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产业创新发展平台(精选8篇)
安全产业创新发展平台 篇1
关于青岛市工业设计、工业设计产业园区平台的调研与创新发展设想
2013年,我参加了工信部等上级部门组织的“领军人才工业设计高研班”培训。通过三期的培训学习,我对工业设计的内容、发展、全产业链和企业品牌、知识产权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同学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分享成功的经验、碰撞新思路、探讨新模式、寻找合作共赢的机会。使我们每一位学员包括我本人倍感受益。作为一名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和工业设计产业平台的建设者,运营者来说,我更加清晰地知道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打造服务平台;如何为广大工业设计企业和市场需求搭建桥梁;如何结合本地区特点发挥我们的园区的带动作用,更重要地是把我们创意100的服务品牌做的更加完善。下面,我想通过创意100品牌整合工业设计产业园项目,结合学习班对工业设计以及我们工业设计产业平台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谈一点体会与设想。
一、青岛市的工业设计发展现状
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起源于1919年的德国,是以工业产品为主要对象,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社会、经济、文化、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的集成创新活动。目前,西方欧美国家、日本、韩国等均以工业设计立国战略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在中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设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工业设计发展态势尤为强劲。青岛作为沿海开放的二线城市,工业基础雄厚,轻工业发达,各类著名工业品牌众多,在制造业中有“品牌之都”的美誉。但是青岛的工业设计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1、青岛市工业设计水平“点高面低”,虽然有海尔、海信、澳柯玛、南方机车等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企业,但绝大多数企业仍是不具备自主设计
能力的中小企业。
2、由于二线城市的地缘与定位等原因,企业普遍缺乏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中小企业具有自主设计能力的不到20%,设计成果的市场需求与消费水平较薄弱,没有形成产业化。
3、广大中小企业生产水平普遍较低,80%的企业不是购买别人的专利或委托设计,就是模仿其他品牌,或是只能做一些委托加工工作,形成不了自有品牌,受经济形势影响很大。
4、青岛市专业的设计公司数量较少,专业设计公司数量仅为10家左右,且大多缺乏知名度,设计产品回报率低,不能完全满足市场潜在需求,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拓。
5、政府的政策导向还没有更好、更精准地让中小企业受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青岛的制造业要转型升级为“创造之都”,实现对“微笑曲线”前端的研发、设计需求的满足,除了艰难而笃定地增强研发实力外,当务之急便是亟需建立智力密集型的工业设计产业平台。
二、我们的园区平台项目与品牌建设
我们目前所运营的园区平台项目共有两个:
1、青岛创意100文化产业园项目:该项目位于青岛市南京路100号,是山东省首家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2006年由青岛麒龙文化有限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在原“青岛刺绣厂”老厂房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园区占地15亩,建筑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是一所以原创工业设计、礼品设计、广告影视制作等为中心,集设计、创意、文化、商务、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1)招商、运营的创新发展理念。运营中,我们围绕“设计、创意”两大主题及配套服务为定位,“高门槛、低租金”、“蓄水养鱼”,吸引了青岛视觉艺术设计中心、有道设计师支援中心、大木空间设计顾问公司、天物坊手工陶艺馆等百余家企业入驻。运营中,我们大力引进产业上下游 2
企业及相应配套服务业态,做宽做厚设计产业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生态环境。
(2)平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根据多年的运营经验,我们清楚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其主要收益应为中介服务平台收益,所以我们分别建设了三个服务平台。一是确保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项目孵化平台;二是拉动园区经济发展的原创礼品(线上线下)展示交易服务平台;三是推动文化艺术品的市场化展示交易服务平台。我们通过人才孵化平台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礼品展示交易平台实现园区企业与市场的对接;通过艺术品展示交易平台实现对艺术品资源整合,培育大众艺术品消费意识。其目的,一是确保产业集聚,二是实现服务平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自身造血功能,因而极大增加了对优秀设计企业的吸引。
目前园区创意设计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已达65亿元,带动就业人数3900余人,园区总入驻率达98%,其中文化创意类集聚比例达95%,园区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各类荣誉50余项,成为青岛市首屈一指的集工业设计、创意、旅游、文化艺术等为一体的文化新地标。
2、青岛市工业设计产业园项目。2012年,我们利用品牌影响力成功整合了由政府投入建设的“青岛工业设计产业园”项目。该项目位于市北区嘉定路5号,是在原“针织七厂”老厂房基础上改建而成,园区占地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拥有设计主楼、辅楼各一幢,是一所以工业设计、模具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等为中心的设计类产业集聚区。项目作为市北区产业规划重点,政府已先期投资1000余万进行了基础建设。这一项目的整合,标志着我们在实施文化地产拓展开发、利用成功的经验与模式开拓园区经营、实现新的产业集聚方面又迈出了新的一步。接手后,我们在政府给予的若干鼓励政策基础上又进一步实施了业态调整,并制订了一、二、三期长远发展规划,其中一期为工业设计展示交易服务平台;二期为人才孵化与民俗展示服务平台;三期为国际设计大师交流服务中心,目前园区已开园运营。
三、我们在青岛市工业设计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正是基于多年来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工业设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产业园区的支撑。在当前“调结构、转方式”和“设计立市”的大形势下,我们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1、整合全国(工信部培训班)的工业设计全产业链(研发,设计,模具开发,生产,包装,销售)资源,为青岛市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2建设好展示交易服务平台,面向市场,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设计服务,以及信息平台建设。把市场的需求,我们整合的资源,通过展示平台线上线下形成交易。
3、针对工业设计全产业链,对青岛存在的问题和缺项进行定向引进,合作,整合等方式,完善工业设计产业链。
4、对山东省工业设计的市场进行调研,并在省内17地市开展信息交流服务。
