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隔姜灸

2024-05-18

改良隔姜灸(通用7篇)

改良隔姜灸 篇1

慢性副鼻窦炎多继发于外感之后, 由鼻黏膜炎蔓延至鼻窦内黏膜, 亦可继发于变态反应性鼻炎等, 属中医学鼻渊范畴。常引起头痛、流脓鼻涕、鼻阻塞、语声嗡重、慢性咳嗽、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由于解剖上的特点, 目前虽有各种广谱抗生素及不少治疗鼻窦炎的药物, 但单纯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著, 中药内服起效缓慢, 不少患者仍被疾病症状所困扰。中医外治在治疗及缓解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独特的疗效, 包括针灸、按摩、熏洗、针刀、敷贴、膏药、足疗、耳穴疗法等百余种方法。其中, 我科在使用改良隔姜灸印堂及双侧上迎香穴对治疗及缓解慢性副鼻窦炎的症状效果显著。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1], 根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而确诊的慢性副鼻窦炎病人367例, 其中男性患者205例, 年龄10~83岁, 女性患者162例, 年龄12~78岁, 平均年龄57.5岁。

1.2 方法

1.2.1 取穴

取印堂、双迎香穴。印堂穴是经外奇穴之一, 位于人体的面部, 两眉头连线中点, 主要功用是清头明目, 通鼻开窍。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 鼻唇沟当中, 为手、足阳明经交会穴, 具有祛风通窍, 理气止痛等作用, 配印堂穴可主治急慢性鼻炎、鼻窦炎。

1.2.2 应用

取艾绒放入自制模具中, 用小木椎将艾绒冲实, 制作成底直径约为3cm, 高约为4cm的宝塔糖样大艾炷, 备用。患者取仰卧位, 闭目, 面部自然放松, 取白芷粉约5g, 平均分3份, 分别铺于两眉头连线中点, 及双侧面颊, 面积约为3~3.5cm2;取新鲜老生姜沿其纤维纵向切, 直径约为3~3.5cm, 厚为1cm, 中间以针刺数孔, 然后将自制艾炷置于姜切面上, 点燃后置于铺有白芷粉的穴位上。每灸分别一壮, 每次30~40min, 以感觉温热微辣而无灼痛, 局部皮肤微红晕不起泡为宜。每日1~2次, 以7d为1疗程, 间隔2d, 连续2~5疗程。

1.3 结果

1.3.1 疗效标准

参照2001年《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中鼻渊的疗效标准拟定。痊愈:治疗后, 流涕、鼻阻症状消失, 鼻黏膜充血、肿胀消失, 3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流涕、鼻阻症状明显减轻, 鼻黏膜充血、肿胀明显减轻;有效:上述症状、体征减轻;无效:上述症状、体征改善较少或无改变。以痊愈、显效、有效计为总有效。

1.3.2 结果

367例中, 痊愈120例, 占32.7%;显效146例, 占39.8%, 有效66例, 占20%;无效35例, 占9.6%, 总有效率为90.5%。

2 护理

2.1 隔姜灸前的注意事项

凡属实热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同时应注意局部有无红肿、溃烂、水疱、瘢痕, 或者鼻出血、皮肤过敏、姜汁过敏者不宜施灸。选用的生姜片厚薄要适宜, 过厚达不到疗效, 过薄易烫伤局部皮肤。艾绒团必须捻紧, 防止艾绒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由于取穴在面部, 担心隔姜灸后出现皮肤过敏、起疱、感染等情况, 为解除患者的疑虑, 配合治疗, 应先做好心理护理, 如解释隔姜灸的机理为温经通络, 祛寒除湿, 通窍止痛, 消肿排脓, 清利头目等的作用等, 皮肤敏感者出现水疱, 施灸后, 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 属于正常现象, 无需处理, 不必恐慌, 使患者对穴位隔姜灸疗法心中有数, 积极配合治疗。

2.2 隔姜灸中的观察护理

隔姜灸过程中嘱患者不能随意摆动头部, 应保持原有体位, 呼吸匀称, 艾炷点燃时产生烟雾, 可能会造成呛咳, 如有咳嗽或穴区觉烫及其他不适, 不要摆动头部, 尽量不要说话, 嘱患者示意及时把艾柱取下防止艾绒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施灸时, 注意观察及询问患者感受, 如患者感呛咳或灼热, 可将姜艾暂时移开, 或再加少许白芷粉于穴位处;当艾炷燃至一半时, 及时用镊子去除余灰, 以免余灰散落, 污染或烫伤患者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和对药物敏感耐受程度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在隔姜灸过程中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部分老年患者感觉较迟钝, 或未成年儿童时, 家长需陪同, 防止烫伤。如灸后出现小水泡, 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 覆盖消毒纱布, 保持干燥, 防止感染。灸后2h内忌用清水清洗局部皮肤, 避免寒气从张开的毛孔侵入。施灸时要注意室内通风。

