。珍爱生命。

在这里,我把第1、2、3目标定位为知识目标;第4、5目标为能力目标;第6个目标便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第6个目标是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困难所在,也是教授学生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传达感情的方法,与写作训练紧密相连,故老师应费时、费力、精心备好课帮助学生品读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众多目标并不是泾渭分明,但是要做到目标突出。

总之,优秀的语文课堂教学与有效的备课是分不开的。要真正让这些目标得以实现,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让有效备课在课堂上真正能够实现。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知识的授受之所,也不仅仅是教学方法和经验的交流之地,好的课堂应该是一扇窗户,打开这扇窗,学生可以洞察更多奥秘,获得更多的憧憬与向往。只有做到有效备课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绽放出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高三语文备课的有效操作 篇6

备课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准备, 要求教师对所授内容要有十分清晰和深刻的理解。备课既是教师理解和消化知识 (或文本) 的过程, 也是学生接受知识、形成能力及能力迁移的过程。如果教师的授课和指导缺乏有效性, 缺乏整个语文学习的系统性和方法性, 学生就会冷眼旁观, 消极怠工, 毫不吝惜地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其他学科, 让语文“坐冷板凳”。

高三语文学习具有非常明显的“综合性、能力性”特点, 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较大的考验。为了让学生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高三语文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系统原则

系统性原则主要包括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提高, 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迁移等。

(1) 考查范围的系统性。高三语文考查是全面性的, 不是单独对某一个 (或几个) 考点的考查, 凡是《考纲》上列举的, 都属于考查范围。在平时的授教中, 教师应该做到面面俱到, 切忌顾此失彼, 给考点“排座次”。

(2) 各考点的系统性。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一种认知过程, 而认知的规律是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简单到复杂, 所以在各考点的授、析时, 应遵循以上规律。考点要用文火炆, 方可入味, 学生也才容易接受和消化。不可爆炒, 以防“皮焦肉生”。老师在各考点的备课中, 可以按积累到训练到提升到规范的步骤逐步进行, 直到学生完全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为止。只有各考点的熟练, 才可能有语文整体能力的提高。

二.板块原则

《考纲》将语文能力分为五个等级, 即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老师在备课时, 应对每个板块进行梳理, 包括其常见题型、答题模式、解题技巧、易错处、得分点等, 尤其是应针对所教学生的状况, 有针对性地梳理并讲解。这种板块多见复习课或专题训练课, 所以在备这类课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考试目标, 让学生知道考什么; (2) 建立知识网络, 找重点, 析交点; (3) 剖例题, 让学生知道怎么考; (4) 训练步骤 (讲:老师讲例题和方法;练:学生练习;归:学生老师共同归纳;强:学生强化方法技能) 。夯实了单个知识点板块, 每个知识板块的叠加就形成了高中语文高考体系。

三.定时原则

由于知识点较多, 学生时间少, 既有新课, 又有旧知识的复习, 所以老师在备课时必须有一个时间观念。包括新课的完成时段, 知识点的复习时段, 知识点的检测时段, 学生的归纳时段等。它既方便于老师教学, 更利于学生的复习安排。大的时段易分, 具体的板块知识传授时段相对不易确定, 但也应有一个“积累”“提升”“强化”的时间分配, 分步实施, 环环相扣。如对某一知识板块检测, 可将一节课 (40分钟) 分为四个时段:检测时段、学生自评时段、老师点评时段、学生反思时段。

四.定量原则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 量少吃不饱”, 高三学生的学习和复习也是一样的。老师在备课时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首先, 在备课时应有全局安排, 知识点的传授、学生的训练、阶段检测等应做统筹安排, “定量发行”, 不可批量生产。对每一个阶段, 每一个知识板块都要有量的控制, 以便学生接受和消化。如果“剂量”大, 学生就会茫然, 反之则收效甚微。其次, 板块知识的检测和能力的提升方面。每次的检测量应根据授教情况和学生掌握情况实施, 可以由少到多, 由单一到组合, 由基础到能力, 循序渐进, 步步加深。

