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2024-10-12

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通用8篇)

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篇1

传媒产业的发展与文化创新

摘要: 2010年传媒产业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取得新进展,新闻出版业的产值突破万亿大关,体制改革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的传媒业在抵御住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之后,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机遇。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闻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主阵地,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传媒业无论在管理、改革、内容、经营和技术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创新,创造了新的业绩。

关键词:传媒 文化 创新

所谓传媒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广义的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以及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络。其中报刊、电视、广播与互联网是四种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传媒业涵盖了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等领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传媒的信源(即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文化、人文特征,使得传媒业也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

而在现在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平面媒体政策相对宽松、广电媒体市场准入大门渐启、市场拓新先机开始显现、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传媒产业雏形已经形成,并且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或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从传媒资本的角度看,中国传媒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在明显加快,而且国家的有关政策也开始松动,由原来的严格控制到现在的限制性进入。

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正式启动,并且试点实行了“不对称进入”格局,以广电为主,政策全力支持广电进入电信,广电获得了先期发展权,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正在提速。而随着3G网络的普及和技术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和移动传媒正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目前互联网使用终端多样化的程度越来越深,我国互联网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加剧,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带动了我国整个传媒产业的发展。

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广电传媒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在这一环境下蓬勃发展,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先驱力量。

(一)湖南卫视(湖南电视传媒)的成功历程

湖南电视传媒机构从1994年开始机制改革,1999年3月湖南的“电广传媒”在深圳证交所上市,2000年成立湖南广电传媒集团,成为我国第一家进行省级

国有传媒机构改革的试点单位,到2004年提出坚持“快乐中国”的战略方针,历时10年,成功的晋升为我国省级电视台的领先者。

2003年,湖南卫视以一年一度的“金鹰”电视节和强大的电视剧资源为依托,以市场规则为终极关怀,将电视市场明确定位为“锁定全国、兼顾湖南”,开始策划新节目。2004年由湖南卫视与天娱传媒联合打造的一个新锐品牌“快乐中国超级女声”—一个“大型无门槛音乐选秀活动”,被评为“中国第一场具有全民关注度的造星活动”,它成功打造了李宇春,张靓颖等超级新星,把选秀节目推入一个高潮,并且使得湖南卫视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二)湖南电视产业化的成功因素

1.战略变化和不断创新

湖南电视在中国电视传媒体制改革和放松管制的过程中,几乎抓住了每次机遇,不断进行创新,保持了持续的相对竞争优势。

2.抓住了体制改革和放松管制的机遇

3.“锁定全国,兼顾湖南”,集中于“快乐中国”品牌塑造

4.整合资源形成协同效应

2000年底成立湖南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制定了“集中优势、创造品牌、强力扩张”的目标和“资源重新配置、资源重新组合、结构重新扩张”的企业发展政策。

5.上市融资形成资本经营优势

6.以智力资本的有机构成促进组织发展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竞争中,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

一。湖南电视在1994年至今的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管理与策划人才和家喻户晓的支持团队。

(三)湖南电视产业化所面临的挑战

1.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冲突

传媒的二重性决定了电视工作受到商业和文化两种不同类型话语的要求,这仍然是湖南电视面临的挑战。

2.电视节目制播和经营之间的冲突

3.地方行政分割

由于我国电视传媒在政治和社会功能上仍然属于意识形态范围,在管理体制上仍然是按照归口地方管理,因而形成了以行政区划为基本格局的分割体制,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严重存在,电视传媒资源难以进行优化配置。

4.战略被模仿的风险

集中于全国范围内的“快乐中国”娱乐节目发展战略方向容易被模仿,差异化优势和规模优势都将弱化。因此需要保持持续的创新。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微博作为近两年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新生力量,新增用户数量逐渐增多,不仅仅是四大门户相继推出了微博,还有一些网站也加入到微博的行列。而“微博问政”也已经成为今年“两会”的新亮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122位全国人大代表、166位全国政协委员在新浪微博专区开通了微博。

微博的迅猛发展充分说明网络这种新媒体的巨大发展潜力,这也是文化传媒产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现阶段,国内微博尚未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商业模式。从微博的目前发展态势来看,各方尚未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目

前仍处于跑马圈地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还面临着各种缺失:

1.政策监管需要与时俱进。目前国内政策监管前景还不够明朗,多少削弱了微

博创新的动力;

2.同质化竞争阻碍创新。

3.封闭运行,并联度和开放度低。

4.用户认证机制有待改善。

我国传媒产业虽然近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要保持传媒产业的活力和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就必须不断的进行文化创新,在全球文化博弈中,文化创新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与世界财富轴心体系的博弈。一个国家要参与世界竞争,就必须立足本土文化,积极进行创新,而传媒产业要继续发展,也必须抓住每一次机遇,不断创新。

