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

2024-07-01

中国智库(通用12篇)

中国智库 篇1

致力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解决方案持续于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深耕细耘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方向关注中国模式经济发展战略的路途探索

《中国市场》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 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论述后, 由原国家物资部牵头, 联合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务院体改委、国家科技部、国家人事部、国家劳动部、国家建设部、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十六部委有关部门联合创办的杂志, 1994年正式创刊, 李岚清同志专门为创刊题词。

目前, 中国市场杂志社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管理的事业单位。

《中国市场》杂志所有文章均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国家级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 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 那是没有未来的。”温家宝总理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们, 特别在后经济危机时代, 中国经济模式备受关注, 启发了我们要办这样一本面向智库机构, 专门研究中长期经济战略的杂志。从影响中国开始, 致力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解决方案, 持续于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深耕细耘, 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方向, 关注中国模式经济发展战略的路途探索, 做一本智库级别的高端学术杂志。

《中国市场》杂志目前开设栏目有:中国模式探讨、本月关注、理论探讨、国内智库前沿、跨国公司战略、经济学人、资本市场战略、区域战略、城市规划、能源战略、草根战略、海外智库谋略、案例研究、史海回眸, 新书评介等, 力求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究经济战略相关问题。

您的文章一经采用, 我们将奉上丰厚的稿酬。

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

网址:www.zgsczzs.com.cn

投稿信箱:heyuehy@gmail.com (何乐)

guozilu520@126.com (王露)

ailyne@126.com (张小玲)

电话:010-68391249 010-6839149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

邮编:100834

中国智库 篇2

以往以中国为主题的研究报告,多由中国以外的“智库”公开发表,“而近年来,随着中国本土‘智库’从幕后走向台前,中国政策研究者也有了一定的国际话语权”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特约撰稿邱丹 | 上海报道

中国十大智库之

一、被美国费城外交政策研究所评为“美国以外环球十大公共政策智库之一”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年底出台了两份战略报告---《建设合作共进的新亚洲---面向2020年的中国亚洲战略》(以下简称《亚洲战略报告》)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评估与展望》(以下简称《中非战略报告》)。

这两份国内首次以中国智库名义发表的亚洲和非洲战略报告引起了外国媒体的多方关注。“星岛环球网”评论说,以往以中国为主题的研究报告,多由中国以外的“智库”公开发表,“而近年来,随着中国本土‘智库’从幕后走向台前,中国政策研究者也有了一定的国际话语权”。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发布相关战略报告是外国智库一种很普遍的做法,作为中国十大智库之一,出台这两份报告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与国际智库接轨”方面迈出的一步,“有利于外国了解中国学者的战略思想和外交理念,促进国际沟通和交流”。

并非“政府报告山寨版”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前身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隶属于上海市政府。该院副院长、《亚洲战略报告》项目主任陈东晓告诉本刊记者,一直以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有两大战略任务:“服务于中国大外交、服务于上海大外事”。陈介绍说,每年他们都会按计划把对于国际形势的研究和分析以内部报告的形式反馈送到北京相关政府部门的案头,甚至可以“直达中南海”。

2007年底,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开始酝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自主发布为战略报告。

杨洁勉院长说,产生这个想法是源自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2006年中央外事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强调了智库在外交政策方面的作用,是对智库发展的一大鼓舞;其次随着中国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在输出物质产品的同时,中国也应该开始向国际社会提供“思想性公共产品”;第三就是与国际智库接轨的尝试。

杨和陈两位院长都对本刊记者强调说,两份报告只是本院学者的研究成果,并非如外界猜测的那样来自“政府授意”。“绝非‘政府报告山寨版’、民间版”,陈东晓说,“不过我们对政府政策了解比较多,知道领导人在考虑什么问题,因此是为外交政策出谋划策。应该说,政府部门是在事后才知道的,不过他们表示了支持。”

陈介绍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2009年计划继续推出更加切合当下热点的新一轮战略报告,如未来中国的国际战略、新兴大国与国际体系演变等报告。他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目标,是成为“面向未来、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际问题智库”。

为何选择2020年为时间标点

精装成册的《亚洲战略报告》和《中非战略报告》封面分别采用了代表太平洋的深蓝色和象征非洲阳光的金黄色。《亚洲战略报告》指出了“亚洲非西方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等趋势,并具体提出了中国在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中亚各次区域的战略,有中、英、日三种版本。《中非战略报告》则从成就和不足两方面评价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并提出了未来5-10年中非关系中的可能变数与应对策略,有中英文两个版本。

两个报告的字数均为一万字以下,远远短于国际智库动辄几十页的篇幅和国内社科院发布的学术类报告。陈东晓强调说,这是为了突出“专题性”---“与国内社科院的绿皮书、白皮书不同的是,我们的报告专题性更强,篇幅也相对精悍得多。”

而之所以选择亚洲和非洲作为首次发布的外交战略关注地,也是有着深意的。

首先是外交政策研究的区域化趋势。“过去我们的外交政策强调国别和双边,现在的重点则转向了区域。比如中日关系不仅是中日关系,更是亚洲地区一体化中的中日关系”,陈东晓说。

选择亚洲和非洲是因为两个地区在中国外交中的特殊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亚洲的地区外交可以说是中国外交最成功、最活跃的一块,成就很大,但中国政府目前有对非洲政策和拉美政策白皮书,对于中国周边的亚洲,还没有一个整体的亚洲政策。我们看到了这个空当,希望能够抛砖引玉,”陈说。

“而2006年11月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之后,国际社会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与非洲的关系,这是个将在以后影响全球外交格局的变化,2008年又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而我们对于下一步如何推进中非关系做的不多,因此希望这个报告为筹备2009年的埃及会议提供参考”。

两份报告的“时间标点”均是落在2020年前后,这与国际智库通常选择的2030年、2050年也有差异。陈东晓对本刊记者解释说,这体现了中国智库的“中国特色”。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都将2020年作为中国初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时间标点。可以预计,到2020年,中国外交政策将趋于成熟,战略取向更加定型。而未来的十一二年将是中国领导集体从第四代向第五代过渡的关键时期,也将是中国在外交上完成一系列战略部署、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我们选择了2020年。”

首次提出“非西方发展模式”和“建设性说服”

在两份报告、特别是《亚洲战略报告》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外交新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

《亚洲战略报告》在总结亚洲发展趋势时指出,“亚洲的‘非西方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但其可持续性仍是最大挑战”,并随后进一步解释说,“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印度、阿联酋和俄罗斯等经济发展或转型主要采取了‘非西方发展模式’并获得初步成功,即发展中或转型国家可以在维持符合其国情的政治体制下发展经济并逐步赶超发达国家”。

陈东晓坦言,“非西方发展模式”提出后引起了“一些争议和批评”。“有人认为,这个模式还不够成熟,但我们课题组专家中的绝大多数认为,亚洲新兴大国已经培养出了一种与西方不同的道路,这个非西方的途径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还是提出了这个概念”。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室主任、《亚洲战略报告》课题组成员赵干城对本刊记者进一步解释说,“非西方发展模式”是受到“北京共识”的启发提出来的,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不同于“华盛顿共识”所认同的西方发展模式,“我们暂且称之为‘非西方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目前在亚洲主要体现在中国和印度。中国提供了一条在政治权力集中的条件下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这是过去国际政治经济史中没有的案例,具有创新意义。而与传统的原始积累---工业化---后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不同,印度则提供了一条跳过工业化时期,直接进入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为主的后工业化时代的道路,这也很有特色。”

在对2020年亚洲政策建议时,《亚洲战略报告》说:“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寻求‘建设性说服’的途径,即在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并在获得联合国或其他权威机构授权的情况下进行斡旋、调解、调停与维和。”

陈东晓认为,“建设性说服”是对传统的“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中间状态”,是以更积极的态度推动地区事务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室执行主任、《亚洲战略报告》课题组成员叶青介绍说,“建设性说服”是根据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新特点,在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下,提出的一种积极介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建议运用经贸、文化、外交等‘非胁迫’杠杆,向相关政府进行‘建设性说服’和影响,一方面转达国际社会的普遍关切,同时加强当地政府治理和控制局势的制度和能力建设,为此,中国已经向非洲等地派出特使,可以预期,未来中国外交在处理地区热点问题和维护地区稳定等问题上姿态会更积极,手段会更多,步骤会更大”,陈东晓说。■

《建设合作共进的新亚洲——面向2020年的中国亚洲战略》节录

* 亚洲仍处于“泛亚”合作的起步阶段。

*当前亚洲地区化的进程主要还是在次地区层面展开。亚洲现有的初步认同感尚不足以形成推动地区一体化的内生动力。

*对于综合国力正在迅速上升的中国来说,有效应对传统热点问题是重要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在应对潜在热点问题上要确立未雨绸缪和预防为主的原则,塑造地区性“和平降温”。

