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小骨窗手术

2024-07-05

改良小骨窗手术(共8篇)

改良小骨窗手术 篇1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的急症之一, 近年来其发病率越来越高, 关于其治疗方法的争论亦颇多。本院神经外科于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采用改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69例, 男46例, 女23例;年龄 (35~92) 岁, 平均48.2岁;入院时GCS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3~5分18例, 6~8分16例, 9~12分13例, 13~15分22例。入院时已有脑疝临床表现的19例。头颅CT扫描:血肿量45~160 ml, 平均55.2 ml。69例血肿全部位于基底节区, 其中血肿破入脑室的26例。入院时头CT显示中线结构移位大于0.5 cm的32例。手术时间:发病后3~6 h内手术42例, 6~12 h手术20例, 12~24 h手术7例, 24 h后手术0例。

1.2 手术方法

全麻后, 头皮切口前方起自翼点下方1 cm与翼点前方1 cm相交处, 沿发迹向上、后作马蹄形切口, 上下约5 cm, 前后约5 cm, 骨窗≤4 cm×4 cm大小, U剪开脑膜蹄形翻向窦侧。在颞中回上部或颞上回靠前部平行于脑沟切开皮质长度≤2 cm。切开皮质逐渐深入到血肿区, 以吸引器吸缓慢除血肿。对深部边缘的凝血块可借脑搏动的力量慢慢将其挤出后清除。辅以双极电凝止血。血肿清除后, 皮质大多明显塌陷, 脑压减低, 血肿腔冲洗清亮。视情况血肿腔置引流管, 不缝合硬膜, 常规关颅。

1.3 围手术期治疗

术前可酌情采用脱水降颅压、适当控制血压。术后血压要求控制在正常或平时的2/3水平, 同时给予脑细胞保护剂、脱水药、抗生素、使用消化道溃疡预防药预防并发症, 给于营养支持、对症等治疗, 避免使用激素。术后分别于3 d、7 d、2~4周内复查头颅CT, 观察血肿清除情况及演变过程。

1.4 随访

①随访时间6月, 间隔时间:90 d 。②随访方式: 入户, 电话, 信件, 复诊。③ 随访内容:血压、呼吸、脉搏、Glasgow预后评分、头颅CT (可选项) 。

2结果

术后发生颅内再出血的有3例, 均于手术后48 h内发生, 其中1例死亡, 2例行二次开颅手术治疗。所有病例术后3 d复查CT血肿清除率均大于90%。2周后血肿完全消失。4周内死亡病例共5例, 死亡原因:中枢衰竭 3例、 心衰1例、肺栓塞1例。其余患者随访6个月, 其中2人于出院6个月内死亡 (原因不详) , 其他随访对象 血压控制大多理想大约在 150~120/80~95 mm Hg范围 。呼吸及脉搏基本正常 。Glasgow预后评分:恢复良好33例 (47.83%) , 中度残16例 (23.19%) , 重残9例 (13.04%) , 植物生存4例 (5.79%) , 死亡7例 (10.14%) 。部分患者复查头颅CT显示出血部位残留大小不一的软化灶;部分患者出现穿通畸形。中线结构基本正常。有8例患者出现不同性质的癫痫发作。

3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之一。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是在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 尽量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有关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治疗方法的讨论有很多[1,2,3,4]。以往及目前仍多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近来采用CT 立体定向微创钻颅颅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报道越来越多。前者强调暴露充分, 可以在直视下较完全清除血肿, 彻底止血, 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 降低颅内压, 但开颅手术造成脑组织副损伤大, 术后并发症多[5,6]。CT的应用使立体定向微创钻颅颅内血肿清除术得以迅速发展, 其可有效地清除部分血肿、方便快捷、不需全麻及输血、副损伤相对较小, 高龄及并发其他疾病的患者也可以耐受, 近年来, 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但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闭式穿刺血肿抽吸量少、减压不充分, 且盲目性大。再出血率仍高达4%~16%[7,8]。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由于采用直切口, 因此具有手术相对小、出血少, 可直视下清除血肿等优点。但是, 由于骨窗小, 加上硬脑膜的阻挡, 皮层暴露面积小, 带来了手术操作的不便, 影响手术的效果。由于暴露受限, 有时不能避开功能区, 不能从容的选择颞中或上回的入路。且遇到紧急情况扩大骨窗的范围也受限。因此, 笔者于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采用了改良小骨窗开颅的手术方法, 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行马蹄瓣开皮, 将骨窗扩大到4 cm×4 cm, 充分显露颞中及上回。皮层切开扩大到2 cm, 使得血肿能在肉眼下清除的同时彻底止血。同传统大骨瓣开颅相比, 缩短了手术时间的同时避免了较大创伤。同微创钻颅颅内血肿清除术相比, 能较彻底的清除血肿、减压更充分, 且避免了盲目性, 降低了再出血的发生率。同直切口小骨窗开颅相比增加了手术的暴露, 利于手术的操作, 能从容的避开皮质功能区清除血肿, 减少副损伤。缺点是需多增加2处5 cm长的头皮切口。由于病例数不多, 尚不能同时设立其他术式对照组进行详细对比探讨。笔者6个月的随访结果:Glasgow预后评分:恢复良好33例 (47.83%) , 中度残16例 (23.19%) , 重残9例 (13.04%) , 植物生存4例 (5.79%) , 死亡7例 (10.14%) 。说明改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是高血压脑出血较好的救治方法之一。

摘要: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69例高血压脑出血, 采用改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出院6个月后行格拉斯哥 (GOS) 评分:恢复良好33例 (47.83%) , 中度残16例 (23.19%) , 重残9例 (13.04%) , 植物生存4例 (5.79%) , 死亡7例 (10.14%) 。结论改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是高血压脑出血较好的救治方法。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术

参考文献

[1]王建清, 陈衔城, 吴劲松, 等.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的规范化研究.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3, 8 (1) :21-24.

