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侧卧位

2024-05-26

改良侧卧位(精选7篇)

改良侧卧位 篇1

痔疮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占各类肛肠疾病的1/3[1],随着痔观念的更新,对其发病机制,肛垫下移学说受到肯定。痔的治疗方法也出现了多样性。1998年意大利学者Longo,根据痔的发病机理首先报告了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订合术(PPH)这一治疗痔病的新技术。2000年7月上海中山医院教授在中国开展了第一例PPH手术,随着该技术的日渐成熟,后在我国各类医院得到广泛开展,取得很好的疗效。但手术时患者多取截石位,患者的隐私暴露多,部分患者不愿接受,影响了手术的操作。同时采用双荷包缝合,其手术时间长,且双荷包不平行深浅不一等一些问题,均会对手术产生一定的并发症。本院于2011年始改进手术治疗方法32例,手术方法改为侧卧位和改良单荷包缝合,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共有病例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28~62岁,平均45岁。患者均有大便出血及痔块脱出,保守治疗无效。其中Ⅲ - Ⅳ度28例,混合痔10例,环状痔2例。

1.2使用器械采用江苏常州产“康迪牌”一次性32号肛肠吻合器,及其配套附件。

1.3手术方法术前常规准备,早晨5点口服甘露醇250ml,嘱患者喝水,排空大便。一般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右侧卧位,左下肢稍分开垫高,双膝屈曲, 常规消毒铺巾,不置导尿管。充分扩肛可容纳3~4指,松弛肛门,再次肛肠消毒。用皮钳分别夹住皮肤的上下左右4个点并对向牵拉,置入透明的扩肛器后并与皮肤固定4处, 取出内栓,显露齿状线,了解痔核大小、数目。用3个0可吸收线,于齿状线上2.5~4cm处,从3点处黏膜下进针顺时针作荷包缝合一圈,但至对面9点处,置入一根4号线于可吸收线上,打一道结,不要太紧,荷包缝合的深度为黏膜下层,以缝针前进的顺畅程度来判断缝合深度。置入肛肠吻合器,旋开吻合器至最大位置,在带线器的帮助下,将3、9点的线分别从吻合器的两侧孔引出,适度拉紧2根线,同时旋紧吻合器至安全刻度内,击发吻合器,保持30s,加强止血,旋开吻合器缓慢退出,女性患者应注意防止损伤阴道后壁,并查看切除标本的完整性,检查吻合口有无搏动性出血,如有出血作“8” 字缝合,如无出血取出扩肛器,手指再伸入肛门内检查吻合口情况,用放有泰宁栓的凡士林纱布放入肛门吻合口处,无菌敷料覆盖, 丁字带结扎固定。

1.4术后处理于常规PPH患者无异,补液、 抗炎、禁食1天,第2天拔除凡士林纱布, 予以马应龙痔疮膏外用3~4天。

2治疗结果

2.1手术时间侧卧位和改良单荷包PPH组15min左右;常规型单荷包PPH法组25min左右。

2.2术后出血侧卧位和改良单荷包PPH组术中仅有1例有吻合口渗血,行“8”字缝扎,术后未有出血病例,而前4年50例常规型截石位双荷包PPH患者有5例术中出血, 原因为切除不均匀或切除不完整,缝扎后止血。

2.3术后疼痛侧卧位和改良单荷包PPH组术后几无疼痛。双荷包法有3例术后腹痛,可能与切除组织多、牵拉有关,但1~2天后腹痛均消失。

2.4术后复发侧卧位和改良单荷包PPH组随访无复发;常规型单荷包PPH组有2例复发, 主要原因是环切不完整、不对称导致。

3讨论

临床实践证明,PPH技术具有微创性、 痛苦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痔上黏膜环切订合术(PPH)现已成为治疗痔疮的首选手术方法,其根据肛垫下移学说,作为一项革新性技术被广泛认可及学习应用。 PPH并不直接处理痔疮本身,而是环形切除痔疮上方的直肠黏膜脱垂带,阻断了直肠末端动静脉的终末吻合支,从而消除痔疮发生的根源[2],也就是减少黏膜下的血流,并恢复肛管直肠的正常局部解剖结构,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与传统的PPH手术相比, 具有时间短、痛苦少、出血少、复发率低的优点。

