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安全(精选12篇)
农业产业安全 篇1
摘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事关百姓的身体健康, 关系到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是一项民生工程。农产品质量监管点多、面广、难度大。介绍了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监管,做法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系农业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既是重大的民生保障问题, 也是制约农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农业局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确保人民食品安全的重点工作来抓, 通过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体系, 加强农业投入品动态监管, 强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加大农产品质量抽检力度, 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2016年, 雅安市雨城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称号, 成为雅安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其主要经验和做法:
1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监管体系
1.1 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区农业局确定了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兽医兽药科、水产管理科, 具体负责全区农、牧、渔生产中的质量安全工作。
1.2 健全基层监管网络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线长面宽、难度大。为此, 区农业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安排部署, 进一步健全了基层监管网络。一是成立乡 (镇) 级监管机构, 健全了全区18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 主要负责在本辖区内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的日常监管、快速检测、收集报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配合开展农产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等工作。二是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员和协管员队伍。在每个村设立1名专 (兼) 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员, 在每个组设立1名专 (兼) 职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 着力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源头的质量控制。
1.3 明确目标责任
建立健全责任体系, 明确各部门、各乡镇、各涉农企业 (合作社)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区政府与各乡镇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二是区农业局与各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和承诺书, 保证了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质量安全。
2 抓好基地建设和“三品”认证
一是加快创建国家绿色 (有机) 农业示范区, 依托灾后重建契机, 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全区建成了14个特色优势产业园 (7个茶叶产业园、5个猕猴桃产业园、2个食用菌产业园) 。全区绿色食品原料 (茶叶) 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1.25万hm2, 占全区茶叶种植面积的74%;创建中里猕猴桃万亩亿元示范区1个, 初步形成了以中里镇为核心的“龙门山脉万亩优质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有机食用菌基地200hm2。二是产品认证卓有成效, 依托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 (茶叶) 标准化示范基地的优势, 重点开发了以茶叶为主的绿色食品。2015年, 全区3家企业共计51个产品申报了绿色食品认证, 其中, 雅安市和龙茶业有限公司、雅安周公山茶业有限公司的36个产品已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截至目前, 全区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9个, 绿色食品47个, 有机产品11个。三是加大政策奖励力度,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动力, 区农业局按照相关政策, 及时向区政府上报了《关于申请拨付2015年度三品认证奖励资金的请示》 (雨农发[2016]49号) , 计划兑现2015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2家企业, 共计17.6万元。
3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
一是严格实施农资经营购销台帐制度、农户索票制度, 加强溯源建设, 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二是结合农资补贴或对小麦、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害进行直补, 药剂选择生物农药, 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对农户直接补贴药剂进行防治, 重点应对高产创建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病虫害统一防治示范区和种植大户进行综合补贴。三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 严把农产品市场准入关, 严格监管化学农药超标蔬菜的销售, 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倡导有机和绿色农产品优质优价理念, 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四是严厉打击销售和使用高毒农药行为, 加大农资市场执法检查力度, 全区范围内禁止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 凡发现使用禁用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一律予以没收, 集中销毁。五是积极推广沼气的综合利用技术, 结合我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猪-沼-茶 (菜、果) ”生产模式,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 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4.1 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 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
2015年, 全区完成农残快速检测样品5220个、水产抽检指标12个, 抽检合格率100%;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面积2333.33hm2, 完成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5667hm2。
4.2 开展市场专项整治活动,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积极开展非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活动, 2015年检查饲料兽药门市15个, 规模养殖场50个, 共检查农资经营网点204家, 检查大春种子品种218个。查处并纠正违规经营农资行为6起, 处理农药和种子纠纷8起;检疫猪肉胴体84421头, 死猪无害化处理648头, 屠宰环节瘦肉精检测完成3600头份, 占屠宰检疫数的5%以上, 未发现一例阳性;种子经营备案84户, 备案品种251个。
4.3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确保我区清洁无疫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工作力度, 2015年, 免疫生猪20.28万头, 牛0.2436万头, 羊1.9276万只, 禽129.012万只。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监测, 检测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β兴奋剂2246套, 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强化养殖场和饲料兽药档案检查, 加强狂犬病免疫, 加强生鲜乳收购监管及奶站管理。探索病死畜禽社会化处理机制, 引进雨城区惠农动物无害化处理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
5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一个集政府监管、生产管理、消费查询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平台。2014年, 区农业局依托项目打造, 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建立了雨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 目前追溯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全区7家涉农企业安装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配置了电脑、二维码打印机、摄像头等硬件设施。
6 强化安全宣传培训工作
区农业局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工作, 通过电视、网络、横幅、宣传单等多种传播媒体, 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活动, 提高了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诚信意识, 也提高了广大消费者农产品消费的安全意识。同时, 结合“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培训”、“送科技下乡”、“科技大赶场”等活动, 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以投入品安全使用为重点的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殖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敏.生物农药推广任重道远[N].中国化工, 2012-09-10.
[2]夏青.生物农药迎来春天[J].农经, 2013 (4) .
[3]汪建沃.发展生物农药不能雾里看花[J].农药市场信息, 2014 (26) .
