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板软件

2024-07-05

单板软件(精选6篇)

单板软件 篇1

0 引言

目前,在移动通信领域,从2G,3G到4G,无线技术正变得越来越丰富,技术发展的脚步催生了网络融合的趋势。伴随着无线业务的丰富多彩,移动通讯网络面临语音通信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移动数据业务在运营商收到结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传统GSM运营商需要通过部署3G网络才能有效提升网络移动数据业务支持能力,进而提升全网的综合竞争力。

在运营商拥有的网络制式、业务应用日趋复杂的今天,在融合平台上提供多技术、全业务的支持,正在成为一种现实需要,也是未来产品演进的一个方向。

1 一种典型无线基站

SDR软基站(Software Defined Radio,即软件无线电)采用了模块化、平台化设计理念,整个基站分为基带模块和射频模块两部分,两者通过光纤互连。SDR软基站射频模块采用了宽带多载波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在连续20MHz频带范围内通过软件配置同时支持多种制式,同时完成对多制式射频信号的收发处理。SDR软基站基带模块则采用了统一的MicroTCA平台架构设计,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模块化、扩展能力强的突出特点,同样可满足多种制式的基带信号处理。

1.1 无线基站的硬件架构

此无线基站包括控制与时钟板、网络交换板、基带处理板、现场告警板、现场告警扩展板、STM-1网络接口板、电源模块和风扇模块。主要硬件如图1所示。

1.1.1 控制与时钟板CC

CC是主控单板,也就是文章中要描述加载流程的对象,其支持主备功能;支持GPS,提供系统时钟和射频基准时钟;提供16条E1/T1,E1/T1线从背板连接到SA;支持一个GE以太网接口(光口、电口二选一);GE以太网交换,提供信令流和媒体流交换平面;机框管理功能;时钟扩展接口(IEEE1588);通讯扩展接口(使用本地维护接口)。

1.1.2 网络交换板FS

FS是受控单板,其主要功能是完成IQ交换功能,每个FS 出4个光口用于级联,满足基带池堆叠的需要,且交换网支持主备。

1.1.3 基带处理板BP

BP是受控单板,其主要完成如下功能: 9载波8天线的IQ数据的处理,支持3路2.5G、1.25G自适应光接口。

1.1.4 现场告警板SA

SA是受控单板,其主要完成如下功能:支持9路轴流风机风扇监控(告警、调试、转速上报);通过UART与机柜内主控板CC进行通信;为外挂的监控设备提供扩展的全双工RS232与RS485通信通道各1路;对外输出6对开关输入量,与2对双向开关输出量;1路温度传感器接口;提供8路E1/T1接口和保护;IPMI的管理接口。

1.1.5 现场告警扩展板SE

SE为受控单板,其可扩展实现如下功能:8路E1/T1接口和保护;对外输出6对开关输入量,与2对双向开关输出量。

1.1.6 电源模块PM

PM为受控单板,系统支持两个电源模块互为备份,一个电源模块输出功率300W。

1.1.7 风扇模块FA

FA为受控单板,其主要提供如下功能:提供风扇控制的接口和功能;提供一个温度传感器,供SA检测进风口温度;提供风扇插箱LED状态显示。

1.2 主控单板的相关配置

1.2.1 主控单板Flash目录树

Flash下种目录及文件介绍:

ROOT/:Flash根目录

RUN/:运行目录,里面存储运行版本(RunCpu、RunFpga)、激活版本(ActiveCpu、ActiveFpga)和运行配置文件(Config.ini)

RunCpu:Cpu软件的运行版本

RunFpga:Fpga软件的运行版本

Config.ini:运行配置文件

ActiveCpu:Cpu软件的激活版本

ActiveFpga:Fpga软件的激活版本

BACKUP/:备用目录,里面储存备用版本(BackupCpu、BackFpga)和备用配置文件(BackupConfig.ini)

BackupCpu:Cpu软件的备用版本

BackupFpga:Fpga软件的备用版本

BackupConfig.ini:备用配置文件

PATH1/:软件规格包目录1,里面储存规格包中的软件版本及数据库目录DATA/

PATH2/:软件规格包目录2,里面储存规格包中的软件版本及数据库目录DATA/

PATH1(2)/DATA/:规格包的数据库目录,储存数据库文件

FW/:固件规格包目录,里面储存固件规格中的固件版本

TMP/:VMP操作文件,主要是用来跟后台交互

1.2.2 主控单板配置文件

config.ini文件:

字段意义:

rs(runstatus):版本加载状态

rp(runptah):规格包运行目录

cc(crccheck):是否需要进行CRC校验

ab(autoback):是否支持自动回退

字符意义:

