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产业竞争力研究

2024-07-25

平顶山产业竞争力研究(共6篇)

平顶山产业竞争力研究 篇1

一个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弱, 从本质上说是由其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的。因而, 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平顶山市作为中原城市群9个中心城市之一, 也面临着如何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的问题。

一、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产业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的产业在国际市场或区域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利润的能力。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内某一产业内各个企业形成的合力, 主要体现在:占有市场的能力、创造价值和利润的能力, 以及创新发展的能力。

二、平顶山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一) 平顶山三次产业发展状况。

平顶山是一座新型的工业城市, 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基本形成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平顶山是一个以煤炭起家的资源型城市, 因此在产业结构中以工业发展为支柱。表1给出了2001~2008年平顶山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结构。 (表1) 可以看出, 平顶山工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从2001年的48%发展到2008年的62.2%, 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位置。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从2001年的32.8%降到2008年的25.3%, 比重一直在下降。第一产业即农业从2001年的14.9%下降到2008年的9.5%, 除在2004年有稍许回升外, 也一直处于下降位置。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下降与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不断上升说明平顶山已进入工业时期, 这正是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时期, 是工业增长和产业升级最快的时期。

(二) 平顶山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竞争力分析。

比较平顶山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便可以发现, 平顶山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的确存在不足之处。

1、产业结构程度低。 (1) 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平顶山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两头小, 中间大”的特点。从三次产业增加值来看, 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9∶61.7∶27.4, 2007年为9.8∶62.7∶27.5, 2008年为9.5∶65.2∶25.3。可见, 平顶山以工业为主的特点非常明显,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 (2) 重型化严重。从平顶山工业内部结构来看, “重工业过重, 轻工业过轻”的特点十分明显, 即重工业所占比重畸大, 而轻工业所占比重偏轻; (3) 初级化特征明显。平顶山的城市发展依赖于煤炭行业, 从重工业内部来看, 主要以煤炭开采业为主, 这就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结构, 并呈现出明显的初级化特征。同时, 高新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相对较少, 且规模小、比重较低。

2、产业聚集程度较低。平顶山煤炭工业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煤炭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平顶山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同时平顶山的煤炭工业产业集群优势也是平顶山城市竞争力在河南省排名比较靠前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尽管平顶山在围绕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 同时平顶山高新区对地方工业的快速发展也起到较强的拉动作用, 但整体看平顶山的产业布局分散, 尚未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持续产业聚集程度较低。

3、产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低下。由于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高科技人才严重缺乏等因素, 导致平顶山工业技术开发投入低、创新动力不足, 制约了工业升级和竞争能力的提高。目前全市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员不足100人。2008年全市仅获专利140项, 认定技术合同仅118件, 人才以及创新能力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平顶山经济的发展、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4、产业经济效益低下。由于长期以来工业投资决策机制不完善, 工业投资中的重复建设严重, 造成平顶山大部分工业行业中企业的过度进入, 加之缺乏多余生产能力的退出机制, 过剩的设备和厂房虽然处于闲置状态, 但仍然需要占用资金, 这必然造成那些以大规模投资为起点的产业和企业过高的固定成本。试图在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市场上争夺或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 必然引起大部分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 或出现大面积和数额巨大的亏损。

5、工业污染严重, 极大地阻碍平顶山可持续发展。平顶山是一座“以煤而立、因煤而兴”的新兴工业城市, 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 平顶山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较多, 由于对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较低, 治理不够, 平顶山每年“三废”排放量也比较大, 平顶山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逐年增加, 固体废物扬尘污染大气, 渗滤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堆存物污染农田, 造成土壤质量下降, 成为重大的环境隐患, 对环境生态和群众身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威胁, 同时也极大地阻碍了平顶山的可持续发展。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平顶山统计年鉴》 (2001~2008年)

6、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 结构层次不高, 综合实力不强。民营经济是一个地区内经济发展的活力。平顶山民营经济虽然在近几年有所发展, 但与其他城市相比, 其综合素质不高。除了极少数民营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外, 其他民营企业大多无法在平顶山经济发展中起到支柱作用。在产业结构方面, 平顶山个体私营企业以第三产业为主, 制造业发展不够, 科技型企业很少。另外, 许多民营企业内部还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

(三) 提高平顶山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1、改革煤炭行业管理, 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平顶山矿产资源丰富, 综合利用前景广阔。加大对采选业项目更新改造的投资力度, 支持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 可以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价值, 一方面可以增加矿山产品品种和数量, 降低采矿选矿成本, 增加企业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从而延长矿山的开采服务年限。矿产资源加工业也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降低生产活动对资源的依赖程度。

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强化工业主导。在稳定发展煤炭产业的同时, 引导一批火力发电、化工化纤、钢铁水泥、机电制造、井盐加工、盐化工、纺织等非煤产业项目, 增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二是加强农业基础。通过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改革等手段, 不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消费, 推动经济发展, 减少就业压力, 提高城市吸引力。除应完善金融、资本、劳务市场和城市基础设施, 加强构筑完善的商贸流通体系外, 平顶山应根据自身状况和特点, 重点发展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科技、教育、信息、咨询等智力型第三产业。此外, 在努力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 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 可利用平顶山“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申请成功的机遇, 大力发展旅游业, 以此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3、实施“规模经济”战略, 打造产业集群。平顶山中小企业数量多, 但企业规模小, 各自为战, 导致规模经济不显著、集群水平低, 总体竞争力比较弱。因此, 平顶山中小企业群的发展宜采用借势扩张的集群创新战略。借势扩张的集群创新战略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产业基地, 推进集群化发展;二是利用龙头企业群的核心能力和品牌延伸, 适时进行产业链创新延伸, 构筑产业集群区域。

