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农业

2024-12-26

湿地农业(精选8篇)

湿地农业 篇1

近年来, 湿地农业一直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嘉兴市秀洲区针对北部区域1.07万hm2农田地势低洼、种粮不高产的状况, 积极创新农作制度, 结合当地条件, 开发湿地农业, 发展水生蔬菜、鱼类养殖及水生蔬菜套养鱼类的种养结合模式, 破解北部农业发展瓶颈, 基本走出了因农田常年积水从事种植业效益不高的困境, 化“水患”为“水利”, 产业发展加速, 效益增长明显。

1 秀洲区湿地农业发展现状

秀洲区水生蔬菜种植面积1 793.88 hm2, 总产量达36 299.6 t, 总产值达10 831.28万元。主要有莲藕、茭白、慈姑、荸荠、菱等水生蔬菜品种, 甲鱼、泥鳅、黑鱼、彩鲤等鱼类品种。

1.1 水生蔬菜产业特点

1.1.1 区域布局逐步优化, 专业化、规模化明显。

1 333.33 hm2以上水生蔬菜集中分布合理, 水生蔬菜特色村显现, 经营规模日趋扩大, 目前整村流转面积在466.67 hm2左右, 逐步形成莲藕规模化种植、区域化种植。种植大户明显增加。据统计, 种养结合的十大园区, 每个园区规模都在6.67 hm2以上, 面积超过133.33 hm2。

1.1.2 种养结合模式日趋丰富, 采收机械化得到初步应用。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投入等方式, 种养结合面积达207.87 hm2, 种养模式有“藕—彩鲤 (鳅、黑鱼) ”、“菱—黑鱼 (中华鳖、泥鳅) ”等14种, 特别是南湖菱 (藕) 套养甲鱼 (泥鳅) 4种模式经济效益明显, 受到农户的欢迎。

1.1.3 主栽品种日益突出, 逐步形成1个主栽品种与多个花色品种互补的局面。

以萼莲3号为主的菜藕, 引进9026 (武汉) 、萼莲6号 (武汉) 、萼莲7号 (武汉) 、花奇莲藕 (山东) 、太空籽莲、观赏花莲等逾100个品种。水生蔬菜品种不断丰富, 生产、观赏齐头并进, 经济生态效益明显。积极建设6.67 hm2以上水生蔬菜休闲观光基地, 引进宜观赏的花莲、宜采摘的籽莲、藕莲和芡实等新品种, 同时建造曲桥长廊、凉亭垂钓等景点。

1.1.4 种子种苗引进加速, 二级育苗有新进展。

鱼类育苗上实现了二级育苗, 大大增加了鱼苗供种量。据统计, 沙河荡生态鳖专业合作社供应甲鱼种苗460万只, 杨溪生态鳖专业合作社可供30万只, 垚泉生态农场供苗14万只, 北部湾自育15万只幼鳖, 嘉兴鱼种场年培育彩鲤、鲫鱼苗35万尾。

1.2 秀洲区湿地农业效益情况

1.2.1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据调查, 常规栽培麦—稻两季, 产值为3.435万元/hm2 (加上政府补贴) , 效益为8 820元/hm2。莲藕产量约22.5 t/hm2, 平均单价为3元/kg, 产值约6.75万元/hm2, 效益4.425万元/hm2;经济效益是麦—稻模式的5倍。菱一般产量为13.8 t/hm2, 4.5元/kg计算, 产值为6.21万元/hm2, 效益约3.75万元/hm2, 经济效益是麦—稻模式的4.25倍。如果是藕—鱼、菱—鱼种养结合模式经济效益将更高。以北部湾藕套养泥鳅为例, 进行测产及经济效益分析。藕—鳅种养结合模式面积为0.31 hm2, 泥鳅放养量1 330 kg, 放养规格200尾/kg, 放养时间为7月20—31日, 最后一次饲喂时间为10月11日, 采收时间为11月20日, 采收规格为136尾/kg, 产量为1 760.30 kg, 其中80尾/kg的商品泥鳅达到18%。泥鳅苗38元/kg, 回捕的泥鳅平均40元/kg, 每100 kg泥鳅消耗饲料7.0 kg/d, 1年平均泥鳅饲料成本为3.32元/kg。藕—鳅种养结合模式成本见表1。莲藕与泥鳅总成本为206 141.25元/hm2。藕—鳅种养结合模式经济效益见表2。莲藕与泥鳅总效益为87 876.75元/hm2。是麦—稻模式的9.96倍。

( (元//hhmm2) )

1.2.2 社会效益显著。

一是促进农村土地的集中流转, 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据调查, 近2年北部3个镇集中流转土地1 233.33 hm2, 用于发展湿地农业, 发包租金11 250~12 750元/hm2, 可实现租金收入约1 387.5万~1 572.5万元。二是促进从一家一户小生产经营模式向规模化生产、企业化运作的现代农业经营格局转变。如王江泾镇栋梁村通过土地流转, 引进投资主体, 平均每个主体规模面积达6.8 hm2, 有利于种植作物的整体规划。

1.2.3 生态效益显著。

一是湿地农业项目的开展, 有效推动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秀洲区依托陶家荡、莲三荡、莲泗荡233.33 hm2河荡, 与莲泗荡风景区连接起来, 建立以种植业、渔业、湿地观赏植物为主的具备休闲、度假、观光、餐饮、垂钓等旅游项目的湿地生态旅游区, 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赏。二是通过发展湿地农业, 极大改善了秀洲区北部的生态环境。王江泾镇的湿地农业特色示范村———洪典和太平为核心相继投入1 020万元建设了迎宾湿地公园, 开展了荷叶绿道、森林水道、林荫车道的“生态三道”建设,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打造一幅人在画中游的优美景象。

2 发展措施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 要想使产业得以可持续发展, 必须按照优布局、建基地、重引导、强素质、拓市场的思路, 在增强动力激励、消除阻力障碍上下功夫。

2.1 加强规划促流转, 优化区域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发展的原则, 确定水生蔬菜发展的区域地块, 形成地域优势与规模效应。根据水生蔬菜发展实际, 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 确保水生蔬菜发展用地。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集中, 实现水生蔬菜连片发展。加强水生蔬菜专业大户培育, 鼓励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经营水平, 树立典型示范, 推动水生蔬菜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2 强化基础抓质量, 创建示范基地

完善生产条件, 重点抓好路渠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实行环境控制, 提高建设质量, 保证水生蔬菜稳产高产、节本增效。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要求, 集中力量狠抓基地, 逐年扩大基地规模。增强辐射作用, 以点带面, 促进水生蔬菜开发上档次、上水平、上规模。做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把设施蔬菜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使休闲观光成为水生蔬菜发展新的亮点, 实现功能的拓展与效益的增值。

2.3 完善政策重引导, 增加资金投入

加大政策扶持, 通过项目的扶持或专项资金的设立, 发挥财政资金的积极作用。创新金融支农,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水生蔬菜产业的支持, 增加信贷资金投入, 设立水生蔬菜贷款品种, 切实解决水生蔬菜农民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引导工商企业投资, 利用工商企业资金大、实力强、市场稳、项目起点高、规模大的特点, 有机结合秀洲区实际, 引入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 推动水生蔬菜产业发展[1,2]。

