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调查

2024-07-25

湿地调查(精选12篇)

湿地调查 篇1

1 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被称为全球三大自然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被喻为“地球之肾”, 湿地在净化水质、保持水土、蓄水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功能日益突出,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 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显著的环境功能和效益, 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灾、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以下简称兰坪县) 属青藏高原东南部, 境内地形地貌多样, 主要山系有碧罗雪山、云岭、雪邦山、老君山, 澜沧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县, 湿地资源类型丰富。通过湿地资源调查, 进一步摸清全县湿地资源分布状况、生态环境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现对湿地资源客观地分析和评价, 为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决策依据。

2 基本概况

2.1 自然概况

兰坪县位于三江并流中部纵谷区, 属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的云岭山系。地理座标介于东经98°58′23″~99°38′34″, 北纬26°06′39″~27°04′52″之间, 其北连迪庆州维西县、东接大理州剑川县、南邻大理州云龙县、西与本州福贡泸水相通, 是澜沧江的重要集水区。

兰坪县河流众多, 但均属澜沧江水系, 且呈羽状排列。除通甸河、沘江河、基独河等一级支流外, 其它均不超过35km。主要湖泊集中在碧罗雪山一线, 面积在4hm2以上的有24块之多。

2.2 社会经济状况

兰坪是云南29个民族自治县之一, 同时也是一个集贫困、民族、山区、边疆、生态脆弱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201334万元, 人均生产总值9939元/人,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73元。

由于受自然和历史诸多因素影响, 地区社会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 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为兰坪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但总体上看, 全县的经济发展基础仍然薄弱, 主要经济指标低于全省平均值。

3 调查内容和方法

3.1 调查内容

全县境内面积在4hm2以上湖泊、沼泽、库塘、养殖场湿地, 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河流、水渠, 全县人工水田等湿地, 对全县所有符合调查范围且面积在4hm2以上湿地进行补充调查, 对云岭保护区一线符合调查范围的4hm2以上各类湿地进行重点调查。

3.2 调查区划

全县根据湿地类型划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类, 河流湿地主要以永久性河流为主, 湖泊湿地以永久性淡水湖为重点, 沼泽湿地主要有草本沼泽和沼泽化草甸, 人工湿地有水渠、库塘、水田等。

3.3 调查方法

全县湿地调查分为一般调查和重点调查两种方式。一般调查是指对所有符合调查范围要求的湿地斑块进行面积、湿地类型、分布、植被类型, 主要优势植物和保护管理状况等内容的调查。重点调查是指对云岭自然保护区和澜沧江兰坪段的重要湿地进行的详细的调查。

一般调查的河流和水渠按《云南省湿地地区名录》在省、州、县调查队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对于跨乡镇界河流和斑块应当积极沟通, 按就近便利原则进行调查, 跨县、州界河流以河流中心点为界进行调查, 跨县、州湿地斑块以斑块所占比例进行舍取 (以行政界为界, 所占比例超过50%的由本县调查, 低于50%的则不予调查) 。

调查采用湿地遥感技术加实地补充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完成, 选取河流源头和叉河设置调查点, 野外调查湿地型、面积、分布 (行政区、中心点坐标) 、平均海拔、所属流域、水源补给状况、植被类型及面积、主要优势植物种、群系组成、植被面积、土地所有权、保护管理状况、河流湿地的河流级别等。

4 调查结果

4.1 各湿地类型的数量

全县河流湿地主要以永久性河流为主;湖泊湿地多为永久性淡水湖;沼泽湿地以草本沼泽和森林沼泽、沼泽化草甸湿地型居多;人工湿地类主要是人工水渠湿地型、水产养殖场湿地型和水田湿地型三种。兰坪县湿地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注:表内重点调查中不含澜沧江兰坪段

4.2 湿地面积

以面积进行统计, 全县湿地面积为6505.75hm2, 其中水田面积2575.6hm2, 其他湿地面积为2749.78hm2, 澜沧江兰坪段面积1180.37hm2, 占全县国土面积的0.27%, 云岭保护区湿地面积506.69hm2, 占保护区面积的0.66%。按全省湿地类型分类如表2所示。

hm2

4.3 分析

4.3.1 湿地特点

全县湿地类型丰富多样, 河流湿地均为澜沧江支流, 沿江乡镇河流资源丰富且落差较大, 最终直接进入澜沧江, 而山区乡镇河流多为通甸河、沘江河、金坪河、期井河支流;湖泊湿地多为澜沧江支流的源头, 分布海拔较高, 且人迹罕至, 人为活动相对少;草本湿地基本属季节性牧场类型, 人为活动频繁;人工库塘和水渠基本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而成, 现很少使用, 全县仅有新建的丰坪水库和修复的丰华村库塘及黄梅水库还在使用, 其余偶有使用;县内水田由于水源缺乏和水田种植过程艰辛, 水改旱比较突出。

4.3.2 分布规律

全县湿地按其分布碧罗雪山一线天然湖泊聚集, 湖泊湿地居多, 水流落差较大, 形成了以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本沼泽为主的湿地型, 主要有中排乡老窝山念波依比湖、北甸村境内的七星湖, 石登乡的弄泊、三角河湖, 营盘镇内的黄柏湖、拉古山湖, 兔峨乡的丰甸湖等。

云岭自然保护区及老君山一线则有以沼泽化草甸、人工库塘为多, 保护区内主要有富和山雾湖、铜牛甸沼泽化草甸、期井星星箐沼泽化草甸等。主要人工湿地有啦井镇丰坪水库、营盘镇黄梅水库、丰华村养殖塘及草本沼泽等。雪邦山一线则以通甸河和沘江河的水源补给为主的河流湿地, 主要有104河、黄木河、大板场河、椑子沟河、安乐街河等。

5 保护建议

5.1 保护现状

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的认识仅在沼泽湿地上, 对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的认识不足, 特别是对湿地的作用和功能没有很好地理解, 湿地尚未纳入专门的保护范围, 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 保护区内的湿地一般作为牧地使用, 人为活动频繁, 保护区未能作为主要保护对象进行管理。而非保所区外的老君山、碧罗雪山则更是破坏严重, 广大干群对湿地保护意识还非常淡薄, 人与湿地资源存在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人为破坏湿地资源现象还广泛存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造成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资金严重不足是湿地保护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湿地调查与监测、保护与建设、湿地研究和宣教、执法能力、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缺乏专门的资金保障, 严重制约了全县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5.2 保护建议

5.2.1 按湿地类型建立保护体系

转变观念, 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林业、水务、国土等部门要加大对湿地资源的管理, 按权属类别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各种湿地保护小区, 建立健全县、乡、村共管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巡护力度, 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湿地行为, 切实保护湿地资源。

要完善机构, 在完善功能、发挥作用方面下功夫, 科学设定职能, 建立完善的湿地管理保护机构, 使其真正担负起应有的职责。加强人员培训, 引进专业人才, 聘请有关专家担任顾问, 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

5.2.2 开展湿地宣教

积极开展湿地宣教, 是发挥湿地资源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普及湿地知识、推广生态保护理念及倡导和谐世界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要充分发挥湿地周边社区群众的作用, 他们是与湿地保护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 通过宣教, 使湿地周边农村的居民主动参与到湿地的保护中来达到社区共管。

5.2.3 保护与恢复并重

保护与恢复全县湿地, 可从根本上减少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 促进因人类活动而受到破坏、干扰、影响的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遏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 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从而使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使湿地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使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拯救、恢复和发展。要加大澜沧江主要集水区的碧罗雪山、云岭保护区、老君山一线的保护力度, 以减少人为活动和提高森林植被覆盖为目的, 适时开展封、造相结合的形式恢复植被, 确保湿地资源安全。

5.2.4 建立湿地保护科技支撑, 加大湿地资源保护资金投入

依靠国家、省林业湿地科技队伍, 建设湿地资源观测实时监控系统, 对全县范围湿地生物群落、种群、物种类型进行定点、定时、定位监测, 通过对监测到的数据、资料、信息进行科学研究、分析, 可以更好地掌握湿地的动态变化规律, 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科学依据。以国家投入为主, 通过宣传多方争取社会资金, 实现对湿地资源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兰坪县林业局.兰坪县林业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7.

[2]杨岚, 李恒.云南湿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3]云南林业调查规划院大理分院, 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西南林业大学,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R].昆明:云南林业调查规划院大理分院, 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西南林业大学,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 2010.

湿地调查 篇2

大理洱海湿地环境分析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大理洱海湿地环境分析报告

摘 要:从洱海湿地与周边环境入手,重点分析了洱海湿地污染现状与保护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洱海湿地 污染 保护治理 对策

洱海湿地概况:洱海湿地位于云南滇中高原与横断山脉中段东部交界处的大理市境内,海拔1974.13m(海防高程,下同)时,南北长42.5km,东西宽4~9km,湿地面积25100hm2,湖容量27.4m3,岛屿面积74.8hm2,最大水深21.3m,平均水深10.6m,透明度4~8m,天然出湖河流为西洱河,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

一、湿地资源概况

1、水资源:

洱海湿地水资源较为丰富,大气降水、森林滞留水和少量融雪水是湿地水资源主要来源,入湖大小河流共117条。主要入湖河流为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波罗江以及苍山十八溪。平均入湖水量为8.25亿m3,平均出湖水量为8.63亿m3。1996年前,水体理化性质良好,水质总体达到国家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II类标准,适合旅游、渔业、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全年水温适宜,一般在10℃~20℃之间,给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

2、植物资源:

湿地内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共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6科44属61种,其中沉水植物19种,挺水植物11种,浮叶植物7种,飘浮及悬浮植物6种,其它植物18种。湿地植被按生活型可划分为挺水、浮水、沉水3个植被亚型19个群系。其中湿生挺水植被带有5个群系,以酸模叶蓼群落分布最广;浮水植被带有5个群系,以荇菜群落、野菱群落分布最广;沉水植被带有9个群系,以黑藻群落、苦草群落分布最广,其中海菜花属国家级保护。黑藻、苦草、微齿眼子菜、金鱼藻、等植物是湿地的优势种。、动物资源

洱海湿地共记录到鱼类4科8属16种(不含引入种),以鲤科鱼类13种,构成鱼类主体,占湿地鱼类总数的81.3%;土著特有种9种,占湿地鱼类总数的56.3%,形成富于特色的鱼类区系;其中大理裂腹鱼、洱海鲤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理鲤、春鲤为云南省二级保护动物。浮游动物共有28科55属99种;底栖动物5科10属23种。湿地鸟类共有59种,隶属8目12科31属,以雁形目鸭科赤嘴潜鸭、赤膀鸭、赤颈鸭、绿翅鸭、斑嘴鸭及鹤形目秧鸡科骨顶鸡为优势种。且有多种水禽达到国际重要意义标准,生物量约每年2.5~3.0万只。湿地鸟类中有留鸟12种,占20.3%;候鸟47种,占79.7%,以候鸟占绝对优势。其中冬候鸟有41种,占湿地鸟类总数的68.5%。所以,洱海湿地是我国蒙新区和东北区水禽的重要繁殖地、越冬地和中途停歇地。

4、其它

洱海是著名风景区,洱海古称叶榆水,洱海胜景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八景、四阁。三岛(金梭岛、玉几岛和赤文岛)、四洲(大鹳洲、鸳鸯洲、青莎鼻洲、马濂洲)、五湖(星湖、神湖、太湖、潴湖、莲花湖)、九曲(莲花曲、大鹳曲、蟠矶曲、凤翼曲、罗莳曲、牛角曲、高岩曲、波堆曲、鹤翥曲)、八景(山海大观、金梭烟云、海镜天开、岚霭普陀、海波渔舟、海阁风涛、海水映月、洱海映月)、四阁(珠海阁、天镜阁、浩然阁、水月阁)。此外,还有南诏风情岛、观音阁、小普陀、海舌等景区景点。洱海还是白族人民的摇篮,孕育了大理地区近四千年的历史文化。

