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论文

2024-09-07

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论文(共12篇)

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论文 篇1

深圳是我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的城市, 集群发展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也是深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7-2020) 》提出, 要实行集群发展战略, 打造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在2009年获批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方案》中, 深圳市明确提出要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要在反思和总结深圳文化产业集群的经验上, 继续提升深圳文化产业集群的现有水平,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国内文化产业发达的大城市相比, 深圳的文化产业集群具有鲜明的特色, 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城市样本。

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

经过马歇尔、熊彼特、韦伯、波特等经济学家的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成为了政府规划产业发展的指导理论。通过集群内的分工、竞争和协作, 产业集群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能起到盘活存量资产、减低成本和交易费用、激励企业创新、有利于功能互补和构造社会网络等作用。刘保昌 (2008) 概括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功能。他认为, 文化产业集群具备资源重组功能、规模放大功能、技术竞争功能和人才聚集功能等四种功能。迈克尔·波特 (Porter, 1998) 对产业集群作出的经典的定义, 反复被学界引用。他认为, 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既包括了下游产业的企业、互补产品的供应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它机构 (例如大学、智囊团和技术标准机构等) , 有的产业集群还包括了商会和涵盖集群成员的其它集体组织。

集群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所普遍采用的产业组织形式。从历史来看, 创意集群或文化园区远可追溯到19-20世纪之交波西米亚巴黎艺术社区。英国伦敦的SOHO多媒体集群、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好莱坞”电影及多媒体产业集群、日本东京的多媒体产业集群等文化产业集群是当今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典范。当前, 文化产业集群研究成为了国内外文化产业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定义文化产业集群时, 学术界吸收了波特的产业集群思想。Pratt (2004) 认为, 文化产业集群就是波特所定义的产业集群的分支。所谓文化产业集群, 就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 由众多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 根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 并在一定区域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组织。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集群包括了文化产业链条上所有的上下游企业。文化产业集群包括了文化产业的五大主体, 即创意主体、制作主体、传播主体、服务主体和延伸主体。

深圳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 产业集群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验区, 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最为充分的地区, 具有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明显优势。首先, 深圳有全国领先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端服务业, 为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城市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经验, 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配套产业基础。其次, 深圳旺盛的文化需求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为文化产业集群提供了发展的温床。1990年-2007年, 深圳市的常住人口由167.78万人增加到861.55万人, 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深圳职工1990-2006年的年平均工资由4304元提高到35107元。最后, 深圳在发展高科技、物流等优势产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产业集群发展经验。深圳充分利用这三个优势, 出台优惠政策, 积极支持和引导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深圳积极改造旧城区、旧工业区、旧厂房, 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 文化产业集群获得了迅速发展。刘展展 (2009) 采用arcgis密度分析工具分析了深圳市846家文化企业的分布密度。通过分析得知, 深圳文化企业主要聚集在泰然科技园片区、景田片区、福田中心区CBD片区、华强北片区、八卦岭片区、金三角片区等经济繁荣的中心区域。深圳文化产业中的动漫业、文化工艺品业、印刷业、商品油画业等行业主要遵循中集群发展模式。以广告业为例, 深圳的广告企业形成了罗湖国贸片区、八卦岭片区、华强北片区、车公庙-天安数码城片区、报业集团片区、联合广场片区等6大广告产业集聚区。

(二) 打造出了一批品牌文化产业集群

深圳文化产业集群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04年, 深圳市和上海同年在国内领先建立文化产业基地, 目前已建和在建了大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2008年8月, 深圳市认定了首批1家园区 (华侨城) 和22家基地, 全市已建、在建、规划待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54个 (其中建成36个) , 先后产生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深圳市各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福田区在创意设计、工艺美术、会展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罗湖区在动漫游戏、黄金珠宝和古玩为主的工艺美术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 南山区在数字影视、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方面集聚了较强的发展潜力;盐田、宝安、龙岗区在休闲旅游、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兴文化产业集聚区。在这些文化产业集群中, 经过精心打造, 深圳创建了数个在业内影响重大的品牌文化产业集群。例如, 华侨城文化产业园荣获了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殊荣;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吸引了40多家国内外顶尖级的创意企业入驻, 世界创意之父——英国的约翰·霍金斯先生的中国总部选择落户其中;大芬油画村现被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省及深圳市知识产权局等单位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版权兴业示范基地;怡景动漫基地是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此外, 深圳三联水晶玉石文化村、南岭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水贝珠宝产业集群区域、黄贝古玩产业集群区域等近年来新建的文化产业集群在国内也声誉日隆。

(三) 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 带动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通过多措并举, 深圳文化产业集群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迅速强化。例如, 自2007年5月开园以来, 中国 (深圳) 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以吸引了68家创意设计企业进驻, 其中包括澳大利亚DETEKT、嘉兰图、拓腾等18家外国企业;怡景动漫基地已进驻国内外动漫企业61家;大芬油画村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多名画工画师和画商, 村内的书画、工艺等经营门店、画廊和油画工作室多达800多家, 等等。这些产业集群的业务主要向国外拓展, 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据统计, 深圳大芬油画村2006年的销售额达3.4亿元, 2007年增至4.3亿元。而据世界行画批发商麦克维达的调查, 大芬生产的油画占据了全球油画市场份额的60%。水贝珠宝集聚地内进驻了1500多家黄金珠宝类生产经营单位, 产销值为750多亿元人民币, 占国内市场份额的50%左右。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 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近5年来, 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20%。2008年, 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约550亿元, 占全市GDP的比重约7%。

深圳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分析

北京大学教授王辑慈认为, 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自发形成;第二是人为促进;第三则是自发和人为共同促进。深圳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三者兼而有之, 但大多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人为形成的。由于深圳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时间不长, 从整体上看, 目前还处在形成期,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集群创新能力不足, 产业加工性明显, 价值链缺失

深圳由于具有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较好的产业基础和相对宽松的产业政策, 承接了香港的文化产业转移。为了降低成本, 一批香港印刷企业、动漫企业、文化工艺企业等文化产业企业迁居深圳, 并在相应的产业集群中充当了龙头作用。这些港资文化企业大多采用“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 深圳主要是充当加工作用。其他大多数民营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更加低下, 大多靠“代工”生存。深圳的文化产业处在价值链的低端, 产业链条短, 利润微薄。例如, 大芬油画村的原创画家极少, 绝大部分画师和画工从事油画的行画生产, 只能获得15%左右的加工制作收入, 大部分利润流入香港和国外油画经销商手中。深圳怡景动漫基地主要承接迪斯尼等国外动画企业巨头的动画加工业务, 原创动画比例很低。据统计, 2005年, 深圳动画制作企业完成原创动画连续剧204集 (计2563分钟) , 加工动画连续剧2410分钟, 动画加工业务量占总业务量的48.46%;2006年制作完成动画电影1部 (90分钟) , 完成原创动画连续剧23部共400集 (计6125分钟, 包括2005年立项的片子) , 加工动画连续剧4220分钟, 动画加工业务量占总业务量的40.65%。港资动漫企业比如环球数码、翡翠动画等大型企业, 动画加工的收入占据这些企业收入的80%以上。动画加工目前是大多数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企业一般依靠动画加工收入来对原创动画制作进行投入。

(二) 互补性资产不足, 配套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互补性资产对文化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具有关键的作用, 充足的互补性资产是文化企业实现创新利润的保障。深圳文化产业集群的互补性资产不足, 影响和制约了集群的发展。互补性资产相对于企业内部的核心能力和专有资产, 是企业实现创新到利润转换所必需的其它能力和资产。北京大学王辑慈教授利用内部和外部互补性资产的概念, 分析了深圳动漫产业互补性资产缺乏及其对深圳动漫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王教授认为, 与美国、日本的动漫产业相比, 正是因为深圳动漫产业集群缺乏制造、营销、顾客服务、财务资源等众多特质互异的企业内部互补性资产和衍生性产品研发、制造和营销等企业外在互补性资产, 深圳动漫产业才只能集中在动漫生产价值链的制造环节, 其中的市场策划和衍生产品开发环节都在国外完成。此外, 深圳个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建设不排除其目的是为了圈地以发展房地产, 或者追求政绩, 集群内企业的关联性很低。这种文化产业园区被学者批评为只有势能的园区。深圳大部分文化产业集群内部的教育培训、研究机构、协会、中介机构等配套支撑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缺乏公共服务平台, 导致企业难以获得政策、市场和行业信息, 也难以开展同上下游企业和平行企业的交流, 物流、服务、技术等资源无法共享。

(三) 内部分工协作不足, 人才缺乏, 集群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方面, 因为文化产业集群相关支撑机构和服务尚未完备, 良好的集群生态没有形成, 导致深圳文化产业集群的内部企业彼此之间联系不密切, 没有形成分工合作网络。例如, 深圳印刷企业大多呈集中分布, 但顶多只是集群的初级形态——产业集聚, 这些印刷企业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 除了在业务繁忙时存在的业务分包合作外, 几乎没有其他生产和创新联系。另一方面, 在深圳文化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的同时, 创意人才缺乏成了制约集群发展的瓶颈。尽管在与香港和国外文化企业开展代工合作的过程中, 培养了一些熟悉国际行情的高级人才, 但从整体上来看, 深圳文化产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目前, 深圳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整体偏低 (见表1) , 学历结构集中在大学本科学历以下。与此同时, 由于深圳房价高企, 消费指数相对较高, 现有的文化产业人才流失严重, 许多动漫、设计等方面的人才流向别处, 这进一步降低了深圳的人才存量。人才缺乏制约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内部分工协作不足以及人才缺乏, 影响了集群效应的充分发挥。