2.4 培育主体强素质, 提升科技水平

重点培养乡土人才、种植能手, 加强生产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与生产技能。着力打造一支有学识、懂技能、善经营的水生蔬菜带头人队伍, 引领当地科学发展水生蔬菜。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 加强水生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推广,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 调整充实乡镇农技力量, 使乡镇农技人员能承担起项目建设的监督、各项技术培训与推广任务, 努力做到科技工作者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2.5 围绕增收活流通, 促进产销对接

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提升合作社的运行质量, 促进从生产领域合作向品牌、流通、加工领域的发展。形成“合作社 (公司) +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按照布局合理、产销结合、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要求, 加强水生蔬菜产地市场建设, 增强对产区产品的吸收与集散能力。加强购销队伍建设, 建立固定销售渠道,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强化品牌建设,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建立品牌创建激励机制, 加大品牌资源的整合力度, 力争把秀洲区的水生蔬菜品牌创响、规模做大, 增强秀洲区水生蔬菜产业的市场知名度与竞争力。

3 制约因素

一是对北部湿地农业开发的认识依然不够深入。部分干部群众就发展湿地农业对湿地功能的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的预期存在疑虑。部分老百姓对湿地农业的投入产出比信心不足, 投资的成本如何, 回报率如何, 难以有效估算。二是湿地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近年来由于农业发展的倾向性问题, 造成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长期低下, 农业用电和生产管理用房问题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湿地农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市场营销网络不够健全。因缺少专业营销组织, 种植农户大多等待商家上门收购, 销售上存在无序竞争现象, 商贩压价现象突出, 特别是在莲藕大量上市期, 商贩对莲藕品质要求高, 造成商品率低下, 大大降低了种植户的收入。四是季节性劳动力短缺问题突出。由于机械化程度不高, 人工成本不断增加, 特别是挖藕季节, 由于劳动力短缺造成鲜藕不能及时采收上市。

4 发展方向

4.1 进一步加强认识, 为湿地农业发展竖立信心

把秀洲区北部低洼田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 既要保护, 又要开发利用好, 找准结合点, 把这一资源以种养结合的模式有效地利用起来。低洼田因地势原因长期以来只能种植一季水稻, 土地利用率低下, 农民收益低, 而发展湿地种养业充分利用水多的特点, 提高了农田的时间利用率及空间利用率, 大大提高了农田产出率, 增加了农民收入。因此, 要正确认识湿地农业发展中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坚信湿地农业发展的决心不动摇。

4.2 进一步加强科技引领, 为湿地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开展“以种为主”和“以养为主”2类种养生产方式的攻关与研究, 深化10种较成熟的种养结合模式, 形成规范加以推广, 特别是在套养品种、套养规格、套养密度、饲料开发、投喂时间、投喂量、投喂次数、套养技术及成本、巡塘观察、病害防治 (药物清塘、鱼种消毒等) 等方面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性强的规程, 科学指导农户开展湿地种养结合模式。创新稻鱼种养结合模式试验示范, 力争种养结合面积稳中有升, 效益不断提升。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 深化种养结合机理研究, 丰富农作模式, 实现单位面积效益倍增。特别是对挖藕机械进行研究, 探索开发莲藕专用肥, 泥鳅专用饲料, 实现种养结合模式省工、省力、高产、高效。

4.3 进一步拓展湿地农业功能, 为延长湿地农业产业链打下扎实基础

通过整合资源要素, 促进产业集聚, 推进莲藕加工产业园建设, 特别是在开展藕粉加工上下功夫, 并着力在休闲、功能食品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 扩大北部3个镇水生蔬菜品牌效应, 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结合农业节庆活动, 开展乡村旅游。举办好江南网船节、莲藕观赏节等活动, 逐步构建融吃藕、赏藕、玩藕特色于一体的江南水乡休闲旅游, 进一步提升区域和产业知名度[3,4]。

4.4 进一步发挥社会共建作用, 为湿地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加强政府引导, 鼓励企业积极争取项目, 加大项目带动力度。紧紧抓住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有利时机, 结合国家、省、市农业项目建设重点, 根据北部产业特色, 整合要素, 发挥资源、技术等优势, 积极包装、申报项目, 以项目实施为平台,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增强示范带动效应, 达到扩量增效之目的。积极引导更多更好的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湿地农业、支持湿地农业、服务湿地农业。对一些工业反哺农业的典型要作好宣传, 提升企业家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从而引导更多的企业投入到湿地农业中来, 为秀洲区湿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出资、出智、出力[5]。

摘要:从水生蔬菜产业特点和效益情况2个方面介绍了嘉兴市秀洲区湿地农业发展现状, 提出了发展的对策措施, 并分析了存在的制约因素及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以期为秀洲区湿地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农业,现状,措施,制约因素,发展方向,浙江嘉兴,秀洲区

参考文献

[1]朱建国, 姜文来, 李应中.我国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0 (4) :50-53.

[2]刘亚明.百禄镇有机浅水藕生产规程[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4) :111.

[3]何建国, 严华, 成东雨, 等.有机浅水藕的生产与管理技术[J].农技服务, 2008 (6) :30-31.

[4]王克林.洞庭湖区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与避洪、耐涝高效农业建设[J].热带地理, 1999, 19 (2) :130-136.

[5]李大良.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0.

湿地农业 篇2

沟渠湿地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净化作用研究

摘要:介绍了湿地的`内涵及研究意义,阐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特征及分类,指出了沟渠湿地对氮、磷的净化作用.作 者:贾小强    米晓辉    孙宪斌    Jia Xiao-qiang    Mi Xiao-hui    Sun Xian-bin  作者单位:贾小强,米晓辉,Jia Xiao-qiang,Mi Xiao-hui(河北工程大学,河北,邯郸,056038)

孙宪斌,Sun Xian-bin(河北省桃林口水库管理局,河北,秦皇岛,066400)

期 刊: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Journal:SCI-TECH INNOVATION & PRODUCTIVITY 年,卷(期):2010, “”(6) 分类号:X52 关键词:沟渠湿地    面污染    净化机理   

湿地农业 篇3

2001年6月阳新县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县级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2004年3月升格为市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8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2004年8月经黄石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黄石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来, 在阳新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阳新县林业局的指导和帮助下, 先后开展了科学考察、总体规划、宣传教育、资源管理、项目建设、专项整治等一系列工作,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组织机构的不断完善, 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建成保护良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为了进一步完善保护湖北网湖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湖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2010—2011年, 国家、省、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对该区进行了全面考察、调研、规划, 并于2013—2014年对距城区较近的阳新县兴国镇宝塔村 (七里岗、石浮组) 和枫林镇水源村实施了《湖北省网湖湿地建设湿地农业管护区》项目, 效果很好。因此, 该湿地具备了“国际重要湿地”申报条件。