农业产业安全 篇2
**县辖*乡、*镇、*个农场,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耕地面积*余万亩,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副业综合发展的农业大县。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县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创造性地开展了各项工作,一些优质、高效农产品,尤其是棉花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规模优势,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稳步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本文转载自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建立和逐步完善,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已明显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二是农业结构单一,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三是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增收困难。四是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低下。县委政府深入调查研究,面向市场,立足资源优势,结合实际,形成了“稳粮、增果、上蚕桑、优棉、强畜、壮龙头”的农业发展思路,以地区农业发展“三十字”方针为指导,围绕调优种植业、调大林果业、调强畜牧业、调快庭院经济和调壮农业龙头企业,下大力气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粮经比例进一步调整。在保障人均口粮不低于*公斤情况下,稳定粮食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粮经比例由*年的1:1.25提高到**年的1:2.4。
——作物品种优化,单产提高,品质改善。淘汰次劣品种,推广优质高产品种,粮棉良种率达*,棉花由过去十来个品种减至目前一至二个品种,长绒棉为新海14号,细绒棉为中棉35号,**年单产分别为*公斤、*公斤,比**年分别增*公斤、*公斤。小麦以优质鲁麦23为主,单产达*公斤,比**年增*公斤。
——畜牧和林果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形成。新植果园*万亩,种植牧草、青贮饲料***万亩,牲畜存栏*万头,出栏*万头,新增适龄母牛*头,养蚕*盒。
——小宗作物得到快速发展,特色产业初具雏形。水稻面积扩大到*万亩,蔬菜面积*亩,正播西甜瓜*万亩,复播西瓜*万亩,色素辣椒*亩,小茴香*亩。*瓜果系列、红提葡萄和*甜瓜市场影响日益扩大,产品供不应求。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新的突破。在扶持和发展原棉花龙头企业**,促进棉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同时,**年以来,新组建了**公司,通过“公司 基地 农户”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有效地促进了产业连动,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效益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较**年增*元,较**年增*元。预计**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元。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农业进入新阶段,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市场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坚持了以下原则和方向。
1、不忽视粮食生产。近几年,粮食连续喜获丰收。粮食库存和农民存粮有明显增加,粮食总量上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但是从长远看,随着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人增地减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巨大的需求潜力相比还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结构调整中不忽视粮食生产,保证粮食生产规模,保证总产,保证人均口粮,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我县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2、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品牌意识,实现名牌战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区域性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3、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别具一格的县域特色经济。
4、坚持协调发展原则。调整农业结构,必经坚持农业各业之间,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全面需要。
5、在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庭院经济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
我们在农业结构调整,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稳粮。粮食生产坚持“平衡有余,优化品质,加工转化”的方针,稳定粮食面积,优化粮食结构,增加复播、套种指数,提高种粮效益。**年小麦种植*万亩,单产*公斤,总产达*万吨;正播玉米*万亩,套种黄豆*亩,复播玉米*万亩;正播水稻*亩,复播*亩;种植高梁、红薯等小杂粮*亩。
农业产业安全 篇3
【摘要】 随着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文章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介绍了我国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政策保障,并提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措施,如正确引导,提高认识,做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强领导,建立反馈机制,确保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组织开展各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法规宣传和科普活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等,以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农业转基因生物 安全管理 政策保障 对策措施 宣传
像任何一种新技术刚刚出现一样,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转基因安全问题。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潜在的风险[1]。随着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的不断扩展,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做好宣传工作,提高认识,对于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的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发展的政策保障
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2001年5月9日,国务院第3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部根据该条例,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对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进口、标识、加工安全管理等制度作出了详细规定[2]。2009年2月20日,为切实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健康发展,农业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这些政策的实施,既提高了科学的审批水平,保障了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又把握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趋势,促进了生物技术产业健康发展。
2.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措施
2.1 正确引导,提高认识,做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工作
农业转基因技术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趋势,它不但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而且是目前农业科技领域最具活力的技术。运用农业转基因技术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缓解食品短缺,而且还能增强农作物的抗性、提高农产品品质、改善生态环境等。如将抗草甘膦的基因转入大豆,使大豆对这种除草剂产生抗性,从而大大简化了控制大豆杂草的措施[3]。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虽是一个科学问题,但稍有不慎,很容易引发社会、政治和经济等问题。因此,在开展科普宣传或新闻报道时,要注重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知识性,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普及相关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认识,保障农业转基因生物正常有序地开发、生产、应用[4]。
2.2 加强领导,建立反馈机制,确保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具体到人头,确保农业转基因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信息反馈制度,成立专门的信息反馈联络小组。这个联络小组除定期向相应管理部门报告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加工、安全管理和产品流向方面的情况外,还要及时将有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和标识审查认可以及安全执法情况报到主管领导[5]。此外,要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问题的调查研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清楚掌握本地区、本单位转基因生物的研发、试验、生产、加工、标识、经营和植物品种权的情况,建立健全监管档案。
2.3 组织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法规宣传和科普活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作,要加大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宣传,普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常识。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区域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相关管理人员或科研人员深入学习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和生物安全的科学知识以及安全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文件,进一步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行政管理者、研发者、经营者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依法从事相关活动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定期举办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和考试,以强化农业转基因生物行政管理者、研发者、经营者的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对于表现出色、成绩优异的人员要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奖励。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对农业转基因生物法规、管理制度和科普常识的宣传力度,加强正面引导,注重实效,在全社会形成遵守法规、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为转基因生物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6]。此外,还可以依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通过编制和发放科普材料,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等,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科学认知水平。例如,通过向消费者发放宣传材料并向消费者展示标识转基因的大豆色拉油、菜籽色拉油、豆奶粉等产品的实物展示法,使广大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有深层次的了解,提高消费者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认识。
2.4 严格执法,强化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
(1)建立执法队伍,强化监督管理。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对执法队伍、监管机构、人员素质的要求,围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执法严格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做好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和执法监督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以及安全证书使用情况、流通领域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的申请和使用情况、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等进行检查[7-8],对违反《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行为,特别是生产、经营和应用中的突出问题,要依法予以严厉查处。
(2)建立健全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一方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和监督执法体系和有效的安全监管机制,确定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不断增强安全监管能力,加大监管力度[9-10]。另一方面,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发单位要建立自我监管体系,制定安全措施。研发单位必须克服重研发、轻安全评价的思想,提高依法研究开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落实好与安全等级相适应的各项安全措施,将严格的安全评价试验和技术检测贯穿于研发工作全过程,将各环节的管理职责明确到人、落实到位,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人民政府. 天津市关于贯彻落实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意见[EB/OL]. (2005—05—6) [2009—07—20]. http://www.agri.gov.cn/zcfg/dffg/t20060124—542366.htm.
[2]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农牧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 (2009-03-02)[2009-06-20].http://nc.mofcom.gov.cn/news/P1P15I11465221.html.
[3] 葛晶,陈连军. 关于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经济学分析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9(3):41—43.
[4] 陈超,展进涛,廖西元. 国外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分析及其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 2007(9):27-28.
[5] 农业部 . 关于贯彻执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的通知[EB/OL]. (2002—03—14) [2009—07—20]. http://law.laweach.com/rule—48642—3.html.
[6] 廊坊市农业局. 廊坊市农业局关于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宣传与科普活动的通知[EB/OL]. (2006-07-17)[2009-07-10]. http://www.lf.heagri.gov.cn/langf/inc/detail.jspid=45134.
[7] 李飞武,刘信,张明等. 国外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J].农业科技管理,2009(3):33—36.