5、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四、我们未来的创新发展设想
目前,随着设计产业平台运营的不断成熟,园区已步入产业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即“平台收益大于房租收益,实现了自我造血功能”阶段。未来我们将深入实施“立足青岛、面向山东”的发展战略,以设计为核心,进一步开展创新发展,在收益水平上由房租收益扩展到设计投资收益、设计参股收益、设计增值服务收益、平台中介收益等项目,通过专业的运营支持与到位的服务保障,扩大工业设计在青岛工业企业中的参与度,实现青岛市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
同时,我们还将继续面向省内开展设计产业推介。在本次高研班培训之前,我们已经走访了山东省的济南、济宁、烟台、威海、曲阜、淄博6个城市,并就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输出、模式输出、资源输出及信息共享等开展了对接,并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本期高研班的学习,让我们对产业推介工作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认识,即将工业设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
重点内容,就“如何打造设计园区最佳盈利模式”进行探讨,以及就“如何使工业设计走出青岛、走向山东”这个主题进行重点研究,整合全国工业设计资源,帮助省内17地市结合自身特色,进行量身定制的设计输出服务及合作经营,同时把更多有价值的市场及设计需求信息通过平台反馈给学习班,再通过学习班反馈到全国,吸引全国范围内更多优秀的设计机构来为山东企业服务,推动山东工业设计获得本质提升,最实现全国工业设计产业的整体受益。
以上是我在参加了工业设计高研班的一点学习体会的的汇报,请老师与同学们批评指正,诚恳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能继续加大对设计产业园区的指导与支持,使我们能够保持创意拓展,产业深化,不断做好优秀设计业态的集聚,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好的设计前端服务,为实现山东省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邓斌 2013年7月30日
安全产业创新发展平台 篇2
(一) 封闭式创新
作为传统创新的起点, 封闭式创新试图以获得核心能力来创造竞争优势。Whelan (2011) 认为封闭式创新主要是在雇员网络中产生。企业在组织内部进行能力开发, 而这些能力对外界是完全秘密的, 具体的研发模式是封闭式的、高度集权的内部开发模式, 建立在纵深研究结构基础上的中心研发实验室模式, 研发资源自给自足。基于此, 如果创新成功, 则企业会成为市场中的先发者。
(二) 协同创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全球市场呈现诸多变化, 加之日益复杂多样的产品, 使得组织很难期望依靠单一能力优势保持竞争优势。以自我依赖和自足性来对应全球竞争及复杂多样产品的研发来说已无法完成目标。因此, 吸纳合适的合作伙伴加入到企业创新活动中去, 联合企业核心能力与其他企业优势能力, 进而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开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能使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合作机会, 形成跨组织的合作关系。
(三) 开放创新
Chesbrough (2003) 提出“开放创新”这一名词作为内外合作创新以此来实现价值创造。与协作创新相同, 开放式创新表现为创新不局限于企业内部, 也包含其他合作主体不同之处是, 开放创新强调通过构建一个新的创新生态系统来建构一个覆盖世界范围的价值链。在这个生态系统中, 各类元素可以组成连贯性、具备“无缝”协作安排的价值创造方案。其中, 组织自身能力与外部创新能力的集合是开放创新的核心。
(四) 合作创新
当前, 集体智慧和众包 (Crowdsourcing) 通过正式渠道或社会网络进行传播越发可能。Von Hippel (2011) 强调, 合作创新强调的是一个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新创意和方法从多元化的、内部和外部源头获得, 以此为股东、消费者来创造新价值和经验。合作创新平台有效稳定运行通常是根据合作主体之间协议、经验及合作来实现。如此, 即使通过竞争也很难实现对创新产品的模仿。
二、安徽汽车行业合作创新平台构建
在汽车产业合作创新平台构建上, Consoli, D等 (2008) 根据菲亚特汽车发展历程, 在各阶段创新模式特征的基础上, 构筑了菲亚特汽车合作创新平台。对中国汽车产业合作创新平台构建, 朱杰 (2008) 从产业集群角度提出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的三大创新平台, 包括管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品牌创新平台。对安徽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而言, 也有一些具体平台构建理论研究和实践。如解双青 (2009) 在汽车行业技术战略选择中, 构建了安徽企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郝丹 (2011) 则更为细化地构建了汽车产业战略联盟信息服务平台。其中, 菲亚特合作创新平台搭建, 将研究视角注入到创新平台微观企业的创新行为及其交互机制上, 对于其他涉及创新行为的影响者, 特别是政府并未做到深入研究, 这可能是因为具体国情上的不同。在研究中国和安徽汽车产业具体创新过程, 均看到了政府的具体行为。其涉及内容在于创新制度环境建设和服务上, 而对于微观力量自发行为或短视特征, 有时需要政府的直接推动和主导。同时, 在安徽汽车产业创新平台建构上, 也是将创新平台建设作为一种发展战略, 对细化的合作创新平台构建, 并未涉及较多。具体实践上, 安徽汽车产业正逐步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如2010年成立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涉及23个单位, 包括整车企业、核心部件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目标是为推动整个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带动省内关联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益提高。
图1为安徽汽车产业合作创新平台。第一, 构筑汽车产业合作创新的内部平台, 即以汽车整车企业为核心, 在各类合作伙伴 (供应商、高等院校等) 、外部者 (信息服务公司、培训公司、营销、物流等) 、政府、消费者构建外部联系, 形成集中化的内部网络体系;第二, 则强调与各类国际平台的对接, 包括国外汽车创新平台、整个创新平台上所包含主体的对外连接。第三, 上述内部创新平台和外部创新平台强调并举性, 即安徽汽车产业合作创新平台内部平台与外部平台构建的同时性。
三、促进安徽汽车产业合作创新平台发展建议
(一) 增强自身发展能力
汽车产品创新平台所涉及行为者较多, 内部各创新主体, 包括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企业、整车集成商、与汽车产品关联的电信运营商、IT服务和软件服务供应商, 都需要以自身能力开发为依托, 构建自身优长能力优势, 并结合安徽地方汽车产品实际特征, 注重能力集成, 形成能力体系。
(二) 树立开放思维, 积极探索关联渠道
要求各创新主体能够树立开放思维, 积极探索与汽车产品相关联的渠道, 注重对潜在创新主体的选择, 强调建立综合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对可能的创新主体进行筛选。注重与各现有和潜在的创新主体的交互, 形成“端对端”的交互机制, 并构建相应的协议安排来维护合作创新各主体的利益。
(三) 深入研究消费者行为
注重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区分影响国内和国际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市场调研, 并针对消费者行为特征开发适应当地市场的产品, 并制定适合的、有针对性的各类营销策略, 做好市场开拓和维护工作。
参考文献
[1]Von Hippel, E., Ozawa, S.and De Jong, J.The age of the consumer-innovator[M].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11:27-35.
