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意识

2024-10-15

产业链意识(精选5篇)

产业链意识 篇1

在2020 年, 中国将会存在4000 万 “剩男”, 由于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当然, 也会激发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以及现有产业的扩张, 例如女子防身行业将会兴起、相亲交友类综艺节目会继续热播并不断扩张、色情产业可能会被迫合法化等等, 需求引发供给, 进而影响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说起来感觉高大上, 但实际上, 却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紧密相连。

“武钢养猪、鞍钢种土豆”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引发热议, 本是钢铁大佬, 却要养猪、种土豆、接送孩子上下学、疏通下水管道, 看似搞笑不务正业, 实则无奈之举。钢铁行业利薄, 年销售利润率远低于全国工业行业的平均水平, 而其深层原因, 包括铁矿石原料价格受国外控制、物流成本高、产能严重过剩等等, 这些问题, 并不是鞍钢、武钢可以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的问题, 而是整个钢铁产业都面临的问题, 是由产业特点造成, 是不容易改变的。钢铁产业想要重新辉煌, 需要整个产业的转型与改革, 变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兴衰。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的一大主题内涵就是产业整合, 所谓产业整合是指为了谋求长远的竞争优势, 按产业发展规律, 以企业为整合对象, 跨空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重新配置生产要素, 调整和构筑新的资本组织, 从而形成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优势主导产业和相应产业结构的过程。而产业整合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企业并购, 在产业的横向整合中, 产业链条中某一环节上多个企业的并购重组, 而在产业纵向整合上, 产业上、中、下游的企业会发生并购重组, 这一过程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竞争力弱的企业必然被竞争力强的企业吞并, 而竞争力相当的企业为了避免被大企业吞并也可能联合并购, 从而达到整体竞争力的上升, 因此, 在这轮经济结构的转型中, 没有企业可以独善其身, 并购, 是不可逆转的一个潮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而对于一个行业, 一个产业来说, 创新, 也是命根子般的存在。在经济学中,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 在特定的环境中, 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 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这种行为, 是现在许多企业所缺少的, 或者说是求而不得的。创新, 并不是说企业家一拍脑袋就可以的事情, 独特的视角, 新颖的想法, 与众不同的观点, 实用而又有吸引力的生产方法等等, 创新不易, 但是顺应着产业变迁, 创新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如果不能抓住这次产业变迁的商业浪潮, 一次落后, 就要永远的落后了。新的需求不断产生, 新的竞争方式不断挑战着底线, 新的竞争者不断地涌入各行各业来分一杯羹, 新的时代正在到来, 新的产业必然产生, 是否要存活, 要发展, 要变强, 就要看创新能力怎么样了。

我国现在汹涌的两股商业潮流决定着未来几年的中国产业态势, 第一股商业浪潮就是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股商业浪潮就是全球化, 对于这个问题, 大家都不陌生,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全球化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全球化不再仅仅是一种展望, 他已经到来了。为数不多的雄心壮志企业, 率先走向世界, 建立全球化经营和管理体系, 拉动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化循环, 拓展全球化生存空间, 重构产业分工体系, 逐级传导, 决定着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厂商的兴衰与生死。经济的全球化, 也可以说是资本的全球化, 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各经济体联盟不断地产生、消亡、再结盟, 为了利益, 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只有把目光放长, 放广, 才能在这个资本扩张, 能源、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转的时代里存活, 跨国公司日渐增多, 各国文化不断地融合创新, 资源的掠夺, 移民的增长, 无一不在体现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新的产业即将产生, 全球化的商业浪潮呼啸而来。

在这种产业演变的过程中, 企业家的产业思维尤为重要。他们需要懂得沿着人均GDP的变迁轨迹寻找产业机会、规避行业风险;沿着经济时差和产业转移的轨迹寻找产业机会。企业家要善于观察, 总结前人的经验, 学会从前人的路中看到自己的出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同时也要把握机会, 关注GDP这一重要经济指标, 在GDP金额不同的不同阶段, 对症下药, 因地制宜, 寻找最适合的产业, 才是成功的关键。