一、一方面电视传媒要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中华传统,不断创造出

新的文化传播内容和形式。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不是只有四大名著,所以不需要一遍一遍的翻拍,观众需要的是与众不同的视觉冲击,不是大量相似而扭曲的情节。

二、另一方面电视传媒要正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

及模式,并进行吸收和创新。红遍全国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型节目形式,但是两个内容形式几乎一样的节目同时走红,而两个电视台却相互攻击,互相认定抄袭。湖南卫视自从“超级女声”红遍全国后,每年都要进行换汤不换药的选秀节目,让人不觉产生视觉疲劳。

三、传媒数字化时代来临是传媒管理面临诸多挑战,传媒管理也将向适应数

字化的方向转型。

四、进一步强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传媒的产业化进程,拓宽传媒的投融资

渠道。

五、培养文化传媒产业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结语:目前在我国,文化传媒业是一个典型的朝阳产业,从发展趋势上看,也是一个高收入弹性产业。在我国文化传媒业目前还只能说处于发展的初期,未来的市场空间很大,能支持该产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促进文化传媒业的发展,必须培养一批优秀的传媒人才,不断创新,为我国的文化传媒业注入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创意中国与文化产业》(皇甫晓涛)暨南大学出版社

2.201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3.中国微博发展前景分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篇2

一、创新文化观念

首先,要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解放思想,摆脱一般狭隘的乡土意识,将我国文化产业自觉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积极地与国内外文化体系不断磨合,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主导地位。其次,要坚持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升民族文化品格,创造出一种既反映我国文化积极成果又具有本土特色的新文化。第三,要积极推动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沟通,加强文化产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尽快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第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切不可重复虚无和妄自菲薄的思潮,而犯下简单模仿西方文化产品的错误;也不可盲目认同西方的流行原则和话语逻辑,而损害本土的国家利益、社会特征和民族文化传统。我们要积极预防和抵制西方国家文化中的糟粕,对一些不健康的文化,要坚决给予取缔,要高度警惕西方的文化渗透。

二、创新文化体制

首先,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调整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的机构设置,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完善文化政策,大力鼓励文化产品出口;继续完善符合WTO体制的法律制度,切实保护和促进我国民族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规范化。其次,制定灵活多样的运营机制,允许和鼓励文化服务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联合与协作,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中介服务,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第三,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尽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相关的投资融资政策,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的政府文化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建立和发展文化产业基金组织、文化投资公司和资本市场融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尤其是民间资本的参与;积极探索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模式,鼓励国内文化企业集团与国外文化企业的兼并收购或非股权联系的跨国战略联盟。第四,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的文化企业以及潜力型的企业,鼓励这些企业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品,鼓励企业参与竞争,减少行业部门垄断和行政性垄断,摆脱各类国有和民营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第五,制定保护与开发的政策,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力度,尤其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创新产业经营体系

首先,进一步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建设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组建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治理与淘汰一批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经济社会效益差、风险抵御能力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组织。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繁荣规范的文化市场,使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实现合理流动,培育一批大型现代流通组织和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合理布局文化产业区域。要促进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完善文化产业交易平台,推动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运作市场建设,最终构建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地。第三,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一批竞争能力强劲的跨国公司、跨区公司。第四,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加大产业输出转移能力,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领域的数字与网络技术,努力开拓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出口渠道,通过直销、代理、合作经销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大文化产品传播的渠道网络。第五,加强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建设,从战略的高度来规划、管理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强势品牌,品牌个性既要体现出一种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也要体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力求创造出被国内外观众所接受、所喜爱的具有知名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第六,抓好文化产品的创作与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以群众需求和文化消费为出发点,使题材多样、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的产业精品占领国内外市场。大力支持本土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缩小文化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逆差,逐步使我国变为文化产品出口国。第七,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优先培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文化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文化民俗产业,做大做强数字娱乐产业、旅游业、会展业、出版业、广告业等媒体产业,利用不断累积的资源和管理经验,逐步走向国际化。

四、创新资源整合体系

首先,要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整合,要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培育、开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在全国范围采购、以全国甚至全球为市场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以及销售。 其次,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打破对文化资源的不合理垄断,以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三,有效地对我国宝贵的各类文化资源进行系统调研,科学地认知我国历史、地理、民俗民风,特别是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从而统筹规划,联动开发。第四,遵循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项目,进一步整合和精心提炼各种资源,尤其是吸引世人眼球的原生态宝贵资源,对其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宏扬,强势包装、宣传和运作,使其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最佳看点、亮点和卖点。

