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农业技术

2024-07-18

湿地农业技术(精选8篇)

湿地农业技术 篇1

江汉平原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

长江流经宜昌段后,沿荆江进入一个相对低缓的地带。其间河网密织、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湖泊型湿地景观。明清以来,迫于人口压力,人们对该湿地地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开垦,使之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的发达地区。针对这片开垦地域农业面临的各方面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将国际上的“湿地”概念引入到对本地区农业的研究上,相继提出了要发展湿地农业的思想[1~5]。我们在完成中日技术合作“湖北省江汉平原四湖涝渍地综合开发计划”和湖北省“九五”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江汉平原涝渍地综合开发研究”的过程中,对江汉平原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对建立我国南方湿地农业技术体系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湿地农业”的提出

“湿地农业”的概念是在“湿地”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水(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是湿地的基本特征。国际上提出湿地的概念,主要是鉴于该类自然资源对调节自然环境和保护生物物种的绝对重要性,即所谓“大地之肾”的特点提出来的,其核心是要加强对湿地的保护[6~7]。但对我国江汉平原乃至长江流域来讲,近600年来,已有大片的湿地被开垦成了以水稻田为主的人工湿地,该湿地的主要功能已转变成农业经营的基础条件、生产农产品的功能上来。在该地区农业经营中,除要保护好依然存在的部分自然湿地、发挥湿地的生物和生态功能外,农业的经营本身还或多或少受到本区湿地特征的影响,如何根据其特点进行农业经营、处理好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湿地农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针对南方多雨的特点,在有效排水和农业利用上就创造了一套成功的方法,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著名的“桑基鱼塘”系统,在长江下游地区则有所谓“圩田”利用方式。而在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则是以湖垸形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占优势。而且这部分地区在我国农产品生产上的地位十分突出。相对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干旱农业而言,我国南方湿地季风气候条件下湖泊湿地地区的湿地农业,还面临着一系列特有的问题与挑战。开展湿地农业研究意义十分重大[8~13]。

2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特点

在低湿地上之所以短期内发展了出色的农业,固然与人口压力密切相关,但也与其具有独特的优点息息相关。江汉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宜于农作;交通发达,综合经济实力雄厚,湖北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大都位于江汉平原地区之内。但是在20世纪50~80年代期间,江汉湖泊数量和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骤增,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化。农业灾害,包括洪、涝、渍、干旱、病虫、冷热等日益严重,农业耕作和生活的设施水平与条件十分恶劣,农业的结构单一,劳动生产力与土地生产力徘徊不前,农业资源浪费严重,比较效益低下。形成了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基本背景[10,12]。江汉平原的湿地农业还具有一些具体特点。

2.1垸田特征

江汉平原湿地垦殖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大量垸田的产生。所谓垸田,就是人为地由湖边向湖心通过建立堤坝、排干湖水,建立相应的水利设施,即所谓“围湖造田”形成的农田。最后在地貌上就自然形成了一个个由人工开挖形成的水系相对独立的垸落。从大的方面来看,垸田由于开垦历史不同,所属各异,因而垸落与垸落之间形成各种人为的隔离和阻碍,道路和水系混乱,不利于农田作业以及灌溉、排水与行洪。每逢5~10年一遇的大雨,往往形成大面积内渍[1,14]。

垸田的另一特征是土壤长期接纳河流冲积物和湖渍物,因而表现为土体深厚、有机物丰富、土壤潜在肥力高但有效肥力低。由于其土地平整与水利设施大都不充分,因而排水不良。春季土壤升温慢,形成所谓“冷渍田”。此外,还有一部分低湖田表现为土壤粘粒成分含量高、土壤结构不良。从土壤营养上来看,该地区土壤严重缺磷和缺锌[4,15]。

2.2地貌和生态上的分异特征

江汉平原的农田多由湖泊开垦形成,在地貌和生态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王克林等在对洞庭湖湿地进行探讨时指出了洞庭湖区具有碟形盆地圈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的特点。并将该湿地归纳成3个圈次,即1)内环敞水带;2)中环季节性淹没带;3)外环渍水性淹没带[2,8]。蔡述明等在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监利新兴垸进行的研究阐明了四湖地区“湖垸同体”,从湖边到湖心可分为9种农业利用地貌类型的规律[4]。我们通过对典型碟形洼地——高场示范区的剖析,观察到一个没有彻底完成垦殖过程的低湖地在多个土壤特征上(地下水位、土壤剖面结构、土壤机械构成、土壤营养、土壤温度和综合土地质量)存在明显的梯级递变,因而其适宜的农业利用价值也是不同的。

2.3灾害加剧与生态脆弱化特征

由于本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程度日益加剧。主要灾害有洪灾、涝渍、干旱和病虫灾害等[16~18]。叶柏年等在分析湖北省旱涝发生情况时,论述了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灾害日益加重,如1980、1982、1983、1991、1993、1995、1996、1998年均为特大洪涝年,每年因洪涝使农田成灾面积均超过66.7万hm的标准,平均两年就遇一次,其中1991年农作物受灾174.97万hm,农业损失55亿元。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旱灾面积增加1.28倍,涝渍面积增加1.67倍。

