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湿地

2024-12-10

陕西湿地(精选3篇)

陕西湿地 篇1

摘要:2010年7月19日~8月5日,笔者在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发现一处鹭类繁殖地。本文描述了其繁殖地特征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关键词:繁殖地,鹭类,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0 引言

湿地(wetland)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湿地是鸟类繁殖与越冬的良好场所,许多鸟类集中在湿地上或湿地周围[1],形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指数高的生态体系,有着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2]。陕西黄河湿地是我国中西部水禽一个重要的越冬地及迁徙驿站,每年有大批水鸟迁徙停歇或来此越冬。2010年7月19日~8月5日,笔者在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发现一处鹭类繁殖地。本文描述了其繁殖地特征并提出了保护建议。以期为深入了解和有效保护鸟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地区

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河流湿地之一,北起禹门口,南至黄河、渭河和洛河交汇地带的风陵渡铁路桥,东以黄河“治导控制线”中心线为界与山西相连,西界北段沿黄河老崖,南段沿黄河第二道大堤。保护区内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因地势较周围明显偏低,又受秦岭山脉和中条山所形成的潼关风口的显著影响,形成闭合性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春季干燥;夏季炎热,秋季多阴雨;冬季寒冷多风,年平均气温13.5℃,极端最低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42.8℃,年平均降水量529mm[3]。保护区内芦苇遍地,鱼塘、台田交错排列,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发育完好。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地热以及大量的水生生物为珍稀水禽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场所,是我国中、西部国际保护侯鸟的重要栖息地。同时湿地还栖息有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丹顶鹤(Grusjaponensis)、黑鹳(Ciconia nigra)、大鸨(Otis tarda)、大天鹅(Cygnus cygnus)等近30余种国家珍稀鸟类[4,5,6]。

2 鹭群栖息生境特征

2010年7月19日~8月5日,笔者在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鹭类生境调查时发现一处白鹭(Egretta garzetta)、苍鹭(Ardea cinerea)、池鹭(Ardeola bacchus)、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的集群繁殖地。经目测,林带内共有白鹭60只、苍鹭55只、池鹭32只、夜鹭8只。此繁殖地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洽川镇抽黄总干渠西侧的林带内(35°11′24″N,110°20′20″E)。林带南北长约100m,东西长约80m,东临莲池和鱼塘,西邻黄土崖。林带内柳树占70%,杨树占10%,其他树种占20%。巢树多为柳树(10~15m),与柳树枝条较多,为鹭类筑巢提供支持有关。

据观察,距林带东侧50m的莲池、鱼塘等人工湿地是鹭类的主要觅食地。距林带西侧30m的黄土崖为鹭类休息的主要场所。林带鹭群伴生鸟种有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火斑鸠(S.tranquebarica)、金腰燕(Hirundo daurica)、麻雀(Passer montanus)等。由于林带距离公路较近(20m),极易受到湿地旅游者的干扰。曾遇见观光者为拍摄鹭类的展翅飞翔而故意惊飞鹭群,离巢的鹭类很长时间才归巢。意外的惊飞易使雏鸟跌落巢外,甚至引起弃巢现象。

3 存在问题

陕西黄河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保护区管理机构运转能力不强。由于资金、人员短缺,许多管理工作难以到位;二是湿地保护体系不健全,县、乡、村、组四级保护网络还没有形成;三是湿地保护与开发性生产矛盾突出。该湿地人口稠密,群众生活贫困,脱贫致富心切。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群众开发滩涂、水域的生产活动日益增多,养殖鱼、虾的池塘也在增加,这无疑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但乱开滥垦和人为活动的干扰,使湿地范围逐渐缩小,加上农林生产中农药及有害物质的大量使用和排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鸟类的生存环境。

4 鹭类保护

陕西黄河湿地拥有国内最大的黄河河滨湿地—黄河峡谷湿地、芦苇荡—合阳洽川十万亩芦苇荡等,是陕西东部旅游精品环线和关中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秦晋豫黄河金三角旅游线路的主要地段。由于黄河湿地开展旅游、养殖业相当普遍,已成为当地主要支柱产业。目前,陕西省正在修建“沿黄公路”,“沿黄公路”是一条观光旅游公路,沿黄河沿岸修建,从华山一直修到黄河壶口瀑布,北至榆林,将沿途的所有旅游景点串起来。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看,这条公路的建成,将有力拉动地区的旅游经济,但是对于黄河湿地保护来说,会引起诸多不利之处。噪音增大以及游客观光者流量的增加,会使栖息于湿地的鹭类觅食区域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怎样将保护和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保护、开发两不误,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人类活动对湿地鹭类影响的不断加剧,因此建议:(1)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将该处林带设为鹭类的保护小区,林带外围设立围栏,严禁任何人在繁殖期进入该区域,特别是鹭类巢树附近;(2)公路两侧设立警示牌,尽量使人不在此地段停留;(3)在距林带100m外的高点设立监测点,配备高倍望远镜进行种群监测并对受伤的鹭类进行必要的救治;(4)当地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开垦鱼塘、种植莲菜时应充分考虑到人类活动对鸟类分布及多样性的影响,进行科学的功能区域划分,尽量保留湿地鸟类的自然栖息生境。

参考文献

[1]陈建伟.1996.中国湿地现状、保护与目标展望[J].野生动物,17(4):3~9.

