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环境分析(共12篇)
竞争环境分析 篇1
行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力量对比构成了竞争环境。通过分析行业内影响企业竞争环境的经济力量及其发展变化来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 是制定战略的基础。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 任何一种行业都存在着五种竞争作用力, 即供应商压力、客户压力、潜在进入者力量、替代品力量及现有企业间的竞争。企业的竞争环境源于企业在行业内同这五种竞争作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 决定着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 同时也决定了行业最终获利能力。
一、供应商压力分析
供应商压力是指在满足对方物资需要时会想尽办法使对方在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满足自己的要求, 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收益。
独立学院的供应商压力来自其投资方和主办方。“公办高校民营企业”的办学模式是教育部倡导的独立学院的基本办学模式。它的优势在于能够较充分利用公办高校的教学、管理潜在资源, 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通过市场机制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它的劣势主要在于民营企业对独立学院的投资总量或规模相对有限, 对独立学院的投入具有投资回报性质, 在扣除母体高校合法权益和投资者合理回报之后, 留给独立学院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财力和动力相对不足, 发展的内在能量有限。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均采用这种办学模式, 有相当比例的师资来自母体高校, 而学院的管理团队也来自母体高校, 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与行政管理, 这虽然使独立学院容易有较高的办学起点, 但在真正“独立”后, 会面临师资、学生管理、硬件投入方面等一系列问题。
二、客户压力分析
客户压力是购买者在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提出有利于购买者利益的条件, 从而造成作为供应者的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的压力。购买者可以通过压低价格、要求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附加服务、加剧供应者之间的相互竞争等手段提高自己在交易中的地位。
根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预测, 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将达到3300万人的总规模, 比2002年增加了1700万人, 即使本科招生保持现在的比例不变, 届时本科生总量将比目前净增加680多万人, 需要再增加680多所万人规模本科层次的大学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独立学院属于“三本”, 是高考考生当年录取本科的最后机会, 各个名校举办的独立学院其投档线也相对稍高, 每年不少学校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三、潜在进入者分析
行业外准备或正在进入某行业的企业称为潜在进入者, 潜在进入者在加入到某一新领域时, 会向该行业注入新的生产能力和物质资源、以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 其结果可能导致原有企业与其竞争出现价格下跌、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局面。
独立学院的发展得到了大学、投资方和地方政府的普遍支持。从申办高校看, 普通高校如果通过银行贷款自办一所独立学院, 扣除成本, 学费收入结余只需10年左右即可还清本息;而与非教育机构或个人合作, 只需靠出租其办学权来获取收益。在普通高校扩招、学校内在潜力基本挖尽后, 各学校对发展独立学院给予极大支持, 许多学校原本并无二级学院, 在教育部2003年8号文发布后, 也开始积极申报独立学院。民间资金投入独立学院, 是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教育投资。由于有普通高等学校的参与, 解决了一般民办学校最担心的生源问题, 保证了投资安全和收益;民间资金共享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资源, 降低了所需的投资额度;投资回报高、效益稳定, 对民间资金吸引力很大。高等教育发展通过独立学院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 许多投资方看好独立学院的巨大潜力、投入上亿元的资金, 有些甚至不要短期回报。地方政府认识到独立学院的发展对提高本地高等教育入学率、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的巨大好处, 纷纷在土地使用、校园规划、资金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四、替代品分析
替代品是指与本企业产品具有相同功能或类似功能的产品。替代品是新技术和社会新需求的产物, 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 替代品的价格会比被替代产品的价格更有竞争力。
独立学院的替代品主要有职业教育、传统本科教育、出国等。同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相比,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自己的针对性。独立学院立足于培养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 属于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 不同于传统的一般的高等教育本科和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高科技部门、技术密集产业或知识含量高的行业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中高级管理者, 在知识结构上, 必须达到大学本科的文化层次, 理论课程体系虽然强调应用性, 但是应达到一定的理论广度与深度, 使专业能力有足够的理论支撑, 在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上, 不仅能操作, 还能进行技术组织指导、开发等。另外,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强化地方性, 关注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重点建设具有地方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以及实施本地区发展战略所需要的学科专业。在生源质量上, 独立学院的招生线为“三本”, 从“一本”到“三本”平均分落差相当大, 相对传统本科教育来讲, 独立学院的录取分数比较低, 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一本、二本的学生要差, 但是学费相对出国教育来说又低很多, 具有自己的细分市场。
五、行业内竞争力量分析
行业内竞争力量是指行业内现有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和程度。不同行业的竞争力激烈程度是不同的。如果一个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基本上势均力敌, 无论行业内企业有多少, 行业内部的竞争必然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 某个企业要想成为行业的领先企业或保持原有的高收益水平, 就要付出较高的代价;反之, 如果行业内只有少数几个大的竞争对手, 形成产业垄断状态, 企业间的竞争便会趋于和缓, 企业的获利能力就会增大。
针对独立学院的实际, 主要竞争因素在于学费、学校声誉、生源地域分布等方面。学费是独立学院生存、发展和壮大的主要财力保障。学费与独立学院的办学规模与教育质量并无直接关系, 但对学生报考意愿有重要的影响, 学费高低直接影响报考人数、生源质量和新生报到率。由2008年中国各省市独立学院本科专业人均学费排行分析发现, 人均学费的高低与独立学院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学费普遍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学费。独立学院的社会声誉体现了独立学院社会影响力和媒体关注度, 反映了独立学院的办学优势、办学特色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状况。分析2008年中国最受媒体关注的独立学院排行, 媒体关注度较高的独立学院大致包括几类情况:高等教育实力雄厚省市的独立学院;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独立学院;旅游资源丰富的省市的独立学院;艺术类的独立学院。在独立学院学费、地理位置等因素大致等同的情况下, 本地生源比例越低, 表明其办学水平越高、全国影响力越大, 将来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较强。本地生源比例是预测高校成为区域性、全国性或国际性大学的重要衡量指标。分析2007年我国独立学院本地生源比例情况, 得出影响本地生源比例的主要因素包括独立学院所在省市公立高校招生规模 (公立高校招生规模越大, 独立学院招生空间越小) ;独立学院所在省市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欠发达地区考生普遍更倾向于通过复读进入公立高校) ;各省市对独立学院发展的支持力度。
摘要:利用波特的竞争模型, 对作用于独立学院的供应商压力、客户压力、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行业竞争力量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独立学院“转设”是国家的政策导向, 向民办普通高校“转设”是独立学院的根本出路, 这种新形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关键词:独立学院,五力竞争模型,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2]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2008中国民办高校评价研究报告[R].http://www.cuaa.net.
[3]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S].2008.
竞争环境分析 篇2
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我们可以对许多行业的发展做出分析。例如,在20 世纪80年代,计算机生产厂商如IBM、Digital、Prime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彼此的竞争上,为此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针对竞争对手制定了富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生产各方面的策略,并在实施的时候坚决加以贯彻与执行,力求遏制竞争对手,扩大市场份额。但是,最后他们纷纷发觉,在残酷的竞争之后他们并没有获得预计的效果。因为对于技术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和通讯行业来说,替代品的威胁才是它们最大的威胁。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个人计算机网络化成为当时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由于不了解这种趋势、不清楚这种潜在的威胁,大量的计算机公司最后不得不面对破产或被兼并的命运。
1.“五力”模型分析
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主要是客户、供应商、新进入的威胁者、替代品的威胁者和竞争者。
新进入者的威胁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行业中增加新的企业和行业中已有企业新增生产能力。新进入者会带来新的生产能力,并怀着获得市场占有率的愿望,这很可能造成产品价格暴跌,减少了企业的获利能力,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新进入者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进入障碍的大小和新进入者对现有竞争者反应的预料。如果进入障碍高,新进入者能够预料到被侵犯竞争者会进行严厉地报复,那么显然新进入者不会造成进入所产生的严重威胁。(2)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供应商是指向特定企业及其竞争对手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其讨价还价能力是指供应商通过提高价格或者降低所售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手段对行业内的企业所产生的威胁的大小,
供应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当企业所需资源供应来源十分集中或稀缺时,供应商可以通过提价、限制供应、降低所售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参与某行业时发挥其讨价还价能力。
因此,企业既要设法与一些主要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以获得稳定的供应渠道及某些优惠条件,同时也需要避免其单边垄断,给本企业造成损失。
(3)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
企业对自己投入的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买方则希望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来购买产品。为降低成本,买方与供应商议价以获得高质量的产品、高水平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这些可以通过鼓励行业内公司间的相互竞争获得。
(4)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替代产品或服务给行业设置了销售价格的上限,从而限制了行业的潜力。除非能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或在某种程度上将其差异化(比如通过营销),否则该行业会遭受盈利损失,并可能影响行业的增长。很明显,如果替代产品提供的性价比越具有吸引力,那么对原行业盈利潜力设置的限制越严格。替代品不仅在平时限制盈利,而且在行业繁荣时也减少其可获得的财富。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采用人们熟悉的谋求定位方式——使用如价格竞争、产品介绍和广告大战等策略。随着一个行业的成熟,其增长率发生变化,将可能导致利润的降低或被淘汰出局。
2.“五力”模型的应用范围与局限
竞争环境分析 篇3
[关键词]“五力模型”期刊出版女性期刊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0)06-0051-05
西方出版业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与书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女性有阅读杂志、小说等的天然倾向。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做过的读者调查表明:人们阅读习惯偏好的一般规律是,男性偏重阅读报纸而女性偏重杂志。这基本反映了我国报刊市场的一个事实,即报纸的购买者中81%是男性,而杂志的购买者中76%是女性。