资料来源: 深圳市统计局 (2006)

文化产业集群的提升对策思考

《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07-2020) 》把集群发展战略明确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之一。文化产业集群的建设既要从深圳市情出发, 也要有理论的指导。Porter在分析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因素时提出了钻石模型 (Diamond model) , 这一模型适用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从Porter的模型中可以分析出, 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包括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政府等多种因素。Pratt (2004) 提出, 文化产业是一个由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支撑机构、创意个人、创意企业等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状产业生态系统。结合Porter、Pratt的理论分析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圳文化产业集群的提升应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 加强公共平台和产业配套支撑体系建设

深圳应该向韩国、美国学习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经验。韩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园区的公共平台和文化支撑体系的建设, 并在其《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中规定, 文化产业园区应该是产、学、研联姻、融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生产制作为一体的“集合体”。美国百老汇戏剧产业园区基于产业链建设具备创意、制作、表演、售票、投融资、法律服务、人才培训、行业管理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深圳市政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群所需的各种中介机构, 如企业家协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 形成有利于企业分工和协作的联系网络, 构建物质、信息保障系统和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同时, 要吸引跟集群主导产业具有上下游产业链关系的生产、供应、服务等文化企业进驻, 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二) 鼓励创新, 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延长价值链

熊彼特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比较彻底地论述了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工业相比, 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种以创新为生命力和核心价值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创新集中体现在内容的创新上,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意。创新是文化产业的核心, 创新能力是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跟国外著名的文化产业集群相比, 深圳文化产业集群目前的核心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具有明显的业务加工特征。因此, 深圳要采取有效措施, 鼓励创新, 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延长价值链。一方面, 政府要制度优惠政策, 对集群内文化企业的创新成本实行抵税, 并建立创新基金进行奖励。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集群内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 为创新提供资金服务, 解决融资困难的局面。只有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 深圳文化产业集群才能占据价值链的高端, 实现高附加值的发展。

(三) 创造宽容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

Florida认为, 文化经济 (或者创意经济) 发展的关键在于在于3T, 即技术 (Technology) 、人才 (Talent) 和宽容 (Tolerance) 。他认为富有创意头脑的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和文化经济发展的主导, 而宽容的环境生活工作环境能增加对创意人才的吸引力。Florida在他的名作《创意阶层》中指出, 文化产业需要三种类型的人才:在文化产业领域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型人才;拥有两个以上领域的教育背景或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所需的经管理、营销经纪人才等经营性人才。国内外文化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但竞争也在加剧。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 尤其经验丰富的高端领军人才人才。深圳要在充分发挥已有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培养后备人才之外, 还要面向国内外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引进力度, 在园区和基地内创造宽容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降低因为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所带来的生活压力。

参考文献

【1】PORTER.Cluster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M].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2】Granham D.This Place Gives Me Space:Place and Creativity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M].Geoforum, 2003

【3】吕挺琳.自组织视角下文化产业集群的优越性与演进[J].经济经纬.2008 (6) :34-36.

【4】罗佳.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5】胡军.文化产业的形成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 2007年。

【6】童泽望, 郭建平, 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 (11) :91-93.

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论文 篇2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继党的xx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后,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不仅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而且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进行安排。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体现,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为新世纪之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契机。

目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其涵义有二: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

二、现状与问题

1、##文化资源概览

文化资源是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居秦、楚、渝、川之间,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横贯其中,东西融会,南北兼蓄,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境内山青水秀,峰奇洞异,茂林修竹,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曾经的封闭、发展的滞后,使民众的生活、生产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食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

##的民间音乐呈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景象。##素有“民歌之乡”的美称,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其中以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紫阳民歌分“山歌”、“小调”、“民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和“新民歌”等类别、十几个曲种。XX年10月,紫阳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民歌之乡”,XX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的各种劳动号子以汉江号子最为著名,它以乐句短、起伏大、节奏紧、气势跌宕豪放而激荡着汉水文化的发展进程。民间鼓唱乐,锣鼓乐为生活中的红、白喜事争光添彩。民间小戏、陕南道情、弦子腔、大筒子戏等等,以及曲艺形式的##曲子(坐唱),常年活跃在城乡、村舍,观众无不喜闻乐见。

##的汉剧艺术是##地方文化的又一奇葩。汉剧在全国来说,既是一个大剧种,同时也是一个稀有剧种,在陕西仅次于秦腔,为第二剧种。据统计,##初步纪录汉剧的各种板腔及丝弦、唢呐曲牌、锣鼓打头,多达250余首,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积累汉剧剧目达1000多个,收集历代有名有姓的脸谱400多个,比京剧和秦腔还要考究。XX年3月省文化厅授予了##汉滨区为“汉剧之乡”称号。

##的民间舞蹈以“小场子”最为著名,流传于全市大部分区县,其它如“狮子舞”、“龙灯舞”、“彩莲船”、“地围子”等亦流传甚广。

##的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剪纸、刺绣、编织、石雕、木雕、土陶、印染、面花、皮影雕刻等,遍布一区九县。

##的民间文学如神活、寓言、谚语、歌谣、故事等,以及民居建筑、民间节日庆典活动、民俗礼仪活动等,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魅力。

目前,全市共发现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遗址、石刻造像等文物点共3500余处。包括正在挖掘、推崇的龙舟文化、女娲文化、鬼谷子文化、“三沈”文化、“太极”文化以及茶文化、蚕桑丝绸文化等,加速运作,都将会成为##颇有价值、独具魅力的文化产业资源。

2、发展现状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从八十年代中期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利用阵地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创收经营起步,经过全市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在文化产业方面,创出了一些路,取得了初步的发展。近年来,社会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异军突起,主要有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网络文化业、印刷业、演艺业、图书报刊业、民间艺术工艺业等。已占据相当的社会投资份额,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拉动和促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52个,从业人员830余人,在文化部门登记管理的文化产业经营经构850余家,从业人员近6000人。非公有文化产业单位经营收入近2500万元,上缴利税400余万元。国办文化事业单位收入100余万元。

在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列入建设“绿色##”战略的重要内容。市文化文物局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及时提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重点、发展特色、规模经营、持续发展”的方针,出台了《##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讨论稿),下发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组织专人制定了“一县一品”绿色文化格局实施的初步方案。各县区经过不断实践和充分论证,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品牌文化:汉滨龙舟文化、石泉鬼谷子文化、汉阴“三沈”文化、紫阳民歌文化、平利女娲文化、旬阳太极城文化、宁陕子午道文化、岚皋生态旅游文化、镇坪中草药文化、白河秦楚边城文化,初步形成了“一县一品”的绿色文化格局。为我市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开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3、存在问题

整体来看,我市的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陈旧,体制僵化,产业意识缺乏。

文化系统内许多单位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基本上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由于体制陈旧僵化,造成市场观念淡薄,经营管理乏力,生产与消费脱节。“以文养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观念还比较浓厚,大多数单位还停留在出租房产收取租金的被动状态,对文化的生产属性

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产业意识不强,真正走向市场的单位还不多。

(2)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识,同时文化产业也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的视野。这都说明了文化产业概念已被广泛认同,但是,从产业本身看,这种倡导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以及政策支持,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提出概念阶段。

(3)规划缺位,投入不足。

政府行为和政策法律状况,构成文化产业外部环境极为重要的部分,投融资政策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投入才有产出”,这对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尤其需要资本血液的文化产业来说,无疑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还缺乏整体宏观布局,各类文化经营小打小闹,短期行为较为普遍,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4)文化市场粗放,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

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文化产业单位普遍规模偏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没有强势的文化产业微观主体,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5)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不足。

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资源的闲置、不足和浪费同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市多数民俗民间艺术仍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成为时代和市场宠儿的还为数不多。另外,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还存在着“散”和“粗”的问题。

(6)民间艺术品市场亟待开发。

我市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但大多数民间艺人是守着独特的艺术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真正解放思想,小农意识和农耕文化中“守”的观念很深,只知坐等客商上门,不知外出闯市场;二是组织形式松散,缺乏龙头企业或带头人,有自由发展、自生自灭的趋向;三是当前民间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多是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无法形成产品的规模效应;四是在政府引导和学术研究上,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很少有人研究如何指导民间文化应用及市场开发;五是对外宣传不足,作为民间艺术的主管指导单位,这些年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经费、人力等条件的制约,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7)宏观调控亟待加强。

目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我市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机构,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亟待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形成合力。

(8)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稀缺。

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它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有经营头脑的管理人才的参与。目前,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思考与对策

1、政府的经济计划部门应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以保证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将文化产业列入经济发展计划,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领导;有利于增强对各个职能部门、主管部门的约束力,保证文化产业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统一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思想。

2、加大机制改革力度,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机制,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制度,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按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企业手段,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同时,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政策法规,确定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明确跟进的措施,为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3、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文化产业资金支持机制。

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变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面,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文化企业,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政府有关部门在列计划和预算时对文化产业的启动和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逐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政府可采取授权或部分授权文化部门搞文化资产运营,建议政府国有资产、国土资源等部门尽快将文化资产授权或部分授权给文化部门,使其通过文化资产运营的方式获得现实的生存能力,再进一步产生效益哺育文化艺术生产。