NS(NORMAL_STATUS):单板应以正式方式启动

AS(ACTIVE_STATUS):单板应以激活方式启动

RS(ROLLBACK_STATUS):单板应以回滚方式启动

US(UPGRADE_STATUS):单板应以升级方式启动

PATH1:运行规格包目录为PATH1

PATH2:运行规格包目录为PATH2

CRC_OK:需要进行CRC校验

CRC_NO:不需要进行CRC校验

AUTOBACK_OK:需要进行自动回滚

AUTOBACK_NO:不需要进行自动回滚

SoftwareInfo.info文件:

字段意义:

version:软件的版本号

filelength:软件的文件长度

filename:软件的文件名字

crcvalue:软件的文件CRC值

字符意义:

LR.info(LoadResultInfo.info)文件:

字段意义:

fn(filename):加载的文件的文件名

lr(loadresult):加载结果

字符意义:

LR_S(LR_SUCCESS):加载成功

LR_F(LR_FILELOST):文件不存在

LR_L(LR_LENGTHERROR):文件长度不正确

LR_V(LR_VERSIONERROR):文件版本号不一致

LR_C(LR_CRCERROR):文件CRC校验出错

2 软件加载流程

CPU软件和FPGA软件是主控单板运行必须的两种软件,先是CPU软件进行加载上电,然后再有上电了的CPU软件来加载FPGA软件。

为了保证CPU软件与FPGA软件的兼容性,CPU软件一般与FPGA软件是要匹配的,所以CPU软件和FPGA是要成套的出现。

主控单板Flash上有共三套匹配的CPU和FPGA软件,分别为RunCpu,RunFpga,ActiveCpu,ActiveFpga,BackupCpu,BackupFpga。RunCpu和RunFpga是正常运行版本,ActiveCpu和ActiveFpga是激活版本,BackupCpu和BackupFpga是正常运行版本的备份,与正常运行版本完全一致,当正常运行版本出现异常时,会运行备份的版本。

2.1 CPU软件加载流程

(1)正常流程

①单板主控板加电。

②读取Flash中的配置文件config.ini,获取版本加载状态标识runstatus、规格包运行目录标识runptah、是否需要进行CRC校验标识crccheck、是否支持自动回退标识autoback。

③令loadtime = 1,根据版本加载状态标识runstatus来确定要加载的文件的名称以及确定是否需要更改config.ini。

如果版本加载状态标识runstatus = NORMAL_STATUS ,则令待加载版本文件名filenametemp = RunCpu。

如果版本加载状态标识runstatus = ACTIVE_STATUS,则令runstatus = UPGRADE_STATUS,并更新配置文件config.ini,令待加载版本文件名filenametemp = ActiveCpu。

如果版本加载状态标识runstatus = UPGRADE_STATUS,则runstatus = ROLLBACK_STATUS,并更新配置文件config.ini,并且令待加载版本文件名filenametemp = RunCpu。

如果版本加载状态标识runstatus = ROLLBACK_STATUS,则令待加载版本文件名filenametemp = RunCpu。

④读取Flash中的配置文件SW.info,获取文件名称filename为filenametemp的文件的版本号version、文件长度filelength、文件的CRC校验值crcvalue,并令加载结果loadresult = LR_SUCCESS。

⑤检查文件filenametemp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则令加载结果loadresult = LR_FILELOST,并更新加载结果文件LoadResult.info。

⑥检查文件filenametemp版本号version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则令加载结果loadresult = LR_VERSIONERROR,然后跳到(2)中的①步。

⑦检查文件filenametemp长度filelength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则令加载结果loadresult = LR_LENGTHERROR,然后跳到第(10)步。

⑧如果需要对文件进行CRC校验,则对文件filenametemp进行CRC校验,如果校验出错,则令加载结果loadresult = LR_CRCERROR,然后跳到第(2)中的①步。

⑨文件检查结束,加载文件。

(2)异常流程

①将第loadtime次的加载结果loadresult和加载的版本的文件名filenametemp更新至loadresult.info。

②如果版本加载状态标识runstatus = NORMAL_STATUS,则跳到第(2)中的⑤步。

③如果版本加载状态标识runstatus = UPGRADE_STATUS,则跳到第(2)中的⑥步。

④重新启动,此次加载结束。

⑤如果autoback = AUTOBACK_OK,则令filenametemp = ActiveCpu,loadtime = 2,否则令filenametemp = BackupCpu,loadtime = 2,然后跳到第(1)中的⑤步。

⑥令filenametemp = ActiveCpu,loadtime = 2,然后跳到第(1)中的⑤步。

(3)流程图

CPU软件加载流程如图2所示。

2.2 FPGA软件加载流程

(1)正常流程

①读取Flash中的配置文件loadresult.info,获取最后一次加载Cpu的文件的文件名filenametemp及加载结果loadresult。

如果加载的Cpu版本文件名为RunCpu,则令filenametemp = RunFpga。

如果加载的Cpu版本文件名为BackupCpu,则令filenametemp = BackupFpga。

如果加载的Cpu版本文件名为ActiveCpu,则令filenametemp = ActiveFpga。

②读取Flash中的配置文件SW.info,获取文件名称filename为filenametemp的文件的版本号version、文件长度filelength、文件的CRC校验值crcvalue,并令加载结果loadresult = LR_SUCCESS,跳到第⑦步。