1 生境特点与保护价值评价

据林业部门提供资料, 由于网湖湿地地理位置优越、生境独特、原生条件较好, 使保护区具有独特的生境特点和极高的保护价值。

1.1 生境特点

1.1.1 山水相依的峡状湖区地貌。

保护区南、北两面及东南面为低山丘陵岗地, 围绕中间的湖区形成了岬湾形湖岸。近3面的低山岗地为湿地构筑了一道厚实的天然屏障。

1.1.2 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全区内有湿地维管束植物591种, 浮游植物47种, 自然植被分为4级9个植被型29个群系。动物资源中, 有浮游动物34种, 底栖动物30种;脊椎动物299种, 其中鱼类74种, 两栖类14种, 爬行类19种, 鸟类167种, 兽类25种。

1.1.3 个性资源十分鲜明。

除了拥有长江以南中小型湖泊最为密集的越冬候鸟种群和全国六大生活类型鸟类外, 还拥有中华绢丝丽蚌、苦草、香樟等优势种质资源。

1.1.4 生境多样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网湖湿地属于生态系统复杂又相对统一的湖泊—沼泽—森林相连续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具有水域、浅水滩涂、草甸、鱼塘、农耕地、针叶林、竹林、樟树林等不同生境, 是各种鸟类理想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1.1.5 地理区位十分重要。

俯瞰长江, 网湖湿地像是系在腰带中间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是高低海拔 (东西) 物种的过渡地带。作为澳大利亚—中国—日本—北极鸟类迁徙路线的一个重要驿站, 又是南北候鸟重要的补给站和休养所。

1.2 保护价值

1.2.1 属于国内湿地珍稀水禽越冬种群较多的湿地之一。

每年有近3万只越冬水鸟, 是被专家赞誉的“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 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1.2.2 拥有许多珍稀濒危动植物。

全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5种, 兽类2种, 鸟类30种, 省级重点保护动物62种。仅鸟类国家一级保护的就有白鹤、东方白鹳、黑鹳3种, 二级保护的有白琵鹭、小天鹅、水白额雁等27种。东方白鹳、黑鹳、豆雁、小天鹅、白琵鹭、白额雁、鸿雁等水鸟种群数量达到或超过了全球飞迁线路上水鸟数量1%的标准, 这一标准使网湖湿地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也因此在1999年被列入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2007年成为长江湿地网络首批成员。

1.2.3 具有维持当地“三大效益”重要价值。

保护区在生态保护上, 湿地可容纳4.6亿m3水, 是长江、富河重要的分洪区和调蓄区;承载着3.5万hm2面积的雨水, 是全县80%的地表水、生活污水及部分工业废水的再过滤器、降解器, 维持着阳新地区的生态健康;在固碳减排、调节气候、抗灾减灾等方面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经济利用上, 网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养育着周边逾50万人口, 为人们提供着丰沛的水源和每年逾1万t的鱼类及其他水产品。在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渔业、有机农业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在社会服务上, 是珍贵的天然课堂、教育阵地, 是科学研究、陶治情操、享受自然的绝佳场所。

1.2.4 气候、水文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网湖湿地农业管护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雨水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 年辐射总量4 366.8~4 576.2 MJ/m2, 年日照时数1 823~1 978 h, 日照率为41%~44%。年均气温16.2~16.6℃, 无霜期250~267 d, 年降水量1 100~1 300 mm。水热同步与农业生产季节一致的气候条件, 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管护区有2条河流经过, 均为网湖湿地重要水系。其中, 富河穿宝塔村中央而过流入长江。富河发源于湖北省通山县、崇阳县、江西省修水县交界处三界尖通山县一侧, 汇于湖北省富水水库。从富水起至富池口入长江, 全长196 km, 总落差613 m。河宽从堤岸到堤岸, 最宽处约1 000 m, 最窄处为300 m左右, 年均径流量为43.50亿m3。另一河流清江河又名冷水源河, 穿水源村而过。清江河发源于江西省瑞昌市境内, 流经何月朗、外仓下等处, 接纳杨柳井、大沿冲方向来水, 过湖田畈、石田驿后, 过牛湖, 入绒湖, 至龙下水处入富河。

2 湿地生态与农业生态现状

2.1 管理体制多次变更, 网湖水域大量缩减

自解放以来, 网湖湿地经历了网湖区、渔业公社、陶港公社、陶港区、网湖开发区、宝塔湖经济开发区、湖北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体制多次变更, 加之目前湿地缓冲区的多个农林果牧场多头管理、镇区交叉管理, 带来了一系列恶果。随着人口不断增长, 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 “以粮为纲、围湖造田”导致网湖湿地缓冲区部分水域不合理地变成了水田和旱地。湿地实验区的黄颡口镇, 数万亩的菖湖、海口湖 (中湖) 湿地已全部消失。直到1998年阳新县发大水洪灾时, 才出现解放初期的网湖广阔水域, 水灾过后又恢复到现在的“小网湖”。

2.2 湿地生物总量减少, 生态功能逐步退化

目前, 网湖湿地核心区的化肥养鱼时有出现, 污染较为严重。湿地水陆衔接区的渠内钓鱼、电网触鱼、投药毒鱼、圈养珍珠、捕猎野兽野鸭和青蛙蛇类等现象较为严重, 导致生态失衡。鸟类食物和栖息环境得不到保障, 候鸟难以适应[1], 多种名鸟不再出现在网湖湿地。目前的芡、莲、菱、水草、芦苇等水生植物总量和自然分布面积减少了许多[2]。水生生物总量的减少, 使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过程被人们改变后, 部分自然生态特征消失, 湿地生态功能逐步退化[2], 一些珍稀的野生大豆、野生绿豆和黄桑鱼、银鱼等濒危植物、动物进一步减少, 外来物种水葫芦、革命草疯长, 福寿螺危害加重。湿地面积的减少, 生态环境的恶化, 导致生物湿地被破坏, 文峯塔等人文景观被损害。

2.3 灾害濒发地域贫困,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网湖湿地陆地缓冲区、农管区和广大实验区的农业生态现状及其特点:区内气候特殊性———亚热带北缘地区季风区、基建设施脆弱性———农业产量难提高、产业布局不稳性———农业发展不平衡、作物布局随意性———拳头产品难壮大、土壤酸化普遍性———重金属污染成难题、农技推广断层性———农业技术人员入户率低、栽培技术滞后性———种植业多熟模式减退、工农企业排污任意性———居民饮水安全难保障、乱砍滥发多发性———湿地意扬难生存。1994年, 湿地缓冲区的宝塔湖万亩意杨成年林倾刻被砍伐, “林—草—鹅”“林—果—粮”“猪—沼—菜—葡—鱼” (“五一”生态工程) 等优化立体生态模式也随即消失, 时过20余年, 生态灾难至今尚未恢复。总之, 面源污染严重性———生态平衡难调控, 水土流失、河湖港叉淤塞严重等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应引起广泛关注[3,4,5]。