五、创新科技支撑体系

要加快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运用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业态更新,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层次, 促进文化产品创新。首先,在文化产业科技发展政策环境和支撑条件上有所突破。重点解决文化科技投入的增长和保障机制、配套的基础条件、政策措施等,确保科技规划任务的顺利实施。其次,确定文化产业中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大项目,开发研制引进使用高新技术,推进艺术生产、流通与高新技术结合,推动文化产品的多层次开发和网络化服务,改造传统文化,开发新兴文化产业,积极鼓励具有我国优秀文化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打入国内与国际市场。

六、创新人才建设体系

人才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人才是根本,要以人为本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工程。首先,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高等学校文化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造就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与专门人才。第二,要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的广度,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业务学习和专业培训。第三,要运用艺术和经济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引进急需的各类文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包括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艺术创作人才和文化经纪人才。第四,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专项基金,对科研上有重大突破、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和团队实施重奖,用政策留住人才、引导人才成长。

我国文化产业的培育与拓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同样,文化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也是一项庞大而渐进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建设既能全面汲取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又能充分体现我国文化的创新精神;既能充分反映我国人民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又能体现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特色的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只有通过完善“资源变产业、作品变产品、剧目变项目”的产业催化机制,才能培育出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只有通过构建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实现文化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统一,我们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才能够大发展。

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篇3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文化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通过构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链条,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思路,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知识产权;企业家;品牌;规模经济;创新发展

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全社会新的消费热点,文化产业涵盖面广、发展速度快、低污染、低能耗的特点将会使其最终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偏小,质量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比较低。中国文化产业要加强创新,走可持续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激励

科斯定理表明产权明晰不仅可以引导人们做出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形成人们的创新动力。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基本制度:首先,知识产权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知识发明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排他的独占权,使知识发明人通过经营其独占资源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促使他继续发明创造,形成激励创新的良性循环。其次,知识产权制度的市场化可充分使资产流动,交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创新成果在相关产业的应用,激励各产业自主创新。我国的“搜狐”、“方正”和许多影视集团等企业就是在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下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产业。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还不完善,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激励奠定基础。

(一)提高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很多文化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常常导致企业原创内容被其他企业或个人无偿利用,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以至于企业缺乏对于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动力。企业应该对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形成一种以文化创新为主的企业精神。国家需要提高全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障体系

1.立法。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很欠缺,如对服务行业的产权问题、文化产业与高科技集合的新业态产权问题等还没有涉及,立法进程远远落后于实践需要。为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需建立专门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形成以基础产权保护法为主、以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为补充,并不断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步完善相关法律的保障体系。如根据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需建立有关行为规范、服务产权保护、执行渠道与方式保障等方面的相关法律,保护各文化产业的创新成果。

2.完善管理体制。我国应具有上下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国家可以建立统一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事务,并根据产业发展及时研究新的保护方案,为企业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方便,及时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文化企业内部可以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有责任的管理人员,重视对知识产权实行科学管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最大效益。

3.建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综合平台。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综合平台包括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和服务平台。信息平台将形成专业化、资源共享的信息网,为企业提供国内外最新信息。交易平台是将知识产权市场化,使得资产流动和交易。交易平台不仅能激励产权所有人不断创新,也使利用该创新成果的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促进该企业的创新意识,最终形成全社会的文化产业创新链。服务平台将培养一批熟悉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代理人和律师,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方便。

二、企业家激励与创新概念

(一)建立人才市场体系

1.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市场。文化企业一方面要着重吸纳有创意的人才,并对他们进行相关培训,培养他们成为企业家后备军;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类似于“项目竞标”的方式让有创意的工作人员参与某一项目创新概念的构思,形成自己的一系列创新概念,企业最终对符合项目需要的创新概念的团队或个人进行奖励。这种方式打破了以往一个项目由指定工作人员完成的缺乏激励、缺少效率的模式,不仅能够发掘更多的创意人才,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

2.建立与社会人才市场相衔接的平台。国家可以建立人才市场中介机构并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为文化企业提供国内外的人才信息并帮助文化企业引进人才。中介机构还可以对企业所需要的一些人才进行专项培训,文化企业自身也可以和设置了相关专业的高校合作,广泛吸纳专业人才。

(二)完善企业家激励机制

1.企业家控制权的激励。对企业家而言,控制权非常重要。首先,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家施展才华、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次,控制权可以满足企业家控制他人、处于负责地位的需要。再次,控制权使企业家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较多的自由满足其创造力的完美展现。文化企业应给予企业家一定的控制权,促使企业家为了企业的发展不断地形成创新概念。