[8] 刘信,宋贵文,沈平等. 国外转基因植物检测技术及其标准化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管理,2007(4):2—5.
[9] 马春艳,冯中朝.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农业科技管理,2006(6):52—54.
[10] 王明远. 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模式及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7(2):16—17.
农业产业安全 篇4
关键词:粮食安全,产业化,思路
1 粮食生产现状及农业发展水平
(1) 基本情况。
墨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 农业人口33.5万人, 耕地面积67.9万亩, 其中25度以上陡坡耕地14.1万亩, 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主要种植粮食、油料、甘蔗、烤烟、茶叶、咖啡、橡胶、水果和发展养殖业, 是国家级贫困县。2010年人均占有粮食328公斤, 农民人均纯收入2658元。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1.33万亩,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1.53万亩, 产量12.1万吨, 平均亩产197公斤。
(2) 农业生产条件, 全县有水田13.37万亩, 水浇地1.9万亩, 水利化程度仅为20.34%。
全县玉米播种面积25.4万亩, 陆稻4.5万亩, 豆类11.8万亩, 主要以四大作物为主。旱地多为陡坡地, 退化严重, 生产条件差,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 贫困面大, 投入不足, 农业科技应用推广慢、素质低, 田少地多, 山高水低, 是墨江的农业特点和现状。
(3) 农业科技推广情况。
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 又处少数民族、山区, 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农业科技应用推广慢, 全县良种推广面积23.21万亩, 占播种面积的37.7%, 农业增产实用技术措施应用窄, 周期长, 科技经费投入不足, 技术到位率低, 步伐缓慢。
(4) 粮食生产现状。
根据墨江县委、政府的有关规定, 2010年种粮面积将逐步固定在60万亩左右, 减少1.53万亩, 保持在2010年全县粮食生产水平, 每亩单产必须达到210公斤以上, 在现有条件下, 难度较大, 将造成全县粮食总量和日益增长人口的人均有粮下滑。所以粮食安全生产威胁是客观存在的, 必须高度重视不能掉以轻心。
2 目前墨江县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 种粮面积有所减少。
随着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 速生丰产林 (核桃、板栗等) 建设,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造成粮食生产总量及人均占有口粮下滑。种粮面积由90年代的72.3万亩降到2010年的61.53万亩。
(2)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脆弱, 生产条件差,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墨江全县2010年水利化程度仅20.34%, 水田多为中低产田, 雷响田、旱岗田、冷浸田、旱地多为陡坡耕地。多靠自然肥力和天然降水, 退化严重, 土壤贫瘠, 旱情严重, 病虫草鼠害频繁, 靠天吃饭, 雨养农业仍然是墨江县农业基础的真实写照。
(3) 贫困面广、程度深, 投入严重不足。
山区农民既缺粮又缺钱农户占有相当比例, 该地区生产条件较差, 经济落后, 素质较低下, 普遍缺粮, 也是扶贫工作的主要对象, 只有下大力气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才能保证全县粮食稳定, 谈得上增收。
(4) 种粮科技含量不高, 良种覆盖率低。
我县除杂交水稻推广覆盖率高, 效益较明显外, 其它良种推广覆盖率低, 平均不到30%, 特别是杂交玉米推广1/3, 冷凉山区水稻良种更少。农民素质相对较低, 农业实用技术和增产措施应用面窄, 推广慢, 部份山区农民受“刀耕火种”习惯影响, 广种薄收现象普遍。
(5) 复种指数低, 冬农开发形不成规模, 上不了档次。
全县复种指数仅为130%, 一方面种粮面积越来越紧张, 同时不能充分利用土地, 造成温热资源和土地浪费。
3 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和潜力
(1) 提高单产潜力大。
粮食作物单产低, 潜力大, 只要提高良种覆盖率或改善栽培技术措施, 就能较大幅度提高单产。如果目前良种覆盖率30%计, 全县还有4万亩可推广, 则良种一项可增加2.5万吨, 农民人均增60公斤。
(2) 复种优势。
提高复种指数是扩大种植面积, 保证粮食总产有效途径, 在墨江山区显得尤为突出。目前该县复种指数130%, 近70%土地只种一季未利用;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光温资源, 大力发展冬季农业,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3) 科技优势。
良种覆盖率低, 农业科技增产技术应用面窄, 再加上科技不断发展, 所以我县要应用的范围和要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及配套技术很多很广, 农业科技工作潜力大责任重。
(4) 人力优势。
全县农业人口较多, 不论种粮还是开发其它产业, 劳动力优势明显。县乡农业机构健全, 相对稳定, 只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提高专业人员和劳动者素质, 就能承担起粮食安全生产的重任。
4 发展对策措施
粮食生产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在紧紧围绕我县提出的“稳粮、兴畜、保胶、促桑、升茶”的农业发展思想下, 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 加强领导, 重视发展粮食生产, 保障粮食安全。
墨江是农业大县, 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各级各部门都要支持服务于广大农村和农业, 实实在在减轻农民生产投入, 得到更优质服务, 激活农民种粮积极性, 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 种粮农户利益受到保护。
(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产条件。
继续抓好人均一亩高稳产农田改造, 固定旱地, 抓坡改梯, 有条件地区逐步配套完善排灌沟渠和发展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大力积造和使用农家肥, 积极推广种植绿肥、秸杆还田技术, 进行间、套种或轮作, 发展可持续农业。加强建后配套管理, 使之改造一亩, 培肥一亩, 成功一亩, 常抓不懈。
(3) 保证种植面积, 提高复种指数。
要确保种粮面积, 保证粮食安全, 结构调整不等于简单压缩种粮面积。必须是在提高单产, 增加总产基础上调整;例如传统的双季稻和留养再生稻等也是山区落后地方最有效增粮办法之一。
(4) 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劳动者素质。
必须始终贯彻发展粮食生产依靠科技的指导思想, 千方百计加大科技投入,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推广步伐, 提高单产和效益, 才能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5) 加大扶持, 保证农民既增产又增收。
在条件相对较好地区, 可以引进推广高产、优质粮食新良种, 提高单产和效益。可以开发优质粮油, 发展订单农业, 增加收入;可以发展地方特色品种, 大力发展养殖业, 种养结合转化增值粮食效益。做好服务环节, 降低农民投入成本, 增加收入。
(6) 加大扶贫力度, 整合资金财力, 重点扶持。
积极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投入, 加强协作, 强化服务功能, 明确职责, 改善扶持方法和手段;统筹协调整合资金, 突出重点, 结合项目技术和重点扶持原则, 发挥有限资金力量, 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7)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走产业化道路;同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要充分利用上海、香港等对口扶贫条件, 加大培训和输出力度,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
5 山区民族地方发展农业产业化, 促进农民增收
在保证粮食自给的前提下, 不断加大品种和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积极扶持和探索产业化发展道路, 追求农业和种粮利益最大化。
(1) 联户发展。
培植扶持农村经纪人, 或者是有能力会经营的营销大户, 联合集中收购和销售;组织订单, 联户发展种植, 逐步发展壮大, 上规模上档次, 逐步发展。
(2) 发展集体经济。
用集体经济形式带动农村产业化发展。以个人和家庭经济为单位, 有很大的分散性和独立性, 加之山区民族地方农民文化素质低, 经营管理能力有限, 所以需要懂市场会经营会管理的人 (或组织) 带头。这样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 抗击市场风险,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3) 以农村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发展。
要扶持引导成立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 以专业合作组织推动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形成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格局, 同时能够促进种植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推动专业科技的普及应用。
(4) 龙头企业带动发展。
引进或扶持培植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给予优惠政策, 宽松环境, 通过多种合作形式, 把企业和农民紧密联系起来, 这样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进一步深加工, 提高附加值。培植龙头企业和骨干产品, 力争达到企业和农民双赢。
(5) 建立信息平台, 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
现代社会已进入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 由于山区民族地方, 在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比较闭塞落后, 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农业信息综合咨询服务中心, 随时了解市场动态和发展水平, 更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农业产业化与我国农业发展 篇5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产量不稳定等一系列困境。只有通过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才能解决这一系列困境,为我国农业发展开辟出新的道路。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可以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对于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三农”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一、引言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多个“一号文件”以改善我国农业落后的面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当前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不高、粮食产量不稳定、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等方面。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这些问日益凸显,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只有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才能顺利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现状的分析来强调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我国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必然性。依据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和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在我国如何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并结合我国国情来分析我国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我国农业走产业化道路以及实现我国“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建议。
