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链(精选12篇)
文化产业链 篇1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 其发展态势备受世人瞩目。按照《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 “十二五”期间, 我国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要高于20%, 2015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 从而实现倍增的奋斗目标。
文化产业要得到大的发展, 必须有好的商业模式。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竟争, 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竟争”。商业模式是一种可盈利的方法,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文化企业经营需要重视商业模式的发现和改进, 有必要探索和借鉴新型商业模式。
一、全产业链的内涵、特征和启示
“全产业链”最先是由中粮集团提出的一种商业模式。该模式具有“整合上下游资源”、“多个产品整体运作”、“链条式管理”、“各环节衔接, 产业链贯通”的特征。由于它整合上下游资源、多个产品整体运作, 所以公司各产品的发展成为一个整体, 且下游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由于它实行链条式管理, 各环节衔接, 所以关键环节能够有效掌控, 且创新与品牌发展贯穿始终。因此, 全产业链模式有很强的竞争力, 尤其是, 在带来较高、持续、显著性盈利的同时, 能够快速反映消费者的信息, 促进上游环节的创新与改善, 使企业对市场的反映更敏感、更安全。
中粮集团率先提出的这个发展模式现如今已被文化产业借鉴。全产业链商业模式是最能反映文化产业特性的商业模式。目前比较成功的案例有《武林外传》。《武林外传》文化产业链具备文化和影视基地、相关剧本、合适的导演和演员、市场推手、稳定的消费群体等一系列构成要素。“武林外传”全产业链运作的成功启发我们或可将此模式推广, 不仅是影视产业, 更应该扩大到整个文化产业。
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给河北省文化产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发展空间。
首先, 河北省文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较少, 文化个体户较多的问题非常突出。2004年, 全省共有文化个体经营户59828家, 从业人员14.8万人, 实现增加值34.6亿元, 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9%, 规模小、分布散、整体实力弱, 影响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如果能够实现产品整合、产业链贯通, 将极大节约资源, 提升产品价值含量, 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其次, 文化观念滞后, 产业意识欠缺。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对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开拓文化市场缺少研究, 一部分文化产业经营者自身的市场意识也很淡薄。目前国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不少是来自于演职员队伍, 对产业经营往往是从实践中摸索得出的朴素管理方法, 缺少必要的现代管理、营销理论修养。市场经济需要有经济的头脑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 尤其全产业链商业模式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 需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运作和掌控, 务求悉心学习和实践, 而非一朝一夕之功。
再次,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顺, 尚未从“大文化”的角度理顺管理体制。文化产业按行业不同, 目前是由多个部门分头管理。此种政出多门、职能重叠的状况不利于对文化产业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资源的整合, 已经成为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之一, 在于制度和体制。文化产业概莫能外。河北省委、省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尤其是2010年3月8日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10~2015年) 》, 为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必须同时认识到, 一方面, 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商业属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必须按照一定的商业模式运作才能获得市场价值;另一方面, 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建设的载体, 文化产品和服务要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因此之故,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就有着与其他产业商业模式不同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1. 价值主张更明确, 具备价值观倾向性
任何企业, 只要想做长远, 就要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有效的传达给消费者。这首先需要确立一个价值主张, 然后一切营销活动必须围绕此价值主张来进行。文化产业在传递思想方面比其他产业更突出。同时, 文化产业的产品大多是无形产品和服务, 由于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重要原因, 因此, 文化产业的价值观倾向性愈加突出。
2. 消费者群体层次分明, 目标群体明确
任何产品都有自己的消费群体。区别在于, 有的产业消费群体分层不明显, 比如油盐酱醋茶类似的生活消费品的消费群体层次模糊, 有的产业如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 消费者群体层次相对明晰得多, 比如有的消费者愿意花百元左右到电影院看3D电影, 有的消费者更倾向于电脑下载看片。文化产业目标群体必须明确。试图占领所有的目标群体, 试图生产目标消费者需要的所有产品, 试图进入所有的产品渠道, 试图用广泛撒网的传统促销方式让所有人知道产品, 都是不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理念的。
3. 人脉链条依赖度高, 创意人才需求大
文化产业比其他产业需要更强大的合作伙伴、分销渠道和人脉资源。在企业运营过程中, 为了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价值, 顺利完成商业运作而与其他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是文化产业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 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需要“金点子”, 因此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得以生存和延续的最有价值的资源。
三、河北省全产业链商业模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全产业链”作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有机的商业模式创新, 它为文化产业自身的产业升级, 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但是, 文化产业“全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河北省来说, 实现文化产业全产业链商业模式发展, 必须从以下几点着手充实条件:
1. 整合人才和资源, 解决创意人才不足、文化个体户多、规模以上企业少的问题
如果用可持续成长眼光来评估全产业链的文化企业, “人才”在可持续成长的企业构成中显得非常重要。全产业链的运行需要各种人才集聚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 包括研发人才、创意人才、数字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等等, 特别是需要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经营管理人才来实现各种因素的操控。我省文化人才现状是, 人才资源潜力充足, 各高校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相继设立, 但多为培养技术制作型人才, 营销、创意及复合型人才极缺, 这在将来势必制约文化产业提升。要着手以自己培养和引进的方式聚集人才, 只有首先解决“人”的问题, 才能使文化产业“活”起来。
同时, 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的成功运作, 需要资金资源、内容资源、创意资源、传媒资源等各种资源的支撑。这些资源的获得, 可以是现有资源的利用或者转化, 可以是通过合作的方式从别处引进, 也可以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已创造。例如, 我省有着历史悠久的燕赵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比如唐山皮影、蔚县剪纸、武强年画、曲阳石雕等, 这些都可以用动漫形式开发加工。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利用和再创造, 使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不仅能够为动漫创作提供源泉, 尤其是可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河北省整合人才和资源已有好的范例。近年来, 邢台市工笔画艺术异军突起, 以宁晋县为中心, 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的、以农民为主力军的工笔画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邢台大力扶持工笔画产业, 以宁晋县393艺术区、工笔画市场、工笔画学校为依托, 形成了集培训、展览、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在北京潘家园、琉璃厂两大市场, 宁晋工笔画占到总销售量的80%, 全市工笔画畅销全国, 远销日韩和东南亚。除了工笔画, 邢台市艺术玻璃、老粗布、邢白瓷等文化产业项目也势头良好。2011年, 邢台文化产业产值达55亿元, 占全市GDP的3.86%, 同比增加41%。
2. 树立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明确的政策导向, 解决文化观念滞后、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
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的显著特征是使得一个公司各产品的发展成为一个整体, 上游产品通过往下游延伸以增加附加值。同时产业目标是设计多环节、多品类、多功能的产品并与上游产品有机结合, 目的主要是创新与品牌贯穿始终。以承德市为例, 该市抓住“清朝夏都”这个文化元素, 投资2亿元, 邀请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 创作了大型实景演出剧《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此举不仅弥补了以往承德缺少夜间旅游项目的缺陷, 更为游客提供了了解我国多民族融合历史的机会, 加深了游客对文化遗产内涵的认知。
全产业链首先是一种企业管理经营思想和理念。从理念———经营过程———企业文化———产业发展, 需要通过企业经营者具备宽广的文化视野和超前的战略思维, 并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例如, 近年来, 承德市积极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先后出台了《承德市建设文化大市实施纲要》、《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多个文件, 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重点行业等做出统筹安排。特别是在投入上, 市本级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 县区不低于300万元, 并随着财政收入增加而增加。同时, 还积极引领民营资本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目前, 承德旅游人数已由10年前的300多万人次增长至2011年的1700万人次, 2012年承德旅游接待目标人数力争突破200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到150亿元,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
3. 支撑核心企业, 辅佐配套企业, 解决文化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
全产业链要素在产业链条中展开, 需要广阔的运行空间。比如影视产业集聚园, 可以通过影视制片公司总部的集聚, 建设集影视创意、拍摄制作、交易发行、影视教育、动漫、影视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它本身必须拥有广大的空间, 才能使这些要素充分展现出来。同时, 全产业链要求所有业务、产品和产品线以及各项活动, 有一个统一核心, 比如都服务于一个市场或都服务于一种共同的文化创意。因此, 全产业链结构中的企业一般是若干个企业作为龙头, 加上其他企业配合, 带动整个产业链良性运转。这些龙头企业就是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 其他企业则是此产业链中的配套企业。
以唐山遵化为例, 现已形成“一区”“一城”“一廊道”“两基地”的文化旅游链条。其中, 清东陵大旅游区是龙头, 目标是建设集山水休闲、温泉度假、文化观光于一体的皇家山水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同时, 实现打造城市游憩地、乡村文化旅游廊道, 建设南部创新型乡村旅游基地和东部红色旅游基地的文化产业链式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立波, 陈少峰.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何以可能[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11) :94-98
文化产业链 篇2
上海黄浦:【黄浦区数字新媒体等新兴行业快速增长】#黄浦播报#黄浦区去年新设文化创意企业426户,注册资本近18亿元,动漫设计、传媒制作和数字新媒体等新兴行业企业快速增长,去年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税收43.2亿元。
@北京大学陈少峰:文化产业应该叫“文化创意产业”或者“创意文化产业”,强调的是创意和文化创新的目标和方向。文化创意产业强调的是文化产业本身的创意驱动,不是传统文化的自然驱动。创意文化产业的核心是“产业文化化”,就是用文化创意的方法去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二者结合的重点是延长产业链和提升附加价值。@重庆臻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政府声音】赵少华(文化部副部长):文化产业今后发展重点一是通过出台政策和指导服务,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推动扩大投资和出口,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增强多样化供给能力。二是加快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增加文化创意附加值,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永银文化创意 :【永银新闻】4月24日下午,安徽省常委宣传部曹征海部长、南京市常委宣传部长徐宁一行莅临永银文化创意馆参观指导,曹部长及徐部长对永银文化自主研发的各类文化创意产品赞不绝口,并充分肯定了永银文化为本土文化创意产业做出的贡献!
