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产业链竞争力(共9篇)
平台产业链竞争力 篇1
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 双边市场的研究一直以具体产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初的信用卡产业和中介产业[1,2,3], 到媒体产业以及新兴的软件产业[4,5,6], 双边市场理论正是在对具体产业的分析中逐步走向完善。近年来, 软件产业引起了大批学者的关注, 个人计算机、视频游戏、个人数字助理、智能手机和数字内容设备等新兴产业都是以软件平台为支撑的产业。不断走向成熟的市场以及持续的创新使软件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平台的纵向一体化选择成为关系到平台利润和竞争力的关键抉择。
Evans、Hagiu和Schmalensee[4]认为软件产业会逐渐纵向分离, 市场最终变成以双边形式为主导。Economides[5]等发现相对于纵向分离的封闭 (操作系统) 平台以及开放 (操作系统) 平台, 纵向一体化的封闭平台无论是在市场份额还是在收益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Hagiu[6]应用双边市场理论框架讨论了软件平台对应用软件开发商和用户不同定价结构的原因。以往对于软件产业的研究或是直接借用双边市场的一般模型, 或是仅考虑了“平台—用户”, “平台、应用软件互补系统—用户”。
不同于一般双边市场的“哑铃”型市场结构[7], 软件产业呈现出一种“三角”式市场结构。在这一市场中, 平台厂商分别向应用软件开发商和用户授权、提供操作系统产品和服务, 应用软件开发商基于操作系统的应用开发接口 (API) 开发应用软件并销售给用户, 这一特征使以往的分析框架无法有效地反映软件平台上的竞争行为。本文在把握软件产业特征的基础上, 建立软件产业平台竞争模型, 以此准确刻画软件平台与应用软件开发商以及用户之间的竞争互动行为。通过比较纵向一体化与纵向分离结构下平台利润及用户福利水平, 得出平台竞争环境下软件平台纵向一体化的条件及其影响, 以期对产业实践和政府监督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 基本模型
假设市场上有两个软件平台:平台A和平台B, 两个平台围绕着市场上存在的两组参与者——用户和应用软件开发商——展开竞争。两组参与者都关心使用平台的另一组参与者的数量 (事实上, 在很多软件平台上, 用户同样关心加入平台的同一边参与者的数量, 如游戏玩家。为简化模型, 本文忽略这种情况) 。则i (i=A, B) 平台上用户的效用u
其中, 参数α1表示新增一个开发商时用户所获得的收益, 即开发商对用户的组间网络外部性;α2表示新增一个用户开发商可以获得的额外销售数量;
参与平台i的每组参与人的数量由Hotelling方式给出:
这里假设参与人均匀分布在单位区间上, 两个平台位于区间的两端, 竞争程度用产品差异程度参数 (或交通成本) t1, t2>0表示。
由 (1) 式、 (2) 式以及n
平台i的利润π
其中, f1、f2分别表示平台为用户和开发商提供服务的成本。
时序: (1) 软件平台对开发商制定软件开发接入价格p
2 软件产业的平台竞争
从 (3) 式可以得出:
其中, △p0=p
首先分析模型的第三阶段, 即i平台对用户的定价p
可得平台对用户的定价为:
在 (6) 式中, α1+p
接下来, 考虑第二阶段应用软件开发商对用户的定价p
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 当p
最后考虑第一阶段, 即平台对应用软件开发商的接入价p
p
命题1:假设 (5) 式成立, 软件产业的平台竞争模型存在唯一的对称均衡, 平台以及应用软件开发商的均衡定价为:
命题1可通过联立 (6) 、 (7) 、 (8) 式解得。从 (9) 式可以看出, 平台对用户和开发商的均衡定价主要与{t1, f1, α1}、{t2, f2, α2}有关, 开发商对用户的组间网络外部性越大, 平台对开发商的定价就越低, 而同时对用户制定更高的价格, 开发商对用户的定价则会随着这一组间网络外部性的增加而下降。此外, 开发商对用户的定价还会考虑到α2的大小, α2越大, 定价越低。
将 (9) 式中的均衡价格带入到 (4) 式中, 得到均衡条件下的平台及应用软件开发商的利润为:
分析α1变化对平台及开发商利润的影响可得命题如下。
命题2:软件产业平台竞争模型的对称均衡下, πp、πs随α1的变化而变化。当
Armstrong[3]得出平台利润随组间网络外部性增大而减少的结论。不同于其结论, 在软件平台中, 组间网络外部性对平台和开发商利润的影响均是非单调的。在一定范围内, 平台和开发商利润随开发商对用户的组间网络外部性增大而增大, 这可以看作软件平台区别于其他双边市场平台的特征之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α1过小和过大时, 会给应用软件开发商带来超额利润而使平台利润下降。
3 平台纵向一体化及其福利影响
纵向一体化的情况下, 平台企业和应用软件开发商组成一个整体, 由平台代替应用软件开发商向用户提供应用软件, 可以认为平台企业将平台产品与应用软件捆绑销售给用户, 此时i平台定价为p
平台的利润为:
π
其中:c为平台进行纵向一体化成本, f3为纵向一体化结构下的平台对用户提供服务的成本, 它包括平台向用户提供操作系统的成本f1以及平台向用户提供应用软件的成本, 因此f3≥f1, f3的大小反映平台的纵向整合能力。
平台均衡价格可由对利润函数 (12) 的一阶条件得出:
其中:△n2=n
p
在纵向分离情形下, 平台以及应用软件开发商对用户的总的收费为p
命题3:纵向一体化结构下, 用户为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额外支付f3-f1, 消费者效用降低。平台纵向整合能力越弱, 消费者效用的损失越多, 反之亦然。
纵向一体化有损于消费者福利, 消费者需为相同的产品支付的额外价格取决于平台对应用软件的纵向整合能力, 即当平台将应用程序作为其产品的一部分销售给顾客时, 平台所发生的额外成本, 该成本越小, 说明平台与应用软件结合程度越紧密, 用户福利水平下降得就越小。
由 (12) 式与 (13) 式可求出, 纵向一体化结构下的平台利润为:
对比 (10) 式中的平台利润为:
命题4:平台纵向一体化的额外收益取决于c和α1。当
Evans等[4]考察了五种不同的软件平台后, 认为软件产业最终变成以双边形式为主导;而与此同时, 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和ipod在内的一些软件平台却选择了纵向一体化战略, 并且在竞争中积累了明显的优势。从命题4可以看出, 是否进行纵向一体化主要由纵向一体化成本及组间网络外部性决定, 一定条件下, 软件平台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实现超额利润。
4 结语
伴随着不断深化的双边市场理论和纷至沓来的软件产业实践, 软件平台之间的竞争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 软件平台纵向一体化选择也引起了一些争论。本文从软件平台竞争问题着手, 得出组间网络外部性对平台及开发商利润的影响是非单调的, 过大或过小的组间网络外部性会给应用软件开发商带来超额利润而使平台利润下降。进而分析纵向一体化情形及其福利影响, 从理论上对平台纵向一体化选择问题做出了解释, 认为纵向一体化成本和应用软件开发商对用户的组间网络外部性是影响平台纵向一体化的主要因素, 当应用软件开发商对用户的外部性过小或过大时, 平台为了确保其自身利润不受损失, 同时获得超额利润, 会有强烈的纵向一体化激励;而纵向一体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户的效用, 平台纵向整合能力越弱, 用户效用损失就越多。
本文的研究对软件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启示。软件产业中的平台企业, 特别是那些垄断性企业, 对应用软件开发商的纵向整合会损害用户福利, 注意限制这类行为, 并从政策上支持应用软件开发商的发展是提高社会福利和产业效率的根本保证。此外, 获取超额利润的应用软件商有被平台一体化整合的风险, 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是开发商加入平台后应关心的一大问题。
参考文献
[1]DAVID S EVANS, ANDREI HAGIU, RICHARD SCHMALENSEE.A survey of the economic role of software platforms in computer-basedindustries[J].CESifo Economic Studies, 2005, 51 (2) :189-224.
[2]ECONOMIDES N, KATSAMAKAS E.Two-sided competition ofproprietary vs open source technology platform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the software industry[J].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 (7) :1057-1071.
[3]HAGIU A.Pricing and commitment by two-sided platform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37 (3) :720-737.
[4]陈宏民, 胥莉.双边市场:企业竞争环境的新视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21-25.
[5]CAILLAUD B, B JULLIEN.Chicken and egg:competition amongintermediation service provider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 34 (2) :309-328.
[6]ROCHETJ, TIROLE J.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3, 1 (4) :990-1029.
[7]MARK ARMSTRONG.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37 (3) :668-691.