二、湿地周边人文环境概况

洱海湿地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自古以来湿地周边居民就对洱海湿地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开发利用。洱海湿地介于陆地与水体之间,具有蓄洪抗旱、补充地下水、调节气候、渔业生产、防止土壤侵蚀、保护生物多样性、降解环境污染、湿地生态旅游及促淤造陆等功能。洱海湿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居住在湿地周围的人群更是对湿地有着直接的依赖关系。

由于湿地环境自身的演化、发展规律与人类的主观需求之间存在相当的差距,因而湿地环境与人类利用之间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这一矛盾在历史时期由于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较小而不突出,到了现代,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日趋严重,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又进一步影响到湿地周边甚至更广大区域的人类生存。2005年,洱海湿地周边有11个乡镇、109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596004人,其中农业人口386497人,占总人数的64.8%;国内生产总值95.53亿元,占大理州国内生产总值的50.8%;耕地面积12593hm2。洱海湿地是整个流域乃至大理州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堪称大理人民的“母亲湖”,具有轴心、纽带作用和突出的标志性地位。

三、湿地污染概况

洱海自古以来就以“玉洱”名闻天下,20世纪70年代以前,湖水澄碧如玉,清澈透明,风光秀丽,充满着勃勃生机。70年代以后,由于对洱海资源的过度索取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滩涂和湿地大面积丧失,近岸湖滨区严重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开始恶化。

1、企业排污不达标

洱海环湖四周工矿企业较多,造纸厂、化工厂等排污大户往往不能达标排放。另外,随着游海船只的不断增加,船舶排污、倾废等也直接影响海水质量。据大理州环科所1999年提供的资料,洱海环湖四周每年向湖内直接或间接排入的工业废水高达300×104t,其中CODcr3631t・a-1,BOD684t・a-1,SS587t・a-1,P312t・a-1;各种船只排放垃圾约2000t・a-1,废油约100t・a-1;滩地鱼塘向洱海排放的养鱼废水中含N2180~8150mg・L-1,CODcr5010~9010mg・L-1,蓝澡、绿澡含量极高,对洱海造成营养盐污染及生物污染。

2、面源污染严重

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农田水土流失和山地侵蚀是洱海的主要面源污染。有学者把这种耕地上的矿物质营养成分流失称其为“隐性水土流失”。据有关资料,洱海环湖四周生活污水的排放高达570×104t・a-1,其中N3357t・a-1,P54214t・a-1, P014×104t・a-1,农药300t・a-1;历年网箱养鱼沉底腐化物约100×104m3。洱海流域森林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造成泥沙流失量高达211×104t・a-1,其中固态N1115×104t・a-1,固态P0169,溶解态N589t・a-1,溶解态P35t・a-1。

3、盲目引进外来物种,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鱼类属于湖泊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顶极消费者,引进外来鱼种,势必影响原来鱼类的群落结构,使土著鱼类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并对其生物群落特别对饵料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极大影响,进而影响整个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洱海在20世纪60年代引进青、草、鲢、鳙四大家鱼,1991年引进太湖新银鱼。太湖新银鱼引入洱海,由于它们失去了原来环境的天敌控制,在新环境中种群数量迅速增加,土著鱼类逐渐灭绝,鱼类多样性出现严重危机。

四、湿地保护现状

污染严重后州、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正确认识洱海保护的重要意义,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通过广泛宣传动员,采取“双取消”、“三退三还”、全面实施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洱海生态修复、环湖治污与截污、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和城镇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流域水土保持、洱海环境管理工程,近10年来,累计投入各级各类资金约6亿元,洱海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洱海水质逐步得到改善

据大理州环境监测站监测资料,2004年,洱海全湖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其中仅12月份达到Ⅱ类;2005年,洱海水质总体保持在Ⅲ类,其中3月、5月、12月有3个月达到Ⅱ类;2006年,洱海水质保持在Ⅲ类,其中2月、4月到Ⅱ类。洱海水质逐步得到改善。

2、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通过实施取缔机动捕捞、取消网箱养鱼的“双取消”、不断地投放大规模的鱼苗鱼种,洱海水产品种类不断地增加,水产品产量从2000年的5069t上升到2006年的7300t,多年不见的大理裂腹鱼已再次出现,多种水禽又在湿地周边出现,水生生物呈恢复趋势;恢复了湖滨带,实施退鱼塘还湖288.3hm2、退耕还林484.9hm2、退房屋还湿地41.1hm2的“三退三还”工作,保护了滩地截污、过滤、控制沉积和侵蚀的自然功能,湿地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3、面源污染控制扎实展开

湿地周边各乡镇农业上各种作物推广控氮减磷增施有机肥、昂力素和土壤磷素活化剂面达23333.3hm2,推广种植无公害蔬菜、入湖河道和村落垃圾处理工程,建成农村沼气池1万口,建成日处理垃圾250t的大理市大风坝垃圾集中处理厂,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作初见成效。

4、基本完成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已完成了大理至下关总长为30km的截污干管,大理古城污水收集管网、洱河南路4686m截污管网、凤仪至波罗江管网、大理污水处理厂等沿湖村落污水处理系统11个和以截污管网为主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5、环境管理得到加强

强化滩地管理,全面取缔了湖内挖沙,禁止洱海面山采砂取石;取缔挖沙船、机动运输船135艘;对103艘小旅游船实行减量重组;实施了富有成效的禁止制造、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和禁止白色污染的行动,湿地环境管理得到加强。

6、规范洱海水资源的调度,调整湿地主体功能

严格实施高水位运行,最低运行水位比原来提高了1.61m,增加了洱海环境库容量,有效改善了洱海生态的水量需要。适时调整了洱海的主体功能,洱海不再以发电、灌溉为主,其主体功能调整为以生态、环保为主。

五、洱海湿地保护治理的对策

洱海湿地是一份价值极高的自然遗产,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同时又具有环境的脆弱性,不当的人类活动加剧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湿地的保护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大理州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湿地周边干部群众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以促进洱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全方位宣传

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大力宣传普及湿地知识,特别是宣传洱海湿地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呼吁全社会积极参与洱海湿地保护和治理

2、加大生态保护执法力度

严格执行《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真正做到“谁污染,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依法治人。

3、科学系统规划,整体推进治理

洱海治理必须坚持全面系统、科学规划尽可能做到周边工程落实,湖内治理方法科学合理,达到整体推进,标本兼治的目的。

4、重拳出击面源污染

在治理面源污染上必须有所突破,主要抓实四个方面。一是管好滩地,阻止垃圾直接污染洱海;二是管好农村垃圾,结合新农村建设,突出治理脏、乱、差,垃圾做到清扫干净,集中到池,彻底清运;三是改厕,管好粪便,解决好人畜类的污染问题;四是改变生产方式,倡导生态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化。

5、彻底根治河道,控制水源污染

河道污染是洱海最直接的污染,也是洱海水质保障的直接因素。根治净化水质的重点,就是要对入湖河流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波罗江以及苍山十八溪逐步达到净化、防洪、环保要求。

6、合理开发利用

科学合理调配水源,严格执行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严格执行半年休渔制度。

参考文献:

湿地调查 篇3

关键词:湿地资源;湿地类;判读区划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3-133-02

为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服务,2011年山西省启动了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按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山西省对国土范围内包括面积为8hm2以上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的河流湿地全部进行了调查,工作中3S技术的应用使得效率得到很大提高。本文着重从遥感判读区划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了判读区划过程中容易出错、难以界定的湿地类型在影像上的显示特征,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今后调查规划中的遥感解译及判读区划等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和理论参考。

1 数据准备

根据规程要求,山西采用CBERS-CCD数据进行全覆盖调查,重点区域采用SPOT5进行调查,数据时相选择2009-2010年丰水期。数据经过几何校正、融合、增强、镶嵌等处理。另外包括一些基础数据,包括全省1∶5万地形图、DEM,以及SPOT5数据覆盖范围的1∶1万地形图;调查单位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分布图、湿地专题图、流域专题图等;以及行政边界、水系、道路、国家及省级保护区和湿地公园边界等。

2 解译标志与判读分类系统建立

依据遥感影像特征和解译基本原理,采用遥感信息与地学资料相结合、现地调查与现有资料、专家经验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各湿地类型与影像的色调、纹理和形状等特征的相应关系,确定不同数据源不同时相、不同类型的解译标志。判读分类系统根据规程要求并结合山西实际共分为4大湿地类12个湿地型,分别为:(1)河流湿地。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2)湖泊湿地。包括永久性淡水湖、永久性咸水湖;(3)沼泽湿地。包括草本沼泽、森林沼泽;(4)人工湿地。包括运河、输水河(干渠)、水产养殖场(鱼池、鱼塘)、稻田/冬水田(莲藕池)、盐田、库塘。

3 判读区划

3.1 河流湿地 永久性河流水体的光谱特征和其余地物的光谱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在CBERS影像中河流(水体)影像常呈暗绿色或深蓝色,根据水体深浅不同呈现颜色深浅不一,河流(水体)纹理局部细腻一致。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丰水期影像特征与永久性河流相似,但断流期河道影像难于分辨,利用CBERS数据进行判读区划有一定难度,需要借助现有的地形数据、历史参考资料和实地调查等进行验证,一般呈灰白色。洪泛平原湿地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如一些大面积的三角洲,对于这种三角洲,不能笼统的全部划为洪泛平原湿地类型,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划。

3.2 湖泊湿地 永久性湖泊湿地在CBERS影像上的色调一般为蓝色或蓝绿色,跟周边其他地类影像纹理和色调差异较大,比较容易区分。淡水湖和咸水湖的区分从影像上表现特征差异不明显,需要借助参考资料或者外业验证。季节性湖泊有水季节部分在影像特征上与永久性淡水湖或永久性咸水湖十分相似,干枯部分由于湖床裸露在外使影像呈蓝灰色或白色。湖泊湿地区划难点在于边界线确定的问题,如果湖泊周围有堤坝的,则将堤坝周围内的水域、洲滩等统计为湖泊湿地,如果湖泊周围无堤坝的,将湖泊在调查期内的多年平均最高水位所覆盖的范围统计为湖泊湿地。首先需通过遥感内业判读得出初步的湖泊湿地边界,然后通过外业实地调查对湖泊湿地边界进行修正。

3.3 沼泽湿地 草本沼泽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平原上的低洼地,有时与陆地以及湖泊、河流的水体无明显界线,常常渐变过渡。图像上形状不规则,斑块状纹理,芦苇等水生植物呈毛绒状纹理,颜色为深粉色、粉红色。往往因水过饱和而较周围颜色深,水浸状、斑杂状。森林沼泽往往界限不明显,形状不规则,因植被种类和郁闭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质地的纹理,蓝绿色基色(反映水的光谱特性)中泛淡红色或红色(反映植物的光谱特性)。如果洪泛平原湿地中的沼泽湿地斑块面积以及湖泊周围水深不超过2m的挺水植物区面积不小于8hm2,则单独作为沼泽湿地斑块进行区划。

3.4 人工湿地 库塘湿地如水体比较干净,则一般呈现深蓝色,如污染较重则为偏绿;运河、输水河在色调上与永久性河流是相同的,区别主要在于河流的形状大多是不规则的线状或面状,而运河、输水河的形状一般是规则的;水产养殖场与库塘、湖泊湿地容易混淆,可通过其它资料或外业调查进行核实;稻田、冬水田在影像上跟草本沼泽类似,但可通过土地利用图等其它资料区分。人工湿地的利用方式的转变较快,由于卫星影像的时效性等原因,在初步遥感判读的基础上还需结合实际调查和收集的资料予以修正。

4 结语

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湿地资源进行判读区划,是一项经验、技术、外业核实相结合的工作,只有对遥感影像解译基本原理有较深入的理解、对遥感影像分析有了一定的经验,对调查区域的水文、地形、地貌、气象、土壤、植被等背景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分析,再结合野外调查等多种方式,才能够在判读区划中不会遗漏,减少出错,提高效率,才能使判读准确,区划合理,进而减少外业调查工作量,极大的提高调查规划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平.中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的技术特点和成果应用前景[J].湿地科学,2011,9(3):56-57.