[2]Consoli, D.and P.P.Patrucco.Innovation platforms and the governance of knowledge:evidence from Italy and the UK[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08, 17 (6) .
[3]朱杰, 李溥.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8) .
[4]解双青.安徽汽车产业技术环境分析和技术战略选择[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9.
安全产业创新发展平台 篇3
10月26日,成立于1904年的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国际纺联)近百名各国嘉宾来到柯桥考察,对中国轻纺城发展给予肯定,首次来柯桥的国际纺联执行总干事Christian Schindler表示很有兴趣与绍兴县进行国际交流合作。
我国纺织大县绍兴县坚持产业、市场、城市三者联动,加快纺织产业集群升级,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依然保持了蓬勃生机。柯桥纺博会举办至今,已日益成为展示绍兴纺织产业与中国轻纺城的重要窗口,成为推动全国纺织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连接国内外纺织产业合作交流的重要桥梁。10月25日至28日,2009中国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秋季)成功举办,4天时间共吸引专业采购商达23998人,比上届增长17.3%,其中境外专业采购商达5820人,比上届增长37.1%;纺博会期间实现产品成交额44.36亿元,比上届增长12.5%。
规模扩容,业界“不容错过”
走进2009中国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秋季)展馆,记者直奔“A2062”,这是恒力集团有限公司展位,恒力集团是亚洲最大织造能力和全国涤纶长丝产能前三强的大型现代化纺织企业。恒力集团今年总投资100亿元建设工业丝、65万吨聚酯纺丝等五个项目,两年后将形成年销售收入超300亿元的规模。今年年初,恒力集团成立了绍兴分公司,首次参展今年春季纺博会。恒力集团贸易部经理莫颖凌告诉《长三角》,中国轻纺城作为国际纺织之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市场,这里信息灵通,交易量大,面料花式新颖,并且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窗口。
本届秋季纺博会,来自我国纺织大省江苏的纺织面料、纺织机械企业比上届增加许多,有世界十强毛纺企业之称的海澜集团也首次参展。由于上海、南京每年都举行国际纺织面料博览会,江苏企业距上海、南京更近,特别是上海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在柯桥秋季纺博会之前几天举行,许多企业往往参加了上海的展会,就不再来柯桥。今年,恒力、海澜等大集团加盟纺博会,说明柯桥纺博会影响日益深远,成为业界不容错过的盛会和我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强大平台。
目前,全球纺织行业出现局部回暖现象,但整体仍处于低谷期,然而2009秋季纺博会规模不减反增,两次扩容,令人欣喜。今年年初,纺博会筹委会将展位设置由去年秋季纺博会的1100个调整到1200多个。在1200多个展位全部被预定后,仍不断有企业报名参展。于是,筹委会再次调整,最终展位数达到1306个。“天圣”、“越红”、“越隆”、“新得丝”、“中欣”、“中佳”等知名企业以大特装大展位亮相,“恒力”、“ 海澜”、“金梭”、“阜新福棉”、“天马”等众多知名纺织企业也纷纷展示实力。
进入新世纪,"绿色纺织"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突出主题,高效、节能、环保型纺织机械成为新一代纺织机械的发展方向。在本届展会上,纺织机械展区阵容强大,高科技节能新产品现场演示吸引了参观者。70多家参展企业来自台湾、上海、江苏、福建、山东、湖北等地,其中来自江苏的占四分之一。常州蓝博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开发了印染污水热能回收系统、布面含潮控制仪等国家科技领先产品,该公司主要客户集中在绍兴,如绍兴百丽恒、绍兴勇舜、绍兴志仁、绍兴新发等。
外商云集,国际影响力提升
去年秋季纺博会上,首次设置了境外展区。今年秋季纺博会境外展区参展商更多,有来自德、意、韩、日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家企业和设计师工作室亮相,欧美、日韩设计师组团参展。美国棉花公司、日本新道纤维工业株式会社等携最新型面料首次参展。韩国原色数码、韩国日星(SUNSTAR)特殊精密株式会社、日本东伸工业株式会社等多家知名境外企业出席了纺博会。在开幕式上,身穿靓丽韩服的韩国女士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柯桥是万商云集地,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外商来此经商。绍兴艾弗雷得纺织绣花有限公司已创办9年,董事长塞得.努是巴基斯坦人,他介绍,通过纺博会这一桥梁,结识更多的国外朋友,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为使这一国际性国家级纺织品盛会给采购商带来更多商机,纺博会筹委会积极拓展境内外招商渠道,先后组织人员赴全国各地面料与服装市场、各国驻沪总领事馆商务处推介,并与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等合作开展代理招商,还与上海面料展和宁波服装节对接,吸引更多采购商赴会。
“试水”会员制,创新运行模式
纺博会自2008年升格为国家级展会后,品牌效应已日渐显现。经过十年发展,纺博会在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办展上已经积累起了丰富的经验,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
本届纺博会首次推出了黄金会员制,为会员提供各类信息和专业服务,并逐步形成辐射全行业的专业服务架构,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和提升纺博会的品牌价值。
纺博会黄金会员可享受参加纺博会的优惠条件,如在同等条件下拥有优先选择展位权,享受纺博会有关展位的优惠和服务;优先参加纺博会筹委会组织的展品展示和营销培训活动等。此举受到了参展企业的欢迎,也为纺博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在本届纺博会上,有近百家企业现场预约,将参加定于5月6日至8日举行的2010春季纺博会。
打造引领国际硅微粉产业发展平台 篇4
http:/// 2012年01月12日中国粉体网
连云港东海硅微粉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有着20多年历史专业生产“超晶牌”硅微粉的企业。从乡镇企业到知名民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超晶人市场弄潮逞英豪、与时俱进写风流!将许多令人瞩目的“第一”载入企业发展史册:1984年创建江苏省东海硅微粉厂,建成电子级结晶硅微粉生产线;1990年建成国内第一条电子级改性硅微粉生产线;1996年建成电子级熔融硅微粉生产线;2003年建成国内第一条硅微粉自动化干法生产线;2006年建成国内第一条球形硅微粉中试线;2007年建成国内第一条硅微粉自动化湿法生产线;2008年建成国内第一条可视化自动控制超细硅微粉生产线;2009年建成国内第一条自动化电子级球形硅微粉生产线;2011年建成国内第二条可视化自动控制超细硅微粉生产线。发展至今,公司已成为目前国内产销量大、品种齐全、设备先进、技术领先的硅微粉制造龙头企业。公司现有4个专业制造硅微粉的工厂,年产结晶、熔融、活性、超细、球形等五大系列近100多个品种规格的硅微粉4万吨。“超晶牌”硅微粉在业内的优势明显,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建立创新机制,助推企业发展
