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竞争力

2024-05-16

旅游产业竞争力(精选12篇)

旅游产业竞争力 篇1

农家乐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SB/T10421 2007《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将其定义为:农户利用乡村资源、农家庭院为载体,为消费者提供具有乡村情趣和农家生活为特色的餐饮、住宿以及劳动体验、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等服务的经营实体,可有田园休闲型、山地景观型、生态文化型和产业基地型等模式。

一、东阳市农家乐发展现状

东阳市作为“影视名城,木雕之都”,一直是浙江省旅游强市,客流量大,客源不断。游客不仅希望在这能体验影视文化、木雕文化,也希望吃到有特色的本地菜,这时候农家乐应运而生,不仅作为文化型游客的餐厅和后花园,也成为了本市人休闲的好去处。

截至2014年底,东阳市已有省级特色村2家(其中天山村8家农家乐经营户,花园村19家农家乐经营户)、金华市级特色村1家(东朱居民小区13家农家乐经营户)、东阳市级特色村1家(金马村14家农家乐经营户),省级特色点8家、金华级特色店10家,东阳市级特色点9家。据统计,2014年共接待游客154.6万人次,同比增长15.89%;营业总收入完成10,238.95万元,同比增长21.96%以上,提前完成了《东阳市农家乐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的总体目标。

二、东阳市农家乐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规范有所欠缺。以农户为单位是体现“农家乐”淳朴乡风乡情的前提,但由从事第一产业到从事第三产业,生产的性质与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导致一些“农家乐”不能完全达到旅游服务行业所必要的基本服务水准。如餐具消毒与食物处置,床单更换与清洗,厨房、餐厅、客房、周边环境的清洁卫生,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等卫生标准短时间内难以达到。同时,从业服务人员素质较低,大部分一线服务员进入行业的门槛很低、年龄差别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服务质量水平较差、服务意识参差不齐,以至服务规范没有完全运用到农家乐服务行业中,这对于农家乐服务行业难免产生不利影响。

(二)服务环境乡土气息淡。调查发现,东阳市农家乐中环境与服务趋同问题,即各个农家乐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中,在建筑风格、材质、装饰等方面雷同(很多是灰瓦白墙的徽派建筑,小桥流水园林式风格),农家乐餐厅除了一些成熟优秀的农庄如黄藤岩等设计比较本土化外,很多农庄还是以度假村形式在打造,所以餐厅的装潢比较现代化,农村主题不够鲜明。除此之外,提供的服务项目也出现雷同的情况(大部分都是垂钓、采摘等)。环境与服务趋同,抹杀了不同地区独特的“乡村意象”,造成乡村旅游吸引力下降,旅游者失望的局面。

(三)服务培训缺乏计划性。东阳市政府一直努力改进农家乐的服务质量,2006年就开始进行农家乐礼仪礼貌方面的培训,之后也相继开展了关于食品安全卫生、农家菜肴制作、品牌设计等方面的培训。但是总的来说组织的次数还是有点少,可能因为专家的时间问题缺乏一个整体的计划,没有把农家乐培训上升为系统工程来抓。同时,因为很多是请外省的专家,时间有限,很多专家并没有深入调研过东阳市农家乐的现有服务水平,所以有些培训可能与农家乐经营户稍微脱节,也就是俗称的“不够接地气”。

(四)农家服务机构和评价监督没有建立。根据2006年5月浙江省旅游局组织召开的关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会议,明确:首先,农家乐是一项有组织的旅游活动项目,而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一个能科学规划、有效管理的组织,或是一个俱乐部,或是一个协会;其次,必须要有一套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服务的规则。而东阳市现在还欠缺这么一个组织,并且也没有设置专门的东阳市农家乐服务网。游客即使想要投诉农家乐,一找不到投诉的机构,二缺少一个评价和监督的网络平台。这种欠缺揭示了人性化服务的不足,会影响游客的再次光临,最终影响农家乐的健康有序发展。

(五)农家乐缺乏本土化的纪念品。农家乐纪念品这一块一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看似有发展但是却一直不上不下的环节。很多去农家乐玩的游客,特别是采摘类、垂钓类会带点自己亲手摘的瓜果蔬菜和钓的鱼回家,但是这只是一些农特产品,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纪念品。如何开发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农家乐旅游纪念品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能展现农家乐服务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农家乐服务质量提升对策

王国弘在其文《“农家乐”游客的感知服务质量与心理契约关系研究》中提出游客的心理契约是指游人在接受“农家乐”服务过程中对服务的标准的一种期待。这种期待因素包括:能够为游人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服务人员素质高、服务产品的价格合理、服务环境好等。而本文根据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提出以下五个提升东阳市农家乐服务质量的对策:

(一)农家乐服务规范化———“洁、真、放、准、优、育”

“洁”———在个人仪表上要注重外表形象,着装上要注重修饰,最好用能突出农家人朴素、整洁、大方的别具农家风格的服装装扮,吸引游客的眼球,使游客得到视觉上的愉悦。

“真”———乡村旅游和农家乐都是顺应“返璞归真”潮流而生,所以农家乐服务一定要表现淳朴自然,不需要跟风度假村的接待礼仪,只需要展现原始的农家人,不矫揉造作。

“放”———热情奔放。曾几何时,去外婆家探亲,一路上走的乡间小路,渴了饿了,只要你说一声,那些淳朴的农家人都会很热情的招待你。“放”不仅是热情,还代表放得开,服务时不拘谨,以“放得开”的心态接待游客。

“准”———每行每业都有自己的准则,农家乐想要达到一个真正的高度,就必须遵守该行的服务准则。譬如:针对不同的星级经营户对服务人员要求不同,五星级的服务人员要求:50%以上的服务人员能熟练掌握普通话,至少有1名服务人员掌握一门外语的基础用语,能够领会外国客人的要求;30%以上的服务人员熟悉当地旅游景点、民俗风情及乡土特产。

“优”———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做好对客接待工作。优先考虑游客的利益,想顾客之所想,判断对方的需求,适时的给予帮助,处处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用优质的服务和恰到好处的服务,满足游客享受慢生活、享受农家乐的需求。

“育”———现有农家乐不再是吃、喝、玩、乐的简单休闲。很多能长期经营下去的农家乐有一个很好的主题,就是教育体验。“育”就是要求服务人员能用一些自己常用的农家知识辅助游客完成亲子互动;帮助学校完成“第二课堂”教育,使学生能“学得有趣,玩得开心”;协助企业完成员工的精神传导,使游客能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达到“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目标。

(二)农家乐服务环境乡土化

1、农家环境主题化。农家环境主题化要求“乡村意象”不破坏,不要千篇一律的小桥流水,灰瓦白墙,房屋建设要符合农村特有的建筑风格。东阳市政府部门可以引导乡镇进行农家乐的统一规划,塑造主题,辅助每个农家乐经营主按该主题进行经营改造,最终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交叉发展、边缘化发展,是实现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形成农家乐旅游特色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2、农家建筑本地化。农房改造应适度,统一规划,进行景观化打造,注重村庄的空间形态和建筑形式、色彩等风貌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注重村庄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使村庄建筑群成为一道令人向往的独特风景线。趁最近几年民宿的大力发展时期,东阳市更应该抓紧机遇,修造一些利用本地自产的土、石、木等材料修建东阳市具有木雕文化内涵的民宿,具体可以参考松阳章山村土筑建筑如图1、图2所示。(图1、图2)

3、农舍墙饰艺术美化。农舍墙饰,就如心灵的窗口,是一个展示农家精神风貌的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时,我们可以提炼本村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精神内涵,进行抽象化或者拟人化在一些特色村农舍墙上体现。这些展示乡土主题的彩绘不仅装点乡村,还可以使游客了解本村,成功打造一个“有文化”的乡村。具体可以参考如布依族的“布依十三坊”,如图3、图4所示。(图3、图4)

4、农家餐厅内部环境优化

(1)餐厅农村特色的装潢及餐具设计。近年来,主题餐厅的发展,出现各色装饰漂亮的餐厅,很多农家乐也开始注重餐厅的设计。可以利用这个势头,农办或旅游局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其餐厅装潢上更加体现乡土气息,譬如任成元、郑建楠设计的蔬菜仿生餐具、蘑菇灯、篝火水壶、钟表等。抓住“体验”与“纪念”,“形象”与“内涵”的关系进行创意,使用户看到生气盎然的绿色,赏心悦目,同时在人们用餐之时能看到原始的菜的本貌以及不忘“喝水不忘挖井人”、“粒粒皆辛苦”的栽种的辛苦。

(2)菜谱设计的乡土气息。很多农家菜是游客平常不太容易吃到的,或者烹饪方法不太一样。所以菜谱设计上不一定都要图片展示,但是一定要把有本地特有菜如画水镇小溪口农庄的绿豆腐,特有的调味如紫苏,特有的烹饪手法如花木山庄的新派作坊豆腐等重点标出。

(三)服务培训系统化,尽量接地气。第一,考虑到农家乐用户的实际情况,要求农家乐从业人员每年至少培训2次,每年至少1次突发事件的预演。时间可以选择在稍微空闲的季节;第二,乡镇聘请当地普通中学老师上农村历史课,促使每位农家乐从业人员都有一定的村寨自豪感,可以完成一些乡村简单讲解;第三,邀请市环保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如何使农家乐的排水排污工作达到合格,解决一些潜在的因环保问题没法发展的困难;第四,邀请土地规划管理部门下村开展讲解哪些地适合继续开发农家乐,土地审批应注意的问题;第五,现市政府已有高校培训农民项目,但是因为专家时间问题或者对东阳市农家乐情况未调研,缺乏了解,不能完全“接地气”。以礼仪方面的培训为例,在培训之前,礼仪方面专家先去各个农家乐调研,总结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现场讲解、集中授课、现场实践操作、经验交流、案例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改善农家乐服务礼仪。除此之外,农家乐民宿发展越来越快,可以增加一些整理客房技能和厨师烹饪方面的培训;第六,东阳市有两所大专院校,可以利用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这一个机会,开展“支农、支教、卫生”三下乡活动,可以给农家乐经营户带来不一样的发展思路,不一样的发展方式。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历,也对农家乐经营户服务意识上有很大的提高。