沿着人均GDP的变迁轨迹, 每一个阶段都出现相应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 产业的机会与风险, 尽在其中。按这个思路, 可以推测出当前和未来的产业潮涨与潮落、兴衰和更替、机会与风险。当然, 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地区, 都有其特点与个性, 按这个思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时候, 不能绝对化、刻板化, 需要根据时代和国家的特点进行调整。因为禀赋差、地域差、观念差等因素, 各国各地区发展有先后、贫富有差距 ( 人均GDP是关键指标) , 经济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先发展起来, 然后才轮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继起跟上, 出现所谓的 “区域经济时差”现象。发展先行区域的可复制驱动因素, 迟早传到发展落后的区域, 进而带动落后区域的经济快速增长, 后来者瞄准先行者的状况而动, 探索和学习成本可大大降低, 所谓后发优势。

摘要: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着社会分工、资源分配、劳动者就业等一系列变化, 而需求因素、技术进步、国际贸易以及生态环境因素也会对产业结构造成影响。产业整合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的一大主题内涵, 创新是我国企业在新的商业浪潮中的必然趋势, 同时在这种产业演变的过程中, 企业家的产业思维也尤为重要。

关键词:产业思维,产业整合,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晓波.产业思维五大变化[J].商界 (评论) , 2015 (02) .

[2]王明夫, 王丰.人均GDP与产业机会[J].纺织科学研究, 2014 (05) .

[3]中国的产业整合正在加速进行——专访和君创业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王明夫[J].中国企业家, 2003 (01) .

产业链意识 篇2

我市巩固旅游标准化成果

本报讯 记者李嘉、通讯员王白石报道:2月28日,副市长镇方松到市旅游局调研。

据了解,今年,我市将着力建好咸宁旅游电子信息平台,开通旅游12301旅游服务热线,打造咸宁智慧旅游。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凸显温泉旅游品牌,大力推行咸宁旅游“一卡通”,开发“一日游”产品,加快设置“香城泉都”旅游专线。做好旅游项目招商引资、重大旅游项目推进工作,逐步实现5A级景区零的突破。

动漫产业应增强品牌营销意识 篇3

比如,《哈利·波特》,这是一本书,但与这本书无关的收入,比它大得多。这一个品牌能带来的收益,要比这个原始产品本身大得多。这才是所谓的产业。像《变形金刚》《海贼王》都称得上产业品牌。

一个品牌的承载力,能承载起一个产业系列。一系列的产业能够承载多少内容,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这个东西要够强悍,够吸引力。作为制片方来说,就是这个东西的质量够高。

第二个要素,是要做成一个很牛的品牌,像迪士尼。要建立一个品牌,需要时间和质量。作为一个专门做动画的人来看,要认清两个东西,就是时间和质量。

动画片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成人们的娱乐食粮,是不带有任何政治倾向性的道德人文教育作品。动漫的投资和周期是成正比的。我们的动画之所以没有品牌,在世界上没有影响力和知名度,问题在于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去年我国的动画片产量已经达到23万分钟。但是,很多作品做下去,钱投进去了,导演、编剧都努力做了,但出来的东西,大部分都压在企业的仓库里。

像迪士尼的动画片本身是不赚钱的,亏很多钱。迪士尼要想进入中国,需要利用很多的手段,最终目的是靠品牌赚钱。去过迪士尼乐园的朋友都会看到,老人、孩子,都会非常自愿地掏腰包买它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很贵的。假设一个杯子,在北京的市场里面卖三块钱,在迪士尼乐园,加上它的Logo,起码要三十块钱。所以,它赚得金银满钵。

《魁拔》是用打品牌的方式进入市场的。很多年以前有一个《蓝猫》,做得真的不错,但它的市场限制在国内,而娱乐产品是没有限制的,尽管通过降低成本,在国内的运营还不错,但它没有后劲。

文化产业的前提是要有品牌的概念,要树立品牌,前提就是产品的质量。对于中国市场来说,看似是质量过低。《魁拔1》票房惨败。但是,口碑极好,这部片子投入了3000多万,但票房不到1000万。对于青青树来说,要打造的是一个品牌,准备用五部《魁拔》来养成。今年可以叫做品牌导入期,《魁拔1》的失败,叫做“可耻的成功”。在票房惨败以后,把它投到了网络视频,投入一个礼拜的点击率达到了一千万,现在已经超过三千万。