东海硅微粉公司长期注重企业创新,视其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一是多方承接国家和省级重点科技项目。“十一五”期间,公司先后承担了“SOP环氧模塑料用硅微粉”、“电子级低应力QFP环氧模塑料用硅微粉”、“SMD环氧模塑料用硅微粉”、“APG专用硅微粉开发”、“微米级集成电路用化学合成球型硅微粉”、“电子级超细硅微粉干法表面改性技术攻关”、“电子级低CTE覆铜板用超细硅微粉技术攻关”、“高密度IC封装用电子级超细硅微粉”等十二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项目。2006年承担的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及IC基板用球形硅微粉产业化”,经省科技厅专家鉴定,项目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于该项目创新性突出、产业带动作用和经济效益显著,被评为“2010连云港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是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公司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和综合实力,先后与国家特种超细粉体技术中心、南京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院校构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同致力于石英基础材料的研制开发,并建立了公司自己的省、市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公司研发团队专业结构全、科研能力强、人员梯次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三是加强人才储备,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公司狠抓岗位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素质,积极鼓励职工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方式吸引各类人才到企业工作。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技术协作机制。通过培训等形式,加强不同岗位人才的技能交流。
上述举措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形成了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
坚持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
东海硅微粉公司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可持续”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质量效益为标杆,对产品和关键设备进行技改,牢牢掌握着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近年来,公司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分别从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进口一批关键高端设备,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并于2008年年底成功投产并生产出第一批CCL用超细粉产品。该产品经严格检验,完全符合CCL行业用产品的技术要求。按目前市场现货行情测算,企业可实现年新增销售收入9000多万元(新增利税2800多万元),解决40多人就业。超细粉生产线的建成投产,打破一直被国外封锁和垄断的市场、填补国内生产空白,达到国际先进装备水平,产品的产量、质量大幅度提升。此外,该产品也成功开辟进入了大规模集成电路覆铜板和IC封装用的新领域、新市场,促进企业跨越发展。
公司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提高了产品档次,完善了产品研制开发所需的检测手段,增强了产品开发的研制能力,为公司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坚持高新产品开发,提高核心竞争力
多年来,公司以敏锐的市场嗅觉,精益求精,沿着硅材料深加工的技术路线和产品工艺路线不断研发创新,硕果累累。2002年,“SOP环氧模塑料用硅微粉”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2006年,“电子级低应力QFP环氧模塑料用硅微粉”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2007年,“IC封装用电子级表面改性超细硅微粉”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APG用硅微粉”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2009年,“电子级低CTE覆铜板用超细硅微粉”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2010年,公司被批准设立江苏省石英粉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每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占销售总额的80%以上,研发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对利润的贡献额达3%以上,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实力来自于对创新研发的孜孜追求。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电子级低热膨胀系数覆铜板用超细硅微粉的生产方法(专利号:ZL2008 1 0123619.6)、超细微粉筛分机(ZL 2009 20038421.8)、包装袋(硅微粉)(ZL 2008 30136500.3)等11项授权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技术是企业发展不竭原动力,使超晶人更为自豪的是公司的专利技术都成功地产业化,稳固了东海硅微粉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
实施品牌战略,展示企业形象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品牌,强大的品牌可使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更强的竞争力。公司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制定出台了《品牌建设三年规划五年战略》,建立完善了品牌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品品牌体系。此外,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检验、销售服务等环节均制定了科学严密的程序,使公司的产品始终保持行业先进水平。公司产品荣获中国高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5u技术硅微粉获江苏省新产品“金牛奖”、全国“火炬计划”及高新技术产品银奖;活性硅微粉被国务院社会调查事务所授予“中国公认名牌产品”称号;“超晶牌”商标被省工商局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超晶牌硅微粉系列产品被认定为“连云港名牌产品”。
超晶人用激情与拼搏,谱写了企业的华彩乐章,洒下的汗水浇铸了一个个耀眼的荣誉。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星火龙头企业”、“江苏省创新型企业”、“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江苏省高成长型企业”、“江苏省青年文明号”、“江苏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江苏省安全生产诚信企业”、“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连云港市优秀民营企业”、“连云港市优秀纳税大户”、“连云港市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工作先进集体”、“连云港市双爱双评先进企业”、“连云港市党建带工建活动示范单位”、“连云港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强化质量控制,以质量求生存
公司在经营上秉持“及时提供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和服务并持续改进”的理念,以“选用合格和符合成本效益的材料,制造出符合标准的产品,保持性能稳定、质量一致,力求满足客户需求和期望,做到规格齐全、包装良好、交货准时和服务满意”为目标,不断学习和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东海硅微粉公司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等认证。通过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规范了公司一切质量活动,确保产品在严格的受控状态下制造和完成。
今年,东海硅微粉公司开始导入“绩效管理”模式,采用“分块实施,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覆盖管理的各个环节,同时将配合ERP系统的升级改造全面提升了公司现代化综合管理水平。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激发员工责任感