[2]朱飚, 黄礼明, 吴旭, 等.高血压脑溢血微创手术分析.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5, 5 (6) :35-36.

[3]毛群, 勾俊龙.外科治疗脑出血:回顾与展望.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3, 30 (5) :420-422.

[4]邓全军.显微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0例体会.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3 (6) :42-43.

[5]勾俊龙, 毛群, 邢复明, 等.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治疗与开颅手术治疗预后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4, 20 (5) :425-427.

[6]Juvela S, Heiskanen O, Poranen A, et al.The treat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of surgical and conservative treatment.J Neurosurg, 1989, 70 (5) :755-758.

[7]Marquardt G, Wolff R, SagerA, etal.Manual stereotactic aspira-tion of spontaneous deep-seated intracerebral haematomas in non-comatose patients.Br J Neurosurg, 2001, 15 (2) :126-131.

[8]Niizuma H, Shimizu Y, Yonemitsu T, etal.Results ofstereotactic aspiration in175cases of putaminal hemorrhage.Neurosurgery, 1989, 24 (6) :814-819.

改良小骨窗手术 篇2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小骨窗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编号】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796-01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急,病情重,诊治难度较大,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业务技术,还要有“移情”精神,做好各项工作,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1]。其中,所有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约70%为幕上出血,因其病情进展迅速,病人在1周内死亡多见。本研究选取我院2009年8月~2013年4月收治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86例患者,在发病7h内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患者中男51例,女35例。年龄分布:35~39岁1例,40~49岁12例,5O~59岁31例,60~69岁28例,7O~78岁14例,平均年龄57.8岁。有明确高血压病史73例,其余13例有无高血压病史不详。发病到入院时间在1~6h。按照脑出血后意识状态分级:I级11例,Ⅱ级36例,Ⅲ级31例,Ⅳ级6例,Ⅴ级2例。术前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6例,6~8分21例,9~13分59例。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确诊。血肿部位:皮层下15例,基底节区64例,丘脑区7例。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出血量约36~126ml。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发病7 小时内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采用全身麻醉,以CT影像学选取最佳切口位置(通常是血肿中心距离皮层最近处),做头皮竖切口或翼点入路小弧形切口,长约6cm~10cm,后颅窝牵开器撑开,暴露颅骨,在颅骨上钻孔1个后再用铣刀铣开大小约3.0cm×3.0cm的骨窗,悬吊硬脑膜后“+”字剪开,选择非功能、相对无血管区,用脑穿针定位血肿方向及深度,以脑穿针为中心做脑皮层切口约1.0cm~1.5cm,沿穿刺针方向进入血肿腔内清除血肿,清除血肿中尽量减少对周围脑组织损伤,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于血肿腔内留置引流管,缝合脑膜,小骨瓣复位后用颅骨锁固定,逐层缝合头皮。术后血压尽量控制在150~160/90~95 mmHg,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及瞳孔变化,及时复查头部CT了解血肿清除情况,对残留血肿可每天通过引流管注入尿激酶2~10万U至血肿腔内,再根据每日引流液量、颜色决定复查头部CT,证实血肿基本清除后拔除引流管。

2 结果

86例患者中血肿清除量在80%以上有73例、50%~80%有10例、再出血有5例。术后死亡9例(10.5%),存活的77例在6个月后按照GOS评分评定:Ⅱ级(植物生存)3例(3.5%),Ⅲ级(重残)6例(6.9%),Ⅳ级(中残)54例(62.8%),Ⅴ级(良好)14例(16.3%)。

3 讨论

高血压性幕上脑出血部位多见于基底节区及丘脑,常因豆纹动脉及丘脑膝状动脉破裂所致。有研究表明,高血壓性脑出血多数在发病后20~30min形成血肿,血肿致周围脑组织急性受压、移位等,由于血肿压迫使大部分出血在2h后自行停止,并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及代谢障碍,继而出现酸中毒、血脑屏障损害、海绵样改变及脑水肿等变化,导致继发性脑损害,而且以脑出血发病后6~7h逐渐明显。这就是很多学者所推荐的早期实行手术的依据,早期手术对于减轻血肿的压迫,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以及血肿压迫所产生的细胞毒性物质、细胞坏死及脑组织水肿等继发性损害起到尤为关键的作用。本人在出血后7h内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术后出现再出血5例,仅有9例死亡,特别是有3例术前已出现小脑幕切迹疝病人,早期行小骨窗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减压,术后患者病情恢复良好,生活基本能自理。本人认为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是根据脑出血后病理生理变化而采取的有效治疗方法,不仅能直视下止血,而且能迅速清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减轻继发性脑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及降低死亡率,对提高术后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 的手术方式有: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微创锥颅穿刺血肿加尿激酶溶解置管外引流术等。本组86例病人均采用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手术切口长约6~10cm,骨窗大小约3.0cm×3.0cm,术中已能充分暴露术野,直视下止血,血肿清除率在80%以上73例,术后再出血5例。在手术方式选择上,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克服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的创伤大、耗时长和术后颅骨缺损修补导致第二次手术创伤,而微创锥颅穿刺血肿加尿激酶溶解置管外引流术不能及时解除血肿对脑压迫、立即降低颅内压的缺点,因此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止血明确可靠、有效清除血肿、及时降低颅内压、减轻继发性脑损伤等优点[2.3.4]。

