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环境

2024-09-17

竞争环境(共12篇)

竞争环境 篇1

行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力量对比构成了竞争环境。通过分析行业内影响企业竞争环境的经济力量及其发展变化来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 是制定战略的基础。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 任何一种行业都存在着五种竞争作用力, 即供应商压力、客户压力、潜在进入者力量、替代品力量及现有企业间的竞争。企业的竞争环境源于企业在行业内同这五种竞争作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 决定着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 同时也决定了行业最终获利能力。

一、供应商压力分析

供应商压力是指在满足对方物资需要时会想尽办法使对方在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满足自己的要求, 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收益。

独立学院的供应商压力来自其投资方和主办方。“公办高校民营企业”的办学模式是教育部倡导的独立学院的基本办学模式。它的优势在于能够较充分利用公办高校的教学、管理潜在资源, 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通过市场机制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它的劣势主要在于民营企业对独立学院的投资总量或规模相对有限, 对独立学院的投入具有投资回报性质, 在扣除母体高校合法权益和投资者合理回报之后, 留给独立学院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财力和动力相对不足, 发展的内在能量有限。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均采用这种办学模式, 有相当比例的师资来自母体高校, 而学院的管理团队也来自母体高校, 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与行政管理, 这虽然使独立学院容易有较高的办学起点, 但在真正“独立”后, 会面临师资、学生管理、硬件投入方面等一系列问题。

二、客户压力分析

客户压力是购买者在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提出有利于购买者利益的条件, 从而造成作为供应者的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的压力。购买者可以通过压低价格、要求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附加服务、加剧供应者之间的相互竞争等手段提高自己在交易中的地位。

根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预测, 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将达到3300万人的总规模, 比2002年增加了1700万人, 即使本科招生保持现在的比例不变, 届时本科生总量将比目前净增加680多万人, 需要再增加680多所万人规模本科层次的大学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独立学院属于“三本”, 是高考考生当年录取本科的最后机会, 各个名校举办的独立学院其投档线也相对稍高, 每年不少学校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三、潜在进入者分析

行业外准备或正在进入某行业的企业称为潜在进入者, 潜在进入者在加入到某一新领域时, 会向该行业注入新的生产能力和物质资源、以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 其结果可能导致原有企业与其竞争出现价格下跌、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局面。

独立学院的发展得到了大学、投资方和地方政府的普遍支持。从申办高校看, 普通高校如果通过银行贷款自办一所独立学院, 扣除成本, 学费收入结余只需10年左右即可还清本息;而与非教育机构或个人合作, 只需靠出租其办学权来获取收益。在普通高校扩招、学校内在潜力基本挖尽后, 各学校对发展独立学院给予极大支持, 许多学校原本并无二级学院, 在教育部2003年8号文发布后, 也开始积极申报独立学院。民间资金投入独立学院, 是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教育投资。由于有普通高等学校的参与, 解决了一般民办学校最担心的生源问题, 保证了投资安全和收益;民间资金共享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资源, 降低了所需的投资额度;投资回报高、效益稳定, 对民间资金吸引力很大。高等教育发展通过独立学院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 许多投资方看好独立学院的巨大潜力、投入上亿元的资金, 有些甚至不要短期回报。地方政府认识到独立学院的发展对提高本地高等教育入学率、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的巨大好处, 纷纷在土地使用、校园规划、资金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四、替代品分析

替代品是指与本企业产品具有相同功能或类似功能的产品。替代品是新技术和社会新需求的产物, 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 替代品的价格会比被替代产品的价格更有竞争力。

独立学院的替代品主要有职业教育、传统本科教育、出国等。同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相比,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自己的针对性。独立学院立足于培养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 属于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 不同于传统的一般的高等教育本科和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高科技部门、技术密集产业或知识含量高的行业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中高级管理者, 在知识结构上, 必须达到大学本科的文化层次, 理论课程体系虽然强调应用性, 但是应达到一定的理论广度与深度, 使专业能力有足够的理论支撑, 在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上, 不仅能操作, 还能进行技术组织指导、开发等。另外,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强化地方性, 关注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重点建设具有地方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以及实施本地区发展战略所需要的学科专业。在生源质量上, 独立学院的招生线为“三本”, 从“一本”到“三本”平均分落差相当大, 相对传统本科教育来讲, 独立学院的录取分数比较低, 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一本、二本的学生要差, 但是学费相对出国教育来说又低很多, 具有自己的细分市场。

五、行业内竞争力量分析

行业内竞争力量是指行业内现有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和程度。不同行业的竞争力激烈程度是不同的。如果一个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基本上势均力敌, 无论行业内企业有多少, 行业内部的竞争必然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 某个企业要想成为行业的领先企业或保持原有的高收益水平, 就要付出较高的代价;反之, 如果行业内只有少数几个大的竞争对手, 形成产业垄断状态, 企业间的竞争便会趋于和缓, 企业的获利能力就会增大。

针对独立学院的实际, 主要竞争因素在于学费、学校声誉、生源地域分布等方面。学费是独立学院生存、发展和壮大的主要财力保障。学费与独立学院的办学规模与教育质量并无直接关系, 但对学生报考意愿有重要的影响, 学费高低直接影响报考人数、生源质量和新生报到率。由2008年中国各省市独立学院本科专业人均学费排行分析发现, 人均学费的高低与独立学院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学费普遍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学费。独立学院的社会声誉体现了独立学院社会影响力和媒体关注度, 反映了独立学院的办学优势、办学特色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状况。分析2008年中国最受媒体关注的独立学院排行, 媒体关注度较高的独立学院大致包括几类情况:高等教育实力雄厚省市的独立学院;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独立学院;旅游资源丰富的省市的独立学院;艺术类的独立学院。在独立学院学费、地理位置等因素大致等同的情况下, 本地生源比例越低, 表明其办学水平越高、全国影响力越大, 将来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较强。本地生源比例是预测高校成为区域性、全国性或国际性大学的重要衡量指标。分析2007年我国独立学院本地生源比例情况, 得出影响本地生源比例的主要因素包括独立学院所在省市公立高校招生规模 (公立高校招生规模越大, 独立学院招生空间越小) ;独立学院所在省市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欠发达地区考生普遍更倾向于通过复读进入公立高校) ;各省市对独立学院发展的支持力度。

摘要:利用波特的竞争模型, 对作用于独立学院的供应商压力、客户压力、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行业竞争力量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独立学院“转设”是国家的政策导向, 向民办普通高校“转设”是独立学院的根本出路, 这种新形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关键词:独立学院,五力竞争模型,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2]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2008中国民办高校评价研究报告[R].http://www.cuaa.net.

[3]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S].2008.

竞争环境 篇2

企业的竞争环境,是指企业所在行业及其竞争者的参与、竞争程度,它代表了企业市场成本及进入壁垒的高低。

竞争环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竞争环境的变化不断产生威胁,也不断产生机会。对企业来说,如何检测竞争环境的变化,规避威胁,抓住机会就成为休戚相关的重大问题。目前,在中国加快融入国际经济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行业结构、竞争格局、消费者需求、技术发展等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不确定性增强。任何企业都必须时刻关注环境的变化,才能趋利避害。任何对环境变化的迟钝与疏忽都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打击。这是催生企业对营销信息管理需求的外部原因。

怎样应对企业竞争?