4、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平顶山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 民营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很不发达, 所占比重很小。国有企业固有的弊端影响了竞争力的提高。因此, 加大产权制度的改革力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明显提升平顶山的产业竞争力。逐步实现产权界定明晰化、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交易自主化, 把国有企业塑造成自觉接受市场信息引导的市场主体。以便自觉地在市场竞争中推进科技进步, 促进本企业产品优化, 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用最少的消耗获取最大化的市场利润。

5、扶持并壮大民营经济。国有经济比重大、其他经济成分发展慢、水平低、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等是平顶山目前的典型特征, 也是平顶山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为促进平顶山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增强产业竞争力, 需要通过政策、法规等引导和扶持, 以及通过设立企业孵化器, 提供技术、管理、资金和咨询等方面的整套服务, 促进平顶山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M.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

[2]陈秀山, 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商务印书馆, 2003.

[3]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 2001.11.

[4]王树林.黑龙江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商业研究, 2006.14.

[5]马芳芳.河南省工业发展水平及竞争力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7.8.

平顶山产业竞争力研究 篇2

2009-10-13 17:37:15

集群;一种是政府行政色彩浓厚的产业集群,主要是政府出土地出政策,吸引相关企业落户,也称为嵌入型产业集群;一种是地区自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形成的产业集群,有点类似于衍生型产业集群。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的学者也将两者合并称为嵌入型或衍生型产业集群。通常来说,开始时纯粹的由政府出土地出政策,吸引相关企业落户,随着产业集群通过发展,会逐渐向衍生型产业集群演变。

(1)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最初的形成是利用和提升地区的地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例如德国的Soligen的刀具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当地丰富的铁矿资源、木材资源和水利资源;意大利的Carrara的石制品业得益于当地丰富和高品质的大理石矿产。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主要是县域型和小城镇的产业集群。湖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05年3月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湖北省县域已有80多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产业集群,例如,仙桃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大冶成为全国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鹤峰成为全国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通城成为国内最大的涂附磨具生产基地和第二大云母生产基地。随州市三里岗香菇产业集群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集散地,并且成为中国香菇出口第一镇。蔡甸索河镇有劳保手套和五金制锅两个产业集群,生产的劳保手套和铁锅分别占全国市场的40%和汉正街市场的100%。湖北这些以自发为主形成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依赖资源优势或者当地的特定劳动技能,但是,这种原始的产业集群优势往往会因为技术创新和资源的转移而弱化或者消失。从2001年开始,全国的百强县市评比中,湖北省一届不如一届。在第一届中,湖北有仙桃、潜江、襄阳、枣阳、宜昌和天门六个县入选。第二届中有仙桃、枣阳入选;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只有仙桃入选,而且第四届评选结果显示,仙桃下滑至97位;第五届和2006年的第六届评选结果中,湖北省没有一个县市入选,而刚刚发布的2006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名单中,湖北省也没有一个小城镇入选。

总的来说,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力量较弱,没有形成大的气候,对经济的提升作用不明显。

(2)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湖北省的嵌入型产业集群通常带有很浓重的政府导向色彩,通常是以某个大型企业为中心构建,湖北的钢铁产业和汽车产业就属于此种类型。东风汽车公司1969年成立之初以二汽的身份选址在湖北的山城十堰,1984年在湖北襄樊基地规划总面积1.2万亩,迄今已经建设一个集整车生产、配件服务、汽车试验等配套设施完备的的汽车工业基地,都是政府力量主导。政府试图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中心,打造一个汽车整车和配件制造的嵌入型产业集群。事实证明,这种政府导向的产业集群发展并不理想,2003年东风汽车公司出于市场的选择,还是将总部地址迁往武汉。十堰、襄樊作为中国较早发展的以汽车整车与配件制造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太过于依赖总公司,竞争力不强。东风神龙汽车公司的零部件采购不得不舍近求远,40%的零部件供应商选择在上海、江苏和浙江一带;仅有30%的零部件采购来自武汉及周边城市。调查显示,湖北省的汽车零配件的生产多数是重复的简单再生产,企业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地区内企业相互竞争,没有形成互补优势,导致东风集团不得不向湖北省外采购。

湖北是产钢大省,拥有武钢、鄂钢、冶钢等钢材研发和生产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但是钢铁产品的后加工企业薄弱,湖北所谓的钢结构产业集群都是从原来的钢铁企业剥离,依赖性过强,竞争力薄弱。湖北的钢铁企业处于“孤军奋战”状态。纵向没有构成完整的链条,横向不能“成群”,产业发展缺乏“邻里效应”。在有限的市场环境中,钢铁生产上游企业产品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与现有的钢铁生产能力不配套,如矿石不够、辅助材料不够;钢铁生产与用钢产业的需求不对称,如湖北汽车产业生产能力强,但其需要的型板、型材却多

产自外地。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湖北市场钢结构项目订单中约有六成被外地企业拿走。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没有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围绕在核心企业周围的小企业习惯于依赖大企业而缺乏竞争力。

(3)湖北省衍生型产业集群。与前两种形态的产业集群相比,湖北省衍生型产业集群是发展得比较好的一种集群形态。依托已有的自发形成的人力或者产业优势,地方政府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入户,并争取相应的优惠政策,推动了该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典型的衍生型产业集群,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拥有非常丰富的高新技术人才资源,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50平方公里

范围内集聚了18所高等院校,56个省部属科研院所,65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名两院院士,20多万名各类专业科技人员,35万在校大学生。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知名光电子生产企业包括长飞光纤光缆公司、烽火公司、NEC日电公司、武汉邮科院、华工激光公司、楚天激光公司、团结激光公司、NEC移动通信公司、武汉精伦电子公司等。该地区光电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武汉市政府的引导是分不开的。长飞光纤光缆公司1987年在做选址决策时,武汉市政府及时将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并将该公司门前的路命名为长飞路。在当时,武汉市政府的意识还是比较超前的。