公司员工十分关心企业生产经营,从多方面参与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一是开展全员合理化建议活动,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如强化各项管理制度的制订和执行、劳保用品的发放制度、改进职工中餐条件的意见等建议一一被领导采纳,并付之实现。近三年来,员工共提合理化建议841件,实施合理化建议252件;二是鼓励员工自觉参与监督生产管理工作,严把生产质量关口,对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接收、不投产,确保生产的产品优质安全。三是倡导员工“从我做起”杜绝任何浪费行动,做到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一两材料,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做出贡献。四是新老员工自觉进行“传帮带”,老员工主动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技能经验传授给新员工,使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近三年来,设备革新、改造150多次,节省资金近千万元。
践行社会责任,营造良好氛围
东海硅微粉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
一是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公司全面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定期公示重点项目、费用支出等情况,将重大决策和热点问题置于广大员工的监督之下,让员工充分享有知情权和话语权。为了保障员工劳动权益,公司严格执行劳动法律法规,依法与全体职工签订经劳动部门审定劳动合同并报区劳动部门签证,全员缴纳养老、医疗、事业、生育、意外等各项保险,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使员工全身心投入到生产工作中。
此外,公司根据经营状况实际,建立了工资分配共决机制和工资增长机制。自公司2002年成立至今,员工的工资已连续九年实现年平均增幅10%以上,员工月平均工资从当初的700元增加到现在的2500多元,并按时打入员工个人银行账户,从未拖欠过工资。
二是建设和谐企业文化。公司处处把关心员工、爱护员工放在首位,公司花费巨资先后兴建了集餐饮、娱乐、住宿于一体的多功能型综合楼,配备了完整的生活设施;定期召开员工座谈会,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定期举办各种文化体育比赛活动,丰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每年给员工食堂补贴3至10万元,让食堂做出营养可口,价格优惠的工作餐;每年公司均组织部分优秀员工、党员等分期分批进行出省游、拓展训练,仅2011年,公司组织的各类休闲旅游就有2批次,参加人员80多人。此外,公司十分关心员工身心健康,每年花费近5万元定期对特种作业岗位员工及女职工进行检查等,每年一次的全员体检更是坚持始终,受到了广大员工的普遍欢迎。
三是努力承担社会责任。东海硅微粉公司按章纳税,在为社会经济繁荣贡献力量的同时,没有忘记回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热心公益事业。历年来公司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赠资金近100万元,尤其是从2005年开始连续几年捐助南辰乡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姐妹俩,使她们能够继续在校园完成学业并考上大学。
通过使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制定科学的制度,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更有效保证了公司的健康发展。公司员工稳定、忠诚、踏实、耐劳,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良好的企业文化,凝聚了巨大的力量,形成了东海硅微粉公司宏伟发展愿景:当中国硅微粉行业领袖,做全球优秀的粉体材料供应商。
如今,超晶人收获着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感任重道远!但他们艰辛创造的辉煌与成功会赋予他们更加的坚定和自信去取得新的成就,那就是用双手和智慧去打造东海硅微粉世界级“超晶牌”。
安全产业创新发展平台 篇5
时间:2012年10月29日来源:作者:
导读:2012中国安全防护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在陕西西安举办,由上下游产业13家成员共同组建的“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安全与防护纺织品专项联盟”成为此次论坛当之无愧的焦点。
10月17日~18日,2012中国安全防护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在陕西西安举办,由上下游产业13家成员共同组建的“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安全与防护纺织品专项联盟”成为此次论坛当之无愧的焦点。这是我国纺织领域首家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协会深度参与的产业联盟,凸现“十二五”发展机遇期的价值创新理念。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由企业、大学、科研院所、联合会等机构,以共同的发展需求为基础,以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作为一种中观组织形态,它通过相应的运作机制,将微观层面的经济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高度评价了产业联盟的现实意义。他说,由于受到跨行业壁垒、技术壁垒、市场准入壁垒以及传统供应链制约等影响,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拓展应用领域、市场控制、产业链配套上存在严重不足,价值链高端竞争优势远未建立。产业联盟的成立,有助于行业从分散重复、粗放发展的生产方式转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战略合作的集约发展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司长王伟表示,“十二五”期间,产业用纺织品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产需衔接不足,专用纤维原料、装备、制品及应用领域不能形成有效对接,影响着未来的市场开拓;生产领域的产品标准与应用领域的使用规范不够协调统一,权威检测和认证机构的缺失制约着产品进入高端领域。因此产业联盟的运作应当是“以产品为核心的产需衔接”。
据了解,产业联盟一般分为研发合作型、技术标准型、市场合作型、产业链合作型等四种类型。针对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的产业现状,产业链合作联盟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主要着力点。其主要任务体现在:核心技术研发,行业标准研究,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扩大应用市场,建立诚信机制。
安全与防护纺织品专项联盟的主体——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傅恩福从“规模经济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联盟的战略价值。他说,产业联盟是科技经济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当遇到行业共性问题时,单个企业往往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足够资源,而产业联盟则成为企业共同投入资源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公共问题的有效工具。