[2]王建强.基于3S 技术湿地遥感信息分类方法的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2(10):718-720.

[3]肖锐,王学雷,王慧亮.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洪湖市湿地钉螺分布研究中的应用[J].湿地科学,2009(02):45-46.

[4]杨建鹏,韩晨,王龙,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滑坡及泥石流灾害评估中的应用[J].地下水,2012(04):67-68.

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资源调查 篇4

1.1湿地类型和分布

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比较丰富,类型相对多样。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的分类系统,参照河南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湿地公园内湿地分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湿地类和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库塘和运河(输水河)4大湿地型。

1.1.1河流湿地

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和洪泛平原湿地两个湿地型。

永久性河流指白河及其支流以及鸭河口水库汇水支流;洪泛平原湿地主要指白河洲滩湿地。

1.1.2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包括库塘和运河两个湿地型。

库塘主要是指鸭河口水库;运河(输水河)主要指鸭河口水库的溢洪道。

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以较大水量的永久性河流和宽阔水面的库塘湿地为主体、以洪泛平原湿地和运河(输水河)为补充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在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区域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河南省和我国中原地区具有较强的独特性。

1.2湿地面积

据实地调查和内业制图,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土地总面积为17 276.2 hm2,其中湿地总面积为13 076.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5.7%。其中, (1)河流湿地面积为2 897.8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22.2%,占土地总面积的16.8%;(2)人工湿地面积为10 178.7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77.8%,占土地总面积的58.9%。其中,人工湿地中库塘占主体。

因此,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以人工库塘、永久性河流湿地和洪泛平原湿地为主,三者面积占湿地公园内湿地总面积的99.9%,占湿地公园土地总面积的75.6%。

2湿地生物多样性

2.1植物资源

根据吴征镒主编的《中国植被》(1980)中“中国植被区划图”,以及《河南省植被》的划分,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在植被区划上属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区域→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淮阳山地丘陵落叶栎类、青岗栎、马尾松林区。该区位于伏牛山南部低山丘陵萌生栎类植被片,地势平缓、土壤深厚、气候温和。山地乔木层主要分布有栓皮栎群落、短柄抱群落、锐齿槲栎群落、化香群落等。灌木主要有黄栌群落、荆条群落、 酸枣群落、胡枝子群落。草本植被主要由芒、孔颖草、隐子草、荩草、蒿类等优势种类组成。河滩地和浅水湿地沼泽分布有香蒲群落、芦苇群落、水蓼群落、水苦荬群落、酸模等群落。水域分布有狐尾藻群落、菹草群落和黑藻群落。栽培的人工植被主要为小麦、玉米、花生、红薯、豆类、棉花、芝麻、 油菜等农作物及苹果、梨、桃、核桃、葡萄等果树; 在村旁、路边、河堤、渠岸还栽有欧杨、旱柳、泡桐、刺槐、榆等以及淡竹、刚竹、桂竹等竹类。

根据调查,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及其周边有维管植物122科、438属、900种,其中蕨类植物有14科、23属、43种。裸子植物有5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03科、409属、846种。

根据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发布实施的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结合实地调查统计,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已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9种,其中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即:银杏Ginkgo bilob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即: 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 、 乌苏里狐 尾藻Myriophyllum ussuriense、野菱Trapa incise、野大豆Glycine soja、莲Nelumbo nucifera、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中华结缕草Zoysia sinica。

注:湿地分类系统采用《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

2.2湿地动物

通过实地调查访问,已查明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及其周边区域内脊椎动物共有5纲29目72科256种。其中,鱼纲5目11科56种,以鲤形目为主;两栖纲1目3科7种,以蛙科为主;爬行纲2目7科18种,以游蛇科为主;鸟纲16目43科156种,以雀形目和雁形目为主;哺乳纲5目8科19种,以鼠科和鼬科为主。

同时,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有众多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分别是黑鹳C.nigra、金雕Aquila chrysaetos和秃鹫Aegypinus monachus;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21种,分别是大天鹅Cygnus cygnus、小天鹅C.columbianus、鸳鸯Aix galericulata、鹗Pandion haliaetus、苍鹰Accipiter gentillis、雀鹰A.nisus、 松雀鹰A.virgatus、大鵟Buteo hemilasius、普通鵟B.buteo、白尾鹞Circus cyaneus、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 、 燕隼Falco subbuteo 、 红隼F.tinnunculus、红角鸮Otus sunia、领角鸮O.lettia、 雕鸮Bubu bubo、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长耳鸮Asio otus、短耳鸮A.flammeus、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和青鼬Martes flavigula; 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两栖动物及鸟类和兽类达154种(详见动物专题)。

3湿地景观资源

3.1水域景观

婀娜多姿的白河婉转于南召和南阳市之间,水质清澈,就像一条祥龙急于奔腾下游,急切想投入汉江怀抱当中;鸭河口水库更像一条龙卧榻在白河中间,宽阔的水面、清澈的水质给人一种大气的场面。大大小小的小岛镶嵌在人工湖泊中,如同珠玉散落玉盘,造就了一千多个库汊,形成湖中有湖, 山外有山,山重水复,山环水抱的奇景。同时,还有白河河畔和洲滩中的浅水区和洪泛平原湿地、是众多水禽栖息的理想场所。

3.2地文景观

在烟波浩淼的湖水之中,大小山峰层峦叠嶂, 高低连绵,形态各异。同时,还有湖中多个岛屿、 大量的库汊、库湾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白河两岸的人林长势良好,与白河构筑了婉转的生态廊道。

3.3生物景观

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地位突出,资源禀赋条件好,较好的生境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生物资源丰富。这些丰富的生物资源给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带来了良好的资源基础,湿地公园内的自然景观尽管遭到了一定的人为破坏,但仍一年四季景色怡人,可以提供人们鸟类观赏、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一系列的旅游观光项目。

3.4天象与气候景观

落日时分,鸭河口水库波光粼粼,夕阳西下, 可以体验夕阳下满载收获的渔船归港;屹立于鸭河口水库大坝上,观看水汽烟云;鸭河口水库中的湖水躺卧群山当中,如遇上湖面上淡淡薄雾,两岸美丽景色带着些许朦胧。日落时分,大河落日的景观让人震撼,游客也可一边观赏落日,一边欣赏湖面水鸟低飞,如美丽恬静的少女仰面赏月,漾起一圈圈涟漪,羞涩离去,景色醉人。

摘要:南阳市白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白河上游,是南阳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阳城市居民的生态命脉,也是白河下游1 400 km2农田的灌溉水源。为切实了解白河上游生态环境状况,掌握生物资源的动态变化,我们组织科研人员,对白河国家湿地公园现有资源进行调查,为以后的生态监测奠定基础。

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调查报告 篇5

在现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因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博弈不均,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保护湿地、合理利用湿地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生态课题。

一、湿地生态资源发展现状

甘州区位于千里河西走廊腹地、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全境,形成特有的荒漠绿洲和丰富的湿地资源,现有湿地1.35万公顷,其中:河流湿地0.2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3%,草本沼泽1.0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77.8%,人工湿地0.0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9%。湿地植物71种、湿地动物116种、湿地鸟类42种。境内建有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州段),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19公里,总面积6116.88公顷,其中,核心区2252.47公顷,缓冲区948.63公顷,实验区2915.78公顷。作为典型的干旱内陆湿地城市,甘州区既要保护好这片湿地绿洲,又要扎实推进黑河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努力彰显湿地资源禀赋优势和后发优势。

二、湿地保护与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生态效益明显

1.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随着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实施,重要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通过连续3年多的监测统计,甘州区湿地生物多样性逐年增加,境内留候鸟种类由的8种增加到现在的17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大天鹅、小天鹅2种;国家“三有”保护鸟类14种,其中新增有黑鹳、赤膀鸭等9种。

2.区域生态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对提升甘州区水源涵养功能、维护黑河流域生态稳定、改善城市小气候和维护张掖绿洲地下水资源平衡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围绕丰富的湿地资源,在城区东北郊建成占地168.4公顷的润泉湖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在城区北郊建成规划总面积4108公顷、湿地面积1733公顷的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在黑河西岸依托湿地生态功能区建成26平方公里的滨河新区。

3.自然灾害频率得到有利控制。随着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就地水气转化,既孕育了甘州丰富的物产,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区域生态平衡,对改变局部小气候、防治水土流失、抵御沙尘暴和巩固黑河下游国防基地的生态安全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据气象部门监测,湿地保护对提高区域湿度和降水量作用明显,湿地“冷湿效应”显著,在盛夏时节湿地区域气温比城郊区气温低2-3℃,湿地春季增温和秋季降温均比城郊慢,湿地区域相对湿度均比陆地高20%左右。

(二)社会效益突出

1.公众生态保护意识逐步提高。湿地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公众在享受湿地清、新、恬、雅的同时,也逐渐地受到来自政府和公益组织全方位、广角度、深层次的宣传影响,深思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逐步提高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达成保护湿地就是推动发展的共识,进而转化为保护湿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成为科学研究良好试验基地。甘州区湿地内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遗传基因,保留着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其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珍稀性,有着许多值得研究的珍贵生物基因,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地和教材。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荣膺“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张掖湿地博物馆被命名为“甘肃省中小学环境教育实践基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国际“绿洲论坛”和“中国张掖黑河流域湿地保护与开发知识讲座”、“甘肃省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研修班”、“全国湿地生态保护高级研修班”等,探讨和交流了湿地生态保护与科学利用的前沿理论和技术,提高了张掖湿地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打造为休闲度假赛事活动胜地。依托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平台优势,积极参与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张掖段比赛)、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金张掖冰雪旅游运动节、张掖户外运动节、全国钓鱼公开赛等重大赛事活动部分项目,先后承办中国·张掖首届祁连玉石文化博览会、湿地之夏·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万人穿越湿地等旅游文化推介活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于12月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张掖滨河新区于208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祁连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展示张掖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三)经济效益巨大

1.周边土地大幅增值。甘州区因水而得名,因水而有灵气。围绕湿地“两个国家级公园”建设,大幅度盘活了湿地周边的荒地、沙土地,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热土和宜居宜游宜商的集聚洼地。特别是与湿地公园紧紧相连的滨河新区,已成为张掖市众多商家竞相争夺开发的黄金区,规划合理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现代简约风格的商住楼错落有致。

2.旅游产业“井喷”发展。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打造湿地生态景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目前,已形成以国家级湿地公园为中心,以大佛寺、沙漠体育公园等景区为半径,以交通、住宿、餐饮、商贸、文化等第三产业为支柱的发展模式。,全区接待海内外游客4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亿,其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接待游客50万,同比增长10%,实现收入350万,同比增长16.7%。

湿地调查 篇6

关键词:南沙湿地;湿地旅游资源; 客源市场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6)04-0045-05

一、引言

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公园是在全球倡导保护湿地,恢复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大背景下的一个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存在。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并依托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南沙区于2012年正式称为国家级新区,湿地作为南沙新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景观,政府正充分利用其生物多样性、区域生态价值和候鸟迁徙的自然资源优势,极力将其打造成为环珠江口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示范区。

近年来,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了政府部门宣传、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自然综合体(陈宜瑜,1995)。学术界存在许多关于湿地的不同定义,目前,最具权威性且得到国际公认的湿地定义是《湿地公约》中的定义,其规定:“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刘青松,2003)。”其中,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最佳契合,是介于湿地自然保护区与传统公园之间、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生态之园。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可以达到保护湿地资源与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目标(Thayer R L,1994)。