3 湿地生态保护与农业生态建设对策

保护区自成立至今仅10年, 农业管护区也进行了试点, 发展过程中出现些问题在所难免。经过大量工作的落实, 成效显著, 保护区、管护区初具雏型。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 水质变清, 鸟类增多, 淡水鱼味道鲜美, 生态旅游逐步推进, 达到群众满意的效果。

3.1 湿地保护完善措施

3.1.1 进一步加强培训宣传力度, 提高湿地管理服务水平。

为了完善湿地生态保护, 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各乡镇企业、广大农村居民及农村青少年的宣传教育[6], 以提高广大干群的湿地保护科普知识、义务意识[7]和管理人员的科技管理与服务水平。

3.1.2 进一步提高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确保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湿地被广泛认为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 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被称为“地球之肾”[2]。恢复湿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不可推卸的责任, 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管护区项目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 是保护湖北网湖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迫切需要, 是“保护网湖湿地, 共建美丽阳新”的需要。

3.1.3 进一步完善保护区领导管理体制, 克服主体单位不明朗现象。

保护区属省、市、县三级领导, 虽有领导成员和林业部门管护办公室, 但县级主体管理单位不明朗, 应专设有权威的县级行政管理单位来完善领导管理体制, 以克服当前的混乱管理、交叉管理乱象。

3.1.4 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法规体系, 加快实施“以法治湿”到位速度。

目前, 湿地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很多, 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际湿地公约、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2005—2010年) 、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以及有关法律、条例、成果、标准等。为了保护和完善湿地农业生物多样性, 国家必须修订《农业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 制定《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法》[7];同时, 县政府应尽快制定、发布网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政规章, 加快实施“以法治湿”速度和“生态补偿”机制, 尽快解决“网湖湿地生态与农业生态”现状存在的问题。

3.1.5 进一步加强对保护区的资金投入, 解决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要想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 因此今后要从管理、科研、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开发利用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2,7], 以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3.1.6 完善保护区总体规划, 加快“国际重大湿地”建设步伐。

进一步强化网湖湿地管理的重大决策, 通过科学研究、专家论证, 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加强科学监测, 研究并建立湿地生态经济系统, 提高预测能力及其演变规律、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关系[8], 规范观鸟旅游、渔俗风情、科普旅游、学生暑期旅游[2], 修复植被应急机制[1], 制定短、中、长期总体发展规划, 加快“国际重大湿地”建设步伐。

3.2 农业生态建设对策

3.2.1 坚持生态优先, 综合整治环境。

根据阳新县境内山丘河湖交错的地域环境, 面对本地资源紧束、生态退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的复杂局面, 必须制订“坚持生态优先, 综合整治环境”的对策与措施;必须走“持续发展、绿色发展”道路;必须在“生态立县, 产业强县”中统筹规划, 做好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工作, 创新农林保护建设机制和省级生态农业县、林业示范县建设, 奋力开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新局面;加大“三农”投入,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开展耕地修复、改土改肥和土壤酸化、重金属污染防治试点, 支持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5];加强源头控制, 防止城市污染向湿地转移[6];利用生物修复技术, 恢复水体自净功能 (如生态养殖、人工浮岛等) [9];加强本地珍贵野生动植物资源 (阳新银鱼、野生大豆等) 保护和外来生物 (水葫芦、水花生、豚草、福寿螺等) 防治[10]。

3.2.2 建设美丽乡村, 改善人居环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应学习、推广湖北省农业环保站创导的“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创建活动”, 即开展“三建” (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建设) 、“四推” (推广生态农业、清洁能源、污染防治废物利用) 、“五培” (培育科技之星、沼气之星、环保之星、致富之星、文明之星) 试点活动[11], 逐步改善人居环境。突出创新驱动, 完善农村清洁工程建设[12], 建美丽乡村, 共享美丽生活, 奏响“三农”新乐章, 促进“生态和谐”, 开创“美丽网湖湿地”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周治涛.武汉大学胡鸿兴团队数十年监测发现, 冬候鸟“乱了阵脚”[N].楚天都市报, 2012-04-09 (9) .

[2]刘乐, 葛卫清, 偶春.颍州古西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12, 51 (18) :3995-3998.

[3]方达福, 方向亮, 方永阳, 等.鄂东南贫困山区阳新县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 2012, 51 (3) :629-632.

[4]方达福.当前土壤洁沃面临的两大突出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24 (11) :25-26.

[5]方达福.山丘湖区种植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鄂东南贫困山区阳新县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4) :312-313, 323.

[6]苏立华.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建议[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6, 23 (6) :25-27.

[7]李华锋.浅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0, 27 (2) :11-13.

[8]吕士成, 孙明, 邓锦东, 等.盐城沿海滩涂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 24 (1) :11-13.

[9]叶旭红, 申秀英, 许晓路, 等.杭州西溪湿地水体环境质量分析评价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0, 27 (3) :86-89.

[10]樊丹, 王莉娜.面对外来入侵生物—我们在行动[N].科技信息快报:湖北农业, 2014-05-27 (8) .

[11]甘小泽, 朱荣胜.建设美丽乡村, 改善人居环境[N].科技信息快报:湖北农业, 2014-05-06 (8) .

湿地农业 篇4

1 研究区概况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 包括黑龙江、松花江与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以及倭肯河与兴凯湖平原。东起乌苏里江, 西接汤旺河及牡丹江, 南至大兴凯湖及绥芬河, 北界黑龙江。地理坐标为东经129°30′~135°00′, 北纬43°50′~48°30′, 全区总面积10.88万km2, 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23.9%。本次研究的“两江一湖”地区位于三江平原, 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干流沿岸地区, 总土地面积548.02万hm2, 耕地面积161.21万hm2, 其中水田面积55.19万hm2。全区地势低平, 沼泽湿地发育。气候为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光热条件比较优越, 雨热同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人均拥有水资源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土地面积大, 土壤潜在肥力高, 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2 湿地现状

目前, “两江一湖”地区湿地面积69万hm2, 主要分布于已划定的自然保护区中和河流沿岸两侧, 占“两江一湖”地区总土地面积的22.66%, 占三江平原湿地面积的81.8%。其中重点湿地面积95.3万hm2, 占“两江一湖”地区湿地面积的76.74%。

3 农业开发与湿地之间的冲突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中温带低湿沼泽化冲积平原, 也是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分布区。建国初期, 三江平原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总面积为443万hm2, 保持着原始的自然景观。1980年, 耕地面积达到311万hm2, 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面积减少到267.3万hm2;1995年, 耕地已达到340万hm2, 湿地减少至249.1万hm2;2000年, 耕地面积已达524万hm2, 相当于1949年耕地面积的6.67倍, 开发的主要是天然湿地。

4 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分析

“两江一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与三江平原的动态变化基本一致。三江平原不同开发时期生态环境质量分析结果如下:

4.1 1949年到80年代中期

该区域经历了初次大规模开荒, 平均每年开垦6.6万hm2左右, 最高年达60万hm2以上[2]。大面积湿地被开垦成耕地, 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湿地资源指数下降最为明显。