2.3 营养饮食护理

患者在隔姜灸治疗期间, 多饮水, 清淡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及易消化的食物, 禁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海鲜等食物, 如酒、葱、蒜、花椒、芫荽、辣椒、虾蟹等。

2.4 避风寒, 加强锻炼, 提高抗病能力。

3 总结

鼻窦炎在中医学中称为“鼻鼽”或“鼻渊”, 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 鼻乃清窍, 为清阳之居所, 清气之通道, 而慢性鼻窦炎则是鼻窦升脓阻塞清窍, 当今医者多以消炎、通窍为治, 西医则多穿刺排脓, 输液, 虽能取效一时, 但一遇感冒, 旧病复发。究其原因乃清阳无力上冲, 浊阴胶结不降。据此, 用升清降浊法, 使浊阴下降, 涤荡污秽, 清阳上达, 敷布清新, 则疗效巩固长治久安。改良隔姜灸法治疗副鼻窦炎时, 以白芷的辛温芳香, 祛风散寒, 通窍止痛等, 艾绒主要成分由艾叶制成, 艾为菊科植物, 味苦性辛温, 具有理气血、通寒湿、温经、散寒止痛之功效”[2], 生姜性温味辛, 入肺、脾、胃经, 具有发散、温中散寒止痛等功效, 本灸借艾叶、生姜的辛温直接作用于皮肤毛窍, 使药力直达病所, 达到缓解疾痛, 祛除疾病, 巩固根本之目的。研究[3]提示隔姜灸对鼻炎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 基于上述理论, 对我科367例患者进行了隔姜灸治疗, 总有效率达到90.5%, 且无明显毒副及不良反应, 另外, 本操作材料低廉, 操作简便, 患者易于接受, 护士易于执行, 继承和发扬了祖国医学的精髓, 值得推广。

关键词:隔姜灸,治疗护理,副鼻窦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凯.新编中医临床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248.

[2]李家邦.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84.

[3]胥志斌, 吴娟, 谢英.隔姜灸对豚草花粉过敏性鼻炎豚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疗, 2009, 28 (31) :18-20.

隔姜灸治疗艾滋病腹泻的临床研究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52例,其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16~57岁,平均(42.3±9.6)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6个月,平均(6.2±1.5)年。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龄(40.7±10.2)岁;平均病程(5.7±1.9)年。对照组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龄(39.6±11.3)岁;平均病程(6.5±1.2)年。两组患者性别(χ2=0.086,P=0.767)、年龄(t=0.232,P=0.390)、病程(t=0.317,P=0.6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病例纳入标准:①HIV抗体检测呈阳性。艾滋病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原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国家标准《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中医证候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②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以腹泻为主,主要症状为大便每日大于3次(含3次),粪质溏薄不成形或完谷不化或泻出如水样。③病例资料和记录完整。病例排除标准:①有相关药物过敏史或多种食物过敏史者。②肿瘤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③精神异常者。④合并重要脏器如心、肝、肺、胆、肾严重疾病者。⑤血性便或脓血便者。⑥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对本研究观测指标有影响者。

1.3 中医辨证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分为三型:①脾肾阳虚型:症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腹中冷痛,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脉沉细。②脾胃虚弱型:症见大便溏泻,水谷不化,食少纳呆,肢倦乏力,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弱。③脾肺气虚型:症见气短自汗,低热,咳嗽,倦怠乏力,大便溏泻,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1.4 方法

治疗组:采用隔姜温和灸疗法,每日2次,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具体操作:将老生姜切成约0.2 cm的厚片,姜片中间部位用7号针头穿刺数个小孔,分别置于神阙、关元、天枢、足三里穴位处,将艾条点燃后对准应灸穴位,距离皮肤2~3 cm熏灸,以局部温热而无灼痛感为宜,每穴灸约10 min,至皮肤潮红。对照组:予口服黄连素片(四川同人泰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30705)和口服糖盐水补液(每500 m L补液含葡萄糖25 g、氯化钠4.5 g),补液视病情轻重每日给予500~2000 m L。

1.5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评定。临床缓解:大便次数每日1~2次,形状、颜色正常,其他合并症状明显改善,7 d以上未复发;好转:大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2次以上,但仍未成型,其他合并症状稍有改善;无效:大便次数及形状同治疗前,其他合并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缓解+好转)/总例数×100%。