湿地旅游开发主要是以旅游为目的而对湿地资源进行的利用活动,它是一种具有强烈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旅游开发模式(郭春华,张今会,2009)。其中,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是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基础和前提。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旅游产品现实和潜在的总体需求,旅游客源市场按消费者地理区域分布、时间分布及旅游动机类型可划分为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旅游类型结构(万绪才,1998)。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不仅取决于资源的丰度,还在于客源市场的可靠度。无论是旅游规划还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都离不开客源市场的而研究(院玲玲,杨太保,2004)。然而,纵观学术界,大多学者主要是从建设现状、效益分析、开发模式等视角展开研究湿地旅游资源,而从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切入点展开实地调查分析的研究不多。湿地旅游开发是一种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开发模式,本文选取南沙新区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有助于研讨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市场构成及变化的影响因素,并为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市场的确定、营销策略的制定以及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科学意义,同时弥补目前学术界关于湿地旅游客源市场研究的不足。

二、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选择

南沙新区位于广州的最南端,地处穗、港、澳“金三角”中心,南沙湿地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万顷沙镇南部的16涌至21涌,资源分布集中,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因此本次选择该区域作为调研对象,且重点调查区域内的主要湿地旅游区及游客聚集地,包括南沙湿地公园、十九涌渔人码头及海鲜市场、百万葵园,以保证此调查研究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调查方法

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地统计、走访交谈、仪器测试和文献查阅等方法,通过对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市场状况进行全面摸底,获取南沙湿地旅游客源市场特征的一手资料。游客问卷调查在湿地公园、十四涌海鲜市场、百万葵园三个游客较聚集的地段进行。商家问卷调查主要在十四涌的13家海鲜加工食店进行。两类回收问卷的有效率都很高,其中游客问卷有效率为94.5%,商家问卷有效率为100%。这表明问卷质量较高,调查的有效性得到更好的保证。

三、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市场调查

(一)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市场现状

1.游客的性别和年龄结构

在随机调查的游客中,男女性别比约6:4,样本随机性较强。在年龄结构上,45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61.7%;在职业方面,离退休人群占36.2%,排第一,企业职工占18.6%,排第二;在月收入方面,月收入3000-5000元的人数最多,占45.2%,其次是收入为1500-3000的人群,占33.0%。统计表明,前往本区的游客主要是中老年人和离退休人群,年龄较大的人群更倾向于自然生态类的旅游景点,一方面能满足娱乐需求,另一方面在区内吸收负离子有益健康。同时由于本区属低消费旅游景点,因此游客以中等消费水平人群居多,结合我国中等消费水平的国情,表明本区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客源的数量。

2.客源地结构

广州本地游客占75%,珠三角其他地区(除广州)游客人数居第二位(21.3%)。这表明到南沙湿地旅游的游客主要以广州市本地人居多,侧面反映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客源的集中度较高。

(二)客源行为特征分析

1.旅游动机。在188位被采访者中,来此品尝海鲜美食的游客占67%,如果加上购买海味特产的目的,二者占了总人数的75%;娱乐游玩的游客占16.5%,而以休闲观光为目的游客仅占8.50%。南沙新区属于沿海地区,游客到南沙湿地旅游的主要是被当地新鲜美味、价格实惠的海鲜美食所吸引,因此在开发旅游产品上应更多地注重顾客需求,同时反思作为一个生态旅游景区,却不能更多地满足游客的休闲娱乐的需求,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和景区生态元素的创新性方面需有所改进。

nlc202309091410

2.旅游信息来源。约72%的游客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亲戚朋友介绍)得知南沙湿地区的,而且大部分游客对南沙湿地公园并不了解。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媒体是现在年轻人了解南沙湿地的主要途径。而调查发现,仅有28.3%的年轻游客反映他们是在网络上看到别人的微博或是在贴吧上看到别人分享自己在南沙湿地游玩的心得之后才产生来游玩的动机。由此可见,南沙湿地旅游景区的媒体宣传力度亟待加强,大部分的宣传都是依靠游客以自发形式进行信息传递的。

(三)景区吸引力分析

1.主要景区过往车辆追踪

通过在湿地公园、百万葵园以及十九涌路口追踪100辆过往车辆的行踪来分析三个景点的旅游热度,进入景区车辆占总追踪车辆的比例越大,则说明该景点的吸引力越强。数据显示,进入百万葵园与十九涌景区的车辆分别占比17%和41%,而进入湿地公园景区的车辆仅占6%,可见相对而言,百万葵园与十九涌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更强些。同时,追踪发现100辆车辆中只有少数车辆同时去两个或两个以上景区,这反映湿地景区之间的联系还不是很密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湿地景区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如旅店、指示牌、宣传广告等不足有关。

2.主要景区“十一”黄金假期旅游数据分析

从万顷沙湿地[2]主要旅游景区在旅游人数接待方面的数据[3]显示,对比2010年、2012年及2014年的数据,百万葵园在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接待总量约179950人次,客运车次记录总数约21248辆次,旅游营业总收入约140865万元,三者都比2012同期有所增长。而十九涌渔港和湿地公园则都出现减少趋势,其中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湿地公园。造成这种旅游客源变化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湿地公园的宣传力度不及其他两个景区;二是湿地公园出于对候鸟和红树林生湿地态系统保护的需要,有意严格限制旅游人数。

2012年各景区在十一黄金周中游客人数变化情况总体趋势都是先升后降,高峰值都出现在10月2日,其中,湿地公园的递减趋势比十九涌渔港和百万葵园都要明显。2014年十一黄金周中,百万葵园在10月1日出现游客最高峰,而十九涌渔港和湿地公园最高峰出现在10月5日;十九涌渔港和百万葵园游客最低值均出现在10月4日,而湿地公园在10月2日开始就出现低谷,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0月4日。三个景区无论是在2012年还是2014年,其旅游人数变化曲线大体相似。

这表明,随着旅游日渐常态化,人们对待旅游活动日趋理性了。游客们大都会避开旅游高峰,选择游客相对偏少的景区旅游。而且,游客们趋向于将近距离旅游景区安排在黄金周的后期,以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

(四)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国家新区南沙湿地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根据客源地的不同可划分为广州本地市场、珠三角(除广州)市场、粤东、粤西、粤北市场、港澳台市场和其他省份市场。国家新区南沙湿地旅游市场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可以用地理集中性指数(G)来定量分析。其计算公式为:

(1)

其中n为客源地总个数,T为各客源地接待游客总数量,xi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一般来说,G值越小,越接近0,旅游客源市场越分散,经营越稳定,但不利于主要客源市场的确定,给旅游宣传、旅游服务带来困难;反之,G值越大,越接近100,说明旅游客源市场越集中,经营越不稳定,故G值以适中为妥。据表3和公式(1)计算得出南沙新区旅游客源市场地理集中性指数G值为78,说明南沙新区多元化旅游客源市场虽相对较为集中,但稳定性较差,市场结构有待改善,应加大宣传服务水平和力度,以增强湿地公园、十九涌渔港和百万葵园等景区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扩大粤东、粤西、粤北、港澳台和其他省份的旅游市场份额。

(五)与周边景区客源市场竞争合作分析

近年来,随着旅游投入不断增加,南沙区旅游发展迅速。据统计,2014年整个南沙区共接待游客数约950万人次,全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1%、11.4%。值得一提的是,南沙湿地被评为“羊城新八景”,极大地提高了南沙湿地旅游的影响力,一方面加强与周边部分景区建立友好合作,另一方面则与同质性较强的景区形成了不可避免的竞争关系。其与周边景区客源市场的竞争合作关系如表1所示。

四、南沙新区湿地旅游开发对策

(一)坚持以保护湿地为原则,严格控制工业发展

湿地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南沙区的宜居程度。作为城市湿地,南沙湿地除了要发挥观赏价值之外,更应充分发挥其生态调节功能。政府应坚持保护湿地原则,严禁在南沙万顷沙一带(特别是湿地附近区域)进行工业建设。已有工厂考虑搬迁。若搬迁困难,应对其排污进行严格监控。

(二)以国家新区为契机,打造广州旅游新增长极

展现广州滨海旅游城市特色,延伸珠江深度游品牌路线,促进广州旅游业发展重心南拓,成为广州旅游的生态新名片。同时,可利用其连江靠海的区位条件,探索在本区域内实行粤港澳三地游艇牌照互认、海域使用权拓宽、免税购物的政策优惠,落实粤港澳旅游合作先行区及新平台,论证南沙游艇俱乐部建设可行性。

(三)着力发展绿色公共交通系统,减少汽车污染

目前,调研区旅游交通条件欠佳,自驾游占主导。考虑到本区的特殊地理条件,建议从水域交通及陆路交通两方面发展区内与区外相联系的绿色公共交通系统网。具体来说,第一,开发十七涌、十八涌、十九涌、二十涌的横向道路,贯通各涌的东西部;第二,依托南沙干道,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设施。同时,也可以考虑在湿地区内开发小型观光轨道火车;第三,进行环湿地海景河景和环围垦养殖区建设旅游自行车道和生态步道;第四,设置交通节点,规划旅游交通换乘枢纽站场,供游客搭乘电瓶车等景区内公共运输工具,节点可设置在各涌的路口以及景点的门口。

(四)从细节入手,进一步完善旅游硬软件设施

nlc202309091410

在十六涌、十七涌、十八涌、十九涌等节点设置游客引导牌;在各个景点设置“周围景点介绍”栏;在十四涌设置各景区的大型广告牌或标语,吸引十四涌的游客“往里走”,例如:“饭后游湿地公园,给您的胃透透气”等;建立游客服务中心,开通景区热线,为游客提供及时、全面的帮助;坚持走低碳路线,例如利用海边的风能、光能发电等;在十五涌等湿地外区建适量南沙湿地休闲度假酒店,选址上提倡“区内游区外住”,功能上要求集会议住宿、康体健身、休闲度假于一体;建设生态养殖和科教活动示范区,示范区可设分级体验区,增加游客与自然的互动;打造岭南文化街,将具有岭南商业文化、水乡文化以及食文化相互连通,打造集旅游、住宿、购物、民俗、餐饮于一体的游客活动区域,文化街可建设在十九涌西段;策划特色节事,例如春季举办观鸟节、垂钓节,夏天举办荷花节,秋天举办湿地自行车赛、美食节,冬天则有观鸟节。通过举办活动,一方面能吸引游客,另一方面,也能通过策划活动为湿地管理及开发筹集资金;加强湿地旅游和湿地科教方面的宣传力度,让公众了解湿地、了解南沙湿地旅游区,提高南沙湿地的知名度;加快专业人才引进,充实湿地科研与管理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宜瑜.中国湿地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广东省统计局编.广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社,2008-2011.

[3]广东省林业局编,广东省湿地资源调查报告[R].2010.

[4]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编.南沙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报

告[R].2007.

[5]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广州市湿地资源调查报告[R].

2006.

[6]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编.广州市南沙区旅游发展

规划报告(2009-2020)[R].2008.

[7]廖森泰,梁荣.广东观光旅游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2001(05):47-50.

[8]刘莉茗,丁镭,方雪娟,等.地质公园规划中的游客规模预

测[J].旅游经济研究,2011(03):112-115.

[9]刘青松.湿地与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10]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

版社,2004.

[11]邱彭华,徐颂军.人工次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理论

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12]魏小安.对发展中国家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思考[N].中国

旅游报,2001-09-07.

[13]杨桂华,张志勇,徐永红.生态旅游案例分析[M].天津:南

开大学出版社,2003.

[14]杨文槐,徐越,宋焱.广州南沙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J].

热带地貌,2012,33(02):88-92.

[15]袁龙义,龙利华.长湖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安

徽农业科学,2011,39(08):4812-4813.