1898年《女学报》诞生标志着中国女性期刊的出现,我国女性期刊出版已经走过百年路程,当前,女性期刊已经成为我国出版界一个不可忽略的群体。《中国妇女》《知音》《女友》等期刊都荣获“国家期刊奖”,《妇女生活》荣获“国家期刊提名奖”,《恋爱婚姻家庭》是“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但是,从推动社会发展和女性进步这个角度来看,女性期刊形式大于内容,外表冲淡内在,缺少优秀的能写出特色又有分量的独特视角文章的作者队伍,分析评论文章难觅踪迹,降低了女性期刊的文化品位,从而使得它尚未进入大众传媒和书业的主流领域。
1我国女性期刊竞争环境分析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的机遇产业组织理论和竞争环境分析模型在企业战略管理学界得到普遍认同,采用此法对产业进行竞争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产生出大量成功的案例,成为当前运用比较广泛的一个分析工具。
M.波特认为:企业竞争受制于企业所属的产业结构,应从产业结构入手分析影响企业竞争的各种经济力量,对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波特模型”,即“五力模型”。这五力分别为:行业内部竞争力、潜在进入者、替代者、供应者和购买者。五种基本经济力量的状况和综合强度,可以决定企业是否可以最终获利,同时,也可以显示出产业内部的竞争强度。
使用“波特模型”分析办刊的竞争环境,较之于传统的竞争环境分析方法的优势在于:扩大了竞争分析的因素,把供应者、潜在进入者、购买者和替代者都作为竞争对手描述;在分析竞争环境时,以产业结构的相关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兼顾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即从不同层面分析产业竞争环境,提高分析的综合性;该模型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是一个经验模型,分析竞争环境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模型的指标体系进行适度调整,从而能准确地针对分析的竞争主体。女性期刊的竞争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波特模型”的广义竞争环境分析方式,适合女性期刊产业当前的实际竞争态势。
1.1供应者分析
供应者包括原材料供应者、刊号供应者和人才供应者。
期刊出版业的原材料供应者处于产业上游,分别是纸张、印刷等初级材料的供应者。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这些供应者的价格下降,加速了产业竞争,有助于期刊出版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促进期刊业发展,由于这些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不强,形成的竞争压力较小。
我国实行的是期刊许可证制度,刊号的供应者是政府,有着较高的行业壁垒和政策壁垒。2003年办刊整顿之后,要求权力机构推出具体出版业务,使得依靠政府保护的经营发行获得优势的期刊失去了屏障,更多的期刊处于同一竞争起跑线上,女性期刊的办刊环境日益宽松。
国内女性期刊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积习,编辑专业素养缺乏,选题策划和精心的构思突破较少。如,我国的时尚期刊在信息收集方面基本与国外的期刊接轨,但是对于国外信息的处理能力,由于编辑人员缺乏相应的版权合作经验和知识,表现不出足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无法很好地吸收国外信息与内容,办出自己风格和内容的时尚期刊,只是照搬或者模仿,选择模特、服饰、化妆品等都是版权合作者的意向,真正本土化的时尚期刊不多见。除了专业的办刊知识和管理知识外,女性期刊的编辑也应是审美专家,具有对潮流时尚独特的甄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这方面的素养我国当前的女性期刊编辑也亟待提高。
1.2购买者分析
购买者的分析要素包括教育程度、就业状况、消费特征和阅读倾向。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城乡女性继续教育情况的统计资料,我国上世纪末期的十年和新世纪开始以来,享有了更多的继续教育机会,具有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女性有26.8%,40岁以下的城镇女性参加过培训的比例高达26.1%,13.5%的女性在近三年参加某种培训或者进修,城镇女性以参加进修、专业职业培训为主,农村女性以参加实用技术培训为主。
女性就业结构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教育、文化和卫生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女性结业证高于男性。近几年来,男女收入差距拉大,但是女性的高收入群体在逐年扩大,女性在科研、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中的就业比例在上升。这表明,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就业领域的扩大,女性收入会逐步增长,必然带来消费能力的提升,为女性期刊市场拓展了发展空间。
根据《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报告》,女性生活和交往的方式也多元化了。调查数据显示:近两个月看书报的女性为调查人数的43.6%,有意识地参加锻炼的有14.2%。这意味着女性会用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消费精神产品。
女性是现代消费中永恒的话题,她们不仅是自己消费的决策者,还是家庭用品消费的主要购买者,其中除了电视和报纸上的广告,期刊广告推荐对女性购买行为具有较强的诱导力。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喜爱看杂志,而期刊广告的定位更加鲜明和准确,可以很好地针对相应的受众,广告产品和消费群体大致可以吻合,更有甚者是期刊广告的投入低于电视和报纸,因此,女性期刊的发展与广告经营密不可分。
1.3行业内竞争者
行业内竞争者分析要素包括市场分类、出版经营状况分析。
我国目前近百种女性期刊可以按照目标读者分成三种:一是纪实性期刊,如《知音》《家庭》等;二是介乎传统和时尚之间的中价位期刊,如《女友》等;三是时尚期刊,如《瑞丽》《时尚》等。
从出版状况来看,我国女性期刊的办刊单位主要是妇联系统、出版社办刊和其他系统办刊。从经营状况来看,分成四种:一是实力强大型,发行量大,市场认可度高,经济效益良好,如《知音》《家庭》《女友》《现代家庭》《瑞丽》《时尚》系列。二是中间发展型,发行稳定,但是正在逐步下降,缺乏创新意识和务实有效的改革精神,亟待创新和改革。如《妇女生活》《恋爱婚姻家庭》《少女服饰》《世界妇女博览》等。三是后起之秀型,创新意识强烈,刊物定位准确,不断吸收新的办刊经验和模式,发行量逐步增加,如《好日子》《女报》《职业女性》《都市丽人》等。四是难以
为继型,基本为欠发达地区的妇联系统办刊,处于淘汰的边缘。
1.4潜在进入者和替代者
由于期刊相对于电视和广播资本进入的门槛较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越来越多的业外资本开始把期刊作为切入点。业外资本进入的地域选择,以北京和上海为主;专业选择以技术、财经和时尚为主;合作形式选择多样性,主要是企事业单位资本投入、民营资本投入、上市公司、私人资本、港台及国外传媒文化资本投入等。这些资本的投入带来了女性期刊定位和内容的变化,从而使得编辑风格、发行渠道和广告投入都有很多改变。2003年5月1日起,我国允许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的图书、报纸和期刊零售业,一旦产业下游被私营资本和外资控制,这些强大的新进入者资金雄厚,势必影响甚至改变中国期刊市场格局,对我国女性期刊的竞争和挑战是空前的。
女性期刊最大的替代威胁是电子期刊,当前的电子期刊分成两种:网络期刊和以光、磁为介质的电子版期刊。前者是网络时代的新媒体,具有一定的替代威胁。我国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是《ishow秀》和《ieboold>,他们总的特点是出版周期快,查阅便捷,时空占用小,价格低廉甚至免费下载和读者反应快。后者是纸版期刊在网络时代的延伸,是纸版期刊的附加,不会构成对传统期刊的威胁。
2我国女性期刊竞争环境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3我国女性期刊竞争环境定位
3.1当前中国女性期刊问题分析
3.1.1内容定位因循守旧
我国女性期刊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时尚、生活、爱情、家庭、消费等方面,以上面分析的三类期刊为例(传统型、中间型和时尚型),都很少关注女性的创业、教育、参政等社会话题,而根据中国妇联的调查,我国女性关注创业报道,关注时事新闻,关注对事业成功经验的描述,而不是只关注时尚资讯和个人感情经历的描写。
3.1.2办刊模式趋同,编辑选题风格雷同
上世纪90年代初的《知音》《家庭》等家庭婚恋类期刊的成功,使不少女性期刊都走上这条发展道路;而1990年代中后期的《时尚》《瑞丽》等时尚期刊的成功也引来了一大批模仿者。一份期刊的成功意味着其他期刊的模仿和抄袭,比如,低价位的女性期刊多以《知音》为蓝本,高价位的女性期刊借鉴《世界时装之苑》,中价位的女性期刊模仿《女友》,因此传统纪实类女性期刊和现代时尚期刊的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从内容上看,栏目几乎都设有明星、婚恋、家庭、法制及生活时尚等,文章标题一波三折,既直接又煽情,内容十分相似,一般以“新、奇、特”作为可读性元素,在故事叙述上追求细节,竭力还原事情真相,在引导读者看完故事后再转换视角从法律或道德的高度对构成卖点的情节给予评论。
从栏目上看,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大而全,电影、电视、音乐、艺术等无所不包,时装、美容、美食以及情感故事、职场经历、家居布置无所不涉。以各家几乎都有的名人栏目为例,多采用《明星生活》《明星之路》《名人长廊》《名人剪影》《名人星座》《名人轶事》《名人情爱史》作为栏目名称。
从外形上看,大多是超大型的开本、全彩铜版纸的印刷,封面永远是恍若相识的美女明星脸。
3.1.3社会文化定位的模糊
所谓女性意识是女性以自定义的主体视角对社会、人生与自身形象的一种观照,这种观照强调男女两性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些社会公共领域的权利平等与家庭、社群等私人领域角色的对等表现。女性意识主张权利平等与角色对等,跨越性别鸿沟,拒绝两性中任何一方的从属地位,主张不同性别尤其是女性的独立自主与人格尊严。
当前我国女性期刊的女性叙事本质是女性以男权目光为基准的自我审视与判断。源自女性意识缺席的定型化叙事把女性期刊导入自我复制的误区,女性期刊的内容定位因循守旧,办刊模式趋同化,市场定位模糊不清,引发女性期刊的同质化竞争和生存发展的忧虑。女性传媒最初提出的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的文化使命,妇女与贫穷、妇女与经济、妇女教育培训、妇女参与决策权利、妇女地位提高等与妇女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我国女性期刊几乎没有涉及。因此,女性期刊仍未进入大众传媒主流领域,在当今社会的文化和思想领域仍处于边缘状态。
3.2中国女性期刊竞争定位
3.2.1期刊分众定位
随着国内女性期刊市场分工日趋细化,读者市场分割明显,品牌竞争将是未来竞争的重点与趋向。女性期刊应重视对细分市场的研究,力求明确的市场定位,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克服品牌建设中的误区,找准其在社会、市场和读者心目中的最佳位置,找准读者的兴趣点,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特点和需求,持续不断地输出特定风格的文章,传递特定的审美情趣,培养读者特定的阅读情结,以内容质量取胜,增强文化含量,走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的道路,在创新理念的指引下,打造出更多有持久生命力的成功品牌,逐渐形成一种心理氛围和心理依赖,聚集一批忠诚度高且数量可观的读者群,最终形成刊物的品牌优势。在不断变化的国内期刊市场面前,不少女性期刊纷纷通过创办子刊或新刊,改变刊名,出版不同定位的上下半月刊等方法来细化或明确刊物的定位,取得成功。在女性时尚期刊领域,读者市场分类更加明显,如国内时尚类女性期刊的先驱之一《瑞丽》在世纪之交重新明确了跨世纪的办刊理念——“伴随女性生命的每个阶段”,针对读者不同年龄段和生活方式,在几年间陆续推出五种版本:“可爱先锋”版(目标读者为16—21岁都市青少年)、“服饰美容”版(目标读者为18—25岁各阶层的女性)、“漂亮辛迪”(目标读者为18—20岁都市女性)、“伊人风尚”版(目标读者为25—30岁职业女性)和“瑞丽家居”版(目标读者为30岁以上的家庭主妇)。
3.2.2社会主流文化领域中地位确立
期刊是一种精神产品,不同的期刊具有不同的文化含量。期刊的文化含量越高,越有品位,就越能持久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也越容易形成品牌的持续影响力。当前休闲类的内容和软性风格占据了大部分女性期刊,高层次读者的流失,已暴露出女性期刊发展的深层隐患。因此,女性期刊要生存和发展,需确立自身独特定位,开发和建立品牌。女性期刊在传播生活资讯和进行情感交流的同时,也应传播生活理念与文化观念,使女性读者在阅读期刊时了解和接受某种文化,期刊逐渐成为女性群体的意见领袖以至公共话语空间。女性期刊需克服商业化影响,避免内容的表面性与肤浅性,体现高尚、健康的文化品位,汲取当代国际先进文明的精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本成熟的时尚杂志,不仅仅是国际时尚资讯交流的平台,光有香衣美女并不能成为真正的时尚。真正的时尚文化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不断求新、求美、求真、求质的生活态度,它并不拒绝深刻与内涵。唯有如此,女性时尚期刊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树立自己的流行观念,确立自己的流行品味,像许多历经百年的品牌一样在反映时代变化的同时传播自己的“时尚哲学”,达到外表的美丽与内涵的丰富结合,摆脱自身处于当今社会的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中的边缘状态,进入大众传媒的主流领域。
3.2.3宣扬女性意识、关注女性意识
竞争环境分析 篇4
(一) 现有货代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我国, 货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 渐渐的从服务质量的较量转变成为价格趋势实力的较量, 所以目前大部分的货代企业和物流企业把利润当作成功标志, 据分析, 1990-2002年以前投身货代行业的销售者一个集装箱海运的利润是USD200左右甚至更高, 而目前由于整个竞争行业强烈的变换, 基本上一个20尺的集装箱代理利润只有USD25-50, 甚至有的企业本着“薄利多销”的宗旨以更低的销售代理价格将客户做进来, 从而演变成整个货代行业市场内出现的恶性竞争的局面, 因为国家对整个货代行业的利润以及代理费用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所以货代行业在竞争的同时由于利润的原因而导致整个服务环节质量下降的局面。
(二)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威胁
国外的威胁:当今国际货运和快递业的发展趋势是全球化、网络化、资讯服务电子化, 随着CEPA的实施和中国依据加入WTO的承诺全面开放物流市场, 货运物流行业是外资兼并收购的重点领域之一, 国际货代市场对中国的热情非比寻常。国外很多大企业都想进入中国物流市场立足并发展。这些企业频频动作, 通过投资布局、提升机构、宣传公关等方式, 为占据市场有利位置未雨绸缪, 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也将会出现全面、激烈的竞争局面, 大批具有先进技术、完善的服务网络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的外资货代将涌入中国, 直接参与国际货运代理市场的竞争。世纪货运联盟物流网络总裁David Yokeum认为, 目前中国市场是全世界货代物流行业最为关注的市场。德国邮政、马士基物流、荷兰邮政等在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居于全球领导地位的货运和物流巨头, 同他们大规模的推行并购战略密不可分。