*展望今后12年的亚洲发展趋势,我们向有关方面提出如下建议:坚持多边主义和开放的地区主义;建立大国协商的多边机制;提供战略思维型公共产品;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寻求“建设性说服”的途径。积极应对恐怖主义、贩毒走私、防疫减灾、有组织犯罪和海盗等威胁;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成立“亚洲大学”以推进亚洲的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重视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建立地区公民社会网络,实现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的建设性对接。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评估与展望》节录

未来5-10年内,国际社会对中非关系的反应模式将进一步发展变化,具体可能有以下四个发展趋势:

(1)非洲对中非合作的期望值将持续上升,甚至可能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如一些国家期望中国成为应对西方“民主”、“人权”及“良政”等压力的抗衡力量。

(2)中非合作将面临来自两个方向的压力。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将继续强化其对非洲政策,挤压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另一方面,其他新兴国家也在加强与非洲的合作,中国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也对中非双边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3)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与中国在非洲展开合作的意愿上升,但同时也试图通过合作“引导”中非关系的发展,将中非合作纳入其预设轨道。

(4)西方国家还可能继续利用非洲热点问题妨碍中非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2008年中国亚洲外交大事记

4月12日,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在三亚举行。胡锦涛主席出席博鳌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5月6日-10日,胡锦涛访问日本,展开为期5天的“暖春之旅”。

5月30日-6月2日,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6月18-26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亚洲五国进行友好访问:朝鲜、蒙古、沙特、卡塔尔、也门。

7月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日本札幌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

8月25日至3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对韩国、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

10月14日,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访华,对中国进行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

10月24-25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45个国家的领导人参加了会议。

12月13日,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人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和韩国总统李明博出席会议。三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并发表了《国际金融和经济问题的联合声明》、《三国灾害管理联合声明》和《中日韩合作行动计划》。

2008年中国非洲外交大事记

2月27日至3月1日,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总统奥马鲁·亚拉杜瓦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他当选后首次访华。

4月11日,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访华,并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

4月23日,中国南非首次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

6月12日,南非非国大主席雅各布·祖马访华。

6月10日,苏丹共和国副总统阿里·奥斯曼·穆罕默德·塔哈访华。9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访问并出席北京残奥会闭幕式的尼日尔总理奥马鲁。

10月16日,南非海军“斯皮恩卡普”号护卫舰抵达海军上海扬子江码头,成为第一艘访问我国的非洲国家海军舰艇。这是我国与南非建交1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11月6日,埃及外长盖特来华访问。

11月6-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访问非洲五国,阿尔及利亚、加蓬、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和塞舌尔。

12月16日,塞拉利昂议长斯特朗访华。

中国新智库 篇3

2014年1月22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项目(TTCSP)”研究成果《全球智库发展报告2013》中文版发布。

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8月,全球各地共有智库6826家。目前全球智库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1828家),中国超过英国、印度、德国,以426家的总量居世界第二。

2013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重要批示。各界评价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中央最高领导专门就智库建设作出的最为明确、内涵最丰富的一次重要批示:一是把智库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指出我国智库发展相对滞后,应发挥更大作用;三是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目标;四是要求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五是要求加强智库自身建设,为中央的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

这无疑会激发中国智库建设的热忱,同时,也引发舆论对中国智库现状的审视及中国智库未来的思索。

对于这一问题,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报告有较为精到的总结。这一报告将中国智库分为党政军智库、社会科学院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四类。报告说,近十年来,中国新增了多家智库,但中国智库发展仍处于成长阶段,且各级党政军智库和社会科学院智库的行政依赖色彩还十分浓厚,民间智库赖以生存的资金筹措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相当欠缺。

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按照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魏礼群的分析,应从“智库”、“中国特色”、“新型”三个方面来理解其基本特征和内涵。

“智库”,是制造和提供智力产品或思想产品的机构;

“中国特色智库”最根本的,要体现中国精神、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人民福祉为本、国家利益至上;

《中国市场·智库版》约稿启示 篇4

目前,中国市场杂志社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管理的事业单位。

《中国市场》杂志所有文章均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国家级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温家宝总理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们,特别在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模式备受关注,启发了我们要办这样一本面向智库机构,专门研究中长期经济战略的杂志。从影响中国开始,致力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解决方案,持续于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深耕细耘,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方向,关注中国模式经济发展战略的路途探索,做一本智库级别的高端学术杂志。

《中国市场》杂志目前开设栏目有:中国模式探讨、本月关注、理论探讨、国内智库前沿、跨国公司战略、经济学人、资本市场战略、区域战略、城市规划、能源战略、草根战略、海外智库谋略、案例研究、史海回眸,新书评介等,力求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究经济战略相关问题。

您的文章一经采用,我们将奉上丰厚的稿酬。

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

网址:www.zgsczzs.com.cn

投稿信箱:heyuehy@gmail.com(何乐)guozilu520@126.com (王露) ailyne@126.com (张小玲)

联系电话:010-68391249 010-6839149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

中国智库 篇5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7年人才招募

2017-06-07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微信号

GlobalThinkTank

功能介绍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人才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秉承“国际化、影响力、建设性”的专业定位,坚持“用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中国智慧,为全球献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国际化智库。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成立于2008年,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目前拥有近百名国际化的全职研究员、百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和特邀高级研究员队伍。为数不多拥有国家授予的博士后工作站资质的社会智库。每年出版10余部研究著作,包括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合作出版发布的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蓝皮书,发布数十个研究报告,向国家有关部委提交了数百份建言献策报告,影响和推动了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定,得到了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各界的肯定。每年举办百余场大型活动,论坛、圆桌会、午餐会等。国内排名第一的社会智库,在国内外多个智库榜单,包括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2015》中,CCG均列中国社会智库首位。并在全球最佳创意和模式创新智库、全球最佳质量保证和完整策略及程序智库、全球最佳互联网应用智库等多个单项榜单中位列中国智库第一。

招聘岗位研究总监

◎岗位职责

1、承担智库企业全球化相关项目课题的研究;

2、独立承担和组织协调智库部分课题的研究任务;

3、建立并完善项目管理模式,根据项目管理要求,协调项目方案;

4、带领团队从事研究项目,取得创新研究成果。

◎任职条件1.年轻活力且富有朝气人士;2.专业要求: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经济、金融学、管理、新闻等相关专业毕业;3.学位要求:国内外重点高校博士学位,特别优秀的硕士学历人员可酌情考虑;4.工作经验:5年以上研究工作经验;5.研究能力:在经济管理、企业投融资、行业分析与企业国际化等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并能够独立承担研究工作,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与专业水准;6.外语能力:英语水平良好,能阅读外文专著并收集相关英文资料;7.其它条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研究员

◎岗位职责1.独立开展文献研究、访谈、定量建模等社会科学研究全过程;2.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合作,拓展学术资源;3.负责区域创新创业、产业发展动态方面的研究工作;4.负责研究人才发展方面的发展规律;5.能完成地方政府的研究课题。◎任职要求1.具备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2.在公共管理、人才和人力资源学、企业国际化、留学与海归、华人华侨和移民、国际关系等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3.具有较强的独立研究能力、较为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勤奋、尽责的优良品质;具有良好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扎实的文字功底;4.善于团队合作;5.英文水平听说读写译流利;6.海外留学硕士及以上学历者优先考虑。博士后研究人员

◎基本条件1.博士后申请人应具有博士学位(含应届毕业生),品学兼优,身心健康;2.年轻活力且富有朝气人士;3.年龄35岁以下;4.能够保证在站期间全时从事博士后研究;5.申请人进站研究计划需与合作导师科研课题或研究专长相关。◎研究方向全球化研究,国际商务,人力资源,劳动经济,华人华侨,移民研究等。具体可来电来函咨询。◎提交材料1.个人简历;2.学术成果清单;3.两篇代表作全文;4.博士后研究设想及工作计划。助理研究员

◎任职要求1.一年以上工作经验,在经济管理、社会学、人才和人力资源学、政府管理、企业国际化、留学与海归、华人华侨和移民等相关领域有所研究,热爱研究工作,有志从事研究领域的工作;2.英语水平良好者优先;3.取得国内外重点高校硕士以上学位。主任办公室助理

◎岗位职责1.负责主任国际行程的安排与整理;2.辅助主任办公室研究工作,包括PPT、发言致辞、约稿等;3.辅助主任办公室来访及商务接待工作;4.完成主任办公室交代的其他工作。◎岗位要求1.社会或人文学科毕业,硕士及以上学历;2.有高层助理或秘书工作经验者优先;3.文笔好,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强,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4.熟悉电脑操作和日常办公软件,有一定的从业经验背景和管理能力;5.吃苦耐劳,能合理及时地处理秘书长安排的各项工作;6.工作有条理、细致认真、有责任心、办事严谨 ;7.形象良好,人品正直,综合素养优秀(男女不限)。活动策划总监◎岗位职责1.负责智库月度、活动策划、组织与协调;2.活动相关关系、媒体的维护与发展工作。◎任职要求1.本科以上学历;2.有5年以上国内外知名论坛、会议、会展、智库或大型活动策划经验和业绩者;3.有良好的沟通、公关能力及协调能力;4.具备较强的研究分析、文案策划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发布会、高端研讨会、大型国际论坛等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流程;5.具有中英文双语交流能力;6.有知名企业、政府工作背景和海外留学背景者优先。编 辑◎岗位职责 1.新闻采编; 2.选题策划和特稿撰写;◎任职要求 1.2年媒体或相关工作经验; 2.新闻、中文、国关或财经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3.拥有较强的文字把控能力和新闻采编能力; 4.具有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5.具有新媒体创作或从业经历者优先考虑。美术编辑