政策方向和市场容量始终是产业发展的航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邬燕云、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施楣梧博士现场演讲,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信心。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因生产安全问题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受伤超过300万人,有毒有害企业超过1600万家,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逾2500万人,各类生产伤亡中有15%的事故与安全防护用纺织品有关。我国防护服年需求量超过8000万套,劳动保护用品的市场需求达到500亿~800亿元,安全防护用品潜在的市场容量达到1000亿元。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认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行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已经奠定了规模化发展的基础。目前产业用纺织品存在的问题是,它们往往比其所取代的材料昂贵,使用新材料增加的成本明显大于收益,不利于打破市场平衡形成对传统产品的突破。技术优势如果能和创新、品牌、终端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将大大增强综合竞争力,这也正是产业联盟的重要职能所在。
传媒产业的发展与文化创新 篇6
摘要: 2010年传媒产业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取得新进展,新闻出版业的产值突破万亿大关,体制改革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的传媒业在抵御住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之后,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机遇。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闻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主阵地,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传媒业无论在管理、改革、内容、经营和技术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创新,创造了新的业绩。
关键词:传媒 文化 创新
所谓传媒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广义的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以及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络。其中报刊、电视、广播与互联网是四种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传媒业涵盖了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等领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传媒的信源(即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文化、人文特征,使得传媒业也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
而在现在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平面媒体政策相对宽松、广电媒体市场准入大门渐启、市场拓新先机开始显现、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传媒产业雏形已经形成,并且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或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从传媒资本的角度看,中国传媒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在明显加快,而且国家的有关政策也开始松动,由原来的严格控制到现在的限制性进入。
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正式启动,并且试点实行了“不对称进入”格局,以广电为主,政策全力支持广电进入电信,广电获得了先期发展权,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正在提速。而随着3G网络的普及和技术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和移动传媒正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目前互联网使用终端多样化的程度越来越深,我国互联网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加剧,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带动了我国整个传媒产业的发展。
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广电传媒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在这一环境下蓬勃发展,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先驱力量。
(一)湖南卫视(湖南电视传媒)的成功历程
湖南电视传媒机构从1994年开始机制改革,1999年3月湖南的“电广传媒”在深圳证交所上市,2000年成立湖南广电传媒集团,成为我国第一家进行省级
国有传媒机构改革的试点单位,到2004年提出坚持“快乐中国”的战略方针,历时10年,成功的晋升为我国省级电视台的领先者。
2003年,湖南卫视以一年一度的“金鹰”电视节和强大的电视剧资源为依托,以市场规则为终极关怀,将电视市场明确定位为“锁定全国、兼顾湖南”,开始策划新节目。2004年由湖南卫视与天娱传媒联合打造的一个新锐品牌“快乐中国超级女声”—一个“大型无门槛音乐选秀活动”,被评为“中国第一场具有全民关注度的造星活动”,它成功打造了李宇春,张靓颖等超级新星,把选秀节目推入一个高潮,并且使得湖南卫视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二)湖南电视产业化的成功因素
1.战略变化和不断创新
湖南电视在中国电视传媒体制改革和放松管制的过程中,几乎抓住了每次机遇,不断进行创新,保持了持续的相对竞争优势。
2.抓住了体制改革和放松管制的机遇
3.“锁定全国,兼顾湖南”,集中于“快乐中国”品牌塑造
4.整合资源形成协同效应
2000年底成立湖南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制定了“集中优势、创造品牌、强力扩张”的目标和“资源重新配置、资源重新组合、结构重新扩张”的企业发展政策。
5.上市融资形成资本经营优势
6.以智力资本的有机构成促进组织发展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竞争中,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
一。湖南电视在1994年至今的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管理与策划人才和家喻户晓的支持团队。
(三)湖南电视产业化所面临的挑战
1.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冲突
传媒的二重性决定了电视工作受到商业和文化两种不同类型话语的要求,这仍然是湖南电视面临的挑战。
2.电视节目制播和经营之间的冲突
3.地方行政分割
由于我国电视传媒在政治和社会功能上仍然属于意识形态范围,在管理体制上仍然是按照归口地方管理,因而形成了以行政区划为基本格局的分割体制,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严重存在,电视传媒资源难以进行优化配置。
4.战略被模仿的风险
集中于全国范围内的“快乐中国”娱乐节目发展战略方向容易被模仿,差异化优势和规模优势都将弱化。因此需要保持持续的创新。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微博作为近两年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新生力量,新增用户数量逐渐增多,不仅仅是四大门户相继推出了微博,还有一些网站也加入到微博的行列。而“微博问政”也已经成为今年“两会”的新亮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122位全国人大代表、166位全国政协委员在新浪微博专区开通了微博。
微博的迅猛发展充分说明网络这种新媒体的巨大发展潜力,这也是文化传媒产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现阶段,国内微博尚未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商业模式。从微博的目前发展态势来看,各方尚未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目