笔者通过对86例患者的手术分析,对小骨窗开颅手术有以下几点体会: ①.手术定位:准确的定位易于暴露血肿,减少对周围脑组织牵拉,有利于手术操作,减轻手术创伤。手术要按照CT定位,选取在患侧头皮距离最近、最大血肿层面的体表投影做为手术切口中心;②.清除血肿减压后有部分病人会出现脑塌陷,引起硬脑膜与颅骨分离,导致桥静脉破裂出现硬膜外血肿,故清除血肿前先于骨窗缘悬吊硬脑膜;③.术中颅内高压处理:对术中颅内压增高较明显者,首先应用甘露醇,或者过度通气降低颅内压,如果效果不明显者,可先穿刺抽吸部分血肿减压,或者剪开部分硬脑膜清除部分血肿,可有效防止术区脑组织膨出、损伤;④.术中血压有效控制利于手术止血;⑤术中出血处理:术中尽量利用凝胶海绵及绵片压迫止血,不要盲目电凝止血,特别是电凝深部动脉,避免术后出现继发性脑梗塞;⑥手术目的是降低颅内压,故能清除大部分血肿达到减压即可,不要求完全清除血肿,特别是靠近血管旁边的血肿,不要勉强清除,以防引起血管破裂导致大出血;⑦术后引流通畅,既可排出血肿释放的毒素物质如凝血酶、血红蛋白等,减轻对周围脑组织造成的损伤,又可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如果部分患者术后血肿腔内残存血块,还可以从引流管注入尿激酶溶解残存血块;⑧术后尽早复查头部CT了解颅内情况,及时发现再出血或者血肿残存患者。本组5例再出血病人都是通过术后及时复查头部CT,为再次手术赢得了时间。⑨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止血明确可靠、有效清除血肿、及时降低颅内压。

总之,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幕上脑出血,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直视下操作、疗效好的特点,是治疗高血压幕上出血的安全可靠的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健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治及观察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7)::40—41.

[2] 周元明,张鉴文.内镜辅助小骨窗开颅术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4):529~530.

[3] 钟治军,段继新,杨雷霆.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手术方法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12):750—751.

改良小骨窗手术 篇3

关键词:脑出血,开颅手术,小骨窗,护理干预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 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病死率高的特点, 治疗原则以彻底清除颅内血肿、解除占位效应为主。临床上采取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 解决了传统大骨瓣开颅术的术程长、创伤大的缺陷, 迅速解除颅内压迫, 减少继发损伤[1]。术后患者的护理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不同时期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对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96 例脑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 例, 男56 例, 女40 例;平均年龄55.8 岁;所有患者均采取小骨窗开颅手术。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2 组患者均行小骨窗开颅手术, 行麻醉后根据CT检查结果以血肿中心距皮层最近点为切口, 尽量避免外侧裂大血管区和头部功能区, 纵行切开头皮, 切口长度4 cm~6 cm为宜。用小乳突撑开器暴露颅骨, 颅骨电钻钻孔并扩大至直径3 cm, 用硬脑膜脑穿针穿刺血肿腔抽吸血肿内的液体达到减压的目的, 十字切开硬脑膜并悬吊放置引流管后依次缝合切口, 切开皮层3 cm~4 cm进入血肿, 显微镜下负压吸引器抽吸残留瘀血并适度止血。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术后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

1.3.1 术前护理患者术前尽量避免头部过多活动,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 严密监测瞳孔的变化及生命体征, 备皮消毒。

1.3.2 术后护理 (1) 病情观察: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瞳孔大小的改变, 检查颅内血肿清除情况、脑水肿程度, 做好记录工作, 注意与术前的各项指标做对比。 (2) 引流管的护理:严密观察术后引流管是否通畅, 同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 定期更换引流袋,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 (3) 防治并发症:脑出血患者术后易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消化道溃疡等, 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a) 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叩背, 呼吸道分泌物多者进行雾化吸入后排痰, 严重者行气管切开。b) 遵医嘱用药, 不能经口进食者给予鼻饲。c) 观察病情变化, 判断是否存在再次出血的指征及颅内压增高体征。 (4)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尽早练习发音和肢体运动, 尽快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1.4 疗效评价标准优:神经功能良好;良:神经功能轻度障碍, 生活自理;中:生活不能自理, 丧失行走能力;差:植物状态生存, 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66.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患者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易造成动脉瘤的形成, 若小血管破裂就会引起脑实质缺血, 该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 临床护理工作也是重中之重。近年来, 改良的医疗技术水平极大地降低了急性脑出血的病死率, 但该病致残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患者若出现并发症或后遗症, 将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 小骨窗开颅手术在脑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解决了传统大骨窗开颅术病程长、创伤大的缺点, 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高龄患者在局麻状态下也可完成手术, 手术的实效性和安全性比较突出[2]。对于出血量>30 m L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以清除颅内血肿, 减缓周围脑组织受压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组织周围缺血缺氧的状态, 降低致残率;阻断颅内出血后脑疝的发生及恶性循环。

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吸引颅内瘀血时应用小号吸引器缓慢持续吸引, 底部残留的少量瘀血可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避免强行吸除造成活动性出血, 脑损伤加重。 (2) 术中避免过度牵拉脑组织引起脑梗死、脑水肿等。 (3) 创腔内渗血用棉片轻压即可, 无需电凝。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3], 患者由于活动量减少, 食欲减退, 进食量减少, 肠蠕动减慢, 极易出现便秘;长时间的卧床可能导致肌张力减退, 静脉回流减慢, 再加上脑出血患者应用脱水药物引发血液黏滞度增加, 血栓形成。出血量及出血位置不同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之后, 制订出科学、系统、可实施的护理方案, 并进行护理干预。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书面资料随时阅读介绍, 重点问题耐心重复, 指导具体做法, 使患者深入理解并接受[4]。具体实施如下: (1) 护理管理层人员选择有责任心、工龄在5 年以上、沟通能力强的护士为责任护士, 责任护士不上夜班, 2 名责任护士分管一组患者。 (2) 系统性护理管理: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和内容, 如疾病知识宣教、饮食原则、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便秘、压疮、坠积性肺炎) 的预防等。每天15 min~20 min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问题。 (3) 预防便秘:护士讲解便秘的预防措施, 及发生便秘的解决方法, 必要时示教腹部按摩方法。 (4) 语言功能锻炼:医生和责任护士评估患者失语程度并制订语言功能训练计划,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训练。 (5) 活动功能恢复:对瘫痪的肢体进行功能锻炼, 护士进行示教并协助患者完成当天的康复任务。 (6) 生活自理能力:责任护士讲解和示教日常生活技巧, 如喝水、进食、翻身等。准备健康宣教的资料和手册, 方便患者及其家属阅读。有效的系统性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及其家属接受治疗、护理的积极性和依从性, 主动协助护士定期翻身, 下地活动, 语言发音训练, 调整饮食, 做好自我保健工作。在护理干预过程中, 患者的疾病恢复快, 护患关系也得到提升, 提高患者满意度,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

本组96 例脑出血患者均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 观察组应用系统性护理干预,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之, 系统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小骨窗开颅手术患者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向文仙.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0例手术配合与护理[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9) :208-209.