王学雷等对江汉平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过专题论述[19]。除上述以洪涝为主体形成的各种自然灾害外,江汉平原还面临严重的生态脆弱化问题。包括,1)耕地面积日减,人口骤增,土地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2)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物理结构劣化,生产性能下降;3)生物多样性下降,时有暴发性或毁灭性病虫害发生;4)水体面积减小,湖水水质下降,渔农矛盾日渐突出;5)农业内部结构单一,农业经营比较效益低,农业经济再生产难以完成;6)农业设施老化,基本建设严重落后,农民生活得不到应有保障,等等,应该说湿地地区的农业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3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

局部性、季节性水环境恶化是南方低湿地的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位于该地区的以湖泊为主体的自然湿地既是当地农业的重要环境,又在该地区整体的水资源调度和控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从整体上来认识南方低湿地区存在的各种问题,大力开展湿地农业技术研究(图1)。

附图

图1 “湿地农业”构成图

3.1湿地农业关键技术的探讨

“九五”期间,我们对农业湿地中的主体——涝渍地合理开发利用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关键技术包括:

(1)涝渍地农业小区综合整治开发规划与实施研究建立了两个分别代表典型“湖积地”和“冲积地”的涝渍地改良综合开发示范区,在示范区的综合整治与开发规划中提出了以“单元水系”为基本单位整治涝渍地的观点,将农田基本建设作为整治涝渍地的先决手段。规划中还引入了日本区域排水规划的数理模型与土地分析的“数量化理论Ⅰ”,实践证明上述两种方法对江汉平原湿地地区微地域特点的分析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还将高场示范区的开发模式总结为“农田整备+梯级开发”,岑河示范区的开发模式为“农田整备+优化模式”[22~24]。

(2)涝渍地排水改良技术

湿地农业中农田的排水是一项关键技术[25~27]。研究开发和引进了适合于湿地农业小区排水的数学模型以及农道、沟渠、土地平整的工程技术参数。深入探讨了农田涝渍相随的作用过程和主要作物棉花、大豆、油菜在关键生育期的排渍标准和涝渍排水综合控制指标[28]。

(3)涝渍地土壤肥力特征及改良技术

选择典型地域对近20年来大范围的江汉平原湿地农田土壤肥力动态演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采用土壤系统分类法,对涝渍地的土壤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找出了不同类型涝渍土壤的特征与利用方法。探讨了涝渍地土壤的分布与肥力演变规律。

(4)适生生物种质资源的发现、引进与鉴定

对多种水生经济植物莲藕、芡实等的适宜特性进行了鉴定。发掘并开发了新鱼种——月鳢,继续扩大了对适宜于湿地的早熟西、甜瓜品种的筛选,选出适合于大面积推广的新品种“黄宝石”、甜瓜“丰甜1号”。引进筛选出“两优培九”和“丰两优1号”等品种作为湿地高产优质水稻换代“组合”。

(5)主要作物抗涝渍的机理及抗渍高产栽培

重点对水稻、油菜等作物不同抗(耐)性品种间差别产生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出一套本地区水稻的抗渍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认为栽培上应重点抓好品种筛选和育苗技术两个环节[29]。

(6)涝渍地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重点对涝渍地上易发生的稻飞虱、稻螟和纹枯病、白叶枯病的发生特点进行跟踪调查,以有效排水和节水灌溉为出发点,探讨了病虫草害综合防除策略。

(7)涝渍地生态环境异化评价及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环境异化程度在日益加重,环境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和不合理的利用。环境治理策略既要注重缓解环境压力,也要注意照顾当前经济发展,要做到二者的良性互动。

(8)涝渍地高效农业模式研究

湿地良好的土壤潜在肥力和充裕的光、温、水等自然资源为本地区农业的主体产品开发和农田多熟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自然条件[5,30~32]。以“麦—瓜—稻”模式为基础,面对新的农村形势,新创了4种高效农业模式。这4种模式是系统针对本地区爽水型高产水田、旱田、农牧肥结合以及保护地栽培方式分别形成的,在生产中已得到迅速推广。

3.2湿地农业综合开发典型模式探讨

湿地农业模式总体上可分成农田高效农业模式,农林间(混)作模式,水体养殖模式,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和碟形地域梯级开发模式等5类。每一类有若干种形式的模式。主要模式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种:

(1)适宜于中小水面的分层混养模式;

(2)适宜于连片池塘的鱼、猪—禽复合混养模式;

(3)适宜于大中型水面的网箱养鱼与流水围栏精养模式;

(4)野生水生植物人工种植园模式;

(5)适宜于河滩湖滩季节性淹水带的耐渍经济植物模式;

(6)低湖田鱼—稻—藕共生模式;

(7)湖区生态公园观光农业模式;

(8)适宜于大面积低湖田的一季中稻模式;

(9)适宜于典型碟形洼地的梯级开发模式;

(10)适宜于高产爽水区的多种农田高效种植模式,包括:麦—瓜—豆—稻模式;油—瓜—稻模式;菜—甜瓜—杂交棉模式;大麦=玉米+绿豆—晚稻←—→畜禽模式。

优化模式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尤为显著[3,5,33~36]。

3.3湿地农业的若干技术难题

纵观江汉平原过去几十年来的研究,湿地农业的技术研究多集中在点、区或者局部技术环节上,成绩很大但有所偏颇。今后应加强如下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1)关于湿地农作区国土综合整治,即生产、泄洪和湖区水面面积的合理比例及其规划建设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湖泊面积还在继续减少,减少的部分主要用来作渔业养殖用。与低湖农田的利用方式相比,渔业养殖兼顾了蓄水、生产和调节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功能,生态与经济效益显著,因而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但江汉平原全域内土地面积如何在生产、泄洪和湖区水面之间分配出一个合理的比例,并通过具体地规划、布局(该布局还应该与相关的水利、农业设施相匹配),是今后湿地农业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应该学习日本“土地改良区”的做法,大范围统一规划,整体分区建设;通过立法,集中来自于国家、地方和农业经营者的有效投资;规划与建设必须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保护的有机结合。