③检查文件filenametemp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则令加载结果loadresult = LR_FILELOST,然后跳到第(2)中的①步。

④检查文件filenametemp版本号version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则令加载结果loadresult = LR_VERSIONERROR,然后跳到第(2)中的①步。

⑤检查文件filenametemp长度filelength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则令加载结果loadresult = LR_LENGTHERROR,然后跳到第(2)中的①步。。

⑥如果需要对文件进行CRC校验,则对文件filenametemp进行CRC校验,如果校验出错,则令加载结果loadresult = LR_CRCERROR,然后跳到第((2)中的①步。。

⑦文件检查结束,加载文件。

(2)异常流程

①根据文件加载结果loadresult向后台告警。

2.2.3 流程图

FPGA软件加载流程如图3所示。

3 结束语

以上所述两种加载流程,分别为无线基站上主控单板CPU软件和FPGA软件的加载流程。

为了最大限度保证主控单板能够上电,Flash中储存了三套待加载CPU和FPGA软件。

为了保证FPGA软件与CPU软件的匹配,FPGA软件加载流程需要读取CPU加载结果,然后加载与CPU软件匹配的FPGA软件。

此流程注重稳定的实现主控单板的上电,FPGA软件与CPU软件保持匹配,且详细记录上电流程,方便出错误时研发人员定位故障。

摘要:主控单板是无线基站上的最重要的单板,其能否正常加载软件,关系着整个基站能否正常工作。因此,主控单板上稳定安全快速的加载流程是保证无线基站正常工作的基本站前提。描述了一种典型的无线基站上主控单板的加载流程。主控单板通过此加载流程,可以稳定安全快速的实现无线基站上软件的升级,回退和切换,最大限度的保证无线基站上软件升级或切换成功,且失败时可以稳定安全快速地回退,并记录下升级结果及详细的升级步骤,便于及时向后台告警及研发或测试人员定位故障。

关键词:无线基站,软件加载,主控单板

参考文献

[1]林志堂,林敏.软件无线电中软件加载研究与实现[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30(9):2-4.

[2]王喜瑜,郭丹旦,崔卓.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软基站技术[J].中兴通讯技术,2010,16(4):1-2.

[3]周敏,郭勇.浅析SDR技术及其在3G中的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08(9):1-2.

[4]刘宝玲,付长东,张轶凡.3G移动通信系统概述[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5]陈祝明.软件无线电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Joint Tactical Radio System(JTRS)Joint Program Office SoftwareCommunications Architecture Specification 2007[Z].

2010年度铝单板检测公告 篇2

1、产品质量符合行业标准 (JG/T 133-2000) 的企业名单及商标公告如下:

(排名不分先后)

2、产品质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3443-2009) 的企业名单及商标公告如下:

(排名不分先后)

“单板受力”病害分析及治理 篇3

“单板受力”这一现象在各类文献资料中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 笔者个人理解“单板受力”是指在板式桥梁中, 由于荷载的作用使板与板之间的铰缝被剪断破坏, 由此造成桥梁上部结构不能通过铰缝将所承受荷载传递给其它板形成整体受力, 只是由一块板单独承受荷载, 以致梁板受到破坏形成的一种病害, 叫做“单板受力”。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板梁, 是高速公路中、小跨径桥梁中主要的上部结构形式。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 这类结构集中出现了“单板受力”这一病害现象。主要表现为铰缝钢筋锈蚀;板间、板底铰缝混凝土局部脱落;板底漏出钢筋或骨料;板底出现渗水现象;较重车辆经过时梁板出现下沉现象, 挠度偏大。

本文对“单板受力”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病害的治理方案及预防措施。

2 形成原因

2.1 根本原因

随着交通荷载的增加, 桥梁长期受到重型车辆的反复作用。特别是早期修建的公路, 由于车辆荷载大于早期桥梁的设计标准, 所以这一现象更为严重。重车辆荷载的长期冲击、反复作用以致梁板疲劳破坏是形成“单板受力”病害现象的根本原因。

2.2 内在原因

钢筋混凝土、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板梁与T型梁、箱型梁等梁式结构相比由于受经济因素及建筑高度的限制, 强度与刚度偏小。用铰缝连接板与板使上部构造整体受力的作用也相对薄弱。这些构造上的先天缺陷, 加之长期受到超过设计标准的重型车辆的反复作用, 造成了“单板受力”。

2.3 设计原因

主要有铰缝设计和桥面铺装设计两方面, 下面分别论述。

2.3.1 铰缝设计

铰缝设计中有诸多不合理、安全储备严重不足的地方,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铰缝的形式不够合理。早期修建的桥梁“单板受力”尤为严重, 因为早期修建的板梁多为浅铰式板, 即铰缝并不是贯穿板的整个断面, 这样板的整体受力性能不佳。

