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24-09-07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精选12篇)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1

摘要: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来看, 对其概念界定应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学术界的界定;二是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给于其明确的文化产业具体领域划分。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21世纪, 文化产业正在中国迅速崛起, 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共中央明确了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 并作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一正面价值判断, 将发展文化产业纳入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西方发达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 许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相继建立了完备的决策和研究机构, 拥有一批专业的研究人员及其相关的网站, 许多城市、大学及其下属院系和科研院所还相继设立了专门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值得注意的是, 在发达国家里, 尤其是欧盟, 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议题。

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研究属于文化产业的区域研究, 在方兴未艾的文化研究中,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将会成为最具潜力的开发项目, 并能按照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直接带动各行业的发展。在民族地区, 文化产业是有相当规模和相对稳定的属性, 其中新闻出版业、文化艺术业、广播和电视业、电影和音像业、文化产品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化用品制造业、文化用品批发零售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社会娱乐服务业等, 都有着广阔的前景与经济效益。

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区域研究, 它是现代社会由文化产业发展的凸现, 有其独特的行业范畴。在文化产业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于1947年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 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否定性的批判。人类进入20世纪七十年代后, 英国寻求用文化重新界定商业产业, 并通过实用艺术和商业的结合刺激和促进城市的实践, 才使被阿多诺赋予否定色彩的文化产业开始获得了新的、积极的意义。美国官方没有对文化产业界定, 但就行业范围而言, 美国的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了文化艺术业、影视业、图书业和音乐唱片业。日本政府则把电影、电视、影像、音响、音乐艺术都归入内容产业 (中文译为“节目产业”) 。

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在解放前遭受国内外反动统治阶级和本民族剥削阶级的压迫剥削, 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束缚, 经济文化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多数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停滞在前资本主义阶段, 没有现代工业, 农业生产也十分落后, 完全靠天吃饭;交通运输更加落后, 连公路也很少, 全靠肩扛背负, 牛拉马驮, 文化教育在许多地方处于空白状态, 文盲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科学技术、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缺医少药, 疾病流行现象很普遍, 人口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由于少数民族自身发展基础差、底子薄, 同汉族地区发展比较起来, 差距还是很大。建国50多年来, 党和国家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等方面全面地支持和帮助了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0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5年, 中国政府在《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中明确指出:就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 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 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化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在中国, 文化产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才悄然兴起。作为文化产业, 最基本的是其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一) 文化产业必须是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大规模商业运作, 通过市场和产业化的组织形态, 进行可持续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二) 文化产业必须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为核心, 任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和经营的效益; (三) 文化产业的主体是一条以企业为主的协作链条, 把不同的惨与者连接起来:艺术家、经纪人、生产商、销售商等, 使文化价值转变为商业价值, 又以商业价值的实现过程促成了文化价值的传播。在民族地区, 民族文化是一笔丰厚的遗产, 有其重大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考虑, 它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从艺术发生学来说, 有些品类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古根;从历史学角度观察, 有些品类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源头。因此, 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 能让世人熟知少数民族文化的形式与内容, 弘扬民族文化,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促进民族地区文明建设, 引导民族先进文化潮流, 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包括了科学、教育、文艺、出版、影视、旅游、娱乐、体育、推销、印刷、中介、管理、咨询等主体产业及相应的服务配套行业。从实体结构上看,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包括了文化产业的本体部门群、文化产业的交叉产业链、文化产业的延伸行业。在组织结构上, 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包括了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管理咨询机构为主的行业管理系统;以记者、作家、艺术家、编辑计、算机技术人员、节目制作机构、印刷机构、拷贝机构为主的文化生产系统;以发行机构、推销业、专业商店、文化经纪人、广告公司、代理机构为主的商品推销系统;以相关设备制造机构、技术咨询机构、通用研究开发机构、舆论研究机构、数据统计机构、学术研究机构为主的技术支持系统等。在民族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遗产项目众多, 有的民族艺术形式尚处于原生态状, 散布其居住的偏远山寨之中, 需花大量时间、财力、精力去整理、归纳、利用;对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有利于整理和挖掘少数民族先进文化, 有利于宣传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先进文化, 有利于整合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在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同时, 人们主要关注的还是发展战略问题。在国内,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东、西部明显发现产业差异, 这就导致不是所有的民族地区都能实现“产业链升级”, 在长时间内还要从事“中低端”加工制造。专家们指出:“当代文化产业已经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工业’阶段, 其上端渗入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整理和开发, 下断深入到个人日常消费生活的每个角落, 旁及当代经济的各个部门, 成为经济与文化普遍互渗、多方融合, 并提升整体生活质量的普遍性产业。”如今, 在我国的西部地区, 他们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以文化旅游为主体, 以品牌运作为核心, 开发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衍生产品和特色产业群, 实现了文化脱贫, 开辟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推动了社会整体的和谐、进步。特别是2003年, 文化部颁发了《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它明确地界定了“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006年, 中宣部、文化部、国家统计局等部委联合开展了对中国国内文化产业的调查研究, 课题组在《2007年:中国文化业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发表了《走进“十一五”: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综合与新视

以文学承载教义的经典文本

——试论《以斯帖记》的小说艺术

杨兹举

(琼州学院中文系海南五指山572200)

【摘要】文学是关涉人的情感和精神灵魂的语言符号。文学被认为是精神的光、思想的火花, 因而不能只是自然的抒情和现实的摹写, 它是以思想、精神和灵魂说话的。在这一点上, 我们注意到了文学与宗教的平行。利用文学艺术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和内蕴空间的特性来传播宗教思想, 几乎是所有宗教共同的行为模式, 《圣经》正是以文学承载教义的一部宗教经典。其中的《以斯帖记》, 完全具备了小说的鲜明特色, 显示出令人惊叹的小说艺术的成熟风采, 颇具艺术魅力。从小说的角度看, 《以斯帖记》值得我们玩味的技巧或者特色主要有三点, 即故事情节具有完整性、曲折性和惊险性;成功地创造了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叙事语言非常的简洁通俗。

【关键词】文学;宗教;《以斯帖记》;小说艺术

毫无疑问, 文学是关涉人的情感和精神灵魂的语言符号。文学被认为是精神的光、思想的火花, 因而不能只是自然的抒情和现实的摹写, 它是以思想、精神和灵魂说话的。在这一点上, 我们注意到了文学与宗教的平行。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想谈文学的“宗教性”, 而是由此想到《圣经》的文学性, 特别是想从小说的角度谈谈《以斯帖记》的艺术特征。

据说《圣经》文学价值的发现是20世纪世界文学研究的最重要收获之一。事实上利用文学艺术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和内蕴空间的特性来传播宗教思想, 几乎是所有宗教共同的行为模式, 《圣经》正是以文学承载教义的一部宗教经典。其中的《以斯帖记》, 完全具备了小说的鲜明特色, 显示出令人惊叹的小说艺术的成熟风采, 颇具艺术魅力。朱维之先生在《圣经文学十二讲》中就给予《以斯帖记》极高的评价, 将它和《犹滴传》并称之为“公元前二世纪末希伯莱小说的双璧”。

阅读经验告诉我们, 一部小说好不好读, 能不能让人拿得起放不下, 爱不释卷, 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就是它的艺术技巧如何。那么, 从小说的角度看, 《以斯帖记》有什么值得我们玩味的技巧或者说特色?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 《以斯帖记》的故事情节具有完整性、曲折性和惊险性。

有些小说之所以能够强烈地吸引读者,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部小说叙述的故事情节具有完整性和曲折性。《以斯帖记》叙述的故事情节历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完整过程, 而且曲折跌宕。王后瓦实提不顺从亚哈随鲁王而被废黜。以斯帖在养父末底改的机心运筹下隐瞒了犹太身份当上了新后。专横傲慢、目空一切、气焰嚣张的哈曼因为末底改不屈膝逢迎就要灭绝犹大人, 杀了未底改。亚哈随鲁王听到要灭绝不遵守他的律例的人, 当然支持, 几乎成就了哈曼的阴谋。书珊城的百姓都得知将被灭杀这一消息, 城中顿时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危难之际, 在末底改的指教下, 以斯帖先投石问路, 试探了皇帝对自己宠爱娇纵的程度, 又实验了通过皇帝宴请哈曼的可行性。此时, 故事又横生枝节, 插入了哈曼为末底改拉马坠镫、游街炫耀的情节, 完成了高潮到来前的烘托衬垫。接下来, 以斯帖轻车熟路地第二次宴请哈曼, 并以哈曼之道还治其身, 制造了哈曼辱后欺君的灭门之罪。在哈曼选定的屠杀犹太人的“普珥日”, 犹大人剿灭了他们的全部敌人。哈曼本人也被挂在了他自己竖起的绞架上。故事的每一次推进、转折, 每一个悬念、顿挫, 无不牵扯着读者的心。

小说的情节当然应该能够引起读者最大的兴趣, 使读者得到野》一文, 课题组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中国文化成为对全球文化市场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高水平的、唯一性的战略资源。”从而, 最后我们对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下了一个定义: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 那就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各行业门类的总称。因为, 这一界定属于我国的国家标准。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概念的正确界定, 有最大的美感享受。《以斯帖记》故事情节不仅具有完整性和曲折性, 这完整性和曲折性中因为恰当地使用了巧合、误会、悬念、伏笔等手段, 所以还带有惊险性和传奇性。这些艺术特点, 借用戏剧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术语, 就是戏剧性。

在我国历史上, 民间教化功能的主要传输工具是戏剧, 以及具有鲜明戏剧品性的民间说书、讲唱艺术。同样的, 重视文学的教化功用的《圣经》, 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戏剧性, 《以斯帖记》正是最好的佐证。我们在谈论戏剧文学的时候, 总是强调“冲突是戏剧的生命”、“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认定“冲突”正是对戏剧本质的深刻揭示。实际上, 任何叙事类文体都需要冲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表现轴心的小说更是如此。至少, 冲突之于小说, 其功用意义并不亚于戏剧。

