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环境竞争力

2024-07-05

旅游环境竞争力(精选7篇)

旅游环境竞争力 篇1

“十一五”期间, 湖南省旅游业发展成为产业格局中的第七个千亿产业, 旅游总收入2010、2011和2012三年全国排名分别为第十、第十一和第九, 占GDP的9.5%, 每年增幅20%以上, 旅游增加值占GDP的6%左右。要实现湖南省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总量的14.4%, 实现旅游强省的目标, 有必要正确评估此期间该行业的竞争环境。

一、发展的波特“五力模型”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了“五种竞争力模型”。并于2008年在“The Five Competitive Forces That Shape Strategy”中更新和扩充了五力理论, 明确提出了行业分析典型步骤:首先对相关行业的产品和竞争地理范围进行界定;然后分析五种竞争力量即:竞争对手之间的对抗、新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买方议价能力和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再评估每种竞争力量的基本动因。然后确定整体行业结构, 并检验分析结构的一致性。最后分析每种力量的近期和未来可能的积极与消极的变化。本文将以湖南旅游业五种竞争力量为核心, 综合运用行业分析步骤对湖南旅游产业“十二五”期间 (2011-2015) 竞争环境进行分析, 就各种力量充分发挥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建议, 为湖南旅游业的战略选择与竞争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

二、基于五力模型的湖南旅游业竞争环境分析

1. 旅游业界定

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大产业, 根据湖南作为旅游业大省的现状和省委省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的全面提质规划, 本文将主要分析狭义的旅游业, 即旅游核心行业, 包括:旅行社业、饭店业、旅游交通业和旅游景观业竞争环境。湖南旅游业竞争的地理范围为国内旅游市场和国际旅游市场。

2. 湖南旅游业五种竞争力分析

供货商的议价能力

旅游产业的供货商为除了其自然景观实物以外的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供应商, 主要包括旅行社、饭店、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者、旅游交通服务提供者、商店和相关娱乐项目的提供者。依据模型, 供方议价能力的取决于供方的发展规模、成本转换大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具有差异化以及是否有替代品等因素。 (见下表)

在供应商中, 旅行社、饭店和旅游交通业是旅游产业的三大支柱, 其中旅行社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 在旅游产业链中起着重要作用。2012年湖南共接待了3.03亿国内游客, 通过旅行社接待6725230人次, 只占约游客总数的0.2%, 旅行社所属导游数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在旅游总收入排名前十的省市中都最低, 这说明湖南旅行社发展规模滞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 卖方市场 (旅行社) 没有形成足够的集中度来主宰买方市场 (游客) , 违规导游主要是非旅行社属导游, 降低了游客对湖南旅游服务的满意度, 进一步降低了旅行社对游客的议价能力。此外, 旅行社投入成本要低于饭店业和旅游交通业, 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比较低。湖南旅游交通、饭店业和其他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除了受模型中的要素影响外, 还具有地区差异。以饭店业为例, 截至2012年12月底, 湖南共有550家星级饭店, 5星级酒店共有19家, 主要分布在长沙和张家界, 2012年四个季度中, 长沙饭店的平均出租率都居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首位, 出租收入居前十, 房价的变化不大, 因为长沙不仅是旅游城市, 还是湖南省的省会, 饭店业的收入单依赖旅游业, 因此长沙饭店业具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但是张家界作为旅游城市, 饭店的出租率、房价随着旅游季节变化而变化。旅游旺季, 饭店业具有很高的议价能力, 旅游淡季, 饭店业的议价能力变低。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网站整理

为更好的发挥供应商对促进湖南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 首先要进一步规范导游服务市场, 适当提高旅行社所属和导游服务机构所属导游和非旅行社所属导游的比率, 并提高旅行社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来提高旅行社的利润, 以促进旅行社的良性发展。另外, 湖南各主要旅游区和旅游城市要根据旅游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旅游产业发展潜力, 以市场为主导, 政府宏观调控旅游产业各供应商的发展规模和议价能力, 使供应商的协同发展对旅游产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再次, 供应商通过差异化服务, 引导游客愿意为软件升级买单。如旅行社可以根据游客不同的职业、学历、兴趣爱好等标准, 招募自助游团队, 让游客在旅游中扩大自己的社交圈。

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旅游业的终极购买者是旅游者, 影响旅游者议价能力的要素主要是:买方总数和规模、行业产品是否具有差异化, 买方的转换成本, 买方是否能进行后向整合。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入境游客, 通过旅行社或其他机构组团旅游的游客议价能力要高于散客, 国内旅游者总数和规模远远高于入境游客, 所以国内旅游者的议价能力要高于国际游客。虽然到湖南旅游的游客约98%都是非旅行社组团, 游客的总体议价水平暂时不高, 但是随着行业内竞争加剧, 也有可能出现买方的后向整合, 从而导致买方议价能力的提升。要降低购买者议价能力, 首先以景区开发者和管理者为代表的各供应商要基于旅游资源的自身优势和特点, 根据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提供差异化服务, 如张家界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 有着优质的生态环境, 迎合旅游者对健康、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 可以开发具有中国地理标志的原生态健康旅游产品, 而不把旅游收入来源锁定在门票收入上。其次, 各旅游区结合自身区位特点, 完善散客自驾游的设施尤其是提高旅游交通的承压能力, 设立自驾游停车区和通行道, 通过电台发布自驾游线路的交通状况, 在沿线设立方便的完全事故应急服务站等。

4. 新进入者的威胁

根据模型旅游行业进入壁垒主要有资本需求、资源壁垒、分销渠道和限制性政府政策。旅游业在景区开发、维护和管理、星级饭店的修建和运营, 旅游交通设施修建和完善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投资回收期长, 有一定的风险。旅游产业作为湖南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 旅游业的规划和开发都是以政府为主导, 民间资本进入难度大。而且该行业要依托自然或人文景观资源, 目前湖南省的旅游开发已经成型, 早期开发者已经占领了优势资源, 新进入者风险进一步增高, 因此进入威胁低。

5. 替代品威胁

旅游业替代品是指旅游产业链各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替代品。目前各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已经代替了旅行社所提供的传统组团旅游, 如各地旅游网站推出的自助游和自驾游, 有婚恋网站或婚介所为大龄剩男剩女推出的相亲游, 各种民间社团组织的野营、徒步、飞行、水上、登山、攀岩、探险等旅游和运动休闲的结合等。随着新型旅游方式的出现, 湖南星级饭店除了社会旅馆和新兴农家乐家庭宾馆、换房旅游和宿营等替代品, 而传统的旅游大巴等交通工具也有了私人汽车、租赁小型汽车、自行车或步行等替代品。计划到“十二五”末发展成为湖南农业新型产业的农家乐和休闲农庄、成熟的休闲娱乐业都逐渐成为景区观光旅游的替代品。综上所述, 新型旅游方式的出现体现了当今旅游者对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各旅游区的供应商要根据旅游信息部门的数据把握旅游者需求的变化, 开发和调整所提供的旅游服务和产品, 突出产品服务特色、提升功能结构, 打造知名品牌。