按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肛肠外科学组关于PPH规范,荷包缝合高度在齿状线上2.5~4cm之间,荷包缝合深度在黏膜下层, 以缝针前进的顺畅程度来判断缝合深度。判断方法有“阻力法”和“滑动法”,若缝合阻力较大,则可能损伤到肌层,出针前上下滑动,若滑动困难,则说明缝合过深[3]。

笔者发现传统的PPH多采用截石位双荷包的方法,但在术中发现,截石位准备时间长,病人隐私暴露多,部分病人不愿接受, 尤其是女性,还有年老体弱的患者不能适应此体位,而采取侧卧位,则术前准备时间短, 病人易接受,生理干扰小,还可较好地保护病患的隐私。

以往采取双荷包缝合,时间长,且有2根荷包线不平行、深浅可能不一,易造成出血,切除组织切割不均匀。而传统的单荷包方法,由于是一侧用力,往往会造成切割组织不均匀或切除不全,容易出血和肛门狭窄。 而采用此种单荷包的方法:在对侧置1根线, 两侧对侧牵拉,可均匀受力则可有效避免上述并发症,组织切除均匀、对称,且可根据拉紧的程度决定切除组织的多少,这样既确保痔上黏膜切除的范围和均匀性,也保证了自己能控制切除黏膜的宽度,使得吻合口的位置距离齿状线仅0.5~0.8cm,肛垫向上悬吊上提的效果非常明显,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复发率低[4]。

综上所述,使用侧卧位和改良单荷包缝合的PPH术与常规PPH术相比,手术时间有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明显减少, 尤其适用于妇女和年老体弱者,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PPH手术体位和单荷包的手术治疗痔疮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32例痔患者全部改为侧卧位和改良单荷包手术法治疗,与既往50例采取截石位、双荷包PPH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方面做比较。结果 侧卧位和改良单荷包PPH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病人舒适感、明显优于常规PPH组。结论 在治疗痔患者中,侧卧位和改良单荷包PPH组,手术时间快,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病人更易接受,值得推广。

关键词:痔患者,侧卧位,改良单荷包,疗效

改良侧卧位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入院的90例行侧卧位手术患者, 按是否愿意接受术中改良护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5例。本文拟案已转交医学伦理部门审阅并批准, 并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情况下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需行侧卧位手术, 同时排除仰卧位及俯卧位手术患者。其中, 观察组男22例, 女23例, 年龄22~71岁, 平均年龄 (46.8±7.2) 岁, 平均体重 (65.9±10.5) kg, 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10例, 脊柱手术14例, 其他外科手术21例。对照组男25例, 女20例, 年龄21~79岁, 平均年龄 (47.1±6.9) 岁, 平均体重 (67.9±12.5) kg, 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8例, 脊柱手术13例, 其他外科手术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及手术种类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术中外科手术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术中改良护理, 其主要内容为:术前1d对患者进行Waterlow压疮评估, 同时对患者术中压疮危险程度分级, 评分20分以上者按压疮预警程序处理。使用医用高分子凝胶材料体位垫, 头部垫半开放碗形头圈, 上臂腋下铺半圆形体位垫。在保证患者上肢远端关节高于近端关节的同时, 保持肘关节与肩峰高度统一。胸部垫5~7cm凝胶减压垫, 腰部垫放半圆形体位垫, 内外踝使用凝胶衬垫。责任护士关注患者身体每个受力点的受压情况, 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 每小时交替调节手术床左倾、右倾头低脚高、头高脚低10°~15°;术中密切观察血液循环、皮肤颜色及弹性张力, 及时纠正体位改变, 配合医生积极纠正低血压。手术结束时, 立即观察患者全身皮肤情况, 评估皮肤损伤情况, 做好记录并及时与外科护士认真交接班。

1.3 检测方法[2]