(2)关于拳头产业的选择与培育。要在减轻涝渍为害的同时,充分发挥湿地地区多水与土地肥沃的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建立相应的优质、名牌商品基地。而这一方面恰好是江汉平原湿地农业过去的薄弱环节。具体来讲,需水较多的水稻、油菜,水生动物(鱼、鸭、鹅等)养殖,水生经济植物产品是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潜在优势,但一直以来未形成相应的产业和产品优势,今后应重点研究其从基地化生产到加工、包装和销售一体化的技术,形成湿地农业的特色。

(3)关于恢复优美环境与确保食物安全。江汉平原的地理特点决定了该地区各种用水可能在不同区域之间产生多次循环使用,而且人畜饮水、农业灌溉用水与生活排水之间极易相互混杂。以水作媒介,农药、化肥及有机污染物容易得到迅速传播与分布,从而导致对环境的大面积污染,进而导致对农产品的污染。在江汉平原这个传统的农业集约区和国家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何保证农村广大土地以及农产品免遭污染,改善农业从业者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将是今后湿地农业技术体系中的一个难点。

【参考文献】

[1]陈世俭,蔡述明,罗志强.生态工程在湖垸湿地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3):253~258.[2]王克林.洞庭湖区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与避洪、耐涝高效农业建设[J].热带地理,1999,19(2):130~136.[3]孟宪民,崔保山,邓伟,等.松嫩流域特大洪灾的醒示:湿地功能的再认识[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14~20.[4]蔡述明,王学雷,黄进良,等.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区域开发与持续农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5]黄jǐng@①,雷海章,黄智敏.论我国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3):34~36.[6]吕宪国,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1998,18(4):293~299.[7]朱建国,姜文来,李应中.我国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4):50~53.[8]王克林,刘新平.洞庭湖湿地抗逆型农业开发模式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5,(3):18~22.[9]李晓青,程伟民,谢炳庚.江南丘陵稻田湿地景观生态系统功能与效益研究——以攸县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1995,6(supp.):112~118.[10]金伯欣,邓兆仁,李新民.江汉湖群综合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徐琪.湿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调节[J].生态学杂志.1989,8(3):8~13.[12]黄进良.洞庭湖湿地的面积变化与演替[J].地理研究,1999,18(3):297~304.[13]丁疆华,温琰茂,舒强,等.鄱阳湖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与开发,1999,14(3):42~44.[14]李劲峰,李蓉蓉,李仁东.四湖地区湖泊水域萎缩及其洪涝灾害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265~268.[15]向万胜,古汉虎.湖北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湿地农田土壤的养分状况及主要障碍因子[J].土壤通报,1997,28(3):119~120.[16]叶柏年,陈正洪.湖北省旱涝若干问题及其防灾减灾对策[J].气象科技,1998,(3):12~16.[17]傅云新,邓先瑞.江汉平原旱涝时空分布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4):379~383.[18]金卫斌,雷慰慈.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涝灾害与生态减灾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11(3):38~41.[19]王学雷.江汉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生态恢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35(2):237~240.[20]王洋,齐晓宁.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低湿耕地整治及综合开发模式[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16:105~107.[21]张明祥,严承高,王建春,等.中国湿地资源的退化及其原因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1,(3):23~26.[22]高绣纺,李方敏,谢红.日本的农村整备事业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特刊),15:112~116.[23]黄永平,田小海.数量化理论Ⅰ在农地分级中的应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2):148~153.[24]朱建强,潘传柏,章贤东,等.中日专项技术合作项目岑河示范区排水规划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特刊),15:69~77.[25]刘祖贵,郭国双.渍害稻田合理排灌技术的研究[J].灌溉排水,1994,13(3):1~6.[26]李振华,管光生.改造湖区低产田的研究[J].灌溉排水,1996,15(4):38~40.[27]朱建强,欧光华,黄发新.四湖流域农田排水有关问题研究[J].灌溉排水,2002,21(3):39~43.[28]朱建强,张文英,潘传柏,等.几种作物对涝渍胁迫的敏感性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2000,19(3):42~46.[29]田小海,龚信文,工藤哲夫.水稻在涝渍条件下的产量形成试验初报[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4):289~291.[30]黄智敏,田小海,鄢圣芝.四湖涝渍地区主要种植制度的气候评价[J].湖北气象,2000,(2):18~20.[31]江苏省种植制度研究课题组.江苏沿江经济发达区高产高效持续多熟种植制度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1997,(1):1~4.[32]李晓储,刘贵阳,黄利斌,等.扬州市珙江低湿江滩地林农复合构建模式早期经济效益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1,28(5):6~10.[33]邓德源,李开伦,向德楷.湿地资源开发模式[J].自然资源,1991,(5):18~20.[34]王缨,周明全,夏昌锐,等.稻田高效间作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5,28(1):61~68.[35]王缨,雷慰慈.旱田间作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生态学报,1998,18(4):426~432.[36]黄jǐng@①,冯中朝,黄智敏.江汉平原“三高”棉田优化模式效益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18(7):55~58.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王右景