平台产业链竞争力 篇2
来源:招商基金 |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0日 14:20 | 作 淘宝系:生态
“打造开放的生态系统”一直是马云在电商行业排兵布阵的主要战略。早在2008 年,“大淘宝战略”的提出就进一步明确了淘宝系的定位是电商开放平台、打造大淘宝生态系统的方向。
事实证明,这个决策还是相当有前瞻性的。2012年,淘宝系突破了一万亿元的交易规模。这样的交易规模已经形成一个巨型的产业链,需要完善的社会分工协作。仅凭淘宝后台的几千个“小二”,是不可能服务好这数亿的消费者和数百万的商家。只有开放平台,将更多的需求和商业机会开放给创业者,才能完成整个产业链的良性运作。
按照马云的策略,在这个开放的生态体系中,淘宝系自身提供的是“水、电、煤”等基础设施的服务,而更多的应用以及服务的机会则由合作伙伴提供。以软件开发为例,截至2011年10月31日,淘宝开放平台已开放297个API接口,累计注册开发者人数240968个,上线运行中的应用有174449个。在这个庞大的社会化开发的群体中也诞生了像商派、管易软件、百胜软件等销售额过千万,并且获得风险投资注资的公司。
除了软件服务,在淘宝系的整个生态系统中也慢慢形成了专业化分公的公司,比如专注于网店运营,专注于模特拍照,甚至专注于社会化营销的公司。这些既服务于用户或者商户,又能获取收益的公司越多。淘宝的生态体系就越发达,就容易产生新机会,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商户或者服务商,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开放,淘宝系自己有的团队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新型的业务。整个淘宝体系中,从支付宝的支付服务,到一淘的比价搜索,甚至是聚划算的团购业务以及未来的无线业务,这些业务的发展中又不断地衍生出新业务模式,形成淘宝系的一个巨大的产业链闭环。这其实也是淘宝系成为电商界武林盟主的关键性武器。京东商城:物流
近日,京东升级了物流配送系统,在物流方面构建了更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提升了配送人员的工作效率。升级后的系统不仅支持京东自营配送站和自提点的配送业务,还支持对外承接物流配送业务。在实现配送站点收货、验货、配送员收货、配送等正向操作功能的同时,也实现了上门取件、上门退换货等逆向物流的功能;该系统还支持第三方商家逆向上门取件、货到付款等服务。
这是刘强东进一步强化京东物流的举措,也是与其他电商差异化竞争的手段。京东的模式本身是零售商模式,零售商模式的本质是以更高的效率采购并卖出产品,赚取零售差价。用当当网前COO黄若的话说“零售说到底赚的是效率的钱”,而效率的提升就要求更高的货品周转率、更低的配送成本以及更快的资金周转速度。
京东商城可谓电商界的“融资王”。刘强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强调,京东的大量投资是投在仓储和配送上。自建物流在规模达到一定量时,总体成本比第三方物流更低。更重要的是,自建物流避免了第三方物流的账期,从而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
除此之外,物流是用户网购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成为用户体验的重要一环,自建物流更易于提供优化用户体验的增值服务。例如2012年7月,京东晚间配送服务上线,覆盖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广州五大城市,这样的服务靠第三方物流是很难实现的。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未来电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物流的竞争,而电商想要通过物流来提升服务质量则需要大力付出和坚持。目前,无论是淘宝系还是苏宁易购都看到了物流的价值,并在物流上发力。然而在这个方面,京东已经抢先起跑了。苏宁易购:供应链
从目前初成规模的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一家公司最初都有一个起家的核心产品。比如京东是3C,而当当是图书等。
在电商品类组合中,通常是适于运输的产品单价比较低,比如图书、服装等,但是不适于运输的产品,像家电、家具类的产品单价比较高,容易短期拉高销量。京东的起家恰恰选择了3C这类货值高,但相对容易运输的品类。
苏宁易购的起家是其最优势的产品——家电,这是一个对供应链要求很高的品类。传统的“空冰洗彩”(空调、冰箱、洗衣机、彩电)的上游供应商,经过市场竞争已经形成寡头格局。在这种寡头格局下,苏宁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了强势渠道,并在采购上形成了自己的优势。苏宁易购的执行总裁李斌曾表示,供应商可共享苏宁线上线下的不同渠道,整个集团有‘采购总部’的概念,采购成本是相同的。据苏宁易购内部人士透露,苏宁易购在大家电上的采购成本比竞争对手低8个点左右。
在大家电这种高单价的产品上,采购优势很容易在聚合用户方面体现出来,从而以优惠价格吸引来海量的用户,然后再从家电品类拓展到百货品类就相对容易很多。2012年,苏宁易购也在走去家电化路线,但是其核心品类带来的优势才是其在竞争中最关键的杀手锏。
还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即苏宁易购目前在着力打通线上线下渠道。目前,苏宁有1400多家店,94个配送中心,4000多个售后服务网点。这种网络的建成需要大量的投入时间,而这恰恰就是苏宁这么多年积累的线下优势。一旦苏宁将线上和线下整合起来,线上的流量以及线下的配送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最终将会形成最优的供应链体系,而这将会爆发出巨大的竞争力。不过,要想打通线上线下,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系统问题还有利益分配、管理以及激励机制等问题,这些问题要完成,几乎就是对苏宁的再造,难度并不小。
腾讯系:投资
假如电子商务是一场马拉松的话,在腾讯真正发力上场时,竞争对手至少已经跑出去几公里了。但是,对于财大气粗的腾讯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投资”来抵消这种后发的劣势。
在电商领域,腾讯并非是一片空白的后来者。定位于C2C的拍拍网若干年来不文不火,远不及淘宝。然而在看清电商的方向之后,腾讯果断出手了。先是投资并控股3C数码B2C易迅网,后于2011年先后以5000万美金和1000万美金投资鞋类B2C好乐买和钻石B2C珂兰钻石,另外还入股了E龙,投资了团购网站F团。这些大手笔的投资,为QQ网购上线打通了各种电商类目的资源。
投资之后即是整合。2012年,腾讯电商从腾讯集团独立出来,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腾讯开始涉足电商时,电子商务行业已经存续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一种是以天猫为代表的平台模式。另一种是以京东商城为代表的零售商模式。前者更容易快速做大,占据市场份额,而后者更利于用户体验。在这样的现状下,腾讯电商的策略是双管齐下,一手开放平台,一手采用自营模式。QQ网购除了将其投资好乐买、珂兰钻石等现有的B2C及SKU导入其中外,还将1号店、天天网等其他类目的B2C企业接入进来。2012年7月,QQ网购正式开放平台,招商规模达300家。而自营则主要依靠易迅,据了解,易迅线上部分由易迅和腾讯的一个联合团队共同运营,且以腾讯的技术支持为主。而线下供应链部分则是易迅的长项,由易迅的团队来运营。在这一块,易讯走的完全是自营的路线,未来3年将会在全国建设80万平方米的仓储运营中心。可以看出,通过易讯,腾讯意在将整个电子商务的供应链控制起来。
腾讯财报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腾讯电子商务交易业务的收入比上一季度增长32.2%,达到11.339亿元。电商业务收入增长主要反映易迅网自营业务交易量的增加,腾讯电商收入的成本约为10.85亿元,较上一季度增长30%。虽然收入成本占电商收入的比重高达95.7%,仍不可避免地面临亏损。但是,腾讯电商正处于稳健发展期,对于腾讯这个巨头来说,目前战略性的亏损正是其未来在电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必然路径。更重要的是,一旦腾讯将电商业务提上战略性高度,无论是流量还是资本,都算不上是问题了。来源:中国经营报(北京)
当“盈利”已成为今年国内B2C电商的普遍目标之际,易迅CEO卜广齐日前在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却明确表态,“三至五年内,不考虑盈利。” 易迅有意抬高门槛
到底是背靠腾讯所提供的资金和流量双重优势,还是易迅已经得到消费者的认知和口碑?上周五,易迅就高调对外发布了降价主动补偿的“价格保护”服务,承诺自今年3?15开始,消费者在易迅上购买满足相关规定的商品在24小时之内若出现价格下调,易迅将会把差价主动补偿到消费者的账户。
此消息一出,不论在消费者或是业内人士中,都引发了高度关注。国内资深互联网行业专家刘兴亮认为,易迅这一招,抬高了电商价格门槛,“消费者高兴,电商愁”。电商“保价”落地难
价格保护服务本身,其实并不新鲜。据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国内的B2C平台中,不论是京东商城、当当网、国美在线还是新蛋中国,此前均已经推出价格保护服务的相关条款。
不过,上述电商网站的价格保护政策大多过于繁琐,必须是消费者自己通过网页、热线电话提交申请,才能启动价格保护服务的实施程序。复杂的操作环节令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没能真正享受到电商平台的这一福利。易迅网运营总监潘彪介绍,易迅的降价补偿方案,将会主动通知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可以享受价保,并且通过系统自动将补偿以积分的形式打到消费者账户上。正是由于推出的这种主动补偿,易迅网每年将不得不为此贴补几千万元以上的成本。
而实际上,按照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来看,消费者一旦完成支付就可被视为交易完成,企业并没有补偿义务。易迅网所推出的“主动”补偿服务,可以说是中国电商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所迈出的关键一步。不考虑赢利意在破局