[2]陆燕.整体护理运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术的体会[J].安徽医学, 2013, 34 (4) :499-502.

[3]杨文明, 丛明, 张振兴.微创与开颅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4, 13 (4) :360-361.

[4]盘丽华.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微创医学, 2012, 7 (1) :93-94.

改良小骨窗手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50例, 男37例, 女13例, 年龄42~78 (平均59.6) 岁。高血压脑出血41例, 脑动脉硬化脑出血9例。入院时所有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 (GCS) 评分为3~13分;出血量34~71ml;病灶位于左侧基底核区19例, 右侧基底核区31例。所有患者发病距手术时间均在48h之内。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应用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然后根据头颅CT影像确定血肿的位置, 并根据病灶大小和形态选定离血肿最近的发际内处确定手术入点, 在头皮做一长约4~5cm的直切口, 并钻孔扩大成直径为3~4cm的骨窗, 用“十”字切开术切开硬膜, 电凝止血后悬于头皮下, 穿刺血肿病灶, 电凝脑表面无血管区皮层后分开皮质, 直达血肿腔, 直视下用低负压小吸引器将血肿由浅入深吸除干净, 并边冲洗边止血。术毕创面贴附明胶海绵, 并在创腔留置引流管。术后应用甘露醇等脱水降颅压, 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给予必要的神经营养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进行评分:Ⅰ级:独立活动无需帮助;Ⅱ级:能活动, 但需帮助;Ⅲ级:需具体的帮助才能完成活动;Ⅳ级:无活动能力需他人代劳;Ⅴ级:为植物状态。以Ⅰ~Ⅲ级计算有效率。

2 结果

5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 无死亡病例, 术后对患者随访6~12个月, 随访率为100%, 根据ADL评分标准:Ⅰ级12例, Ⅱ级17例, Ⅲ级11例, Ⅳ级6例, Ⅴ级4例, 有效率为80.0% (40/50) 。

3讨论

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病, 属于高血压病一种最严重也是最高发的并发症,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清除血肿, 解除占位效应, 降低血肿导致的颅内压升高, 同时减少继发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损害, 使受压的脑部组织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 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特点[1]。

与传统的开颅手术相比, 小骨窗微创手术具有的优势在于: (1) 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因微创手术减少了对脑组织的副损伤, 同时短时间的操作也减少了术中出血量。 (2) 血肿清除率高, 在显微镜等手术照明设备的辅助下进行直视操作, 可清楚地辨别正常脑组织、液化脑组织及血肿等。 (3) 术后并发症少, 因微创手术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面积小, 手术时间短, 且在无菌的状态下完成, 因此大大降低了感染的几率, 从而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小骨窗手术应严格进行适应证的把握, 因小骨窗手术对于深部的血肿难以清除, 同时对于窄形血肿, 在显微镜下操作会存在盲点, 对于较深部位的出血点也难以发现, 因此对于行小骨窗手术患者在术前要严格进行适应证的把握, 对于较深部位的血肿或窄形血肿可行开颅手术。同时对于小骨窗微创手术还应严格把握手术时机, 一般来讲, 6h内进行的为超早期手术, 1~3d进行的为早期手术, 3d后进行的为延期手术。有研究表明, 脑出血一般为短暂性出血, 会在出血后的20~30min内形成血肿, 出血自行停止, 6h后血肿周围的脑组织会发生水肿变化, 随着血肿压迫时间的延长, 周围发生水肿会使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则越重。因此血肿清除的越早, 对脑组织的压迫越小, 形成的继发损害也就越小, 因而脑功能恢复也越好[2]。因此, 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 对患者尽可能早地行手术治疗, 同时研究表明, 超早期 (6h内) 的手术治疗可迅速解除血肿及其对周围组织的压迫, 有效保护脑组织, 增加脑组织功能的恢复, 从而提高手术疗效, 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且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 应用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患者具有较好疗效, 且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 对患者的创伤小, 术后并发症少, 同时要严格注意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和手术时机的选择, 以确保更好地提高疗效, 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陈锦峰, 丁育基.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治疗方式和影响疗效因素[J].中华外科杂志, 2010, 34 (3) :160-163

改良小骨窗手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6 月~2014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72 例脑出血患者。 均符合: (1) 经CT检测为自发性脑出血; (2) 患者家属对患者病情有一定了解, 并签署 《知情同意书 》, 支持本次调查研究。 排除标准: (1) 颅内出血由肿瘤或脑外伤导致; (2) 患者肝肾异常, 患有血液疾病[3]。 其中男34 例, 女38;年龄45~78 (54.5±6.3) 岁;高血压病程3~10 (5.7±2.2) 年;出血部位:小脑出血19 例, 脑室出血13 例, 基底核出血33例, 脑叶出血7 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出血部位等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术前处理, 包括补充水、电解质、药物止血、脱水剂应用、并发症处理等, 术前常规禁食8~12h, 保证胃肠通畅[4]。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开颅手术进行治疗, 操作步骤包括常规开颅、血肿清除、缝合切口等。 给予观察组患者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 方法如下:采用CT影响对病灶位置、形状及大小进行确定, 行局部麻醉;在标记处进行切口, 长度4~5cm, 尽量远离功能区, 逐层将头皮各层切开, 并采用牵开器撑开头皮各层, 使颅骨能够充分显露, 应用电钻进行钻孔处理, 颅骨钻孔直径3~4cm, 建立骨窗;应用十字将硬膜切开, 行电凝止血, 并对病灶进行穿刺, 在血肿位置得以确定后对无血管脑表面行电凝处理, 将皮层切开, 并使脑部组织分开, 从中分块吸出血肿, 直至血肿全部吸除[5]。