(2) 铰缝自身混凝土的收缩作用, 设计中没有考虑。

(3) 梁板混凝土与铰缝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 加之施工不当造成的粘结力的下降设计中没有考虑。

(3) 铰缝钢筋间距稀疏, 铰缝连接钢板强度、抗力不足。

(4) 铰缝设计理论与梁板间真实的受力情况不完全一致。我们通常认为板与板之间是铰接, 荷载是按铰接的方式横向传递给相邻梁板的, 但实际板与板的连接既不是铰接也不是刚接, 而只介于两者之间。通常情况下设计中没有考虑。

2.3.2 桥面铺装设计

桥面铺装设计不完善是导致铰缝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笔者的设计经验及施工现场观察认为, 铺装设计有以下几个问题:

(1) 铺装防水层的质量不好, 性能较差, 导致桥面水下渗较为严重, 致使铰缝钢筋锈蚀, 影响铰缝的质量。

(2) 桥面铺装层内钢筋配置不足、直径较小、间距较大;水泥混凝土铺装层厚度偏小, 难以承受重荷载的疲劳作用, 建议新建项目水泥混凝土铺装层厚度不小于10cm。

(3) 冬季下雪过后, 除冰盐随雪水穿过沥青混凝土渗入到水泥混凝土铺装层和铰缝内, 导致桥面铺装钢筋及铰缝钢筋锈蚀严重。这一现象在北方地区尤为严重, 对铰缝的破坏较重。

2.4 施工原因

“单板受力”病害与施工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同一个项目, 多个相同结构形式的桥梁, 有的病害十分严重, 有的轻微, 还有的却没有出现“单板受力”现象, 这说明施工质量也是造成“单板受力”的重要原因。施工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 浇注铰缝混凝土前, 没有将铰缝钢筋就位, 梁板侧面未进行凿毛。

(2) 凿毛后未用水清洗干净就浇注铰缝混凝土, 铰缝混凝土振捣不密实。

(3) 铰缝连接钢筋及铰缝连接钢板的施工不严谨, 施工时铰缝钢筋与桥面铺装钢筋连接不牢固, 不能形成受力整体。斜桥预制梁板时, 相邻板之间铰缝连接钢板没有对齐。

(4) 铰缝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就焊接铰缝钢板和铰缝钢筋, 进行桥面铺装和防撞墙的施工, 导致铰缝质量受到影响。

(5) 预制梁板安装时定位误差影响, 使得铰缝的浇注质量难以保障。加之梁板吊装时有支座脱空现象, 致使铰缝受力不均衡, 易受损破坏。

(6) 施工中小跨径桥梁施工队伍的素质相对较差, 施工设备比较落后, 操作流程不够规范, 监理人员容易麻痹大意, 这些原因导致了中小桥的施工质量与结构复杂的大跨径桥梁相比有很大差距。尤其是类似于铰缝这种小体积混凝土的浇注质量。

3 病害治理方案

“单板受力”病害现象出现后, 作用在梁板上的荷载不能分配到其它板上, 达到梁板整体受力的效果, 对桥梁上部结构造成严重危害,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特殊加固处理:

(1) 改造桥面铺装

①凿除原桥的桥面铺装, 包括沥青层和水泥混凝土层, 重新浇注水泥混凝土铺装, 厚度为原桥沥青层和水泥混凝土层之和。

②增大铺装中横向钢筋的直径, 建议取Φ12mm;减小横向钢筋的间距, 建议间距小于15cm。

③为增加混凝土的抗渗、抗裂性能, 可以在铺装混凝土中掺加聚丙烯纤维。

④可在梁板顶面植筋, 使新浇注的桥面铺装参与受力, 提高上部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

(2) 改造铰缝

①提高铰缝混凝土的强度, 根据情况可将标号提高到C40或C50。

②增加铰缝连接钢板和铰缝连接钢筋的密度, 达到增加梁板横向联系的效果。

(3) 对于病害较为严重的桥梁, 除了进行桥面铺装和铰缝必要的改造处理之外, 对产生塑性变形的梁板, 采取粘贴碳纤维布的方式, 进行特殊的补强处理, 延长梁板的使用寿命。

(4) 对于病害特别严重的桥梁, 建议拆除原桥上部结构, 重新浇注梁板。

4 预防措施

笔者认为, 预防措施应首先从设计方面入手, 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可缓解或基本消除“单板受力”。

(1) 严格执行规范。

(2) 对于跨径小于10m的桥梁, 尽量设计成现浇结构, 这样设计、施工都很方便。

(3) 增加桥面铺装的横向钢筋、铰缝连接钢筋和铰缝连接钢板, 适当增加桥面植筋的密度, 使桥面铺装更有效的参与受力。

(4) 对于跨径大于10m的桥梁, 可以在跨中和支点位置增设横隔板, 以增加上部结构整体性。

以上笔者从设计角度提出了预防措施。实际上除了改善设计之外, 提高施工质量也是消除“单板受力”的主要手段。

5 结语

本文针对“单板受力”现象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给出了治理病害的方案, 并从设计角度提出了预防措施。由于笔者水平有限, 提出的相关观点较为浅显, 欢迎和同业界人士交流和探讨。

摘要:对于预制板式结构“单板受力”病害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了一些预防及治理措施。

关键词:“单板受力,”铰缝,桥面铺装

参考文献

[1]JTG D62-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S].