瑞安资本:【央行:加大对北京文化科技产业信贷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日前下发《关于大力推进2013年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市各银行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福田资讯#【文博会福田设6分会场】昨日,第九届深圳文博会43个分会场名单确定,其中分布在福田区的分会场有6个。这些分会场主营业务涉及文化创意产业各个重点领域,如创意设计、动漫游戏、高端工艺美术、高端印刷等。
文化产业链 篇3
在7年时间里,国内发起设立的文化产业综合股权投资基金多达42只,其中38只披露了募资总金额,募资目标金额高达1243.15亿元,平均单只基金的募集目标金额达到32.71亿元。首期实际募集金额达404.4亿元,单只基金的首期平均募集金额为11.23亿元。其中,2011年募集基金数量最多,达到16只,基金总金额最大,为660亿元,首期募集金额也达到271亿元。
2007年至今,规模在31亿~60亿元间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数量最多,达到10只,此累规模基金的募集金额也最多,达到493亿元。
2007年至今,政府、传媒集团、券商、金融机构、专业创投机构等陆续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利用各自优势设立文化产业基金,并且相互合作,实现资源优势共享,从而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统计数据显示,政府支持引导型基金的数量最多,共13只,募集总金额为436.25亿元。在首期基金募集金额上,同样是政府支持引导型基金募资额最高,为163.5亿元。在单只基金的平均募资规模上,以金融机构和传媒集团组合型基金的水平最高,为52亿元。
根据基金发起主体的不同,文化产业基金具体可分为五大类型:政府支持引导型基金、文化/科技企业集团型基金、专业创投型基金、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与文化传媒集团(及其他企业主体)组合型基金以及创投或券商与文化企业或上市公司组合的混合型基金。
在文化产业领域,资产量较大的广电、出版、传媒等国有企业在政府支持型基金中居于主导地位。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大量文化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加上国家政策鼓励国有文化产业企业通过上市、整合和并购做大做强,带动了国有文化传媒集团的股权投资和上市浪潮,国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自然也就成为其中的弄潮者。例如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先后投资了新华网、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集团等大型文化央企。与此同时,各地方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也在深挖本省国有文化传媒集团的资源。
在文化/科技企业集团型基金中,2007年~2013年间成立的5只文化产业基金包括:东方星空文化传播投资基金、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凤凰文化产业基金、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张江文化产业孵化器基金。这种类型的基金出身于文化传媒集团,对文化传媒产业有更多把握和信息渠道,可以借助于母公司的背景和资源,顺着产业链寻找优质投资项目,同时还能为企业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渠道。
专业创投型基金包括华澳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星长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华映苏州文化产业基金等9只基金,基金总规模151亿元,首期募资52亿元。这类基金的特点是项目挖掘和评估的经验丰富,运作专业程度高、效率快。大型创投机构的办公室往往分布在全国各地,从而可以在各个地区快速推进,扩大项目筛选的范围和地域。
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与文化传媒集团(及其他企业主体)组合型基金包括建银国际文化产业基金、广东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4只文化产业基金,基金总规模260亿元。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有着庞大的网络和客户基数,同时可以为企业提供综合的贷款业务、理财业务及增值的产品营销推广服务,这是此类基金的优势。在面对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时,该类基金利用自身母体的资源优势,加上基金管理团队的专业服务能力,能够使企业愿意接受投资。
文化产业链 篇4
关键词:文化价值,文化资源,产业战略,文化产品,区域竞争
如果要较为完整地描述文化产业的某种发展状态, 那么至少需要同时包括三个选项, 即文化资源、产业战略和文化产品。这三者之间互动的水平和层次, 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层次, 而且其互动都是环绕着文化价值这个核心进行的。本文认为, 文化价值是文化资源里所蕴含的经验和启示的总和, 其中, 经验是指具有普适性的人类生存经验, 启示是对处理当代或未来问题的路径启示。文化价值从文化资源中获得, 文化产业战略规划的依据是文化价值, 文化产品要承载文化价值。因此,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长期面对这样一个“一对三”的关系, 即:文化价值与文化资源的关系;文化价值与文化战略的关系;文化价值与文化产品的关系。这三组关系都指向一个共同的问题, 也就是文化产业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的问题。下文就以福建文化产业为中心, 对文化产业价值追求所隐含的这三组关系做一些探析。
一、文化价值与文化资源的关系
一般来讲, 一个区域的文化资源, 主要从历史和现实两条路径获得。就福建而言, 一方面, 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鼎足而三, 构成福建海洋文化底色;朱子文化、船政文化、红色文化独具特色, 武夷山、太姥山以及全省各地由民俗结晶化而成的节庆活动等自然社会历史遗产熠熠生辉。灿烂的历史与美丽的自然是福建文化资源的历史来源。另一方面, 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区位特征, 互联网时代的技术革命, 由此催生的当代福建人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情感类型、经济形态等与众不同的个性, 无疑是福建文化资源的现实来源。这两条路径上获得的文化资源,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构成了福建文化资源独具特色的禀赋与个性。
文化价值来源于文化资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 对同一种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的认知是不同的。比如, 福建船政文化形成于十九世纪下半叶, 二十世纪的欧美社会认为, 福建船政的文化价值, 在于船政文化的代表性人物首先发现了一个能够引领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现代文明参照物———西方[1]。而我国对船政文化价值的认识,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经历了明显的变化。八十年代, 人们在对“文革”的反思中关切国家民族的命运, 人们推崇的船政文化价值是其中的民族自强信念;九十年代, 邓小平南巡迎来全面开放的时代氛围, 人们发现了船政文化中的开放精神;进入新世纪, 中国加入WTO, 同时互联网时代到来, 全球化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 这时人们发现的船政文化价值, 是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竞争意识。船政文化这个价值发现的过程, 很准确地折射出改革开放三十年多中国社会基本关切的变化轨迹。这个事实表征了文化资源与文化价值关系的一个重要逻辑:文化资源的价值发现, 是按照当代生活的普遍关切展开的。
当代生活是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发现的起点, 无论其样态多么“离经叛道”, 它都不可能与历史传统完全割裂, 作为文化资源重要一翼的当代生活, 是由传统与现代杂糅而成的。在一个以省份为单位的空间区域意义上, 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发生联系, 主要是通过一套价值系统来实现的。在福建, 这一套价值系统就是闽文化。福建人通过吸纳融合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台湾、东南亚、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元素, [2]形成了闽文化价值系统。这个价值系统是开放的, 它通过吸收消化当代生活, 不断修正、完善、提升自己, 最终与当代技术革命带来的一切相融合, 共同形成了今天福建的区域文化个性。按照余英时的判断, “这种个性是有生命的东西, 表现在该文化涵育下的绝大多数人的思想行动之中, 也表现在他们的集体生活之中”。[3]
传统通过渗入个性而重生, 但毋庸置疑, 当代生活里的现代特质, 仍然在文化资源的构成中居于主流的地位。互联网带来了新的人际互动模式, 带来了新的购物、阅读、信息传播模式等, 对当代生活的革命性影响无处不在, 并且不可逆转, 所造成的冲击区域, 不是一省或一国, 而是覆盖全球。因而其文化资源的共享方式也是全球性的, 为全球性的文化产业提供了海量的资源支撑。
从横向的现实的维度来看, 由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当代生活, 具有共性特征, 因此, 文化资源并不具有稀缺性。但在产业意义上, 当代生活作为文化资源却在不同国家、地区间的分布形成巨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各国各地区文化产业的规模水平极为悬殊。从世界范围看, 美国、英国、日本长期处于前三甲;在中国内地, 北上广和湖南、浙江、江苏引领潮流。为什么在文化资源的稀缺性消失的条件下, 还会出现文化产业的资源性的巨大反差呢?这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是各国、各地区对文化资源的价值发现存在巨大差异。
价值发现就是赋予文化资源以新的意义, 产生新的文化价值, 实现新的资源增量。对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而言, 当文化资源以物的形态出现时, 其资源量是基本恒定的, 然而, 当一个区域的文化资源以文化价值的形态存在时, 它的资源量就会变得无限大。催生这种存在形态改变的中间环节, 就是价值发现。一个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加快实现文化资源的增量。近年来福建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正确处理了文化资源与文化价值的关系。面对闽南、客家、妈祖、朱子、船政和红色等品类繁多的文化资源, 福建大力推动文化研究, 催生价值发现, 让这些在数量上似乎很难产生增量的文化资源, 不断产生新的文化价值, 为文化创意、文化产品的生产提供不竭的资源。
福建的实践表明, 一个区域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功之一, 就是要改变文化资源的存在形态, 以价值发现为导向, 建构新的开放性的文化产业资源体系。这个资源体系如何建构, 建构的水平如何, 涉及到下文讨论的区域文化战略与文化价值的关系问题。
二、文化价值与文化产业战略的关系
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省区甚至一个行业, 一套完整的文化产业战略, 都必须同时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部分。实际上, 区域文化产业战略经常是以整体面目出现的。按照我们通常的做法, 是把那些不能作为或无法实现产品形态的文化, 归入文化事业, 把那些可以转化为文化产品的文化纳入文化产业。但在实际操作层面, 这两个部分之间的界限并非楚河汉界, 而是经常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几年间, 福建不断调整文化产业战略, 力图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保持平衡。在文化事业方面, 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对本土文化遗产的保护不遗余力, 并且着力挖掘这些文化资源中的文化价值。2007年, 福建成立了我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保护的项目不仅包括了闽南地区的方言文学、民间舞蹈、民间信仰、消费习俗等十个方面, 还创建了近百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等[4]。类似这些看似“无利可图”的举措, 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支撑、平台支撑和政策支撑, 同时, 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也促进了文化事业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 实现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渗共赢。福建省的这些顶层设计与实际举措, 折射出当代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一个普遍的使命: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追求文化价值。