患者生存质量采用简体中文版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MOS-HIV)[5]评定,该量表共包括35个,除了1个条目为评价健康转换外,其他34个条目分为10个维度,包括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等。每个维度的评分用累加法计算原始分数,然后用标准公式计算转换分数,经转换后各维度的评分范围从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在该维度的生存质量越好。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MOS-HIV量表得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MOS-HIV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维度、精力维度、情绪功能维度和心理功能因子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腹泻是艾滋病的常见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仍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中国传统医药在与艾滋病腹泻的长期斗争中,取得了骄人战绩。特别是针灸学在该疾病上的应用,又增添了新的成果[6]。隔姜灸疗法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一姜片进行施灸,以防病治病和保健的一种治疗方法。本疗法最早记录于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姜,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肺、心、脾、胃之经,具有调中和胃、调和营卫、祛痰下气、散寒发表、消水化食、开宣肺气等作用。隔姜灸疗法的特点是用姜,利用姜的药性,加上灸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近年来,本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的疗效[7,8,9,10,11]。本研究显示,通过隔姜艾灸神阙、关元、足三里、天枢四穴位,治疗组总体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疗法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独特的疗效,经分析有以下方面的原因:首先,艾条主要成分含有艾叶、高良姜、桂枝、降香、广藿香、香附、陈皮、白芷等,具有理气祛寒、通经活络、回阳救逆等功效;生姜味辛性温,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艾柱隔姜灸上穴,其药力穿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有合群增效之功。其次,神阙、关元、足三里是经穴中的强壮之穴,能扶正固本,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防病治病、强壮保健的作用。神阙穴具有回阳固脱、止泻止痢、温肾补脾等作用。实验表明,艾灸神阙对小肠内容物的推进有抑制作用,能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增强体质,治疗腹泻效果明显。关元为阴中之阳穴,艾灸关元穴可补摄下焦元气,扶助机体元阴元阳。研究表明,针灸关元穴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抗癌作用。足三里穴有培土化元、健运脾胃、补益后天之功效。针灸足三里对胃运动及分泌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天枢是大肠经之墓穴,主治腹痛、泄泻、痢疾等肠胃疾病。将艾柱隔姜灸上穴,其药力穿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有合群增效之功[12,13,14,15]。临床实践证明,该疗法对艾滋病脾肾阳虚、脾肺气虚及脾胃虚弱所致腹泻者有显著疗效。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关于患者生存质量的问题,很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调查,艾滋病患者生存空间很小,身体状况差,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并发症最为常见,其中乙肝病毒感染率最高,达60%左右[16]。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治疗组在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总体要优于对照组,但是不管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MOS-HIV量表得分都普遍偏低,他们的生存质量低于常人,原因是多数患者都是来自农村或外来务工的流动人口,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有限。另有研究显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生命质量整体比较差。农村比城市差,可能是农村患者的居住环境,医疗,社会保障不如城市;有工作的比没有工作的生命质量高,说明稳定工作不仅能够使艾滋病患者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可能还提供了更多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来源,有助于提高生命质量。艾滋病相关症状,处在独居状态生命质量低[17,18,19,20]。艾滋病患者这个群体是一个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应加强对他们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关怀,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减少社会歧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水平。

摘要:目的 观察隔姜灸治疗艾滋病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2例艾滋病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给予神阙、关元、足三里隔姜灸治疗,对照组口服黄连素片,同时给予糖盐水补液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采用简体中文版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MOS-HIV)评定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7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S-HIV量表评定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疼痛、精力、情绪功能和心理功能因子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姜灸治疗艾滋病腹泻效果确切,操作方法简单易行,经济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改良隔姜灸 篇3

1 临床资料

2008~2009在我院住院的老年带状疱疹患者63例, 男40例, 女23例;年龄63~82岁, 平均71.7岁。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相关标准。排除其他皮肤病;严重肾功不全、免疫力低、对阿昔洛韦及生姜过敏者。63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无显著差异。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 中间以三棱针穿刺数孔, 上置艾炷放在水疱密集的部位 (疼痛区皮肤要先常规消毒) , 然后点燃施灸, 当艾柱燃尽后, 可易柱再灸。在放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 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每日1次, 7~10天为1疗程。对照组:用阿昔洛韦 (5mg/kg) 加入生理盐水 (250ml) 中静滴, 每日1次, 疗程为10天。观察疗效及止疱、疼痛缓解、开始结痂, 开始脱痂、疼痛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皮疹完全消退、局部疼痛感消失。显效:皮疹大部分消退, 局部疼痛感减轻。有效:皮疹部分消退, 局部疼痛感减轻。无效:未达上述指标或加重者。

3.2 结果

治疗组患者痊愈21例、显效8例、有效7例;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6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两组患者止疱, 开始结痂、脱痂的天数及急性神经痛持续时间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未见明显变化。