[2]范立础.桥梁工程[M].人民交通出版社.

关于单板滑雪教学的初探 篇4

1.1、单板滑雪的基本姿势

要学好单板, 学精单板, 就的掌握单板学习的姿势, 我们先将膝盖弯曲, 这样就增加膝盖处的弹性。然后把我们的双手举起, 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之后将上半身同样应保持最大的弹性来配合滑板的动作, 做出必要的反应姿势。

1.2、站姿变换

和滑雪板一样, 在滑行中, 站立姿势会依前进方向或是地形变化而有所不同。低站姿可以使应用在转弯以及需要降低身体重心的情况上。然后我们在弯曲上半身和腰以及膝盖。此时一定要保持全身关节的弹性。

2、安全的跌倒以及起立

2.1、安全的跌倒

在单板滑雪的过程中为了自身的安全。必须要搭配穿戴护腕和护膝以及护臀等防护用具, 以防止关节或盆骨受伤。下面就介绍几种摔倒时应急的方法。第一种是膝盖先着地, 接着手掌置于胸前撑地, 将冲击的力量依膝及手掌渐次散去。第二种安全的摔伤方法是膝盖先着地, 接着手肘、手掌依序撑地, 将冲击的力量依膝、手肘、手掌渐次散去。第三种方法是臀部先着地 (臀部一定要穿戴护具) , 依臀、腰、手的顺序, 渐次将力量散去, 即便穿戴安全帽, 也要防止头部直接撞击雪面。

2.2、站立法:

以脚趾侧的钢边及膝盖撑, 以手为支撑, 下半身先起, 手离地至完全站立。

3、单脚滑行

3.1、单脚滑行之侧面姿势, 穿著滑板的脚在前, 以后脚推雪, 双眼注视前方, 保持身体平衡, 滑板在向前滑动时, 后脚可置于滑板后鞋套前。

3.2、单脚滑行方法以及停止

在单脚滑行时我们可以选用直滑而下, 后脚站在滑板中间偏后的位置, 双手平举辅助平衡, 身体压低, 膝盖弯曲压低重心, 后脚的脚趾顺势处向后拉, 将滑板速度减慢刹车, 头转向后看着下方, 滑行距离不要太长。

3.3、横滑以及停止

二脚掌翘起, 脚跟为施力点向下滑动, 二脚跟随时调整出力, 使雪板下滑速度不会缓和而平顺, 二手微开辅助平衡, 身体也微弯保持弹性, 以保持最大的稳定度, 停止时, 压低身体、膝盖, 脚跟逐渐加压用力, 让雪板速度减慢进而刹车停住, 务必眼睛注视前方。

3.4、斜滑降回山

要是标准型, 那就是左脚为前置脚, 所有的练习动作都是以左脚在前。要是特殊型, 那就是右脚为前置脚, 所有的练习动作都是以右脚在前。如果要是面谷, 脚跟用力, 滑板横向滑动, 动作要领同面谷之落叶飘。加强后脚脚跟力量, 使滑板向上回山。如果要是面山, 脚趾端用力, 滑板横向滑动, 动作要领同面山之落叶飘。加强后脚脚趾端力量, 使滑板向上回山。

4、直滑降回山

若是面谷的话, 滑板朝谷方直滑而下, 后脚脚跟逐次加压, 使滑板转横回山, 本练习可配合横滑降回山练习项目, 可视为其最终练习目标。若是面山, 滑板朝谷方直滑而下, 后脚脚趾端逐次加压, 使滑板转横回山。

5、背向左右滑行

正面朝向山坡, 重心在前腿, 手指向前进方向, 要转弯时, 手臂慢慢指向上坡, 身体看

上面, 同时将重心移到后腿, 后腿变前腿, 换手臂指向另一个方向。转换重心时, 手臂及上体都要向上坡方向指。

6、反向推板

重心放在前刃上, 脚跟抬起放松, 脚尖用力控制速度, 膝盖弯, 重心低, 抬头, 后背上见要往后撑一点, 胸略向后挺, 手自然下垂身体后侧, 不要低头, 抬头看前面, 膝盖向外, 有利于稳定重心, 并腿重心容易偏。

7、转弯

脚尖转脚跟:利用脚尖滑行时, 把板子变平直滑, 同时又一个开门的动作, 后腿有推板的动作, 目的是转肩, 重心放低, 完成脚尖转脚跟。重心一定要在前腿, 板子放直, 直朝山下时再转身。脚跟转脚尖:脚跟滑行时, 重心始终放在前腿, 板子拉直朝山下时, 肩向下压, 此过程中一定不能低头, 膝盖弯, 背要直。练习时要有一个停止的动作, 有一个推手的动作, 稳定住, 对身体有一个控制, 这是基本功训练。