(四)建立农家乐联合社及服务网站,评价监督公开化。近几年来,浙江省各地农家乐都开始组织化,成立了如农家乐服务中心、农家乐综合体等机构。譬如丽水农家乐网,里面有包括丽水农家乐大全、农家乐贷款、农家乐菜肴如何制作、农家乐整体形象标识的征集、论坛等。农家乐经营户和游客使用起来都非常方便。所以当务之急,东阳市政府成立一个东阳市农家乐联合社。并在每个特色村创建一个小型服务点,可以帮助本村农家乐经营户如何进行贷款,进行审批,维护自己权益,还可以协助政府完成如“农家乐休闲节”的节会活动或者继续组织农家菜肴制作大赛。同时,建立东阳市农家乐服务网站,把东阳市星级经营户的信息展示在上面,并提供一些环保、土地、贷款等方面的常见问题解答,并加入投诉版块,接受游客评价监督,保证农家乐投诉渠道畅通,及时解决游客的投诉。

(五)农家乐纪念品设计本地化。曾经看过一个报道:山西偏关县免费给游客附上“偏关‘一村一品’指南”的广告小册子。这个小册子详细介绍偏关的地理位置、历史人文,而且着重介绍偏关农副土特产品的生长特性、营养成分、制作方法。例如,莜面窝怎么推、荞面饸饹怎么压、囫囵黄米糕怎么炸、小米稀饭怎么熬……这份小册子在游客临走时作为一份纪念品免费送给游客,不仅给偏关县带来更多的游客,也在当年引来洽谈生意的客商238户,从本地购走羊肉卷、胡麻油、荞面、莜面、黄米面、土豆等土特产约7,000万公斤。

这个例子也让我们看到东阳市要发展农家乐,提升农家乐的服务质量,不仅可以从服务规范,服务环境等着手,也可以利用免费纪念品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除此之外,还可以设计一些环保低碳的绿色旅游纪念品,如农具微模型———小型水车、小型石墨等,这些特色纪念品可以用东阳当地的木雕或石雕做成,一切以本土化为原则进行设计。

四、结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农家乐”。在全民都了解乡村旅游,都愿意体验乡村旅游的时代,东阳市如何借助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契机发展农家乐,使游客全程安全无忧,无后顾之虑;使游客敞开胸怀,尽兴玩耍;是否可以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使游客学会绿色消费的理念,开始环保低碳生活等成为重中之重。如果可以经过这次考验,笔者相信游客又可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参考文献

[1]姚永栋.陌上花开农家乐[J].质量与标准化,2015.5.

[2]王国弘.“农家乐”游客的感知服务质量与心理契约关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10.

[3]张羽.基于教育体验的农家乐开发经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29.

[4]任成元,张建楠.“农家乐”题材旅游文化纪念品设计研究[J].设计实践,2013.3.

旅游产业竞争力 篇2

1、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整体的竞争能力

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

2、产业集群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因为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彼此之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

3、产业集群增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成长

集群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产业集群对新企业的进入和企业增长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产业集群形成后,不仅吸引来的工厂会根植于本地,还会有很多新企业在本地繁殖和成长。

4、产业集群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

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利用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位品牌”,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

旅游产业竞争力 篇3

【关键字】钻石模型;乐山旅游业;竞争力

本文系科研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课题(编号:LYC15-40);乐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SKL2015C45)

一、引言

高铁经济自高铁产生之日起就备受各方关注,高铁在日本、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快速发展,對战后各国经济复苏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我国高铁的发展,其对旅游业的影响日益突出,当然,成绵乐高铁的开通对乐山旅游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又称“钻石理论”是由M.波特(M.Porter)提出的。从钻石模型来看决定某种产业竞争力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在钻石体系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是可遇不可求的;政府政策同样是一大变数,它不是决定性的,因此,其作用的发挥需要以四大要素的相互作用及配合为基础。

三、运用钻石模型对乐山旅游产业分析

用M.波特(M.Porter)的钻石模型对乐山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分析如下。

1.乐山旅游业现有旅游资源概览

通过表1可见:乐山旅游的优势是旅游资源丰富,天然优势明显;但是实际上乐山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配套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投入建设。

3.相关行业或产业集群分析。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行业、住宿业及餐饮业的配套发展。从目前来看,乐山的交通四通八达,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都在快速发展,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并且千亿交通工程计划正在筹划建设中(详见表4)。例如,2014年年底全面投入运营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正式通车后将沿线江油、绵阳、罗江、德阳、广汉、青白江、新都、成都、双流、新津、彭山、眉山、青神、峨眉山、乐山等15个市、县(区)串联起来,形成“一小时交通圈”,缩短了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同时,成绵乐城际铁路还将通过成贵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乐山至贵阳段南延到贵阳,连接贵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形成到珠三角的8小时经济圈。这些无疑都会对乐山旅游业的发展起着正面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满足各层次人群的住宿条件如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都有,只是相对于桂林来说在数量上少了一半(详见表5)。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分析。就目前而言,乐山旅游企业约53家,除了总资产31.8亿元的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外,其余52家旅游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一般的中小企业都没有建立完整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也没能从战略上考虑企业的发展和全市旅游的发展,另外,为了获取更多的自我利益,难免也会出现一些违规事件。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钻石模型的分析,对于乐山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总结如下:从生产要素来看,旅游资源丰富、天然优势明显,但开发力度不够、配套措施不全;从需求条件方面来看,市场需求迅速增长、旅游方式发生了转变;但客源分布不均、乡村旅游缺乏规划;从支持产业来看,支持性产业发展迅速,但整体结构不均衡;从企业战略层面看,企业呈“小散弱”模型,缺乏战略指导,违规现象普遍。

通过钻石模型的分析,对于乐山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出的建议是:抓住“成绵乐高铁”建成的新机遇,释放高铁正面的同城效应、乘数效应、聚集效应、形象效应,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促进乐山旅游经济的发展。具体措施如下:加大景区开发力度、积极补充配套措施;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并加强与周边景点协助、积极推进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着力打造并延伸“吃住行旅游观”旅游产业链;指导旅游企业建立健全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旅游企业朝集群化方向发展。

如何提高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 篇4

1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尽管起步较晚, 但是增长速度惊人, 现在正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综合来看, 我国并没有瑞士、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影响力的体育旅游资源, 但是国内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全国每年要进行多达100多场的体育赛事和旅游节庆。国家旅游局曾对我国的地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调研, 并确定了60多项具有地方色彩的大型体育赛事以及80个专项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在行业的发展初期体育旅游主要分为参赛类和观赛类, 参赛类主要围绕旅游者前往目的地参加体育活动为主, 发展的主要方向有滑雪、高尔夫和马拉松等, 观赛类比较类似于欧洲足球、瑞士滑雪等特色的围绕观赛体验为主的体育旅游资源。例如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网球中国公开赛、F1世界大奖赛中国上海站等, 都是中国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特色体育旅游项目, 也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积极的参与到赛事中。其次是地方政府也认识到了体育旅游产业重要性, 纷纷以当地资源和文化特色记性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旅游产业, 例如四川“西岭雪山”的冰雪主题旅游、丝绸之路的沙漠探险、开阳汽车拉力赛等等, 都是地方政府在体育旅游产业做出的积极努力。

2 提高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策略

2.1 大力开发体育旅游产业的专项产品。

近几年我国对全国性的休假制度进行了调整, 居民的休闲时间的大大增加也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如何找准体育旅游产业的目标市场人群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分析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针对性的体育旅游产品和线路设计也是满足游客体育旅游需求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吸引游客前往的重要动力。因此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专项产品是提高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手段。为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结合旅游者的旅游和健身需求将市场做精细划分, 但是旅游产业不是单个部门和行业所能支撑起来的, 是多个行业和企业组合起来的综合产业, 同时旅游的参与者也是多元化的, 其多重性同时也决定了旅游产品的组合性特征。同时其组合性也使得旅游产品的开发存在着一定的外延性和模糊性, 特别是旅游产业的开发中也要充分的协调多个行业与旅游活动, 并通过合理的管理方式、经济手段、市场手段、技术手段和经营模式等来整合旅游产业有关的元素, 提供产业的资源配置和结构优化, 从而有效的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的凝聚力。从旅游者的需求分析来看, 旅游者也受到社会地位、个人阅历、身份素质、文化程度、职业、文化、年龄等的影响, 不同的旅游者其体育旅游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调查显示, 女性旅游者更加侧重于观赏性、娱乐性等的体育旅游项目, 老年人则是偏重于健康为主的体育旅游产品, 年轻人比较的喜欢刺激和冒险有关的体育旅游产品。为此在进行专项旅游产品开发中也要充分的调查市场的目标群体, 积极的分析市场来完成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2.2 建立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机制。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 产业融合可以说是必经之路, 当前产业融合已经渗透到了物流、服务、金融等汗液中, 多产业融合已经是二十一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体育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产业, 很多国家都有着自己独居魅力和特色的世界性体育旅游产品, 也显示着其快速的发展。当前如何实现体育产业和旅游资源之间的有效融合, 是促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升高, 加上休假制度的改革为全民休闲时代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为此体育旅游产业必须要实现纵向发展。一方面体育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项多产业融合的行业, 在面临更多的外部冲击和竞争下, 实现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也是其重要的趋势。另一方面从系统组织的角度来看, 体育旅游产业也具备这其他产业融合的先天优势, 但是在其他企业的需求、企业制度都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产业的良好发展。综合来看这种制约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于供给因素的影响, 因企业的供给因素影响了整个企业的资源流动和微观企业效能;二是需求因素, 消费者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接受程度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外因。因此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机制不仅仅需要供求双方的变化, 同时也需要市场对于产业的肯定从而提供强大的市场需求。从法定节假日来看, 我国居民在传统节假日可以看龙舟竞渡、清明祭墓、中秋赏月等等, 我们分析体育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机制, 同样不能忽视产品背后的文化属性, 当前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机制也是当前的发展主流, 也从需求的角度给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和精细化的旅游产品, 也可以扩大体育旅游产业的空间、产业链和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不仅仅是产业化、商业化和经济融合, 更加是来自于社会文化活动上的融合, 因此充分认识到产业融合背后的阻力也是提高其产业能力的基础, 从而推动产业机构的高度优化, 同时将体育旅游产业的结构升级和调整集中体现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高度和深度上。