4 体会

带状庖疹是由水痘-带状庖疹病毒引起, 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 常见于儿童。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中, 当宿主在某些诱发因素作用下免疫功能减退, 病毒即开始生长繁殖, 使受侵犯的神经发炎或坏死, 产生神经痛。皮肤出现节段性的水疱。艾灸具有抗感染、抗自身免疫病、抗过敏反应、抗癌、镇痛和抗衰老等作用[1], 艾灸具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 具有防病治病的功效[2,3,4]。喻氏[5]用隔药饼灸关元、足三里、大椎和肾俞, 结果表明:艾灸能明显提高老年人或动物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 提高B淋巴细胞对葡萄球菌A蛋白刺激的有丝分裂活性和溶血空斑的形成, 对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影响呈良性调节作用。本病属中医学“蛇串疮”、“缠腰蛇丹”、“火带疮”等范畴, 发生机制是情志内伤, 肝气郁结, 久郁化火, 薰于肌肤;脾胃湿热内蕴, 溢于皮肤;外感湿热火毒之邪蕴积肌肤, 内外因合并侵犯肝胆脾胃等经脉, 邪毒壅滞, 营卫不和导致本病发生[6]。老年人带状胞疹多表现出虚实夹杂之证, 带状疱疹由于发病时间较久, 久病入络且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形成虚实夹杂的缠绵胶着状态, 导致治疗难度增加。隔姜灸疗取材容易、操作简单, 温通作用较好, 对于久病入络的虚实夹杂证候尤为有效。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上尤有明显的优势。隔姜灸疗治疗带状疱疹运用热症能灸机理, 具有开门泻邪, 以热引热, 解毒止痛之功, 兼具借火助阳, 善行气血之效, 正中带状疱疹之病机-湿热邪毒, 对心经火旺、脾肺湿热与肝胆火旺所引发的疱疹及其后遗疼痛皆适用。艾叶和生姜均性温, 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及其祛湿止痛方面有奇效。阿昔洛韦是广谱、高效、新型抗病毒药物, 属人工合成的嘌呤核苷酸衍生物, 对病毒多聚酶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已广泛用于人类疱疹病毒感染的治疗[7]。据我们临床观察隔姜灸法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其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优于阿昔洛韦, 具有起效时间快、症状和体征消失快的特点, 尤其是对神经痛缓解的时间也相对较快, 得到患者认可。其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汉平, 翟道荡.关于针灸免疫思路的探讨.上海针灸杂志, 1991, 10 (1) :34.

[2]李京培, 阎怀士.针刺抗衰老的免疫学机制研究概述.中国针灸, 1991, 11 (6) :43.

[3]张新庚.针灸抗衰老的研究进展.辽宁中医杂志, 1989, 16 (10) :41.

[4]王梅.保健灸源流与发展.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95, 19 (6) :362.

[5]喻国雄.艾灸对老年人和老年小鼠免疫功能影响及机理探讨.上海针灸杂志, 1994, 13 (3) :139.

[6]雷载权.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1.

改良隔姜灸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2011年5月在我院静脉输注脂肪乳所致静脉炎的80例病人, 男32例, 女48例;年龄47岁~78岁 (60.48岁±1.62岁)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协会 (INS) 的静脉治疗护理实践的判断标准[2], 将静脉炎分级, 其中Ⅰ级32例, Ⅱ级27例, Ⅲ级21例。随机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及静脉炎分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无菌纱布湿敷于病变部位, 面积大于红肿区, 外用保鲜膜包扎1h。治疗组将生姜切成直径2cm~3cm、厚约2mm的薄片数块, 中间扎数个小孔, 置于病变部位。将艾绒做成圆锥形艾炷, 锥尖朝上放置于姜片上, 大小视姜片大小而定。点燃艾炷, 使热力慢慢由上向下深入渗透, 皮肤有灼痛感时可用镊子稍提起, 稍后放下, 灸3次~5次。两组均每天治疗2次, 5d为1个疗程。

1.2.2 评价方法

每日观察病人局部皮肤的变化, 记录局部皮肤红肿消失时间。5d后按照下列疗效判断标准判定疗效[3]。局部疼痛、红肿、灼热症状消失, 静脉弹性恢复为治愈;局部红肿、疼痛消失, 但静脉血管硬化, 不可作为输液用血管为显效;局部红肿、疼痛减轻为有效;局部症状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治愈+显效+有效。

2 结果

治疗组红肿消退时间12.0h±3.5h, 对照组红肿消退时间24.0h±4.8h。两组静脉炎治疗总有效率经确切概率法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例 (%)

3 讨论

脂肪乳是一种由精制大豆和精制卵磷脂所组成的既均匀又稳定的脂肪乳剂, 它治疗的重要性在于非肠道营养下提供高能量和必需脂肪酸, 但由于对血管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引起血管的痉挛收缩及体内神经介质如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物质升高;还可以刺激血管壁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炎性浸润甚至纤维组织增生, 静脉血管壁不同程度硬化甚至完全阻塞[4]。临床上由于50%硫酸镁价格低廉, 常采用硫酸镁湿敷, 主要利用其高渗作用可以使血管扩张, 局部血流加速, 减少细胞毒性作用, 减轻局部水肿, 同时Mg2+还可降低细胞的兴奋剂而起到镇痛作用, 但效果不太理想。

传统的中医学认为静脉炎属中医学“脉痹”范畴。病因有内外两种:外因包括外感六淫、毒邪、外伤;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劳伤虚损等。病变过程中, 不论是内因所致还是外因, 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血脉淤滞, 致局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5]。治疗当以清湿热、化淤血、散结脉为主[6]。

隔姜灸的作用机制:艾炷的主要成分是艾叶, 具有消淤止痛、温经活血、解毒散寒的作用;灸疗具有温通经络、通痹止痛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其还可产生红外辐射光谱, 控制炎症灶血管通透性的升高。生姜具有解毒杀菌、软化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故隔姜灸是将生姜之温性、灸火之热力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促进了气血的运行[7]。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 艾灸治疗的温热效应是取得治疗效果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隔姜灸治疗脂肪乳所致静脉炎的总有效率为95.0%, 对于缓解静脉炎的症状具有积极的作用, 且临床疗效显著, 无皮肤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32-445.