1.3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痊愈:治疗后, 患者功能缺失评分减少90%以上;显效:治疗后, 患者功能缺失评分减少46%~90%;有效, 治疗后, 患者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8%~45%;无效:治疗后, 患者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7%以下或增加。 治疗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例数×100%。 对本次研究所有患者或其家属采取满意度问卷调查, 累计发放问卷72 份, 回收问卷72 份, 回收率100%。 总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 /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 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高危险神经系统疾病, 发病急,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脑出血发生后, 颅内血肿会直接压迫周围组织, 造成脑组织继发性损伤,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神经功能[6]。 张大愚[7]在研究中指出, 治疗脑出血的关键在于, 在最短时间内采用最小的手术最大限度清楚血肿。 目前, 小骨窗微创手术能够有效降低血肿压迫、使组织水肿得以改善, 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健康。 本文对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结果表明, 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 观察组94.4%明显优于对照组77.8% (P<0.05) , 说明采用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更佳。 原因在于:小骨窗微创手术在冷光源显微镜下直接进行, 实现对血肿的直视清除操作, 能够有效分辨正常脑组织、液化脑组织以及血肿之间的区别, 使血肿清除率显著提升;小骨窗微创手术时间较短, 颅内与外界环境接触面积较小, 有效减少了患者的感染率, 同时使术中出血量大幅减少, 提高了治疗有效率, 保障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采取问卷形式对本次手术治疗患者满意情况进行调查,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1.7%明显优于对照组72.7% (P<0.05) , 采用小骨窗微创手术使患者更加满意。 相比于常规开颅手术, 小骨窗微创手术费用较低, 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 降低了患者严重后遗症的发生风险, 有助于患者预后, 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庭的负担, 使患者更加满意, 与张敬恂等[8]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应用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患者, 具有操作便、损伤小、疗效好、满意度高等多种优点, 同时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脑出血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开颅手术, 观察组给予小骨窗微创手术,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P<0.05) 。应用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患者, 具有操作便、损伤小、疗效好、满意度高等多种优点,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骨窗微创,脑出血,体会

参考文献

[1]向清国, 郭鹏, 陈林, 等.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2 (5) :130-131.

[2]周顺勇.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患者临床经验[J].大家健康 (下旬版) , 2015, 30 (4) :105.

[3]李泽华.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1 (34) :175-176.

[4]周学金.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疗效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6 (10) :52-53.

[5]张建忠.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疗效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 2014, 6 (15) :4.

[6]罗文党.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探析[J].当代医学, 2015, 21 (26) :42-43.

[7]张大愚.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8 (5) :85-86.

改良小骨窗手术 篇6

1 资 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 男32例, 女20例, 年龄31岁~77岁, 平均57.7岁。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病史者45例, 脑血管畸形2例, 不明原因5例。幕上血肿43例, 其中破入脑室者10例, 幕下血肿9例。

1.2 临床表现

入院时病情判断采用五级临床分级法[1], 意识状态:清醒8例, 嗜睡或朦胧10例, 浅昏迷17例, 中度昏迷12例, 深昏迷5例。瞳孔的改变:瞳孔无变化20例, 一侧瞳孔散大27 例, 两侧瞳孔散大5 例。Glassgow评分 (GCS) <5分6例, 6分~9分15例, 9分~12分22例, 12分以上9例。从发病至手术时间<7 h 21例, 7 h~12 h 23例, >12 h 8例。一侧肢体偏瘫39例。

1.3 影像学检查

本组患者入院后全部行CT检查, 其中血肿位于幕上43例, 分别为基底节区出血23例, 颞叶出血8例, 额叶出血3例, 顶叶出血5例, 枕叶出血4例。幕下出血9例, 其中位于一侧小脑者7例, 蚓部出血者2例。血肿量按多田计算法测算血肿量<30 mL 9例, 30 mL~50 mL 20例, 50 mL~70 mL 15例, 70 mL以上者8例。

1.4 手术治疗

1.4.1 手术指征

①幕上血肿>30 mL, 意识分级Ⅱ级~Ⅳ级, 局部脑受压迫症状明显, 或症状进行性发展;②幕下血肿>10 mL, 并出现颅内压增高, 小脑及脑干受压的症状体征;③血肿破入脑室内并铸形, 脑室扩大或脑脊液通路梗阻。

1.4.2 切口选择

多数患者行急诊CT检查, 因OM线前后左右不同程度偏移, 定位时必须进行矫正。分4步骤进行, ①以眼球最大径和外耳道上下加减层数为基线, 向上至血肿最大径处与基线划平行线。②在平行线层面将血肿侧半球2、4、8……等分, 直至离血肿最近等分为切口中点。③在头皮上画出侧裂体表投影, 避开侧裂血管和功能区, 以中点为中心作直切口, 长约5 cm。④根据CT片量出皮层至血肿中心距离为术中穿刺深度。