◎岗位职责1.期刊、研究报告、宣传手册等智库出版物设计;2.邮件通讯等电子出版物设计;3.论坛背景等主视觉设计◎任职要求 1.平面设计或编辑出版相关专业本科以上,两年以上平面设计工作经验;2.熟练掌握相关设计和排版软件,能进行图片处理;3.较好的文字内容敏感度,能根据相关内容进行电子化设计;4.有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强。工作积极进取,有团队协作意识。新媒体编辑◎岗位职责:

1、负责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的日常运营及管理;

2、策划并执行相关线上的微博、微信推广活动,结合新媒体特性,对微博、微信内容的实时调整和更新;

3、分析同行业微博,微信内容结构及话题热点,调研目标用户群体喜好,在此基础上定位客户需求及喜好,提升用户黏性,增长粉丝量;

4、完成上级指定的其他工作。◎任职要求:

1、有2年以上新媒体运营管理相关工作经验;

2、具有较强的新闻、热点话题敏感性;

3、执行力强,一定程度掌握图片处理软件;

4、优秀的文案功底,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对智库行业有一定见解者优先。

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副院长◎岗位职责1.根据全球化智库集团战略发展需要,协助院长制定研究院发展规划,负责研究院的战略落地,确保研究院的良性运营;2.开展及维护研究院与政府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合作关系,并牵头负责重大项目的拓展;3.建立并完善项目管理模式,根据集团批准的项目管理要求,协调资源,控制经费,如期交付项目方案;4.负责研究院的团队和制度建设,考核评定绩效,带领团队从事研究项目,取得创新研究成果;5.完成智库集团及院长交付的其他工作。◎任职要求1.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具备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2.人文社科类相关专业,具有博士学历或高级职称,至少掌握1门外语,具备与海外同行交流和项目汇报的能力,有海外名校背景优先考虑;3.10年以上研究咨询经验,至少主持过一个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在国际权威期刊上(SCI、EI检索)发表过1篇以上专业论文;4.有过5年以上项目主要负责人经历,具有较强的科研项目管理经验和良好的统筹协调能力,在业界有一定知名度优先考虑;

研究部实习生

如何发展中国智库 篇6

中国智库目前正处在一个非常快速的发展期,大约与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比较接近。中国智库的发展,独立性也许并不能成为它的主要追求目标,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而多元性应该是它追求的目标。

多元性首先应当是基于国际环境的多极化——国际社会迅速变化,非常复杂,需要身为大国的中国对国际事务,包括经济、能源、安全、气候环境等各个领域,都有进一步的认识。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政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常多元。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经说过,怎样领导一个有247种奶酪的国家呢?在这种背景下,有时候决策者想的是一回事,而民众却是另外一种观点,两者之间的沟通,就需要智库来发挥作用。

此外,“旋转门”机制开始在中国智库里得到发展。在美国,伴随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很多卸任官员会到智库从事政策研究,而智库研究者也会去政府担任要职,这种学者和官员之间的流通就是“旋转门”机制,它让知识与权力得到了最有效的结合。在中国,目前多是一些退休官员去智库工作,在未来的几年或者十几年当中,将会有一些更平衡的“旋转门”——一些年轻的、在智库工作的人也会不断地转到政府去。

其实,中国现在也有这种情况,像王沪宁、刘鹤,都是在智库里做到了非常高的位置的,后来才去做了领导层的经济顾问,甚至政治顾问。所有这些因素都将促使中国智库的迅速发展。

布鲁金斯学会的座右铭是:高质量、独立性、影响力。我们把独立性看得非常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美国智库都这样,有很多智库和政府有很密切的关系。但布鲁金斯花了很多精力来维护其独立性,有很严格的规章制度。比如,在两党选举的时候,不能以学会的名义站台,也不能够用学会的资金来为选举服务。如果布鲁金斯邀请了民主党的候选人,也要请共和党的候选人。再比如,在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的介绍中,以前引用了刘延东和希拉里的讲话,现在我们准备把希拉里的照片换掉,因为她又开始竞选了。我们一直保持这个敏感性,而且每年都要写一个保证,内容是不用学会的资源为某中国的智库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在这一阶段,多元性而非独立性,应当成为其主要的追求目标。中国有非常好的一流的学者,中国的思想家要走向全球,就需要一个宽松的、开放的学术环境。

个利益集团服务。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发挥影响力,这两者并不矛盾。布鲁金斯的人员构成保持了这样一个平衡:也许大多数是民主党派,但始终有共和党人士。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平衡准则,令很多人意识到应该赞助这样的智库,因为维持它的独立性对整个社会有利,对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有利。所以很多人对我们的捐款是没有附设条件的。实际上,我们也拒绝接受有附加条件的捐款。有时候大企业要捐助我们,我们会退掉,比如有一个研究药物的企业要我们研究公共卫生,我们说不能这样做。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好的一流的学者,这些学者与我们有着良好的互动。布鲁金斯学会在过去几年中出版了《中国思想家》丛书,希望把中国最好的学者介绍到西方去。在中国的书店里可以看到很多已经被翻译成中文的西方学者的书,但是到美国的书店去看,有多少中国学者的著作能够出现在美国书店的书架上?几乎是零,这是很不对称的,这对美国也是一种损失。

假以时日,中国的思想家会走向全球,但是这需要一个宽松的、开放的学术环境,这很重要。

尽管追求独立不是目前中国智库发展的重点,但是有一个学习的氛围、有一个开放的氛围、有一个多元的环境,会帮助中国能够产生世界一流的学者。

目前,中国对外交流的方式、中国智库的声誉还处在低潮期。智库发展不是搞公关、不是搞宣传,更多的是一种交流,是一种文化的对话。我们不能夸大文化上的不同点,在有些方面中国当然有它的特色,但如果过度强调特色,就会限制自己。

我认为,中国智库的发展目前最忌讳的是雷同,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智库如果想要长久发展,就要有个性,不管是大而全还是小而精,都是不同的模式。布鲁金斯走的是大的模式,有些小的智库也能做得很成功。习近平主席提倡建设新型智库,会有很多新的智库诞生,这是好事情。在发展中,大浪淘沙必定会淘汰掉一些,不应批评过多。因为这是早期必然出现的现象。

中国智库 篇7

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的著名学者詹姆斯·麦克甘 (Jam es G M c G ann) 教授带领团队从2006年起, 每年都会就智库研究现状出版年度全球智库报告, 结合最新《2014年全球智库指数报告》看中国智库发展, 中国智库在数量上排名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 且智库发展数量已经相对稳定。近两年出炉的全球智库百强名单中, 中国有6家智库上榜。但是, 在看到中国智库发展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需要看到不足, 与智库数量第一的美国相比, 中国429家智库的数量要远远落后于美国1830家, 且在智库质量上也与其相差甚多。而其中高校智库对智库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本文将结合国外的高校智库发展经验, 对中国高校智库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的优势和影响做一探讨。

一、高校智库发展现状

(一) 国外高校智库发展现状

国外高校智库多设立在大学, 以“研究中心”、“研究院”或“研究所”命名, 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国际发展中心和英国的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院等, 但多数高校智库有着自己独立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以及资金来源, 这让它们在依托高校平台之上提高了独立性与自主性。

国外高校智库的建立已经有一段历史, 相对发展较为成熟, 所以从国外高校智库中可以总结归纳出高校智库几个特点:首先, 高校智库专业性强。每个高校智库都会有自身擅长研究的领域, 就是所谓的“术业有专攻”, 相对知名的智库已经树立了一定的品牌, 在研究专长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知名的胡佛研究所, 侧重于研究前苏联和独联体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 而美国哈佛大学的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则是侧重国际安全与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应的公共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其次, 在运作模式上虽然设立在大学, 但自身有独立的运作管理系统, 采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 为智库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而国外这些智库正是基于科研的独立性、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才管理的灵活性, 使得他们在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方面更为中立, 良好的口碑和雄厚的实力也使得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更为顺畅, 从而发挥其影响力。

(二) 国内高校智库发展现状

我国智库的发展虽不如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成熟, 但是我国的智库正处于上升期, 我国智库建设已经为国家所重视。针对高校智库建设方面, 也有国家各级各部门出台的相应政策和相关精神的大力支持, 例如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2010~2020)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国特色新型高效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等, 都强调了高校应当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和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等优势, 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出贡献。