3 结论

体育旅游产业是体育和旅游融合而形成的新兴产业, 我们分析了现阶段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并结合体育旅游产业本身的特点从旅游产品开发和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嫉妒两个角度分析了如何提高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总之, 要想实现体育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必须立足于我国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和特殊的经济发展环境, 开发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 从而实现体育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

摘要:体育旅游产业是一种将旅游和体育相结合的新兴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中国人民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加, 体育旅游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而体育旅游产业不同于其他旅游类型的最大特点是, 其本身也有着较强的经济属性, 其构成主要是不同的组织类型、性质、地点、规模的各式企业, 而这些企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盈利, 因此在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有着很强的经济目的。因此提高体育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也能有效的带动构成企业的发展, 有着重要的价值, 为此我们将分许提高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体育旅游产业,经济性产业,旅游业,体育事业

参考文献

[1]李春芳.广东省滨海体育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40-43.

[2]陈峰.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10, 5:44-49.

[3]谢经良, 刘逢翔.山东省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3, 4:154-161.

[4]李传庆.城市竞争力视角下哈尔滨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效益研究[D].沈阳:沈阳体育学院, 2013.

产业竞争力理论 篇5

迈克尔・波特被公认为是第一位从产业层次研究竞争力的学者。1990年,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专著,提出了全新的产业竞争力研究框架,即“钻石模型”。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产业竞争力理论的正式形成。此后,产业竞争力研究主要沿着波特的“钻石模型”所提供的竞争力形成机理的研究思路和结合现代计量经济学构建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模型这两条研究路线展开。因此一般认为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是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基石,后人的研究都是对波特“钻石理论”的修改和发展。

波特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六个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政府行为”和“机遇”,其中前四个是内生决定因素,外生决定因素只有两个。该理论建立起了决定产业竞争力因素的分析框架,然而该理论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Porter认为,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要素驱动(factor―driven)、投资驱动(invest―driven)、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和财富驱动(wealth―driven)。后来的学者不断对波特理论模型进

行修改和完善,使之能够应用于不同发展背景国家的产业竞争力研究。

产业竞争力的定性分析――“钻石模型”的改进与发展。Porter钻石理论的缺陷主要在于:以“本国基地”概念为核心,即从本国的视角出发,在分析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时忽视了其他国家和国外企业的影响作用。Dunning在该理论中加入了“跨国公司商业活动”因素,具有与政府、机遇同样的决定作用,形成更为完善的“Porter-Dunning”模型;Dunning1995年开始关注外部资源对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意义,也就是说,理论界越来越注意外部因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作用;Dunning又从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次分别对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这说明了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是可以在各个不同层次间相互通用的,因为其主要的评估思路都是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只需根据各自的情形修改其中的部分指标和因素即可。

产业竞争力的定量分析――计量分析模型。波特的“钻石理论”及其改进与发展基本上是属于对产业竞争力的定性分析,后人在“钻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计量经济学工具发展了许多产业竞争力定量分析的方法,比如通过指标建立计量分析模型等。国外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的定量分析经历了一个由单一指标衡量向指标体系衡量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对产业竞争力定量分析的早期,国外学者大都选取能够表

示竞争结果或具有显示性的指标,通过计算这项指标在不同产业层次或不同地域层次上的比重来确定产业竞争力的大小。但是单一指标衡量只能反映产业在某一方面的竞争力,为了协调各分项指标之间的互补性和重叠性,弥补单一指标衡量不够全面的.缺憾,比较全面地反映产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建立多指标的指标体系来综合衡量产业竞争力。国内学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代表性学者有金碚等人,金碚在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中重点对中国工业品的出口竞争力、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出口工业品的质量与附加值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其中,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衡量工业品的出口竞争力,而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分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国内市场占有率,对于出口工业品的质量与附加值,分别用出口产品的质量指数、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比测度。

旅游产业竞争力 篇6

摘要:随着中国钢铁业不断发展,其产业竞争力的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本文主要从产业组织角度对如何提升钢铁产业竞争力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字:钢铁 产业竞争力 产业组织

0 引言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很多产业发展的不足日益凸显。以我国钢铁产业为例,虽然我国的钢铁产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世界第一大钢铁出口国、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却不甚理想,不相匹配。究其多方面原因,产业组织不合理问题尤为突出。从世界各钢铁强国的发展之路来看,合理化钢铁产业组织是提升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所谓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就是在一国产业组织成长过程的特定资源和环境条件约束下,通过市场结构的调整和企业间组织的优化,使产业内有限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产业组织基本形态(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形式(企业间组织形态)的选择是其中心问题。

1 调整产业组织政策,提升产业自组织能力

我国的一些产业与国外相比,在资源(尤其是高级资源)、能力、知识等方面不具备优势,在短期内又难以提升。因此我们在培育产业国际竞争力,要注重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充分认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环境因素和竞争力的关系,着手优化产业组织。从中国钢铁产业来看,国家的钢铁产业政策及产业组织结构还没有较好起到最优资源配置作用,中国钢铁企业在市场“自组织”能力不强。因此,产业组织政策调整主要就是要有效竞争产业组织结构形成来提升产业的自组织能力。

1.1 形成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 有效竞争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协调起来,形成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对我国钢铁产业而言,形成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就要解决钢铁产业因过度竞争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的矛盾。具体来看,有效竞争应该是规模经济与竞争兼容的垄断竞争型和寡占型市场结构,是以大企业为核心、众多中小企业实行专业化协作的分层竞争的企业组织形态,也是一种在政府产业组织政策干预下的企业集团或股份公司之间的竞争与协调有机结合的市场行为。通过一些学者对发达国家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规律研究,发现大多数工业产业只有形成“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竞争动态演进型产业组织结构,才能长期保持高的国际竞争力。日本钢铁产业就是形成以新日铁、JFE、住友金属、神户制钢等寡头主导,大量中小企业与之共生的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使日本钢铁既充分享受到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又始终保持创新竞争活力。

1.2 降低行政性壁垒,是形成有效竞争产业组织结构的关键 如前分析,我国钢铁产业之所以竞争力不够强,正是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企业的“自组织”能力难以发挥完全。有效竞争取决于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而竞争活力又取决于市场竞争度,市场竞争度又由市场集中和进入壁垒相互联系共同决定。我国钢铁产业之所以集中度低、规模经济实现差,关键在于存在行政性的进入和退出问题。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的实现应该是以企业为主体,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在产业组织结构的自发演进中实现,政府要为之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不能替代市场、人为安排一种产业组织结构。在市场经济下,进入与退出是产业主体的“自组织”行为,这是产业结构动态调整的关键。我国包括钢铁产业的许多产业在产业组织结构上都存在的在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即产业进入过度而退出刚性,带来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差、地区结构趋同、地方保护严重等状况,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这与我国地方政府的主体行为是分不开的。提高钢铁产业竞争力的着眼点在于打开行政壁垒、放开竞争,这是培育和增强我国钢铁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取向。总而言之,我国的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效果就是做到使产业组织即有竞争性又具有组织性,既反对大些企业垄断,又要防止中小企业的无序竞争,即形成有效竞争局面。其目的不是刻意一味追求“集中度”,而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去引导、规范企业自组织行为。

1.3 钢铁产业组织政策调整的取向 针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具体情况,为促进中国钢铁产业组织结构形成有效竞争格局,应该在钢铁产业组织政策上有所调整。

1.3.1 进入退出管制政策的调整。构筑适度的进入壁垒,遏止过度竞争,改变我国钢铁产业进入壁垒过低是必要的;也要制定合理的退出机制,降低退出壁垒,让在竞争中面临淘汰的企业能够顺利尽早退出,以减少资源浪费。同时注意调节以“集中度”控制为目的的进退管制政策思路,向注重“技术创新”政策思路转变。

1.3.2 引导企业集团进行“自组织”形成。除进入退出管制政策的调整外,促进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也是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要途径。近年我国钢铁产业总量增速飞快,但成本上升急剧,造成整体利润率却下滑。想要扭转局面,获得更大的市场绩效,就必须要整合现有产业内部资源,提升行业控制力,实行集团化合作,走规模经济道路,实现钢铁市场向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的转变。在整合现有生产能力,促进钢铁企业集团形成过程中,应改变过去政府行政安排的方式,充分发挥企业自组织的行为能力,促进我国钢铁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1.3.3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的整合。随着我国钢铁需求扩张出现的原材料、燃料供应,运输紧张及供需矛盾问题,迫使我们必须关注钢铁业上下游关系的调整,有必要还应鼓励企业走出去。

