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森田疗法

2024-07-01

改良森田疗法(共8篇)

改良森田疗法 篇1

精神分裂症是无明确致病因素, 呈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分裂及精神活动不协调的精神障碍[1]。其多起病于青壮年, 常缓慢起病, 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2]。病程迁延, 容易复发, 需要长期治疗[3]。随着社会物质发展, 精神疾病发病率也出现逐步提高的趋势。面对有限的专科医疗资源, 同时也为了更好的缓解病患的社会功能损害, 越来越多的精神疾病患者需在社区中完成康复治疗[4,5]。在家庭康复过程中, 由于缺乏专业康复知识及技能, 社区精神分裂症病患较易出现服药依从性差、病情易波动、疾病复发率高的问题。

森田疗法是东京慈惠医科大学的精神科教授森田正马于1920年开始创立的, 对神经症治疗的显著效果已得到世界精神卫生界的广泛认识[6]。改良森田疗法运用了森田疗法的治疗原理和方法, 适用范围也扩大至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疾病[7]。其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有效性, 已有相关研究证实, 改良森田疗法不仅对患者具有缓解控制病情、提升生活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还具有效率性、康复效果长期性特点[8]。本研究将此疗法推广至社区康复层面, 旨在通过科学的效果评价, 以验证改良森田疗法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运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上海市某社区中随机抽取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患者60例, 其中男31例, 女29例;年龄24~60岁;病程4~38年。入组条件:符合国际精神疾病分类及针对标准 (ICD-10) 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9];无严重躯体疾病和智能障碍。将入组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0例, 干预组与对照组基本情况, 见表1。干预组开展改良森田疗法及常规随访、康复指导, 对照组则仅进行常规随访与康复指导。

1.2 改良森田疗法课程设计

1.2.1 静心期 (1周) :

活动知识及框架介绍, 成员自我介绍 (探索自我增进彼此了解) ;文章阅读 (选取立志促进康复的文章阅读、朗诵) ;艺术治疗-音乐欣赏 (选取轻音乐欣赏) ;书写周记, 并交流分享体验。

1.2.2 轻作业期 (2周) :

学习手语 (通过模仿、学习联系身体协调能力) ;艺术治疗-图片填色 (投射内心情绪、发掘自我需求) ;书写周记, 并交流分享体验;学习唱歌 (通过唱歌来疏泄情绪) ;歌唱比赛 (通过相互学习增进友谊) ;团体活动 (农夫田产-鼓励利用集体力量解决困难) ;书写周记, 并交流分享体验。

1.2.3 重作业期 (2周) :

学习健身广播操 (激发身体活力促进身体健康) ;学习手语跳舞 (增加学员运动量, 疏泄内心负性情绪) ;书写周记, 并交流分享;学习打乒乓球技巧 (增加学员运动量, 疏泄内心负性情绪) ;组织开展基本乒乓球比赛 (增进学员交流, 促进团体凝聚力) ;团体活动 (松鼠大树-激发团体成员互动协作能力) ;书写周记, 并交流分享。

1.2.4社会适应期 (2周) :

程式训练-促进社会适应力 (模拟生活中购物过程) ;实践外出购物 (实践生活中购物技能) ;外出拓展活动 (促进学员接触社会) ;书写周记, 并交流分享;程式训练-增进家务劳动能力 (学习做菜做饭、整理房间技巧) ;实践家务技能 (实践做菜做饭、整理房间能力) ;书写周记, 并交流分享。

1.3 量表

1.3.1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 :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 SDSS) 来源于WHO制定试用的功能缺陷评定量表 (Disability Assessment Schedule, DAS, 1978年, 该量表于1988年正式出版) [10], 由我国十二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协作调查组根据DAS的主要部分翻译并修订, 用于评定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 不适合于住院期间的评定, 主要用在社区中生活的精神病人, 特别适合慢性病人。本量表信度良好, SDSS的评定一致性为85%-99%, Kappa为0.6-1.0。SDSS共有10个项目, 即职业和工作、婚姻职能、父母职能、社会性退缩、家庭外的社会活动、家庭内活动过少、家庭职能、个人生活自理、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及责任心和计划性, 按0~2级评分, 得分越低, 表明社会功能越好[11]。

1.3.2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 :

简明精神病 (科) 评定量表 (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 由Overall和Gorham于1962年编制[12], 它是精神科应用得最广泛的评定量表之一, 本量表初版为16项, 以后增加为18项。其主要评定最近1周内的精神症状及现场交谈情况, 为0~7级评分, 总分18~126分, 根据症状强度、频度、持续时间和影响有关功能的程度进行评定。量表包含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5个因子, 总分反映疾病严重性, 总分越高, 病情越重。单项症状的评分及其出现频率反映不同疾病的症状分布[13]。

1.3.3 生活满意度指数A (LSIA) :

生活满意度指数A (Life Satisfaction Index A) 简称LSIA, 是Neugarten等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 (Life Satisfaction Scales, LSI) 中的一个自评量表[14], 由20个条目组成, 其中12个正序记分问题, 8个反序记分问题, 分数越高代表生活满意度越高, 拥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Cronbachα系数为0.87, 效标关联效度为0.60~0.99[15]。

1.4 统计方法

对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4周时、干预后进行量表填写数据汇总, 使用SPSS 13.0进行两单独样本t检验分析, 部分方差不齐的单项采用近似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改良森田疗法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各量表及BPRS各因子得分比较

改良森田疗法干预之前,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SDSS、BPRS (包括各因子) 、LSIA等量表的得分t检验结果显示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SDSS=0.62、PBPRS=0.90、PLSIA=0.92) 。改良森田疗法干预4周时, 干预组与对照组除在BPRS中的焦虑忧郁因子上出现显著统计学差异 (P焦虑忧郁=0.02) , 且干预组焦虑忧郁水平低于对照组 (M干预组焦虑忧郁10.17M对照组LSIA6.80) , 见表2和表3。

