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竞争力

2024-07-07

产业链竞争力(共12篇)

产业链竞争力 篇1

银行卡产业链是指参与银行卡业务的企业和机构组成的价值链。银行卡产业结构包括四类主要参与体:第一是整个产业的消费方———持卡人和特约商户;第二是产业的供给方, 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银行卡组织;第三是中间供应商, 包括机具、芯片生产厂商、系统供应和维护商以及许多第三方服务机构;第四是产业的宏观管理者, 即政府和行业管理者。其中, 商业银行是核心企业, 是整个链条的最重要主体, 通过利益共享的原则与制卡机构、发卡机构、收单机构、专业化服务机构等众多产业部门结合, 形成银行卡产业加速发展的链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银行卡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 形成了一个能够拉动内需消费、改善民生、提高资金运营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因此, 从理论上研究银行卡产业链发展的客观规律, 为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对银行卡产业链进行结构分析。通过产业经济学框架研究, 可以比较系统的分析银行卡产业链的内部相互作用关系、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以及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等。

一、银行卡产业链的产业特征

1、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和网络外部性特征

银行卡产业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和网络外部性特征。Ro-chet和Tirole把双边市场定义为“价格总水平不变情况下价格结构变动就会影响平台交易量的市场”。即用价格结构非中性来判定双边市场的原则。网络外部性是指当消费同样产品的其他使用者的人数增加时, 某一个使用者消费该产品获得的效用增量。在银行卡支付系统内, 持卡人数量、商户数量等都具有正的网络外部性, 用户获得的网络外部性收益会随着另一边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2、我国银行卡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期

产业经济学对产业周期的划分, 一个行业的生命周期包括产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成长期中, 销售规模和盈利加速增长, 企业远期运营策略逐步完善;成熟期的重要标志是行业发展趋势同经济同步, 参与者竞争的主要目标是市场份额。银行卡产业尽管是一个新兴行业, 但是脱离不了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产业发展周期看, 中国银行卡从20世纪八十年代后, 已经度过了产生期, 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成长期。我国银行卡发卡量已经由2000年的2.77亿张, 其中借记卡2.52亿张, 信用卡2500万张发展到2007年达到了15亿张, 其中借记卡达到14..1亿张, 信用卡9026万张。消费金额也由2000年的1058亿增长到2007年的29900亿。

对于银行卡产业而言, 成长期中如何发掘客户新的需求, 成为重要的战略目标。本文将结合产业经济学五力模型对银行卡产业发展机制和战略目标进行分析。

二、银行卡产业的五力模型分析

五力分析模型是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 是产业经济学重要的分析工具。五力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集中同一模型中, 来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力模型认为, 竞争的主要来源包括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产业可行战略的提出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 其中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会因行业和公司在产业链的地位的不同而变化。本文将采用五力模型对银行卡产业链进行竞争力分析。

1、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在一般行业中, 供方主要通过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的能力, 来影响行业中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在银行卡产业链中处于供方地位的是银联和各大商业银行, 银行卡产业链供方具有主导型议价能力。其中, 银联处于银行卡组织垄断地位, 决定了网络准入门槛, 其收益体现在对交换费的分配, 由公共垄断性行业定价支配。作为市场的参与主体, 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处于相对有序的寡头竞争地位, 四大国有银行的交易金额和交易比数集中度超过了70%, 这是由形成四大国有银行的历史规律决定的。但处于成长期的行业规律告诉我们, 通过创新, 充分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手段。

2、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买方主要通过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 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以持卡人和特约商户为代表的买方并不具备强的议价能力, 尤其是针对特约商户, 一般渠道只有选择拒绝装POS机或者接受刷卡费率两种途径。由于银联网络具有强大的网络正向性, 拒绝装POS机可能会带来极大的机会成本, 而对于大型商场等, 对POS机更是具有刚性的需求。

3、新进入者的威胁

一般行业中, 新进入者在给本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 也会导致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和市场份额的竞争, 最终导致行业中企业盈利水平降低, 影响现有企业的生存。我国对银行业的监管政策和银行格局决定了新进入者威胁主要来自国外银行和Visa/Master Card、运通等银行卡组织。可以预期在中国市场上, 此类威胁会相对温和、甚至表现为与国内商业银行的合作竞争关系。

4、替代品的威胁

对于两个处于不同行业中的企业, 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替代品, 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 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对于银行卡产业链而言, 相对于传统的ATM取款、消费等业务, 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属于内部的替代品竞争, 可以很好的融入现有产业框架;而以“一卡通”为代表的替代品, 在小额支付等领域对银行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行业中的企业, 相互之间的利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各企业竞争战略, 其目标都在于使自己的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更多的优势。银行卡产业链的内部竞争包括对银行卡市场的细分技巧、推广促销技巧、客户关系管理技巧、形象传播、售后服务等。

摘要:本文通过产业经济学视角对银行卡产业链进行了系统分析, 通过五力模型分析了我国银行卡产业链的主导力量, 指出银行卡市场处在增长期的内在发展规律, 指出现阶段应重点挖掘客户新消费需求的产业策略。本文进一步讨论了现阶段的产业发展驱动力, 构建银行卡产业发展分析模型的理论框架。提出构建银行卡产业链动态仿真模型的合理性, 为进一步分析银行卡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和买方博弈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银行卡产业链,产业经济学,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埃文斯:银行卡时代:消费支付的数字化革命 (第二版) [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1、埃文斯:银行卡时代:消费支付的数字化革命 (第二版) [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 2005.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 2005.

[3]、文永明:基于产业价值链模式的银行卡运营研究——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银行卡产业价值链[J]消费经济, 2005 (2) .1683、文永明:基于产业价值链模式的银行卡运营研究——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银行卡产业价值链[J]消费经济, 2005 (2) .168

产业链竞争力 篇2

【中文摘要】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点的竞争,而是围绕企业本身及其上下游延伸出的价值链条,以及由价值链织成的价值网之间的整体比拼。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由所有价值增值成员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2009年中粮集团提出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自此,这家向来以农产品和食品进出口贸易为核心业务的大型贸易企业,开始向农产品领域的源头和终端两头进军,并以此构筑起一条从种植养殖到加工、物流再到贸易、研发直至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随着中粮集团并购步伐的加快,全产业链建设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围绕大米、小麦、大麦、糖和番茄、肉食、生物质能源、饲料、酒水饮料8条农业产业链。但是伴随着中粮集团的迅猛扩张,面临的风险也逐步提高,风险主要包括两大类: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中粮集团的资产负债率较高,突破了60%的红线,高负债率带来的是资金流的断裂风险;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产业链整合失败的风险,容易产生大企业病,产业链条的一个环节出问题,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本文在产业链整合理论的基础上,试图寻找降低风险,提高产业链一体化运营效率的方法。本文主要探讨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战略。全产业链战略的实施...【英文摘要】Competition among modern enterprises, not only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but also the overall

competition focus on the enterprise itself and its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value chain.Therefore,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competition of business ecosystem consisting of all value added members.COFCO in 2009 proposed to build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strategy which is described as from farm to fork.Since then, this large trading company, which core business was agriculture an...【关键词】产业链整合 相关多元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 【英文关键词】industry chain integration related diversification corporation core competition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Q2:139938848

【目录】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研究文摘要6-7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11-19础11-19

ABSTRACT710

致谢5-6

中引言10-111.1 本文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产业链理论及跨国粮商的产业链实践2.1 产业链的界定1

12.2 产业链整合的理论基

2.2.2 国内外

2.2.1 产业链整合理论11-1

414-1

5产业链整合理论发展15-16

2.2.3 产业链整合的意义

2.2.4 产业链纵向关系与分工制度安排16-19

19-2419-21

3.1 中粮集团概况193.2.1 粮油贸易领域

中粮集团发展现状粮集团四大主业分析

3.2 中

19-20域20

3.2.2 食品加工领域203.2.4 金融服务领域20-21

3.2.3 房地产、酒店领3.3 中粮发展中面临

3.3.2 国

3.3.4的问题21-243.3.1 业务庞杂,亟待整合21

3.3.3 粮食食品安全22-23

际国内的挑战21-22并购后的整合23-2424-3124-28中粮集团”全产业链”发展战略

4.1 中粮”全产业链”战略环境分析4.1.1 中粮集团宏观环境分析24-26

4.1.2 中

粮集团中观环境分析26-28

4.1.3 中粮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

4.3 中

4.2 中粮”全产业链”战略内涵28-29

粮”全产业链”战略实施途径29-31践31-5331-3231-323232-4835-4042-44中粮”全产业链”实

5.1 中粮”全产业链”战略面临的风险5.1.1 经营风险315.1.3 管控风险32

5.1.2 财务风险5.1.4 产业协同风险

5.2 “全产业链”战略成功实施的保障措施5.2.1 文化保障33-355.2.3 物流保障40-425.2.5 品牌保障44-48

48-53

5.2.2 组织制度保障5.2.4 研发保障5.3 中粮集团”全产业

链”战略的实施成果48-4953-55

5.3.1 中粮集团并购历程结论

5.3.2 中粮集团并购成果49-53参考文献55-58

提高长江航运竞争力的产业链分析 篇3

关键词:长江航运;竞争力;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0-0087-01

长江航运作为自古以来的“黄金水道”,对长江流域沿岸经济的发展乃至全国经济的连接交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综观长江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沿岸优越的人文社会经济环境,航运内在潜力尚未完全开发,在此,将长江航运作为一产业链研究其前后相关产业发展情况,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找出提高其竞争力的可行方案。

1长江航运产业链的构成

产业链是以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它是由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相互联系产业围绕核心产业, 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功能链结构模式。

如果将长江航运看作一个单独的产业,它与前后关联的产业组合恰可以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对这个链条的分析,能够明确地了解长江航运产值对沿岸经济、全国GDP的影响及航运产业对产业链中其他相关产业的溢出效应。在此仅考虑与长江航运关联最为密切的一些产业,其前向相关产业有:船舶制造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港口工业、航运配套服务业等;后向相关产业有:旅游业、保险业、对外贸易、物流行业、仓储业等。

2长江航运在产业链中的作用

2.1长江航运产业链的区内接通:基于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长江航运作为产业链中心,促进了其前相关产业和后相关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垂直溢出效应。长江航运通过购买、使用前向相关产业提供的产品带动船舶制造业等上游产业发展。同时也通过为后向相关产业提供产品、服务带动港口工业等下游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因为产品供应、成本减少、规模扩大等原因,自发聚集,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有利于各产业互助合作,提升竞争力,实现外部规模经济。

2.2长江航运产业链的区际延伸:基于产业链的区域运输合作

长江流域经济呈多层次发展格局,上中下游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因又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亟需交流合作。但长期以来,长江流域中内河航运、公路、航空、管道等交通运输方式之间保持着竞争对立与互补合作共存的状态。加强长江航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合作,有利于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长江航运在产业链中的水平溢出效应,带

来各种交通运输部门、全国各产业总产值的共同快速增长。

3从产业链角度看竞争力升级举措

①国家要加大对长江航运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加强长江航运产业链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采用宏观调控手段,对产业链的整体规划做出指导。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产业链内外经济、社会、生态、资源及环境之间协调发展。

②坚持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在长江产业链开发建设过程中,政府在合理规划、科学引导、协调利益、联合建设上发挥作用,从体制上保证相互开放,按同一的运行机制和规则操作,初步形成沿江产业链的初级统一市场共同体。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交通、通讯的发展,再由初级市场向较为完善和成熟的统一市场过渡。

③提升科技含量,发展品牌效应。近年来,我国内河航运中民营、外资、股份合作等各类非国有集体独资的新经济组织大量产生;航运产业链中从事航运服务的各类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深入发展,国际劳务船员在航运市场的流动性增大。尤其随着航运代理、航运外包等多项新型业务的开展,掌握的优势品牌、核心技术、创新设计、市场销售渠道的厂商才可获得较高的产品附加价值利润,发展技术创新和品牌运作的航运经营模式已迫在眉睫。

④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长江产业链要发挥各自的资源、市场等各方面的优势,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上转化为整体优势,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注重构建长江航运产业链的稳定机制,包含竞争定价、利益调节、沟通信任机制,最终充分发挥长江航运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 蒋国俊,蒋明新.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4,(1).