护理满意度、皮肤不良反应及压疮情况:由实验人员全程跟踪, 收集患者护理满意度、皮肤不良反应及压疮情况数据, 统计分析数据并绘制成表。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 SPSS19.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 护理满意度、皮肤不良反应及压疮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时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经χ2检验, 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率及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皮肤不良反应及压疮发生情况比较

经χ2检验, 实验组患者皮肤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压疮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及手段的不断革新与发展, 临床中开展复杂及高风险手术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与之相对应的护理操作要求也随之提升[3]。由于骨外科、脊柱外科患者手术过程中需要长期保持侧卧位以便于手术高效的进行, 故而成熟的术中护理与之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最佳的医疗效果[4]。术中改良护理是专门在外科手术中使用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 是根据手术要求及患者术中体位制定的具有预防及辅助治疗性质的护理模式, 其在参照临床路径表进行护理的基础上通过使用新材料、进行术中受压部位人为减压。在患者术中得到最优化护理的同时使护理操作更加循证化与流程化。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侧卧位手术患者较为特殊, 由于手术时间较长, 患者需要在术中长期保持同样姿势, 故而手术过程对患者造成较大生理心理创伤, 同时也可一定程度上造成皮肤不良反应、压疮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所以存在治疗意义的术中改良护理则显得十分重要[5,6]。为探讨术中改良护理在侧卧位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将我院9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数据显示,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皮肤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压疮发生率均明显性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 在侧卧位手术中, 相比较传统外科术中护理模式, 术中改良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护理非常满意度及总满意度的同时, 明显地减少患者皮肤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压疮发生率, 极大地减少患者住院期间伤痛体验及不必要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患者疾病的治愈率。

综上所述, 术中改良护理在侧卧位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具有术中护理借鉴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改良护理在侧卧位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入院的90例行侧卧位手术患者, 按是否愿意接受术中改良护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外科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术中改良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皮肤不良反应及压疮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率及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患者皮肤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压疮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中改良护理在侧卧位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具有术中护理借鉴意义。

关键词:术中改良护理,侧卧位手术,护理满意度,皮肤不良反应,压疮

参考文献

[1]张艳.凝胶体位垫在侧卧位手术中的作用与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 31 (4) :120-121.

[2]吴世雯.精细化护理在高龄患者侧卧位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 (14) :2211-2212.

[3]Begun JW, Tornabeni J, White KR.Opportunities for improving patient care through lateral integration:the clinical nurse leader〔J〕.Journal of Healthcare Management, 2006, 51 (1) :19-25.

[4]黄承平.循证护理在预防手术患者侧卧位体位损伤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 (10) :2398-2399.

[5]Rhonda KC, Penelope AC.Deconstructing contributing factors to bullying and lateral violence in nursing using apostcolonial feminist lens〔J〕.Contemporary Nurse, 2012, 42 (2) :226-242.

改良侧卧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1月期间在本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手术患者46例作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已被详细告知实验内容,自愿参与本次实验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对46例患者在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形成的有关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主要参考资料。据统计,本组46例患者当中,共包括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为(35.5±10.5)岁;病变部位及性质:桥小脑角区肿瘤手术24例、小脑半球肿瘤手术13例、第四脑室囊虫6例、腰髓肿瘤3例。患者的手术之间在3~8 h之间不等,平均手术时间为(5.4±2.6)h。

1.2 方法

1.2.1侧卧位

针对手术过程中主要以侧卧位为主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接受全麻处理后,将患者的头部固定在头架之内,并在患者头部下方放置圈枕,尽量保证患者的舒适性,在患者腋下、双膝关节处垫以海绵垫,采用约束带将患者的胸部、臀部和腿部予以固定,根据手术性质以及手术医生的嘱咐,左右转动患者的头部,保证摆放角度术者满意。