2 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提高产业组织竞争力

产业组织能力的形成与积累对产业内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影响,而产业组织能力的形成与积累是伴随着产业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因此,通过创新产业组织形式,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组织能力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1 产业组织形式的演进 产业组织形式演进来看,制造业逐渐从纯市场、纯科层企业向准市场的企业共生网络组织演进。企业共生网络是企业之间不采取合并行为(外部组织内部化),而是利用资本、技术、人事等多种纽带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联系的网络组织形式,如企业集团和企业集群等。它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使产业组织更加协调,既有利于克服企业过大、市场过于集中造成的效率损失,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积累“共同知识”,培育产业组织能力。对产业组织形式演进进一步观察,可发现企业网络组织以是以产业内的相关企业在特定区域的聚集来实现。聚集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具有外部经济、规模经济及区位优势等作用。结合产业空间聚集的特征,这种网络组织形式往往又体现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其在成本、人才、市场、技术等方面所体现竞争优势已越来越引人关注。以日本钢铁业为例,日本钢铁产业布局特点就是绝大部分钢铁联合企业集中在由京滨、阪神、中京、濑户内海、北九洲五大工业区。1976年,该区域内钢铁生产量占全日本的87.3%,消费量占83.9%。

2.2 我国钢铁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 对于钢铁业这种长流程生产模式的产业,利用集群化发展可以快速提升其国际竞争优势。因此,提升钢铁产业组织能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对策,就是要尽力促进钢铁产业的集群发展。

2.2.1 充分认识钢铁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打破“省界经济”约束。我们分析了我国产业组织的“自组织”能力低,产业组织政策的“他组织”效应差,有效竞争的结构难以形成,与我国体制问题、与“财政分灶吃饭”等造成的地方政府的过度行为密切相关。在钢铁产业上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我国钢铁产业布局存在“小、散、乱”的格局,缺乏效率而又重组困难,体现出浓厚的“省界经济”特色。在现有体制下,中国钢铁产业集群化存在较大的体制阻碍。因此,促进我国钢铁产业组织形式创新,发展钢铁产业集群的体制前提就是要打破地区封锁和条块分割,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重新整合。

2.2.2 对现有钢铁生产企业所在区域进行区位优势分析,调整钢铁产业集群的区位布局。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同时也是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我国钢铁业生产原材料相当部分依赖进口。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内陆原材料、燃料地布局为主的空间格局已经远远不符合发展经济原则。即使是宝钢也没有深水港作为依托,达不到像日本钢铁联合企业那样,进口铁矿石不经转运直接进入厂区。供应宝钢的铁矿石要在北仑港转装小船,从而增加了成本,也降低了同国内同类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必须进行空间格局调整。钢铁工业空间格局调整需同时与关停并转小型高炉企业、在临海地区增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结合考虑。

2.2.3 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加强企业间、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是企业自组织或组织的综合体,企业只有在掌握重要资源,能获得显著合作效益才会成为集群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政府应尽可能为企业建立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作用,引导产业集群区内建立合作组织,促进企业间的自组织合作。这样产业集群内部才能够逐步形成信任与合作基础,增强企业在原材料市场和产品市场中的议价能力,降低商务谈判和合同执行成本及企业间的技术服务成本,进一步使集群内部形成创新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罗元青.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汽车产业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2]孙天琦.产业组织结构研究——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3]北京世经未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2008年钢铁行业风险投资报告.国家改展改革委员会社会导报社.

贵州省旅游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篇7

关键词:竞争力,旅游产业,主成分分析法,贵州省

2012年国发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正式发布, 使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迎来了重大契机。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增强贵州省旅游产业竞争力, 使其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价值, 实现贵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当前和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也是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

一、贵州省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评价结果

(一) 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于2011年全国统计年鉴、2011年全国旅游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2011年的地方统计年鉴。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查阅相关统计资料, 兼顾数据的可得性, 联系地区的实际情况, 选取旅游基础竞争力、旅游核心竞争力、旅游环境竞争力三个方面共15个指标, 构建了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参见表1。

(三) 数据处理

为了确保所选择竞争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同时消除极端值和量纲的影响, 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前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及KMO、Bartlett球度检验:

1、标准化处理。

采用的处理方法是对指标进行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的公式为:Zi= (Xi—Xmin) / (Xmax—Xmin) 其中Zi是指标的标准分数, Xi为某指标的指标值, Xmax为某指标的最大值, Xmin为指标的最小值。

2、KMO、Bartlett球度检验, 参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KMO取值为0.726, 表明所选观测变量作因子分析是可以接受的。巴特利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 拒绝H0, 所以可以对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四) 实证分析

1、利用SPSS软件, 对所选择样本的数据进行分析, 求出各主成分的特征值、贡献度和累计贡献度, 参见表3。从表3可知前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已达85.322%, 所以选取前4个主成分分析即可, 且从特征值碎石图可知前四个特征值均大于1, 符合要求。

2、为了进一步确认输出的4个主成分是否合适, 我们需要分析在指定4个特征根时的因子分析的初始解, 参见表4。从表4的提取项可以看出, 此时所有变量的值都大于0.626, 共同度均较高, 各个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 因此, 可以确定本次按照4个特征根进行因子提出的总体效果理想。

3、将因子矩阵做方差最大化旋转, 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负载矩阵, 可以得出各变量在主成分上的负载, 参见表5。

由表5可知, 第一主成分与星级饭店全员劳动生产率、居民消费水平、人均GDP、城镇化率、星级饭店人均占用固定资产、旅行社人均占用固定资产高度正相关, 而这六个指标基本反映了各地区经济环境因子, 因此我们称第一主成分为经济环境因子, 记为F1。第二主成分与客房入住率、旅客周转量、旅游高校数量、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市场相关度较大, 这几个指标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经济效益, 我们称第二主成分为社会经济效益因子, 记为F2。第三主成分在国际旅游人次和国际旅游收入市场方面比重较高, 这些指标则反映了国际旅游经营能力, 所以我们称第三主成分为国际旅游经营因子, 记为F3。第四主成分主要与森林覆盖率相关, 我们将其定义为自然环境因子, 记为F4。

4、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 并输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参见表6。

根据表6可以写出以下因子得分函数:

经济环境因子:

F1=0.224X1+0.143X2+0.242X3+0.063X4-0.167X5+0.001X6-0.017X7-0.051X8+0.021X9-0.082X10+0.012X11+0.181X12+0.181X13+0.192X14+0.028X15

社会经济效益因子:

F2=-0.11X1-0.193X2+0.081X3+0.354X4+0.169X5+0.26X6+0.037X7+0.189X8+0.196X9-0.178X10-0.118X11+0.082X12+0.052X13+0.018X14-0.041X15

国际旅游经营因子:

F3=-0.081X1+0.145X2-0.173X3-0.329X4+0.171X5-0.1X6+0.212X7+0.088X8+0.024X9+0.446X10+0.319X11-0.071X12-0.062X13-0.058X14+0.006X15

自然环境因子:

F4=0.268X1+0.02X2+0.167X3+0.259X4-0.12X5-0.012X6+0.028X7-0.095X8-0.176X9+0.069X10+0.049X11-0.127X12-0.176X13-0.042X14+0.821X15

通过以上因子得分函数, 再代入各指标后, 我们可以计算出各样本的因子得分。

根据表3, 以四个主成分的贡献度作为权重, 我们可以构造2010年全国各省市的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函数:

F=0.4805F1+0.2191F2+0.087F3+0.067F4

将已计算出的各样本的因子得分代入以上公式, 可以得到2010年竞争力综合得分, 并按分值高低进行排序, 参见表7。

(五) 结果分析

1、通过主成分分析, 对全国31个省 (市) 自治区的综合排序, 得知贵州省的旅游竞争力综合能力得分0.1469, 在所有省市中排在28位, 处于下游位置, 与第1名上海市相差0.496, 而在西部地区处在第7位, 属于西部中下游水平。

2、从主成分分析数据看, 旅游竞争力主要与经济环境因子有关。贵州省的经济环境因子排在全国第30位, 西部地区倒数第1位, 与第一位上海相差甚远;社会经济效益因子处于中下水平, 处在第18位, 表明贵州省的国内旅游由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潜力巨大。国际旅游经营因子排在全国第24位, 此因子除广东较高外, 其余地区数据相差程度不太大;自然环境因子全国第14位, 名列西部第5, 与第一名海南省相差较大。

二、提升贵州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 优化社会经济环境, 提高旅游环境支持力

贵州省有许多旅游资源尚未开发, 已开发的很多旅游资源的经济潜力也未充分体现,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金短缺。2012年1月12日,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 (2012) 2号文件, 为贵州省经济全面发展搭建了一个平台, 2012年一季度,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4.2%, 在这强劲的发展势头下, 贵州省应该采取指导性的经济发展政策, 诱导资金流向旅游产业, 以弥补旅游产业资金不足的缺陷。加大对基础设施的直接投资, 包括对交通、通信、能源、水电、排污、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投资, 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贵州省应该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开发, 提高人力资源竞争力。在完善旅游人才培养机制, 加大旅游教育投资的同时, 各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要做到吸引人、留住人、用好人, 努力形成人力资源优势, 促进贵州省经济环境与人才素质共同提升。旅游产业虽然属于第三产业, 但它却是一个宽产业, 具有“集群经济性”。【3】一个富有竞争力的旅游产业不仅包括旅游要素企业, 还包括关联企业以及辅助企业和相关机构, 要求集群内的各要素积极合作,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规范自己的行为, 并提供有效的保障政策, 积极引导区域内各旅游相关企业通力合作, 提高竞争力。