1.4.3 手术方法

具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立即采取手术治疗。依病情轻重不同分别选用全麻或基础加局麻手术, 根据CT影像选择最靠近血肿处切开头皮, 颅骨钻孔, 周边扩大成2.5 cm×3 cm窗口, 十字形剪开硬脑膜, 多见脑膨出, 经颞中回近侧裂处, 选择脑沟或无血管处双极电凝软脑膜, 取脑穿针穿刺确定血肿部位, 并抽出液性部分。借助显微镜行皮质切开约1.5 cm, 沿穿刺道逐渐深入, 如遇血管则用窄条棉片保护, 尽量不用脑压板。用双极镊边作牵拉边止血。进入血肿腔后, 随着血肿逐渐被清除, 暴露会越来越好。调整负压, 变换角度清除血肿。对已破入脑室的血肿。可在凝血块清除及有效止血后经原创腔置入内径3 mm硅胶管, 深入脑室1.5 cm~2.0 cm, 外端另戳口引出, 关颅。置入脑室引流管外接无菌引流袋, 待血性脑脊液无明显外流后, 复查CT如脑室无积血则拔除之, 如尚积存残留血液, 则在无菌操作下, 注入尿激酶104 U加生理盐水5 mL, 夹管2 h后开放。之后视情况每日重复应用1次或2次, 并配合腰椎穿刺, 直至血肿完全吸收或引流出。

2 结 果

本组52例患者中, 死亡8例, 死亡率15.4%, 血肿破入脑室者10例, 合并上消化道出血20例, 肺部感染6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术后生存的44例患者, 出院时其生存质量按日常生活能力 (ADL) 分级标准法[1]:完全恢复日常生活 (ADLⅠ级) 9 例;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 (ADL Ⅱ级) 17 例;需人帮助, 扶拐可走 (ADL Ⅲ级) 11 例;卧床, 但保持意识 (ADL Ⅳ级) 5 例, 植物生存状态 (ADL Ⅴ级) 2例。

3 讨 论

随着神经影像学的不断发展, 外科手术技术改进,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指征逐渐放宽, 手术方法趋于多元化、个体化, 疗效远优于内科治疗[2]。

从病理生理变化方面看[3], 高血压脑出血一般出血后30 min左右形成血肿, 6 h~7 h后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开始出现水肿、组织坏死, 血肿压迫时间越长周围脑组织不可逆的损伤越重, 范围越大。近年研究还证明[4], 脑出血后局部出现凝血级联反应, 具有较强的神经毒性作用及破坏血脑屏障的作用, 是导致脑水肿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血肿破入脑室系统, 脑脊液循环障碍, 脑室内压骤然升高, 可造成脑深部结构破坏, 以至患者迅速死亡[5]。因此对条件适合的患者, 一旦诊断确立, 应抓住时机, 争分夺秒行早期或超早期 (<7 h) 手术。在水肿出现前, 甚至在出血未止时有效止血和清除血肿, 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持续压迫, 中断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病变所致的恶性循环, 以提高治愈率及术后生活质量。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 目前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使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目的不再只限于挽救生命, 更注重神经功能的恢复。常规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死率约25%, 50%以上患者生活质量较差[6]。目前的微创方法有立体定向钻孔碎吸术、小骨窗显微手术和内镜下手术等, 均以减少脑损伤, 降低病残率为目的。立体定向碎吸术治疗基底核深部血肿的创伤相对较小, 定位准确, 操作简便, 对高龄、危重、无法承受全麻手术的患者可作为一种合理的选择。其缺点是只清除部分血肿, 不能直视下清除血肿和止血, 且对血肿腔周围脑组织造成新的损伤, 术后再出血发生较高[7]。 神经内镜手术, 更符合微创和安全的原则。Nishihara等[8]认为内镜下也可清除较大的血肿。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具有以下优点:①创伤小, 时间短, 采用小骨窗开颅缩短了手术时间, 皮层切口仅需1.5 cm。②止血可靠, 损伤小, 显微镜的应用, 能放大手术野, 提供良好的照明, 精确操作, 减少周围脑组织的损伤, 血肿周边毛细血管减压后渗血, 肉眼下止血困难, 损伤大, 应用显微镜能准确辨认小血管, 清楚显示出血点, 避免新的损失出血。

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 对发病后有手术适应证者, 如能采取直视下清除血肿, 并彻底止血, 术后再出血几率将大为减少, 应该提倡尽早手术、尽快打破恶性循环、减少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本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2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24 h 复查CT显示血肿清除率在80%以上, 再次出血率极小。当然, 对于血肿量大, 特别是已出现脑疝者, GCS评分<8分的, 仍以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处理, 不宜强求小骨窗手术。

高晓兰等[9]研究表明, 高血压脑出血再次发生率与收缩压无明显关系。但血压过高容易引起再出血, 血压过低会导致脑灌注不足。保持血压平稳, 是防止术后再出血的重要措施。本组病例术后再出血者3例, 舒张压均>90 mmHg。因此认为,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宜尽早采取微创手术干预措施。选择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 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术中显微镜技术的应用、术后患者血压的控制、早期康复治疗均非常重要。

摘要: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年来采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5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52例患者中, 死亡8例 (15.4%) , 存活44例中。术后生活能力 (ADL) Ⅰ级9例, Ⅱ级17例, Ⅲ级11例, Ⅳ级5例, Ⅴ级2例。结论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直视下血肿清除彻底, 便于保护脑组织血管、止血等优点。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686-689.

[2]章翔.脑卒中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28-134.

[3]赵雅度.关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的规范化研究”一文的述评[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3, 8 (1) :4.

[4]Tan SH, Ng PY, Yeo TT, et al.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Aprospective study comparing surgical and nonsurgical ma-nagement[J].Surg Neurol, 2001, 56 (5) :287-292.

[5]龚国荣, 关国清, 黄明镜.脑室低位引流治疗重症脑室出血[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4, 9 (3) :214.

[6]Muiz AJ, Abdullah J, Naing NN, et al.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hemorrhage in northeast malaysian patients:Afour year study[J].Neuroepidemiology, 2003, 22 (3) :184-195.

[7]毛群, 勾俊龙, 邢复明, 等.立体定向抽吸血肿辅以大剂量尿激酶治疗幕上脑出血[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4, 1 (7) :306-308.

[8]Nishihara T, Teraoks A, Morita A, et al.Atransparent sheath forendoscopic surge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urgical evacuation of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atomas Technical note[J].J Neuro-surg, 2000, 92 (6) :1053-1055.