前仍处于跑马圈地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还面临着各种缺失:
1.政策监管需要与时俱进。目前国内政策监管前景还不够明朗,多少削弱了微
博创新的动力;
2.同质化竞争阻碍创新。
3.封闭运行,并联度和开放度低。
4.用户认证机制有待改善。
我国传媒产业虽然近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要保持传媒产业的活力和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就必须不断的进行文化创新,在全球文化博弈中,文化创新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与世界财富轴心体系的博弈。一个国家要参与世界竞争,就必须立足本土文化,积极进行创新,而传媒产业要继续发展,也必须抓住每一次机遇,不断创新。
一、一方面电视传媒要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中华传统,不断创造出
新的文化传播内容和形式。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不是只有四大名著,所以不需要一遍一遍的翻拍,观众需要的是与众不同的视觉冲击,不是大量相似而扭曲的情节。
二、另一方面电视传媒要正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
及模式,并进行吸收和创新。红遍全国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型节目形式,但是两个内容形式几乎一样的节目同时走红,而两个电视台却相互攻击,互相认定抄袭。湖南卫视自从“超级女声”红遍全国后,每年都要进行换汤不换药的选秀节目,让人不觉产生视觉疲劳。
三、传媒数字化时代来临是传媒管理面临诸多挑战,传媒管理也将向适应数
字化的方向转型。
四、进一步强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传媒的产业化进程,拓宽传媒的投融资
渠道。
五、培养文化传媒产业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结语:目前在我国,文化传媒业是一个典型的朝阳产业,从发展趋势上看,也是一个高收入弹性产业。在我国文化传媒业目前还只能说处于发展的初期,未来的市场空间很大,能支持该产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促进文化传媒业的发展,必须培养一批优秀的传媒人才,不断创新,为我国的文化传媒业注入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创意中国与文化产业》(皇甫晓涛)暨南大学出版社
2.201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安全产业创新发展平台 篇7
目前, 西樵有纺织服装企业846多家 (包括织造、浆印染、服装及其他配套企业) ,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0家, 从业人员约6万人, 全镇有织造设备近3万台, 其中高档设备占50%, 远高于全国23%的平均水平, 拥有年产各种纺织面料26亿米的生产能力。据统计, 2015年西樵纺织产业实现纺织工业总产值161亿元, 比2014年增长10.2%;税收2.83亿元, 比2014年增长8.5%, 其中西樵特色拳头产品以牛仔布、西装面料、休闲面料最为突出, 占总产量的80%以上;轻纺城市场交易额达到316亿元左右, 年均增长6.3%以上;出口总额2.7亿美元, 同比递增8%;特色产品自主品牌数从2014年728个增长至736个。
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佛山市南海南方技术创新中心筹建于1998 年, 是西樵镇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建设“西樵纺织产业创新平台”的核心载体。西樵纺织产业创新平台以“合作、共赢、开放”为原则, 以“政府做引导、市场化运作”为营运方式, 旨在为西樵及周边的纺织中小型企业提供全面、深入的共性研发和技术服务, 是国内第一家开放性、社会化纺织综合技术服务平台, 是西樵镇推进纺织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平台以针对西樵及周边纺织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研发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积极引进了20 多家纺织专业技术开发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 包括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集群广东联络处、中国 (南方) 纺织面料检测中心、中国流行面料工程南方产业研发基地等三个国家级纺织检测研发机构, 通过整合企业、科研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与技术创新资源, 满足企业创新和发展的需求。帮助企业在技术转移、研发协作、仪器设施、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上实现对接、共享, 并在此过程中, 实现政府对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实现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优质服务, 凸显了平台不只是针对资源的简单集聚, 而更是一个连接资源和需求的极其到位的科技与服务“中介”, 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股专业和强大的创新合力, 助推西樵纺织产业发展走上“高速路”。
目前, 平台有服务场地面积1.2 万平方米,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 多人, 6 个纺织品实验室, 其中两个是国家级的实验室, 各类先进设备仪器共600 多台套, 服务设施资产数量高达7000 多万元, 建设了集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质量检测认证、融资担保、教育培训、电子商务和知识产权专利服务等服务部门28 个服务部门。创新中心设有总经理和副总经理, 中心遵守微利运营的收费方式, 着重政府服务职能, 实行多项优惠措施, 服务对象除西樵纺织企业外, 已延伸到华南其他地区如广州、东莞、中山、顺德、江门等地, 服务企业超过1300 家次, 累计提供各类技术支持服务约10 万次, 80 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得到全面推广与应用, 成功推动西樵及周边纺织产业创新发展, 被业界誉为“产业医院”和“加速器”。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国纺织科技创新先进建设单位、中国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广东省纺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中小企业技术支持服务机构示范单位、广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机构、南方纺织面料省部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佛山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支撑服务单位等称号。
以服务整合创新平台
一是市场化运作, 企业唱主角。随着学科技术的快速发展, 单靠企业自建科研团队, 研发的速度也要远远落后于知识更新的速度, 为此, 西樵纺织产业创新平台在实施科技创新驱动下, 始终以企业为核心, 同时引入高校、研发机构团队, 实现平台和参与会员企业对科研成果的共享机制。另一方面, 政府通过资金奖励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 把研发成果除了其核心技术外的公共共性部分技术与会员企业进行资源共享。
二是创新服务, 部门充当公共秘书。针对辖区内的中小企业也普遍面临转型升级对科技创新的强烈需求, 西樵镇政府以基于产业创新平台基础上建立西樵纺织产学研合作平台, 通过管家式的服务体系, 集合国内外纺织专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 专家力量, 发布了大量的高校先进科技成果信息, 为企业提供贴身的技术需求, 方便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科技成果和专家。同时, 鼓励企业走产学研和对外科技合作之路, 制定出台多项人才培育政策与激励措施, 承接广州、深圳、香港等周边大城市的人才科技溢出, 大力推动西樵的产城融合发展。