6. 现有竞争对手之间对抗

随着湖南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进一步提高, 湖南旅游业的竞争对手也随之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是湖南旅游产业现阶段面临的最大挑战。旅游业作为世界的朝阳产业, 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2年全球入境旅游首次突破10亿人次, 从其中欧洲市场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为51%, 亚太地区排名第二, 占23%。2012年1-11月中国接待入境游人次同比增长9.43%, 但是湖南接待入境游人次同比下降0.95%, 接待天数同比下降了11.72%。这说明湖南国际市场竞争对手数量众多, 规模大, 实力强大。湖南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落后与其他省市区, 但是随着湖南与世界合作领域的进一步扩大和湖南在世界的知名度的进一步提高, 湖南旅游业的国际市场潜力将进一步显现。

在“十二五”期间, 国际旅游市场将是湖南旅游业新的制高点。对此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充分利用国家颁布的系列优惠政策, 出台配套的适合本省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并利用国家提供的一系列平台, 有针对性分阶段分步骤的巩固与开拓国际市场 (尤其是中国入境旅游业的18个主要客源市场) 如利用2013年中俄旅游年, 把俄罗斯及周边旅游需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作为该年度湖南旅游业国际化的重点地区。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 选定目标市场并由省政府牵头与目标市场政府达成合作协议, 如互相输送客源等系列优惠合作政策, 接下来省旅游局和各地方旅游局协调, 根据目标市场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文化心理和习惯等因素设计调整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 并设计相应的营销组合。另外, 政府要激励旅游产业链的各供应商提高国际旅游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提高旅游服务的软实力。

从国内市场上来看, 目前已有30个省市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 说明湖南旅游业国内竞争对手规模大, 而且国家的鼓励政策会使竞争者高度致力于旅游业的发展, 并渴望成为领先者, 从而使对抗升级, 进而损害获利能力。因此, 湖南旅游业要进一步巩固国内市场, 首先要通过比较, 定位自身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并深度挖掘与开发, 对已经开发的同质性旅游产品, 领用科技或其他手段创造出差异性, 避免恶性竞争。其二, 根据景区的差异性、同质性、地理区位和目标市场消费者需求与偏好等要素, 对旅游线路进行整合, 从而实现规模效益。

以上分析表明游业的五种竞争力量中影响力最大的是行业内的竞争对手, 在近五年内, 湖南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应是以进一步巩固国内市场为基础,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从而成功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

参考文献

[1]Michael E.Porter.The Five Competitive Forces That Shap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2008.

[2]温敬睿.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旅游竞争战略实证研究-以江西明月山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 2011 (11) .

[3]国家旅游局.2010、2011、2012年中国旅行社行业统计公报[R].国旅游局网站.

[4]国家旅游局.2010、2011、2012年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R].国家旅游局网站.

[5]湖南省旅游局.2000亿, 湖南旅游再攀新高-写在2013年新年到来之际[EB/OL].国家旅游局网站http://www.cnta.gov.cn/html/2013-1/2013-1-4-15-5-24163.html.

[6]新华网.全球经济总量近十分之一来自旅游业[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4/09/c_115327230.htm.

[7]湖南省政府.湖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R].新华网.

旅游环境竞争力 篇2

关键词:文化旅游,桂林,竞争力

1 桂林拥有高品质的文化旅游资源

桂林坐落于广西的北部, 以桂林市区为中心, 包含周围12个县, 内圆圈包括阳朔、临桂、灵川和兴安四县, 外圆圈包括全州、资源、灌阳、荔浦、平乐、恭城、永福和龙胜八县。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十多个少数民族, 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 而且是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秀丽别致的自然景观, 古朴独特的民风民俗,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历史文化资源分布甚广。

桂林是广西文化的发源地, 是中原文化最早进入广西的地带,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桂林地处“楚头越尾”, 是历代楚粤往来的要冲, 也是汉、楚、越文化的交汇之地。公元前214年, 即秦始皇三十三年开凿灵渠, 沟通湘漓二水之后, 设置桂林郡, 桂林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

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 光前人吟咏桂林山水的诗词就达4000多首, 100多幅桂林名胜楹联, 留下了2000余件石刻和壁书, 这些人文旅游资源与桂林神奇秀丽的山水融为一体, 是桂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抗日战争时期, 桂林云集了全国1000多名进步文化人士, 深深影响着桂林的文化气质, 使桂林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目前, 桂林共有文物古迹550多处, 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40多处, 如以桂海碑林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文化、以甑皮岩史前文明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秦代古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等文物保护单位。

2 必要性——桂林自然观光旅游形式的延伸

桂林市旅游业经过30年的发展, 一直使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品牌形象, 由于长期以来桂林开展的旅游类型单一, 以观光旅游为主, 因此, “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的“山水”形象长期以来被逐渐固定在传统的山水风景观赏上, 被局限在漓江、阳朔、芦笛岩等少数景点和景区上。这种认知形象将使桂林旅游发展难以适应未来旅游形式的多样化和专项化趋势;而且品牌的意象已经在市场上定型, 广义的山水品牌形象, 难以涵盖整个区域其它的特征和内涵。

目前, 由于各省市对旅游业的重视, 桂林周边以山水风光为主打的旅游景区不断涌现, 而桂林所属的西南地区属于岩溶地貌地带, 单纯以岩洞为品牌的景点比比皆是, 再加上以自然山水景观这类的景点极易老化, 同质化严重, 桂林旅游吸引力逐年下降, 以往一些年份桂林旅游业滑波的事实即是明证。如果我们在原有自然风光的基础上, 加入文化的元素, 用文化来诠释旅游景点, 使其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从而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挖掘桂林旅游文化, 可以提升大桂林的整体形象, 有利于桂林旅游经济优势的发挥, 达到推动桂北经济快速发展和和谐社会的目的。可以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也实现了文化的多元化。如广西桂林阳朔的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就是极具代表的例子。因此, 发展桂林文化旅游, 在风景游览胜地结合开展文化娱乐游, 乃是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3 可行性——桂林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广大的客源市场

3.1 建筑文化资源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百越建筑, 已难找到实物, 只能从桂林现今的民族乡和数以百计的少数民族村寨来寻找其踪迹。桂林苗、瑶、侗、壮等百越后裔退居山区, 房屋建筑场地多为坡前涧边, 因而孕育了轻巧明快、美观实用的楼寨风格。桂林民居承湘楚文脉, 粉墙青瓦, 形神兼美;沿街骑楼受岭南影响, 遮阳避雨, 富粤广风情;风雨桥、吊脚楼, 依山傍水, 有土著特色。这些建筑追求形式、功能与环境协调, 体现了传统建筑思想精华。从典型的壮家麻栏, 侗家风雨桥、鼓楼, 瑶家半边楼, 苗家吊脚楼等民居形式推测, 它们可能继承了百越先民注重从本土资源出发建筑房屋的习俗。例如, 瑶族依山结寨, 聚族而居, 其“半边楼”, 半楼、半地。三层, 一楼养牲畜, 二楼住阿嫂, 三楼住阿妹。侗寨鼓楼是族姓群体的标志, 模仿杉树形状, 楼上置鼓, 一寨一姓一鼓楼, 对本土资源利用十分恰当。这些建筑, 像仙人掌刺状叶, 既可有光合作用, 又能减少水分蒸发, 还有防御虐食者侵害功能及审美价值, 其形式与功用统一, 毫无矫揉造作。桂林丰富、奇妙的建筑文化对求异、求奇的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为桂林开展文化旅游, 增强竞争力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

