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利用(精选10篇)
土壤改良利用 篇1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是发展经济和农业最重要的资源, 农田生态系统还是消解城乡生活、生产废弃物、维持碳氮硫磷等物质循环最重要的基础。我国耕地资源紧缺, 人均耕地面积少 (仅1.43亩) , 人口多, 许多不宜农用的土壤被开垦为农田, 耕地土壤整体质量偏低, 中低产耕地土壤占65%。虽然我国提出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 但未来耕地面积减少将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 这种趋势只能减缓而不能遏制。
为保证粮食产量, 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的耕地资源, 而耕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我们要在提高单产的上做文章。而要获得稳定持续的高产的前提就是耕地的持久的生产力, 因此加强耕地地力建设设已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耕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 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耕地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农产品的产量, 而且对农产品的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为此, 加强耕地保护和地力建设及土壤改良, 不断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对于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土壤改良利用是根据土壤的肥力属性和组合特点及其与自然条件和农业经济条件的内在联系, 综合编制而成的。从区域性角度出发, 根据土壤的特点, 生产上的主要矛盾和限制因素, 因地制宜地提出土壤的改良利用的主次方向及其措施, 为综合区划和农田基本建设, 科学种田培肥改进土壤等项生产规划, 全面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的科学依据。
土壤改良利用原则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有利于充分发挥土地优势、潜力并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土壤资源的保护, 地力的培养与提高;统筹兼顾, 因地制宜,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通过土壤改良利用具体类型具体分析, 如土地水土保持农林区中的山地区灰棕壤封山育林亚区, 可以通过封山育林, 恢复植被、多种经营、发展副业、改善生产条件、改进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土壤改良利用。土壤改良利用可使人们了解农业发展前景, 为全面发展农业作贡献。
以广德县为例, 进行土壤改良研究。该县总面积2150km2, 常用耕地3.3万公顷, 2010年水稻面积3万公顷, 总产24.2万t, 小麦面积1.33万公顷, 产量7.96万t, 油菜1万公顷, 总产1.89万t。分析其辖区内耕地资源的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 针对不同等级耕地地力存在的障碍因素, 采取不同的土壤改良方式, 对耕地质量的提高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
耕地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耕层偏浅, 犁底层紧实通过普查统计, 全县耕地耕层厚度只有14.5cm, 容重平均为1.24g/cm3, 总孔隙为51.5%, 犁底层平均厚度为7.8cm, 容重平均为1.55g/cm3, 总孔隙度为42.1%, 由于耕层偏浅, 犁底层紧实使作物根系伸展受到限制。
2、土壤养分失衡, 全县土壤养分总的状况是:缺磷、少氮、钾不足。土壤中全氮含量平均为0.147%, 全氮含量在1.0%~1.5%的面积1.45万hm2, 占全县水稻土面积的49.02%, 小于0.075%的面积0.15万hm2, 占5.05%;土壤全磷含量平均为0.029%, 速效磷含量5.3mg/kg, 小于5mg/kg的面积为1.82万hm2, 占水稻土面积的59.25%;速效钾含量平均为65mg/kg, 小于80mg/kg的面积为1.96万hm2, 占水稻土面积的66.27%。
采取的改良措施:
1、水稻土粮区位于该县中部, (绝对高度<100m, 相对高度>50m) , 水田面积1.68万hm2, 占全县水田面积的56.9%, 为开阔的河谷盆地, 是粮油生产主要基地。粮油产量稳定而不高。完善排溉系统, 增强农田防护效能, 精耕细作, 改善耕性是本区土壤改良利用的主要方向, 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塘坝, 扩建山塘水库, 搞好蓄水、保水工作, 加强防洪设施建设, 控制水土流失, 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加速土壤改良与培肥。
2、黄红壤、水稻土林粮区位于该区南部 (绝对高度500~1000m, 相对高度>200m) , 水田面积0.76万hm2, 占水田面积的25.65%, 山场面积6.81万hm2, 占山场面积的42.3%, 整个地貌组合以低山、丘陵、山间盆地为主。是桐油枘河、无量溪河2条主河及29条支流的发源地。粮食产量占全县总产的24%。本区土壤多为泥质页岩、石英砂岩的花岗岩类的风化物, 土壤呈酸性反应, 含砂砾量多, 保水保肥性能差, 在植被受到破坏后, 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封山防止沙土流失, 充分利用该区的天生植物资源, 积极发展茶叶、果木、药材等, 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增施有机肥, 配施磷钾肥, 因土种植, 轮作换茬, 用养结合等措施是本区土壤改良利用的主要方向, 搞好提水、电、站及渠系配套, 改善灌溉条件, 增强抗旱能力。
3、低山丘陵黄红壤, 棕色石灰土、水稻土, 竹、林粮区本区位于该县北部 (绝对高度<500m, 相对高度<200m) , 水田面积0.52万hm2, 占水田总面积的17.45%, 山场面积4.92万hm2, 占用林面积19.1%。该区地形较缓, 冲田开阔, 光热条件较好, 宜种性广。但荒岗多, 土壤较瘦, 水土流失严重, 缺水易旱, 土质浅薄, 有机质缺乏, 地力下降, 土壤质地较粘重, 呈微酸性, 肥力一般。发展应以林为主, 粮林结合, 多种经营, 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合理结构。封山育林, 绿化荒岗, 恢复生态, 保持水土, 培肥土壤, 提高单产, 增施有机肥, 实行水旱轮作, 改善土壤结构。
由于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我国耕地面积急剧下降, 仅在1996~2003年, 由于建设用地等, 全国耕地面积就减少近1亿亩, 平均每年减少0.8%。根据预测, 到2020年, 我国耕地的保有量还将较目前减少7%, 因而不可能靠扩大耕地面积实现不断增长人口的粮食需求, 要实现90%的粮食安全保障率, 粮食单产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0%。这对土壤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土壤改良利用 篇2
摘要:概述了土壤改良剂在现阶段的重大意义和国内外土壤改良剂选用的材料,发展历史,主要种类及作用机理,使用方法。以及近些年在改良土壤方面的应用效果、进展和新技术的突破。
关键词:土壤改良剂 材料 使用技术 应用效果 环境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耕地被占用是经济发展及城乡一体化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成果的过程。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不合理的农业结构调整挤占了大量耕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占补地尚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因此,开展占补地的肥力重建与快速培育技术研究,提高占补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对于充分发挥这些土地的生产潜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1 土壤结构改良剂在国内外应用概况 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986年美国Soil Science杂志为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研究应用展现出广阔的前景有希望依靠新的技术可以较容易和经济地排除阻碍水分运动、根系生长和土壤通气不良的土壤物理性状,为人类需要更多的、较好的土地来生产粮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2 土壤改良剂选材的研究
1.2.1 天然结构改良剂 ①腐殖酸类以泥炭、褐煤为原料制成褐腐酸钠或钾,它们是一类多环稠环有机化合物。其结构与土壤腐殖质相似。②多聚糖是一种水溶性天然土壤结构改良剂,也是国外研究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改良剂,它是从瓜尔豆中提取的一种高分子物质,其分子量大于200000道尔顿,在水中是一种生物不稳定性物质,在土壤中能被微生物降解成小分子。而且有机化合物的亲水功能团与粘土矿物的活性点相结合,于是,粘粒表面为疏水的烃链所覆盖,从根本上改变了粘粒的水合性和胀缩性,使生成的团粒具有水稳性。
1.2.2 人工合成结构改良剂 目前人工合成的改良剂主要又下面几种:①聚乙烯醇(PVA),属非离子型聚合物、聚丙烯酰胺制剂(PAM)。这是溶于水的高分子人工合成土壤结构改良剂,分子量高于5000000道尔顿,分子上带有很多活性基因,水解程度不同,所带电荷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控制水解条件,可以制成阳离子或阴离子两种类型的改良剂。②沥青乳剂(BIT)有人称之为“液态地膜”。沥青具有粘结力,当把乳化沥青喷撒在土壤上时,其中的水分首先渗入到土壤中,在土粒周围形成较厚的弯月形水膜。其中的沥青微粒也会随之自由迁移到土粒与土粒(或砂粒)接触处,当乳化沥青的液滴破乳后,在土粒周围形成沥青胶结的薄膜,固定在土粒接触角处将其联结起来,形成较为理想的团粒,这样便起到了对土壤结构的改良作用。
1.3 土壤改良剂使用技术的研究
1.3.1 土壤结构改良剂用量 一般以占干土重的百分率表示,用量少改良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改土效果,用量太大成本提高造成浪费。根据土壤和改良剂的性质适当选择用量是非常重要的。试验证明,使用量为4mg/kg时,水稳性团粒有所增加,用量为8mg/kg时水稳性团粒大幅度增加。
1.3.2 土壤结构改良剂的使用方法 如果将粉剂直接撒施于表土中,由于结构改良剂很难溶解进入土壤溶液,这种施用方法的改土效果很小,在相同情况下,将改良剂溶于水施用,土壤的物理性状明显得到改善。土壤调理剂为水剂,每年于春播秋种前各施用1次。施用方法为浇施或拌入基肥中。
1.4 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效果
1.4.1 改良土壤物理性质 一般认为直径10-0.25mm(尤其是1-4mm)的水稳性土壤结构对土壤肥力有重要意义(朱咏莉 2001)。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可以促使分散的土壤颗粒团聚,形成团粒,增加土壤中水稳性团粒的含量和稳定性,改善通气透水性。土壤结构改良剂能有效地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减小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形成多颗粒土壤的团聚体。
1.4.2 改良盐碱土土壤 耕层土壤盐分动态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土壤经改良剂处理,在地表形成一层薄膜或碎块隔离层,使土壤水分蒸发强度减弱以及浅层土壤结构得到改善,使盐分上升的趋势减弱而向下淋洗的效果增强。山东省无棣县农业局刘雪梅等试验证明,盐碱土壤修复材料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的作用,使过于紧实的盐碱土壤变得较为疏松,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降低土壤含盐量、pH值,提高土壤速效N、P、K含量。
1.4.3 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 土壤结构改良剂不但具有调节土壤肥力状况、改善土壤结构而且能高增加土壤的渗透性以及保水保土的能力。潮褐土与改良剂混合后,0-10cm土层饱和导水率提高0.42-1.97倍,10-20cm土层提高3.37-6.54倍。
2 问题与展望
2.1 公害问题 土壤结构改良剂具有改良土壤结构、减少水分蒸发等许多优点,但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土壤结构改良剂对环境、植物、甚至人类有无影响则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PAM本身无毒,难以被微生物降解,但通过耕作、光照、机械等作用可以逐渐降解,其降解的中间产物丙烯酰胺是一种有毒物质,但由于它在土壤中存在的时间短、量又少,因此,一般认为不会污染土壤。
2.2 应用前景 利用某些聚合物与土壤颗粒的结合作用,可以显著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稳定性及抗侵蚀能力,在沙漠化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改良盐碱地以及工程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2.1 沙漠化治理 长期的风蚀水蚀作用使沙漠化土壤结构松散、营养物质大量流失、肥力下降,导致植物根系裸露、成活率低、生长发育不良。土壤改良剂可以显著提高沙漠化土壤的稳定性、减少风蚀危害,亲水性的土壤改良剂对肥料和水分具有吸附作用,可以减少肥料流失、抑制水分蒸发,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植树种草、防沙治沙的质量和效率。
2.2.2 防治水土流失 据报道,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5×106km2,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土壤结构改良材料可以提高土壤的渗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同时增强土壤水稳定性、减轻径流对土壤的冲蚀,这两方面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并为植被恢复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2.2.3 水利与道路工程建设 在道路工程建设方面,土壤结构改良材料可以用于粘土路基处理和道路护坡的强制绿化。此外,土壤结构改良材料还可以用在园林和苗圃建设、人工草皮、裸土稳定等方面,抑制扬尘发生,减轻空气污染;还可以将土壤改良材料与肥料、农药配合使用,利用聚合物的控制释放作用,提高肥料和农药利用率,减少农产品中的化肥和农药残留。
参考文献:
[1]蔡典雄,汪德水等.石油沥青.1991.5(2):62-64.