2.企业家薪酬激励。文化企业可以实行股票期权、购股权计划、效益奖金、年薪制度等收入制度模式,将企业家的个人收入更大程度地与企业经营绩效挂钩。把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结合起来,有利于稳定人心,激励企业家的能动性,促进文化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三)打造精英团队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文化产业中,企业要想在市场上求得生存、发展,只凭借单个的企业家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形成以企业家为首,上下一心、勇往直前的精英团队。企业家要凭借自己的领导魅力和工作精神,将大批有才能的创新人才吸引在自己周围,共同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打造出精英团队。

三、品牌建立与创新链

品牌是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是在企业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培育的,它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重大战略决策,诸如产品质量、技术开发、经营规模、品牌设计、广告策划、市场营销、人才战略设计等各个方面,品牌建立的过程即产业创新链的形成过程。创新链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将是科技与创意进行整合,其次是经过商业模式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品牌内涵

品牌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文化,因为品牌中包括产品的品质、性能、满足效用的程度等。当企业建立品牌时,不仅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要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融入品牌中,包括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等,以此增加品牌的附加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品牌的文化内涵表现为品牌的特色和核心,能充分展现出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文化产业品牌要充分吸收民族文化的养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将民族文化发扬广大。

(二)品牌差异化

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地创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特殊化的需求。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推出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首先被消费者知晓的就是该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只有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才能吸引广大消费者。

1.产品质量。为塑造差异化品牌,文化企业要严格管理产品质量,包括保证产品的健康安全和提供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质服务。企业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提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并赢得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和忠诚。

2.创意广告。品牌不只是实力的较量,也是宣传的较量,近年来,广告对企业品牌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独特、新颖的创意广告不仅能够增加创新链的价值,而且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主流电视剧播放,在市场上运作时都采用了品牌和广告造势,创意广告是品牌形象的传播之魂,凭借创意打造民族品牌,是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点。

(三)品牌延伸

品牌延伸是将已经成功产品的品牌用在新产品上的过程,品牌延伸一方面实现了品牌资产向新产品的转移,加速新产品的市场化,另一方面以新产品的形象给品牌注入了新的元素,延续了品牌寿命。如“蓝猫”创造出卡通形象品牌,通过文化的产业化运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把形象品牌转化为商业品牌。文化产业品牌要不断与新产品结合,延伸其内涵,强化品牌美誉。

四、规模经济与创新效应

企业要采用创新技术至少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如果企业规模过小,该种创新技术的采用就可能使产品成本提高,盈利减少。企业的品牌要在市场上取得一定的影响,就必须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这也要求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文化企业要发展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不仅能使生产一种产品的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能够促进企业不断创新,形成一种创新效应。我国文化产品的产量很高,效益不高,主要原因是我国文化产业规模太小,高度分散,发展文化产业要从产量经济向规模经济转变,走创新发展之路。

(一)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自愿组成的一种企业之间松散、以契约形式为纽带,追求长期、共同、互惠利益的战略伙伴关系。战略联盟能很好地将合作文化企业的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加深分工,强化创新与技术,使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各种资本,技术,人力,信息资源得以有效、灵活整合,最大限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文化企业之间可以达成联合开发销售战略协议,以研究开发某一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为共同目标,扩展各自的创新理念,然后通过自己现有的销售渠道和区域销售彼此企业的产品,增加销售品牌,形成规模经济。要“走出去”,我国的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要善于利用发达国家文化企业的技术、品牌、管理等资源优势,提高自身的市场优势。如与发达国家合作合拍,联合生产,联合发行,不仅能扩大我国文化企业规模,促使我国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而且能激励我国企业不断创新。

(二)产业集群

文化产业集群,是众多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或机构共处一个文化区域,构成该区域内的文化产品生产、服务链条,形成产业组合、互补和合作,以产生共生效应和整体辐射力的文化企业聚集。如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产业就是一个文化产业集群,聚集着美国600多家影视公司,还有上海的以动漫和网络游戏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提高市场集中度,也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产业集群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需要形成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结构和价值,不被其他产业集群复制或替代;另一方面要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善于把握和开发新的市场机会,进行持续的自我创造和再创造,使产业集群成为一种特殊的创新系统,形成创新效应。

参考文献

[1]邱爽.产权、创新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朱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篇4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文化产业相比于文化事业,具有商业性、营利性的特点,所以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但由于目前文化产业还是一个相对弱小的、成长中的产业,而且文化市场体系发育尚不健全,所以仍需要发挥政府财政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一方面,要加大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投资结构上,财政资金主要是支持文化产业的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充分发挥其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支持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投资方式上,引入市场机制,改善政府投资方式。对于政府不宜直接投资经营的项目,可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鼓励民营资本以及其他社会力量进行投资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对文化产业投资、捐赠与赞助。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可通过贴息、补助、配套性资金等方式进行扶助。对于符合国家认定的高科技文化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并优先安排政府性贷款以及企业用地指标。

