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建议

2024-09-25

改良建议(精选8篇)

改良建议 篇1

湖北省秭归县是全国发展脐橙最早产区之一, 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以“秭归脐橙”为主的柑桔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截止目前, 全县柑桔总面积达1.53万hm2, 产量突破20万t, 柑桔产业成了老百姓名副其实致富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但随着市场变化, 80%以上果园逐渐老化, 品种逐渐退化, 主导品种罗脐的市场竞争力日渐减弱, 销售价格逐年下滑, 秭归以脐橙为主的柑桔产业面临前所未有严峻挑战。为破解柑桔产业发展瓶颈, 秭归多年来开展了柑桔品改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为此, 笔者深入品改主产区走访座谈、实地调查, 综合形成了以下肤浅认识, 现简述如下, 与各界同仁共勉。

1 柑桔品种改良主要成效与经验

1.1 主要成效

1.1.1 品种结构得到优化。

据调查, 秭归县从2000年开始推行柑桔品种改良, 至2009年底, 累计完成柑桔品改5500hm2, 全县柑桔优良品种面积已达1.04万hm2, 占总面积的68%。早、中、晚熟柑桔比例分别为5.3%、80.2%、14.5%, 柑桔生产已基本形成了品种良种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一体化、销售品牌化、服务社会化新格局。

1.1.2 效益得到提高。

如秭归县郭家坝镇邓家坡村是全县最早发展脐橙的柑桔大村, 脐橙面积有266.7hm2, 2005年当脐橙价格逐渐下跌时, 该村掀起了柑桔品改的热潮, 到目前已全部完成品改, 其中红肉脐橙100hm2, 伦晚脐橙66.7hm2, 其余的全部为纽荷尔脐橙。当普通罗脐橙品种的价格只有0.7元/kg时, 该村的红肉脐橙价格卖到3元/kg, 伦晚脐橙单价高达10元/kg以上, 全村200万kg晚熟脐橙增收540万元。农民从柑桔品改中得到了实实在在好处。

1.1.3 品改技术不断完善。

据调查, 当地多数农户能达到“一年高接、二年恢复、三年丰产”的目标。通过不断探索, 全县形成了3种成功的品改模式, 即双改双增模式 (改密改种增产增效) 、成片品改模式 (对密度合适的幼龄果园整体改换良种) 、隔行隔株模式 (为确保当年有一定的产量对密度合适的成龄果园采取隔行或隔株的方式改换良种) , 并因地制宜、因园制宜得到了普遍推广, 有力地推进了柑桔品改工作。

1.1.4 品牌得到提升。

通过品改, 秭归红肉、伦晚等特色品种不断发展, 深受消费者青睐。2009年, 在普通罗脐滞销的情况下, 纽荷尔、长红、福本、红肉、伦晚等优质脐橙市场销售一路走高, 均价超过罗脐的2~10倍, 做到了应销尽销。在北京举办的“秭归脐橙节”, 全国20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大大提高了秭归脐橙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1.2 主要经验

一是统一规划布局。海拔300m以下脐橙生长最适宜区, 建设晚熟脐橙生产带, 300~500m脐橙生长适宜区, 规模发展中熟脐橙带, 500~600m (非长江边不超过550m) 脐橙生长次适宜区, 发展早熟脐橙生产基地。泄滩乡适当发展优良夏橙品种, 屈原镇适当发展地方良种———桃叶橙, 沙镇溪适当发展特色品种———椪柑。二是统一品种定向。突出晚、优、特、新品种,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具体品种定向:晚熟类以能晚、红肉脐橙等为主, 中熟类以纽荷尔、奈维林娜脐橙等为主, 早熟类以早红或福本脐橙等为主, 夏橙以蜜奈、奥林达等为主, 桃叶橙产区则重点开展品种提纯复壮及扩大板块规模。三是统一种苗、接穗管理。结合秭归实际, 确定县柑桔良种苗木繁育中心和县柑桔良种示范场为全县柑桔品改无病毒种苗、接穗的供应单位, 县种子管理站和县特产中心为全县柑桔品改采穗圃的审定单位。县种子管理站负责监督、登记和建档备案。苗木和接穗调配, 分乡镇统一组织柑桔品改计划申报、接穗调运, 分村发放接穗, 集中连片品改。四是统一品改要求, 坚持“四不”。树龄25年以上的衰老果园不品改, 以推倒重建为宜;多次高接换种的树不再进行品改;海拔600m以上、非长江河谷地区550m以上的果园不进行品改;零星分散不纳入品改规划, 重点支持规模成片集中品改。五是统一品改政策。实行以奖代补激励政策, 凡严格按照柑桔品改统一标准实施, 并经检查验收达标的, 政府将给予一定资金补贴, 以充分调动广大柑农品改积极性。

2 存在的问题

2.1 盲目品改、品种混杂

过去, 部分柑农由于缺乏市场信息, 对市场风险担忧, 常自行多品种引种自行改接, 相当普遍的农户果园内品种多达4~6个, 既不能形成优势品种规模效益, 也不便于管理和销售。

2.2 零星分散, 不成规模

因集中成片品改, 影响柑农收入1~3年, 推行阻力非常大。集中成片品改达到3.33hm2的极少, 零星散户较多, 影响了整体品改的效果。

2.3 技术粗放, 管理不到位

一是部分品改对象选择不当。因怕品改影响现实收入、短期效益, 大多数农户首先选择立地条件差、树龄大、零星分散的老果园进行品改, 有的砧穗不配套, 不仅品改效果差, 反而加速了树势衰老, 收效甚微甚至无收。二是果园密度过大, 没有疏株间伐, 品改效果不能充分发挥。三是嫁接芽头或多或少, 嫁接部位不规范。有的芽头过多的达100个芽以上, 造成树冠郁闭;有的芽头偏少, 树冠偏小, 不能丰产;有的在树冠内侧嫁接, 方向没错开, 间距过密。四是抹芽摘心和病虫防治不及时, 影响树势生长, 不能形成丰产树形。五是注重多次高接换种, 忽略了以推倒重建为手段的新发展, 导致了品改树体生长势不强、感病严重、早衰现象突出, 难以形成立体结果冠面, 有效结果年限缩短。