2.2 改良森田疗法干预前后干预组、对照组自身量表及BPRS各因子比较

干预4周时干预组的BPRS中焦虑忧郁因子与干预前其自身比较出现显著统计学差异变化 (P焦虑忧郁=0.02) , 且干预4周时干预组焦虑忧郁得分低于干预前 (M4周时干预组10.17

3 讨论

通过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前、干预4周时、干预后的SDSS、BPRS和LSIA量表结果变化, 说明改良森田疗法与常规随访、康复指导相结合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具有改善社会适应能力、减少焦虑抑郁水平、提升活力水平、激发主动康复意愿、减少敌对与猜疑、提升主管生活满意度的作用。又通过从干预组在干预前后的变化以及对照组干预前后无变化的情况, 证明了上述积极改变是由于在干预过程中增加了改良森田疗法而产生, 并非是由于其他混杂因素造成。

从积极改变的过程来看, 改良森田疗法在静心期、轻作业期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积极改变并不明显, 仅具有减少焦虑抑郁水平的作用, 而其主要的积极影响出现于疗法干预的重作业与回归社会期。此现象说明改良森田疗法前期的关注内心与自我发掘能协助社区患者静心面对自身矛盾冲突, 体现了疗法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理念, 所以在此阶段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无论与对照群体, 还是其自身比较均出现下降趋势。虽然仅出现焦虑下降, 但焦虑的降低也意味着患者有更多的心理动力来达成提升治疗依从性、康复信心、积极生活尝试等各类良性改变, 可见焦虑降低是患者积极改变的标志。在干预后期患者逐步可以接受自身疾病的存在时, 出现了其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方面、精神疾病控制与康复方面、生活满意度方面等领域的积极变化, 这体现了疗法的面对现实、生存欲望的效果。在后期阶段有患者表述, 其将带着疾病生活的观念逐步替代了原本先治好疾病才能好好生活的想法, 由于此核心观念的转变患者产生了既使疾病存在, 仍可积极生活的信念。于是患者的社会适应力、活力水平、激发主动康复意愿、生活满意度等均得到了提升, 积极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也提升了其康复信心与治疗依从性, 所以在敌对与猜疑这样较难改变的精神科因子中也出现了积极变化。

#方差齐性检验中因方差不齐而采用近似t检验;*P<0.05, **P<0.01。

同时也应注意到在干预后期患者自身BPRS中的焦虑忧郁、激活性等因子并没有明显改变, 这可能是由于在干预前期时患者焦虑抑郁已有所下降, 同时干预后期的一些重体力活动与社会适应的挑战, 也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水平的焦虑有关;而长期服用精神药物对患者激活性水平也存在部分抑制作用, 以至产生此情况。而BPRS中的思维障碍因子无论是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 还是干预组自身比较中均未产生明显改变, 这也表明思维障碍属于较为严重的精神症状表现, 且其产生的原因也与个体人格发展有一定联系, 所以改良森田疗法作为一项心理干预方法, 对此因子较难产生积极影响。

本次研究虽然样本量偏小, 同时并未对患者进行干预后的远期效果进行研究, 可能会影响研究的可靠性与长期效应的发现, 但本研究已证实改良森田疗法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这为可能的大样本研究奠定了基础。

*P<0.05, **P<0.01。

改良森田疗法 篇2

1. 门诊治疗

时间:每周一次,接受生活指导和日记指导,疗程约 2-6个月,

门诊治疗的基本要点是:

①详细体验以排除躯体疾病的可能,并解除病人疑虑;

②要求病人接受自身症状,顺其自然,绝不企图排斥;

③要患者带着症状去从事日常活动,以便把痛苦的注意转向无意识,使痛苦体验在意识中消失或减弱;

④告诉患者切勿把症状挂在心上;

⑤治疗者按时批阅患者的日记,患者要保证下次再写再交。同时要家属不要对患者谈病,也不要按病人来对待。

2. 住院治疗

经典的森田疗法是住院治疗,也是对于严重的神经症患者的最佳方法。其程序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期为绝对卧床期。开始第一周绝对卧床,禁止会客、交谈、看书报和看电视等一切活动,只能独自静卧,因无事可做,患者会感到十分苦恼,使其能体验“生的欲望”,

此期的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解除患者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使之静卧不仅可调整身心疲劳,还可通过对精神状态的观察进行鉴别诊断。让患者任其自然地安静修养,通过情感的变化规律使烦恼和痛苦自然消失。

(1)烦闷解除卧床第二天,多数患者烦恼消失,也不再为此症状担心,便自然出现一些联想,如病的问题、个人问题、家庭问题等,在此治疗前就要告诉患者:如果出现联想或烦闷,不要企图去消除或忘掉它,要任其发展,又必须静静地卧床忍受。这些联想或烦闷,有时可使患者烦躁不安,但当苦恼达到极点时,则有可能在短暂时间内迅速消失,这是由于情感自然变化的结果。

多数患者在2~3个小时内出现上述结果。然而也有的苦恼时有时无,甚至持续到第四、五天,其中有的是因为没有绝对静卧而延长了这一治疗过程。

第三天,患者回忆前一天突然摆脱了苦恼,精神上受到鼓舞,这时向患者说明,所提供的环境及条件的重要性,否则想摆脱苦恼也是不可能的。

(2)无聊期第四天,患者因摆脱了痛苦,开始感到无聊,出现想参加积极性活动的愿望从而形成期望的痛苦。在患者深刻体会没有活动的苦恼之后第二天起,让他起床活动进近第二个治疗期。第一期一般为四天至一周。

浅谈森田疗法 篇3

一、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

目前相关的文献, 森田疗法, 尤其是森田疗法的原则——“顺其自然, 为所当为”, 给了我们很多深刻的体会和思考。“顺其自然”, 森田疗法的着眼点在于陶冶疑病素质, 打破精神交互作用, 消除思想矛盾。让患者接受自己的症状, 不要把症状当做自己身心的异物, 对症状应当不加排斥和抵抗, 带着症状学习和工作。顺其自然, 让自己的内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加控制的任其按照原本的规律发展。“顺其自然”要求神经质症患者学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 “为所当为”则要求患者控制那些可以控制的事情, 努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打破精神交互作用, 让自己逐步建立从症状中解脱出来的信心。