健全信贷担保机制,加大金融资本支持力度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应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担保机制。一方面,建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金融机构处置文化类无形资产提供保障。对于具有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企业,可通过权利质押贷款等方式,逐步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加快信贷产品的创新和开发。根据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开发更加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对于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企业,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此外,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

一方面,要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并对投资者提供土地、税收、财政、信贷、投资准入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民营资本投资竞争性文化产业项目。另一方面,发挥民营资本投资带动效应,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社会投资,产生投资的“蝴蝶效应”。例如,承德市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量民营资本介入文化产业,由民营资本打造的将军国际健康城、《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热河展演中心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既推动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又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建立产业基金,增强文化产业资金聚合力。基金投资已成为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政府应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的同时,对文化产业发展与运营给予资金支持,并对基金投入主体、投资规模和运作方式进行规范和引导。首先,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龙头作用。基金投资主体可由政府财政、金融企业和产业公司发起。现阶段,应坚持“政府注资引导,鼓励多方参与”的原则,积极发挥政府产业投资扩大效应,合理配置文化资产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克服地区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局限,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其次,优化基金投资取向。在基金投入上,要充分发挥基金的专业优势,将基金投入到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中,降低交易成本,做到投资“专而精”。再次,完善基金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投资体制以及投资项目法规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和风险管理,保障基金安全运行。

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

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新发明教育 篇5

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新发明教育

在当代信息社会里,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价值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当代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准确把握世界产业发展的动向,对于从制造型向创意型发展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造就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而建立创新发明教育体系又是高校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必须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从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在高校中建立和完善创新发明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地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作 者:王玮 Wang Wei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刊 名:设计艺术英文刊名:ART OF DESIGN年,卷(期):“”(3)分类号:G71关键词:文化 创意产业 创新发明教育

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篇6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1:10 作者:马中平

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建议》精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具有综合性强、辐射面广、渗透力大、附加值高、产业链交错的特征,涉及信息、网络、金融、通信、交通、商业、旅游等方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许多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各个方面的内涵、特点、规律和方法不尽相同。能否做到“统筹”,关系到文化繁荣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文化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把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各方面、各层次的相互关系中把握文化建设的本质和规律,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双丰收。

一是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研究文化的发展规律,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驾驭文化发展的态势。离开了这个基本点,在文化发展繁荣方面就不可能坚持正确的导向,就不可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明辨是非,头脑清醒。在文化的繁荣发展中,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就是因为我们有些同志缺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强调要改革文化发展模式,并不是要改变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放开发展文化产业,提倡文化发展的多渠道、多形式,决不是要搞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我们按照WTO的要求主动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决不是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让出阵地,让充满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平分秋色。

二是统筹文化发展的继承与创新。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个性和传统价值的具体体现,是文明素质和综合实力的表征,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又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待传统的历史文化,应该保持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陕西历史悠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无论是奔腾不息的滚滚黄河还是炊烟袅袅的半坡母系村,无论是灿烂的古代文化还是光辉的革命传统,在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中都产生过重要作用,为现代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对历史文化要做好挖掘保护,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是统筹城乡文化的发展。当今中国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入、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各个方面,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实行城市带动战略,建立城乡互动,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的统筹机制,以大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不仅算城乡文化建设投入产出的经济账,更要算城乡文化建设投入的社会账,算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效益账。

四是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文化产业是经济与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产业发展的文化含量,满足社会多层次文化需求,提升产业发展的档次,具有积极的作用。文化事业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非常重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统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要坚持改革抓突破,创作抓精品,群众文化抓贴近,文化发展抓建设,文化管理抓规范的基本工作方针。

五是统筹文化精神与文化精品。文化精神是文化的内在要素,深深熔铸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文化精品则是一定文化精神的外化和物化。再好的文化精神,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吸引力比较强的表现形式,也很难发挥武装人、塑造人、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陕西文化精神非常丰厚,有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土文化,有黄帝、炎帝、半坡、蓝田的始祖文化,有秦兵马俑、汉阳陵、唐昭陵、乾陵等反映民族繁荣发展的传统文化,也有延安、八路军办事处等反映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文化。要增强其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更好地展示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和成就,就必须集中力量,精心组织,坚持两者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不断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六是统筹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树立“效益”观念,追求投入的产出比率,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效益不同于其他行业,有的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有的则只有社会效益,并不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获得效益的周期也千差万别,但社会效益始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经济支持与保障,因此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决防止出现重文化产业轻文化事业,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

