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学生学好数学

2024-09-17

怎样帮学生学好数学(共10篇)

怎样帮学生学好数学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离不开数学,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会生活, 磨砺人生。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要不断挖掘教材所能呈现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对数学充满足够的好奇心, 引导他们学好数学。

数学被称为“百科之父”, 当孩子会说话时大人们便教孩子数数, 从这个现象我们足以看出数学知识的重要性。目前的数学课本从形式上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每一课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把它表达出来, 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更广泛的发挥空间, 应该注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使学生想学数学、愿学数学。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 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 让数学贴近生活, 要尽量创设一些生活情境, 从中引出数学问题, 并以此让学生感悟数学问题的存在, 引发一种学习需要, 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 在教学《数一数》时, 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室, 让他们寻找教室中能看到的数, 例如数人数、桌子等, 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 寻找校园中都有哪些数。还让学生说出与自己有关的数字, 看谁说得多、说得好,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在自己的身边, 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这就增强了学数学的兴趣。

二、巧用电教投影, 激发学习兴趣

如教学小学数学第一册——认识图形 (一) , 我安排了一节拼图课:先出示可爱的“小铃铛”投影, 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图形的个数。通过投影, 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各种图形的组成。然后, 教师再次利用投影, 用四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并指导学生用学具拼图形。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投影仪拼图。经过以上活动, 学生的注意力已被这先进的教学手段所吸引。此时, 哪有学生不想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

三、多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练习题具有不唯一性的特点, 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 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刚开始, 当我提到有不同的答案, 谁能回答时, 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我慢慢提示着, 鼓励大家, 积极思考的学生立刻举起手, 有的能答对, 有的有点偏离, 但明显看出大家都想积极表现自己, 都在努力思考。我认为:无论是否答对, 是否偏题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 这样大家的积极性会更高, 以后更敢于发言, 提出不同见解, 从而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 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用不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充分让学生认识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四、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教学中, 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 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 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都说“知识就是力量”, 只有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许多学生在学校成绩优秀,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能独立完成。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联系起来, 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上一节课, 教师首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实践性的问题, 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引导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将刚学到的知识利用上。这样, 学生亲身体会、练习, 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学习了“位置”这一课, 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 认清前后左右的相对性。又如:认识钱这一方面的知识, 进行游戏表演, 让学生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本”, 买“笔”等, 让学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 剩余多少, 买了多少东西等实践性的问题。再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 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 记下他们的重量, 在交流时, 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如:方便面包装袋上印着总量70克, 面饼65克, 从而知道调味袋和包装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在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后, 我拿出了一瓶插花, 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花组成了哪些图形?当然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形状的图形, 让学生在图形变换中欣赏数学的美, 从而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留心观察, 敢于质疑, 大胆探索去获取知识, 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印证和补充, 更是一种对生活的适应。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 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把数学真正融入他们的现实生活之中。

总之, 数学源于现实, 寓于现实, 用于现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挖掘生活中的数学, 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价值, 体验数学的魅力, 使他们愿学数学、想学数学, 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怎样帮学生学好数学 篇2

平时在和宝宝说话的时候,可以多用一些这样的词汇,例如空的和满的、大的和小的、轻的和重的、长的和短的、多的和少的等。还有一些像1本书、2堆花生、3扇门等词汇也可以经常使用。

2机械地记忆

最初可以让宝宝机械地记忆数字,换句话说,只是先学习数字而不用明白具体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和宝宝唱数字歌、读数字歌谣、玩手指游戏、或者数数你周围的东西,这些都可以帮助宝宝机械地学习数字和记忆数字的顺序。像“你拍一,我拍一”,还有“1、2、3、4、5,上山打老虎”这类的歌谣,都是非常古老而又有效的学习数字的歌谣。

3有目的、有指代性地数数

这种学习可以这样进行:例如,拿出2个苹果教宝宝学习“2”,让宝宝理解数字“2”所指代的是2个物体。开始可以先用2个或3个物体让宝宝认识1、2、3,而后逐步增加物体的数量,让宝宝学习更多的数字。