[2]彭贵鸿,黄庭发.2005.拉市海湿地鸟类组成和区系特征的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30(1):46~51.

[3]王华青,吴振海.2006.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4]程铁锁,赵红茹,张明.陕西三河湿地动植物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84-87.

[5]时良,董荣,于晓平.陕西省黄河湿地冬季鸟类群落初步研究[J].动物学杂志,2009,44(3):83-93.

[6]于晓平,钟凌,王晓卫,等.陕西省黄河湿地水禽迁徙规律初步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127-131.

陕西湿地 篇2

浅谈铁路工程对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的影响及保护

新建大同至西安铁路穿越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对其鸟类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结合保护区的.功能和鸟类习性与分布,分析铁路建设产生的影响,针对性提出减缓措施,最大程度控制对保护区鸟类的影响,对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 者:蒋忙舟 作者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43刊 名:科协论坛(下半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ASSOCIATION FORUM年,卷(期):“”(7)分类号:X22关键词:铁路 自然保护区 鸟类 影响 措施

陕西湿地 篇3

1 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保育及恢复的重要性

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10°10′~110°36′, 北纬34°36′~35°40′, 总面积57 348 hm2, 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面积最大的湿地之一。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国际保护候鸟在中国中西部的一个重要的栖息地, 也是中国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 是陕西省鸟类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区。保护区内鸟类数量最多时达40万只以上。有20余种国家一级、二级珍稀水禽在区内越冬栖息, 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 (学名:Ciconia nigra) 、东方白鹳 (学名:Ciconia boyciana) 、丹顶鹤 (学名:Grus japonensis) 、大鸨 (学名:Otistarda) 、白肩雕 (学名:Aquilaheliaco) 和金雕 (学名:Aquilachrysaetos) 等6种。陕西省级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 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庞大的湿地水禽种群汇集, 一直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许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在区内进行考察研究。通过对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研究、野生动植物资源物种研究、候鸟迁徙规律研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措施的实施,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保护区内湿地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以此为迁徙驿站或在此越冬的候鸟种类及种群数量大幅度增加;陕西黄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将会对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鸟类、保护我国黄河湿地资源、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3]。

在国际上同类湿地中罕见的多样性水生、湿生、中生、耐盐植物群落, 包括金鱼藻 (Ceratophyllumdemersum L.) 、眼子菜 (Potamogetonaceae) 等水生植被, 芦苇 (Phragmites australis) 、香蒲 (Typha orientalis) 等草本沼泽、盐生灌丛、落叶阔叶林、典型草甸和盐生草甸;有包括野大豆 (Glycine soja) 等珍稀濒危植物在内的植物物种220余种;另外, 动物物种较植物物种多样性更为丰富, 达到了惊人的800余种。这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多样的植物群落, 为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目前全世界湿地退化面积仍在增加, 大量的污染依然存在, 研究和保护好陕西黄河湿地资源, 有利于解决人类活动造成湿地的功能退化等问题,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也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对解决湿地生态系统保育和恢复的价值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存在的问题

陕西黄河湿地是黄河流域面积最大的湿地之一, 也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河流湿地。但是人口众多, 资源利用长时间的消耗, 对湿地的开发污染加剧, 目前许多湿地功能剧减少, 湿地的功能和效益承受着严重的威胁[4,5]。具体表现有以下方面。

2.1 对湿地盲目开发和改造

2011年7月渭南市林业局组织湿地管理处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市湿地资源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近年来由于人为占用湿地资源进行养鱼、造田, 导致原生湿地面积减少1/3以上, 滩涂面积减少2万hm2左右。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保护区内土地所有部门将大面积土地对外发包和区内农民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大规模发展种养经济产业, 破坏了生态系统。原生湿地被人工湿地所替代, 其生态功能被大大削弱甚至丧失。

2.2 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湿地是工农业和生活的主要水资源, 但因过度地从湿地取水或开采地下水, 使湿地的供水功能受到巨大威胁。保护区多家赢利单位从黄河取水和直接排水, 不但消耗大量湿地水资源, 影响了湿地水源补给, 而且还造成局部严重的水质污染和空气污染, 使黄河水质变差。直接导致多种植物群落遭到破坏和湿地水文变化, 功能下降, 大量植被死亡。

2.3 湿地污染加剧

一是空气污染。区内多家电厂和焦化厂, 排放多种有毒气体, 如SO2、NOX、CO等, 同时造成总悬浮物浓度增加, 对鸟类的栖息环境造成了破坏。二是水质污染。河流上游工矿企业排污、居民生活排污, 以及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其随地面径流进入湿地水体, 使黄河、渭河、洛河等河流水质均受到污染。源自各个方面的污染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系统, 使湿地丧失了原有的功能。