3 几点启示及建议

3.1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

充分发挥政府及新闻媒体对柑桔品改工作的引导作用、政策推动作用和舆论导向作用, 不断提高广大柑农的品改意识、科技兴业观念, 使品改工作真正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为和要求。在此基础上, 县、乡联动,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多渠道捆绑农业、林业、水保、移民等各类项目资金, 广泛吸纳民间资本, 加大柑桔综合改造资金扶持力度, 视不同的改造模式采取以奖带补方式, 给予一定资金扶持, 从根本上解决好柑农现实生活等实际问题。

3.2 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

充分发挥科技对柑桔品改工作支撑作用, 真正把品改工作统一到规范的模式和技术上来。对植株密度在80株/667m2以下, 树龄在25年生以下且树势健旺的果园, 根据区域规划布局, 实施全园高接换种;对老品种植株密度在80株/667m2以上, 树龄在25年生以下且树势健旺, 但必须先疏移 (或间伐) 间栽树, 再对永久植株进行全园高接换种 (改密改种结合) ;对树龄在25年生以上的衰老果园, 须实行整体推倒, 重建新园;对已经2次以上换种的单株, 虽然植株目前依然表现生长旺盛, 但为了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延长其有效经济结果年限, 原则不宜高接方式改良品种, 提倡以推倒重建为宜。

3.3 高接换种树种的选择须考虑砧穗亲和力

从调查情况来看, 基砧为枳再高接长红脐橙, 表现为树体长势弱, 易早衰和感病等;基砧为红桔则相反, 但须采取以环割、剥皮等促花保果等措施, 才能丰产丰收。因此, 在今后高接时, 应引导柑农合理选择砧木和品改对象, 采取弱势砧木 (枳) 上高接生长势强的优良品种, 如在换接伦晚时, 可考虑优先选择以枳为基砧;强势砧木上 (红桔、枳橙等) 则高接生长势相对弱的品种, 如高接红肉脐橙便可选择以红桔为砧, 有效进行优势互补, 实现丰产优质。

3.4 高接芽头数及分布

据实践看来, 一般原则上须坚持“低位、少芽、分层”, 单株芽头数以不超过15个为宜的高接方式。同时, 还应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思想, 做到因园、因树制宜, 树冠大适当增加单株高接芽头数 (但最多不得超过50个) , 以保证高接树尽快恢复树冠, 早结丰产。

3.5 中间砧的处理

无论是春季或秋季高接, 为避免树体失去严重平衡, 养分不能正常输送, 致使根系严重坏死等, 均不宜实行露骨的方式高接, 应在较低部位保留一定数量的弱枝, 待接芽萌发后视具体情况陆续剪掉。

3.6 切实强化高接后期科学管理, 全面落实“五及时”管理技术

即及时检查成活率, 对成活率低于80%的须抓紧时机补接;及时解膜清砧, 促进接芽早萌发;及时抹芽摘心, 促使树冠早形成;及时施肥补养 (1梢1肥) , 确保树体生长健壮;及时病虫综防, 确保植株健康安全。

改良建议 篇2

关键词 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02

1 重庆市无公害蔬菜栽培模式的现状

目前,重庆市无公害蔬菜栽培主要在大渡口区、万州区、沙坪坝区等,且存在着经济效益有明显差异的良种栽培模式(见表1和表2)。通过从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分析,无公害蔬菜产量、经济效益较高的栽培模式见表1;无公害蔬菜产量、经济效益低的栽培模式见表2。

表1中有2套栽培模式是典型的重复类型(编号1-3、1-4),而且表现很好,一是莴苣重复作,二是葱类重复作。莴苣是前根性蔬菜,对土壤酸碱度和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耐重复作,前提条件是没有发生严重病害,莴苣本身的虫害极少,病害主要是霜霉病,多发生在春秋雨水较多的季节,只要注意通风、排水、降低空气湿度就可以减轻危害。

2 重庆市无公害蔬菜栽培模式改良建议

2.1 实行间、套作复合立体结构栽培

根据不同蔬菜对成长环境的不同要求,充分利用各类蔬菜生育期的时间差、植株形态的空间差以及对外部因素要求的环境差进行间、套作,形成复合立体结构栽培,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和作物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密度,以保证充分的通风透光。合理的栽培密度是指既有利于植株个体的发育,又有利于作物群体的生长。间作套种的作物必须合理搭配,以达到互补互利的目的。

2.2 发展无土栽培模式

无土栽培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非常普遍,其基质可选材料十分广泛且要求不高,经过消毒后即可使用;另外,可在配制好的营养液中生产蔬菜。无土栽培的蔬菜无污染,优质高产,降低了蔬菜对自然环境条件的要求,开辟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新途径。现在重庆市很多个区县都已有无土栽培的案例。

2.3 预防为主,多种方式防治虫害

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的方法科学预防虫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防虫治虫产品的使用。对于出现的病叶、病株和病残体应积极清除,并采用深埋或焚烧的方式杜绝隐患。物理防治虫害可通过银灰膜驱避、防虫网隔离、杀虫灯或黄板诱杀等方法,安全有效。

2.4 根据重庆各地区地理条件科学管理大棚

为保证农作物受光均匀,搭棚方向必须为南北走向。为了控制大棚湿度,大棚四周要挖深沟保证排水,同时给棚内菜畦覆盖地膜。大棚内的通风降温、降湿管理应视天气情况而定,寒冷天气宜中午通风,15:00前及时覆膜保温;随着天气转暖,棚内温度上升,应逐渐加大通风量,直至去掉裙膜及全部薄膜,改用遮阳网。