竞争环境 篇3

知识产权竞争的本质,无论是政府间的还是企业间的,都是市场通行权问题,即知识产权的本质是市场通行权,是在市场上谁先、谁后、谁可、谁不可,谁能收钱,谁要付费的问题。知识产权的制度安排和规则制定必然取决于制定者的利益,必然被占绝对优势地位的经济体或者企业所胁迫或利用。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案例表明,在知识产权制度安排和规则制定及市场竞争中,信息不对称是决定竞争胜负和收益多寡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被国际上广泛认同和实施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实际上已经演变为某些国家竞争战略的自然延展和适应性变化。把知识产权规制战略看作某些国家的经济遏制战略的延展,表面上看是有点小题大做,但事实上既符合事实又有充分的理由。早就有学者指出,美国经济遏制战略是美国冷战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演变与整个冷战战略格局演变息息相关。如果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经济遏制战略是美国国家竞争战略的核心部分。不仅美国,所有有可能、有能力的国家都希望通过经济遏制战略的实施,来“走赢”国际 竞争对手,获得竞争中的优势和领先地位。经济遏制战略的确是在“二战”后的冷战时期形成的完整理论基础和策略体系构架,并且在美国全方位对外战略中规制化地实施执行的。但是,对于与自身存在全面或局部、长期或短期竞争的国家实施经济遏制的行为,可以说和国家的历史一样久远。这种战略在冷战时期在美国的国家战略中得到明确和正式实施。进入“冷战”时期,美国政府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贸易禁运,一方面美国政府单独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贸易管制,另一方面美国通过以它为首的西方17个国家建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和30余个合作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国际性贸易管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自然是美国经济遏制的重点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政府实行的贸易管制大致有三种类型:对直接交战国的贸易禁运,如1812年美英战争期间美国对英国的贸易禁运;在“中立”名义下实行的贸易禁运,如“二战”爆发前后,美国根据《中立法》禁止向交战国双方和任何外国出口武器弹药;在“经济制裁”名义下的贸易禁运,如日本侵华战争逐步升级、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对日本的贸易禁运。“二战”结束后直到冷战结束,美国政府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管制,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类型,其中既有美国政府单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管制,也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7个国家建立巴统和30余个合作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性贸易管制,其涉及国家数量之多、之广,远非北约组织可比。作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遏制政策的基本内容,贸易管制构成美国冷战战略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950年12月3日,美国政府制定了全面管制对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出口的方针。16日美国商务部颁发“运输指令T-2”,禁止美籍飞机、船舶向世界各地运输最终出口地是中国的物资。在这一时期,美国建立起单独的贸易管制体系,并且推动西方国家建立了巴统和中国委员会,贸易管制的主要对象从前苏联、东欧国家转向中国。贸易管制的中心是禁运广义上的战略物资。冷战时期的结束,并没有改变美国的国家竞争战略,因而也就不可能改变美国的遏制战略。有的学者认为世界进入了一个新冷战时代,这时候美国和巴统组织的贸易管制政策逐步演变成限制高新技术转让策略。再之后,随着世界各国发展重心向经济发展转移,特别是全球化的进展,使人们放松了对国家竞争的警惕,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其实,美国国家战略已经明确了竞争的新领域——商业、贸易竞争。

2002年6月1日,布什在西点军校发表讲话,首次阐述了被西方舆论界称为布什原则——美国竞争战略:第一,美国战略不再主要是“冷战时期的遏制与威慑原则”,而是要保持“先发制人”的权利,“在最坏的威胁出现之前”主动出击打败“敌人”;第二,美国价值观是普适全球的,特别包括伊斯兰国家;第三,美国“试图保持不可挑战的军事力量,从而使以往时代的军备竞赛不再有任何意义,国家间的竞争将局限于贸易和其他和平事业”。

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传统意义的军事竞争已不可竞争,或者说美国不允许其他国家再竞争。如果国家之间还有竞争的话,那将局限于贸易和其他事业。事实上,这种竞争战略对美国而言已经实施多时了,当它的生物技术领先的时候,适时地将生物新品种纳入专利保护制度;当它的商务技术特别是电子商务占据了较大领地的时候,商务方法就进入了专利保护的范围,而这些规则则是针对全球的,用布什的话说是“普适全球的”。对于一时处于劣势的人群或者经济体而言,重张知识产权公正的成本过于高昂。颠覆式地修正一个已经被实施多年的知识产权制度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真理、力量,更需要政治、财力、环境条件和时间的巨大代价。因此不得不屈从于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框架,甚至幻想在屈从和追随的过程中试图超越或者“走赢”。事实上,如果侥幸走赢了,靠的全是运气。即使走赢了,依然是不公正的、不公平的,只不过是角色变了而已。虚幻的全球化并不能消除国家、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竞争。

知识产权制度的马太效应严重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事实上知识产权制度的演变,已经不仅仅是有些学者所认识到的“双刃剑”问题,而是被过度滥用成为合法的垄断工具。在现实中,你已经看不到由它引起的积极的发明创造活动,而是主动设置的市场通行权屏障和知识技术传播的障碍。可以毫不讳言地说,当今知识产权的本质是市场通行权问题,是权益安排和竞争问题。

知识产权已经从发明创新和技术竞争的保障支撑手段上升到直接的市场竞争工具。从国家、国际组织到企业和企业联合体在内的各经济体对于知识产权的制度安排和市场运作,已经由过去的对于技术创新、发明创造和市场竞争的支撑和保障手段,转变为直接的竞争手段。除国家间、国际组织间关于知识产权谈判桌上的争端和博弈之外,专利垄断、专利恶霸、专利流氓的出现和泛滥,都证明了这一点。

近年来,通过对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在知识产权方面遭遇的重创和受到的损害案例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竞争的损失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有些企业是在茫然无知的情况下陷入了竞争对手的策略陷阱。大量的知识产权纠纷并不是中国企业技术的落后,也不是对别人知识产权的事实侵犯,而是由于对规则的不了解和信息掌握的不充分、不对称,而遭遇了法律、法规的规制性屏障。还有些是由于对市场行为规则的“盲目”而落入了知识产权的陷阱,更有很多是遭遇了专利恶霸的讹诈和专利流氓的勒索。这些事实说明,后发经济体在知识产权竞争中的输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拥有程度,事实证明第三世界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竞争中的损失主要来自于信息不对称。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屡屡因为对规则的不熟悉和信息不充分而蒙受损失。

投资环境和城市竞争力 篇4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 从1950年到未来的2015年, 各国大城市、大都市发展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像哥本哈根、都柏林、以及韩国的首尔, 这几个城市的GDP占到所在国家GDP的50%以上, 城市的概念也是一个大都市的概念。另外的几个城市, 比如伦敦、巴黎、东京, 其GDP也占到所在国家GDP的三分之一左右。