4.2 80年代中期到1997年

由于开荒, 湿地以每年1.33万hm2的速度减少;水利工程建设, 改变了湿地区域内天然水系的分布, 大量地表水被排走, 湿地出现缺水;大面积发展井灌水田, 导致地下水反哺湿地功能下降甚至丧失。湿地环境条件不断恶化、面积发生萎缩、生态系统稳定性及整体环境功能明显减弱。

4.3 1998年至今

1998年, 嫩江流域及松花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特大洪水, 湿地在调蓄洪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生态功能得到了广泛重视。2003年《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开始实施, 对保护湿地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5 农业开发与湿地保护权衡分析

“两江一湖”地区农业的迅速发展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 也付出了巨大环境代价。如何协调区域农业用地和湿地保护是该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国内外学者对耕地和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成果, 在同等面积条件下, 耕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远低于湿地。目前, 虽然“两江一湖”地区耕地的总体生态服务功能一直在上升, 但耕地与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之和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农业开垦与湿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已经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这种态势如不采取措施, 势必更加严重, 二者之间矛盾的权衡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5.1 从生态安全考虑, 湿地对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湿地面积减小、功能退化都将降低区域生态安全水平。

因此湿地面积占区域面积的比例越高, 对区域生态安全越有利。

5.2 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角度分析, 要达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大化, 湿地面积越大越好, 即湿地与耕地的面积比例关系保持在1:

0为最佳, 而这一比例从实际角度来讲完全不能实现。根据国内有关学者对三江平原湿地与耕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初步研究成果, 湿地与耕地的面积比例关系保持在1:1.4为宜, 而目前“两江一湖”地区湿地与耕地的面积比例在1:2.3左右, 远低于1:1.4。

5.3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安全, “两江一湖”地区耕地必须保持一定面积。

通过旱改水和中低产田改造, 增加水田面积和提高耕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在满足国家粮食供给的同时, 又可以进行退耕还湿。

6 结论与建议

“两江一湖”地区农业开发用地与湿地保护之间尚存在一定的矛盾, 二者的矛盾严重制约了该区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 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生态安全和整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大化。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生态服务功能角度考虑, 湿地的面积应保持上升的趋势;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考虑, 耕地面积应保持一定规模。因此, “两江一湖”地区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应尽量增加湿地的面积, 遏制湿地面积萎缩、功能退化的态势。因此, 提出以下建议:

6.1 实施湿地保护区核心区退耕还湿计划, 缓冲区面积要保证不萎缩。

6.2 提高湿地生态服务功能, 改变部分湿地保护区被分割零散、面积过小、相互不连续的局面, 尽量实现湿地集中连片, 使其发挥更大效益。

6.3 对于因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等因素使水源补给遭受影响的湿地, 应

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 改善湿地与补给水源之间的水力联系, 保障湿地特别是核心区的生态用水, 必要时可从流域层面考虑湿地的生态分水机制。

6.4 为了确保在不侵占湿地的情况下满足国家粮食供给安全的需要,

农业用地应严格控制规模, 可通过改造中低产田等有效措施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

6.5 由于水田在水份、土壤及局部小气候调节方面均与湿地相似, 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要强于旱田。

因此, 该区农业发展要加大对水田发展的投入力度, 在适当的区域实施“旱改水”措施, 这将对区域生态环境功能恢复起到有效作用。

摘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三江平原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两江一湖”地区作为三江平原的一部分, 该区内被开垦的湿地基本上都是天然湿地, 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 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对“两江一湖”地区所在的三江平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动态分析, 从耕地与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角度, 对“两江一湖”地区农业用地开发与湿地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权衡, 并提出了维护该区生态安全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业开垦,湿地保护,生态服务功能,矛盾权衡

参考文献

[1]刘兴土, 马学慧.三江平原自然环境变化与生态保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2-65.

湿地农业 篇5

一、盘锦实施现代湿地农业的基本现状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 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近年来, 盘锦市充分利用湿地资源优势, 在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百分之八十的湿地上, 通过科技推动、项目带动、品牌拉动、龙头牵动, 大力发展稻子、苇子、鸭子、蟹子等特色湿地农业产业, 带动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路子。

1. 稻子生产稳步增长

水稻是盘锦的传统农业,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 在盘锦的滨海盐碱荒地上引种水稻至今, 经过80年的发展建设, 盘锦水稻生产逐步实现了品种优质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战略。水稻亩产由过去的50千克, 增长到1264千克, 总产量达到104.6万吨, 连续8年获得水稻大丰收。

2. 苇子产量持续提高

盘锦拥有苇田面积800平方公里, 享有“世界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4年, 盘锦市的苇田面积不足500平方公里, 年产芦苇3.5万吨, 现在已经发展到800平方公里, 每年生产芦苇50万吨。

3. 鸭子养殖迅猛发展

在盘锦生态养殖绿头野鸭、斑嘴野鸭、北京填鸭方兴未艾。2011年, 盘锦肉食鸭出栏数量已经达到5000万只, 已经成为东北最大的肉食鸭养殖集散地。中国500强企业、国内最大的禽肉产品供应商—山东六和集团已经登陆盘锦, 为盘锦“鸭子”养殖业的大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 拉动了鸭绒产业的大发展。

4. 蟹子养殖不断扩大

盘锦是中华绒鳌蟹 (俗称河蟹) 的发祥地, 但是, 由于围海筑堤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堵塞了河水与海水交汇的通道, 使河蟹洄游通道受阻, 破坏了河蟹繁殖的生态环境, 造成河蟹的数量越来越少。2011年, 盘锦市建立养大蟹示范区30个, 分布18个场乡镇, 涌现河蟹养殖龙头企业5个, 组建10个专业合作社, 河蟹养殖面积达到150万亩, 年产河蟹5.1万吨, 实现产值28亿元。

二、当前现代湿地农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保持湿地农业产业较快发展, 对于实现“向海发展, 全面转型, 建设滨海新盘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 促进湿地农业持续发展, 既有许多有利条件, 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1. 湿地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 生态、绿色农产品占有率不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生态、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加。目前部分水稻生产、河蟹养殖的农民, 依然处于投入较低的劳动力、资本的农业经营方式, 追求数量, 忽视质量的粗放生产阶段。全市每年生产的生态、绿色大米的占有率较低, 大规格河蟹的生产数量较少, 不仅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还严重地影响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2. 湿地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建设现代湿地农业的要求仍有一定空间

湿地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 基层农技推广体制不顺, 运行机制不活, 经费投入不足, 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 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的需要。

三、今后现代湿地农业的发展趋势

1. 坚持科技驱动, 引领、支撑现代湿地农业大发展

科技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要坚定不移的实施科技兴农强农富农战略, 引领、支撑现代湿地农业大发展。要紧紧围绕提高湿地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 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个关键环节。

2.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构建现代湿地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湿地农业, 要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当前, 湿地农业产业体系还不健全, 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产品优质品率不高。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科技创新为手段, 质量效益为目标, 调整优化湿地农业结构,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大对稻子、苇子、鸭子、蟹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集中, 引导生产、加工、流通、储运等设施集聚, 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3. 加大投入力度, 推动湿地农业稳定发展