4、立足资源普查,尊重项目评价,科学制定文化产业业态规划。

由于我市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起步期,其发展格局与趋势并不明朗。所以,必须对全市的文化产业现状进行全面的调研,对全市的文化资源进行彻底普查。通过普查,对我市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盘点,摸清家底,评估有形无形资产,建立全面反映##民间文化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搭建新型文化产业创意平台,依据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区域竟合要素,按照“需求细分→资源整合→区位竟合→产品设计”的思路,进行业态整体规划。

5、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产业结构重组。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现状,构建区域和城市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将释放国有文化资源的存量潜力,与放开民营文化资本的增量实力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6、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资源,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又要坚持锐意创新,适时融入时代精神,培育出我们真正的名牌精品。文化资源具有其它资源

所没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的开发价值,而文化生态又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因此,文化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要积极稳妥、不留后患,反对掠夺式的经营和践踏式的开发,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7、激活旅游市场活性要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实践表明,旅游是文化的重要经济依托,文化是旅游的引力来源,特色是旅游之魂,而文化则是特色的基础,民俗是最有特色、最具活力的文化。因此,我们要努力将地方文化优势尽快转化为旅游优势,同时,借助旅游事业的繁荣,将我们蕴藏于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进一步推向市常以精品意识开发和包装民俗文艺,提高其艺术欣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并融入现代高新科技,使其成为##文化旅游产业魅力不减的重要精神支柱。

8、制定民间文化产品整体发展规划,健全民间文化保护机制。

要本着“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鼓励竞争”的原则,制定民间文化产品的整体开发规划。成立必要的研究机构,指导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通过产业化生产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又确保民间文化产品不因产业化生产而丧失原汁原味的个性特色。政府应通过对产业组织、资金、政策、市场推广等作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扶持,丰富地方文化吸引的内容和语汇,提炼地方文化的多元象征要素。

9、组建文化产业专项基金。

应不失时机地组建文化产业投资专项基金,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各自出资,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参股,设立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对有市场前景的文化资源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10、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

应尽快成立发展与管理文化产业的专门机构,实现政府由“办文化”的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管文化”的转变。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引导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情,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协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1、积极引导、扶持和健全文化产业类的行业组织协会。

健全文化产业类的行业组织协会,使其成为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这对于加强行业内部管理、协调和自律、防止恶性竞争、建立信息通道和交易平台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2、切实加快文化产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

文化产业是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因而对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有巨额回报的。文化产业部门可以通过委托、定向培养、双向交流等多种途径,到国内名校、研究机构学习、进修,还可以通过与高校联合办学及中短期培训和举办文化产业论坛等方式,培养一批营销策划、文化生产和经营管理人才。继续探索对民间艺人的使用模式,加大对本土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建立一套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优秀人才、特殊人才的使用与激励机制。

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论文 篇3

[关键词]网络文化;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8)03-0044-04

我国计算机网络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在硬件设施建设、软件开发使用、市场拓展深度以及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为了更好地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有必要对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等做深入研究,使其更好地与国际网络文化市场环境接轨,为我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科技创新做出更大贡献。

一、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一)网络文化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网络文化产业在国际上又称之为“数字内容产业”或“数字娱乐产业”,它是一个内涵比较广泛的概念,是网络产业与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与内容产业的跨越和融合发展的产物。本文将网络文化产业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并从中获得一定服务费用的服务性行业。其特征是: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运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提供的互联网服务主要有游戏、动画、影音、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教育培训等。

(二)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当前,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首先,网络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产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产业结构升级是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网络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产业,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高科技含量,以及与其他各类产业具有高度联结的特征,体现了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其次,有利于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网络文化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具有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和大容量的特征,在以网络为形态的文化传播中,各种学术观点、思想理念可以自由广泛地彼此交流,能有效实现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创新目的。最后,网络文化产业推动了现代管理的新发展,为产业制度发展开辟了新途径。网络文化产业一开始便具备了全球视野,遵循国际通行标准建立和发展,参与该产业的很多企业,都是技术一流、知识含量高的企业。所以该产业的发展,对于加大地区间经贸往来,实现国家高科技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二、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

(一)国外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世界网络文化产业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网络服务、网络游戏、数字影音动画在线播放、无线内容服务、在线教育、网络出版等产业迅速发展的产业格局。据统计,全球网络文化产业市场规模在2005年度达到1500亿美元。下面以美国、日本、韩国为例,说明网络文化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美国是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国家。近年来网络文化产业在美国文化产业中占的比例逐年上升。网络游戏方面,美国网络游戏产值已经连续4年超过好莱坞电影业,成为全美最大的娱乐业。网络教育方面,美国在线教育在全球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01年1月23日,美国总统布什发布了题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Id Left Behind)的教育改革计划,提出将电子学习(e-Learning)作为美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战略后,各州的在线教育获得快速发展。网络出版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出版物出口国和进口国。目前美国82%以上的出版社都进入TeBook出版,Amazon、Yahoo等网站均开设了网络书店。

在亚洲,日本和韩国的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极其迅速。日本近年来致力于建设覆盖全国的网络系统,目的是让民众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自由使用网络。利用这一契机,日本网络文化产业迅速崛起。2002年,市场规模为2503亿日元(1美元约合117日元),比2001年度增长了24.5%;2005年的市值达到27700亿日元;2006年日本数字内容服务市场又比2005年增长了约8.3%;2007年日本数字内容市场超过了3万亿日元。

韩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度重视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力图跻身世界文化内容产业的五大强国之一。2002年韩国的游戏产业规模达到30亿美元,比2001年增加12%。韩国文化观光部表示,韩国游戏产业成长率是2002年国内GDP成长率(6.3%)的2倍。以韩国的最大游戏公司天堂为例,他们的年生产收入约1000多亿韩币,纯利润约350亿韩币,利润率高达35%。

综上,可以发现无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还是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都把网络文化产业定位为积极振兴的新型产业,并在近年来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自从1994年互联网正式登陆我国以来,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网络用户数量已经初具规模。根据世界著名研究和咨询公司eTForecasts在2006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人数为1.2亿人,在全球仅次于美国的1.978亿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第二多的国家,2005年新增用户达2000万人,并且在宽带用户人数方面已经接近美国。

目前,以网络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为支撑,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以网络服务、数字影音动漫、无线数字内容服务为主,数字教育、数字出版等市场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根据我国著名市场研究和管理咨询机构一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CCIDCONSULTING)在2006年3月16日发布的《2005-2006年中国数字内容产业投资机会研究年度报告》显示:近年来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终端设备数量增长、数字技术普及进程不断推进等因素的有力带动下,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初具规模,发展环境逐步得到改善。2005年,在各主要细分市场强劲增长的带动下,中国数字内容整体产业规模持续58.3%的高速增长,达到849.8亿元。

从网络文化产业的结构分析,我国的网络文化产业主要有网络游戏、网络广告、搜索引擎、网络出版等,其中网络游戏所占的份额最大。据统计,2006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游戏市场规模达到32.75亿元,预计全年可达70亿元人民币左右。网络游戏产业不仅自身发展迅速,而且在其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若

干其他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收费下载影视音乐等也是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一个亮点。据统计,2005年有20%的销售额将通过网络下载实现。但目前的问题是我国大部分网络音乐下载业务处于免费的状态,对市场份额的竞争还高于对营利的需求,因此网络下载还处在推广阶段。

搜索引擎市场规模在我国发展速度也十分快。根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搜索引擎市场规模达27.12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增长72.63%。

网络广告业也越来越受到民众的信赖和喜欢。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网络广告市场营收规模达到49.8亿元人民币(不包含搜索引擎广告),2007年我国全年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不包含搜索引擎广告)增长率较2006年增长53.07%,达到76.2亿元人民币。

三、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单一

网络文化产业包括网络服务、网络游戏、数字影音动画在线播放、无线内容服务、在线教育、网络出版等,但当前网络游戏的发展规模与速度远远高于其他分支产业。即使就发展良好的网络游戏产业而言,也存在着结构单一的问题,例如在游戏内容方面,目前市场上运行的网络游戏,绝大部分依然采用原有的游戏形式,过分强调练功升级,很多游戏内容还渗透着暴力、赌博和色情成分,显现出形式单一、内容粗糙的特征,而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游戏内容十分少见。

(二)创意性文化内容开发不足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形态的文化,网络只是文化的载体,网络文化的质量与文化本体的质量高低有着直接关系。但现状是,虽然我国上网人数和中文网站呈现“爆炸式”增长,但网络内容信息相对贫乏的状况并未有所改善。网络文学缺乏创新,优秀原创作品如凤毛麟角,大量重复、没有价值的垃圾信息充斥网络,浪费着网络资源。据2004年CNNIC调查数据显示,很多网民感到“网上信息不够丰富”的比例近年来不断增长,有64.2%的用户对中国网络文化整体感到不满意。