1.2.2俯卧位

针对手术过程中主要以俯卧位为主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接受全面处理后,采用头架对患者的头部进行予以固定,使患者的双臂能够成自然屈曲的状态,并放置于身体的两侧,使用软枕垫置于双肩至胸廓两侧。在患者的骨盆处,采用海绵垫垫置,采用约束带对患者的肩部、臀部以及腿部进行固定,在患者的膝关节和脚部,放置海绵垫[2]。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在手术过程中,观察术者的相关操作,以便能够及时予以相关的配合,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 结果

本组的46例手术患者在接受体位护理后,手术时间在3~8 h之间不等,平均手术时间为(5.4±2.6)h。手术准备时间大大缩短,手术过程中的视野暴露充分,手术操作医生对体位摆放和术中护理配合均十分满意,手术过程中均未出现因体位摆放不当或护理不当引发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3 讨论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手术的发展,神经外科作为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科室,对手术体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追求手术效果最大发挥的同时,医务人员还开始追求将手术创伤降低最低,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在针对患者进行侧卧位、俯卧位的体位护理时,护理人员还需注意患者面部和器官的护理。(1)面部护理:护理人员在针对手术患者进行体位护理期间,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面部护理,避免在摆放体位的过程中,对患者的面部造成伤害,应采用干燥的棉条或眼贴膜敷患者的眼睑处,避免在接触头架的过程中,出现擦伤,以及与消毒液接触角膜引起的灼伤。(2)器官护理:由于侧卧位和俯卧位都会对患者的器官造成一定程度的挤压。因此,护理人员在针对患者进行体位摆放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保护好女性患者的乳房,将乳房送至体位垫中的空处,尽量避免乳房受到挤压。而针对男性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患者的保持侧卧位时的生殖器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徐小群,陈丽莉,詹健,等.神经外科侧卧位手术患者压疮的预防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10,21(24):265-266.

侧卧位手术患者的体位护理 篇4

1 护 理

(1) 手术侧在上方, 患者背部稍靠近手术台边缘, 以利手术操作。 (2) 头部与躯干保持正常关系, 不扭转、前屈或后伸, 保持呼吸道通畅。 (3) 双上肢可取屈曲伸向头侧位, 或取伸直位置于双层上肢固定架上。监测仪的血压袖带固定在上位上肢, 上肢的液路选择在下位上肢。 (4) 下位胸侧壁的下方, 在靠近腋窝端垫以软垫, 可避免臂丛神经和血管受肩头的压迫, 同时有利于手术野的暴露。 (5) 上位下肢取髋膝屈曲90°位, 有利于固定侧卧位姿势和放松腹壁。下肢液路建立在受压较轻的上位上肢。 (6) 下位下肢保持伸直位, 两膝之间垫以软枕, 防止受压。 (7) 骨盆为固定侧卧位姿势的重点部位, 可在其前、后放置大砂袋, 再用宽布置带约束固定。在胸腹壁的前后严禁挤塞砂袋, 否则将会严重干扰呼吸运动。 (8) 如不妨碍手术野无菌, 可用宽胶布粘贴于上位肩胛冈部位作牵拉固定, 以防患者上半身倾斜。 (9) 肾垫升起位时, 手术侧在上方, 将患者腰肋部 (末肋与髂棘之间) 对准肾垫, 肾垫的位置应恰好在末肋的下方, 以防影响下胸廓的呼吸运动, 同时也应尽可能缩短肾垫升起的时间。 (10) 手术过程中, 随时检查体位有无改变、支持物有无滑动, 以便随时调整。

2 体 会

改良侧卧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本院ICU收治的30例重症肺炎患者, 均符合2007年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美国胸科学会重症肺炎诊断标准[4]。排除特殊体型 (如过高、消瘦、肥胖) 、高度水肿、胸腔积液、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脏瓣膜病者;做过心脏及胸部手术者;因失血及心力衰竭等导致循环功能不稳定者。入选患者均需要行有创机械通气。采用抽签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侧卧位组和仰卧位组各15例。侧卧位组:男9例, 女6例;年龄56~79岁, 平均 (65.9±6.2) 岁;病程3~5天, 平均 (2.5±1.3) 天;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 (APACHEⅡ) (18.3±1.1) 分, 复张前Pa O2 (67.5±8.9) mm Hg。仰卧位组:男8例, 女7例;年龄54~79岁, 平均 (64.8±5.9) 岁;病程3~5天, 平均 (2.7±1.5) 天;APACHEⅡ (18.5±1.0) 分, 复张前Pa O2 (69.0±10.1) mm Hg。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接近。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静脉滴注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美国默沙东公司, 0.5g/支) , 0.5g/次, 采用0.9%氯化钠溶液100m l稀释后注射每8小时1次, 连续治疗14天。