4理解数字的含义

把3个小碗(或其他物体)一字排开放在宝宝面前,数1时,让他摸摸第一个小碗;数2时,摸摸第二个;数3时,摸摸第三个,停止数数,让宝宝理解“3”代表这一堆小碗的数量是“3”个,从而理解数字的具体含义。

5加加减减

在一些简单的故事中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拿着兔妈妈和兔宝宝们在地里吃胡萝卜的小图片问他,我们数数这里有几只兔宝宝,好不好?等宝宝正确地数出之后,用另一张纸遮挡住其中的2只,再问宝宝这时还有几只兔宝宝在吃胡萝卜等。

6分类

在宝宝面前摆放一些红色和绿色的小碗,让他把红颜色的放在一边,绿颜色的放到另一边。想要让宝宝得到这方面的锻炼,你还可以鼓励他为自己熟悉的物品分类:把蜡笔按颜色分,硬币按大小分,衣服按种类和颜色分等。

7比较

有没有尝试过让宝宝告诉你,什么是大点的,什么是小点的;什么是轻点的,什么是重点的;什么是软的,什么是硬的。借助这种方法,你可以教他学会比较。例如,2只大小不同的鞋子;3块大、中、小不同的积木。先从2个开始学习,逐渐增加数量,慢慢学习按大小、轻重排列比较。

8猜猜看

猜谜是非常受宝宝欢迎的一种游戏方式,可以随时进行。例如,和宝宝一起购物时,在手里放几个硬币,让宝宝猜猜是几个;或者挑好水果在称重前先让他猜猜有多重;也可以把10个小扣子放到小瓶子里,让宝宝猜猜有几个。

9分类和排序

找一些各种颜色的塑料小杯子给宝宝玩,先把所有的红杯子排一起,后面排所有的蓝杯子;或者先把1个绿杯子排第一,2个黄杯子排后面,再排1个绿杯子,然后再是2个黄杯子等,诸如此类的游戏可以帮助宝宝学习分类和排序的方法。

10练习测量

测量也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数学概念,例如当你在厨房里做饭时,让身边的宝宝帮你往锅里放一小勺盐;或者洗澡时,让宝宝倒一小盖子的浴液到浴缸里;或者收拾洗干净的衣服时,让宝宝自己拿一个软尺子量一量他裤子和上衣的长短等。

猜你感兴趣:

谈怎样指导学生学好高中数学 篇3

一.选一本好的教辅资料

因同学们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门学科选两本及以上的教辅资料,所以这一本的选取相当重要,甚至决定这一门学科成绩的好坏,《教材完全解读》数学应是同学们最好的选择,它知识取之于教材,却又在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加宽,涵盖了所有的重点题型和方法,可以说,教师的测验卷测试题绝大数离不开本书的题型和解题方法。

二.预习和听课

有些同学说,小学初中时,他们做作业从不预习数学,成绩还是很好,可升到高中后,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不事先预习,听课就感到有些吃力,往往会听不懂或似懂非懂,通过预习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怎么预习呢?首先,把明天要上的数学教材初步阅读一下,了解下节课要讲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再看看例题,再与书上的答案对照一下,如果与书上的答案或式子不符,就应对照书本弄清楚自己错在哪里,以至于下次不再重犯。如果搞不清楚,就应马上抄录在预习本上,以便于上课时提问,这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可以“提醒注意”,使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更深刻。

通过预习,对老师讲课的内容就会有所了解,就会大大提高上课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同时对自身的自学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提高。

三.复习与作业

有些同学从来不注意数学作业和复习的先后次序,总是拿起笔来就先把作业做好,根本没想过做作业之前应先复习有关内容,或者一旦作业做不好的时候再去翻书本和笔记,其实这些做法是不对的。因此,要合理安排作业和复习的先后次序和时间,首先应把老师课堂上所讲的主要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回忆一遍,是自己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回忆不起来的地方,可看看例题和笔记,对所学的新课进行一番“消化”,这样在解答问题时就能做到“胸有成竹”了,使作业的错误减少,效率提高,接着,就要认真独立地做题目,每次练习都要仔细地分析,积极地思考,当成测验一般认真对待,对于一些没有把握的题目,就要马上翻书,直至作对为止,决不能敷衍了事,写个答案交差,做完作业要认真地检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正确率与整洁,及得到最大的收获。