三是公资介入, 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平台为科技创新先行者, 政府财政资金充当促进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发展工程的大担当, 保持每年对平台科技研发专项扶持资金超过400万元。通过“政企分离”模式, 而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 在引入的高端科技项目、高端人才和项目产业化过程中, 实行“控股不控权”的方式, 既解决高科技项目的科研资金问题, 又遵循市场化规律, 真正了解企业所需要, 促使更多的人才和项目安心在西樵创业发展。
八大技术服务体系服务产业
一是新产品设计研发体系。建立了先进的研发实验室, 采用新原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染料及新助剂,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小样织造相结合, 突出产品高质量、高品位、功能化, 提高产品附加值。几年来, 研发各类纺织新产品1.8 万个, 市场命中率80%以上, 研发时间从15 天缩短为3 天, 开发费用为原来1/3。染整管理系统实现染色工艺配方可复制性100%、减少用水量60%、生产效率提高35%。纺织高速设备专用机油主要技术指标达到进口产品水平, 正在企业中推广试用。纺织工业废水实现中水中回用率65%、集中处理率100%, COD60 以下。牛仔布色牢度达到干摩擦3—4 级、湿摩擦2—3 级的较高技术水平。
二是新技术研发体系。重点开展新型纺织品研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服务。包括:研发新型纺织面料 (智能牛仔面料、功能性面料、复合纤维装饰布艺等) , 优化升级产品结构;研发新型纺织原料 (功能性纤维、改性纤维、溶纺氨纶、合成纤维、再生纤维等) , 推进产业化, 延伸产业链;改造提升现有素织物、流行面料、印花分色、花样艺术、大提花、家居艺术、数码喷印CAD辅助设计系统, 提高创意设计技术, 提升产品附加值。研发高档小样织机, 改进关键部件技术水平;改进国产织机经纬断线自停装置, 提高产品织造质量;研发超高速转轴润滑油, 解决长年依赖进口润滑油;开展其他生产工艺与装备控制技术研究, 包括纺织企业在生产、工艺、装备、控制技术、节能降耗、降低生产及运行成本上碰到的问题, 达到为纺织企业服务的目的。
三是产品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和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可, 可根据ISO、AATCC、GB/T等10 多种国内国际行业标准各项产品质量检测服务, 检测报告得到世界180 多个国家和主要国际贸易市场认可, 成为纺织品出口“通行证”。西樵当地出口纺织品100% 经过检测合格, 李宁体育用品佛山公司、黛富妮家纺等知名企业成为签约客户。
四是教育培训体系。开展企业管理、织染、检测、ERP信息化管理、会计财务、合同法等方面培训活动70 多次、培训人员5000 多人次, 领域包括发展思维、研发检测技能、信息化建设、合同法、品牌运作等, 从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水平。
五是信息化管理应用体系。积极推进企业在技术层面上的CAD、PDM、CAM和在管理方面上的ERP、OA/EAM等信息化建设, 包括客户关系、财务、营销、采购、仓库等核心管理, 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工作成效, 大大地加快了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步伐。目前, 西樵70% 以上的纺织企业、100% 规模以上企业都正在享受信息技术给管理工作带来的便利, 佛山市滔莲染整定型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冠旺龙纺织有限公司、佛山市黛富妮家饰用品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西樵科丽达针织印花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区西樵联新染整厂等8 家西樵纺织集群优秀企业被确定为“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单位”。
六是电子商务体系。自主组建了南方纺织网, 与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实现平台远程无缝对接, 建立完整的信息环路, 达到信息实时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发布有效产业产品信息600 多万条, 成为华南地区点击率较高、影响力较大的纺织专业网站。引导、帮助200 多家企业建立自身网站, 并无偿链接到南方纺织网, 共同提升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积极配合广东省物价局打造“广东价格指数平台”, “西樵轻纺”成为重要价格指数之一, 能及时准确反映和评述广东西樵轻纺城纺织产品价格走势, 提升地方产业定价话语权, 并于2010 年11 月中旬, “广东价格指数”登录央视二台, 引起全国关注。
七是新产品新技术展示体系。结合华南地区较大的一级纺织品交易市场——广东西樵轻纺城实物交易市场, 以及平台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通过组织全国性专业产品博览会、交易会, 为纺织企业搭建新产品新技术展示平台, 畅通产业链上下游的沟通渠道, 更好地实现技术与生产、技术与产品、产品与展示的结合。一方面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联合举办了多次全国性大型展会, 现场展示国内外最新纺织科技成果及面料新产品2 万多项, 成功搭建了纺织先进科技和生产企业、优秀面料与服装品牌交流对接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以举办西樵面料博览会成功经验为基础, 主动实施“走出去, 请进来”战略, 在国内各大纺织服装集群地区举办多个西樵流行面料全国巡展。有效地为西樵纺织企业和服装企业对接、纺织先进科技和成果展示、上下游产业互补搭建优质的服务展示平台, 并成功实现产业化项目300 多个, 在行内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计划今后把发展展贸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使展会办成全国纺织先进技术和品牌产品集中展示的固定活动。同时, 以平台开辟了面积达20000 多平方的展示专场, 建设国家纺织面料馆西樵分馆, 与中国信息中心共建中国流行面料数据库, 将西樵优秀面料以数字化形式、通过网络平台向世界各地商家、服装生产企业展示推广, 促进产品流通。
安全产业创新发展平台 篇8
北京国奥世纪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运营策划投资体育文化产业的专业公司,有着丰富的体育产业开发的资源优势和运营经验。经双方友好协商,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与国奥世纪公司达成协议,计划共同打造一个全新的健身气功产业发展平台。协议本着互利共赢、协同推进、统筹兼顾、优势集成的宗旨,依托各自优势、深化合作领域、拓展合作空间、扩大健身气功普及规模,共同推进健身气功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
协议约定,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将支持国奥世纪成立与健身气功产业相关的体育文化公司,通过整理健身气功传统文化史料,深入挖掘健身气功文化内涵等举措,开发健身气功文化出版物与衍生品市场,建立健身气功产品特许经营店。
双方还将打造线上服务与线下经营相结合的创新型产业链,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健身气功产业生态圈。通过开发健身气功电商平台和养生APP手机应用,从专业角度为爱好者提供帮助。围绕健身气功功法,从“练养结合”的角度,为爱好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功法教学和养生咨询服务。同时,结合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健身气功国际国内“养生游”,等等。
【安全产业创新发展平台】推荐阅读:
移动应用平台产业发展05-11
电商平台促进产业发展09-15
文化产业创新发展10-12
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05-08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助推重装产业发展08-16
创新发展 积极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09-14
创新推广养殖模式促进肉羊产业发展修改11-04
农业产业安全10-28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及创新路径11-21
产业经济安全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