[2]曹丽花,赵世伟,赵勇钢,梁向锋,杨永辉,刘合满.土壤结构改良剂对风沙土水稳性团聚体改良效果及机理的研究.水土保持学报.第21卷第2期2007年4月.
[3]陈德明,杨劲松.1995.土壤盐渍环境与养分管理[J].土壤学进展. 23(5):7-15.
土壤改良利用 篇3
1 大蒜土壤养分状况
冠县大蒜因是大蒜玉米轮作, 为了便于和其他粮食作物地块进行养分对比, 规定在玉米收获后采样, 要求地块面积1.5亩以上, 采样深度为0~20cm, “S”型均匀分布15点等量取土, 充分混合均匀自然晾干后, 将样品平铺在制样板上, 用木棍碾压, 并将植物残体、石块等剔除干净。压碎的土样用2mm孔径筛全部过筛, 用四分法按要求留一部分土装入信封, 另外的全部过0.25mm孔径筛, 再装入信封备用。2013年农业局技术人员对大蒜地块共采集分析土样132个, 同时, 对大蒜地块的基本情况及蒜农的施肥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调查, 摸清了土壤养分基本情况、施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冠县大蒜土壤养分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冠县大蒜土壤存在前面所讲到的有机质、氮、硫、钼偏低, 磷、钾、铁、锰、铜、硼中等, 钙、镁、锌较丰富的现状。
2 冠县蒜地施肥现状
冠县大蒜一般是大蒜与玉米轮作。据调查, 大蒜干蒜头亩产量在900~1 750kg之间, 每亩大蒜给蒜农带来的纯收入一般为1 000~4 000元。鉴于大蒜比粮食作物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蒜农在大蒜上肥料投入较多, 特别是化肥投入上表现出极高的热情, 从而施肥上出现大蒜盲目过量使用化肥, 轻视有机肥, 玉米少施肥甚至不施肥的问题。
2.1 有机肥施用量少、不科学
现在大部分农户因场地、劳力、成本等原因不再搞养殖、堆积肥, 商品有机肥成本又较高, 因此有机肥源成为问题。现在大力提倡广辟肥源, 比如秸秆杂草、枯枝落叶堆沤、沼肥、人畜禽粪尿、圈肥等。目前施用人畜粪尿、鸡粪等未经腐熟分解直接施入, 这是不科学的, 因为易发生烧根、滋生地蛆现象。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不配套, 墒情不足, 秸秆太整, 耕翻埋土太浅。
2.2 施肥时不注意元素间的平衡
大蒜的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多种营养元素, 除了大量元素外, 中微量元素也很重要, 若缺乏则易患缺素症, 影响大蒜产量。蒜农普遍有重视氮、磷、钾大量元素施用, 忽视中微量元素应用的现象。
2.3 施肥时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大蒜的需肥高峰期与大蒜的生长发育时期密切相关。而一些蒜农施肥不是以大蒜的需要为前提, 而是以资金、劳力等人为因素确定施肥时期, 因而达不到施肥的预期目的, 有时还会适得其反造成损害。
2.4 施肥方法不当, 造成肥料浪费
施肥数量和方法把握不当。春季化肥冲施, 只追施一次, 一次用量过大且表面撒施, 造成养分挥发、淋洗损失, 降低了肥料利用率。
3 冠县大蒜土壤的改良利用和科学施肥
通过这次蒜地地力调查与评价, 根据其养分状况及施肥过程中存在问题, 对于土壤养分的管理、地力提升应该遵循几个原则:高产优质、环境优美和资源高效相结合;区域养分管理与蒜农养分管理相结合;用地、养地相结合;大蒜营养要求与肥料特性、土壤特性相结合;有机、无机相结合;肥料养分资源与环境来源养分资源的有机结合;多种养分资源管理技术及其他栽培技术有机结合。具体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3.1 合理深耕
深翻能打破土壤犁底层使活土层加深, 使土壤结构得以改善, 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 增加土壤孔隙度, 增强土壤通气和蓄水保墒能力, 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 有利于根系呼吸和增加养分吸收范围, 提高肥料利用率。
3.2 广开肥源, 增加有机肥投入, 培肥蒜地土壤肥力
在蒜地平衡施肥中要坚持有机、无机相结合, 以有机肥为主, 尽量多施有机肥料。通过开展杂草堆沤、施用沼渣以及精制有机肥, 向蒜地投入大量优质有机肥料, 努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平衡土壤养分, 满足大蒜对各种养分的需求, 从而提高大蒜品质和产量。
3.3 继续坚持秸秆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还田前要造足墒且配施适量氮、磷肥, 有条件的要推广秸秆腐熟剂, 还田后镇压踏实土壤, 避免大空隙多, 土壤漏风, 影响大蒜生长。
3.4 按大蒜需肥规律和土质分多次施肥
根据冠县蒜田土壤养分含量的情况, 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施肥原则:稳氮、磷, 适量用钾, 补施微量元素铁、锰、铜、硫。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肥料配方和施肥模式。根据地力、产量目标和大蒜的需肥特点确定合适的施肥量和施肥时期, 提高肥料利用率。
3.5 合理轮作, 并做到轮作制度中施肥科学合理化
常年连作, 易造成地块某种营养元素缺乏和病虫害加重, 可与小麦玉米种植方式轮换, 据调查新茬口地大蒜产量较多年连作茬口增产15%以上。另外, 在大蒜不盲目扩大施肥量的前提下, 要在玉米上合理施肥, 以达到大蒜、玉米双丰收。
土壤改良利用 篇4
关键词:烤烟;酸性土壤;改良剂;白云石粉;生石灰;评吸质量;农艺性状;发病率
中图分类号: S156.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095-04
收稿日期:2014-01-21
基金项目:国家烟草专卖局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重大专项[编号:110201101006(ts-06)];辽宁省烟草专卖局项目[编号:辽烟计(2010)86号];云南中烟工业公司科技项目[编号:滇烟工科(2010)298号]。
作者简介:郭豪(1988—),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E-mail:vigorous_wsw@sina.cn。
通信作者:吴元华,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及生物农药研究。E-mail:wuyh7799@163.com。烟草生长、养分吸收和叶内化学成分受土壤环境影响,土壤理化性质与烤烟产量及质量息息相关[1]。酸碱性是重要的土壤理化性质,也直接影响到烟叶的质量[2],适宜烤烟生长的土壤pH值为5.5~6.5[3]。丹东地区是辽宁省烟草的主产区,历史悠久,但是丹东的土壤偏酸,pH值为4.5~5.5[4],低于优质烟叶适宜生长的要求范围,严重制约着烟叶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调节土壤酸碱度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善土壤孔隙度和通透性,增加土壤中营养成分的有效性,从而使烟株更好地生长[5-6]。我国烟区地域分布较广,各地适宜的种植条件各有不同,近年来国内在一些地区开展了有关利用白云石粉和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研究[7-9],但是否适宜于丹东地区植烟土壤环境不得而知。本研究以白云石粉、生石灰、硫酸镁、秸秆碳化粉、炭基复合肥为土壤改良剂,在丹东地区进行了2年试验,探讨其对土壤酸度、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丹东地区优质烟叶的生产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2—2013年在辽宁省丹东市毛甸子乡试验田(40°35′49″N、124°39′26″E)进行,试验地肥力中等,排灌方便。试验田土壤含有机质2.76%、全氮1.54 g/kg、碱解氮94.52 mg/kg、速效磷 56.29 mg/kg、速效钾67.37 mg/kg,耕前土壤pH值为 4.95。
1.2供试材料
供试烟草品种为辽烟17;白云石粉和生石灰由东港晟威矿业有限公司提供;炭基复合肥(N ∶P ∶K=10 ∶12 ∶22)和秸秆碳化粉由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炭研究中心提供;烟草专用肥(N ∶P ∶K=10 ∶10 ∶20)由丹东市烟草公司提供。
1.3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7个处理,T1:生石灰1 200 kg/hm2;T2:生石灰1 200 kg/hm2+MgSO4 75 kg/hm2;T3:白云石粉1 200 kg/hm2;T4:白云石粉900 kg/hm2;T5:秸秆碳化粉1 200 kg/hm2;T6:炭基复合肥525 kg/hm2;CK:用当地施用的烟草专用肥 525 kg/hm2 作为对照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90 m2,株行距0.5 m×1.2 m。
1.4土样采集
烤烟后采集土样,每处理采用5点取样法,每处理2 kg混合带回实验室测定pH值,分析土壤改良剂的改土效果。
1.5田间调查
记载生育期,中心花开放时进行植物学性状描述与主要农艺性状测定,并记录发病状况(每处理300株)。
1.6分析方法
土样pH值测定采用电位法[10]。用SPSS软件分析各处理之间的差异性。
1.7烤后烟叶产量、质量分析
烤后烟叶记录经济性状。采集C3F等级烟叶样品5 kg,带回实验室进行内在化学成分分析。感官评吸由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烟草化学重点实验室组织评定。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改良剂对土壤pH值的影响
改良后的土壤pH值均明显高于耕前,表现出极显著差异。由方差分析可知,T3处理的土壤pH值最高,为5.63,比耕前土壤pH值提高了0.68;其次为T2处理,pH值为5.57,比耕前土壤pH值提高了0.62。T3与T2处理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T1、T4、T5、T6、CK处理;T1和T4处理的土壤pH值显著高于T5、T6、CK;对照处理pH值为4.97,比耕前仅提高了0.02,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施用白云石粉1 200 kg/hm2的处理和施用生石灰1 200 kg/hm2+MgSO4 75 kg/hm2的处理对土壤pH有较好的改良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土壤pH值测定结果