(三)消费者对网络文化认知深度不够

网络文化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但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最直接的印象就是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这两种娱乐休闲方式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网吧,然而,目前我国网吧产业所处的境况却十分尴尬。尤其在2002年,北京蓝极速网吧大火事件,把本来公众形象就欠佳的网吧行业再次推到了舆论和监管的中心。网吧在公众心目中的行业形象也一直难有起色。网吧的这种遭遇,与我国民众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偏差有很大关系。网络文化是一种新事物,其主要受众群体是青少年,而青少年缺乏较强的自控能力和认知能力,所以很难协调好网络娱乐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部分青少年整天沉迷于网络,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导致民众在思想意识中普遍抵触网络游戏和网吧。

(四)网络文化经营和管理市场亟待完善

近些年网络文化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首先表现为侵犯版权问题。网络侵权行为严重侵害了网络文化产品开发者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其次是网络文化内容管理问题。当前,网络文化产品中许多不健康的内容,如暴力、色情、赌博、抄袭以及非法牟利等内容大量存在。这反映出了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最后是网络文化产业中的违规经营现象严重。以网络游戏为例,由于各游戏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加剧,网络游戏已经成为许多运营商抢夺接入用户的重要手段,加上法律的不配套和不完善以及强有力技术手段的缺乏,私设服务器提供盗版游戏服务以及暴力、色情内容泛滥的问题较为突出,成为来自网络游戏市场业内危害最大的问题。

四、促进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市场运行环境

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包括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文化创新环境、技术创新环境等。在政策环境发面,要进一步降低网络文化产业的进入壁垒,以优惠的政策扩充市场规模;在法制环境方面,要加快互联网立法工作,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利用技术手段在网络上恶意侵权的行为;在市场环境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市场势力对网络文化产业的控制与限制,加强网络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在文化创新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理解并支持网络文化的发展,并利用我国优势的传统文化,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网络文化;在技术创新方面,要进一步加快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步伐,从硬件制造和软件开发两个方面,为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自主发展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总体规模仍然不及西方大国,甚至落后于韩国和日本。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创新能力不足。

网络文化产业本质上是一种内容产业,而没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必然是空洞的,没有生机的。发展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应使其内容体现我国民族特色,并努力去获得世界的认同和接受。网络文化产业还是一种将技术与艺术、文化与产业融为一体,既有娱乐性又有实用性、既有内涵又有审美趣味的产品。所以要生产高质量的网络文化产品,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培养高质量的网络技术人才,并吸收优秀的艺术人才和文化人士,共同创造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

(三)做好目标市场细分,激发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热情

强调网络文化市场细分的目的,是希望网络文化运营商能集中力量对准最核心的目标客户群,有效地实施营销活动。通过市场细分,一方面可以更准确地发现各类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和需求被满足的程度,更好地发现和抓住市场机会,另一方面可清楚掌握竞争对手在各细分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和市场占有率,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选择最有效的目标市场。网络运营商应按照消费者的年龄、阶层、职业、偏好等,推出有差异的产品,努力引起更多的民众喜爱并消费这些产品,才能扩大网络文化产品的市场范围,形成多种类、多元化、多层次的网络文化产品市场。

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篇4

关键词:文化,文化产业,文化建设,中国

一、文化产业的界定

根据全国政协与文化部组成的文化产业联合调查组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文化产业和公益事业两者共同构成了文化建设的内容。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四个领域。”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与以往参与市场交易的有偿文化产品或服务、与文化事业相区别有三个特点。

其一, 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最根本不同点是其产品为精神产品。物质产品的本质具有物质属性, 主要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文化产品的效用主要不是取决于其物质载体的自然属性, 而是决定于其精神或思想内容的属性;不是取决于对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 而是决定于对人们精神的满足。其二, 文化产业与以往有偿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最根本区别是其活动是按照工业标准, 有规范地、有规模地以产业链的方式去生产。文化产品或服务参与市场交易古已有之, 比如民间艺人走上街头卖唱、卖字画等, 都是一种文化商品化的行为。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 科技的发展使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发生了质的变化, 出现了所谓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或服务是以产业链连接起来, 从原创、写作、编剧、设计到加工、生产、制作、包装再到流通、批发、销售、演出等形成一个分工明细、结构严谨、环环相扣的整体。其三, 文化产业区别于文化事业最根本的不同是其产品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一般说来, 文化产业把文化推向市场, 从生产到交换到消费都是把文化当作商品, 以赢利为目的。相反, 文化事业则把文化当作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以追求最大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

二、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在发展中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总的来看, 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观念陈旧。

主要表现为: (1) 不能正确把握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人们往往片面地或把文化完全政治化, 或把一切文化意识形态化, 或把文化等同于休闲娱乐, 否定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 忽视文化经济化, 从而出现重“经济”而轻“文化”的现象, 严重束缚了文化经济的发展。 (2) 文化产业观念淡漠。长期以来, 文化被认为是单纯的公益性事业, 不能赚钱, 不能成为产业, 以致于我们把许多文化经营部门当作事业单位来看待, 既没有采取合理的市场化战略, 也没有引进竞争机制, 在一些文化领域实行垄断性经营, 仍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

2. 管理体制僵化。

具体表现如下: (1) 行政机构交叉重叠, 多头管理, 职责不清, 很难统一协调。 (2) 政企不分, 有不少地方还在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理已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文化产业, 使行政部门陷于具体的事务中, 削弱了行政管理与宏观管理的职能。 (3) 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经营机制落后, 缺乏竞争、流动、淘汰机制, 在分配上有的仍实行平均主义, 阻碍了个人积极性的调动。 (4) 一些文化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不明确, 缺乏独立的民事法人资格, 导致各文化单位运行机制的低效率, 缺乏竞争机制、利益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 (5) 文化市场层次低、规模小, 还停留在简单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 配套市场滞后, 文化资源在市场中不能实现有效配置, 国有资产不能实现重组和保值增值。

3. 投融资机制缺乏活力。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现行文化经济政策在总体上尚未跳出事业框架, 产业意识尚未真正扎根。 (2) 投资渠道单一。文化被作为纯粹的公益和消费部门而由政府财政全包。这种体制使得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 许多重大的文化基础设施由于缺乏资金, 其建设受到严重的限制。 (3) 缺乏必要的投资指导。中国目前的社会性投资往往存在相当的盲目性, 在投资项目确定之前缺乏全面的研究和论证, 运作过程又缺少必要的监督与保障机制, 往往造成重复投资和无效投资。 (4) 投融资法规体系还不完善, 文化市场风险成本急剧攀高, 投资者望而生畏, 造成尖锐的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文化市场需求放空, 缺少投资规模;另一方面是大量投资由于体制原因无法进入。

4. 产业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主要表现为: (1) 立法涵盖面不够, 很多方面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 (2) 文化立法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文化立法却难以跟上形势发展要求。

5. 高素质经营人才短缺。

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多数单位普遍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精业务、作风正的文化产业人才。许多单位由于缺乏经营人才, 产业项目很好但效益不佳, 有的单位由于不懂经营而使文化项目出现了众多漏洞, 蒙受了不少损失。

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思考 篇5

“各国经验表明,政策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并形成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欧阳坚

文化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一只看不见的巨手。文化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一个国家的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文化在改善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体系上起着关键作用。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导致各国的文化思维也不同,而不同的文化思维,又影响各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的力量和文化的创新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所谓的文化强国战略,从大的层面讲,就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通过创新与创造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从小的层面讲,就是看我们是否有叫得响的文化作品、我们的创意产业是否位于世界前列、我们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能否输出海外;中共十八大也做出了关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由此可见,在当前中国和世界经济潮流的影响下,打造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甘肃为实现经济腾飞而下的重要一步棋,它不仅能够引领甘肃的经济快速发展,还可以转变甘肃的经济发展模式,助力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我国实现文化强国传略中的重要一步。

一、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优劣势抗衡的必然选择

打造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西部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虽然发展势头很猛,但仍然落后于东部,而且差距不断扩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肃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受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影响,甘肃经济发展的劣势依旧突出。

甘肃经济发展的劣势和不利因素相对较多,同时,甘肃又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

1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甘肃在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富度中位列全国第五。

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伏羲、女娲、神农、轩辕黄帝、西王母等始祖“祖籍甘肃”,距今8000年的秦安大地湾文化是农业文明的源头,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临潭陈旗磨沟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三期研究的最具代表性的重点中心性聚落之一。

甘肃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东来”和道教文化“西去”的通道,全省共有各类石窟寺337座,有著名的道教圣地崆峒山,省内有回、东乡、撒拉、保安、哈萨克5个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甘肃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区域,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戎、氐羌、大月氏、匈奴、鲜卑,到隋唐宋元明清的吐蕃、党项、蒙古族、回族、藏族,都曾一度或长时间生活于陇原大地,多民族文化在甘肃延续至今,可谓“少数民族文化遗存的博物馆”。这里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庆阳香包、河州花儿、甘南藏文化等特色鲜明。

甘肃是文明遐迩的文物大省,甘肃全省共有远古时代以来的遗址遗迹1700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重大革命文物遗址300多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嘉峪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有26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稀古籍名录》,馆藏文物近43万件。

甘肃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7000余种,有甘肃陇剧、曲子戏、甘南藏剧、高山戏、陇南花灯戏、搬山戏、喊牛腔等地方曲艺。

甘肃现代文化闪耀光芒,《读者》杂志被誉为心灵读本,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被称为民族舞剧里程碑。

因此,打造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在甘肃发展经济的优势和劣势条件相抗衡后的必然选择,是在全面翔实的资源盘点、省情论证、经验总结、机遇分析后做出的科学决断。