在传统产业中,武汉市东西湖区利用当地的交通优势和已有的物流集散地优势,积极建设武汉国际物流园,该园还在建设过程中,就吸引了美国普洛斯公司,该公司于2006年2月20日与东西湖区政府签约,合作将其打造成华中最大物流集散地,必将促进武汉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这种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推动当地已有的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做法是值得进一步推广的。

二、提升湖北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知,湖北的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湖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2006年10月湖北省经委出台了“关于促进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指导制订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人才培训、指导产业集群推进科技进步、加强与金融部门联系与协调、支持产业集群开拓市场、加强煤电运的管理与协调、加强产业集群的监测、加强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和加强领导共十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非常全面,有较强的指导性,不过具体操作中,还需要结合湖北省产业集群的现状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湖北省原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资源的有限性和可以取代性决定了原生型产业集群必须把握并且找寻新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提升自我。湖北省是我国农业核心生产区,可以结合本地区农产品结构上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食品制造业、水产加工业。以德国的Soligen的刀具业为例,当电力代替了水力、在锻造上煤代替了木材、高质量的钢铁更容易获取后,Soligen的自然优势逐渐消失,但是,该地区把握住刀具制造的关键性的专业知识,借助品牌效应,终于保住了刀具制造的王牌地区称号。湖北省原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关键在于推进科技进步,让地区集群产业与时俱进,另外,还需要配合地区性品牌的强势推广。例如京山大米、三里岗香菇采用地区性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关键在于遵循市场机制,这两种产业集群是湖北省第二、三产业的主导力量。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湖北省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有着较好的教育资源基础,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不够,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省政府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深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由重投入、重规模转变为重知识、重创新,由拼成本、拼有形资源转变为拼智力,开发无形资源,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更多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新商机。另外,地区政府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特别

是针对地区性的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明确招商引资的方向,增强地区内产业集群的互补性和科技含量。只有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推动当地已有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 篇3

关键词 电子信息产业 竞争力 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典型的资本密集型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最大特征之一,同时它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且产业技术高端一直被发达国家所占据甚至是垄断。大部分的工业要升级一般都离不开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力支持,工业化、信息化和谐发展对于产业结构调优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其成功与否影响到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如何推动我国电子信息的健康发展,助推我国向电子信息大国、强国转变,如何提高电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抓住信息技术变革机遇,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探寻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挖掘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剖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增强电子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对指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一跃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第一制造大国。到2011年年底,我国生产的微型计算机累积32036.7万台,手机共113257.6万部,彩色电视机12231.4万台,均居世界领先水平。①自2007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以外,其余年份的产业规模增长率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电子倍息产业的增长速度比其他大部分行业都快,我国电子信息企业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果,对我国经济的整体贡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分析

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深入,电子信息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并对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对外贸易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些年来,我国电了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竞争力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相对落后。

(1)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自我国加入WTO以来,电子企业积极拓展国际销售市场,大力实施“走出去”营销战略,很多电子信息企业通过海外设厂、跨国并购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业绩。甚至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份额超过国内市场。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逐渐增强,产品也逐步由低端走向高端。

(2)产品的盈利能力较弱。诚然,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是评价一个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百强电子信息产业的盈利总和比韩国三星一家公司略高,百强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利润率。

3 增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策略与建议

(1)完善产业政策。当前,我们应积极将国家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冇关扶持政策落到实处,高度重视优化、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出台相关管理细则,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如在太阳能光伏、电子专用仪器设备等产业要在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尽可能快的出台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以引导电子信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健全投融资体系。要积极落实国家大力支持的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以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主导,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大力支持共性的技术研发、有创新能力的初创型电子信息行业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结合电子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特点,重视政府财政的鼓励引导作用,大力支持创业型企业的成长和创业型投资机构的发展,努力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研究并积极制定落实鼓励创业的有关投资政策,完善风险投资企业退出、收益、保障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鼓励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积极争取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向电子信息企业提供融资、贷款、保险、业务。努力为企业发展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 (下转第20页)(上接第6页)

(3)优化产业布局。政府应努力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化建设,为电子产业的产业布局提供帮助。如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屮心和用于测试认证的公共服务平台,切实优化产业集聚和发展的大环境,并根据市场发展需要进行必要的产业转移,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布局。大力鼓励电子信息企业建立相关的产业联盟,形成产业合力,以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具有优势地位的企业利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特色资源优势,建立健全专业性的公共技术支撑、交流平台。

(4)支持企业的重组并购。企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体,龙头企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企业集团战略,在关键领域要加大政府的引导作用,集中社会优势资源,培养壮大一批企业规模大、管理水平高、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大集团、大企业。推动企业与时俱进,以并购、重组等多元化的方式发展高端产品,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支持电子企业做大做强。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以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不同于其他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要重点加强熟悉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和建设的人才队伍、能够指导企业战略发展的中高层管理人才队伍和拥有高水平研发能力的高级人才队伍。

对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论文 篇4

4.1 数据的收集

本文选取了我国13个省市作为研究的样本区域。主要是选取东南沿海省,因这些省从地域上相似,都是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4个直辖市选了3个,同时,选取3个相邻的内陆省,因为这些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近,因为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样才具有可比性(主要是通过每年各省市GDP进行比较,相对讲其它省与选取的省市相差太大,不适合做因子分析)。由于居民闲暇时间、健身和户外俱乐部数量这两个指标的数据难以获得,因此,在实证研究中,将其从指标体系中删除。剩余12个指标重新调整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万元)、恩格尔系数X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元)、休闲体育产业就业人数X4(万人)、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X5(O)、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6(O)、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健身器材数X7(个)、每年休闲体育研究成果数X8(篇)、体育彩票收入X9(亿元)、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总值X10(亿元)、交通密度X11(%)、政府支持力度X12(%)。上述12个指标数据值直接从中国统计年鉴、地方统计年鉴、中国体育年鉴以及各种统计网站中获取。