虽然目前中国智库发展的情况来看前景很乐观, 在《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中,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对高校智库总体评价为“方兴未艾”, 但是目前中国高校智库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对政策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研究成果转化不充分, 不能够很好地影响决策政策和公众舆论。另外就是我们的高校智库缺乏专门针对智库人才的培养机制和考核机制, 这一点不仅仅是高校智库存在的问题, 同样也是中国智库普遍面临的问题。

二、高校智库的优势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全球智库报告, 他们对智库的分类共分为七类:自治独立智库、半独立智库、政府智库、半政府智库、高校智库、政党智库以及公司智库, 而在中国国内的智库大致被分为四类:党政军智库、地方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即使国内外智库类型划分不同, 其中高校智库都是重要的一部分, 正是高校智库具备了许多优势, 成为其目前稳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一) 人才相对集中

高校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研究人员、近半数的两院院士, 多数高校拥有相当规模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队伍, 其智库建设的人才支撑是其他机构或部门难以比拟的。人力资源的集中可以提高科研的数量与质量, 形成优秀的专业智库团队, 利于智库长期良性发展。

(二) 学科门类齐全, 基础研究力量雄厚

智库多面对的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 对学科要求较高, 不是依靠单一学科就可以完成其工作的, 智库根据其研究专长往往会要求机构内有相关的几门学科共同合作, 而大学则是一个很有利的平台, 高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 那么智库面临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的问题则不再困难, 反而学科交叉能够成为高校智库的一大优势。加之高校的任务之一就是科研, 本身就从事长期的基础性的研究为高校智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扎实的学术支撑和研究能力也是其他类型智库所需要的。

(三) 对外学术交流频繁

目前处于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办学经验的交流等, 高校的对外学术交流较为频繁, 这促进了高校智库的国际交流日趋常态化。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为例, 不仅有该智库相关学者去往国外进行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也会有来自其他国家的智库或团体来访, 形成了频繁的国际交流, 这对智库的发展是有正面积极作用的, 通过学习与交流, 可以掌握研究领域的一手材料, 也可以学习到国外智库的相关学术或管理经验等。通过这些非官方的访问、国际会议或智库学者互访等方式开展交流合作, 也拓展了我国高校智库的国际视野。高校智库在此方面的优势要明显大于民间智库等。

三、高校智库在中国建设特色新型智库中发挥重要影响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之一, 重大会议和领导人讲话中都强调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精神。其中的“特色”就可以理解为反映中国国情和中国智库的实际情况。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这四种类型已经体现出了各自的不同特色, 在发挥各自不同特点的基础之上, 鉴于中国政治制度的、经济发展模式等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智库发展还需要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相关功能, 使得中国智库能够更好地在理论创新、决策建议以及公共政策制定等方面为社会、为党和政府提供服务, 发挥影响。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新型”则更多地侧重于创新思想、与时俱进以体现决策咨询的导向性与前瞻性等。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 高校智库高度契合了“特色”和“新型”的要求, 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

首先, 高校智库的优势明显, 可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前文中已经就高校智库的具体优势做一阐述, 这些显著的优势则是高校智库的“特色”所在, 发挥人才相对集中、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能力强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同时部分具有专业优势的大学可以发挥自身的学术特色, 与其他类型的智库形成互补的态势, 最终凝聚合力, 共同打造有中国特色、也有各自特色的智库。

其次, 国外智库发展经验表明高校智库在智库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智库正向“新型”智库迈进。根据2014年的数据, 美国1830家智库中, 高校智库占比达75%, 在全球智库排名前50位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外高校智库群体发展基本成熟, 且在智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我国的高校智库与国外的发展模式有所不同, 但是所依赖的优势和有竞争力的资源是相同的。吸取发达国家高校智库的发展经验之外, 我们的高校智库还需要在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创新, 符合时代的要求。有别于党政军智库在研究相关政策方面可能会受到政治因素影响, 也不同于民间智库会困扰于人力与资金, 高校智库在从事研究方面可以有更坚实的基础、较为充裕的经费支持以及相对中立的观点, 这些都将更有利于高校智库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再次, 借助高校智库探索智库人才培养新模式将更有助于中国智库整体发展。高校充沛的人力资源为高校智库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无论是一线科研岗位上的学者、专家还是在校的有一定学术背景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都可以说是智库人才资源库。智库之间的互相访学、国际合作与交流都是进一步的人才培养手段。让人才在高校学者、智库研究员和决策咨询者之间达成角色的灵活转变, 则是高校智库人才培养为整个中国智库行业做出的贡献。

最后, 高校智库与高校之间相互影响, 实现共赢。一所高校智库的成功发展会对专业涉及的领域产生影响, 对公共舆论产生影响, 甚至希望可以达到对政策决策产生影响。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对高校智库所在的学校发展也有着正面积极的效果。高校智库的成功离不开学校提供的人才上、资源上甚至资金上的帮助, 而相应地学校通过高校智库则会收获其带来的品牌效应、实用型人才培养与深造和良好的社会舆论, 从而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摘要:智库的发展建设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也已经上升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之一, 中国开始逐步重视智库的建设。其中高校智库是智库重要的一部分, 高校智库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 它人才相对集中、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能力雄厚以及对外学术交流频繁。依凭这些优势, 高校智库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高校智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优势,影响

参考文献

[1]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市民社会项目组.2014年全球智库指数报告[R].2015.

[2]上海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R].2015.

[3]杨静, 陈赟畅.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4]杜静元.高校智库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管理观察, 2015.

[5]郭瑶.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与建议[J].经济与管理, 2015.

[6]俞海洛.地方高校智库建设中的四种关系论析[J].中国高校科技, 2014.

新型中国智库新在哪里 篇8

观察国内近期发布的智库排名,不难窥见中国智库业生态的积极变化;翻阅国际著名的智库评价体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全球智库报告》,能够感受到中国智库在全球的迅速崛起。可以说,中国智库发展正在迎来最佳机遇期。

从世界历史发展经验看,智库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推进作用。特别是在国家崛起的关键历史时期,尤为明显。一战后,以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为代表的一批智库出现,为美国在世界秩序中扮演重要角色做了铺垫;二战后,以兰德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新型智库涌现,甚至影响了全球化时代的历史进程。

当前,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都在发生深刻转型,中国正在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对智库出思想、出人才的需求剧增。而智库建设跟不上需求、与实际不相适应等问题,也愈发凸显。中国智库行业必须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进一步朝着现代化新型智库方向着力。首先,智库要有国家责任感。随着我国协商民主体系的日臻成熟,智库在国家决策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智库在价值观上,须以国家、人民利益为本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立足国情,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其次,思想创新组织力不可或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汇聚人才、促进思想交流、实现战略创新的制度功能。智库在进行国际交流、举办学术会议、培养决策人才等方面的组织能力,影响着国家的治理水平乃至国际竞争力。加强智库的现代化建设,应重视研究交流、跨界沟通等管理行为的完善与创新。

另外,智库应培育舆论影响力。让学术研究更多转化为决策参考,获得公众认知,是智库的一大社会功能。在对外交往中,智库还承担着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发挥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作用的使命。因此,智库的现代化,也离不开有针对性的传播能力建设。

最后,智库应探索人才吸纳机制。智库需要吸纳更多社会精英为国家服务,既为政府储备决策人才,又为培养后备人才发挥“传帮带”作用。在欧美国家,智库建设中荐才聚贤的一种做法是采取“旋转门”机制,不少智库学者都曾担任过政府官员,反之亦然。中国的国情不同,当然不必照搬,但也需要探索,如何让那些既有专业理论功底、又熟悉决策过程,在国际治理中善于发声、有影响力的人,加入到智库中来。

如何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篇9

《意见》出台的意义以及背景

这份《意见》的出台, 指明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前进方向, 可以理解为是中央对于智库建设发出的动员令, 下达的任务书, 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出台这样一份《意见》呢?从两个大方面来判断:首先, 这是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 我们按照党中央的整体部署,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 正在贯彻实施三大战略举措。一是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二是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是全面从严治党, 永葆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深入贯彻实施这三大战略举措, 我们遇到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和困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 社会利益的变化出现了新趋势, 人民群众表达了新诉求。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我们面对着若干重大的战略问题, 需要深入地研究;面对一系列的公共政策, 需要破题、破解。在这样的形势下, 作出正确决策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风险都是前所未有的。党和政府如此强烈地决策需求, 对于智库来讲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也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所以, 智库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努力地加强建设、加强发展, 建立起决策的支撑体系, 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保障。

其次, 这是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力量对比都在发生着深刻的重大变化, 大国关系错综复杂,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中国应该在提高硬实力的同时, 也要加强软实力的建设, 在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的制定过程中, 我们要有话语权, 这就要求加强智库建设, 通过智库的研究、交流、传播、阐释, 向世界来推介我国的发展理念、发展经验,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树立中国形象。

从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两个方面来看, 中央出台这份《意见》, 是恰逢其时。这份《意见》把智库的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智库的建设、发展, 迎来了一个应该大有作为, 也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机遇期。智库人要趁势而为、顺势而上, 努力跟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潮流。