湿地农业技术 篇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通过对天然湿地的结构进行模拟, 在人为地对生物种类进行选择来构建湿地的生态系统, 利用其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功能来处理污水的一项技术。它可以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 防止环境的第二次污染, 适合于处理水量不大和管理水平不高的城市污水, 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目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生态问题, 因此被人们日益关注。

人工湿地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类型可划分为:挺水植物系统;浮水植物系统;沉水植物系统。目前一般所指的人工湿地大都是挺水植物系统。

人工湿地根据水在湿地系统中流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其中, 潜流人工湿地又可以分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2 生态城市概述

2.1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它包括高质量的环保系统、高效能的运转系统、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

2.2 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生态城市注重的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和谐性, 这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 主要强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二是可持续性, 针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错误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整体性, 生态城市是在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效益的基础上, 更加突出社会建设与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生活质量之间的整体协调。

3 水资源概述

3.1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 约有28000亿m3, 但人均占有量不足2700m3, 只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伴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加和水污染的日益加剧, 我国未来水资源的形式是严峻的。

3.2 水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2.1 水资源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消耗很多的资源, 例如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空气资源, 这些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基础, 水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资源, 其在不断消耗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人类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不能离开水资源, 水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 不能使用其他资源来进行替代。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这和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以及社会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水资源在其中不是唯一的条件, 但是却是最重要的因素。

3.2.2 水资源对社会的影响

水资源对国民经济效益影响巨大, 同时, 对社会效益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 水资源灌溉以及发电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水资源的缺乏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 一定要对其进行合理开发、有效利用, 保证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和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将水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环境效益进行结合, 这样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 人工湿地对于生态城市影响

城市绿化建设是打造生态城市的基础性工作, 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 划定绿化用地范围, 科学布局城市绿化结构, 重视提高城市中心区域绿化率, 合理规划城市绿化点、线、带的布局。尊重城市自然和人文条件, 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城市规划, 同时加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

4.1 人工湿地在生态景观中的应用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在景观生态中应用广泛, 通过在设计中导入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和园林理念, 选择植物时, 在满足能够做到净化效果的前提下, 通过色彩的搭配和层次感, 并增加亭子等装饰点, 达到园林式城市的效果, 在满足净化的同时, 既能满足城市景观建设, 又能为城市增加绿色.尤其是近年来生态旅游的发展, 给人工湿地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工湿地建设的公园和游乐场地等已经成为了新型的旅游产业.

4.2 减少能耗

人工湿地通过物理, 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 不需要大量的药剂或者是电处理等工艺, 因此运行成本低, 它的投入也相对来说比较低, 因为人工湿地的构建主要是防渗漏垫层, 砾石, 植物, 布水和控制装置.在较低浓度进水情况下, 氮磷的去除率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对氮磷去除率的2~3倍, 但是其投入成本仅为传统二级污水处理厂的1/10~1/5, 可以说是经济又实惠, 与此同时人工湿地可以根据污水量做出调整, 合适地选择地点, 大大地减少了污水的收集和运送。

4.3 增加水量

人工湿地可以收集雨水和净化雨水, 还能补充地下水含量, 城市雨水的调节和利用, 在增加水量和节约用水的同时, 还可以避免洪水灾害和地下水位下降, 通过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可循环用水, 生产和生活废水经过湿地处理后, 可作为低质水, 再次利用, 例如:市政用水, 浇花, 消防, 从而减轻引用水的压力。

4.4 改善城市生态

人工湿地的生态修复功能, 可以控制水土壤侵蚀, 还能还能防风护堤, 可以提供一些水资源, 还能对污染物进行降解, 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助力, 湿地在城市热岛效应严重的今天还能消除热岛效应和对噪声进行处理对光污染和净化空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当下建立的人工湿地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可以让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更加贴近自然。

4.5 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湿地中拥有多样的生物, 给生态提供服务, 比如给濒危的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5 结语

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需要推动循环可持续发展经济, 降低对环境的压力,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达到污水治理的良好效果, 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美化环境的特点, 更是在处理城市生活废水方面拥有其独特的优势, 对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既是人类发展和社会和谐相处的最佳选择方式, 更是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

摘要:提出了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 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它对污水的处理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3种方法, 具有净化效果明显, 操作简单, 容量大, 投入资金少, 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应根据城市地理环境的实际, 建设相对集中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 能够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中水尾水综合利用、节约水资源、美化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成效。探讨了人工湿地在生态景观中的应用。

关键词:人工湿地,生态城市,水资源,污水处理

参考文献

[1]白晓慧, 王宝贞, 余敏, 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 2003, 36 (1) :12~16.

[2]黄肇义, 杨东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两例[J].今日浙江, 2003 (7) :14~15.