五.课型原则

高三位于基础教育的出口, 课堂教学中应试目标较其他年级明显。语文课堂教学从教学内容上主要划分为新授课, 专题课, 复习课, 讲评课和作文课。根据不同内容, 在备课上就应有所侧重, 切忌千篇一律。如专题课, 老师在备课中应具备如下几个要点: (1) 该知识块在《考纲》中的要求; (2) 该知识块的重难点; (3) 该知识块已考的部分; (4) 该知识块的典型例题; (5) 学生易犯误区; (6) 解答的方法技巧; (7) 如何训练和提高。

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备课 篇7

一.钻研课标

课程标准是所有学科的方向, 它决定了教学应该以哪些问题为主, 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标准不清楚, 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 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 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只有研究清了课标, 吃透课标, 才能更清楚如何教学, 哪些是必须要讲的, 哪些是可以不讲的, 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此我们要想高效备课, 就必须首先做到钻研课标, 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的要求。每次我备课之前, 都会先拿课标进行研读, 反复研究, 确定教学中的重难点, 才开始着手进行备课。

二.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是一项内涵丰富的学科,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 教学资源可谓无处不在, 学习中、生活中都包含了众多的教学资源, 在备课时我们要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将其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在每一个需要补充的知识点上加入课外的语文资源, 使学生扩充知识面, 激发学习兴趣。在备课时将所需要运用到的教学资源都作准备, 以制作成课件或其他的形式带到课堂上, 展示给学生。比如, 对于《颐和园》的教学, 学生很少有去过颐和园的, 因此对于该课内容他们是比较陌生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 比如颐和园的历史、颐和园的风光图片等等, 让学生对于颐和园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三.研究学生

其实, “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 更重要的是“备学生”, 因为我们备课就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其实课堂的真正主人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 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 就不能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更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 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特长以及兴趣爱好, 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教学策略, 设计一些学生喜欢并且容易接受的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对具体学生的具体教学策略, 比如说在设计提问的时候, 都需要提问哪些学生, 提问他们什么样的问题, 如果他们回答不下来我们应该如何做。再比如, 设计一些游戏性质的教学活动, 需要请哪些同学参加, 分角色朗读中如何给学生分角色等等, 这都是具体涉及到学生的个性特点, 需要教师认真研究。

四.课前预案与课后反思相结合

很多教师在每堂课的备课之后, 只要已经进行教学, 就会将所备之课抛之脑后, 以后再为其他班级讲解该课也不用再备课, 只需拿着教案继续重复着前面的劳动。殊不知, 教学后的反思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在备课的时候, 势必会有很多想不到的地方, 在教学中也会有很多东西生成, 如果我们不抓住这些, 不进行反思, 那么课堂上的教学生成就会昙花一现, 毫无价值。而且再进行下一个班级的教学时, 我们的教学依然是机械重复, 没有提升, 也没有改进, 长此以往, 不仅学生会厌烦, 教师也会止步不前, 而且会对教学产生厌倦心理。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观察、倾听学生, 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 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 从而调整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教学流程, 完成第二次备课。学生鲜活的体验大量涌现, 开放目标不期而至。此时, 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 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 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由此看来, 备课不仅仅是课前的工作, 也是课后的工作, 不仅仅是一课的工作, 更是终身的工作。

关于小学数学“有效备课”的思考 篇8

一、树立新的课程理念

要想“有效备课”, 就要突破和创新。如果教师在教育思想上没有重大转变, 那么在备课方法上就不会有真正的突破和创新。如今, 学生的思维方式个性鲜明, 极具时代感, 因此教师必须顺应时代, 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 使“教”与“学”相得益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 时刻把学生的需要和感知放在首位 (例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探究, 问题设计是否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 , 教会学生适宜的学习方法。只有教师树立新理念, 才能使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真正做到“有效备课”。

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小学数学教材体系有两条线索。一是数学知识, 即呈现在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二是数学方法, 即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因此, 教师要从中挖掘教学资源,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学习空间, 并针对他们可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作出预设, 以达到“有效备课”的目的。为此, 教师应做到两点。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有大量活泼、生动的情境图, 教师备课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图画的风格和色彩,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奇心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身心愉悦地融入学习中。