2.5 根据重庆市的地形地貌科学灌浇,采用灌溉新方式

由于重庆市整个地形由低山和丘陵组成,灌溉要根据天气与作物的情况进行科学调整。蒸发量大的天气多灌;阴天、冷天少灌或不灌;中午叶片不萎蔫则不灌,轻度萎蔫的少灌,反之要多灌。暑夏浇水必须在09:00前或17:00后进行,避免温度过高导致水分流失。沙壤土地块经常灌,黏壤土地块要挖深沟排水,低洼地要小水勤浇,排水防涝。

3 结论

重庆现有的无公害蔬菜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但模式经济效益有高有低,可进行间作、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等方面的改良,本文为重庆无公害蔬菜栽培提供参考。

关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良建议 篇3

大学生村官制度, 自诞生至今, 日趋完善, 已成为我国当今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虽然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成效明显,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村官融入基层、沉入基层, 参与村内各项具体事务, 如何通过完善制度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这些问题影响着大学生村官们, 更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的大局。

二、问题评估

( 一) 部分准大学生村官的目的“不纯”, 难以胜任村官职务

相关调查显示, 部分大学生村官以加分和享受优惠政策为目的。“大学生村官制度纯粹是为了暂时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村官只是一个跳板”, 此类观点在基层党政部门极为盛行,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也是抱此目的而做大学生村官。“村官”几乎不在村里, 更像是镀金的大学生, 无法胜任村官职务。有些村官动机不纯, 来基层做村官是只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和抓紧时间备战各种考试。同时没有下基层了解村情、民情, 为村里做点事更是不可能了。少数大学生村官思想动机不纯, 确实留给基层群众不良的印象, 导致对整体大学生村官认知上的偏差。

( 二) 大学生村官职业风险难以化解, 难以专注农村建设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一线工作普遍面临着一定的职业风险。部分大学生村官为谋出路在一开始便筹备二次择业, 囿于用人单位“凡进必考”的模式, 多在村官任期中准备考试, 无心工作。部分大学生选择基层创业, 同样面临着创业资金支持不到位的问题。

( 三) 大学生村官自我认同感缺失, 凝聚力缺乏

一个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有相当数量的, 也是极其特殊的, 然而这部分大学生村官群体确是被分而治之, 缺乏实际有效的沟通交流, 使得本来极具群体优势的大学生村官们, 成为了单独作战的个体, 群体归属感十分薄弱。大学生村官们在遇到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后, 没有相似经历的同胞求教, “外来”的经验又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缺乏实用性。

( 四) 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和考核存在一定缺陷

相关组织部门缺乏对于大学生村官群体实质的关心和培养, 多局限于宣传典型, 而实际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开展较少。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缺乏严明统一的标准, 很多地区工作“干好干坏都是优秀, 干与不干都是合格”。相关部门与大学生村官的合同决定大学生村官需通过考试解决再就业问题, 或者找到其他出路。

三、方案建议

( 一) 选择适合的人才任职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设计是为了解决就业, 这种观念在根本上限制了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发展。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要义在于“建设”。回到选拔这一问题上, 我们认为选拔时对新录用人员应逐渐提高门槛, 控制数量, 提高质量, 逐渐弱化考研加分、考公务员加分等政策, 提高工资待遇, 注重业绩考核评估的方式建立淘汰机制等办法。除此之外, 在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之中, 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大涉农专业的比重。应该让更多的涉农专业的大学生进入村官行列, 以便他们发挥特长, 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二是增加本土化因素。将大学生村官分配到自己的家乡, 以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新工作, 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

( 二) 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

第一, 禁止地方政府截留大学生村官。让大学生村官到任职的村级组织进行工作。为彻底解决截留问题, 可建立严格的规范制止截留行为, 并设立地方设巡视员, 监督各级政府的执行情况, 巡视员可由上级组织部门任命管理。

第二, 村委任职2 - 3届即6 - 9年的优秀大学生村官, 自动转入编制内。根据调研团队的数据分析, 超过40% 的大学生村官希望成为公务员, 所占比例最大。单纯以考试来决定编制对其说稍显不公, 故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编制问题, 而并不单单依靠考试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第三, 完善创业政策, 保障其贯彻落实。创业是发挥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作用的重要环节, 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带动就业有着积极的影响, 建议设立专门的创业政策监督执行机构, 监督此政策的落实, 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扶持力度。

第四, “解决大学生村官留村之忧”。把大学生村官待遇保障纳入基层党组织建设考核内容, 督促基层党组织加强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帮扶。

第五, 各乡镇机关干部、村主要负责人与“大学生村官”结成帮带对子, 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办法, 传经验、教方法、带作风, 帮助他们提高能力、健康成长。

( 三) 鼓励支持大学生村官社会性团体的建设

建议相关部门鼓励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成立大学生村官协会等自我服务性组织, 组织团体定位为服务大学生工作生活、解决大学生村官部分诉求的自治性组织。村官协会可以帮助大学生村官更好的融入就职的环境, 帮助大学生村官正确把握政策信息, 传授基层工作的技巧, 进行创业的培训指导,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

( 四) 参照“企业模式”管理大学生村官

建议管理上将年限、业绩与待遇挂钩的机制, 使得人才不易流失。将工作年限和取得的业绩同待遇挂钩, 将大学生村官所获利益与工作绩效直接挂钩, 避免拖沓, 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干得好的优秀大学生村官考虑为其解决编制问题, 并且开放优秀大学生村官进入乡镇地方政府领导集体, 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

为了更好的把加强管理作为促进“大学生村官”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区县组织人事部门与“大学生村官”逐一签订聘用合同, 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规范“大学生村官”的履职行为。