从长期看, 这些并购、重组有利于规范经营秩序, 加速产业集中, 实现规模经济, 从而促进该产业的整体发展, 但从短期来看, 资源、业务及产业的过分集中不可避免地会给中小型货代企业带来冲击和挑战。随着物流市场开放程度逐渐扩大, 市场上形成了国有, 民营, 外资三足鼎立的局面。我国传统的货代企业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业界优秀企业的竞争和冲击, 同时这些领袖级企业也给中国的货代市场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目前, 许多外资承运人已获得货代经营权, 可以建立自己的国际货代公司, 直接和全面的控制货流, 参与市场竞争。这些外资承运人的货代机构享有报关、揽货和使用货代专用发票资格, 并被允许在全国设立多家分支机构。
总之, 商务部批准的货代, 船公司办事处、无船承运人、国外货代在华办事处, 挂靠在一级货代的实体、个人等都在参与海运货代市场竞争, 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合法代理与非法代理错中复杂, 共同竞争的关系。
(三) 替代品 (服务) 之间的竞争
无船承运业务和物流产业的兴起, 将会是传统货代业务的替代品, 他们将同传统货代企业展开竞争。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强迫使国内外工商企业为参与市场竞争, 越来越注重集中精力发展主业, 培育在技术、管理、采购、营销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一般把非核心的如在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业务作为整体供应链的一部分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 这是现代物流产生的重要动因。而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特征之一是“两头在外” (物流的需求方和供应商多为跨国公司) , 现代物流服务作为传统货运服务的替代品, 前者同后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其功能的集成和基于合同为基础的客户合作伙伴关系, 由此导致物流服务的发展潜力巨大, 它的兴起和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货代企业的生存空间。
(四) 供应商讨价的能力
船公司, 船代公司一旦经营货代业务, 除规模大、实力雄厚的大型货代外, 绝大多数货代是很难与之讨价还价的。事实上船公司目前正在利用多种竞争手段挤压货代企业的生存空间:在出口中, 提倡“船货结合”以远低于给货代的价格向出口商直接报价, 轻而易举的抢走货代企业多年培养的货主;在进口中, 通过海外网络, 用在信用证上“指定货代”方式架空货代企业;在同货代公司签订舱协议时增加限制性条款, 用取消“箱贴”与佣金的办法削弱货代生存空间。
(五) 买方 (货主) 讨价还价的能力
随着货代资格审批的取消及民航销售代理人由审批改为自律, 我国货代企业的数量将逐步增多, 托运人选择货代的范围和余地越加宽泛和自由。由于各代理间一般是一票一议, 关系及不稳定。市场开发, 经营主体增多, 运费、船 (航) 期、服务、营销等信息的透明, 货主选择货代的范围和余地越加宽泛和自由, 这增加了货主同货代的讨价还价能力。有些大客户甚至利用大货量不断给货代企业施加压力, 在价格服务的谈判上占绝对优势, 使货代面临提供更低价格和更好服务的压力;有些大客户为了增加进出口环节的控制, 成立自己的报关、运输部门, 削弱了货代的作用。
二、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业的发展对策
(一) 行业内生产要素整合, 实现规模经济
对于我国大多数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短时间内是难以从根源上改变其“规模小, 服务功能少, 融资能力弱”的现状。基于此, 行业内建立优势互补的各个货运代理企业间的联盟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牵头, 加大政策扶持, 行业协会“领头羊”企业对行业内生产要素进行整合, 创新运营模式, 形成较强的融资渠道, 实现规模经济。
(二) 转变经营理念, 拓宽服务区域, 共同开发市场。
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存在不切合实际的“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经营理念, 未根据自身的优劣势, 盲目地拓展“全方位”的服务。“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经营理念违背市场倡导的“优势互补, 利益共享”的规律。由此, 本文的对策是:根据自身条件确定服务区域, 树立在自己的市场上“做专、做精、做强”的经营理念, 同时与优势互补的企业, 通过兼并、重组或者建立联盟等方式实现“强强”联合。
(三) 准确定位市场, 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传统的外贸运输领域, 国际货运代理的经营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服务产品的创新已经成为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准确合理的市场定位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使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货运代理企业应根据市场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 准确定位, 采取不同的策略, 为顾客提供个性化和特色服务。
(四) 加大物流人才培养力度, 创造有利的环境吸引并留住人才
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良劳不齐, 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业内的经营者应放弃“急近功利”, “不愿为他人做嫁衣”的狭隘的观点, 立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高度, 适度投人培训资源, 形成长期的员工培训制度, 从根源上解决从业人员的素质。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重视和加强人才培养, 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 加强行业领域之间的合作, 建立联盟, 鼓励人才交流,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吸引和造就一批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五) 提高管理水平, 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目前, 我国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管理水平落后, 只能满足客户的低层次需求。因此, 为了完成物流服务, 货代企业就必须提高管理水平, 通过制定相关的规范或标准, 用统一的标准将物流环节有机结合, 避免衔接环节出现纰漏。其次, 为了满足对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顺畅性的更高要求,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还应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将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固化在物流信息系统软件中, 将各个环节通过网络连接起来, 改善公司内部的交流与沟通, 加强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我国国际货代企业应重视信息化建设, 积极推广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努力实现货运交易的网络化和效益化。通过电子信息化服务平台, 货代企业可以实现与货主、客户、船公司和商检、海关等部门的业务沟通与往来, 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加工, 进行有效地计划、控制、协调和管理,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从而提供高质量、高效益的服务, 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提高企业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经营水平。
(六) 不断创新业务, 开拓市场
我国国际货代企业应根据国际市场和不同客户群的需求, 进行市场细分, 拓展业务范围, 发展增值物流服务, 不断加强市场开发、规范企业管理和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 通过做大、做精、做强, 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现专业化服务, 最终成为市场领跑者。推出个性化服务, 提升产品服务的附加值。目前我国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同质化严重。各种生存的压力, 聚焦在价格的竞争。无序的竞争扭曲行业的价格体系, 破坏行业的生存环境。本文的深人调研后, 形成的观点:客户需要个性化的服务, 企业推出差异化服务来赢得生存空间。
三、第四方物流———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未来发展的最佳方案
针对现阶段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存在的问题, 以及未来物流业的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 第四方物流将成为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未来发展的最佳方案。美国著名的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公司在《战略供应链联盟》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第四方物流的概念:“第四方物流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 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 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四方物流整合了社会资源, 并充分利用, 成为有领导力量的物流提供商, 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也为其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
与现在得到广泛认可的第三方物流相比, 第四方物流更强调服务的综合性和系统的控制性, 业务的创新能力更强。在当今经济形势下, 货主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越来越追求供应链的整体性服务, 以满足其业务发展需要。这样它们不只是在具体操作上进行外包, 而且在战略层次上也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因而, 第四方物流有广阔的市场需要。同时,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拥有先天的基础设施和网络优势, 熟悉货物流通的各个环节, 具有较强的控制和驾驭能力。这些自身特点也符合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的基本条件。所以为货主企业提供第四方物流业务服务将是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未来发展的最佳选择。
四、总结
综上所述, 虽然随着我国加入WTO, 国际贸易正高速增长, 这无疑将给我国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带来一定的发展机会。但由于市场准入、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 大型国外跨国企业将迅速进入我国, 抢占飞速增长的货运代理市场已成为现实的可能。我国市场的竞争也将更趋激烈。国外企业将在我国广泛铺设网络的基础上, 利用他们在发展综合物流方面的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 更加深入的介入我国货运代理服务市场。国外大型跨国企业无论是资本规模, 还是经营管理水平, 都明显高于我国的同行企业, 因此, 二者的竞争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必须尽快适应新的形势和环境, 比照自身的不足之处, 找到健康发展的未来之路。
参考文献
[1]唐军荣, 魏巍.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业向第四方物流转型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2)
[2]王焱.营改增对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影响及操作难点的探讨[J].财会学习, 2012, (12)
[3]陈新.浅析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J].无线互联科技, 2012, (11)
竞争环境分析 篇5
王惟迅北京邮电大学
摘要:本文介绍了代驾行业起源和整体发展现状,并重点分析了中国代驾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环境,初步总结了代驾服务面临的风险及规避措施。
关键词:代驾市场竞争环境风险规避
引言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也逐年增加,为此有关部门不断出台相应政策整治的同时,与此相关的行业和职业也相继出现,代驾就是这样一个能够帮助新驾驶人员、酒后驾驶人员、疲劳驾驶人员等避免事故发生的一个新兴行业。现在,代驾行业已悄然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商务往来,成为一个有长远意义的行业。
一、国外代驾市场发展及现状
代驾,即在车主不方便或者不能由自己驾驶车辆的情况下,由专业人士代替车主来驾驶车辆。在国内,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代驾行业由于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工商部门的正名而始终无法搬上台面。相比之下代驾行业在国外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
日本早在1980年就在主要的城市和机动车辆较为集中的地区出现了代驾行业。特别是由于公共交通设施不发达导致私家车的增多,代驾行业在日本各地方及郊区都得到了普及。
在汽车业发达的韩国,人们特别喜欢喝酒,但酒后驾驶的行为却很少。这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众多“代驾业务”公司提供了便利的服务。截至目前,韩国有将近1万家正规代驾公司,注册的代驾司机超过30万人,每年所创造的产值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据韩国代驾服务协会统计,在5000万人口的韩国,每天有大约10万名代驾司机为70万人次的客人服务。每逢周末,这个数字还要增加30%。韩国的成功来自模式的开放和严谨,韩国代驾业务由韩国代驾协会运营,该协会由韩国国会社会委员会监督,是一个正规代驾公司的联盟体,共享软件平台、资讯、订单和客户。通过共享,能够将代驾司机和订单进行最便捷的配对。强势的监管部门,完整的管理体系和售后服务以及代驾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成就了韩国代驾产业的平民化、普遍化。
美国在处理酒后驾车肇事方面非常严厉。按规定,酒后驾车一经查出,不管是否肇事,驾驶者都要接受处罚,并且要被记录在案,汽车将被没收,经法院审判后决定具体的处理方式。美国对酒驾的严厉处罚为美国的代驾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美国代驾服务运营模式的完善和代驾行业的繁荣。
“严格的管理、规范的运作”是国外代驾市场红红火火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我国代驾市场发展概况