3.2 民俗文化资源

桂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8.5%左右, 共有少数民族70多万人, 各个民族都有各自鲜明特性。如瑶族盘王节、达努节, 侗族的走寨、送青牛、花炮节、冬节, 苗族芦笙节、拉鼓节, 壮族的三月三等古朴奇特的民俗风情, 富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 对中外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桂林彩调, 零零落、舞龙、渔鼓等文艺活动也在桂林广为流行。如在兴安, 婚礼上新郎、新娘用两根扁担合挑三个水桶, 取名为“夫妻同心”, 结婚新床上只铺干净稻草, 称为“盖金丝被”就很有象征意义。桂林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尽可能吸取和挖掘桂林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 能充分地满足游客“求异、求知、求新、求乐、求忆”的旅游需求, 走进各少数民族纯朴、自然和不带有城市的喧嚣生活, 可以使游客放松身心, 抛弃工作中的烦恼和一切不顺心的事情, 完全陶醉在那种质朴的氛围中。

3.3 良好的客源基础

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盛誉, 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名城, 是我国最早发展旅游业的城市之一, 被视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和重要的“风向标”。早在唐宋时期, 桂林的名山就已相继开发, 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由于桂林山水名扬海外, 每年接待千万人次, 这就为桂林开展文化旅游, 提供了良好的客源条件。根据桂林市旅游局相关统计数据, 2009年, 广西桂林共接待游客1860多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126.9亿元。桂林市2010年旅游接待总人数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 达2246.33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20.8%。其中, 国内游客2098万人次, 入境游客148万多人次, 旅游总收入168.3亿元, 入境游客数量居全国地级市最前列。

4 发展桂林文化旅游的对策

4.1 结合抽象文化元素, 打造文化产业精品旅游项目

积极挖掘当地民间和文化资源, 将山水观光游与民俗风情游等文化娱乐游结合起来, 进行加工提高, 直接搭起文化与经济联姻的桥梁。桂林的山歌文化独具特色, 如我们可以“刘三姐”为纽带, 大力开拓山歌文化市场, 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 《印象·刘三姐》、《梦幻漓江》、《龙脊魂》和愚自乐园等精品项目都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印象·刘三姐》剧目将“刘三姐”与““桂林山水”这些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进行组合, 开创了国内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印象·刘三姐》把舞台搬到山水间, 以桂林漓江山水为剧场, 将“刘三姐”的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现代声光电技术等多种元素搬进了舞台, 赋予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被很多人誉为“中国文化与旅游、自然与人文充分融合的范本”。而《龙脊魂》则把桂林的山水和少数民族风情等搬到了舞台里, 将桂北山区的缩微地形地貌和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等元素进行创新组合, 成为桂林旅游文艺演出市场的又一新亮点, 获得观众的普遍赞誉。愚自乐园是雁山最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 经过几年的开发与建设, 愚自乐园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雕塑公园之一, 被授予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称号, 其成功的关键是文化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 桂林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和为基础, 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精品旅游项目, 结合旅游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 使文化产业成为桂林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4.2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促进文化旅游发展

桂林市文化创意产业陆续涌现, 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 恭城桃花节、兴安桂林米粉节、资源河灯歌节、阳朔渔火节等节庆活动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 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至为关键。近年来桂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 提出打造“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的旅游形象, 目的是希望通过文化和旅游的相互结合促进来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将文学、艺术等文化元素注入到旅游中, 让旅游内涵更加深厚, 更加宽广。为了使单一的山水观光型旅游向文化和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近年来, 桂林充分利用丰富的山水和人文资源, 成功推出了愚自乐园、乐满地休闲度假世界、阳朔西街、桂海碑林石刻文化景区, 靖江王府藩王文化景观, 兴安灵渠古代水利文化景区等一批文化创意品牌。同时, 各级政府重视给予文化创业产业大力支持, 在用地、规划、审批、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通过合作, 共同促进桂林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4.3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桂林文化大事记》、《桂林文化城纪事》、《桂林文化城概况》、《桂林抗战文艺辞典》等研究专着和工具书所提供的重要线索, 利用桂林图书馆所藏抗战时期, 桂林和重庆出版物比较齐全的优势, 利用桂林有关单位所藏中国现代书画大师抗战时期在桂林创作的书法美术作品的优势, 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珍贵展览资料, 在两江四湖等景区营造一些历史文化意味厚重的人文景观, 借助两江四湖这条黄金旅游线路, 推及辐射周边地带, 策划推出李济深旧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救亡日报社旧址、广西省立艺术馆、马君武旧居遗址、李宗仁官邸等这样一条文化城特色浓郁的旅游线路, 努力获取向中外游客传播“桂林文化城”这个金光闪闪的城市品牌的巨大效应。

4.4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 提高桂林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桂林旅游局和文化部门对涉外文化交流工作非常重视, 以办好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为契机, 接待了的美国、英国、奥地利、日本、韩国、土耳其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官员、友人和团体, 建立了良好的互访关系, 提高桂林的旅游的知名度。为了宣传了对桂林山水文化、旅游文化的宣传, 要鼓励和支持桂林市的摄影家、书法家也经常在国外举办相关作品展览, 同时, 利用桂林的山水和和文化资源优势, 依托国际旅游论坛等平台, 举办多种类型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使桂林成为国际旅游教育基地, 进一步推动民间外交。总之, 桂林市文化部门应充分利用和依托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不断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在文化与旅游互动上做足文章, 促进桂林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5 结语

旅游者要感受、体验和欣赏异质文化, 以愉悦心身;旅游地要展示个性魅力, 以吸引游人, 谋求发展创新。现代旅游实质是思想、感情、心灵的互动, 是旅游文化的交流。因而, 桂发展文化旅游, 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增强桂林旅游的竞争力, 是桂林未来的旅游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慧敏.文化创意旅游:城市特色化的转型之路[J].学习与探索, 2010 (4) .