1.2.1侧卧位组

侧卧位的方向根据X线胸片或胸部CT结果确定, 病变严重侧位于上方, 双肺病变严重程度接近者采用掷硬币法决定体位。体位摆放如下 (以右侧为例) :头偏右侧, 背部及臀部用枕头顶住与床面不小于60度角, 右腿伸直, 左腿呈右旋90度, 屈曲膝关节, 在两腿之间垫枕头。患者体位改变时注意各种管道, 勿脱落, 持续保持镇静, 睡眠障碍镇静评分4~5分。肺复张手法:采用压力控制肺复张方式, 即吸入氧浓度 (Fi O2) 100%, 呼气末正压通气 (PEEP) 20cm H2O+设置压力控制 (P C) 2 0 cm H2O。

1.2.2仰卧位组

连接多功能监护仪, 持续进行心电、心脏指数 (CI) 、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和呼吸监测。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人机协调。观察期间不改变通气模式和呼吸参数, 输液速度保持不变。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通气模式采用容量控制通气1小时, 呼吸参数设置:潮气量6~8ml/kg, 呼吸频率12~20次/min, Fi O240%~60%, 吸呼比1∶1.5~1∶2, 流速40L/min, 吸气暂停10%, PEEP 5~12cm H2O。肺复张手法与侧卧位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复张前、复张5分钟、复张1小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HR、平均动脉压 (MAP) 、CI、中心静脉压 (CVP) 、每博指数 (SVI) ]、血气指标[氧合指数 (Pa O2/Fi O2) 、Sp O2]变化情况及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急诊学分会的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及病原学检查4各项目均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病情好转, 但是上述4项中有1项未能恢复;进步:经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但达不到显效的标准;无效:治疗72小时后患者病情未见好转或加重。有效=痊愈+显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AS 1 0.0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气指标比较 (表1)

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患者复张前HR、MAP、CI、CVP、SVI水平接近,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复张5分钟后CI、CVP、SVI水平较复张前有明显降低, 复张1小时后逐步恢复至复张前水平;侧卧位组患者复张5分钟后CI值明显高于仰卧位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气指标:两组患者复张前Pa O2/Fi O2、Sp O2水平接近,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复张5分钟、1小时后Pa O2/Fi O2、Sp O2水平较复张前有明显提高, 侧卧位组患者复张5分钟、1小时后Pa O2/Fi O2、Sp O2均明显高于仰卧位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复张前比较, *P<0.05;与仰卧位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表2)

治疗14天后, 侧卧位组治疗有效12例, 略多于仰卧位组的9例,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重症肺炎患者病死率较高, 远期生存预后较差, 同时易导致继发性肺性脑病、肾衰竭等。ARDS是导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急剧进展的重要因素, 引起肺泡塌陷, 肺泡张力增大, 导致肺扩张障碍, 影响气体的弥散和通气/血流比值, 进而导致高碳酸血症或低氧血症[5]。抗感染仍是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的基础性措施, 单纯的抗感染治疗虽可抑制病原体的增加, 减轻内毒素释放导致的肺泡上皮损伤, 但患者肺通气功能障碍表现短时间内难以改善。而在机械通气过程中, 联合肺复张治疗可增加肺容积, 改善气体交换, 同时减少肺内的异常血液分流, 改善气体弥散功能。有研究发现, 肺复张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氧合指标, 降低5%左右的病死率, 并降低肺性脑病发生率[6]。