我国的代驾行业起步于北京一家名为奔奥安达的代驾公司,该公司于2003年11月注册成立,并于2004年初开展业务,这是北京市也是全国首家专业的代驾公司。随后,在国内一些大中型城市也相继出现了兼有代驾服务业务的汽车服务公司。代驾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我国“醉驾入刑”法令颁布之前还处于低
谷期,业务一直寥寥无几,因此很多公司只是把代驾业务作为一个业务增项。但在2011年《刑法修正案
(八)》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案》“醉驾入刑”规定出台后,尤其是在其正式实施后,代驾业务数量猛增,并有大量专业的代驾公司应运而生,代驾行业也因此迎来了它的春天。[1] 目前“代驾服务”已经广泛应用于会议会务、体育赛事、会展、机场接送、婚宴、酒后代驾、长途代驾、旅游代驾等诸多方面,是社会经济水平提高,消费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个正规的代驾市场,应该具备以下三种特征:收费统一化,允许出现小幅度的差异,而不是目前这种租车公司巧立名目的加价;服务安全化,有一套完善的安全保证体系,让车主放心;责任明晰化,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或其他事件后的责任追讨及赔偿。
但是,目前我国的代驾行业仍然属于“无主管单位,无准入门槛,无统一标准”的“三无”行业,不仅缺乏行业内部的规范和约束,相关立法也严重缺失,这为代驾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另外,很多非专业的代驾个人和机构大量存在,标准不一,造成代驾市场管理混乱,代驾业务竞争激烈。而我国很大一部分市民对专业的代驾公司也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因此,我国的代驾市场存在很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2]
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私家车数量迅速增加,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醉酒驾车、疲劳驾驶等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危害,随着国家对酒驾管理力度加大,“醉驾入刑”政策出台,个人和公司单位对酒后代驾的需求日益提升。代驾行业所处的政策环境和竞争环境也越来越受到整个市场的关注。
三、我国代驾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一)竞争环境分析
目前我国代驾的形式主要有专业代驾公司、私人代驾、酒店提供的代驾服务和地区性代驾联盟等。
1,专业代驾公司。目前我国的专业代驾公司是指已经获得了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依法从事汽车代驾服务的代驾公司。随着代驾业务的增长,相关的汽车服务公司开始摸索和加紧完善其经营方式,以占据这一崭露头角并将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很多专门的代驾公司因此应运而生。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11年底,仅北京登记注册的代驾公司就有约500家。[3]
2,私人代驾也称私人应邀代驾。这种私人代驾原本是指在车主无法驾驶车辆时聘请专业司机,或亲朋好友代为驾驶,因此可以是有偿的或者是无偿的。但是在“醉驾入刑”法令颁布以后,市场上涌现出大量没有合法的从事汽车代驾服务资格的单位或个人,这种提供代驾服务的主体数量是非常多的。这些“无资质、无协议、无保险”的私人代驾一般是通过与发小广告或者在网上发帖招揽生意,这种代驾一般都不与顾客签书面协议,仅与顾客通过口头的方式估算公里数来收费,因此其收费弹性较大,经讨价还价,价格比许多正规代驾公司便宜许多。
3,酒店提供的代驾服务,主要提供酒后代驾服务。随着醉酒驾车事故频发和国家对醉酒驾车专项整治的开展,很多酒店纷纷打出了酒后代驾的服务招牌。通常是酒店聘请有经验的司机从事专职的代驾服务。酒店提供的这种代驾服务通常都是免费的。
另外,还有不少汽车租赁公司、驾校和专门的汽车陪练公司也提供汽车代驾服务。因此,我国各大城市的代驾市场竞争均十分激烈。
(二)代驾服务风险
1,代驾合同的法律效力及合同纠纷。除酒后代驾外其他形式的代驾都是在车主清醒时签订合同,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对喝了酒的顾客,一般来说并不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即一般人们酒后对自己的行为性质及后果是清楚的,所以即使是在酒后签订合同的也是有效的;但是在严重醉酒的情况下,如果顾客已经丧失了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及后果的判断能力,所签合同就不能被认定为有效的。
因此代驾服务虽然有合同协议以书面的形式保障,但不可避免在代驾发生事故或有财务丢失情况下,有顾客以醉酒为借口不承认合同的有效性,给代驾公司带来麻烦。
2,代驾司机监控管理。代驾司机在外作为代驾公司的代表,行为得当与否直接影响顾客对代驾公司的认同度。目前在我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及市运管部门并未对担任代驾的司机资质作出规定,而某些代驾公司由于人力成本限制、人员流动性大等原因,招聘部分兼职代驾司机,或者对代驾司机的资质要求相应放宽等,导致代驾司机素质良莠不齐。一旦发生代驾车主财务丢失、代驾过程中违章驾驶、未将代驾车主送达指定目的地、发生交通事故而代驾司机逃逸等状况时,代驾公司不仅会因此蒙受损失,更会影响公司的声誉。
3,代驾事故责任承担。依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发生交通事故,承担事故责任的应当是驾驶者,而不一定是车主。代驾过程中,消费者与代驾公司之间是一种委托合同关系,消费者(车主)请人代驾的目的是要对方将自己安全送达目的地,代驾司机在提供服务中发生交通事故,应视其违约,由此造成的损失应当由代驾方(代驾公司)承担。另一方面,代驾司机为所属单位所雇佣,他执行代驾服务的行为是一种职务行为,因此,在代驾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失的民事赔偿问题方面,如果是代驾司机的责任,则造成的损失应当由代驾公司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再由其与所属司机之间依照双方雇佣协议解决。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代驾司机与车主签订的有效合同中有关于发生交通事故责任赔偿的规定,事故发生后,双方按照协议规定应予执行。
四、总结
通过目前我国代驾市场现状和代驾市场竞争环境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代驾市场尚不成熟,代驾服务的提供还面临风险,需要完善相关的行业管理规范和监督措施,帮助减少和规避代驾风险,使整个代驾行业顺利运转。在综合市场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
(一)签订有效代驾合同[4]
与消费者(车主)签订代驾合同前,代驾司机应仔细检查车况,观察外观是否有损,确认车内物品清单并由车主签字确认,应尽量在消费者饮酒前,或者在有消费者的亲友共同确认的情况下签订代驾合同,列出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写明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
代驾合同的主要条款,通常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报酬支付条款,即确定提供代驾服务的报酬;第二,履行期限和地点条款,即代驾司机提供代驾服务的时间及行程的起始地点;第三,赔偿条款,即双方当事人就一方违约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事先达成的确定赔偿的方式及标准;第四,提供代驾服务标准条款,良好的代驾服务通常要求代驾司机具有一定年限的驾龄,熟悉道路状况等;第五,争议解决条款,即双方当事人解决合同纠纷的手段、地点等。
(二)设立“代驾险”
“代驾险”作为一个独立险种的设立,将代驾事故的责任鉴定以及赔付行为转移到保险公司,大大提升了支付能力和处理效率,保障了行业的良性运行。和国内相比,国外的代驾行业起步较早,设立了“代驾险”,出事故后直接由保险公司支付。
(三)加强代驾服务规范监管[5]
在代驾司机的选用上,代驾公司应对代驾司机的驾龄年限、身体情况、年龄范围、历史违章情况等方面综合衡量,保障代驾司机的整体素质。
在代驾服务管理上,代驾公司应规定代驾司机在提供代驾服务时,必须着公司的统一服装,佩戴胸卡。代驾过程中,不得接触车主车内及随身财物,服务范围一般只限于在驾驶座位上。
代驾市场的发展需要规范化的制度和管理手段,这些会随着行业的发展慢慢得到改善,笔者希望通过切实的研究,为管理部门提供改善和规范行业环境的有效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君丽,浅析我国代驾行业现状,政府法制,2012(1),[2]沈建莉,酒后代驾业务发展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1:10
论超竞争环境下企业的超竞争战略 篇6
[关键词] 超竞争环境传统竞争战略超竞争战略
一、超竞争环境的特点
1.竞争范围广域化。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由区域性竞争向全国性、全球性竞争发展。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普遍推行到全球的各个地区,过去企业赖以生存的区域性市场已经打破,全国性和全球性的竞争者大量涌现到各个地区,使竞争呈现全国化,进而全球化的态势;其二,跨行业竞争现象普遍,在超竞争环境下,企业不仅面临过去熟悉的行业内的竞争对手,还面临其他行业企业的渗透竞争,随时会出现从来没有见过的竞争者。
2.技术扩散速度前所未有的加快。现在,很少有企业能够在技术上占据长期的、全面的领先地位,在大多数行业里,新技术一旦出现,很快就成为竞争企业的模仿目标,技术领先已经很难成为持续的竞争优势。
3.供过于求成为普遍的现象。据统计,国内99%的商品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即使是刚刚时来运转的电力和钢铁行业,一旦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就有超速度增长的投资涌入,其增长速度之快,令国家管理部门不得不出台控制措施,紧急刹车。
4.企业指定长期计划存在困难。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收入也大幅度提升,因而拥有比过去更多的选择能力,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这使得企业预测市场趋势变得越来越困难,也导致企业在制定长期计划方面遇到极大的困难。
5.企业拥有更多责任。在超竞争环境下,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还是一个社会实体,除获取最大化的利润外,还承载着生态环境、就业、社会责任等更多的责任,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惟利益标准的竞争方式已经不能适用,社会推崇的是能够获得整体发展的竞争方式,称之为“竞合”模式。
二、传统竞争战略在超竞争时代的局限性
1.传统竞争战略往往局限在某一个地区、某一个行业内,会使企业仅仅关注业内和区域内的竞争对手,容易忽视来自跨地区、跨行业竞争对手的威胁。在我国,当家电业进行殊死竞争时,真正的竞争对手可能是国外企业。
2.传统竞争战略重视如何在与竞争对手的比拼中胜出,但却有可能忽视发展顾客价值。事实上,能够持续成长的公司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发展顾客价值,而不是把眼光放在竞争对手身上。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一贯被认为是势不两立的竞争對手,但可口可乐的一位总裁却认为他们与百事可乐并不是竞争对手,他们的任务是让顾客认识可乐的价值,实际也是如此,尽管竞争不可避免,但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却经常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量事实表明,顾客价值是比竞争更值得企业关注的事情。
3.传统竞争可能会使企业积累无用的资源和能力。例如,中国的保健品行业,保健品业是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采用相似的竞争模式,将竞争重点放在营销环节,最后,这些企业都形成了与其规模相比畸大的营销资源和能力,由于缺乏品牌、产品、技术等其他方面资源和能力的支持,营销资源和能力实际是非常低效的,并只能持续很短时间,企业最终陷入推广费用越来越大,但边际收益越来越小的可悲境地。
4.传统竞争的逻辑是打败竞争对手,在各方面都要超越竞争对手,当竞争对手被清出市场后,胜者也就失去了目标,此时,企业如果还是延续原来的战略,就有可能受累于自己的战略局限性,陷入“赢家陷阱”中,导致发展缓慢,甚至会因此衰落。
三、超竞争战略是企业在超竞争时代的必然选择
1.发展顾客价值是超竞争战略的首要原则。顾客价值是企业价值的基础,企业之所以能够创造价值,根本原因是因为企业能创造顾客价值,除顾客价值之外的其他目标,如股价、利润等,都是暂时的目标,不应该成为战略选择的决定因素。
2.积极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不要过分担心新产品会淘汰老产品,尽管产品更新可能在短期内会削弱企业的赢利能力,但长期来看利大于弊,况且竞争对手也许不会等你在新产品充分赢利后才推出他的新产品,与其让竞争对手淘汰,不如自己来做更能掌握主动。
3.建立能够增进顾客价值的核心资源和能力,避免将竞争优势建立在竞争对手容易模仿或不能持久的资源和能力上。几乎所有企业家都明白企业资源和能力是赖以发展的基础,经常发生的错误是将能力建立在“错误”的资源和能力上。在我国,保健品企业将营销能力作为自己最核心的,甚至是惟一的核心能力,在营销能力投入的大量的低劣广告很少能使顾客价值增值,反而会大大提高产品成本,这就违反了“发展顾客价值是超竞争战略的首要原则”。
4.宽视角地审视自己的竞争领域,克服思维定式,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和顾客需求确定经营领域,而不是根据过去的行业范围决定将来的发展方向。台湾第一大民营企业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就曾经说过:“当市场不再成长,就要抢夺别人的领域。”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拓宽战略视野是非常必要的,否则,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小。不过,重新定位的发展一定要能得到企业核心资源和能力的支持,否则也不会成功。
5.将顾客需求变化视为必然,建立欢迎变化的企业文化。企业的惰性会导致本能地反对顾客需求地变化,一成不变的服务流程、长期内有变化的产品设计、对挑剔顾客所提要求的敷衍都是厌恶变化的表现,一旦出现这些现象,就应警觉企业的惰性可能已经妨碍其适应超竞争环境,只有建立欢迎变化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自觉地适应超竞争环境地需要。
总之,企业在超竞争环境下,要围绕顾客价值进行创新经营,让创新深入到企业经营地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包括技术创新、营销创新、战略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惟有通过创新,才可以在动态的超竞争环境中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超越竞争对手,甚至超越自身,才能保证企业持续、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王方华陈继详:战略管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竞争环境分析 篇7
一、成都制鞋业的优势分析
(一)人力资源优势
制鞋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四川作为人口输出大省,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在全国450万人的制鞋从业者中,川籍人口占了30%的比例。同时,在沿海经济地区各制鞋企业的一线工人和中层管理人员中,川籍人员也占有约60%的比例。由于沿海地区经济的动荡、薪酬吸引力的降低、劳动保障机制的缺失,加上成都市为制鞋业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吸引了大量在外务工人群回川。目前,武侯、崇州、金堂三地的熟练鞋业产业工人达40万人左右,贸易及配套服务人员达20万人左右。根据《成都制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到2015年,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其中鞋业产业工人62万人,贸易及配套服务人员34万人。而在规划过程中,崇州制鞋工业园拟在2010年建成鞋用革研发中心,年培训技术工人8000人以上,金堂制鞋工业园拟在2010年建成交大规模的鞋业技工学校,年培训各等级技术工人1万人以上。这些均为成都制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能够有效地保证成都鞋业产业升级和提升产品竞争力。