(二) 继续发掘潜力, 提高旅游业社会经济效益

贵州省作为旅游资源“富”省, 旅游业产生的社会效益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 这表示贵州省旅游产业尚有很大的发掘余地。贵州省需要一方面在旅游业现有的发展规模上发掘潜力, 充分利用已开发资源, 促进增收, 促进就业。应做大做强产业内的旅游企业, 通过兼并、重组、参股等方式, 推进旅游企业集团化、连锁化发展。【4】另一方面, 应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继续开发未开发的旅游资源, 以迎合不同层次、不同品味的游客的需求, 最大限度地利用贵州省的旅游资源满足社会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 培养品牌意识, 塑造贵州旅游区域品牌

旅游区域品牌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同时它也代表了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区域特征和整体形象。贵州省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宣传贵州省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和红色经典, 以提升贵州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塑造独具贵州特色的旅游区域品牌。应培养贵州省旅游企业的区域品牌意识, 使企业管理者认识到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大家互相协作, 这有助于旅游企业化被动为主动, 努力提升服务质量, 并能使他们在区域品牌的共同约束下规范自身的行为, 避免产生类似恶性竞争的负面影响。

(四) 利用自然优势, 打造“生态”贵州

贵州应利用自身植物种类丰富, 植被类型较多的特点, 将生态文化与生态旅游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使游客在观光的同时了解更多的自然知识, 获取更多的文化精髓, 在身体上得到放松, 在精神上得到陶冶。打造“生态”贵州, 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必须做到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在政府的主导下, 科学规划, 通过各种开发与保护措施使贵州省的自然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促进贵州省旅游产业竞争力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张静, 冯茂娥.山东旅游业竞争力测评研究[J].理论学刊, 2006 (6) .

[2]袁国龙.贵州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初探[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3) .

[3]张金霞.塑造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思考[J].商业时代, 2006 (24) .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篇8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 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核心竞争力可理解为某一经济单位所独有的, 且不易被他人模仿的具有价值的能够促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能力。对于产业而言, 某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即指产业中所有行业相互作用, 形成合力后具有的核心竞争能力。它体现在产业横向比较中的竞争优势。

从狭义上讲, 旅游产业是由景观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饭宾馆业、旅游商品业、旅游娱乐与服务业等几大行业构成, 这几大行业相互作用, 形成网络状合力。从旅游产业中各行业的特点可以看出, 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很难体现在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饭宾馆业。第一, 这些行业进入壁垒较低, 市场化运作能力较强, 其提供服务的数量与质量与旅游市场关联度大, 可调节性强, 在区域间差别不大。因此, 对旅游产业区域间比较优势的影响不大;第二, 提高这些行业的服务质量以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能力难度较大, 因实施上的困难导致不会被视为核心竞争力;第三, 提高其服务质量只会使得人们没有不满意, 而不会增加满意度, 因而也不会被看做核心竞争力。

景区所承载的旅游资源由于具有垄断性与独特性, 因此, 经开发后所形成的旅游产品是可以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部门。同样, 旅行社行业是通过组织旅游产业中各项资源, 设计旅游线路、组织游客购买旅游产品的部门, 其中涉及到因旅行社提供的服务与管理而增加的旅游产品附加值, 而且会因旅行社管理水平差异而给旅游者带来经历与感受上很大差异。商品与娱乐项目集中体现了地方文化特色, 可以起到提升本地知名度, 增加游客满意度与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 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旅行社、景区、商品与娱乐业三大行业中, 应深度挖掘三大行业竞争力。

二、黑龙江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 旅游产品竞争力

黑龙江省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历史渊源为基础开发了一大批地域特色强、资源丰富的旅游产品, 主要包括四大类, 即生态旅游产品、民俗旅游产品、边境旅游产品和红色旅游产品等。生态旅游产品是黑龙江省推出的重点旅游产品, 是游客观光、漂流、滑雪、狩猎、钓鱼等休闲娱乐的首选, 目前已形成一批发展成熟、知名度高的景区, 如: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镜泊湖风景名胜区、扎龙自然保护区、北极村风景名胜区、五营森林国家公园、兴凯湖旅游度假区等。但这些景区大多缺乏文化底蕴, 产品质量不高。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近年大打冰雪旅游之牌, 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代表的冰雪观赏游乐景区档次高, 在全国颇具影响力与竞争力。滑雪健身娱乐景区除亚布力、平山、乌吉密等一大批大型滑雪场在国内具有一定垄断性外, 大量小型滑雪场由于受到华北地区滑雪场竞争的威胁及供求关系的影响已出现大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局面。黑龙江省是多民族杂居的省份, 共有48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因其长期游牧、渔猎生活方式较为古朴, 其民俗、民风已成为兴旅游热点, 但由于这些民族景区分布散、规模小, 在旅游市场竞争中还很弱。黑龙江省已开发多条至俄罗斯边境城市的旅游线路, 经济效益较好, 以绥芬河地区发展最快。黑龙江省现存许多抗日战争史料、遗物、遗址, 这些红色资源具有传奇性, 国际影响力强。但由于资源分散、年久失修, 没有被开发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因此, 黑龙江省旅游资源独特且丰富, 目前已形成一批有一定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吸引俄、日、韩等入境游客及国内京、津、沪、粤等经济发达地区游客。但也应看到还存在产品质量不高、不能连线路、管理部门不重视、没有深度开发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二) 旅游商品竞争力

旅游商品因其需求弹性大、附加值高而成为旅游行业中投资见效快、收益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可以增加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满意度, 而且可以促进旅游产品发展,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黑龙江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文化历史, 现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旅游商品体系, 有具有俄罗斯风味的大列巴、香肠;黑龙江特产大马哈鱼、大马哈鱼子酱;草原特产奶酪;鄂伦春特产鱼皮衣、鱼皮鞋;五大连池火山泉矿泉水、阿城体现金源文化的版画;森林特产木耳、松子、蘑菇;冰雪吉祥物等等。这些商品已广为人知, 部分商品也已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这些旅游商品在满足游客馈赠亲友需求的同时, 每年也为黑龙江省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但对于每个景区来说, 能够让游客回忆起此次旅游经历的旅游商品较少, 而在调查中发现, 游客为回忆旅游经历所产生购买行为的冬季最大, 占所有购买动机的70%, 而且大部分游客会选择在旅游商品专卖店和景区销售点购买。黑龙江省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为5%左右, 与全国平均水平20%的差距还较大, 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商品营销能力较差。黑龙江省具有景区特色的旅游商品多为手工制作, 销售量小, 生产规模也就小, 而且没有形成跨区域的生产经营一条龙体系, 因此导致整体旅游商品品牌不响, 质量不高, 出现制约旅游商品发展的瓶颈, 难以发展壮大。

(三) 旅行社竞争力

黑龙江省旅行社的数量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整体盈利状况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国际旅行社的盈利能力、运营效率要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且表现出较强的资本积累能力和发展态势。与国际旅行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黑龙江省国内旅行社的盈利状况低于我国国内旅行社的平均水平, 这主要是由于其成本费用较高, 资产周转速度较慢, 业务增长与资本积累的速度慢。黑龙江省的大部分旅行社是在过去省内国有大型旅行社, 如中旅、国旅、青旅、教育、康辉旅行社等基础之上通过转让、承包、重组等方式形成的个体经营旅行社或股份制旅行社。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过去大型国有旅行社的总社与其在各省、市的分支旅行社虽表面上具有部分相同的名称, 但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业务联系及组织关系, 仅有相互股份持有关系, 同级各分支旅行社之间无任何联系。任何人只要一次性交2万元所谓的承包费即可获得这些知名国有旅行社的命名权, 部分旅行社根本不对外挂牌, 业务一方面靠个人关系获得, 一方面靠在报纸上打小广告获得。旅行社的这种“以包代管”的管理模式使得很多旅行社虽然名称相同, 但实际上各自为政, 经营规模很小。旅行社只顾眼前经济利益, 盲目的为争夺游客而疯狂降价, 甚至出现了“零团费”、“负团费”的状况。不仅导致旅行社推出的产品缺乏差异性, 提供的观光产品还处于初级开发水平, 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和享受性不强;而度假旅游产品、商务旅游产品等其他旅游产品开发的水平同国外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更导致了旅游产品质量低, 如购物时间长、景点不具有代表性、服务标准低等现象。

三、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一) 建立两权分离的景区管理体制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营体制, 景区作为盈利性的企业更应如此。当然, 在景区向企业化经营转化的同时应避免盲目性, 要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认真清查与研究的基础上, 对不同的旅游资源和景区进行具体的分类与规范, 对经营者资格要认真评估, 区别对待。可采取招标转让经营权、招商引资、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的旅游资源产权制度。

(二) 创新旅游商品生产模式与营销理念

针对目前市场上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仍较为弱小的情况, 旅行社行政管理部门可积极引导、培育有条件的企业形成跨区域的大型旅游商品生产企业, 大型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可以批量生产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旅游商品, 又可以为不同景区定做差异性不大的旅游商品, 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带来的优势。同时旅游商品企业还可以在各地区发展前店后厂式的手工艺商品生产加工点。规模生产的一体化模式可以享受从设计、生产到销售整体运作优势, 市场竞争力更强。