二、文化产业助推多重影响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相关的许多重大项目已启动实施,如甘肃省博物馆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获得批准,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申报工作有序开展等等。

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将打造文化产业助推器,实现甘肃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本文以为,其战略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将加快甘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

共文化服务能力,丰富城乡群众文化活动,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提升甘肃的传统产业附加值,促进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使它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三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利于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打破现有的行政界线,大大地提升甘肃对内整合资源和对外扩大开放的水平,为甘肃省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是甘肃处于西北‘座中联六’的重要地位,甘肃将探索出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转型跨越发展的道路,这样一条道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确实取得了好的效果,将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跨越提供一条新的思路,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做强做大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文化品牌;二是注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三是抢占文化创新先机;四是坚持开放与融合;五是坚持文化强企信念;六是牢固树立精品意识。

产业是企业的集合体,文化产业也需要有数量众多的文化企业支撑。文化产业同其他产业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为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具有个性化强的特点。鉴于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既要尊重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创作生产规律,兼顾集约化与个性化、社会化生产与分散化创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培育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骨干企业,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则要大力发展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适应力强的中小企业,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的广度和深度。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形成较为完善的、配套协作的分工协作体系,应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论文 篇6

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河北文化产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剖析了河北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期为河北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北;文化产业;京津冀一体化

1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河北的文化产业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基本消除了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基本完成,基本形成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开放新格局” 。文化产业发展的硬件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自然文化遗产地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保证,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2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文化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外延发展严重,致使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产业发展过分依赖外围层和相关层,核心文化产业匮乏

当前,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是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主要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 ,并用于生产制造,形成优势,从而拉动文化产品的出口;一些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政府专门出台促进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文件,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但这两种都属于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和外围层,产业增加值主要依靠本地丰富文化资源创造,入市门槛较低,风险较小,技术要求低,成为许多地方青睐的对象。这样,科技含量较高,思想内涵和价值承载较丰富,竞争力较强的核心文化产业显得匮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低,文化产业结构畸形发展严重。

第二,混淆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概念,造成现实发展中的文化产业乱象

创意产业相对文化产业来说,范围更广,门类更多,既包括属于文化产业的门类,又包括家居 工业设计 时尚设计 建筑等非文化产业的门类。一些地方政府热衷文化产业的外延发展,把创意产业当作文化产业对待,不顾实际一涌而起建了许多以创意产业为名的文化产业园区,这些园区突破了文化的范围,过分重视硬件建设,忽视配套服务,导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造成了现实发展中的混乱;还有一些投资主体利用政府优惠政策转嫁自身行业风险,将园区进行招租和寻租,将其变成什么都有的大杂烩,改变了创意产业的本意,导致现实发展过程中的困惑。总之,“河北文化产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弱,基本还处在‘河北制造’和‘河北仿造’阶段”。应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创意产业链,避免文化乱想的出现,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文化地产乱象

文化地产模式是文化业与商业有机结合的产物,它将文化融入地产项目中,增强了企业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内涵,增加了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也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当前一些文化内涵较低的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以文化为幌子,攫取大片的优惠土地,使文化成为地产的陪衬物,或者机械地模仿复制文化,制造大量低俗肤浅的文化垃圾,毒害百姓的心灵,使城市变成一个失去生命力和文化内涵的空壳。对此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引导文化地产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2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匮乏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通过不断利用文化资源,创造更多的文化附加值来实现的,这就需要大量既有文化艺术知识又善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认识不够,缺乏战略眼光,致使鼓励文化产业人才引进的地方立法滞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河北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严重不足,人力资源结构很不合理。许多文化产业单位不能进行市场化运作,也无法实现企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河北科教发达,但各高校对文化产业发展所急需的各种人才的培养不到位,没有开设相关专业,缺乏引进、留住高素质人才的强有力措施,不能实现高校培养与文化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致使许多文化产业单位有用人才引不进,拔尖人才留不住,过剩人才流不出。

2.3 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

2.3.1 发展思路偏差

河北文化产业以外延式发展为主导模式,内涵发展不足。内涵发展要求具有高度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要求高科技技术与文化产业高度融合,涉及内容见效慢,周期长,门槛高,投资风险大。这与许多政府急功近利,追求政绩,外延发展思路不相吻合,致使文化科技没有真正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这就造成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严重缺乏,文化产品的竞争力难以形成,高端文化产业的发展长期停留在相对低端领域,仅仅满足于初级文化资源,甚至低俗文化资源开发的直接利益。文化乱想出现,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就成为必然。

2.3.2 体制原因

这是制约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新旧文化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体制与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仍很突出,主要表现在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现代企业制度难以真正建立;市场调节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闲置、浪费严重。以河北报业为例,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地方报社领导大都是分管意识形态的宣传部门的领导兼任或是与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意识形态色彩较浓,过分强调它的政治功能,制约了报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壮大。另外,这种不适应还表现在文化管理体制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不匹配。例如,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有的是宣传部门牵头,有的则是文化部门牵头,还有的是两个部门分别牵头,这样就出现两套方案的现象。造成管理上的职责不清,文化企业无所适从,不知该听那个部门的指令,也极容易相互邀功请赏,或是推卸责任,对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nlc202309012323

2.3.3 文化消费市场不成熟,消费环境不完善

这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原因。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总是认为,文化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承载着教诲的功能,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文化产业却是一种商业化的,以市场价值为取向的,因而是有害社会的。这种认识对人们的消费心理产生了消极影响,对受市场欢迎的文化产品,尤其是通俗性的娱乐产品抱有不同程的排斥态度,读书,看演出,看电影,度假休闲等高端形态消费没能成为人们的消费习惯,文化消费还没有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而文化以外的消费则成为人们的主导方面,存在着大量低端的,无聊的消费现象,许多人迷恋于网吧,游戏厅,扑克牌,麻将桌等,这不利于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2.3.4 文化产业分类体系不科学,认识不到位

我国文化产业的分类十分庞杂,既有物质文化生产、制造和销售,精神文化生产代理及经营活动;又有公益性文化生产,还有学术性人才研究和商业经营性文化生产等,而且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界定不太清晰,特别是一些新兴文化产业没有得到科学的反映,如动漫游戏 创意设计 新媒体产业 时尚产业等。这就使分类标准滞后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各国理解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强调文化产业是一种知识生产,偏重于知识形态的生产和贸易活动,韩国的文化产业则是以文化科技为载体的高附加值的动漫 出版 互联网 戏剧 影视剧等内容产品。河北一些地方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提出了“世界眼光 国际标准 本土优势”的口号,试图与国际接轨。笔者认为,如果用于经济建设没什么问题,但如果用于文化产业发展,就有问题。因为文化的发展要遵循差异化的原则,倡导文化多样性,不主张文化的国际标准。否则,就会造成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畸形。

参考文献

[1]张元智,马鸣萧著.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空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张婷.民间艺术自发地转型创意产业园 [J].凤凰周刊,2006(11).

[3]朱晓清.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条件探讨[J].新视野,2006(03).

[4]金元浦编著.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叶郎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年度报告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英〕查尔斯·兰德利著,杨幼兰译.创意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

黄英龙(1974-),男,河北省沧州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作者单位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省沧州市 061001

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论文 篇7

一、当前国学文化产业发展及现状

1. 推动国学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度相继出台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指出, 要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社会教育中, 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从政府政策层面倡导全社会开展经典教育。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强调, 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任务。国家“十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 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 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2. 国学新闻出版和影视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报纸、电视等各大媒体的国学栏目、国学节目迅速地推动了国学文化的普及。《光明日报》于2006年正式推出第一期国学版;央视《开心辞典》“开心学国学”、《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引领了“电视国学热”的潮流;北京电视台的《中华文明大讲堂》、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国学讲堂》、河北电视台的《燕赵大讲堂》、山东电视台的《新杏坛》等, 运用各种形式把国学文化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 让社会大众了解国学、走近国学。

3. 国学文化教育产业范围进一步拓展

在国际上, 中国传统文化思潮开始扩大普及面, 孔子学院逐渐在西方国家兴起。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 已有300多所孔子学院遍布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孔子教育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 这是首次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奖项, 体现了孔子和他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越来越备受关注,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古老的东方智慧逐渐在和谐世界的构建中绽放光芒。2005年, 人民大学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暨国学研究院”, 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所高校内的国学院。2007年, 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中心成立大会在京隆重举行。2009年,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重新成立。各国学机构均以弘扬国学为宗旨。2010年8月, 我国第一所民办国学学院———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正式成立。各种企业家国学培训班、私塾、国学幼儿园相继出现, 很多大学也开设了国学选修课, “孔孟之道”、“老庄思想”逐渐回归校园。

4. 国学文化产业集群化、一体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

从北京、上海等地国学文化产业情况看, 己不仅仅是个体设计师、艺术家的灵感和创造, 而是国学知识和社会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形态及社会运作方式的创新。国学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集团和行业的互动, 以及企业的地理集聚态势, 国学文化产业集合的特征是历史知识和现实的结合、历史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结合。

二、当前国学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发展方式问题

发展方式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我国的国学文化产业从起步到今天经历了30多年时间, 粗放式发展方式造成了国学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国学文化产出的极其低下, 影响了我国国学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充分发挥。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 国学文化资源潜力未能全部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部分国学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大多机构较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 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又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2. 管理体制问题