在中国过去几年, 也经历着大都市发展的快速时期。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中国有28个拥有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比如成都市在四川省的经济地位就非常重要, 2006年, 成都市的GDP也占到四川GDP的三分之一左右。

竞争力的四要素

到底什么是竞争力呢?很多人认为, 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政府通过政策和战略影响到企业之间竞争, 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变化, 最终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比如世界经济论坛, 每年对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进行所谓竞争力的排名, 用了很多经济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 国家与国家之间, 地区与地区之间,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到底什么是竞争力呢?竞争力, 实际上是一个企业、产业、地区、国家, 在一定时间以一定的价格生产并供给一定的物品、服务的能力, 所以竞争力是一种能力。

影响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的竞争力, 有四类因素:

第一类是外部与宏观的因素, 这一因素是不受地方政府控制的。

第二类是一个地区的自然禀赋, 这也是一个不属于地方政府控制的因素。

第三类是投资环境, 包括政府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等等。这些是完完全全在地方政府控制之下的。

第四类是一个城市创新学习, 采用创新成果的能力, 也是影响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非常重要方面。

对于外部的宏观环境——

第一、国家法律监管的框架和国家的宏观政策。这里包括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贸政策等等, 是属于中央政府层面来决定的东西。上述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地方政府也是可以影响的。当年的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 实际上是中央政府把其中的一部分的宏观优惠政策给了深圳。现在, 对于中西地区来说, 想要发展, 要向中央政府要一些政策上创新的权力。

第二, 自然禀赋。像成都这样的城市, 地理位置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包括距离海港和主要市场的距离。自然禀赋的第二个方面, 就是我们的自然资源, 也是不能创造的。这些东西看上去政府好像不能影响, 但现在的政策在未来是会影响这个城市自然环境的。

第三, 投资环境。这恰恰是地方政府所能控制的, 政府的创新是为了改变一个城市的总体投资环境, 最终来改变一个城市的总体竞争力。投资环境又分成三大块:一是监管的质量和成本。政府出台的任何一个政策, 最后都会对企业的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不仅直接影响到生产要素的成本, 另外还影响到这些要素之间的组合, 也是最终会影响到一个企业、一个地区的生产力。二是宏观经济环境, 比如城市提供的物流服务, 如何能增加这些行业的竞争, 降低物流成本, 对中国内陆的城市如成都这样的城市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基础设施和劳动力市场。包括一个地区员工的劳动力的技能、教育水平, 以及地方金融行业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最后一方面, 就是学习和采用创新成果的能力。一个地方、一个国家政府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显得非常的重要。正是因为这种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形成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新的比较优势。像成都的城乡统筹方面, 这一制度上的创新,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四, 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地区来说, 一个城市是否有竞争力, 最终取决于其企业是否有竞争力, 最终又取决于它的企业是否有创新能力, 政府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投资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提供, 来影响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的效率, 所以最终决定一个地方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实际上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投资环境直接影响到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成本。一个地方政府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完善、基础设施的好坏, 与其他市场竞争的政策制定, 都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劳动力资本, 以及土地和原材料等成本。所以投资环境的质量对一个城市的竞争力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另一方面, 就是不仅仅直接影响到这些生产要素的成本, 同时也影响到这些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 所以最终投资环境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成本和收益。投资环境通过政府的绩效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来最终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竞争力, 所以投资环境实际上对一个城市的整体竞争力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调查发现, 投资环境好的城市和投资环境相对比较落后的城市, 企业的劳动生产力相差一倍。

做一个假设, 假如每一个城市的投资环境, 做到在所有城市里是最好的, 这个城市的全员劳动生产力可以提高多少。比如北京, 如果把它现有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其全员劳动生产力可以增加4%左右。上海如果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全员劳动生产力提高23%。在中国西部地区, 成都的投资环境应该是最好的城市之一, 如果成都能把投资环境水平提高到全国最好水平, 这个城市的全员劳动生产力根据我们去年做的数据调查评估, 大概可以提高37%。像乌鲁木齐、本溪这些地方, 特别是本溪, 它的投资环境的改善, 全员劳动生产力基本能翻一倍。可以看出, 投资环境对一个地方的竞争力的影响, 是多么重要。

西部的比较优势

竞争力实际上是一个动态概念。首先, 是因为我们前面谈到的那些外部的宏观因素在变化。比如全球化、城市化等外部因素, 还包括一些新的市场的需求、产业结构、技术的进步等, 这些都是在快速变化。也正是因为这些外部的因素在快速变化, 影响到市场需求和最终产业结构的变化, 导致原先有比较优势的因素, 最后很有可能变成一种比较劣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在计划经济的时候或者在全球对重工业需求非常旺盛的时候, 像东北这样的地方就有很好的比较优势, 因为它有很多重工业的工厂。但现在当需求转向消费品的时候, 这些原有的比较优势就变成东北的比较劣势了。所以竞争力是一个动态概念, 之所以是比较, 不仅是跟别人比, 而最终是跟市场的需求比较。

正因为这些外部因素急剧变化, 在现在全球化的经济里, 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具有流动性。这对于中国内陆中西部地区, 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机遇——制造业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 对一个投资者来说, 他就会把这些生产基地转向于内陆地区, 但他不一定要转到这里, 如果这儿的投资环境不好, 就很有可能转到老挝、越南、柬埔寨或者是其他的东南亚地区。在这种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能是一个机遇。但也有可能错过这个机遇。是否能抓住这个机遇,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地方政府能否尽快的改善他的投资环境。

另一方面, 特别是东部沿海, 地方政府感觉到压力很大, 因为在改善投资环境的同时, 其他地方也在不断地改善。人家可能做的比你更快, 也正因为有这种竞争, 所以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地改善投资环境, 你今天已经做得很好了, 但人家明天又做出了新的东西来, 对企业成本的影响更小了, 这也是动态竞争力的很重要的一方面。

对于西部地区来说, 在增强城市竞争力的过程中, 面临着比东部地区更多的挑战。一方面是我们自然的禀赋方面, 靠近港口靠近大市场方面我们不如东部地区, 同时也因为起步比较晚, 我们在基础设施、在投资环境方面, 也相对滞后于东南沿海地区。我们不能去改变自然禀赋这些因素的时候, 也意味着西部地区, 必须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要付出比东南沿海地区更多的努力。因为人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运输成本比你低。如果政府监管的成本还要高的话, 那投资者自然而然地就不会到你这儿来, 而会到东南沿海地区去。所以西部地区在改变投资方面要付出更多努力, 要在改善投资环境的方面能比东南沿海地区做得更多、更快、更好, 以弥补我们因为自然禀赋而造成的先天不足。这里, 最重要的, 也就在于政府不断的创新。

这里, 还有几个需要解释的问题:第一个问题, 是中西部地区是否能与沿海地区竞争?第二个问题, 是我们西部地区到底有哪些比较优势?第三个问题, 是说我们要竞争, 如何来竞争?前面提到什么是竞争力及决定竞争力的要素, 答案实际上就是, 政府改变职能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必须弄清楚, 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私营部门作为企业, 又应该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西部地区能从沿海地区和其他国家那里学到什么东西?弄清楚这些, 答案就在其中。