[2]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S].北京:中华护理学会, 2006:1-67.

[3]刘淑霞, 陈月琴, 王君华.马齿苋湿敷治疗留置针致静脉炎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1) :52.

[4]刘月利.硫酸镁联合山莨菪碱低温湿敷减轻阿奇霉素所致疼痛及静脉炎[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21) :46-47.

[5]李日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297-302.

[6]徐玉花, 宋秋桂, 孙静.六位醇外用防治输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43.

改良隔姜灸 篇5

关键词:隔姜灸,预防,化疗期毒副反应,生存质量评价

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均是以削减邪实为主要目的, 化疗作为一种全身性治疗方法, 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 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 也会杀伤正常分裂以维持人体正常机能的细胞和健康组织, 导致脏腑气血损伤加剧, 继而引发一系列不良症状, 产生化疗毒副反应, 包括免疫力下降、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近年来艾灸治疗因具有补脾益肾, 补血生髓, 扶正固本之效且毒副作用小而备受关注, 研究发现[1], 艾灸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改善胃肠功能, 从而缓解放化疗后的不适症状, 本研究通过观察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生存质量变化, 探讨隔姜灸疗法对化疗毒副作用的防治作用, 为临床防治放化疗后不适症状提供新的思路。

1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 从香港华南中医保健中心门诊部初诊及定期复诊的病人或住院病人中进行招募, 经影像学检查、血液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或细胞学检查, 并且参照《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2], 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54例, 其中男性患者29例, 约占53. 70% , 女性患者25例, 约占46. 30% ; 年龄范围在37 ~ 67岁之间, 平均年龄48岁。病种涉及直肠癌、大肠癌、乳腺癌、肺癌、鼻咽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隔姜灸组和假灸组, 每组27例患者,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受试患者各脱落2例, 隔姜灸组大肠癌与乳腺癌各脱落1例, 假灸组直肠癌与乳腺癌各脱落1例。进行数据统计例数共50例, 每组25例。

1. 2 纳入标准

( 1) 确诊为恶性肿瘤, 并且时间在半年以内者。 ( 2) 适合化疗, 既往未经过化疗治疗者。 ( 3) 近一个月未应用过其他抗肿瘤药物者。 ( 4) 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上者。 ( 5) 意识清楚, 无智力障碍, 能理解量表内容, 了解、同意并且能够接受该治疗者。

1. 3 排除标准

( 1) 不能坚持该治疗方案者; ( 2) 合并有心、脑、肝、肾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者; ( 3) 合并有其他疾病, 并且正在进行其他药物治疗者; ( 4) 生活质量评分 ( KPS) 低于60分者。

1. 4 研究方法

隔姜灸组和假灸组均从化疗前5天开始进行艾灸治疗, 每周3次, 每次20分钟, 治疗持续至化疗开始后的第60天。两组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施灸穴位及定位[3], 关元: 下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下3寸; 足三里 ( 双侧) : 小腿外侧, 当犊鼻穴下3寸, 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 中指) ; 脾俞 ( 双侧) : 背部, 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旁开1. 5寸。

操作方法: ( 1) 隔姜灸组: 鲜姜切片, 姜片厚约0. 2 cm, 刺孔后置于穴位上, 将已放有艾柱的百笑灸置于姜片上并固定, 然后点燃艾柱开始施灸。每次20分钟。 ( 2) 假灸组: 鲜姜切片, 姜片厚约0. 2 cm, 刺孔后置于穴位上, 将一块0. 6 cm厚的纸垫覆与姜片上, 然后将已放有艾柱的百笑灸置于姜片上并固定, 点燃艾柱开始施灸。每次20分钟。

治疗时间: 化疗前5天开始施灸治疗, 每周3次, 持续治疗至化疗开始后的第60天。

1. 5 观察指标

分别于化疗开始前5天、化疗开始后第21天、第30天、第60天记录患者的卡氏 ( Karnofsky, KPS) 评分以及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为癌症患者研制的QLQ-C30 ( V3. 0) 量表评分中的总体健康 ( quality of life, Qo L) 评分、躯体功能、情绪功能、恶心呕吐、疼痛、食欲丧失、腹泻的变化。

1. 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AS进行统计处理。用均值±标准差 ( x±s) 表示。所有观察指标的结果均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 当P≤0. 05时,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KPS 评分变化情况

化疗前两组患者KPS评分均在正常范围内,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两组具有可比性。与化疗前相比较, 化疗开始后3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的KPS评分平均值均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与化疗开始后第21天比较, 第60天时隔姜灸组KPS评分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而假灸组KPS评分没有升高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 隔姜灸可以有效预防化疗导致的KPS评分下降。见表1。