(三) 改革旅行社行业内分工格局

提高旅行社的竞争力关键是要进行制度改革, 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 逐步实现大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小旅行社网络化。即大型旅行社可依据自愿、平等、互利互惠、鼓励竞争和稳定联合相结合的一般原则, 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坚持公平竞争、禁止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的总体要求, 采取市场力量为主, 通过合并、兼并或其他方式重新组合, 形成一定数量以资本为纽带的紧密型旅行社集团。旅行社集团的构架可承袭现行一些大社采用的总社和各热点地区分支社的形式, 采用集团企业的管理方式。大旅行社在实现集团化时, 其业务重点可放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旅游接待三个方面, 而销售业务可外包出去, 以使得旅行社集团能够集中精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避免分散的重复劳动和相应的不规范竞争而减少资源消耗。中型旅行社应调整其经营方向, 在充分认识自身情况和对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之上, 避开其在经营标准化产品方面的相对劣势, 实现某些产品的深度开发, 开展特色产品和优质服务, 实现专业化经营。中型旅行社实行的专业化经营在行业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旅游批发商进行产品专项分销的终点, 又是旅行社门市部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个性化采购的起点。小旅行社可借鉴欧美国家小旅行社的发展经验, 通过内部改造或增设的方式, 改制为代理社, 在省内实现各家旅行社紧密联系的网络化经营。代理社不从事产品开发, 也基本不拥有太多的接待设施, 其业务是专门从事旅游产品的代理销售。代理社凭借其地域优势和优质的服务, 代理包括航空、饭店、汽车租赁及旅游经营商的产品, 从被代理商那里获得销售佣金。

总之, “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小型旅行社网络化”的金字塔形的批发、零售、代理的三级旅行社行业结构将是黑龙江省旅行社业应对未来竞争的发展趋势, 这种垂直分工的体系也将使旅行社的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成伟光, 李志刚, 简王华.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J].人文地理, 2005 (1) .

[2]李琪, 唐光海.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及其核心竞争力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统计与决策, 2009 (15) .

旅游产业竞争力 篇9

迈克尔·波特在他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竞争力钻石模型, 并以此来说明影响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力, 该理论也为系统分析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该模型通过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等四个方面以及影响竞争力的两个重要变量因素“机会”和“政府”等六个要素, 相互作用而产生。该模型为分析和解释产业竞争力优势的来源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提供了理论知识。

二、哈尔滨市滑雪旅游产业的竞争力的分析

1. 哈尔滨市旅游产业的生产要素分析。

生产要素, 涉及国家在该产业发展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 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多个变量。哈尔滨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组成哈尔滨市的初级元素。滑雪旅游的智力资源, 关键基础设施组成的高级资源。 (1) 冬季旅游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富足。黑龙江省为大陆性气候, 四季交替分明, 冬季山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雪期、雪量又大, 适合兴建大型雪场。与其他省份相比, 哈尔滨市的雪资源无论从数量上, 还是在质量上都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历史文化资源悠久。据考证, 哈尔滨市流域在17.5万年前就有人类生存活动。其中的金源文化、京旗文化、流人文化等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文化也为哈尔滨市的滑雪旅游产业奠定了很好的历史基础。 (2) 旅游智力资源的匮乏。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是人力资源的基础, 而更加重要的是高水平的智力资源。目前哈尔滨市在滑雪产业特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基础, 例如:哈尔滨体育学院有专门的运动系, 培养大量的冰雪体育人才, 为全国滑雪产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但从目前该产业部门的实际状况来看, 专业人才还相对缺乏, 特别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总体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 (3) 雪场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虽然哈尔滨市现已成为滑雪旅游大市, 但是经笔者实地调研后发现, 哈尔滨市仍有些滑雪场规模偏小、达不到正规滑雪场地的规模, 设施也不完善, 存在安全隐患。因此, 完善雪场基础设施势在必行。

2. 哈尔滨市滑雪旅游产业的市场需求分析。

哈尔滨市滑雪旅游产业的市场需求由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两部分组成, 市场需求对产业竞争力有重要的影响, 是产业发展的动力, 故此, 哈尔滨市应更加重视国内市场需求的重要性。产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内部条件, 产业的竞争力受到国内需求大小、性质与结构的影响。消费需求和生产者需求的增长是旅游需求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消费需求的增长意味着哈尔滨市的旅游收入的增加, 生产者需求的增长主要与技术进步和市场体系发达程度决定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有关。科技水平创新的能力越高, 市场体系就越完善, 而专业化分工程度越高, 国内需求支持也就越多, 竞争优势最终就越明显。

3. 哈尔滨市旅游产业的相关与支持产业分析。

哈尔滨市的滑雪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在于相关与支持产业, 竞争优势对于单个企业或产业很难进行。产业的发展需要形成规模集聚, 而集群效益包括充分发挥产业上下游在分享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减少物流成本、加强沟通与交流、加强集中管理等方面。哈尔滨市的滑雪旅游产业是一门具有带动性强, 拉动性大的综合性的产业, 通过滑雪旅游带动哈尔滨市的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商店、旅游餐饮和旅游娱乐、器材、装备、滑雪赛会竞技表演、滑雪培训等产业的协调发展。

4. 哈尔滨市滑雪旅游产业的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分析。

哈尔滨市滑雪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决定着哈尔滨的竞争优势, 滑雪旅游产业的推动是实现哈尔滨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竞争优势会受到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在目标战略和组织方式上的选择和搭配, 而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最有力的刺激因素来自于激烈的国内竞争。哈尔滨市滑雪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培育一批具有完备现代企业制度, 具有创新开拓精神, 遵守相关政策法规, 自觉维护市场秩序的企业, 从而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性和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5. 哈尔滨市旅游产业的政府政策与机遇分析。

在“十二五”期间哈尔滨市还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让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上来,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总体而言, 在经济形势向好的态势下, 人民群众已不再满足于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 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这也是哈尔滨市滑雪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契机。

三、哈尔滨市滑雪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哈尔滨市滑雪旅游产业要拥有完备的产业结构, 形成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优质的服务质量, 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竞争力分析方法可以看出, 哈尔滨市滑雪旅游产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链条尚需延伸。

滑雪旅游产业链条有很大的延伸性, 其中包括旅游、餐饮、住宿、信息、服装、交通、机械等各个行业, 与滑雪产业相关的滑雪器材、服装、交通雪场设备等领域都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据统计, 滑雪产业收入与其他关联行业的收入比为1∶9左右, 如果在滑雪场消费1元钱, 那么在交通、住宿和购买纪念品的投入大约要达到9元钱。目前, 哈尔滨市的企业普遍忽略了滑雪旅游产业链条延伸性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润。

2. 营销缺乏整合。

滑雪旅游产业中各企业间很少利用产业链的利益共享特性, 也很少注意到产业链条中各种资源的利用, 只专注与营造自身特色滑雪旅游品牌。随着哈尔滨市滑雪场所的不断兴建, 单个雪场的影响力会逐渐被区域性的品牌力量所弱化。目前, 大多数的滑雪场不注意扩大爱好者的范围,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适当的营销计划, 而是只注重短期旅游产品的销售商, 而且也很少进行联合促销等营销活动。

3. 专业人才缺乏。

哈尔滨市的滑雪旅游产业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其中管理经营型人才短缺, 而大多数中层和高层管理人员都不是专业出身, 滑雪产业的人力资源只好在滑雪场的管理实践中临时积累。哈尔滨市滑雪旅游产业中对高水平的滑雪教练更是迫切需要的, 高级滑雪教练队伍结构失衡。我省的科技创新和研发相关人才也较少。

4. 缺乏统筹规划, 合理开发。

目前, 哈尔滨市滑雪场所在建设规划过程中存在只顾局部利益、短期利益, 造成了一些植被、地貌、土地等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现象。在开发过程中, 缺少相关的等级评价体系, 从而减少那些不符合任何等级标准, 资源消耗大、收益率低、设施不全, 安全设置保养不到位的滑雪旅游场。

四、哈尔滨市滑雪旅游产业问题的对策

1. 宣传方式和促销策略的创新。

在世界范围内宣传哈尔滨市的滑雪旅游, 形成以市场和企业为主体, 以产品为中心, 以共同利益为连接, 实现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的相结合。通过海外信息网络、展销会、报刊、滑雪旅游手册及其他宣传手段把黑龙江的各大滑雪场推销出去。黑龙江省的旅游部门、相关企业以及滑雪场要共同联手促销, 做专题片或系列报道把各大媒体记者、实力派大旅行社等都请到黑龙江省进行实地考察, 形成本市滑雪旅游热潮。

2. 培养并完善人力资本市场。

当下制约哈尔滨市滑雪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障碍就是高级行业人才、创新技术以及资金的缺乏。哈尔滨市必须着重完善现代化的滑雪产业人力资本市场。首先, 要通过颁发针对该行业专业人才的优惠政策留住高级人才。其次, 要充分利用哈尔滨市市场价格机制协调滑雪旅游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供求。最后, 要面向海内外, 多方位多层次吸引专业人才。

3. 努力组建大型旅游开发集团。

随着当今国际国内市场的一体化发展趋势, 滑雪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也日渐激烈, 哈尔滨市的滑雪旅游产业也面临着国际国内竞争的威胁与挑战, 哈尔滨市的滑雪旅游产业还未形成行业整合态势, 当面对国际国内滑雪旅游集团的竞争, 本市的滑雪旅游产业必然出于劣势, 并且本市的滑雪旅游产业链条内部各企业间也存在恶性竞争, 市场混乱的现象。提高本市滑雪旅游产业中各企业的综合素质并增强企业整体实力是当务之急。哈尔滨市的滑雪旅游产业要走集团化的发展之路, 取缔哈尔滨市小, 散, 乱, 差, 弱现象, 要形成大型的滑雪旅游发展集团, 省级政府还需要进行指导和协调, 鼓励本省的滑雪旅游企业的兼并, 重组, 并切实给予金融贷款上的优惠。最终形成一个国际旅游、国内旅游相配套, 吃、住、行、游、购、娱乐一条龙的服务体系。

摘要:通过运用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以竞争优势理论方法分析哈尔滨市滑雪旅游产业的现状, 以求把哈尔滨省滑雪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切实提高本市滑雪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最终形成哈尔滨市滑雪旅游产业国内与国际的优势主导地位。

关键词:哈尔滨,滑雪旅游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 邱如美,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王大悟, 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196-227.