目前, 对于不同体位下进行肺复张治疗的研究多限于仰卧位及俯卧位, 其中俯卧位易导致重症肺炎患者身上连接的电极脱落, 增加护理难度, 临床执行率不高;仰卧位条件下,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容易导致呼吸道上皮黏膜的压迫性水肿, 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也难以及时排出, 这些均影响肺通气功能效果[7]。但对于侧卧位条件下进行肺复张治疗的临床研究较少。

HR、MA P、CI、CVP、SVI是评估重症肺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重要指标, CI、SVI的上升及CVP的下降均可提示心肺功能的改善。本文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复张5分钟后CI、CVP、SVI水平出现明显下降, 但多数为一过性表现, 持续复张1小时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恢复至复张前水平, 侧卧位组患者复张5分钟后CI值明显高于仰卧位组, 提示侧卧位肺复张有一定的治疗优势, 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肺功能, 但指标相对单薄。Pa O2/Fi O2、Sp O2是评估患者肺部气体弥散功能及通气/血流比值的重要指标。本文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复张后Pa O2/Fi O2、Sp O2较复张前均明显改善, 侧卧位组患者复张5分钟、1小时后Pa O2/F i O2、Sp O2均明显高于仰卧位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采用侧卧位肺复张治疗重症肺炎效果良好, 可改善患者血气指标, 但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不明显。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对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探讨有一定的争议, 侧卧位组患者复张5分钟后CI值的改善并不能有力说明侧卧位肺复张的临床效果;样本数较少, 也缺乏评估患者远期生存预后。

参考文献

[1]钟明媚, 王璠, 张琳, 等.重症监护病房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 (9) :1004.

[2]陈刚, 徐永芳, 徐长青, 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2 (7) :1498.

[3]邓宁, 赵睿, 俞丽, 等.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复张策略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32 (10) :1949.

[4]Fujii M, Iwakami SI, Takagi H, 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weaning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J].Geriatr Gerontol Int, 2012, 12 (2) :277.

[5]Mitamura M, Komiya K, Watanabe H, et al.Mechanical ventilation for very elderly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J].J Palliat Med, 2014, 17 (4) :383.

[6]Ali HS, Hassan IF, George S.Extra 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to facilitate 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and prevent 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in severe Pneumocystis pneumonia with pneumomediastinum:a case report and short literature review[J].BMC Pulm Med, 2016, 16 (1) :1.

侧卧位的术中安放及注意事项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 其中男48例, 女32例;年龄28~70岁, 平均年龄43岁;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11例, 跟骨骨折45例, 胫骨平台骨折13例, 取内固定术10例, 骨盆手术1例;插管全麻8例, 椎管内麻醉72例。

1.2 方法

(1) 手术侧在上位, 置患者背部稍靠近手术台边缘, 以利手术操作; (2) 头部与躯干保持正常关系, 不扭转、前屈或后伸; (3) 下位下肢取髋膝屈曲接近90°位, 有利于固定侧卧姿势和放松腹壁; (4) 上位上肢保持伸直位, 两膝之间垫软垫; (5) 下位胸侧壁的下方, 在挨近腋窝端垫以软垫, 可避免臂丛神经和血管受肩头的压迫, 同时有利于手术野的显露; (6) 双上肢可取肘屈曲伸向头侧位, 或取伸直位置于双层上肢固定架; (7) 骨盆为固定侧卧姿势的重点部位, 可在其前和后放置大沙袋, 再用宽布质束带作约束固定; (8) 如不妨碍手术野, 可用宽胶布粘贴于上位肩胛冈部位作牵拉固定, 以防止患者的上半身前倾。安置侧卧位时, 在胸腹壁的前后侧必须严禁挤塞沙袋, 否则将会严重干扰呼吸动作。必须做到正确安置手术体位, 以防发生各种并发症或后遗症。