现在新常态、新趋势、新诉求、转方式、调结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变化, 站在这个十字路口的确需要智库来提供这样的一臂之力, 来让我们拨开迷雾, 看到真正的方向和道路。

把握建设智库的总体思路

认识这个问题要把握好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就是中国特色, 这是管方向、管宗旨的。也就是说智库建设不能照搬西方智库的模式。在智库建设当中,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 聚焦凝神于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 全力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 以人民的福祉为本,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智库绝不能够为某个利益集团所左右, 更不能成为某个利益集团的附属品、代言人。

第二个关键词是新型。也就是说建设的智库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研究机构, 而是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包括思想观念、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制度保障等方面, 要打造一个完全新型的智库。

第三个关键词就是智库。这个词是管功能、管职责的。既然我们建设的是智库, 它也要遵循智库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充分发挥智库建言、资政、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这几个方面的功能。

抓住这三个关键词,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应该是就把握了智库建设的方向、宗旨、体制机制以及它的功能、职责。按照这样一个总体的思路, 《意见》提出来的总体目标就是到2020年要统筹推进党政机关, 也包括人大、政协、公检法的政策研究机构, 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的发展, 形成一个职责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智库体系。同时, 还要着力打造一批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 要造就一支立场坚定、理论深厚、视野开阔、掌握政策、熟悉情况、联系实际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队伍。还要建立一套治理完善、运转有效、监督有力的智库管理模式。

我国智库发展瓶颈

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麦甘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发布的智库研究报告数据显示, 美国是全球智库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紧居其后排名第二, 这样看来我国智库数量还是较多, 但是顶级智库数量则比较少, 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质量方面还是有待于提高的。

智库发展的瓶颈,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 从需求方, 也就是决策者的角度来分析。这几年0智库建设发展得很快, 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 与形势发展不适应的情况, 还是比较突出的。从需求方, 也就是决策方来说, 存在这样几个主要问题。首先, 思想重视不够的问题仍然存在。在一些决策部门看来, 认为智库是务虚的, 研究人员不了解实际情况, 不熟悉政策, 认为智库专家提供的方案对于实际工作没什么帮助, 甚至反感、拒绝智库的专家学者, 这种情况还是存在的。另外, 虽然逐步建立了决策咨询制度, 但是这个制度还不够完善。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 这种听取意见还应该说没有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智库真正参与决策的实质过程, 这种情况还不是很多。政府发挥智库作用, 有时候也有些随意性的情况存在, 比如说遇到一些临时性的、紧急的、突击的、救火式的任务交办给研究机构、智库部门去承担, 但是一些中长期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 这方面的部署、关照欠缺。

其次, 决策方对于智库的管理, 如法律法规的缺失、经费保障的不到位, 比如说信息的发布、传递不够公开。要让智库为你服务, 要给他提供足够的信息, 互通, 要把你的需求告诉他, 这方面做得也不够。这是从决策方, 也就是从需求方来看。

从供给方, 也就是智库这一面来看, 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一是就智库提供的产品可能有这样几个特征, 一般产品多, 拳头产品少;现实研究多, 超前研究少;政策解读多, 提供思路少;关门研究多, 开门研究少。从体制机制上来分析, 有这样几个突出问题。首先是成果的评价, 智库许多就是建立在我们现有的党政部门所属的研究室、研究中心, 还有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这些机构里面。究竟怎么评价他们的研究成果, 也就是说我们的导向。在许多单位当中, 这个导向不是很清晰, 比如说评职称, 对论文、专著的要求很高, 特别是数量上的要求很高, 一定要发表过多少篇论文, 发表过几本专著, 当然这都有它的合理性, 但是对质的要求, 特别是对于独到的学术见解, 这种原始性的思想创新, 这方面的要求不够。这是一个评价机制, 一个导向问题。

另外, 分配机制还存在不能够充分地调动研究人员积极性的问题。我们的成果转化机制也存在问题。就是说, 智库很多研究成果还不能够有效及时地传递到决策部门, 渠道不够畅通。另外在用人体制机制上也有比较大的问题。行政色彩比较浓厚, 人才的交流、流动, 特别是在智库与党政部门之间, 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旋转门”、联系渠道没有建立起来。大锅饭体制, 研究人员缺乏竞争, 进到体制内, 有时候干好干坏一个样, 都能生存下去等这几个方面。

如何应对问题

这一次《意见》对于加强智库的建设与发展, 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总体上, 要推进综合改革, 创新体制机制, 释放改革红利, 激发研究潜能。具体来说, 包括三个大的方面:首先,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包括深化智库的管理体制改革, 也就是要按照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设计和要求, 来分类地指导、推进智库的体制改革。还要进行研究体制的改革。也就是要鼓励智库与实际工作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 从而增强我们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深化资金管理制度的改革, 还要深化成果评价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的改革、国际合作机制的改革, 鼓励我们的智库更多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甚至可以到国外去办分支研究机构。这是第一个大的方面, 也就是体制机制的改革。

其次, 创造一个完善的政策环境的体制和保障。这里面也包括几个大的方面:要完善政府信息的公开制度。这方面, 国务院已经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要完善重大决策的征求意见制度。虽然现在也有这样的制度, 但是不够规范、不够常态, 还要建立政策评估制度, 对于政策的效应, 执行带来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还要建立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的制度, 这是一个创新。还要完善我们的舆论引导机制, 这是第二个大的方面, 是从智库发展的外部环境, 制度保障方面提出的改革措施。

再次, 加强领导。《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于智库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因为现在中央已经把智库建设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 必须不折不扣地把思想统一到《意见》的基础上来, 把《意见》提出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要重视智库的建设。同时还要为智库的发展加强管理、加强引导。第三个方面, 要加大资金投入。接下来, 还有一些其他的改革措施。还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智库最终是出思想, 它提供的产品是思想产品、文化产品, 最终要靠人的思考、人的创造, 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做保障。

西方智库发展借鉴

西方的智库发展历史比较长, 我国在古代就有一个门客、谋士、军师这样一类人存在, 实际上就是为决策者提供咨询建议、出谋划策。现代智库的起源, 有一种研究认为是在欧洲, 但是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在美国, 是在二战期间, 它最早是用于军事目的, 就是有一批参谋、一批研究人员关起门来策划军事计划、军事行动、军事部署, 对外是保密的。他们用的英文词“Think tank”, 也就是“思想坦克”。战后以后逐渐地发展、逐渐地完善。确实美国有一批尖端的智库。当然美国的智库也有不同状态, 有一些规模很小, 经营也很困难的智库也存在, 高端的智库也不过几十家。

借鉴西方智库的发展模式就是, 它的智库研究的问题导向很清晰的。因为它要从美国的利益出发, 提出军事战略、经济发展战略, 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 这个问题导向还是比较清晰的。另外, 内部的组织形式运转有效。从一些研究报告当中看到, 一般智库内部的组织运行是采取项目制。一般由一位领军人物做课题组长, 给他配备一部分助手, 他组织这个团队开展研究, 以项目团队这种形式来开展研究。组织形式比较有效。另外, “旋转门”这个经验可以研究借鉴。在美国智库当中, 旋转门是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它的智库平时可以储备一批人才, 根据轮流执政的制度, 换了一个执政党, 可能就要把智库里的一批人才带到华盛顿去, 作为他的高参, 作为他的顾问。大选之后, 一个党下台了, 另一个党又上台了, 这批人员可能又回到智库来, 继续做他的研究工作。所以这个“旋转门”运行的比较完善。

还有一点, 根据专家报告显示, 美国智库研究实际上最核心的技术是它的分析方法、它的研究方法。我们社科院这一类的研究所和美国这一类的智库之间在技术上、方法上的差距。我们的研究用的比较多的还是传统方法, 包括分析法、归纳法、田野调查、口述历史这样一些方法。像美国研究同类问题的智库, 他们所运用的一些方法, 就有判析法、行为分析法, 就是技术方法上面比较超前, 这是它的核心技术。它的研究成果质量也比较高。研究方法上我们也可以研究借鉴。

利用公众提升影响力

智库并非“只有国家队, 没有民间队”。但是国家队力量雄厚、规模大, 发展得比较好, 而民间队规模小, 力量单薄, 发展比较滞后。在现代信息社会, 我们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充分发展的阶段, 确实我们的智库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 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我觉得在信息化建设方面, 我们的智库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 比如说, 我们的一些智库没有自己的网站。在公众媒体上没有自己的公共账号, 不太注重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推介、传播, 美国宾大麦甘教授的研究报告说我们中国智库有400多家, 我们的专家说不对, 你这个数字说小了。但是, 麦甘上次到北京来开会, 他说我也想了解你们中国的智库, 没有渠道, 我在网上查不到, 或者查到了只有中文的页面, 我看不懂。所以, 这就从另一个角度暴露出了我们智库对于充分地利用网络来传播自己的成果, 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方面重视不够。