我国文化产业意识的转型研究 篇4

我国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文化发展就倍受重视, 但在相当成的时期内, 文化主要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刘向《说苑·指武》篇中说:“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 晋人束皙《补亡诗·由仪》也讲“文化内辑, 武功外悠”, 这些“文化”是指“文治和教化”, “以道理开导世人”, 实际都是与国家军事手段相对的一个概念, 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到了现代, 尽管有诸多外来文化观念影响, 但我国文化界占主流的观念是把文化视为一种意识形态, 在功能上强调文化的社会教化工具性, 例如《辞海》 (1989年版) 对“文化”的定义是:“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 我国学界长期强调文化的社会性、意识形态性, 对文化行为、观念文化能否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持保留态度, 甚至是忽视、排斥文化的经济属性。由于文化部门是属于党的宣传部门的事业单位, 经费由国家拨付, 从业人员都是国家干部, 管理上统一接受党的领导。这种文化生产体制市场化程度不高, 尽管存在经济类文化部门, 如出版社、电影制片厂、新华书店, 也有许多文艺团体、宣传队, 但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公有制, 文化领域基本不存在非公有制生产组织, 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都被纳入计划之中, 文化发展中的基本决策权都集中在计划者手中, 文化发展具有高度集中的计划。而在实践中, 计划经济时代突出强调文化的政治作用、意识形态属性, 而文化的经济属性、产业属性没有得到重视。

但是随着科技、影视业、旅游业、传媒业等文化产业形态的发展, 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兴的产业。

在我国, 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尚不统一。文化部在2003年颁布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相对应的, 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 (国统字[2004]24号) 中指出, “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 (如图书、音像制品等) 、文化传播服务 (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 和文化休闲娱乐 (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 的活动, 它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 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 (如工艺品等) 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它构成文化产业的补充。总起来说, 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分为“文化”、“产业”两个层面。在文化层面上, 包含了传统的文学艺术、学术研究、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设施, 突出了文化的精神属性, 在产业层面, 包括了影视出版、旅游娱乐等文化形态, 突出了生产、消费内涵。有学者认为, “可以把文化产业定义为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的企业群。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意思:其一, 文化产业是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的行业, 因而与生产和经营物质产品的一般产业不同, 具有特殊的精神或文化的属性。其二, 文化产业是由企业群组成的, 在现代经济学中, 企业被界定为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因此, 文化产业像其他一般产业部门一样具有经济属性, 必然是以追求利润、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增值为目标的……其三, 企业群的性质也表明, 文化产业像其他一般产业部门一样, 是与可以进行批量生产并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

由于对文化内涵、属性的不同理解,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在文化实践上普遍进行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区分, 例如2002年11月, 中共16大报告中就正式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就是为满足人们娱乐、休闲、健身、求知、审美、交际等精神需要和求知需求而组织活动, 并提供经费、场地、器材和各种服务的社会公益性而非营利性的工作单位。文化事业的重要性表现在它的社会功能而不是它的直接功能。”显然, 文化事业突出了文化的公益性、社会性创造性, 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要和高品位文化需要, 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和和道德文明。而文化产业主要突出了文化的产业性, 其特点在于经营性、娱乐性、营利性, 目的在于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生产, 实现文化的经济效益。发展文化, 既需要发展市场化的文化产业, 以满足大众普遍的文化需要, 也要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 以满足大众特定的文化需要, 只有如此, 才能提高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当然, 在现实中, 各类文化形态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公益性文化事业和营利性的文化产业的界限日益模糊,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情形时有发生, 这一方面丰富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 另一方面也表明, 以前不为人关注的文化产业日益走进大众生活, 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国有着13亿人口,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益强烈。这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也提供了强大推动力。我国文化产业必将伴随着我国社会进步而取得更大发展。

摘要:在当代世界, 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创造出巨大经济价值, 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的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产业形态, 引起各方面普遍关注。由于特殊的国情,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也是人们对文化产业的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 经历了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的变迁。

关键词:产业,市场,历史,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摘要) 》http://www.ccnt.gov.cn/sjzz/whcys/cydt/201005/t20100520_79322.html

[2]陈立旭 连晓明 姚休《解读文化和文化产业》,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p84

产业链意识 篇5

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李玉中、广东省皮革协会理事长王建新、广东鞋业厂商会秘书长吴航、广东鞋业厂商会会长何贵玲、惠东县政府副县长黄祝南等出席本届文化节的各项活动。李玉中充分肯定了惠东女鞋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取得的成果,勉励当地鞋企要培育自创品牌,积极走出国门,巩固和提升惠东女鞋基地的地位。