四.多做多想

有一位数学家认为“学数学最好的方法是做数学”。大家都很赞同这一观点,高中三年中所学的数学内容是很有限的,如果只满足于老师所讲的和看懂书上的例题,那时很容易的,但是仅凭这点东西是无法应付高考的,因为高考中的数学题是灵活的,我们只有在平时就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应付高考。提高数学水平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做题,做的题越多,见过的题型越广,在考场上形成在头脑中的思路也就越宽,在考场上做题是需要灵感的,但灵感的迸发是基于平时的积累,只有平时多做题,“战时”才会有灵感。

多做题,不无道理,我们不是常说“量变引起质变”吗?知识点的学习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尤其把现成的知识消化吸收为自己的能力这一环节无关重要,而做题是开启这扇大门的惟一钥匙,经受住检验有两种方法:一是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和很强的变通能力,出色地临场发挥。二是靠扎实的基础和解题经验制胜,毕竟我们大多数同学只能选择后者,而这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从何而来,正源于平时不懈地练习训练,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总是一回生,二回熟,做的多了,这些原先陌生的题型就成了你的拿手戏了。

可“多”究竟多到什么程度呢?为什么有些同学在完成两三本练习册就熟练地掌握了知识技巧,而有些同学做了七八本,甚至十几本参考书仍会掉队呢?显而易见,仅是以多取胜,还是有欠缺的,故而做数学题应该是以精取胜,这个“精”字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是“广”。就是说习题尽管只针对一个重点却能把这个知识的外延内涵都顾及到,特别有些习题能切中要害,点出被我们忽视的细节。

其次,是“深”。就是要把握尺度,在老师要求的程度稍稍拔高些,这些加深的内容也许对考试毫无用处,但他却能使你站在一个高度从新审视课本知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再次,是“懂”,理解是知识的飞跃,是应用的基础,理解就是要求我们更多在乎的是“这道题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和“怎么会想到这样去做的?”

这就是同学们更要注意的,“多做”还得“多想”才行!科学的做题方法应该是能够从每一道题中吸取和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方法,这样做题才有意义,否则做题多,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一定要“多想”。

那么应该想些什么问题呢?

——这道题目考的是什么知识点;

——这道题目是怎么考的这一知识点;

——解这道题的关键点是什么;

——还有其他什么解题方法;

怎样指导小学生学好数学 篇4

一、要让小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只有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意义, 才能有效地实施和指导学生学习数学, 否则, 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这要求教师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 教师应该定期家访, 做好家长的工作, 获得家长对老师工作、学生学习的理解和支持。

记着微信朋友圈里曾流行过一则故事:“一位小女孩上学去了, 其他小朋友都穿着很薄, 唯有她穿着羽绒服, 大家都笑话, 她将头扬起45度说, ‘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生活中, 像这种家长不顾孩子的感受, 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的情况比比皆是。孩子小, 没有自己的主见, 家长狭隘的认识只会葬送孩子美好的前途。很多孩子上学的理由就是“父母要我学习”, 根本不是自己的意愿, 而教师应该让家长明白孩子学习的目的:学习可以感受另一个美的世界;能认识很多同年龄的朋友;能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明白数学是基础学科, 是进一步深造的阶梯。

其次, 教师要掌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小学生天性都贪玩儿, 现在的独生子女比较多, 在家里缺少玩伴, 也就缺少交流成长的机会, 而在学校里就会有更多的朋友, 你争我赶,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学到知识。

二、要端正学习数学的态度

思路决定出路, 态度决定高度。端正的态度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使学习变得轻松、愉悦。

一方面, 学习态度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首先, 表现在对学习对象的选择上。学生喜欢数学, 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 就容易吸收、同化、记忆知识, 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相反则容易被阻止或歪曲。其次, 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反应上。当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教学环境上保持一致时, 他们就能积极努力地学习。相反, 则会回避学习环境并产生不利于学习的行为, 如逃学、反抗等。