加大对湿地农业的投入力度, 是推动湿地农业稳定发展的杠杆和动力。加快水田、苇田水源工程建设, 加大辽河、绕阳河、丰屯河、大凌河治理、对年久失修的排灌干渠、桥涵闸站及时进行维修, 加大西水东调工程建设, 努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满足稻子、蟹子、苇子、鸭子生产对水源的需要。加快建设一批集贸市场、批发市场、产品检疫、分级包装、存储批发、加工营销的市场体系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 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 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 要加大财政对发展湿地农业的投入, 加大固定资产对发展湿地农业的投入, 加大湿地农业科技装备的投入。

摘要:文章回顾了湿地之都-盘锦, 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战略, 努力打造湿地“四子”现代农业的基本现状, 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 提出了大力实施湿地“四子”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湿地保护与湿地协调发展关系探讨 篇6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旅游,生态旅游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物产丰富, 但是近几年来工业发展的非常的迅速, 由于我国的工业发展比较晚, 在初期的对于资源的使用以及环境的污染非常的严重, 这样的状态大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人们深深的注意到环境的重要性, 知道想要人类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要不断地改变当前的环境问题。对于湿地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 湿地的面积在不断的减少, 生态功能在不断地弱化, 如何保护湿地就是成为我们今天研究的一个重点, 湿地生态旅游大家并不陌生, 今天结合下面的一个例子展开了讨论, 能够更加具体的反应当前的状态。

1 目前我国基本情况

湿地在不断地减少, 对于环境来说是非常不好的, 在很多的地方深深地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进行环境的进一步的保护。在这些区域进行珍贵物种的保护, 减少人类的破坏, 但是很明显的体现到力度不够用, 不够重, 这样就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加大投入, 更多的开发生态项目。

2 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2.1 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是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 而旅游经济目标的实现又能为保护湿地资源提供资金保障。因此, 协调好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可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的旅游效益, 从而实现湿地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旅游持续发展“双赢”的目的。

2.2 生态旅游促进湿地生物保护

湿地型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良好, 景观及环境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高, 为人们进行生态旅游提供了极佳的资源与环境。在保护的前提下, 自然保护区内开辟生态旅游景区, 可以对周围群众和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为湿地的珍稀濒危生物保护等寻求经济支撑, 增加保护和管理的力度。同时, 还能帮助当地群众就业和脱贫致富。

3 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措施

3.1 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机遇

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火红的翅碱蓬迎风斗浪, 红艳连天;植被类型保存完好的万顷苇海、碧波荡漾、风光旖旎;此外, 湿地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觅食和繁殖环境, 被称为观鸟的天堂。

人们在此能观察湿地鸟类的生态行为和植物的生长规律, 还能在一望无际、静谧荒美的芦苇荡中或“红地毯”横铺的海滩上观看草长莺飞、鸿翔鹤舞、水鸟飞鸣、鱼翔浅底的美景, 又可以参与采拾、垂钓、捕捞, 河味海鲜品尝等项目, 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野趣雅致。此外, 交通设施的飞速发展, 极大地拉近了该湿地与国内各城市及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 客源市场前景广阔。旅游者越来越多的选择亲近自然的生态旅游, 给城市发展生态旅游带来了新机遇。

3.2 湿地旅游的开发原则

3.2.1

以市场为导向, 开展绿色的生态游, 生态游是当前的重要的发展方向, 由于人们在快节奏都市生活使得大家更想亲近大自然, 应该做好市场的调查, 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深一步挖掘, 放眼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发展长期的经济效益。

3.2.2 慎重定位、瞄准方向。

无论是项目定位, 还是市场定位, 都必须有明确的方向, 包括确定开发的主导项目、开发规模、开发档次等, 必须慎重地瞄准方向, 才能使开发项目具有发展前途。

3.2.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湿地都有自身的特性, 不同的湿地也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在我们开发的初期就要考察好, 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有特设的开发, 抓住自身的优点与主题, 这样市场经济的体制中才会更具有竞争力。今天的湿地发展更加地注重与自然风光相结合, 寻求一种和谐的状态, 从而更好的吸引游客, 有利于长期的发展。

3.2.4 选准起点、流动发展。

开发项目的过程中正确的选项是非常的关键, 一般初期都会选择见效益比较快容易管理, 对于自身的发展有利的方向, 这样有利于资金的回流, 对于一个项目初期如果做的非常的好就会大大的提升员工的积极性, 对于后期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的作用, 对于比较难的项目可以采用后期慢慢的引入, 这样能很好的缓解压力。

3.2.5 量力而行、逐步推进。

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产业要量力而行, 切忌盲目上马建设、铺摊, 应是逐步推进, 分期分步实施, 把旅游项目建设控制在市场和投资力度所允许的条件下。

3.2.6 开发与保护并举。

湿地生态旅游产业是对当地湿地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一种开发和利用。在开发利用资源的时候, 只有坚持环境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原则, 才能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确保湿地可持续发展。

3.3 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措施

3.3.1 建立完善的规划制度。

长期以来相关部门的监管以及制度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这样据导致了相关部门松懈, 以及无法可依的现象, 大大的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 对于区域内的环境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做到科学合理, 这样能够更有利的保护当地的特色以及方便游人。更好的利用好资源, 通过湿地资源带动当地经济。

3.3.2 重视社区参与湿地生态旅游。

这一点是非常的关键, 在我们的景区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为规定如何的要求游人的行为, 但是监管以及维护工作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只有很好的带动景区的居住人口参与其中, 从每天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把这些行为习惯宣传到人们中间, 这样取得效果会更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一定要运营好相关的资源, 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3.3 加强专门人才培养与培训。

环境问题是在这几年刚刚被关注的, 在管理以及专业性人才方面比较匮乏, 这样的问题大大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通过人才的招聘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的需求, 同时极易导致人员的流动, 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自身的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都是非常的有感情, 会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而付出, 通过聘请专业讲师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授课, 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人才的成长, 同时要很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提倡全员参与, 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带动企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将是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问题, 所以现阶段一定要好各个方面的工作。

结束语

大庆市龙凤湿地湿地效益的评估 篇7

一、湿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消耗一定的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而得到的产出。湿地开发的效益是指通过资源化洪水的投入所产生的收益, 即对周边地区带来的正面效应。发展湿地旅游和湿地养殖是湿地开发利用的两种主要途径, 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同时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湿地的恢复和建立能改善局部小气候, 对改善大庆地区水污染状况, 缓解土地沙化、盐碱化及地下漏斗等环境污染状况有积极意义。

(一) 经济效益

湿地的经济效益包括第一收益和第二收益。环境计划通常会同时引发第一和第二效应。改善湿地环境的第一效应是此湿地娱乐用途的增加, 进而会吸引更多人进入湿地。由于该湿地使用者数目的增加, 第一效应会进一步引发一个连锁效应, 从而获得第二收益。具体而言, 第一效益指的是:资源化洪水补给湿地使水面提高, 可以发展鱼类养殖及芦苇养殖等水产养殖业;资源化洪水补给湿地, 改善蓄滞洪区水环境, 增加其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旅游等旅游业的发展。第二效益指的是湿地改善局部小气候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增加了第三产业产值。本文中主要是指湿地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