[2] 许基南.基于产业链分析的代工企业自主品牌战略研究[J].当代财经,2007,(2).

产业链竞争力 篇4

我国制造业产品始终处于国际产业链价值低端。香港朗咸平教授提出的产业链的“非常6+1”理论, 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制造的芭比娃娃售价1美元, 而在美国沃尔玛超市的零售价格近10美元。那么, 从1美元升值到1 0美元, 而那9美元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全球产业链的视角下, 任何行业的产业链, 除了加工制造这一环节外, 还有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六个环节。这6大环节是整个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最能赚钱的部分, 是它们创造出了9美元的价值。而在全球竞争格局下, 这些最为关键、最能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在我国企业的掌控下。

处于产业链价值低端产品不可能具有高附加值。在国际分工下, 我国制造业企业绝大部分产品处于国际产业链低附加值的产品加工环节, 管理工作的重点只是针对“1美元”做文章。没有产品设计, 产品标准和质量要求完全受制于人;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使用国外专利要付专利费;没有自主品牌, 靠“贴牌”生产;产品依赖出口, 企业为争得订单相互倾轧大打价格战;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利用独有优势, 原料高价进口, 产品低价出口, 既避开大量税负, 又将丰厚利润合法转移国外。

处于产业链价值低端产品成本控制空间狭小。低端产品成本本身就很低, 为了获得利润, 还在绞尽脑汁“降低成本”, 迫使一些企业做出不端行为。有的企业诚信意识低下, 采取假冒伪劣、掺杂使假, 走私贩私、欺诈行骗等卑劣行径, 制造虚假“低成本”;有的企业只顾眼前利益, 长期排放污染物, 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 形成低成本运行;相当一部分企业将降低成本的目标瞄向人力资源成本, 长期实行低工资、低待遇、低保障的策略, 并过分地宣传, 人力资源成本越低, 企业竞争力就越强;一些企业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发展, 将积累的大量资金没有及时投入自主研发和产业链升级上, 而是将注意力和资金投向不熟悉的房市和股市等风险行业, 实施所谓多元化发展战略, 而当这些超额利润行业陷入不景气的低谷时, 企业发展的弊端立刻显露无遗, 致使企业损失惨重, 危机四起。

进入产业价值链价值高端, 提升企业市场势力和技术势力, 是振兴我国制造业的必由之路。企业培育这两种势力的关键是应整合相关战略性资源。提升市场势力需要培育强大品牌, 做好市场网络建设, 改善顾客服务流程。提升技术势力, 需要拥有大量的设计研发人才和科技资源的积累。而这些能力、资源属于累积性战略要素, 很难在短时间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因此, 企业必须加强这些累积性要素的培育。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开展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研发投入, 有效地整合企业内外部科研资源, 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 切实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真正进入产业链价值高端创造前提条件, 实现企业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

二、进入产业价值链高端

任何产品的价值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价值实现。在设计阶段———知识价值;在原料采购、订单处理和仓储运输阶段———流通价值;在产品生产过程———增值价值;在批发零售阶段———销售价值。同时, 贯穿于产品生产全过程中产生的附加价值———品牌价值和服务价值。产品每一阶段实现的价值都是产品价值的增殖。不过, 产品在整个价值增值过程中, 增值幅度存在明显差异, 即产品在生产阶段, 其增值幅度最低, 而在产业链前后两端价值增值最高。

这里,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异现象, 在产品生产阶段价格与价值才实现了增值, 而且是价格与价值的增值相一致, 呈相同方向运动。而在产业链价值高端, 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的增值就不一致了, 呈相反方向运动, 无论使用价值是否形成, 价格都在增长。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此类特征更为突出。通观产业链价值的增值过程, 产业链价值高端的价格是大幅度增长的, 超额利润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有产业链价值低端, 即产品生产阶段的价格增长幅度才是最低的, 利润也是微薄的。

价格是价值的载体, 价格正是

环渤海经济瞭望

12ECONOMIC OUTLOOK THE BOHAI SEA

价值的体现。表面上看, 产品在准备阶段、生产阶段和流通阶段, 其价值表现形式不同, 变化和升值的是价格。但价格的剧烈变动, 正反映了产品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增值, 而增值的结果正好证明了:产品加工阶段增值是最低的, 而产品设计、订单处理、原料采购、仓储运输、批发经营与零售服务阶段是价值增值最高的, 价格提升最快的, 也是产业链中最有价值、最关键、最具吸引力的环节。

产品价值增值对消费者有意义, 而产品价格增值对企业有意义。企业生存和追求的最大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更是如此。企业只有实现更高利润, 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才能回馈于股东、满足企业员工工资福利增长的需求, 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社会责任。

跨国公司作为产业领袖, 在产业链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通过设立行业标准、共享技术和资源以及控制核心环节等多种方式, 重新构建产业链和其组织方式, 使跨国公司处于主动和控制地位。跨国公司正是利用中国制造业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严重依赖、现代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国内企业间的重复建设与过度竞争, 以其品牌、技术和资本上的优势, 将中国产品或品牌排斥出产业链价值高端。

因此, 企业发展战略、工作重心和工作目标就要紧紧盯住产品设计、订单处理、原材料采购、仓储运输、批发经营与零售服务这些产业链中价值高增长的环节, 利用比较优势, 通过不懈努力, 掌握和进入能够实现产品更高价值、提升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产业链的高端, 才能产生更强的企业竞争力。

三、占领产业价值链高端

当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表明, 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根本区别在于技术创新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差距, 也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差距。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方式。只有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权。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方能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自主研发能力是企业的第一 (核心) 竞争力, 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是企业的第一生命力。根据我国国情, 我们不可能长期选择资源依赖型和对外依附型的发展模式, 而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 坚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大幅度提高企业、区域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因此, 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促进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政策和保证企业自主创新的人才政策、激励政策与产业政策。这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历史任务。

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 提高产业链竞争力。深化企业改革, 加快企业联合和改组, 发展和组建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切实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产业链的竞争上。学习国际跨国公司先进的经验, 从最有价值、最赚钱的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订单处理、仓储运输、批发经营和零售服务六环节着手, 整合产业链价值高端, 将现有资源中的分散变集中、独立变系统、阻塞变畅通、低效变高效, 形成成龙配套、规范运作的经济实体。此次金融风暴的教训, 使我们清醒地看到:不占领产业链的价值高端, 一旦遇到国际经济风波的影响, 就会直接威胁我国实体经济的生存。坚持改革开放, 实行“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方针, 当前特别突出强调“走出去”的重要性, 变压力为动力, 变挑战为机遇, 把产品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提升到产业链价值高端的全面竞争, 切实提高我国企业接受大额产品订单和大额项目订单的统筹、运作和处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整体竞争优势和主动性, 依靠自身优势, 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强势跨国公司。

认识、进入和占领国际产业链高端是企业的一场革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 我国制造业企业必然将低价、低质、低档产品逐渐淘汰出市场, 向着品牌化、优质化、高档化方向推进。关键是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 树立企业全新的竞争力观念, 把功夫用在自主研发和产业链升级上, 不断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立足国内, 放眼全球, 建立全球化的研发设计、采购运输、生产制造、销售需求、服务改进的信息网络平台, 实现企业运作的全新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开发建设。推进企业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推进产业集中度和企业集聚度, 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扶优扶强, 大力提高产业链竞争力, 以达振兴我国制造业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郎咸平:《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M].东方出版社, 2008年9月第1版, p2~3;

[2].张学敏, 王亚飞:“《我国制造业企业价值链升级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8年第8期;

产业竞争力理论 篇5

迈克尔・波特被公认为是第一位从产业层次研究竞争力的学者。1990年,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专著,提出了全新的产业竞争力研究框架,即“钻石模型”。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产业竞争力理论的正式形成。此后,产业竞争力研究主要沿着波特的“钻石模型”所提供的竞争力形成机理的研究思路和结合现代计量经济学构建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模型这两条研究路线展开。因此一般认为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是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基石,后人的研究都是对波特“钻石理论”的修改和发展。

波特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六个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政府行为”和“机遇”,其中前四个是内生决定因素,外生决定因素只有两个。该理论建立起了决定产业竞争力因素的分析框架,然而该理论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Porter认为,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要素驱动(factor―driven)、投资驱动(invest―driven)、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和财富驱动(wealth―driven)。后来的学者不断对波特理论模型进

行修改和完善,使之能够应用于不同发展背景国家的产业竞争力研究。

产业竞争力的定性分析――“钻石模型”的改进与发展。Porter钻石理论的缺陷主要在于:以“本国基地”概念为核心,即从本国的视角出发,在分析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时忽视了其他国家和国外企业的影响作用。Dunning在该理论中加入了“跨国公司商业活动”因素,具有与政府、机遇同样的决定作用,形成更为完善的“Porter-Dunning”模型;Dunning1995年开始关注外部资源对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意义,也就是说,理论界越来越注意外部因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作用;Dunning又从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次分别对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这说明了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是可以在各个不同层次间相互通用的,因为其主要的评估思路都是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只需根据各自的情形修改其中的部分指标和因素即可。

产业竞争力的定量分析――计量分析模型。波特的“钻石理论”及其改进与发展基本上是属于对产业竞争力的定性分析,后人在“钻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计量经济学工具发展了许多产业竞争力定量分析的方法,比如通过指标建立计量分析模型等。国外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的定量分析经历了一个由单一指标衡量向指标体系衡量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对产业竞争力定量分析的早期,国外学者大都选取能够表

示竞争结果或具有显示性的指标,通过计算这项指标在不同产业层次或不同地域层次上的比重来确定产业竞争力的大小。但是单一指标衡量只能反映产业在某一方面的竞争力,为了协调各分项指标之间的互补性和重叠性,弥补单一指标衡量不够全面的.缺憾,比较全面地反映产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建立多指标的指标体系来综合衡量产业竞争力。国内学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代表性学者有金碚等人,金碚在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中重点对中国工业品的出口竞争力、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出口工业品的质量与附加值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其中,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衡量工业品的出口竞争力,而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分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国内市场占有率,对于出口工业品的质量与附加值,分别用出口产品的质量指数、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比测度。

产业链竞争力 篇6

摘要:随着中国钢铁业不断发展,其产业竞争力的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本文主要从产业组织角度对如何提升钢铁产业竞争力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字:钢铁 产业竞争力 产业组织

0 引言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很多产业发展的不足日益凸显。以我国钢铁产业为例,虽然我国的钢铁产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世界第一大钢铁出口国、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却不甚理想,不相匹配。究其多方面原因,产业组织不合理问题尤为突出。从世界各钢铁强国的发展之路来看,合理化钢铁产业组织是提升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所谓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就是在一国产业组织成长过程的特定资源和环境条件约束下,通过市场结构的调整和企业间组织的优化,使产业内有限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产业组织基本形态(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形式(企业间组织形态)的选择是其中心问题。

1 调整产业组织政策,提升产业自组织能力

我国的一些产业与国外相比,在资源(尤其是高级资源)、能力、知识等方面不具备优势,在短期内又难以提升。因此我们在培育产业国际竞争力,要注重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充分认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环境因素和竞争力的关系,着手优化产业组织。从中国钢铁产业来看,国家的钢铁产业政策及产业组织结构还没有较好起到最优资源配置作用,中国钢铁企业在市场“自组织”能力不强。因此,产业组织政策调整主要就是要有效竞争产业组织结构形成来提升产业的自组织能力。