二、我国农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当前我国农业也存在许多严重的矛盾。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才能为顺利解决这些矛盾提出方法。
首先,我认为当前我国农业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2009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6.35亿亩,而粮食产量为10616亿斤。与同一时期的美国产量大致相同,但是美国的粮食种植面积却远远小于我国。美国的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远远高于我国。其他的如玉米、棉花等产量也远远高于我国。这说明我国农业与美国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是由多方面原因形成的,但是我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落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致力于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大力推广新技术。
其次,我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相对不高。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农民的种粮收入太低。经过我国政府对农村的税费改革,农民的负担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但是,粮食价格的稳定关系到国计民生,我们不能单纯的依靠提高粮食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扩展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使我国农民摆脱单纯地依靠种粮收入生活的困境,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这个原因也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与美国相比,我国农业不仅在科技方面落后,在机械化方面也远远落后于美国。美国的机械普及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完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而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平均在50%以下。而且地域之间差异比较大。南方地区的机械化水平比北方稍高一些。在许多偏远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更是无从谈起。农业机械化进程缓慢,导致我国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长期束缚在土地上。从而阻碍了我国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但这之间存在一个突出的矛盾,将这些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我们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可以吸收吗?很显然是不能的。因此我们要扩展尽可能多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单纯的大力推广机械化也是行不通的。
第四,我国农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而种植业中以粮食作物为主。2007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50160万吨,远远高于同一时期的经济作物的产量。棉花、油料、糖料的产量分别762万吨、2569万吨和12188万吨。与种植业相比,林业、牧业、渔业的发展也相对落后。这种不合理的结构,也是导致我国农民收入水平长期较低的重要原因。但是粮食安全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又不能直接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我们只有在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农业的结构,充分发挥我国农村生产的潜力。第五,我国农产品的商品率太低。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都是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以河南为例,由于人口众多,农村劳动生产率又低,只要少部分的粮食可以卖给国家,获得收入。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商品率非常落后。这也是导致我国农民收入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六,面对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农村的制度设计缺乏创新精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就坚持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须承认,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能是一种过渡阶段的权宜之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不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也限制了农民自主发展的诉求。它不仅阻碍了我国机械化农业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还将我国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当前,对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显得日益紧迫。
三、农业产业化才是方向
首先,我们来看我国农业走产业化道路的必然性。我认为只有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才能解决以上所提到的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困境。我们可以看到第二部分所提到的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六个突出问题是相互关联的。我国农村制度设计缺乏创新精神、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这几个原因共同导致了我国农村生产劳动率低下,再加上我国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我国农产品商品率程度低,进而造成我国我国农民收入低。从而形成了长期困扰我国的“三农”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问题采取的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方法。例如,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只是的单纯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没有给我国农民提供新的增加收入的途径,因而这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因此要解决这一系列突出问题,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使我国农业摆脱这种恶性循环的困境。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使我国农业摆脱这一困境。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其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由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和基本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通过主导产业带动当地农业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农村的劳动生产率;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整合整条农业产业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通过规模经营来推动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之后,我国农民的收入自然就会提高。由于农业产业化实行市场牵动龙头,这可以大大的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商品率,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其次,我们来看我国农业走走产业化道路的充分性。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我国才能完成发展现代农业的伟大任务。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只有农业产业化才是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怎样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我国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也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通过农业产业化的道路,顺利实现现代农业的伟大目标。我认为在我国走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进行制度性变革,改革我国农村现在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相符合。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我们要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其能够满足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我国的农业进行深入的改革是相当必要的。我认为改革的方向是农民释放出土地的经营权,将土地的经营权卖给国家认可的企业。这些企业扩大生产或者整合整条产业链,吸收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可以农民把土地的经营权以股票的形式入股当地的龙头企业,然后农民进城打工。这样就可以改变以前我国农业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扩大生产规模。这对于在我国推广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机械化具有重大意义。对我国的农村进行深入的改革也是在我国推行农业产业化的必要前提。