竞争环境分析的波特五力模型 篇5

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我们可以对许多行业的发展做出分析。例如,在20 世纪80年代,计算机生产厂商如IBM、Digital、Prime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彼此的竞争上,为此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针对竞争对手制定了富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生产各方面的策略,并在实施的时候坚决加以贯彻与执行,力求遏制竞争对手,扩大市场份额。但是,最后他们纷纷发觉,在残酷的竞争之后他们并没有获得预计的效果。因为对于技术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和通讯行业来说,替代品的威胁才是它们最大的威胁。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个人计算机网络化成为当时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由于不了解这种趋势、不清楚这种潜在的威胁,大量的计算机公司最后不得不面对破产或被兼并的命运。

1.“五力”模型分析

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主要是客户、供应商、新进入的威胁者、替代品的威胁者和竞争者。

新进入者的威胁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行业中增加新的企业和行业中已有企业新增生产能力。新进入者会带来新的生产能力,并怀着获得市场占有率的愿望,这很可能造成产品价格暴跌,减少了企业的获利能力,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新进入者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进入障碍的大小和新进入者对现有竞争者反应的预料。如果进入障碍高,新进入者能够预料到被侵犯竞争者会进行严厉地报复,那么显然新进入者不会造成进入所产生的严重威胁。

(2)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供应商是指向特定企业及其竞争对手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其讨价还价能力是指供应商通过提高价格或者降低所售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手段对行业内的企业所产生的威胁的大小,

供应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当企业所需资源供应来源十分集中或稀缺时,供应商可以通过提价、限制供应、降低所售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参与某行业时发挥其讨价还价能力。

因此,企业既要设法与一些主要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以获得稳定的供应渠道及某些优惠条件,同时也需要避免其单边垄断,给本企业造成损失。

(3)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

企业对自己投入的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买方则希望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来购买产品。为降低成本,买方与供应商议价以获得高质量的产品、高水平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这些可以通过鼓励行业内公司间的相互竞争获得。

(4)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替代产品或服务给行业设置了销售价格的上限,从而限制了行业的潜力。除非能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或在某种程度上将其差异化(比如通过营销),否则该行业会遭受盈利损失,并可能影响行业的增长。很明显,如果替代产品提供的性价比越具有吸引力,那么对原行业盈利潜力设置的限制越严格。替代品不仅在平时限制盈利,而且在行业繁荣时也减少其可获得的财富。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采用人们熟悉的谋求定位方式——使用如价格竞争、产品介绍和广告大战等策略。随着一个行业的成熟,其增长率发生变化,将可能导致利润的降低或被淘汰出局。

2.“五力”模型的应用范围与局限

新环境下的品牌竞争战略 篇6

A我们认为提升顾客体验能够帮助我们创造更高的品牌价值。真正的顾客满意并不仅仅在于售后服务中心的完善、服务人员的微笑等方面,只有为消费者提供真正好的产品,才能够实现真正的顾客满意。索尼的品牌价值与技术创新的产品是密不可分的,索尼通过不断创新的技术和产品,成功塑造了索尼这一消费电子领导品牌。一些世界第一的产品代表了索尼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比如索尼高清摄像机代表了技术的创新,Walkman代表了产品的创新,笔记本代表了产品设计的创新,蓝光代表了产品技术标准的创新。

现在的消费电子产品越来越复杂,有时候消费者很难完全了解产品的使用和技巧。为了帮助消费者深入了解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技巧,更好的享受好产品带来的快乐体验,在过去一两年时间里,我们在中国进行了多种产品体验活动,通过这些体验活动不仅提升了用户满意度,同时也收到了用户对我们产品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把这些意见和建议反馈到下一代产品的开发设计中,进一步增强了用户体验。我们相信提升用户体验能够帮助我们创造更高的品牌价值。我们在中国还设立了很多能够与消费者进行直接沟通的渠道,例如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Sony Style Store,用户可以很方便的进行体验。我们还设立了索尼数码工作坊等提供体验式的销售。这些工作都将有利于我们品牌价值的提升。

浅谈成都百货行业的竞争环境 篇7

迈克尔·波特 (1988) 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五力模型, 其运用于外部环境分析中的微观环境分析, 主要用来分析行业的竞争格局以及本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根据波特教授的观点, 一个行业中的竞争, 不止是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 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 (图1) 。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 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

二、成都百货行业的五力模型分析

(一) 潜在进入者威胁分析

近年来, 成都百货行业极具吸引力, 每年都有数家大型百货商场开业, 仅2010年下半年就有春熙路的群光广场、城南的凯丹广场以及顺城大街的富力天汇广场开业, 并且三个广场均为集购物、娱乐、餐饮为一体的购物中心。我们将从成都百货业的行业前景、行业增长率、行业壁垒三个方面分析其吸引力。

1. 行业前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 顾客的消费需求也不断向多样化、理性化、个性化和时尚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市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成都作为整个西部地区的辐射中心, 成都百货行业的市场需求不仅仅来自于成都本地, 还有四川的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 使成都成为了西部地区的购物中心。所以百货行业的行业前景自然是较好的。

2. 行业增长率

成都百货近年来发展迅速, 2010年成都王府井百货单店销售业绩突破30亿元, 位列西部单店第一;成都伊藤实现全年30%的业绩增长和吸引了3000万顾客;仁和春天人东二期开业, 引进了更多国际奢侈品巨头, 其他的如太平洋百货、伊势丹等业绩纷纷上涨。这些数据足以说明, 成都百货业的整体发展前景甚为乐观。

3. 行业壁垒

现在成都的百货行业绝大部分采取“联营扣点”的盈利模, 在这种盈利模式下, 百货公司不用管商品, 不用管库存, 不用人员培训, 不用管价格。所以随之而来的是, 百货行业的专业能力逐步退化, 百货行业的进入壁垒相对较低。

(二) 行业现有竞争者分析

尽管成都百货商场很多, 但大致定位于这四条路线:大众路线、个性时尚路线、高端奢侈品路线、体验式购物路线。这些不同的百货商场满足了市场多样化、个性的需求。

1. 大众路线

成都大多数的百货商场都是走大众路线的, 根据大众消费者的市场需求选择品牌和商品, 这类的商场如王府井百货、太平洋百货、茂业百货等等。

2. 个性时尚路线

个性化时代呼唤个性化商业, 成都休闲的生活, 浓厚的购物氛围, 为个性时尚的百货商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高端奢侈品路线

高端、奢侈、精致成为走该路线的基本定位, 如成都的美美力诚、仁和春天百货等走高端和奢侈品路线的名店, 在经营面积上均不过几千平方米, 但其精致的定位, 绝对的国际大牌优势, 有针对性的消费客群, 和完善的专业服务体系, 奠定了在成都市民中的高端奢侈形象。