1.1 形成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 有效竞争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协调起来,形成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对我国钢铁产业而言,形成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就要解决钢铁产业因过度竞争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的矛盾。具体来看,有效竞争应该是规模经济与竞争兼容的垄断竞争型和寡占型市场结构,是以大企业为核心、众多中小企业实行专业化协作的分层竞争的企业组织形态,也是一种在政府产业组织政策干预下的企业集团或股份公司之间的竞争与协调有机结合的市场行为。通过一些学者对发达国家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规律研究,发现大多数工业产业只有形成“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竞争动态演进型产业组织结构,才能长期保持高的国际竞争力。日本钢铁产业就是形成以新日铁、JFE、住友金属、神户制钢等寡头主导,大量中小企业与之共生的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使日本钢铁既充分享受到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又始终保持创新竞争活力。

1.2 降低行政性壁垒,是形成有效竞争产业组织结构的关键 如前分析,我国钢铁产业之所以竞争力不够强,正是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企业的“自组织”能力难以发挥完全。有效竞争取决于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而竞争活力又取决于市场竞争度,市场竞争度又由市场集中和进入壁垒相互联系共同决定。我国钢铁产业之所以集中度低、规模经济实现差,关键在于存在行政性的进入和退出问题。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的实现应该是以企业为主体,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在产业组织结构的自发演进中实现,政府要为之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不能替代市场、人为安排一种产业组织结构。在市场经济下,进入与退出是产业主体的“自组织”行为,这是产业结构动态调整的关键。我国包括钢铁产业的许多产业在产业组织结构上都存在的在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即产业进入过度而退出刚性,带来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差、地区结构趋同、地方保护严重等状况,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这与我国地方政府的主体行为是分不开的。提高钢铁产业竞争力的着眼点在于打开行政壁垒、放开竞争,这是培育和增强我国钢铁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取向。总而言之,我国的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效果就是做到使产业组织即有竞争性又具有组织性,既反对大些企业垄断,又要防止中小企业的无序竞争,即形成有效竞争局面。其目的不是刻意一味追求“集中度”,而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去引导、规范企业自组织行为。

1.3 钢铁产业组织政策调整的取向 针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具体情况,为促进中国钢铁产业组织结构形成有效竞争格局,应该在钢铁产业组织政策上有所调整。

1.3.1 进入退出管制政策的调整。构筑适度的进入壁垒,遏止过度竞争,改变我国钢铁产业进入壁垒过低是必要的;也要制定合理的退出机制,降低退出壁垒,让在竞争中面临淘汰的企业能够顺利尽早退出,以减少资源浪费。同时注意调节以“集中度”控制为目的的进退管制政策思路,向注重“技术创新”政策思路转变。

1.3.2 引导企业集团进行“自组织”形成。除进入退出管制政策的调整外,促进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也是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要途径。近年我国钢铁产业总量增速飞快,但成本上升急剧,造成整体利润率却下滑。想要扭转局面,获得更大的市场绩效,就必须要整合现有产业内部资源,提升行业控制力,实行集团化合作,走规模经济道路,实现钢铁市场向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的转变。在整合现有生产能力,促进钢铁企业集团形成过程中,应改变过去政府行政安排的方式,充分发挥企业自组织的行为能力,促进我国钢铁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1.3.3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的整合。随着我国钢铁需求扩张出现的原材料、燃料供应,运输紧张及供需矛盾问题,迫使我们必须关注钢铁业上下游关系的调整,有必要还应鼓励企业走出去。

2 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提高产业组织竞争力

产业组织能力的形成与积累对产业内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影响,而产业组织能力的形成与积累是伴随着产业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因此,通过创新产业组织形式,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组织能力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1 产业组织形式的演进 产业组织形式演进来看,制造业逐渐从纯市场、纯科层企业向准市场的企业共生网络组织演进。企业共生网络是企业之间不采取合并行为(外部组织内部化),而是利用资本、技术、人事等多种纽带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联系的网络组织形式,如企业集团和企业集群等。它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使产业组织更加协调,既有利于克服企业过大、市场过于集中造成的效率损失,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积累“共同知识”,培育产业组织能力。对产业组织形式演进进一步观察,可发现企业网络组织以是以产业内的相关企业在特定区域的聚集来实现。聚集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具有外部经济、规模经济及区位优势等作用。结合产业空间聚集的特征,这种网络组织形式往往又体现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其在成本、人才、市场、技术等方面所体现竞争优势已越来越引人关注。以日本钢铁业为例,日本钢铁产业布局特点就是绝大部分钢铁联合企业集中在由京滨、阪神、中京、濑户内海、北九洲五大工业区。1976年,该区域内钢铁生产量占全日本的87.3%,消费量占83.9%。

2.2 我国钢铁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 对于钢铁业这种长流程生产模式的产业,利用集群化发展可以快速提升其国际竞争优势。因此,提升钢铁产业组织能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对策,就是要尽力促进钢铁产业的集群发展。

2.2.1 充分认识钢铁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打破“省界经济”约束。我们分析了我国产业组织的“自组织”能力低,产业组织政策的“他组织”效应差,有效竞争的结构难以形成,与我国体制问题、与“财政分灶吃饭”等造成的地方政府的过度行为密切相关。在钢铁产业上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我国钢铁产业布局存在“小、散、乱”的格局,缺乏效率而又重组困难,体现出浓厚的“省界经济”特色。在现有体制下,中国钢铁产业集群化存在较大的体制阻碍。因此,促进我国钢铁产业组织形式创新,发展钢铁产业集群的体制前提就是要打破地区封锁和条块分割,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重新整合。

2.2.2 对现有钢铁生产企业所在区域进行区位优势分析,调整钢铁产业集群的区位布局。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同时也是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我国钢铁业生产原材料相当部分依赖进口。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内陆原材料、燃料地布局为主的空间格局已经远远不符合发展经济原则。即使是宝钢也没有深水港作为依托,达不到像日本钢铁联合企业那样,进口铁矿石不经转运直接进入厂区。供应宝钢的铁矿石要在北仑港转装小船,从而增加了成本,也降低了同国内同类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必须进行空间格局调整。钢铁工业空间格局调整需同时与关停并转小型高炉企业、在临海地区增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结合考虑。

2.2.3 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加强企业间、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是企业自组织或组织的综合体,企业只有在掌握重要资源,能获得显著合作效益才会成为集群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政府应尽可能为企业建立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作用,引导产业集群区内建立合作组织,促进企业间的自组织合作。这样产业集群内部才能够逐步形成信任与合作基础,增强企业在原材料市场和产品市场中的议价能力,降低商务谈判和合同执行成本及企业间的技术服务成本,进一步使集群内部形成创新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罗元青.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汽车产业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2]孙天琦.产业组织结构研究——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3]北京世经未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2008年钢铁行业风险投资报告.国家改展改革委员会社会导报社.

产业链竞争力 篇7

1. 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Online Game,Network Game),又称网上游戏、线上游戏、在线游戏,是以互联网为数据传输载体,允许多人同时参与的游戏项目。界定网络游戏的双要素为:第一,网络游戏必须同时存在服务器端(Server)和客户端(Client);第二,网络游戏必须依附于网络而存在,脱离网络便无法单独运行。根据这两个要素,可以将网络游戏与单机游戏、手机游戏等其他游戏类型区分开来。

2. 产业链

关于产业链(Industry Chain),国内学者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以杨公朴、夏大慰的定义为标准,认为产业链是由同一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构成的价值链,或称产业活动链。这种观点表明产业链实质上是一种价值链,某项产业活动必须承担一部分创造价值的职能,才能称为产业链的一个环节。

3. 网络游戏产业链

尽管学者对产业链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这并不影响对网络游戏产业链内涵与外延的把握。围绕网络游戏,有许多项产业活动,根据各项活动所创造价值的去向,产业链可分为主链和辅链。主链产生的价值直接进入网络游戏产业,辅链产生的价值流向与网游产业相关的产业部门。主链主要由网络游戏开发环节、运营环节、渠道环节和终端消费环节组成,是网络游戏产业创造价值的直接来源。其中,网络游戏运营商直接面对上游的开发商,下游面对销售渠道和终端用户,是整个产业链价值体系的核心。辅链则主要包括I T制造业、电信网络服务业、游戏周边产品业、媒体出版业和展览业等,这些行业为主链提供相应的硬件设备和基础网络服务,并在主链创造价值的基础上提供增值服务。值得注意的是,主链和辅链的区分仅表示所创造的价值流向不同,并不意味着产业地位的不同,这点在后文有关产业关联的讨论中有进一步的讨论。

下文着重从产业链的角度来比较中韩两国网络游戏产业的竞争力。

二、主链竞争力:开发环节和消费环节落后于韩国

根据上文研究概念的界定,网络游戏产业链主链包括开发、运营、渠道和消费四个环节,本文主要讨论其开发与运营环节,而渠道环节因两国幅员、人口、市场成熟度的不同而不具有比较意义,故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1. 游戏开发环节:韩国优势明显,中国加速追赶

在网络游戏产业的主链中,游戏研发是第一个增值环节,也是后面一切产业活动的基础。网络游戏其实质就是电脑软件,网游的开发也就是软件的开发。开发一款成熟的软件需要较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而网络游戏的开发由于涉及到创意、编程、美工、音乐、网络安全测试等诸多环节,对资金和专门人才的需求更强。因此,企业资金、人才实力的强弱和政府政策是否完善,成为判断游戏开发环节竞争力的标准。

(1)韩国网游开发企业实力雄厚,中国网游研发资源分散

在企业实力方面,目前在韩国有500余家网络游戏企业,其中一半以上以研发为主,平均每家开发公司拥有18人,全国每年有700-1000套游戏产品问世。对比我国,2006年全国投入公测运营的网络游戏总计111款,其中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仅有79款。此外,我国网络游戏产业还存在市场集中度不合理的问题,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及其产品,在行业企业总数和产品总数中的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但是在产值和用户数量方面却统治着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占了市场企业总数和产品总数90%以上的两百多家中小企业及其三百多个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连30%都不到。网游企业资源分散,构成我国网游研发力量不强的一个原因。

(2)韩国政府对网游开发的政策扶持力度超过中国

网络游戏的成本构成属于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一款游戏的研发成本可占整个生命周期成本的90%以上,因此,为了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对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共同分担开发风险。

韩国政府对网游开发都给予了政策支持,其中对于游戏人才政策体现为:(1)建立专门的游戏高级人才培养体系;(2)鼓励产学研相结合,提高游戏研发成果的转化率。对于游戏内容政策体现为:(1)加强网络游戏情报收集力度;(2)强化网络游戏内容创作力量。

相比而言,我国支持网络游戏开发的政策较为分散,以地方性政策和规划居多,缺乏全国范围内明确统一的政策。如成都、上海、广州等地先后制定数字内容、动漫产业发展规划,将网络游戏的开发作为数字内容产业和软件开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缺乏全国范围的政策和规划,地方在发展网游产业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政策真空地带,不利于对国内市场的宏观把握,特别是不利于网络游戏的出口。

根据上述分析,不论是从企业自身实力,还是从政府支持力度来比较,相比韩国,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研发环节都处于劣势。鉴于研发环节薄弱的特点,中国网络游戏企业必须在游戏运营环节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才能确保在世界网游产业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 游戏运营环节:中国网游运营商业模式多样化

在网游产业的业务流程中,所有产业活动都与运营商的作用密不可分。游戏运营商处于产业资源整合者的地位,在产业链中充当核心角色。因此,比较中韩两国网游产业的竞争力,最重要的是比较其在运营环节的竞争力,具体来说就是比较其运营模式及盈利模式。

(1)一体化运营为主的韩国网游运营

由于韩国网游企业的研发实力普遍较强,许多企业既是开发商,也是运营商,我们把这种游戏运营模式称之为一体化运营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该模式完全掌控了产业链的上游,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灵活选择自主经营或通过技术转让、销售等方式,向代理商收入门费和营运分成。从事游戏运营还可以使开发商更好地了解玩家的需求,在开发新的游戏产品时更符合市场需求。此外,作为产业链上游的自主开发、自主营运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和对产品的深刻理解,其向产业链下游扩张的能力较强,产业链的延伸性较好,能够更准确的选择从事价值弹性较高的产业活动。