( 五) 建议把选调生模式纳入大学生村官制度

建议相关部门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 有针对性地适量招录, 将其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作为试用的公务员, 一部分作为试用的事业单位编制人员; 入职后, 将他们派往村“两委”工作一定时间; 期限结束后, 经考核合格的, 一部分人转入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任职, 另一部分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经过选举程序成为村“两委”成员, 但保留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干部资格。

( 六) 建议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力度

目前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主要有两方面: 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但是根据调查了解到培训的内容多集中在政治理论、宏观内容上适合农村基层具体政策和科技知识的内容并不多。并且村官们对于培训的效果认同度也不高, 这反映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存在不足, 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需求。

加强对村官培训的实效性。对于岗前培训,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将岗前培训的阵地提前到高校。在高校中加大对农村工作和农业知识方面的系统讲授, 让有志于当村官的大学生能够及早地了解“三农”。二是任职前的培训。要精选授课人员, 加强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营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特别是要注意讲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 同时做好对村官的心理辅导。三是关于在职培训。应增强培训教师与村官的互动性, 注重解决村官们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侯伟.“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10 (10) .

[2]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7) .

改良建议 篇4

1.1 黄牛冻配改良情况

按照“统一规划布局, 统一物资供应, 统一技术培训, 统一收费标准, 统一管理制度”的“五统一”管理方式, 目前凉州区建成黄牛冻配改良点235个, 形成了区有供精中心、乡有服务站、村有冻配点服务半径不超过2km的黄牛冻配改良服务体系, 大力开展以西门塔尔牛为父本的黄牛杂交改良, 积极扩大夏洛来、利木辛等优质肉牛的三元杂交。经过3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全区牛改数量占到全省牛改数量的1/5, 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在西杂牛中, 一代西杂牛占6%, 二代以上西杂牛占94%。据测定, 出栏牛平均体重550kg, 个体产肉量达300kg, 育肥期平均日增重达1.04kg以上。黄牛冻配改良技术的推广普及, 使全区牛良种化程度、出栏率、产出水平、日增重明显提高。

1.2 瘦肉型猪杂交改良

抢抓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的机遇, 在白猪育种场、和农牧业公司和威达牧业公司建立了3个种公猪站, 建成标准化猪舍、化验室等基础设施, 配置了精液配送车, 购置了采精、化验、分装、储存、输精等设备, 选择性能优良的杜洛克、约克、长白种公猪作为供精种公猪, 向各配种点保质保量及时供应精液。形成了区有供精中心、乡有供精点、村有配种员的三级猪人工授精服务网络, 全年完成能繁母猪人工授精授配5万头, 猪人工授精覆盖率达到81.4%, 生猪良种化程度达到99.5%。

1.3 绵羊杂交改良

凉州区在国家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和财政资金扶持下, 以肉用方向发展为重点, 采取良种引进与杂交繁育相结合的模式, 积极引进特克塞尔、无角陶赛特、萨福克、杜泊等肉用种公羊10000多只, 开展“肉羊×小尾寒羊”的二元、三元杂交改良, 提高羊肉品质和产肉率;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成2个省级种羊场, 开展纯种肉羊的扩繁, 现已形成种羊场, 规模繁育场扩繁, 农户自繁三级生产体系, 加快了肉羊良种引进改良步伐。

1.4 良种鸡推广

通过外地引进与区内孵化的方式, 引进迪卡、罗曼、爱维茵、三黄等蛋、肉鸡, 大力推广良种鸡生产。2015年推广良种鸡480万只, 鸡的良种化程度达到100%。

1.5 新品种引进培育

为推动牛羊产业转型升级, 引进黑牛冻精积极开展黑牛杂交繁育、纯繁扩群和示范养殖, 通过山东黑牛与西杂母牛杂交, 培育“凉州黑牛”;依托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肉牛新品种选育项目, 通过弗莱维赫和西杂母牛杂交, 培育“河西肉牛”。通过杜泊、萨福克和小尾寒羊杂交, 培育“凉州肉羊”, 进一步提高肉牛肉羊个体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

2 存在的问题

2.1 绵羊杂交改良步伐不快, 良种覆盖率低

一是财政在绵羊杂交改良上的专项投入资金少。近几年, 财政每年平均下达生猪良种补贴资金280万元、奶 (肉) 牛良种补贴资金130多万元, 绵羊改良仅为8~16万元。二是种羊繁育场建设数量少、生产规模小。繁育场所生产的种羊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部分养殖户仍需到外地引种, 不仅成本高、疫病风险大, 而且引进后未能进行科学的选育, 后代优良性能逐渐退化。

2.2 品种改良队伍不稳定, 技术力量薄弱

一是绵羊改良主要是规模养殖场 (户) 通过引进肉用种公羊进行本交繁育, 而羊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存在操作难度大、受胎率不高等问题, 几乎没有专业改良技术人员从事羊人工授精。二是从事牛改人员中45岁以上的占73.2%, 35岁以下的占15%, 牛改技术人员老龄化, 且改良工作脏、苦、累, 年轻人不愿从事此项工作, 并受到配种效益的影响, 出现青黄不接、人员不稳定的情况。

2.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改良设施设备不完善

部分改良点存在设施简陋设备不全等问题, 又无品种改良专项经费更新设施设备, 严重影响了品种改良工作的开展。

3 对策建议

3.1 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加大对种畜禽场、良种引进、良种推广工作的投入, 特别要加大在种羊繁育场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二是制定基础母牛补贴政策, 对规模养殖基础母牛给予补贴, 以调动基础母牛养殖积极性, 从根本上保障肉牛生产的可持续性;三是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投向畜禽改良工作中。