4. 体验式购物路线

这些购物中心不仅满足了消费者购物的需求, 同时带给消费者一种愉悦、放松、休闲的体验。

(三) 替代品竞争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电、家具、服装等连锁专卖店, 让百货行业可经营的品种越来越少。同时这些连锁店越来越多, 经营管理越来越专业, 使得百货行业在这些商品经营上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

(四) 供方议价能力分析

由于现在的百货行业绝大部分采取“联营扣点”的盈利模式, 百货行业的供方自然是各大品牌代理商。百货商场经营者需要不断引进消费者喜爱的品牌以及一些国际知名品牌才能吸引消费者, 这使得百货商场在招商时处于弱势, 在利益上甚至做出一些让步。所以总体来说, 供方的议价能力较强。

(五) 顾客议价能力分析

在百货行业中, 顾客的议价能力虽然不大, 但是顾客是上帝, 在行业竞争中她们直接决定了谁胜谁败。如果百货商场不能很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在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让顾客满意, 那么他们将被顾客所抛弃。

三、小结

通过上文运用五力模型对成都百货行业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潜在进入者威胁方面威胁较大;在行业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方面, 成都百货行业已经呈现出了激烈的竞争态势, 早已过了价格战的时期, 现在都是通过特色化、主题化、品牌化、产业化、知识化来竞争, 谁能抓住顾客的心, 谁就是赢家;在替代品竞争方面, 整个替代品的发展对百货行业的发展不利;在供方议价能力方面, 百货行业只有建立起渠道品牌, 才能有实力和供方谈判, 就现阶段来说, 很多百货商场还达不到渠道品牌的高度;在顾客议价能力方面, 百货经营者只有让顾客是赢家, 他们也才能站稳脚跟, 最好的盈利模式是多赢。综上所述, 成都百货行业的竞争环境很激烈, 随着大量的百货巨头汇聚成都, 以后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所以百货经营者必须制定好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以赢得消费者, 取得竞争优势。

摘要:近年来, 成都百货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新开业的百货商场及购物中心不断考验着成都百货市场的容量。本文运用教授五力模型分析成都百货业的竞争环境, 为成都百货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一些分析基础。

关键词:百货行业,五力模型,竞争环境,体验式购物

参考文献

[1]迈克尔E·波特著, 夏忠华主译, 《竞争优势》,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8年。

[2]韦玮, 《提升百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记第四居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 《现代商业·中国市场》, 2006年第4期。

还年轻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篇8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根本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的在校女大学生不仅参加了考试,而且获得了99的高分。在众人的一片质疑声中,才知道这个得了高分的女孩与三亚市社保局的现任局长是父女关系。而这次招考的单位与这位局长所在的部门都属于三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属同一系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到最后都变得可能且成为事实。

可以说,这是一起典型的考试腐败案件!从头至尾都是由腐败操作!

谈到女儿为什么没有资格却能够参加考试,该局长说是因为内部子女有优惠条件,而他的上级局长却说,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出现问题是因为工作人员没有看清报考者的档案和资料,是工作上的失误。

且不论两种说法谁对谁错,在这里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明明是公开招考却要对内部子女给予照顾和优惠,这是不是对“非内部”考生的不公正?即使如当事人上级局长所说,是因为工作人员没有看清档案和材料造成的,那么,为什么把关不严看不清资料的恰恰都是内部人员子女?有没有普通家庭子女或者农民子女因看不清材料条件不够参加了考试并且得到高分的?这难道都只是偶然的巧合吗?

这一切匪夷所思的事情之所以能够发生且进行到底,说到底就是因为考生是内部工作人员子女且父亲还是局长。试想,假如不是因为99的高分,这件事会引人注意并最终暴露吗?不会!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当事人最后一定会不显山不露水地弄假成真。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只是没有暴露出来而已。

这个事件最恶劣之处就在于剥夺了年轻人公平参与竞争的权利,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我们不知道这次考试究竟有多少人参加,他们都是什么学校毕业,什么样的家庭背景。但我可以肯定,这些考生在参加考试时,一定是经过严格的审查,一定不会有不符合条件参加考试的可能,他们一定会对这次考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一定会想通过这次考试大展才华,获取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谁也不会想到,他们却成了这次考试的陪衬人,不过是再次交了一笔考试费,在众多的考试之中又多了一次经历,以满足自己仍在继续努力的心情而已。

尽管三亚相关部门坚决否认这次考试有内部子女优惠的政策,但事实上,对内部子女给予照顾早已是众所周知的“明规则”。从政府部门到金融机构到一些大中型企业,莫不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人所共愤的腐败。

一位学者称,“掌握公权力的人违规操作,是这个社会最大的不公平,将使老百姓质疑政府的公信力。”还有人说,所谓的内部政策、内部优惠,正是侵蚀社会公正的毒素。

还有学者称,“99分事件”虽然是极端的个案,但确有典型性。近水楼台先得月。有的部门就是在招考时“量身定做”招考条件。这个事件暴露出的特权现象,对社会发展极其不利。

这些话都说到了根本。事实的确如此。可以这样说,那些无处不在的内部优惠、内部政策,是对没有家庭背景的孩子的公然歧视和践踏!试问,种地的农民属于哪个部门哪个行业,什么部门可以对农民家庭的子女给予优惠?我们怎么忍心让那些从小就在不公平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农村孩子,在上大学、就业、提拔等方面再次遭受不公平待遇,使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失去希望和信心?所以,这样的腐败,不仅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伤害了年轻人对社会的信任和对未来的希望。正如一位专家所说,行政公权力的滥用、私用,是对公平正义理念的公然践踏。在招考方面对公权力的滥用动摇了考试的权威性和录用公务人员的公平性、正义性,它甚至比个别官员的腐败影响更恶劣。

竞争环境 篇9

今天,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剧、技术进步、信息化等变化,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维持竞争优势也越来越举步维艰。特别是港口企业,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等外部环境变化。环境恶化导致的气候灾害严重威胁着港口生产安全,环境问题渐渐成为港口竞争力的潜在的、间接地的影响因素,因此港口应朝着面向未来的低碳·绿色港口转型发展。

有关传统港口竞争力的先行文献研究大部分从静态的观点出发,通过对某时间点港口竞争结果的评价来评价港口竞争力,主要通过港口吞吐量、港口设施、港口服务水准等港口外在的竞争实力来评价港口的竞争力。以上传统评价方法忽视了港口资源、能力和环境间的和谐关系,没能发掘出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影响未来港口竞争力的潜在要素,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主要从动态的过程、未来潜力、长期供需平衡、投入产出效率导向、经济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集约式发展等层面阐述了环境友好型港口可持续竞争力的内涵。

2港口和环境关系的变化

港口和环境的关系如图1所示,相互作用,互为影响。 港口物流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也给港口物流活动带来负面的影响。港口物流活动在给社会创造出财富的同时,其副作用也越来越显示出来,即资源和环境间的矛盾越来越成为了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要素。随着物流活动和环境资源间矛盾的深化, 港口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受到多样环境的制约, 港口管理者也认识到这一点,开始探索考虑到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战略。