(二)产业配套优势
目前武侯区现代工业园区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聚集了四川省80%左右的制鞋企业及相当数量的配套加工企业,“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已成气候。为了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整合上下游企业,形成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成都市政府于2007年明确提出“一都两园”(武侯、崇州、金堂)统筹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在成都鞋业的发展战略过程中,武侯区定位于成都市制鞋产业的高端和核心区域,在此基础上,武侯鞋企将大规模迁往崇州、金堂,其中崇州制鞋工业园定位为西部重要的成品鞋、鞋面革及鞋材生产基地,鞋材交易市场和技术工人培训基地。同时,设立综合服务区,设置公共服务中心、鞋面革研发及技术服务中心。金堂制鞋工业园定位为西部重要的成品鞋及鞋材生产基地、鞋业技术工人培训基地和鞋材交易市场。业务主要以发展鞋业及鞋材制造为主,着力引进沿海制鞋及鞋材大中型企业,积极支持鞋材企业入园,力争配套能力达到50%以上。
以上的相关措施,能够有效地形成服务于制鞋企业的配套体系,包括人才培训、原料供应、物流运输、信息咨询、鞋材制作、商品包装等环节,进一步提高成都制鞋业的产品竞争能力以及产业配套能力。
二、成都制鞋业的劣势分析
(一)生产技术滞后
截止到2010年,成都制鞋企业数量已达到近4000家,但大部分鞋企规模偏小,沿用家庭手工作坊生产及传统化管理方式,没有形成高效集约的现代化生产及管理模式,也无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比如,武侯区鞋业90%以上的鞋业零部件来自于广州等沿海城市,而生产制作设备则主要来自于台湾、温州、意大利等地。另外,大部分制鞋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以模仿、贴牌生产为主,这些均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档次也得不到有效提升。
目前,欧美等国对成品鞋的相关要素均设立了严格的检测标准,从产品的人身安全要求、环保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和包装及材料的要求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严格的检测标准。而目前成都大部分制鞋企业的技术还不能满足上述要求,这就直接限制了其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
(二)品牌意识薄弱
成都制鞋企业目前接近4000多家的规模,女鞋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产品年销售收入已达360多亿元人民币。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成都制鞋企业数量众多,但名牌企业较少,缺乏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据统计,成都市制鞋企业现拥有鞋类产品自主品牌仅300多个,目前,像艾民儿鞋业、卡美多鞋业、依兰鞋业等品牌已逐步创立,但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贴牌生产阶段。这样就使得成都制鞋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很难占领高档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
三、成都制鞋业的机会分析
(一)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通过多项政策支持,有效地整合各方面资源,促进成都制鞋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成都鞋企跨入国际市场。而成都鞋业也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实现了飞速增长。据统计,2010年1季度我市规模以上鞋业生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1.47亿元,增幅18%。
在品牌塑造方面,成都市政府启动“运营区域品牌模式”项目,整体包装成都主要鞋企产品,以拓展全新的市场。另外政府还实施了其他的措施,包括引进国际国内一流品牌、组团参加国际、国内重大鞋展、鼓励鞋业企业开设品牌营销店、推动中国女鞋之都盐市口展销中心项目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设计和培训等项目,这些措施,将有效地推动成都制鞋业品牌战略的实施。
在人才供给方面,成都市政府建立了人才储备机制。由政府牵头,加强高校与鞋企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科研合作,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复合型人才。
在产业配套方面,成都市政府于2007年出台了《成都制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并切实实施“一都两园”(武侯、崇州、金堂)统筹发展的战略,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在信息服务方面,政府通过各方面的渠道和途径,在认真分析我省鞋类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及时为企业提供有关信息。目前,武侯区已经与阿里巴巴达成了推进成都女鞋电子商务发展的方案,另外武侯区已就引进法国设计师联盟进驻武侯新城与相关方面达成初步意向。
在出口贸易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成都鞋业出口市场大幅萎缩,各级政府组织成都各鞋企积极应对,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多项措施,大力引导企业开拓和发展国内市场。具体措施包括成立武侯直销鞋城、建立名品连锁店体系,大力开发国内市场,消化库存产品。在国外市场方面,政府引导企业在巩固俄罗斯和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寻找新的出口市场。通过参与“第49届国际小姐世界大会全球总决赛”、举办国际采购节、参加国际大型展会等活动,帮助成都鞋企顺利“过冬”。
(二)产业转移机会
受沿海地区人工成本增加、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制鞋业也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东鞋西移”趋势不断发展。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城市,在资源、技术、市场、物流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而灾后重建的各大项目以及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为成都制鞋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
四、成都制鞋业的威胁分析
(一)国外竞争激烈
成都制鞋业在国际市场上遭遇到来自以意大利为代表的高端产品企业和以越南为代表的中低档产品企业的激烈竞争。
意大利的鞋业产品一直占据国际高端市场,成都制鞋业目前在设计、品牌、技术方面均无法与之抗衡。而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人民币升值推动鞋材成本以及企业经营成本不断飙升,加之国外对我国鞋业出口也设置大量的贸易壁垒。而以越南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在出口欧美国家均享有多项优惠政策,这些因素将会不断削弱成都制鞋业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的的价格竞争优势。
(二)遭遇国外贸易壁垒
成都制鞋业主要以出口为主,市场集中在俄罗斯、欧美等国家,由于出口市场的集中、产品价格低廉,对进口国的制鞋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欧美等国对成都鞋类产品的贸易制裁措施经常发生,制裁手段主要集中在反倾销、保障措施、技术贸易壁垒等方面。比如,2009年俄罗斯大力打击“灰色清关”,2010年欧盟对中国的鞋类产品征收税率为16.5%反倾销税,巴西和阿根廷也相继宣布对中国鞋企征收反倾销税,2010年10月21日,来自墨西哥等南美国家的成品鞋企业也表示要联合制裁中国的鞋类产品。这些国外贸易制裁措施使得成都制鞋业出口举步维艰,国际竞争力削弱。
参考文献
[1]、宋寒冰.成都鞋企拓展东欧市场的新通道[J].西部皮革,2010(3)
[2]、唐汉.成都鞋业在整合中提升竞争力[J].西部皮革,2010(6)
竞争环境分析 篇8
一、竞争动力分析原理
一个企业的长期持久的利润水平和竞争优势取决于五种竞争动力因素:
1. 替代产品的威胁, 替代产品往往在性能、质量、价格等有关
方面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可能使现有产品毁于一旦, 丧失其竞争力分析替代产品的威胁大小, 不能仅从产品的表面上来看, 要从产品的功能来看, 从某种意义上讲, 只要功能相同或近似地两种产品, 那么它们就是替代产品。水电与火电, 还是通过煤气来加热, 对用户来讲, 效果是相同的, 但因功能相同, 肯定是替代产品。从热水器而言它的功能是加热水, 是通过电能来加热, 还是通过煤气来加热, 对用户来讲, 效果是相同的, 但因功能相同, 所以我们说, 煤气与电能是替代产品。
2. 来自潜在的进入者进入本行业产生的威胁, 新的进入者进入
本行业, 意味着不仅带来资源和生产能力的增加, 而且带来了市场占有率的争夺;带来了对现有厂家的直接威胁。潜在的新进入者进入某行业产生的威胁大小取决于进入与退出本行业障碍的高低。
(1) 进入障碍包括:
1) 规模经济效益——常常有些行业必须达到规模经济效应, 否则就不可能有单位成本优势。而要达到规模经济效应, 需要大量的投资, 实力不雄厚的企业就无法达到要求, 从而不能进入该行业;2较高的开发费、试验费、营销费、开办费用。没有足够实力的企业, 别想进入电力行业;3) 较大固定资产投入——限制一些企业进入某行业;4) 转换费用巨大——要想使顾客从购买别人的产品转向购买新企业的产品, 需要花大量的资金, 包括广告费用、宣传费用、培训费用才能使顾客认识到新企业的产品确实比别人的产品好, 从而转换到购买新企业的产品, 这就需要大量投入, 实力不行的企业、就别想进入, 从而限制了进入某行业。
(2) 退出障碍包括:
1) 昂贵的固定专用资产、设备——有大部分行业的设备、机器是专用, 一旦想退出这个行业不干了, 这些专用的资产、设备, 其他的企业不需要, 而变卖又不值钱, 因此不易退出;2) 政府要求——政府可能出于方方面面的考虑, 比如稳定的考虑、就业的考虑, , 而不提倡, 不鼓励企业退出, 或按政府规定, 需支付巨额劳资费用, 企业也不愿退出;3) 专业化要求——像西方国家一样, 已经形成了管理的专业化, 出现了一批职业经理, 经理们不愿看到自己失败的记录, 因为这将影响着他们的生涯。因此, 不愿意退出某行业。
(3)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往往通过质量和价格两个方面来挤压企业利润, 如果供应商供应的商品, 对他来说, 并不是主要顾客, 或供应商供应的商品是专业化的;或者供应商供应商品占其很少的比重;或者供应商实力雄厚, 且仅有一家或几家垄断等, 在上述情况下, 供应商就有较大的讨价还价能力。
(4) 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购买商讨价还价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如果购买的商品占其收入较大的比重时, 或购买商购买的商品是其重要的输入要素时;或购买商购买的商品数量较多时, 或购买商购买的商品是标准化的商品等, 在上述情况下, 购买商就是强大的讨价还价能力。
二、地市供电企业在微观环境变化中应采取的对策
1. 产品与服务策略对策。
产品与服务是市场营销组合中的第一要素。企业只有提供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才能实现获得利润的目标。产品和服务策略是市场营销组合中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的基础。地市供电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策略主要包括:
(1) 电力产品策略。供电企业产品策略主要包括质量优先策略、电力产品差异化策略、电力产品品牌策略等, 在扩大市场占有率, 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另外,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愿以绿色电力资源来换取“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清洁环境的人数越来越多, 相应的电力市场能够提供的绿色能源的种类也逐渐增多, 供电成本越来越低。
(2) 电力服务策略。供电企业在提供电力服务的全过程中, 应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满意为宗旨的新型用电服务体系, 把不断提升优质服务水平作为促进电力市场营销的自觉行动, 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规范、方便、真诚”的服务。供电企业应通过打造高素质营销服务专业队伍、全方位优质服务策略、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等多方面措施并举来提高服务水平。
2. 电价对策。
电力产品的价格是影响电力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供电公司重要的应用策略之一。现阶段我国电能销售价格由国家制定, 供电企业没有自己的定价权, 所以供电公司只能在国家规定的电价范围内研究和制定相应的价格策略,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加强需求侧管理, 灵活掌握电价政策和运用电价策略是供电公司营销工作的重点。
三、小结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 人们对电力市场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电力市场营销已经成为电力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对于供电企业而言, 电力市场营销是其核心业务, 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 供电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进一步开展电力营销活动, 开拓电力市场, 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供电企业必须重视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和研究, 分析和甄别环境中有利因素所带来的机会和不利因素所构成的威胁, 及时调整营销战略, 趋利避害, 与时俱进, 以实现企业的市场营销目标。
摘要:微观环境因素对电力企业的影响, 尤其是用户、竞争者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巨大。用户、竞争者对电力企业发展和营销对策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为此, 电力企业营销活动即要适应环境又要设法改变环境,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竞争动力法,微观环境,电力企业营销,营销
参考文献
[1]徐帅.供电企业营销环境分析系统设计[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8 (04) .[1]徐帅.供电企业营销环境分析系统设计[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8 (04) .