2.4 缺乏规划, 多头管理, 责任不实

地方政府对于湿地未制定统一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由于缺乏统一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 导致湿地随意开发和盲目开发, 造成湿地系统的破碎化。湿地按照土地权属, 分属于水利、林业、农业、环保、旅游、黄委等多个部门, 各部门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进行开发利用, 而忽视了湿地的保护。

2.5 人员及工作经费难以落实

陕西黄河湿地总体规划7个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站共20人。目前, 各保护站机构已得到批复, 但7个站编制批复仅19人 (大荔规划6人, 批复5人) , 实到位专职人员7人, 其余均属兼职 (其中韩城下峪口站兼职7人, 属自收自支) 。由于人员工资及保护管理经费无法落实, 使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 湿地保育恢复的对策

3.1 尽快完善机构建设, 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相关县市政府尽快解决人员编制, 县林业部门抓紧落实人员到位。同时, 各县、市区应当根据各辖区的实际情况, 争取地方政府对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把保护区发展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进一步完善保护管理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以保证湿地保护工作的正常运转。

3.2 建立湿地保护管理协作机制

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是保证湿地保护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做好湿地管理和保护的组织协调工作, 使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 发挥各自优势, 共同协作做好湿地保护工作[6]。同时成立湿地保护领导小组, 主要由政府牵头组织协调全市湿地保护与各级部门间在湿地保护与利用共同合作的有效协调机制, 通过部门间的联合行动促使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效益提高。各部门切实做好各自管辖范围的保护工作, 逐步收回已被垦殖的天然湿地, 采用人工辅助恢复的方式开展原生态恢复工作, 使原生态湿地面积呈逐年递增态势。

3.3 建立湿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占用补偿制度

湿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占用补偿制度是基于对湿地的价值清楚认识之上的, 目前我国《土地管理法》将土地类型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而沼泽、河滩、滩涂水塘等天然湿地往往被视为没有价值或者价值低廉的荒地荒滩而不加控制的利用, 使天然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各县、市区在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中, 明确提出湿地有偿使用和占用补偿制度, 按照“谁受益, 谁补偿”的原则, 对所有在保护区范围内受益于湿地生态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生态补偿费, 以用于湿地保护和管理, 从而提高湿地的利用效率, 达到湿地的持续利用[7]。

3.4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监测

各相关县市要切实加强生态监测体系建设, 建立湿地资源信息数据库。根据湿地保护区的地形地貌、资源分布状况、周边居民点分布及交通、水电、通讯等综合因素, 在保护区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重点区域设立监测点, 并配备监测设施、通讯器械等, 进行正常监测工作。保护区应尽快建立完善资源监测系统和动态监测网络, 为保护区管护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3.5 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

湿地保护和管理并不是孤立的, 不仅仅需要保护区内部进行管理和保护, 同时也需要保护区以外的力量参与, 通过跨区和全世界范围内的合作, 建立健全有关保护措施, 严格执行湿地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通过内外合作, 齐抓共管, 从整个生态系统和景观范围进行湿地保护和管理, 才会真正产生实效[8]。

3.6 加强湿地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建设

包括养分循环过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扰动变化等的影响, 湿地水体等方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以及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协同变化等方面,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以及丰富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建设, 进而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变化的不确定性。

3.7 加强特殊湿地类型的研究

应该加强对特殊生态系统的研究, 密切关注这些特殊湿地类型枯水区的湿地生态变化、盐碱性等观测数值变化, 利用对特殊湿地类型的研究, 寻找保护湿地系统的办法和举措, 进而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系统恢复等方面的研究, 更好地保护和培育生态优良的湿地[9]。

3.8 对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保育

可以通过改良土质、增加繁殖体等技术途径, 加强对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通过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退化的植物种群等方式并利用建立人工群落, 确立关键种群源的临界面积及种群源、廊道的配制方案, 以稳定现有的生态系统。

摘要:针对陕西黄河湿地现状, 论述了开展湿地生态系统保育恢复研究的重要意义, 分析了国外湿地研究动态和我国湿地研究的进展, 指出了在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保育与恢复存在的问题和具体对策, 以期为今后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湿地生态系统保育及恢复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保育恢复,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华青, 吴振海, 吕江鱼, 等.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王太明, 房用, 蹇兆忠, 等.山东省湿地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J].山东林业科技, 2001 (6) :14-16.

[3]王仁卿, 刘纯慧, 晁敏.从第五届国际湿地会议看湿地保护与研究趋势[J].生态学杂志, 1997, 16 (5) :72-76.

[4]白军红.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 2000, 20 (6) :6-10.

[5]国家林业局科技局.中国湿地保护研讨会文集[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6]李国明, 高志勇, 汪涵, 等.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湿地科学, 2010 (2) :9-13.

[7]刘力维.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3 (10) :99-103.

[8]兰维娟, 王俊, 毛鹏军.洛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调查及保护对策[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 :67-68.

上一篇:语言认知能力下一篇:多元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