3.2 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

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指导、印发技术资料等方式, 组织养殖场 (小区) 、规模养殖户及畜禽品种改良技术人员, 从人工授精技术、畜禽杂交改良技术、畜禽良繁体系建设、现代畜牧业发展理念等方面开展畜禽改良技术培训, 提高畜禽品种改良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水平。

3.3 提高基础母畜养殖水平和比重

加快良种母牛、良种母羊繁育场建设, 积极引导农户选留适龄基础母畜, 示范推广母畜先进生产管理技术, 不断扩大能繁母畜饲养数量, 提高母牛利用效率、母羊繁殖率和羔羊成活率, 推进母畜养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摘要:凉州区畜禽改良工作依托畜牧良种补贴项目, 坚持引种和培育相结合、繁育和推广相结合的原则, 大力实施“良种工程”, 推进黄牛冻配改良、瘦肉型猪杂交改良和绵羊改良改良, 加快新品种引进培育, 畜种生产性能和品质明显提升。本文通过对凉州区黄牛、瘦肉型猪、绵羊及种鸡改良现状进行分析, 找出畜禽改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畜禽改良的对策建议, 为凉州区畜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凉州区,畜禽改良,良种工程,黄牛冻配,瘦肉型猪,杂交改良,绵羊改良,鸡改良,新品种引进,培育,对策建议

注释

改良建议 篇5

一、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现状

2006年开始, 我们在全县17个乡镇选有代表性水稻田, 取土样1600个, 经测定得出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缓效钾、速效钾、中微量元素、pH值等数据20800个。综合结果如表1。

二、土壤养分现状分析

本次测定结果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比较, 根据全国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 (表2) , 具体分析台安县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如下:

土壤酸碱性按照pH值分为:<4.50为强酸性、4.51~5.50为酸性、5.51~6.50为弱酸性、6.51~7.50为中性、7.51~8.50为碱性、>8.50为强碱性。

1. 有机质

平均含量为11.6克/千克, 变幅7.1~44.0克/千克, 比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 (平均值为14.3克/千克) 下降2.7克/千克。其中含量增加出现的频率为33.3%, 含量降低出现的频率为66.7%, 有机质含量总的趋势是降低。按全国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为四级, 土壤含量缺乏。

2. 全氮与碱解氮

全氮平均含量为1.19克/千克, 变幅0.69~1.99克/千克, 比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 (平均值0.80克/千克) 增加0.39克千克, 其中增加出现的频率为85.2%, 含量降低出现的频率为14.8%。按全国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为三级, 土壤含量中等。

碱解氮平均含量为94.56毫克/千克, 变幅52~163毫克千克, 比第二次土壤普查 (平均值69.75毫克/千克) 增加14.81毫克/千克, 其中增加出现的频率为89.5.5%, 含量降低出现的频率为10.5%。按全国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为三级, 土壤含量中等。

3. 速效磷

平均含量为19.44毫克/千克, 变幅7.9~79.4毫克/千克, 比第二次土壤普查 (平均含量为4.02毫克/千克) 增加15.42毫克/千克, 其中含量增加出现的频率为93.3%, 含量降低出现的频率为6.7%。按全国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为三级, 土壤含量中等。

4. 速效钾

平均含量为59.3毫克/千克, 变幅27~125毫克/千克, 比第二次土壤普查 (平均值为116.6毫克/千克) 降低57.3毫克/千克, 其中增加出现的频率为1.5%, 降低出现的频率为98.5%, 按全国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为四级, 土壤含量缺乏。

5.pH值

土壤pH值平均为6.5, 变幅4.8~8.0, 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平均值为6.9。其中pH值上升出现的频率为42.8%, 保持原值出现的频率为14.4%, 下降出现的频率为42.8%。由此可见, 土壤pH值平均值下降0.4, 呈弱酸性。

三、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应采取的措施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比较, 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 速效钾降幅达49.1%;pH值变化不大, 稍微偏酸。总体状况是:有机质不足, 严重缺钾, 普遍缺氮, 磷元素中等, 氮、磷、钾比例失调。为此应采取如下措施:

1. 增施有机肥

增施有机肥是改善土壤状况、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其它养分含量最有效的办法, 每公顷最少施用量应在45立方米以上。

2. 增施生物有机肥

增施生物有机肥, 可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增加土壤活性, 促进缓溶性营养元素的释放量。

3. 秸秆还田

稻草是水稻的副产品, 含有相当数量的营养元素。采取高留茬的方法使稻草直接还田, 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 提高土壤肥力。

4. 秋翻晒垡

水稻收获后深翻30厘米晒垡, 促使还原物质氧化和土壤有机质分解, 增加有效养分含量, 改善土壤的结构, 进一步发挥土壤的潜在肥力。

5. 配方施肥

根据测土结果, 结合水稻需肥规律、产量指标和施肥水平等配方施肥, 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 科学施用氮、磷、钾肥、锌肥、硅钙肥和微量元素肥料, 尤其要增加钾肥、硅钙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量, 适当增施氮肥, 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摘要:2006年开始, 台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工程, 对包括14666公顷水稻在内的耕地土壤开展了土壤养分分析测定工作, 基本查清了台安县水稻田土壤养分现状。把台安县水稻田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的测土数据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较, 分析现状, 并针对实际情况, 提出具体改良措施。

改良建议 篇6

1 现状

巍山县辖10个乡镇, 其中山区 (占总面积的93%) 6个、坝区 (占总面积的7%) 4个。2012年, 全县存栏牛10.0万头, 出栏牛8.6万头, 出栏率86%。目前, 全县建有人工授精改良点50个, 其中山区29个、坝区21个;还有异地人工授精点23个, 基本以山区为主。存栏牛中山区占65%, 坝区占35%;改良牛中山区占40%, 坝区占60%;开展异地人工授精的山区占80%, 坝区占20%。