注: 与化疗前比较, aP < 0. 05; 与化疗期 21 天比较, bP < 0. 05; 与假灸 组比较, cP < 0. 05。

2. 2 总体健康状况评分

根据QLQ-C30量表中总体健康状况 ( Qo L) 评分显示, 化疗前两组患者总体健康状况均正常,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与化疗前相比较, 化疗开始后3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与化疗开始后第21天比较, 两组患者Qo L评分在第30天仍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至第60天时, 隔姜灸组已与化疗前总体健康状况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而假灸组总体健康状况持续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隔姜灸组的总体健康状况比假灸组优。见表2。

注: 与化疗前比较, aP < 0. 05; 与化疗期 21 天比较, bP < 0. 05; 与假灸 组比较, cP < 0. 05。

2. 3 躯体功能及情绪功能评分

根据QLQ-C30量表评分显示, 化疗前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及情绪功能均正常,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两组具有可比性。与化疗前相比较, 化疗开始后3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及情绪功能均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与化疗开始后第21天比较, 两组患者两项功能在第30天仍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第60天时隔姜灸组功能明显恢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而假灸组功能没有恢复的趋势。与假灸组比较, 化疗开始后第30天、第60天隔姜灸组功能较假灸组完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上述结果表明, 隔姜灸可以有效预防化疗导致的躯体及情绪功能下降。见表3。

注: 与化疗前比较, aP < 0. 05; 与化疗期 21 天比较, bP < 0. 05 与假灸 组比较, cP < 0. 05。

2. 4 恶心呕吐、疼痛、食欲丧失、腹泻 4 种症状评分

根据QLQ-C30量表评分显示, 化疗前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疼痛、食欲丧失、腹泻4种症状,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两组具有可比性。化疗期, 两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 隔姜灸组在第30天时恶心呕吐、疼痛、食欲丧失、腹泻症状比第21天明显缓解,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并且恶心呕吐、疼痛和腹泻症状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而与化疗前比较, 假灸组患者的症状在化疗期均明显加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第30天时, 隔姜灸组恶心呕吐和疼痛症状比假灸组明显缓解,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第60天时, 食欲丧失和腹泻症状亦明显缓解,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上述结果表明, 隔姜灸可以有效缓解癌症患者化疗期临床不良反应, 尤其对恶心呕吐和疼痛症状效果明显。见表4。

注: 与化疗前比较, aP < 0. 05; 与化疗期 21 天比较, bP < 0. 05 与假灸组比较, cP < 0. 05。

3 讨论

灸法作为中医外治方法之一, 其在治疗体系中的地位与针和药相当。利用灸法治疗疾病的历史源远流长, 其独特的疗效已被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灸的重要作用, 《医学入门》亦说: “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艾灸具有能温热、温通、温补的作用, 适应症十分广泛。人们运用艾灸疗法补益虚损、温通经络、活血化瘀从而防病保健, 尤其应用在一些慢性或者虚损性疾病的防治中[4,5,6]。

艾灸对化疗毒副作用的治疗, 采用的基本原则是“扶正培本”为主。关元穴和脾俞穴均位于腰腹部, 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选取脾肾相关穴位进行灸疗, 可以同时兼顾先天和后天之本。另外, 穴位所在, 主治所及。脾俞穴为脾的背俞穴, 足三里穴乃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 两穴均与脾胃关系密切, 通过艾灸关元, 借艾叶纯阳之性, 大补元气, 化生元阳, 贮藏于肾, 又借足三里、脾俞之力补后天以益先天, 抗御外邪。

现代研究发现, 艾叶燃烧时产生的热能主要是易被人体吸收的近红外线。杨华元[7]认为艾灸时所产生的红外辐射可穿透皮肤, 通过经络系统将能量送至病灶, 促进机体细胞代谢, 为机体的免疫活动以及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能量, 从而达到调节免疫功能的效果, 艾灸燃烧时的生成物, 包括艾烟等多种活性成分, 也可以提高细胞免疫[8]。已有临床研究[9,10]表明艾灸对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具有显著疗效, 改善骨髓造血系统功能, 使红细胞、血小板都能得到相应提高, 并且具有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 操作方便, 无副作用等优势。同时, 艾灸的实验研究显示, 艾灸刺激不仅可以产生局部治疗作用, 其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对整个机体的机能也可以发挥调整作用[11,12]。

本研究采用“百笑灸”为艾灸工具, 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产品。该装置在中医传统艾灸理论的指导下, 采用中药配方, 可以提高艾灸经皮吸收率。其主要由传统艾灸成分及多种药物组成, 有温补、活血、理气、止痛之功效, 临床上可治气滞血瘀所致的疾病、虚寒慢性疾病及有效预防多种疾病, 适用于癌症病人。亦可同时灸疗几个穴位; 避免了手持操作带来的不便, 也不受时间、地点、体位的限制; 可调节温度, 安全和携带方便。另外, 烟雾封闭在灸筒内, 不易扩散, 使实验环境安全可控。该艾灸装置的使用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