[2]任冠文.提升桂林旅游竞争力的文化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

旅游环境竞争力 篇3

随京津冀一体化落到实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京津冀三地游客的流动性亦会随之增强。保定与京津成掎角之势,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保定市如何在京津冀旅游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现状

国外对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从最初的单一景点旅游资源区域禀赋和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研究逐渐转向了跨区域旅游市场的竞争力研究,并建立了多种旅游竞争力分析的数据模型,认为影响旅游竞争力的因素包括:旅游资源、市场竞争格局、交通条件、促销战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关注旅游技术创新、旅游集群、旅游合作对于旅游竞争力的贡献,用模型进行旅游竞争力评价。

国内研究侧重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万绪才等(2001年)提出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张梦(2007)选取市场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制度竞争力四方面来表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梁明珠,陈小沾(2009)从国际旅游接待人数、旅游者人均消费、国际旅游收入构成和来华旅游入境人数构成4个方面研究了国内旅游竞争力现状;王俊、王琪延(2009)从旅游环境、旅游资源、旅游服务、旅游市场四个层面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张月仇等(2012)对连云港滨海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国内对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中,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集中在市场发展、旅游资源、基础设施、经济基础等方面,本文以此为参考对保定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

三、保定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发展基础薄弱,市场规模较小

2013年保定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759.8万人次,同比增长18.96%;旅游综合收入318.77亿元,同比增长28.81%,增幅较为明显。但保定市旅游综合收入仅为北京的8.6%、天津的14.8%(2013年数据),与京津冀旅游一体化进程发展趋势背道而驰。从客源地结构来看,保定市旅游客源地空间分布以京津冀地区客源为主,空间范围较小。

(二)旅游资源数量较少,单体级别较高

保定有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4A级以上景区10处(其中5A级景区两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69处。保定景区分布集中,旅游资源单体级别较高,与京津两地相比,保定旅游资源体量更大,游客体验更加深刻。尽管与省内其他旅游城市相比4A级景区总量较少,但河北省五家5A级景区有两处位于保定;在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和国家级森林公园方面,保定市仅次于北京,在京津冀范围内位居第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数量较少。

(三)红色旅游特色明显,自然景观较好

保定有自然景观40处,人文古迹28处,现代园林26处,与京津两地相比,在数量和质量上差距很大,但保定市旅游资源呈现出自然景观质量较高,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涞水野三坡景区、安新白洋淀景区为5A级景区,另有冉庄地道战遗址、晋察冀边区旧址、狼牙山五勇士跳崖处、阜平城南庄纪念馆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易县清西陵为世界文化遗产,兼具人文和自然景观功能。

(四)旅游接待能力薄弱,服务有待提升

目前保定市有旅行社326家,与北京9137家、天津775家、秦皇岛895家、承德437家相比,接待能力明显偏弱。旅行社单体规模较小,运营不够规范,单打独斗现象严重,旅行社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酒店接待方面,保定经济型酒店1487家,三星级酒店20家,四星级酒店21家,五星级酒店5家,以经济型酒店为主,高级别酒店少。

(五)主干道交通基础好,支线交通受限

公路交通方面,总长度达2076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30公里,有京昆、京港澳、保津、滨保、保沧、张石、荣乌高速公路等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铁路交通方面,京广高铁和即将开通的津保城际铁路将打通京津保交通圈;航空交通方面,保定周边有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外地游客进入保定十分便利。但与之不匹配的是,未开通由保定到各景区的直达客车,游客来保旅游交通严重受限。

(六)城市形象有待提升,空气污染严重

京津冀的空气污染最为严重,在环保部发布的2014年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保定市空气质量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一;2013年保定市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七位,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空气污染严重直接影响游客出行意愿,对保定市旅游市场开发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城市形象亟需提升。

四、保定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京津冀一体化契机,开发旅游市场

积极融入京津冀旅游一体化进程,协力打造京津保旅游圈,使白洋淀景区、野三坡景区成为保定经济新的增长极。随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展开,交通条件改善,保定市应利用主干道交通优势对外地来京游客进行分流,加强支线交通建设,提高景区可入性,大力挖掘京津两地游客市场,并为保定旅游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推出具有保定特色的优质旅游商品,并深入挖掘游客消费潜力。

(二)走差异化发展战略,打造特色项目

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整合,改善旅游业发展大环境,提高旅游资源品位,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打造精品景区。重点改造市区、白洋淀、野三坡、清西陵等景区,步强化野三坡、白洋淀5A级精品景区项目,提升白石山、狼牙山、清西陵、满城汉墓、天生桥等景区品位。将自然景观、生态旅游作为京津两地旅游的有力补充,大力发展现代化乡村休闲度假旅游。

(三)加强红色旅游特色,提高旅游文化

目前保定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深入,且管理理念滞后,市场秩序混乱,“宰客”现象大范围存在,造成旅游资源浪费。应建立全市自然景点、文物古迹和红色景区综合管理协调机制,突出保定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和本地特色三者结合起来,并大力开发保定传统土特产“保定三宝”和近年来兴起的文玩核桃作为新的发力点。

(四)加强星级酒店建设,提高接待能力

在旅游旺季,景区主要依靠本地农户经营的小旅馆接待外来游客,服务质量不统一且极不规范,对景区形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应积极引进高端酒店入驻保定,并规范小旅馆服务,提高景区接待水平。做好旅行社经营管理监督工作,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改进运营效率,积极建设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引导游客使用在线旅游方式;加强旅行社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五)加强支线交通建设,提高景区可入性

利用主干道交通发达的优势,尽快实现主干道到旅游景区互通,加强主干道周边旅游标识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游客到景区旅游;进一步推进交通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改善道路状况,力争实现4A、5A级景区直达通车;规范景区周边出租车、三轮车市场,治理乱收费现象,改善服务形象;加强停车场建设,培育自驾游市场。

(六)加快环境治理进程,改善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城市旅游的名片,而当前保定作为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显然与旅游产业发展目标严重背离。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推进,环保一体化已经作为重中之重列入国家战略规划,保定本地应积极融入到环保一体化进程中来,大胆揭露问题,并下大力度解决造成空气污染的工业因素、农业因素、居民因素,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五、总结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保定旅游产业发展,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保定经济水平提高。随京津冀一体化规划的出台,保定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交通情况亦得到进一步改善。如何搞好旅游规划与开发,有效利用游客分流,挖掘旅游市场,将成为保定旅游未来发展重点解决的问题。

旅游环境竞争力 篇4

山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 将旅游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 明确指出, 要“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加大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力度, 发掘三晋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省内知名旅游品牌, 要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产品。为此, 深度剖析省内旅游文化产品竞争力, 对提升旅游品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发挥山西省旅游产品集群效应, 提高山西省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

山西省城市旅游景点概述

常言道:十年中国看深圳, 百年中国看上海, 千年中国看西安, 五千年中国看山西。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 毗邻太行山, 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文景象, 造就了特殊的旅游文化资源, 各城市旅游产品也各具特色。

山西省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历史悠久的古庙遗址、名闻世界的文化古城等, 共同构筑了山西独特的旅游资源。但是, 各市由于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的不同, 优质旅游资源也略有差异。