改良小骨窗手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在该院接受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8例作为观察组, 并随机选取同时期接受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既往均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 经CT检查明确诊断。观察组:男22例, 女16例, 年龄39~75岁, 平均60.8岁。其中基底节出血25例, 脑皮质出血13例。出血量30~80 m L25例, >80 m L 13例, 平均出血量54.8 m L;对照组:男23例, 女15例, 年龄38~77岁, 平均61.8岁。其中基底节出血26例, 脑皮质出血12例。出血量30~80 m L26例, >80 m L 12例, 平均出血量55.8 m L。

1.2 手术方法

1.2.1小骨窗开颅手术

术前行头颅CT检查, 对血肿部位进行精确定位并标记, 全麻成功后在标记处做一直径约为5 cm的骨窗, 并在颅骨钻孔, 根据手术需要可适当扩大骨窗的直径, 剪开硬脑膜后定位患者颅内血肿的位置, 采用低压清除血肿, 清除完毕后放置胶海绵于硬脑膜裂口处, 并逐层缝合帽状腱膜和头皮[3]。

1.2.2大骨瓣开颅手术

对照组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后, 术前颅脑CT定位血肿处, 手术取出大片的骨瓣进行血肿清除。

1.3 疗效评估

治疗效果分为有效和无效。若患者术后可独立生活或部分生活需要帮助或意识清醒卧床则为有效;若患者为植物生存状态或死亡则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术后随访半年, 出血量为30~80 m L时, 观察组有效22例, 无效3例, 有效率88.0%。对照组有效17例, 无效9例, 有效率65.4%, 可见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出血量为>80 m L时, 观察组有效6例, 无效7例, 有效率46.2%。对照组有效5例, 无效7例, 有效率41.6%, 两组疗效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 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4]。当出血量>30 m L时, 血肿会在颅内占位, 周围脑组织受压, 发生缺血水肿, 甚至软化坏死, 最终导致中枢神经系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损失, 造成严重的后果, 应当及早手术清除血肿[5]。临床上有多种手术可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小骨窗开颅手术因具有手术时间短、微创、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有效等优点, 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6]。该研究探讨了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当出血量为30~80 m L时, 小骨窗开颅手术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大骨瓣开颅手术 (P<0.05) , 而且手术创伤较小。当出血量>80 m L时, 小骨窗开颅手术和大骨瓣开颅手术的临床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对于对出血量较少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30~80 m L) , 临床上可优先选择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当出血量>80 m L时,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参考文献

[1]石喜成.微创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3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7 (6) :330-331.

[2]黄煜云, 唐伟, 泰谭, 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脑出血[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5, 11 (8) :2593-1594.

[3]Mendelow A D, Gregson B A, Fernandes H M, et al.Early surgery versus initial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supratentorial intracerebral hematomas in the International Surgical Trial in Intracerebral Hematomas (STICH) a randomised tial[J].Lancet, 2005, 365 (9457) :387-389.

[4]Bakshi A, Banerji A K.Neuroendoscope assisted evacuation pf large intracerebral hematomas:intracerebral hematomas:introduction of a new,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J].Neurosurg Focus, 2004, 16 (6) :69.

[5]翟勇, 夏冰.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时机及术式选择[J].医学综述, 2008, 14 (1) :110-111.

改良小骨窗手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HICH患者160例, 男84例, 女76例;年龄50~78岁, 中位年龄64.6岁;发病到入院时间20~180min, 平均65min;既往均有明确高血压史, 高血压史1~18年。意识状态按照脑出血后意识状态分级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3~5分10例, 6~8分40例, 9~12分110例。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确诊。血肿部位:内囊区72例, 外囊区88例。血肿30~40ml 48例, 40~50ml 82例, 50~60ml 30例, 平均45.6ml。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

均于发病后6h内实施手术, 全麻成功后, 患者取仰卧位, 头偏向对侧, 头圈固定头部, 常规消毒、铺巾。根据血肿位置及外侧裂走向, 选取颞部长约5cm“1”型切口。依次切开头皮、皮下组织、颞肌、骨膜, 牵开器牵开各层组织, 暴露颅骨。先用颅钻钻骨孔一枚, 再用咬骨钳将骨孔扩大为3cm×4cm大小。“+”型切开硬脑膜, 此时即可显露外侧裂的中后部分, 显微镜下分开外侧裂, 达岛叶表面, 可见局部岛叶变成蓝黑色, 切开约1~2cm岛叶, 将自动拉钩轻轻牵开岛叶即可进入血肿, 小心将血凝块清除, 妥善处理出血血管及血肿壁, 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见冲洗的生理盐水清亮, 证明无活动性出血。留置血肿腔内引流管, 头皮下妥善固定引流管, 外接常压引流袋。先缝合硬脑膜, 再依次缝合颞肌、皮下组织、头皮。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游离外侧裂时注意保护外侧裂静脉及大脑中动脉, 及时用脑棉分隔保护, 若损伤出血时不可电凝, 应该用明胶海棉压迫数分钟止血。

1.2.2 术后处理:

(1) 严格控制血压, 防止术后再出血。同时防止血压过低造成脑灌注不足及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丧失, 加重脑缺血损伤或出现大面积脑梗死。 (2) 给予亚低温治疗。 (3) 脑电图检测, 常规给予抗癫痫药物, 控制亚临床型癫痫, 预防癫痫临床发作。降低脑耗氧。 (4) 术前血肿量较大、意识状态较差的患者, 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 如卧床时间长、咯痰困难或不能自行咯痰, 往往术后短期内很难清醒, 易导致脑缺血、缺氧及加重脑水肿, 故保持呼吸道通畅十分必要。同时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术后注意营养, 如消化道无出血应尽早鼻饲, 以恢复消化道生理功能。积极防治消化道出血、呼吸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症、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5) 如有条件, 可给予颅内压监测, 根据颅内压高低, 决定脱水药物的使用剂量。