4.2 计算过程

4.2.1 公共因子的确定 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产业竞争力分析时,必须首先确定能够解释变量指标值之间相关关系的最少公共因子的个数。

表2为变量共同度表(Communalities),变量共同度表示公共因子对原始变量的信息反映程度。由表2可知,大部分变量的变量共同度分布于0.7-0.9之间,表示公共因子比较充分的反映了原始变量的信息。

4.2.2 因子得分的计算 计算样本的总得分如表4、表5、表6所示。

第一个公共因子F1主要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I)、恩格尔系数(X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健身器材数(X7)、交通密度(X11)等5个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影响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这个公共因子为经济社会发展因子。

第二个公共因子F2主要包括休闲体育产业就业人数(X4)、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X5)、政府支持力度(X12)等3个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影响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政府相关行为因素,这个公共因子为政府行为因子。

第三个公共因子F3主要包括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6)、体育彩票收入(X9)、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总值(X10)等3个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影响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相关产业与设施因素,这个公共因子为相关产业设施因子。

通过整理表4、表5、表6得到-20的13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及平均得分,如表7所示。

5 实证结果分析

5.1 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公共因子得分分析

通过表4、表5、表6的分析得到3年来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具体情况,即某地区在哪些因子上得分比较高,在哪些因子得分上比较低;哪些因子对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具有较大影响,哪些因子对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影响较小。

从表4来看,年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排名第1的是上海,它的F1在当年也排第1位,虽然F3排第13位,F2第4位;北京排第2位,它的F1也排第2位,而F3排第8位;再看第3位的山东,F1排第3位,可F2排到了第12位;广东F2排第1位、F3排第3位,但是F1排第10位,所以它的竞争力排名在第6位。四川F2虽然排第3位,但F1排在第13位,它的竞争力水平排在第12位。所以F1是决定一个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子,因为这个因子是代表本区域居民的经济指标,反映居民所具备的消费条件。同时,各省市F1因子在连续3年内的排位没有变化,这表明一个特定区域内人的经济因素不能在短时间内会有明显的改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所以F1占优的省市无疑在发展休闲体育产业上具备了竞争力的优势。

第4、5、6位的是浙江、江苏和广东,浙江F1、F2排第5位,F3排第4位,3个因子数平均,决定它的综合排名也不俗;江苏F1第4位,F2第10位,F3第2位,综合起来排第5位;广东虽然F1在第10位,但F2排第1位,F3排第3位,所以它的综合排位在第6位(从表5、6分析20和20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所以除了F1关键指标因子外,F2、F3在发展、培养和决定本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时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视,应均衡对待。

从连续3年各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综合排名看,三年来,排名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一般也就是上一个或下一个名次,说明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政府要有长期的政策、规划和布局,不能急功近利,搞形像或面子工程。但是,从表4、5、6中各因子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政府行为的急迫性、任务性及不连续性(不知是好是坏?)。按表的顺序依次往下探讨:四川省,2011年F3因子排第3位,到2013年就下降到了第9位;北京2011年F2在第13位,到2013年到了第2位,F3从第4位到第8位;上海,2011年,F3第1位,到2013年排第13位了,而F2从第10位排到第4位;浙江,201 1年F3在第1 1位,到2013年排在第4位;江苏2011年,F2在第2位,到2013年就下到第10位;山东,201 1年F2排第1位,到2013年就下降到第12位,而F3从第7位上升到第1位;云南2011年F3在第12位,到2013年排在了第7位。F2、F3因子在许多省市3年中上下波动较大,而这两个因子主要体现是与政府行为有关的指标体系,如:休闲体育产业就业人数、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政府支持力度、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体育彩票收入、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总值。

综合这3年的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在3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情况,可以得知各省市的因子得分在连续3年内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存在着所谓的“短板”,影响了各省市休闲体育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部分省市休闲体育产业没有实现质与量的协调发展,各具体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2 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分析

通过对表7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我国13个省市2011-2013年3年来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整体情况及发展趋势。我国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整体上保持着越来越好的发展水平。

根据2011-2013年的竞争力平均得分可以将这13个省市划分为3个等级:竞争力强劲省市、竞争力中等省市、竞争力落后省市,如表8所示。

竞争力强劲省市都是经济发达地区,竞争力落后省市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此可以得出,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和该区域内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我国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竞争力强劲省市与竞争落后省市之间的综合得分差距还是很大。

6 结论

(1)F1(经济社会发展因子)是决定一个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子,F1占优的省市无疑在发展休闲体育产业上具备了竞争力的优势。同时,各省市F1因子在连续3年内的排位没有变化,这表明一个特定区域内人的经济因素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改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2)连续3年F2(政府行为因子)、F3(相关产业设施因子)指标数据上下波动大,表明各省市政府的行为表现出急迫性、任务性及不连续性特征,不利于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违背了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需要长期性发展和培育的特点,切记不应搞形像或面子工程。

(3)13个省市的F1(经济社会发展因子)、F2(政府行为因子)、F3(相关产业设施因子)水平极不一致,同一区域内3个因子在不同时间段,也有差异,存在“短板”现象,各地在发展休闲体育产业时,需要扬长补短,齐头并进。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 篇5