2.1低碳可持续发展型绿色港口理念

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来理解,低碳·绿色港口可以称为 “环境友好型港口”;没有进行低碳·绿色。物流体系建设的港口可以称为“传统型港口”。环境友好型港口和传统港口在腹地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型设施等层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绿色港口是绿色环境友好型港口的简称(gas reducing, energy efficiencing & nature-friendly)。绿色增长港口指的是港口在开发和运营过程中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为了经济和环境的协同发展而构建低碳港口。另外,在构筑低碳港口物流体系方面, 腹地运输体系需要从公路运输转换成铁路运输或者沿岸水运;港口和相关的设施为了节能,需要引进新再生能源,对废弃物进行环保无害化处理;需要建设循环性港口,为了提高资源再利用率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或者灾害,需要在进港范围内构筑安全网。

2.2绿色港口物流体系未来改进方向

港口物流体系建设要遵从自然环境循环和社会经济循环相辅相成的原则。通过构建低碳、绿色港口物流体系,减少环境污染或者避免能源过度消耗,从而提高物流活动的生产效率。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就是说以船公司、码头经营者、运输公司等为代表的港口物流体系中的生产单位应该积极引进低碳·绿色物流技术,努力做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者防止大气污染。

2.3绿色增长模式和港口持续竞争力

环境友好型港口可持续竞争力是港口系统的整体的竞争力的集合,港口企业结合内外环境特征,把握港口竞争力要素的变化趋势,适应环境变化,主动补充、更新、调整港口基础资源,通过实现资源配置最大化,使得港口在市场占有率、价值创出、以及维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比起竞争港口更能持续的创造出竞争优势的能力。在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下,要想持续的维持港口竞争力,需要适应港口环境的变化。 具体来说就是海运以及物流产业改善单纯性的、落后的成长引擎或者提高效率,确保低碳、再生型新型成长引擎。把导致温室气体增加和引起大气污染的传统运输手段转换成环境友好型的运输手段,完善环境保护机制,关注绿色技术开发。 为了持续维持港口竞争力,港口、 海运、物流产业需要引进绿色增长模式,不断地强化海运的国际竞争力。

3传统港口竞争力和环境友好型港口可持续竞争力的比较

传统港口是连接海运和陆运的媒介,执行的仅仅是基础性的交通枢纽功能,港口和腹地间的运输连接关系不紧密, 不重视腹地和连接运输的效率,强化贸易、商业、工业、信息、金融等产业基础的作用较弱,对和城市相关的城市文化形成、城市开发、市民生活等的贡献来说社会功能较弱。因此,传统港口竞争力评价的时候,主要依据港口枢纽装卸设施的完备情况来评价港口竞争力的水平。

传统港口开发的时候不考虑腹地经济贸易特征,物资流通相关的港口产业基地开发也不同时进行。这样的传统港口竞争力不能带来区域经济扩大和区域间相互交流和对外贸易增进效果,无法实现城市经济和港口经济的共同繁荣,无法促进城市和港口功能的一体化,在提高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和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等福利层面上的贡献微乎其微。

环境友好型港口指的是完善了传统港口的局限性,使得物流流通更加流畅从而增进生产力,同时重视强化市场形成效果。另外,在港口开发建设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腹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特征,谋求港口和城市的和谐共存关系,通过构筑绿色港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传统港口竞争力和环境友好型港口可持续竞争力的区别如表所示。传统港口竞争力主要是对港口枢纽设施的静态结果的比较,可以通过港口吞吐量实绩来评价现时的竞争力。传统港口发展为了达成短期物流供需协同, 通过重视港口设施扩充等资源投入扩大产出,不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率,是粗放型的增长模式。

环境友好型港口可持续竞争力通过维持港口投入和产出效率在动态过程中的协同,重视发挥港口发展和腹地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重视减少投入或者扩大产出等效率提高问题,强调维持城市和环境的友好型关系,重视经济、社会、 环境的协同发展,是一种包含了未来潜在竞争力的可持续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国技术社会.港口环境污染和环境友好型港口[M].绿色港口建设,1988.

[2]刘冬林.绿色物流的制度研究[M].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韩国光阳港Green Eco-Port构建研讨会论文集[R].2009.

竞争环境 篇10

专业期刊在经营方式上与其他类期刊相比, 更具有自己的特征, 它们大多数借助行政力量来推动发行工作, 因此, 它们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作方式, 是比较落后的经营手段。同时, 由于专业期刊发行靠行政措施保证, 一般它们对读者的兴趣重视不够, 栏目内容陈旧, 大多是文件摘发、领导人讲话稿和枯燥的经验总结, 可读性差。缺乏可读性, 也就失去了读者。没有或很少读者的期刊, 其价值从何谈起呢?

专业期刊表面繁荣而内存危机的状况, 毫无疑问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政府职能的转变, 靠行政力量推动发行工作的做法终究不能长久。专业期刊走向市场已是势在必行。那么, 专业期刊如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报刊市场中求得生存呢?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 作为专业期刊, 一定要坚持办刊宗旨, 努力培养自己的读者群, 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定位。一谈到走向市场, 有些人就会想到改变刊名或办刊宗旨, 认为只有向综合类方向发展, 才能赢得读者,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专业期刊走向市场要不要改变办刊宗旨?要回答这个问题, 必须首先弄清怎样才算真正坚持了办刊宗旨。

专业期刊无一不是以推动工作为办刊宗旨的。既然如此, 只有当期刊起到推动工作的作用时, 才是真正坚持和实现了办刊宗旨。所谓起到推动工作之作用, 也就是说, 通过期刊创造性的宣传, 感染群众, 鼓舞群众, 促使本部门、本系统的工作规划变成千百万人的现实行动。而那些以刊登冗长讲话稿和枯燥经验文章为主的期刊, 表面上看, 即上传又下达, 似乎坚持了办刊宗旨, 然而, 它却遭到了读者的冷遇。试问这样的期刊怎么能够起到把本部门、本系统的工作规划变成千百万人的现实行动呢?又怎么能够起到推动工作的作用呢?既然起不到推动工作的作用, 能说它坚持和实现了办刊宗旨吗?

近年来, 令人眼花缭乱的女性期刊层出不穷。据统计, 我国目前约有70多种女性期刊, 而且近几年新创刊或改刊的女性期刊数量更是名列前茅。面对越来越激烈的期刊杂志行业竞争, 中国女性期刊将何去何从?