[16]庄晨辉,陈星,李闽丽.福建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策划

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08,21(03):1-7.

[17]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18]Burley R.A Framework of Ecotourism.Annais of

Tourism Research[J].1994.

[19]Peter Valentine.Ecotourism and Conservation and

Nature Conservation[J].Tourism Management,1993.

[20]Thayer R L.Gray World,Green Heart:Technology,

Nature and the Sustainable Landscape[M].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94.

(责任编辑:陈 勇)

广丰县湿地资源调查研究 篇7

1 调查范围和内容

1.1 调查范围

广丰县境内面积8 hm2以上湖泊、库塘、水产养殖场湿地;宽10 m以上, 长度5 km以上河流、运河、输水河湿地。

1.2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湿地类型、面积、湿地动植物状况、湿地破坏现状和利用情况等。

2 调查方法

2.1 资料收集

图件资料收集, 主要收集广丰县范围内遥感影像图, 地形图 (1︰10 000) , 面积过小的湿地斑块, 需要收集1︰10 000的地形图或者更大比例的调查图纸。文字资料需要收集广丰县县志、江西省铜钹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广丰县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第1次) 、广丰县统计年鉴 (2010年) 。

2.2 外业调查

成立湿地专业调查队, 负责湿地资源的一般调查。主要调查湿地的水源补给状况、主要优势植物种、土地所有权、保护管理状况等数据。在调查过程中采用遥感影像、地形图、GPS相结合的方法确保湿地斑块位置与面积的准确性[4,5,6,7,8]。

2.3 内业汇总

本次湿地资源调查由外业组进行调查汇总, 内业组输入计算机并编写调查报告, 包括湿地面积汇总和主要自然环境状况汇总。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湿地类型和面积调查结果

广丰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 境内溪、河纵横属信江源头主要支流, 典型零星湿地区, 区位重要, 调查结果表示全县共有湿地2 871.76 hm2, 占全县国土面积2.08%, 其中自然湿地 (永久性河流) 1 791.1hm2, 占湿地总面积62.37%, 人工湿地1 080.66 hm2, 占湿地总面积37.63%。从表1中可见广丰县湿地类型主要分为河源湿地 (永久性河流) 和人工湿地 (库塘、水产养殖场、稻田冬水田) 2类4型。境内河流湿地共有宽10 m、长度5 000 m以上的永久性河流67条。境内共有面积在8 hm2以上人工湿地1 080.66hm2, 其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37.63%, 主要包括32个面积8 hm2以上的库塘、11条宽10 m以上和长度5 000 m以上的运河 (输水河) 、1个面积8 hm2以上的水产养殖场3种类型。境内库塘湿地呈星状分布于永久性河流源头、中间, 形成时相互连结, 堤坝相隔开。河流按流向分为3类:第1类注入浙江省江山河;第2类汇入丰溪河注入信江河;第3类直接流入信江。

注:以上数据不包括全县水稻田、冬水田17 817 hm2, 池塘1 111.8 hm2, 水沟、水渠52.8 hm2

3.2 湿地植物情况调查结果

通过实地调查和结合卫片图像资料, 广丰县境内湿地植物区系与特点:

1) 县境内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丰富, 已知的维管束植物有110科302属451种 (变种) , 其中被子植物种类最多, 有96科282属424种。

2) 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复杂, 县境内植物隶属于15个分布区类型。没有明显的湿地植物地带性。

3) 县境内湿地具有复杂的湿地植物群落的区系组成。形成明显层次的结构, 木本植物出现也较多。纯木本植物群落出现也较多, 主要分布在湿地周边, 出现部分中生甚至旱生种类。堤坝及滩地中最具优势的种类为枫杨 (Pterocarya stenoptera) 、五节芒 (Miscanthus floridulus) 、河柳 (Salix matsudana) 和禾本科 (Poaceae) 、莎草科 (Cyperaceae) 等植物。

4) 广丰湿地植物区系主要由草本植物组成, 其数量在科、属或种类中均占绝对优势。

5) 缺乏特有属。在河流湿地自然分布属种中没有特有科属, 植物区系的个性特征缺乏明显性。

6) 湿地水生植物丰富, 苦草 (Vallisneria natans) 、眼子菜 (Potamogeton franchetii) 、黑藻 (Hydrilla verticillata) 等植物很多, 构成繁茂的水下植被王国, 为水生动物及水禽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3 湿地动物情况调查结果

结合实地调查和广丰县林业局野保站的动物观测资料, 广丰县湿地范围内的动物种类和数量分布以零星湿地为主, 鸟类178种, 爬行类52种, 哺乳动物53种, 两栖类25种, 鱼类49种。全县已知鸟类16目40科178种, 约占全省鸟类种数 (420种) 的42.38%, 主要有白颈长尾雉 (Syrmaticus ellioti) 、鸳鸯 (Aix galericulata) 、赤腹鹰 (Accipiter soloensis) 、松雀鹰 (A.virgatus) 、黑鸢 (Milvus migrans) 、雀鹰 (A.nisus) 、普通鵟 (Buteo buteo) 、蛇雕 (Spilornis cheela) 、鹰雕 (Spizaetus nipalensis) 、红隼 (Falco tinnunculus) 、游隼 (F.peregrinus) 、燕隼 (F.subbuteo) 、白腿小隼 (Microhierax melanoleucos) 、草鸮 (Tyto longimembris) 、领鸺鹠 (Glaucidium brodiei) 、斑头鸺鶹 (G.cuculoides) 和领角鸮 (Otus bakkamoena erythrocampe) , 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白颈长尾雉 (Syrmaticus ellioti) 、黄腹角雉 (Tragopan caboti) 等。境内由于河流众多, 鱼类资源丰富, 共有鱼类5目14科44种, 其中以鲤科鱼类最多, 计28种。两栖类主要有中华蟾蜍 (Bufo gargarizans) 、黑斑蛙 (Rana nigromaculata) 、金线蛙 (R.plancyi) 、泽蛙 (R.limnocharis) 、沼蛙 (Hylarana guentheri) 、棘胸蛙 (Quasipaa spinosa) 、虎纹蛙 (R.tigrina rugulosa) 、东方蝾螈 (Chinese fire-bellied newt) 、弹琴蛙 (R.adenopleura) 、日本林蛙 (R.japonica) 、阔褶蛙 (H.latouchii) 、金线蛙 (R.plancyi) 、花臭蛙 (R.schmackeri) 等;爬行类主要有王锦蛇 (Elaphe carinata) 、灰鼠蛇 (Ptyas korros) 、乌梢蛇 (Zoacys dhumnades) 、银环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和舟山眼镜蛇 (Naja atra) 、滑鼠蛇 (Ptyas mucosus) 平胸龟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等;哺乳类主要有猕猴 (Macaca mulatta) 、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云豹 (Neofelis nebulosa Griffith) 、大灵猫 (Viverra zibetha) 、小灵猫 (Viverricula indic) 等。

3.4 湿地受威胁原因

1) 引水发电, 致使湿地减少。境内1990年代兴起建中小型水电站, 筑坝引水, 使下游水源断流, 是使天然湿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2) 人为污染严重, 导致湿地功能下降。随着广丰县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由工业、城乡居民生活和水产养殖等产生的废弃水未经过严格处理进入水中, 可引起水质恶化;由于过去人们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经流入水中后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人为开发滩地, 减少湿地面积, 影响湿地的行洪蓄洪功能, 还导致水体污染和水质降低。

3) 缺乏完善的监测技术。广丰县境内湿地管理起步较晚, 对湿地保护的系统研究相对滞后和薄弱。缺乏先进监测技术, 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网络体系未建立。

3.5 湿地保护的主要措施

1) 保护保存湿地资源。首先, 制定科学湿地土地资源利用政策, 因地制宜施行退田还湿地或科学围垦。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加强对现有资源的抢救性保护, 彻底扭转目前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不利趋势;其次, 健全湿地保护与利用共同合作的有效机制, 充分调动各个相关部门积极性;最后, 积极争取国家各项财政投入, 并建立地方湿地保护财政投入机制。

2) 制定科学湿地土地资源利用政策。对于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 坚决杜绝随意侵占湿地和扭转湿地属性的行为发生, 严格禁止围垦、采挖、堤岸工程、景点建设、餐饮宾馆建设侵占湿地, 因地制宜施行退田还湿地或科学围垦。

3) 控制围网养殖规模, 维护水环境质量。建议科学评估单个水体的生态承载力, 控制围网养殖的规模, 或者采用科学的技术控制高密度围网养殖产生的污染, 在提供足够的水产品, 丰富居民食物来源充足的同时, 维护水环境质量。

4) 充分利用湿地资源, 发展生态旅游。在维护湿地生态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功样样性的前提下, 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等方式, 开展湿地生态旅游, 展示湿地自然景观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湿地文化, 发挥湿地公园湿地休闲、湿地科普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最大限度发挥湿地的经济、社会效益。

5) 加大对湿地资源保护的科技研究。推广先进的湿地保护管理方法, 开展湿地科研和监测, 为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加大对湿地科研的扶持力度, 要优先立项和重点支持有关湿地保护的科研课题。

参考文献

[1]温一博, 范文义.多时相遥感数据森林类型识别技术研究[J].森林工程, 2013, 29 (2) :14-20.

[2]王建宇, 初照, 郑加柱.GPS天线相位中心检定方法的研究[J].森林工程, 2013, 29 (4) :79-82.

[3]张淑芬, 邢艳秋, 艾合买提江.阿不都艾尼, 等.基于TM遥感影像的森林类型分类方法比较[J].森林工程, 2014, 30 (1) :18-21.

[4]黄怀青.尤溪九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杜鹃花科植物资源调查[J].江西林业科技, 2013 (4) :20-23.

[5]邢爽, 张思冲, 许瀛元, 等.大庆龙凤湿地重要物种栖息地功能价值估算[J].森林工程, 2013, 29 (1) :32-35.

[6]张人月, 张思冲, 许瀛元, 等.大庆湿地类型及物质生产价值估算[J].森林工程, 2012, 28 (4) :73-76.

[7]王泊, 刘军辉, 杨本芸.河北省沽源县湿地调查[J].河北林业科技, 2009 (4) :30-31.