(2)多种模式并存的中国网游运营

相比韩国网络游戏运营企业,中国企业探索出了更灵活的商业模式。一是类似于韩国企业的开发、运营一体化结构。二是纯代理模式。该种商业模式的最大优点是降低了进入网络游戏产业的门槛,周期短,回报快。最大的缺点就是在产品维护、升级以及利益分配中,受制于开发商,风险较大。第三种模式可以视为一体化模式和纯代理模式的折中,游戏运营商通过资本合作的方式,同开发商组成战略联盟,真正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同时有效规避了双方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了代理风险。

3. 终端消费环节:韩国网游的全球消费竞争力强于中国

韩国的网游产品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始终采取分地区、分阶段占领国外市场的战略,亚洲市场始终是其战略核心,主要瞄准中国市场,包括中国内地与台湾。在这个基础上向欧美地区扩张。与此同时,韩国人也在积极研究欧美地区玩家对网游产品的消费取向和偏好,有针对性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2008年,网络游戏出口为韩国创造了3亿美元的价值。相比较而言,中国企业在出口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的出口额为2000万美元,游戏产品主要销往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竞争力仍十分薄弱。这说明韩国占据的世界网游市场份额高于中国,特别是高端用户市场。

三、辅链竞争力:中国具备基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

网络游戏产业呈现显著的产业关联特性,对相关产业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根据支撑主链的不同作用来划分,网游产业辅链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IT制造业、电信网络服务业等基础设施,在产业链上处于主链的下方;二是游戏周边产品、传媒出版业和会展业等游戏增值业务,在产业链上处于主链的上方。而从竞争优势的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类,如IT设备制造和游戏周边产品基本属于轻工制造业;电信网络服务、传媒出版和会展业基本属于服务业。与韩国相比,中国的制造业具有劳动成本、原料成本低等优势,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可以从制造业着手,提升我国网游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孙高浩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陈伟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奚声慧.网络游戏产业之经济学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145-147.

产业链竞争力 篇8

1.电子信息产业

从概念上来分析,电子信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权威管理部门--信息产业部在统计和分析时通常采用的词,电子信息产业具体细分为投资类产品、消费类产品和元器件产品三个大类。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根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实现利润总额1416亿元,同时,电子百强企业共完成出口交货值5195亿元,比上届增长13.6%,占行业总量比重达到10%。整体的经营状况十分可观,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了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朝阳行业。电子信息行业包含的具体行业类别也较多,包括广播电视设备、通信导航设备、雷达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和其他电子专用设备等生产行业。但在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对产业链中进行综合分析,找到提升竞争力的要点。

2.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构成要素

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1)电子信息产业的保密性: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电子信息产业是基于网络的商业活动,这不可避免的使其中一些电子信息处于一个非常开放的极易被窃取的环境中,因此保证信息的保密性是维护电子信息产业活动中各方利益的必要条件;(2)电子信息产业的不可抵赖性;在传统商业活动中,信息的不可抵赖性便被十分看重,是交易成立的关键,贸易双方可以通过手写签名、印章、身份保证及抵押等进行信息的不可抵赖性确认。在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中,信息的不可抵赖性同样是重中之重,但因为电子信息产业交易通过网络交换数据完成,传统的确保信息不可抵赖性的手段大都失去效应。因此保证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中信息的不可抵赖性是非常重要的;(3)电子信息产业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在电子信息产业交易活动中,由于交易各方可以通过网络交换数据完成交易,所以交易各方提供信息额真实性是交易成立的前提;(4)电子信息产业交易信息的完整性:电子信息产业活动中交易各方交换数据时,若输入数据时产生意外差错或是交易某方故意输入不完整或是有差异数据,会是交易各方信息出现差异,对交易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威胁各方利益。另外,数据存储、传输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丢失,次序混乱等问题,造成信息的不完整,对交易产生影响。因此,保障信息的完整性是电子商务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5)电子信息产业交易中信息的有效性:电子信息产业交易活动中各方提供信息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其利益及信誉,若信息有效性无法保证,电子信息产业将不能够长期发展和进行。

3.电子信息产业链发展要点

电子信息产业链发展要点主要有:(1)最小化原则:电子信息产业要实现更好的发展,首先就是要保障自身网络交易的安全,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授予需要访问敏感信息的人员适当权限,即信息的权限最小化划分让后授予,是信息的流传和对信息的相关权限授予最小化,创造相对密封的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技术中大量涉及分级保护和分级授权的信息安全技术正是为达到该目的,能极大的限制人为造成的信息安全损失,例如电子安全协议中将信息分段并将不同分段的读取权授予不同的利益方;(2)做好电子信息产业的分权制衡,将信息的所有权限进行适当的分离,使每个拥有一定信息权限的人员相互制衡和监督,防止人员对信息进行非法使用。例如将密钥的所有权限分别赋予相关人员。(3)做好电子信息产业的安全隔离,创造电子信息产业交易的安全独立环境,使其受到的外来安全威胁最小化,起到对信息的完全控制和隔离的作用。在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电子信息产业很可能出现信息被篡改、假冒或恶意破环会使信息缺失保密性后继续失去其有效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会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活动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当信息缺少加密措施和保护措施以致被多次窃取后事窃取者掌握了信息格式和规律后,窃取者将很容易能做到对信息进行篡改、假冒或恶意破环,从而造成损失。有学者提出,在信息安全技术中大量创造独立信息系统和信息加密的信息安全技术便是为了达到该目的,例如防火墙对电子信息产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隔离、各种信息加密、隐藏技术对信息的隔离。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安全问题若是没有得到处理,很可能直接导致电子产业对信息安全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致使电子信息产业的活动不能开展、顺利进行或是产生利益损失。

摘要: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并且随着网络在人类生活中的占比越来越重,人类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加深,伴随人类活动产生的信息在数量、传递能力和传递速度也在急速增长,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关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电子信息产业中存在有许多竞争,电子信息产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也存在有许多安全因素需要不断加强,保障自身的实力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结合市场需求,才能更好的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本次讨论中,首先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发展要点,改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竞争环境。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构成要素

参考文献

[1]刘烈宏,陈治亚.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三种模式比较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5,41(01):08—11,16.

[2]谢琼,李锦秀.福建电子信息产业提升全球竞争力分析与对策——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J].莆田学院学报,2013,20(06):51—57.

[3]吴长莉,路静敏,赵晓兰等.基于因素视角的河北省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竞争力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4):16—21.

[4]连捷.运作流程变革对PCB设计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以PCB设计企业Palpilot公司为例[J].电大理工,2016,13(01):48-51.

产业链竞争力 篇9

高技术(High Technology,简称Hi-tech)的概念源于美国,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批新技术的涌现,使得科学与技术之间原有界限不再明显,到80年代这批技术被称为高技术,由于它们与科学技术融为一体,所以又被称为“高科技”。“高技术”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开始孕育、70年代加速发展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的来临而出现的一个术语。高技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至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化都有重大影响,所以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极为重视发展高技术。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由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目前对产业竞争力的认识理解和定义很不一致,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定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的金碚博士[1]对产业竞争力的定义作了详细阐述:“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把这一定义引用到高技术产业,可以认为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或一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夺有利的生产条件和市场份额,提供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获得最佳收益的能力。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表现为产业产出、产业内在竞争力、产业环境竞争力[2]。

医药产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高技术产业之一。近年来,医药产品产量波动较大,中成药产量1995年达到61.36万吨后,震荡下滑。

1998年以来中成药产量趋于稳定,化学原料药产量开始止跌回升。中国医药制造业产值逐年上升,增速高于工业平均水平。

1999年,医药制造业(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497.22亿元,比上年增加12.5%,高于工业增长速度11.6%,从业人员1998年减少3.7%。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999年医药制造业资本结构中,国家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分别为194.13亿元、33.44亿元和82.91亿元,占62.5%,10.9%和26.7%。与1998年相比,外商资本份额增加约2.8%,国家资本减少了2.4%,显示出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医药制造业中的地位继续呈上升趋势[3]。

1 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在考虑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时,应把产业视为一个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完全开放的系统。协同理论认为在一个原无序或有序开放系统中,通过外部控制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使系统内的各子系统间通过竞争与合作,并最终由几个序参量支配着整个系统朝着有序或更为高级有序方向发展,最终达到一定功能的有序结构。从协同角度分析,高技术产业在通过与它之外的环境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时,内部要素协同作用力逐渐加大,直至把产业竞争力推到一个更高的平台,而在这平台的基础上又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换,使产业竞争力达到越来越高的平台,正是基于协同系统的角度出发,借鉴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影响经济增长因素中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划分,提出了影响高技术产业的内生竞争力变量和外生竞争力变量的概念来具体评价高技术产业竞争力。

所谓产业的内生竞争力变量是指反映产业要素在环境要素的控制下发生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内在运行机制,决定高技术产业竞争力高低的从产业自身生成影响竞争力的内部变量。例如高技术产业投入、产业产出以及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都是用来反映内生竞争力变量的指标;而所谓产业的外生竞争力变量是指反映制约高技术产业竞争力高低,又在短期内不受产业内生竞争力变量影响的从产业外部生成的并输入到产业内部影响竞争力的外部变量。例如,高技术产业的政府政策、技术环境和高技术园区都是用来反映内生竞争力变量的指标。

当然,反映内外生竞争力变量是相对独立的且在长期中反映出来是动态的[4]。

1.2 医药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竞争力情况制定了我国医药产业的最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因子分析及其结果

2.1 基于因子分析的竞争力评价原理

在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往往需要对事物从多个角度进行观测,设计出多个观测变量,从多个变量收集大量数据以便进行分析寻找规律。为了既可减轻收集信息的工作量,且各综合指标代表的信息不重复,便于分析,因子分析法应运而生。因子分析是通过研究多个相关系数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找出能综合所有变量特征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这几个随机变量是不可测量的通常称为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各个因子间互不相关,所有变量都可以表示成公因子的线性组合,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减少变量的数目,用少数因子代替所有变量去分析整个经济问题[4]。

下面将结合医药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模型来研究分析医药产业竞争力的综合水平。

2.2 因子分析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后,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综合比较我国不同省市医药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五个主因子及其不同省市主因子的得名。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通过分析矩阵可以更好的解释因子的含义。

第一个主因子载荷最大的变量为:出口交货值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技改投资完成率,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强度,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固定资产生产率,这些指标综合反映了医药产业的资产创新能力,所以把第一主成分定义为资产创新因子;

第二个主因子载荷最大的变量为:产销率,市场化优势指数,这反映了医药产业市场需求能力,所以把第二主成分定义为市场需求因子;

类似的,可以看出,第三个主因子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专利数有很大的相关性,而这些指标反映了医药产业的产出能力,定义为产出因子;

第四个主因子载荷最大的变量为:市场份额,增加值率,产值利税率,反映了医药产业的发展潜力,可以定义为发展潜力因子;

第五个主因子和微电子设备所占比重有很高的相关系数,反映了医药产业的设备能力,可以定义为设备因子。

最后我们采用回归法计算各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各因子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综合因子得分及排名,综合因子排名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天津市的综合竞争力因子排名最高,远远超过其它地区,其余各省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依次为江苏、浙江、宁夏、上海、黑龙江、山东、重庆、广东、河北、辽宁、北京、吉林、湖北,这些地区医药的竞争力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当。

从表2中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医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为第十,总体看其竞争力和国家平均水平相当,但应该注重产出能力和设备能力。

通过因子分析找出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可以对症下药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提高其竞争力。

摘要:本文在明确了高技术定义、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及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不同省市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构建了医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对我国医药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而明确了我国不同省市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情况和河北省的竞争力情况。

关键词: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黄林宏,魏晓平.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4):15-16.

[3]陈萦.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现状及发展趋势[J].企业技术开发,2005,(11):82-84.