小说冲突的表现, 往往通过情节的叙述来敷设线索、孕育矛盾、蓄积冲突高潮的动能;也通过动作的描绘、心理的刻画以展现冲突的外在情形和内在动态;还要通过具体情境的设置、深远背景的勾勒来呈现冲突演化的条件、环境和意义蕴涵。在《以斯帖记》中, 哈曼策划好灭绝犹太人的阴谋后, 来到宫中向波斯皇帝进谗言陷害末底改。此时, 皇帝正要选择一种方式表彰立有大功的末底改。于是, 就问哈曼:“王所喜悦尊荣之人, 当如何待他呢?”哈曼心想, 亚哈随鲁所说的一定是自己, 因为满朝文武只有他最受宠, 于是就回答:“陛下可将常穿的朝服和带冠的御马交给一位尊贵的大臣, 让他把衣服给陛下所喜爱尊崇的人穿上, 带他骑御马走遍全城的大街小巷, 并在他面前宣告说, ‘国王所喜爱尊崇的人, 就要这样对待。’”梦想着自己如此招摇过市、炫耀荣宠。不料皇帝听罢便说:“你速速将这衣服和马, 照你所说的, 向坐在朝门的犹太人末底改去行。凡你所说的, 一样不可缺。”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戏剧性冲突。

情节的曲折、冲突的加剧和结局的突转, 使这作品呈现出了更鲜明的戏剧性特征。哈曼的本意在“害人利己”, 但冲突演进的结局却恰恰相反。后来, 哈曼又为末底改制造了一付绞架, 但最终挂上去的却是他自己。他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阴谋也演变成自己家族的灭绝。这种“欲损人反害己”的冲突模式不仅体现了一般意义的戏剧性, 其嘲弄讽刺效果和道德训诫寓意又形成了强烈的喜剧意味。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说:“节节生奇, 奇不尽不止;层层追险, 险不绝必追。”强调奇险的情节可以使读者得到一种美感享受。在小说中, 悬念对造成情节的曲折、复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比如《以斯帖记》首次让以斯帖亮相便设置了悬念:“书珊城里有一个犹大人, 叫未底改, 是便雅悯入基土的曾孙, 土美利于完善中国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 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之中, 并逐步使之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2

摘要: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酒泉,作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拥有着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我们要将酒泉文化产业作为酒泉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努力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先进文化,推动酒泉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经济强市的跨越性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如果说政治是一个国家的骨骼,经济是血肉,那么文化就是灵魂,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是一个民族的品格与精神。那么,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酒泉拥有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围绕酒泉丰富的文化资源,酒泉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亮点纷呈。

肃州区围绕航天文化、风电光电文化、民俗文化、祁连玉和奇石文化、酒文化等特色文化,全力构建“四园区三基地”,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25家。金塔县以沙漠森林公园、“三湖一溪”景区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9家。玉门市挖掘石油文化、铁人文化、新能源文化的丰富内涵,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5家。瓜州县全力实施以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自然文化生态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龙头的“四园一基”建设,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14家。敦煌市打造敦煌文化城,全力以赴抓文化项目建设,其中,敦煌动漫创意信息产业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21家。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新进展,但是,在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1、文化市场主体还未形成,文化产业规模小、效益低,有竞争力的大中型文化企业少、产值低。文化市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效益是其最高准则。但是目前,我市文化市场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缺乏有实力,有带动性的大中型企业,大部分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尚未步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2、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大都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其特点是政府职能的“管、办”不分,造成文化部门既管文化产业又办文化产业的混乱局面。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是大文化概念,而文化部门所管理的往往是“小文化”范畴,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发行、音像制品、文化旅游等行业就分属于其他职能部门管理。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全市始终将文化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我市的文化建设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精神文化产品不丰富,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

4、专业人才的严重缺失。在现在这个时代,人才是极其重要的。而目前,我市文化艺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从文化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构成情况看,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编剧、项目包装、活动组织等方面的骨干人才。且现有的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大多都不是专业人员,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这就大大阻碍和限制了我们文化的发展。

5、财政投入不足,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金和融资问题。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融资困难,国内投融资体系的不健全,都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酒泉,这个位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还不够发达的内陆城市,资金成为了发展文化

产业的短板。

三、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践证明,人们越富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越高。当前,伴随着我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对此,我们应乘势而为,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尽快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继而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第一、精心策划好文化项目,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比如,社会需求如何、消费能力如何、经济发展如何等等。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发展规律、与当地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吻合的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因此,我们应立足我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精心编制项目规划,并依托优势项目和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谋划一批对社会资金吸引力强,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的重大文化项目,打造标志性文化工程,如我市着力打造的“酒泉航天”和“敦煌飞天”这两大文化品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二、优化文化产业体制,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实现“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从管理政府文化机构与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转变,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律手段、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对现有的文化管理部门进行整合,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优化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大力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像“广场文化艺术节”、“十五分钟文化休闲圈”等活动,要逐步向农村渗透,促使城市优质文化向基层和农村蔓延,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地条件。

第三、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文化产业具有大投入大产出的特点,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其发展既要盘活存量又要增加增量;既要实现集约经营,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又要适当进行数量扩张,走外延扩大再生产之路。这就必须扩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区域文化产业投入的主体应多样化,要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坚持“谁

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加强专业文化队伍的建设投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最根本的内容是人才战略,所以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战略资源,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管理。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文化;创意;发展对策s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文化创意产业是20世纪末期提出的一个概念,表现为一种对当代经济和产业发展新趋势的新理念。这种理念认为,创新、创意才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动力,是财富的真正来源。从广义上讲,凡是由人的知识、创意作为产业助推力的产业均属于创意产业,通常我们把以创意为核心要素的产业或缺少创意就无法生存的相关产业称为创意产业。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1)高收益性。文化创意产业以知识和创意为主要投入要素,极大地改变了产品原有的形态,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是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高收益性产业。一个好的创意可以产生大量的衍生产品,进而产生巨额的经济效益。(2)高风险性。文化创意产业特有的产品生产机制和利润收回方式,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风险性。文化产品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没有人能够确定消费者如何评价新推出的创意产品。此外,文化生产过程是人们独创性和个性化过程的一个体现,这就使得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难以捉摸。以上两点就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具有高风险性。(3)高渗透性。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高渗透性。一个良好的创意可以延伸至多种产品乃至行业,会对这些产品、相关产业具有带动作用,形成以某一创意为核心的相关产业链及产业群。在美国一部畅销小说可以拍成一部卖座电影,接着和电影的相关衍生产品接着就会应运而生,成为紧俏商品。比如T恤、杯子、鼠标垫、各种相关造型服装等等,然后相关的游戏、主体餐厅甚至主体公园都会陆续出现。也就是说,一部电影可以带动出版业、影视业、服装业、软件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发展。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产权力度保护不够,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创造过程前期需要时间长,投入资金多,但是,这些产品又具有易复制、易传播的特点。再加上,当今IT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丰富了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途径,从而使得文化创意产品创作者的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严重影响他们创作的积极性。所以,从法律层面上对文化创意产品的保护至关重要。尽管我国已有一些关于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但是从整体上看,立法层次较低,立法层次混乱,文化立法仍然落后于发展进程的需要。

(二)创意产业专业人才匮乏。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就是多元化的产业,涵盖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内容。当前中国创意产业人才面临的尴尬局面是人力资源开发相对落后,创意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文化创意产业是依靠人的创造性、创意思维、知识和个人才华的行业,是文化、知识和技术高度关联的产业。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所涉的各个环节都与人才息息相关。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比拼实际上就是专业人才的比拼,具备创意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生产因素。

(三)文化创业产业资金缺口大。文化创意产业即需要大量的人才的提供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制约其发展的另一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主要体现在文化创意企业在启动、发展、技术改造升级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主要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多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状况差,企业经营成果不确定,盈利来源不稳定,使得他们很难在金融市场筹措到所需资金。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大力宣传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树立人们维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培养一种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另一方面,健全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立法制度,从而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的产业化的转换;最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惩罚各种侵权活动,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文化创意的人才储备可以通过高等院校、职业学院与创意企业联合,建立、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相关人才的研发设计、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用丰厚的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先进创意人才到国内来,更多地与国外领先的文化创意公司合作与交流。

(三)加大财政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政府必须大力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从财政投入上,发挥财政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应全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财政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谋划部署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既要注重投入数量又要注重效率、管理,使文化创意产业财政投入政策发挥出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新论》[M],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146页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4

1 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性产物。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现代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所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2004年3月,我国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我国文化产业的起步较晚,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里提出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政策”这一概念。2001年3月,“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等政策建议被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采纳,此时发展文化产业才正式纳入国家“十五”规划纲要。紧接着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标志着党和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深刻全面认识和高度重视。为了顺应中央的文化产业政策,全国各省区纷纷将文化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各级政府制定实施发展战略的一个重点,成为引领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拉动向扩大内需倾斜的战略基点。

广西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文化广西”,充分发挥广西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以龙头产业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深度挖掘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民族文化产业是我国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属少数民族地区,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自觉植根于丰富的民族文化宝库中,广西在文化产业的政策中明确提出要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广西经济的发展。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特定形态,是民族地区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是对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化运作。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性,而民族性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最重要、最显著的属性。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民族性是由民族地区多样化的民族文化所决定的。民族文化的定义为:各民族人民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①。民族文化作为资源产业,具有不可复制性,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它不仅可以赋予民族文化产品鲜明的民族、思想、美学等特色,还能增强民族产品特殊的文化魅力和市场竞争力,是民族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的一大优势资源,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得当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 民族文化产业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1 广西发展民族产业的优势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共有汉族、壮族、瑶族、苗族等12个世居民族。广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8.4%,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八桂大地资源丰富,区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征突出。广西民族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景观资源:广西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的过渡地带,境内山、河流、洞穴众多,有34处国家和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广西历史悠久,古人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等文物古迹及革命斗争纪念遗址众多。

(2)人文风情资源:广西各民族各自的语言、服饰、建筑物、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喜庆节日、烹调技术等,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民族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繁多,例如南宁国际民歌节、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芦笙节、侗族花炮节、彝族跳弓节、京族唱哈节等。

(3)文化艺术资源:广西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主要包括戏剧、歌曲、舞蹈、民族音乐、书法、绘画、雕刻、文学等。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共有如扁担舞、依饭舞、铜鼓舞、绣球舞、芦笙舞等民间舞蹈800多种;广西还有悠久独特的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种,如壮剧、桂剧、彩调剧、邕剧等。

(4)地域优势资源:广西是西部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区,连接西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广西的这种背靠大西南、辐射东南亚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及民族文化的优势,为现代经济价值提供了巨大的开发潜力。通过市场运作机制的激活,巨大的资源优势将会转化为丰富的产业优势,这些多民族、多形态的文化和经济状况使广西必须将民族文化作为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