(二) 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洪水经营在保障社会安定和促进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洪水资源化利用使水库等蓄滞洪区蓄积的大量洪水有了“去处”, 从而避免了强行泄洪所带来的损失。

以往汛期来临前, 水库要强行排到限定水位, 大量洪水流出可能淹没农田及家庭住房, 造成经济损失。在综合利用洪水资源的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此类损失, 同时减轻了农户心理负担, 为提高居民福利水平及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一定贡献。

2. 湿地的休闲娱乐价值。

湿地以其独有的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及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及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3. 湿地的教育与科研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在科研中具有重要地位, 是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良好试验基地。特别是其动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杂交水稻的其中一个遗传系材料就采自海南省湿地的野生稻。

(三) 生态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效益是指在洪水经营的过程中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所起的作用, 主要包括:1.湿地增加周围大气湿度, 调节局部小气候, 增加居民生存幸福感;2.湿地面积增大改善水质污染状况, 为两栖类和爬行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水面提高使区域动植物种类增多, 生物多样性增加, 食物链延长, 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3.湿地面积增大, 使得昆虫、浮游生物及鱼类增多, 给以昆虫或鱼类为食物的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4.地下水得到充分补给, 地下漏斗得以填充, 增加的地下水量可有效缓解土壤沙化及土壤盐碱化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二、湿地的效益评估

(一) 经济效益评估

环境经济效益分析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它建立在西方新福利经济基础之上, 是新福利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目的在于改善资源分配的经济效益。湿地开发的经济效益评估属于环境经济效益评估的子项目, 本文使用旅行费用法来评估湿地旅游的经济效益。

旅行费用法使用旅行费用作为代替物来衡量人们对旅游景点或其他娱乐品的效益的评价, 通常使用实地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 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估算需求函数, 然后计算消费者剩余来衡量旅游景点的效益。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 实地调查收集消费者的社会经济情报, 包括其居住地, 从居住地到湿地的距离及往返时间, 旅行费用等。第二步, 利用这些情报资料, 依据从居住地到旅游景点的距离把游客来源分成若干个区域, 并利用该调查结果求得反映人们公园的利用率 (各地区人口每千人的利用人数) 与旅行费用之间关系的需求曲线。通过该需求曲线可以推导出旅游景点接纳旅客的数量与门票价格的关系及对该旅游地的需求曲线。然后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估算需求函数。第三步, 计算出消费者剩余并衡量该景点的经济价值。

(二) 社会效益评估

我们采用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科研价值来估算湿地的教育科研价值;采用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娱乐文化价值4910.9来估算湿地的休闲娱乐价值。

(三) 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科学家预测评估, 中国的湿地生态系统每公顷创造的生态环境效益约为两万元, 我们据此来进行湿地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三、案例研究

以大庆地区龙凤湿地为例, 求该湿地的需求曲线及湿地的经济价值。表1-1表示当湿地的票价P为0时, 从各个区域的湿地利用费用E (因为门票P等于0, 所以湿地利用费用E等于旅行费用EL) 、湿地利用者总数N、每千人中湿地利用者人数NQ。

在分析时, 我们将消费者的来源划分为5个区域, A地区是指龙凤湿地周边20公里的范围, 辐射人口约60万;B地区是指龙凤湿地周边50公里的范围, 辐射人口约110万;C地区是指龙凤湿地周边80公里的范围, 辐射人口约160万;D地区是指龙凤湿地周边110公里的范围, 辐射人口约220万;E地区是指龙凤湿地140公里的范围, 辐射人口约280万。对实地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得到表1-1。

数据来源:根据实地调研数据及大庆市2013年统计年鉴理。

从表1-1中可以看出:对湿地的利用经费E, 随着居住地与湿地的距离增大而增加, 居民的湿地利用率 (每千人中利用者数NQ) 随着利用经费E的上升而下降。

图1-2的实线部分是根据表1-1上的数据绘制成的, 虚线部分是由实线趋势预测而来的, 表示居民的湿地利用费E与公园利用率NQ之间的关系。图1-2中的实线加虚线就是需求曲线D0。

假设其他所有的因素都相同, 各地区的人们对于价格的反映一致。在此情况下, 求湿地的需求曲线。首先设定门票价格, 然后调查不同票价时去湿地的人数变化。图1-2的假定需求曲线, 可以推测出对湿地利用所需经费E (旅行费用EL+票价P) 与千人利用率NQ的关系。例如在A地区, 对湿地所需经费为25元, 每千人中有50人利用公园。当湿地门票从0元提高到30元时, 对湿地利用的总费用变为55元, 每千人中利用湿地的人数变为41人, 以此类推。

表1-2表示P=30元时, 来自各地区的湿地利用者人数N。此时从各地区来湿地的湿地利用费用E也增加30元。根据假设需求曲线D0, 可以求出各地区对应于各种湿地利用费用额E的千人利用率, 并用各个利用率去乘各地区的人口数, 从而预测出各地区的湿地利用者数N。

根据同样的方法, 分别推测出门票为0元、30元、60元、90元、120元、150元时的湿地利用者人数, 如表1-3所示。

用EViews6.0软件对两个变量P和NZ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结果, 如表1-4所示。从该表中可以看出, R2为0.917, 接近于1, 拟合度较好, 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很好的解释作用。F统计值为44.43, 同时prob (F) 统计值为0, 说明方程NZ=-1.23P+166显著成立, 该方程即为需求函数。

同时, 得到关于变量P和NZ的趋势图, 如图1-3所示。D曲线表示对湿地公园的需求曲线。当湿地公园门票价格等于零时, 入园者的利用费用等于旅行费用, 因此, D曲线下面的面积表示消费者剩余CS。

此求出不同门票价格下的消费者剩余, 如表1-5所示。

从表1-5可以看出, 随着票价的上涨消费者剩余逐渐降低, 因此我们将票价定为0元。从现实角度, 目前龙凤湿地实行票价免费制度, 由表1-5可以看出票价为0元时的消费者剩余是最大的, 因此维持现状是龙凤湿地发挥最大经济价值的选择。并且门票免费政策不会导致湿地环境的破坏, 根据2015年1月国家旅游局下发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 估算龙凤湿地每年可累计接待游客百万人次以上, 目前的游客人数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

P=0时, CS=1613.4万元, 因此湿地旅游的年经济效益BL为1613.4万元。

龙凤湿地占地5050hm2, 故科研价值BK为165.64万元;娱乐文化价值BW为2480万元, 得出龙凤湿地的社会效益B2为2645.4万元;生态环境效益B3为1亿元。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 湿地开发的效益B=B1+B2+B3=1.48 (亿元) , 其中经济效益B1占14.9%, 社会效益B2占17.8%, 生态环境效益B3占67.3%。

效益测算结果表明: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远高于其经济效益, 因此要首要发挥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

摘要:对湿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进行概括和总结, 并用旅行费用法以龙凤湿地为例对湿地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估, 采用已有文献研究法对湿地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评估, 得出结论: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远高于其经济效益, 应首要发挥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

关键词:效益评估,旅行费用法,生态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付强, 谢永刚, 王立权.湿地水土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2]刘森, 王建丽, 栗端付.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的经济学思考[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4 (5) .