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在于启发病人从现实出发, 让现实生活充满活力, 并且使病人充分认识到, 症状只是情绪变化的一种表现, 是正常心身变化的夸大。要求病人对待情绪及一切不适应的感觉, 要顺其自然。病人要像健康人一样去生活去行动, 用行动改变性格, 行动正常了, 心理也就健康了。森田疗法首先将神经质症者对于自我的认识从病态的逻辑思考中解放出来, 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具有自我改善能力的主体;其次, 让神经质症者体验到带着症状生活的生命意义, 感悟人的自由必须存在并融人自然中的才能最终实现。

表面看来, 森田疗法采取消极退让的生活态度, 实际上是十分积极的。人生应当“有所为, 有所不为”, 积极做好日常生活中必需做的事情, 将自己能做的事情心无旁骛的尽全力做好, 淡化那些不能消除的思绪, 不断扩大行为的范围。

二、森田疗法的治疗过程

森田疗法治疗分为门诊治疗和住院治疗两种方式, 森田疗法治疗的神经质症患者都有着强大的内省力量, 他们自己在积极地做着克服症状的努力, 有着强烈的从症状中解脱出来的愿望。门诊治疗按照森田疗法的基本原则进行, 鼓励患者面对现实生活, 将对症状的关注转移, 认识到事物不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为转移, 认识到接受症状的本来面目, 不试图去控制, 症状就会改观, 最后鼓励患者要承担自己生活中应担承担的责任。

住院治疗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绝对卧床期, 轻工作期, 重工作期和生活训练期。住院治疗为患者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环境, 让他们可以极度简单的环境中慢慢将自己的精神力量指向外部世界。绝对卧床期要求患者所处的环境绝对安静, 一般有4~7天。在这个期间, 患者会更加的痛苦, 他们除了卧床别无选择们只能忍受痛苦和烦恼。但是人的精神能量是有限的, 痛苦到极点的的时候, 精神就会爽快起来。当患者体验到这样一种感觉之后, 会想起床去做其他事情, 这时的精神能量已经开始朝向外部世界。这时可以进入第二个阶段:轻工作期。这段时间患者可以进行简单的室内和室外劳动, 但是不允许与人过多的交谈。在这一阶段, 患者的症状会减轻, 并慢慢将自身的注意力投射到外部世界。

第三个阶段是“重工作期”, 重工作期与轻工作期的区别在于劳动强度的增加, 使患者感受完成工作的喜悦, 帮助患者将注意力由自身转向外界。最后的生活训练期需要1至2周的时间, 是使患者在工作, 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体验顺其自然的原则, 为回归社会做好准备。森田疗法除有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形式之外, 还有定期对森田学说进行集体学习的组织——生活发现会。集体森田疗法积极鼓励、组织有意义的活动, 强调行动为中心的准则和不问过去、只重现在的方针。在理论上, 反复强调行动是调动人的注意力、打破精神固着、改善和陶冶性格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

三、森田疗法的思想渊源

森田疗法的运用很广泛, 而其中所蕴含的的道家和禅宗的思想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顺其自然, 为所当为”, 患者不应该将精神力集中于自己的症状, 而是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去做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老子认为, “道法自然”, 那么人正常的生活过程就在于它的自然性。道家的无为而治, 森田疗法的顺其自然, 这些感悟一脉相承。森田疗法中体现的精神不仅仅可以为神经质患者所用, 普通人也可以从中吸取到生活的哲学。不要让逆境和艰辛把自己抛向深渊, 身陷绝境不能绝望, 面对死亡积极求生, 要勇敢地面对失败与艰辛, 从应该做的事情中找到生路。

四、森田疗法的继承和发展

就目前研究看来, 森田疗法单独使用的疗效并不十分显著, 更多的是配合药物治疗。

森田疗法的主要适应症是神经质症, 但现在有不少探索用森田疗法治疗其他精神疾病, 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瘾症、酒精依赖、心身疾病等的尝试, 但仅只做为辅助措施或用于康复期的治疗。

森田疗法已成为我国心理治疗者运用最多的方法之一, 仅次于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心理分析等。森田疗法也日益的地衍化成为一种心理哲学观和人生态度, 森田疗法给我们生活的智慧和启迪,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森田疗法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带给人们更多的福祉!

参考文献

[1]钟友彬.《现代心理咨询》[M].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陈巍, 汤剑波.论森田疗法的伦理之维[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年12月第19卷第6期.

[3]曹召伦, 周和岭.森田疗法的行为[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 24 (9) :1005.

[4]康成俊.日本的森田理论集体学习会[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0, 4 (3) :134-135.

[5]兰文敏.集体森田疗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2004.

改良森田疗法 篇4

关键词:森田疗法,为所当为,神经症,心理咨询

森田疗法认为, 改变患者的症状, 一方面要对症状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 另一方面还要随着本来有的生的欲望, 在症状仍存在的情况下, 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尽管痛苦也要接受, 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确定意义且能见成效的事情上, 即遵循“顺其自然, 为所当为”的原则[1]。森田疗法只是从做事方向上界定了去完成强烈的生的欲望, 但没有阐释在生活中具体该做哪些事情。神经症者做事是其人格转向成熟或摆脱神经症的必要条件, 然而他们按照惯性所做的事情多是那些让自我沉醉、控制他人、显得高人一等、为了逃避焦虑等含大量虚幻泡沫的事情, 而这些事情与神经症者的目标背道而驰, 加剧了目标和行动之间的冲突, 因此界定神经症者如何“为所当为”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从实际咨询经验中总结出神经症者爬出泥潭必须要做的事情。