近年来, 晋中市旅游产业在山西省旅游文化产业中, 发展态势良好。2014 年, 该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031万人次, 同比增长20.36%。旅游总收入408 亿元, 位居全省第二, 同比增长32.9%。 (数据来源:《晋中市旅游产业2014 年实现五个全省第一 》http://jjsx.china.com.cn/lm83/2015/303410.htm) 2015 年底, 该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 分别突破5000 万人次、500 亿元。下面以晋中市晋商大院旅游为例, 分析山西省城市旅游竞争力。

晋商大院旅游发展现状及分析

在山西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中, 发展势头较强劲的当属晋商大院。晋商大院, 是指山西省境内的一系列汉族民居。目前, 现存的山西大院大小1300 多处, 其中尤以明清年间山西商贾兴建的富丽堂皇的深宅大院———晋商大院最为著名。

晋商, 明清时期显赫一时的商业传奇, 不仅在近代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对当代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晋商大院旅游资源以20 世纪90 年代乔家大院 (祁县) 为开端, 先后开发了渠家 (祁县) 、曹家 (太谷县) 、王家 (灵石县) 、何家 (祁县) 、常家 (榆次) 大院, 这些独具特色的大院主要分布在山西省晋中市。早转型、早受益, 为晋中市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之余, 也为以后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下采取SWOT分析法, 对晋商大院旅游进行分析。

1.优势 (Strengths)

(1) 交通便捷。晋中市地处山西省中东部, 紧邻省城太原, 分别与长治市、临汾市、阳泉市和吕梁市相交, 是省内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航运便捷:晋中市毗邻太原, 与太原市武宿国际机场距离不足20 公里, 车程仅半小时;铁路运输畅通无阻:晋中站 (高铁) 已于2014 年7 月1 日运行通车, 以“晋中号”命名的大西高铁途径该站, 并在晋中市设立6 个站点, 分别是晋中 (榆次) 站、太谷西站、祁县东站、平遥东站、介休东站、灵石东站, 大大方便了游客来晋商大院旅游;公路运输四通八达:2014 年, 晋中市旅游局陆续开通从太原和周边地市直达平遥古城、祁县古城、王家大院等景区 (点) 的十五条线路, 目前已有十条线路通车。晋中旅游专线1 号线、2 号线在汽车客运总站通车。另外, 国道108 贯穿晋中市县, 晋商大院大多分布于晋中市辖区榆次区以及西南方向的太谷县、祁县和灵石县, 距离榆次区最近的常家大院仅25 公里, 最远的灵石县王家大院也不到150 公里, 驾车当天即可来回。便利的交通解决了省内外游客出行难题, 提升了来晋旅游的可能性。

(2) 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的独有性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灿烂辉煌的晋商精神为大院旅游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晋商, 是明清年间山西商人的统称, 与徽商、潮商并称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商帮”, 以经营旱烟、茶叶、盐业、票号为主, 特别是票号, 被看作是近代金融业的起源。晋商大院以晋商文化为依托, 既是山西商人为子孙后代建造的家园, 又是其商业帝国鼎盛一时的物化遗迹。晋商大院的院主人们继承和发扬了先人优良的经商理念,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 以博大的胸怀, 高瞻远瞩的经营眼光, 在动荡的历史长河中, 顽强不息的经营。晋商精神的诚信、谨慎, 不仅为家族事业集聚了大量的财富, 更对当代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如何将晋商大院所蕴含的文化优势转化经济优势, 是大院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2.劣势 (Weaknesses)

(1) 旅游产品类似, 缺乏个性。晋商大院在建造风格上各具特色:乔家大院呈现城堡式建造, 在选址和建造上大致为“囍”结构;渠家大院的木质牌楼、包厢式戏院等建筑, 在装饰上更具书香气息;曹家大院以三多堂为主体, 整体呈现篆书的“寿”字形;王家大院建造在山坡上, 呈现坡度递进式庭院结构;何家大院甬道深邃, 将车马大院与住宅楼院一分为二;常家大院则为庄园式建筑, 较前几处大院相比, 显得更为开阔。虽然各个大院在建造上风格迥异, 但作为旅游产品而言, 同质化情况比较严重, 游客在大院旅游中, 除了看房子, 还是看房子。对游客而言, 缺乏新意的旅游体验, 大大降低了游客的参与热情。

(2) 景点门票经济现象严重。晋商大院旅游收入中, 门票经济现象严重。2014 年, 晋中全市旅游总收入达401 亿元, 占全省旅游收入的八分之一, 而全市门票收入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数据来源:《聆听晋中旅游“攻坚交响曲” (上) 》http://jzly.gov.cn/index.php?a=shows&catid=101&id=533) 这与景点粗放式经营开发不无关系。在大院旅游过程中, 游客走马观花式听导游讲解, 虽然可以近距离感受大院建造时期山西商人富庶的生活, 严谨的经商哲学, 但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晋商大院旅游产品在“食、住、行、游、购、娱”方面, 还有待深入开发。与山西省内其他旅游景点相比较, 产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上, 晋商大院都相对落后。以同为晋中市著名旅游景点的平遥古城为例, 自1997 年获批成为旅游景点之后, 不断深入开发旅游项目, 2001 年由各级地方政府共同举办的“平遥古城国际摄影展”, 至今已举办15 届, 历届展览吸引国内外摄影爱好者前来参展, 借助文化的交流, 不仅增加了当地旅游经济的收入, 更推动了晋商文化走向世界的脚步;2013 年, 大型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在平遥古城剧院正式公演, 为旅游景点收入增加了新的增长点。而晋商大院旅游除门票收入外, 几乎再无有影响力的其他“游、购、娱”项目。由此可见, 加强“游、购、娱”等方面的项目投资建设, 既有利于丰富晋商大院景区的游客体验, 提高景区经济收入, 更有利于增强晋商文化感染力, 提升景点吸引力。

(3) 景区管理欠规范。晋商大院大部分坐落在晋中市县城, 在景区周边设施、住宿、导游服务方面还存在短板。以乔家大院周边设施为例, 景区周边设施是属地管理, 并不属于景区直接管辖范围, 但却与游客旅游体验必不可分。在其景点周边, 缺乏景区整体规划, 周边兜售纪念品的地摊小贩、沿街吆喝的餐饮老板与独具文化特色的乔家大院放到一起, 显得格格不入。这与景区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乔家大院坐落在祁县乔家堡村, 景点的发展使得周边居民占尽发展优势, 同时也使得村落文化浸入到乔家大院的旅游发展中, 成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 大院旅游更要着眼全局, 加强景区周边整体规划。

3.机会 (Opportunities)