在易迅宣布推出主动价保服务之后,立即引发了消费者和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据本报记者了解,截止到14日,易迅CEO卜广齐的相关微博已经被转发近700条。有不少消费者在表达支持的同时,也对易迅的做法产生了少许质疑,认为易迅在赔本赚吆喝。刘兴亮也认为,“电商价格战、促销这么频繁,各家会互相比价调价,易迅这一招,消费者高兴,电商愁”。独立电商观察人士李成东则认为,这也符合易迅的发展逻辑,易迅网刚刚完成了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易迅CEO卜广齐在发给内部员工的一封信中表示:“从2012年起,行业竞争已经进入最后决赛阶段。未来3年内,如果易迅不进入行业前三,那只能面临被行业淘汰的命运。2013年是易迅网非常关键的一年,我们将冲击和挑战150亿~200亿的销售目标”。对此,李成东认为,作为行业后进者,易迅正在建立与主要竞争对手京东、苏宁的差异化优势,这正是其破局之路。
大学核心竞争力之中介平台论 篇3
在创建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大学背景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备受关注。然而,国内外的研究对其定义、本质、要素和体系的描述观点各异:描述性定义居多,未能根据“属加种差”的科学定义法严格加以规范,缺乏一般性与普遍性;对其本质的揭示未能从多中见一,缺乏统整性与单一性;对其构成要素和结构体系的分析未能揭示出要素间相互关系的层次结构,缺乏逻辑性与整体性。
本文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依据属加种差定义法,就是指在大学生存发展过程中处于基础和关键地位的体系化能力。竞争力就其本义简而言之,就是一种能力,“能力”就是其所“属”,其内涵与“种差”就是这种能力的强弱会对其他能力的形成及发挥有着促进或制约的重要作用。因此,这种能力本质上是一种能够生成能力的特殊能力,是一种动力机制。换言之,即能把“理念、制度、资源”等多种资源要素有效转化为能力,并将多种能力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强大合力的一种动力机制。通过中介论与平台论的视角,我们发现这种能力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复合性的体系化能力,呈现出层次性、中介性和平台性的体系化结构特征。有效的动力机制应以制度为规范、以理念为引领、以文化为根基、以资源为依托,是文化、制度、资源的有机结合。它通过组织化、层次化、结构化的方式体现出来,其形态就是中介平台的枢纽结构。唯有从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和广度来把握,并在深度上分辨透视其层次性、中介性和平台性的体系化结构特征,才能完整、准确把握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全部特征。
二、大学核心竞争力:中介平台论之构建
1. 大学核心竞争力“中介平台论”:体系与构架
竞争力是一个由产品质量、中介平台和支撑资源构成的体系化能力。它由三类七大资源支撑、两大质量体现以及两大平台中介体系构成。也就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由从外到内、由显到隐的外部表现层、中部核心层、内部基础层三大层次构成。外部表现层由其两大产品质量———人才品质和学术贡献两大要素组成,也可称之为质量标准层;中部核心层由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两大要素构成,也可称之为平台枢纽层。内部基础层由三类七大资源构成,也可称之为资源保障层。依据从外到内、由显到隐的直观思路,大学竞争力的最终只能由其践履职能的成效来体现和检验,而大学四大职能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最基本的初始的“原生”职能,因此,其表现就是其两大产品—知识和人才的质量,这是大学水平实力的最直接和直观的体现,也是衡量和检验其竞争力的最终标准。那么,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依靠什么来支撑?当然,诸多要素和资源都对其有影响作用,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出最为主要、关键和直接的要素。显而易见,学术贡献,也即科学研究的直接支撑要素是学科体系建设,因为其涵盖了科研的人(师资队伍)、财(项目基金)、物(设施基地)、学(学术领域、方向以及期刊成果)等有机组合的多个方面。相应地,人才培养的直接支持要素是课程体系建设。任何影响学生成长的要素只有通过课程体系才能对学生发生直接和有效的作用。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学科体系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诸多资源和要素有效转化为产出———科研水平和人才质量的中介和平台、枢纽和关键,是影响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牛鼻子”。
任何一所大学,学科体系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是其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制度建设,是创新中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唯有牢牢把握和紧密围绕“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这个枢纽和关键,抓牢和扭住这个“牛鼻子”,才能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果这个“牛鼻子”抓得不准不牢,无意忽视或有意回避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这一“中介平台”的建设,就会使科研和学生的质量失去直接有效的支撑,也使学校内外的资源失去有效的引领、激发和整合,最终会导致学校的宗旨偏离、理念虚置、资源浪费、行为无序的“口号化”、“虚浮化”的“空转”状态。这就是大学发展上“理念与实践脱节”、“管理混乱”等问题丛生的“症结”。而要加强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并达成科研和学生产品质量与维持质量的持续提高和改进,必须要依赖三类七大资源的持续和有效的支撑:第一类是硬件资源,也就是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这类资源也可称之为显性资源。第二类是软件资源,也可称之为文化资源,包括精神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组织文化资源和行为文化资源。这类资源也可称之为隐性资源。第三类是环境资源,也可称之为中介资源,即大学诗意地栖息其中的人造自然———大学校园生态环境。此类资源也可称之为中性资源。
当然,从大文化的角度,也可以把硬件资源称之为物质文化,将环境资源称之为生态文化,将软件资源称之为精神—行为文化资源或知行文化资源。问题的关键是,资源基础只是为产品质量提供可能性,并不直接生成质量;要将资源转化为质量,还必须通过一个“组织、实施、运作和承载”的“中介和平台”。这就是“两大体系”:一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体系”;二是保证科研质量的师资“学科体系”。否则,资源就缺乏整合和转化的平台,就会成为“无效资源”。
大学核心竞争力“中介平台论”之所以将“学科建设体系”和“课程建设体系”作为整个体系的关键和纽带,强调和凸显其重要地位,是因为它向上直接联系和承载竞争力体系的最终目标和评量标准———学生品质和学术贡献(本文之所以用之取代“学生质量”和“科研质量”这种一般的表述,意在强调学生的人格养成和学术成就的社会效益与历史沉淀等维度,是对现今唯功利化和唯定量化标准的反思和修正);向下直接联系和组织、整合、聚集三类七种资源。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体系,就是一套“建设理念+建设制度+资源保障”相互配套、有机结合的系统,其中建设理念、建设制度基本对应于软件资源,即三大文化资源;资源保障基本对应于硬件资源和环境资源。软件资源一般由精神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行为文化资源组成;环境资源既不属于硬件也不属于软件,而是一类独特的生态资源,是极易被忽视的资源。它是大学和大学人精神、灵魂和人性的“家园”、“精舍”,其重要性随人类文明、教养和品质的进程而与日俱增。
在学术贡献与学生品质关系上,学生品质更为重要。一是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职能,也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职能。大学如果不将人才培养置于其它职能之上,就与研究院所及其它社会机构失去差别,也就丧失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二是人是一切的尺度和中心,知识以及其它任何事物永远不可以、也不可能僭越和主宰人类自身。
由此,大学核心竞争力“质量+平台+资源”“三位一体”体系结构如下图“金字塔”模型所示:
在模型中,两大中介平台相当于“承上启下”的中坚和枢纽,植根于资源而支撑起质量目标。
2.“学科体系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中介平台:内涵与搭建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是人才聚集的中心,是广大师生发挥作用的基地。一个学校要有特色,有重点,有品牌,有竞争力和竞争优势,都离不开独特而优势的学科和学科群。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指出:“无论哪里,高等教育的工作都按学科(Discipline)和院校(Institution)组成两个基本的纵横交叉的模式。”[1]“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强势学科,这些学科构成了大学的核心竞争力”[2]。
有效的“学科体系”包括有效的学科理念、有效的学科组织和有效的学科保障。有效的学科建设理念等同于科学的学科发展理念,应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和人的学术成长规律,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统筹兼顾各学科及学科建制的各个方面为根本方法,以实现学科总体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学科建制的组织结构是由人(师资队伍)、财(项目基金)、物(设施基地)、学(学术领域与方向、学科专业与课程、学科期刊成果)等多个要素有机组合的结构体系。在诸多要素中,人(师资队伍)是最为关键的要素。人才引、留、养、评的完整制度和行为体系,即吸引招聘、挽留信任、培养保障、善评善用的制度和行为体系是学科体系建设的中心和关键。