2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

(1) 挤压伤。因长时间受挤压而致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 年老体弱、手术时间过长、约束带过紧、手术床垫过硬时均使挤压伤更易产生。护理要点:保护骨质突出部位, 如髂、骶、足等处。骨盆处是侧卧位固定的重点, 应用骨盆固定架妥善固定, 勿将其直接接触皮肤, 以防挤压伤。 (2) 周围神经损伤, 血管受压。多见于腓总神经、臂丛神经和桡神经等, 因其易受约束带的过度压迫及支腿架而损伤。护理要点:侧卧位时, 下方胸侧壁, 靠近腋窝处应垫15cm厚的软垫, 可避免臂丛神经和血管受压, 并定时观察, 随时调整。 (3) 呼吸系统并发症。心肺功能低下的患者, 术中过度压迫和限制胸廓活动, 可造成肺通气不足、上呼吸道阻塞、肺不张等呼吸系统并发症。护理要点:对于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安置体位时, 动作必须缓慢, 勿过分抬高下肢。 (4) 循环系统并发症。手术患者一般术前都有不同程度的脱水, 加上麻醉、手术创伤的因素以及搬动体位, 很容易造成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循环功能不全。护理要点:术前、术中充分补液, 控制麻醉的深度, 搬动体位时动作轻柔缓慢, 协调一致。 (5) 手术后腰背疼痛。麻醉后由于腰背部肌肉松弛, 引起棘间肌和韧带长时间受牵拉所致。护理要点:手术时, 腰部垫以3cm厚的软垫。

体位不当是术中常见问题, 可引起以上多种并发症, 有时可通过护理措施避免。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患者的情况, 掌握常见并发症, 分析其发生的原因, 以便有效预防体位不当所带来的一系列术中、术后并发症, 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3 护理体会

在手术室工作十余年, 医护配合密切, 笔者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手术室合格的护士, 应当树立爱护观念和责任心。做到术前认真检查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及皮肤情况;熟悉相关局部解剖、体位的负重点及支点;熟悉手术程序,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骨隆突处衬软垫, 以防压伤;各种支架均衬以4~5cm衬垫且保持平整, 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平整无皱褶;患者身体与床面勿成点状接触;术中注意保持患者皮肤干燥, 防止消毒液、渗液、冲洗液、汗液等浸湿床单;粘贴及揭除电极片、负极板、搬动患者时动作轻柔, 勿拖拽患者, 防止人为意外伤害;约束带不可捆绑过紧。巡回护士在术中需严密观察肢体血液循环、皮肤颜色、弹性、张力, 提醒术者勿将手及物品放于患者身上, 防止外来重力压力[2]。发现体位倾斜及时纠正, 确保患者安全舒适,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介绍侧卧位的术中安放及注意事项。方法:手术侧在上位, 下位下肢取髋膝屈曲接近90°位, 上位上肢保持伸直位, 重点固定骨盆部位, 双臂自然弯曲, 固定于搁手架上。结果:术野暴露充分, 术者满意, 患者舒适,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侧卧位的合理安置是手术室护士的基本功, 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 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舒适需要, 不断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关键词:手术,侧卧位,安放,护理

参考文献

[1]曾静.手术体位摆放不当的危险性及护理措施 (J) .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7, 3 (1) :11.

改良侧卧位 篇7

关键词:不同侧卧位护理,ARDS患者,通气效果,影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也即是ARDS,在临床上发病率高,是常见危急重症,患者死亡率高。近年来,随着机械通气治疗的广泛应用,机械通气已经成为ARDS患者治疗的主要方法,且传统多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但其存在气管插管管路脱落、面部水肿和压疮等风险[1]。为了提高机械通气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需对通气体位进行改进。本研究探讨了不同侧卧位护理对ARDS患者通气效果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我院2015年4月~2016年6月ARDS机械通气治疗患者144例资料随机分组。所有患者符合ARDS诊断标准。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均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除外不愿意合作者、侧卧位机械通气禁忌者。

侧卧45°组ARDS机械通气治疗患者72例,男、女各有42例、30例,年龄43~75岁,年龄平均值(59.13±5.28)岁。其中,经口气管插管有58例,气管切开有14例。多脏器创伤患者有35例,脑外科术后出现肺部感染有25例,食管癌术后出现肺部感染7例,重症胰腺炎5例。