2.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因此, 教师要把学生应掌握的数学知识与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内容紧密结合, 从而令教学内容生活化, 以便学生触类旁通。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教法, 更要备学生。首先, 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 了解他们的个性化需要, 做到用心备课。其次, 教师要明确教学的切入点和目标, 再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归纳分类, 做到区别对待、有的放矢。最后, 教师应开展面向个性化对象的备课工作, 照顾和尊重每个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能赶上课程进度, 达到整体进步的最佳效果。

四、备课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采取富有创新性、前瞻性和独特性的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应强化的基本功。具体方法是:备课时, 结合教学实际, 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指导学生采用“搜集资料”“大胆质疑”“实践验证”“交流讨论”和“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 做到“一法为主, 多法配合”。归根结底, 找出适合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只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宜的学习方法, 才能让学生自由、快乐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五、备课时要合理设置“预留空间”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避免“一言堂”教学法和“填鸭式”授课法, 应给学生留有互动和交流的时间与机会, 让学生大胆质疑, 充分表达个人见解, 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只有在备课时提前预想到可能出现的一系列不确定性问题, 并尽早想出应对办法, 才能掌握课堂互动教学的主动权, 同时增强课堂教学的挑战性。只有合理设置课堂“预留空间”, 才能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互补, 提高“教”的针对性, 促进“学”的自主性, 达到从“预留空间”要课堂效益的目的。

六、备课要注重“教学反思”

有些教育专家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可见, “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有效措施。一句话:在反思中总结, 在反思中变化, 在变化中创新。其实, 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因此, 需要进行系统、完整的归纳、总结, 明确得失, 对症下药, 形成简洁、明了的课后小结——“教后记”。

“教后记”的主要内容包括:“总结经验”“问题剖析”“整改措施”和“理论提高”等。教师特别要在“教后记”中写出“教的空白点”——也就是学生“学的空白点”, 即对学生学习失利原因的总结。反思教师“教的空白点”, 旨在进一步改进教学, 弥补不足。有了“教学反思”, 才算彻底完成备课工作。当然, 对教师而言, 最可怕的是不知道不足之处, 最可贵的是知道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

其实, “教学反思”的意义就在于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明确认识。因此, “教学反思”不容忽视, 常反思才能常出新。教师只有勤于思考自已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 才能更好地理清思路, 另辟蹊径, 迸发智慧的火花, 有针对性地指导下一步的教学实践, 达到“有效备课”的目的。

小学数学课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做到少而有精?就是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只有备得细, 才能讲得少, 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备课”。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实施有效备课 篇9

1. 撕掉重形式轻实效的面纱, 以实促教。

传统的备课关注的是课而不是学生, 注重的是传授而不是互动。这些现象在今天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很普遍的, 再加上农村初中教学条件差、信息闭塞, 造成了很多语文教师在备课时, 大量照搬教学参考资料和现成教案, 敷衍应付, 使备课教案千篇一律, 毫无个性。甚至有的教案只是徒具外观的花拳绣腿, 在教学过程中毫无实用价值, 起不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新课程备课的关键点是放在了解学生、研读教材等这些实点上。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 应让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经验、体验建立联系, 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 从而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 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一线语文教师, 在课改的实践中, 我用新的教学设计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例如,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是一篇打破思维常规、视角独特的文章, 若在课堂中泛泛一讲, 只能如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备这篇课文时, 特意让学生结合几幅动物的彩照, 认真观察它们的尾巴, 说说动物尾巴的形状和作用;再让学生推想人类若有尾巴, 会是什么样?会有什么作用?之所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 是结合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让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特点有效结合起来, 更好地激发了七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探知欲和学习热情。这样用新的教学设计,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欣赏水平。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地毯下的尘土》是一篇充满了神奇浪漫的想像、富有生活情趣的童话作品。本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 内容也比较简单, 人物形象也好分析。所以在备这课时打破常规, 着眼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础上, 进行迁移训练,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种教学设计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材观, 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识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 是由知识向能力素质形成的中介。这符合有效备课、有效教学的理念。