处理pH值T15.42cCDT25.57deEFT35.63eFT45.50dDET55.23bBT65.36cCCK4.97aA耕前4.95aA注: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2.2土壤改良对烟草植株大田生育期及落黄的影响
由田间调查可知,施用改良剂的处理烟株大田生育期比对照平均延长了2~5 d,这种差异出现的日期基本在现蕾期,这可能是因为团棵后烟草进入旺长期,此时施用白云石粉和生石灰土壤的孔隙度和容重得到了改善,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也更易被烟株吸收,从而缩短了团棵期到现蕾期的时间,之后各处理的生长发育进程较为接近。田间观察发现,施用白云石粉和生石灰的处理,以及施用秸秆碳化粉的处理烟株落黄层次明显,成熟特征较明显,比较耐熟,而施用炭基复合肥的处理和对照处理的烟株落黄较慢,落黄层次不明显,落黄后成熟较快,较不耐熟,成熟特征较不明显,表明施用白云石粉、生石灰和秸秆碳化粉都可以促进烟株后期很好地落黄。
2.3土壤改良对烟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T3处理(施用白云石粉1 200 kg/hm2)和T2处理(施用生石灰1 200 kg/hm2+MgSO4 75 kg/hm2)的烟株农艺性状要明显好于其他处理,其中T3处理效果最好,其株高达到了118 cm,比对照高14 cm,有效叶片数多 1.00张/株,叶片面积也达到了2 296 cm2/株。由方差分析可知,T3与T2处理的烟株在株高、茎围、节距上差异不显著,这表明施用白云石粉1 200 kg/hm2与施用生石灰 1 200 kg/hm2+MgSO4 75 kg/hm2都能较好地促进烟株的生长,可能是因为施用白云石粉和生石灰加硫酸镁能提高土壤的pH值,从而能促进烟株的生长发育。表2烟草农艺性状观察
处理株高
(cm)茎围
(cm)节距
(cm)有效叶片数
(张/株)叶片面积
(cm2/株)田间长势25 d50 dT1111abAB12.3aA7aA14.33aA2 216aA强强T2115abAB12.3aA7aA14.67aA2 171aA强强T3118aA11.9aA8aAB14.67aA2 296aA强强T4114abAB11.2aA7aA14.67aA1 967aA强强T5101cC11.0aA8aAB14.33aA1 930aA强强T6109abAB11.4aA10bB14.33aA2 216aA强强CK104bcAB11.3aA8aAB13.67aA2 090aA强强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2.4土壤改良对烟草病害发生率的影响
丹东地区土壤偏酸性,给病原菌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再加上丹东地区雨热同期,夏季的暴雨使得烟叶破烂,在叶片上造成很多伤口,利于气孔的开张,从而有利于病菌的侵入,丹东地区细菌性角斑病和烟草靶斑病发生严重,给烟草种植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表3是各处理2年病害发生率的均值,可以看出,施用改良剂后的土壤比对照处理的发病率都有了明显的降低,其中以T3处理(施用白云石粉1 200 kg/hm2)烟株病毒病和叶斑病的发病率最低,相比CK处理(施用烟草专用肥),花叶病的发病率降低3.66百分点,靶斑病发病率降低21.33百分点,角斑病发病率降低9.67百分点;其次是T2处理(施用生石灰1 200 kg/hm2+MgSO4 75 kg/hm2),相对于对照处理病害发生率也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表3不同处理烟株发病率(2012—2013年)
处理病毒病发生率(%)叶斑病发生率(%)花叶病靶斑病角斑病T13.3316.3324.33T22.0015.0028.67T31.6714.3325.00T43.0020.6726.67T52.6732.6736.00T63.0029.3331.67CK5.3335.6734.67
2.5土壤改良对烟草经济性状的影响
各个处理经济性状统计结果(表4)表明,从产量来看,T3处理(施用白云石粉1 200 kg/hm2)产量最高,产量达到了 1 597.35 kg/hm2;T2处理(施用生石灰1 200 kg/hm2+MgSO4 75 kg/hm2)次之,产量达1 570.65 kg/hm2,二者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5),顺序为:T3>T2>T4>T1>T6>T5>CK。从均价来看,T3处理的烟叶均价为17.95元/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5),T3处理与T6处理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顺序为:T3>CK>T4>T5>T1>T2>T6。从产值分析,以T3处理产值最高,为28 672.43元/hm2,显著高于除T2以外的其他处理(P<0.5),其次是T2处理,也达到了 23 653.99元/hm2,产值多少顺序为:T3>T2>T4>T1>CK>T5>T6。从上等烟比例分析,T3处理为最优,较好处理还有T5处理(施用秸秆碳化粉1 200 kg/hm2)。
2.6土壤改良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烟草品质不仅仅体现在各成分的含量上,更重要的是各个成分间的协调[11]。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烟叶分级》,烤烟烟叶的烟碱最适含量为2.5%左右,总糖以
表4烟草生产的经济性状
处理产量
(kg/hm2)均价
(元/kg)产值
(元/hm2)上等烟
比例(%)上中等烟
比例(%)T11 309.80abcA15.65abAB20 498.37aA29.487.3T21 570.65bcA15.06abAB23 653.99abA30.275.7T31 597.35cA17.95cB28 672.43bA45.087.9T41 354.20abcA16.84bAB22 804.73aA31.590.8T51 209.90abA16.26bAB19 672.97aA33.492.8T61 298.70abcA13.96aA18 129.85aA23.565.8CK1 165.50aA17.19bAB20 034.95aA33.687.1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18%~22% 为最适含量,还原糖的最适含量为14%~18%,总氮以1.4%~2.7%为最适含量,氮碱比在1左右最佳,糖碱比最适值为10,钾氯比在4~10最佳[12]。本研究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如表5。从烟碱可以看出,T6处理(施用炭基复合肥525 kg/hm2)的烟碱含量最高,为2.04%;其次是T3处理(施用白云石粉1 200 kg/hm2),为1.93%;烟碱含量最少的处理为T2和T5,顺序为T6>T3>T4>CK>T1>T5>T2。从糖分可以看出,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的总糖、还原糖含量均偏高,总糖含量多少顺序为T2>T4>T1>T6>T5>T3>CK,还原糖含量顺序为T2>T4>T5>T1>T3>T6>CK,而两糖差值以T3处理最小,其次是T2处理,说明T3处理和T2处理比其他处理可以更有效地协调还原糖和总糖的积累。从总氮含量来看,各处理总氮含量都在最适值范围之内,总氮含量顺序为CK>T3=T6>T1>T4>T2>T5。钾的含量影响烟叶的颜色、身份,特别是燃烧性和吸湿性,人们常把烤烟含钾率作为衡量烟叶质量的重要标准[13];少量的氯对烟叶质量是必需的,大量的氯则降低了烟叶的持火性,一般钾氯比越高燃烧性越好。由表5可知,钾氯比最好的为T3处理,从大到小顺序为T3>T2>T4>CK>T5>T1>T6。从糖碱比看,T2>T5>T1>T4>CK>T6>T3,表明T2处理可以有效促进烟叶内糖分的积累,有效降低烟碱的合成。从氮碱比看,T3处理最接近1。
根据以上结果初步分析表明:在施肥的7个处理中,以施用白云石粉1 200 kg/hm2和施用生石灰1 200 kg/hm2+MgSO4 75 kg/hm2的处理,在减小两糖差值,协调糖碱比、氮碱比、钾氯比等方面均优于其他施肥处理。
2.7土壤改良对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
感官质量评吸是通过专业评吸人员的视觉、嗅觉、味觉感受而引起的反应并感知到烟草或卷烟中其他物质的特征或性质的一种科学方法。通过感官评吸可以对烟叶原料及品质给表5烤烟内在化学成分分析
处理烟碱
(%)总糖
(%)还原糖
(%)总氮
(%)钾
(%)氯
(%)糖/碱氮/碱钾/氯总糖-还原糖
(百分点)T11.6528.3626.471.852.860.0617.171.1246.831.89T21.4331.6330.931.582.40.0322.121.1178.670.70T31.9325.7125.281.902.930.0313.320.9997.670.43T41.8829.2528.411.802.680.0416.40.9565.750.84T51.4427.4826.671.333.370.0719.130.9347.290.81T62.0427.7224.271.903.510.0813.580.9343.253.21CK1.7023.8722.322.113.760.0614.021.2461.51.55
出评价与鉴定。由表6可以看出,辽烟17的香型为浓香到清香,香气量充足,香气质很好,浓度为较小到小,刺激性为很小,劲头中到稍重,杂气尚轻到轻,干净度为较干净到中等。综合得分以T2(施用生石灰1 200 kg/hm2+MgSO4 75 kg/hm2)和T3(白云石粉1 200 kg/hm2)处理最高,为80.5分;其次为T1、T6处理,最低的为T4(施用白云石粉 800 kg/hm2)、T5(施用秸秆碳化粉1200 kg/hm2)和CK处理。从感官质量综合得分来看,施用白云石粉1 200 kg/hm2、施用生石灰1 200 kg/hm2+MgSO4 75 kg/hm2和施用炭基复合肥525 kg/hm2的方案都能有效提高丹东烟区烤烟的烟叶质量。表6烤后烟叶感官质量评吸结果
处理等级质量特征评价香型
得分香气特征香气量香气质杂气香气特
征得分烟气特征干净度劲头浓度湿润烟气特
征得分口感特征刺激性回味口感特征
得分综合