巍山县自从实施良种冻精补贴及相关政策后, 黄牛改良工作得到了很大程度地发展, 养牛提质增效, 更加激发了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巍山县2008-2012年使用冻精改良黄牛116 391头;受胎101 600头, 平均受胎率87.29%;产犊牛91 643头, 其中成活88 266头, 达到犊牛平均成活率96.30%和繁殖平均成活率75.85%的好成绩。具体见表1。

目前巍山县的改良牛中, 以西门塔尔牛冻精与本地牛杂交的后代居多 (占80%左右) , 改良牛在体型、体重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本地牛及其与不同品种牛 (包括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短角牛、海福特牛和BMY牛) 冻精杂交的改良牛初生至24月龄的体重统计见表2。

通过差异显著性分析发现, 本地牛与改良牛各阶段体重之间均差异极显著 (P<0.01) , 而各改良牛之间差异不显著 (P>0.05) 。说明改良牛具有非常好的杂交优势, 改良效果好, 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注:牛群体重资料从6月龄后主要是母牛, 因为公牛作为商品牛出售或育肥生产牛肉了, 其体重数据在农村饲养条件下就很少或几乎没有。同列数据标有不同大写字母者,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标有相同大写字母者, 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2 发展建议

2.1 优化杂交组合

根据巍山县多年来开展黄牛改良取得的成果, 结合长远发展的需要, 建议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母牛群, 把现有的本地母牛及其杂交母牛作为改良的基础母牛, 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养牛户的投入, 而且母牛群已适应当地环境, 是非常难得的基础牛群。同时, 总结巍山县多年来在黄牛改良方面的经验并分析改良效果发现, 在现有基础母牛群条件下, 引进父本牛冻精进行改良, 就可获得很好的改良效果。

1) 山区、半山区及部分坝区。以引进BMY牛作为终端父本为主, 对现有母牛群进行改良, 为生产中高档牛肉的育肥牛提供牛源。BMY牛是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自1984年至今通过婆罗门牛、墨累灰牛和云南黄牛杂交选育的适于热带亚热带甚至暖温带环境饲养的优良牛种, 具有耐热、抗蜱、生长快、产肉多、肉质好、繁殖率高等特性。BMY牛及其杂交牛是生产高档牛肉的重要牛源, 这一点在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的众多研究成果中已得到证实, 该院已经用BMY牛及其杂交牛生产出A4级雪花牛肉。

2) 坝区。若需改良泌乳牛, 可引进弗莱维赫牛冻精进行人工授精, 以扩大泌乳母牛基础母牛群规模, 满足人们对乳制品的需要, 解决乳畜缺乏的问题;若需改良肉用牛, 可引进安格斯牛冻精进行人工授精, 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2 实现良种良法

众所周知, 动物的表现型30%来自遗传因素, 70%来自环境因素 (特别是饲养管理) 。目前巍山黄牛改良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做到良种、良法, 即只注重改良、不注重饲养, 这样就不可能把优良牛种的遗传资源发挥至极限, 部分区域的改良牛甚至还出现过“生出来像‘爹’、饲养后像‘妈’”的不良现象。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之一在于种植优质牧草 (如紫花苜蓿、黑麦草等) , 并利用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制作青贮饲料等, 为改良牛群提供量多、质优的饲草饲料, 确保改良牛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 提高养牛效益。

2.3 加强犊牛培育

1) 提早进行诱食。从哺乳期 (即犊牛10日龄后) 开始, 就要对犊牛进行有计划地培育, 用优质青干草、犊牛料进行早期诱食。诱食时, 将犊牛与母牛分开, 最好使用犊牛栏, 这样既可以让母子相见, 又有利于诱食的进行。可以将优质干草、青草或精料放在适当的位置, 让犊牛在玩耍中学会采食;也可以将干草、青草或精料进行母子同喂, 让犊牛跟着“母亲”学习采食。提早为犊牛补饲精、粗饲料, 不仅可以为早期断奶打好基础;而且, 可以促进犊牛瘤胃发育, 使其消化器官得到锻炼, 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提高成活率, 降低死亡率, 从而增加犊牛培育的数量、提高培育质量。

2) 开展早期断奶。犊牛早期断奶是要将犊牛的哺乳期缩短到2~3个月。试验证明, 犊牛哺食过多的母乳或吃乳时间过长, 虽然可以提高其日增重和断奶重, 但不利于其消化器官的生长发育和机能锻炼;并且, 影响了母牛的健康、体况及生产性能, 更重要的是延长了母牛的繁殖周期, 增加了饲养成本。实行早期断奶, 可以减少犊牛用乳量, 降低培育成本, 大大节约劳动力。

2.4 注重适时驱虫

驱虫对于放牧或舍饲的肉牛都很重要。犊牛的驱虫主要是在断奶后20d进行, 此时由于断奶, 母源抗体停止供应, 犊牛的抵抗力受到影响, 其在建立自身免疫系统的过程中, 首先遇到的可能是寄生虫的感染。如果不对断奶犊牛进行驱虫, 犊牛将可能因感染寄生虫而停止发育甚至死亡。对于育成牛及成年牛, 建议每年至少驱虫2次, 驱虫药首选广谱驱虫的丙硫苯咪唑;对于育肥牛, 建议每月驱虫1次, 以提高育肥效果。

2.5 强化立档管理

改良建议 篇7

1 商丘市耕地地力评价

1.1 商丘市地力等级分布

2005—2009年商丘市所辖县 (市、区) 先后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 到2012年全市共采集土样77 914个。通过田间调查和分析化验, 得出了全市耕地土壤的基本情况。商丘市土肥站从所有土样中筛选14 750个土样, 按照农业部《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耕地地力评价指南》《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的要求,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和计算机技术, 利用农业部提供的“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进行数据管理, 构建成了商丘市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建立数据库、选取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模型、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编写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等阶段, 完成了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评价结果见表1。