[3]张广海, 孙文斐.山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措施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1-8.

旅游产业竞争力 篇10

一、百色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类型

百色市历史悠久, 山川秀丽, 名胜古迹众多, 旅游资源丰富而奇特, 为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2012年百色市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1.9亿元, 甘蔗、水果、烤烟、茶叶、桑蚕、肉类、水产品产量和产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南菜北运”生产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174.2万亩。芒果、林下鸡、茶叶等品牌影响力扩大。“一乡一品”特色农业加快发展, 沙糖桔、火龙果、中药材种植是山区农民致富的重要农作物。百色是广西重要的粮食基地、南菜北运基地、中国芒果之乡和亚热带水果基地、全国香料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并形成“布洛陀”牌香米、田阳香芒、田东香猪、夏橙、华南糖等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百色森林覆盖率达58.6%, 可利用动植物资源500多种, 素有“土特产仓库”和“天然中药库”之称, 桐油、肉桂、八角、大果山楂、茶油、竹荪、云耳、八渡笋、白毫茶等产量多、品质好, 林副产品产量居广西前列, 这些对开发百色乡村旅游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

截至目前百色市已开发的乡村旅游点已有42个;其中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田阳布洛陀芒果风情园、凌云茶山金字塔3个景区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 右江区平圩民族新村、乐业火卖村、靖西旧州绣球村等8个景区获得了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 目前百色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乡村旅游点是位于乐业天坑景区旁的火卖村, 年接待来自广西及周边省区、港、澳、台地区、欧美及东南亚国家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百色市乡村旅游景观类型统计见下表:

(一) 乡村旅游点的经营环境有待改善

百色部分乡村旅游开发地的居民或附近村镇的居民卫生意识不强, 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置不科学, 影响游客游玩情绪, 有些景点注重开发, 不注重环境卫生, 导致景点污水、生活垃圾排放进入江河, 对景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有些对游客开放的居民区, 游客住宿区、游览区、设计杂乱无章, 缺乏美感。尤其令游客担心的是餐饮方面, 一些乡村旅游点的餐饮原料来源、餐具的消毒、从业人员的健康证办理、操作的规范性缺乏有效的监管, 餐饮服务质量更令人担忧。

(二) 人才紧缺,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百色市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专业的乡村旅游人才相对较少, 由于经营成本和工资待遇等实际问题的考虑, 乡村旅游所需服务人才一般是由家族式成员或者附近村民构成, 这类人员文化水平都较低、服务意识淡薄, 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点处于市郊或县乡, 待遇一般, 很难吸引专业的旅游人才, 尤其是管理人才。

(三) 乡村旅游业发展壮大所需资金短缺, 类型单一, 创新性不足

目前百色市很重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把乡村旅游业和新农村建设, 一村一品工程建设、人居示范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大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依靠政府主导, 民间资金投入或私企资金投入为主, 能够争取到的国家政策性资金几乎没有, 乡村旅游点后续发展壮大所需资金短缺。部分乡村旅游点发展模式单一雷同, 没有因地制宜深挖特色发展, 例如百色市郊周围的百香园、澄碧湖山庄、桃花半岛、爱果者农庄、归真园等旅游点基本都是以河面观光休闲、烧烤、体育、娱乐等为主, 特色不足, 还可以进一步深开发景点的新特色。

(四) 营销宣传投入不足

百色市乡村旅游点大多营销宣传手段单一, 只有极少数休闲农庄利用本地电视台、本地广播、本地论坛等传媒宣传, 但由于传播范围较小, 听众范围有限, 宣传面不大, 所以游客多为本地人、学生、周围贵州、南宁、河池等地的客流。其实百色市的乡村旅游点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那坡县黑衣壮的黑衣民族风情, 凌云县朝里乡的风流街, 对外地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隆林县德峨乡苗族龙洞大寨内全部用石板铺路, 建筑上仍保留有木楼、鸡楼梯、翘檐等特色, 寨内保留传统的苗族刺绣、蜡染、银饰等民间工艺, 加上游客可以品尝黑棕、饵粑粑、甜酒酿等特色美食;乐业县母里屯高山汉村寨一直沿袭着女人当家作主的风俗, 有点像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里的场景…, 百色是少数民族聚集区, 各民族都有独特的民风民俗, 这些独特优厚的旅游景点如能加大营销宣传对外地游客能形成巨大的吸引力。此外百色市近年来主推休闲养生路线, 百色德保县、乐业县的休闲养生农庄、休闲养生饮食、靖西药食同源的药膳饮食开发潜力不容小视, 但是由于宣传投入不足, 营销手段单一, 这些独特珍贵的特色旅游资源还没有被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悉知, 制约了百色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百色市乡村旅游业竞争力提升战略

(一)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

百色的乡村旅游点, 尤其是国家级、自治区级的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要加大资金投入, 进一步完善景点道路基础设施, 提高交通条件的可进入性和便利性, 建成星级厕所、星级厨房, 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本设施, 充分利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 改变乱搭乱建现象、合理规划建筑区, 休闲区、观赏区以及娱乐区的功能分区规划。

(二) 加强相关人员培训, 提升人员待遇

百色各乡村旅游点应该在旅游管理部门主导下培训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以及服务人员, 主要培训乡村旅游人才的服务意识培训、卫生意识培训、乡村旅游规范管理与安全应急处理、乡村导游员应具备的服务素质和讲解技巧、地方乡村旅游商品和民俗节庆知识、服务礼仪礼貌等内容。此外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一定要求持健康证上岗。特别是已经获得全国或自治区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的旅游名村、名镇和星级农家乐景区更应该自主参与相关的培训, 可以采取走出去参观, 请进来讲学的方法提升景区工作人员的整体服务素质。经过培训合格后的乡村旅游人才应该获得相关资质或证书荣誉, 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一线员工应该以宽幅薪酬制来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保证人才能够安心留下, 避免因为待遇问题导致的人才流失影响服务质量。

(三) 以开展清洁乡村为契机整治环境

对百色市乡村旅游点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首先要保留当地特色再开发, 发展旅游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整治一些乡村旅游点道路沿线以及河道排水沟渠、乡村集镇、居民院落的脏乱现象, 提升城乡整体形象, 整治垃圾乱堆放、占道经营、乱埋乱葬, 绿化、美化道路和景区, 解决环境乱象。重点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村镇、市郊沿河农家乐景点进行综合整治, 大力提升景区环境, 建设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和谐乡村旅游点。

(四) 加大营销力度, 扩大宣传

乡村旅游点除了可在本地电视、广播、论坛进行广告营销, 还可不定期制作旅游手册、旅游光碟、在商品包装上印制景区风光、地址等信息, 也可以举办摄影大赛、美食大赛、趣味体育活动等吸引各地游客。有条件的景区可创办景区网站并且定期更新, 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网络营销、价格营销。一些乡村旅游点也可以选择成本较低的主题派对活动进行营销或利用假日节庆营销, 投放户外大幅广告、流动广告等方式开展多形式的宣传促销, 扩大景区知名度。

(五) 加大乡村旅游整合竞合力度

有些景区强调部门或地区个体的经济利益, 忽视合作, 导致区域景点重复雷同建设, 资源浪费。乡村旅游点的发展不能孤立而应该强强联合, 各景点之间要加大合作, 深挖特色, 互惠共赢发展, 共享本区域的客源而不是争抢客源。百色乡村旅游景点和产品的设计开发都应围绕民族、红色、土特、绿色来进行, 尤其要注重培育乡村特色旅游商品, 将最能代表百色的商品进行包装, 推出品牌, 大力开发民间手工艺品。各乡村旅游点要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实现资源共享、客户共享, 开展商务互助, 提供预订票务、餐饮、住宿、商品、导游、演出等多样化的服务, 推出联票、通票等优惠措施, 互派管理和工作人员学习、交流。在旅游产品的推广上, 既强调区域旅游整体品牌的打造, 又突出各自景区独到的魅力资源, 发挥各自所拥有的独特优势, 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巨大宣传效应, 进行大品牌精品建设, 进一步扩大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保持游客的热情, 不断吸引游客的光顾或重游。

摘要:目前, 百色市的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竞争和挑战主要是:乡村旅游点的经营环境有待改善;人才紧缺,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乡村旅游业发展壮大所需资金短缺, 类型单一, 创新性不足;营销宣传投入不足等。百色市政府应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入手,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相关人员培训, 提升人员待遇;以开展清洁乡村为契机, 整治环境;加大乡村旅游整合竞合力度;加强营销, 扩大宣传;从而提升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 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百色市,乡村旅游,竞争力,不足,提升战略

参考文献

[1]百色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EB/OL].广西百色人大网, 2013-02-22