得分T1C3F7.012.512.57.0327.54.57.54.023.513.03.516.579.0T2C3F7.512.513.07.5337.54.57.54.023.513.03.516.580.5T3C3F7.512.513.07.5338.04.57.54.024.013.03.516.080.5T4C3F7.011.512.07.030.57.04.57.53.522.512.53.015.575.5T5C3F6.511.512.07.5317.04.57.53.522.512.53.015.575.5T6C3F7.512.512.07.5327.54.57.53.523.013.03.516.079.0CKC3F7.012.511.57.0317.04.57.53.522.512.03.015.075.5
3结论与讨论
土壤改良是提高烤烟产量、改善烤烟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14],前人就烟草生产中化肥、有机肥的施用及其对烤烟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周道金等的研究表明,在植烟土壤上施入白云石粉1 125 kg/hm2可改善土壤pH值,从5.05升至536,产量提高117.45 kg/hm2,产值增加1 798.05元/hm2,将上等烟叶比例提高了3.93百分点,以及表现出更加协调的糖碱比[15]。本试验显示,施用土壤改良剂可以不同程度改良丹东地区土壤pH值,其中改良幅度最好的为施用白云石粉 1 200 kg/hm2 和生石灰1 200 kg/hm2+MgSO4 75 kg/hm2的2个处理,分别比耕前提高了0.68和0.62;在丹东地区酸性土壤中施用白云石粉1 200 kg/hm2和施用生石灰1 200 kg/hm2加MgSO4 75 kg/hm2可以很好地促进烟株后期的落黄;除了秸秆碳化粉外,在丹东酸性土壤中施用改良剂可以不同程度改进烟株的农艺性状,这可能是因为施用秸秆碳化粉的处理缺乏某种必需的营养元素,还需进一步探究;施用改良剂后的处理在病害高发期发病率有所降低,这可能是因为酸性土壤改良剂的施用可以提高烟株的抗病性;施用白云石粉 1 200 kg/hm2 的处理的经济性状最优,其次为施用生石灰 1 200 kg/hm2+MgSO4 75 kg/hm2的处理,由此可以看出施用适量白云石粉1 200 kg/hm2或生石灰1 200 kg/hm2+MgSO4 75 kg/hm2 的处理方案都能有效中和丹东土壤中的酸性物质,改善土壤环境,促进烟株生长,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从化学成分分析可得,辽宁地區生产的烟叶烟碱含量较低,而糖分含量过高,在施肥的7个处理中,以施用白云石粉 1 200 kg/hm2 的处理和施用生石灰1 200 kg/hm2+MgSO4 75 kg/hm2 的处理在减小两糖差值,协调糖碱比、氮碱比、钾氯比等方面均优于其他处理;从感官评吸综合得分来看,施用白云石粉1 200 kg/hm2、施用生石灰1 200 kg/hm2、施用生石灰1 200 kg/hm2+MgSO4 75 kg/hm2和施用炭基复合肥 525 kg/hm2 的方案都取得了较好的分数。以上结果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后,株高增高、叶面积增大、产量增长、产值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土壤pH值的升高使得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以及土壤的综合物理性状得到了改善,给烟株生长提供了更好的土壤环境。因此,在丹东地区的烟田适当施用白云石粉或生石灰加硫酸镁来慢慢改善土壤pH值,可达到提高烟叶的产量和质量,生产出优质烟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承鉴. 中国优质烤烟区的土壤条件[J]. 烟草学刊,1990(2):68-73.
[2]鲁如坤. 土壤-植物营养学原理和施肥[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250-305.
[3]王瑞新. 烟草化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程根力. 丹东市酸性土改良试验总结[J]. 农业与技术,2012,32(7):4,8.
[5]胡国松,郑伟,王震东. 烤烟营养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陈厚才. 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提高烤烟产质[J]. 烟草科技,1996(6):36-37.
[7]邢世和,熊德中,周碧青,等. 不同改良剂对烟区土壤肥力性状及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3):384-389.
[8]唐莉娜,熊德中. 酸性土壤施石灰对土壤性质与烤烟品质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3):81-83.
[9]李昱,何春梅,林新坚. 施用沸石、白云石对植烟土壤及烟叶品质的影响[J]. 烟草科技,2006(4):50-54.
[10]林大仪.土壤学实验指导[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11]肖协忠,孔凡玉. 烟草化学[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2]闫克玉,赵献章. 烟叶分级[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3]王艺霖,赵丽伟,肖炳光,等. 不同基因型烤烟的钾素营养特性[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3):472-476.
[14]黄泰松,张纪利,金亚波,等. 施钼对烟草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6):94-95.
富锦市土壤的改良与综合利用 篇5
一、防止土壤恶化的对策与建议
解决土壤恶化的问题应从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入手, 在加强土壤资源保护的同时, 修复和重建耕地的高效粮食安全生产功能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1. 建立土壤资源保护、防止退化的综合培肥体系
保护土壤资源, 使其永续利用,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土壤开垦年限、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 运用现代化技术, 对土壤进行定向培肥。
就富锦市有机肥源而言, 目前可利用造肥的各种作物秸秆及根茬、草炭资源丰富。在有机肥使用上, 采取有机无机相结合技术路线, 一方面可保证提高作物产量, 另一方面可以保护土壤资源, 提高土壤肥力, 降低化学肥料的使用量, 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除此之外, 还应加强扩大植被种植面积、种植牧草、营造防护林, 减少耕地裸露面积等。
2. 建立耕地平衡施肥产业化平台
平衡施肥技术是在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经济合理的施肥技术。全方位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从查找不同类型区黑土耕地产量障碍因子入手, 通过土壤物理和化学项目的综合分析, 与田间小区实验相结合, 建立平衡施肥数据库, 全面推进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工作。
3. 加大秸秆还田及其配套工作力度
耕地退化的原因之一, 是秸秆还田工作力度小。应该加强秸秆还田机械的研究与开发力度, 保证有机资源回归土壤, 减少耕地的退化。
4. 扩大大型农业机械耕作面积, 提高耕层厚度
由于土壤耕层浅, 土壤浅薄, 造成土壤失墒, 直接影响产量。为此, 富锦市各级政府要借助国家对农户加大农机补贴力度的有力时机, 全面做好农业机械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的入户工作, 对耕层小于15厘米的20万公顷耕地进行深翻深松, 增加耕层厚度。在这一改造过程中要注意耕层质量。
5. 针对不同高产作物品种科学组装配套生产技术
针对富锦市主要栽培品种, 科学组装耕作栽培、平衡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 建立粮食高产、稳产生产模式。
6. 建立黑土环境质量变化预警防御系统
建议完善省内现有的“寒地黑土长期定位观测试验”体系, 在我市建立黑土酸化辅助观测点, 针对黑土质量演变规律、作物产量变化趋势、培肥效果、防酸化效果、防侵蚀效果等内容进行系统观测。
二、水土流失治理
为了控制水土流失面积的逐年扩大, 并对已发生的水土流失面积进行有效治理, 富锦市本着“预防为主, 全面规划, 综合防治, 因地制宜, 加强管理, 注重效益”的原则, 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水土流失进行了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主要是在坡耕地上修地埂, 挖截水沟, 在沟道中修谷坊等防治工程。生物措施包括种草、种植植物带、封山育林, 营造水保林和改善耕作等措施。
三、低产土壤的改良
1. 白浆土的改良
改良白浆土主要应从增加营养物质和改良土壤物理性质两方面着手。白浆土改良的中心环节是补充有机质和矿质养分, 深耕打破心土层或逐步加深耕层, 改善土壤水分及物理性状。
2. 粘质草甸土的改良
(1) 排水抗涝:排水抗涝是改良粘糗土壤的根本措施。
(2) 采取农业综合治理:增施热性有机肥料, 掺砂和炉灰渣, 调节砂粘比例, 改良土壤物理结构。
(3) 以稻治涝:水资源充足的地方改低洼易洼旱田为水田, 以稻治涝。
四、干旱与湿涝的防治
1. 加强水利建设
(1) 抗旱设施:修建灌水工程, 在红旗灌区、红卫灌区和幸福灌区三大提水灌区的基础上, 要不断发展各种井水灌溉、喷水灌溉设施。
(2) 排涝设施:重点修建防洪堤坝、水库和泄洪区, 控制洪水泛滥江水顶托。加强农田工程配套, 排除内涝, 疏通渠道, 增加灌溉面积。对南部涝洼区要疏通河道, 扩大排水能力。对内涝地区, 应大搞农田水利工程。
2. 合理利用土壤资源
在地势低平、水资源条件好的地块上, 利用白浆土、草甸土质地粘重、透水性差的特点, 大力发展水稻生产, 采取不同的利用措施, 宜农则农, 宜牧则牧, 宜渔则渔, 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
3. 采用深松措施
深松有效地提高土壤的通水、透气性能, 利于作物根系深扎。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由于大量降水存入地下, 因此, 大大地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散失和径流损失, 为作物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降水资源。