本研究采用的KPS量表以及QLQ-C30量表中反映患者整体身体状况的Qo L子量表的结果显示, 隔姜灸可提高化疗期患者的生存质量。隔姜灸组患者从化疗期第30天开始身体状况的下降趋势开始缓慢, 到第60天时已有恢复的迹象, 而假灸组患者的身体状况持续下降, 并且极易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和心理, 生存质量评分呈持续下降趋势。QLQC30中的症状量表显示, 化疗期第30天时, 隔姜灸组恶心呕吐、食欲丧失、腹泻等症状已经明显缓解, 其中恶心呕吐症状已基本消失。由此可见治疗对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作用显著, 可以有效缓解化疗所致的消化道不良反应。隔姜灸对于化疗期的疼痛也有较好的效果, 与假灸组比较30天时有差异。本研究中治疗对化疗期消化道不良症状效果明显, 这可能主要与穴位的特异性有关。

改良隔姜灸 篇6

1 一般资料

治疗组: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20-76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2年。同期选择相同病例30例作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1~6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7年。所有病例已经行纤维结肠镜检查,西医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健脾止泻(党参、白术、茯苓、炒山药、炒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大枣),1剂/d,煎成水剂,1次服200mL,2次/d。

2.2 治疗组

取任脉经神厥穴,选新鲜生姜切成姜片,厚度0.2~0.3cm,约5分硬币的厚度,面积大于艾柱的底面,再将姜片中央穿刺数个小孔,嘱患者平躺,将生姜置于脐部正中,置于穴位上,然后把蚕豆大小样艾柱(重量约3g)置于姜片上,灸3壮,若姜片烤干皱缩,或感觉灼热时更换姜片,务必其温热透入肌肤,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天灸治1次,12d为一疗程,治疗结束后休息3~5d,继续第二疗程。

3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1]:治愈:治疗后腹泻症状消失,饮食、工作正常,好转:治疗后腹泻症状基本消失,偶尔因情绪波动、受凉或进食生冷瓜果亦复发但程度较前轻。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见表1。

经χ2检验,P<0.05,两组疗效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即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西医称泄泻为腹泻。慢性泄泻:发病势缓,病程较长,多由急性泄泻演变而来,便泻次数较少,兼见大便溏薄,腹胀肠鸣,面色萎黄,神疲肢软,舌淡苔薄,脉细弱者,为脾虚;嗳气食少,腹痛泄泻与情志有关,伴有胸胁胀闷,舌淡红,脉弦者,为肝郁;黎明之前腹中微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为肾虚。

溃疡性结肠炎(脾胃虚寒型泄泻)多为慢性泄泻,病程长,为社区居民的内科常见病,我们选用隔姜灸治任脉经神厥穴,收到满意疗效。神厥穴居于中焦脾胃之处,位于任脉经之上,又是冲脉循行之地,冲、任、督“一源三岐”,冲任主阴,督主阳,三者首尾相连互为沟通,经气如环相贯,故隔姜灸任脉神厥穴能调节全身脏腑阴阳的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2]。其次任脉经又有主治消化系统疾患的作用,与本病治疗相得益彰。生姜与艾叶性味均为辛温,生姜具有温经散寒、振奋阳气的功效,而艾叶具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提升正气的作用。隔姜灸是借助灸火的热力,而这种热力伴随生姜、艾叶的药力和性味,通透神厥穴下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经过经络传导的作用而迅速进入脏腑组织,使体内温度相应得到提高,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流速加快,既能使脾胃得到濡养又能祛除体内阴寒之邪[3,4]。新鲜的生姜富含生姜汁,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抑杀消化系统的多种致病菌,而新鲜生姜转化为干姜的过程则增强了祛除脏腑沉寒痼冷的功效。我们用艾绒3g作艾炷灸之3壮,是根据长期实践经验所得,此剂量对于大部分患者较适宜,能使药性达到病所。

综上所述,隔姜灸治任脉之神厥穴,具有温经散寒、补益脾胃、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胃虚寒型泄泻)的方法,使用简便,价廉实用,值得在社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疗效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4.

[2]刘兴山.胡英华.合募配穴结合灸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2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5,21(1):39.

[3]徐庆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6例临床观察.中国临床医师.2006,34(1):48-49

改良隔姜灸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5月—2013年7月我院肝病科住院肝硬化腹腔积液病人64例, 均经医生的临床诊断、B超及CT的征象诊断等确诊。按住院时间的先后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 观察组男18例, 女14例;年龄33岁~68岁 (58.81岁±8.05岁) ;肝炎后肝硬化24例, 酒精性肝硬化8例;病程8周至8年 (22.06个月±18.22个月) 。对照组男22例, 女10例, 年龄29岁~70岁 (57.06岁±8.85岁) ;肝炎后肝硬化23例, 酒精性肝硬化9例;病程4周至9年 (19.09个月±19.28个月)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肝硬化综合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肝硬化综合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隔姜灸疗法。