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技术探讨 篇3

关键词 湿地;湿地保护技术;生态恢复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 X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132-02

当前,湿地的定义还存在一些分歧,但目前较为公认的一种说法就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统称为湿地。但随着人类对湿地利用的无限制,导致湿地在逐年的锐减和遭到破坏,急需我们人类加大湿地保护意识,不断创新生态恢复技术,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就关于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技术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关于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技术、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同时呼吁全人类共同加入到湿地保护行列中来。

1 加强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

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强湿地生态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湿地具有较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湿地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而覆盖地球表面约6%的湿地要为地球上已知1/5的物种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其生态功能具有不可代替性,拥有“地球之肾”的美称。此外,湿地更是大型遗传基因库,在维持多种生物种的生存与发展、筛选和改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湿地具有生态环境调节功能

湿地具有生态环境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抵御洪水以及气候调节等多种功能。湿地是地球的主演淡水存储库,人类的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地,与此同时,它还是主要的地下水补充来源,尤其是其具备抵御洪水和调节径流的生态型功能。

1.3 湿地具有污水净化功能

在同等地域的情况下,湿地的污水净化性能森林的1.5倍。比如说,将五类水质的水在湿地中净化之后,水质能提升到三类。这是由于湿地的水流速度较慢,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存储、积淀、分解,将污染物消化或降低污染浓度。

1.4 湿地的生物生产力极高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极高,就单位土地来比较,比其他栖息地的生物生产力要高很多很多。据相关调查,在蛋白质生产方面,每年湿地生态系统是陆生生态系统的三点五倍。我们每天要吃的水稻和一些鱼虾蟹贝大都来自湿地此外,湿地的林业资源和动物资源等的经济性也较高。

从上面所描述的湿地功能来看,这么好的资源,试问,我们加强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没有重要的意义吗?

2 关于现代湿地保护的相关技术探讨

1)做好湿地保护工作,首先必须遵循五项基本原则:一是遵循预防为主优先保护,确保保护与开发利用合理化的基本原则,在湿地保护中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对湿地进行合理的保护,始终确保湿地的健康;二是遵循人与湿地之间的和谐共处基本原则,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和处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局部和整体的利益关系;三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处理好眼前与长期的利益关系;四是遵循生态效益为主,效益协调化、统一化的基本原则,以维护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功能的完善性;五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做好统筹规划、注重重点保护的突出性和全面保护与利用的和谐性。

2)要建立健全湿地保护部门。以科学、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保障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的保护之间的协调一致性。进行统一、规范、科学、有效的管理。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都必须建立健全湿地保护部门和相关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确保湿地保护工作统一有效的运行。

3)加大执法保护力度,严肃处理各类危害湿地资源的行为。禁止各类危害湿地资源的开发项目的运行,即便要利用也要在充分保护湿地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发展和谐的开发利用。严禁围湿造田,实行退耕还湿,并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确实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3 基于湿地生态系统特征的生态恢复技术的探讨

所谓湿地恢复,主要是指利用生态技术或者生态化工程,修复或者重建那些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甚至消失的湿地,并尽可能地恢复到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将其功效发挥到最大化。笔者结合工作实际,结合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提出几点湿地生态修复

技术。

3.1 栖息地恢复技术

恢复栖息地的最终目标就是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提升栖息地的稳定性、一致性。栖息地的恢复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修复,一是湿地的基底;二是湿地的水状况;三是湿地的土壤,其中基底的恢复最为重要,在基底恢复方面主要采取工程措施来实现,从而确保湿地基地的稳固性,而对于湿地水状况的恢复主要是通过稳定湿地面积来实现,恢复湿地的土壤则主要通过改造湿地的地形地貌来实现。

3.2 生物修复技术

所谓生物修复技术,就是对被破坏的湿地生物物种,利用现代生物培育技术、保护技术和生物物种引进技术,以及种群行为的控制、种群动态的调控技术和群落结构的配置优化技术、组建技术、演替控制与恢复等技术。通过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技术,对湿地被破坏的生物进行修复或再植再造,修复湿地的生物生态

系统。

3.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技术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技术主要是基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几种技术:一是总体设计技术;二是生态系统构建技术;三是生态系统集成技术。在湿地生态恢复工作中会,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难上加难。对于一些功能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应由国家和湿地所在地有关部门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大湿地管理保护工作,在技术和资金上加大湿地生态恢复力度。

4 基于湿地类型的生态恢复技术的探讨

我国地大物博,湿地的类型也不尽相同,因而其生态修复技术也就不尽相同,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的研究;选取各种类型退化湿地的典型代表,进行生态恢复示范研究。基于此,笔者根据自身有限的知识水平,基于生态类型的不同,谈谈常见的几种湿地类型的生态恢复技术。

4.1 河滨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河滨湿地的生态恢复,主要是由于当前河滨湿地不断被陆地化和污染的看,因而就河滨湿地的生态恢复目的来说,应集中于减少洪水危害、净化水质,并以疏浚河道的工程技术,实现河漫滩湿地的再自然化,以提升水流持续性,预防被侵蚀或者沉积物的进入等技术措施控制湿地被陆地化,例如通过切断污染源和加大非点源污染的净化处理力度,尽可能的将河滨湿地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始水平。

4.2 海岸带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海岸带湿地的生态系统的恢复、修复或重建,因受到农业的开发和城镇化的改扩建,而导致大量的湿地受损甚至消失,因而要想充分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抵御洪水、净化水质以及气候调节等功能,就必须对湿地规模、位置以及形态进行重新调整与配置,充分发挥海岸带湿地的功能。

4.3 森林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由于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修复和重建与草泽湿地不同,尤其是森林的重建需要几十年,因而森林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主要采取水文和土壤的恢复或改造,并以植被种植的辅助方式恢复森林湿地生态系统。

4.4 湖泊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由于湖泊的水体相对平静,虽然其面积能很好的修复到以前的水平甚至可以扩大,但水质的恢复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且不可能完全恢复的,因而通过上述的切断污染源和对点源与非点源的控制外,还应采取深度处理污水和加强生态调控的技术措施,尽量恢复湖泊湿地的生态功能。

5 总结语

总之,湿地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应成为当前林业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湿地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湿地生态恢复技术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极具专业的一门技术,我们应抓住“十二五”大好发展,切实做好湿地保护和湿地生态恢复工作,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健健,王伟.湿地生态恢复[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01.