学科保障要保障学科建制组织的各个方面和要素,但最重要的是保障“以人为本”理念中的“人”。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和最值得强调和警示的要素。学科建设制度体系的目的是学术贡献。学术贡献和学科建设是大学的表征与标志。在大学发展及高水平大学建设浪潮中,其重要性与日俱增。但不可忽视的是,无论从出发点还是归宿点来说,学术和学科的最终服务者和承载者是人。人本身才是学术学科的最终意义、目的和决定性因素,是充满不可限量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能动性的精灵。学术管理唯“绩效化”及学术评价唯“定量化”的非人性产品化管理控制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其恶果正在显现。因此,在任何条件下,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不是以任何目的和说辞的对教师群体的限制与盘剥,而是必须以教师为中心,对教师这一“生灵”与“准精英”的保障、保护与激励。首先是保障,即保障教师不低于社会中产阶层的生活水准,体现对知识的切实尊重,保障精英能拥有一种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一个国家民族获得尊重和尊严的底线。其次是保护,即大学作为一个承载独特使命的社会组织,负有保护教师学术自由的义务和责任,包括教学、研究与发表的自由,也就是思想与言论的自由,要挺起“象牙塔”、“批判者”的傲骨。正如2007年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就职演讲中所言:“就其本质而言,大学培育的是一种变化的文化甚至是无法控制的文化。这是大学为未来承担责任的核心。教育、研究、教学常常都是有关变化的———当人们学习时,它改变了个人;当我们的疑问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时,它改变了世界;当我们的知识运用到了政策之中时,它改变了社会。”[3]是大学引领和形塑社会,而不是社会左右和改变大学!这就是大学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其三是激励,即对教师践履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取得的成就给予精神、物质的激励。“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对教师的荣耀与激励,圣洁且崇高,其实也就是激励与荣耀大学自身和人类自身。一流大学、一流学术、一流学科的创建与发展,亟需创建与发展“重人、崇智”的新常态、新生态与新文化。总之,学科建设就是遵循学术研究和人才养成的规律,建立良好的学术生态,促进教师的学术积累和学术成长。
课程建设的基础、核心和中介的地位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并引起积极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4年年会就是以“大学课程建设与本科教学改革”为主题。分会会长刘献君教授大力倡导“院校研究、建设”要落实到“课程研究、建设”,指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变革,核心是要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介……课程建设决不仅仅是教师的事,而是一项合作事业,需要学校领导、教师、专家、学生、校友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其中,学校负有重要的领导责任”[4]。有效的课程体系包括有效的课程理念、有效的课程结构和有效的课程实施。有效的课程理念应该是普世通行的“通识教育”理念。有效的课程体系结构应该是“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从而使课程体系功能的有效性得以发挥,并通过课程功能的完善发挥而最终形成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体系平台的搭建的前提条件是制度保障与资源供给,关键和核心是课程体系的组成与结构。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比较有影响的有“核心课程”模式和“经典阅读”模式。对通识教育模式及其选择优化以及“中国化”、“校本化”的讨论显然超出了本文范围,但不妨碍笔者认为通识教育模式是当下普世通行的、最好的模式。这是因为:从现实意义看,在一个社会日益“碎片化”的时代,它是哈佛大学的第23任校长詹姆斯·柯南特(James B.Conant)追求的打造社会“文化共同体”、“文化模式”或“文化熔炉”的最佳方式[5];从终极意义看,在一个马斯洛认为“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的沦丧……这种危险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严重”的时代[6],它是最具人性化的、最接近马克思“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解放”的教育模式。最后是有效的课程实施,即良好的教学方式和过程。
学生品质的完善除了课程体系这个最主要的载体和平台外,还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其一是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设备和书籍等条件,并对其阅读的内容及研究的方法进行科学指导。其二是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和交往的条件,有效发挥大学校园生活陶冶的功能。其三是提升学生的智慧与精神境界,开启精神关照之天窗。总之,课程建设制度体系的直接目的是遵循知识传授的教学规律来完善课程,通过建立良好的教学生态,最终更好促进学生人格、品质的提升和完善。
可见,两大中介平台体系的立足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也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体系”和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的“学科体系”。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三个保障条件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同型性”,其基点就是建立“重人、崇智”的新常态。
三、大学核心竞争力“中介平台论”的相关意义
首先,大学核心竞争力“中介平台论”有利克服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痼疾。由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固有的、不可避免的张力与距离,易于导致理论与实践的“疏离”。“中介平台论”揭示的“资源+平台+质量”“三位一体”层次结构体系,通过“组织制度”的“学科建设平台”和“课程建设平台”将“具体实践”的“资源要素”与“抽象理论”的“理念目标”有效连接,增强了作为理论与实践间的“中层理论”和“决策理论”的程序性、操作性与可行性,有利于对大学明确发展思路和把握发展关键提供切实、具体和有效的指导。
其次,大学核心竞争力“中介平台论”凸显了“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核心地位。大学最基本的两种产品是学生和学术,其品质唯有通过“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才能得到切实的支撑与保证。而这两大平台的建设是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建设理念、制度与资源的相互匹配;另一方面“是一项合作事业,需要学校领导、教师、专家、学生、校友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其中,学校负有重要的领导责任”。唯有加强“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才能使大学目标理念不至流为“标语”和“口号”而得到支撑与落实,同时使各类资源不至冲突与低效,而得以有效整合和激活创生。
第三,大学核心竞争力“中介平台论”有利于形成中介思维与平台战略。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机械的、“形而上”的“两分化”二元对立的、割裂的思维模式,易于形成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武断,也导致了要么惯于理论与实践的对立与指责、要么追求将理论对实践的直接指导甚至等同的两极思维。“中介平台论”所揭示的层次、过程、环节过渡、转化的观点与思维模式,有助于我们形成中介思维与平台战略,从而有利于我们链接理论与实践,有效转化资源以达成目标,以促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和持续发展。
摘要:大学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大学发展竞争中处于核心和关键地位的体系化能力;其本质是一种能把“理念、制度、资源”等多种要素和潜能有效转化为多种能力并将其有效组合为整体合力的动力机制。大学核心竞争力体系表现为“质量+平台+资源”的“三位一体”的中介平台化结构,其关键和枢纽是“学科建设体系平台”和“课程建设体系平台”两大中介平台,这一体系化中介平台以“大学精神文化资源”为基石与支点,以“三类七种资源”为结构性支撑,以“学生品质”和“学术贡献”为最终结果和体现。
关键词:大学核心竞争力,中介,平台,学科,课程
参考文献
[1][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56-156.
[2]邹亚军.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2,(2):31-33.
[3]郭英剑.是大学改变社会,而不是社会改变大学_中国青年报_冰点观察[EB/OL].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12/19/content_2000801.htm.2007-12-19.
[4]刘献君.抓住四个关键问题加强大学本科课程建设[A].“大学课程建设与本科教学改革”国际会议暨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年会论文集[C].武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4:1.
[5]甘阳.哈佛之路:哈佛三校长的选择_新闻中心_新浪网[EB/OL].http://news.sina.com.cn/w/2006-07-01/165610306531.shtml.2006-07-01.