关键词: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

一、旅游产业竞争力内涵

旅游产业竞争力,可以看做是一个经济体在市场中所具备的一种竞争能力,是产业所有组成之间形成的一种合理作用,对于旅游产业而言,往往包含了景观业、旅游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娱乐业以及相关的所有服务业,这些产业之间会形成一种交织的网状合力,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进而体现出一种整体的合力,这种合力是外界无法复制和模仿的。

在旅游产业中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只要三个方面就是景观区、旅行社和旅游商品,所以,想要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必然要从这三大方面下手。其中,景观区,是一种独特的、无法复制的旅游资源,因此,景观区的特色是影响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还有旅行社也是体现旅游产业竞争率的关键组成部分,人们可以通过旅行社,对旅游的路线以及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性的规划,通过这种规划过程能够提升相关旅游产品以及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另外,旅游商品是集具地方特色的物品,同时,也是促进旅客消费的物质,所以所,旅游产业竞争力主要集中于着三个方面,我们应当大力挖掘着三方面的内涵,进而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的竞争力。

二、研究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旅游业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的崛起发展,因此,集各种优势于一身的黑龙江省,其旅游产业迅速的成为了一种规模,在黑龙江省,首先,地缘优势是促进其旅游发展的关键之一。其次,旅游资源丰富成为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又一大原因,同时,特色的冰雪资源是其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为实现大型的滑雪、冰雕等活动提供了基础。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为黑龙江省提升经济建设作贡献,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拉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增进国际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招商引资的形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旅游产品竞争力。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其本生独具的地缘、地理和气候优势,其旅游产品十分的丰富,包含了生态旅游产品、边境旅游产品以及红色旅游产品等等,其中活动类型十分的多样,包含了漂流、滑雪、狩猎、垂钓等,这些旅游产品非常受到外地游客青睐,并已经逐步成为了一种产业知名度较高的活动项目,同时,黑龙江省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凭借自身的气候和地理优势,大力开展冰雪旅游品牌,这也是,目前黑龙江省旅游产品中最为出名的一项旅游品牌,如冰雪大世界等观赏游乐景区,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还有滑雪健身娱乐的场所,在很大程度,已经成为了外地游客必须光顾的特色游玩场所。表面来看黑龙江省旅游的发展很具有竞争力,但是,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小型的滑雪场为了垄断游客,往往会打价格战,严重的影响着黑龙江省旅游业长的稳定秩序,同时,黑龙江省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这些少数名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能够成为其发展旅游产业的热点,但是,由于很多部落很小,且分布较散,难以形成规模,在市场竞争中实力不足,目前来看,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已经初步规模,但是,很多旅游产品档次不高,而且,开发不足,很难进行产业连线和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的影响了其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二)旅游商品竞争力。旅游商品是代表一个地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中体,也是,旅游产业重点开发的方向,因为,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很高,能够直接快速的提升当地的经济贸易的发展,受到黑龙江省特殊的地理和文化优势的影响,黑龙江省的旅游商品十分的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有,充满俄罗斯风味的大巴;美味可口的哈尔滨红肠;还要纯天然无污染的山野菜等,都是十分受到外地游客请来的,很多商品如哈尔滨红肠、特色山野菜等在全国都具备一定的知名度,这些附加值很高的旅游商品,在不断的给当地创造着经济价值,可是,据相关数据表示,黑龙江省的旅游商品多数都是通过手工制作的,所以,其生产的规模很小,很难形成横快经济体系的产销一条龙的营销体系,所以,相对营销力是十分不足,很难形成旅游商品竞争力。

(三)旅行社竞争力。相对而言,黑龙江省旅行社与全国其他地区比较,数量较少,可是,黑龙江省旅行社的营运能力和发展速度要远远的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其盈利能力要远远低于我国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其开支较高,资产周转速度较慢以及业务增长较慢所造成的,在黑龙江省很多的旅行社都是通过对过去大型国内旅行社转包过来的,所以,很多总社与地方旅行社都是独立自主经营的,仅有相对较少上的股份关联,而且,旅行社的业务来源渠道十分的狭窄,主要是通过人际关系,或者是通过打宣传帖子的形式来开展业务渠道,而且旅行社之间的竞争十分的混乱,很多旅行社主顾眼前的利益,与其他旅行社大打价格战,捣乱了旅游行业的秩序,而且旅行社的服务水平不足,服务态度不尽人意,一些旅游项目缺乏娱乐性和休闲型,导致旅客对于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产生一种盲区,其旅游过程成为了一种消费旅游形式,根本没有实现精神旅游的过程,使得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不能够实现较强的竞争力。

四、提高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景区管理制度。合理的管理景区,就必须要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确保景区向企业化管理形式转变过程,只有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经营者才对景区资源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规划,进而,实现对景区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和分类,这就要求景区所有权企业和部门,能够公平的对景区经营权进行,公开招标过程,同时,也可以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对景区进行开发过程,进而,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二)开发新的旅游商品生产以及营销模式。对于黑龙江省旅游商品生产规模较小的情况,有关旅游管理部门应当积极的对市场进行引导和规划,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进而,形成一种跨区域性的旅游产品生产规模企业,实现从原来手工生产形式向工厂化生产形式转化。形成产销一条龙的运营过程,并且,针对旅游商品,要根据其相应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特色营销,这样,才会强化黑龙江省旅游商品的竞争实力,形成黑龙江省旅游企业的经济链条,提升黑龙江省经济建设的增长点。

(三)对旅行社进行管理和优化。要想实现黑龙江省旅行社健康稳定的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对其进行整理和优化,把旅行社改革成一个集团化、网络化和专业化的旅游发展体,整顿行业不良风气,对非法、不够资格的旅行企业给与停业整顿处罚,对一些小型旅社给与一定的扶持政策,逐步形成旅社的网路化分布。