2.2 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促进广西经济发展

2.2.1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根据广西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2007—2009年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9.91亿元、178.61亿元、198.69亿元②。2011年4月,广西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 000亿元,占广西壮族自治区GDP的比重达到5%,成为当地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中新的支柱产业。事实证明,文化产业是潜力巨大、发展迅速的优质产业,广西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优势独具,民族特色文化是广西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赢得竞争的砝码,对加速提升GDP总量和经济发展速度,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2.2.2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不断扩大。根据广西统计局相关统计,2007年,广西人均GDP达到12 408元;2008年,人均GDP为14 966元;2009年,广西人均GDP达到15 923元。按照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时,人们消费结构开始发生转变,消费会转向发展型、享受型,物质消费的比重会逐渐减少,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会不断增加。目前,广西文化市场的培育力度还较弱,多元文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其在消费市场上具有极大的增长空间,只有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才能满足广西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求。

2.2.3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改善广西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在西方许多国家,以文化产业为核心(或主体)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已超过第一、第二产业而位居首位。党的第十六大和第十七大都特别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民族文化产业包含民族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流通及提供各种民族文化服务,涉及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方方面面。广西第三产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处于次要地位,目前广西的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能推动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提高广西人民的收入。

2.2.4 民族文化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蓬勃发展,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文化产业具有关联带动效应,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以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有优势,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与其他产业的互相关联影响和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例如民族旅游文化产业能带动商品加工、宾馆、餐饮、交通、演艺市场等众多行业领域的发展。随着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加快,制造业、建筑业、农业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注入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内涵,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不仅提升了传统产业的附加值,使其重新焕发经济活力,还促进新的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服务等相关企业不断出现,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提高就业率对于广西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促进各个民族的和谐团结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3 广西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几个重要着力点

广西的文化产业还存在产业规模小、地域分布不均衡、文化和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应加快完善文化制度改革,调整文化产业结构,重点挖掘、培育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以推动广西的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3.1 政府强力助推,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广西民族文化产业要走上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要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有机地结合起来。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通过文化政策对文化实行有效的监管和指导。1998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成立了文化产业办公室,2000年政府机构改革时增设了文化产业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发展广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整合力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广西的文化体制改革做总体规划和部署,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此基础上,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而良好的发展。具体做法:①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以创新精神推动文化体制改革;②准确定位,努力发挥和凸显地方特色,找出切合本地区发展实际的道路;③重视宏观调控手段,建立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宏观经济分析、监测、预测机制;④注重政策引导,健全相关的法规政策,规范监督手段,营造环境,做好服务,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广泛动员社会资金,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发展广西民族文化产业还需要充分注意市场的需求,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好民族文化资源供给与文化产业发展、资源条件和市场需要及产品效益等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各种文化资源的基本作用,积极探索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发展文化产业的新途径、新机制,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开发效应。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市场导向创新机制,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竞争和联合,牢牢把握特色文化产品与主流市场需求的关系,发挥强项优势,全方位地盘活民族文化资源。

3.2 实施品牌战略带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广西民族文化产业的根本途径在于打造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塑造特色文化品牌是加快形成广西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任务和重要举措,优质的文化品牌有利于当地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有利于当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以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例,其将漓江山水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结合起来,把著名艺术家的创作构思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结合起来,以“政府引导、民间投资、市场运作”的产业运作模式,在国内文化市场上造就了一个成本低、拉动大、就业多、见效快、低碳环保的旅游文化经济新产业。《印象·刘三姐》于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到2008年年底,《印象·刘三姐》的演出总场次近2 000场,观众约300万人次,票房收入约6亿元。到2009年11月,《印象·刘三姐》的观众量和门票收入同比增长约20%,到2010年底共演出2 807场。由《印象·刘三姐》项目所带来的农民增收效益也十分明显,每晚演出大约有300多名当地农民参加,每个农民的演出年收入可达6 000元,多则上万元。由此带来的农民增收效应是明显的。《印象·刘三姐》品牌效应强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阳朔的旅游收入从2003年的2.41亿元飙升至2009年的24亿元。《印象·刘三姐》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也是广西首件服务类的中国驰名商标。

广西需要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全力推进精品名牌战略,充分利用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和知名品牌。应围绕“刘三姐”特色品牌打造文化产业链,形成“刘三姐”文化产业品牌项目集群规模。做大做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三月三”壮族歌圩等节庆会展品牌。打造如《八桂大歌》《大儒还乡》为代表的反映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的舞台艺术精品,不断提高广西优秀剧目和民族歌舞的质量。实施少数民族文化图书精品工程,不断抓好民族民间工艺特色品牌等。精心打造创新亮点,激活文化创意经济,实施特色产品工程,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民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强组织“一地一品”特色产品建设。同时,还要积极地开发新项目,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广西加快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契机,全面推进面向东盟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搭建平台,广泛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广西特色文化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3 重视人才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民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文化产业是当今高技术和高文化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广西民族文化产业要发展、繁荣,人才是根本因素。虽然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不断增加,然而各类人才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突出。民族地区的文化人才匮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高素质复合型的各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经纪人才、文艺创作人才特别是创意人才严重缺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广西应该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律保护人才,建立完善的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引进新机制。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制定文化产业中对各类人才的培养计划,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市场。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学校应发挥主要作用,要鼓励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充分利用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优势,与广西当地高校合作,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建立文化产业研究院等,在高校中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专门人才。目前,广西师范大学设立了广西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高校已经开设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广西民族产业人才队伍的结构,需要加强人才交流和引进,广纳贤才,根据广西的实际和发展需要,研究制定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和鼓励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到本地工作。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实行重奖,有效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自我成长。

3.4 广西民族文化产业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广西丰富的文化资源酿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的潜在优势,要实现广西民族文化产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就必须保护好这些文化产业资源。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民族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化的主流文化的渗透使民族文化的物质形态遭到了一定的破坏,深刻地影响了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结构、语言、风俗习惯,市场经济带来了民族文化观念的变迁和人文精神的起伏,外来的文化及观念对原住民的文化产生冲击和影响,民族文化原有的生存土壤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改变,民族地区特色文化资源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有的甚至濒临消失。广西民族文化产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科学、合理地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把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统一起来。

文化资源虽说可以重复循环利用,但它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要反对没有保护的盲目开发、违反科学的掠夺利用,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以适度为原则,加强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特别是对那些珍贵的、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资源。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民族文物、文学艺术、习俗、礼仪、用品等,加强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传承基地、民族生态保护区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设施建设。同时,要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的相关政策,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加大文物保护、民族民俗传统文化工程经费投入力度,建设一批类似民族文化村、生态旅游村、民俗园等的民族文化展示场所。扶持少数民族艺术创作,合理地创新,要在继承中发展,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谈创新,另一方面也要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处理好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关系,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化产业正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广西是民族文化大省,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资源丰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广西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广西,民族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经济

参考文献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十一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一[EB/OL]. http://www.gxzf.gov.cn/ zcbm/zfbgt_14/ztxx/201104/t20 110408_286535.htm,2011-04-08.

[1]张延兴,岳晓华,中国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局,2008.

[2]唐晋,谈火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

[3]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张瑞枝,李建平,过竹,等.关于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3).

[5]广西社会科学院.2008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六盘水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5

肖石通

〔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市场日趋繁荣,今后还需要加强基础建设,形成文化产业链。

〔关 键 词〕 文化产业 发展 研究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80年代初,以“以文补文”、“多业助文”为主要内容和手段的文化产业开始在我市萌芽,同时培育了“文化人”市场经济意识;二是到90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把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我市文化产业也逐步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文化市场呈现早期作坊式的发展;三是到20世纪末,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要点中正式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2000年全市文化工作会议后,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文化产业的载体不断丰富,数量不断增强,质量逐步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群众文化有了新的进展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初步改变了文化部门独家办文化的观念,走出了一条“群众文群众办”的工作路子,形成了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同步发展的新格局。实施创建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文化先进企业、“蒲公英计划”、“2131工程”成效显著,2000年至2004年底给农民放电影共6000多场,乡(镇)文化站工作运行正常。

(三)文艺创作屡出成果

市群众艺术馆开展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辅导培训工作,2000至2004年共组织各种活动57次,参加人次6万人次,辅导培训6000余人次,发表作品(省级以上)96件,获省级以上奖78个。其中《奔向未来》、《文化园是我家》分别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第二届蒲公英金奖和创作银奖;2003年3月《迎亲歌》获第四届老年合唱比赛金奖,同年8月,再获第二届“西部民歌、民歌手大赛”金奖;在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我市创作的曲艺《伞下情》获入围奖,摄影品《天下粮仓》获优秀奖,董成获“优秀农民画家”称号,徐承波获“提名农民画家”奖。市文工团组织的山莺合唱团,2000年在广东获“中山火炬杯”中国合唱节优秀奖,2004年又在无锡市获“第六届中国合唱节”合唱比赛银奖;2002年成功举办了张植星个人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2004年初,市文工团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文化厅、省科技厅授予1998年至2003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称号。

(四)文化基础设施及文化网络逐步完善

全市各县、特区、区文化馆、图书馆基本建成,有线电视网络改造逐步进行。初步形成了以市文化馆为中心、乡文化活动站为依托,村文化室为纽带、农村文化中心户为基础的四级群众文化网络,随着文化基础设施的健全,文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得到完善,居民文化品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五)文化市场日趋繁荣,管理逐步规范化

我市娱乐业、音像制品出租零售业、图书销售业、印刷业发展较为迅速,虽然总户数增加不多,但规模扩大了、档次提高了,现全市共有歌舞娱乐场所99家,文化艺术培训23家,电影放映2家,工艺美术装璜6家,电子游戏厅50家,茶室、咖啡屋、酒吧50家,老年活动娱乐室72家,台球室28家,保龄球馆1家,音像制品出租、零售286家,网络文化经营户128户,印刷业36家,书报刊发行169家。截止2004年,解决就业人员4000余人,为国家创税250万元。基本形成了门类较齐、布局较合理及投资、经营主体和消费多元化的文体市场新格局。文化市场法制化程序不断提高,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坚持常规

管理与突击检查相结合、行政稽查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保证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行业增加,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2004年全市公共图书馆3个,总藏书量2.32万册。文物机构5个,参观者达7.6万人次。音像业、文化旅游业、计算机网络等行业从无到有,已形成行业门类较为齐全的文化网络体系,2004年我市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中演出机构为2个,影视业2家,艺术培训业23个,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我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87.81%。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83%。