[2]陆健健,王伟.湿地生态恢复的主要模式—湿地公园建设[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02.

[3]周建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6.

[4]王亮.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08.

[5]王思元,牛萌.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与湿地的生态恢复[J].山西农业科学,2009,07.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综述 篇4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净化污水,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文章综述了人工湿地的构造、特点,去除污染物的.效果、机理、影响因素.同时指出了人工湿地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作 者:刘东阁 孙爱花 谢文军 作者单位:刘东阁(滨州市滨城区堡集镇农技站,山东滨州,256653)

孙爱花(滨州职业学院)

谢文军(滨洲学院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湿地农业技术 篇5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探讨

鉴于湿地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目前所处困境,探讨了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指出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关注生态过程和湿地可获得的价值.环境影响的`识别应包括水文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和生境功能等八个方面,影响因子的识别应考虑对湿地水质、湿地生境和湿地水文功能有影响的三类因子.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探讨对于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作 者:刘伟生 李翔 舒俭民 LIU Wei-sheng LI Xiang SHU Jian-min  作者单位:刘伟生,LIU Wei-sheng(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100012)

李翔,舒俭民,LI Xiang,SHU Jian-min(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刊 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年,卷(期): 25(6) 分类号:X820.3 关键词:湿地   生态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  

湿地农业技术 篇6

人工湿地作为近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廉价的替代传统污水处理技术的方案,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与传统的污水处理法相比,人工湿地具有基建和运行费用低,操作与维护简单等优点.介绍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机理和优缺点,以及人工湿地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改进的方向做了分析.

作 者:孙桂琴 董瑞斌 潘乐英 王见华 SUN Gui-qin DONG Rui-bin PAN Le-ying WANG Jian-hua 作者单位:孙桂琴,董瑞斌,SUN Gui-qin,DONG Rui-bin(南昌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昌,330029)

潘乐英,PAN Le-ying(江西省乐安县建设环保局,乐安,344300)

王见华,WANG Jian-hua(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南昌,330108)

湿地松良种壮苗培育技术 篇7

1 选择良种和圃地

1)良种选择。

适合江西造林的湿地松良种来源,一般通过进口使用美国佛罗里达、路易斯安娜、阿拉巴马等州的湿地松种子园种子或种源种子;江西省峡江县林木良种场、乐平市白土峰林木良种场湿地松母树林的种子也可。

2)圃地选择。

要求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好、排灌方便、耕作层深厚且略带沙性的地块作为圃地。

2 砂床催芽

1)砂床设置。

在圃地就近选择地势平坦,避风向阳,近水源,排水良好的东南向地段作砂床,床基长10 m,宽1 m,高5cm左右,床之间留步道沟,选用2~3 mm的洁净消毒河砂(用0.5%波尔多液(Bromo Geramine)或0.01%新洁尔灭(Bromo Geramine)或0.2%高锰酸钾(Potassium Permanganate)溶液消毒10~15min,作成厚10 cm,宽1m的砂床。也可用普通大田苗床盖上4~6 cm厚的黄心土作催芽床。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砂床四周用砖砌成南低(30~35cm)北高(50~55cm)矮墙。

2)催芽播种。

3月上旬开始催芽,先用0.2%高锰酸钾或0.5%波尔多液对种子进行消毒,30min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40℃~45℃的温水浸种,自然冷却后浸种24 h。取出种子晾干并均匀撒在砂床面上,播种量约0.25~0.35kg/m2。播种后覆盖0.5~1 cm厚消毒清水砂,淋透水,也可覆盖0.5~1 cm的黄心土。然后将准备好的竹片沿苗床南北呈弧形拱好,盖好农膜,砂床四周用砖石压实保温。

3)芽苗管理。

芽苗管理是培育芽苗的关键时期,温度和水分在培育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播种后要加强水、温管理,控制砂床内温度在20℃~28℃之间,要及时淋水,保持床面湿润。晴天高温要揭膜淋水降温保湿;阴天低温要盖膜保温,少淋或不淋水,但早晚要揭膜换气。床面是否要淋水,可根据床面细砂是否发白来判断,淋水结合换气进行。湿地松种子一般在春季播种后10天左右开始发芽,当芽苗带壳出土后,要揭膜炼苗,时间由短渐长,直至去膜炼苗,以适应大田移栽环境。种芽出土后要喷洒1%的波尔多液(Bordeaux mixture)预防病害,如发现猝倒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或立枯病(soreshin)要及时用1∶800的敌克松(Fenaminosulf)和多菌灵(Carbendazim)药液喷洒,随后用清水洗苗。同时还要防止鸟害和鼠害。