8、连续转弯

中级连续转弯, 肩膀起到重要作用。中级转弯, 在转弯时有一个蹲起的动作。转弯中有这么个最忌讳的问题, 重心后移, 重心一定要放前腿, 眼睛不看前进的方向, 不要看脚和板头, 和开车一样看远方, 三点一线, 手指和板头方向始终一致, 眼睛看手指的方向即可。

9、正向推板:

与正确站姿关系密切。膝盖弯, 腰背直, 抬头向前看, 重心在两腿间, 脚尖抬减速, 脚尖松前进, 脚跟用力, 慢慢点刹, 柔和些。

结语:

总之, 单板滑雪是重心一定要在前, 膝盖必须要弯, 抬头别低头, 在转弯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前进的方向, 强调上体的转动, 转肩开门关门, 寻找看到哪里就滑到哪里的感觉。滑行时忘掉滑板, 尝试用肩的转动来带动身体和板子来转动, 平举双臂, 通过转肩来体会。滑单板要学会使用上身, 不要过分关注脚下, 转弯时最重要的就是身体的转动, 然后才是脚以及板子的转动。滑单板重心要靠前, 而且速度越快重心越要靠前, 重心始终要放在领先腿上

摘要:单板滑雪是一项技巧性非常强一项体育运动, 目前在我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就是针对单板滑雪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单板,滑雪,教学

参考文献

[1]叶丹.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神经类型及赛前心境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03.[1]叶丹.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神经类型及赛前心境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03.

[2]佟胜志.从单板滑雪文献研究探索项目发展措施[J].冰雪运动.2009, 06.[2]佟胜志.从单板滑雪文献研究探索项目发展措施[J].冰雪运动.2009, 06.

小桥涵单板受力原因及分析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 超载车辆急剧增加, 这对公路通行能力提高了要求, 同时也对早期建成公路桥梁造成了严重破坏。尤其是在我省海西州地区, 厂矿较多。一些国道主干线上桥梁上出现“单板受力”病害引起了设计单位和管理部门的广泛重视。

单板受力就是桥面板铰缝出现混凝土脱落, 铰缝钢筋没有有机的达到互相扣合, 梁板之间的横向联系能力差, 使得预制板梁呈现单独承受车轮荷载作用的病害。其降低了桥涵的承载能力, 上部主要承重构件处于非常不利的受力状态, 加速了桥涵上部结构病害发展, 达到一定程度将会影响到公路的正常运营,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也给安全行车造成了严重隐患。

2 单板受力典型特征

2.1 单板受力病害在重型车辆通过梁板时产生明显弹性下挠, 使其与两侧板上下错动后, 形成台阶。

待重车过后, 这种错动消除, 又恢复原状。单板受力致使桥梁上部构造整体受力体系受到严重削弱。

2.2 一般发生在各种不同跨径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梁桥上, 反射在桥面病害现象就是行车道范围内钢筋混凝土板上。

2.3 桥面行车道上桥面层普遍存在纵向贯通裂缝, 纵向裂缝具有规律性地分布在行车道铰缝上方, 严重时形成一条破碎带。

2.4 发生病害的钢筋混凝土板梁桥, 板底铰缝出现混凝土脱落, 出现漏空, 沿着铰缝有明显的渗水痕迹。

3 单板受力的原因分析

单板受力从根本上来说, 是由于板间铰缝被破坏所致, 其原因可以从设计、施工和养护运营三个方面来分析。

3.1 设计方面的原因

3.1.1 铰缝钢筋布置不合理, 混凝土标号等级与桥面板差距较大。

3.1.2 铰缝设计理论不够完善, 难以真实体现梁板间实际受力状况。

从荷载的横向分配理论可知, 设计理论是按铰接形式对单个荷载进行横向分配的, 但实际受力却介于铰接与刚接之间。

3.2 施工方面的原因

预制梁板的单板受力与施工质量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在同一条路线、同一种结构形式的桥梁, 有的发生单板受力, 有的却没有发生。因此在施工环节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2.1 铰缝施工时预制板侧面未凿毛, 降低了新旧混凝土间的粘结和抗剪能力。

3.2.2 铰缝混凝土浇注完毕后没进行必要合理的养生。

3.2.3 梁板吊装时要支座悬空。

3.3 运营养护方面的原因

3.3.1 超载车辆急剧增加, 目前已建成桥涵出现超负荷工作, 对桥梁安全使用形成了安全隐患。

3.3.2 养护不到位, 致使桥面排水不通畅, 造成雨水下漏, 存在铰缝安全隐患。

4“单板受力”病害的处理措施

单板受力造成上部结构横向联系薄弱, 整体性能较差, 使得上部主要承重构件处于非常不利的状态, 加速了上部结构的破坏。因此通过加强梁板的横向联系, 提高梁板的整体承载力, 提出以下处理:

4.1 对已经出现单板受力病害的桥涵凿除桥面铺装层重新铺

筑, 并采取以下措施: (1) 改变桥面铺装结构层, 由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改为一层防水混凝土, 再在防水混凝土上加1cm的微表处; (2) 铺装层钢筋设置根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结合交通情况现状提出加强措施; (3) 提高防水混凝土标号为40号, 并在其中适量掺加聚丙烯纤维, 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抗渗性能; (4) 在梁板顶面植筋, 加强桥面铺装与梁板的共同作用。

4.2 凿除松散的铰缝混凝土并重新浇筑, 同时采取以下措施:

(1) 保证铰缝混凝土的标号与板梁同标号或提高一级标号; (2) 对于跨径不小于8米的桥涵构造物, 在铰缝中增设铰缝钢筋, 加强梁板的横向联系。跨径小于8米的桥涵构造物, 在铰缝顶面增设铰缝联结钢板, 加强梁板的横向联系。

4.3 施工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4.4 加强养护, 加大力度限制超载车辆的通行。

4.5 凿除桥面铺装时, 注意保留板间铰缝横向联结构造, 检查并补焊损坏的铰缝横向联结构造。

对非TST伸缩缝须采取措施保证伸缩装置不受损坏。

4.6 凿除桥面铺装后, 若发现板顶存在孔洞或混凝土局部松散,

则应先凿除松散的混凝土直至露出混凝土新茬, 对钢筋进行除锈、修补板顶孔洞, 然后再浇筑铺装混凝土。

5 结论

钢筋混凝土空心板 (矩形板) 做为中、小桥涵 (通道) 的上部构造, 由于其具有施工简单等优点, 目前已广泛应用, 根据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有车辆的状况, 特提出以下建议:

5.1 设计时适当考虑板与板之间的横向连接, 应采用钢筋或钢

板进行部分连接以增加桥涵的整体稳定性, 使空心板能够共同抵抗荷载。

5.2 合理设置桥面铺装层和铰缝钢筋。

5.3 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加强铰缝混凝土和桥面铺装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的检查力度。

5.4 加强桥涵养护, 及时清理桥面杂物, 保证桥面系统排水畅通。

5.5 随着交通量和运输业的发展, 超过荷载标准的重载运输是

客观存在的, 公路管养部门应加强管理, 规范控制超载超限车辆的出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超载车辆急剧增加, 公路小桥涵出现的“单板受力”病害引起了设计单位和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对“单板受力”现象的表面特征、产生原因分析, 提出了有效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小桥涵,单板受力,原因分析,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2]JTG H11-2004.公路桥涵养护规范.

[3]JTG D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绕线发热单板设计方法研究 篇6

普通单板应用在低温环境,或者其具有一定的加热需求时通常会考虑利用导线通电焦耳发热的原理来达到提升单板温度的目的[1,2]。本文通过对处于自然散热环境的发热板绕线设计进行讨论,并采用仿真手段对理论设计单板的发热情况进行了验证[3]。仿真结果与设计要求非常接近,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

1 发热单板绕线设计

1.1 目标设计要求及基本参数

单板发热绕线设计,需要满足以下设计参数要求:一是设计表面温升要求40℃,整板表面温度均匀性+/-1℃;二是工作电压0~24 VDC可调,20 VDC时满足上一条所述设计目标;三是单板需要有过流保护,确定过流保护限值的具体值。

为了达到如上目标,单板基本参数包括环境状态和单板性质,具体见表1所示。

其中,Bottom层铺全铜指在PCB板上铺全铜,即整个PCB板底层完全用铜皮覆盖(以下简写为BOTTOM层)。

1.2 单板散热量估算

单板设计预计温升到40℃。为维持单板温度稳定,其发热量应等于单板的散热量。单板表面温度均匀性要求保证在+1/-1℃,即要求单板所有局部均基本达到设计温度,理想情况下单板任何局部无温差,不存在传热,局部的发热量应该等于局部散热量。

根据传热原理,位于自然散热环境中的单板散热途径只有对流和辐射,根据参考文献[3]的基本公式可以估算出单板的散热量,具体如表2所示。

注:由于单板四侧边太小,估算中没有考虑单板四个侧边的辐射换热量。

1.3 单板局部散热量

为了简化设计,单板布局采用轴对称设计,单板局部散热量计算以对称的四分之一单板为基础单位。单板的散热量分布通过仿真给出,如图1所示。将其离散后,如图2所示。另外Bottom面处理相同。

1.4 电阻计算

电源供电范围24 VDC,设计要求电源调压至20VDC满足设计要求,此时单板表面温度为65℃,单板散热量计算结果为8.57 W(根据仿真统计修正表2估算值)。单板恒温加热,所以单板通电产生的焦耳热应该与单板实际散热量相等。并联、串联绕线方式各有不同。