(七)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市档案事业基本完成了各项目标和任务,档案工作在全市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档案法制宣传和执法检查不断深入。二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档案工作重视的力度在加大。三是档案部门的工作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四是市、县各级档案馆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馆藏档案不断丰富。五是机关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六防措施,安全保管条件得到改善。六是档案编研工作有新成果,完成了《六盘水重大事故实录》、《六盘水重点工程简介》的编辑和印刷出书工作。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尚处在早期自发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发展幅度不大,形不成有一定影响力、辐射力的规模。

(一)比重偏低,发展水平不高

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虽然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但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仍显得总量较小,产业门类之间的有机联系少,几乎没有像样的文化产业链,更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群体,为此,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编低,发展还很不充分,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观念滞后,运行机制不活

具体表现在一些单位或个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够明晰、观念陈旧,难以用大文化的观念对文化建设进行产业化运作,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仍然不同程序地扮演着“办文化”的角色,且各自为政。文化市场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不利于规模化发展和大市场运作。文化管理的体制不顺,投资管理机制不适应文化市场发展的需要,宏观管理政出多门,产业链条人为割断,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长期以来,条块分割,行业壁垒的存在,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还不太完善,文化产业单位,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尤其是一些经营性的文化单位习惯吃“政策饭”。政企不分、企事不分的格局没有彻底改变,文化企业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制约着文化资源的流动与整合,使得文化生产和服务基本游离于市场之外。

(三)人才不足,缺乏智力支持

我市急需一支有文化、善经营、懂科技、会管理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队伍。2004年全市文化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983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0.37%,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3%至6%。我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仅总量偏少,整体素质也不高,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匮乏,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极大地影响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战斗力和竞争力。这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熟度、结构、从业人员及市场准入条件都有着必然联系。

(四)文化产品结构单

一、消费渠道狭窄

尽管这几年文化市场有所发展,社会文化活动有所增加,但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市文化技术含量低,文化产品品种不够丰富,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特别是在高雅艺术领域,市场机制引入不多,消费群众尚未真正培育壮大。

三、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当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必须以创新理念、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完善机制、培养和引进人才,健全和夯实文化产业基础,建立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促进我市文化产业的稳步高效发展,实现我市文化产业由初级向高级的跨越。

(一)提高认识,创新发展方式

大力宣传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迫切要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和推进我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及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文化具有公益性和产业性。对具有不同属性的文化事业,在发展方式上同样应有所不同。对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扶持和保障力度,对诸如电影、广播电视、咨询业、旅游业等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勇于解决思想,拓宽思路,重点走社会办产业的路子,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二)摸清家底,科学规划

在对我市文化产业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发展文化产业是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战略、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因此,必须反复论证科学确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战略、目标任务和突破口,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特色优势,广泛吸纳各地、各部门优秀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研究成果,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坚持高起点原则,与必要的政策导向、政策鼓励、财政支持、法规管理、市场培育相结合。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还要充分考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文化产业发展软环境的培育、文化产业的丰富、文化服务的繁荣、文化消费的便利以及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等。

(三)部门配合,整体推进

文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关心支持文化建设,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文化政策,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各级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搞好综合协调。各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经常宣传报道各地文化建设的新动向、新举措和先进典型,引导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文化建设,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四)完善政策、营造环境

一是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制定包括用地、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培育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二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先搞活,再规范。改革文化市场准入限制,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降低企业注册资标准,先放开搞活,再规范治理,做到来得了、留得住、盘得活;三是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良性发展。允许其他经济成分进入,鼓励竞争,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对具有一定基础、规模和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要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给予贷款、税收的扶持,着力培育、扶持、壮大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四是推进管理创新,优化服务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通过政务公开、政府承诺、行政限时服务、治乱减负、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等,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形成有效的行政运行约束机制和监管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五)扩大开放,加大投入

扩大对外开放,改革投融资体制,多方筹资,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长期以来,我市文化产业投资基本上是以政府投资为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展文化产业,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必须从单纯的政府投入,转向以政府引导,鼓励和吸纳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一是继续探索政府资金引导,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筹集资金的文化产业发展新的机制,在目前市场机制和民间投资正常增长的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仍要增加一定的政府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是政府可适当增加财政预算资金作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鼓励引导资金,更多地调动和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及民间资金投向文化产业;三是对文化产业中的薄弱环节,各级政府可采取贴息的办法,积极向文化产业项目发放贷款,促其尽快成长;四是借鉴工业领域引进外资的成功经验,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加大文化产业利用社会资本和外资的力度。

(六)搞活市场,引导消费

要大力拓展文化产业市场。文化产业市场的拓展,要立足省内,面向全国,立足现实,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挖掘题材,拓宽思路,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同时要打破条块分割的计划经济模式,文化、文物、旅游、交通、城建联手,统筹规划,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开拓市场,共同发展受益。增加文化产品对市场的供给,引导消费。向市场提供充足的、能满足不同层次文化消费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篇6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于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相比其他国家而言,还有很大欠缺。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其他国家文化创意发展模式,进而提出适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并提出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一、文化创意产业内涵

世界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有不同的提法。创意产业起源于英国,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该小组于1998年首次将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进行明确的定义,认为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李世忠(2008)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个人的知识、智慧、技能、灵感、天赋,通过科技与艺术这两大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重构、嫁接和提升并与其他产业融合生产出具有文化艺术元素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类感性需要和理性精神需求的产业。隋岩(2008)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即文化是资源,创意是手段,产业是目的,背景是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之后的后工业社会、信息成为核心资源的信息社会。

文化创意产业就其名称本身包含文化、创意、产业三个内容,分别代表文化创意产业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的三个阶段,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理解为将创意融合于文化元素,通过科技和智力创造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进而形成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产业。

二、国外主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比较

1.美国

美国凭借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霸主地位,把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产业称之为“版权产业”,并将其纳入己经制定的北美标准产业分类系统NAICS,近年来,版权产业在美国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部门之一。

其特点:(1)投资主体多样化。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艺术业给予资助,州和市镇政府以及联邦政府某些部门在文化方面也提供资助。而美国文化艺术团体得到的主要社会资助则来自于公司、基金会和个人的捐助等,其数额远远高于各级政府的资助;(2)科技投入加大。以影视业为例,每一项对影视产业的创制与传播可能产生影响的科技成果,几乎都会同步运用于电影电视之中;(3)拥有丰富的人才是美国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美国从世界各国搜罗了大量优秀艺术人才,同时其文化管理已形成一门专门学科;(4)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来鼓励各州、各企业集团以及全社会对文化艺术进行支持;(5)强大的政府支撑体系。一直以来,美国都在积极推动包括文化商品在内的所谓贸易和投资领域自由化,为其文化商品输出提供保障。

2.英国

英国模式的主要特征。在国家内部既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市场竞争,又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投入大量的资金扶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既利用国家力量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化、文化创意市场自由化与文化创意贸易自由化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本国文化企业和跨国公司开拓国际文化创意市场;又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护本国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市场。

3.韩国

“韩国模式”是成立专职机构进行管理、规划和指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制定相关产业和技术发展战略,并在政府协调下高效地执行。同时,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抓住产业转移良机,在引进、吸收的过程中,通过实施大公司战略,保护本国市场,推进完善的产业链的一种文化创意产业链。亚洲其他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实践这种模式,相比之下韩国更加典型。

其特点可以概括为,(1)政府主导,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2)以基础设施建设配合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发展总体战略。建设方针是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支持,动员民间参与,到2005年已经建成7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3)建立资金支持机制,采取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四以教育和研发投入拉动产业发展,建立奖励政策。

4.日本

“日本模式”是指以政府宏观政策为引导,找到重点突破口,发挥优势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通过发挥日本民族文化的优势,吸取外国文化来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其特点归纳如下,(1)以政府为主,全盘统筹,协调发展;(2)培育具有独特性的产品市场;(3)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日本内容产业中各个业种之间,无论是电影、漫画、游戏或是音乐,都是相互联系的,媒体的综合性和多元化使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模式是否能成功,主要在于这种模式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从产业发展模式整体的演变趋势来看,各种产业发展模式具有趋同的趋势。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应采取的发展模式

通过比较分析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基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应采取如下的发展模式。(1)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市场为主体,政府宏观政策引导;(2)投资主体多元化;(3)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4)重视人才的培养;(5)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建设;(5)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6)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1.政府宏观政策引导

我国各级政府应把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从宏观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区域竞争比较优势、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全方面做出总体规划,营造适宜产业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宽松的发展环境;政府应加快科技、文化、教育及相关领域体制机制的改革步伐,尽早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社会资源自由流动,鼓励有条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省市建立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行使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权,以解决条块分割、体制不顺的问题;政府应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持续支持,放宽市场准入机制,支持创意研发,促进内外贸易,推动产业升级,完善统筹机制;应对各地区产业资源进行全盘性的调查,优化配置创意产业社会资源。

2.投资主体多元化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扩大投融资渠道,尤其要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解决该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

3.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集群化建设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们目前园区建设方面,初具规模但缺少特色,着手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业链条完备的创意园区,是未来发展之关键。通过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发挥其带动、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

4.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源于人才的创造力、技能与才华,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快培养、吸引一批富有创新精神、饱含创意理念的文化创意人才。政府应加大投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给予奖励和提供资金支持。重点吸引一批在海外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既有浓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归人才。同时,通过在相关高等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大力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设计、策划和制作人才。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增加与国内外人才的交流合作,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5.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建设

文化品牌体现了一种文化的精神影响力,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内涵的人文基础是文化创意,经济社会发展的品牌化趋向,实现了品牌与文化创意的完美结合,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的运行规律。创新自创意而萌发,凭创意而起飞,因创意而与时俱进,直至成为新时代最强的发力点。

6.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其实就是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的价值。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保障文化创意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合法权益,才能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7.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大国,近年来也在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力量。但是如果只是强调保护而不去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与文化创意相结合,这些文化资源将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形成我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品牌,是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中国大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手段。

四、我国在改革发展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中国特色

我国文化产业在进行发展战略选择时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借鉴各国文化精华与成功经验,寻求和建立我国自己的文化产业核心竞争优势。首先,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继承优秀的中国特色传统文化;其次,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并没有优劣等级之分,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文化精华与成功经验;第三,充分发掘和利用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第四,体现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避免政府行政干预过多

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政府的行政干预合理,宏观调控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能够对产业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如果政府行政干预过多过久,就只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阻碍产业未来的发展。众所周知,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依然是体制与行政职能干预的障碍:一是政事、政企不分,管办不分。过多政府的行政干预使得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没有自主权,没有形成文化市场竞争的主体,使一些本应该属于文化企业的利益变成了文化主管部门的收益,更使企业在运行上自主困难,最终导致整个产业发展不顺;二是国有文化资源被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巨大的浪费;三是政府包办文化使得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3.不能照搬照抄他国经验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形成一整套良好的发展模式。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会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素质。但只能借鉴和参考,不能照搬照抄,否则将会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同国家的文化产业受到自己国家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展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色。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很多有别于其他国家文化产业的特点:其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初始性特点;其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一般国家不可比拟的艰巨性;其三,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我国在进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时,要充分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规避照搬照抄他国经验。

4.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规划

首先表现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上,但文化产业以文化作为内涵,也包含着重要的社会效益,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可使文化产业失去了存在的精神支持力。其次,一味迎合大众的口味。大众文化是一种潮流文化,一方面它能吸引众多受众,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但那些通俗、感性的东西容易被扭曲,使文化产业一些产品低级化,并使优秀的产品得不到传播,优秀文化传统得不到传承。最后,体现在发展战略制定上。如果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为了使文化产业在眼下迅猛发展,而忽视了产业长久发展的过程,做出“拔苗助长”之事,那必定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忠: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辨析.兰州学刊,2008(8).