另一方面, 学习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已被许多实验研究所证明。那些喜欢学习数学的小学生在上课时会认真听讲, 按时完成作业, 数学成绩优良。相反, 那些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 课堂行为问题多, 数学成绩也差。可见, 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与其学习效果密切相关。

三、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 当他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时, 就能表现出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相反, 一个认为学习数学无用、对学习学习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 他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遭受失败时, 往往就会表现出灰心丧气, 甚至一蹶不振。因此, 需要教师及时引导,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呢?首先, 要让学生了解数学是什么?学习它有什么用?数学是工具也是方法, 是一门关于计算的科学, 能解决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其次, 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 将数学融于生活。教师可给学生举一些生活中与数学密切相关的例子, 比如刚识数的小朋友, 他喜欢看电视, 家长可让他拿遥控器, 自己选台, 自己在旁边不时地提问题:少儿频道的数字是多少?优漫卡通频道的数字是多少?再问优漫卡通频道和卡酷动画频道差几个数字?时间不长, 小朋友就能将一百以内的数字学完。在不知不觉中, 小朋友就有了学习数学的欲望。

四、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日常生活中, 我发现学生学习中有很多的问题, 但就是很难纠正, 究其原因是我们都没有认真去归纳、总结问题的性质和根源, 未能及时有效地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 甚至家长、教师一些简单粗暴的教育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这很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首先, 要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比如, 低年级学生做一道看图写算式的计算题, 题意为, 餐桌上一共有多少水果 (出示情景图:餐桌上放着6个苹果、5个梨、3个香蕉和5个西红柿, 结果好多学生的算式为6+5+3+5=18 (个) 。学生并没有认真看题, 认真观察, 没有发现西红柿并不是水果。其次, 要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预防近视和颈椎病。再次, 培养学生认真听讲、及时做笔记的习惯。学生课前要认真预习, 上课认真听讲, 不仅要关注老师讲课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关注老师上课的思路, 关注课堂的重点和难点。最后, 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认真钻研、认真复习总结的习惯。这样, 就能走出题海, 减小学习数学的心理压力。

五、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是盲目地接受知识, 不了解数学的学科特点, 违背了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 看似很用功, 但效率太低, 容易对学习数学产生畏难情绪, 甚至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和信心。学科是相通的, 都应该从概念、规律、典型题三个方面加强训练, 及时梳理、及时总结, 语文知识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规律, 尤其是应用题。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语文知识分析数学问题, 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数学的概念, 总结数学规律, 搜集数学的典型题, 从而走出题海, 认真钻研, 获取成就感, 使小学生轻松学好数学。

关于怎样学好数学 篇5

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比如说我们小学学的算术,那是人类几万年智慧的结晶。小学念完念中学,中学是简单的代数,也相当于算术的发展,还有一些初等的几何学,这是人类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所以我们要学。

中学念完念大学,大学学什么呢?大学主要学微积分和线性代数,这个是人类几百年探索的结果。

总而言之,人类留下的财富需要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吃透它,消化它。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否则就要回到黑暗中重新探讨,那太可怕了。

我想引用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邱成桐的讲话。听说他经常告诫学生,“要学好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归根结底一切高级的数学都是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各种变化。”

所以,我们学习必须有重点,不能够铺开学,太多了,反而学不好。“多则少”,你想学很多,你得到很少;反过来“少则多”,如果你学得很少,比如你就学一点小学数学,学一点中学数学,再学一点大学数学,大学数学就是指微积分和线性代数,这些学习内容对我们的一生都是非常有助益的。

我再重复一遍,多则少!大家不要什么都学,不要学得很多,也不要做很多。现在有各种活动吸引我们,但是我觉得对于学习来说,这些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最重要的还是在课堂上学习,把正课学好。把小学的数学,最简单的算术学好,把中学数学最简单的代数和几何学好,把大学的数学学好,就是把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学好,这是最重要的。

怎样让学生轻松地学好数学 篇6

关键词:轻松,学习,数学,讲解技巧,板书设计,兴趣,信心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由于某种原因,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罗辑性和科学的系统性的特点, 以致大多数中职学生感到数学难学, 从而畏惧数学课。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的热情, 克服畏难心理, 轻松地学好数学, 提高数学的学习质量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关键在于教。