在当今中国, 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不仅在经济上标志一个省区市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实际效果, 而且对其在全国一盘棋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战略布局产生直接影响, 决定其在全国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走向。进入新世纪以来, 福建省先后实施了生态省战略、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战略, 以及新一届省委确立的“百姓富生态美”的工作总思路, 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这些以经济建设为导向的区域发展战略, 包含了分量很重的文化发展的内容, 比如在世纪之初出台的生态省战略, 就明确将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生态省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近年来, 福建在全国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与这些战略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文化价值追求关系密切。
从区域发展的战略层面来讲, 福建省规划实施的这些战略, 其实隐含了这样一个区域竞争的判断:工业化的经济奇迹必然会加剧社会各发展部门的失衡, 并进而影响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 而转变发展方式不仅仅是中央顶层设计, 也是区域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实现经济“走出去”之后, 实现文化“走出去”将是大势所趋。在区域竞争的舞台上, 文化作为软力量将备受瞩目。走上前台并终将扮演主角的, 必然是文化产业。这在实践领域的表现, 就是推动文化“走出去”。
从国际竞争的视野来看, 新技术革命加剧了全球化浪潮, 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催生, 正在深刻改变各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号称全球文化产业霸主的美国, 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随着文化产业在各国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文化产业的竞争早已突破经济领域, 演变成价值观之争, 发展话语权之争。从中国国内情况来看, 除了不存在价值观之争, 各省区之间文化产业竞争的内容、方式跟国际间文化产业竞争的内容、方式, 在本质上是相似甚至相同的, 都牵涉到发展话语权之争, 也都已经跃升到文化之争的层面。
处于中华文化共同背景下, 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区域文化竞争, 说到底是区域文化个性之争。文化“走出去”, 就是区域文化个性走出去。就像严隽琪在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行分析时所指出的, 文化走出去首要回答的问题, 就是“走出去做什么”的问题[5]。对于一个省份而言, 文化“走出去做什么”的命题, 表达的是其文化产业参与区域竞争的使命。文化“走出去”的最终使命, 是要展示区域文化个性, 借此告诉“外面”的世界, 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的发展潜能有多大, 我们能提供怎样的创业平台与合作共赢机会。通过文化“走出去”, 促进一切有利于本地区发展的合作“引进来”。因此, 区域间围绕文化个性展开的文化产业竞争, 本质上就是文化价值竞争。文化“走出去”, 就是文化价值“走出去”。
推动区域文化价值“走出去”, 必须将文化价值追求具体化为文化战略规划。在顶层设计的层面, 就是要制定鼓励文化产业走出去的配套政策。在福建, 这些政策业已形成一个文化产业政策的类型, 叫“外向政策”, 概括起来有五大项, 即:支持外向型文化企业竞争力提升;支持对外贸易文化品牌;鼓励构建大型文化经贸交流平台;推动对外文化贸易通关便利;扩大文化产业利用外资[6]。这些政策的内容包括了文化出口企业的扶持、对对外文化贸易品牌的扶持、对本省优势文化产品、影视传媒的出口支持等, 归纳起来, 这五项政策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就是让支持优势企业和优势作品, 让强者更强, 鼓励参与区域间、国际间的竞争。这些政策表达了非常清晰的文化战略意图:让福建的文化个性、文化价值在对外竞争中获胜。在实践领域, 福建文化产业界充分利用这一系列优惠政策, 掀起一轮跨区域兼并重组、跨行业优化配置、跨所有制联手合作的改革产业浪潮, 使福建文化产业迅速并轨全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快车道。2013年, 福建文化产业增加值1180亿元, 增速达到17.7%, 高于同期GDP增速7.3个百分点,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4%。可以说, 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这份引人注目的成绩单, 就是坚持以文化价值追求为导向制定实施文化产业战略的必然结果。在战略层面清晰标注文化价值的坐标和方位, 不仅有助于提升在激烈竞争中胜出的几率, 而且也会大幅降低发展的成本。
三、文化价值与文化产品的关系
文化价值是文化产品的灵魂, 文化产品的使命就是承载文化价值。文化产品承载和传播文化价值的效果如何, 与一个时代的文化消费特征密切相关。不言而喻, 我们所处的时代, 是一个消费时代, 互联网带来了文化消费的全新模式, 这种消费模式很快又变成了大众文化本身, “它经常孕育着华丽、壮美、铺张、模仿和自我模仿, 这种自我模仿具有哲学内涵”[7], 创造了新的“一种世界观、一种宇宙论、一种诗学。[8]”可以说, 大众文化的消费模式完整地诠释了消费时代大众文化消费的总特征:流行性、即时性、多变性已经是常态。
文化消费表面上是消费文化产品, 实质就是消费文化价值。当代的文化消费处境, 决定了被消费的文化产品需要满足不同的消费偏好, 决定了文化产品的类型、形式、内容的多样化、异质化趋势不可阻挡。这无疑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空前开阔的前景, 从区域竞争的角度来看, 正是这个动人的前景给文化产品的生产提出全新的挑战:如何在转瞬即逝的流行中构筑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换句话说, 一种文化产品里有哪些要件能够彰显区域文化价值并且能被广泛接受?文化产品承载文化价值, 彰显的是文化个性, 所以我们说, 是记忆、品质和品味支撑了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 构成了文化产品的竞争力。这在影视类的文化产品表现尤为典型。
福建影视业在近年发展步伐加快, 其中有一个现象引人注目, 就是出现了一批影视精品:电影《突发事件》、《爱在廊桥》, 电视剧《郑和下西洋》等不仅收视效果良好, 还捧回“五个一”和华表奖的国家级奖项, 28部国产动画列入国家级“优秀国产动画片”, 一些电视纪录片和广电节目获得国家级广电和新闻大奖[9]。这些在全国竞争中胜出的文化产品, 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就是作品独特的艺术创意准确地表达了文化记忆, 而文化记忆建构了作品的意象世界, 提升了作品的审美品位, 构筑了作品的高品质。
从文化产品的消费角度来讲, 记忆、品位、品质又是在文化消费过程产生的, 它们属于文化消费者的审美体验。支撑文化产品文化价值的“记忆、品味、品质”, 与文化消费体验的“记忆、品味、品质”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因果链。具体地说, 一件文化产品在唤起了消费者的文化记忆之后, 就会引领消费者去“品味”作品反映的那个区域的文化, 认识那个区域文化的“品质”。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 就是一个审美过程, “隐秘地”伴随着文化价值的接受。上面提到的一批福建影视文化精品, 就是比较到位地彰显了自身的文化价值认识功能才获得成功的。
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 就是文化价值的转移过程。在一个国家或省份区域的宏观层面上, 这个过程包含了从文化资源中提取文化价值的过程, 还包含了文化产业战略的规划实施过程, 以及围绕文化价值的创意和生产过程, 甚至还应包括文化产品的推广销售过程。在时空上, 这些过程有时候是分离的, 更多时候是重叠的, 但不管怎样, 文化产品在一个地方生产出来, 在任何地方满足同一类的消费偏好。而且, 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总是在同一世代不长的时段里“同时”完成的。因此, 文化产品总是与潮流相伴相随, 它的最普遍最深刻的特征, 就是它那与生俱来的时代性。可以说, 在一个时代所有的生产和创造中, 只有文化产品能够同时承载一个时代的“习以为常”和普遍关切。
文化产品是区域文化产业竞争的终端, 也是区域文化竞争的终端, 从某种意义上说, 也是区域间经济社会整体竞争的终端。在当下, 数字和网络技术不断催生新媒体, 微博、微信等典型地表征了新媒体全民参与的本质和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强大优势, 互联网成为一个巨大文化产品的消费平台, 同时又是生产制造文化产品的巨无霸。这就像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所预言的那样, “工业化社会的力量已经扎根人们的心灵之中”[10], “文化产业已经将人们塑造成为一种类型, 就像每一种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11]。”这个背景暗示这样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支撑文化价值“三大件”的文化记忆、文化品味、文化品质, 必须是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的有效融合, 否则便可能产生不被消费的风险。这几年福建文化产业之所以出现比较迅猛的发展势头, 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是政府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 多渠道鼓励将地域特色和地方个性融入文化创意, 使文化产品的生产始终处于追求文化价值的氛围之中。这个文化产业氛围的形成显然建基于对文化价值与文化产品这一组重要关系的深刻理解。
文化产业价值追求由当代区域竞争格局所催生, 在上述三组关系中, 第一组文化价值与文化资源的关系是基础, 第二组文化价值与产业战略的关系是根本, 第三组文化价值与文化产品的关系的是核心。本文认为, 处理好第一组关系才能实现文化资源无限增量的目标。处理好第二组关系, 才能从战略规划设计的层面推动文化价值走出去, 奠定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优势。处理好第三组关系, 才能切实保证文化产品同时确立“记忆、品味、品质”三大支撑, 在文化产业的终端保持竞争优势。实际上, 在一个具体的文化区域, 这三组关系是相辅相成, 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和制约的, 因此, 要切实推动一个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就必须同时处理好这三组关系, 权衡用力, 不可偏废。鉴于当代新技术环境制造的无限可能性, 处理这三组关系的过程将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但有一点已经非常明晰:文化价值追求已经是并且将长期是文化产业发展和竞争的主基调。
注释
1[1]史华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2[2][4]][6][9]袁荣祥.福建文化产业概览[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3.
3[3]余英时.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4[5]向勇.面向2020:中国文化产业新十年[M].北京:金城出版社, 2011.