仙居县湿地树种调查及开发利用 篇8

1 仙居县自然概况

1.1 区位

仙居县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山区, 界于东经120°17′16″~120°55′51″和北纬28°28′14″~28°59′48″间, 东西长63.6 km, 南北宽57.6 km, 县域面积2 013 km2, 林业用地1 569 km2, 林业用地面积占78.35%, 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

1.2 河流水系、库塘

永安溪全长141.11 km, 流域面积2 702 km2, 较大的支流有朱溪港、十三都港、曹店港、九都港、十八都港、北岙坑6条, 从南北两翼汇入永安溪, 将河谷平源切割成许多条块状。自横溪至临海市地界的永安溪地段长约70 km, 其溪流较宽阔, 是溪河湿地较集中地段。境内有2003年建成的国家大 (二) 型水库, 水域面积432.3 hm2, 集雨面积257 km2, 库容最大蓄水量达1.3亿m3;中型水库1座, 水域面积34.53hm2, 蓄水量920万m3;小 (一) 型水库13座, 蓄水量4 497.5万m3;小 (二) 型水库34座, 蓄水量955.65万m3;其他山塘、小水库2 571座。

1.3 水热条件

县域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 气候温和湿润, 雨量充沛, 四季分明。历年平均气温17.2℃, 年无霜期246 d左右, 年平均降水量1 444 mm, 年平均蒸发量1 190 mm, 年平均相对湿度79%, 年平均日照时数1 786 h, 年平均风速1.5 m/s。4—6月的梅雨季和7—9月的台风期, 这2个时期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1.7%, 时有山洪暴发, 给永安溪沿岸工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因此, 也出现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

2 湿地树种调查

2.1 调查方法

普查与踏查相结合, 对全县所有较大的永安溪支流和永安溪沿岸的湿地、水库、沼泽地水体周边进行线路和样地调查, 记录所到之处湿地乔木树种种类、数量、生境、生长情况、观赏特征[4]。

2.2 适生环境界定

一是浅水, 指水深在1~5 m的淹没区域。二是水边, 指土壤含水量大于或等于田间持水量, 但不淹水的区域。三是沼泽, 指地表多年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 其上主要长有沼生植物, 其下有泥炭堆积或土壤有明显的潜育层的区域。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3.1 湿地树种调查结果。

从表1可知, 适生于仙居境内湿地环境的乔木树种 (含禾本科刚竹属植物) 计20科25属32种。在朱溪镇溪上村和官路镇桂坑村的湿地有500年以上树龄的苦槠古树。除马尾松以外 (因松材线虫病疫情正在周边县市传播) , 其他31个物种可作为湿地园林观赏树种、经济果木树种、湿地用材树种、生态树种、景观树种。湿地乔木树种的多样性主要是在不同时期经人为引种成功后实现的。

2.3.2 湿地树种多样性分析。

根据树木生长环境可分为浅水、沼泽、水边湿地生长类型, 其中浅水中生长的有6种, 沼泽中生长的有9种, 水边生长的32种, 在仙居湿地类型中均有上述树木分布。

2.3.3 生态习性分析。

32种湿地树木中, 针叶树6种, 落叶树19种, 常绿树10种, 竹类3种。从树木经济价值上分, 其中经济果木树种有8种, 笋、竹两用竹类3种, 材用竹木物种25种, 尤以毛竹、柏木、樟树、湿地松、枫香、池杉、水杉、落羽杉、泡桐、木荷为佳, 其中柏木、木荷、樟树为珍贵用材树种。观花、观果树6种, 秋色鲜明树木7种。如此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类型组成, 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重建及湿地园林造景提供了季相变化素材, 也为湿地建设高效林业提供了物种选择。

3 开发利用前景

3.1 库、塘湿地浅水森林

适宜浅水生长的乔木树种有6种, 如池杉、水杉、落羽杉、枫香等树种, 具有较好的用材价值和经济价值, 同时又具较好的湿地森林景观效应, 可在县域大中型水库、山塘的库尾湿地, 即常水位线与设计标高水位线间的湿地栽植。采用苗高2、3 m的大苗, 可分别在设计标高水位以下 (垂直高差) 2、3 m处以上湿地栽种。在丰水期, 树木顶端只要高出水面, 均可维持树木的正常生命活动, 形成浅水地带森林[5]。

3.2 溪河湿地森林

3.2.1 经济果木。

湿地经济果木树种有8种, 均能在水边湿地生长, 也能耐10~24 h的水淹。可在地势稍高的湿地栽种, 如池杉、枫香、落羽杉、水杉等树种, 形成春花烂漫的流域生态景观, 同时可实现高效林业。

3.2.2 多功能森林。

溪河湿地森林具有多功能, 即集用材林、防洪林、景观林于一体的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在地势较低洼易积水地段选用浅水树种, 采用2 m以上的大苗造林;在卵石滩 (未经取砂作业的) 选用湿地松、柏木造林;已经取砂作业采用加客土、容器苗造林;在丰水期内短期积水地段采用桤木、枫杨、樟树、湿地松、乌桕、水杉、池杉、落羽杉、枫香等树种;在地势较高的培泥砂土、卵石培泥砂土、培砂土且土层较深厚的地段优先发展毛竹用材林及笋、竹两用材。一般湿地营造用材林, 以适地适树为主要原则, 选用材质优、适生性强、生长快、干形通直、窄冠形、用途广、经济价高的树种, 以获取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 小结

(1) 此次仙居县湿地树木资源调查, 共调查有20科25属32种乔木树种 (含竹类3种) , 其中浅水湿地物种6种, 沼泽物种9种, 水边湿地物种32种。这其中又包括针叶树6种, 落叶树10种, 常绿树13种, 竹类3种, 果木树种8种, 笋、竹两用材3种, 用材树种25种。县域内湿地物多样, 除马尾松外, 其他物种在湿地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重建中具有较大的推广利用价值。

(2) 调查发现, 湿地马尾林遭强台风的损毁较严重, 需进行修复, 建议采用枫香、木荷、樟树、毛竹、冬青、桤木等树种进行林下补植造林;损毁地无白蚁危害的可采用池杉、水杉等树种进行林下补植造林。郁闭度在0.3以下的马尾松疏林地可采用湿地松和泡桐进行补植。

(3) 湿地森林生态系统维系着永安溪流域和水库、山塘的生态安全, 具有拦洪蓄淤、固定河 (库、塘) 岸、防止冲刷, 保持水土、增加生物多样性、优化旅游资源、美化流域环境, 提高生物缓冲带功能等作用。同时又使森林布局合理, 提高森林质量和蓄积量, 造福于民。

摘要:采用线路调查和样地调查法, 对仙居境内永安溪沿岸湿地和下岸水库、下各水库、郑乔水库、谷坦水库、格坑水库湿地进行乔木树种调查, 共有20科25属32种林木 (含刚竹属3种) , 其中可在浅水中生长6种, 沼泽生长9种, 水边生长32种。此次调查为湿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重建及湿地园林建设提供较丰富的树种选择, 同时为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树种,调查,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吕宪国, 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 1998, 18 (4) :293.

[2]赵保江.黄河三角洲城市湿地景观的分析和构建[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4.

[3]唐小平, 黄桂林.中国湿地分类系统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 (5) :531-539.

[4]段晓梅, 周庆宏.云南湿地园林树木资源调查与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 2009, 23 (4) :78-80.

万载县湿地资源的调查与思考 篇9

1 万载县湿地资源的调查

1.1 万载县地形、地貌与土壤及气候条件

万载县境内地貌,西北高、东南低,九岭山脉横贯在境西北,与浏阳、铜鼓毗邻的县界上,由西南—东北走向,山势雄伟,最高峰为仙姑栋,海拔1 404.4 m,其支脉大部分为西北———东南走向,构成全县山区、半山区地形的主体。全县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分山区山势起伏较大,相对高差在800 m左右,地势陡峻,东南部为丘陵、低山区,海拔在400 m以下,相对高差在100~300 m;但中南部有从袁州绵延入境的丰顶山,构成了一个较小范围的高台地貌,其主山峰海拔高度为955.4 m。全县水系属赣江水系,锦江蜿蜒于县境中南部,由众多小溪汇集而成。全县总体地貌可概述为“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万载县居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热量丰富,无霜期长,日照充足,自然气候条件优越。据该县气象局统计资料表明,全县年平均气温17.4℃,1月份平均气温1.7℃,7月份平均气温34℃,极端最高气温39.4℃,极端最低气温-11.6℃,年无霜期257 d,日照时数1 693 h,年平均降雨量1635.6 mm,年平均降雨天数170 d,雨水多集中在4~6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5%,年均蒸发量为1 302.2 mm,夏、秋季节常有高温干旱天气出现,冬季有低温冰冻天气。

万载县土壤属江南丘陵红壤区,县境内以红壤分布最广,约占全县山地的75%,多分布在丘陵,垂直分布在海拔500 m以下;海拔500 m以上土壤为黄红壤、黄壤、山地黄壤、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全县成土母岩多为花岗岩、泥质岩、石灰岩、红砂岩、页岩、板岩等。

1.2 万载县水系分布与森林植被

万载县内河流以锦江为干流,在境内全长77.5km,流域面积1 480 km,由众多支流汇集而成,其中:黄茅水全长26.6 km,流域面积74.0 km;白水河全长19.0 km,流域面积104.0 km;山口水全长24.5 km,流域面积90.1 km2;龙溪全长24.4 km,流域面积71.5km2;牟溪全长26.6 km,流域面积175.7 km2;龙河全长12.0 km,流域面积102.0 km2;锦溪全长18.5 km,流域面积177.9 km2;泰溪全长34.7 km,流域面积395.6 km2。还有湘江水乡的改江河全长12.5 km,流域面积48.4km2,锦江多年平均流量为47 km3/s。

全县现有小(Ⅱ)型以上水库104座,其中中型4座,小(Ⅰ)型20座,小(Ⅱ)型80座;蓄水量为1~10万m3的山塘1 850座。它们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养殖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综合效益,为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万载县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植被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主要木本植物约59科、800余种。森林植被基本类型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针阔混交林和矮林。阔叶树种主要有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红枣(Ziziphus jujuba)、木荷(Schima superba)、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桤木(Alnus cremastogyne)、杨树(Populus spp.)以及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红栲(Castanopsis carlesii)等壳斗科树种;针叶树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等为主;主要经济树种有油茶(Camellia oleifera)、油桐(Vernicia fordii)、柑桔(Citrus reticulata cv.Zaohong)、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杨梅(Myrica rubra)、胡柚(Citrus maxima cv.Huyu)、葡萄(Vitis vinifera)等;主要药用植物有杜仲(Eucommia ulmoides)、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黄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柴胡(Bupleurum spp.)、山苍子(Litsea cubeba)、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var.chinensis)、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等。全县森林覆盖率64.15%。

1.3 万载县湿地类型、面积和分布情况

万载县三级流域为赣江峡江以下,作为零星湿地区,万载县有河流湿地类、湖泊湿地类和人工湿地类3种湿地类型,其中河流湿地指永久性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指永久性淡水湖,人工湿地指库塘和水产养殖场湿地及稻田或冬水田,其中稻田或冬水田本次调查不包括在内。

1.3.1 河流湿地。

根据湿地斑块区划原则,全县河流湿地划分77块斑块,湿地资源面积2 320.92 hm2。万载县河流湿地全部为永久性河流湿地型,以县干流———锦江流域及其各支流为主,有斑块75块,分布在全县各乡镇(街道办),另外2个斑块属湘江衡阳以下流域,分布在万载县的黄茅镇境内。

1.3.2 湖泊湿地。

万载县湖泊湿地为永久性淡水湖,根据湿地斑块区划原则,符合本次湿地资源调查要求的湖泊在该县只有一个斑块,面积9.28 hm2,分布在罗城镇境内。

1.3.3 人工湿地。

万载县人工湿地主要有库塘湿地型、运河、输水河湿地型、水产养殖场型,其中库塘湿地型斑块27块,面积739.56 hm2,运河、输水河湿地型斑块3块,面积27.07 hm2,水产养殖场型斑块1块,面积24.21 hm2,分布在全县各乡镇(街道办)。

1.3.4 湿地特点。

万载县位于长江流域二级支流———锦江上游,境内主要流域为锦江,锦江流域有10大支流及其更下级支流,自然湿地类型不多、面积不大、但区位重要。(1)湿地类型不多。全县现有湖泊湿地只有罗城湖溪桐树湾水库、河流湿地主要是锦江流域及其支流和湘江流域浏阳河流域的支流、没有沼泽湿地,人工湿地有库塘、输水河、水产养殖场等湿地类型,面积达8hm2以上的共有109处,其中湖泊湿地1处、河流湿地80处、库塘湿地27处、水产养殖场1处;(2)湿地面积不大。各类湿地面积3 120.04 hm2(不包括水稻田),占国土面积的1.82%;(3)生态区位重要。锦江河作为长江二级支流和赣江的一级支流,是长江和赣江的输水河。因此作为锦江上游的万载县,其湿地生态区位比较重要。(4)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丰富的湿地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目前万载县野生鸟类约有19科40多种,野生植物800余种。

1.3.5 湿地分布规律。

万载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致使西北和东北部分布以河流湿地为主,面积有2 320.92 hm2。中部和东南、西南部主要分布库塘和人工湿地,面积有748.84 hm2。其中贯穿万载全境的锦江长达77.5 km,而且锦江在县内又有10大支流。