[4]谢章澎,朱斌.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研管理,2001,(5):2-4.

产业链竞争力 篇10

自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出现后, 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地球村”正加速形成,通信和交通的高度便利化,引发了产业链竞争力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在互联网应用,催生了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模式的快速变化,产业链分工已从专业化分工向模块化分工、网络化分工转 变,产业链组织已从封闭 大一统形态向愈加开放的平台化、网络化、联盟化形态转变,产业链中企业已从相互竞 争向共同构建共赢 共享的产 业生态圈转变。迄今已形成电子信息全产业链竞争力模式、电子信 息平台产业链竞争力 模式和电子信息 联盟产业 链竞争力模式等三种典型形态, 并且这三种模式在组织形式、形成机理、价值基础和一般模型等方面都形成了不同特点。

1 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三种模式的组织形式比较

1 . 1 电 子 信 息 全 产 业 链 竞 争 力 模 式 的 组 织 形 式

电子信息 全产业链 竞争力就 是通过向 前反馈的 信息流和向 后反馈的 物流 ,将供应商 、制造商、分 销商和零售 商 , 直到最终 用户 , 最大程度 地整合在 一个组织 架构之下 , 以实现向 前反馈信 息流的信 息反馈速 度最快 ,向后反馈物 流的价值 增值最大 ,从而实现 基于规模 经济和专业 化分工基 础上的竞 争力提升 。

电子信息 全产业链 竞争力模 式的组织 形式是一 种在集团顶层的统一 协调下 , 产业链上 各环节的 企业在一 定的规则范围内自行 设计、自行制 造各个元 件、器件 和配件,最后由终端企业统一 整合成最终产品 ,然后通过集 团的分销渠道面向市场 销售。电子信 息全产业 链竞争力 模式各环节企业地位平 等、相互依存 ,企业间的产品交 易基本上是以低于 市场价格的固定契约 方式来实现的。

电子信息 全产业链 定位于功 能性产品 的设计、 生产和销售 , 决定了其 主要生产 组织有三 方面的特 点 : 一是电子信 息全产业 链的主要 任务是以 尽可能低 的价格实现 有效的供 应 ;二是由于 功能性产 品的市场 需求基本 稳定 ,容易预测 ,所以通过 规模生产 尽可能降 低生产、流 通环节的成 本 ; 三是由于 需求与预 测差距相 对不大 , 所以可以通 过对市场 需求的准 确传递提 高整个产 业链的周转 率 ,使存货最 小化 ,并且在不 增加成本 的条件下 ,尽可能缩短 产品进入 市场的成 本。

1 . 2 电 子 信 息 平 台 产 业 链 竞 争 力 模 式 的 组 织 形 式

电子信息 平台产业 链竞争力 模式是以 功能性的 模块化分工 为基础 , 产业链内 各环节企 业围绕终 端产品、核 心企业的 核心技术 以及核心 企业制定 的设计规 则而产生的 产品与技 术关联 , 呈现出较 复杂的非 线性关系 ,从而形成 信息和知 识最大程 度共享 , 标准化程 度较高 ,并实现了 基于模块 化产品间 互补性、有 限外部性 经济和生产 规模报酬 有限递增 基础上的 竞争力提 升。

电子信息 平台产业 链竞争力 模式的组 织形式是 一种以模块 化分工为 基础,以某个核 心企业为 平台中心,数量众多的 模块化产 品企业围 绕核心企 业建立的 一种平台化 竞合共同 体 ,形成独特 的竞争力 。

电子信息 平台产业 链主要定 位于创新 性产品的 设计、生产和 销售 ,其生产组 织主要有 三方面的 特点 :一是电子信 息平台产 业链的主 要任务是 能够对市 场需求灵敏 快速反应 ,尽可能降 低由于市 场预估差 异造成的 产品脱销、 存货积压 等方面的 损失 ; 二是电子 信息平台 产业链以生 产创新性 产品为主 要特点 ,模块化设 计和模块 化生产是其 不断创新 的重要方 法 ;三是构建 与用户直 接对接的沟 通平台 , 迅速及时 地对市场 要求作出 反应 , 甚至用户通 过沟通平 台直接参 与到产品 的设计当 中 ,有效避免了 上游生产 厂商由于 距离用户 较远而产 生的需求 大幅波动的 “长鞭效应 ”,也有效扼 制了由于 上游产品 生命周期缩 短而造成 下游终端 产品生命 周期更加 缩短的“时钟 效应”。

1 . 3 电 子 信 息 联 盟 产 业 链 竞 争 力 模 式 的 组 织 形 式

电子信息 联盟产业 链竞争力 模式是指 以网络化 分工为基础 , 产业链内 的企业要 尽快地、 更多地将 这些自己掌 握的技术 和知识资 源在更大 范围内与 人分享 ,从而形成拥 有领先核 心技术的 企业、中间 设计企业 和终端制造 企业三个 不同领域 的企业组 合 ,由此实现 了基于网 络化知识共 享、无限外 部性经济 和生产规 模报酬无 限递增的竞 争力提升 。

电子信息 联盟产业 链竞争力 模式的组 织形式是 一种在网络 化分工条 件下 ,产业链上 的各类不 同企业各 司其职 , 核心技术 企业负责 各种产品 的最核心 技术、知 识产权和设 计生产规 则的研发 和制定 ,中间设计 企业负责通 过获得核 心技术企 业的技术 授权 ,设计出适 应不同领域 应用的基 础产品 ,终端生产 企业负责 生产出应 用在各行业 和领域的 产品或服 务。电子 信息联盟 产业链模 式各企业地 位平等、 相互依存 , 企业间的 产品交易 基本上是以 契约方式 来实现的 ,每一个环 节上都有 相互竞争 的几个企业 存在。

电子信息 联盟产业 链主要定 位于协作 性产品的 设计、生产和 销售 ,其生产组 织主要有 三方面的 特点 :一是电子信 息联盟产 业链的主 要任务是 对下游环 节和终端客 户快速形 成影响 ,尽可能通 过互联网 新技术使 更多志同道 合的合作 伙伴和更 多的用户 加入到联 盟产业链 中 ;二是电子 信息联盟 产业链以 生产协作 性产品为 主要特点 ,知识的低 成本共享 和用户的 深度参与 是其不断 扩大协作范 围 , 推出新产 品和应用 领域的重 要方法 ; 三是通过网 络化协作 ,实时准确 反映联盟 产业链上 中下游及 用户的需求 变化 , 并通过模 块化设计 和生产方 式 , 将整个产业 链和用户 的需求变 化迅速形 成更新的 迭代产品 。

2 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三种模式的形成机理比较

2 . 1 电 子 信 息 全 产 业 链 竞 争 力 模 式 的 形 成 机 理

产业分工 理论的研 究成果表 明 , 随着自然 资源和知识 技能的不 同 ,人类社会 总是趋向 于分工的 不断深化 和细化的 , 但随之而 来的是分 工链条的 不断延长 , 分工链条上 发生机会 主义等系 统风险的 概率大大 增加 ,这时就需要 将一些功 能相近的 分工环节 集成到一 个组织内 实施 ,以组织协 调代替市 场交易 ,企业由此 诞生。企 业刚刚出现 时 ,由于其较 小的协调 成本远远 低于冗长 低效分工链 的交易成 本 ,企业这种 组织形态 的竞争力 大大高于 市场这种方 式 ,企业组织 者开始不 断将分工 链上的不 同环节纳入 企业组织 内部 , 致使企业 规模越来 越大 , 企业管理层 级越来越 多 , 企业内部 协调成本 越来越大 , 最后企业内 部协调成 本高于市 场交易成 本 , 导致大企 业病出现 ,企业组织 无效发生 。当市场 无效时企 业组织出 现了 ,而当企业 组织无效 时 ,一系列介 于市场与 企业之间 的产业形态 和组织形 态不断被 创新出来 。

首先出现 的就是介 于市场与 企业之间 , 又偏向于 企业端的企 业集团的 组织方式 ,在产业链 形态上就 表现为电子 信息全产 业链模式 。当企业 组织失效 时 ,企业内部的 一些设计 、生产、 销售环节 首先从企 业组织中 脱离出来 , 形成独立 的法人实 体 , 各独立出 来的企业 之间一方面 相互独立 , 相互间没 有了从属 关系 , 但同时这 些企业之间 与原先的 母体公司 基本都是 母子公司 关系 ,在产业链上 又都有上 下游关系 ,因此这些 企业是隶 属于同一 集团同时又 保持相互 独立的企 业集团关 系 ,这就是全 产业链模式 。上世纪 九十年代 以前 ,全产业链 模式大行 其道 ,包括电子 信息产业 在内的全 球几乎所 有产业、几 乎所有知名 公司都采 用了全产 业链模式 , 如美国的GE、美孚、福 特、AT&T等 , 日本的东 芝、三菱 、丰田等 , 韩国的LG、三星、现代 等。

2 . 2 电 子 信 息 平 台 产 业 链 竞 争 力 模 式 的 形 成 机 理

上世纪90年代后互 联网的出 现 , 大大压缩 了人与人之 间交往的 空间和时 间 ,由于互联 网交流的 实时性和不 间断性 , 提高了人 们的交流 意愿 , 使人与人 之间的交流 更加频繁 ,人与人之 间的信息 不对称大 大降低。 随着信息交 流增多 ,知识分享 越来越多 ,越来越广 ,人们在交流 和分享中 获益增加 ,这又反过 来促进了 更大范围 的信息交流 和共享 ,使信息不 对称程度 又进一步 降低。随 着信息交流 和共享的 不断深化 发展 , 掌握在不 同企业、不同 个人手中 的信息、资 源、设计技 术、生产技 能等方面 的资源逐渐 失去了垄 断性和独 占性。这 种由于互 联网的出现 发生的情 况导致了 两方面的 趋势 ,一个方向 的趋势是一 些技术领 先的企业 继续追求 技术的领 先性和创 新性 ,开始将其 主要资源 和精力集 中到少数 几项核心 技术和产品 方面 , 这少数几 项核心技 术和产品 具有附加 价值高、领 先程度大 、对整个 电子信息 产业链具 有控制力 等特点 ,形成了产 业链中的 核心企业 。另一方 向的发展 趋势是核心 环节以外 的其他企 业寻求以 最低成本 、最高效率提 供供应链 上的配件 、部件 , 一些技术 单一、功 能相近、工艺 可以整合 的环节开 始聚合在 一起提供 模块化组件 。这就是 以模块化 生产为基 础的平台 产业链模 式。

出现于上 世纪90年代后的 平台产业 链模式对 传统的全产 业链模式 提出了理 论挑战和 实践的否 定 ,最典型的代 表莫过于 微软构建 的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 架构基础上 的平台产 业生态环 境 ,彻底颠覆 了以前IBM构建的计算 机全产业 链 , 确立并保 持了近25年的行业 霸主地位。 而5年前苹果 构建的以i OS操作系统 和APP应用平台为 基础的平 台产业生 态链 , 不仅使诺 基亚、摩 托罗拉等手 机昔日巨 头寿终正 寝 ,而且也使 得三星、索 尼、飞利浦等 手机新贵 企业处于 竞争弱势 。