早在1983年就率先闯入市场的《家庭》给我们了重要启示。《家庭》跳出了机关刊物和市场总体趋向的圈子, 完全按照市场经营的方式运作, 面向社会, 走“自费订购”的发行路子, 市场机制激发了杂志社的活力, 促使杂志社注重读者研究, 按照读者要求设置栏目, 一改过去以反映广东妇联工作动态为主的呆板僵化面孔, 而以社会新闻报道和讨论婚姻问题为主, 将女性生活融入到社会大经济时代的背景之下, 和社会生活接轨, 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使其发行量猛增。显而易见, 虽然《家庭》变革了栏目内容, 但是并没有偏离办刊宗旨。婚姻、家庭问题, 正是广大妇女关注的热点, 而引导妇女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 事业观, 使之生活得更美满、更幸福, 这也正是妇联工作的重心所在。《家庭》的办刊实践雄辩地说明, 专业期刊走向市场, 在坚持自己特有的办刊宗旨条件下, 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瞄准特定的读者群, 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读者, 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读者群, 占领属于自己的一份市场。

其次, 树立精品意识, 勇于开拓创新。近几年, 树立精品意识, 实施名牌战略成为期刊界的热门话题, 成为出版管理部门和期刊出版单位的共同追求。在这种情况下, 专业期刊也只有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 勇于开拓创新,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求得发展。

所谓树立精品意识, 即专业期刊不仅在刊登内容上要贴近读者群所关心的本部门、本系统工作的热点和难点, 以及本部门、本系统工作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 而且还要采取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 使读者乐于接受, 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具体说, 就是每期要有几篇吸引读者的重头文章, 要有吸引读者的名牌栏目, 同时还要拥有一批知名的专栏作家, 努力办成导向正确、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刊物。

所谓开拓创新, 即大胆改革办刊思路, 跳出专业期刊专而狭的办刊圈子, 针对读者群的需要办刊。在报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 专业期刊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经费靠补贴、发行靠摊派的做法, 首先树立生存观念, 根据读者需要办刊, 只有保持一定的发行量, 才能保证质量的存在, 也才能有生存的希望。当然, 专业期刊走向市场并不能被动地适应读者需要, 而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自身的主导取向, 引导读者、鼓舞读者, 多层次、多方面地服务于本部门、本系统的工作。

动态竞争环境下中国企业的选择 篇11

2006年已经进入岁尾了,新一轮年终的回顾、未来的展望又将开始。纵观今年吸引眼球的一些事件,有喜有忧,总的来说是忧大于喜。有两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润滑油三巨头之一的统一、炊具行业的领头羊苏泊尔、化妆品行业民族品牌最后的希望大宝SOD蜜等,大量知名的本土品牌甚至是行业领袖被跨国资本收入囊中,还有许多收购在或明或暗的进行中。这不仅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并迅速出台了相关的规定对跨国资本并购国内企业进行限制。二是大量的行业增长乏力,拿空调、手机两个行业来说,空调厂家的涨价风潮最后演变为一场闹剧,曾经占据半壁江山的国产手机在经历去年的大滑坡之后,今年继续下滑,很多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被迫退市,剩下的几个在苦苦支撑,重振雄风遥遥无期。我们都知道,政策保护不会成为企业成长的持续动力,埋怨需求的疲软也于事无补。

竞争环境的动态变化

在中国二十多年的市场化进程中,一大批本土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在许多行业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一些优秀的企业甚至成为行业的领导者。然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们发现,自己所领导的企业并没有步入一个良性的成长轨道,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依然巨大,并且变得更加的复杂:曾经的成功经验与模式已经不能帮助企业实现持续的增长,有时反而会使得企业陷入危机之中;曾经的竞争优势渐渐消失,已经不足以应对新的竞争环境,甚至这种竞争优势对某些企业而言已经成为企业成长的陷阱与障碍。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陷入迷茫之中,不清楚企业该往何处去。

这一切,都是因为本土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不可逆转的改变,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无法有效地应对新的挑战,企业将无法逃脱被淘汰的命运,事实上,这样的悲剧正在上演,很多曾经很成功的企业正在迅速的下滑,在以家电为代表的制造业、以手机行业为代表的IT行业、以饮料为代表的快速消费品行业等行业,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现实。

成长模式趋同、竞争能力单一:目前本土的绝大多数行业已经度过了井喷式的快速发展期,步入前成熟期。成熟期产业的基本特征是,产品已经普及,需求相对稳定,行业的增速平稳,利润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之所以称之为前成熟期,是因为虽然大多数行业的集中度有所提高,但行业竞争的格局依然是非常的不稳定,一遇风吹草动(比如原材料价格的波动、跨国企业策略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等等),现有的竞争格局随时可能被打破,到时,无论是所谓的大企业也好,还是中小企业也好,面临的不仅是持续发展的问题,甚至有可能是生存的问题。原因在于本土的成功企业基本上是伴随着产业的发展,依靠单一的能力和优势而迅速作大的,换句话说,本土企业是依靠抓机会获得高速成长的,成长模式趋同,抗风险能力极弱,大而不强、竞争能力单一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本土市场、国际化竞争:事实上,无论本土企业是否要走出国门,在本土面临的都是一场国际化的竞争在中国市场化的这二十多年中,在很多的行业,本土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占据了上风,诸如家电制造业和零售业、乳业等,但目前跨国企业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一方面,竞争和消费环境的逐步成熟更利于跨国公司运作,一方面是跨国公司对本土竞争环境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前二十年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一场营销试验而已,更为重要的是,跨国公司始终有着资本、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跨国公司的反扑,使得本土企业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劣,对本土企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一点已经在很多行业显现出来了,比如在手机行业,本土企业一度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而现在勉强维持在30%左右。本土企业原有的在渠道管理、消费者洞察、成本控制等具有本土特色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生存空间在日益变得狭小。

同质化竞争、成功无法复制:本土企业快速成长的路径与策略,在新的竞争阶段已经无法延续,同质化竞争是这一阶段最为显著的竞争特点,不仅是产品同质化,而且营销模式、营销策略、竞争优势等多方面都呈现出同质化的特点。同质化竞争是大多数行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在同质化竞争阶段,如果企业继续延续以往的成功路径和策略,便意味要陷入价格战、资源战、成本战的泥潭。

构筑动态竞争力

竞争环境已经发生本质的变化,这意味着竞争的规则已经改变,企业固守原有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能应对新的挑战。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重新面临着生存与持续发展的挑战,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和增长点,或者获得新的竞争能力和优势。但是机会已经不容易找到,市场的空白点已经越来越少了,每个行业都有强势的竞争者,唯有从对外寻找机会转向对内提升竞争能力,从机会导向战略导向蜕变,系统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如何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直是近几年企业关注的焦点,围绕核心竞争力的争论也纷纷扰扰。中国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说法一度成为主流,但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位,是基于对外部客观环境。对竞争的要求,是竞争形式、竞争规则所决定的。从这点上说,中国企业并非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手机、家电、饮料等行业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或一度占据有力的竞争位势,正是基于制造与营销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尤其是对渠道的掌控能力。我认为,造成如今困局的主要原因在于本土企业核心能力未能竞争市场环境发生的变化,或者说,没有能够及时调整核心能力去应对竞争环境的变化。什么是动态竞争力,我们在这里不作理义上的辨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动态竞争能力的本质是关注竞争环境的变化并有效应对。