1.4 万载县湿地植物和植被

万载湿地植物区系包括高等植物40余种,隶属31科。湿地植物区系的科级有禾本科、杉科、眼子菜科、樟科、松科、胡桃科、苋科、杨柳科、桑科、菊科、马鞭草科、大戟科、榉木科、金缕梅科、桦木科、茶科、豆科、千屈菜科、蹄盖蕨科、天南星科、天木科、黑三棱科、范科、木贼科、伞科、满江红科、浮萍科、双星浮萍科、蓼科、鼠李科、玄参科等31个科。湿地植物区系的种级有樟(Cinnamomum camphora)、杨树(Populus spp.)、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柳树(Salix spp.)、桑(Morus alba)、黄荆(Fructus negundo)、湿地松、乌桕(Sapium sebiferum)、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马尾松、杉木、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芭茅(Miscanthus floridulus)、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盐肤木(Rhus chinensis)、桤木、油茶、葛藤(Pueraria lobota)、槭(Acer)、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苍耳(Xanthium sibiricum)、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木荷、水柳(Homonoia riparia)、解放草(Eupatorium adenophorum)、山芋(Ipomoea batatas)、黑三棱(Rhizoma scirpi)、革命草(Alternanthera hiloxeroides)、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菖蒲(Acorus calamus)、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la)、芦苇(Phragmites japonica)、油草(Leptochloa chinensis)、马唐(Herba leptochloae)、野芋(Folium colocasiae)、兰草(Cymbidium goeringii)、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水瓮菜(Nasturtium officinale)、角果藻(Zannichellia palustris)、水芹(Oenanthe javanic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野苎麻(Boehmeria siamensis)、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 var.imbricate)等。全县湿地群系有:灯蕊草群系、枫杨群系、拂子茅群系、节节草群系、空心莲子草群系、马尾松群系、毛竹群系、杉木群系、湿地松群系、杨树群系、渔草群系、樟树群系、菹草群系、菖蒲群系、山芋群系、类芦群系、黑三棱群系、满江红群系、苔藓群系等。

1.5 万载县湿地植被的保护和利用情况

1.5.1 湿地植被保护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全县湿地植被的保护还存在不少问题。(1)政府重视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受利益驱使,对湿地的蚕食和破坏性开发现象还时有发生,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2)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资金投入严重匮乏。由于地方财力有限,用于湿地植被保护和恢复方面的财政投入不大;(3)水体环境治理任重道远。湿地污染源整治、有害生物的治理等都是耗时、耗力的艰巨工程。

1.5.2 湿地植被保护和利用现状。

湿地植被作为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的主导因子,其重要地位正逐渐被人们认可。近年来,万载采取了一些湿地植被保护措施。(1)以三十把水库湿地为中心建立三十把自然保护区,对该水库及周边生态环境进行重点保护;(2)减排控污,加强源头化工企业污水整治,减轻有害物质对湿地植被的影响;(3)加强水体清理,加大对有害生物、白色垃圾及生活垃圾等清理力度,有效改善了湿地植被生存环境。但全县湿地植被利用程度很低,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1.5.3 湿地资源及利用现状。

万载县水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和库塘的淡水资源。全县有河流斑块80块、湖泊斑块1块、库塘斑块27块、水产养殖场1个,水域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82%,基本保证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生物资源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它们赋予湿地无穷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生产潜力。此次调查发现万载有湿地高等植物40多种,一些湿地植物长期以来被人类利用,如藕、荸荠等为公众所喜食的水生蔬菜;常用作观赏植物的有千屈菜、菖蒲、眼子菜、菹草等。丰富的生物资源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湿地产品,是社会物质消费的重要来源地。万载县有较好的景观资源,三十把水库和九龙河作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森林公园,其水资源已被开发为水上游乐场和水上漂流的旅游项目,201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2.26万人次。丰富的湿地资源使万载县风光旖旎,景色宜人。既有“老檵盘恒”、“竹山古洞”、“古庙晨钟”、“宝塔生辉”、“仙源胜迹”、“康乐灵运”、“大宅幽深”、“凤翔九天”这万载“新八景”,又有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全长3 985 m的“江西十大特色美景”———竹山洞,还有目前全国唯一的长达4 000多m的特大山体卧佛,更有三十把省级自然风景保护区、九龙省级森林公园和有机农业示范园等众多景区(点)。丰富的湿地资源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使万载县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也给万载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粮食、肉类、药材、能源及工业原料。

1.6 湿地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生态价值认识不足,加上保护管理能力薄弱,万载县湿地资源整体呈面积逐步减少、生态质量逐步降低、生态功能逐步退化的不良趋势;水质污染严重,沿河乡村排放污染物逐年增多,导致了水系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未经处理的大量生活污水及部分工业用水就近入河;农田化肥、农药大量流失进入河流与湿地。保护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部门对湿地管理的管辖权过于分散,各湿地管理部门间的有效协调不够,导致管辖范围相互交叉、管辖权相互冲突,多头管理与交叉管理现象比较普遍,致使湿地资源与功能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围垦使部分天然湿地面积消失;湿地水环境污染日益加重;黄茅、株潭、潭埠、岭东、高城等乡镇河流与水塘的淤积化速度加快;仙源、赤兴、高村等乡镇的资源过度利用,使湿地生物资源总量及种类日益减少;生物入侵威胁本土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2 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思考

2.1 强化“四个转变”,加大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力度

要保护好湿地资源,地方政府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理念,把保护优先、生态恢复与合理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湿地管护能力建设,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使湿地成为“春走芳草地,夏绕碧荷池,秋赏芦花黄,冬观万鸟飞”的生态示范区。

2.1.1 实现利用方式由直接利用向保护优先与可持续利用相结合转变。

从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长远利益出发,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湖泊湿地资源的行为,一律禁止随意占用或改变湿地用途的活动。对涉及向湖泊湿地排污或影响水体环境质量的活动,以及建设项目占用天然湿地的,行政审批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批。

2.1.2 实现投入方式由地方政府单一投入向国家、省、市、县与社会资金多渠道投入转变。

资金不足是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湿地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建设、湿地监测与研究、人员培训、巡护执法装备与后勤保障等方面都需要专门的资金支持。要加大对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对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区建设等项目的资助,逐步建立国家、地方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湿地保护投入机制。国家和省级财政应建立湿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对重点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区实行专项补助和以奖代补等措施,地方财政落实配套资金加强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的机构与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2.1.3 实现管理机构由单一部门向多部门组成的综合管理委员会转变。

湿地保护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应充分调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坚持和逐步完善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成立由多个部门组成的湿地保护综合管理委员会,协调相关工作,做到人、财、物与职权到位。市、县(区)林业、环保等部门启动建立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湿地保护信息管理体系和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开展湿地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建设。

2.1.4 实现保护职责由管理机构单一负责向社区共管模式转变。

湿地保护是一项社会工程,仅靠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努力,往往力不从心。要积极探讨与实行社区共管的管理模式,与保护区周边县区、乡镇、场圃、村组联合起来,整合保护工作的人力、物力资源,使湿地保护成为周边地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深入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形式,不断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把湿地保护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为培育生态旅游景观资源,发展绿色经济,不断提高周边居民的生活水平创造条件。

2.2 强化保护措施,把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到议事日程

加强对现有保存湿地资源,特别是自然湿地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加强对现有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彻底扭转目前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不利趋势,这也是合理利用湿地的最大资本。县政府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加强湿地资源开发重点建设项目的审核力度,建设项目要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建档,否则不得予以开工建设。严禁向水体倾倒垃圾和建筑、工业废料,进一步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特别是主体水系污染治理,继续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在新村建设点上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力度,鼓励畜禽粪便资源化,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土地承包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湿地。建设项目确需占用生态用地的,应严格依法报批和补偿,并实行“占一补一”的制度,确保恢复面积不少于占用面积。制定科学湿地土地资源利用政策,因地制宜施行退田还湿或科学围垦。加强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建设线路和施工场址要科学选址,尽量减少占用林地、草地和耕地,防止水土流失。控制养殖规模,维护水环境质量。特别要严格禁止在库塘中采用猪粪等污染水质的方式养鱼。

抓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采矿。严禁在仙源、赤兴、高村、三兴等乡镇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区域采石、采砂、取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严格规划管理,开发应选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期、区域和方式,把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矿产资源开发必须防止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强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与要求,确保旅游设施建设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科学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使竹山洞、三十把水库、九龙漂流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引导村民做好区域污水、生活垃圾的及时处理。合理利用湿地景观资源,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在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或保护小区、湿地公园等方式,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展示湿地自然景观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湿地文化,发挥湿地公园湿地休闲、湿地科普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湿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强化宣传教育与责任制的落实,将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落到实处

近几年来,万载县十分重视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做到加强城市公园、绿化带、片林、草坪的建设与保护,但在大力推广庭院、墙面、屋顶的绿化和美化等方面存在某些欠缺,必须将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推向深处与广度。各乡镇应禁止村民随意填占溪、河、渠、塘,积极推进环保模范乡村和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把该县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对于严格履行职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失职、渎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制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计划时,应依据生态功能区划,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影响问题。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不利影响的项目,必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与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检查验收。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开展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加强引导和推介。湿地资源只有被科学利用才能产生积极的综合效益。湿地资源涉及林业、农业、渔业、能源、矿产、水利、土地等多个行业,湿地资源合理利用必须充分发挥其各个组成资源类别的效益。该县环保、林业、农业等相关部门要强化协调,共同制定适合本县实际的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健全、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监管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开展环境国情、国策教育,分级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县城各公园要增加宣传设施,向公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表扬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完善信访、举报和听证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民间团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从而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做到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

摘要:万载县湿地类型丰富多样,生态系统完整,但湿地植被保护存在着政府重视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使湿地资源保护任重道远。为此,必须在保护措施中,把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列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强化宣传教育与责任制的落实,做好“四个转变”,加大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力度。

关键词:湿地资源,调查分析,思考

参考文献

[1]袁和庚.万载县志(1986-2005)[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2]万载县史志编纂委员会.万载年鉴(2009-2010)[R].江西万载,2011.

[3]环保总局.全国生态资源保护纲要[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07-12-24.