2 . 3 电 子 信 息 联 盟 产 业 链 竞 争 力 模 式 的 形 成 机 理

进入21世纪后 ,互联网的 发展速度 更加迅猛 , 云计算、大 数据、移 动互联网 、物联网 等新技术 、新应用 、新业态层 出不穷 ,信息、技术 、知识等生 产要素资 源的独占性 、不对称性 被进一步 压缩 ,而这些资 源的公共 性、共享性特 点日益显 著 , 人们不再 以信息、 技术和知 识的独享作 为其生产 生活的优 势资源 , 而是要尽 快地、更 多地将这些 资源在更 大范围内 与人分享 ,再通过知 识产权保 护和授权使 用等方式 获得自己 的利益。 这种新技 术、新应用的 突破性发 展 ,导致产业 链又向三 个方向不 断深化发展 :一个方向 是拥有领 先核心技 术的企业 不参与产 业链中所有 与产品设 计、生产、销 售有关的 环节 ,只负责技 术的不断创 新、技术 使用规则 的制定 , 该企业根 据知识产权 保护的相 关法令 , 通过不同 层次的专 利授权、 技术授权、 使用授权 等方式获 取自己的 利益 ; 第二个方 向是一些在 基础产品 设计和制 造方面有 优势的企 业 ,通过获得核 心技术的 授权 ,设计和制 造出适合 不同领域 终端的基础 产品 ; 第三个方 向是一批 品牌经营 企业、终 端制造企业 ,通过模块 化生产方 式 ,生产制造 出种类繁 多、应用领域 广泛的各 种终端产 品。这就 是以网络 化生产为 基础的电子 信息联盟 产业链模 式。

电子信息 联盟产业 链模式出 现于本世 纪初 , 是产业发展 模式适应 于互联网 技术在民 主化、扁 平化、无 中心化等方 面新兴发 展趋势的 新探索。 维基百科 是联盟产 业链最具代 表性的典 型 ,维基百科 只负责在 互联网上 搭建和维护 平台 , 并制定技 术应用规 则 , 全球近4 000万用户和读 者每时每 刻都在平 台上义务 上传和更 新信息 ,在短短3年时间内 就使已有 了100多年历史 的大不列 颠百科全书 宣告破产 。基于ARM架构的联 盟产业生 态链也是一 个典型代 表 , 在这个产 业链中 ,ARM公司只制 定技术规则 和产品使 用规则 , 不生产任 何具体产 品 , 其核心知识 产权通过 授权方式 交给其他 厂商使用 ; 而高通、联 发科、西 门子、东 芝、华为 等企业通 过获得ARM的授权 , 设计研发 出适应于 手机、PLC等的基础 芯片产品 和模块化产 品 ; 三星、华 为、小米 、施耐德 、ABB、西门子 等终端企业 则在这些 基础芯片 和模块化 产品的基 础上 ,生产出移动 通信、工业 控制等各 领域的终 端产品。 电子信息联 盟产业链 模式作为 一种新型 的产业链 生态模式 ,其分工更加 细化 , 组织协调 效率更高 , 更符合互 联网技术发 展要求的 民主化、 扁平化、 知识共享 化等方面 的发展趋势 ,未来将会 对平台产 业链模式 构成极大 挑战。

3 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三种模式的价值基础比较

3 . 1 电 子 信 息 全 产 业 链 竞 争 力 模 式 的 价 值 基 础

电子信息 全产业链 的价值竞 争是产业 链上产品 功能效率的 竞争。全 产业链模 式之所以 广泛并长 期存在于人 类社会经 济活动中 , 其根本原 因是两方 面 : 一是以企业 集团的方 式将产业 链绝大多 数环节集 成到一个 组织框架之 内 ,全产业链 上各环节 的企业都 隶属于一 个企业集团 , 都受一定 的顶层规 则制约 , 并具有较 为一致的 企业文化和 企业价值 观 ,各环节的 产品以相 对契约方 式完成交易 , 减少了由 于分工链 延长造成 的机会主 义风险 ,使整个产 业链交易 成本降低 ;二是全产 业链上各 环节的企业 毕竟都是 独立的法 人实体 ,其行为将 受到经营 业绩的影响 ,并可能受 到其他股 东的制约 。当某一 环节的产品 效率较低 而又不能 得到全产 业链上其 他环节的 补偿时 , 该环节的 企业可能 会以调整 产品方向 、向产业 链外的其他 企业供货 等方式退 出全产业 链 ,以“用脚投 票”的方式调 整全产业 链的整体 效率和竞 争力 ,使全产业 链内的内部 协调成本 降低。

3 . 2 电 子 信 息 平 台 产 业 链 竞 争 力 模 式 的 价 值 基 础

电子信息 平台产业 链的价值 竞争着重 于在用户 兴趣需求、价 值观、品牌 、审美等方 面的创新 性竞争。 电子信息平 台产业链 模式是互 联网技术 发展突破 了人类通信 交通的阻 碍 ,信息、技能 、知识等新 兴生产要 素资源的稀 缺程度大 大减少 ,模块化设 计和生产 方式变得 可行的基础 上发展起 来的。电 子信息平 台产业链 企业与企 业之间的关 系更多表 现为竞争 合作关系 ,并且合作 的成份要远 远高于竞 争的成份 。主要表 现在以下 几方面 :一是核心企 业只负责 产业链中 几个核心 的技术和 产品 ,其他环节都 主动交给 产业链中 的其他合 作伙伴 ;二是核心 企业要主动 搭建一个 共享平台 , 供合作伙 伴和用户 免费使用 , 平台创造 的收益主 要部分由 合作伙伴 获取 , 核心企业与 其他企业 再不是竞 争和从属 关系 ,而真正实 现了共生共 赢 ;三是核心 企业之外 的其他企 业需要通 过模块化方 式 , 共同设计 , 共同生产 , 以实现取 长补短、 资源优势互 补的效应 。模块化 设计和生 产既能吸 收不同企 业知识和技 能的长处 , 实现不同 知识的碰 撞创新 , 又能实现 由于集约化 带来的成 本降低 ,并且与核 心企业的 先进理念和 领先技术 紧密契合 ,更好地满 足了用户 对产品功 能和价值偏 好等方面 的需求。

3 . 3 电 子 信 息 联 盟 产 业 链 竞 争 力 模 式 的 价 值 基 础

电子信息 联盟产业 链的价值 竞争是由 用户直接 参与、共同创 造的协作 性竞争。 由于互联 网在移动 化、云端化、便 捷化、泛在 化等方面 的快速发 展 ,用户参与 到产品设计 和生产中 的壁垒正 逐步被打 破 , 企业在产 品功能、理 念、价值观 、审美观等 方面已能 与用户无 缝联结 ,产品生产的 全过程都 能得到市 场的全面 反馈。电 子信息联 盟产业链环 节知识共 享的递增 效应明显 , 而云计算 、大数据和 移动互联 对知识共 享提供了 强力的、实 时的技术 支持 , 使得在某 一环节上 参与设计 和生产的 企业更多 、技术更强、水 平更高。 主要表现 在以下三 方面 :一是联盟 产业链中的 所有企业 地位是平 等的 ,企业之间 既没有隶 属关系 , 也没有激 烈的竞争 关系 ; 二是联盟 产业链各 环节企业是 以知识共 享为基础 “虚拟”整合 到一起的 ,联盟产业链 各环节的 企业和终 端用户都 以为产品 提供更多 的信息共享 和知识共 享为荣 ,表现出共 同的价值 观和品牌认 同 ;三是联盟 产业链的 知识共享 是以强有 力的知识 产权法律保 障为前提 的。授权 与在授权 范围内使 用授权受到 世界各国 法律的强 力保障 ,由于核心 的技术部 分来源于其 他企业和 个人的知 识分享 ,其授权费 用的降低 也是联盟产 业链的一 个发展趋 势。当然 在法律保 障不力的 国家和地区 也不可能 出现联盟 产业链这 种模式。

4 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三种模式的一般模型比较

4 . 1 电 子 信 息 全 产 业 链 竞 争 力 模 式 的 一 般 模 型

电子信息 全产业链 竞争力模 式由核心 层、专用 层、通用层 和外围层 构成 ,如图1所示。

核心层 : 核心层包 含A1和A2两个要素 ,A1代表核心技 术 ,A2代表终端 产品。电 子信息全 产业链核 心层形成了 具有广泛 市场价值 的核心技 术和终端 产品。

专用层 : 专用层包 含B1、B2、B3三个要素 ,B1代表专用功 能模块 ,B2代表专用 硬件 ,B3代表专用 软件。电 子信息全产 业链组织 的专用层 为核心层 的核心技 术和终端产品提 供专用的配套,汇集了专用软硬件 和功能模块。

通用层 : 通用层包 含C1、C2、C3等三个要 素 ,C1代表通用元 件 ,C2代表通用 器件 ,C3代表通用 硬件。电 子信息全产 业链组织 通用层为 核心层的 技术和终 端产品提供 通用性配 套 ,汇集了通 用元器件 和通用硬 件。通用 层的技术和 产品是以 国家标准 或国际标 准为基准 ,生产制造的 通用性元 器件或硬 件 , 技术垄断 性不强 , 具有比较广 泛的适用 性。

外围层 : 外围层包 括D1和D2两个要素 ,D1代表外包装 ,D2代表附配 件等。电 子信息全 产业链组 织的外围层 产品基本 以终端产 品外包装 、附配件 为主 , 专业化技术 要求不高 ,可由组织 外的供应 商参与生 产制造。

4 . 2 电 子 信 息 平 台 产 业 链 竞 争 力 模 式 的 一 般 模 型

电子信息 平台产业 链竞争力 模式通常 由平台核 心层、紧密模 块层、半紧 密模块层 、半松散模 块层和松 散模块层构 成 , 是基于技 术知识的 多层次的 平台网络 结构。其中 , 平台核心 企业只负 责平台核 心层技术 、规则和 平台的建设 ,其他层次 产品都是 通过契约 和合同由 其他企业生 产或提供 的 ,如图2所示。

平台核心 层 : 通常包括 产品的最 核心技术 、工艺规则 以及与市 场沟通直 接沟通的 渠道 , 是整个平 台产业链的 基础和核 心 , 平台核心 产品的属 性决定各 模块产品的 属性 , 平台核心 产品的变 化带动各 模块产品 的变化。

紧密模块 层 :通常包括 产品的关 键硬件及 其相关核心 技术 ,归属于某 一类平台 的特性明 显。

半紧密模 块层 : 通常包括 产品的相 关应用和 软件 ,这些软件 使产品的 应用领域 更为广阔 。

半松散模 块层 :通常包括 产品的通 用硬件和 功能模块软 硬件 ,这些硬件 往往不仅 仅适用于 该平台。

松散模块 层 :通常包括 产品的外 包装、附配 件等 , 这些产品的 适用领域 更广。

4 . 3 电 子 信 息 联 盟 产 业 链 竞 争 力 模 式 的 一 般 模 型

电子信息 联盟产业 链竞争力 模式通常 由核心技 术域、中间设 计域、终端 生产域构 成 ,是基于知 识共享和 技术传播的 多维度的 网络结构 。电子信 息联盟产 业链从核心 技术域到 中间设计 域 , 直到终端 生产域 , 企业之间 关系平等 , 相互间完 全以契约 方式发生 关系 , 没有核心 企业或主导 企业。三 个不同域 间的企业 分工明确 ,各方只专注 于自身特 长的领域 ,如图3所示。

核心技术 域 :通常包括 电子信息 联盟产业 链中各种产 品的最核 心技术、 知识产权 和设计生 产规则等 , 是整个电子 信息联盟 产业链的 基础。核 心技术域 的企业掌握 着电子信 息联盟产 业链最基 础的技术 、最核心 的知识产权 和最基本 的设计和 生产规则 , 通常通过 各种技术授 权方式将 自身技术 向中间设 计域和终 端生产域 传播和扩散 。

中间设计 域 :通常包括 电子信息 联盟产业 链中设计能 力最强、 资本实力 最雄厚、 对终端生 产企业掌 控能力最强 的技术设 计企业或 技术集成 企业 ,是整个电 子信息联盟 产业链实 力最强、利 润最丰厚 的区域。 中间设计 域的企业往 往能获得 核心技术 企业最完 全的技术 授权 ,并能在核心 技术的基 础上开展 各种技术 创新。同 时 ,中间设计域 的企业对 终端生产 企业有极 强的技术 掌控力 ,能很快将自 己创新的 产品应用 集成到不 同领域的 应用中。

产业升级 提升竞争力 篇11

今年前8个月,广东服装产业遭遇“寒冬”,生产放缓,出口受阻,效益下滑,内销不旺,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异常严峻。但在此背景下,中山服装产业却逆境飘红,今年前8个月,服装出口同比增长8.2%。