[2]杨艳阳.广西百色乡村旅游发展探析[N].中国旅游报, 2009-08-26

[3]莫艳恺.丽水市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 2011 (2) :59-62

旅游产业竞争力 篇11

关键词:旅游业;离境退税;新政;自由贸易

一、印尼旅游业出台新政策的背景

(一)境外游客购物消费占比旅游外汇收入相对较低

近几年来,印尼的旅游业一直增长强劲,即使在今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仍取得较快增长。根据印尼国家统计局12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印尼入境旅游人数517万人次,同比去年同期增长1.31%。印尼文化与旅游国务部乐观预计,印尼今年入境游客将达到650万人次。规模庞大的入境游客为印尼带来了丰厚的旅游创汇,极大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但是根据印尼相关部门的统计,每年境外游客在印尼的购物消费仅占旅游外汇收入的20%左右水平。

(二)消费需求市场低迷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印尼整个消费市场并不十分景气,今年印尼的消费增长主要靠政府投资的拉动。另一方面,外部需求市场的萎缩加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措施也给印尼出口带来了承重的压力。因此离境退税将大大增强了境外游客的购买力,同时也增加了外汇收入,有助于促进印尼的消费增长。

(三)周遍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鉴于地域的同质性,长期以来,印尼一直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为最大的旅游市场竞争对手。目前中国已经是继日本和澳大利亚之后印尼的第三大客源国,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已经成为印尼各岛最新的庞大市场。而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议将于2010年1月1日生效,双边经贸往来巨增也将同时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必然导致入境游客户的分流。

二、离境退税政策对印尼经济发展的影响

实行购物退税相当于在商品价格上实行优惠,能够满足旅游者受到特殊优待的心理需求,激发旅游者购物消费欲望,同时因实行购物退税政策都规定有最低购物限额,能够刺激是高旅游者的购物数额。这对于印尼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可拉动国内消费品市场

通过实行购物退税政策刺激数千万海外旅游者增加在我国的购物消费,对整个国内消费品市场将起到不小的拉动作用,并能够刺激商品生产,扩大投资需求,增加就业渠道,减缓就业压力。

(二)可增加外贸出口,减少贸易磨擦

海外旅游者产为零售外贸出口,其所购商品的价格比同类商品外贸出口价格要高,因此其创汇成本较上外贸出品低,这种零售出口由于是就地出口,减少了许多环节,可避开其他国家贸易壁垒等影响,而且根本不会引起贸易摩擦。因此,实行购物退税增加海外旅游购物,必将印尼本国产品的外贸出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可扩大旅游创汇

根据印尼相关部门的测算,实行离境购物退税政策,海外旅游者的购物消费占整个旅游消费的比例将至少达到30%,仅此一项,每年将为印尼多创旅游外汇十多亿美元。如果在华没有实现购物的约三分之一海外旅游者能够实现或部分实现购物愿望,旅游外汇收入将会以相当大的比例增长。

(四)可增加国家税收

时任印尼税务总署第1税务局贸易、服务及其他间接税和增值税条例行政分局主任赫斯杜(Hestu YogaSaksama)在12月19日曾表示,设置500万印尼盾为最低退税限额,预计境外游客在印尼的购物消费增长有望提升120%以上,不仅提高了消费品的所得税收入,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三、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旅游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等各项指标均呈现下滑状态,入境旅游外国人243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8%;入境过夜旅游者530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6%。

旅游产业竞争力 篇12

一、广西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 旅游资源丰富, 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广西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而被世人所知, 漓江山水、北海银滩、龙脊梯田等旅游资源品质高, 独具一格, 有很强的吸引力。截至2013年底, 全区已评定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共计204家, 其中3家5A、96家4A、84家3A、21家2A, 较之甘肃省 (104家) 等旅游欠发达地区, 广西区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开发基础较好, 区域竞争力较强。然而, 全区A级以上景区与江苏省 (520家) 等旅游业较发达地区相比却不及其一半, 广西资源开发潜力仍很巨大, 评星、评级工作需加强。

(二) 旅游基础设施发展好, 有较完备的接待能力。

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是旅游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支撑旅游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广西区旅游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截至2013年底已拥有381座星级饭店 (12家5星) ,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 306公里。与之相比, 甘肃省的数据为304家 (4家) 、3, 000公里;江苏省为735家 (73家) 、5, 705公里, 广西区的旅游基础设施状况与江苏等地相比虽有差距, 但与甘肃等地相比发展较好, 有一定的区域竞争力。此外, 到2013年底, 广西已建成6个国际机场, 20, 000多个内河、沿海港口, “一轴四纵四横”铁路运输网络主动脉, 形成了海陆空立体化交通格局。旅游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 为广西整合区域资源, 形成区域优势,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贡献了力量。

(三) 旅游业发展政策环境优越, 有较强的投资吸引力。

广西是国家重大战略的汇集之地, 除像其他省、市一样享受国家统一规定的优惠政策之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政策、兴边富民战略、国家海洋战略等等都适用于广西, 这为广西旅游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氛围, 提供了诸多优惠和保障, 对广大投资商有较强的吸引力, 旅游竞争力优势明显。

二、广西旅游产业竞争力问题分析

(一) 旅游产业融合度较低, 产品结构单一, 旅游形象不鲜明。

广西旅游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 产业融合度低, 产品同质化严重, 文化挖掘深度不够, 结构单一, 特色不明显, 形象不鲜明, 致使其产品普遍生命周期不稳定, 游客重游率低, 缺乏长久、持续的旅游竞争力。

(二) 旅游经营管理部门工作效率不高, 缺乏龙头连锁企业领导。

目前为止, 广西旅游产业的发展基本仅依靠旅游局来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管理层次较浅, 各产业部门无法达到融会贯通;资源隶属关系复杂, 管理难度大, 工作效率低, 急需龙头连锁企业领导。

(三) 旅游发展资金短缺或不能及时到位, 相关工作受阻。

由于旅游发展资金短缺或不能及时到位, 许多旅游规划、开发、宣传、产品促销等相关工作不能按计划进行, 严重阻碍了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 旅游营销力度弱、成果少, 创新手段不足。

广西旅游市场开发与宣传效果不佳, 至今为止仍然只有“桂林山水”深入人心, 广西所特有的地方和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依旧处于“养在深闺”状态, 不被世人所知。营销力度弱、缺乏创新手段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广西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一)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体系, 建立形象鲜明的旅游主题板块。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分析各大目标市场的旅游需求, 以“天下风景, 美在广西”为主题整合各大旅游板块, 培育和提升“桂林山水”、“浪漫北部湾”、“绿色茶乡”、“民族风情”、“穿越史诗”、“神秘边关”、“健康养生”、“红色福地”等分主题形象, 构建以总体形象为支撑、特色形象为基础的旅游主题形象体系。在此基础上, 各板块 (区域) 辅以重点、特色产品支撑, 打造“一区一品”, 关注客源市场需求, 不断更新换代产品项目, 构建完善协调的旅游产品体系, 为广西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 改革组织管理体制机制, 推动区域旅游的联动发展。

由自治区政府出面, 选择或设立两到三个具有相当管理能力、人才储备、资金雄厚的公司为龙头 (下设对外承担无限责任的相对独立的分公司) , 化零为整, 对全区的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包装, 站在自治区的最高位置领导区内旅游产业的发展。此外, 几家龙头企业应在国家和区内法律、法规原则的基础之上积极吸纳国内外企业的资金注入和市场进入, 把握机遇, 主动出击, 在国内外上市, 借国际资本市场促进区内旅游产业化发展, 提升旅游竞争力。

(三) 设置旅游业发展经费保障制度, 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旅游业发展经费保障制度, 是保证旅游业连续、稳定发展的可靠支撑。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 建立多渠道、持续而稳定的旅游投入机制, 对广西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具体来说, 可建立开放式融资体系, 大力招商引资, 搭建旅游融资平台;启动民间资本兴办旅游项目, 认真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投资开发旅游景点, 发展各类旅游服务项目。通过设立旅游经费保障制度, 确保资金的持续、准时到位, 保证区内各项旅游规划开发工作顺利进行、完全实施, 使提升广西旅游竞争力的工作不再只存在于纸上。

(四) 创新旅游营销策略方法, 确保宣传促销手段的实际效果。

在选择宣传促销手段时, 除了传统的借助强势媒体 (如:国内外有影响的大报、大台、大刊、大网等) 登广告、播放宣传片, 举办国际性重要赛事、会展及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外, 还可借助在论坛、社区发帖, 上传旅游攻略, 开通微信、微博平台, 及时更新旅游信息等低成本的宣传促销方式来扩大广西旅游及各类旅游产品在游客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此外, 还可与区内各大酒店合作, 建立游客信息库, 分析游客旅游偏好, 有针对性地发送景区景点最新消息、优惠信息, 真正做到“宣传到人”。通过创新旅游营销手段、方法, 降低成本, 扩大效果, 为广西旅游竞争力提升工作开拓道路。

摘要:本文在分析广西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之上, 总结其旅游竞争力的问题所在, 并由此提出优化产品结构、改革组织体制机制、设置经费保障制度、创新宣传促销手段等意见, 以期为提升广西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旅游竞争力,产品结构,联动发展,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 .唐敏.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2] .方澜.四川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思考[J].旅游经济, 2010

[3] .博云新, 胡兵, 王烨.中国31个市旅游竞争力时空演变分析[J].经济地理, 2012

[4] .马晓龙, 曹杏娟.省域旅游竞争力的空间格局与形成机理研究[J].旅游科学, 2013

[5] .Enright MJ, Newton J.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a quantitative approach[J].Tourism Management, 2004

[6] .演莉.广西东盟旅游服务贸易提升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 2014

上一篇:卫生技术需求下一篇:变电站防误闭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