结语:黑龙江省的旅游产业是具备很高的发展潜力的,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是,在黑龙江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文章通过对旅游产品竞争力、旅游商品竞争力、 旅行社竞争力三个方面对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阐述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综上所述,黑龙江省要想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必然要对旅游产业发展状态进行研究,采取建立科学的景区管理制度、开发新的旅游商品生产以及营销模式和对旅行社进行管理和优化等对策,进而实现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慧玲,温艳玲.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 经济纵横. 2012(12)

平顶山产业竞争力研究 篇6

关键词: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竞争力培育

中图分类号:TS251.5+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1.011

Research Progress and Case Study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ork Industry Chain System

TANG Xu, WANG Kai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angsu,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the market competi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sens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pork enterprises has evolved into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pork industry chains.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theory, ‘One pig and ‘Jinhua two black industrial chain system, as the case, was analyzed and the way to cultivate the pork industry chain system competitiveness was also summarized at the end.

Key words: pork industry chain;system competitiveness;foster competitive

收稿日期:2013-11-04;修订日期:2013-11-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136)

作者简介:汤旭(1989—),男,江苏徐州人,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从事农业产业链管理方面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王凯(1960—),男,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产业链管理、农业企业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等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猪肉企业越来越需要加强产业体系的协调运作,从整个产业链上寻求质量改进和产品创新,传统意义上的猪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演化为猪肉产业链之间的竞争。猪肉产业链是由猪肉生产资料供应、肉类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等环节相联接而成的一个系统。要想赢得竞争优势,就需要提升产业链系统竞争力。

但是,从有关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国内外对于猪肉产业链的研究多集中在养殖意愿、质量管理 、消费者行为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学者对于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这一问题正是提升我国猪肉产业链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笔者以 “壹号土猪”和 “金华两头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业链系统竞争力,并总结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培育途径。本研究所探讨的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培育途径对于完善产业链管理理论和竞争力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促进猪肉产业健康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外关于农业产业链的研究比较丰富,但关于农业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研究还相对稀缺,本文从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研究奠定基础。

1.1 猪肉产业链的研究综述

农业产业链(Agriculture chain)管理对克服农业风险、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显著效果。所谓农业产业链管理,“是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的过程”[1]。猪肉产业链作为农业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目前,对于猪肉产业链的研究主要从供应链[2]、价值链 [3]、组织链 [4]等角度展开。

1.2 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在农产品竞争力研究方面,柯炳生认为[5]农产品竞争力由价格、质量和信誉3个方面构成。傅龙波认为[6],农产品竞争力可以从生产效率、质量、价格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程度等多方面表现出来,并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各个环节。漆雁斌[7]从农业生产竞争力、农业市场竞争力、农业技术竞争力和农业资本竞争力4个方面,采用17个二级指标建立了我国区域农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1.3 系统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系统竞争力”一词最早由Paphael Kaplinsky和Mike Morris于2000年提出,他们认为国际间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系统竞争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目前,国内外对于系统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较少。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对于产业链和竞争力的认识和研究是不断提高和逐步深化的,也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9]。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但是国内外鲜有研究将产业链与系统竞争力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研究对于完善产业链管理理论和竞争力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 案例描述

2.1 “壹号土猪”

“壹号土猪”是广东天地食品有限公司将我国广西陆川猪和太湖种猪进行二元杂交,而培育出来的优质土猪种。通过构建“地方猪种育种+“三土”育肥+屠夫学校屠宰加工+精细化营销+农庄体验”的新型猪肉产业链,每一个环节和普通猪肉产业链相比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2.2 “金华两头乌”

“金华两头乌”是我国19个国家级猪种资源保护品种之一,本文所提到的金华两头乌是指浙江宝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培育的猪种。通过构建“地方猪种基因育种保护+循环农业式育肥+原种土猪商品化开发”的新型猪肉产业链来构建产业链系统竞争力,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高端猪肉品牌。

3 案例分析

3.1 “壹号土猪”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图1和图2分别为“壹号土猪”的循环式产业链和普通生猪的产业链。我国普通生猪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环节较多、价格风险较大以及产销信息不对称,而“壹号土猪”的循环式产业链以公司为核心进行信息整合,实现了产销信息的及时沟通,并通过一体化的产业链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中介费用。要实现产业链系统竞争力就必须使产业链上下游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竞争优势,因此探究“壹号土猪”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培育途径必须探究其产业链每一个环节和普通生猪产业链相比的优势所在。

3.1.1 地方猪种育种 优良的猪种具有繁殖能力强、肉质优良的特点。因此,猪种培育环节对于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影响主要通过提高养猪户的经济效益和保证猪肉质量来体现,其中猪种的繁殖能力、仔猪的存活率是猪种培育环节影响养猪户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而猪种的优良性则是猪肉产品质量的保证。

在猪肉质量方面,“壹号土猪”猪肉质细嫩多汁,肌纤维数量较多,蛋白质含量较高,曾获得 “最佳肉质奖”、“最佳风味奖”,和普通猪肉相比优势明显。

在经济效益方面,壹号猪种具有繁殖能力强、仔猪的存活率高的优良特性,极大的提高了养猪户的经济效益。此外,壹号土猪猪种已获得国家商标权,通过猪种的开发和品牌的建设,形成了进入壁垒。

3.1.2 “三土”育肥 我国生猪育肥环节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质量水平难以控制和养殖户的价格风险较大两个方面。因此,育肥环节对于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影响主要通过提高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和降低养殖户的风险来体现。