平台产业链竞争力 篇4
【中文摘要】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点的竞争,而是围绕企业本身及其上下游延伸出的价值链条,以及由价值链织成的价值网之间的整体比拼。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由所有价值增值成员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2009年中粮集团提出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自此,这家向来以农产品和食品进出口贸易为核心业务的大型贸易企业,开始向农产品领域的源头和终端两头进军,并以此构筑起一条从种植养殖到加工、物流再到贸易、研发直至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随着中粮集团并购步伐的加快,全产业链建设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围绕大米、小麦、大麦、糖和番茄、肉食、生物质能源、饲料、酒水饮料8条农业产业链。但是伴随着中粮集团的迅猛扩张,面临的风险也逐步提高,风险主要包括两大类: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中粮集团的资产负债率较高,突破了60%的红线,高负债率带来的是资金流的断裂风险;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产业链整合失败的风险,容易产生大企业病,产业链条的一个环节出问题,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本文在产业链整合理论的基础上,试图寻找降低风险,提高产业链一体化运营效率的方法。本文主要探讨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战略。全产业链战略的实施...【英文摘要】Competition among modern enterprises, not only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but also the overall
competition focus on the enterprise itself and its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value chain.Therefore,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competition of business ecosystem consisting of all value added members.COFCO in 2009 proposed to build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strategy which is described as from farm to fork.Since then, this large trading company, which core business was agriculture an...【关键词】产业链整合 相关多元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 【英文关键词】industry chain integration related diversification corporation core competition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Q2:139938848
【目录】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研究文摘要6-7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11-19础11-19
ABSTRACT710
致谢5-6
中引言10-111.1 本文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产业链理论及跨国粮商的产业链实践2.1 产业链的界定1
12.2 产业链整合的理论基
2.2.2 国内外
2.2.1 产业链整合理论11-1
414-1
5产业链整合理论发展15-16
2.2.3 产业链整合的意义
2.2.4 产业链纵向关系与分工制度安排16-19
19-2419-21
3.1 中粮集团概况193.2.1 粮油贸易领域
中粮集团发展现状粮集团四大主业分析
3.2 中
19-20域20
3.2.2 食品加工领域203.2.4 金融服务领域20-21
3.2.3 房地产、酒店领3.3 中粮发展中面临
3.3.2 国
3.3.4的问题21-243.3.1 业务庞杂,亟待整合21
3.3.3 粮食食品安全22-23
际国内的挑战21-22并购后的整合23-2424-3124-28中粮集团”全产业链”发展战略
4.1 中粮”全产业链”战略环境分析4.1.1 中粮集团宏观环境分析24-26
4.1.2 中
粮集团中观环境分析26-28
4.1.3 中粮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
4.3 中
4.2 中粮”全产业链”战略内涵28-29
粮”全产业链”战略实施途径29-31践31-5331-3231-323232-4835-4042-44中粮”全产业链”实
5.1 中粮”全产业链”战略面临的风险5.1.1 经营风险315.1.3 管控风险32
5.1.2 财务风险5.1.4 产业协同风险
5.2 “全产业链”战略成功实施的保障措施5.2.1 文化保障33-355.2.3 物流保障40-425.2.5 品牌保障44-48
48-53
5.2.2 组织制度保障5.2.4 研发保障5.3 中粮集团”全产业
链”战略的实施成果48-4953-55
5.3.1 中粮集团并购历程结论
5.3.2 中粮集团并购成果49-53参考文献55-58
平台产业链竞争力 篇5
我国制造业产品始终处于国际产业链价值低端。香港朗咸平教授提出的产业链的“非常6+1”理论, 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制造的芭比娃娃售价1美元, 而在美国沃尔玛超市的零售价格近10美元。那么, 从1美元升值到1 0美元, 而那9美元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全球产业链的视角下, 任何行业的产业链, 除了加工制造这一环节外, 还有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六个环节。这6大环节是整个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最能赚钱的部分, 是它们创造出了9美元的价值。而在全球竞争格局下, 这些最为关键、最能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在我国企业的掌控下。
处于产业链价值低端产品不可能具有高附加值。在国际分工下, 我国制造业企业绝大部分产品处于国际产业链低附加值的产品加工环节, 管理工作的重点只是针对“1美元”做文章。没有产品设计, 产品标准和质量要求完全受制于人;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使用国外专利要付专利费;没有自主品牌, 靠“贴牌”生产;产品依赖出口, 企业为争得订单相互倾轧大打价格战;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利用独有优势, 原料高价进口, 产品低价出口, 既避开大量税负, 又将丰厚利润合法转移国外。
处于产业链价值低端产品成本控制空间狭小。低端产品成本本身就很低, 为了获得利润, 还在绞尽脑汁“降低成本”, 迫使一些企业做出不端行为。有的企业诚信意识低下, 采取假冒伪劣、掺杂使假, 走私贩私、欺诈行骗等卑劣行径, 制造虚假“低成本”;有的企业只顾眼前利益, 长期排放污染物, 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 形成低成本运行;相当一部分企业将降低成本的目标瞄向人力资源成本, 长期实行低工资、低待遇、低保障的策略, 并过分地宣传, 人力资源成本越低, 企业竞争力就越强;一些企业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发展, 将积累的大量资金没有及时投入自主研发和产业链升级上, 而是将注意力和资金投向不熟悉的房市和股市等风险行业, 实施所谓多元化发展战略, 而当这些超额利润行业陷入不景气的低谷时, 企业发展的弊端立刻显露无遗, 致使企业损失惨重, 危机四起。
进入产业价值链价值高端, 提升企业市场势力和技术势力, 是振兴我国制造业的必由之路。企业培育这两种势力的关键是应整合相关战略性资源。提升市场势力需要培育强大品牌, 做好市场网络建设, 改善顾客服务流程。提升技术势力, 需要拥有大量的设计研发人才和科技资源的积累。而这些能力、资源属于累积性战略要素, 很难在短时间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因此, 企业必须加强这些累积性要素的培育。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开展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研发投入, 有效地整合企业内外部科研资源, 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 切实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真正进入产业链价值高端创造前提条件, 实现企业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
二、进入产业价值链高端
任何产品的价值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价值实现。在设计阶段———知识价值;在原料采购、订单处理和仓储运输阶段———流通价值;在产品生产过程———增值价值;在批发零售阶段———销售价值。同时, 贯穿于产品生产全过程中产生的附加价值———品牌价值和服务价值。产品每一阶段实现的价值都是产品价值的增殖。不过, 产品在整个价值增值过程中, 增值幅度存在明显差异, 即产品在生产阶段, 其增值幅度最低, 而在产业链前后两端价值增值最高。
这里,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异现象, 在产品生产阶段价格与价值才实现了增值, 而且是价格与价值的增值相一致, 呈相同方向运动。而在产业链价值高端, 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的增值就不一致了, 呈相反方向运动, 无论使用价值是否形成, 价格都在增长。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此类特征更为突出。通观产业链价值的增值过程, 产业链价值高端的价格是大幅度增长的, 超额利润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有产业链价值低端, 即产品生产阶段的价格增长幅度才是最低的, 利润也是微薄的。
价格是价值的载体, 价格正是
环渤海经济瞭望
12ECONOMIC OUTLOOK THE BOHAI SEA
价值的体现。表面上看, 产品在准备阶段、生产阶段和流通阶段, 其价值表现形式不同, 变化和升值的是价格。但价格的剧烈变动, 正反映了产品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增值, 而增值的结果正好证明了:产品加工阶段增值是最低的, 而产品设计、订单处理、原料采购、仓储运输、批发经营与零售服务阶段是价值增值最高的, 价格提升最快的, 也是产业链中最有价值、最关键、最具吸引力的环节。
产品价值增值对消费者有意义, 而产品价格增值对企业有意义。企业生存和追求的最大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更是如此。企业只有实现更高利润, 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才能回馈于股东、满足企业员工工资福利增长的需求, 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社会责任。
跨国公司作为产业领袖, 在产业链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通过设立行业标准、共享技术和资源以及控制核心环节等多种方式, 重新构建产业链和其组织方式, 使跨国公司处于主动和控制地位。跨国公司正是利用中国制造业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严重依赖、现代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国内企业间的重复建设与过度竞争, 以其品牌、技术和资本上的优势, 将中国产品或品牌排斥出产业链价值高端。
因此, 企业发展战略、工作重心和工作目标就要紧紧盯住产品设计、订单处理、原材料采购、仓储运输、批发经营与零售服务这些产业链中价值高增长的环节, 利用比较优势, 通过不懈努力, 掌握和进入能够实现产品更高价值、提升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产业链的高端, 才能产生更强的企业竞争力。
三、占领产业价值链高端
当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表明, 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根本区别在于技术创新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差距, 也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差距。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方式。只有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权。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方能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自主研发能力是企业的第一 (核心) 竞争力, 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是企业的第一生命力。根据我国国情, 我们不可能长期选择资源依赖型和对外依附型的发展模式, 而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 坚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大幅度提高企业、区域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因此, 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促进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政策和保证企业自主创新的人才政策、激励政策与产业政策。这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历史任务。