文化产业链 篇5
文产函〔2010〕116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各计划单列市文化局: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各地党委、政府也纷纷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有力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通过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的一项重要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良倾向,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地方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功能定位雷同,文化含量低,浪费资源;有的地方和部门热衷于给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命名“挂牌”,而忽视其条件和内涵;有的地方以文化产业之名违规占地,搞房地产及其它产业开发;有的地方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偏差;众多城市竞相上马建设动漫产业园区、基地或文化主题公园。这些势头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和调控,势必影响到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为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文化消费需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现就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规划,引导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健康发展
本通知所称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是指主要从事演艺、动漫、文化娱乐、游戏、文化会展、文化旅游、艺术品和工艺美术、艺术创意和设计、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文化产业门类活动的园区、基地。当前,尤其要将动漫产业园区、基地和动漫主题公园、文化主题公园作为调控和监管的重点。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要按照《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的重点行业,从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经济基础、市场空间、消费水平、比较优势、文化生态、资源禀赋等条件,明确本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布局、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
要坚持命名和认定的标准,科学调配公共资源,严格调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发展数量,严格控制新命名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数量,坚决防止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一哄而上、过多过滥。坚决防止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切实际地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命名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或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名义开展与文化产业无关的建设、经营活动。
二、严格建设程序和条件,有效遏制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盲目发展的势头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从规划、内容、投资、建设、运营等环节全方位对本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加强指导、引导。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由文化部负责认定,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和投资1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由省级文化行政部门认定或审核后报文化部备案。投资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须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的要求,严格按照核准权限和投资规模履行政府核准手续。在核准过程中,文化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对申报的项目提出核准意见。
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具有明确的文化内容和定位,园区内文化企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所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健康向上;发展目标明确,具有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符合国家文化产业规划、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在土地、消防、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本辖区内是否存在已建或正在建设的同类型园区;投资和经营主体是否明确等内容。
文化行政部门的审核意见要及时抄告发展改革、土地、城乡规划、公安、工商等部门。文化行政部门要按照《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的要求,将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审核意见告当地有关金融机构。对未通
过文化行政部门审核的文化产业园区项目,文化行政部门要及时告知当地有关金融机构,请其谨慎评估申贷项目风险。各文化企业在按照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
[2010]81号)申报专项资金时,涉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企业所在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应提出明确审核意见。
三、扶优扶强,发挥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要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和科学技术的结合,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依托,培育壮大文化内容突出、特色鲜明、创新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对通过文化行政部门审核,国内外影响大、文化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管理规范、示范引导辐射作用强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及园区内文化企业要重点扶持,按照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0]81号)和地方有关政策,积极支持和帮助其申报贷款贴息、项目补助、绩效奖励等资金;按照《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
[2010]94号),在投融资方面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进行重点扶持,优先将示范园区、基地内有贷款需求的企业和项目推荐给与文化部建立部行合作机制的银行机构,积极促成优质文化项目进入文化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融资,大力培育、辅导并推荐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联合金融机构探索针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内文化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
四、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管理与服务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发展与管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全面掌握和认真分析本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管理办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管理与服务。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土地、城乡规划、科技、教育、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商务、人民银行、银监、证监、保监、公安、税务、工商等部门及金融机构的沟通协作。
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规划、指导和监管工作。对存在严重问题或已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将有关情况告知相关部门并提出处理建议;对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命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要明确认定标准,严格认定程序,开展定期考核,实施动态管理,建立退出机制。对问题突出、不能发挥示范作用的,要及时撤销其命名。
要积极支持各地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综合评价体系,从文化内涵、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人才状况、研发创新能力、集约程度、行业影响、社会贡献和管理效能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发展情况的全面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对其进行监督指导。
特此通知。
文化产业迈向“支柱性产业” 篇6
——政策奠定支柱地位,投融资渠道全面敞开
中央从政策层面赋予了文化产业以历史性定位,不仅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且提出到2016年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5%的规划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财政、金融、保险各方面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纷纷出台,引来政策面的“大释放”。用文化部官员的话,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时候”。
财政方面,中央财政设立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全国共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级财政投入约25亿元;与此同时,相关的税收减免政策也相继出台,出版业、电影、动漫等行业都成为税收优惠的对象。金融方面,文化部联合保监会公布了首批11个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的试点险种,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已经形成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全面合作。商务部则表示,将不断集成创新财税、金融、外汇通关等政策,鼓励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对外投资。
政策的集体“给力”带来的首要效果是资金面的快速增长。除了各大银行文化产业贷款快速增长之外,其余投融资渠道也逐步放开。截至2011年11月,全国共有15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总募资规模达381.5亿元;文化产业VC/PE投资案例已有36起,投资金额高达76亿元,而2010年全年投资金额仅13亿元。
在文化产业企业上市方面,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文化产业的投资价值不断凸显。据投中集团统计,截止到2011年11月,全国已有7家文化产业企业IPO融资规模达到5年来最高值113.53亿元。
2011年12月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降低从事电影摄制等业务的市场准入门槛。专家表示,文化产业发展受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领域“不够开放”,而电影行业“投资无门槛”将形成实质性利好,其他领域的投资可能也将逐步降低门槛。
总体来看,2011年以来,有关部门出台的多项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扶持手段,表现出定位清晰、方式创新,以及呈现体制化、系统化的特点,即不再以单一的扶持手段为主,而是以构建全面的服务体系为重点,通过制定政策、创造环境、搭建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推动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文交所发展曲折之年
为了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关键一环——知识产权认证、抵押、交易等一系列问题,2009年以后,各地成立的文化产权交易所可谓“遍地开花”。而2011年更是文交所市场的“曲折之年”,值得单独回顾。
年初因为《黄河咆哮》和《燕塞秋》两幅作品的估值问题,社会上众说纷纭。文化艺术品份额化这一全新的交易模式,在社会上激起了艺术品股票争论的轩然大波。
在一次次的规则制定、完善与修改中,文交所逐渐抬高门槛,入门必须有100万元以上资产,很大程度上使文交所成为小众市场。
即使有国务院先行先试政策的支持,以天津模式为代表的文交所仍然面临空前的挑战,创新的合法性、艺术品能否分割、退市及评估等,都成为悬而未决的话题。尽管政策层面没有明确的表态,但各地仍陆续成立数十家文交所,呈现遍地开花的格局。
作为文交所制度的创立者,天津文交所在摸索中走出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金融化的路子,为濒于灭绝的各种传统手工艺提供金融支持。目前,苏绣、湘绣、唐卡等艺术品已纷纷登陆天津文交所。
从实际运行的情况看,天津文交所增加了一条艺术品面向市场的渠道,由于关注度高,对于艺术品本身就是一次提升知名度的机会。从苏绣绣娘的反映来看,由于市场对刺绣的价值较以往有更大的认可,因此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的热情也较以往有所提高。
不过,遍地开花给文交所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同质化竞争抹杀了金融创新取得的成绩。国务院清理整顿交易所的文件下发之后,文交所再一次处在了十字路口,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还需“发力”明确
回顾2011年,除了“文交所”的发展模式出现争论之外,我国文化产业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中,也凸显了一些问题。
首先,相对于中国经济顺差,文化领域的贸易逆差反映了中国文化出口的乏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大国,光出口经济产品是不够的,只有让承载着中国思想和观念的文化产品“走出去”,中国才能形成与国家实力相匹配的软实力。可喜的是,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138.2亿美元,同比增长23.9%。
其次,文化产业园区在2011年也呈现出异常红火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所有园区、试验园区和示范基地的收入总额已超过900亿元。但在繁荣背后,依然存在定位不清,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导致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地方政策对接不理想,普惠性扶持政策也不利于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甚至一些房地产商也打着发展文化产业的旗号借机“圈钱”、“圈地”,变相发展商业地产。
再次,当前文化贸易企业依然面临困境:第一,缺乏资金支持。由于无形资产比较多,实物资产比较少,依然存在贷款难。第二,出口退税低,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有限。近年来,文化产品的出口退税逐步降低,比如书报刊从17%降到13%,现在又降到了11%。第三,审批程序复杂。尤其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审批程序较繁琐,在国外演出档期紧,文化产品交期明确的情况下,繁琐程序影响对外文化演出和交流。第四,部门的规章和相关政策衔接配套还不够,省级以下的地方性的扶持政策和具体实施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制定与完善。第五,文化产业监管的分类标准、指标体系、文化资产的评估办法也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文化产业链 篇7
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虽有吉视传媒、长影集团、吉林歌舞集团等异军突起, 但吉林省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还是比较薄弱。吉林省的民族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 所以加快发展吉林省民俗民间文化产业建设, 可以进一步搞好吉林文化产业规划布局,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为实施吉林“十二五”文化产业提速计划, 推动吉林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将结合长春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的调研, 以吉林省九台市的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为例, 针对如何发展壮大民俗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 特别是对吉林省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打造的推介, 为各地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 提供一些可供交流的思路。
2012年8月3日至8日在长春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本次博览会最突出的亮点就是突破了往届单纯以剪纸为主的艺术种类和作品风格相对单一的局限, 而代之以全面挖掘整理、包装县域民间艺术的各种资源, 注重县域民间艺术整体形象的塑造。展品种类多样化、作品数量规模化、策划环节系统化, 达到了厚重多彩的效果。此次展会为自觉推动县域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一次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一、挖掘区域民俗文化产业的优势
每个地域的民俗文化都有其自己的特色, 在进行产业化的过程中, 挖掘区域民俗文化产业的优势, 走差异化道路才能使其生存和发展起来。吉林省大多城镇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传统, 如“歌舞之乡”、“二人转之乡”、“冰雪渔猎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 可以说民族民俗文化样式丰富多彩。如:剪纸、二人转、象帽舞、刺绣、根雕、萨满文化、延边朝鲜族歌舞、蒙古族马头琴等形式。但大多民俗文化样式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单一性发展模式, 使之向特色化、产业化的多样性方向转变, 既是对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 也是使之传承下去的最佳途径。以吉林九台市为例, 九台市这块沃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绿柳边台有着厚重的文化和历史, 它是吉林省由东部长白山区向西部平原地带过度的中间环节, 历史上就呈现出自己的文化多样性, 而且带有吉林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这里森林文化、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并存, 相互交融又保持各自的独特性, 这是民间艺术赖以产生传承的深层社会基础, 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 衍生出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充分利用这些地方资源, 使之转化为有益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力, 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区。九台的民间艺术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 发展传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优秀的民间艺术种类一度走到失传的边缘,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背景下, 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今天, 如何传承好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 已经成为摆在相关组织和每一个文化者面前的正待解决的课题。目前, 九台市以“中国萨满文化之乡”打造城市名片, 以自身的特色化优势开发民俗文化产业, 同时为萨满文化的传承与走上国际化道路, 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打造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形象