[2]隋 岩: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背景及深层内涵.理论研,2008(19).

[3]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性出场.求是杂志2008(19).

[4]陈珏宇: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述评.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6).

[5]Cutler& Company. Producing Digital Content: An A-bridged Version of the September 2002 report for the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 Arts[R]. Australia, 2002.

[6]张 寅: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中国投资 2006(6).

[7]陈汉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瞻.经济地.2008(9).

[8]潘晓曦: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几点认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7

一、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 就我省来讲并没有形成单独、专业的音乐文化产业园区, 但有多家演艺公司并存。很多公司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通过团体整合、资源重组,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形成合力, 共同发展, 形成艺术门类齐全的演艺公司, 突出体制创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由于其中有不少专业音乐人才和数支专业的艺术表演队伍, 还兼具创作, 并积累了一批经典的舞台表演剧目, 曾培养出很多人才, 并在国内各种大赛中获奖。除此之外, 有些演艺公司还建立自己的文化产业基地, 力争用一流的艺术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繁荣了我省的文化事业与发展, 推动和提升了城市的音乐文化建设。

二、音乐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研究

1. 根据市场经济, 着力打造健全的音乐文化产业市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文化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正在不断加大。在众多的音乐风格中, 有通俗流行的音乐、有古典高雅的音乐、有具有本地民间特色的音乐等。不同风格的音乐都代表了一种音乐文化。这些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有着其相对固定的接受和消费群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年龄结构的差异、地区的不同都造就对文化产品接受程度的不同。来自大城市的人们由于所在环境, 思维相对活跃, 对新鲜事物、新思想和新文化接受起来相对跟容易, 可能更容易接受和喜爱现代音乐、通俗音乐;而离城市较远的农村, 生产力相对落后, 音乐信息更新换代的较慢。因此, 要发展文化产业就不可以只定位在一个风格上, 而要通过保护、挖掘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来表现其特殊性和优异性, 以此来提高市场份额。

2. 政府要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引导及法律基础

依据政府的政策指向指导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音乐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其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首先, 政府必须明确自身在音乐文化产业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政府的职能是通过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和政策, 来引导音乐文化产业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 以此培育塑造一批能够真正进入市场规范运作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演出机构。其次, 政府可以有选择地扶持有群众基础和发展潜力的演出机构, 去粗取精。这样既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音乐文化的需求, 又能规范市场。以市场需求促进音乐文化的更新,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不断提高音乐作品质量, 提升文化竞争力。实现音乐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再次, 是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加以综合调控, 加强音乐文化产业的立法工作, 规范音乐文化市场经济秩序, 形成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保障音乐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3. 加强基础研究, 培养和引进音乐文化人才

文化产业是当前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的产业, 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是人力资本主导的新兴产业, 对智力资本和科技资本要求较高, 要想大力发展音乐文化产业就要加强高层次音乐人才的培养。一方面,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这个专业平台, 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音乐文化领域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可以采用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或企业定期派人去高校讲座的方式, 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 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使学校与市场紧密接轨, 不断增强市场意识, 不断改进, 使其教学更加符合音乐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更好的服务市场。另一方面, 还可以根据音乐文化市场需求, 有针对性地挖掘、开发多渠道, 多层次的业余培训, 充分发挥社会各种培训机构的优势和作用。再有, 还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外来的专业优秀人才, 充实和优化音乐人才队伍, 运用其带来的先进发展理念、管理理念, 运营模式, 使其与本地的音乐文化产业进行交流与融合。

4. 通过举办多种文化活动, 开拓文化市场, 发展音乐文化产业

“文化建设世界, 音乐创造人生。”当前, 我国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物质方面的需求, 而是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领域的食粮, 音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音乐充斥在人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方面的需求。近几年, 我国的音乐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多, 例如文化部每年举办的青年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相声大赛, 各种文艺晚会以及一些企业承办的明星演唱会等。虽然有如此多的音乐活动, 但只有少数由国家省部级承办的大型活动和赛事具有持续性, 其他的大多数活动由于缺乏整体规划, 在举办第二届、第三届时群众的反响就会差很多。对此我们需要结合音乐文化信息资源, 归纳整合, 寻找创新点, 树立音乐文化品牌, 创建多元化、大众化、专业化的音乐文化展示平台, 加强宣传, 加速传播, 根据市场的反馈、人民群众的反响和专家的评定推荐推出一批具有市场亲和力的、大众喜闻乐见的、符合当代时代气息的、能反映民族民间特色的、老少皆宜的、易于传诵的优秀作品。

我国音乐文化产业是从近些年才开始受到关注并发展起来的, 相对来说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在国家和政府的指导扶持下, 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产生了一定效益, 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帮助。但仍有很大的发展和前进的空间。在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引领、政府平台支撑、产业不断创新的前提下, 积极促进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独创与融合, 不断加强其内在的竞争力, 是加快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 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推动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 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王国荣.信息化与文化产业[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5.

[2]范志国, 刘志军.新创意经济:创意产业中的信息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06) .

[3]李向民.创意型企业产品特征及其生产决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07) :112-118.

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8

一、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酒泉拥有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近年来, 围绕酒泉丰富的文化资源, 酒泉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亮点纷呈。

肃州区围绕航天文化、风电光电文化、民俗文化、祁连玉和奇石文化、酒文化等特色文化, 全力构建“四园区三基地”, 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25家。金塔县以沙漠森林公园、“三湖一溪”景区为重点, 打造文化旅游产业, 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9家。玉门市挖掘石油文化、铁人文化、新能源文化的丰富内涵, 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5家。瓜州县全力实施以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自然文化生态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龙头的“四园一基”建设, 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14家。敦煌市打造敦煌文化城, 全力以赴抓文化项目建设, 其中, 敦煌动漫创意信息产业园建成并投入使用, 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21家。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 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新进展, 但是, 在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的道路上, 我们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1、文化市场主体还未形成, 文化产业规模小、效益低, 有竞争力的大中型文化企业少、产值低。

文化市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会效益是其最高准则。但是目前, 我市文化市场的建设还不够完善, 缺乏有实力, 有带动性的大中型企业, 大部分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 尚未步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2、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

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 大都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 其特点是政府职能的“管、办”不分, 造成文化部门既管文化产业又办文化产业的混乱局面。事实上, 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是大文化概念, 而文化部门所管理的往往是“小文化”范畴, 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发行、音像制品、文化旅游等行业就分属于其他职能部门管理。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基础设施薄弱, 城乡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 全市始终将文化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 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但是我市的文化建设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服务水平不高, 精神文化产品不丰富, 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

4、专业人才的严重缺失。

在现在这个时代, 人才是极其重要的。而目前, 我市文化艺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尤其是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从文化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构成情况看, 年龄偏大, 文化偏低, 缺乏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编剧、项目包装、活动组织等方面的骨干人才。且现有的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大多都不是专业人员, 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整体素质不高, 这就大大阻碍和限制了我们文化的发展。

5、财政投入不足, 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缓慢, 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

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金和融资问题。目前, 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短缺, 投融资困难, 国内投融资体系的不健全, 都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酒泉, 这个位于西部地区, 经济相对还不够发达的内陆城市, 资金成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短板。

三、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实践证明, 人们越富足, 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越高。当前, 伴随着我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对此, 我们应乘势而为, 抓住发展机遇, 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 尽快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继而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第一、精心策划好文化项目,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综合考虑。比如, 社会需求如何、消费能力如何、经济发展如何等等。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 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发展规律、与当地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吻合的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因此, 我们应立足我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精心编制项目规划, 并依托优势项目和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 着力谋划一批对社会资金吸引力强, 市场前景好, 带动作用大的重大文化项目, 打造标志性文化工程, 如我市着力打造的“酒泉航天”和“敦煌飞天”这两大文化品牌,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进一步促进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二、优化文化产业体制, 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要实现“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 从管理政府文化机构与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转变, 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律手段、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对现有的文化管理部门进行整合, 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管理机构, 完善管理机制, 优化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特别是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 努力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大力开展文化活动,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像“广场文化艺术节”、“十五分钟文化休闲圈”等活动, 要逐步向农村渗透, 促使城市优质文化向基层和农村蔓延, 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地条件。

第三、完善投入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文化产业具有大投入大产出的特点,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 其发展既要盘活存量又要增加增量;既要实现集约经营, 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 又要适当进行数量扩张, 走外延扩大再生产之路。这就必须扩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区域文化产业投入的主体应多样化, 要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 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 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 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 加强专业文化队伍的建设投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最根本的内容是人才战略, 所以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战略资源, 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管理。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9

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 主要包括: (1) 经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生产性民俗文化;交易性民俗文化;生活性民俗文化。 (2) 社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社会礼仪民俗文化;家族民俗文化;村落民俗文化;民间组织民俗文化;历法和时节节日民俗文化。 (3) 信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间巫术、占卜类;民族宗教活动民俗文化;民间禁忌超自然事物。 (4) 游艺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间体育竞技民俗文化;民间杂艺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类民俗文化;民间口承语言民俗文化。