如何与公众更多地互动,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智库一般被认为是决策者与社会、与公民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 一个纽带。就是说, 在政府决策之前, 智库在提供决策咨询建议的时候, 你必然要做广泛的调研。你们对社会、对民众的诉求、他们的意见, 有更多的了解, 要把这个意见融入到你的研究成果当中, 要充分地向决策部门反映。这是一个角度。另外, 政府在作出了决策之后, 智库也该有义务、有责任积极地宣传、阐释、解读政府的政策。这样就是在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 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我们的智库这方面的工作还有不小的差距。在阐释政策、引导舆论、分析社会舆情、疏解社会情绪、引导理性表达诉求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智库的几大功能之一就有舆论引导, 有社会服务, 所以, 我们要有效地发挥这方面的作用。

这次《意见》囊括了所有的这些内容, 提出了原则的要求。下一步, 有关管理部门还会制定一些贯彻落实的实施细则。作为智库来讲, 自己也要主动地、自觉地按照《意见》所提出的方向、提出的原则要求, 来研究自己的。

提升智库创新能力

智库要开展一些战略研究、超前研究和储备研究, 这些都离不开创新。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是, 这次《意见》当中, 中央明确提出来, 坚持解放思想, 坚持科学精神, 鼓励大胆探索。提倡不同的学术观点, 不同的政策建议之间, 开展磋商、争鸣, 开展平等的深入的研讨。《意见》提出的这些大原则, 为智库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舆论环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从智库自身来看, 要增强自己的创新性, 还是要苦练内功。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 智库要自觉地增强服务意识。就是说, 智库研究一定要紧紧围绕重大战略问题, 围绕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决策。要站稳国家立场, 站稳人民立场。不能唯上、唯书、要唯实;不能人云亦云, 脱离实际、哗众取宠;更不能食洋不化, 立场摇摆。这是首先的一点, 就是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第二, 要有问题意识。就是研究要求研究者要有开阔的视野, 要有敏锐的眼光, 善于发现问题, 特别是在一些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 要分析研判, 对可能给发展过程带来的结果, 作出一些超前研究。第三, 应该有调研意识, 就是要出创新成果, 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 这就是说要联系实际, 要接地气, 要深入实际。第四, 要有创新意识, 不能墨守成规。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第五, 应该有合作意识, 因为智库的一个特点, 就是它的成果是以机构的名义提供的, 不是个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这里就要有一个集思广益, 既有分工合作又有协同创新。智库内部团队之间的合作, 不同智库之间的合作, 甚至我们中国智库与外国智库之间的合作。总之, 要有很好的合作意识。再一点就是时效意识。因为智库的研究, 要有一定的超前性, 它的政策建议要有一定的储备功能, 就是说, 你什么时间向决策部门提出你的政策建议, 这个意识也要非常强。如果提的时机不合适, 不能够引起重视, 达成共识, 提得早, 也许还没有这样的决策需求, 提得晚了, 时过境迁, 也不发挥作用, 所以这个时效意识也很重要, 这也是一门工作艺术。

智库建设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是单兵突进某一方面的改革能够带来成效, 它一定是综合性的、配套的。

如何建设新型智库

经过20年的努力和探索, 要建设一个新型智库, 大体可以归纳这样几个方面:做好决策咨询工作, 建设新型智库首先还是要聚焦中心、服务大局。要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 甚至还要想领导忙而未想、想而未议、议而未决、决而未行的问题, 开展这样的战略性、对策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所以我们做这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重点任务工作大局, 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开展研究, 开展决策咨询建议, 这是第一点最主要的。

第二点, 打造自己的优势特色。行政学院是作为国务院的一个直属机构, 其特点与其他一些机构相比较, 更加贴近政府工作, 更加贴近实际。行政学院的决策咨询当中主要是围绕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政府管理创新、法治政府建设这几个大的方面来打造的特色。

第三点, 完善内部的体制机制。行政学院有专门从事决策咨询研究和管理的部门。行政学院也有专门从事政策研究、发展战略研究的研究中心。同时各个教研部门也成立了一大批研究中心。比如说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政府法治、公共外交、社会治理等等。在内部要把这个力量组织好、整合好, 各有分工、各有侧重, 同时, 又开展协同创新。现在在实践当中发现, 有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 靠一个部门、一个研究中心、一个学科支撑不了, 一定要打通, 要开展不同学科之间的跨界交流、协同创新。比如说研究土地问题, 如果仅仅由我们研究经济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来研究, 还是有一定的局限。因为土地问题很复杂, 它涉及到很多法律方面的问题, 还涉及到一些生态问题等等。

坚持三位一体。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 这是行政学院的一个特色。如何把这一块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也是我们一条体会和经验。比如说我们围绕政府工作当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我们的培训专题。培训专题确定以后, 就要认真地开展调研, 组织备课, 这就是我们的科研工作。在培训过程当中, 把科研成果、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传播给学员, 组织学员互动研讨。在互动研讨当中, 有一个特点, 因为我们的学员都是高中级公务员, 他们来自于政府工作的一线, 他们有很高的政策水平, 也有很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研讨当中, 他们又可以给我们一种反馈、一种互动、一种交流。这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资源。行政学院开展决策咨询的金山银矿, 就是我们宝贵的学员资源。他们这些意见、建议反馈回来以后, 对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又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同时, 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提炼, 加以归纳, 有可能又产生了一份咨询报告。所以这三者之间是有机的整体, 所以必须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我们的一条体会。

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就是前面所提到过的, 因为智库最终的优势还是在于人才上的优势。所以, 我们学院也提出了人才强院的战略。我们一方面通过我们平常给我们的老师创造机会, 让他们到地方党委政府挂职锻炼, 到企业挂职锻炼, 我们现在有这个措施, 到一线去, 他们一定要了解政府是怎么运转的, 实际工作是一个什么状态。

中国智库 篇10

一、瞄准重点、站稳立场、服务国家和民族利益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通知 (教社科[2014]1号) 明确要求高校智库开展研究要聚焦国家急需, 力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及外交与国际问题等八大关键领域和环节取得重大突破, 这就指明高校智库开展研究所瞄准的重点是立足国内问题研究为主, 同时积极参与世界热点问题的研究。

就国内而言, 应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开展务实研究, 为政府决策部门适时提供解决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对策、途径和思路,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研判大势、资政启民、服务社会、助力发展改革的作用。

就国际而言, 重在适时跟进对国际热点地区和焦点问题的研究, 客观、公正、理性地向世界阐明我国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观点和看法, 为国家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提供充分的依据, 进而提升我国外交形象和话语权。

站稳立场是正确解决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独立性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开展研究离不开独立性, 但是这种独立绝不是刻意和国家或政府的立场观点对着干, 唱对台戏, 靠单纯的标新立异或情绪化的批评态度来刻意展示自身的独立性。当然, 我们也不能一味为了迎合国家和政府的决策需要, 光做决策后的弥补性论证研究。

正确的做法应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必须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立足于实事求是, 以专业、客观、理性和独立的方式开展研究, 以对国家、社会、公民乃至全民族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开展研究, 积极为党和国家各级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智, 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参考, 这才是真正站稳立场, 也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职能所在, 更是筹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初衷。

二、发挥优势、用好平台、多出高质量思想产品

当前, 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面临的情况错综复杂, 决策依据的信息量要求极大, 涵盖方方面面的学科专业知识, 不是单个学科或者某个学者的知识能力所能解决的, 需要多学科跨界合作研究才能解决, 通过共同参与和协同创新来开展论证研究, 以此满足党政企业部门科学决策的需要。高校作为教学科研单位, 学科专业设置齐全, 且吸纳了各方面高端的学科专业人才, 恰好可以克服单个学者和单个学科知识结构的缺陷, 能提供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工作所需要的一切要素和资源, 开展学科专业跨界合作研究, 推动协同创新, 确保多出高质量的创新思想成果。

中国很多大学在国内、国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它们一直都处在中国教育的顶端, 长期占据着国内科学研究的制高点, 它们是可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依托的一个平台。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如果利用好这个平台, 就会畅通自身为党政企业部门服务的渠道, 使这一平台成为自身与其加强合作的重要载体, 提升自身研究成果被党政和企业部门作为决策依据的概率, 也促使自身通过这种间接影响决策走向的方式, 逐渐提高社会影响力, 最终使自身成为党政企事业部门“信得过、离不开、用得上”的“影子内阁”。

同时, 高校还为高校智库提供了一个与国外知名智库开展教育科研和学术交流合作的平台, 通过与世界其他高校和社会机构的频繁交流, 不断扩大自身在全球智库届的社会影响力。