九台市在开发民俗文化产业的同时, 逐渐注意打造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形象, 开始提升国际化影响。本届民博会就是对县域民间艺术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和系统梳理, 开始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树立了“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也是抓发展”的理念, 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积极探索民间艺术传承及产业化的路径。政府在文化惠民上, 让民间艺术更贴近百姓生活, 努力营造有利于民间艺术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
长吉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 九台作为该战略的节点, 独特的文化地位正在日益凸显。九台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好, 使得长吉两大城区板块充满了本土文化的活力, 进而使全省文化保持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这里有享有盛誉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人、被称为“关东神剪、萨满雄鹰”的中国萨满文化传承人关云德, 他的一百位满族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剪纸作品, 将满族民俗和剪纸艺术的结合, 把濒临失传的神话传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他还是萨满神鼓的制作传承人, 在传统的神鼓上绘制图案, 欲将剪纸艺术运用到神鼓图案的创新制作上, 准备在神鼓上绘制各种满族传统的图案和花纹, 并将它开发成旅游纪念品。九台的萨满剪纸艺术已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九台民间艺术产业化也迈出可喜的一步。2011年1月5日, 长春柳条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它是新兴文化企业, 也是九台市第一家综合型小微文化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 现有员工30余人, 是有著名剪纸大师和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卢伟两位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家牵头, 以在长专家学者和大学生创业人员为智力团队, 由民营企业家投资创办的。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文化发展艺术品设计及市场经营、环境艺术设计制作、装饰、旅游文化项目开发、会展服务、文化交流、策划、培训、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形象策划、动漫产品研发和推广、剪纸专卖、沙盘标本制作等。柳条边公司将以挖掘九台文化旅游资源, 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为己任, 坚持地域文化和市场需求、时尚元素相结合, 全面启动文化创新、文化创业、文化创意、文化创造、文化创富系统文化产业工程。该公司目前已下设剪纸艺术中心、九台鹰猎文化表演队、黑泥革布艺术中心等, 并在省市各大文化活动中表现突出, 受中外嘉宾广泛关注和好评。在九台卡伦经济开发区的龙昌木业有限公司也是一个颇具规模的以民间手工艺制作为主的专业企业, 通过几届民博会的参展, 该企业生产的系列仿古家具已经远销省内外,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还有根雕、面塑、葫芦雕等工艺作品、其塔木的农民画等艺术作品, 已远销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
文化产业链 篇8
1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潜力分析
1.1 辽宁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资源禀赋理论 (H-O) 指出, 一个产业要成为支柱性产业, 必须拥有垄断性或优势的产业资源[1]。辽宁海洋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其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具有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潜力。
1.1.1 沙滩浴场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拥有海岸线2 878.5km, 其中大陆岸线长2 178.3km, 已开辟为人工海岸的约长809.92km, 占海岸线总长度的29%。海岸类型多样, 滩涂面积约为2 696km2, 居全国第6位, 砂质细腻, 并且天然海水面积广阔, 水质良好, 形成了辽宁丰富的沙滩浴场旅游文化资源。著名的沙滩浴场有大连的棒棰岛、付家庄、夏家河子、金沙滩、葫芦岛的兴城等。
1.1.2 海洋生态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湿地面积约为2 131km2, 拥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苇田, 湿地生物多样, 是国家级保护动物重要的栖息地。辽宁森林覆盖率高, 原生型生态资源丰富, 为海洋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代表性的海洋生态旅游文化资源有丹东鸭绿江湿地、盘锦双河口湿地、大连老铁山、冰峪沟等[2]。
1.1.3 海洋会展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沿海6市优越的地理位置, 宜人的气候条件, 便利的交通设施, 快速发展的经济, 繁荣的都市生活, 深厚的文化底蕴, 开放的生活观念, 是海洋会展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大连海鲜、营口海滨温泉、盘锦红海滩、葫芦岛泳装为代表的海洋会展旅游文化产业正在日益兴起。
1.1.4 海洋民俗旅游文化资源
辽宁海洋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涵盖面积广。沿海的先民们在长期与自然、海洋的斗争中, 总结并传承了大量涉海的生活经验、智慧和文化, 形成了辽宁独特的海洋民俗文化[3]。以营口望儿山、锦州大笔架山为主题的海洋民俗文化旅游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 还有以熊岳、五龙背、兴城为代表的温泉休闲旅游文化资源, 以大连旅顺、葫芦岛九门口长城、丹东断桥、营口西炮台为代表的海洋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这些丰富多彩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支柱性产业提供了保障。如今, 辽宁已经形成辽南、辽东、辽西3个海洋旅游中心, 及以大连为龙头、以丹东和葫芦岛为两翼的6个海洋旅游带。
1.2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在辽宁海洋文化产业中,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产值在辽宁海洋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表1是采用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业产值、辽宁其他海洋产业产值、占辽宁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和年增长率4个指标, 比较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4]。2004年, 辽宁海洋生产总值932.23亿元,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29.68%, 与海洋经济最大的产业海洋渔业相比, 相差18.2个百分点, 排名第二;2010年辽宁海洋生产总值2 619.6亿元,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8.43%, 虽然仍落后于海洋渔业, 但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年增长率却高于海洋渔业约11.9个百分点, 名列第一。从产值排名来看, 近年来,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持续稳步增长, 在海洋产业中脱颖而出, 从增长率排名来看,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具有成为辽宁支柱性产业的性能。
数据来源:2005年、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指标分析
国内外有关支柱性产业标准的研究很多, 梳理国内外权威文献, 这里选取认同率较高的3个指标, 一是产业比重大, 增加值占GDP比重5%以上, 产值占GDP的8%以上;二是需求收入弹性高, 弹性大于1;三是就业容量大, 就业弹性大于1。作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主要依据, 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旅游需求弹性、旅游就业容量3个方面来分析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可能性。
2.1 产值占GDP的比重分析
通过2001—2010年辽宁省GDP和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计算获得表2数据。从表2中可以看出,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逐年增加, 但增长率却有所下降, 原因与科技落后、产品更新缓慢等有关。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辽宁省GDP的比重由3.2%增长到6.8%, 虽然增长率上升, 但从支柱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8%的标准角度分析,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还有一定距离。
数据来源:2002—201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2 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率之比, 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 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 需求增长快于收入增长。显然,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 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 符合市场法则, 有助于产业结构演进。通过公式计算获得表3数据, 可以看出近年来辽宁海洋旅游需求收入弹性均大于1, 意味着市场机会大, 与其他产业相比, 在同等收入增幅情况下, 国民用于辽宁海洋旅游消费的支出较多。因此,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空间大, 发展潜力大, 对国民经济贡献大, 从需求收入弹性角度分析, 可以选择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作为辽宁省的支柱性产业。
数据来源:2006—201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3 就业容量分析
衡量就业容量大小的指标一般用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经济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就业增长比率, 就业弹性大于1, 说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容量大, 选择就业弹性大的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最终促进经济增长[5]。通过公式计算获得表4数据, 显示出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但就业弹性均小于1, 这意味着虽然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增加了, 但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从业人数的增长率低于产值增长比率。从支柱性产业就业指标分析,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与支柱性产业还有一定差距。
数据来源:2006—201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通过分析, 在需求收入弹性指标上,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达到了支柱性产业的标准, 但就业容量、产值占GDP的比重与支柱性产业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运用表1数据作回归分析, 预测到2015年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是否可以作为真正的支柱性产业加以扶持。图1显示,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和辽宁省GDP呈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为R=0.993 3, 说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与GDP相互关系密切, 回归方程为y=11.903x+3 549.8, 表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每增长1亿元, 辽宁省GDP增长11.903亿元。以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30%为基准, 到2015年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将达到6 307.9亿元, 在回归方程中得出,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8.02%, 满足支柱性产业8%的标准。
3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策略
上述表明, 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存在极大的可能性。丰富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资源,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各项指标逼近支柱性产业标准。只要构建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模式, 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 就会促进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快速成为辽宁支柱性产业, 并带动其他海洋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基于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 提出以政府引导为鹰头、人才培养为鹰眼、科技应用为鹰喙、创新发展为鹰爪、特色经济和规模产业为鹰翼的“鹰式”发展模式, 并创造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 为其保驾护航。
3.1 鹰头———政府引领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指出, 政府政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不能漠视。辽宁省政府要对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支持力度, 完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工商管理、知识产权等一系列产业政策, 比如在海洋历史文化和海洋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上, 加大投资力度, 对旅游开发单位或部门减免税收;政府要对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整合与规划给予科学的指导, 例如可以把海洋旅游文化进行功能分区, 分为海洋观光旅游区、休闲渔业和海洋民俗体验旅游区、温泉康复疗养度假旅游区、海洋生态和历史文化参观旅游区等, 最终形成一系列长期稳定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政策与制度[6]。
3.2 鹰眼———盯住人才
实践证明, 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成为夺取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策因素, 辽宁省要重视引进优秀人才、培养潜力能人, 对现有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和考核。此外, 优化人才管理制度, 完善分配激励机制, 在待遇上拉开档次, 给予缺少或特殊人才更高的待遇;在高校开设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 形成产、供、销、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3.3 鹰喙———咬紧科技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具有高技术、高智能的特点, 基于此, 应大力提升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加快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设, 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中。运用科技传媒手段, 为辽宁省独具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做宣传;在观赏性海洋旅游的基础上, 增加参与性海洋旅游项目, 如海洋潜水、海上驾驶等, 使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由三低———低文化附加值、低技术和低服务水平向三高———高文化附加值、高技术和高服务水平发展[7]。
3.4 鹰爪———抓住创新
文化产业是最需要创新的产业, 解放经营思想、创新经营方法、革新经营手段, 积极探索适合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8]。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企业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适时调整营销策略, 采用零售与团购相结合的方式推销海洋旅游文化产品, 加强与山东、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的联系, 统一销售海洋旅游产品。此外, 在3个旅游中心、6个旅游带的基础上, 创建特色的旅游线路, 使游客在最短时间、最大范围内, 最尽兴地享用海洋旅游产品与服务。
3.5 鹰翼———彰显特色和规模
根据6市的特色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发展特色经济, 如发展大连沙滩浴场旅游、葫芦岛休闲疗养旅游、盘锦红海滩观赏旅游、丹东鸭绿江特色项目旅游等。整合资源, 实现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 建成以丹东为中心的国际海洋民俗旅游文化产业群、以大连为中心的水下海洋休闲旅游文化产业群、以锦州葫芦岛为中心的水上海洋历史遗迹旅游文化产业群。
3.6 两个环境———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
为了确保辽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鹰式”发展模式的平稳前行, 需要创造两个环境:一是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二是长久发展的生态环境。针对海洋旅游文化企业存在“融资难”的情况, 应设立辽宁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海洋智能文化、海洋历史文化、海洋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发展, 建立起由社会企业、外资、政府等广泛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 尤其加强与地方银行的合作, 使其参与到产业开发中来。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推进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重点开发生态旅游线路, 如大连蛇岛—老铁山—盘锦苇海鹤乡、红海滩等生态旅游;建立完善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和重大污染应急处理机制, 保证海洋环境质量, 从而实现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与海洋生态环境有机融合[9]。
参考文献
[1]张开城, 徐质斌.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8.