4. 植树造林, 增加覆盖率
目前我市营造的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都具有防旱治涝、涵养水分的能力, 称为绿色水库, 而且在生长季节每亩林木可蒸发水分20吨, 也具有良好的生物排水作用。
摘要:作为农业生产利用的土壤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变性、多宜性和最宜性等多种属性。坚持土壤的改良与综合利用极其重要。
土壤改良利用 篇6
1 吴江市耕地资源概况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吴江市耕地面积由1990年的4.9万hm2, 减少至2003年的4.0万hm2, 减幅达22.5%, 预计至2020年将缩减至2.0万hm2。另外, 吴江市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耕地又在减少, 若不实施强有力的措施, 将难以稳定粮食总产。
2 耕地地力概况
2.1 耕地地力分级
此次耕地地力调查和评价表明:吴江市现有可耕地面积37 866.67 hm2。一级地2 871.03 hm2, 二级地14 803.25 hm2, 三级地12 396.35 hm2, 四级地5 382.21 hm2, 五级地2 411.96hm2, 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7.58%、39.10%、32.74%、14.21%、6.37%。
2.2 耕地地力演变特点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较分析, 吴江市耕地地力演变的主要特点如下:一是耕地土壤的自然肥力性状逐渐退化。主要表现: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降低, 作物的抗逆性减弱;苗期“烧苗”、后期脱肥现象发生频繁;在作物旺长期, 降雨频度和降雨量较小时, 易出现旱象;降雨频度和降雨量较大时, 土壤接纳降水的能力较弱, 易产生垄沟径流, 造成肥水流失, 利用率降低, 影响作物产量, 增加生产成本, 收益减少。二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灌溉方式比较落后。实现水浇的仅限于水田和部分旱田;占耕地面积74%的旱田尚无灌溉条件, 在生产中仍靠自然降水。遇春旱年份, 易受春旱威胁。水田虽能进行排灌, 但方式落后, 仍采用土渠灌排方式。在灌排过程中, 渗漏严重, 浪费资源。水田发展节水灌溉, 旱田实行水浇, 是吴江市今后农业生产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3]。从此次调查结果看, 全市仍有2 666.67 hm2左右的低产田需要改良, 目前的低产田改良步伐不大。
3 吴江市低产田土壤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田基础设施较差。近年来, 吴江市农田的灌排水系破坏严重, 同时大量农田开挖成鱼池, 导致沟系排水不畅, 形成低产田, 面积约1 000 hm2, 占低产地面积的28.3%。二是地下水位高。吴江市农田的地下水位大都在40~80 cm, 面积约为1 533.33 hm2, 占低产地面积的43.4%。西南部较低, 为40~60 cm;东北部及沿太湖地区较高, 为60~80 cm。三是严重缺钾。吴江市土壤速效钾含量范围为27~128 mg/kg, 平均81.59 mg/kg。大多集中在70~90、90~120 mg/kg, 分别占35.71%、32.15%, 大部分土壤明显缺钾, 是造成作物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四是障碍层部位高。据统计, 吴江市现有高位白土、中位白土等有障碍层次的土壤面积有2 333.33 hm2, 主要位于八都和七都2个镇, 土壤缺磷少钾。五是土体结构差。主要位于沿太湖地区, 面积约为1 533.33 hm2, 且土壤易漏水漏肥, 往往由于肥料施用不当或水浆管理不善造成低产。
4 对策
针对吴江市土壤存在的问题, 参照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标准改造低产田。要狠抓增肥改土, 治水改土, 轮作改土, 深耕改土, 做到旱能抗、涝能排, 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确保粮食总产稳定, 粮食供给安全。改造目标:3年内改良低产田333.33 hm2, 10年内改良低产田1 333.33 hm2, 15年内改良低产田2 000 hm2, 使原低产田的产量总体水平力争不低于全市平均产量的5%。具体应采取以下对策。
4.1 培肥地力
一是增施有机肥, 如通过增施厩肥、堆肥、沤肥等方式积造农家肥。每年施用有机质含量12%以上的优质农家肥15 t/hm2, 保证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平衡。二是秸秆还田, 如机械粉碎灭茬、留高茬等。三是种植绿肥, 如紫云英、黑麦草、秋蚕豆等绿肥作物。四是提倡平衡施肥, 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通过上述措施,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进而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4]。
4.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提高区域范围内农田灌溉能力;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扩大大型灌排泵站技术改造规模和范围, 实施重点涝区治理;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5]。
4.3 建立完善长期的地力监测体系
在这次地力调查的基础上, 在黄泥土、青紫泥和小粉土等主要耕作土壤上建立长期定位土壤监测点, 进行质量动态监测, 了解和掌握土壤养分状况的变化规律,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实现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保护的统一。
4.4 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严格控制基本农田的建设占用和规划调整, 建立重点基本农田保护区域, 进一步强化各项保护措施的落实, 推行经济鼓励制[2,4]。用好各类农业和水利建设资金, 集中向基本农田保护区投入, 切实保护和提高基本农田生产能力。
4.5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对保护耕地要加大宣传力度, 切实增强全社会对耕地流失的忧患意识, 加强农民对保护耕地的技术培训, 使其尽快掌握保护性的耕作技术, 并应用到生产实践[4,6]。
参考文献
[1]张英鹏, 李彦, 于仁起, 等.山东省主要耕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及空间变异分析[J].华北农学报, 2008, 23 (B10) :310-314.
[2]李俊敏.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09.
[3]赵沛义, 妥德宝, 段玉, 等.阴山北麓退耕地不同植被群落生态效应的长期定位试验初报[J].华北农学报, 2006, 21 (F12) :113-115.
[4]赵月伟.河南省耕地保护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09.
[5]赵举, 郑大玮, 潘志华, 等.农牧交错带状间作防风蚀保土效应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5, 20 (S1) :5-9.
土壤改良利用 篇7
1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1.1 分区原则
一是以地貌特征为主导因子, 同时考虑气象、植被、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的相似性。二是以土壤类型为基础, 参照各类土壤的属性、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的相似性。三是以用地与养地为目标, 评估土壤改良利用方向与基本措施的相似性。四是以解决土壤干旱、内涝、风水蚀为出发点, 所采用的治理途径与综合措施的相似性。
1.2 分区结果
按照上述分区原则, 将全县划分为4个大区, 8个亚区: (1) 中部以农为主黑土、黑钙土区。该区土壤类型较多, 根据亚类和土属又划分4个亚区, 即石灰性草甸黑钙土亚区、典型黑土、黑钙土亚区, 薄层黑土亚区, 石灰性黑钙土亚区; (2) 东部农林牧结合草甸土区。该区又划分2个亚区, 即草甸土亚区, 砂土、草甸土亚区; (3) 西部以牧为主的草甸土、盐碱土区。该区又划分2个亚区, 即草甸土、盐碱土亚区, 草甸土亚区; (4) 河岸以牧为主新积土区。
2 土壤改良利用途径
2.1 中部以农为主的典型黑土、黑钙土区
该区位于青冈县中部, 面积186 359 hm2, 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9.4%。其中黑土主要分布在昌盛、柞岗、民政、兴华、迎春等乡镇;黑钙土主要分布在城郊、永丰、连丰、劳动、建设、中和、祯祥等乡镇。
2.1.1 石灰性草甸黑钙土亚区。
该区位于哈黑公路以西, 包括劳动、建设、祯祥等乡镇, 面积38 177 hm2, 占该区面积的20.5%。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区域地势低平, 地下水位较高, 土壤质地黏重, 并含有大量的碳酸盐, 呈碱性反应, 用养失调, 地力减退, 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改良途径及主要措施:应注意防风、治旱、改碱, 打破犁底层。在具体措施上要营造农防林, 发展打井灌溉, 增施农家肥, 种植绿肥, 多施磷肥, 浅翻深松, 打破犁底层。在种植上要以甜菜、向日葵等耐盐碱的作物为主, 适当种植一些玉米、谷糜。
2.1.2 黑土和普典型钙土亚区。