竞争环境分析 篇9
1.1 网络服饰消费者的剧增
从2009年开始, 由于网购规模的不断加大, 使用网络购物的消费者人数快速增长, 去实体店铺购买的消费者人数较稳定, 网购消费2011年上半年增长速度环比上升6%。网络购物给消费者带来便利, 给传统企业带来更广的销售渠道。如今, 随着网络的不断渗透, 传统零售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抢占先机, 开发自己新的营销渠道。此外, 网购消费者向中、重度倾斜现象明显, 2010年下半年中度网购者比例已过半。以淘宝网为例, 2011整年其消费总额过万元的消费者环比增长82.8%, 一千元到一万元之间的环比增长64.7%, 一千元以下的增长34%。
伴随着手机移动技术的发展, 更多网购消费者愿意选择移动客户端, 手机购物正迎来井喷式的推广。2011年1月, 登入淘宝移动客户端的累计人数达到4626万, 2012年达到1亿, 2013年底, 已超过2亿。淘宝发布的《2012中国消费风向标报告》数据表明, 2013年2月, 网购人数达到7.67亿, 预计在未来十年将达到10亿人次。手机淘宝的累计活跃用户达到1.13亿, 支付宝交易额达到45.8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 服装成为网购市场中最大品类, 占比26.9%。近两年, 淘宝网平均每分钟卖出商品4.8万件, 占最大比例的是服装, 864件, 仅女装一个月的总成交额将近160亿元人民币。易于操作的多渠道手机购物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原有的消费习惯, 它如空气一般, 成为消费者购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国家经济水平的攀升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中国网上交易金额和网购人数持续增加。中国IT研究中心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底中国网购人数达3.1亿, 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B2C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指出, 2013年第二季度, B2C市场服装销售量达494.1亿元, 超过B2C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一, 较2012年同期增长130%, 环比增长19.6%。淘宝网仍是最大网购交易市场占75.2%, 其市场份额远远超过第二的腾讯、唯品会等多家B2C企业。
多数人喜欢网购的原因是网上商品的价格比传统实体店便宜。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 整个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零售业销售量占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 比2011年上涨1.9%。另外, 2014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 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4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 除去通货膨胀, 实际上涨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 实际上涨9.3%, 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有利于增强其消费能力, 也对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相关优惠政策的保障
自2009年3月起, 国家陆续出台了十大产业发展规划政策, 其中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 电子信息产业交易量保持稳定式增长, 产业发展带来的GDP水平的上涨超过0.7%, 三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0万个, 将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和相关服务培育列为消费热点, 这也为网络购物从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1]。另外, 各地完善有关网购的政策法规, 旨在提高当地电子商务零售市场的活力, 制度的规范化保证其稳定有序发展[2]。
3D虚拟试衣间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产业, 优先扶持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重要的政府行为, 加大扶持力度, 对相关政府职能和行为的制度化和法制化[3]。例如, 我国对于出口产品产值超过全年总产值三分之二的高科技企业, 征收10%的所得税, 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 则征收15%。这些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4]。
虽然网购成为购物大军的主要消费模式, 服装成为网购市场的最大品类, 但是现代网上购物人群对自己所购买的服饰不仅仅停留在价格上, 还体现在对服饰的舒适度、合身度以及跟自身的衣服搭配程度上的更高要求, 想在网上就能够解决, 不是买回家后因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来回的退换。根据中国行业研究网的数据显示, 仅在2013年“双十一”网购商品的退货率已达25%, 部分商家甚至高达40%。2014年3月15日起执行的“七天可无理由退换货”, 给网购消费者带来福音的同时, 倒逼电商们进行改革。退换货过程中产生的运输、劳动力资本等费用的增加, 加大了电商的运营成本。那么, 一个好的试衣软件将会激起强烈的市场需求, 不仅省去了消费者退换货的麻烦, 而且也降低了电商的运营成本, 提高了效率。
2 竞争状况分析
网络试衣间最早出现在美国、日本等高科技发达的国家, 而我国则于2007年底问世的。目前, 国内的“试衣网”有face72、metail、41go、fits me、okbig及和炫网等。正在经营的有北京华创振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妙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奥宝软件有限公司、厦企“尝鲜”网络体验店、奥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伴随着国内试衣网站的发展, 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购买的服装、鞋子等尺码大小问题, 或购买饰物的款式、颜色等问题。现在市场上的试衣软件大多是简单的图片拼接, 达不到3D试衣的效果, 更是达不到顾客本人在现场试衣的效果。
2.1 现存网络试衣间的优势
2.1.1 省时省力
市场上现存的网络试衣间可以让消费者试穿满意后, 直接在线付款, 快递送货上门。对于上班族来说, 不仅可以免去奔波转车, 还节省了时间, 减少了疲劳感。
2.1.2 效果直观
由于在网上不能试穿喜欢的服装, 模特穿的很好看, 收货后发现不适合自己, 一些网购消费者尝试“网络试衣间”后称愿意继续使用, 并推荐给周边好友。
2.1.3 便利实用
网络试衣间的便利性和实用性对许多网购消费者非常有吸引力。网上试穿可以把看中的不同品牌、不同商家的东西随意搭配, 这是在商场购物时很难实现的。
2.2 现存网络试衣间的劣势
网络试衣给消费者带来方便实惠, 但与3D虚拟试衣间相比, 还存在着许多缺陷。
2.2.1 技术壁垒
如今, 我国网络普通的在线试衣平台, 大多利用FLASH技术, 其中的模型和商品都是二维图像。尽管有些试衣网站有可以旋转的模特, 但基本上都是多个二维图像的贴合, 与国外广泛使用的3D试衣技术大相径庭, 如未能在3D虚拟模特上加入touch技术[5]。事实上, 3D虚拟试衣需要与电脑内存和宽带速度有很好的契合度, 内存不能低于512M, 超过1G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2.2.2 真实度缺失
目前, 网络试衣技术不成熟, 整合FLASH技术和JPG格式图片的二维图像, 使得试衣效果不佳, 有的网友表示感觉衣服像贴上去一样, 比较生硬, 实际参考价值不大。基于个体的差异性, 网络试衣模特不能代表真实的身体, 现存的网络试衣间大多停留在满足服饰搭配方面。
2.2.3 受众局限
目前, 大部分的网络试衣间消费群体比较局限, 仅对女性提供服务, 但对于有特殊需求的人群没有专门的服务, 比如像孕妇、残疾人、儿童和老年人。受众的局限性导致不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不能形成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2.2.4 版型获取困难
设置网络试衣模特的参数需要大量的数据系统作为后台支撑, 如果服装生产厂家能够提供样品的版型, 那么模拟真人的试衣效果才能很好地呈现。但是, 往往服装版型是厂家占领市场、区别竞争者的有力武器, 就连他们的经销商都不能轻易获得, 何况电子商务平台里众多的个体卖家。
2.2.5 渠道机制束缚
通常, 现存的服装营销渠道还是沿用传统的代理商、批发商和零售商模式。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网络直销已经深入人心, 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中, 这必然会对之前的品牌加盟商带来威胁[6]。
摘要:随着3D试衣技术的发展, 本文从网络服饰消费者、国家经济水平及相关优惠政策三个方面分析其营销环境, 分别根据现存网络试衣间的优势和劣势来阐述其竞争状况, 从而有利于3D虚拟试衣间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3D虚拟试衣间,营销环境,竞争状况
参考文献
[1]于力, 李大凯.基于C2C平台的网络创业者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J].贵阳学院学报, 2012 (2) .
[2]张建杰, 梁双伟.关于我国高科技产业化的几点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 (3) .
[3]毕颖.高新技术产业的政府政策扶持与我国政府的政策取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0 (3) .
[4]何永芳.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政策[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1 (1) .
[5]李瑞芬.网上试衣系统中服装建模优化技术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1 (4) .