当做之事分类

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日常有诸多琐碎的小事, 让人厌烦和令人枯燥的事情, 这些事情往往是神经症者不愿意做, 认为没有必要做的事情。但正是能够做日常小事又不被这些事情所捆绑的人才是成大事之人, 在做小事中逐步形成耐烦燥、发现美、爱现实、持久等能力, 而这些能力是成大事必备的能力。只有透视小事情的本质, 才能舍弃小事做大事。

自己份内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 起码要保证考试及格;对于成年人来说, 起码能养活自己, 到了结婚成家的阶段, 要懂得和异性相处, 也就是无论做任何事情, 都要满足生存最基本的底线。

挑战的事情:对于个体来说, 那些内心渴望之事、不擅长之事都是需要作为目标去达成, 让不擅长之事不会阻碍目标的实现, 甚至成为擅长之事。

需要解决的事情:神经症者为了回避短暂的焦虑, 开启了逃避的策略, 从而形成投机取巧的精巧技能, 并长期借此逃避更多的事情, 短暂焦虑的化解会形成长期焦虑, 一个问题不解决会滋生出更多的问题。处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才能化解内心深处的不安和隐忧之结, 在做事中求取事物的原理, 会变得越来越有效益, 个体越来越自信。

补短板之事:短板不同于缺点, 而是针对于神经症者的目标而言, 为了达成目标, 必须具备某些条件, 如果欠缺或不足, 就称之为短板, 比如易败之事和令人恐惧的事情。失败容易让人显露出笨拙的样子, 会伤害到个体的自尊, 于是由无意识的避开失败变成有意识, 易败之事因为做得少, 缺乏经验就真正固化为易败之事, 而做事怕败之心也就形成了。让个体恐惧的事情多含有威胁到理想中自我根基的事情, 临阵就会心慌意乱, 这类事情常转换为神经症的症状。所以面对易败和恐惧之事就成了必须面对的目标。

完整自己的事情:自幼的教育让个体不能做坏事, 不能涉及黑学问。但所谓的黑事情是人性中必然存在而传统中只做不说的一些事情, 神经症者会用严格的道德来要求自己不去做, 然而真相是他们做了大量无心而冷漠的事情, 做了大量控制和攫取他人能量的寄生之事, 只是用幻化和压抑之术将之销声匿迹了而已。神经症者如果想走出沼泽, 必须转过身面对无意识中自己不敢正视的那一面, 接纳和超越人性, 不为其所困, 最终达成完整真实的人。

找回自我的事情:因为外界的挤压以及自我的逃避, 神经症者迷失了自我, 自我觉察是转身改变的第一步, 把觉察到的事情作为目标是第二步, 去实践目标, 促使理想变为现实, 让虚幻的我变成真正的我是第三步。

筛选做事的标准

神经症者该做很多的事情, 但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 如何界定某件事情的含金量呢?所谓的含金量是指促使神经症者人格成熟摆脱症状的贡献值。同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 对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其含金量都是不同的, 要根据它的挑战性、成长性、补短板性等特性来综合评估。挑战性是指神经症者做这件事情是否在打破舒适圈, 是否有利于自我强大, 并直接指向神经症者的目标;成长性是指神经症者做这件事情是否有利于重新找回真自我, 是否有利于自我的成长;补短板性是指神经症者做这件事情是否有利于求取完整, 是否在做不擅长的事情。通过综合评估后, 对该做的事情进行一个含金量的排序, 选取含金量高的事情来做, 才是“为所当为”的精髓。

不同阶段当做之事

在神经症者不同的变化阶段做事的原则也是不同的: (1) 在神经症者的察觉期:做往外指向的事情, 尤其是神经症者不屑于做的日常小事情或所逃避的份内任务, 咨询师在这个时期促使神经症者行动起来去做事情, 但并不强求事情完成的质量, 目的是在做事中求本质, 并降低其高理想的自我。 (2) 在神经症者的改变期:做促成长的事情, 目的在于形成症者的承受能力。在做成长之事时会伴发挫败、焦虑、力不从心等负性感受而这正是培养承受能力的土壤, 承受能力是一切内在能力的根基。 (3) 在神经症者性格的成熟期:可以放弃不做某些迎合世俗、虚耗生命、无效无价值的事情, 而选择满足心灵和自我成长需要的事情, 目的在于形成各种内在能力。

做事情中能力的萃取

做事, 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把事情做到完美, 而追求完美正是神经症者个性中的短板。做事, 是为了借助事情淬炼下述重要的内在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是症者摆脱症状, 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 (1) 承受能力:是承受痛苦、焦虑和孤独的能力, 承受能力是生成其它各种能力的基础。 (2) 成人能力:包含有情绪掌控能力和策划算计的能力。个体不是没有情绪, 而是不让情绪支配, 更不会随着情绪而沉溺。算计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多算才能多胜, 不算是幼稚行为。 (3) 享有能力:一个人能够对自己拥有的事物最大化地享用和感恩的能力。 (4) 判断能力:对事物本质以及事物间联系的本质透视和解读的能力。 (5) 选择能力:当遇到两难或多难的时候, 能够择一而弃他的能力。 (6) 行动能力:是思想和行动搭配的一种相对能力, 如行动超越思想是盲目的行动, 如行动总是滞后于思想或没有行动, 是神经症能力。 (7) 思维能力:是透视事物本质和相互间联系的能力, 并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模式。 (8) 应变能力:是一个人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 随时调整自身行为的能力。 (9) 交往能力:是个人善于处理协调同上下级、下属同事客户以及朋友亲人关系的能力。 (10) 自制能力:是自我支配、自我调节、自我约束与自我控制的能力。专注能力:可以把大量资源调集到某件事情之上而又不被这种专注而束缚的能力就是专注能力。神经症者在“为所当为”时, 内在冲突得到化解, 最终摆脱症状, 获得人格成熟。