1.2 商丘市耕地地力评价等级与全国耕地地力等级的对接

根据目前商丘市粮食作物产量水平和地力评价结果, 所划分的4个等级与全国耕地地力等级对接情况见表1。各县 (市、区) 的评价结果见表2。

2 中低产田划分依据及类型

按照《全国中低产田类型的划分与技术改良规范》, 结合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将全市的三、四等耕地划入中低产田, 共442 911.8 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62.64%。按其形成原因, 将中低产田划分为干旱灌溉型、渍涝排水型、沙化耕地型、障碍层次型和瘠薄培肥型5个类型区。

3 中低产田改良建议

3.1 干旱灌溉型

该类主要分布在永城市、虞城县、梁园区、睢阳区、宁陵县、睢县和柘城县的部分乡镇。该类土壤以砂土、砂壤土为主, 1 m土体内均为砂土或砂壤土, 土质松散, 结构不良, 保水保肥能力差。

利用改良建议:一是改善水利条件设施, 增加机井数量, 扩大灌溉面积, 同时推广节约灌溉技术, 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或滴喷, 既节约用水, 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增施有机肥, 加大秸秆还田数量, 改善土壤结构, 注重土壤肥力的培养, 合理施用化肥;改变“重用地、轻养地, 重无机、轻有机”的不良生产习惯。

3.2 渍涝排水型

该类主要分布在梁园区和柘城县的部分乡镇。土壤质地方面, 由于该类所处的地形部位是背河洼地和槽形或碟型洼地, 地势低洼, 排水能力较弱, 土壤以碱化淤土和盐化淤土为主[1,2]。

利用改良建议:一是增施有机肥, 增肥地力。对这类中低田建议增施有机肥和加大秸秆还田数量、改善土壤结构,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科学施用化肥, 满足作物对各种养分的需要, 从而提高耕地肥力。二是适时耕作, 提高整地质量。减少旋耕面积, 扩大深耕面积, 结合施用有机肥料, 提高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三是改善排灌条件。提高该区水利条件, 建全排涝系统,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3 沙化耕地型

该类主要分布在睢阳区和民权县的部分乡镇。该类土壤质地以小两合土、褐土化砂壤土、底砂小两合土、底砂淤土为主。

利用改良建议:一是以水肥为中心, 改土为基础, 利用与改良相结合,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采取深沟除涝, 井灌井排, 深翻改土, 平整土地, 耕作改革和绿肥、磷肥、氮肥相结合的综合技术措施治理盐碱地。二是大力发展林业生产, 积极开展多种经营。通过植树造林调节农业气候, 实现生物排水、排碱, 削弱旱涝盐碱危害, 达到增辟肥源、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效果。该区要营造以刺槐为主的薪炭林和以怪麻、紫穗槐为主的农条间作林, 四旁隙地应栽植椿、楝、柳、梨、枣、葡萄等耐碱树种。

3.4 障碍层次型

该类主要分布在夏邑县、虞城县、梁园区、睢阳区和柘城县的部分乡镇。该区土壤以体砂小两合土、固定砂丘大风面砂风砂土、轻盐底砂两合土为主。

利用改良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田间灌溉系统, 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因这类土壤容易漏水, 保水能力差, 所以要进一步完善田间灌溉系统, 做到每30~40 hm2地设一眼井。同时要井灌、河灌相结合, 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二是增施有机肥料,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三是大力发展林业生产, 实行农林间作。因这类土壤容易漏水漏肥, 而树木根系发达, 抗旱能力强, 适宜林业发展[3,4]。

3.5 瘠薄培肥型

该类主要分布在夏邑县、睢阳区、宁陵县和睢县的部分乡镇。该类土壤以碱化潮土和盐化潮土为主。

利用改良建议:一是增施有机肥, 培肥地力。对这类中低产田建议增施有机肥和加大秸杆还田数量、改善土壤结构,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科学施用化肥, 满足作物对各种养分的需要, 从而提高耕地肥力。二是适时耕作, 提高整地质量。减少旋耕面积, 扩大深耕面积, 结合施用有机肥料, 提高土壤的通气透水和保墒抗旱能力[5]。

参考文献

[1]陈襄礼, 董国靖.河南省柘城县耕地地力评价[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2011.

[2]王慧.界首市耕地地力评价及中低产田改良技术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 2013 (9) :68-75.

[3]张旭.颍东区中低产田改良措施与建议[J].农技服务, 2013 (7) :701-705.

[4]黄璐, 刘京宝, 夏来坤.河南省中低产田现状及改造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7) :4245-4246.

改良建议 篇8

关键词:耕地,土壤,改良,对策

敦化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西麓, 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东经127°28′~129°13′, 北纬42°42′~44°30′之间, 总面积11957平方公里, 境内平均海拔756米。总的地形是一个西南高东北低的箕型盆地, 四周环山, 中间为河谷平原, 既有构造地貌, 又有河谷地貌和火山地貌。土壤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明显。

1敦化市土壤分类情况及耕地地力现状

(一) 土壤类型及分布面积 (表一)

(二) 敦化市耕地地力现状

敦化市现有耕地面积147.16万亩。按照全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的要求, 划分为8个等级, 其中一级地和二级地为高产类型田, 种植大豆常年产量水平约为每亩170公斤左右;三级地、四级地和五级地为中产类型田, 种植大豆常年产量水平约为每亩140公斤左右;六级地、七级地和八级地为低产类型田, 大豆常年产量水平约为每亩120公斤左右。各类型土壤面积及所占总耕地面积比例如下。