三、深化交流、加强合作、打造职业化智库团队

中国高校智库多年来一直受高校自身职能的制约和影响, 重视理论论证研究, 轻视成果的应用转化, 主要原因是高校智库和各类部门缺乏交流。一是和党政企业等社会实践职能部门联系不紧密, 缺乏深度交流, 导致高校智库对实践职能部门的实践需求不了解, 所以, 提供的思想产品与实践部门的要求不匹配, 促使党政企业部门有时候对高校智库提供的理论论证依据缺乏必要的信任, 不利于双方的合作。二是高校智库同行内部缺乏交流。高校智库虽分布全国各地, 但研究和关注的领域却有很多共同点, 当然, 各自研究论证领域也都有侧重点, 彼此之间因竞争或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 往往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上缺乏交流, 资源和信息不能实现共享, 不能做到互通有无, 缺乏必要的协作和整合, 研究论证成果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三是高校与国外高校智库之间的交流不充分, 中国高校国际化水平普遍较低, 自身研究工作较为封闭, 严重制约了国内外高校智库人才的往来和交流。针对这种情况,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要多加强与党政企业部门之间的纵向联系, 加强与同行之间的沟通交流, 同时更要注重与国内外各类智库之间的横向联系。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加强与党政企业单位及国内外各类智库之间的合作, 不仅能促进自身理论论证研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而且也能提升自身研究论证成果被具体实践部门作为决策理论依据的概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开展理论研究不纯粹是为了理论创新和搭建新的理论体系, 而是为了给实践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解决实践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现实难题。

具体而言,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作为理论研究的主体和党政企业部门作为实践的主体, 二者虽分工不同, 需求也不同, 但却有较强的互补性, 只有通过合作, 才能助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双向同步深入开展。另外,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也只有通过与国外智库的合作, 才能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在具体问题上赢得一定的国际话语权, 这种合作也是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现实需要。因为“建立全球一流智库, 拓展国际影响力是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目标, 为达成此目标, 高校智库建设必须坚持走国际化道路, 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 打造多维度、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对话平台, 坚持进行开放性研究, 积极主动谋求与国际知名高校智库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和打造高质量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智库研究团队, 是提升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水平的必经之路。目前, 中国高校智库专业研究论证工作重合度高, 研究团队存在较多机械组合现象, 专业细分不够, 智库人员管理较为封闭, 流动不充分, 缺少必要同质优化整合过程。因此,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必须以专业整合为切入点, 不断提升高校智库包容性为突破口, 强调研究团队专业分工, 促进高校智库人员因专业研究的需要在系统内外的适时流动, 形成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研究人员正常流动的旋转门机制, 通过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进出机制, 逐渐提升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四、创新管理、健全机制、提升智库社会影响力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下, 独立自主地开展调查、论证和研究工作, 这是政治底线, 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不可动摇。但在此前提下,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可以通过创新人事、财务及科研管理等途径来推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

人事上要大胆放权。人才是高校智库的核心和灵魂, 没有人智库发展无从谈起,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研究人员都是事业单位编制, 进出都不容易, 人事管理缺乏活力, 容易形成惰性, 导致研究人员缺乏竞争意识, 直接制约高校智库健康可持续发展;财务上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要继续加大支持高校智库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 二要积极鼓励高校智库全面参与市场竞争, 引导和培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生存理念, 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市场服务争取社会资金智库研究工作的支持;科研上要逐渐摆脱为政府决策作阐述性解释工作的被动地位, 要针对实践中可能或正在面临的问题多做些前瞻性的专题调研和立项论证, 以专业、客观、理性和独立的方式开展理论研究, 掌握一定的科研立项自主权。

健全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健康运行的保障制度, 主要涉及研究课题的立项和结项机制, 研究成果交流、发布和评价的机制和参与决策的制度化建设等。首先, 立项要宽领域, 结项要严要求。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要在站稳国家立场和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的基础上, 立足国内, 放眼国际, 围绕国内外热点和焦点问题, 开展广泛的前瞻性立项研究;结项评价标准体系进一步科学化, 要打破单一的结项评估机制, 结项评估除了注重对理论研究论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进行测评外, 更要结合实践部门对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实际成效来决定是否能结项。其次, 要建立完善的智库研究论证成果的交流、发布和评价机制。为激励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积极参与各类智库之间的竞争, 建议建立全国统一数字系统平台, 一方面供各类智库相互交流、发布和评价 (除了涉及国家机密类的研究报告) , 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对智库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的平台和机制, 打破原来由圈内少数几个人来评定研究报告并给出具体等级的科研评价体制, 改由各类智库专家广泛参与评定等级。最后, 使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参与党政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决策成为工作的新常态, 并形成一种制度化的机制, 使高校智库建设更具权威性和严肃性。

智库支招“两环”战略封锁中国 篇11

众所周知,采取何种封锁方式取决于和对象国海岸的距离,简言之就是近、远两种情况。实施近海封锁时,通常要派一支舰队前往敌方海岸,以搜寻、检查所有来往商船,扣押那些运载违禁品的船只。不过,在过去一个半世纪里,近海封锁变得越来越危险,美军必然受到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构成的威胁,美军虽可通过潜艇、远程空中力量和水雷来实施近海封锁,但这样做也会让其失去区分中立国和敌方贸易的能力。

那么,远海封锁可行吗?远海封锁可避免在敌人海岸附近遭攻击的危险,但问题在于,传统的远海封锁模式同样可能因现代商业的迫切需要而被削弱,中国船只在通过封锁线后仍可以购买中立国船上的货物,从而挫败美方企图。

为了弥补这两种封锁方式的不足,美智库建议美国实施由中国海岸周围两个同心环组成的“两环”封锁。

两环封锁的核心是其“内环”,这将是一个非常规的近海封锁,主要目的是压制住驶往中国的船只,而不必先登上它们。该环将利用攻击潜艇、远程空中力量和水雷,在中国周边海域建立禁区——宣布关闭商业航运,通过“当场击沉”的政策来实施封锁。跟其他军事资产不一样的是,这个方案利用了中国反潜、反水雷能力较弱的“软肋”,从而使美军得以在中国介入/区域拒止范围内相对自由地行动。虽然靠潜艇、水雷和空中力量并不能保证美方胜券在握,但设立禁区仍然可达到封锁、威慑中国的目的。

不过,一旦美国无意中摧毁中立国的船只,“内环”封锁就可能催生巨大的政治问题。而且,由于医疗用品和生活必需品无法通过禁区抵达中国,华盛顿还将面临进一步的政治后果。

为了应对这些政治后果,美国将实施“外环”封锁。“外环”大体上由军舰组成,这些军舰集中精力以更高的精度区分不同区域贸易,从而给“内环”的遏制努力增加非致命元素。

“外环”将位于中国近海的周边(在其介入/区域拒止的范围之外),并集中在东南亚和东亚主要通道周围,包括马六甲海峡。美国将在这些通道内建立封锁检查站,而较小的通道则干脆彻底关闭。

中国智库 篇12

一智库建设的动因分析

当前,我国面临不确定的国内外环境,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非常紧迫。

1. 经济。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同时,经济面临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经济刺激政策消化期并存的复杂局面。正所谓“三期叠加”,经济增速下滑,新的增长动力尚未 形成,过去所依 赖的传统 比较优势———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正在发生变化。依靠投资、出口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拉动经济的局面也在减弱,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世界各国应付经济危机出现的加快国内结构调整等措施,倒逼我国现行经济改革。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准确把握宏观和微观环境,全面破解经济发展难题,保证政府政策对经济的支撑,迫切需要一大批的智力支持。

2. 政治。该动因主要围绕国家治理展开。1992年,世界银行以“治道与发展”为题,阐释了好的治理的核心是政府职能从“划船”转变为“掌舵”,即治道变革[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然,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怎样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取向多极化、利益差别显性化的状况下,厘清政府职能,变革组织结构,处理好政治多元主体间的关系,实现国家治理的善治,使得政府、市场、社会治理平等协作、和谐共生,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建立现代治理体系需要特色新型智库的深度介入。

3. 科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在各国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今天,科技成为经济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不仅改变了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促使政府管理理念和职能方式转变,对现代文明更是影响深远,因为科技的存在,各国之间的交往迅捷而又高效。反观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网络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大数据时代下的软件工程等直接影响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的科技和人文生态,公众意志的现代传输方式,外交问题的数据综合应用与科技联系更为密切,某种意义而言,新型智库是现代科技大发展的必要结果,科技的发展需要有专业性的新型智库,新型智库又反作用于科技的进步。

4. 公众。现阶段,公众不是被动接受政府决策的承受者,对于公共决策有自己的判断和解读,并会利用各种媒介来表达心意。回应人民期待,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运用智库。当前中国治理结构正处于逐步摆脱权力高度集中的统治体制,向多元的 环式和网 式治理结 构转变过 程中[2]。把公众拉入治理视野,提倡并支持公众参与,实现“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使公众的意见在公共决策中体现,需要智库的扶助,公众在接受政策和理解改革上能够自觉自我调节,更需要智库发挥有益作用。

5. 外交。大国外交,需要智库发挥作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大国之间的较量,外交领域常常遇到接踵而至的重点、难点、敏感问题,诸如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气候变化、反恐、领土争端、能源等问题,同时,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可防患于未然。对于我国而言,塑造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国际舆论,为国内发展争取更多的国际声音,同时通过智库的平台实现国际化的交流和沟通,在国际上树立真实的不被人误读的中国形象,传递出中国的大国之声,促进和平发展,需发挥智库在对外交往中的桥梁作用。可以说,发展新型智库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推进公共外交的重要途径,将全面满足国家外交的整体需要。