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 提高产业链竞争力。深化企业改革, 加快企业联合和改组, 发展和组建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切实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产业链的竞争上。学习国际跨国公司先进的经验, 从最有价值、最赚钱的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订单处理、仓储运输、批发经营和零售服务六环节着手, 整合产业链价值高端, 将现有资源中的分散变集中、独立变系统、阻塞变畅通、低效变高效, 形成成龙配套、规范运作的经济实体。此次金融风暴的教训, 使我们清醒地看到:不占领产业链的价值高端, 一旦遇到国际经济风波的影响, 就会直接威胁我国实体经济的生存。坚持改革开放, 实行“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方针, 当前特别突出强调“走出去”的重要性, 变压力为动力, 变挑战为机遇, 把产品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提升到产业链价值高端的全面竞争, 切实提高我国企业接受大额产品订单和大额项目订单的统筹、运作和处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整体竞争优势和主动性, 依靠自身优势, 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强势跨国公司。
认识、进入和占领国际产业链高端是企业的一场革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 我国制造业企业必然将低价、低质、低档产品逐渐淘汰出市场, 向着品牌化、优质化、高档化方向推进。关键是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 树立企业全新的竞争力观念, 把功夫用在自主研发和产业链升级上, 不断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立足国内, 放眼全球, 建立全球化的研发设计、采购运输、生产制造、销售需求、服务改进的信息网络平台, 实现企业运作的全新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开发建设。推进企业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推进产业集中度和企业集聚度, 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扶优扶强, 大力提高产业链竞争力, 以达振兴我国制造业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郎咸平:《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M].东方出版社, 2008年9月第1版, p2~3;
[2].张学敏, 王亚飞:“《我国制造业企业价值链升级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8年第8期;
平台产业链竞争力 篇6
产业融合理论最早提出于1978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路庞特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 并且认为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融合区。欧洲委员会的绿皮书 (green paper) 认为, 产业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重合” (European Commission, 1997) 。“绿皮书”同时还指出, 如果通过创造一个支持甚至把握产业融合变化进程的环境来迎接这一变化, 那么就将为增加就业、经济增长、提高消费选择和促进文化繁荣创造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植草益 (2001) 从动因的角度分析认为, 产业融合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 从而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Lind (2005) 建立了一个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指出, 产业融合是指由技术变革引发的产业边界重新界定。
虽然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最早是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交叉现象, 但是不能由此认为产业融合只是一种技术现象。事实上, 产业融合并不仅限于信息通讯产业融合或数字融合, 产业融合现象早已超出信息通讯领域而渗透到很多传统和新兴产业领域。所以说, 产业融合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更是涉及到服务、商业模式以及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 (European Commission, 1997)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厉无畏综合各方观点, 从更广泛的视野, 认为所谓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 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1]。其特征在于融合的结果出现了新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这一现象如同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会产生新的学科一样。高新科技及其相关产业的作用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1+1>2的生产效率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则是产业融合发展追求的目标。本文也利用这个更加广泛的定义。
一个产业的经济活动实际上包含了从技术到产品、从组织到业务等多层面的内容, 一般产业的产生也始于一项新技术的诞生, 终于一个产品的成功发布, 而过程中也涉及其中的企业组织等微观主体。所以根据上面的产业融合的定义, 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来源于行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所谓的行业边界具体包括了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以及产业经济活动的业务和运作边界。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 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市场需求改变等外部因素的推动下, 都有可能引起这些边界的模糊或消失, 并最终导致新型融合产业的形成。
二、动漫产业的产业融合
动漫产业是以创意为动力, 以动漫文化为基础, 以版权为核心赢利模式, 广泛涉及影视、网络、音像与书籍出版以及玩具、文具、服装、食品等行业的现代文化产业[2]。作为创意产业的典型代表, 动漫产业被称作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 它对现代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经济文化渗透力。研究动漫产业的产业融合, 先根据前面论述的定义来说明一下动漫产业的技术、产品、市场边界。
对动漫产业来说, 由创意而成的动漫作品是该产业的“原材料”, 通过现代制作技术将这些素材加工成具有特定技术标准的动漫内容, 以书籍、影视、网络、电子等媒介通过特定的发行或播出渠道销售给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 创意和特定的制作技术构成了动漫产业的技术边界, 以特定媒介承载的动漫内容形成了动漫产业的产品边界, 而相应的动漫产品的发行和传播渠道及依此形成的动漫产品的生产制作流程则分别构筑起了动漫产业的运作和业务边界。
如前所述, 传统的动漫产业就是动漫本身的产品市场, 而现代的动漫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 在现代信息技术、移动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基础上, 通过与移动通信产业、信息产业、旅游产业等若干传统和新兴产业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产业形态。它突破了原先动漫产业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组织边界和市场边界, 但它又并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相加, 而是通过相互作用融为一体, 显示出新的产业属性, 而且这种技术、产品、市场边界还将继续扩大。
三、动漫产业融合的市场依据
产业的发展能力来源于其竞争力, 而产业融合则通过相关产业的产业优势相互渗透和不断发展来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力。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钻石模型”是其竞争力理论的集中体现, 强调要素环境、需求状况、竞争战略及对手、相关支持机构或产业以及机遇和政府的作用。其中前四者为基本影响因素, 后两者为附加影响因素。根据“钻石模型”, 产业融合主要改善了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策略及结构与竞争这四个因素而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因此, 产业融合的动因就在于单个产业或企业所不具备的却由产业融合带来的一系列发展优势。这些发展优势则成为了动漫产业融合程度的市场依据。
(一) 成本优势
产业融合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影响了要素条件, 提升了相关产业的竞争力。盖蒙巴德拉和托里斯的研究表明, 产业绩效与技术状况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其他学者通过对信息产业的研究而得出结论:由于拥有共同的基础资源, 导致产业的单位平均成本减少。这说明信息技术的融合对减少企业成本具有正相关影响。因此, 产业融合有利于整合资源, 避免重复建设,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对于现在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动漫产业园区, 现在很多只是单纯的动漫制作企业的聚集地, 丧失了其作为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集聚区的意义。事实上, 各动漫产业园区的前期投入非常大, 本身也是动漫产业发展的一项宝贵的资源。作为一个原创型的动漫产业基地, 在地域空间上和旅游业的部分功能实质上是可以融合重叠。在园区现有动漫产业经济活动的基础上, 通过增设以提供动漫场景游乐体验的动漫游乐区;以演示、销售、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体验区;以及服务于玩家集散、会议节庆活动举办而设置的商务接待区等旅游功能区, 可将其产业活动延伸到旅游业, 拓展其旅游功能, 并以此作为动漫研发、教学及生产的重要配套和互动基础。采用这种融合化发展模式, 可带来大量的玩家和游客, 有利于品牌效应的形成, 又能够有效地弥补动漫产业短期赢利不足的缺陷, 逐步实现核心产品的直接赢利。可见, 将动漫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实现了资源共享, 有利于各方面资源的配置, 可以提升动漫产业的竞争力。
(二) 创新优势
动漫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优势的相互吸纳和渗透, 影响和改变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产业核心能力。产业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创造出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 改变了需求条件, 提升了产业竞争力。韩国的动漫发展模式就是最好的一个例证。近年来, 伴随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产业和文化娱乐产业融合互动为动漫产业扩大并且催生了许多需求。2004年, 我国互联网接入用户达7963万户, 互联网网民数突破1亿大关, 上网人数在1.2亿~1.3亿之间。上网用户中以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为主, 而这部分人正是动漫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动漫的图形化特点就十分适合网络媒体的传播, 网络帖片广告模式和无线下载收费模式逐渐在形成。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动漫的传播和运营模式, 扩大了原有产品的需求, 也创造了新的需求。网络游戏就是将动漫制作与网络技术进行结合, 它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动漫产品, 也成为一个新的、更加强调大众参与的互动娱乐形式, 同时迅速形成了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因此, 动漫产业与信息通讯产业的融合, 改变了人们对动漫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心理, 网络技术的创新也创造出了新的消费需求。
(三) 技术优势