竞争环境分析 篇10
1 KKD企业经营中存在问题分析
1.1 激进的战略
KKD在IPO后决定进行一个激进的战略, 要在五年内将门店从144家增加至500家, 同时计划到全球开设更多的门店。我们认为这个激进的战略对其市值降低有所影响。首先, 门店的极速增加很可能造成在局部地区出现高密度的门店造成市场重叠;其次, 前期投入资金过多, 一旦市场不景气, 很难收回投入;最后, 在企业做出如此迅速的扩张战略时, 并没有对自己的产品、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出任何计划, 单单依靠自己的主打产品甜甜圈, 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战略。激进的战略为股东和消费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 当企业激进战略不能如预期做到时, 对股价的影响可想而知。
1.2 收入结构不合理
KKD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四个主要的方面:通过公司自营的门店零售 (占总收入的27%) , 通过百货和零售店代销 (占总收入的40%) , 产品配方材料和机器设备生产和分销 (占总收入的29%) , 还有特许经营费和使用费收入 (占总收入的4%) 。我们认为它的收入结构对其市值降低也有所影响。它的收入利润过度依赖于门店的扩张, 若门店不再扩张, 并且原来的门店逐渐减少, 则企业的产品配方材料、机器设备等的收入将不复存在, 同时特许经营费和使用费收入也不存在的时候, 企业收入则会大幅度减少, 这种收入结构过于危险。若无法扩张发展, 企业利润将会锐减, 则会影响股东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心, 致使公司股价变动。
1.3 产品结构单一
KKD主要产品是甜甜圈, 每个KKD门店大约60%的销售额都来自于其标志性产品甜甜圈, 这使得该公司面临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单一的产品结构虽然突出了主业, 但也降低了公司抵御行业变化风险的能力, 如果未来出现市场竞争加剧、市场上出现核心产品的可替代产品、下游需求下降等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 将会引发公司的经营风险, 对本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准确定位市场并实施多样化的产品策略有益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灵活的调整产品的供应, 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快速发现, 人们对于产品的更新换代需求很快, 企业一定要将目光放长远, 走在消费者的思维前面。
1.4 特许经营费过高
特许经营存在目标上的冲突, 特许经营企业的目标是扩张门店数量, 从而收取更多的特许经营费和特许权使用费, 增加收入, 而特许商则需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因各加盟店间的竞争加剧而损害整个系统。KKD对特许商收取2万到5万元美金的和每年4.5%到6%的特许权使用费, 过高的特许经营费用会使新开业的门店资金紧张, 增加特许商的财务压力和经营压力。
1.5 特许经营权会计处理方法的影响
KKD企业对于购回的特许经营权计入无形资产, 且不予摊销。无形资产当月增加当月摊销, 如果对无形资产不摊销就会造成虚增资产, 同时成本小就会虚增利润, 这对于企业下年度的决策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致使管理层以为今年的销售业绩很好, 利润收入可观, 从而继续这样的战略, 一直下去只会是企业亏空;同时, 会影响公司的声誉和遭到谴责。KKD公司将1亿7450万美元计入无形资产, 且没有摊销, 这极大程度的虚增了利润, 极大的降低了公司的信用度, 所以股价降低至15.71美元, 降低了15%, 这也是公司市值降低的原因之一。
2 通过对KKD企业的整体分析, 从中我们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1 特许经营系统的管理
特许经营, 这种相互借势、力争双赢的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 它已然成为当今世界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有统计数据表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70%以上的商业企业是以特许连锁的模式运作的, 尤其是美国, 95%的特许连锁是成功的。但是, 如果企业对其特许经营系统缺乏基本的管理运营, 会造成效率低下、影响企业发展, 甚至有可能引发企业的经营风险。
2.2 纵向一体化的运用弊端
KKD采用纵向一体化的发展, 对公司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 纵向一体化迫使KKD只能依赖自己的场内活动, 没有外部的供应商, 不利于与外部交流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同时也不会与自己的内部供应商有价格上的严重矛盾, 会减弱员工降低成本、改进技术的积极性。其次, 纵向一体化一环接一环, 若某个环节出现问题, 很容易使得整个供应链都难以运行, 风险颇大。最后, 企业在每一环节需要不同的技能和管理能力, 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成本区进行培训, 当门店过多的时候, 特许经营的培训和管理方面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混乱。
2.3 成本战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差异化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创造自身产品、服务甚至文化的特殊性从而创造区别于其他竞争者为顾客创造的价值, 服务于差异化战略就是在企业创新、研发、设计、品牌形象方面的成本方面提供优先的保障, 以此来支撑竞争战略的顺利实施。该企业并没有一个很规范、完整、适用于企业的成本战略, 这也是KKD企业走向灭亡的原因。所以企业应当合理定位企业竞争战略, 树立企业成本战略观念, 识别成本战略的影响因素, 恰当应用成本战略决策等, 只有建立完善的成本战略体系, 才能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4 成熟期企业的经营战略思考
KKD公司在进入成熟期以后, 产品的销售量增长缓慢, 逐步达到最高峰, 然后缓慢下降;产品的销售利润也从成长期的最高点开始下降;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替代品和竞争者, 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对成熟期的产品, 宜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 使成熟期延长, 或使产品生命周期出现再循环。为此, 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创新发展型投资战略。企业在进入成熟期后, 企业用以维持生产的支出在减少, 所以在成熟的早期会出现一定的盈余, 企业为了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 会充分利用闲置资金实现多元化发展等创新发展型的投资战略。因此,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的财务目标不再是抢占市场份额, 而应是重在关注其盈利能力, 维持已经达到的销售利润水平, 以及如何确保企业的长期可持续盈利性。
(2) 稳定发展型投资战略。企业进入到成熟阶段, 企业的财务状况得到实质性改善, 如果急于产投资, 无视资金使用的配比原则, 会得不偿失。另外, 分散投资容易导致原有经营项目营运资金周转困难, 新项目如果缺乏必要的经营能力和管理经验, 也难以建立竞争优势。所以, KKD在进行新的投资或多样化投资之前, 必须先筹措必要的长期资本, 以确保原有经营项目营运资金周转不因新投资受到影响。
3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应当采取的措施
(1) 模式创新;
(2) 创造差异化的顾客价值;
(3) 战略聚焦;
(4) 顾客价值最大化而不仅仅只是市场份额的最大化;
(5) 重视数据库营销, 营销精细化;
(6) 资源整合, 多方结盟;
(7) 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沟通;
(8) 以速度抗击规模。
本文对以上几点作了一个简单的归纳, 其核心思想可以归结为两个词:战略聚焦, 链式创新。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 企业的经营战略、收入结构、成本战略贯穿了企业的始终, 也成为学者们日益关注的焦点。通过对KKD企业的分析, 发现企业在经营战略、收入结构、成本战略等这三方面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这一案例, 围绕这三个问题, 展开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经营战略,收入结构,成本战略
参考文献
[1]王宏.企业竞争环境下的创新经营策略[J].商场现代化, 2008 (13) .
[2]陈坚.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企业竞争力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6.
竞争环境分析 篇11
关键词:动态;外向型;中小企业;竞争战略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技术水平提升的级数效应、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组织形式的新变化等等,这些都使得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程度日趋加强,环境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动态性日益加强。
采取国内生产,出口进入模式,销售收入在1500万美元以下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种动态的环境中,它们过去赖以生存的竞争力因竞争对手的模仿,或因竞争对手的创新而以逐渐加快的速度被侵蚀掉,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互动也明显加快。这就要求企业持续性地重新思考现有的战略行为、价值观念、组织结构、沟通系统和企业文化等等,以确保企业主动预变或者快速应变于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发展、保持并更新竞争优势。
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国际动态竞争环境分析
1.金融危机影响仍在,主权债务危机范围扩大
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由于金融衍生品泡沫破灭带来的投资者对金融行业的信心危机就开始席卷全球大多数国家。有一些国家,如冰岛、迪拜、希腊、爱尔兰等甚至因此陷入国家破产的边缘。欧盟在今年先后批准了对希腊和爱尔兰的巨额援助计划,原本希望此举能够缓解市场恐慌情绪,避免其成员国债务危机持续发酵,波及到更大范围,但结果未能如愿。继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意大利和比利时等国的形势也变得愈发紧张,债务危机的传染范围正在扩大。
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其程度和时间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0月起中国外贸出口连续大幅下挫,11月份同比出现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累计降幅达21.8%。直到2009年12月份,中国外贸出口才首现14个月以来的正增长。一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广东、江苏、浙江一带的一些外贸型企业被迫停产或倒闭。一些外向型中小企业至今都没能从危机的打击中恢复过来。
2.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争端频发
近年来,各国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成为滋生贸易保护主义的温床。许多发达国家除采用提高关税、设置配额、进口许可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外,还采取反倾销、设置贸易技术壁垒,增加烦琐的进出口手续、订立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以及绿色贸易壁垒等新贸易保护手段,维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贸易保护主义最为明显的例子是美国经济刺激方案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该条款旨在确保只有美国制造商能从公共开支项目中受益。根据该条款,使用“新政”资金的公共工程,在“不违背美国的国际承诺”前提下,必须使用“国产”钢铁和其他制成品。该方案还规定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所使用的任何制服和纺织品必须是真正的“美国制造”。
世界银行在2009年3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自从2008年11月华盛顿峰会结束以来,二十国集团中的17个成员已经推出47项旨在限制贸易的措施,这些措施已对某些特定出口国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1初月,2009年共有19个国家或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8亿美元,同比增幅达639%。
3.技术变革的步伐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带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变得更具活力和更有可变性。技术进步和通信手段的发展使新的顾客群体、新的销售和服务渠道、新的媒介和营销方式、新的产品和品牌呈爆炸式增长。尽管产生了更好的顾客信息管理方式和更低的通信成本,但市场和顾客却依然一天天变得难以把握。
顾客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这就需要产品必须不断创新,因为创新才能带来高于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率,才能征服更多的消费者。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渗透到商品产、供销各环节,谁率先进行技术创新,拥有先进技术,生产出成本更低、效用更大、更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反之,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被市场淘汰出局。
另外,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已促使新的产品构想不断产生,从新构想产生到新产品开发成功之间的时间差距愈来愈短,产品生命周期也已大幅缩短,信息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尤其加速缩短。这种现象也迫使企业必须增加研究发展投资、不断开发和改良产品,增加产品中的科技含量。
4.竞争优势防护机制失灵,新的竞争者不断涌现
任何企业都不仅希望能够在短期内或某个时点上获得竞争优势,而且更希望能够在长期内抵御竞争者的侵蚀而保持已有的竞争优势。企业要想拥有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建立竞争优势的防护机制。在动态环境中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自己如何做,也同时取决于对手如何反击。在与对手动态博弈的过程中,竞争优势只是双方互动的阶段性结果。在急剧变动的环境中,由于新企业的模仿和进入、技术创新、消费者偏好或市场的变化、政府政策的调整,竞争对手会迅速成功模仿或超越某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环境中,传统的竞争防护机制已经失灵。
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实力较弱,技术积累少,产品出口加工为主,多以低价竞争来占领市场。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如越南、印度,正以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加入到与我国企业的市场争夺中来,新的竞争者不断涌现。