2002至2008年,惠东县成功举办了四届鞋文化节,培育了“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区域品牌,提高了惠东鞋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拓展海外市场夯实支柱产业

据了解,1981年惠东兴办第一家制鞋企业至今,经过30年的精心培育,惠东鞋业走过了由贴牌向自主品牌生产转变、由手工作坊向机械化制造过渡、由单一市场向国内外市场兼有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和特色产品转变、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和集团化发展转变的艰辛历程。形成了原料供应、模具加工、成型组装、包装装潢、产品销售一条龙的,以时尚女鞋为主打产品的鞋业发展格局。惠东于2006年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评为“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广东女鞋名城”和“广东省鞋材生产基地”,是广东主要鞋业生产地和鞋产品出口的重要力量。

在本次鞋文化节开幕式上,麒润、元富鑫等几家有实力的惠东女鞋品牌与来自非洲、中东等地区的海外采购商现场达成了合作协议,成功将自身产品销往海外市场。女鞋品牌“韩步”也是与非洲采购商“牵手”成功的品牌之一,韩步负责人介绍,他们为了打开国外市场,特意迎合了国内与国外消费者对女鞋在颜色、款式、流行等方面的不同观念,针对不同市场制作不同产品。据记者在现场观察,其销往海外的女鞋与内销鞋相比,色彩更浓重,款式更多变,宛如“花蝴蝶”般的鞋款难怪令非洲采购商趋之若鹜。

作为与温州男鞋基地、晋江休闲运动鞋基地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之一,惠东女鞋基地孕育出了黄埠、吉隆、平山、大岭四个制鞋大镇,制鞋企业已发展到4800多家,培育了9个国家免检产品、21件广东省著名商标、7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4个惠州市名优产品、36件惠州市知名商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名牌商标群体。建立了132个出口生产基地,建立了1个省级鞋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鞋产品合格率由90%提高到99%。鞋业从业人员达32.5万人,占惠东县非农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二;年产鞋6.6亿双,产值180多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6%,是该县产品出口的主力军。制鞋产业已经成为惠东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惠东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在惠东科学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农意识犹存 品牌观念亟待加强

惠东女鞋经过30年的精心培育,走过了由贴牌向自主品牌生产转变、由手工作坊向机械化制造过渡、由单一市场向国内外市场兼有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和特色产品转变、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和集团化发展转变、以时尚女鞋为主打产品的鞋业发展格局,培育出了“香恋”、“牧羊女”等一批优质的女鞋品牌。

“香恋”是当地鞋企中品牌意识觉醒较早,营销理念较为清晰,发展状况比较理想的品牌之一,在广东广州、深圳以及海南等地开设了近百家直营店,在消费者当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标识度。在本届文化节上,“香恋”为继续提升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在产品的挑选上极为慎重,力求突出鞋款的精美与高贵,同时精心装饰美轮美奂的店铺来配合鞋款的展示,成为该区的聚焦点之一。

然而据记者在文化节上的观察,并不是所有的鞋企都具有这样的品牌意识与扩张“野心”。惠东与广州相比,在店租、运输、人力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这些优势往往成为吸引国内外客商的秘诀之一。据多个客商透露,他们在惠东采购一双鞋,比在广州采购成本低15%。有商家向记者核实了该数据,并“炫耀”说,一双女鞋在广州卖30元,但在本地只会卖20多元,因此他们的销量一直在高位平稳,即使金融危机也没有把他们“击倒”。

偏安一隅的“安全感”,使许多中小型鞋企满足于过自己的“小日子”:“我们的产品只‘走量’,成本不高,利润虽然也不大,但足够开销和支付工人工资。”有的商家不无自豪地说:“我的产品在惠东还是比较有名的。”对于打造品牌,他们的表现却有如见到了“洪水猛兽”:“现在做品牌就等于是拿人民币泡水。”

福兮祸之所伏。坚守本地市场,耕着一亩三分地,是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的心态写照,却与惠东鞋业发展自主品牌的态势背道而驰。作为全国鞋业基地的排头兵,惠东女鞋若要培育更多知名品牌,需要政府與商会通力合作,在宣传与政策上给予更多引导和鼓励,纠正目前植根在许多中小型鞋企心中的小农意识,才能使惠东鞋业的发展与时俱进,更上层楼。

上一篇:分层管理结构下一篇:监理角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