七是统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文化是比经济更为持久、更为深刻的国家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知识经济、学习型组织、循环经济等新的发展思路与模式的提出,把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机结合了起来。在今天的经济社会活动中,文化内涵与其竞争力、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关系日益密切。文化发展目前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成为一种特殊资本,一种底蕴丰厚的资源。文化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防止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文化建设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不可能立竿见影,不能急功近利,需要锲而不舍,抓紧抓实。目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文化生产能力不足,文化资源大量闲置,文化活力没有充分激发,文化市场没有充分拓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繁荣。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观念;破除文化属于社会消费范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文化不能出效益的观念;破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建设,只能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的观念;破除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发展文化只是宣传文化部门的职能的观念。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文化与经济、现代科技的融合,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穿透力和影响力。

八是统筹管好与放活的关系。党委和政府部门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应当做到不错位、不失位。不错位就是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推诿,不扯皮,不该管的一定不要去管,要让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不失位就是形成上下一齐抓,全党一齐管,人人都参与的良好氛围,不能借口与国际接轨、市场运行而放任自流。要勇于实践,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说到底,就是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全心全意服务于这个核心。为此,必须确立人民群众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必须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塑造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科技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篇7

科技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力

生产力 (productive force) 也称“社会生产力”, 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在马克思那里, 首见于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它主要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要素有生产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力诸要素是构成生产力的物质前提, 但它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 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 虽然生产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缺一不可, 但其中有主有次, 所发挥的作用有轻有重。上个世纪90年代, 于光远先生就认为生产力的三要素中起重要作用的应该是生产者、生产手段、生产方式, 而生产对象在生产中并不起重要作用, 因此构不成生产力。最近这些年, 关于生产力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 认为在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者。生产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构成了生产力。这就说明人本身的主体能力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这种主体能力实际上就包含了人的科技和文化水平, 也就是科技与文化的水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从科技的角度来看, 科技在生产力中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巨大的。从原始文明发展到今天的现代文明, 在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中, 科技发展在人类的物质文明生产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从劳动工具到交通工具, 从矿产资源的开发到居住空间的改善, 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无不渗透着科技的力量。马克思说过“科技是生产力”, 邓小平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由此可见科技的重要程度。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文化在生产力中的作用与科技同样巨大, 它是人类的精神生产能力。人类之所以能从低级文明发展到高级文明, 从动物进化到人, 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之后在中央文件里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生力”的概念, 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来看, 当人们处在物质不丰富, 温饱问题不能解决的情况下, 科学技术就成为第一生产力。而当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人类从温饱型社会发展到小康型社会除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还有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提升。今天, 文化之所以被称为软力量 (soft power) , 软实力, 就是因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的热切愿望。

当然, 科技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力并不是相对立的, 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两种生产力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共同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 科技是载体, 文化是灵魂, 两者缺一不可。离开了科技创新, 文化产业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同样, 离开了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就没有了灵魂。正是科技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才共同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是人类文化进步的动力

迄今为止, 人类的文化已经历五个时代:口语时代、文字时代、机械印刷时代、电子时代、互联网时代。口语时代和文字时代由于生产力还不发达, 科技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 其文化发展相对缓慢。只有到了机械印刷时代, 人类的文化才从单一的人际传播一下子发展到广泛的大众传播。1456年古登堡发明的第一部手摇印刷机对于人类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后, 以机器印刷术的发明促成了现代报业和出版业的诞生。而到了电子时代, 随着电子模拟技术和照相技术的诞生, 广播和电视应运而生。1876年的电话发明, 1895年的电影诞生, 1920年的世界第一座广播电台KDKA的播音, 1936年世界第一座电视台BBC电视节目的传送, 说明人类一步步进入声画合一的传播时代。而随着数字技术和电脑的发明, 人类文化的互联网时代也随之到来。

相对传统的报业、出版、广播电视, 互联网文化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第一是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在数字技术出现之后都可以变成数字格式进行保存和传输。第二是互动性。传统媒体的传播是单向的, 互联网出现之后传受双方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互动。第三是兼容性。传统媒体的传播路径是单一的, 效果是有限的, 报纸作为纸媒体无法实现影像化的流动, 而广播电视因为是流动的时间媒体又不易保存, 但是这些困难在网络出现之后都被轻易地克服了。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它不仅可以作为传统媒体的传播平台, 同时, 还可作为独立的媒体发挥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据有关研究, 一种媒介从诞生到发展至5000万用户所花费的时间, 收音机用了38年, 电视机13年, 有线电视10年, 互联网5年, 而博客仅用了3年。今天,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通讯工具 (电子邮件、腾讯QQ、MSN、网易泡泡) 和传播平台 (博客、播客、维客) , 与此同时, 传统媒体与网络的结合出现了网上报纸、网上广播、网上电视、网上期刊、电子书, 新的传播形式层出不穷标志着文化快速变革。