[2]李长义, 苗丰民.辽宁海洋功能区划[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3]郑贵斌, 刘娟, 牟艳芳.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3) :90-94.
[4]何建民.上海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支柱产业的要求、路径、潜力与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 2011 (5) :30-39.
[5]魏卫, 陈雪钧.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价:以湖北省为例[J].旅游学刊, 2006 (2) :331-334.
[6]金鑫.文化产业振兴与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 :308-311.
[7]张绍华, 林宪生.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1) :133-135.
[8]束春德, 蒲艳春, 辛丽轲, 等.青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9) :138-141.
文化产业链 篇9
文化产业人才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 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能为社会的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作出贡献的人。具体地说, 文化产业人才就是分布在广电传媒、报刊出版、网络游戏、演艺娱乐、艺术品市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文化旅游、广告传播等领域的人才。
笔者发现, 虽然当前文化产业人才基本满足需要, 但是高尖端的人才非常少, 未来人才储备存在着极强的人才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的文化产业人才就业率还不到城市就业规模的千分之一, 纽约的文化产业就业规模达到了该市就业规模的12%, 伦敦的文化产业就业规模达到了该市就业规模的14%, 东京的文化产业就业规模达到了该市就业规模的15%[1]。以无锡为例, 虽然无锡文化创意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猛进, 但对于这一新兴产业的人才市场还没有宏观的认识, 人才结构不合理, 尖子人才匮乏, 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找寻出一条符合无锡文化产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二、当前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存在机制不完善问题。在3G业务将娱乐和科技相互结合完毕后, 通信业务从传统的打电话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服务与商务平台服务。在这方面, 高校所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要承担十分重要的新角色。但是, 不少大学仍然走传统的单一式人才培养道路, 满足不了时代发展。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当前开设此专业或相似专业的高校已近三百个。由于高校扩招迅速, 设计类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 但企业对文化产业人才纷纷喊渴。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不少大学的教育纯粹为了应付上级评估, 只在课程设置中按部就班, 忽视了与市场的结合。在国外, 很多设计专业的教师直接来自于市场, 他们能带来最新的市场资讯。在这方面我国高校很明显有不足之处。二是国内企业对产品设计薪酬不高, 很多设计专业学生一旦大学毕业, 就不再从事设计工作, 转岗做起广告与装潢等工作。而不少外企此时抓住机会, 抢夺本土优秀人才。中央美术学院每年都有一批高级优秀毕业生被诺基亚等外企招聘走[2]。但是外企招聘这些大学生时, 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三星电子等通信巨鳄不得不对招聘来的应届大学生重新进行培训, 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这表明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很不到位。
以江苏某本科院校为例, 该校地处江苏长三角, 成立时间较长, 有着不可小觑的师资力量, 发展势头强劲, 先后开设了汉语言文学 (文化创意与设计) 、旅游管理、艺术设计 (平面艺术设计) 、工业设计、市场营销、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专业。虽然为人才培养煞费苦心, 但该校并没有当前市场需要适合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每到毕业之季, 各大企业纷纷来校招聘, 但大多失意而归。比如, 该校的汉语言文学 (文化创意与设计) 、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虽掌握一定技术, 但却不具备产品推销能力;旅游管理、艺术设计 (平面艺术设计) 、工业设计的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学底蕴,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只是空洞地知道营销。
三、高职院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高校作为文化产业人才的“青训营”, 为行业输送各类人才, 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比较薄弱, 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需要更有针对性, 打破学科间、学院间、学校与社会间甚至是国境的壁垒;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多元化教育, 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我国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期, 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是一门新兴学科, 对其学科建设规律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另一方面, 与其他一些新学科不同, 文化产业的包容性比较大, 涉及不同学科门类, 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在政府统计口径中, 其内涵、外延都还不明确。这种综合性和广泛的包容性决定了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探索。相对而言, 西方因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学科建设起步较早, 加上政府导向和民众需求带动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及学科建设领先于我国。我国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不过十几年的时间, 对其人才培养方式有一个规律性的认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进行多方位探索和尝试是必要的。
1.培育高职学生创意能力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非常注重文化产业专业学生创意能力的培育。文化产业方向高职学生本身所从事的工作是极具创意的, 对于学生来说, 最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成灵感。高职学生要根据自我对当今文化时尚、文化流行的动态现象感知, 加上自己的创意式思维, 创造出叫用户拍案叫好的新技术与产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定义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就是“结合创作、生产等方式, 把本质上无形的文化内容商品化。这些内容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 其形式可以是商品或是服务”[3]。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赋,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3]。根据这两项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来, 高职院校在培育文化产业人才的过程中, 只有不断融入创意教育, 才能塑造完美的文化产业人才, 创意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智力因素环节。由此可以断定, 类似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高职院校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时, 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创意能力。
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虽然录取分数较低, 但和本科院校学生比起来, 他们思维独特。该院在培养过程中, 不是把学生看成接受理论知识的器物, 而是把他们看成具有能动创造力的主体。文化产业方向的教师们都注意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性特点。教师们注意到, 如果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单一知识灌输, 会钳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可能将其扼杀于萌芽中, 这种教育培养模式对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致命的。
该院在安排课程时, 专门设置一系列的创意课程, 如文化创意与策划、广告策划与创意、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意、会展策划等, 从各种思维方法论和科学方面来协助学生、锻炼学生的创意思维。一系列创意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复杂的创意思维结构, 丰富他们的创意能力。
2.增强学生的实践基础, 发展产学研一体模式
高职院校应该把产学研作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通过产学研三者结合, 学校培育过程中的课堂理论知识、教师培育的研发能力、单位实习中的实践经验可以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 共同培养人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不少课程中突出专业调研与企业考察, 让学生在理论教学与实践互动的环节中教学目标明确, 学有所用, 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纯粹理论课程讲授中的文化产品开发、文化产品销售只是纸上谈兵, 文化产业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的, 实践环节对于学生的知识体验有非常大的契合与帮助作用。学生不但可以发现自身的知识空白, 还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把握能力。顶岗实习环节能让学生尽早熟悉实习岗位和信息, 填补学校知识讲授中存在的空白, 从而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如鱼得水。比如, 在理论性极强的“文化产业学”、“传播学概论”、“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等课程讲授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组成团队, 设计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开发南禅寺景区的文化网站, 开发鸿山镇吴越文化与农家乐旅游, 开发无锡水上夜游, 以国外游客为目标消费人群。学生提出了许多有见解的旅游营销方案, 通过实证调研, 把枯燥的文化创意学、文化市场管理及传播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为以后进入相应的职业奠定基础。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化产业专业的产学研合作一般是通过两条途径完成的:第一, 学校面向新区企业提供服务, 以优质诚信的服务获取新区企业的信任与支持。该院一直用自己的优势研发能力与教育资源, 致力于解决一系列企业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组织系列研发团队协助新区企业完成各个文化产业项目的技术攻关, 给企业带来完美的经济效益。第二, 为贯彻《文化产业第十二五计划纲要》, 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加强与新区政府的合作, 自觉承担新区政府与新区企业之间的桥梁, 积极开展研发, 成为政府导向的辐射基地。学校在赢得政府信任的同时, 也为学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树立了扎实的口碑。
3.完善课程配置, 优化教学计划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针对文化产业学生人才需求的特点, 在课程配置方面, 学科负责人一直努力调整专业课程结构, 设置能匹配新区需要的课程。相关的学科负责人也努力增大文化产业专业的就业方向, 让学生在理论认知上体现出全方位的接受, 让学生在实习时自如地接受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工作中自觉地进行知识更新。
该院文化产业专业在开设时就注意到必修、选修等多种课程形式。为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 还增加了相关的经济学课程, 如“市场营销”、“经济学概论”;文化学课程, 如“中西文化导论”、“吴文化研究”;艺术类课程, 如“中国工艺美术史”、“实用美学”等通过这些既全面又有活力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成为该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该院在完善教学计划时, 特别注意与无锡新区实际匹配, 时刻注意新区人才需求情况, 有计划地进行人才需要情况调查并适度调整课程, 保证文化产业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的需要。
4.拟建设文化产业研究基地, 以新区产业为先导
高校的文化产业研究基地能够增加教育途径, 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科研条件, 提高其研发能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开启了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之先河。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文化产业系的发展势头也非常好, 在培育学生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该院正准备学习先进高校, 建立一个完备的文化产业研究基地, 以无锡新区为引导, 引领长三角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目前, 该院在建设文化产业基地方面遇到了较多困难, 在经历其他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学校所曾经经历的磨合期。为使文化专业能获得较快、较好的发展, 需要文化企业与新区政府资金的必要投入, 以建设适合学生的产业基地。
5.注重师资建设, 改善评价机制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师资是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教学质量进步的重要源泉。文化产业专业本身对人力资源依赖性极强, 因此, 师资显得尤为重要。该院的文化产业系除了引进业界的高级人才, 还非常注重现有教师素质的提高, 经常派遣教师去文化产业公司进行实践挂职, 去其他高校进修, 让教师自己本身站立在业界的前沿, 从而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少教师能“一师多用”, 能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 进行教学资源共享。系部还从企业中聘请一部分高尖精人才来校做讲座或授课, 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目前, 合理的教师队伍已经为文化产业系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整体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当前教学无法进行量化衡量的前提下, 学术成为不少高校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 而文化产业的研发与传统的学术研究 (发表论文、完成课题) 有很大的区别, 很难在评价当中获得与论文、课题同等的地位。教师的职称认定更是只认科研不认教学, 教师的实践能力往往备受忽视, 导致不少教师一味地注重科研, 而忽视自身实践的丰富。针对这种情况, 该院准备设计一套特有的教师能力评价体系, 以引带领文化产业的教师在双师型基础上, 向多面手型教师方向发展。这将开创中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创新先河, 为文化产业学生培养提供必备条件。比如, 给教师编写的教材进行打分时除了看是否有基金项目支撑, 更注重教材是否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是否适用于高职学生, 是否注重教学中案例的丰富, 是否导入当前文化产业界的新概念等。在此标准下, 会展策划实务、文化经纪人执业规范与实务等方面新书的评分就比传统标准文化市场管理评分高。
参考文献
[1]张骞.艺术生深造无须过“艺考”独木桥到国外攻读艺术专业成新宠[N].新闻晚报, 2009-11-02.