其次,农业产业化的推广一定要与机械化相结合。只有实现了机械化,才能大幅的提高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力。没有机械化的配合,我国的产业化最终会因为生产率太低无法推进。否则,无论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多么的高,都无法转化为最终的利益。离开了机械化的产业化将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国家要大力支持农用工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加快农机行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多功能通用型高效联合收割机及各种专用农机产品。尽快制定有利于农用工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第三,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点就是市场化和企业化。市场化就是要求产业化的经营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式状态,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等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实现。企业化不仅要求龙头企业规范化的经营运作,而且其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适应龙头企业的工商业运行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应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发展,加强企业化经营与管理。我国企业在整合农业产业链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市场为方向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产业化过程中,农民可以被看作是企业中的员工。因此一定要注重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这也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四,龙头企业在产业化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央和省级财政要专门安排扶持农产品加工的补助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政策,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税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解决农产品收购资金困难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
第五,要在一个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必须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不可“一刀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我们要意识到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从而立足当地自然和人文优势,培育主导产品,优化区域布局。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特别要重视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支持“一村一品”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
经过对我国山东潍坊农业产业化模式、日本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和美国的新奇士模式的对比,我认为美国的新奇士模式是最成功的,值得我国借鉴学习。新奇士模式是一种农业的产业链,包括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科技指导、股东、收购包装、仓储运输、批发零售。因为它通过政府或者是中间批发商来给农民做整合,整合了整条产业链。只有在整条产业链高效整合的情况下,才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做到了以下两点。第一,给农民股权。农民的股权不是看他们实际出资多少,而是根据每个农民生产多少农产品来配给股权。如果农民A有5个橘子,农民B有3个橘子,农民C有2个橘子,那这三个农民的股权就是50%、30%和20%;第二,聘请职业经理人贯穿经营整条产业链。整条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必须公开、透明。每一个产业链环节必须赚合理的利润。通过这两点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公平地分配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润。我国山东潍坊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地方龙头企业成功的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它的成功也对于我们发展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国有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实施了农业化,但是,这其中暴露了一些问题,我们在农业化工程中一定要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否则,可能导致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失败。
第一,在我国进行农业改革的时候,一定要防止外资趁机进入,收购我国农业公司。现在在我国一些地区,孟山都等跨国公司利用农业改革的机会收购具有“农产品收购许可证”的中国农业公司,从背后提供资本,从而大面积收购中国土地。这个趋势如果继续下去,我国的农业安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跨国公司在我国推广所谓的高科技“转基因”农业。在当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副作用不了解的情况下,不要盲目引进。区域农业龙头企业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一定要严格审核具有“农产品收购许可证”的企业资格,并对这些企业的股权提出严格要求,以防外资趁机进入我国农业,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
第二,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农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在产业化过程中,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不可能由区域龙头企业吸收所有的剩余劳动力。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农民的意愿,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从而解决这一部分农民在城市地区的就业问题。一定要防止某些地方为了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强迫农民放弃土地的现象出现。这样做只会是我国的“三农”问题变得更加难以解决。
第三,要调整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打破惯性思维,在科学研究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展更多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农业产业化必须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切忌一拥而上。这可能会造成我国区域农业龙头企业恶性竞争的后果。旅游农业和绿色农业无疑是两种重要的发展模式,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所有地区都适合推广这两种模式。这就要求地方政府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正确的农业产业化决策。
五、总结
只有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才能使我国农业摆脱当前的困境。我们一定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扎扎实实地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民成为这一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使农民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复杂的问题和情况,只要我们坚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多倾听群众的意见,就一定可以顺利解决。农业产业化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单纯依靠市场和农民的力量是无法顺利推进的,这就要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解,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服务。经过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一定可以实现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伟大目标,顺利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溢海 李雄诒 发展经济学[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8)[2]郭建宇 农业产业化的农户增收效应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08(11):8-17 [3]郎咸平谁在拯救中国经济[M] 东方出版社 2010(3)
依托农业产业化 带动产业化扶贫 篇6
为了全面掌握江西弋阳县产业化扶贫的基本情况,促进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利时机,就弋阳县“十一五”期间1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产业化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弋阳县产业化扶贫现状
产业化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一体两翼”的主要内容,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抢抓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依托全县农业产业化,把产业化扶贫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不断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提高效益,产业化扶贫有了较明显的发展。
(一)扶贫产业初步形成。我县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实际,着力结构优化,发展特色产业,大禾谷、毛竹、雷竹、泡桐、双孢蘑菇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贫困地区农民积极参加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逐步形成产业化扶贫,成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二)龙头企业逐渐发展状大。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县不断创新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培植和扶持了以生产罐头、年糕、扣肉、风味食品等为主的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也逐步做大做强,为产业化扶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农产品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为了更好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我县在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资金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开拓市场,提高了农业产业化项目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增强了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的信心。
(四)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由于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全县15个“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014元,绝对贫困人口由2005年底3996人减少到1471人,低收入人口由2005年底5543人减少到2071人。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底834元增加到2029.66元,净增1195.66元。
二、产业化扶贫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县产业化扶贫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部分产业有了相当的规模,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发展水平不高。贫困地区农户尤其是贫困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科学发展观念不强,农业科技推广不深入,管理粗放,产量普遍较低。