该区主要分布在哈黑公路两侧的岗地上, 包括兴华、民政、柞岗、昌盛、连丰、迎春、中和、祯祥等乡镇。面积88 474 hm2, 占土区面积的47.5%, 土壤类型是中、厚层黑土, 普通黑钙土和草甸黑钙土。地势漫川、漫岗, 土质较肥沃。耕地土壤主要问题:地下水位低, 十年九春旱, 大风次数多, 蒸发量大, 旱象严重, 土壤风水蚀严重。改良途径及主要措施: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 结合搞好防旱除涝, 用养结合, 培肥地力[1]。应积极营造水土保持林, 做好小流域治理。对土壤要实行浅翻深松, 打破犁底层。同时要增施农肥和化肥, 做到测土配方施肥。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
2.1.3 薄层黑土亚区。
该亚区位于哈黑路以东, 主要在德胜乡境内, 面积5 768 hm2, 占该区总面积的3.1%, 其中含有破皮黄黑土。耕地土壤的主要问题是:地势较高, 水资源贫乏, 水土流失严重, 黑土层薄, 耕层板结, 土壤养分含量低。改良途径及措施:营造农防林, 增施农家肥, 实行合理耕作, 注意整地保墒, 适当种植一些浅根系作物[2,3]。
2.1.4 石灰性黑钙土亚区。
该亚区位于哈黑公路两侧的平岗地上, 包括芦河、柞岗、永丰等乡镇, 面积53 941 hm2, 占本区总面积的28.9%。石灰性黑钙土是主要产粮区之一。但由于干旱, 加之土壤表层含有大量碳酸盐, 作物苗期发锈。改良途径及措施:一是增施优质农家肥;二是施煤灰或掺砂改土;三是浅翻深松, 活化土层, 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
2.2 东部农林牧结合草甸土区
该区位于通肯河防洪堤以西, 高河漫淮和低阶地上。全区面积为16 945 hm2, 占全县面积的6.31%。主要土壤类型为草甸土和部分风砂土, 以石灰性草甸土和黑砂土为主, 少部分沟谷有草甸土, 其他土壤类型也有零星分布。该区属于河谷低地, 地势低平, 地下水位高, 水资源丰富, 属于喜湿性作物生长。
2.2.1 草甸土亚区。
该亚区位于通肯河谷低平地上, 包括兴华、德胜、民政、柞岗、昌盛等乡镇, 面积14 838 hm2, 占该区面积的87.6%。土壤类型以厚层石灰性草甸土为主。耕地土壤问题:一是地下水位高, 土质黏重, 土壤冷浆;二是潜在肥力高, 有效性差, 耕性不良;三是水利工程措施少, 局部地块内涝严重。改良利用的主要措施: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修筑条田和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增施热性肥料和磷肥, 掺砂改土提高地温, 充分发挥潜在肥力的作用[4]。该区应重点发展水稻、小麦、大豆作物生产, 搞好轮作。
2.2.2 砂土、草甸土亚区。
该亚区位于通肯河西岸高河漫淮和低阶地上, 主要分布在德胜乡, 面积2 107 hm2, 占土区面积的12.4%。土壤类型以砂土为主, 有部分石灰性草甸土。耕地土壤主要问题:地势低洼, 砂丘易受河水泛滥搬迁, 砂土漏肥漏水, 养分含量低;石灰性草甸土湿、冷、质地黏朽, 耕性不良, 明显缺磷, 伏雨后作物才正常生长, 易贪青晚熟, 受霜害。改良利用的主要措施:大力兴修水利, 防洪排涝。降低地下水位, 掺砂治黏。砂土施河泥或增施热性厩肥, 提高地温, 改善理化性质[5,6]。水源充足的石灰性草甸土应发展水稻生产。砂土地种植花生、马铃薯等作物。
2.3 西部以牧为主草甸土、盐碱土区
该区位于青冈县西部低洼碱沟草原地带, 包括祯祥、新村、中和和劳动、柞岗、芦河等乡镇, 面积55 674 hm2, 占总面积的20.7%, 土壤类型主要是石灰性草甸土和盐碱土。在利用上多属草原和林地。该区地势低洼, 土壤属于碱性, 而盐碱、瘠薄、干旱、内涝是这些土壤的主要问题。今后应采取综合措施治理盐碱、旱涝等问题, 保护好草原, 发展畜牧生产。
2.3.1 草甸土和盐碱土亚区。
该亚区位于新村、祯祥等乡镇西部碱沟草甸子。面积34 519 hm2, 占土区面积的62.0%。土壤以厚层石灰性草甸土为主, 盐化、碱化草甸土也草甸碱土呈复区分布。这类土壤碱性大, 土质瘦薄, 牧草产量低。今后应建设灌排工程, 搞好抗旱、排涝、治碱等工作, 草原要采取浅反轻耙、种植牧草、围栏禁牧等方式, 恢复和发展牧草, 提高草质和产草量, 以促使畜牧业生产大发展。
2.3.2 草甸土亚区。
该亚区位于劳动、柞岗、芦河等乡镇西部的碱沟草原, 面积21 154 hm2, 占该区面积38.0%。大部分为草原碱沟, 少部分为耕地和林地, 主要土壤是碳酸盐草甸土和盐碱化草甸土。火性大, 碱性较强, 地势低平, 地下水位高, 土质黏糗, 牧草质量退化, 单产不高。今后应加强对草场的管理, 实行轮牧和改良更新, 变牧场为割草场, 以适应畜牧业大发展的需要。
2.4 河岸以牧为主的新积土区
该区位于通肯河防洪堤以东的泛滥地上, 包括兴华、德胜、民政、柞岗、昌盛等乡镇, 面积9 613 hm2, 占全县总面积的3.5%, 主要土壤类型是泛滥土和零星分组的沼泽土。区域特点:地势低平, 地下水位高, 河、沟水系纵横, 泡塘遍布, 水资源充沛, 土壤透性较强, 沼泽底地常年或季节性积水, 易受河水泛滥影响。此类土区应林牧渔结合, 重点发展好经济草。搞好规划, 合理开发利用, 做到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 发挥自然优势, 保持生态平衡, 增加经济效益。
摘要:在综合分析青冈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结果基础上, 依据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原则, 把青冈县所有土壤分成了4个区, 8个亚区。根据各区土壤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良利用措施, 以合理利用资源, 实现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地力评价,土壤,改良,利用,分区,黑龙江青冈
参考文献
[1]王恒俊, 李仕成.论宁夏国土整治中土壤利用分区及改良措施[J].水土保持学报, 1989 (1) :60-74.
[2]朱占录.安定区土壤改良对策与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0 (11) :31-32.
[3]周丽芳, 石训文, 祝剑真, 等.上饶市农田土壤改良措施探析[J].江西农业学报, 2007年, 19 (11) :59-60, 104.
[4]陈红英.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7) :133-134.
[5]张清华, 史琢, 韩翠萍, 等.扎兰屯市耕地质量现状与改良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4) :89-90.
土壤改良利用 篇8
1 耕地土壤概况
由于地形地貌基本特征, 云阳县非耕地多, 农耕地少, 按耕地净面积计算, 耕地率 (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小。耕地中又以旱地多, 水田少, 田土比为1∶2.86。旱地中坡地、瘠薄地多, 小块面积多, 平地与厚地少。云阳县有耕地6.56万hm2, 占幅员面积的17.97%, 垦殖指数为5.57%, 其中, 水田2.29万hm2, 旱地4.27万hm2, 分别占耕地的34.9%和65.1%, 农村人口人平耕地0.07 hm2。云阳县1级耕地 (上等肥力) 0.87万hm2, 2、3级耕地 (中等肥力) 3.32万hm2, 4、5级 (下等肥力) 以下耕地2.37万hm2, 分别占云阳县耕地的13.3%、50.6%、36.1%。耕地星落棋布于河谷低坝、低方山坪台、岩溶低山洼地、漕谷、盆地、石灰岩低中山、背斜低山等地形地貌上, 长期以来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导致农业生产不平衡。
云阳县土壤以紫色土为主, 其次是水稻土、山地黄壤、石灰岩土和冲积土。总的分布规律是以背斜或向斜的轴线为中心线, 呈南北两翼对称, 东西条带状分布。紫色土主要分布在向斜内低方山, 单斜低山及深丘区域;水稻土零星遍布于河谷堤坝, 单斜低山下部、地方山坪台、岩溶低山洼地等。水田多属梯田, 旱地坡陡土薄, 有机质含量低, 水利条件差, 蓄水抗旱能力弱。
云阳县气候环境属北回归线以北的东南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季风明显, 四季分明, 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气候特点。小气候、小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年平均气温18.4℃, 年降雨量1165.8 mm, 雨量分布在春夏秋冬各占28%、41%、26%和4%, 形成了“雨热同季”的特点;年平均日照时数1497.3 h。云阳县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尽管雨量丰富、水系发达, 但由于农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200 m以上地区, 常常出现“水在沟中流, 人在坡上愁”的现象, 低位水很难成为灌溉水源, 因坡耕地面积大, 蓄水保水能力弱, 加之水利设施严重不足, 降水的有效利用率低, 有水用不上的矛盾十分突出。云阳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29万hm2, 旱涝保收面积1.22万hm2, 分别占耕地面积的34.88%和18.60%, 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 耕地土壤现状特点
2.1 耕地坡长坡陡, 土壤侵蚀严重
由于地质外营力的剧烈作用, 使云阳县地表破碎, 山大坡陡, 土高水低, 田少地多, 旱地占耕地面积60%以上。据1998年遥感观测, 云阳县水土流失面积2775.79 km2, 占幅员面积的76.07%, 土壤平均侵蚀模数4426 t/ (km2·a) 。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失总面积的85.37%, 年土壤侵蚀1228.63万t, 每年进入江河的泥沙总量达430万t, 相当于土层20 cm的耕地2000 hm2。加上相对高差悬殊, 土壤侵蚀严重, 按照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推算, 现有的4.27万hm2旱地中, 小于5°的有0.42万hm2, 占旱地的9.8%;5°~10°的有0.53万hm2, 占旱地的12.5%;11°~25°的有2.97万hm2, 占69.6%, 25°以上有0.35万hm2, 占旱地的8.0%。据调查, 紫色土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平均每年减薄2~5 cm, 局部地块1季作物就要跑土6~10 cm, 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耕地面积由多变少, 坡度由缓变陡, 土层由厚变薄, 地力由肥变瘦, 耕地质量急速降低, 同时, 致使河床抬高, 山地灾害频发, 农田冲毁, 塘库淤塞, 水利工程寿命缩短, 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2.2 耕地土层瘠薄, 水热矛盾突出