3 芽苗移栽

1)苗床准备。

及早(雨季来临之前)整地作床,苗圃地要求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好、排灌方便、耕作层深厚且略带沙性的地块作为圃地。整地要求做到“三梨三耙”,苗床要做成南北走向,宽1.2 m左右;边沟要求以挖到硬底为准,以便排灌便利,不易积水;新的苗圃地应尽可能多地取松林表土覆盖床面,增加苗床菌根菌数量,以促进苗木生长和减少杂草生长;对于已种过湿地松的圃地,可以不再取松林表土覆盖床面。做好苗床后,要及时施放呋喃丹或喷灭扫利药液,杀死地下害虫。

2)芽苗切根。

当芽苗长到3~4 cm高时可起苗定植,一般在大部分芽苗开始脱壳时进行。选择晴天或阴天起苗,起苗前应将苗床和砂床淋湿。移栽芽苗前,技术人员要用0.01%新洁尔灭溶液或0.01%高锰酸钾溶液对手消毒,选拔已脱壳的芽苗,拔出后用刀片或剪刀将主根切掉一部分(根尖生长点),保留根2~3 cm,将芽苗根朝下放在0.01%高锰酸钾溶液(0.01%新洁尔灭溶液)中消毒10 min,再取出来放入清水或盛有黄泥浆的菜碟中送往大田移栽。

3)移苗定植。

一般选择晴天的早晚和阴天进行移栽,移栽时按10 cm×12 cm的株行距用长15 cm、宽2 cm左右的木签在定植点上先插一洞眼,深度以插入芽苗后不露白色根为度,再用木签在离芽苗2~3 cm处斜插入土,向芽苗方向紧压,使苗木根系与土壤密接,防止上紧下松的“吊死苗”现象。移栽后及时淋一次定根水,也可用0.01%高锰酸钾溶液来作为定根水淋苗床,起到对苗床进一步消毒作用。

4)苗期管理。

(1)水肥管理:施肥是培育壮苗的基本技术措施之一,主要包括基肥和追肥,早春整地作床时施足基肥,一般可施50~75kg 48%的复合肥作为基肥,一般不提倡施追肥。针对部分圃地苗木长势较慢,可在7月份和8月份分2次施追肥,追肥应以复合肥为主,施5~10 kg/667m2,应选择下雨天施肥,应做到边施肥边用扫帚轻扫苗,以防肥料灼伤苗木。圃地应做到排灌便利,不易积水。7、8、9月份是湿地松生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正是处于我国南方伏旱阶段,气温高,水分消耗量大,特别要注意保持苗床湿润,确保苗木生长有足够的水分供应。如果湿地松在8月份以前就生长到20cm以上,9月份以后应适当减少苗床灌水,可提高苗木木质化程度。另外,应注意大多数湿地松苗多头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苗圃地长时间缺水所导致的,因此在7、8、9月份尽可能地做到保持苗圃地湿润。(2)病虫害管理:常见的是松苗猝倒病,防治方法主要有强化耕作措施与化学药剂预防,要求圃地排水良好,土质疏松,不易积水,冬季要进行深翻,育苗前苗床要进行严格消毒,最好在移栽前一个星期用多菌灵消毒。3~6月份,正是江南雨季,要求做到每次下雨后都要及时喷一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托布津交替使用预防。针对已发生猝倒病的苗床,还要及时喷1∶800敌克松药液。苗圃虫害要注意防治蛴螬(Anomala corpulenta)等地下害虫,如发现移栽苗木有被地下害虫损害,可以使用施放呋喃丹(Furadan)或喷灭扫利(fenpropathrin)药液,喷药时大田放半沟水效果较佳。(3)除草:化学除草成体低,又能减轻劳动强度,是常用的圃地除草方法,什么时候使用化学除草剂和施用何种化学除草剂对苗木健康生长至关重要。经临床试验,在苗床做好后移栽前,大约可提前15天可喷洒乙草胺(Acetochlor)或草甘磷(Glyhosate Tech(IDA Route))除草剂,除草效果较好;移栽后10~20天,可使用盖草能(Haloxyfop)或扑草净(Prometryne100 g/667m2)除草剂,盖草能主要针对禾本科杂草,对清除第一批禾本科杂草效果最佳;扑草净除草剂对苗木生长具有一定的药害,使用不当极易影响苗木正常生长,经试验,气温超过30℃以上使用扑草净对苗木易产生不可逆转药害,使用扑草净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在阴天天气里拌细沙在上午10时前或下午4时以后施放。除草剂使用要尽量做到少量多次,均匀喷洒,提早预防除草效果较佳。

摘要:对湿地松良种壮苗的良种和圃地选择、砂床催芽、芽苗移栽、苗期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为湿地松良种壮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湿地松,良种和圃地选择,砂床催芽,芽苗移栽,苗期管理,育苗技术

参考文献

[1]吴中伦.国外树种引种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116-122.