一、从数学课的导言入手

适当的导言, 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燃起智慧的火花。“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保持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下导入新课, 常用的方法有: (1) 谈古论今法。联系教材, 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故事与数学科学带来的进步, 学习数学大师献身于科学的精神, 这样, 学生感到自然而然而且颇有趣味, 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例如:教等差数列时, 联系幼年高斯计算“1+2+3+…+100=?”;讲等比数列时, 讲印度国王与象棋发明人锡塔的故事。 (2) 问题启示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及结合学生的切身生活经验, 提出问题,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进而引入新课,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达到启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 (3) 练习、对比导入法。数学是严密的科学系统, 数学知识连贯性极强, 让学生作适当的练习, 把新旧知识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 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过渡到新知识, 揭示了新知识的本质。因此, 选择适当的导言, 恰到好处, 就等于掌握了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二、提示思维过程, 故设陷阱, 鼓励争论

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同感, 看课本上的题解, 听老师讲解都能看得懂, 听得明白, 但到自己解题时却束手无策, 不知从何下手。我认为这是由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交待不清和提示不深所致。因此, 在讲授过程中不能只单纯追求答案, 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解题, 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各种思维状况, 必要时, 在讲解例题、布置作业时, 有意识设置陷阱, 以引起学生对某些容易忽视的概念、公式的条件的重视。例如:求sin2x=5的最小值, 学生很快就求出是2, 但本题的最小值却是6, 学生却忽视s了in2取x最小值时必须sin2x=5sin2x, 即sin2x=±是不合题意的。同时, 也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当然包括错误的见解, 鼓励学生争论, 甚至将老师自己失败的想法告诉学生, 师生共同探讨, 这对加深概念的理解和增强学生的兴趣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以前使用的课本有这样的一道题:已知sinα=75, cos (α+β) =1141, 且α、β都是锐角, 求cosβ。对于这道题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了解答, 但有一位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提出这道题是错误的, 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当时我就让这位学生把自己的解法说出来:查表得:α=45o35', α+β=38o18', 则β<0, 原来这道确实是有问题, 却被这位学生发现了, 我表扬了他, 后来这位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 数学成绩也很快提高了。

三、讲解详略得当, 板书一目了然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 教师应掌握“详讲”、“略讲”和“不讲”的分寸, 使学生的求知欲始终处于旺盛状态中。因为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有部分教材尽管十分重要, 但其思想方法有所雷同, 假若教师平均使用力量, 不但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适得其反, 课堂气氛沉闷, 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 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例如:立体几何中的柱面和锥面, 几类圆锥曲线, 三角中的几种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等, 他们的思想方法都相互雷同, 教师应掌握“详略”的“度”。另一个课堂板书设计必须“精益求精”, 每节新授课要保持主要内容留在黑板上, 使学生一目了然本节所要掌握的知识, 加上教师强调地总结本节的重点、难点, 效果更佳。

四、通过操作实验, 引起兴趣, 启迪思路

操作实验在数学教学中实际上是做数学的“实验”, 即演示或者摆弄直观教具。抽象的内容不易为学生理解和掌握, 通过直观教具可以使一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启迪思路, 解决难点问题。例如:在讲授立体几何中的直线和平面这一章中, 是数学思维由平面转到空间思维的转折点, 学生感到难学, 所以上这一章前要求学生准备几片硬纸或塑料片, 几支铅笔或小塑料管。这样, 直线和平面的各种模型就可以由学生自己摆弄了。另外, 可以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更感兴趣。例如:讲解三角函数及性质, 坐标轴平移, 锥体的体积等, 教师在黑板上难以操作的, 都可以借助多媒体。

五、归类整理, 形成结构

“温故而知新”。复习, 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 对于综合、归类能力毕竟还是有限, 单方面由学生自己去摸索, 那样既浪费时间, 也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归类整理, 形成结构。我认为:首先引导学生疏理在实验中、教学提问中和议论中所学习的内容, 整理成“点”;其次是各单元知识和方法的整理, 按它们中相互关系整理成“线”;第三, 指导学生把学习过的内容和方法整理成“块”, 最后把相关的各“块”内容组织成一个结构, 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观念。