参考文献

森田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个案研究 篇5

目前抑郁症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抗抑郁药物治疗, 二是认知行为疗法, 两种方法都需要昂贵的治疗费用及较长的治疗时限。对众多抑郁症患者来说, 复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森田疗法治疗抑郁症时间短、干预效果稳定、预后良好的特点已引起精神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到我院心理门诊就诊的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女性, 46岁, 已婚, 大学学历。大学毕业后在一所专科学校任教, 工作能力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儿子于一年前沉迷于网络后高考落榜, 赵某深感内疚、伤心无人倾诉。一次偶然机会发现复读的儿子旷课, 想到自己十几年投入大量精力教育孩子, 心血付之东流, 痛哭流涕。1个月前患者来就诊, 想从新开始自己的事业, 但感到自己兴趣索然, 不愿与人接触, 常有轻生的念头。有时彻夜辗转难眠, 浑身不适, 肌肉紧绷、疼痛, 痛苦不堪。去医院检查未发现患有躯体疾病。

1.2 诊断

(1) 量表诊断:采用SCL-90测试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对症状进行评分, 常模结果提示严重抑郁。 (2) 症状学标准:根据CCMD-3诊断标准, 患者情绪低落, 对事物无兴趣, 注意力不集中, 自我评价低, 记忆力减退, 人生观消极, 对生活失去信心, 睡眠障碍, 体重减轻、焦虑, 符合病程标准达1年。

1.3 采用方法

试验数据与分析根据试验程序, 本研究历时30d, 临床干预20d, 包括森田治疗, 临床观察和疗效回访3个阶段, 以量表评测, 患者咨询时的主观感受为记录指标, 逐项列表分析, 进行比对观察疗效。 (1) 改善认知功能:森田治疗是目前国内心理治疗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融合了精神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及作业疗法的多种途径。分析患者消极条件性情绪, 指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发展的不良后果, 采用正向引导等方式进行心理干预, 减轻患者的高压情绪, 缓解绝望感和自卑感。 (2) 干预条件性情绪:引导患者想象过去的成功体验和未来的理想, 使其获得愉快的心理状态, 用积极的语言暗示其充分体会积极情绪。促进认知与行为的改变, 形成不断增强的良性循环系统, 通过强化训练使积极条件性情绪反应稳固、增强。 (3) 自我调节与放松: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就是“顺其自然”, 把心思放在应该去做的事情上。这样, 患者内心的动机冲突就排除了, 痛苦就减轻了。人的情感是不可控制的, 但行动是可控制的。森田治疗通过制定实际行动方案, 专注于既定的生活方向。“与其空想, 不如实际去做”。森田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总分及各因子分对比见表1。

表1中可以看出各因子得分情况明显改善, 测试结果各项变化均有涉及。回访结果停止干预后3周, 患者抑郁症状基本消失, 睡眠良好, 社会功能提高。停止干预后3个月, 能坚持上班, 生活状态良好, 有规律。坚持运动及自我放松训练。停止干预后6个月家庭和睦, 人际关系良好, 心情愉悦, 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停止干预后10个月生活中遇到困难能客观分析, 冷静处理, 对未来充满信心。

2 讨论

综上所述, 本研究对抑郁症形成的心理机制与心理干预之间的联系有了新的探索, 其条件情绪与认知情绪有互相推动作用, 形成协调的良性循环, 避免药物治疗的依赖性和不良反应, 回访10个月来患者抑郁情绪无复发, 证实森田疗法在治疗中的重要性[1]。

参考文献

改良森田疗法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且满足以下条件: (1) 经住院系统治疗、合用森田治疗时精神病性症状消失, 自知力恢复, 目前抗精神病药物维持应用; (2) 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自2005年4月1日至2006年12月1日满足上述条件的患者共14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用亲情护理加改良森田疗法, 共74例, 其中男52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42±11) 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4例, 初中以上6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加改良森田疗法, 共72例, 男50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42±12) 岁, 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3例, 初中以上59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抗精神病药物的日用剂量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住院系统治疗病情缓解后, 经患者及家人的同意, 进入森田治疗组, 整个森田治疗分为两个阶段:住院森田治疗7周, 门诊森田治疗12周, 二者是连续的过程。对照组是常规护理加改良的森田疗法, 研究组是亲情护理加改良的森田疗法。住院期间由森田治疗小组统一管理, 门诊期间要求每周来院2次, 即周一、周四白天院内森田治疗, 其它时间在家人的监督下继续执行。

1.2.1 改良式森田疗法的实施方法

在服药的基础上向患者讲解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治疗原理, 放弃快速停药的想法及由此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 应用“行动正常、内心健康”的森田理念来指导治疗, 在行动中提出“三不原则”, 即对待症状“不害怕、不排除、不对抗”, 在日常活动中体会到“与症状共存、任其存在、为所当为”的真谛, 鼓励患者要承担生活中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目标是使其对精神自我冲突的发病机制产生“顿悟”, 修正不良的生活方式, 重在使其以主动的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去实践和体验生活, 从而使其从“情绪本位”的状态转向“目的本位”的生活方式上来, 在行动和生活体验的过程中得以自我实现, 获得自信心, 对抗服药的内心冲突、不良情绪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1.2.2 亲情护理的具体内容针对改良的森田治疗的全过

程, 我们制定了与之适应的亲情护理措施:把亲情服务运用于改良式森田治疗的整个过程, 视患者为亲人, 在不影响森田治疗的情况下, 护理人员必须做到:仪表端庄、举止文明, 转变服务理念, 改进服务模式。认真履行好护士的职责。

1.2.3 评定方法

在入组前、第3周末、第7周末、第19周末使用护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测评, 同时记录脱落患者例数, 其数据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在森田治疗的前三期患者拒绝治疗超过1周视为脱落, 第四期拒绝治疗超过2周视为脱落。