1.2.1. 1 常规肝硬化综合治疗方法

病人要合理饮食、充分休息。 (1) 血钠<125mmol/L时限水。 (2) 静脉输注肝安针250mL, 每日1次。 (3) 静脉输注还原型谷光甘肽1.8g, 每日1次。 (4) 白蛋白<20g/L时予静脉输注20%人血白蛋白针, 每周3次, 每次50mL。 (5) 若病人合并感染应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

1.2.1. 2 常规护理

(1) 病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和适宜的温湿度, 加强病室的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重病病人应卧床休息, 因腹胀致呼吸困难者可取半卧位;保持病人床铺的干燥平整, 预防压疮的发生。 (2) 以少食多餐为原则, 饮食以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为宜, 多吃蔬菜、豆腐、瘦肉和鸡蛋, 不要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煎炸及刺激性食品;每日进水量控制在1 000mL左右, 若有显著低钠血症病人则限于500 mL以内, 同时由于钠可以引起体内水的潴留, 所以应将每日摄入的钠盐控制在500mg~800mg (氯化钠1.2g~2.0g) ;严格戒烟酒。 (3) 注意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腹部形态、24h尿量及腹腔积液消退情况, 准确记录病人24h出入量, 定期测量腹围和体重。 (4) 加强情志护理, 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其焦虑心情, 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1.2.1. 3 隔姜灸疗法

一般在午休时间后嘱病人排空小便, 平卧于治疗床上, 充分暴露腹部, 注意室内温度, 避免病人着凉。施灸前向病人解释隔姜灸的具体流程、作用机制及注意事项, 以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更好地配合治疗。将准备好的姜片 (选用新鲜的老姜, 姜片厚度0.3cm~0.5cm) 中间均用针穿刺数孔, 分别置于病人的水分、神阙、天枢 (双侧) 和中极穴上, 取适合大小的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 待一壮艾柱即将燃尽时更换艾炷依前法再灸, 一般每次灸5壮~10壮, 以局部潮红而不起疱为度。在施灸期间要守在病人身旁, 时刻观察及询问病人的情况。若病人有局部有灼痛感时略略向上提起姜片, 稍待片刻重新放下再灸, 避免烫伤病人。每日1次, 2周为1个疗程。

1.2.2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前的腹围、24h尿量及B超所示腹腔积液情况, 2周后再次记录。将两组病人腹围和平均24h尿量治疗前后的差值进行比较。比较两组病人腹腔积液消退的有效率, 参照1993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大连会议制订的肝硬化腹腔积液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将腹腔积液消退情况分为4种, Ⅰ级消退:腹腔积液完全消退, B超检查腹腔积液阴性;Ⅱ级消退:腹腔积液大部分消退, 临床体检轻度移动性浊音, B超检查腹腔积液少量;Ⅲ级消退:腹腔积液有所消退, 平脐腹围有所缩小;无效:腹腔积液不减反增。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腹围和24h尿量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见表1)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腹围和24h尿量差值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隔姜灸能有效改善病人腹腔积液的临床体征, 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2.2 两组病人腹腔积液消退情况比较 (见表2)

观察组总有效率略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病人腹腔积液Ⅰ级、Ⅱ级消退多于对照组。说明使用隔姜灸疗法在辅助治疗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优势。

3 讨论

腹腔积液是肝硬化发展到晚期的一个标志, 西医学认为腹腔积液源自肝脏、脾脏和全身的血流动力学改变[2]。中医学将腹腔积液归于“鼓胀”范畴。《灵枢·水胀》记载:“腹胀, 身皆大, 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 腹筋起, 此其候也。”生动的描述了鼓胀的特征。本病的病因, 主要是由于酒食不节, 情志内伤以及其他疾病转化而成, 其病机涉及肝、脾、肾三脏功能相互失调, 形成气滞、血瘀、水停腹中[3]。

隔姜灸是中医学传统疗法之一, 在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 搭于舌上穴中, 然后灸之。”艾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蛋白质和钾、钠、钙、铝、镁离子, 其性味苦、微温、无毒, 具有温经通络、祛湿散寒的功效。生姜性味辛、温, 归肺、胃、脾经,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祛寒平喘、解毒的作用, 常用来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生姜含有姜醇、姜烯、姜辣素等多种成分, 具有解热、镇痛、抗感染、消肿等作用[4]。水分、神阙、中极属任脉之穴, 天枢属足阳明胃经之穴。当隔姜灸疗法作用于上述穴位时, 灸火加上生姜的辛温之性, 直达组织深部, 使水湿之邪得温热而化, 起到了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渗透压的作用, 最终实现减少腹腔积液、减轻病人病痛的目的。同时能有效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力, 起到调理脾肾、扶助正气之功。

参考文献

[1]郑丰平.肝硬化治疗与护理[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9:80.

[2]孙晓娜.临床常见肝胆病的中西医诊断和治疗[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9:166.

[3]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93.

上一篇:石油企业库存管理下一篇:改编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