2. 打开重教法轻学法的锁链, 立足以学思教。

传统的备课, 教师以备教法为主, 教学设计中以教师的如何“教”为中心, 备课时重点关注课堂教学的有序、教学内容的完整、教学任务的完成, 说到底是关注教案在课堂上的实施情况。教师不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 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的空间, 使学生学得被动、机械,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与传统的备课的最大的不同, 体现在是“以教定法”还是“以学思教”上。这就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 而是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 以教导学, 以教促学。从现实的教学情况看, 我们一些农村语文教师在备课时, 往往更多考虑自己怎样上这堂课, 而很少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 我会遇到什么问题?我怎样才能较快地掌握?在新课改的影响下, 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突破传统思维, 打开重教法轻学法的锁链, 立足以学思教。在备 (下转第26页) (上接第24页) 课中要始终把握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是为学生学习而准备, 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 不是为自己好教而备。

3. 改变重课前备课轻课后反思的形式, 实现自我完善, 自我提升。

通常地, 我们老师要在“教”后才能了解自己备课中的不足。课后的及时反思, 将经验和教训运用于以后的备课与教学, 可以使教师的备课逐步完善, 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形成良性循环。但传统的备课对课后的反思重视不够, 备课时, 教师各自为政;上课时, 照“案”宣科;教完后则束之高阁, 这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高中语文有效备课策略研究初探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备课;预设;教学案;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在课改浪潮愈演愈烈的今天,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成为课改的重点,在语文课堂上如何突出新课标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等理念成为考验教师合格与否的标杆,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即使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得到有效运用,学生又能得到真实的文本体验,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备课,只有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才能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一、身入其境,合理预设

所谓“预设”是指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离不开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而课前准备不单单是指对教材的准确把握,还包括精心的课前预设,这是保证课堂动态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课堂教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以说课堂教学的变化往往会出人意料之外,这时,教师应该能够机智的驾驭课堂,给学生以充分的知识、能力空间,这样的教学急智能使课堂呈现出别样的风采。

英国作家史密斯说:“伦理学在玫瑰丛中,身入其境,芳香扑鼻”。教师备课,首先要“身入其境”,仔细阅读、理解、分析教材,教师自己先读懂教材文本,品味教材文本“芳香扑鼻”之处,在对教材文本有较深入的领悟的过程中,运用新课程理念去思考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教学手段与方式,学生学习困惑处后,才能动手备课。

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告诉我们,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而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就是一对典型的矛盾统一体,没有预设,课堂就是死板的,没有生成,课堂就是盲目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充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当考虑学生的独特性,让教学真正成为一种艺术。

学生阅读文本中的困惑之处,正是“生成”的源泉,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有的放矢地用力,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上更有效的督促学生阅懂文本,去品味文本中的精妙之处,嚼其味,品其香,悟其理,抒其情。

二、教、学案的生成

新课标强调教材选文仅是例子,是完成一定阶段语文学习目标、任务的载体。所以要理解文本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教学过程中的“举一反三”是教师的教案“预设”,但更要看重和处置“生成”状态,合理处置“师生主体协同”的关系,才是有效课堂的具体体现。

有效的“教案”要有全局观,即从整体上明确本册文本在整个高中阶段中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其次把握单元教学目标在本册文本的作用,最后才落实到本篇文本在单元中所承担的教学重点。最后才能确定课堂教与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合作的具体步骤。

例如诗歌教学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趣味,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不同诗派的诗,由于所咏对象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也有所不同,所要突出的主旨、意趣也有所不同,所运用的语言和语气语调也不同,教师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单元内的几首诗歌比较欣赏才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在潜移默化中生成新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

其次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解读文本,勾画重难点,课堂上师生主要是共同解决这些的重难点,这样教学过程才能高效,教与学目标才能清晰简要。通过对每篇文本重难点的逐一解决,每篇文本在单元教学目标要求中所承担的任务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开发,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将会使“学案”与“教案”相协调,建构高效的学习课堂。

三、分层教学与面向全体

要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实行有针对性地备课,将教师的教案“预设”,与课“生成”情态有机结合起来,课堂上有效关注或调整”非预设”状态,是对教师的“预设”起到一个有效的补充,达到“师生互动”的和谐统一。