湿地调查 篇10

贤友河自北向南贯穿整个穴坊镇,流域面积约150平方千米。镇内常住人口达6万人,食品工业发达,沿河建有冷藏厂、食品加工厂、粉丝加工厂共20余家,日排水高峰时总计可达500吨。污水中有机物含量高,经细菌分解后颜色灰暗,产生恶臭气味,鱼虾绝迹,使得贤友河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死河”。为治理“病入膏肓”的贤友河,镇政府曾想方设法、绞尽脑汁,采用了各种措施,如禁止各加工厂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中。但由于各企业受利益驱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水体污染问题。日积月累,引起了穴坊镇局部环境恶化,生态失衡。

调查过程

贤友村地处沿海,在贤友河入海口处的村南部有大片盐碱地。我和校科技环保小组的同学在调查贤友河污染状况时发现,芦苇湿地对污水有很好的净化作用,于是,我们便构思了“废水压碱地,碱地净废水”的“以荒治污”新思路,并设计了具体方案:

在贤友河入海口处的涝洼盐碱地大片种植芦苇,通过管道将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排入该芦苇湿地,利用芦苇湿地对污水进行净化。当水质得到一定改善后,再将其储蓄,循环利用。

排入芦苇湿地的污水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列途径进行净化:

1.物理作用:污水在芦苇湿地中缓慢流动,经过水草与土壤的过滤、阻滞、沉淀以及植物根部吸附,可以除去污水中的不溶性固体、胶体悬浮物。

2.生物作用:通过芦苇根部对水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的吸收,以及细菌的分解,污水中的大量有机物质和矿物质便可去除,例如淀粉、生活油脂、氮、磷等。这样可使水富营养化减弱,水生动物增多,加快营养物质的循环,从而逐渐修复生态平衡。

3.化学作用:一些有害物质通过缓慢氧化还原反应、利用,进一步减少或除去,例如农药、不溶性有机物等。

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排入芦苇湿地的污水经过吸附、吸收,变得可重新回收利用。这样不仅可以消除水污染隐患,还可以改善和恢复生态平衡。污水经过自然净化、处理后,被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工业、生活用水的困扰。

镇政府通过考察,在湿地上种植芦苇近800亩,并在附近建起鱼塘300亩,利用已净化过的水养鱼、 灌溉,形成了 “投资治污搞创收,创收效益再治污” 的良性循环。经过一番努力后,昔日的臭水河盐碱地,如今已变成聚宝盆,给穴坊镇人们带来了梦幻般效益。

社会效益

经治理后的贤友河,可以说,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佳统一。

1.经济效益:经湿地处理后,水质达到养殖标准,每年可节约治污费用50万元,彻底解决了海水倒灌问题,阻止了土地盐碱化,同时芦苇、养殖也获取了丰富的收益。

湿地调查 篇11

1调查方法

1.1植物种类调查

根据上涉湖湿地的地形特点,设置4~6条主要调查线路,采用路线踏查方式沿路记录所有植物,同时采集植物标本及拍摄植物照片。植物鉴定参考《湖北植物志》、《中国植物志》和《中国高等植物》等资料进行植物鉴定和分类。

1.2植物群落调查

在不同的湿地植被类型中各设置10块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因群落均为草本植物,因此样地全部设置为1 m×1 m的调查样方。调查内容有:记录样方内所有维管束植物种类、株数和盖度。同时详细记录各样地的海拔、经纬度、坡度、坡向等环境因子。

2结果与分析

2.1湿地植物资源种类及组成

江夏上涉湖湿地经实地调查发现有湿地植物56种,分属24科,50属;其中木本植物5科7种;草本植物21科49种,包括蕨类植物2科2种。湿地植物以禾本科植物种类最多,共10种,其次菊科7种,莎草科5种。湖中生长有国家II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粗梗水蕨Ceratopteris pteridoides和莲Nelumbo nucifera。湿地优势植物主要有菱Trapa bispinosa、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水虱草Fimbristylis miliacea、两歧飘拂F.dichotoma、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等。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粗梗水蕨数量也较多;在湖岸边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等数量众多。牛毛毡Heleocharis yokoscensis数量极多,但所占面积较小。湖边静水处或小池塘中多种植有莲和芡实Euryale ferox。在湖边浅水处还发现有少量水车前Ottelia alismoides分布。

2.2湿地植被类型

参考《湖北省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中有关湿地植被分类系统原则,上涉湖湿地植被可划分为2个湿地植被型组,4个湿地植被型,6个群系:

草丛湿地植被型组

Ⅰ莎草型湿地植被型

1.两歧飘拂草群系Form. Fimbristylis dichotoma

2.水虱草群系Form. Fimbristylis miliacea

Ⅱ杂类草湿地植被型

3.酸模叶蓼群系Form. Polygonum lapathifolium

4.空心莲子草群系Form.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浅水植物湿地植被型组

Ⅲ浮叶植物型

5.菱群系Form. Trapa bispinosa

Ⅳ沉水植物型

6.苦草群系Form. Vallisneria natans

2.3植物群系分布及特点

(1)两歧飘拂草群落:该群落类型分布于湖边间歇性积水湿润处,平均高度20 cm,平均盖度40%,常见伴生植物有鸡眼草、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母草Lindernia crustacea等。

(2)水虱草群落:该群落类型分布于湖边间歇性积水湿润处,常与两歧飘拂草混生形成共优势群落,平均高度20 cm,平均盖度70%。鸡眼草、狗牙根、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 kleiniana等较多见。

(3)酸模叶蓼群落:该群落类型主要生长于湖中浅水处,面积较大,分布范围较广,平均高度70 cm,平均盖度70%,菰Zizania latifolia、菱、粗梗水蕨等伴生其中。

(4)空心莲子草群落:该群落类型主要生长于湖中浅水处,面积较小,平均高度40 cm,平均盖度75%,容易形成纯群落,主要伴生植物有菱和双穗雀稗Paspalum paspaloides。

(5)菱群落:该群落类型主要生长于湖中静水处,密集生长,数量极多,分布范围最广。平均盖度达90%,主要伴生植物为酸模叶蓼。

(6)苦草群落:该群落类型主要生长于湖中浅水处,沿湖岸边成狭窄带状分布。平均盖度70%以上,常见伴生植物有空心莲子草、双穗雀稗、牛毛毡,以及少量的水车前。

湖北林业科技第45卷第5期周英豪:江夏上涉湖湿地植物多样性调查及保护3湿地利用情况和保护建议

3.1湿地保护利用管理情况

江夏上涉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供给服务(提供淡水资源、提供动植物产品),调节服务(净化水体、调节气候),文化服务(休闲和生态旅游、审美价值),支持服务(水循环、提供栖息地)和调蓄功能等。与湿地相关产业有养殖业、种植业。湿地主要作为水产养殖基地以及为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提供水源。湿地自然植被保护较好,生长有国家II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粗梗水蕨和莲等,对水质要求较高的苦草、水车前等植物也有分布。但湿地内保护设施较简单,仍存在围垦、过度渔业养殖和捕捞、外来物种入侵等威胁;同时周边少数村民非法毒杀候鸟,干扰和威胁着湿地的野生动物资源。

3.2湿地保护建议

针对上涉湖湿地目前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湿地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工作。湿地保护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全面监督管理的难度巨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全民行动起来一起保护湿地。

(2)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成立专门湿地保护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只有机构完善,人员和经费有保障,保护工作才能有序开展。

(3)依法打击乱捕滥猎等行为,严格控制污水排放。乱捕滥猎使动物资源数量急剧减少;污水排放使水库水质遭受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通过执法行动查处非法捕猎活动、控制污水的任意排放,才能有效保护湿地环境和湿地资源。

湿地调查 篇12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位于CBD外环和南北运河交汇处, 占地约4万m2, 由1个温室、1个控制室、16个碎石床和16个生物塘组成。郑东新区湿地公园是郑东新区首次大规模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建设的生态保护主题公园和生物环境教育基地, 该系统主要是负责处理郑东新区CBD如意湖水, 如意湖内有水流经湿地公园后, 水质就可得到净化, 是郑东新区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日处理水量约为10000m3, 最大日处理可以达到20000m3。经该系统处理后能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 使中心湖水表体保持在国家三类水质标准[1]。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体现了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净化水质技术主要利用植物的化学作用、微生物的生物降解及填料的物理作用, 吸收或者分解污水里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 使污水得到深度净化, 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郑东新区湿地公园是集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性公园, 符合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2 植物景观与园林植物的概念和分类

植物景观主要指由园林植物个体、植物群落所表现的形象, 通过人们的感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园林植物指的是栽种在公园、路旁、林间、地面、盆中、水滨等地带美化景色以供人们观赏的植物。园林植物一般可分为木本植物 (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等) 和草本植物 (草花植物和草皮植物) 2大类, 同时也包括水生类、蕨类、仙人掌类等。

3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的园林植物应用现状

3.1 植物的应用种类

在城市湿地公园范围内, 一般以湿地景观为主, 水域、陆域、水陆交界地为辅。郑东新区湿地公园植物景观为成斑块状人工配置的湿地植物景观, 其构建模式是以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相结合的植物景观。经过实地调查,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目前植物总量约为150余种, 其中主要植物有35种, 如下表:

3.2 公园植物构成特点

(1) 湿地公园共生长着多种草本植物, 以禾本科、香蒲科植物为主, 其余多为杂草。经调查, 该区域共记录湿地植物数量为11种, 分属于7个科, 挺水植物5科8种, 优势科为禾本科 (4种) 。从物种的分布生境特点看这些种类以湿生种类为主,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且较高的成活率。浮水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分别有1科1属1种, 种类较为单一 (见表1) 。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在植物配置方面除了湿生植物外, 在中心游园水池的沿岸选用了一些耐水湿植物, 如柳树 (Salix babylonica) 、水杉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三角槭 (Acer buergerianum) 等乔木, 并配以低矮的灌木如海桐 (Pittosporaceae) 、木槿 (Hibiscus syriacus Linn) 、结香 (Daphneodora Thunb) 等, 形成了一定的立体空间。

(2) 在植物造景上, 着力打造季相美。春夏以湿地植物为主, 如芦苇、荷花、睡莲、空心莲子草等植物, 其花朵与水交相辉映别具一格;秋季水杉叶变金黄, 三角枫叶子转为暗红色, 金鱼藻等沉水植物在水中若隐若现;冬季, 禾草呈现出红褐色景观。

(3) 在植物配置上, 形成了“乔木+湿地植物”的水路结合配置方式。整个湿地公园可分为:人工湿地植物观赏区、休闲乔灌木植被区。在水生植物观赏区, 主要采用观赏效果好的芦苇、水葱、芦竹、水烛等挺水植物和睡莲、荷花等净化功能强的植物一起搭配, 周围配置水杉和柳树等耐水湿植物。休闲乔灌木植被区以柳树、紫叶李等乔木作为背景, 以海桐、木槿、夹竹桃等可观花的灌木植物为过渡, 配以成片的开花地被植物, 营造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道路两旁的植物配置是以自然式为主, 规则式为辅。

4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植物的配置分析

完美的植物景观配置必须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既要考虑植物的季相和色彩、对比和统一、韵律和节奏, 又必须考虑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观赏特性, 以及意境表现的等艺术问题[2]。

4.1 湿地公园中园林植物的功能分析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中园林植物是以改善环境的功能为主, 美化环境的功能为辅。其主要是利用大面积的水生植物净化河水, 如荷花、莲花、芦苇、香蒲等, 改善附近环境。在美化功能方面, 在配置时选取了各种开花类和色叶类的园林植物, 利用植物本身的美, 给游人带来精神上的美。

4.2 湿地公园植物种间关系的处理

在植物景观中, 一般都是多种植物生长于同一环境之中, 种间竞争是普遍存在的。湿地公园中的植物配置模仿自然界的群落结构, 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多层次, 复合结构的稳定人工植物群落, 从而取得长期的效果。

4.3 使用植物的多样性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中的陆生植物多达100种以上, 可谓是丰富多彩, 引人入胜。但是水生植物较少, 目前只有荷花、睡莲、香蒲和芦苇等, 由于管理上的疏忽, 导致一些水生植物消失, 降低了湿地公园对河水的净化作用, 可引进一些其它的水生植物, 如田字萍、萍蓬草等, 加强其净化功能。

5 总结与建议

植物是湿地公园保持生态性和观赏性的根本,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中大量植物由于管理上的疏忽和游人的不自觉, 导致了很大的损失, 大部分生物池塘中的水生植物大量死亡, 只剩下如今的小丛植物甚至什么都没有。碎石床中的芦苇也因此生长状况不良, 也有小面积的死亡。公园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已遭受到了破坏, 恢复原有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是不可或缺的。在植物配置方面公园中的季相变化明显, 但冬季景观过于简单。水生植物是湿地公园中的关键, 可再引进一些当地的水生植物来加强湿地公园净化湖水的作用。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极大丰富了城市公园类型, 而且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未来在广大景观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下, 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技术必将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从而营造出更加优美而生态的植物景观。

摘要: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不仅担负着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 而且还起到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 给市民提供一个较为舒适休闲的活动空间。为了解园林植物在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中的应用, 从植物种类、植物搭配和功能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并分析了园林植物在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应用现状, 在此基础上总结其中问题, 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关键词:湿地公园,园林植物,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 水循环处理与园林景观的融合——以郑州市郑东新区人工湿地公园为例[J].中国公园协会2009年论文集, 2009

[2]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技术探讨[J].华中建筑, 2013 (13)

上一篇:应急体系下一篇:平顶山产业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