盘锦市现代湿地农业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湿地农业;发展现状;途径;盘锦市

中图分类号:S181;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3-0079-02

盘锦市位于辽河三角洲的腹地,拥有湿地面积31.48万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9%。盘锦是一座以湿地为主的典型资源型城市,在党和国家科技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指引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不懈努力,使“稻子、蟹子、苇子、鸭子特色湿地农业产业”发展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2011年,盘锦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1 435元,在辽宁省各城市排名中居第3位,在全国各城市排名中居第33位。

1 盘锦市发展现代湿地农业的成就与经验

1.1 大力发展现代湿地农业的主要成就

盘锦市充分利用湿地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强农、富农战略,通过科技推动、项目带动、品牌拉动、龙头牵动,发展稻子、蟹子、苇子、鸭子湿地农业产业,闯出了一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路子。

1.1.1 稻子生产稳步增长 水稻是盘锦的传统农业产业。20世纪30年代,爱国将领张学良开始在盘锦的退海盐碱荒地上引种水稻,当时产量约为50 kg/667 m2。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建设,特别是在科技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指引下,水稻生产逐步实现了品种优质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战略。2011年,全市承担了43个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任务,水稻产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不足300 kg/667 m2增长到2011年的632 kg/667 m2,总产量达到104.6万t,已连续8 a获得大丰收。盘锦大米成功跻身“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行列,并在201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的最具有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选中荣登榜首。

1.1.2 蟹子养殖不断扩大 盘锦是中华绒鳌蟹(俗称河蟹)的发祥地,但是由于围海筑堤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堵塞了河水与海水交汇的通道,使河蟹洄游通道受阻,破坏了河蟹繁殖的生态环境,导致河蟹的数量越来越少。20世纪90年代,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田守成为代表的盘锦人,孜孜以求地致力于河蟹养殖事业,攻克了蟹苗人工孵化的技术难题,开启了生态养殖河蟹的先河,创造了苇田、稻田人工养殖河蟹的“盘锦模式”。2011年,盘锦市建立“养大蟹示范区”30个,分布于18个场乡镇,涌现河蟹养殖龙头企业5个,组建专业合作社10个,河蟹养殖面积达10万hm2(150万亩),年产河蟹5.1万t,实现产值28.0亿元,获利11.3亿元,仅河蟹养殖一项全市农业人口人均收入达3 054元。

1.1.3 苇子产量持续提高 盘锦享有“世界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初期,盘锦市的苇田面积不足500 km2,年产芦苇3.5万t;现在苇田面积已经发展到800 km2,年产芦苇50.0万t。过去盘锦生产的芦苇全部销往日本侵华时兴建的营口、金城造纸厂或芦苇编制企业,由于造纸企业设备老化,生产、销售不景气,导致拖欠芦苇销售款多达2.0亿元。2008年辽宁振兴生态有限公司开工建设,2010年投入生产。目前该公司已经形成年产高档芦苇漂白纸浆7.5万t、高档文化用纸6.0万t的生产能力。未来几年,该公司计划投入100.0亿元,达到年产120.0万t纸浆、200.0万t纸和纸板的水平,为大力发展芦苇产业创造有利条件。

1.1.4 鸭子养殖迅猛发展 盘锦市生态养殖绿头野鸭、斑嘴野鸭、北京填鸭方兴未艾。2011年,盘锦肉食鸭出栏数量已达5 000万只,成为东北最大的肉食鸭养殖集散地。养鸭获得收益的同时,也拉动了盘锦市鸭绒产业的大发展。

1.2 大力发展现代湿地农业的基本经验

1.2.1 大胆解放思想,善于创新发展 盘锦市充分利用湿地资源优势,首创了“稻田养蟹”“苇田养蟹”“苇田养鸭”的立体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用地不占地、用水不占水,一地多用、一季多收”,再造了一个现代湿地农业新盘锦,为全国现代湿地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1.2.2 大力发展湿地农业产业化,提升湿地农业生产水平 针对盘锦湿地农业的生产特点,有选择地建立湿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目的地引进外来企业,推进产业化进程,提高湿地农业生产效益。

2 盘锦市发展现代湿地农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保持湿地农业产业较快发展,对于实现“向海发展,全面转型,建设滨海新盘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态、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加。目前,部分从事水稻生产与河蟹养殖的农民,依然采用投入较低劳动力及资本的农业经营方式,处于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粗放生产阶段。盘锦市每年生产的生态、绿色大米的占有率较低,大规格河蟹的生产数量较少,不仅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还严重影响了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1年,盘锦大米每千克销售价格超过10元、每只河蟹超过250 g的仅占年生产总量的40%。

目前,盘锦湿地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基层农技推广体制还不够顺,运行机制还不够活,科技成果推广能力仍落后于生产的发展与农民的需要,湿地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建设现代湿地农业的要求之间仍有一定距离。

3 盘锦市现代湿地农业的发展途径

3.1 坚持科技驱动,引领、支撑现代湿地农业大发展

要紧紧围绕提高湿地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一是推进湿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强化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农业技术研究,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二是加强湿地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能力建设,积极开展科技特派、科技下乡活动,引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承担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项目,形成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技推广新格局。三是以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重点,加快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克服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对农业科技应用的不利影响。

3.2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湿地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湿地农业,要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调整优化湿地农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大对稻子、蟹子、苇子、鸭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集中,引导生产、加工、流通、储运等设施集聚,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推进集约化、设施化生产,提高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

3.3 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湿地农业稳定发展

加大对湿地农业的投入力度,是推动湿地农业稳定发展的杠杆和动力。一是要加大财政对发展湿地农业的投入力度。紧紧抢抓国家及省的各种战略、政策和发展机遇,争取基础设施建设、优势资源、特色产业等方面事关湿地农业发展的大项目。二是要加大固定资产对发展湿地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水田、苇田水源工程建设,加大辽河、绕阳河、丰屯河、大凌河的治理力度,对年久失修的排灌干渠、桥涵闸站及时进行维修,加强西水东调工程建设。三是加大湿地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上一篇:意外拔管的处理下一篇:克雷洛夫寓言全集读书心得体会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