2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瓶颈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 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潜力。但就文化资源优势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相比, 旅游业发展状况与先进地区相比, 贵州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需要突破瓶颈。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观念比较落后, 市场经济意识较低

旅游的功能可以是参观、游览, 也可以是度假性的休闲、康乐, 还可以是专项性的教育、求知等。然而, 目前旅游业在贵州人们的意识之中也仅仅是参观、游览。此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贵州旅游业的市场经济意识也是比较弱的, 统一经营运作旅游的体制还没有形成。

2.2 可持续发展意识较差

很多旅游景区注重眼前利益, 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大力开发, 不考虑景区长远发展, 其结果不仅是破坏了民族文化的幽雅环境, 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民族地区的吸引力, 从而导致游客人数的大量下降。

2.3 没有抓住实施名牌战略的机遇

贵州拥有较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然而在发展中, 旅游项目的建设表现出不断重复的现象, 没有深挖民族文化的内涵, 很多项目都只是流于形式, 并且出现照搬照抄的现象。

2.4 没有很好地开拓客源市场和旅游产品

现代旅游业并不是自发形式的, 客源市场要靠开发, 要靠引导和组织。在客源市场的开发方面力度不够, 有时甚至听之任之。贵州旅游业附加值不高, 这与旅游产品的开发有相当大的关系。目前, 贵州开发的旅游产品样式老化, 品种单一, 市场竞争力差。

3 促进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一是抓观念, 创新思想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 理念新、观念活, 发展步伐就能大幅加快;反之, 理念陈旧、观念刻板, 发展步伐就会遭到滞阻。解决观念问题, 首先要解决好领导和文化人的观念, 领导者是一个地方的决策者, 对文化发展至关重要;文化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文化人的文化生产观直接影响着文化产品的生产。各级领导和文化人要带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做到“四破四立”:一是坚决破除只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 不注重文化的产业属性和消费娱乐功能的旧观念, 确立文化不仅具有事业属性, 而且具有巨大发展前途的产业属性和消费娱乐等功能的新观念;二是坚决破除就经济论经济, 就文化论文化, 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旧观念, 确立经济与文化、旅游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新观念;三是坚决破除文化建设就是花钱, 只投入、不产出的旧观念, 确立文化产业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观念;四是坚决破除文化建设是纯公益性的、政府是单一投资主体的旧观念, 确立文化建设既有公益性的、又有经营性的, 多元化投入才能推动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新观念。文化人还要力求破除对市场的恐惧症, 要敢于开拓文化市场, 敢于进行市场运作, 敢于讲经济效益。

3.2 正确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一方面要树立和采取保护地方文物资料的意识和手段, 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辩证的对待自身的传统生活方式, 防止民俗被同化和庸俗化;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3.2.1 在开发中保护。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群体一致认同, 经过世世代代传承、淘汰而得以保留, 至今仍为本民族共同遵守的行为范式、价值体系、民间信仰和民族精神, 是民族的灵魂。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旅游开发中迅速, 但由于认识还很不到位, 许多旅游经营者还是把片面追求旅游规模、争取游客放在第一位, 从而导致破坏性开发。例如, 一些珍贵文物因过度开发而遭破坏, 一些传统风俗也因被过度舞台化、艺术化而失去了原有韵味和风貌。少数民族地区一些民族文化生态十分脆弱, 一旦遭到破坏或毁灭, 就再也不可能重现。因此,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发民族旅游时, 一定要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3.2.2 在保护中开发。

民族旅游开发给民族文化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要坚决反对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名来限制民族旅游业发展的行为。保护不是保守, 更不是自我封闭和与世隔绝, 因为这与社会经济发展主流相悖, 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不相符。采用封闭式、隔离式的保护违背了少数民族人民追求富裕和现代化的美好愿望其本质是阻止民族文化的进步。总之,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保护性开发”的道路。

3.3 树立知名品牌

知名文化旅游品牌不仅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战略资源, 而且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引领力量。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需要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因此, 民族地区在推动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从国际国内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实际需求出发, 着力打造出既能突出反映区域文化形象, 又能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产生突出成效的典型品牌。贵州通过实施品牌战略, 以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为切入点, 推动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和发展。2005年以来, 《多彩贵州风》已演出1500余场, 观众达120万人次。2010年11月, “多彩贵州”成功通过商标注册申请, 46件“多彩贵州”商标注册证、460项“多彩贵州”商标专有权已全部注册到位, 成为在全国率先全面实现注册的省级文化品牌。目前, 已授权10余家企业通过市场机制使用商标, 拉动投资20余亿元。

3.4 在旅游消费方面, 鼓励金融业参与其中

首先, 地方银行应为游客异地消费和风险规避提供便利、优惠保障, 鉴于旅游消费信贷、信用卡业务的普遍开展, 在开发文化旅游经济的同时, 不断设计开发新业种, 寻求两者的最佳结合。其次, 可以对连锁性和全国知名品牌酒店管理实行自助服务设施、网上银行、现金管理业务的介入和业务链接, 积极推广旅游专业信用卡, 开展相关旅游行业如大型超市、知名餐饮店等实体经济的打折优惠服务, 从而带动卡消费业务的高效覆盖和收益提高。再次, 可以通过保险业的介入, 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 也扩大了保险业自身的业务范围和增强了盈利能力。通过依托产业的融合, 实现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摘要:贵州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然而由于旅游业的发展, 给民族文化带来了冲击。因此在开发文化旅游的同时, 必须注重保护。本文从理论研究, 结合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 有针对性的提出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旅游产业,旅游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洁.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改革与战略.2010.6[1]苏洁.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改革与战略.2010.6

银川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篇10

1.1 地理环境基础

地理位置方面, 银川位于北纬37°29’-38°53’, 东经105°49’-106°53’之间, 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 其东连接吴忠市, 西依贺兰山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南部与吴忠、青铜峡市相连, 北与石嘴山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毗邻;地形地貌方面, 银川在1010~1150米之间, 最高山峰海拔为3556米, 整体呈现西南—东北倾斜态势, 区域内地貌类别多样, 主要包括山地、平原、河流、湖泊、湿地, 其中宁夏平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 加之黄河缓缓穿过, 沟渠纵横, 这片美丽的热土号称“塞上江南”;贺兰山拔地而起, 在北部绵延起伏, 南北长度为200多公里, 东西宽度为15~60公里, 为银川“天然屏障”, 阻挡了来自北方的沙尘和寒风, 自古有“朔方之保障, 沙漠之咽喉”之称;气候方面, 银川季节过度分明, 昼夜温差大, 四季多风沙, 干旱少降雨, 蒸发量大, 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 属于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1.2 区域经济基础

在区域经济实力方面, 资料显示, 改革开放后尤其市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和实施后区域经济迅速发展, 2010年达到763.26亿元, 2001~2011年10年内经济总量增长4.6倍, 经济增长率增连续7年保持13%以上;工业发展方面, 制定“兴工强市”战略, 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与仪器工程、精细化工、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制药、纺织、计算机与软件业为主的工业, 以工业化带动区域跨越式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为933.94亿元, 实现增加值273.29亿元;特色农业发展方面, 截至2010年已新建扩建设施园艺园区30个, 新发展设施园艺4.9万亩, 建设有机粮食生产示范基地3个, 发展总面积达7万亩的酿酒葡萄基地1.4万亩, 新发展花卉1000多亩, 新增奶牛2万头, 肉牛、羊只饲养量分别达到25万头和320万只, 形成了对贺兰精品农业服务公司水稻全程化机械化服务运作的“贺兰模式”和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土地相对集中、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永宁模式”, 拟力争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水产品供应基地和蔬菜生产供应基地, 建成自治区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优质肉羊繁育基地和集农副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中心;第三产业方面, 2010年时完成增加值342.63亿元,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0%;对外贸易方面, 2010年时进出口总额达9.98亿美元, 出口总额6.75亿美元, 增长43.7%, 发展呈现新局面。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窦开龙

2 银川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形成条件

2.1 有利条件

旅游资源优势:一是资源级别高、垄断性强优势。如西夏曾经在此建都, 延续300多年, 辉煌一时的党项政权被灭后, 西夏民族消亡, 但西夏文化却在银川有所保留, 其中西夏王陵以较强的垄断性为世人关注, 发掘和修复工作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活动, 其“月城”设置更是独特, 为我国历代帝王陵墓所无;贺兰县拜寺沟西夏方塔废墟、银川市西部贺兰山山嘴沟石窟内等地发现的西夏文经书、佛画等更具价值, 是了解西夏历史的“窗口”, 其中的《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为我国发现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实物, 使我国木活字印本“无证”历史结束;另外宁夏是中国最大穆斯林省, 银川具有打造“穆斯林”国际品牌得天独厚的优势。二是资源的组合度优势。银川占地面积不大, 但是旅游资源却类别众多, 聚帝王陵墓、高山、平原、黄河、大漠、森林、长城、湖泊、清真寺、影视城于一体, 有“聚宝盆”之称, 在中国城市中罕见。

旅游交通优势:公路方面, 全区所有市县在1小时内可上高速, 直达银川;铁路方面, 银兰铁路、包兰铁路、银青铁路使银川沟通南北、连接东西, 成为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重要商贸城市;民航方面, 已开通民用航空线28条, 银川河东机场设施齐全, 装备先进。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使银川提升了旅游发展优势。

2.2 不利条件

资源先天劣势指的是部分旅游资源保存和分布问题。最典型地莫过于西夏文化资源。西夏建立者党项为羌族一支, 李德明即位后通过和吐蕃、回鹘战争使生存空间大大拓展, 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称帝, 建国“大夏”, 疆域“东尽黄河, 西界玉门, 南接萧关, 北控大漠, 地方万余里, 倚贺兰山以为固”, 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 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 奠定了“三分天下居其一, 雄据西北两百年”的格局;1227年西夏政权被蒙古所灭, 宫殿、国宝、史典、林苑、陵园均遭到毁灭性破坏, 党项族也从此消失, 西夏文明与古印加文明和玛雅文明一样突然消失, 留下无数难解之迷;后元修史时未修西夏史, 致使西夏研究被叹为“绝学”, 后世了解西夏历史文化增加了难度;另外, 部分文物分布分散, 保存不完整, 开发所需的技术和资金要求很高。