我国国学文化体制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由于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而造成的低水平重复、地方割据和部门保护主义的现象, 严重制约着国学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对国学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干预过多, 政府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缺位与越位并存等诸多问题严重。政府统管各项文化产业, 直接或简接影响国学文化产业的运行, 有的地方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理国学文化产业, 导致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3. 权益保障问题

为鼓励文化产业发展, 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但是关于国学文化产业的政策还不够具体, 执行过程中也没有明确的措施, 这样就使国学文化产业, 很难像高科技产业一样享受到优惠政策, 也难以像中小型企业一样得到政策层面的关照, 在产品定性、产业发展、技术开发等方面尚面临不少困境。

4. 投资融资问题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国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显而易见, 无论是国学文化前期的数据整理、技术研发, 还是后期的系统维护、图书出版, 古籍数字化等都是一个需要巨大投入和长期运作的行业, 亟盼国家在政策上和资金上予以扶持与资助。但据目前情况而言, 政府对于国学文化产业的重视还不够, 资金投入也不充足, 导致国学文化优势资源不能整合使用, 形成优势, 国学文化产业发展难以在更层次上取得突破性发展。

5. 人才匮乏问题

人才管理机制包括人才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我国国学文化产业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比重本来就偏低, 再加上分配机制上普遍存在平均主义, 导致许多人纷纷出国或下海经商, 留在国内的也流向沿海开放城市。

三、推进国学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 大力实施国学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提升产业位置

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把国学文化产业提升到经济社会发展更为突出的位置加以推进。各级党委及其宣传部门要加强领导, 做好指导工作, 同时还要制订和执行具体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的长效检查制度, 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所制订的政策要抓紧实施。发展改革、财政、经贸等政府部门应加大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实施力度, 把国学文化产业项目纳入政府重大项目投资规划, 确保国学文化产业发展真正落实到各地推进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实施中去。

2. 采取多种方式打造和培育一批国学文化产业知名品牌

文化品牌既是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 也是国学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窗口。在激烈的文化产品竞争中, 国学文化产业要努力打造特色品牌, 多生产一些像云南映像、唐芙蓉园、华侨城等既有艺术品位又有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要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大中型企业, 做大做强一批对外交流的国学文化产业品牌, 把反映中华民族特色和中国风貌的文化产品及服务, 尽可能多地推介到国际市场和世界级的文化交流中, 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

3. 加强国学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缺乏, 是当前制约国学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在人才引进政策上有所完善, 把国学文化专业性人才培养引进纳入整体的人才培养计划之列, 加强对专业性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国学文化专业人才资源库, 加强专业人才间的交流, 通过出国考察、学习论坛、学术研讨等形式, 多为专业人才间的交流搭建平台。要加大对懂市场、懂经营、懂管理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提升国学文化企业的生产组织能力和市场驾驭能力。

4. 运用高科技手段助推国学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也是国学文化发展的动力。为了加强国学文化产业的发展, 政府给予开发、研制、引进使用高新技术以政策优惠, 鼓励采用现代网络技术、三维动画制作技术、数码影视技术和照排技术、宽带信息传输技术等, 提高国学文化产品技术含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重点扶持和鼓励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国学文化领域的广泛运用和创新发展, 使国学文化与科技能够达到深度融合, 促使国学文化产业形态、发展方式、产业模式发生重大变革和加快转型。

5. 推进融资方式改革, 提升国学文化企业融资能力

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是国学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提倡国学文化产业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 鼓励包括个人、社会团体、外资企业以及各种基金组织共同参与国学文化产业的发展, 以扩大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 并且对其投融资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管, 以保证其对国学文化产业的投入落到实处。通过设立国学文化产业投融资基金, 对国学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运营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基金投资是目前世界上各个发达国家产业融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同时, 完善资本市场。近几年来, 我国己经有一些国学文化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 但从总体上来看, 国学文化企业上市的数量和直接融资的规模偏小, 上市企业的结构还不尽合理。应该积极鼓励那些有条件的国学文化企业通过申请上市来实现融资, 对于那些尚不具备进入主板市场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则可通过创业板、二板市场来进行融资, 或者说通过与上市公司的合作, 采用收购、兼并、托管、资产注入、置换等资本运作方式来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

6. 加快立法步伐和执法力度, 为国学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辽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8

辽阳向来被称为文化古城, 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是辽宁最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之一。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康熙年间, 辽阳一直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诸多典籍中, 有关辽阳文化的记载俯拾皆是。在数千年的文明演进中, 辽阳拥有着众多积淀丰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古迹。

辽阳文化起步较早, 从早期的汉魏壁画墓就可以看到文化的痕迹, 百戏乐舞、车骑仪仗、杂技、斗鸡等, 但是文化不等同于文化产业, 为了使辽阳文化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 先后建成高公馆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辽宁厚德昌女娲石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具有文化影响力的项目, 多措并举, 大力推进和实施文化产业发展, 使文化产业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文化产业链条, 形成了辽阳文化产业发展重点类型。

1 针对辽阳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1 广播影视传媒

辽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应深入挖掘辽阳古建筑文化、辽阳抗战文化、辽阳民俗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纪录片、宣传片, 推出宏片巨制。充分利用辽阳东北第一城的地理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 大力引进国内影视制作公司来打造影视拍摄基地, 建立集旅游观光、影视拍摄于一体的影视拍摄城, 凸显扩大辽阳的影响力。

1.2 出版发行

要充分利用辽阳现有优势, 利用优势的地理位置, 将辽阳打造成影像制品、出版物运输、配送基地, 利用辽阳人工劳动价低的优势, 打造辽阳包装印刷中心。

以辽阳日报为龙头, 引进知名出版策划机构, 打造科技教育、财经管理、IT技术、文化、地理等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的图书出版。办好市内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传媒产品, 吸引市外主流报媒、国内知名综合性网站在我市设立办事处、记者站或总部机构。结合辽阳物流中心建设, 规划建设一个大型图书物流批发中心和图书版权交易中心。结合传媒出版业的发展, 支持印刷企业积极承接图书报刊出版业务, 打造集材料供应、装潢设计、印刷制作、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包装印刷产业。

1.3 文娱演艺

辽阳强力打造能够代表本地文化、具有较强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化品牌, 从设计、策划到推行, 形成文化产业链, 挖掘“辽阳鼓乐”和广受欢迎的“二人转”文化及地区戏曲文化, 提高文化的感染力, 提高文化的参与性, 更好的培育发展特色文化娱乐场所, 发展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歌舞厅、音乐厅、酒茶吧、休闲屋等大众文化休闲载体, 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利用好剧院、体育馆等文体场馆, 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 大力发展文化经纪、活动策划、咨询评估等文化演出中介组织, 推行艺术经纪人制, 推动文化创作、文化演出一条龙运作, 支持创作一批具有本土特色, 符合市场口味的重点演出剧目, 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 具有时代特征、高品质、健康的歌舞剧、话剧以及其他综合性文化演出项目, 积极组织大型的文艺表演和综艺娱乐节目, 繁荣演艺市场 (图1) 。

1.4 民间工艺

立足地方优势, 大力发展冮官屯窑址、太子河民间剪纸、印刷画民间剪纸、千山白酒酿造技艺 (麸曲酱香酿酒法) 、铧子白酒酿造技艺 (四高一长复式酿酒法) 、张书白酒酿造技艺 (黑曲、麸曲复式酿酒法) 、张宪法木板全烙画 (宏伟区) 、甄萍葫芦雕刻 (宏伟区) 、孙全一根雕 (灯塔市铧子镇) 、王秋宝印章 (灯塔市五星镇) 、手工丝网花、石雕、罗大台石刻等民间工艺。白酒酿造技艺应该走专业化生产和集团规模化经营的道路;民间剪纸应向高档精品发展;甄萍葫芦雕刻、张宪法木板全烙画、罗大台石刻的发展则应以完善产业配套为突破口, 打造民间工艺精品, 走品牌战略, 形成旅游产品、纪念品、欣赏品、把玩品、收藏品等几个不同品种的民间工艺类型。在发展民间工艺的基础上形成民间工艺培训班, 带动地方就业, 形成民间工艺的量产。

1.5 文化旅游

在辽阳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契机下,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利用、整合、挖掘现有的文化资源, 重视旅游的品质及服务质量的提升, 重点发展古城四合院游、东京城风情游、满铁附属地抗日旅游、汤河温泉游、弓长岭娱乐休闲游、开发太子河流域沿岸文物景观, 建立人文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特色文化线路、开发河东新城等旅游精品, 通过精品线路引领、节庆活动带动、嵌入式营销传播等方式塑造辽阳文化旅游品牌。2012年辽阳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142.2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2.0%。其中, 接待国内旅游者2138.3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3.9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198.6亿元, 比上年增长21.8%。有注册旅行社38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13个, 3A以上旅游景区8个。星级以上宾馆8家, 其中五星级宾馆1家。充分体现辽阳文化底蕴, 形成旅游品牌, 重视休闲娱乐中心和休闲旅游圈的建设, 重视旅游相关产业发展, 以点带面, 重视旅游内涵的打造, 形成一村一景的旅游文化氛围, 构建生态休闲———美术工艺品产业链、生态休闲———演艺产业链、文化体育———广播影视传媒产业链 (图2) 。