与传统媒体相比, 手机媒体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第一个, 交互性。手机在信息传播和接收过程中实现了点对点沟通。第二个, 实时性。只要有手机在身边, 就可以接受到信息。第三个, 离散性。第四个, 随身性。能够随时随地在第一时间内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第五个, 分众性。人们从海量信息当中甄别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寻求差异化的信息服务。手机以分众定向方式来进行传播。现在, 手机不仅可以打电话、发短信、听音乐、看电影, 还可以上网, 手机与传统媒体结合之后出现的手机报纸、手机广播、手机电视已经变成了非常普及的传播方式。

从科技创新对文化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 人类文化正是在科技的有力推动下, 文化形式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效率越来越高, 创造文化的自主性越来越强, 可以驰骋的文化空间越来越广阔。科技成为人类文化进步的主要动力。

用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创新

当今时代, 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文化产业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认识到, 倡导科技创新, 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发新兴文化产业, 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将我国文化产业的美好前景变为现实的重要途径。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的文化业态。

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实来看, 我们文化产业的业态与发达国家比起来相对落后, 而且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 国外文化产业有着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的特点, 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高、创意含量高、前景看好的计算机、网络、电影、动漫、游戏、会展、设计、数字报纸、数字出版、数字电影、手机媒体以及体育健身、娱乐休闲方面, 而我们国家还基本上停留在原有的文化业态上, 因此, 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要造就更多更完备的文化产业业态, 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比如漫画与计算机的结合产生了动漫业, 网络与游戏的结合产生了网络游戏新业态, 手机与报纸的结合出现了手机报, 手机与电视的结合出现了手机电视, 电视与网络的结合出现了IPTV, 而这些无一不是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来完成的。这些新的文化业态由于形态新颖大大吸引了人们参与兴趣, 因此, 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有关统计表明:2006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65.4亿元, 为相关行业带来直接收入达333.2亿元。而在5年前, 中国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仅为3.1亿元。预计2011年中国网络游戏出版市场销售收入将达到244.3亿元人民币。

加大核心技术的创新力度, 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产业的竞争实际也是科技的竞争。众所周知,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之所以强大, 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核心技术。目前, 我们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水平, 必须重视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2004年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是一个利用科技创新取得快速发展的案例。盛大2001年以代理大型网络游戏《传奇》为契机进军在线游戏运营市场, 不到一年成为当时中国国内最大的网络游戏运营商。但盛大深深体会到与国际高水平企业最大的差距是缺乏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能力。于是, 盛大加大研发力度, 采取一系列措施终于突破了技术瓶颈, 拥有了一系列核心技术, 陆续推出《传奇世界》、《神迹》、《英雄年代》等多款网络游戏, 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互动娱乐公司之一。同样, 王永民的五笔字型、王选的方正汉字排版系统的发明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以上事实说明, 核心技术的发明与掌握是文化产业制胜的法宝。

做好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相互融合。

文化产业是符号产业、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 同时, 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内容创新。科技创新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 文化创新为文化产业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只有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有机融合, 才能大力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好的文化产品, 不仅要有好的内容, 还要有好的形式, 它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比如, 手机这一传播载体具有庞大的使用人群。目前, 我国有5亿多用户, 如果平均每人发10条短信, 每条短信1角钱, 5亿用户就是5亿元。特别是重大节日手机短信的数量就更大。这么大的消费市场和消费潜力, 而内容开发却远远滞后。每到节日, 祝福的短信大同小异, 重复现象严重, 让人情绪顿减。类似的还有手机彩铃也是如此。由此可见, 围绕手机传播开发的内容产业十分丰富, 前景非常光明。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彩铃、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电子书、MP3、MP4、网络与手机的短信聊天、下载传输业务等开发多种多样, 而且, 手机业务的迅速增加, 也要求手机的功能有所改善和提高, 这又要求不停的技术创新。正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相互融合才能不断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这个产业才能做大做强。

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篇8

关键词:文化 科技 创意

21世纪是创意经济的时代,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为核心要素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世界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程度和规模,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分析和研究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优势,总结近年来的发展经验,寻找一条适合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对于发展河北省创意文化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得到河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法律的有力保障,先后出台了建设文化大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政策。各地市也纷纷依托自身资源特色,谋划建设了一批文化产业增长点,唐山市打造了具有唐山特色的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地域文化、地震文化等十大产业链条,重点推动河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十大特色园区”建设;保定市以大水系建设为契机,以东、西湖为依托,启动实施文化产业园区、体育产业园区“两大产业园区”和“十大文化产业基地”(曲阳石雕、定瓷、安新苇编、易县易水砚、顺平桃木雕等)建设;省会石家庄依托京津的人才和文化资源优势,努力构建动漫产业基地;承德市深入挖掘避暑山庄深厚的文化内涵,着力把避暑山庄打造成文化承载旅游的世界知名品牌;邯郸市重点推进赵王城遗址公园建设、广府文化产业园区等;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以70.14平方公里城区为画卷,将北戴河作为一个整体文化创意产业大园区进行经营,走创意城市的发展之路。