区域实力劣势:总体看, 银川在国内省会城市中实力稍逊。高等教育方面, 未一所“985高校”, 仅有宁夏大学入选“211大学”, 整体实力不具有优势, 在旅游学研究方面也未处于西北地区领先地位;城市经济实力方面, 银川地处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 人口少, 企业少, 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加之体制机制限制, 用于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资金少, 不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的地区不同, 和乌鲁木齐、西安等省会相比也明显具有一定劣势, 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处于景点开发、设施建设、宣传促销都无钱的尴尬境地。

3 银川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要素体系

3.1 名人群体创意, 影视催动旅游

银川虽然地居西北, 经济相对落后, 但是却吸引众多名人纷至沓来, 还以相对前卫的影视发展带动了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表现之一是镇北堡西部影城的发展模式, 该基地位于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 原址为明清时代的边防城堡, 后为荒野。1961年, 曾在宁夏贺兰县的一个农场改造的著名作家张贤亮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镇北堡并认识到其巨大价值, 开发为影视城, 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正式推介给影视界, 1993年成立镇北堡西部影城, 1998年成立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迄今为止, 已有许多著名艺术家前来此地拍摄电影并获得国际国内大奖, 西部影视城还帮助游客将旅游经历拍摄为记录片, 使许多游客留住了珍贵的回忆;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 带动了银川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

3.2 经营市民“幸福”, 提升生活质量

谈到经营市民“幸福”, 首先要谈到“城市经营”。“经营城市”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近年又备受政府、学术界、经济界乃至城市公众关注的话题, “经营城市”口号和计划经济条件政府对城市只建设、不经营, 只投入、不收益。银川在这方面具有独到的实践和成效。一是理念到位。银川的城市管理者认为应该“以人为本”, 经营的目标不可单一化和只追求经济实惠, 应该最终要体现在幸福指数方面, 城市的发展应当为居民和游客的幸福服务。二是手段和效果到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 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规划建设了众多公园, 对部分湖泊进行重点保护与开发, 积极植树造林, 加大城市绿化率。交通建设方面, 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0多条, 全面拓宽改造双向6车道以上城市主干道10余条, 道路总长度近100公里, 两侧同时建设宽幅城市景观林带;城市秩序管理方面, 营造服务环境, 加强安全和文明综合治理力度;城市结构方面, 进行行政区划大调整, 撤消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 新成立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 将灵武市划归银川市代管, 使城市规模和发展空间扩大, 同时加快旧城改造, 组织实施凤凰街、玉皇阁街、鼓楼北街、进宁街等特色街区改造;经济布局方面, 构建“两翼三区一市”, 初步形成“大银川”发展新格局。市政设施方面, 加大公交港湾车站、无障碍设施改造, 建设银川市市政综合管理调度中心, 做到一站式服务, 多功能管理。

3.3 形象华丽转身, 城市精神制胜

对旅游城市而言, 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对旅游开发和城市发展极其重要。城市通过形象吸引游客, 通过形象使城市精神得到体现并被外界所认知和认可。银川作为旅游城市, 对城市形象的塑造、转型和经营特别注重: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初期, 银川在对资源和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突出了“塞上江南”、“西夏古都”、“回族风情”三大特色, 一是在西北地区, 沙漠、绿洲、黄河、高山、森林、田园并非独占性资源, 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都有分布, 但是能够把这些聚合在一起的则只有宁夏银川, 这里城市地域面积虽然不大, 却汇集了多种地貌、多种文化, 因此它显得格外神奇, 兼具北方雄浑和南方秀丽, 主打“塞上江南”、形象对周边游客和发达地区游客都具有很强诱惑力;二是它还是中国唯一回乡, 穆斯林人口多, 主打“回族风情”形象是必然;第三, 银川为西夏建都之地, 西夏文化在世界上具有非凡感召力, “西夏古都”形象很有特色。基于此, 银川将形象选择和定位为“塞上江南, 神奇银川”, 开发出西夏陵、沙湖、镇北堡影城、清真大寺等产品, 将三大特色整体推出。

4 银川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

4.1 交通设施要改善

景区之间缺少交通工具, 游客出游十分不便;缺少指示牌, 游客无法找到通往景区的交通车辆;部分景区如通往贺兰山岩画景区的路段起伏不平, 特别颠簸, 游客难以接受, 牢骚满腹, 直接降低了满意度。银川需要在发展中加大投资, 加以规划, 在政府给予适度补贴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化模式逐步解决, 同时完善交通指示系统, 提高可进入性。

4.2 经济结构要改变

在银川旅游区, 旅游六大要素体系中, 由于门票价格高, “游览”所占比重最大, 而娱乐、吃饭、住宿、购物等消费偏低。事实上, 门票经济模式已越来越难适应现实发展趋势, 许多旅游目的地代之而起的是休闲消费, 银川需要及时拉长产业消费链条, 及早优化现有旅游经济结构, 改变以游览带动相关行业消费。

4.3 同质竞争要降温

一是和周边省区之间存在竞争, 如甘肃敦煌对沙湖形成了巨大压力, 那里不但有沙和娱乐休闲项目, 还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为银川所无法企及;帝王陵墓方面, 西安秦始皇陵墓为西夏陵墓望尘莫及;二是银川旅游区内部存在互相竞争, 由于银川内沙漠、黄河、绿洲属于特色资源, 众多景区都主打以上品牌, 造成产品同质性很强, 景区竞争极大, 浪费了资源, 也影响了资源的整合开发效应。因此, 要实施错位开发理念, 正确分析和定位比较优势, 确定自己独特卖点, 打造特色化产品, 使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回族文化、沙漠文化、丝路文化有别于走边其他省区, 从而提升竞争力。

4.4 市场营销要科学

一是银川在外地的知名度不高, 许多外地游客不知道银川在哪里,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银川在甘肃兰州, 甚至认为兰州就是银川;二是对新开发的景区缺少宣传, 如新近开发的水洞沟遗址虽然属于AAAA级旅游景区, 但是近在咫尺的甘肃兰州游客却很少听说, 他们耳熟能详的仅是沙湖、沙坡头;三是宣传中缺少市场细分理念, 不注意受众的个性需求, 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四是各自为阵, 单独展示, 成本很大。因此发展市场需要采取协作营销, 联合进行旅游宣传;同时实施精准战略模式, 根据不同客源地需求和偏好采取不同促销模式。

4.5 旅游遗产要保护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但是由于缺少资金、开发方式粗放, 部分自然和文化遗产遭到各类破坏, 对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如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的古城堡和影视城是宁夏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但在文物保护范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却建有小洋楼, 严重影响了古堡的整体环境, 对致使《英雄》《卧虎藏龙》《噶哒梅林》等剧组, 不得不放弃取景拍摄的计划;水洞沟景区内长城沿线存在的“品”字型深坑, 由于天长日久, 风沙掩埋, 许多已经无法看见;沙湖景区内到处都是商业性建筑, 许多顾客反映自己心仪的那种原生态之美再也无法感受;贺兰山岩画, 都裸露在外, 许多已经难以辨认。需要切实转换开发理念, 引进现代科技, 走集约式经营模式, 对遗产加强保护, 从而走旅游和遗产保护双赢之路。

摘要:研究方法:模式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研究观点: (1) 银川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2) 模式的要素有三——名人群体创意, 影视催动旅游;经营市民“幸福”, 提升生活质量;形象华丽转身, 城市精神制胜; (3) 未来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是改善交通设施、优化旅游结构、开展错位竞争、保护文化遗产等。

关键词:银川,民族文化,旅游业,模式体系,优化路径

参考文献

[1]倪金凤.2010年银川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73亿元[EB/OL].http://www.nxnews.net, 2011-1-17.

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篇11

[关键词]创意产业;优势;产学研一体化

一、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源自英国风靡全球的新兴产业,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经济增长、财富积累和扩大就业,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发达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资料来源: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数据中心

同时,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中,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速远高于同期GDP增速,成为抵御风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因此,各国都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了支柱产业,并且从生存与安全战略的层面思考它的发展。2004年,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领导下的中国太平洋学会在我国首次提出“创意经济”这个概念,并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自此,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开始积极地推动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城市之一,辐射效应大,投资效益高,自然将成为国内外创意投资的首选地区。而中关村一直以来被称为中国的硅谷,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也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条件,有望成为北京乃至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头军。

二、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一)独特优势创造良好条件

1.独特的人文环境提供充裕的智力支持

中关村位于海淀区,地邻北京重点高校圈,周围有北大、清华、人大、北理、北外等知名学府,在北京有着独一无二的人文科技优势。凭借这样的优势,中关村形成了“大学—创意产业集群—城区”互动发展的机制与格局。密集的智力资源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关村的教育科研实力强劲,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每年能够输送上万名大学毕业生,而分布在园区内的科研院所拥有众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再加上生活和工作在园区的两院院士,庞大的创意人才队伍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智力支持。

2.高端产业拉动创意产业增值

据统计,2007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近8600亿元,是5年前的3.5倍,占中国54个国家高新区的1/7。此外,以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意设计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规模已占园区总量一半左右。数据显示,中关村传统优势产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未显颓势。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软件产业的销售收入均占全国的1/3。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北京相应增加值的40%。随着北京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将逐步建立,中关村创意产业的高端优势将进一步推动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1-5月,海淀园文化创意产业聚集企业8572家,从业人员达33.98万人,同比增长27.5%,占园区从业人员比重为62.4%。实现总收入818.00亿元,同比增长32.0%,占园区总量的53.8%;上缴税费总额52.36亿元,同比增长38.9%;出口创汇总额3.87亿美元,同比增长72.0%。

海淀园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总量主要集中在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和设计服务行业中,两者合计占文化创意产业的95.2%,比去年同期上升2.7个百分点。文化艺术和广告会展在海淀园文化创意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虽然较小,但增势强劲,是园区文化创意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两大行业。

由于中关村独特的优势,中关村的创意产业发展有着别的创意园区无法比拟的优点,它是国内惟一有实力建立国际性创意产业平台的地区。目前,北京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位居全国第二,消费人群对数字娱乐、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创意产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三、中关村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短缺

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中国大陆知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创意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中国大陆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游戏学院院长陈鑫说:“虽然中关村是中国最有条件发展创意产业的地区之一,但人才缺乏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企业以人为本,没有合适的人才就没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对于优秀人才来说,他们也要考虑事业前途、生活环境、工资待遇等等问题,可以有很多选择,他们往往更加愿意选择出国到外资企业或者大企业。中关村现在大多数企业由于各样的原因,缺乏吸引优秀人才的机制。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关村的创意产业也存在很大的阻碍。