2 辽阳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图3为“一轴、两翼、三项目、七品牌”的文化产业空间格局。

辽阳要想大力、快速发展文化产业, 就要改造原有的文化产业格局, 重视文化产业合理分配, 根据辽阳各区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文化产品品质等, 以文化产业资源集中地为重点, 充分发挥各区、县 (市) 的产业优势和区位特点, 完善功能划分, 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一轴、两翼、三项目、七品牌”的文化产业空间格局 (见图3) 。

“一轴”即太子河文化轴, 是以太子河为分界沿河分布的文化产业轴, 包括太子河生态公园等。

“两翼”包括辽阳老城区和河东新城两区。“西翼”即主城区文化休闲区, 是以白塔区、宏伟区、太子河区为主, 包括襄平书院、彭公馆以及辽阳白塔等古建筑为主, 辽阳大剧院的演艺娱乐、文圣区的歌厅酒吧为依托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东翼”即河东文化创意区, 是位于太子河东的以工艺设计、科技馆、文化中心大剧院、人民公园、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集聚区。

“三项目”即辽阳县辽宁厚德昌女娲石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弓长岭五大温泉旅游产业项目、高公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

“七品牌”即集中力量建设七大具有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园区, 包括“一水三城”文化旅游品牌、佟二堡休闲购物游品牌、打造葛西河历史文化长廊旅游品牌、鞍辽两市中央公园旅游品牌、汤河温泉文化博物馆 (汤河假日水上乐园) 品牌、汤河湿地生态公园 (湿地公园水上大世界) 旅游品牌、冮官屯窑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翁惠娟.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N].深圳特区报, 2012-04-26.

[2]姚芳.对大力发展我区民族文化产业的探索[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10.

[3]刘志扬.辽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沈阳:东北大学, 2009.

[4]曾红元, 刘明伟.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之城市软实力提升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5]曲江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探析——以河北保定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9) .

[6]翟晓丹.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4) .

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论文 篇9

1.1 文化产业定义探析

“文化产业”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瓦尔特·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1]。我国习惯于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2003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兴起的新兴产业。”国家统计局2004年3月29日在下发的文件中,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1.2 创意产业定义探析

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撰文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但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的创意产业理念的明确提出者是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1998年,该小组在《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如下定义:“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2]。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即为许多传统的英语国家、欧洲国家以及亚洲的英联邦国家和地区采用。但是,在实际的政策运用或政府的产业统计中,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差异[3]。我国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不同,人均收入和人力资源结构不同,因此创意产业的统计口径和分类标准都有所不同。因此对创意产业的分类统计既要参考先行国家,又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模式,要从上海的实际出发。因此,上海创意产业具体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几大类,并涉及诸多行业。”

1.3 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关系

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在覆盖的具体产业领域上存在着交叉和重复,但是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又不是同一概念。从提出的时间上看,文化产业的提出远早于创意产业;从逻辑上看,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属于不同的范畴,只是二者存在一个交集,创意产业不只局限在文化产业,也与其他产业相关联[4]。因此,相对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是一个后起之秀,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文化产业把文化变成商品,但创意产业不仅包括把文化变成商品这一单向过程,还在商品中融入创意的元素,并使之成为该商品的主导和标志性元素,以提高该商品的附加值,即融入创意的商品比原有商品大幅度增值。因此,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新阶段,创意产业成为了文化产业的源头和原动力,也是基础与主干。

文化产业在内涵上更强调文化的工业化复制和商品化推广,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的双向互融,体现的是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而创意产业不是对文化产品的简单复制,更强调创造性,强调文化艺术创造性的推动经济的新兴理念和经济实践,注重生产领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要求。

2 文化创意产业

2.1 文化创意产业的起源

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是我国台湾,在2002年他们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出来,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并将其描述为“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5]。我国香港特区政府在2003年的施政报告中首次采用“创意产业”作为正式译名,2005年10月,曾荫权在就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中,强调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并于11月成立策略发展委员会,为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定下了全面的策略。200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之中。截至目前,在世界上由政府出面使用文化创意产业的,仅有我国。在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正在建设一批创意产业基地和创意产业园区,北京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2 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当代经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它以其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极大地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社会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起点,是人的文化与创意,但是文化和创意本身不能够直接变成财富,它必须经过一个技术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成为市场上受欢迎的大量商品和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比较原有的文化产业更加强调了市场的因素,它不是一种文化的静态的存在,而是着重强调人的智慧和文化积淀所带来的一种市场因素,或者是通过市场来转化为物质财富的因素。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组成之一,它是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也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创造性和先导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的高端,是文化产业的创新性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就其名称本身包含了文化、创意、产业3个内容,分别代表了文化创意产业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的3个阶段,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定义为:源于文化元素的创意和创新,经过高科技和智力的加工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形成的具有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潜力的产业。

2.3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1)具有高知识性特征。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

(2)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

(3)具有强融合性特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3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1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由于文化本身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的属性,决定了它在产业化道路上,市场化的过程当中更加艰难。中国的文化长期处在官方掌控之中。政府拥有文化资源控制权,政府官员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文化市场的发展和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决策决定着其是否能成为真正的产业,也决定着其在市场化的道路上究竟能走多远。

(2)旧有关念的束缚,文化已经习惯被作为消耗品,而没有真正成为一种消费品。文化产品的购买、交易、评估等等还远远没有达到市场化的标准。盗版等问题的存在也与此不无关联。

(3)人才的匮乏,现在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非常缺乏既懂文化属性又懂市场属性的复合型人才。中国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很多文化产品也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但是却十分缺乏市场的运作和推广,而没有实现艺术作品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3.2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

(1)加强研究,整合资源,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正确的政策引导和适时的宏观调控,其中研究制定长远发展战略是非常重要的。要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和规划工作,制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

(2)制定政策,通过立法,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尚不完整的风险产业,更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平台,提供政策支持。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要通过立法,健全组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

(3)探索实验,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端产业,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园区,能充分发挥其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增加传统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构建文化产业发展链,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中国文化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培育大型国有文化创意企业,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公开、透明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和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文化创意产业环境。允许各类市场主体以股份合作制或其他投资方式经营包括报业、出版业、影视业等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确立国有文化创意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大力吸引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者参与。

(5)加快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营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创意产业需要多学科人才的有机综合,要营造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智能的生存环境;完善人才管理系统,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培训基地。此外,在加强与国外的人才交流和合作中,培养“世界水准”的专业人才;要制定政策吸引人才,特别是汇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创意人才和既懂文化规律又懂文化经营的管理人才;要启动“文化创意梯队工程”,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各类“文化创意设计”活动。

(6)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抓住机遇,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速开发,要加强调研,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打造名牌产品;积极举办和参与国际性展销洽谈活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建立文化产品交易和出口的“窗口”,建成我国重要的文化产品出口基地;搭建文化创意交流平台,举办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题的博览会、文化节、高层论坛、专家研讨会和设计比赛等,加强与国内外大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谁先发展谁就抢占先机,谁就将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M].孙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斯图亚特.坎宁安.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涵义(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R].林拓,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经济[M].方海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论文 篇10

1、观念先行, 政策铺路

湖南是一个典型的内陆省, 发展文化产业既无区位优势, 又无政治优势;既无资本优势, 又无技术优势。近几年湖南省的文化产业能够飞速崛起的原因在于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很早就得以确立。早在2001年湖南就提出了“发展文化经济, 建设经济文化”的方针, 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01-2010) 》等一系列文件, 观念先行和政策的引领成为了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2、整合资源, 培育市场主体

文化产业要发展, 首先必须让文化企业得到发展。湖南省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 按照集中优势、保护竞争、创造品牌、强力扩张的思路, 大力发展集团化经营, 着重培养能力突出、原创力强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形成以国有文化资本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先后组建了湖南出版集团,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等六大文化产业集团, 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显示出向支柱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3、发掘自身特色文化

湖南省文化底蕴深厚, 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湖南还拥有大量的自然景观资源, 单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就有张家界、桃花源、大围山、九嶷山等19个。湖南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样丰富, 历史上名人倍出, 还有体现出湖湘文化的岳麓书院、让大文豪范仲淹登高一呼的岳阳楼。此外, 湖南也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只要找准契合点, 湖南的特色文化也能转化为产业优势。

4、广揽贤才, 注重培养

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湖南将人才培养视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广揽贤才, 并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湖南以宽松的工作环境, 丰厚的待遇和合理的机制打破各种地域和体制壁垒, 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 招揽了如陈鲁豫, 欧弟这样的优秀主持人。同时也培养了如魏文彬、欧阳常林、龚曙光、瞿优远等一大批文化产业领军人才。事实证明湖南省的人才战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广电湘军, 出版湘军, 动漫湘军在这些人的领导下现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领先者。这些文化领军人物的存在, 为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5、民众支持

湖南省还有一个其他地区所没有的优势, 就是湖南人民, 尤其是城市居民, 对于文化消费的热情和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长沙市的酒吧和演出市场长盛不衰, 愈演愈热;超级女声这类的选秀节目在湖南举办时广受关注, 倍受好评。民众的热情参与, 是湖南省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湖南文化产业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经济规模小, 区域差距明显