2 结果

加用亲情护理组的患者共74例, 疗程结束时有5例脱落, 对照组患者共72例, 疗程结束时16例脱落。加用亲情护理组的患者脱落的比率自第7周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χ2=5.02809, P<0.05) , 护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第19周二者差异显著, 实验组低于对照组 (t=2.01392, P<0.05)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自第7周开始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t 7=1.8071, P<0.05) , 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自第7周开始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别显著 (t7=4.7151, P<0.05)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未明, 目前治疗仅是对症处理, 需长期服药, 在服药过程中常因病出现焦虑、抑郁、拒服药物导致病情反复, 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加重了负担。为此近几年来, 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病程治疗, 急性期治疗通过住院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出院后的巩固维持治疗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难题。

森田理论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全病程治疗可以明显的减少复发, 减轻焦虑、抑郁及治疗不合作的抗拒作用,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森田理论能较好的融入患者的思想, 患者不良认知模式得到改变, 人生观也得到陶冶, 个性更趋成熟, 增强了心理应急素质, 工作和生活有了计划性和目的性, 能主动的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在精神分裂症巩固维持期的森田治疗过程中, 脱落患者较多, 影响全病程治疗的疗效, 为改变这种现状, 我们把亲情护理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森田治疗过程中, 期望减少脱落病例, 增加病情的稳定性, 减少复发。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经住院治疗、病情缓解后, 能否坚持服药, 保持平和的心态是预防病情复发的关键。

参考文献

改良森田疗法 篇7

森田疗法和神经质型人格的学生常见心理障碍

森田疗法 (Morita Therapy) 是日本精神医学教授森田正马 (1874~1938) 在1920年前后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 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森田疗法主要是治疗神经衰弱和强迫观念的精神疗法。森田将神经衰弱和强迫观念这两种疾患称为“神经质”。其类型包括普通神经质 (即所谓神经衰弱) 、强迫观念 (恐怖症) 以及发作性神经症 (焦虑神经症) 三种形式。对应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举例说明如下:

例1:某学生性格上“较真儿”、好面子, 学习认真, 但成绩进步很慢, 自尊心强, 入学一个月后, 把家长买的普通手机卖掉, 节衣缩食买了个智能手机, 只因为“怕被别人笑话”, 只要物质条件没超过别人, 就感到“非常苦恼”, 无心向学。

例2:某女生家庭为重组家庭, 家人给予的关心不够, 导致该生性格敏感内向。一次偶然地发现同学遗忘在宿舍的手机后, 她情不自禁地想据为己有。虽然因为同学回来了, 使她无法下手, 但这种偷拿别人东西的念头经常出现在她的脑海。她越是想排除这种想法, 这种想法就越是挥之不去, 让她苦不堪言。

例3:某学生身材瘦弱, 性格腼腆, 平时学习较认真, 作业也完成得很好, 但考试成绩非常不理想。有一次科任教师在进行小测时, 发现他双眼紧闭, 面色煞白, 冷汗直滴, 以为他患上急病, 赶紧叫了几个同学把他扶到校医室。校医检查后发现他身体没有异常。在喝了杯白糖水后, 他慢慢恢复平静, 遂以“睡得太晚, 精神较差”为由结诊。

以上几个案例, 都是笔者亲身接触的典型有神经质型人格的学生。有神经质性格的人, 在面临心理困难时, 精神上会出现强烈的不安, 并由此导致错误的认识, 把健康人都有的不安和不适感等心身变化, 误认为病态或异常。患者本人高度注意这些“病态或异常”, 并企图排除之。但这些不安和不适的特点是越注意它, 越努力想排除它, 反而会表现得越严重, 结果形成了注意与病觉的恶性循环, 致使症状加重。病人陷入与症状苦战苦斗的精神冲突状态中, 感到非常痛苦。病人想排除“病态或异常”的欲望越强烈, 症状反而越加重。

森田疗法的治疗原理与方法

森田疗法认为, 有疑病素质的人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往往在欲求与现实之间, 在“理应如此”和“事已如此”之间形成“思想矛盾”, 并力图解决这些现实无法解决的矛盾, 对客观现实采取主观强求的态度, 促使症状越来越严重。

森田疗法关于神经质症状的形成机制可概括为:由于疑病素质的存在, 在偶然事件的诱因影响下, 通过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神经质症状。而造成神经质症状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想以主观愿望控制客观事实而引起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加强。

森田疗法的着眼点在于陶冶疑病素质, 打破精神交互作用, 消除思想矛盾。其治疗原理可概括为两点:一是“顺应自然”的治疗原理。森田认为, 要达到治疗目的, 说理是徒劳的。正如从道理上认识到没有鬼, 但夜间走过坟地时照样感到恐惧一样, 单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 只有在感情上实际体验到才能有所改变。而人的感情变化有它的规律, 注意越集中, 情感越加强;听其自然不予理睬, 反而逐渐消退;在同一感觉下习惯了, 情感即变得迟钝;对患者的苦闷、烦恼情绪不加劝慰, 任其发展到顶点, 也就不再感到苦闷烦恼了。因此, 要求患者对症状首先要承认现实, 不必强求改变, 要顺其自然, 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 接受情感, 不去压抑和排斥它, 让其自生自灭, 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 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二是“为所当为”的治疗原理。森田疗法把与人相关的事物划分为两大类: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所谓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调控、改变的事物;而不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主观意志不能决定的事物。森田疗法要求神经质患者通过治疗, 以顺应自然的态度, 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 如人的情感, 而是注意为所当为, 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 如人的行动。即“为所当为”是指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行动, 是对顺应自然治疗原则的充实。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为所当为”, 有助于陶冶神经质性格。这种陶冶并非彻底改变, 而是对其性格的不同部分进行扬弃, 即发扬神经质性格中的长处———认真、勤奋、富有责任感等, 摒弃神经质性格中的致病之处———极端的内省及完善欲。不是消极地忍受症状, 而是要满足患者原有的生活欲望, 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即“忍受痛苦, 为所当为”。