(二)对接不紧。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的对接,没有很好地将贫困人口连接到产业链上来,没有形成产业化扶贫的格局,贫困户受益仍然不大。
(三)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财政扶贫资金有限,大部分资金只能投入到改善贫困地区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投入到扶贫产业发展的资金很少。同时由于农业产业化项目投入时间长,见效慢,加之贫困户又缺少抵押物,金融部门一般不予支持。
三、实现农业产业化与扶贫开发对接,带动产业化扶贫
发展扶贫产业的目的是要为贫困地区贫困户脱贫致富、增加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如何做大做强扶贫产业,实现产业化扶贫,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课题。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应把实施农业产业化与扶贫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化扶贫对接,使贫困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从中受益,从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一)推进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虽然农业产业化与扶贫开发都有各自的特点、各自的任务,但其目的是一样的,完全可以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1.依托农业产业化,带动贫困村、贫困户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村能源和生态家园建设等农业项目,都要尽可能地覆盖贫困村和贫困户,使农业产业化项目在贫困地区形成扶贫产业,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
2.创新扶贫开发思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业产业化项目更好地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无论是整村推进、扶贫到户,还是开展社会化扶贫,都要把扶持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扶贫项目的选择和扶贫资金的投向都要符合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布局,通过扶贫开发的投入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效益。
(二)实现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化扶贫对接。由于贫困户自身的原因,难以进入到农业产业发展中来,失去发展机会,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实现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化扶贫对接。
1.确定对象。产业化扶贫的扶持对象就是贫困地区的农民,重点是贫困地区绝对贫困户和低收入户。扶贫要做到有的放矢,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提高扶贫资金的扶贫效益。
2.更新观念。贫困户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受家庭经济拮据、能力有限、视野狭窄、心理自卑、自我封闭、很少与外界交往等因素的影响,在选择和发展产业项目上,存在着怕负债、怕风险、怕吃亏、怕与人合作,难于接受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缺乏主动性和进取心等缺陷。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更新他们的观念,使他们从旧观念中解放出来,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
3.提高素质。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科学技术,而贫困户素质普遍较低,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素质,产业化扶贫项目就无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此,必须本着“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围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掌握实用技术为重点,加强技能培训,以提高贫困群众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促使贫困户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各自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地自然条件不一样,贫困户素质、爱好也不一样。因此,在发展产业化扶贫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促进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贫困户都能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中来。
1.无偿扶持。对一些因经济拮据,缺乏产业发展的原始投入,更无力扩大再生产的贫困户,政府和社会帮扶单位要为他们无偿提供生产所需的种子、种苗、肥料等生产资料,帮助他们启动生产,通过“输血”的方式,使贫困户直接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开辟稳定的增收门路。
2.金融扶持。对一些项目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又有偿还能力的贫困户,金融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采取联户担保方式,小额信贷资金扶持到户和政府设立担保基金担保方式,使小额信贷资金扶持到户。
3.公司加农户。在互利互惠、适当照顾贫困户的前提下,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生产、销售合同,为贫困户提供生产投入,搞好技术指导,并包销产品。贫困户用产品销售收入偿还龙头企业的生产投入。这样,企业有了稳固的原材料基地,贫困户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他们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4.加入合作组织。在产、供、销等各个环节,贫困户总是处于劣势,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于立足。在贫困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吸纳他们加入相关的生产合作组织,把政府扶贫到户措施与合作社的各种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扶持他们发展生产。
(四)做好服务,稳步推进扶贫产业的发展。搞好产业化扶贫的前提是贫困户积极参与,但同时也离不开政府扶持,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良好服务。
1.选准项目,做好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扶贫产业时,一定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选准项目,同时要帮助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2.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贫困户的经济权。贫困户由于素质低,无论是法律知识、交易技能,还是经济实力、社会地位都处于劣势。如果在订立合同时遇上奸商,就会蒙受经济损失。因此,在贫困农户签订合同时,法律工作者、乡村干部和农村能人要给他们当好参谋,给予提醒和指导。如果遇上了合同纠纷,法律工作者及社会各界要给予法律援助,防止他们因为缺乏法律知识又没有钱而打不起官司,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
3.做好防灾救灾工作。多灾是贫困地区的共同特点,是由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因此在选择项目时应予以考虑,选择一些抗灾能力强的项目。完善救灾应急措施,增强抗灾能力,灾害一旦发生,民政、扶贫等政府部门,要积极主动开展抗灾救灾,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救助救济,使贫困户尽快恢复生产。
[作者简介]杨而山,男,江西弋阳县扶贫办副主任;孙桂莲,女,江西弋阳县扶贫办干部。
农业产业安全 篇7
本文通过对德宏州三县两市 ( 芒市/瑞丽/盈江/梁河/陇川) 相关方面的工作调研, 试图分析德宏食品安全与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及德宏食品安全的现状、存在问题, 提出加强食品安全与发展特色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德宏州食品安全工作与农业绿色特色产业工作情况
( 一) 德宏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现状
截至2015 年6 月30 日, 德宏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6582 个, 其中: 食品生产加工获证企业192 家, 食品加工小作坊396 家, 食品经营单位10623 户, 餐饮服务单位5371户。农资经营户1095 户, 规模养殖产906 个, 畜禽定点屠宰场71 个, 动物产地检验报检点53 个, 生鲜乳收购点5 个, 饲料生产加工获证企业10 户,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27 万亩, 畜禽198 万头, 全州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 ( 场) 707 个。除了大米和蔗糖等少数产业外, 德宏州的食品企业呈小和散的状态。
( 二) 德宏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 德宏州以建设大基地、扶持大龙头、树立大品牌、开拓大市场为目标, 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重点扶持发展兴特色优势产业。2012 年德宏的生物特色产业种植面就达212 万亩, 农民人均拥有2. 3 亩, 农民人均生物特色产业收入达1051 元, “后谷咖啡”、“迪思坚果”等一批知名品牌, 叫响了“德宏制造”的生态牌。“德宏制造”的绿色内涵得到更多充实。芒市是州府所在地, 其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比较有代表性。
1. 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基本情况
芒市围绕“特色农业稳市”的发展思路,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冬季订单农业。2014 年, 芒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0.18 万亩, 产量23. 4 万吨; 实施冬农开发面积32. 09 万亩, 产量14. 06 万吨, 茶园总面积15. 2 万亩, 产量1. 1 万吨。咖啡面积10. 24 万亩, 产量9627 吨; 石斛面积7002 亩, 产量2011吨; 核桃面积9. 36 万亩; 坚果面积9. 95 万亩。肉蛋奶总产3. 4 万吨, 产值6. 8 亿元。 渔业养殖面积2. 9 万亩, 产量9393 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 63 亿元, 同比增长5. 9% 。
2. 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极具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 芒市属亚热带气候, 水热条件好, 光照充足, 雨量充沛, 土地肥沃。适宜种植优质稻、咖啡、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和旱地作物, 同时丰富的牧草资源也为芒市发展畜牧产业提供有力条件。二是市场优势, 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调整, 优质、特色的产业需求量日渐增加, 特别是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几年来, 芒市共有2 家企业3 个产品获得年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共有4 家企业10 个产品, 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 批准年生产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产量8700吨, 共有1 家企业1 个产品获得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 批准产量300 吨。三是区位优势。芒市地处中华经济圈、南亚经济圈、东盟经济圈结合部, 区位独特, 是中国西部通向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 拥有昆明—仰光经济走廊和中缅海、陆、空联运通道枢纽的区位优势, 更是德宏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对特色业产业发展和特色农业产品运输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食品安全隐患较多、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缓慢