(二)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所谓硬件设施包括很多,如交通建设、环境建设、社区建设等,对于中关村来说,交通建设应该是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据了解,中关村的堵车情况在全北京排在了前5位,特别是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其堵车更为严重。随着10号线和4号线地铁的开通,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依然解决不了堵车的问题。很多企业认为,周边地区交通拥堵,人流、车流量高所带来的交通、环境与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公交优先、救护车辆先行得不到体现。因此,如何改善其交通设施以促进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了中关村刻不容缓的问题。

(三)不适当的城市更新破坏了创意产业集群的生存基础

中关村是我国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地区。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附近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纷纷廉价租用一些空置的宿舍或教室成立高科技小企业,形成了一大批高科技创业型企业,走出了一条技工贸与自主创新创业混合发展的城市次区域发展道路。中关村也成为了国内最适合科技成果落地生根的创新基地。然而,到21世纪初以后,随着中关村的城市更新改造,地产业的大量介入,以及过度地建设宽马路、高档办公区与生活区,使中关村迅速变得“昂贵”起来。过高的房价致使不少小企业无法承受,许多中小企业被“挤”出中关村。甚至以“为了美化北京的城市形象”为由将一些中小创新型企业强制搬迁到偏远地区,在“限期搬迁”的驱使下,大批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繁荣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纷纷“逃离”中关村。据中关村管委会调查,有80%的中小企业“逃离”了中关村,中关村存在一种空壳化趋势。

四、中关村的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求发展

(一)合理利用自身优势,吸引优秀人才,创造优良环境

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灵魂,中关村创意产业的发展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但是中关村有独特的人文优势,周边名校林立,而高校是人才的摇篮,为了获得极具针对性的人才,可以与各大高校有针对性的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政府也应该在中关村创意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必要时使用行政手段来规范市场,拉动中关村的创意产业发展。同时,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办公环境很重要,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如果有更好的办公环境,还是会搬到更好的地方去。因此可以在中关村周边地区形成一个定位较高的商务办公区、建造高级大型商务楼,建设一些有特色的建筑项目,如更多具有创意、创新特色的SOHO办公楼。

(二)完善学校和企业周边的交通设施,创造便利的交通环境

交通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针对中关村的堵车情况,建议充分规划中关村附近的交通网络,创造便利的交通环境。如,增加公交车站、规划多个停车场、多建人行天桥,减少对于车辆通行的干扰。通过改善其交通设施,以建立利于企业在此区域交流与发展的环境。

(三)城市更新的同时不忘企业的生存基础

目前,中关村正在向着高端的社区发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伴随着其发展而交付高额的租金,特别是一些很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因此中关村在更新改造的同时也应该为不同的企业留出其生存的空间,如通过科技产业园的扩大为更多企业提供低租金办公空间与更优良的服务。

五、结束语

毋庸置疑,任何一种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有的更有可能出现倒退的现象,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不可以避免,但是可以克服。中关村的创意产业发展也正是如此。总之,历史潮流不可逆转,中关村的创意产业发展在顺应潮流的同时必须要抓住优势,结合本身特点,这样才能在创意产业这一新兴行业中求得发展,成为全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London's Creative Sector:2004 Update.GLA Economics.April 2004.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H·W·辛格.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增长部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9.

[5]尹宏.现代城市创意经济简论[J].城市问题,2007(8):90.

[6]牛维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19

[7]中关村创意产业网.澳大利亚昆士兰创意产业园区[EB/OL].2007.

[8]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9]贺寿昌.创意学概论.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辽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12

辽阳向来被称为文化古城, 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是辽宁最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之一。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康熙年间, 辽阳一直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诸多典籍中, 有关辽阳文化的记载俯拾皆是。在数千年的文明演进中, 辽阳拥有着众多积淀丰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古迹。

辽阳文化起步较早, 从早期的汉魏壁画墓就可以看到文化的痕迹, 百戏乐舞、车骑仪仗、杂技、斗鸡等, 但是文化不等同于文化产业, 为了使辽阳文化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 先后建成高公馆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辽宁厚德昌女娲石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具有文化影响力的项目, 多措并举, 大力推进和实施文化产业发展, 使文化产业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文化产业链条, 形成了辽阳文化产业发展重点类型。

1 针对辽阳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1 广播影视传媒

辽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应深入挖掘辽阳古建筑文化、辽阳抗战文化、辽阳民俗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纪录片、宣传片, 推出宏片巨制。充分利用辽阳东北第一城的地理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 大力引进国内影视制作公司来打造影视拍摄基地, 建立集旅游观光、影视拍摄于一体的影视拍摄城, 凸显扩大辽阳的影响力。

1.2 出版发行

要充分利用辽阳现有优势, 利用优势的地理位置, 将辽阳打造成影像制品、出版物运输、配送基地, 利用辽阳人工劳动价低的优势, 打造辽阳包装印刷中心。

以辽阳日报为龙头, 引进知名出版策划机构, 打造科技教育、财经管理、IT技术、文化、地理等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的图书出版。办好市内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传媒产品, 吸引市外主流报媒、国内知名综合性网站在我市设立办事处、记者站或总部机构。结合辽阳物流中心建设, 规划建设一个大型图书物流批发中心和图书版权交易中心。结合传媒出版业的发展, 支持印刷企业积极承接图书报刊出版业务, 打造集材料供应、装潢设计、印刷制作、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包装印刷产业。

1.3 文娱演艺

辽阳强力打造能够代表本地文化、具有较强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化品牌, 从设计、策划到推行, 形成文化产业链, 挖掘“辽阳鼓乐”和广受欢迎的“二人转”文化及地区戏曲文化, 提高文化的感染力, 提高文化的参与性, 更好的培育发展特色文化娱乐场所, 发展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歌舞厅、音乐厅、酒茶吧、休闲屋等大众文化休闲载体, 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利用好剧院、体育馆等文体场馆, 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 大力发展文化经纪、活动策划、咨询评估等文化演出中介组织, 推行艺术经纪人制, 推动文化创作、文化演出一条龙运作, 支持创作一批具有本土特色, 符合市场口味的重点演出剧目, 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 具有时代特征、高品质、健康的歌舞剧、话剧以及其他综合性文化演出项目, 积极组织大型的文艺表演和综艺娱乐节目, 繁荣演艺市场 (图1) 。

1.4 民间工艺

立足地方优势, 大力发展冮官屯窑址、太子河民间剪纸、印刷画民间剪纸、千山白酒酿造技艺 (麸曲酱香酿酒法) 、铧子白酒酿造技艺 (四高一长复式酿酒法) 、张书白酒酿造技艺 (黑曲、麸曲复式酿酒法) 、张宪法木板全烙画 (宏伟区) 、甄萍葫芦雕刻 (宏伟区) 、孙全一根雕 (灯塔市铧子镇) 、王秋宝印章 (灯塔市五星镇) 、手工丝网花、石雕、罗大台石刻等民间工艺。白酒酿造技艺应该走专业化生产和集团规模化经营的道路;民间剪纸应向高档精品发展;甄萍葫芦雕刻、张宪法木板全烙画、罗大台石刻的发展则应以完善产业配套为突破口, 打造民间工艺精品, 走品牌战略, 形成旅游产品、纪念品、欣赏品、把玩品、收藏品等几个不同品种的民间工艺类型。在发展民间工艺的基础上形成民间工艺培训班, 带动地方就业, 形成民间工艺的量产。

1.5 文化旅游

在辽阳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契机下,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利用、整合、挖掘现有的文化资源, 重视旅游的品质及服务质量的提升, 重点发展古城四合院游、东京城风情游、满铁附属地抗日旅游、汤河温泉游、弓长岭娱乐休闲游、开发太子河流域沿岸文物景观, 建立人文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特色文化线路、开发河东新城等旅游精品, 通过精品线路引领、节庆活动带动、嵌入式营销传播等方式塑造辽阳文化旅游品牌。2012年辽阳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142.2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2.0%。其中, 接待国内旅游者2138.3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3.9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198.6亿元, 比上年增长21.8%。有注册旅行社38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13个, 3A以上旅游景区8个。星级以上宾馆8家, 其中五星级宾馆1家。充分体现辽阳文化底蕴, 形成旅游品牌, 重视休闲娱乐中心和休闲旅游圈的建设, 重视旅游相关产业发展, 以点带面, 重视旅游内涵的打造, 形成一村一景的旅游文化氛围, 构建生态休闲———美术工艺品产业链、生态休闲———演艺产业链、文化体育———广播影视传媒产业链 (图2) 。

2 辽阳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图3为“一轴、两翼、三项目、七品牌”的文化产业空间格局。

辽阳要想大力、快速发展文化产业, 就要改造原有的文化产业格局, 重视文化产业合理分配, 根据辽阳各区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文化产品品质等, 以文化产业资源集中地为重点, 充分发挥各区、县 (市) 的产业优势和区位特点, 完善功能划分, 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一轴、两翼、三项目、七品牌”的文化产业空间格局 (见图3) 。

“一轴”即太子河文化轴, 是以太子河为分界沿河分布的文化产业轴, 包括太子河生态公园等。

“两翼”包括辽阳老城区和河东新城两区。“西翼”即主城区文化休闲区, 是以白塔区、宏伟区、太子河区为主, 包括襄平书院、彭公馆以及辽阳白塔等古建筑为主, 辽阳大剧院的演艺娱乐、文圣区的歌厅酒吧为依托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东翼”即河东文化创意区, 是位于太子河东的以工艺设计、科技馆、文化中心大剧院、人民公园、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集聚区。

“三项目”即辽阳县辽宁厚德昌女娲石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弓长岭五大温泉旅游产业项目、高公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

“七品牌”即集中力量建设七大具有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园区, 包括“一水三城”文化旅游品牌、佟二堡休闲购物游品牌、打造葛西河历史文化长廊旅游品牌、鞍辽两市中央公园旅游品牌、汤河温泉文化博物馆 (汤河假日水上乐园) 品牌、汤河湿地生态公园 (湿地公园水上大世界) 旅游品牌、冮官屯窑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翁惠娟.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N].深圳特区报, 2012-04-26.

[2]姚芳.对大力发展我区民族文化产业的探索[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10.

[3]刘志扬.辽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沈阳:东北大学, 2009.

[4]曾红元, 刘明伟.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之城市软实力提升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5]曲江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探析——以河北保定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9) .

[6]翟晓丹.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4) .

上一篇:人体的衰老与抗衰老下一篇:企业文化管理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