(1) 旅游文化产业肩负经济转型的重任。2015 年被视为是晋中市的“旅游发展攻坚年”, 并在《加快推进全市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实施意见》中, 力求在“十三五”期间, 把旅游业打造成千亿产业。晋中市委、市政府不仅着眼景区现代化发展, 坚持“管委会+ 公司化”发展道路, 打造集团化、品牌化旅游产品, 从细节入手, 把打通“最后一公里”, 整顿景区周边设施作为工作的重点, 以方便游客出入景区, 改善游客对于旅游产品的印象, 增强游客旅游体验。借着晋中市经济转型, 着重发展旅游业的东风, 晋商大院旅游作为晋中旅游发展的排头兵, 也将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2) 运用新型营销方式宣传推广。2015 年, 晋中市确立旅游文化产业“全方位一体化精准营销”科学理念, 在上海、西安、郑州、武汉等地的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和公交站台上, 大力宣传“晋商故里”, 使晋商形象深入人心。此外, 晋中市委、市政府还大力借助电视和互联网平台, 拍摄旅游形象片、微电影, 在晋中旅游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 宣传推广晋中市旅游资源。

(3) 短途游潜力大。截至2014 年, 晋中市人口达330多万, 再加上山西省高校新区的建设及搬迁, 10 所高校师生总数约为11.51 万人, 其中学生人数规模11.39 万人。大学在校生经济能力有限, 但课余时间较多, 为晋中市短途旅游带来新的潜力。此外, 2015 年底, 晋中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做出决定, 从2016 年开始, 晋中市部分单位实行“2.5 天”弹性周末休假政策, 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民举家短途旅行的可能性, 为晋中市旅游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4.挑战 (Threats)

晋商在我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内, 以团结协作、互帮互助闻名, 不仅以地域形成了商帮, 增强了同地域商人抵抗风险的能力, 而且随着经营业务的扩展, 逐渐形成了以票号制和股份制的群体组织。群体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晋商精神。

山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 文化底蕴深厚。除晋商大院以外, 还具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宗庙神像、保存完整的古城遗址、艰苦卓绝的红色革命旧址等旅游景点。各地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也不尽相同。从地域上看, 北有粗犷硬气的雁北关塞文化, 中部以晋商文化为代表, 南部则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以农耕文化为主;从文化的种类上看, 有恢弘大气的云冈石窟艺术典范, 有源远流长的五台山佛教文化, 有忠孝双全的历史名人。如何整合这些丰富文化资源, 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成为晋商大院旅游的新挑战。

综上所述, 晋商大院旅游, 既有明显的优势, 也有很多丞待解决的问题;既要抓紧发展契机, 又要在全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中保持领先优势地位;既要避免过度开发的短期效应, 又要保护晋商大院遗址, 走科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广海, 李雪.国内外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28-32.

[2]刘慧.晋商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探析——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4 (4) :154-160.

[3]毛彦斌, 张晓梅.晋商文化旅游地的空间竞合分析[J].品牌 (下半月) , 2015 (8) :261, 263.

旅游企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篇5

一、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竞争力最直接地表现为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能从中获得自身发展或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更有效”是指以更低的价格或消费者更满意的质量持续地生产和销售产品;“自身发展”是指企业能够实现经济上长期的良性循环,成为长久生存和不断壮大的企业。众多学者认为: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在适应、协调和驾驭外部环境的过程中,通过企业战略构建、管理、生产、销售等方面表现出比竞争对手更为出色的优势,进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所谓旅游企业竞争力就是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与同行相比,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能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的能力。

二、旅游企业竞争力的特征

竞争力的内涵以及行业特性决定了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 用户价值性。

企业内各种资源和能力的价值或优势最终都必须要通过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而得到实现,而顾客是否喜欢购买产品主要取决于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产品或服务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拥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与同行相比,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使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度。

2. 系统性。

旅游企业竞争力不是几种资源和几种能力简单叠加形成的,而是各种资源、各种能力以及各种支持性因素形成的合力。不同旅游企业的竞争力的构成因素会有所差异,但一定是各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是企业系统优化的结果。

3. 相对性。

旅游企业竞争力的相对性概念即竞争力只能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间范围内而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效性。

4. 动态性。

由于旅游企业所依赖的资源和环境时刻会发生变化,构成竞争力的知识性因素、信息、技术等也处在更新状态,这些都会导致某一个或某一地区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变化,或是增强或是减弱。

5. 独特性。

旅游企业竞争力的独特性是由构成竞争力各因素的差异引起的。竞争力依附予一定的环境,沉淀在特定的企业文化中,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是同行其他竞争者在短期内无法模仿或复制的。

三、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构成

旅游企业竞争力都包括哪些因素,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这里要引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进行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于1871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所有的国家可以拥有相同的技术,但要素禀赋不同,如土地、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可见比较优势主要考虑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而竞争优势则关注企业长期有效地运用资源的能力。拥有较多资源的企业可以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并不是说拥有较少资源的旅游企业就没有竞争力。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持续的竞争,较强的竞争力以较强的运营能力为保证,包括经营能力和发展能力。另外,资源的利用能力对长期竞争力的保持和提升也至关重要。

旅游企业竞争力首先以企业所拥有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无形资产等资源禀赋为基础,具体包括资金、设备、资产等物质资源;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优秀的管理团队等人力资源;以及企业的文化、制度、品牌、荣誉、社会关系等无形资产。

经营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它是企业对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生产出产品并获得利润的能力。具体包括战略能力、营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在竞争环境中的企业还必须有一定的发展能力,也就是企业在所禀赋的资源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能力。具体的因素包括人才培训、创新能力等。

发展能力和经营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发展能力自然会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经营能力的提升不仅是发展能力的体现,同时它带来的成果和在经营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又会促成发展能力的提升。不同旅游企业的区域环境显然不同,环境是企业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载体,其差异会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区域环境主要因素包括目的地资源丰度、配套设施、社会经济、人力资源供给、政府政策等。

资源禀赋、区域环境、经营能力和发展能力四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形成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四、旅游企业竞争力的评价

1. 研究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的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沙丁(T.L.Sat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特别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在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科学地进行决策分析的数学方法,具有可信、灵活而又实用的特点。AHP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将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4]。

根据系统的特点和基本原则,对各层次的因素分别进行对比分析,运用1-9比率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用求解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以及特征向量的方法得到各因素的相对权重;最终通过计算最低层各方案相对于最高层即最佳方案的相对权重值,得到方案的优劣排序[5]。

分析评价的基本步骤为:⑴建立层次结构模型;⑵构建判断矩阵;⑶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⑷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本文在求出各层次的权重之后,根据旅游企业各评价指标的实际数值,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通过加权求和,即各自乘以自己的权重,他们的乘积之和便是上一层指标的竞争力分值,从而最终求得总目标即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分值。

2. 数据处理与标准化

在确定指标体系之后,对各指标的数据进行处理便是量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现存的数据进行处理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一些明显不合理的数据应予以删除,并对缺失的数据进行补充和预测;二是由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为了消除由于不同的量纲所带来的非加和性,需要对整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这里采用Zij=(U-U0)/S这一公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也就是数据的标准化。其中U0为均值,S为标准差。