六、肯定学生的成功, 以增强其信心

怎样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学好数学 篇7

一、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的, 许多数学知识就在学生的生活中, 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 启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 用数学语言来参与表达与交流, 从而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 理解数学的意义, 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如第一册数学中教学“0”的认识时, 我在其课堂学习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 它表示的意思和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学生的生活经验立即被启发出来, 学生学习积极性也立即高涨起来。“电话机上有0”、“车牌上有0”、“直尺上有0”、“温度表上有0”、“计算器上有0”、“我爷爷没钩着鱼, 他在墙上写了一个0”……。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 体会到了“0”可以表示没有, “0”可以表示起点、“0”在温度计上还可表示分界点, 在日历、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可以组成一个或多个号码、数字。这样, 启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生活现象、生活规律产生好奇心, 促进学生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借助学生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教材内容, 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使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数学。现行数学教材既是教学的课程资源, 又是学生学习的活动线索, 其选材内容更加注重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并且具有现实意义。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 使学生构建新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如教学第六册数学“面积单位”时, 学生通过做一做、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以及例题的学习, 初步建立起了1cm2、1dm2、1m2的面积单位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1cm2、1dm2、1m2的面积单位概念, 我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约为1cm2。通过寻找, 有学生发现自己衣服上的小纽扣表面大小约为1cm2, 有学生发现自己小手的指甲面大小约为1cm2。经过观察、比较、判断, 学生还知道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大小约1dm2, 一张饭桌面大小大约是1m2……。由于学生对身边的物体比较熟悉, 并且已有一定的单位面积的生活经验。因此, 对教材中所出示的单位面积概念也就有了自己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三、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面对生活实际问题时, 要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在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同时, 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当然, 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 应尽量做到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如第一册数学“分一分, 认识物体”这一内容, 学生学习掌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后, 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用这些分类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学习策略。如课堂活动——整理书包, 家庭活动——帮大人整理房间、收拾碗筷等。这样, 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分类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又让学生及时体会到了所学知识的运用价值。又如, 在第九册数学中教学了“多边形面积计算”后, 我抓住学校校园中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花台这一有利契机, 安排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测量并计算出这些多边形花台的面积。这样的教学, 既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了数学, 又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还原于生活。同时, 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 又更加充实了自己的数学生活经验, 大大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在数学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充分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 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的习惯, 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理论》.

怎样学好初中数学 篇8

一、学习态度

对数学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这个学科的学习成绩。例如, 有个学生说:“我可喜欢生物老师了。”那么, 这个学生的生物成绩肯定不错。因为只有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教师感兴趣之后, 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到这门学科里面, 而且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很积极和主动, 相应地, 学习成绩也会很好。所以, 要想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就应该让学生对教师感兴趣。那么, 我们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的学生, 自尊心很强, 如果我们教师对学生充满了尊重, 对学生的生活了解, 对学生给予关怀和帮助, 那么, 学生就会慢慢喜欢上教师, 从而会喜欢上这门学科。在良好、融洽的感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能提高教学质量,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其次, 要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当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之后, 才能促进他们向更成功的地方去努力。所以, 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 让他们找到学习数学的自信, 才能使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下去。再次, 要给予学生奖励, 使他们为获得夸奖或是为了奖励而有目的地去学习。最后, 要在课堂上进行改革, 变枯燥死板的课堂为启发开放的课堂。一堂活跃的课, 可以使课堂的氛围很活跃,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习的人生观

由于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数都是13、14岁, 还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 所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很有帮助。那么, 怎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

首先, 我们可以通过主题班会,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就被家人宠爱着, 生活历程一帆风顺, 毫无坎坷, 基本没经历过风雨, 所以责任心不太强, 意志力比较薄弱, 集体感比较差。我们教师应该根据这些特点, 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去教育他们, 引导他们。例如, 举行“感恩”“亲情”“爱国教育”等活动, 让学生参与其中, 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学会感恩、学会爱父母、学会爱国等等。通过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 让学生在参与中去感受一个青年人应该有的责任与抱负, 让他们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国家而去奋斗, 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 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带到社会上, 让他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如, 组织“绿色行程”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主人翁意识, 而且可以使学生真实体验社会。