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和认知、理解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文本、结合课堂、结合学生学习实际,选择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教与学的层次性,教学过程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及方式,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的释疑、解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得,有所悟。所以教师的“预设”要服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非预设”状态,随时调整,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例:阅读诗歌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让学生先整体阅读,理解诗歌意象与情感(把握诗歌的内容),“读”懂内容。一读找意象,二读品语言,三读悟情趣。反复阅读是理解内容的前提,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读”。(2)逐字逐句含英咀华,感受与共鸣(把握诗歌的情感)。一悟诗歌的情趣,情感;二悟诗歌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与主旨;三悟意境。让学生在所体现的情感的过程中“会析”。(3)结合诗歌相关鉴赏知识去分析声律之美(鉴赏写作手法),情与景交融、想象、联想、节奏等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通过横向、纵向比较,或不同时代、风格、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的过程中“生成”新的阅读能力。

依据教学的任务,看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哪些地方感到困惑,进行梳理再补充到“预设”之中,对学生感到难度较大的一些问题,可在以后的教学中逐一予以解决,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作难度大一些的鉴赏题,让中等学生完成基本的題,让一些有余力的学生去作一些研究探索。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在备课时如果能认真从以上几方面去思考,理顺期间的关系,那么就能常备常新,常教常悟,教学技艺方能日臻完善,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常学常新,语文课堂教学才能逐渐变得高效起来。

参考文献

[1]王芬.把握三重身份贴着文本教学[J].教学月刊,2011(6).

[2]廖海燕.浅谈高中语文备课中的无效现象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1(11)

[3]王柏荣.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生成性备课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4(10)

试析小学英语的有效备课方法 篇11

一、把握和建构教材,实现有效备课的可行性

1.准确把握教材

准确把握教材是实现有效备课的前提。除去外力影响,教材是教师和学生间沟通的桥梁,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实物载体就是教材,也就是常说的书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将教材里的知识点、难点、易混淆的点理解透彻,从而能够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有主有次,思绪清晰。

如何准确把握教材,需做到以下几点:(1)弄清楚教材的章节, 以及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分清主次; (2)结合教学大纲,将章节进行细分,突出教学重点;(3)尽可能地找寻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教学一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灵活建构教材

灵活建构教材是教师的专业技术。俗话说:“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教师仅仅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必然会有所局限。所以,教师要学会灵活构建教材,个性化的分析教材内容。例如,针对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多层次拆分,构建阶梯式知识点,一点一点地引导学生理解,由于英语是语言教学,重在听说读写,所以,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添加课外实践,做到知识点的延伸。

二、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实现有效备课的方向性

教师进行有效备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目标方面,教师要进行合理的设置,使得备课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听”和“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让其领略到英语的魅力,通过多听英语小短文,多听教师的朗读寻找语感,然后慢慢地学习教师朗读的语气和内容,大胆地说出来;其次,是主要知识点学习阶段,这时候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也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法教学。最后,实践训练方面,也就是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与人交流中。为了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着重关注教学目标的以下几个特性。

1.整体性和发展性

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发展性是其最根本的两大特性。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是指每一个小的教学目标的制订都不得违背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大纲,且所有的小的教学目标的整合就是教学目标大纲, 需做到整体和部分的明确关系,同时,各个小目标之间还需做到相互渗透和融合;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是指后一教学目标是在前一教学目标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是前一教学目标的发展和完善, 体现出的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然后,有时候在一节课程中,难以明确教学目标,或是这一课程与前后两个教学目标都有所牵连,那么,教师就可以将这一课程归为两个目标的连接或是过渡课程。

2.激励性和层次性

教学目标的制订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所以为了促进目标较快的实现,需具有一定的激励性。教学目标的激励性是指在确保学生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中内容的基础上,设定一些“学生发展区”,激励学生勇于追求和学习,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教学目标的层次感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个班的学生成绩有好有坏,接受能力有强有弱,所以不能以单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也就是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具有层次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激发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目标的设定不在于过高过难,而在于可操作,可完成,也就是说,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只要不出现过大的教学失误就能完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可检测性是指制订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量化,可以进行检测,而不是说没有标准的胡乱认定。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的有效备课方法多种多样,主要还是要抓住教材和目标两大点,只有对教材有足够的理解,对目标有明确的规定,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对于语言类学科英语而言,备课是必不可少的。

摘要:主要介绍了小学英语的有效备课方法,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从理论到实践、从固有教材到开放课程等,旨在发现有效的备课方式,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帮助。

上一篇:诗歌教学中语感培养下一篇:学生学习英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