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 20世纪50年代时, 土层1 m以上的厚土占云阳县耕地的26.7%。据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推算, 现有的4.27万hm2旱地中, 土层厚度80 cm以上的0.42万hm2, 60~80 cm的0.53万hm2, 40~60cm的2.97万hm2, 40 cm以下的0.35万hm2, 分别占旱地的9.8%、12.5%、69.6%、8.0%。由于土层瘠薄, 导致耕地的保水抗旱力极弱, 能耐5~10 d伏旱的耕地占51.9%。加上土高水低, 水利资源难以利用, 一遇干旱, 无水灌溉, 水热矛盾突出, 处于“三晴两雨增点产, 一遇干旱垮下来”的靠天吃饭的窘境, 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3 土壤质地较差, 保水保肥力弱
据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 云阳县2.29万hm2水田中: (1) 中壤土水田0.66万hm2, 占稻田的28.8%, 分布在海拔400~800 m的山地平台、河谷平坝, 地势开阔向阳, 光热优裕, 水源基本有保障, 其质地适中, 结构良好, 经旱耐涝, 水热气肥基本稳匀足适, 为1级水稻土。 (2) 粘壤或砂壤土水田0.70万hm2, 占稻田的30.6%, 分布在海拔200~400 m的单斜低山下部及深丘的顺倾坡槽田, 地势开阔向阳, 光热充足, 其耕性尚可, 保蓄力较强, 供肥性能与通透性较差, 全生育期前后不协调稳健, 为2级水稻土。 (3) 粘土、沙土或砾质土水田0.69万hm2, 占稻田的30.1%, 分布在800~1000 m的中山槽谷或阴山, 光照偏少, 水源不足, 区域排水不畅, 通透性差;低山顶部台地和单面山上部的水田, 水源无保证, 土层较薄, 质地过砂过粒, 土壤肥力中等偏下, 养分含量不高, 为3级水稻土。 (4) 重粘、轻粘或中砾质土、多砾质土水田0.24万hm2, 占稻田的10.5%, 主要有冷烂性下湿田、浸水田、深脚烂泥田或粘板型的死黄泥田、白鳝泥田, 或淀板型的闭口沙田、扁沙田等, 这类水田, 或水源严重不足, 或无法排水, 土壤次生潜育化, 土粒高度分散, 泥脚深, 潜育层位高, 土壤养分含量低,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为4级水稻土。
云阳县4.27万hm2旱地中: (1) 中壤土旱地0.50万hm2, 占旱地的11.7%, 分布地形平坦, 开阔向阳, 坡度5°以下, 土厚80 cm以上, 质地适中, 结构良好, 水肥气热协调, 为1级旱地。 (2) 粘壤或沙壤土旱地0.82万hm2, 占旱地的19.2%, 分布地形平缓, 坡度5°~10°, 土层厚度60~80 cm, 保水保肥, 抗旱能力较好, 养分含量中等偏上, 为2级旱地。 (3) 粘土、砂土或少砾质土旱地1.22万hm2, 占旱地的28.6%, 坡度10~25°, 土层厚度40~60 cm, 少砾质轻壤或重壤, 耕性差, 不耐旱, 土壤肥力较差, 为3级旱地。 (4) 重壤或砾质土或轻砾石土旱地1.73万hm2, 占旱地的40.5%, 坡度25°以上, 土层厚度40 cm以下, 保蓄能力弱, 土壤保持母岩颜色, 无明显发育层次, 风化较高, 质地粗, 处于原始成土阶段, 水肥渗漏快, 蓄水保肥力弱, 土壤肥力低, 为4级旱地。
云阳县3级以下耕地 (包括水田、旱地) 面积3.88万hm2, 占云阳县耕地的61.7%, 充分说明了耕地质量差, 为中低产田土, 普遍存在跑土、跑水、跑肥、易旱怕涝等障碍因子, 若这种局面不能扭转, 耕地环境将继续恶化, 最终将陷入一个低水平效益农业生态系统。
2.4 土壤养分缺乏, 耕地肥力降低
土壤养分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据2010年云阳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 云阳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4.55 g/kg, 旱地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10 g/kg的达41.1%;由于有机质含量低, 云阳县土壤碱觖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硼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2.9 mg/kg、9.8 mg/kg、98.7 mg/kg、0.21 mg/kg, 处于缺乏和较缺乏水平的分布区域广、面积大。同时, 土壤酸化趋势明显, 从第2次土壤普查至今的30多年时间, 云阳县耕地土壤中性土减少14.86%, 微酸性土增加8.37%, 酸性土增加3.66%, 呈现由中性土向微酸性土和酸性土转化的趋势。加上云阳县的森林覆盖率低, 农田基础设施差,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耕地资源缺乏有效的保护屏障。目前, 云阳县在肥料施用和土壤用养上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 (1) 耗地作物多, 养地作物少; (2) 氮肥施用较多, 磷、钾肥施用少; (3) 化肥施用增多, 有机肥施用减少, 改良培肥措施少, 致使云阳县土壤有机质普遍缺乏, 农业土壤呈现变酸、变瘦、变板的趋势。
3 改良利用措施
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以及重庆市建设“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要求, 依据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紧紧围绕云阳县耕地土壤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兼顾, 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法, 以科技为先导, 以政策为保障, 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采取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生物措施三结合的办法。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加快耕地地力建设,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1 工程措施
(1) 建立健全坡面水系。合理布设坡面拦、蓄、灌、排水工程, 配套完善坡面水系, 集蓄雨水与排水泄洪相结合, 以增强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同时对原有设施进行恢复, 发挥效益, 做到土不下山, 水不乱流。
(2) 恢复或修建骨干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建成工程的作用, 不断完善骨干水利工程的配套设施建设, 对损毁工程进行修复, 确保正常使用。根据水资源分布情况, 因地制宜地规划一批山湾塘、水库、渠系等水利工程, 争取国家立项投资建设。
(3) 建立完善农田配套设施。改扩建山坪塘, 新修蓄水池, 完善农田灌排和道路系统, 做到引水有渠, 排水有沟, 沉沙有凼, 蓄水有池, 储粪有坑, 耕作有路。
(4) 改造下湿冷烂田。依照地势, 布设排水沟, 开沟排水泄洪, 降低地下水位, 同时建立排灌和道中系统, 做到排灌分家, 道路通畅, 便于机械化耕种。
(5) 治理坡耕地。对地面坡度10~18°的地块实行坡改梯或坡改缓, 采取沿等高线修筑梯坎, 全层爆破改土, 增厚土层, 降缓地面坡度。对小于10°的旱耕地实行聚土垄作, 即旱地分带轮作时, 用预留空行土的土壤作垄, 种植作物, 对预留空行进行浅层爆破或深啄底土层, 形成垄沟, 下季实行垄沟互换。坡改梯和聚土垄作均需完善沟、路、池、凼、渠等配套工程, 以充分发挥改土效益。
3.2 农艺措施
(1) 推行坡耕地分级利用。土层较厚的1、2级旱地, 实行麦/玉/薯3熟;土层较薄的3、4级旱地, 在实施工程改良措施的基础的同时, 推行玉/豆/薯、薯/玉/豆种植方式;5级旱地上种植大豆、油绿豆等抗旱耐作物, 或发展绿肥、饲料, 种草养畜, 因地制宜地栽植经济林、果、药等, 实行多条腿走路, 走粮牧、粮果、粮药相结合的路子, 实行坡耕地的分级利用。
(2) 合理间套轮作。水田改麦 (油) —稻轮作为麦 (油) /豆—稻, 在小春季间作豌豆或胡豆;旱地改麦/玉/薯轮作为麦/豆/玉/薯, 在小春季间作豌豆或胡豆, 大春季间作大豆。在不减少原来3季产量的同时, 增加了豆类作物的产量, 还能培肥地力。
(3) 科学合理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依据耕地资源配置和种植结构情况, 优化施肥方案, 科学研制不同土壤不同地域的肥料配方, 对严重缺硼的土壤现状, 大力施用硼肥;建立完善云阳县配方肥的营销网络, 实行分作物分区域供肥, 保证农户用肥需要, 解决好肥料施用技术到户到田的问题, 做到技术部门分区域因土因作物配方, 肥料企业按方按质加工产肥, 营销人员按时按量供肥, 农民保质保量施肥, 努力提高肥料利用率, 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4) 实行横坡种植。对旱地耕地, 要完善地块排水系统, 改顺坡开厢为横坡起垄开厢种植, 减少土壤侵蚀。
(5) 推广作物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具有促进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的增加, 增加土壤养分的保蓄能力, 提高土壤的通透性, 改善土壤性状, 增加团粒结构等优点。秸秆还田是充分利用光合产物, 维持土壤养分和能量平衡的重要物质基础。作物秸秆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多种作物营养元素。秸秆还田, 不仅能供应作物养分, 而且还能改良土壤培肥能力。
(6) 加强挑沙面土、塘堰泥土倒地、深翻坑土等常年性改土培肥措施的组织落实工作。
3.3 生物措施
(1) 大力发展林业。森林具有涵养水源, 调节气候, 保持水土, 减少自然灾害, 净化空气, 美化环境等多种功效, 是培育良好农业生态环境, 形成耕地保护屏障的重要措施, 加大工程造林和人工护林力度, 努力构建耕地保护屏障。