湖南省并非经济大省, 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没有能达到支柱产业的规模, 致使整个湖南用于文化产业建设的投资无法做到全面发展。各个地区各自为政, 相互联系少, 而省会长沙市由于得到了省内各个地区的资源和大量的资金汇总, 发展相对迅速。这样的发展方向容易造成城市间的经济差距加大, 发展缺乏整体性, 对长远发展不利。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性因素在于政府。随着人们对文化产品的要求日益增大, 文化产业的投资前途十分光明, 因此政府可以广开渠道, 吸引多元化投资, 除政府以外, 企业、私人、基金等各种融资形式都可以使用于文化产业, 同时以市场化运作, 将原本各自为政所存在的问题剔除, 缩短各城市的差距, 逐渐形成以长沙为核心的梯度型文化产业集群, 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2、潜在产业发展不足, 地区特色有所欠缺

农村文化消费市场, 是文化产业的潜在市场。我国农民数量庞大, 十分具有市场潜力, 但由于大多数农村经济条件差, 很难形成良好的文化经营市场。同时, 湖南文化产业提倡拥有全球视野, 对于自身本土的文化特色关注度不够, 缺乏地方特色, 而文化产业发达的美国和日本, 它们所输出的文化产品中都体现出它们自身民族的特色和文化。缺乏自身的地域特点, 也使得文化程度相对低的农民群体难以找到共鸣, 潜在产业的发展也就更为困难。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需要政府的大力配合。需要以政策来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 同时给予资金和人才的援助。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文化产业, 建设文化产业。至于地区特色, 需要的是发掘和包装, 可以实行媒介带动, 活动包装等, 比如张艺谋的印象系列, 就是展现地区特色的一个很好的舞台。

摘要:近年来湖南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年均增速高达到17.3%, 增加值年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总产出在2008年突破千亿大关, 成为湖南5大千亿元产业之一;同时, 崛起的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几大品牌也已享誉全国。本文着重分析湖南省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 并着重从政策角度提出今后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湖南省,文化产业,经验,对策

参考文献

[1]范周、吕学武主编:《文化创意产业前沿——韬略:变革的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向勇、喻文益著:《区域文化产业研究》海天出版社。

[3]蒋建国主编:《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06) 湖南人民出版社。

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论文 篇11

关键词:文博会;文化产业;文化规范发展;有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31-01

一、当前文博会发展问题分析

(一)文化产业市场化及意识形态融合问题。文博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大方向必须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步履保持一致。文化产业其核心是“产业”,而不是所谓的“文化”。文博会不管是作为文化产业,还是把它视为会展业,都是应该走向市场化,要适应中国市场经济体。因此,它不但展示的是“文化”,更多展示的是與“文化”有关的产业,让消费者体验到产品的内涵,让文化产业达到一种"创富"的目的。

(二)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博会创办机制问题。博览会是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产物,在社会经济的生态环境下,博览会强调其发展的意义,追逐利润是其次所考虑的,更多是为了促使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追求发展是主要的。文化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有着迅猛的发展势头,每年的增加值在不断提高,增长速度超过我国第三产业,增长率超过我国同期GDP。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一跃成为中国第四大产业支柱。但中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落后的,是欠发达的。我国文化产业经济总存量不多,市场发育得不够完善,还有很大的空间让其发展。那么就需要制定出更合适宜的文化体制,让我国的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欠发达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没有成型的文化产业,只有发展得还不够成熟的文化事业。现阶段文化事业主要以社会公益为目标。我国的文化产品被人类高度的意识形态化了,只会注重它的教化功能。80年代文化事业才被慢慢重视,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深入改革,文化产业才开始被发掘并获得巨大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体制的深入改革,只有抛掉现有的弊端,文化产业才能在我国蓬勃发展。

二、政府布局、规划好文博会,处理好“管”与“办”

(一)做好文博会的规划与布局工作。规划和布局文博会,能发挥政府部门的良好作用。但这些布局需要考虑两种因素,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二是基础的设施条件是否适合办大型会展。文化产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要有相当的产业基础。文博会主要是以文化产业作为主体的博览会,要有一定丰富的文化产业作为基础。如若当地文化产业薄弱,是不适合举办较大型的文博会的。举办文博会是为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更好,但不能扯大旗,硬着头皮上,结果会事半功倍,适得其反。中国的文化产业企业很多都是在培育当中,这样会让他们精疲力竭,最后落得只有政府出面支撑。文博会它是属于会展,而会展又是一个城市的通向外界的窗口,它集中体现了城市的形象。举办大型的会展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但需要比较完善和良好的城市基础作为其环境,包括人文社会的软环境及硬性的基础设施,还要有城市地理环境与之配套,不是任何城市都适宜办大型会展的。

(二)坚定不移地秉承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宗旨。开办文博会是为本地文化产业发展服务的,面不是短期的形象工程,为了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为了实现文博会最高价值,为此,我们建议:

1.缩小开幕式的规模,甚至可以取消开幕式。邀请领导和众多嘉宾参加,力图把开幕式办得光鲜、有声色,成为现今展会的重头戏,而把重要的招商招展工作及邀请专业观众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这样不仅占用了会展大量经费,并且把会展的重心转移了。隆重有声色的开幕式对文博会而言南辕北辙了,违背了开办文博会的宗旨。

2.改变政府的参展模式。现在省市区很多文博会都是政府主办,要么政府动员企业,征集些展品了事,要么由政府直接办展,主展自己的形象和文化资源。而不去思考,通过参展怎样才能带动本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其实,很多企业对政府出面组织的参展并不积极响应,这就导致文博会基本上成了一种形象的展示,却不能很好的体现开办文博会的精神和宗旨。我们给出的建议是:文博会应该按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主题设立相应的展馆,重在展示各省市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应该取消部分省市区展馆。

3.为文博会做好总结工作。在调研一些文博会时,我们在文博会的总结工作上发现很多问题。总结文博会工作时应该注意:一文博会自身应该做出总结,包括汇集资料、关于会展的效益分析、怎样才能更好地举办下一次文博会等。

(三)处理好“管”和“办”之间的关系。文博会属于会展,而会展业又是一种高端的综合性极强的服务业。会展是综合性的大型的社会事业,举办大型会展所需的场馆、完善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良好的人文环境,这些是会展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都需要相应的政府部门出面给予解决。文博会对于举办城市有着很大的意义,所在地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在中国,要想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博览会,需要政府的培育以及大力支持,其中包括政策上的扶持、资金上的支持,乃至由政府直接组织。但政府主办要有个过程,前几届可由政府主办,后期“管”与“办”需要适当分开,要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洪振强. 我国文化产业博览会的现状、作用及特征[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03)。

[2]王滨. 当代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文化与招商引资[J]. 艺术百家. 2011(05)。

[3]戴钰. 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作用分析[J]. 中国国情国力. 2011(10)。

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论文 篇12

一、县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县级文化产业经过当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沉淀, 已初步形成涵盖出版发行、印刷包装、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艺术品鉴赏销售、文化艺术培训和广告行业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群体。已成为县级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所占比重很小, 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 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产业意识不强, 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县级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 落后于县域经济发展, 还没有形成较强的实力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二是产业规模不大, 文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呈现出总量小、层次低、分布散、效益差的特点, 缺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大企业大集团, 形不成集群效应。三是文化人才匮乏, 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的高、精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尤其是在高端产业里缺乏掌握高科技、善于经营管理的拔尖人才, 成为阻碍我县文化产业提升科技含量、扩大产业规模的瓶颈。四是发展资金不足, 文化产业投入力度不大。财政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有限, 带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效果不够明显。

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一) 提高思想认识, 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当前, 制约县级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思想观念问题。我们要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 从文化县的层面去思考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要充分认识到建设文化县才是一个县的未来, 要成立高规格的文化产业领导小组, 像抓工业一样地去抓文化产业, 像重视工业一样地去重视文化, 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快招商项目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丰富文化产业内涵, 打造文化产业阵地;推进县域文化产业发展, 叫响文化产业品牌。

(二) 科学全面谋划, 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我们要积极发挥绿色生态优势, 深入挖掘文化底蕴, 开拓创新, 以建设幸福社会为目标, 以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为抓手, 对打造文化县城作科学性前瞻性的考量, 精心策划、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县级文化发展规划, 把文化规划作为其他规划的顶层设计,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 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绿色生态资源、城市建设规划以及高新技术发展相融合, 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 努力壮大县级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实力。使传统文化“死”的活起来, “静”的动起来, “暗”的亮起来, 最大限度地展示传统文化的神韵, 同时, 大力发展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 从而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 狠抓项目建设, 带动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文化产业项目是整合文化资源, 打造知名品牌和文化亮点的重要载体。政府要加强对文化项目的开发、筛选、论证和包装, 建立覆盖全县的文化产业项目库, 加快“文化产业园”等项目规划建设, 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积极推动一批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 带动全县文化产业提质升级。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着力打造集游乐健身、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同时, 加快对多功能影剧院、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二馆合一) 等文化基础性建设。

(四) 实行人才战略, 带动文化产业的跨越。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 灵魂是文化。我们要牢固树立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文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人才的成长, 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 促进文化产业人才集聚。建议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 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优化文化产业人才资源配置, 鼓励文化产业人才脱颖而出。政府要加强对文艺创作、文化经营、文化经纪人等高级人才的引进,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吸引文化名人和优秀文化经营人才来我县创业, 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人才, 为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 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文化产业的腾飞。

上一篇:鸭疫巴氏杆菌病诊治下一篇:观察法视角下舞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