由此可见, 顺应自然既不是对症状的消极忍受, 无所作为, 也不是对症状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而是按事物本来的规律行事, 凭症状存在, 不抗拒排斥, 带着症状积极生活。顺应自然、为所当为治疗原则的着眼点是, 打破精神交互作用, 消除思想矛盾, 陶冶性格。这种原则还反映了森田疗法对意志、情感、行动和性格之间关系的看法, 即意志不能改变人的情感, 但意志可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来改变人的情感, 陶冶人的性格。笔者认为, 治疗手段可以用圣严法师的一句话概括为“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森田疗法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森田疗法不使用任何器具, 也不需要特殊设施, 主张在实际生活中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同时改变患者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认知。在生活中治疗, 在生活中改变, 治疗注重引导患者积极地去行动, “行动转变性格”, “照健康人那样行动, 就能成为健康人”, 非常适合班主任在日常接触学生, 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对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有积极意义。具体实施如下。

(一) 实施准备

班主任应用森田疗法进行心理疏导, 只适用于症状较轻的神经质型人格障碍学生。对具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 则须建议家长带其去心理科治疗, 班主任可配合心理医生的治疗工作, 但不能贸然下判断, 强行进行“治疗”。如例2中的女生, 只是有“偷东西”的念头, 但没有实质的行动, 说明是能控制自己行为的, 那么班主任可作合理的疏导。

班主任接触到神经质型人格障碍的学生时, 先不要带着抵触心理和歧视的眼光去对待。他们本来就对自己的情况充满了不解和痛苦, 如例2中的女生就在给笔者的短信中写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这样, 我想改, 但是又控制不了自己, 怎么办?好痛苦!”教师的态度决定着学生的信任程度以及心理疏导的效果。神经质型人格障碍的生活很糟糕, 但只要合理的疏导, 并不妨碍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伟大的智力天才意味着一种本性上的出类拔萃的神经质, 并且, 由此而来的是一种对各种形式的苦难的高度敏感” (叔本华《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 很多领域的天才都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质, 所以我们要做的, 只是合理的疏导, 让学生的天分正常发挥, 不要再出现三毛、凡·高式悲剧。

森田疗法实施时要求告知患者病情, 使其了解并克服。但学生处在青春期, 叛逆心较强, 如果班主任告之其“患了心理疾病”, 可能会起到反效果。所以, 在实际实施时, 笔者多数是采用“潜移默化”和“自行认知”的方法使学生接受自己的症状, 但对有些症状比较明显。有强烈治愈欲望的学生, 可以考虑告知病情, 如案例3。

(二) 实施过程

1. 第一阶段:了解与接触。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和观察其平时的表现, 判断其心理特质是否属于神经质型人格, 适不适合使用森田疗法进行治疗。神经质症主要表现为患者具有某种症状, 这种症状对生活造成了障碍。所以, 患者本人也有克服症状、从这种症状中解放出来的强烈欲望。也可以说, 患者自身也在积极地做着克服症状的努力, 患者对自己的症状具有某种程度的反省心理。

如果患者具有症状, 但并没有克服的欲望, 对家人的劝告也无动于衷, 这种情况不能称作神经质;如果别人发现了患者具有症状, 但本人对此毫无觉察, 根本没有疾病意识, 也不能称为纯粹的神经质症。

2. 第二阶段:自我认知与顺应自然。如上文所述, 学生需要对自己的病症进行自我认知和顺应自然。

例1中的学生自尊心较强, 通过交谈了解所知, 他总是在了解别人拥有哪些值得炫耀的东西, 自己也很希望拥有。学习时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 所以注意力无法集中, 总是学着学着就走了神, 成绩也上不去。在本阶段使其自我认知时, 可以讲故事等方式使其了解追求他人认可是人的天性, 无须觉得自卑, 并挖掘其文章写得好的优点, 鼓励其多写好文章, 并在他写出文章后, 当众表扬并让大家传阅。在获得大家的肯定后, 他觉得原来不用物质条件作攀比, 也可获他人认可, 使他对与人攀比的想法顺应自然, 转化为良性的竞争思维。

对例2, 通过与该女生谈话和向其家长了解所知, 该女生从小到大家人给予的关心都不够, 导致该生性格敏感内向, 虽然不缺零花钱, 但心中总有偷盗他人财物的想法, 虽然不敢真的实施, 但这样的念头给她造成很大的困扰。在本阶段使其自我认知时, 可使其理解人人都有占有欲, 关键是如何控制的问题。笔者给其观看了一个小孩占着滑梯不让其他小朋友上来的视频, 使其理解占有欲与生俱来, 并不是让人羞耻的事情, 关键是要控制自己的占有欲, 勿使他人蒙受损失。令其回想平时同学们的关心和爱护, 消除其占有心理。

对例3, 在与该生谈话中发现, 他从初中一次失败的考试后, 便经常在考前感到压力很大, “呼吸困难, 冷汗直冒”, 严重的时候要“趴在桌子上休息很久才能考试”。在本阶段使其自我认知时, 需要使其了解考前紧张是所有人都会出现的正常情况。笔者让班上一位成绩很好的班干部 (事先沟通好) 与该生以学习交流为由, 谈起自己考前的紧张状态和放松的方法, 使其了解紧张情绪是大家都有的。

3. 第三阶段:忍受痛苦, 为所当为。学生通过第二阶段获得较好心理认知和疏导后, 可进入第三阶段, 通过慢慢接触病源事物, 达到忍受和适应的效果, 然后以积极的行动去改变生活。

对例1, 安排该生与优秀学生结对子学习。当该生成绩渐渐跟上来时, 让优秀学生向其发出友好的“宣战”, 约定共同争夺班中的排名, 使其集中精力在学习上, 淡化物质攀比心理。

对例2, 挖掘该女生的写作特长, 推荐其到文学社记者部担任小记者, 将其精力集中在记者部工作中。笔者曾尝试当她在办公室伏案写稿时, “不小心”遗漏一些财物在她桌面上, 然后细心观察她的态度如何。只见她还是认真写稿, 偶尔抬头会看看这些财物, 但很快又伏案工作, 表情正常。事后她在短信中写道:“做记者很开心……已经没了那些念头”。