[3]马琳.大庆龙凤湿地公园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11.

湿地农业 篇8

南昌市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位于风景秀丽的艾溪湖风景区, 占地160余hm2, 南北长约5 km, 是南昌市仅有的典型城市天然湿地。建成的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将与高新区天香园候鸟公园连成一体, 成为鄱阳湖候鸟的通道;也将与艾溪湖一起构成立体的森林湿地体系。南昌市政府将继续完善公园设施, 打造成鸥鹭齐飞的生态天堂、教育科研的科普基地。

2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景观研究

2.1研究进展

湿地是直接影响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研究是针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 设计及管理方面的, 对于其景观的系统研究却很少。 总结其中一些值得借鉴的技术和方法, 如下:首先在对湿地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 应该着力恢复湿地系统完整性, 避免人为的分开, 使得人与自然能和谐共存;其次是在湿地植物的材料选择和配置上不仅应考虑视觉上的效果, 还应涉及植物对污染物吸收等方面的问题, 尽可能的选择本地植物, 避免外来种带来的侵害。

2.2城市湿地存在问题

城市湿地公园的湿地景观在很多场合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特别是有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一些工业有毒液体未经处理就会直接排入到城市湿地中, 这不仅影响了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 而且会使得城市湿地的污染加剧[1]。

城市湿地公园的护岸偏向于使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 这不仅破坏了天然湿地的过滤、渗透作用, 而且还破坏了城市湿地公园的湿地景观。

3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湿地景观分析

3.1总体布局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在生态学原理及环境美学的指导下可以分为湿地风情游览区、湿地自然景观区、湿地保护培育区、生态防护林带、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以及艾溪湖水面区。

3.2园区内的植物配置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已栽种乔木8万余株, 竹子4万余杆, 草坪60万m2, 堆筑岛屿30余个;规划种植树木160余种, 已栽种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 laris、苦楝Melia azedarach、腊梅Chimonanthus prae- cox、 紫荆Cercis chinensis、 水杉Metasequoia glyp- tostroboides、 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小刚竹Phyl- lostachys viridis、桃树Amygdalus persica、樱花Cerasus yedoensis、梨树Pyrus spp.、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柿子Diospyros kaki等120余个品种 (图1) 。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 主要是结合了地形、地貌的特征, 选取了一些艾溪湖湿地公园内的一些乡土植物。艾溪湖湖水两侧的植物形态遵循以保留原有物种为主的原则, 然后在水边栽植一些可以遮阴护岸的乔木, 起到丰富湿地景观以及遮挡光照的作用;灌丛及地被植物的选择, 可以保护水土、丰富湿地色彩 (图2) 。

艾溪湖的水面比较平静, 可以选种如浮萍Com- mom duckweed、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等浮水植物。这样一来, 不仅有美化水面的作用, 最为关键的还是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为了防止这类浮水植物枯死后对水质进行二次污染, 应采用人工的方法将其枯死后的枝叶去除。在湖面的浅水区, 可以适当种植一些挺水植物, 如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芦竹Arundo donax等, 为候鸟提供一个适宜的栖息地, 吸引候鸟的到来, 这将成为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 (图3) 。

3.3园区内道路景观

经过调查,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内岸上的道路以石质材料为主 (图4) , 水上的栈道以木质材料为主, 根据湿地的深度、离岸边距离及两边的景色来设置栈道的形式[2]。为了让市民能欣赏湿地丰富景观的同时, 更能亲密接触典型的湿地植物, 园区内湿地周边是以保留原有植被景观为主, 并在栈道及观景平台周边种植了许多水生植物, 深刻的体现湿地植物带来的无穷魅力。

3.4园区内岸边景观

沿艾溪湖岸边多为水浅、鸟多的湿地观鸟区, 在该区域内水岸的植物配置大部分都选用耐水性植物, 如水杉、睡莲Nymphaea alba等。岸边景观包括护岸、 亲水平台、岸边建筑及小景[1]。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主要是以自然缓坡式护岸见长, 还配有少量的刚性护岸。园区内平缓的堤岸, 从生态角度来看, 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营造, 有利于不同植被群落的自然过渡, 同时也有利于动物群落的生长, 从而也大大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图5) 。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内, 在护岸处按一定间隔栽植了高出水面的柳树Salix babylonica, 起到护岸作用。柳树会不断的长出新的根、树干和枝条, 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 最为关键的还是能起到固持裸露泥土的作用, 在湿地公园护岸处植物的选择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做法 (图6) 。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的岸边还包括观景长廊、建筑小景等。观景长廊及观景亭主要修筑于水边, 让游人在其中观赏游玩;观景平台亦是以简单、朴实为特色, 为有人提供一个休憩、游玩的场地。除此之外, 公园景色的营造必须要考虑到与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设计一些能够提高人们游性的小景。比如,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水边的大型风车、垂钓台 (图7) 就属于让游人驻足观赏游玩之处。

3.3园区内的湖面景观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中, 艾溪湖是最为核心的景观部分。园区内艾溪湖的面积较大, 不同的区域根据湖水的深浅、丰枯变化等因素来配置植物[3], 增强湖面的景观效果。浅水区配置一些池杉Taxodium as- cendens、水杉、鸢尾Iris tetorum、睡莲等湿地性植物。 深水区可适当构筑些人工小岛, 这样也可以创造出水陆结合适于鸟类生存的环境。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的水体景观和植物结合, 环境效果非常好 (图8) 。

岸边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会展现出不同的景观特点, 春意盎然、夏季清凉、秋季丰硕、冬季萧条, 这一系列景象都会通过植物的季相美而展现出来。因此, 水体景观在不同的季节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然而, 水体景观的季相差异不仅表现为季节的不同, 一天中不同的时段也会展现出不同的时相美 (图9) 。

4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发展前景

南昌市政府将把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和天香园连为一体, 打造成世界都市候鸟保护区。以天香园和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为两翼, 以候鸟通道为走廊, 以候鸟观光保护为主体, 规划建设一个总面积近373.33 hm2、辐射带动力强的公园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个公园的总体景观设计理念是“孕育与共生”: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的完善及城市新景观的创造过程称之为“孕育”;新区建成后, 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发展互相促进的状态称之为“共生”。通过筑岛、筑堤, 营造鸟类天堂, 构筑生态湿地, 创造“拟森林”的植物群落;再通过市政府对艾溪湖水质的综合治理,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鸟类食物链, 这里将真正成为四季花开、四季常绿的“人的乐园、鸟的天堂”。

参考文献

[1]汪娟.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景观研究——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07.

[2]雷声武, 曹秋玲.浅析南湖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景观[J].河北林业科技, 2011, 6 (3) :48-49.

上一篇:河北省问题下一篇:创新型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