2006年~2010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25%以上,是“十一五”时期所有产业中年均增长最快的。面对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文化产业逆势而上,保持了超越其它主导产业5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仅2010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目前全省现有文化产业单位上万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70多万人[1]。文化产业已成为拉动河北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2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

河北省处于中国第三经济增长极的核心腹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作为增长极的京津两地,发展起来之后的集聚效应、中心扩散作用和反哺效应正在河北逐步显现,地缘文化优势将使其成为文化资源组合条件最好、投资成本最低的理想之地。其二,文化资源底蕴丰厚,名牌艺术产品和民间艺术文化享有盛誉,是极富价值的“金矿”。其三,教育资源丰厚,拥有众多大中专院校,截止到2011年4月,河北省在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各类普通本科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达到110多所。其四,硬件环境良好,河北省有文化产业企业集团130多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较全面的文化设施体系,文化消费支出增长迅速。同时,在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但是,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集中,石家庄、保定、唐山三市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近一半。产业格局上,新兴文化产业开发不足,区域间产业发展不均衡,地区产业结构有趋同现象。广播影视、现代传媒、艺术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发展在产业链分工上仍以生产制作为主,很多是通过OEM方式得以发展,在内容、原创设计以及终端销售环节的影响力也较弱,占领产业链价值制高点的能力还不足。

3 推动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跨越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充分认识科技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催化”作用,理顺管理体制。政府部门要制定鼓励措施,促进科技成果向文化产业转化,对科技含量高的文化创意产业实行优惠政策和奖励;加强对重大课题的梳理和规划,重点谋划支持一批文化科技发展大项目和好项目;成立“河北省科技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协调疏通科技向文化产业的转化,加速科技新成果向文化产业转化的进程;配合科技部“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河北省“文化科技融合工程”,利用科技力量恢复文化记忆,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转变文化资源的开发、储存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设立专项基金,通过匹配资助、无偿资助、贷款贴息或者资金投入等多种渠道,支持文化创意企业早期发展,同时,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文化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引导风险投资基金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行风险投资。

3.2 开展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建设,推动创意产业发展

3.2.1 搭建创新发展平台,构建集群发展模式。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美国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集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河北省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把建设科技文化产业集聚区与实施文化科技产业项目结合起来,借鉴高新区建设经验,建设一批创意文化街区、数字出版基地、影视产业基地等文化科技产业园区。利用河北作为北方重要物流中心的优势,有计划地开发广告设计、动漫及衍生产品设计、红色旅游文化创意等,培育具有河北省地域特色的创意文化产业链。

3.2.2 注重科技与文化融合,强化文化产业创新。注重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运用数字技术,丰富文化的表现力,重点支持互动新媒体网络、数字卡通产业网络支撑平台、数字媒体服务示范等;依托网络技术,增强文化传播力,通过推动互联网、宽带移动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新兴传播技术的发展,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推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关键装备和技术的升级,提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支持新型电影院、数字电影娱乐设备以及纸质有声读物、手机报等新兴出版发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3.2.3 培育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集团,形成“少量大企业、大量小企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结构。文化创意产业中企业组织形式多以中小企业甚至是微小企业为主,一方面应扶持具有创新能力、抵御风险能力、较强竞争能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引导其走“专、尖、特、新”道路,从而带动周边大批中小文化企业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扶持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创意企业成长,推动一批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的诞生。

3.3 人才培育与引进并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是人才。英国影视行业的66%和多媒体行业24%的人达到研究生水平。河北省应充分利用较为丰富的高校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专业培训、专业课程,培养有原创意识的人才,不断提升在职文化创意人才的专业素养,加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同时,充分利用环京津“一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制定吸引人才和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3.4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构建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创造成本高、投入大,但复制容易,复制成本低,这一特性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容易受到侵权伤害的产业,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上海在2004年就颁布了《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4-2010)》,2007年又相继推出了《上海市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章程》、《上海市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公约》,成立了最具权威性的上海市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在这个联盟的推动下,有36个创意产业形成了聚集区。

河北省在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增强对保护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制定有关技术标准与规范,设立专门的专利申请通道,为创意设计成果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加快创意成果的产业化速度。

参考文献:

[1]陈璐等.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2012年河北发展蓝皮书总报告:84.

[2]刘立云,雷宏振.文化创意产业价值创造内涵及机理分析[J].价值工程,2011(17).

[3]古广胜.论文化创意产业的八大价值[J].价值工程,2012(01).

上一篇:教学反思到底该怎么写下一篇:有趣的高三毕业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