总之, 初中的学习时期, 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 一定要在正确的时间段, 及时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让他们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并能在一个和谐、奋进的氛围中学习。

三、学习目的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没有航行目标的船, 无论来自哪个方向的风, 对于它来说, 都是逆风。由此可见目的的重要性。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呢?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要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的, 而且还要经常去检查。比如, 对于学习前几名的学生, 我们可以在学习完二元一次方程之后, 让他们去预习预习二元二次方程。对于学习成绩中间的学生, 我们应指导他们掌握好课本的知识, 并且做出相关的练习题。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 我们就不能和要求之前两类学生那样要求他们了, 他们只要把今天讲述的内容看懂了就可以了。无论对于哪种学生, 我们都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不能讽刺挖苦差生, 这是教师必须要做到的。

四、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形成的。良好的习惯, 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而不好的学习习惯, 会让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那么, 学生应养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呢?首先, 学生应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或是家长的督促只是暂时的, 只有学生主动去学习, 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成绩。其次, 学生应养成按时完成作业和制定计划的习惯。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鞭策着自己“今日事情今日毕”, 为以后的学习腾出时间。此外, 学生还应养成预习的习惯, 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课后及时、认真复习的习惯等等。例如, 在讲授二元二次方程时, 我出了一道三元三次方程的题, 并告诉学生和二元二次方程的解析过程一样。然后, 我问学生有谁愿意到黑板上做一下, 有一名学生很积极主动, 虽然最后做错了, 但经过我的指导他明白了如何正确解答。到中期考试的时候, 我出了一道三元三次方程的附加题, 全班只有这位学生答对了。由此可见,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 能很好地促进能力的发展。

浅析怎样学好数学 篇9

初中学生普遍害怕数学, 从内心深处很多学生就认为自己根本就学不会数学, 更谈不上学好数学了。在接触数学之前, 学生就怵数学, 他们本身就怀着一种抵触心理去学习, 这样怎么能真正地学进去呢?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不是不想学, 而是他们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只有脑袋聪明的人才能学会数学, 像咱们这种脑袋跟得上进度就不错了。”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本来就低, 再加上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低下, 贪玩、不求上进, 久而久之, 成绩一旦下去, 以上这些就成了他们不学数学的很好的借口和理由了。

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学会数学, 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以下方法, 效果还不错。

1.多和学生沟通, 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一般情况下, 我会在课前提前进入教室, 一方面, 学生看到教师来了会提前准备好数学课本, 提前把要讲的内容预习一遍, 这样学生在课前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 课上在听讲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有所侧重, 不会的地方, 在听讲的时候就会集中精力。另一方面, 作为教师, 我通常会在课前和学生去沟通, 谈谈学习、谈谈他们对数学的看法、谈谈他们平时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发现数学教师并不怕, 数学教师很可爱, 让学生喜欢上数学教师, 那学生喜欢上数学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2.上课过程中, 教师不要有板有眼地只讲书本知识, 应适度地穿插一些幽默的小笑话,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防止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长时间的听课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感, 思维活性会下降, 课堂上教师适当地讲小笑话不仅不会影响思维进度, 相反, 会增强课堂活跃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给学生课上留足体悟、整理的时间, 教师不要一味地讲课。教师一直讲课未必效果就好, 教师在课上应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学、自我整理、相互讨论, 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的实力。比如, 关于数轴的知识点整理, 给学生时间, 让他们工整地整理到本上, 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1) 画一条水平直线, 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 (原点) , 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 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 就得到数轴。 (2)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 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 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 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 位于原点的两侧, 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4) 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 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 负数小于0, 正数大于负数。关于绝对值的整理。如果学生真正地把数轴知识掌握了, 绝对值的知识, 教师稍微一点, 学生就能明白, 看似前面花了大时间, 其实后面的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教师讲解起来就会简单得很。绝对值: (1) 在数轴上, 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2) 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 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接下来, 讲解一段时间后, 要和学生一起回顾所学, 一起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和知识的结构框架, 一起进行查漏补缺, 做到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我们可以先回顾每一章节的知识点, 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 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试卷, 以考试的形式来完成对知识点的考查。这样学生和教师可以对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 整理时也就有所侧重了。把每一章节的知识回顾以后, 再进行综合训练, 考查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和知识的灵活运用。当把所学部分整体回顾以后, 教师就可以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整理知识点了。