3. 旅游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框架

结合旅游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和旅游企业指标的特性,在构建竞争力指标体系框架时如此选取指标:资源禀赋要素,以总资产代表物质资源,以高管人才的数量来代表人力资源,以无形资产总值度量无形资产;在经营能力方面,以净资产收益率代表战略能力,以净利润代表营销能力,以管理费用代表组织协调能力;在发展能力方面,由于人才培训和创新能力的数据不便得来,这里以净资产增长率来代表发展能力;在区域环境方面,以知名旅行社数量来代表目的地资源丰度(这里所指的知名旅行社是指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的旅行社,而不用景点数来代表是考虑景点有等级之分,因此不具有代表性),以年末道路铺装面积来代表配套设施,以年GDP来代表社会经济,以是否主导产业来代表政府政策(如果是主导产业则赋值1,如果不是主导产业则赋值0),以每旅行社占高校人数来代表人力资源供给(这里以地级市为单位,用该市高校的在校生人数除以该市知名旅行社数便得每旅行社占高校人数)。

4. 旅游企业竞争力评价(AHP)实证分析

根据旅游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AHP方法原理,通过制作调查问卷、构造判断矩阵,选取了十家上市旅游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有关数据来自证券之星网站以及同花顺交易软件等)。

经过调查问卷,数理统计和修正,便得到判断矩阵,再利用方根法求得权重和一致性检验系数,可得到各层因素的权重为:

四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015,0.069,0.005,0.0145,它们都小于0.1,也就是说这四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具体计算过程和判断矩阵数值详见附录1和附录2。

对选取的十家旅游企业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计算,求得各构成因素和企业竞争力的得分如下表:

数据来源:本人整理

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竞争力最强的公司依次是华侨城A、中青旅以及首旅股份等;资源禀赋最丰富的公司依次是华侨城A、中青旅和首旅股份;经营能力最强的公司依次是黄山旅游、华侨城A以及首旅股份等;而发展潜力最大的公司依次是华侨城A、中青旅和首旅股份;而北京旅游、首旅股份、中青旅以及西安旅游等在区域环境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华侨城A的竞争力更大程度上来自于丰富的内部资源以及发展能力,而在中青旅的竞争力则依赖于公司良好的区域环境以及公司的发展能力。

五、建议

用AHP方法来评价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分析结果更加客观、准确。针对上述评价结果,对旅游企业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本人提出如下建议:

1.在影响竞争力的各因素中,影响系数最大的是经营能力,其权重为0.548,突显了加强经营能力的重要性。在经营能力层中,战略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权重分别为0.458和0.416,这也为企业指明了在加强经营能力时应该侧重的方面。因此,为增强企业战略能力,旅游企业应当做好环境的分析与预测,充分认识到环境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学习和掌握决策的原理方法,制定科学的企业战略以使企业有明晰的目标和价值观,同时建立起业绩控制与评价机制以确保战略的实施。

2.各企业要根据内部资源、区域环境等的优越程度,通过提高经营能力充分发挥内外部的资源优势;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等,提高公司的发展潜力,保证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整体提高公司的企业竞争力。如中青旅和首旅股份两家企业无论是内部资源禀赋、经营能力还是发展能力以及区域环境等所有的监测数据均为正数,保证了公司良好的总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于永海.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冷思考.集团经济研究[J].2007(27):138

[2]刘小铁,欧阳康.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当代财经[J].2003(11):85

[3]邵金萍.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生产力研究[J].2006(12):101

[4]韩伯棠.管理运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65-373

论“七提”乡村旅游竞争力 篇6

一、延续乡村性, 提升产品吸引力

世界经合组织在1994年就指出,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卖点。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者是广大城市居民, 在现有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 一定要强调并突出其乡村性, 避免新农村建设当中的盲目城市化和商业化, 具体可考虑如下做法。

㈠与历史民俗相结合, 走历史性旅游产品路线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中, 这类资源较多, 但随着外来旅游者特别是发达地区旅游者的大量进入, 原有文化受到侵蚀, 很多地区在开展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 一味追求光鲜、标准化和现代化, 丢弃了乡村原有风貌和丰富的民族特色, 乡村性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在上述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中, 一定要注意引导和激发原住民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认同性与自豪感, 形成自发保护的内在动力和永久机制, 从而使优秀文化不断延续;同时一定要制定高水平的规划和项目策划, 重点挖掘原生态古村落、民族村寨和民俗风情的文化内涵、民族风俗以及生产生活特色, 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方式, 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专题性文化, 进而组合成各种独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

㈡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走生态旅游产品路线各级政府及广大农村地区要树立“环境兴旅”、“生态兴旅”的观念, 引导当地居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结合当地乡村资源特色及分布情况, 先规划、后开发, 形成像成都三圣花乡景区一样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产品, 甚至一些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地区还可以与科普教育相结合, 形成“生态环境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

㈢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走现代农业旅游产品路线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种高水平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仿真技术等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各地形成了很多规模不等的农博园、现代农场等, 虽然这些是当前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基本停留在农业观光的层次上。因此广大农村地区可以在上述资源的基础上, 进一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突出高科技的展示、模拟和演示, 强调产品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现代农业旅游产品路线。

㈣与休闲度假相结合, 走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路线2008年我国人均GDP约为3313美元, 这意味着中国居民的旅游消费将从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同时2008年开始实施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和《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带来的居民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变动, 有车族的不断壮大和广大旅游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 乡村休闲游日渐成为乡村旅游市场的新热点。但相关产品却依然停留在采摘、垂钓、野味品尝等简单层次上, 远滞后于需求。在这类产品开发中, 可以借鉴国外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经验, 在产品特色上更加突出休闲度假主题, 服务内容以康体、休闲、娱乐为主, 产品表现形式更加强调创新、互动以及知识性, 具体可以开发两大类型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休闲娱乐型产品和康体疗养型产品。前者主要是指在现有“农家乐”、“渔家乐”的基础上, 开发更多的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表现形式新颖的休闲娱乐项目, 以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后者则是以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基础, 开发诸如理疗、森林、温泉等以医疗保健功能为特色的旅游服务项目。

二、本地化和纵深化的产业链, 提升凝聚力

所谓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 是指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 强调利用农村本地资源包括各种原材料和人力资源等, 以旅游业为龙头, 优化配置相关产业, 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 避免乡村旅游经营的飞地化。实现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 一方面旅游产品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构成了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的各行业要协调发展, 即乡村旅游本身要要素齐全, 否则将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而这正是当前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所欠缺的。因此, 当务之急是培育本地旅游企业, 在不断完善当地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的基础上, 优化产业链内部的行业结构、数量结构和质量结构, 确保产业链条上每一环节都能保质保量地提供产品。另一方面, 为使产业链不断向纵深化发展, 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使乡村旅游与大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构成大产业链。

三、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提升接待力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方面远滞后于城市,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接待规模和水平。因此我们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指导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完善政策、整合资源、优化环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鼓励社会广泛参与, 不断推进旅游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经营的市场化和管理的社会化。同时坚持重点突破、协调推进, 以解决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重点, 带动生态建设、交通设施、社会事业、服务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全面突破, 争取多方位、多角度完善以交通、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环境建设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持久竞争力。