对例3, 笔者要求其家长带该生到医院做体检, 结果是其身体正常。所以笔者告知该生可能患上焦虑症, 并给其看网上相关案例。该生表示接受并愿意配合心理疏导。考虑到该生无明显特长及爱好, 根据他本人的性格特质, 笔者让班中一位酷爱象棋的学生教他下象棋, 要求其必须学会。两周后, 该生象棋已初步学会, 笔者利用各种机会, 邀请本班及别班喜好象棋的学生与他比赛, 并提前告知他, 使其“有考试前的感觉”。该生在事后跟笔者提及, 一开始他感到紧张不安, 但沉浸到棋局中后, 紧张的情绪就抛开了, 下完棋后发现, 赢了很开心, 输了也没什么, “还能学到不少招数”, 感到自己已经“放下包袱了”。然后, 笔者又在办公室给他做了几次小测, 观察到他已经恢复正常的紧张状态。随后参加的期末考试也证实他成功克服了心理障碍。

(三) 心理疏导结果

例1中的学生屡获班中第一名, 全级前三名, 2008年代表学校参加省级技能竞赛, 成绩优异。现为某外企大厂技术骨干, 保送学习日语, 月薪过万。

例2中的学生由于家庭原因, 第二学期无奈退学。笔者建议家长送其去做心理治疗, 家长认为其“骗人的”、“别拖累家里”, 没有接受笔者的建议。后来其到厦门市工作, 旧病复发, 被迫辞职。

例3中的学生经过在校几学期的巩固, 表现非常好, 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毕业工作后还自考了会计证和助理电子商务师证, 工作和棋艺都稳定, 无复发迹象。

以上几个心理疏导案例为班主任工作中常见的典型神经质案例, 笔者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建议各位班主任多了解学生常见心理疾病, 选择合适的处理手段, 给予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摘要:学生心理问题是国际化的问题。教师在进行班主任工作时会面临很多复杂的学生心理疏导工作。这要求班主任须掌握一些简单易用, 能在学校环境中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对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本文结合技工学校班主任工作中的三个典型心理疏导案例, 探讨了森田疗法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森田疗法,班主任,德育工作,学生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王文晓.游戏性教学:“游戏人”理念下中职教学改革摭谈[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11) .

[2]贾蕙萱.森田疗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3]施旺红.战胜自己——顺其自然的森田疗法[M].北京: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9.

[4]李振涛.心理疗法探索——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的借鉴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2.

[5]高良武久.森田心理疗法实践——顺应自然的人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6]倪士光, 伍新春, 张岿.森田疗法取向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面试焦虑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 (5) .

改良森田疗法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96例躯体形式障碍的述情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9例,女57例,年龄27~76岁,平均年龄46.83岁。所有患者均无其他严重并发疾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服用度洛西汀40 mg/d,根据病情药物剂量可增至60 mg/d,持续2~3周。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森田疗法。根据患者临床特点,每2天进行1次集体心理治疗,向患者讲解森田疗法的治疗过程和原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各时期的作业内容有:卡拉OK、象棋、扑克、球类及读报、打扫卫生、健身操锻炼等活动。以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以行动为准则”为治疗的指导思想,针对患者出现的问题,召开森田疗法探讨会1次/周。

1.3观察指标统计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包括患者口干、疲乏、恶心、失眠、头晕、多汗等。

1.4疗效评定标准采用HAMA评估疗效,采用MMPI和TAS进行测试。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MMPI及HAMA评分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TAS评分情况两组治疗前描述情感的能力、识别和区分情况与躯体、感受能力、缺乏幻想、外向性思维及TA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治疗后口干4例、疲乏5例、恶心4例、失眠6例、头晕5例、多汗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3%,对照组口干9例、疲乏8例、恶心7例、失眠12例、头晕9例、多汗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表现有内向、内省力强、多疑、敏感等。治疗此病的主要手段是阻断“精神交互作用”的循环,使患者“接受症状、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森田疗法是以“顺其自然、接受症状、带着症状去生活”为治疗思想,在患者反复体验疗法后,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尽快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3]。

对康复期重性精神病患者除采用药物治疗外,给予一些心理行为治疗措施可影响患者的某些人格特征。森田疗法旨在改善患者的不良认知模式,逐步陶冶其性格,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帮助矫正某些异常人格特质的作用[4]。这些人格特质的变化可能促进精神病患者彻底康复,提高治愈率,减少精神残疾,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一项有价值的辅助治疗方法。

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度洛西汀联合森田疗法对躯体形式障碍进行治疗,并采用HAMA、MMPI和TAS对患者的述情障碍和人格特征的干预效果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度洛西汀联合森田疗法对身体形式障碍的述情障碍的人格特征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及较少的不良反应。本研究为度洛西汀联合森田疗法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推广提供临床依据,为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尽快康复提供更完善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度洛西汀联合森田疗法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述情障碍和人格特征的干预效果。方法 96例躯体形式障碍的述情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度洛西汀联合森田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度洛西汀药物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表(MMPI)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进行测试,统计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HAMA、MMPI、T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度洛西汀联合森田疗法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述情障碍和人格特征干预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躯体形式障碍,度洛西汀,森田疗法

参考文献

[1]孔永彪.度洛西汀临床应用现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5):98-99,109.

[2]李庭贵,李超鹏,邓文诚.改良森田疗法与强迫人格的重塑.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5):48-49.

[3]李振涛.森田式心理疗法.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23(9):851-852.

【改良森田疗法】推荐阅读:

改良措施05-29

耕地改良06-08

改良土壤07-04

改良设备07-13

改良体位07-30

环境改良07-31

改良方法09-01

改良效果09-05

杂交改良技术05-25

改良试验论文05-25

上一篇:中国智库下一篇:孕前保健与优生优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