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披露:全省服装生产总量今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减少0.03%,是国内主要服装生产省份中惟一出现产量负增长的地区;全省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同比下降了30.1%,预计今年出口将减少100亿美元以上。

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会长刘岳屏预测,广东服装第一大省的地位岌岌可危,年底很可能被浙江超越。 质量的超越更可怕。刘岳屏分析说,和浙江、江苏、山东等服装大省比较,广东省服装行业效益下滑,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高达26.4%,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2%。在同样面临国内外不利形势下,浙江规模以上企业数接近广东的2倍,利润总额接近广东的5倍,亏损企业亏损额几乎与广东持平。这些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广东服装企业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利润空间小,盈利能力下降,市场渠道单一,受出口环境影响突出。

在此背景下,中山市有服装企业4200多家,大力推动服装业自主创新和升级转型,上半年纺织服装业仍以12.18%的速度增长,7、8月的生产总量环比虽有所回落,但是同比依然有较大幅度增长。以服装生产大镇沙溪为例,今年前9个月工业产值(大部分来自服装业)同比增长13%。与生产相对较好交相辉映的是,中山服装出口也是逆市飘红。今年前8个月,中山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同比增长8.2%。在全省同比下降30.1%的“大气候”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中国休闲服装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沙溪、泉州、温州等多个有特色的产业基地,形成了以上海、江浙为代表的“海派”服装、以福建为代表的“闽派”服装和以广东中山沙溪等为代表的“粤派”服装三足鼎立的局面。目前,沙溪镇有服装企业1400家,从业人员8.76万人,年产销90多亿元,年创汇近3亿美元。

中山和广东其他服装产地一样,出口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美国等地区,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建设和资本运营相对滞后,服装企业平均利润率低。

中山的服装产业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何走出“寒冬”?

正如金融风暴成就了香港顶级大公司一样,那些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最终在新一轮洗牌中站稳脚跟并快速成长。产业调整所产生的“淹水效应”,将使一批产品附加值低的中小企业退市,并扭转同质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状态;与此同时,行业优势资源将向优势企业整合。

“把产品做得更好一点,把牌子叫得更响一点,把服装卖得更贵一点。”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分析认为,任何行业在高速发展后一定有一个调整期,服装产业也不例外。服装行业的大突围,以前靠的是“勇者”,如今更多靠的是“智者”。

增加产品设计含量,提高品牌贡献率和科技贡献率,以质量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拓展商业渠道,加强资本运营,将是中山等地服装产业发展的方向。设计和销售是服装产业链中附加值最高的两端,这也是中山许多企业今后的发力点。

柏仙多格、三番、霞湖世家、埃古等一批自主品牌先后崛起壮大,通伟、胡氏兄弟等企业积极谋划从贴牌向创牌转型,他们正是中山服装产业发展的“主流民意”。

蒋衡杰还以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的例子说明,服装业界必须“抱团作战”。打造区域服装品牌的整体竞争力,摈弃“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广东商业文化,让在某一门类中做得最好的企业打头,别的企业可以采取入股等方式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格局,这样才能无敌于天下。

苦练内功 扣紧扣子

这是一个最常规的过冬“版本”,几乎是所有企业的一致应对。内容涵盖加强内部管理、压缩成本、减少开支,挖潜降耗,降低库存、集中采购,而一些企业还开始停止招人,定编定岗,降薪,甚至裁撤不赢利的部门和人员。

“目前是保生存,练内功,企业变相裁员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人士语气沉重。

不过,这样的内功确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对于那些有过冬准备的企业而言,还是一次更多关注企业基本面的机会。正如建业地产董事局主席胡葆森所言:“若将自己放在更长远的角度而非一年两年来看问题,对于做企业的人来讲,还是那两个问题,即关注行业和企业的基本面——战略、组织架构、核心价值观、市场定位、团队、企业文化等。”

对于中小企业,这一年很难过。“中小企业陷入了‘四把大刀,一根绳子’的困境。”河北冀州市一家从事纺织品出口的民企老板发出这样的感叹。“四把大刀”指的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需求减弱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绳子”指的是货币供应紧缩。在这样的“刀砍绳束”下,不少中小企业愁对困局、无计可施。与此同时,更多的中小企业正在努力突围,探寻着发展的新天地。

还是在冀州,另外一家民营企业的厂区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虽然已经过了销售旺季,春风集团暖气片车间里依然繁忙。通过不久前建成的世界上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暖气片现代化铸造生产流水线,春风集团牢牢掌控着全国散热器出口总量的80%,占据着美国2/3的市场份额。

“我们遇到的困难绝不比别人小,但我们始终坚信,不断的自主创新,才是最可靠的发展之源。”春风集团董事长曹宝华说。

春风集团是一家靠2000元借款起步的民营股份制企业,既没有原发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又没有资源优势。然而,春风集团却没有像大多数中小企业一样固守低成本、粗放经营的老模式,而是选择了一条注重技术创新的新路子。当时看来,这是一条更具有不确定性的荆棘之路。对于一个中小企业来说,自主创新可谓是谈易行难。也正因为如此,曹宝华对技术创新有着别样的理解,“我们只有靠比别人多动一点脑子,比别人多流一点汗水,比别人早一步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曹宝华眼里,春风集团的创新,不是从零的基础上的创新,而是建立在别人创新成果基础上的再创新,是广泛吸收别人现有创新、集多个创新于一体的集成创新。这种创新成本相对较低、开发周期短、成功率较高,开发的成果有着经济实用的明显特点。

在集成创新过程中,春风集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散热器技术研发中心,在全国同行业率先建立了散热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胶辊技术研究所。几年来,与许多科研单位、著名厂家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创建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到目前,春风集团五大参控股企业的研发机构,都有独立完成新产品设计、试制、试验、改进、推广的综合能力。通过集成创新,春风集团先后开发成功了11项填补国家空白的高新技术与实用技术,开发成功了88项具有引导行业方向的新工艺,开发成功了150多个具有全国前瞻性的新产品,并创建改写了6项国家技术标准。

当初,春风集团与清华大学成功研发出稀土薄壁件新工艺,不仅使暖气片更加轻巧实用,而且耐高压,适应了高层建筑的需要,从而引发了我国铸铁暖气片材质的第一次变革,也使春风集团一举成为中国散热器行业和中国胶辊行业的领军企业。

产业链竞争力 篇12

1 闽台渔业的竞争与合作并存

1.1 产业资源短缺导致台湾渔业国际竞争力下降

台湾四面环海,有大小渔港200多处,海岸线长达1600km,水产资源丰富,加之岛内水产养殖不受时间、气候条件的限制。二战后台湾凭借先进的鱼苗培育技术、优良的养殖和精深加工技术以及强大的远洋捕捞能力,渔业产业得到快速发展。1984年渔业产量首度突破100万t;2003年接近150万t,产值达974亿元新台币;多年来台湾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基本维持在21%-28%之间,是台湾农业中仅次于种植业的重要部门,也是台湾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1]。近年来,台湾渔业产能呈现稳中趋降、萎缩发展的态势。2001-2003年台湾渔业产量呈现正向增长,2002年和2003年增长率分别达到8.04%和7.07%,2004-2006年渔业产量连年递减,2006年增长率为-14%,创历史新低,2007年渔业产量虽然恢复到2003年的历史最高水平,但此后继续呈现下降趋势,2009年渔业总产量108.78万t,分别比2001年减少了17.5%。从渔业内部结构看,台湾渔业以海洋捕捞(远洋渔业)为主,其次为淡水养殖和捕捞,海洋养殖(近海渔业、沿岸渔业和海面养殖三项之和)比重较小,2009年海洋捕捞量占渔业总产量的56.50%,淡水养殖和捕捞占比为23.46%,海洋养殖占比为20.04%(表1)。水产品是台湾农产品出口量最大的细分项目。2001年水产品出口值首次超过畜产品成为农产品第一大出口产品,2009年水产品出口值12.01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值的37%。伴随着岛内渔业资源减少和产能的下降,台湾渔业国际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水产品”净出口指数已由2001年的0.3938下降到2009年的0.1803(表2)。为摆脱远洋渔业因公海捕捞配额而日益萎缩的困境,缓解淡水养殖因岛内发展空间有限和环境污染而产生的规模缩小、成本上升等问题,台商在闽渔业投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从单一的水产养殖,扩展到涵盖种苗繁育、水产加工、饲料、远洋渔业、休闲渔业等领域,其中水产品精深加工、休闲渔业、优良品种繁育成为台商投资的新兴领域。

1.2 闽台渔业竞争与合作并存

福建具有全国曲线率最大的海岸线,具有良好的海域、滩涂资源。“舟楫之桨相见,渔歌之声相闻”。闽台渔业合作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蕴含着要素资源优势互补的巨大潜力。一方面闽台两地水产品目标市场具有高度趋同性,存在着竞争性和互补性。两地均以日本作为水产品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福建主要出口鳗鱼及其制品、冻海水鱼类、虾类等,台湾主要出口冷冻鲔鱼、鱿鱼、鲣鱼、虱目鱼等,在国际市场上闽台两地水产品的互补性远远大于其替代性,这是导致闽台之间水产品贸易额和两地水产品出口额均保持稳步增长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台湾资金、技术、设备及管理优势与福建劳动力、渔业资源相结合,有效地提升了闽台渔业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对于福建而言,台商在闽渔业投资有利于弥补产业资本形成不足,加快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和创新的进程,促进渔业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化进程。2001-2009年福建渔业产量基本在540-600万t之间波动,从渔业内部结构看,海洋养殖最大比例,其次是海洋捕捞,淡水养殖和淡水捕捞规模较小。2009年福建渔业产量为569.68万t,其中海洋养殖293.03万t,占51.44%;海洋捕捞204.94万t,占35.97%;淡水养殖和淡水捕捞总和为71.71万t,仅占12.59%(表1)。

(单位:万t)

资料来源:《台湾统计年鉴》(2010)、《福建统计年鉴》(2010).

台商嵌入式投资带动福建外向型渔业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2009年福建水产品出口量由14.65万t上升到37.65万t,出口产值由5.54万美元上升到15.42万美元,水产品净出口指数平均值0.8823,保持高比较优势。2009年福建水产品出口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34.2亿美元的45.09%,继续居福建省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占全国水产品出口额的14.3%,比2008年提高3.2个百分点超越浙江居全国第四位(表2)。对于台湾而言,福建是台湾渔工劳务的最大市场,自1987年以来福建每年向台输出渔工2~3万人,大大缓解了台湾渔业劳工不足和工资成本上升的问题;同时快速发展的闽台渔业产业内贸易,为台湾居民提供了价廉物美的水产品。因此,闽台渔业产品结构和市场的相似性,造成了在贸易内水平分工格局下,既有互补更有极强竞争的复杂关系,这就决定了深化闽台渔业合作的基本方向:既要保持在国际市场上分工格局下的产品互补关系,又要以闽台渔业产业链为载体,培育产业内垂直分工格局的要素互补关系。

资料来源:《台湾统计年鉴》(2010)、《福建统计年鉴》(2010).