四、教育培训与人才引进, 提升支撑力

要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服务质量是关键, 这一方面要加强硬环境建设, 另一方面则要强调旅游软环境的建设,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 注重当地各个层次的人才教育与培训。当前, 对于高素质、高水平的地方旅游行政人员、乡村旅游经理人, 可以考虑以各种优惠条件引进人才;而对于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服务者则应该考虑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和培训。而针对当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现状, 在人才引进和教育培养方面必须要拓宽思路, 灵活采取各种措施, 调动各方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对于乡村旅游人才引进与教育培训, 政府要高度重视, 要认真贯彻《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 制定相关的人才政策。如浙江省旅游标准化委员会推出《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的标准, 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有了行业标准。

二是对乡村旅游的当地经营者和服务人员要重点从两个方面培训:其一是对村民观念转变的引导。可以通过组织参观学习, 或者请专家来评估、评价和指导, 或邀请专家来乡村面授培训, 增强农民的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二是对村民进行旅游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这既可以由政府通过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统筹安排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来实现, 也可以由相关旅游企业来进行。为调动企业培训的积极性, 应通过各种优惠政策 (税收减免、定额补贴、技术扶持等) 鼓励和支持各类旅游企业做好从业农民的岗前、岗中和岗后培训工作, 提高其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三是对于乡村旅游规划人才、乡村旅游管理人才、乡村旅游经营人才等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可以通过与旅游院校合作来完成。一方面旅游院校可以开展“订单教育”, 为农村培养“留得住, 用得上”的乡土旅游人才;另一方面,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可分期分批地到院校进行系统培训。

五、加强精品工程, 打造品牌力

有关专家认为, 我国的乡村旅游资源, 无论是从民居建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还是自然山水、田园风光, 都极其独特而丰富, 但却缺少与国际接规、各具特色的世界级精品。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乡村旅游大多数属于“农家乐”旅游, 产品比较单一、服务粗放, 发展还很初级。因此, 多打造精品项目和精品线路成为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为此首先要突破现有浅层次的乡村观光游, 实施差异化的产品开发战略, 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健身旅游相结合, 突出体验性, 推出丰富多彩的专题旅游, 以特色促品牌建设。其次, 要切实加强广大乡村地区的硬环境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 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多种措施,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投资的积极性。再次, 要不断进行乡村旅游软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除了上文谈到的人才引进与教育培训外, 还需要制定专门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 对乡村旅游服务进行规范。

六、整体联合推进, 提升营销力

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欧洲等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发展机制, 建立区域合作组织, 形成统一协调的利益市场。如近年来, 黄山市发起成立了跨省区域间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 举办了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 进行统一的营销活动, 努力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品牌。另一方面, 由于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来自于有着较高上网率的城市居民, 通过网络营销既可以对乡村旅游品牌及其产品进行宣传推介、建立客户关系, 又可以通过建立客房预定中心, 对乡村餐饮、旅馆进行营销, 以方便游客选择和预定。其次, 在广告宣传这一块, 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 由于电视成本过高, 可以考虑采取户外广告的形式, 如候车亭广告、机场及高速公路广告牌、楼顶广告、灯箱广告、车体广告等, 这些都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乡村旅游形象, 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另外, 由于旅游地形象是一种公共产品, 政府应在乡村旅游整合营销中发挥重要作用。

七、社区景区参与, 提升乡和谐力

由于对村落维护、农村社区整体发展、乡村环境保护、利益分配等问题缺乏总体考虑和部署, 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 出现了很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不和谐音符。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乡村旅游管理体制, 制定社区参与机制和利益相关者的分配模式, 加强社区景区的参与, 引导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㈠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协调各方利益政府作为公共旅游资源的最大权利人, 可以和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一起制定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在规划中认真分析各方的利益诉求, 合理分配资源, 系统规范各方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发挥, 可以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合理规制, 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个公平、有序和健康的市场环境;政府可以联合其它相关组织, 编制出台乡村旅游管理办法逐步实现乡村旅游社区景区参与的规范化管理。

㈡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由于各利益相关者为取得更大的自身利益, 会采取很多非理性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 因此当地政府、社区管理机构必须从维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角度出发, 建立行之有效的行为监控机制, 将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至于合理的制度与规范的约束之下, 减少由于各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外部性而带来的众多负面影响。

国内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 篇7

1旅游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对于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从研究层次上来看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竞争力及城市旅游竞争力两个方面。温碧燕等[1]认为区域旅游竞争力是由资源禀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不同区域间旅游产业水平的差异性,其兼有产业竞争力及区域竞争力的属性。盛见[2]指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由潜在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外生及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四个部分构成。关于城市旅游竞争力,苏伟忠等[3]指出表层的旅游产品竞争力、操作层的旅游企业竞争力和内因层的旅游生产要素竞争力是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三个表现层次。刘素平,等[4]认为 “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城市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企业和城市宏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通过在旅游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发展能力。具体表现为旅游市场的占有能力和旅游生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学科分布分析

以 “旅游竞争力”为关键词,对2001—2015年的相关文献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搜索,并对其学科分部频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来自旅游类学科期刊的文献最多,占据75% 的比例,从经济与管理角度出发的研究占据了15% 的比例,可以看出,对于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从旅游及经济管理的角度出发。另外,由表1可知,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有强大的理论支撑,涉及了多个学科领域,除了旅游与宏观经济管理外,还包括了资源科学、市场研究与信息、数学、 文化、体育、林业等,其中单从经济角度出发的研究就包括了贸易经济、农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可知旅游竞争力研究设计的学科及其广泛,包含了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

3研究方法分析

关于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种,其中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 ( AHP) ,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熵权法TOPSIS法等。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专家打分法曾一度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钟爱,被广泛用于对旅游竞争力的评价,如苏伟忠[1]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北京、 南京、西安与郑州四个文明古都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陈晓等[5]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环渤海区域滨海城市之间的旅游差异进行了研究。郭佳等[6]采用层次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各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张争胜等[7]采用该方法对广东省各地级市的旅游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文艳等[8]采用熵权TOPSIS法对西部各省的旅游产业差异进行了评价。

4旅游竞争力提升对策分析

周常春等[9]针对肇庆市旅游产业指出该市应提升其城市形象,完善基础设施。王琪延等[10]指出以城市群为载体的区域产业整合是当今旅游产业的发展路线,城市间旅游产业分工与整合是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必然趋势。汪德根[11]指出城市应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通过与周围城市共同发展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马晓龙等[12]认为,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要注重各要素的均衡协调发展,不能片面强调某一项指标。闫翠丽等[13]对中原经济区30个省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因子分析,对各个不同层次城市提升旅游竞争力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指出旅游竞争力强的城市应注重旅游环境的改善,旅游竞争力较强的城市应把重点放在把更多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旅游资源上,而旅游竞争力较弱的城市就需要在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及人才供给等方面都需要作出努力。

5结论

上一篇:纪实摄影的界定下一篇:单板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