德宏是集边疆民族农业山区为一体的较不发达地州, 不仅农业产业有特色, 饮食也有自成一体的风格, 但受科技技术, 生产观念, 传统习惯, 饮食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地方特色产业辐射的食品安全隐患不少, 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不仅是民生需要也是德宏产业机构调整的需要。
( 一) 食品产业现状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
德宏地方特色食品基本上是小而散, 陇川县食品加工小作坊占到食品生产企业的74. 7% , 梁河县食品加工小作坊58 家, 盈江县多达175 家, 这其中有很多还是以家庭为单位, 集生活、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三合一”小作坊, 存在着生产条件简陋———卫生差、生产设备落后, 效率低、标准生产缺乏———规范少、业主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自律差等突出问题, 特别是“三无”加工作坊,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 滥用或超量使用增白剂、保鲜剂、添加剂、食用色素, 有的掺杂使假, 生产假酒、劣质面粉, 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等, 离食品生产许可条件差距大, 即使通过整改也难以达到市场准入制度要求, 质量安全隐患日趋突出, 市场秩序混乱, 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难以发挥。不可否认资金短缺、融资难是小作坊面临较为普遍的问题, 也是严重制约其生产经营、规模扩张和转型升级的瓶颈。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处于“多, 小, 散, 乱, 差”的状态, 给食品安全监管造成较大的困难。
( 二) 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仍然突出
就德宏整体情况来说, 地方特色食品行业规模化, 产业化, 集约化程度不高, 管理水平低, 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多, 小, 散, 乱, 差。而食品从生产到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 都要经过生产、加工、流通诸多环节, 在每一个环节食品都有可能受到污染, 供应链越长, 经过的环节越多, 受到污染的可能性就越大。另外, 德宏州边境线长503. 8 公里, 其中陇川县口岸线就长达50. 899 公里, 而且边民互市活跃, 章风镇口岸边民互市交易点多而散, 进出口地方特色食品种类繁多, 很大一部分没有通过正规渠道, 没有经过检验检疫程序就流入流出, 给食品安全工作带来极大的隐患。同时多民族的饮食习惯增加了地方特色食品安全形势的复杂性, 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例如撒撇, 过手米线, 鸡枞等具有地方特色而且盛名在外的饮食习惯导致食品安全工作更加复杂。许多传统特色食品, 没有按照制作食品加工的卫生程序进行, 没有防蝇、防尘、防鼠、防霉设施, 不具备餐具清洗消毒条件, 容易被细菌污染。
( 三) 缺乏竞争力强的地方绿色农业特色产品优势品牌
德宏州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发展虽初具规模, 但总的来讲经营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像芒市全市只有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 2014 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总产值51. 9 亿元, 销售收入43. 4 亿元。总体上说德宏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德宏农产品品牌虽然不少, 但真正叫得响, 市场占有率高的特色产业品牌很少, 大多数产品停留在粗加工阶段, 精深加工产品不多, 产业链不长; 部分产品有特色, 无规模。如: 石斛、小粒咖啡、水牛奶等很有地方特色, 但规模不大, 总体上缺乏竞争力强的优势品牌。
三、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发展地方绿色农业特色产业
( 一) 着眼发展前景, 坚持食品安全的持久作战
食品安全监管, 特别是加强特色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必须牢固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对于还没有条件升级而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生产的生产加工业, 应在定量、定性、定级的基础上, 边整治、边探索、边提高, 逐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水平。同时要明确监管的依据、方法、内容和监管部门、人员应承担的责任, 以及围绕提高行政效能而对监管工作进行量化的评价内容, 以此推动小作坊监管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 二) 发挥区域优势发展和培育绿色农业特色食品
1. 了解产业状况, 摸清企业底数
德宏具有地方特色的撒苤, 火烧干巴, 小锅米酒等在德宏乃至全省都小有名气, 但直到目前, 这种特色食品生产加工多数还是散户, 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 而且还存在环境卫生差、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执行标准不符合要求、人员素质差等情况。所以加强生产监管, 规范生产行为, 保护地方特色产品做大做强, 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 可以从区域整治、集中生产、龙头带动、专业合作等多种模式中寻找突破口, 引导这些小企业小作坊联小做大、整合做强、规范发展, 促使其逐步达到市场准入条件。
德宏各级政府可以在了解产业状况, 摸清企业底数的基础上, 尝试“X + 散户”模式, 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检验、统一标识、统一包装, 形成部门监管、散户自治、企业自律的长效监管机制。可以以获证的大企业为依托, 引导小作坊实行连锁化经营, 带动更多的小作坊尽快达到市场准入条件。同时要积极扶持当地特色产业生产, 形成种植、加工、生产、销售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有效遏制假冒伪劣现象。
2. 加强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和培育
德宏自热条件好, 但农业基础设施差, 所以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提高农业特色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向农民推广新、特、优品种, 同时要加强特色产品市场法规及机构的建设, 保证特色产品市场的有效运行。
德宏各县市可根据自身实际找准产业培育重点。像芒市就可以利用300 万头肉牛加工项目落户芒市的契机,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 充分利用3 亿元“红色信贷”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助推群众贷款发展肉牛养殖热情, 提高规模化养殖管理水平, 降低养殖成本, 增加养殖效益, 打造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极。同时在巩固提升甘蔗、茶叶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 继续抓好冬农开发, 大力发展咖啡、坚果、辣木等特色产业, 确保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不断加大对农产品价格监测, 加快推进冷链物流项目建设, 规范农产品市场, 提高农产品产值。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扶持政策和资金, 充分调动农民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质量监控。
现代农业某种意义就是品牌农业, 地方特色食品也应该走品牌特色食品之路; 传统的重种植轻品牌、重眼前轻发展的观念必然会制约农业产业化和地方特色食品的发展进程, 而从源头上提高质量, 打造高品质、高质量内涵的品牌, 加快转型升级, 是特色农产品走向特色食品的成功选择。
3. 发挥区域优势, 发展特色食品
德宏有待开发的特色食品资源较多, 但独特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没能形成独有的特色食品链, 即使有也都是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像德宏特色食品加工规模都很小, 技术构成低,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其产品大部分属于农产品的初级加工, 发展压力大、监控风险大。德宏各级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特色食品的发展, 将特色食品加工作为优势产业重点培育, 引导向“专、精、特、新“的方向特色发展。民族佳肴享誉海内外, 具备发展现代食品工业的历史基础和自然条件。像遮放贡米、小锅米酒、火烧干巴等特色食品, 市场需求量日渐增长, 市场价格一路飙升。随着政府的政策引导扶持和人们崇尚绿色健康消费观念的深入, 观念转变带动了特色食品的销售, 德宏特色农产品产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契机。
( 三) 净化食品市场, 维护地方绿色农业特色食品权益
1. 完善食品标准构建安全体系
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改变德宏地方特色产品没有统一标准的现状刻不容缓, 特色食品不仅要做大做强, 保证食品质量总体稳定, 而且要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上传承发扬, 要走长远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制定各项特色产业规划中, 要逐步建立起符合食品安全体系要求的地方特色食品标准体系、市场信用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 落实地方特色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2. 加大食品安全的治理力度
一方面加大源头治理, 协调食药监等部门加大整治力度, 把好准出入关, 确保食用特色食品生产经营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另一方面加大整治打击力度, 突出对重点大宗食品, 重点区域及突出问题的整治; 再一方面加强监督抽检力度, 切实维护地方特色食品的权益。
一种食品从农田到餐桌, 要经过生产、加工、流通等诸多环节, 而每一个环节都有出问题的可能, 并且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必然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德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气候怡人, 被誉为“天然养吧”、“绿色天堂”、“康体天堂”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是旅游观光、度假、康体休闲的理想王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州内外对绿色农业特色食品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切实解决德宏小作坊小企业小规模生产与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矛盾, 扶持特色产业发展, 规范特色食品生产流通, 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 不仅是解决边疆各族群众的民生问题, 也是实现德宏农业特色产业的良性发展, 建设美丽德宏、和谐繁荣德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 .