2 闽台渔业分工深化与产业链运行特征

2.1 产业链分工形态多样性

2010年底台商在闽创办水产企业累计达543家,合同利用台资10.15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7.22亿美元,其中台商投资总额在500万美元的水产品加工项目就有20多家。台商在闽渔业投资,形成了以台资水产企业为中心的闽台渔业产业链。所谓闽台渔业产业链,是建立在闽台渔业产业内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围绕在闽台资核心水产企业,通过对相关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水产品养殖(捕捞)、加工和销售到中间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再到最终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直到产品和客户的售后反馈等全生命周期中,形成的一种上下游企业群体的关联关系[2]。按照在闽台资水产企业控制的关键环节来划分,闽台渔业产业链分工主要有三种类型:(1)水产养殖主导型产业链。台商引进鱼苗、饲料和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利用福建的港湾、滩涂资源进行水产养殖,该类渔业产业链只有渔业资源、水产养殖和市场营销3个环节,水产品不经过加工直接进入市场消费。(2)远洋捕捞主导型产业链。台商在闽成立远洋捕捞企业,引进技术含量较高的大洋性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船,远赴印度洋和大西洋开展远洋生产作业。该类渔业产业链只有渔业资源、远洋捕捞和市场营销3个环节,水产品不经过加工直接进入市场消费,产业链运行受渔业资源、捕捞季节等影响严重。(3)水产加工主导型产业链。台资成立水产加工企业,从个体养殖户和捕捞业主购进原材料,进行简单加工后再向市场销售。该种渔业产业链包含渔业资源、捕捞(养殖)、水产加工和市场营销等环节。从整个闽台渔业产业链条看,台湾在鱼苗繁育、水产饲料、水产精深加工技术、市场营销等环节均拥有优势,福建只是在渔业资源、土地和劳力成本等低级生产要素具有优势,因此,在闽台渔业合作中台商往往控制着渔业产业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福建个体渔民和运销企业只能扮演代工的角色和处于产业链从属地位。

2.2 空间布局碎片化和集群化

渔业产业链各个环节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最优区位选择。例如,海洋水产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通常布局在沿海的大城市,因为这里拥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技术和首创精神的科技人员,高效的信息获取渠道,良好的信息交流传递环境,以及获取资金的便利途径等;海洋水产养殖环节需要布局在海岸线曲折、气候适宜的港湾、滩涂和劳动力充裕的沿海地区;水产加工环节则需要布局在接近原料产地且有大量的土地和熟练工人的港口城市郊区;水产品销售则主要面向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消费需求潜力大的大都市等。台商在闽渔业投资形成的闽台渔业产业链的空间布局呈现碎片化和集群化并存的特征。一方面由于生态资料供给、水产养殖加工和市场营销三大环节之间具有较强的可分性,闽台渔业产业链环上产供销关联主体的区域布局呈现碎片化趋势,形成了“台湾鱼苗繁育———福建养殖加工———国际市场营销”的产业链空间布局;另一方面台资企业为了获取福建的税收、土地、水电等优惠政策,以及发挥产业关联的集聚效应,它们以台湾农民创业园、闽台现代渔业合作示范区等平台,尤其是在漳州的东山和漳浦、福州的连江和罗源等地引进美国红鱼、鲍鱼等30多个优良水产品种,形成了以国际营销为导向、台资嵌入式水产养殖加工产业集群基地和科工贸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当前台资嵌入式水产养殖加工产业集群尚处于成长阶段,台资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关联紧密度低、“企业扎堆”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推动台资嵌入式水产养殖加工产业集群创新是提升闽台渔业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

2.3 关联企业间合作稳定性差

由于进入壁垒较低,台资水产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多以贴牌方式加工出口,导致闽台渔业产业链长度短,宽度窄,厚度薄,难以形成紧密的产业协作关系。多数台资企业采取“养殖(捕捞)——加工——营销”一体化的运作模式,产业链环上横向、纵向关联企业之间多数采取市场契约性质的合作机制。从纵向看,福建全省水产15亿多美元创汇值中,以自主品牌出口的占不到10%,多数企业在5%以内,贴牌出口,市场和价格受制于人[3];国际经销商和国内大型仓储式超市掌握了闽台渔业产业链中终端市场的信息和价格的主导权,国内外市场的消费信息流反馈滞后,容易导致国际经销商、台资水产加工企业与关联配套企业之间的信息断流,使得水产养殖不能高效地实现与国内外市场的对接,渔业生产存在明显的盲目性和从众性。从横向看,渔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尚未建立有效的行业规范约束机制,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容易诱发恶性竞争。例如,由台商投资形成的福清鳗鱼养殖集聚区,由于缺乏统一品牌和质量安全保证,烤鳗出口产品只在包装上反映生产日期、地址、公司名称,缺乏系统的区域共同品牌推介,造成产业链运行风险极大。

2.4 产业链运行风险大

闽台渔业产业链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发挥闽台要素优势互补为基础的产供销营运体系,产业链运行时间长、空间范围广,隐含着诸多潜在风险。(1)自然风险。福建局部海域超容量、超负荷、超密度发展水产养殖,造成海洋水产养殖环境恶化,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每年因爆发赤潮和发生疾病造成的损失超过3.5亿元,最高年份损失达10亿元。加之临港重化工业污染、填海造地等造成渔业生存发展空间逐步萎缩。强台风等海洋灾害给渔业生产和渔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防灾减灾和渔业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渔业安全生产和渔区稳定缺乏有效保障[4]。(2)质量风险。闽台渔业产业链环节上既有部分实力强、信誉好的台资企业,也有质量安全意识薄弱的个体养殖户和加工运销企业,养殖环节滥用鱼药和含有违禁成份的饲料、加工环节滥用食品添加剂、鲜活水产品运输过程施放晕车药等现象屡见不鲜,产业链环节上任何行为均影响着最终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整条产业链乃至区域共同品牌的声誉。(3)市场风险。福建的鳗鲡、大黄鱼、对虾和罗非鱼等特色水产品出口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由台资企业出口约占1/3,目标市场主要集中在日、韩、美、台湾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日本实行海带配额进口制度、美国对我国对虾实行反倾销政策、俄罗斯规定“只有经俄联邦动植物检疫局批准的公司和船只才能向俄罗斯出口产品”、欧盟禁止进口中国活贝等,使得闽台水产品面临的非关税壁垒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3 闽台渔业产业链整合与区域竞争力提升

由于各类水产品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替代性,使得水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当代国际市场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只有通过产业链整合将链环上的各个节点企业聚合在一起形成整体优势,才能提高闽台渔业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3.1 保护渔业资源,拓展渔业健康养殖

加强重点港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及重要渔场海域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保护区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并辅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禁捕限捞、生物资源恢复和封岛栽培保护,以及对保护区海岛及周边3~5海里内的海域实行封闭式管理等措施,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域生产力增长与海洋渔业资源的有效恢复。引导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严格控制捕捞强度,保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继续在沿海实行全面的“伏季休渔”制度,在内陆重点渔区开展“休渔期”制度;鼓励和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方式,大力发展深水大网箱养殖,拓展深海、外海养殖空间。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闽台共同开发海洋生物医药和深层海水综合利用。深层海水(海平面200m以下)具有低温、富含矿物质、营养、干净、病原菌少等特性,在淡化造水、生产饮料水、水产养殖、食品加工、生产保健补品和制药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是海洋经济开发的重要方向,也是闽台渔业合作富有潜力的领域。

3.2 发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纵向延伸渔业产业链

台湾水产加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形成海陆相连的冷冻加工链,有效地保证鲜活水产的质量和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而福建水产品加工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主要以鲜活水产品销售为主,大宗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比例低,贝类、藻类、海洋药物以及海洋功能食品加工尚处于空白状态。2009年福建水产品加工率仅为37.6%,与发达国家75%的水平仍有很大差距[5]。大力发展水产精深加工业,是提升渔业产业链增值率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依托我省现成的水产科技研究中心,主动承接台湾水产加工技术转移,建立产供销研一体化的水产加工体系,加强对贝类、蟹类、藻类、海洋捕捞中上层鱼类、杂鱼类精深加工研究,开发出适应国际市场的海洋药物、保健食品和即食食品。重点支持东山、福清龙田两个国家级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连江海峡西岸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着力解决台资水产企业在融资、土地、用工等方面的难题,带动沿海水产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完善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和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体系,以产业链整合为纽带,推动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创新。

3.3 发展精品的滨海休闲渔业,横向拓展产业价值链

2009年福建渔业经济总产值中,一产、二产和三产比重分别为49.4%:29.6%:21%(据《2010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获得)。这表明福建渔业经济结构尚处于低级阶段,渔业产值比重过大,渔业加工和建筑业水发展相对滞后,水产流通和服务业只是起步阶段。提升闽台渔业产业链竞争力,需要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产业价值链,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滨海、生态等精品旅游项目”[6]。休闲渔业不仅是台湾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深化闽台渔业合作的新兴领域。1998年台湾在基隆等6个港口发展生产、销售、休闲于一体的渔港渔区娱乐休闲渔业,配套增建包括游艇码头、渔人码头、海鲜美食、海钓俱乐部、海景公园和宾馆等服务设施,取得显著的经营业绩。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建在加强水产物流运输、确保鲜活水产品市场供给的同时,要加快以厦门、东山、泉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宁德三都澳为主体的六大休闲渔业经济带。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融合渔业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精品滨海旅游项目,促进渔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都市和渔村的对接,发挥渔业开发休闲旅游的巨大潜力,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渔业产业链(图1)。

3.4 培育产业链品牌,促进产销联盟

闽台渔业产业链整合成功与否取决于整个产业链的效益,而产业链的效益取决于“品牌+标准+规模”的经营体制。其中品牌是终端产品实现利润增值的主要手段,没有终端产品的品牌溢价。就没有整个链条价值的提升,风险就无法避免。标准化是品牌的保障,正是由于标准的严格执行,品牌才能有溢价的空间。规模化就是将产业链模式复制放大,取得规模效应[7]。当前闽台渔业产业链品牌培育重点是借鉴台湾农业策略联盟的经验,从品种改良、品质认证和品牌营销等多个环节提升农业“软实力”,加快培育横向的区域共同品牌和纵向的龙头企业品牌建设[8]。(1)加强政府对渔业产业链整合的辅导。定期举办水产经营者的培训班、学习班等,提升现代经营理念,培育渔民合作组织,推行生产资料统一采购、水产品统一运销等横向产业联盟。组织企业成立行业担保协会,成立专项扶持基金,鼓励企业进行项目研发和技术创新。加强区域品牌的管理,实行“区域共同品牌+企业品牌”的复合品牌制度,形成共同的品牌和分级标准,提升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发挥台资龙头企业品牌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具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信誉好的龙头企业争创自主品牌,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地位和市场占有率,积极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的纵向联盟,培育一批有龙头企业带动、有质量安全保证、有市场影响力的产业链品牌。

3.5 加强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建立产业链风险防范机制

以鱼类药残控制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将鱼苗培育、养殖环境、鱼病防治和水产品收获、储藏、运输、加工等全过程统一纳入水产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制定和推行“生产准入、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的综合性标准,有效实施“从水体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形成科学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9]。包括:在养殖环节引入良好农业规范(GAP)体系;在鱼药经营环节引入良好经营规范(GSP)体系,实行鱼药统一采购、统一检测、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确保用药安全;在水产加工环节引入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在水产品追溯环节引入身份追溯体系,通过开发并运行水产身份溯源软件系统,实现养殖、加工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终端客户通过产品标识信息;以及GB/T9000-ISO9000等质量管理控制原理,严格按国际标准生产产品和组织出口。完善水产品的检测体系,重点加强力量研究检测方法,对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国际先进技术,以保障检测水平能达到国际贸易所需的水准,增强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玉榕.台湾渔业产能与两岸整合[J].台湾研究集刊2,007(4):33-40.

[2]王淼,马立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渔业产业链整合初探[J].中国渔业经济,2010(2):99-104.

[3]郑福来.2009年福建省水产品加工出口情况调研报告[J].福建水产,2010(2):71-75.

[4]林旭东.福建构建和谐渔业的思路[J].发展研究,2008(6):71-72..

[5]廖振平.重视水产品加工促进渔业发展[J].大众科技,2007(7).

[6]中共福建省委.关于闽“十二.五”规划的建议[N].福建日报,2010-11-23.

[7]张利痒.产业组织、产业链整合与产业可持续发展[J].管理世界,2007(4.)

[8]郑凤田,穆建红.农业“软实力”提升的战略对策——我国台湾打造国际知名农业品牌的经验及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3):185-189.

上一篇:石油运输下一篇:放射治疗数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