技术革新可以说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 通过技术的革新, 产业融合可以改善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的竞争优势, 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技术革新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这些开发内容渗透、扩散和融合到动漫产业中, 改变了动漫产业的技术路线, 丰富了动漫产业经营的内容和形式, 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消费特征, 也使得动漫产业的价值链不断得到扩展。因此, 产业融合不仅仅是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市场融合, 还实现了价值链的融合。动漫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度非常高, 而且垂直联合, 即内容提供商与发行、播映等平台的合并、收购或者联盟也势在必行。在原本的连接两个相关产业的价值链接点处融合了两个或多个产业的价值, 与原产业相比, 融合产业不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 而且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多、更方便、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 代表着需求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业的竞争力自然会随着需求趋势向消费主流的转变而逐渐提高。
(四) 效率优势
产业融合改变了企业战略, 通过业务、组织、管理等资源的整合, 使得该产业本身和参与融合的各企业获得成本降低、效率提升的优势。通过产业融合, 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进而提升了产业竞争力。著名产业竞争力专家波特教授认为, 企业战略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产业竞争力其实就是企业竞争力在概念上向更高层次的延伸, 其源泉和实质是企业竞争力。例如, 在动漫企业发行环节的跨行业经营可以具有创造跨多个不同经营层面的、明显的协作优势。迪斯尼的动画片票房固然显赫, 但是如果没有迪斯尼遍布各大洲的主题公园、动画人物的衍生产品以及经典动画带来的名牌效应, 迪斯尼光靠出产动画片也难以成为世界第二大传媒公司。由此可见, 动漫产业要得到发展, 并真正占领市场, 企业经营者们需要重视跨行业经营的产业融合战略。
四、我国动漫产业融合的市场趋势
对动漫产业的发展来说, 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 也是最为核心的层次, 是动漫本身的产品市场, 例如动画片、漫画书、漫画周刊杂志、音像制品 (DVD/录像/VCD) 等。第二个层次, 是依靠动漫产品的市场向外衍生的市场, 与动漫作品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例如, 以动漫形象为主要特征的玩具、文具、日常小用品、服装、食品、手机图片等。第三个层次, 也是借助动漫产品的创意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市场, 与动漫作品有一定的关联性, 例如以动漫为主题的儿童乐园、动漫主题公园、动漫博览会、虚拟代言人、COSPLAY秀、动漫咖啡 (茶坊) 连锁店, 等等。
可以说第一个层次是动漫产业的基础, 而第二层次的产品是现在动漫产业巨大利润的来源, 如果仅是依靠动漫作品的播放和出版是无法回收大量的投入成本的。我们知道现在我国动漫市场80%以上赢利都流向了海外, 史努比、Kitty猫、皮卡丘等每年都从我国动漫市场卷走数十亿元人民币[3]。事实上这些作品并没有全部在中国市场上播出, 但是这些赢利都是依靠玩具、服装、食品等动漫衍生产品。由此可以看出, 动漫产业的本身就是产业融合的结果, 这与动漫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有关。一开始动画和漫画的传播就需要出版和电影、电视等行业的支持, 只有与这些行业相互结合, 才诞生了传统的动漫产业。之后, 美国迪斯尼可以说开创了动漫产业融合的先河, 先后与玩具、服装等行业合作, 向它们出售版权, 获得了长期的经济利益, 其中最为成功的还是与旅游业的合作建立了迪斯尼乐园, 将受人们欢迎的动漫形象放入了主题公园使其较之其他主题公园具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增值能力, 也使其经久不衰。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 产业融合可以提升动漫产业的竞争力, 因此, 动漫产业的特点也决定了该产业的发展趋势也将是产业融合。动漫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 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动漫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网络和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 因此, 动漫作品的创作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撑来更好地为内容表现服务。而产业融合最容易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 高技术融入到其他产业中, 影响和改变了其他产业产品生产特点、市场竞争状况以及价值创造过程, 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的核心能力。在这个方面可以说韩国开创了动漫产业融合的一个先例。韩国动漫产业的飞速成长的关键原因, 在于将动漫产业与网络技术结合, 利用后发优势, 从以2D为中心的制作方式迅速扩大到FULL3D、2D&3D的合成方式, 以较低成本的FLASH和颇具赢利能力的网络游戏为载体, 打造出系列动漫形象。就是这个极有创意的结合, 诞生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娱乐方式和新兴产业, 不仅改变了许多人的文化生活样式, 还造就了一个有影响的产业, 并为创办者赢得了巨大的利润。相关数据显示, 2006年韩国动漫产业的规模达到6亿美元, 2007年更达到7.5亿美元。
总之, 产业融合影响了钻石模型的重要因素, 可以提升动漫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动漫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也可以使动漫相关企业群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稀缺资源、雄厚的资本积累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 为动漫产业的新技术研发引入活动又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和市场条件。产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 转而又积极地推动了技术融合的发展, 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内在驱动力。因此, 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过程具有相互推动的作用, 也是我国发展动漫产业、建立完整的动漫产业链的一条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厉无畏, 王慧敏.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4) .
[2]谭玲, 殷俊.动漫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3]http://www.zjwb.com.cn/zjwb/200510/zjwb20051015/02.htm[EB/OL].2005-10-15.
[4]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 2002, (4) .
[5][日]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2) .
[6]陈岳虹.我国动画产业如何走出“有产无业”的困境[J].经济师, 2006, (8) .
平台产业链竞争力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平台,竞争力,RS理论
0引言
2014年3月5日,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上,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分别提出了要“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等。由于中国互联网比国外起步晚, 且每个企业的发展模式以及开始运用电子商务的时间等原因的不一致, 使得各电商之间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参差不齐。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水平的研究, 系统的分析了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因素, 旨在帮助电商平台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和解决方法, 促进为我国电子商务平台的进一步发展。
1 RS理论简介
RS (Rough Set, 也称Rough集、粗糙集) 理论是Pawlak教授于1982年提出的一种能够定量分析处理不精确、不一致、不完整信息与知识的数学工具[1]。粗糙集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关系数据库分类归纳形成概念和规则, 通过等价关系的分类以及分类对于目标的近似实现知识发现[2]。此方法不需要提供数据集之外的先验知识, 建立指标体系后从中删除冗余和相关指标, 保留关键指标, 形成一个新的约简指标体系[3]。
2基于粗糙集的电商平台评价的指标体系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同时, 结合目前我国电商平台的发展现状以及所面临的新环境, 构建了新环境下电商平台竞争力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3实证研究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代表性, 选取10家电子商务平台作为研究对象, 它们分别是京东商城, 天猫商城, 1号店, 亚马逊中国, 苏宁易购, 唯品会, 聚美优品, 我买网, 顺丰优选, 当当网, 分别用a, b, c, d, e, f, g, h, i, j表示, 即非空论域为U={a, b, c, d, e, f, g, h, i, j}。根据企业的原始数据以及定性指标所进行的打分, 绘制如表2所示。
3.1初始值的确认
如表2所示。
3.2离散化处理
对表2中的所有属性值进行离散化处理, 离散规则详见表3所示。
3.3按照属性进行分类
根据全部条件属性的划分为:U/{c}={{a}, {b}, {c}, {d}, {e}, {g}, {h}, {i}, {j}};根据条件属性C1进行的划分为:U/{C1}={{a, b}, {c, d, h}, {e, f, g, i, j}};以此类推, 根据条件属对C2-C12进行划分。
不考虑条件属性C1的划分为:U/ (C-{C1}) ={{a}, {b}, {c}, {d}, {e}, {f}, {g}, {h}, {i}, {j}};以此类推, 对条件属性C2-C12的不予考虑条件属性进行划分。
3.4属性进一步优化
对上述属性进一步优化, 确定对竞争力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
C (D) ={a, b, c, d, e, f, g, h, i, j};
注:数据部分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的颜政的硕士论文《我国B2C电子商务网站竞争力评价研究》和辽宁工业大学的姬忠嘉的硕士毕业论文《我国B2C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中的相关评分, 以及通过百度搜索相关网站, 借鉴赢商网:http://bj.winshang.com/news-470057.html等网站中相关数据.该初始值整理完成时间为2016年1月4日.
按照表3对原始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 得到的信息决策表.
3.5指标权重的确认
由上述数据可知, C3权重最大, 其次是C8、C10、C12。分别为ω10=ω12=1/6, ω3=ω8=2/6。上述指标的筛选过程, 权重确定结果表明, 电商平台的竞争力更集中的体现为电商企业的网站速度指标, 盈利能力, 网站安全指标, 支付指标为必要属性。网站速度和盈利能力对电商平台竞争力影响相对较大。
3.6确定最优平台
根据公式M=∑ω×V计算各个电商平台的竞争力, 公式中ω为必要属性的权重, V为属性值。M值越大, 代表电商平台的竞争力越强, 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平台可依据此指标扬长避短, 增强竞争力。具体数值如表4所示。
4总结
本文在总结了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情况, 提出了电子商务平台的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多个指标存在的交叉性和模糊性, 引入RS理论, 帮助电子商务平台准确找到影响自身竞争力的因素, 以便及时调整改进, 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Z PAWLAK.Rough se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82, 11:341-356.
[2]王国胤, 姚一豫, 于洪.粗糙集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J].计算机学报, 2009, 07:1229-1246.
[3]李远远, 云俊.多属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理论综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9, 2:305-309.