比如, 学生整理的有理数、有理数的运算部分:有理数: (1) 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2) 分数→正分数/负分数。有理数的运算:加法: (1) 同号相加, 取相同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加。 (2) 异号相加, 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 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 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减法:减去一个数, 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乘法: (1) 两数相乘, 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 绝对值相乘。 (2) 任何数与0相乘得0。 (3) 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除法: (1)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2) 0不能作除数。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的结果叫幂, A叫底数, N叫次数。混合顺序:先算乘法, 再算乘除, 最后算加减, 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我发现学生整理起来还是很到位的。

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只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 加之正确的引导, 调动初中学生的积极性, 相信学生的潜能一定可以挖掘出来, 并且让他们的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 他们的学习成绩一定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摘要:作为初中数学教师, 我们要针对学生实际, 多和学生交流, 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心理;相信学生, 学会把课上时间留给学生, 留足时间给学生;教师要适度引导,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对数学知识点的整合。

怎样才能学好高中数学 篇10

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 干一件事, 知道它, 了解它不如爱好它, 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 喜欢学, 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 爱好它就会去实践它, 并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 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 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 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好的学习数学兴趣呢?第一要课前预习, 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 产生好奇心。第二要在听课中配合老师讲课, 重点解决预习中疑问, 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 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 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 提高精神, 把老师对你的提问的评价, 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第三要思考问题注意归纳, 挖掘你学习的潜力。第四要在听课中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 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 这样的方法怎样是产生的。第五要把概念回归自然, 所有学科都是从实际问题中产生归纳的, 数学概念也回归于现实生活, 只有回归现实才能对概念的理解切实可靠, 在应用概念判断、推理时会准确。

二、要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还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 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 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要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

学好高中数学, 需要我们从数学思想与方法高度来掌握它。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运动思想, 转化思想, 变换思想。有了数学思想以后, 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 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 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 联想与类比, 比较与分类, 分析与综合, 归纳与演绎, 一般与特殊, 有限与无限, 抽象与概括等。解数学题时, 也要注意解题思维策略问题, 经常要思考:选择什么角度来进入, 应遵循什么原则性的东西。高中数学中经常用到的数学思维策略有:以简驭繁、数形结合、进退互用、化生为熟、正难则反、倒顺相还、动静转换、分合相辅等。

四、要形成自己的方法。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 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 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败不馁, 胜不骄, 养成积极进取, 不屈不挠, 耐挫折的优良心理品质;在学习过程中, 要遵循认识规律, 善于开动脑筋, 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 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 经常进行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 挖掘问题的实质。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 只看书不做题不行, 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 又要能跳出来, 结合自身特点, 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五、要采取恰当的措施。

记数学笔记, 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 教师在课堂中扩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 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 以便今后将其补上;建立数学纠错本, 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 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 从而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等目的。

熟记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 使自己平时的运算技能达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经常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 形成板块结构, 实行“整体集装”, 如表格化, 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经常对习题进行类化, 由一例到一类, 由一类到多类, 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归纳于同一知识方法。阅读数学课外书籍与报刊, 参加数学学科课外活动与讲座, 多做数学课外题, 加大自学力度,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及时复习, 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 进行适当的反复巩固, 消灭前学后忘。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总结归类。如:从数学思想分类;从解方法归类;从知识应用上分类等, 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网络化。经常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 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 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想, 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 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 在解其它问题时, 是否也用到过。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 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 通法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 这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问题。

六、要培养相关方面能力。

上一篇:轴承使用下一篇: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