敦化市高肥高适应性土壤主要是地形较好或排水能力较强, 并且有较好的供肥能力的黑土型暗棕壤和质地沙黏适当的冲积土, 主要分布在北部牡丹江河谷, 耕地面积为8.22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5.59%;中肥中适应性土壤广泛分布于全市各地, 是一些土壤肥力相对较高的土种, 黑土层深度相对较厚, 地形和土壤剖面排水相对较好, 没有明显的障碍因素, 耕地面积为33.07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22.47%;低肥低适应性土壤主要是黑土层薄, 土壤养分含量低, 土壤物理性质差, 耕性不好, 存在障碍因素, 但尚可作为耕地的土壤, 土壤改良的迫切性较大, 面积为105.81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71.94%。

以上数据表明, 敦化市现有耕地中, 有74.82%属于中低产田, 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生产当中耕地地力建设尚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长期对耕地存在重用轻养倾向, 导致耕地地力迅速下降。

2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和土壤改良利用对策建议根据敦化市耕地的实际情况和限制因素, 加强耕地地力建设, 对现有耕地实行合理利用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有效改良, 从而遏制地力下降, 促进地力升级, 提高土地承载能力,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对各土壤类型针对性分析, 提出以下土壤改良利用对策。

(一) 坡耕地治理

1耕作治理

(1) 把顺坡垄改为横坡垄, 拦蓄一部分雨水, 增加土壤透水量和抗冲能力。

(2) 采取深松技术, 打破犁底层, 增肥改土, 增强土壤的透水性能, 深耕可以促进土壤耕作层的熟化, 提高土壤肥力, 改良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 减少地面径流, 防止土壤冲刷。

(3) 通过种植各种农作物, 可以增加地面覆盖, 延长地面覆盖时间, 提高土壤抗蚀能力, 减少水土流失。

(4) 对坡度较陡的耕地兴修水平梯田, 田埂种植灌木缓冲带。

(5) 对沟壑采取沟头防护, 修筑小型塘坝等措施, 控制冲刷强度。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做到宜农则农,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平衡, 治理和控制水土流失。

2林草治理

采取造林种草和封山 (封沟、封滩) 育林、育苗等手段, 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 增加地面植被, 保护坡面土壤不受暴雨径流的冲刷。

(二) 涝洼地治理

1工程措施:根据涝洼地的类型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主要有:开沟排水, 除涝防渍;修筑台、条田;筑堤防洪;滞洪、截洪、分割流域;建站排洪, 分散水势。

2农业措施:改善土壤结构, 调节土壤通透性, 提高土壤肥力。主要有:压沙, 可降低土壤的黏结性和可塑性, 提高土壤的适耕性;施炉灰渣, 增加土壤的孔隙度, 从而调节土壤的水、气、热状况, 特别是改变了涝洼地土壤冷凉特性, 而且炉灰还含有少量的磷、钾成分及其他微量元素;压黄土,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施有机肥, 实施秸秆还田。

(三) 低产田治理

1 白浆土改良

敦化市的耕地土壤以白浆土面积最大, 遍布全市16个乡镇, 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4.79%, 大部分均待改良。白浆土黑土层薄, 土壤肥力过低, 土体结构不良, 透水性差, 持水量低, 既不抗涝又不抗旱。改良利用白浆土主要还是针对土壤瘠薄和土壤酸性等方面来考虑。

(1) 科学施用有机肥、微生物肥, 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 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增进土壤肥力。

(2) 施用客土、石灰改良土壤:白浆土质地黏重, 耕性不良, 掺入适量的沙或炉灰渣等, 以改变沙黏比例;利用泥炭改良白浆土, 增加土壤腐殖质和养分含量, 改善其物理性状;施入石灰, 中和土壤酸度, 消除有毒物质, 加强土壤供肥能力, 改善土壤腐殖质性质, 调解速效养分的释放, 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力。

(3) 秸秆 (根茬) 直接还田:增加耕层有机质、改良培肥, 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 改善土壤腐殖质组成状况。

(4) 深耕深松, 挖沟排涝, 增强土壤蓄水纳墒的功能。

(5) 水土保持:白浆土多分布于坡度较大的岗地, 因地制宜的采取各种水土保持措施, 防止水土流失, 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2冷浆型水稻土改良

本市冷浆型水稻土面积为0.1万亩, 占水稻土面积的1.99%。冷浆型水稻土俗称"漂垡地", 土温低、酸性强、土体过轻, 不利于水稻的着生;土壤含氮多, 早期供氮力弱, 后期供氮力猛增, 使水稻营养失调, 易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和引起病虫害发生。此外, 由于长期渍水, 土体中还原性物质积累较多, 易对水稻产生毒副作用。土壤中矿物质成分含量较少, 钾素缺乏。

改造冷浆型水稻土应以工程措施为主。

(1) 开通排水渠道, 排除渍水状态, 增强土壤通透性减轻还原物质对水稻的毒害作用。

(2) 客土改良, 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提高地温, 促进土壤中养分释放。

(3) 增施磷、钾肥, 促进水稻早生快发, 提早成熟。

3灰棕壤改良

本市需要改良的灰棕壤耕地面积3.75万亩, 坡度较大, 一般在21度以上;黑土层薄, 有机酸淋溶严重, 土壤比较贫瘠;水土流失严重, 有的甚至达到砾石遍地难以耕种的程度。灰棕壤改良从防止水土流失, 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着手。

(1) 采取上沿挖截水沟, 下沿开顺水沟, 使自然降水不致随坡任意流淌, 把耕地表土冲走, 以延长耕地的使用年限。

(2) 采取上沿种草或植树, 下沿栽植耐湿树种, 既"穿鞋戴帽"的办法防止水土流失。

(3) 采用农作物和豆科牧草轮作的办法, 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的含量。

参考文献

[1]杨丹, 马云东.用粉煤灰对煤矿排土场土壤改良可行性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第S1期, 2006.

上一篇:混凝土建筑加固下一篇:软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