二中国智库的主体构成

智库对经济、政治等的作用,具体通过其载体得以体现。目前,我国有近2000家各类政策研究机构,智库主体构成主要包括:

1. 党政军智库。主要是指隶属于党委政府军队的政策研究机构,比如: 中共中央所属单位、国务院所属单位、各省市的政策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这些研究机构,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相对于其他决策咨询机构,与决策层之间联系更为紧密,双向沟通非常便捷,通常拥有充足的政务信息储备,对党委政府需要的决策理解更为到位、把握更为准确,政策研究成果的输出渠道顺畅。这类智库主体,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国民经济政策研究、改革开放全局性问题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相应地,缺乏独立性,与各级党委行政部门具有很强的依附关系,政策研究上缺乏灵活,客观性有待增强,创新思维不足是党政军智库的问题所在。

2. 社会科学院智库( 含科学院、工程院) 。社会科学院系统不同于政府政策研究室,也不同于高校,具有专业人才多、专业知识扎实,受行政组织的束缚较少的优势,研究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结合,能够充分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关键问题,在系统化的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通常可以集合社会各界力量,促进成果转化。同时,地方社科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作为党委政府直接掌握的理论研究机构,为党和政府提供多层面的公共决策咨询方案。目前,这类智库主体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为代表,分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重要工程科学问题中开展研究。但是,社会科学院智库存在建院理念落后、人浮于事、组织机制有待完善、评价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3. 高校智库。我国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学术资源丰富、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强、社科研究土壤优越、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开展频繁,这些都便于高校在公共政策研究上运用学科研究方法进行前沿性、战略性课题的系统研究,对经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多角度进行探讨,研究结论更为科学客观。尤其是近年来,高校科研队伍参与地方软科学重大课题、地方重大规划制定,开展可落地的、有重大基础性、理论性、前瞻性的决策咨询服务,为地方经济结构的转型、政府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出了贡献。诚然,高校智库思想创新活力和独立性明显,但是往往偏重理论研究,研究成果可行性和操作性有限,成果转化率低。一些高校智库型研究机构思路模糊,专门性人才储备不足,规模小力量散,科学研究评价机制等与新型智库内涵和要求不相符。

4. 民间智库。民间智库主要是指非政府举办的民间政策研究组织。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的民间智库仅占智库总数的5% 左右。民间智库作为当今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之一,撷取公民智慧,关注民生和社会生态,独立公正开展针对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加真实的选择方案,维护和实现公民利益最大化。同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它又充当政府与公民沟通的重要平台,通过民间智库的搭桥,政府能够更了解基层声音,民众的诉求可以传递给政府,从而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一些代表性的民间智库值得我们肯定,如以直谏中国改革为己任的中国( 海南) 改革发展研究院、致力于城市文明与社会文明的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国内最大的民间机构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民间智库,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灵活性的特征,敢于触碰跟踪改革中的重点热点难点,将智库的思想产品回馈社会。但是,又存在法人地位不明确、发展规模较小、筹措资金渠道不稳定、人才缺乏、获取真实信息困难、对政府决策影响力弱等问题。

现阶段,如何让四大智库主体有序发展、协同合作、优势互补,产出优化的思想产品是智库研究的重要议题。

三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面向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路径选择可以借鉴西方智库的发展经验,大胆尝试,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方案。

1. 构建合作网络模式。合作网络治理理论是伴随全球化与信息社会的来临而兴起的,Goldsmith和Eggers指出: 网络治理主要指一种全新的通过公私部门合作,非营利组织、营利公司等广泛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3]。在网络中,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关系平等,是多方主体的合作共治。单一智库主体在解决气候、环境、经济转型、结构失衡、民生领域改革、外交与国际问题等重大战略问题时,常常面临诸多困境,尤其在科技发展和创新手段变革的今天,单纯依靠一个主体来达到善治单薄无力。把新型智库置于合作网络治理视野下,在网络环境中,主体地位平等,众多行为主体彼此协商合作、共同参与管理公共事务。实际操作中,政府可将研究课题交予多元主体,包含独立性强的民间智库,各主体以目标任务为中心形成具有弹性的矩阵式组织,通过交叉合作,共享信息资源,发挥多元主体的各自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同时,与公众进行全方位的有效沟通,引导公众舆论,从而共同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此外,合作网络模式可以借助多方汇入智库联盟、论坛、峰会等形式达到网络中各主体的稳定关系和网络系统的长期更新。

2. 寻求智库立法。从20世纪初早期智库的出现开始,欧美智库一直引领着其他各国智库。虽然欧美智库思想市场的发展主要基于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但并不缺少凯恩斯提倡的政府干预。在我国,防止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智库研究机构出现,必须加强智库准入立法研究,抬高各类型研究机构进入新型智库的门槛,严格审核程序,规避一哄而上带来的弊端,对智库形成的思想市场进行适当规制,保证精英智库的数量和质量,确保智库主体所在环境的有序运行; 同时,制定智库主体必须遵守的行业规范,对于官办智库、半官办智库和民间智库要有准则衡量其行为是否得当; 加快制定智库发展标准,确保高质量智库按普遍标准达到自身远景发展目标; 引入智库发展监督机制,进行智库行业的常态化监督,查处学术剽窃、观点剽窃、数据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实现该领域的纠偏功能。总之,寻求智库立法,探讨用法律手段管理智库,在法律的框架下,使各类智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我国智库在依法治国背景下达到法治化发展的必然路径。

3. 谋划体制改革。困扰中国智库发展的桎梏在于体制。根据智库的内在规律,做好体制机制创新,应考虑以下改革措施: 深化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根据智库科研实际,扩展科研预算支付范围,同时,又要兼顾预算松弛,防止“一刀切”,实行“目标管理”,用检验研究成果的方式约束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 深化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选题要建立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紧密围绕时代主题和国内外热点难点,健全项目的全过程动态控制机制,完善对智库产品的成果质量评审机制; 深化智库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机制,吸引高端人才到智库工作,并建立保障措施确保留住人才; 打破传统评价弊端,分类评价,不照搬以发表学术论文、荣获社科类奖励、出版专著、拥有国家级项目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智库的评价体系; 经费报销制度要跟上,传统报销制度不适应智库科研,如: 智库研究要做数据统筹和分析调查管理,这方面的费用会呈现单一性的增加,经费的报销需要考虑实际情况; 智库产品要面向国家,面向地方政府,面向全社会,建立成果发布机制,有效整合输出渠道,建立能够让智库产品转化的制度环境,推进成果应用转化机制改革。

4. 探索智库思想产品产业化。智库如同“超市”,智库产品是超市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品”。但在智库思想市场上,供给方的追求是影响力最大化,智库产生的思想产品具有公共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特征[4]。探索智库思想产品的产业化,是发挥智库集群效力的重要步骤。第一,制度环境上,创造能够使智库产品市场各主体平等参与决策咨询服务的环境。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民间智库各有专攻,尤其是民间智库这些年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可以从政策、法律、税收上为各主体相互竞争创造和谐的、有弹性的环境,促进思想市场产品最优化。第二,建立常态购买机制。政府要建立对智库思想产品的购买机制,在政府思想产品采购上,从项目招标、智库竞标到思想成果的政府采购环节透明度高、制度完备,以求调动各产品生产要素,实现政策研究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其中,购买环节引入竞争机制,确保各主体平等享用政务信息资源,提供政府决策方案的机会均等化。第三,中国智库思想产品与国际思想市场接轨。与欧美的智库市场保持畅通和常态化的交流,可以调动作为我国政府“外脑”的脑神经,中国智库思想产品也可以尝试接受国际思想市场的检阅。通过市场比较,逐步达到优胜劣汰,起到培育和净化智库思想市场的作用。第四,引入市场概念,建立“前瞻性或针对性需求产出 - 应用”的循环市场发展模式。产业集群中要有突出的“龙头”,通过龙头带动、专业服务和目标化管理,发展整个区域内部的智库思想产品产业,同时,产业发展需要引入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科技手段,这是欧美智库的优势,我国可学习借鉴。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技术架构采集归纳所有相关数据到大数据平台,建立和维护数据仓库运作,与数据信息质量管理相呼应,与多类科学技术相联动,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真实科学的依据。

摘要:经济、政治等因素呼唤新型智库的出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治理体系建立需要不同于原有智库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文章通过分析各类智库主体的优势和劣势,重点阐明了合作网络治理等路径选择,力图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智库,主体,思想产品

参考文献

[1]World Bank.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M].Washington:World Bank,1992:84-100.

[2]王臻荣.治理结构的演变:政府、市场与民间组织的主体间关系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11):59.

[3]Goldsmith S,Eggers W D.Governing by Network:The New Shape of the Public Sector[M].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nd 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2004:3-5.

上一篇:化学作业下一篇:改良森田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