(1)并联绕线形式

单板TOP层发热量为4.72 W,Bottom层发热量为3.84 W,根据导线发热功率计算导线热阻要求如下:

上层绕线电阻:84.70Ω,上层通电电流0.236A;下层绕线电阻:104.20Ω,下层通电电流0.192 A;通电电流应允许有±10%的裕量,则上层电流限值建议设置在0.26 A,下层电流限值建议设置在0.21 A。

(2)串联绕线形式:

单板总发热量为8.57 W,单板Top层发热量为4.72 W,Bottom层发热量为3.84 W,根据导线发热功率计算导线热阻要求如下:

上层绕线电阻:25.70Ω;下层绕线电阻:21.00Ω;

通电电流:0.428 A,电流限值应允许有±10%的裕量,则电流上限限值建议设置在0.470 A。

从计算结果来看:并联形式绕线电阻远远大于串联形式,即设计时要采用更长或者更细的导线,对布置不利[4,5],故建议采用串联设计,本文以下均将以串联绕线形式为例。

1.5 单板绕线设计

65℃铜电阻率2.05×10-8Ω·m,根据1.4节内容,设计暂定主选1 OZ×6 mil的导线为主要布线导线,根据图3可以折算出单板局部需要的布线电阻长度,根据布线电阻长度在离散区域内均匀布线,参见图4,Bottom层参照Top方法执行。

2 实验设计

样品实物在实验室中进行一系列有效真实的测试,最终得出以下一系列真实数据。所需实验器材如表3所示。

实验采用器材如表3所示。

以下为实验器材设备实物,如图5所示。实验板热电偶粘接点如图6所示。

3 实验结果

在整个单板加载相同热量时,单板表面亮铜的发热效果好,单板表面温升较高;单板表面绿油加铺铜的发热效果一般,单板表面温升较低;从测试结果来看,由于亮铜的表面抛光度较好,热辐射系数低,导致其表面与环境热辐射换热能力减弱,所以单板在高温情况下亮铜反而会影响单板散热。从表4和表5中数据可以得到体现。

(1)测试结果相对设计结果温升较小,是由于实测单板设计热阻比设计热阻偏大44.3%,则在给一定电压20 VDC下,实际的发热量为设计发热量的69.3%,实测温差平均值27.5℃,为设计温升40℃的68.8%,可见实际测试与设计参数差异较大的原因在于成板电阻与设计单板参数有巨大差异。

查看打样PCB文件如下,导线铜厚1.2 mil,而设计采用了1oz铜厚,计算65℃下的导线电阻和为35.1和28.7,总电阻为63.8,比设计电阻大17.1Ω,由于设计电阻较小,所以很小的误差也会导致非常大的差异,另外焊接和接线等不可控因素引入附加电阻3.6Ω,实际测试功率偏低,单板温升变小。

(2)从测试结果来看,单板在加热后整体均匀性较差,单板TOP面距离输入端口较远处温升较均匀,靠近输入端口处温升较低。环境温度越高,输入电压越高,靠近输入端口处的温升较远离输入端口处的温升差值越大;单板Bottom面的温升较Top面的温升较高,主要是因为Top面较Bottom面的自然对流换热系数高,对流换热效果好。

单板左侧由于接插口的影响导线布置靠右侧,故导致右侧加热效果好于左侧,讨论需排除7、8点影响,因为其受左侧无导线区域影响较大。测试板的铺铜层仅1.2 mil,设计中建议采用14oz(约0.0198in)厚铜板均温,最少也要采用4oz铜皮层,实际板与设计板差异巨大,无法达到均温的效果,导致单板表面温度差异较大。

4 仿真验证

采样单板表面仿真结果制成温度散点图,Top层表面的平均温度为66.43℃,Bottom层表面的平均温度为66.76℃,单板表面温度波动范围在1℃之内,可以满足整板表面温度均匀性+/-1℃的要求,但是整板的平均温度略高于设计要求65℃,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铜的导热率设置差异。根据采样点的温度调整导线电流至0.423 A后,单板表面平均温度约为65.6℃,与设计温度65℃相对误差约为1%。

5 结束语

经过反复的测试和样品验证,可以确定绕线发热单板的可行性,确认了覆铜层对单板发热的影响。在航空、医疗等领域中,外界环境对设备本身的影响很大,通过增加单板绕线发热技术,可以对设备本身达到恒温作用,确保电子设备自身的良好运行。

下一步将继续在实际工业系统应用中调研,实验和测试单板在发热过程中的稳定性,观察记录其工作状态和生命周期,为电子设备运行提供稳定的工作温度。

参考文献

[1]冯辛安.机械制造装备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戴锅生.传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

[3]GJB/Z 27-1992.电子设备可靠性热设计手册[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5-15.

[4]郑玉鑫.绕线式电机滑环的发热与冷却[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2):57-57.

上一篇:旅游环境竞争力下一篇:配网通信中无线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