平台产业链竞争力 篇8
1.电子信息产业
从概念上来分析,电子信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权威管理部门--信息产业部在统计和分析时通常采用的词,电子信息产业具体细分为投资类产品、消费类产品和元器件产品三个大类。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根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实现利润总额1416亿元,同时,电子百强企业共完成出口交货值5195亿元,比上届增长13.6%,占行业总量比重达到10%。整体的经营状况十分可观,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了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朝阳行业。电子信息行业包含的具体行业类别也较多,包括广播电视设备、通信导航设备、雷达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和其他电子专用设备等生产行业。但在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对产业链中进行综合分析,找到提升竞争力的要点。
2.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构成要素
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1)电子信息产业的保密性: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电子信息产业是基于网络的商业活动,这不可避免的使其中一些电子信息处于一个非常开放的极易被窃取的环境中,因此保证信息的保密性是维护电子信息产业活动中各方利益的必要条件;(2)电子信息产业的不可抵赖性;在传统商业活动中,信息的不可抵赖性便被十分看重,是交易成立的关键,贸易双方可以通过手写签名、印章、身份保证及抵押等进行信息的不可抵赖性确认。在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中,信息的不可抵赖性同样是重中之重,但因为电子信息产业交易通过网络交换数据完成,传统的确保信息不可抵赖性的手段大都失去效应。因此保证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中信息的不可抵赖性是非常重要的;(3)电子信息产业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在电子信息产业交易活动中,由于交易各方可以通过网络交换数据完成交易,所以交易各方提供信息额真实性是交易成立的前提;(4)电子信息产业交易信息的完整性:电子信息产业活动中交易各方交换数据时,若输入数据时产生意外差错或是交易某方故意输入不完整或是有差异数据,会是交易各方信息出现差异,对交易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威胁各方利益。另外,数据存储、传输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丢失,次序混乱等问题,造成信息的不完整,对交易产生影响。因此,保障信息的完整性是电子商务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5)电子信息产业交易中信息的有效性:电子信息产业交易活动中各方提供信息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其利益及信誉,若信息有效性无法保证,电子信息产业将不能够长期发展和进行。
3.电子信息产业链发展要点
电子信息产业链发展要点主要有:(1)最小化原则:电子信息产业要实现更好的发展,首先就是要保障自身网络交易的安全,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授予需要访问敏感信息的人员适当权限,即信息的权限最小化划分让后授予,是信息的流传和对信息的相关权限授予最小化,创造相对密封的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技术中大量涉及分级保护和分级授权的信息安全技术正是为达到该目的,能极大的限制人为造成的信息安全损失,例如电子安全协议中将信息分段并将不同分段的读取权授予不同的利益方;(2)做好电子信息产业的分权制衡,将信息的所有权限进行适当的分离,使每个拥有一定信息权限的人员相互制衡和监督,防止人员对信息进行非法使用。例如将密钥的所有权限分别赋予相关人员。(3)做好电子信息产业的安全隔离,创造电子信息产业交易的安全独立环境,使其受到的外来安全威胁最小化,起到对信息的完全控制和隔离的作用。在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电子信息产业很可能出现信息被篡改、假冒或恶意破环会使信息缺失保密性后继续失去其有效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会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活动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当信息缺少加密措施和保护措施以致被多次窃取后事窃取者掌握了信息格式和规律后,窃取者将很容易能做到对信息进行篡改、假冒或恶意破环,从而造成损失。有学者提出,在信息安全技术中大量创造独立信息系统和信息加密的信息安全技术便是为了达到该目的,例如防火墙对电子信息产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隔离、各种信息加密、隐藏技术对信息的隔离。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安全问题若是没有得到处理,很可能直接导致电子产业对信息安全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致使电子信息产业的活动不能开展、顺利进行或是产生利益损失。
摘要: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并且随着网络在人类生活中的占比越来越重,人类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加深,伴随人类活动产生的信息在数量、传递能力和传递速度也在急速增长,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关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电子信息产业中存在有许多竞争,电子信息产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也存在有许多安全因素需要不断加强,保障自身的实力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结合市场需求,才能更好的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本次讨论中,首先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发展要点,改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竞争环境。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构成要素
参考文献
[1]刘烈宏,陈治亚.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三种模式比较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5,41(01):08—11,16.
[2]谢琼,李锦秀.福建电子信息产业提升全球竞争力分析与对策——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J].莆田学院学报,2013,20(06):51—57.
[3]吴长莉,路静敏,赵晓兰等.基于因素视角的河北省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竞争力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4):16—21.
[4]连捷.运作流程变革对PCB设计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以PCB设计企业Palpilot公司为例[J].电大理工,2016,13(01):48-51.
平台产业链竞争力 篇9
高技术(High Technology,简称Hi-tech)的概念源于美国,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批新技术的涌现,使得科学与技术之间原有界限不再明显,到80年代这批技术被称为高技术,由于它们与科学技术融为一体,所以又被称为“高科技”。“高技术”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开始孕育、70年代加速发展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的来临而出现的一个术语。高技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至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化都有重大影响,所以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极为重视发展高技术。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由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目前对产业竞争力的认识理解和定义很不一致,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定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的金碚博士[1]对产业竞争力的定义作了详细阐述:“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把这一定义引用到高技术产业,可以认为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或一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夺有利的生产条件和市场份额,提供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获得最佳收益的能力。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表现为产业产出、产业内在竞争力、产业环境竞争力[2]。
医药产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高技术产业之一。近年来,医药产品产量波动较大,中成药产量1995年达到61.36万吨后,震荡下滑。
1998年以来中成药产量趋于稳定,化学原料药产量开始止跌回升。中国医药制造业产值逐年上升,增速高于工业平均水平。
1999年,医药制造业(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497.22亿元,比上年增加12.5%,高于工业增长速度11.6%,从业人员1998年减少3.7%。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999年医药制造业资本结构中,国家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分别为194.13亿元、33.44亿元和82.91亿元,占62.5%,10.9%和26.7%。与1998年相比,外商资本份额增加约2.8%,国家资本减少了2.4%,显示出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医药制造业中的地位继续呈上升趋势[3]。
1 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在考虑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时,应把产业视为一个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完全开放的系统。协同理论认为在一个原无序或有序开放系统中,通过外部控制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使系统内的各子系统间通过竞争与合作,并最终由几个序参量支配着整个系统朝着有序或更为高级有序方向发展,最终达到一定功能的有序结构。从协同角度分析,高技术产业在通过与它之外的环境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时,内部要素协同作用力逐渐加大,直至把产业竞争力推到一个更高的平台,而在这平台的基础上又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换,使产业竞争力达到越来越高的平台,正是基于协同系统的角度出发,借鉴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影响经济增长因素中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划分,提出了影响高技术产业的内生竞争力变量和外生竞争力变量的概念来具体评价高技术产业竞争力。
所谓产业的内生竞争力变量是指反映产业要素在环境要素的控制下发生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内在运行机制,决定高技术产业竞争力高低的从产业自身生成影响竞争力的内部变量。例如高技术产业投入、产业产出以及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都是用来反映内生竞争力变量的指标;而所谓产业的外生竞争力变量是指反映制约高技术产业竞争力高低,又在短期内不受产业内生竞争力变量影响的从产业外部生成的并输入到产业内部影响竞争力的外部变量。例如,高技术产业的政府政策、技术环境和高技术园区都是用来反映内生竞争力变量的指标。
当然,反映内外生竞争力变量是相对独立的且在长期中反映出来是动态的[4]。
1.2 医药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竞争力情况制定了我国医药产业的最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因子分析及其结果
2.1 基于因子分析的竞争力评价原理
在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往往需要对事物从多个角度进行观测,设计出多个观测变量,从多个变量收集大量数据以便进行分析寻找规律。为了既可减轻收集信息的工作量,且各综合指标代表的信息不重复,便于分析,因子分析法应运而生。因子分析是通过研究多个相关系数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找出能综合所有变量特征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这几个随机变量是不可测量的通常称为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各个因子间互不相关,所有变量都可以表示成公因子的线性组合,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减少变量的数目,用少数因子代替所有变量去分析整个经济问题[4]。
下面将结合医药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模型来研究分析医药产业竞争力的综合水平。
2.2 因子分析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后,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综合比较我国不同省市医药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五个主因子及其不同省市主因子的得名。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通过分析矩阵可以更好的解释因子的含义。
第一个主因子载荷最大的变量为:出口交货值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技改投资完成率,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强度,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固定资产生产率,这些指标综合反映了医药产业的资产创新能力,所以把第一主成分定义为资产创新因子;
第二个主因子载荷最大的变量为:产销率,市场化优势指数,这反映了医药产业市场需求能力,所以把第二主成分定义为市场需求因子;
类似的,可以看出,第三个主因子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专利数有很大的相关性,而这些指标反映了医药产业的产出能力,定义为产出因子;
第四个主因子载荷最大的变量为:市场份额,增加值率,产值利税率,反映了医药产业的发展潜力,可以定义为发展潜力因子;
第五个主因子和微电子设备所占比重有很高的相关系数,反映了医药产业的设备能力,可以定义为设备因子。
最后我们采用回归法计算各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各因子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综合因子得分及排名,综合因子排名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天津市的综合竞争力因子排名最高,远远超过其它地区,其余各省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依次为江苏、浙江、宁夏、上海、黑龙江、山东、重庆、广东、河北、辽宁、北京、吉林、湖北,这些地区医药的竞争力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当。
从表2中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医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为第十,总体看其竞争力和国家平均水平相当,但应该注重产出能力和设备能力。
通过因子分析找出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可以对症下药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提高其竞争力。
摘要:本文在明确了高技术定义、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及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不同省市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构建了医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对我国医药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而明确了我国不同省市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情况和河北省的竞争力情况。
关键词: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黄林宏,魏晓平.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4):15-16.
[3]陈萦.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现状及发展趋势[J].企业技术开发,2005,(11):82-84.
[4]谢章澎,朱斌.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研管理,2001,(5):2-4.
【平台产业链竞争力】推荐阅读:
平台产业08-03
平台产业集群08-25
产业承接平台11-18
产业平台建设与运营09-10
产业信息平台建设方案08-18
安全产业创新发展平台11-24
移动应用平台产业发展05-11
电商平台促进产业发展09-15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助推重装产业发展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