在质量安全方面,壹号土猪由公司提供养殖基地、猪种、饲料和疫苗等,农户按照公司的养殖标准进行放养。在生长的每一个阶段,公司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监督,确保无药物和激素残留。

在降低风险方面,壹号土猪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一方面通过技术服务、价格合约降低农户养殖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农户来实现规模养殖,降低养殖成本。

3.1.3 屠夫学校屠宰加工 屠宰环节是决定猪肉质量安全的关键,而加工环节是提升猪肉产业链增值率的重要途径,因此屠宰加工环节对于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保证质量安全和提升产业链增值率两个方面。

为了保证屠宰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能力,公司成立了屠夫学校,培训切割技术和营销学、烹饪学等相关知识,使学员通晓土猪产业链的整个流程,不但能够做好屠宰环节的质量控制,更能有效减少屠宰环节的损耗。

在提升产业链增值率方面,公司推出了定位中高端市场的“壹号土猪腊肠”,该产品采用精致礼盒包装,主推“有好猪,才有好腊肠”的卖点,大大提升了产业链增值率。

3.1.4 精细化营销 普通生猪产业链中往往只重销售不重营销,忽视了猪肉品牌建设。公司抓住猪肉市场缺少具有影响力品牌的机会,着力塑造“壹号土猪”这一高端猪肉品牌,提高自身产品的识别度。同时,采用精细化营销策略,根据消费者需求采取“定制”的方法来满足学校、企业等顾客的不同需求,以此来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进而形成了猪肉产业链销售环节的竞争力。

3.1.5 农庄体验 生态农庄是普通生猪产业链不具备的环节,是“壹号土猪”产业链的创新,更是其实现产业链循环、打造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生态农庄集育种、育肥、屠宰加工以及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既是养殖基地和农家乐景点,又是消费者与企业进行信息沟通的关键,更是向消费者展示“绿色、健康”猪肉养殖、加工过程的窗口。

3.2 “金华两头乌”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获取竞争优势,在很多情况下,通过在产业链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获得竞争优势,并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整合,从而形成自身的系统竞争力,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根据浙江宝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构建的“地方猪种基因育种保护+循环农业式育肥+原种土猪商品化开发”的新型猪肉产业链,按照价值型、稀缺性、不可替代性等竞争力的识别标准[11],本文将“金华两头乌”产业链的系统竞争力总结为“原种保护搭平台,原种产品开发唱戏,实现良种保护与开发并行”的产业链整合模式[12](如图3所示)。

3.2.1 地方猪种基因育种保护 浙江宝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培育上主要采用了基于资源获取能力的模式。作为我国19个国家级猪种资源保护品种之一,公司的猪种基因育种保护在用地、宣传、排泄物治理等方面都得到了政府的专项资金扶持,并将该项目作为绍兴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之一。目前,公司的“金华两头乌”Ⅱ系是浙江省的一级资源场,有利地促进了原种猪基因的保护。

3.2.2 原种土猪高端商品化开发 浙江宝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的关键在于将金华两头乌保护与商品化开发相结合,通过基因育种保护为商品化开发提供高品质的生猪和“金华两头乌”的品牌知名度,而商品化的开发则为更好的基因育种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从而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商品化开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式产业链的新路。

公司按照“高端、生态、健康”的产品定位,对“金华两头乌”进行精细化的商品开发。产品种类包括鲜肉、猪种、香肠等肉制品,针对高端消费市场推出了多种豪华包装产品,并通过品牌专卖店,使猪肉不再局限于日常消费品,而成为送礼、送健康的最佳选择之一。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壹号土猪”和“金华两头乌”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两个培育途径。

4.1 基于产业链各环节竞争力构建的系统竞争力培育途径

通过对“壹号土猪”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培育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构建每一个环节的竞争优势,并通过产业链管理使其效用最大化。育种环节的技术突破可以形成进入壁垒,育肥和屠宰环节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优势,精细化加工与营销提升猪肉产业链增值率、形成差异化竞争,农庄体验使得产业链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实现产销环节信息的沟通,通过公司的调节和控制使各链条平稳、有序运作,进而实现产业链的系统竞争力。

4.2 基于核心资源获得能力的系统竞争力培育

通过对“金华两头乌”的案例分析,将培育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关键总结为基于资源获取能力,通过产业链某一个或几个环节的建设,获得稳定的利润来源和竞争优势,并通过产业链管理来协调产业链各环节。基于基因育种保护,获得稀缺的猪种和政策扶持,为商品化开发提供高品质的生猪来源并打开市场,商品化的开发则为更好的育种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从而形成一条保护和商品化开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式产业链。

“壹号土猪”和“金华两头乌”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链系统竞争力培育途径,但是通过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我们还发现,无论是基于各环节竞争力构建还是核心资源获得能力,构建产业链系统竞争力都离不开产业链管理,只有通过产业链管理才能协调产业链各环节,实现整个链条效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王凯,韩纪琴.农业产业链管理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2(5):9-12.

[2] 孙世民,满广富.优质猪肉供应链的特征与定位初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6):461.

[3] 于爱芝.中国生猪饲养业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1):40-44.

[4] 李晓红.中高档猪肉产业链组织模式的形成及其效益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16):32-34.

[5] 柯炳生.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理论、现状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3(2):34-39,80.

[6] 傅龙波.试析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J].粮食与油脂,2000(7):16-17.

[7] 漆雁斌.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8] Kaplinsky P, Morris M. 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EB/OL].(2013-11-01). http://www.prism.uct.za/Papers/VchNovo1. pdf.

[9] 张喜才,张利庠.我国生猪产业链整合的困境与突围[J].中国畜牧杂志,2010(8):23.

[10] 于洋.壹号土猪的资本梦想[J].农经,2012(2):37-39.