识别环境的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尊重产业与企业发展的基本客观规律,比如一个行业经过快速的发展一定会进入同质化竞争的阶段,价值链上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是大势所趋等等,忽略这些基本的规律,企业一定付出极大的代价;二是认清消费者需求和价值主张变化的规律,比如在产品普及期消费者关注的是价格,在产品升级换代时关注的焦点是价值。比如在家电行业,行业正处升级换代之中,数字平板电视成为行业的主流,而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跨国品牌。

光能够看到变化还不够,动态能力还表现在企业在识别环境变化后,迅速变革原有的竞争能力,重新整合企业内外的资源,构建新的竞争能力。环境的变化是绝对的,并且随着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和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变化的节奏将会越来越快,因此变革就成为企业永恒的主题,没有一劳永逸的成功模式,企业所能做的只是识别环境变化中的机遇和威胁,及时构建新的竞争能力。

竞争环境 篇12

1 电视频道节目编排的主要影响因素

电视频道节目编排是一项具有创新意识的工作, 影响电视频道节目编排的因素有很多, 市场、观众、节目本身、媒体、管理等因素对电视频道的编排影响较大。市场因素包括竞争的电视频道、市场容量、广告量;观众因素包括观众需求、观众的爱好、观众的构成等;节目因素包括节目的类型、节目的质量和节目占用时间长短;媒体因素包括资质能力、财务支出预算和自制能力;管理因素包括法规制度管理和行政管理[1]。

2 电视频道节目编排的技巧和策略

2.1 节目编排提高观众的互动性

观众与电视频道节目进行互动, 能够提高观众对节目的兴趣。要提高电视频道节目的收视率, 电视频道节目在迎合观众喜好的基础上, 要通过电视频道节目与观众进行沟通, 提高节目的互动性, 让观众积极参与到节目中, 例如现在很多的电视频道节目鼓励观众以发短信、发微博的形式参与节目, 在节目中途通过抽奖获得幸运观众, 并奖励奖品, 最典型的是一些颁奖类型的节目, 如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国剧盛典等颁奖类型的节目, 节目都会以观众投票的形式, 选取获奖人士, 让观众参与进来, 提高节目的可信度和知名度。还有一些晚会节目, 我们最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也有观众互动环节, 这种形式能够提高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 让观众参与节目, 实现互动, 提高观众的忠诚度, 从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2]。

2.2 节目编排要适应观众的喜好

观众观看电视频道节目的需求影响着节目的收视率, 在进行编排电视频道节目的时候, 一定要对广大观众进行调查,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了解观众的收视爱好和收视习惯, 经过分析总结, 找出观众的收视规律, 根据观众的喜好、习惯, 以观众的收视规律为指导, 对节目进行编排。湖南卫视在电视频道节目的编排上就做的比较成功, 以观众喜好为指导进行节目编排, 《快乐大本营》是湖南卫视较成功的综艺节目, 《快乐大本营》之所以能够十几年收视长虹,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节目内容受到很多观众的喜欢, 符合大部分观众的喜好。《快乐大本营》发展的十几年间, 节目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根据观众喜好兴趣的变化, 《快乐大本营》的内容也在不断改进, 如近年来新增加的科普环节“啊啊啊啊”, 将科普知识与游戏相结合, 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 进一步提高《快乐大本营》节目的收视率, 《快乐大本营》除节目内容深受观众喜爱外, 节目主持人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何炅的语言艺术、个人魅力, 谢娜的主持风格等为《快乐大本营》增加不少色彩, 是节目高收视率的重要因素, 极大的增加节目的竞争力[3]。

2.3 节目编排使节目内容与时段相契合

电视频道一天24小时都有节目播放, 每个时间段都会播放固定的节目, 在进行节目编排之前, 要先了解观众收看节目的集中时段, 根据不同时段的收视率对节目进行编排。观众在早间时段很少会花时间关注电视频道节目, 这个时段的节目应该安排时间较短的节目, 可以以新闻类节目为主, 新闻内容播报要通俗易懂, 让观众能够较容易的接受。晚间黄金时间段是影响电视频道节目收视率最重要的时间段, 为晚上7点至10点, 7点到7点半这个时间段已经被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占据, 在7点半之后的黄金时间段, 一般安排深受观众喜爱的综艺节目或者热播电视剧, 提高观众观看电视的积极性, 增加提高电视频道节目的收视率。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 年轻人的睡觉时间不断推迟, 电视频道节目编排人员应调查观众的生活习惯和观看节目的习惯, 针对不同的人群, 在不同的时间段安排不同的节目, 例如城市中的白领阶层, 白天集中注意力工作, 对新闻时事很关注, 但是没有充足的时间观看新闻, 可以在晚间睡前的时间段增设一档时事新闻的节目。在十一黄金周和春节期间, 是电视频道节目提高收视率的最佳时间, 在节假日前期, 可以调查观众最期望的电视节目, 根据观众的需求在黄金时间段编排节目[4]。

2.4 节目编排不断创新, 打造特色节目

创新对电视频道节目的编排十分重要, 社会在不断变化, 人们的喜好也随时会改变, 只有不断推陈出新, 才能脱颖而出。电视频道节目编排在创新的时候, 要以电视频道的定位为指导, 提高节目的知名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 属于相亲娱乐节目, 虽然不是我国最早的相亲节目, 但是《非诚勿扰》在发展的过程中, 以其独特的模式, 吸引广大观众的注意, 获得较高的收视率, 成为相亲娱乐节目收视率最高的一档节目, 也成为江苏卫视的典型代表节目, 有效提高江苏卫视的收视率。电视频道节目的创新编排, 不一定属于原创就能获得较高的收视率, 在一些收视率高的节目基础上, 加入创新的元素, 打造出独特的风格, 也能创造较高的收视率, 但是不可盲目跟风, 抄袭克隆。我国目前很多收视率较高的综艺节目都是改编国外的一些经典节目, 例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是模仿美国的《美国好声音》, 获得较高的收视率。浙江卫视在2014年推出的《奔跑吧, 兄弟!》, 是根据韩国的综艺节目《running man》改编而成的, 原节目本身具有较高的人气, 改编后的节目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口味, 获得较好的评价和口碑, 这些节目成为浙江卫视的特色节目, 获得较高的收视率, 占据较大的电视频道市场, 节目编排创新较成功。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也是如此, 在韩国原创综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 节目质量较高,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收看, 具有较大的市场, 提高竞争力, 取得比较成功的效果。

3 结论

观看电视频道节目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重要方式, 电视频道节目要想获得更多的观众关注, 提高收视率, 必须提高电视频道节目的编排技术, 应用适当的编排技巧和策略, 让电视频道节目具有独特的风格, 丰富的节目内容, 更多的亮点, 吸引观众的眼球, 促进电视频道节目的收视率提高, 增强电视频道节目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肖芃.湖南电视频道节目编排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2 (4) :112-113.

[2]耿淑云.浅谈新闻类电视节目编排技巧[J].大众文艺, 2014, 28 (2) :58-59.

[3]吴俐瑾.试论电视节目的编排技巧[J].时代报告 (学术版) , 2012, 31 (3) :45-47.

上一篇:怎样帮学生学好数学下一篇:多指标多目标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