[2]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 (2008) [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62.
文化产业链 篇10
首先,笔者需要界定一下我们本次讨论的对象和讨论范围。文化创意产业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称呼。在澳大利亚一般称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在英国则通常称为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在我国,我们一般把文化创意产业称为文化产业。我国文化部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定义:“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1]根据国家统计局于文化产业的界定,我们可以把文化产业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生产和销售物质文化产品的行业;二是文化服务行业;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根据这样的分类,我们可以将影视业归置到第一类: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质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行业。那么相对于其他文化产业的具体业态相比,影视业有哪些特点?
第一,影视产业的产品(电影、电视剧等),与其他文化产业产品或者服务相比(书籍、杂志等)更容易吸引眼球。“眼球经济”是IT行业的著名论断,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这一概念是在美国发表的一篇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中提出的。Goldhaber说:“获得注意力就是获得一种持久的财富。在新经济下,这种形式的财富使你在获取任何东西时都能处于优先的位置。财富能够延续,有时还能累加,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财产。因此,在新经济下,注意力本身就是财富。”[2]电影电视跟传统出版物书籍报纸和杂志相比,需要同时运用到视觉和听觉,带给观众的感官冲击更丰富,更能吸引注意力,更能吸引眼球。因此,影视产业在先天上就比较具有大规模产业化的优势。
第二,影视产品与第二类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演唱会、话剧、音乐剧等)相比较,得益于其可大规模复制的特点,其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受众也更多。影视作品本身在传播上借助于电视、电脑、手机等设备终端可以同时与无数人共享,并且在共享时并不会降低或者影响其的观看体验。而现场演出类文化产品如演唱会、音乐会等等,虽然它们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大规模复制,但其真正的价值在于现场体验。
第三,影视作品作为内容产业,其在消费的同时也在或多或少地推行着自己本身所携带的价值观和思想。近几年,植入广告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影视作品之中。以2014年的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为例,电影中数次出现了如周黑鸭、怡宝矿泉水、伊利牛奶、乐视电视等许多植入性广告。这些植入性广告可以借助影视作品的大规模传播的影响力来宣传自己的品牌。
二
影视作品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拉动作用在实践中也可以举出许多例子。笔者接下来将以韩国为例。韩国是亚洲文化产业的佼佼者,在20 世纪末成功转型并且取得引人注目成绩。“韩流”曾一度横扫亚洲、扬名世界并延续至今。早在20世纪末,韩国政府就制定“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1999),把文化事业提升为21 世纪创造高附加值的重点发展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中长期计划和目标,并设立韩国放送(广播电视)影像产业振兴院、电影发展基金等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政策并有效地指导和支援韩国影视产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积极推动影视文化产业化和影视文化产品的出口,提高文化关联企业的海内外发展竞争能力等等[3]。为了进一步促进文化内容产业振兴,朴槿惠政府依据内容产业振兴法及实施法,制定了第二个三年(2014—2016 年)文化内容产业振兴基本规划。韩国体育观光部制定了到2017 年文化内容产业的出口额为100 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8 万个的目标。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之下,2013 年韩国文化内容市场在世界内容市场仍占有2.7%的比例。因此,韩国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4]。在韩国政府的顶层设计的支持下和韩国影视业的努力下,以韩剧为代表的“韩流”风靡亚洲,如《汉城故事》《冬季恋歌》《来自星星的你》《匹诺曹》等韩剧不仅在韩国国内收获超高收视,带来丰厚收入,其在海外更是成为亚洲流行文化的代表。与此同时,渗透在韩剧里面的韩国美食、韩国流行服饰、男女主人公的穿着打扮、使用的各种用品甚至韩国人的长相都成为亚洲甚至世界各国韩粉争相模仿的对象。针对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关法律法规配套完善。韩国从1999 年确立“文化兴国”发展战略至今,韩国有关部分相继推出了《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法规保障[5]。法律的保障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反观我国,目前文化产业领域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市场的管理和产业的发展。
其次,文化盘点(文化遗产、文化特色、文化内容)、文化素材的整理完备。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大规模的复制成为可能。而对于自身文化素材的盘点则称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一方面,文化素材的盘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文化特色,在做内容的时候能够发挥这些特色;另一方面,对国际性、人类共同情感的素材的盘点,有利于内容的制作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大规模的传播。
再次,高新科技的发展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助力。韩国的电子产业在20 世纪末开始就逐渐发展起来。电子产业的发展使得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也拉动了韩国在先进技术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客观上也培育了一大批相关的高科技人才。科技业与影视业的结合,使得两者共同发展、相得益彰。一大批优秀的专业影视科技公司也因此诞生,使得在影视内容生产上和分工上更为科学化和合理化。一部韩剧的诞生会涉及到电视台、摄影公司、灯光公司、舞美公司、经济公司、服装道具公司、影视后期制作公司、发行推广公司、相关周边生产的公司等等。
三
从韩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也可以给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些经验:
第一,从政府的角度上来看。政府需要做到解放观念,加强市场意识。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这一对概念能够严格地区分开来。对于文化产业的部门,要放开拳脚,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一方面,在法律政策上,要加快加强产业政策的配套,税收上的优惠等、鼓励资本向文化产业流动。法律部是市场能够有效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同时,能够保证文化市场的有序有效运行。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做好监管的角色,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和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对于扰乱市场的行为要予以处罚、对于违法不正当的行为要坚决地打击。最后,政府要积极地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积极开展国家间和国际的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华文化的推广[6]。
第二,从内容制造者来看。文化素材的盘点和素材的整理的基础性工程要做好。文化的盘点和整理是一项基础性和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工作。一方面,充分挖掘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和文化素材;另一方面,积极学习国外和人类文明成果积极有用的东西,寻找到具有普世和人类共同情感的素材[7]。从题材上来看,要善于挖掘新素材。
第三,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企业和政府要进行合作。要加强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努力为产业不断输送复合型、综合性人才;培养既在理论上有建树又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在学校培养的角度上,要打好理论功底基础,同时要与文化企业合作,加大学生的实践经验,为以后进入职场做铺垫。从专业技术人员角度,要加强与国外技术强国和企业的交流,引进高科技人才来拉动国内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要做好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和保障工作。发挥社会的力量,建立文化创意人才的数据库,加强企业和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8]。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涉及到国家政策、产业布局等方方面面。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也有所不同。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教育普及、与文化资源整理等都密切相关,缺一不可。韩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影视业为基础,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道路。对于“文化产业,影视先行”这个观点,笔者认为,既需要看到这个观点在现实实践中成功之处,也要具体联系到每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具体情况。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影视业也发展得越来越好,近几年出现了一大批叫好又卖座的热门影视作品,但影视业对于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至今并未显现。我们需要在今后,不断地优化文化产业政策、培育良好的市场机制、加强人才的培养,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3.
[2]Goldhaber M H.The attention economy and the net[J].First Monday,1997,(4).
[3]李大武.“韩流”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势——兼谈韩国影视文化产业[J].剧作家,2007,(4).
[4]孙梨梨,刘兴全,郑基银.韩国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2).
[5]熊梦莹,张,韩学颖,等.韩国影视文化产业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J].新西部,2012,(8).