2 结 果

本组病例均在术后1h、24h、72h、1周复查头颅CT。其中122例血肿完全清除, 33例血肿清除均>2/3, 5例血肿残余>1/2, 其中4例再次行去骨瓣减压清除血肿。160例患者中死亡8例, 其中3例死于肺部感染、5例死于循环功能衰竭, 病死率为5%。

3 讨 论

HICH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血肿的占位效应、血肿分解产物和脑组织损害释放出的血管活性物质等所致的脑水肿、颅内高压、局部脑血流量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CBF) 及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等。单纯的血肿压迫不足以导致脑组织的严重损害。继发性脑水肿则可引起脑循环和脑代谢障碍, 被认为是造成脑组织损害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 脑出血后血肿释放的某些活性物质或血液本身的成分可能是脑水肿产生的重要原因, 其中关于凝血酶在脑水肿形成中作用的研究较为活跃。实验表明, 通常血凝块产生的凝血酶能够损害脑细胞。凝血酶对神经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和对血脑屏障的破坏是HICH脑水肿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此外, 红细胞裂解产物、补体系统的激活等也在脑水肿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因此, HICH后血肿直接压迫不足以引起局部脑循环和脑代谢障碍, 但血凝块释放的凝血酶、红细胞分解产物等, 则可引起局部脑水肿, 引起代谢紊乱, 甚至神经细胞坏死[2]。在脑出血外科治疗中, 对尽早清除脑内血肿、降低颅内压, 以改善机体内环境、降低病死率等方面己基本达成共识。外科治疗己经成为HICH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3,4]。但关于何时手术、采取何种手术方式、如何以尽可能小的手术创伤最有效地清除脑内血肿, 仍是外科治疗中所关注的问题。一般认为脑出血24~48h后血肿与周围脑组织已形成界限, 且破裂出血的血管已基本闭塞。此时手术, 血肿容易清除, 而且止血方便, 手术操作简单。但是, 脑出血一般在出血后30min即形成血肿, 6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由于血液凝固产生的凝血酶、血清蛋白的毒性作用及局部微血管痉挛、渗漏而出现水肿、脑组织坏死, 且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笔者认为发病6h内超早期清除血肿及减轻血肿压迫, 可有效阻断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 使继发脑水肿、脑缺氧明显减轻, 减少处于半暗带区的神经细胞的损害, 有效保护残存的神经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本组均行超早期手术治疗, 生存率为95% (152例) , 预后良好。小骨窗经外侧裂入路通过解剖分离脑组织的正常沟裂, 大大减少了到达血肿腔时对正常脑组织的牵拉与损害;岛叶皮质较小的切口即可在显微镜直视下清除血肿, 使脑损伤更轻微。脑组织张力较高时分离侧裂可能有困难, 不能强行操作, 可在颅骨开窗时快速静脉滴注脱水剂, 效果仍不满意时则可在切开硬膜后用脑穿针穿刺抽吸血肿, 抽出部分血肿后, 可使脑组织压力明显下降, 然后再分离侧裂进一步清除血肿。

术后再出血的发生是引起不良预后的主要因素, 因此预防术后再出血是围术期的重点。笔者体会:术中止血要确实可靠。血肿清除后, 于镜下检查血肿腔, 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寻找出血点, 给予低电流电凝止血。然后血肿腔周围贴附一层明胶海棉;术后控制血压, 保持血压平稳。有效控制过高的血压是影响预后的重要环节[5]。

本术式与传统的骨瓣开颅相比有以下优点: (1) 小骨窗开颅术更为简单, 耳前皮肤切开处骨质较薄, 易于咬除骨质形成骨窗, 故开颅时间短。 (2) 在显微镜等手术照明下, 直径约3cm的骨窗即能探查血肿的全部, 血肿清除过程中能充分暴露出血点及血管, 便于直视下止血, 降低了再出血的几率。血肿清除率高, 可及早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及血肿代谢产物对脑细胞的毒性作用。 (3) 脑组织损伤轻, 恢复快。术中脑组织切口只有1~2cm, 对脑皮质及脑髓质内的传导束损伤小, 对皮质功能和传导功能均影响不大, 因此神经功能恢复较快。 (4) 小骨窗开颅术皮肤切口小, 层次分明, 逐层严密缝合, 明显降低了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另外, 由于手术时间短, 且在无菌环境中操作, 颅内与外界接触时间短, 接触面积小, 降低了颅内感染的几率。 (5) 小骨窗开颅术后, 无需颅骨修补, 不会给患者带来二次手术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摘要:目的 探讨小骨窗经外侧裂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HICH) 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60例幕上型脑出血患者采用小骨窗经外侧裂手术治疗, 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复查头颅CT, 其中122例血肿完全清除, 33例血肿清除>2/3, 5例血肿残余>1/2。其中4例再次行去骨瓣减压清除血肿。死亡8例, 病死率为5%。结论 小骨窗经外侧裂手术是治疗HICH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外侧裂

参考文献

[1]Qureshi AI, Mendelow AD, Hanley DF.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Lancet, 2009, 373 (9675) :1632-1644.

[2]邓平, 吴晓牧.高血压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电子版) , 2010, 8 (14) :19-26.

[3]Morioka J, Fujii M, Kato S, et al.Surgery fo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as greater remedial value than conservative therapy[J].Surgical neurology, 2006, 65 (1) :67-73.

[4]Yilmaz C, Kabatas S, Gulsen S, et al.Spontaneous supratentori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Does surgery benefit comatose patients[J].Ann Indian Acad Neurol, 2010, 13 (3) :184-187.

【改良小骨窗手术】推荐阅读:

改良措施05-29

耕地改良06-08

改良土壤07-04

改良设备07-13

改良体位07-30

环境改良07-31

改良方法09-01

改良效果09-05

杂交改良技术05-25

改良试验论文05-25

上一篇:小学语文学习的四要素下一篇:方言与中职普通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