[11] 刘书庆,向淋勇.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案研究[J].商业研究,2005(23):66-67.

[12] 裘珍石.坚持原种保护欲高端商品猪开发相结合的发展途径[J].中国畜牧业,2013(1):50-51.

公司按照“高端、生态、健康”的产品定位,对“金华两头乌”进行精细化的商品开发。产品种类包括鲜肉、猪种、香肠等肉制品,针对高端消费市场推出了多种豪华包装产品,并通过品牌专卖店,使猪肉不再局限于日常消费品,而成为送礼、送健康的最佳选择之一。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壹号土猪”和“金华两头乌”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两个培育途径。

4.1 基于产业链各环节竞争力构建的系统竞争力培育途径

通过对“壹号土猪”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培育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构建每一个环节的竞争优势,并通过产业链管理使其效用最大化。育种环节的技术突破可以形成进入壁垒,育肥和屠宰环节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优势,精细化加工与营销提升猪肉产业链增值率、形成差异化竞争,农庄体验使得产业链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实现产销环节信息的沟通,通过公司的调节和控制使各链条平稳、有序运作,进而实现产业链的系统竞争力。

4.2 基于核心资源获得能力的系统竞争力培育

通过对“金华两头乌”的案例分析,将培育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关键总结为基于资源获取能力,通过产业链某一个或几个环节的建设,获得稳定的利润来源和竞争优势,并通过产业链管理来协调产业链各环节。基于基因育种保护,获得稀缺的猪种和政策扶持,为商品化开发提供高品质的生猪来源并打开市场,商品化的开发则为更好的育种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从而形成一条保护和商品化开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式产业链。

“壹号土猪”和“金华两头乌”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链系统竞争力培育途径,但是通过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我们还发现,无论是基于各环节竞争力构建还是核心资源获得能力,构建产业链系统竞争力都离不开产业链管理,只有通过产业链管理才能协调产业链各环节,实现整个链条效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王凯,韩纪琴.农业产业链管理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2(5):9-12.

[2] 孙世民,满广富.优质猪肉供应链的特征与定位初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6):461.

[3] 于爱芝.中国生猪饲养业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1):40-44.

[4] 李晓红.中高档猪肉产业链组织模式的形成及其效益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16):32-34.

[5] 柯炳生.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理论、现状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3(2):34-39,80.

[6] 傅龙波.试析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J].粮食与油脂,2000(7):16-17.

[7] 漆雁斌.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8] Kaplinsky P, Morris M. 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EB/OL].(2013-11-01). http://www.prism.uct.za/Papers/VchNovo1. pdf.

[9] 张喜才,张利庠.我国生猪产业链整合的困境与突围[J].中国畜牧杂志,2010(8):23.

[10] 于洋.壹号土猪的资本梦想[J].农经,2012(2):37-39.

[11] 刘书庆,向淋勇.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案研究[J].商业研究,2005(23):66-67.

[12] 裘珍石.坚持原种保护欲高端商品猪开发相结合的发展途径[J].中国畜牧业,2013(1):50-51.

公司按照“高端、生态、健康”的产品定位,对“金华两头乌”进行精细化的商品开发。产品种类包括鲜肉、猪种、香肠等肉制品,针对高端消费市场推出了多种豪华包装产品,并通过品牌专卖店,使猪肉不再局限于日常消费品,而成为送礼、送健康的最佳选择之一。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壹号土猪”和“金华两头乌”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两个培育途径。

4.1 基于产业链各环节竞争力构建的系统竞争力培育途径

通过对“壹号土猪”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培育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构建每一个环节的竞争优势,并通过产业链管理使其效用最大化。育种环节的技术突破可以形成进入壁垒,育肥和屠宰环节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优势,精细化加工与营销提升猪肉产业链增值率、形成差异化竞争,农庄体验使得产业链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实现产销环节信息的沟通,通过公司的调节和控制使各链条平稳、有序运作,进而实现产业链的系统竞争力。

4.2 基于核心资源获得能力的系统竞争力培育

通过对“金华两头乌”的案例分析,将培育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关键总结为基于资源获取能力,通过产业链某一个或几个环节的建设,获得稳定的利润来源和竞争优势,并通过产业链管理来协调产业链各环节。基于基因育种保护,获得稀缺的猪种和政策扶持,为商品化开发提供高品质的生猪来源并打开市场,商品化的开发则为更好的育种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从而形成一条保护和商品化开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式产业链。

“壹号土猪”和“金华两头乌”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链系统竞争力培育途径,但是通过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我们还发现,无论是基于各环节竞争力构建还是核心资源获得能力,构建产业链系统竞争力都离不开产业链管理,只有通过产业链管理才能协调产业链各环节,实现整个链条效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王凯,韩纪琴.农业产业链管理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2(5):9-12.

[2] 孙世民,满广富.优质猪肉供应链的特征与定位初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6):461.

[3] 于爱芝.中国生猪饲养业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1):40-44.

[4] 李晓红.中高档猪肉产业链组织模式的形成及其效益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16):32-34.

[5] 柯炳生.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理论、现状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3(2):34-39,80.

[6] 傅龙波.试析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J].粮食与油脂,2000(7):16-17.

[7] 漆雁斌.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8] Kaplinsky P, Morris M. 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EB/OL].(2013-11-01). http://www.prism.uct.za/Papers/VchNovo1. pdf.

[9] 张喜才,张利庠.我国生猪产业链整合的困境与突围[J].中国畜牧杂志,2010(8):23.

[10] 于洋.壹号土猪的资本梦想[J].农经,2012(2):37-39.

[11] 刘书庆,向淋勇.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案研究[J].商业研究,2005(23):66-67.

上一篇:湿地调查下一篇:二级价格歧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