侧卧90°组ARDS机械通气治疗患者72例,男、女各有43例、29例,年龄42~75岁,年龄平均值(59.68±5.11)岁。其中,经口气管插管有60例,气管切开有12例。多脏器创伤患者有34例,脑外科术后出现肺部感染有25例,食管癌术后出现肺部感染8例,重症胰腺炎5例。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B I PA P通气模式,其P E E P为5~1 0cm H20,吸气压力为15~20 cm H20,吸氧浓度为40%~60%。

在操作之前先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可能出现的不适感,以获得患者理解配合。

侧卧45°组采用侧卧位45°体位护理,背部垫上翻身枕,使得胸部和床之间成45°,每隔2 h轮换1次。侧卧90°组采用侧卧位90°体位护理。翻身侧卧90°,伏在胸前软枕上。每隔2 h轮换1次。

两组护理操作中均及时为患者吸痰和叩背,若出现异常情况需立刻停止操作。每隔2 h变换1次上肢位置和头部位置。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舒适度;机械通气平均时间;气管脱落等不良事件发生率;通气前和通气24 h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的差异。

舒适:机械通气过程无焦虑、躁动等现象出现,患者安静且配合;比较舒适:机械通气过程出现轻微焦虑、躁动等现象,但基本可配合;不舒适:机械通气过程强烈不适感和躁动,无法配合完成治疗[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过程舒适度比较

侧卧90°组患者治疗过程舒适度比侧卧45°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机械通气平均时间比较

侧卧90°组机械通气平均时间比侧卧45°组短,(P<0.05)。见表2。

2.3 气管脱落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侧卧90°组气管脱落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侧卧45°组低,(P<0.05)。见表3。

2.4 通气前和通气24 h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的差异

在通气前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在通气24 h后侧卧90°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明显优于侧卧45°组,P<0.05。

注:与通气前对比,#表示P<0.05;与侧卧45°组通气24 h对比,*表示P<0.05

3 讨论

ARDS患者以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等为主要特点,其死亡率高。

传统俯卧位通气技术在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应用广泛,其可逆转ARDS患者重力作用下肺血流灌注,促进背部含气量的增加,减少血流量,改善通气情况,并减少肺内静脉血分流,促进氧合功能改善。但俯卧位护理患者耐受性比较差,容易导致呼吸机管路移位、扭曲和脱出,可增加护理操作的难度和工作量,导致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3]。目前,临床对于重症ARDS患者多建议采用小潮气量通气和俯卧位通气联合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在基层医院实施的难度比较大,不利于普遍推广。侧卧位通气具有实施简单、操作简单和舒适度良好等特点,且护理工作量少,对患者循环无明显不良影响,可促进痰液引流,有效改善氧合。同时,侧卧位90°通气可促使通气功能不良的肺泡和正常肺泡交换位置,促使肺组织通气均匀,还可将腹部、大血管和心脏置于有支撑位置上,组织其重量对肺部所产生的要作用,促进分泌物引流,可更好改善通气血流比和氧合,提高救治成功率[4,5]。

本研究中,侧卧45°组采用侧卧位45°体位护理;侧卧90°组采用侧卧位90°体位护理。结果显示,侧卧90°组患者治疗过程舒适度比侧卧45°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卧90°组机械通气平均时间比侧卧45°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卧90°组气管脱落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侧卧45°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通气前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通气24 h后侧卧90°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明显优于侧卧4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不同侧卧位护理对ARDS患者通气效果的影响不同,其中,侧卧位90°体位优于侧卧位45°体位,患者耐受性良好,舒适度较高,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气管脱落等意外的发生,更好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情况,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韩惠芳,徐宇红,岳静燕,等.俯卧位不同翻身时间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0):923-925.

[2]王妮娜.不同侧卧位护理在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的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5,1(4):46-48.

[3]杜津.体位护理对A R D S患者通气效果的影响[J].西南军医,2012,14(5):705-707.

[4]张志刚,芦国芳,石斌,等.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不同卧位氧合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2010,25(19):29-31.

上一篇:数字化职教下一篇:经皮肾镜碎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