[6]金禅智.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兰金华.我国影视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信任机制研究 篇1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向知识化经济的不断转型,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创意产品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近些年,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较快,像北京、上海、广东文化创意产品的产业增加值就达到5%以上,其文化创意产品的成效非常明显,对于这一效果,北京市更是出台了很多的扶持政策,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链的运转,使之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第二大产业支柱。上海也对此事件设立了专门的小组,形成研发设计专组,主要对文化媒体、时尚消费等五大领域进行创意,建设产业链并吸纳了有六千多家文化创意类公司经营发展。广东则将文化创意发展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机会,不断推出文化创意产业链,例如:平面媒体、动漫网游等。这些大型城市对文化创意的重视也就推动了其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构建要与产业群体相互联合,建立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人民之间的信任机制,从而发展更好的文化创意产品。
一、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形成和组成部分就是消费者使用文化创意产品前的所有环节。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与其它的经济产业链相比,文化创意的产业链也分为为3个环节,上游、中游、下游,它包括:内容的产业、设计制作的产业、营销服务的产业等,通过这三个环节使文化创意的产业链的延伸性更强,扩展的空间也随创意的不断衍生而不断扩展。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比较开放的产业,对与其产业链条的描述也很难达到完全。但是,按照我国产业链条的基本原理,文化创意产业的轮廓性还是可以得到展示的,从而方便政府相关的各个部门、企业管理能够更好的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相关的企业管理和信任机制从而更好地把握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趋势,使企业文化创意的经营效果更好。根据我国的《文化产业推行振兴规划》,我国文化产业的创作基本产业链条和框架只初步形成,从而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信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发展情况滞后,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差
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发展在我国参差不齐,一些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发展情况良好,例如:北京、上海等较发达地区,像湖北等文化起步较晚的城市,他们对文化资源的控制程度不高,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例如:广告、旅游、物流、工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度不高,从而使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存在价值的增值度不足,出现横向链条不够等相关问题。从而造成文化创意产业的体系相对单一,信任机制得不到保障。并且,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链的形成也不够完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跨度也比较大,具有增值能力和整合能力的大型企业少,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分布布局散乱,没有形成的产业聚集区。
2、信任机制的建设不完善,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的相关文化对文化市场的相关政策发展规划性意见不足,多产业性的文化创意产业链的融合能力不强,所以,文化创意体系的总体市场竞争力不行。并且,在企业间的合作中缺乏技术创新,分工合作的能力差,没有实现文化产业的资源信息共享和资源有效配置,从而难以在国际经济市场中体现经济合作能力,从而就使得文化产业中信任机制的缺乏,又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与其他企业进行融合性发展,信任机制的不完善就会影响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因为,文化创意产业链会涉及到广电、科技、新闻出版、服务、文化性等一系列的部门,所以,它的工作业务界限比清晰,管里上也有交叉现象,所以也不能高效顺利的进行下一步发展。
3、文化创意产业缺少高端人才
我国在文化创意产业链发展的过程中,缺少产业高端人才。所以,应该建立相关的学校,专门的技能培训人员,从而不断地调节产业制度的不完善现象,发展高效复合性人才,从而使文化产业发展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加,产业产品的技术更好、更高。
4、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产品困难
一直困扰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发展做强做大的问题就是融资问题。由于,文化创意企业是新兴企业,在市场中的信任度还不够完善,所以,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生产经营中就会出现资金上的周转缺口。因为,文化产品的制作周期很长,回收利润又比较慢,企业向银行贷款抵押的实物资产不足,所以就大量出现文化创意企业抵押知识产权,但在实际的融资过程中,知识产权的贷款模式门槛仍然很高。
5、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政府扶持不足
目前,很多小型文化创意公司的发展产业发展政策创业还不完善,政府的各级财政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不完善。所以,在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发展中,要用相互企业做进一步的发展合作,加强政府对其的扶持力度,从而不断加强文化创意人才资源的投资,推动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从而建立完善的信任机制,使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增长,并蓬勃发展。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链信任机制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1、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形成
从我国文化市场文化创意产业利润不断增长的情况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度不强,市场的规则也不完善,这就从侧面表现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不规范。因为,一个企业产业的发展只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形成比较规范的行为规范,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应在文化创意的结构发展和市场规范内进行调整,使文化创意产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尽快的走到规范内的道路上,从而保证能尽快的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从而使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信任制度生成,保证产业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2、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体系
一个产业的发展与企业的资金融资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并且,现如今,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模式都比较小,创意的项目回报期长,价值难以评估,投资的风险也都比较大。所以,融资难也就成为制约我国创意产业链快速发展的难点,因此,政府应当帮助文化创意企业打开融资的渠道,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资金扶持,从而使其得到有力的发展措施。
3、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位
如今,我国的城市性文化创意产业都根据自身的特色进行相应的目标定位,从而建立文化的园区和基地。但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性缺乏,从而就出现了倾向化的严重性,从而就会出现一大批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园区,所以,企业和政府应当根据其发展的特点,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规划,而不是盲目的只看眼前利益。
4、加快文化创意企业链的建立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在建设动漫和游戏文化区,开展设立动漫专业,并开展相应的比赛。但是,与国际文化产业链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文化创意企业的规模较小,原创的能力不足,核心的竞争力较弱。所以,创新的模式也要增加,所以,企业要建立一系列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机制,从而加强企业信任机制的建立,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明确,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整合度。
四、结语
发展文化创意事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深远重大,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坚持文化创意前进的方向,不断吸收和借鉴文化创造的先进文化和理念,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发展特色,从而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强机制改革建设,加强文化创意产业链中信任机制的合成和创新,从而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加完善,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内涵。
参考文献:
[1]刘贵富.产业链的基本内涵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8期
[2]钱敏杰.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毛利青.创意产业区发展的区域创新网络机制研究 [D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发展文化产业叫响文化品牌 篇12
一、发展文化产业品牌, 济源多措并举求突破
1. 坚持“文化立市”, 塑造文化济源
为了弘扬济源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济源市确立了“文化立市”战略, 出台优惠政策, 营造支持文化发展的浓厚氛围, 引导鼓励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使文化产业的投资市场走旺, 整个社会呈现出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2. 科学规划布局, 促进文化产业集聚
在把握产业发展整体态势的基础上, 科学规划引导, 实现错位发展, 推动济源市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一带两城三个功能区”。“一带”是指以北部、西部、南部精品山水景区为依托的环状文化旅游带, “两城”即篮球城和文化城, “三个功能区”是指济渎庙文化艺术品产业功能区、九里沟艺术培训和书画交易产业功能区、中心城市文化娱乐产业功能区。
3. 打造文化精品, 提高城市知名度
济源市坚持把文化精品的生产作为重中之重, 以此带动文化产业的整体提升。以成功申报“中国女娲之乡”为切入点, 深入开展对轩辕祭天、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等“创世神话群”的研究, 并酝酿制作相关影视、文艺作品;以著名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为母本, 拍摄神话电视连续剧《王屋山下的传说》, 大型豫剧抒情剧《愚公移山》在我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中获“河南文华奖”;歌曲《愚公移山》和《王者之山》唱响中国, 一个个文化精品推动济源一次次亮相, 吸引人们一次又次关注的目光。
4. 兴建文化“地标”, 构筑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近年, 济源市注重平台建设, 投入10多亿元兴建了一批文化“地标”, 文化产业空间得以极大拓展:以篮球城为依托,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以文化城为依托, 大力推进文化娱乐产业发展;以济渎庙为依托, 带动周边地区古文化产业发展;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为依托, 观瀑、避暑、度假等产业快速发展;以道教“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为依托, 道教文化和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以世纪广场和遍布城乡的新农村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 广场文化活动普惠群众;以城展馆、科技馆、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为依托, 会展、演艺、广告等多种产业加快发展。
虽然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是发展还很不充分, 如文化产业结构不太合理, 对特色资源的开发不足、集约化程度不高, 区域自身的文化消费市场较为狭小, 文化产业队伍建设滞后等。坚持文化立市, 发展文化产业品牌, 必须整合优化文化资源, 调整布局和结构, 逐步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有济源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二、精心谋划战略架构, 强力发展文化产业品牌
善谋者事成。按照济源的资源特征、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 济源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构建一个总体布局, 叫响一大品牌, 开发三大重点文化资源。
1. 构建一个总体布局
立足济源资源特征, 该市文化产业应布局为一个综合文化核心区域、两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一个综合文化核心区域, 即把环文化城、篮球城区域建设成为我市的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演艺与娱乐中心、艺术品创作生产与贸易中心、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文化创意与会展中心、文化产品与文化物资流通中心, 引领、辐射和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组建两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即倾力打造愚公文化产业园和济水文化产业园, 使之成为支撑中原文化的核心力量。
2. 叫响一大品牌
愚公精神是济源市的城市精神和形象品牌, 为此, 要加大宣扬和实践的力度;要举办更高规格、更大影响力的活动, 来提升愚公精神和济源的知名度;要把愚公移山的故事进一步深化, 如可联系有关剧作家和导演, 在我市拍摄愚公移山电影, 或举办全国性的愚公移山精神研讨会, 或规划建设大型、大生态、大区域的愚公移山主题公园, 将其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等, 采取各种措施, 对这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加工, 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叫响愚公移山文化品牌, 引领文化产业发展, 提升文化竞争力。
3. 开发三大重点文化资源
(1) 济水文化。要以济渎庙为中心, 与城市生态旅游建设同步规划, 开发民俗、观光、休闲、居住等项目, 以悠久的济水文化、济渎崇拜祭祀民俗、济渎庙文物文化以及济源籍文化名人文化等吸引人们前来观光旅游凭吊, 兴建集文化产品、销售和消费于一体的济水文化产业发展基地, 形成全市最适宜人居住的休闲中心和旅游商业区。
(2) 道教文化。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 一方面, 要深入研究王屋山道教发展、壮大、传播过程以及发展历史等, 以理论研究为王屋山道教文化的传播作后盾, 增强王屋山道教文化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 每年要开展高规格的王屋山道教文化研讨会, 深入挖掘王屋山道教文化在道教史上甚至在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和地位, 重新塑造王屋山道教文化的辉煌。
(3) 远古神话文化。要围绕女娲补天、轩辕祭天、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 充分挖掘远古神话文化的艺术内涵, 创作、打造一批具有艺术水准又为大众欢迎的文化艺术产品, 突出文化产业的地域特征, 彰显品牌效应, 提高济源市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
三、科学运作, 谋求文化产业品牌发展新跨越
善筹者功著。济源市必须拓展思路, 改革创新,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助推文化产业品牌跨越式发展。
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继续对国有文化企业进行改造,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兴办各类文化企业, 重塑市场主体, 完善市场体系。
2. 以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坚持重大项目拉动, 着力抓好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 通过培育和引进带动性强的大项目, 打造文化经济发展平台, 引导文化产业技术、产品、市场和资本的融合。
3. 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
一是鼓励成立文化投资公司、文化资产经营公司, 鼓励文化企业利用企业债券、股票等融资手段加速发展。二是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投资基金,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预算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作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引导资金, 多渠道筹措文化发展资金, 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产业投资机制。三是加强对文化企业的贷款支持, 对符合信贷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借贷和利率优惠, 并积极拓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保险服务。四是调整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 设立文化产业开发基金和文化奖励基金, 制定差别税率、税金减免、先征后退等优惠政策, 广开筹资渠道。
4. 培育新兴文化业态。
要加强对新型文化产业的指导、管理和扶持, 为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提供适宜的“土壤”。重点发展动漫游戏、传媒出版、民间艺术品、工业品设计、创意农业和大型演艺六大文化创意产业。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 促使文化产业结构向创意产业、内容产业转型, 向高技术、高集约化演化, 使新兴文化业态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文化繁荣的新亮点。
5.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产业链】推荐阅读:
网络文化产业链07-31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10-22
石油产业融合文化产业07-03
旅游文化文化产业06-23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05-24
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11-20
各国文化产业12-14
山西文化产业07-21
乡村文化产业10-16
海洋文化产业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