(2)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将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果还草, 依照区域优势, 发展各具特色的柑橘、油桐、茶叶、中药材等林产品, 亦可实行种植养畜, 发展牧业, 还可栽桑养蚕, 发展蚕桑产业。既能减少耕作对土壤侵蚀, 又可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社会和和谐发展。
(3) 增施有机肥, 提升土壤有机质。要广辟有机肥源, 增施有机肥, 提升土壤有机质, 改良耕地地力。扩大绿肥种植面积, 绿肥既是好肥料, 又是优质饲料。必须紧密配合耕作制度, 因地制宜, 大搞“上山下水”。“增、间、套”见缝插针, 多途径发展绿肥。“上山”即利用荒山荒坡、隙地等发展黄荆、马桑等木本绿肥, 既护坡、又增肥。“下水”即利用稻田、塘、库、堰等空白水面养殖水浮莲、水葫芦和细绿萍等, 既是饲料又是绿肥。充分利用“五边” (河边、堰边、沟边、坝边、路边) 、“四坝” (河坝、库坝、坟坝和林坝) 栽植各种绿肥。“增、间、套”即利用各种轮作的间隙时间, 增种、间种和套作豆科作物或短期绿肥, 以改良土壤质地, 提高有机质利用水平, 提升土壤有机质。
摘要:分析重庆市云阳县耕地土壤的现状与特点, 即坡长坡陡、土层瘠薄、质地较差、养分缺乏等, 提出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生物措施三结合的耕地土壤改良利用措施, 加快耕地地力建设,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以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同水稻秧田的土壤改良与培肥 篇9
一、土壤改良与培肥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创造最适宜水稻秧苗生长的“肥、松、厚”环境。“肥”是指培肥后秧田养分充足,营养成分全面;“松”是指苗床松软,富有弹性,达到干旱不易裂口,有水不板结;“厚”是指土壤耕作层厚,以利种子扎根生长。在选好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离水源近、土壤肥沃、杂草少、无病虫害的田块做秧田的同时,还应认真做好秧田的土壤培肥与改良,这样才能达到为秧苗创造良好生长环境的目的。
二、秧田的土壤改良
1. 土壤质地改良。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由当地成土母质形成,不同成土母质形成不同的土壤质地。做秧田的土壤以壤土(干时手握成团,用手小心拿不会散开;湿时手握成团后,一般性触动不至散开)为好,当用砂土或黏性土田块做秧田时,最好进行改良。
砂土一般能见到或感觉到单个砂粒,干时抓在手中稍松开后即散落,湿时可捏成团但一碰即散的土壤称为砂土。砂质土本身所含养分比较贫乏,而且含水量少,热容量较小,昼夜温差变化大,保肥性差,不利于水稻秧苗生长。这类田块的改良方法有掺入黏土、河泥、塘泥等;翻淤压砂;施用腐熟的细质有机肥;育秧期间勤追肥、勤浇水等。
黏土通常有黏着性,手指间搓捻可塑成长土条的土壤称为黏土。黏质土通气性、透水性差,不利于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起秧和耕作比较困难。对这类土壤秧田,应通过掺入30%左右的砂土、翻砂压淤(在冲积母质中,黏土层的下面一般有砂土层,可采用深翻措施)、施有机肥等方法改良。
2. 土壤熟化度改良。翻耕晒垡,是促进土壤熟化度最有效的方法。各种类型的土壤在冬季进行翻耕晒垡,都能提高土壤的熟化度,改良土壤质地,促进土壤养分腐熟与分解,提高其通气性并增强供肥保肥能力,同时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秋收后,对留做秧田的田块应抓紧翻耕,耕深达到15厘米左右,以实行冬季晒垡冻土,开春后再耕耖拌匀肥土。
3. 土壤通透性改良。若秧田长期积水过多、通气减少,就会导致土壤有毒物质大量积累,对秧苗生长不利。对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的秧田,要挖好田间横直沟,降低地下水位,使土壤干爽疏松,提高其通透性。
4. 土壤酸碱度改良。水稻幼苗适宜在微酸性(pH值为6~7)土壤上生长,过酸或碱性土壤条件不利于秧苗的生长。对酸性过强的土壤,可每年每亩施入20~25千克生石灰,并施足农家肥(切忌只施生石灰不施农家肥,这样土壤反而会变黄变瘦);也可亩施草木灰40~50千克,中和土壤酸性;减少酸性化肥的施用等。对碱性土壤,可每亩施用石膏30~40千克;多施钙质化肥如过磷酸钙、硝酸钙等,以及酸性化肥如硝酸铵等。
三、秧田的培肥
水稻秧田培肥可分3次进行,即冬前培肥、春季培肥和播前培肥。
1. 冬前培肥。培肥时间在冬至前,且以有机肥为主。操作上应注意3点:一是要施足有机肥,通常每亩施用1000~1500千克较腐烂的稻、麦草等;二是要全层施肥且拌和均匀,即采取分次投肥,将肥土拌和均匀后施在15厘米左右土层中;三是配合施用速效氮肥(如碳酸氢铵、尿素、人畜粪尿等),以加速有机物分解。
2. 春季培肥。培肥时间在立春后至水稻栽植前,施用充分腐熟厩肥,每亩施入量为1500~2000千克。施用时间宜早不宜迟,越早越好,以利少量未腐熟的厩肥进一步腐化,并将其与床土拌和均匀。
3. 播前培肥。在播种前,施用45%三元复合肥40~50千克/亩和壮秧营养剂等,以迅速提高供肥强度。施肥时应注意:三元复合肥的施用时间要掌握在播种前15天以上,严防氨中毒导致肥害烧根死苗;壮秧剂应在播前1~2天,按照产品使用说明确定的使用量施用,不能随意增减。
土壤改良利用 篇10
1 日光温室土壤改良的主要策略
1.1 改变土壤团粒结构, 做到黏性适中, 疏松透气
新建日光温室的土壤由于在施工过程中, 经过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的碾压, 严重损坏了土壤的固有结构, 使土壤质地变硬, 容易板结, 针对这种土质可结合有机肥的施入并对温室土壤耕层进行深翻、破碎、整平等作业, 以加深耕层, 从而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容水量。需要注意的是深翻时最好是通过人工进行, 翻深度尽量达到40~50cm, 可以把原本坚实、无结构状态的土层翻下去, 把下层具有较好结构性的土壤翻上来, 恢复土壤耕层和团粒结构。另外, 还可以通过换土的方式进行改良。换土主要就是“熟土”换“生土”, 也就是将经过多年种植利用的耕作层土或当年的葱蒜地土转移至温室内, 并结合当地土壤质地, 采取适当措施调整土壤的组成成分, 主要是在粘质土壤中适当掺入沙土, 在沙土中掺入粘土, 以增加土壤的空隙度, 改善土质。
1.2 结合耕作增施有机肥、绿肥,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新建温室可通过秸秆返田, 并结合充分腐熟的牛粪、羊粪等含木质素、纤维素多的有机肥一并施入, 来加快土壤中腐殖质的形成, 尽量少施含速效性养分多且分解快的鸡粪、猪粪等肥料, 可结合土壤消毒处理, 一般在7~8月份, 气温达35℃以上时, 将施过有机肥的土壤深翻后, 按照每1m2土地50ml甲醛, 兑水6~12l的比例配制药液, 均匀喷洒在播种地上, 并用透明吸热薄膜覆盖好, 闷棚15~20d, 此时温度可以达到50~60℃, 不仅可以杀灭土壤中的病菌, 而且还能将有机质充分腐熟, 与土壤相融。此外, 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的方式来增加土壤碳素与速效性氮、磷、钾矿质等营养, 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主要是在温室作物种植前, 种植油葵、苜蓿、豆类等绿肥作物, 待其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将其翻入土壤, 或直接将收获的绿肥茎叶切成10~20cm长, 然后撒在地面或施进沟里, 随后翻入土壤中, 一般入土深约20cm, 沙土可深些, 粘土适当浅些。
1.3 调整种植结构, 合理安排茬口
由于在固定地块连续多年种植有限的作物品种, 使得连作障碍日益严重;而设施农业本身属于高密度的栽培方式, 更为病害病原菌的积累、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条件。进行轮作可合理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 破坏了病虫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 减轻了病虫害的发生。一般连续种植几茬蔬菜瓜果后, 栽培玉米、高梁或苏丹草等, 避免在同一块地上反复种植同一种作物。以此降低土壤盐分, 改善作物根际环境, 从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2 日光温室耕作土的可持续利用
日光温室由于土壤温度和湿度一般都高于露地, 所以加快了土壤养分的转化和有基质的分解速度, 导致营养失衡。其次, 日光温室内土壤一般较少受雨淋, 随着水分蒸发, 土壤表层的盐分浓度过高, 病原菌集聚, 不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此, 在日光温室的使用过程中, 应注重种地养地, 使土壤具备可持续利用的能力。
2.1 适当进行换土, 轮作倒茬, 种地养地
常年耕作的土壤成为了多种病原物越冬的场所, 因此, 应在高温季节将温室内土壤深翻暴晒3~15d, 可杀死大量病菌孢子、菌丝和害虫虫卵;或者考虑将耕作层的土壤直接换掉, 消灭初侵染源。避免连作, 在主要作物生长期内, 合理间作豆类 (如四季豆、豇豆等) 和叶菜 (如油白菜、生菜、菠菜、小白菜等) , 达到间作养地, 种养结合的目的。
2.2 科学施肥, 发展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通过测土进行配方施肥, 尤其是经过几年的种植, 温室内的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已相当丰富, 此时应增施微生物肥、微肥等。有机肥方面要增施利于腐殖质形成的腐熟的作物秸秆、厩肥、马粪、牛粪等。
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将稻壳:草炭:烘干鸡粪按2:1:1比例配方的有机质填充于种植槽内, 配合滴灌的使用进行栽培, 有机质在使用2个生长季节后, 还可将其作为肥料施人土壤中, 综合利用。
摘要: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的日光温室建设起步晚, 发展潜力大, 但长期形成的土质存在表层积盐、有机质含量差等诸多问题, 从而阻碍了作物的正常生长。本文从改变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等方面入手, 阐述了新建日光温室土壤改良以及后期可持续利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