二、动态竞争环境中的外向型中小企业竞争战略选择
1.实施本土化战略,绕开贸易壁垒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放眼全球,着眼当地”的本土化己成为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主动选择的发展战略。本土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生产本土化、营销本土化、研发本土化、人力资源本土化、资本运作本土化和企业文化本土化等,是企业在整体战略框架下,针对东道国市场的独特性而做出的调整和再造。本土化不是对东道国一时的环境障碍所作的局部调整,而是出于长期发展所做出的系统化战略安排。
近来来,我国人均GDP快速提高,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紧缺、用地成本飞涨,人力资源匮乏、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水电供给不足,能源、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以服装、鞋、石材、纺织品、箱包等本身国别化差异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为主的外向型中小企业继续依靠旧有的加工生产的经营模式谋求发展困难重重。因此,把视野投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实行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生产和本地化销售为主要特点的多国本土化策略已经势在必行。
2.确立利基战略,开拓新的“蓝海”
基于利基模式的外向型中小企业依据快速和灵活的原则,通过寻找国际市场上的各种空隙,凭借自己机智灵活的特点,进入国际空隙市场,占据高价值区间,在国际大企业尚未察觉或虽有察觉但不屑于光顾的产业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快速赚取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来自于外向型中小企业对国际上现有产品或服务提供的舍有余而补不足,并且只存在于一个较短的时间,由于战略模式被模仿或市场结构变化使得细分的国际市场空隙不复存在,原先的利润空间将受到侵蚀而逐渐消失。当价值开始从已有的国际空隙市场转移时,外向型中小企业充分运用“创造性毁灭”效应,在现有竞争优势丧失之前,寻找到新的国际细分空隙市场,将竞争优势转移到新的服务或产品上,进入下一个增值循环。这样可以避开大企业的绝对威胁,同时也可以使中小企业充分发挥灵活性,进退自如。外向型中小企业采用这一战略模式的目标并不在于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而在于创造出一系列的短期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空隙市场机会将会很多,这就为外向型中小企业实施利基战略模式获得快速成长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3.建立品牌战略,加强技术创新
在科技高度发达、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产品、技术及管理诀窍等容易被对手模仿,难以成为核心专长,而品牌一旦树立,则不但有价值并且不可模仿,因为品牌是一种消费者认知,是一种心理感觉,这种认知和感觉不能被轻易模仿。
我国不少外向型中小企业在初创期由于生存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当然也缺乏足够的冒险精神和魄力,在进入国际市场的时侯并未对自有品牌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品牌意识淡薄,安于做国际品牌代工厂,缺乏实施品牌战略的紧迫感。后来,这些企业发现,它们的成长空间受到品牌持有企业的很大制约,纷纷开始重视自有品牌建设。应该认识到,品牌建立的过程十分漫长,而过硬的产品和服务是品牌长期成功的真正关键。企业要在产品质量、销售服务、商业道德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形成能为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无形资产。
4.推行合作战略,实现共赢发展
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大部分不仅规模小,而且各自为政、孤军奋战,缺少横向的联系与合作,呈现出“分散化个体经营”的模式,无法在资本、市场技术及生产等资源上实现共享与互补。俗话说:“一根筷子折得断,十双筷子不易折”,单个中小企业有时弱不禁风,但是,一个凝聚力强的中小企业命运共同体是坚不可摧的。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自己相互抱聚成团,由小而大,由大而强,会大大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间的协作空间越来越宽广,中小企业要主动与相关企业构建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通过虚拟经营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共赢。应该提出的是,这里的合作并不是指合作各方在企业整体层面的共同运作,仅限于成员企业部分职能(如研发、物流、采购等)的跨组织合作,合作各方保持各自实体上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加里·哈默,等,未来的战略,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10
[2]曾路,谢铮阳:入世后福建民营企业的营销战略浅析,中国流通经济,2002,3:40-42
[3]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21-182
[4]余明慧:中小企业的成功市场营销战略,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25-42
竞争环境分析 篇12
一、我国网络团购业的竞争环境分析
1. 我国网络团购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1) 服务产品供应商与实物产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我国网络团购业的供应商主要是指网站团购商品的供应商, 这些供应商从供应产品不同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服务产品的供应商, 一类是实物产品的供应商。就服务业来讲, 我国目前服务行业的竞争较为激烈, 行业内存在着无序化、不公平竞争, 并且服务行业整体进入门槛较低, 消费者对价格较为敏感且黏性较低, 导致整体利润水平太低。在这种大的市场环境下, 服务行业的供应商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消费者, 希望通过各种营销渠道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网络团购作为一个既可以提高上座率又可以提高品牌影响力的电子商务模式, 自然成为了服务提供商竞相追逐的目标, 因此, 相比较而言, 服务产品的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弱。而实物产品的供应商因为其具有较多的销售渠道, 网络团购业不是其必须的销售渠道。即使是在电子商务方面, 实物产品也可以选择诸如淘宝、京东等C2C、B2C电子商务模式, 而且网络团购的过低折扣往往会给实物产品的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而较高的折扣又无法吸引到消费者, 因此网络团购业的销售模式对于大多数实物产品的提供商而言并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为了吸引到实物产品供应商, 网络团购业不得不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因此, 与服务业相比, 实物产品提供商的议价能力较强。
(2) 知名供应商与非知名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按照供应商在行业中的品牌知名度, 可以将供应商分为知名供应商和非知名供应商。对于知名供应商来讲, 他们已经在行业内具有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消费者对这些企业的认可度较高, 他们在行业内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因此, 无需通过较低的折扣或价格来吸引消费者, 对一些高档品牌来讲, 较低的折扣和价格反而会损害到品牌形象。除非在一些特殊的日子, 如节假日或品牌周年日, 对消费者进行回馈。而这类供应商因其较好的消费者口碑和较高的行业地位, 恰恰成为了网络团购企业严重的优质供应商, 为了获得该类供应商的订单, 这些团购企业必然会主动提出各种优惠政策, 以期通过这些优质团购的上线来提高团购网站的影响力。因此, 这些知名供应商必然具有较高的议价能力。而对于非知名企业, 要么是在行业中长期处于中下游的企业, 要么就是新进入企业, 总之这类企业在行业中的知名度不高, 市场份额也较低, 因此他们也需要一些渠道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网络团购作为一种辐射范围较广、受关注程度较高的模式, 自然成为了这类企业的不错选择, 因此相比于知名企业, 非知名企业的议价能力较低。
2. 我国网络业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团购的初衷就是将大量具有相同消费意愿的消费者聚集起来, 从而提高议价能力, 获得更低的价格和折扣。因此, 网络团购业吸引的顾客大部分是对价格比较敏感或者是想体验新鲜感的顾客。这类顾客在基本同等的条件下通常会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团购网站达成交易。而现在的团购网站中团购的商品同质化严重, 经常是你有什么我就有什么, 我们甚至可以常常发现同一品牌的同一商品在不同的网站上进行销售, 这时候价格的高低就成为了顾客选择的唯一标准。因此, 相对于团购网站, 购买者具有较高的议价能力。
3. 我国网络团购业新进入者的威胁。
我国网络团购业的新进入者主要包括第三方独立团购网站和一些知名网站 (如门户网站、购物网站、社交网站等) 依附于自身强大的商家及用户资源, 以子频道的形式推出的网络团购业务。建立一个团购网站的成本较低, 一套设备、一套软件、几个工作人员加起来也不过几万元, 甚至几千元也可以办到。而且在网络团购业发展的初期, 国家监管部门对这个行业的监管较松, 新建立的团购网站甚至不需要在工商部门登记便可运营。因此, 2010年我国的网络团购业的网站数目呈现出井喷式发展, 迅速从“百团大战”发展为“千团大战”。再加上消费者对于团购网站的忠诚度较低, 导致了无论进入该行业的时间长短还是规模大小, 只要能够有好的产品和商家资源, 能够提供较低的折扣和价格, 就可以吸引到大量的消费者。在这一时期, 新进入者对于行业内现有企业的威胁是很大的。但是随着我国网络团购业的进一步发展, 监管部门监管的逐渐完善, 消费者的消费观趋于理性, 行业壁垒的逐渐提高, 大批网站不得不关门大吉。并且一些投资机构也对于投资网络团购业从最初的疯狂态度转变为现在的谨慎态度, 特别是对一些新兴的团购网站, 逐渐升高的资金壁垒和资金获取难度的增加给新进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 行业内企业数目迅速减少 (最高峰2011年7月为5188家, 到2012年9月仅存2880家, 只相当于2010年年末的水平) 。一些大型网站也纷纷放弃自己的团购业务, 如赶集网、58同城等纷纷将自己团购业务外包。由此看来, 随着行业壁垒的逐渐形成, 我国网络团购业的新进入者对原有企业的威胁正在逐渐减小。
4. 我国网络团购业替代品的威胁。
网络团购是继B2B、B2C、C2C之后的又一种电子商务模式, 被称之为B2T。因此, 网络团购的主要替代品就是以上三种电子商务模式。网络团购业虽然发展迅速, 但相对于前三种模式来讲起步较晚, 发展还不够成熟。而B2B B2C东商城) 、C2C经在电子商务领域占据了 (如阿里巴巴) 、 (如京 (如淘宝集市) 等都已经在电子商务领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其实力和影响力都远远在团购网站之上, 但是通过比较不难发现, 团购网站与这些网站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从整体来看, 无论是从经营范围还是从消费群体, 网络团购业与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只要团购网站能够明确定位, 抓住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并且不断提高团购的品质和服务, 传统的电子商务网站并不会对网络团购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威胁。
5. 我国网络团购业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从2011年8月开始, 我国网络团购业的网站数量开始出现迅速下滑, 到2012年9月, 我国网络团购业的数量仅为2880家, 即在一年多的时间中, 平均每月就减少178家, 这些数据中还包括了在这一期间内进入网络团购业的企业。另外, 我国网络团购业排名前十的企业的CR10可以达到80%—90%, 这些企业都是经过激烈的竞争而获得了现在的市场地位, 而剩下的几千家企业只能平分百分之十几的市场份额。可见, 随着网络团购业的日趋成熟, 团购业内部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面临淘汰的危险。因此, 我国网络团购业的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是十分强的。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 这个市场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 供应商和消费者都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导致行业的利润水平很低。另外, 行业内部虽然具有一定垄断, 替代品和新进入者的威胁都不是很大, 但是整个网络团购业正处于调整时期, 行业内部的企业正在大量减少, 内部的竞争仍然十分激烈。因此, 抓住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制定符合自己的战略才是生存和获得利润之道。
二、研究结论
1. 自身议价能力较弱。
无论是与供应商还是购买者相比, 团购网站的经营者都不具备很强的议价能力, 特别是在面对优质商家和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 经营者只能通过给出令对方满意的价格来达到吸引商家和消费者的目的, 甚至不惜采取“赔本赚吆喝”的手段。最终导致网络团购行业内部竞争激烈, 利润率低, 企业亏损严重, 部分小企业不得不关门大吉。
2. 行业门槛仍然较低。
虽然随着网络团购业发展的日渐成熟, 行业门槛在逐渐提高,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该行业的进入壁垒仍然很低。团购网站的建立对于资金、技术和人员的要求较低, 国家监管不严, 加之消费者对原有网站的忠诚度低, 导致了潜在进入者很容易进入该行业, 并且对现有的团购业企业造成威胁。
3. 行业内部竞争激烈。
行业内部企业数量众多, 同质化严重, 会导致网络团购业现有企业之间竞争激烈或出现过度竞争现象。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会影响到行业的健康发展, 需要有政府的监管帮助规范行业竞争。
三、政策建议
1. 加强行业监管。
我国政府部门虽然已经针对网络团购业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 如诚信资质评价等, 但是这些并不是强制的, 不能很好的约束网络团购业的行为。应该继续出台相关强制性措施, 以规范行业的竞争行为, 保护网络团购业各方参与者的利益。
2. 团购网站应该注重自身实力提升。
为了提高自身的议价能力, 网络团购企业应从提高自身实力入手, 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网站的经营和管理上, 通过自身的特点和实力来吸引更多的商家和消费者。
3. 鼓励行业内的合理兼并。
【竞争环境分析】推荐阅读:
安踏竞争环境分析07-04
环境及竞争分析07-26
安踏竞争环境分析110-23
论文未来竞争环境的分析07-06
竞争环境09-17
市场竞争环境11-09
旅游环境竞争力07-05
媒介产业竞争环境管理05-13
投资环境竞争力06-15
保险业竞争环境管理论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