[2]德宏州食安委.2015年德宏州人大食品安全汇报材料.
[3]德宏州盈江县政府.2015年食品监管工作报告.
农业产业安全 篇8
1 农业产业化的产业链
农业品生产是个延续过程, 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通过利益纽带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从而形成农产品的产业链[2], 具体的路线图为农产品生产→生产管理→收获→贮运→加工管理→市场销售。
通过产业链路线图可以看出, 农产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 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 生产环节需要土地, 生产过程需要人工和农资投入, 收获过程需要人工或收获机械成本, 贮运过程需要相应人工、设备及技术保证, 加工过程需要加工设备和技术的稳定, 市场销售存在人员和场地等费用投入。因此, 农业产业化历程就是经济效益创造的过程。
2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 即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适宜的经营组织模式是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我国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 多种经营组织形式层出不穷, 学术界进行的归纳主要有:生秀东总结为5种模式, 即批发市场带动型、纯粹市场交换型、契约制“公司+农户”型或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经济带动型、垂直一体化的企业型;李俊归纳为4种类型, 即“公司+农户”型、“合作社+农户”型、“市场+农户”型、其他类型。刘葆金认为根据中介组织的状况和参与者主体结构来划分,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体上有5种具体模式, 即“公司+农户”型、“合作组织+农户”型、“专业市场+农户”型、“主导产业+农户”型、“市场+中介组织+农户”型[3]。
课题组依据农村土地资源为主体和参与者主管经营结构, 提出农产品产地的产业化模式为“农户”型、“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型、“公司”型。农民作为拥有土地的个体, 可以采用自给自足, 也可以携带土地资源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体系内, 即“农户”型;在当今的农村, 农户自发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 农户参与土地耕作, 统一管理, 年底统一结算的经济模式, 即“合作社”型;农民通过契约方式和企业合作, 企业进行了土地流转每年给农户土地租金, 且对参与劳动的农户给予工资的经验模式, 即“公司”型。
3 农业产业化不同组织模式下不同农产品生产标准的经济效益
2012—2013年, 课题组对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慈云村某社员的0.15 hm2水稻田、凤阳健民专业合作社25.33 hm2稻田及凤台县丰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33.33 hm2稻田3个具有代表性的水稻生产单元, 进行了调研。此3家都是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订购的绿稻24常规品种, 用种量为30 kg/hm2, 用种费用为300元/hm2。在种植过程中, 某社员 (“农户”型) 采用无公害种植方式, 凤阳健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型) 采用绿色食品生产标准, 凤台县丰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型) 采用有机产品生产标准。对2年的收成进行平均计算, 结果见表1。
4 效益分析
(1) 农户由于劳力和知识结构等原因, 在稻田种植管理中, 使用市场购买的农药、化肥等农资费用和种子购买费用为8 820元/hm2, 田间管理选用无公害种植技术, 绿稻24平均产量10 500 kg/hm2, 水稻国家收购保护价格3.12元/kg, 去除种植及田间管理成本, 水稻平均收入为23 940元/hm2, 如果加工成稻米, 平均收入为16 136.40元/hm2。因此, 农户家庭一般都预留一部分供家庭食用, 多余的水稻按国家收购保护价直接销售。
(2) 合作社使有稻田的社员以自愿入社的方式整合土地, 合作社内有土地25.33 hm2和稻米加工厂, 形成了水稻种植和加工的产业链, 采取统一提供稻种、统一选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 在田间管理中, 大大降低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节约种植和田间管理的成本, 2012—2013年平均产量为9 150 kg/hm2, 水稻国家收购保护价格3.12元/kg, 去除种植及田间管理成本, 水稻平均收入为21 363元/hm2。合作社申请并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 加工的稻米市场销售收入为47 742.45元/hm2。合作社去掉成立和绿色食品认证等前期投入和必须上交的国家粮食保护收购量后, 为每个社员发放30 000元/hm2分红。由此可见,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具有生命力。
(3) 公司采用土地流转等方式, 每年给农户土地流转金7 500元/hm2, 同时农民还可以在企业工作获得工资。丰华公司把土地整合起来, 拥有33.33 hm2稻田和稻米加工厂。公司采用统一的有机产品生产技术标准, 在田间管理中, 不使用农药, 使用有机肥, 病虫草害管理基本上靠人工, 2012—2013年平均产量7 200 kg/hm2, 水稻国家收购保护价格3.12元/kg, 去除种植及田间管理成本, 水稻平均收入8 064元/hm2。企业申请并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加工的稻米市场销售收入为53 190.00元/hm2。企业去掉成立和有机产品认证等前期投入和社员的人工工资后, 能够收益37 500元/hm2左右。因此,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的产业化过程中经济效益更加显著。
5 农产品经济效益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1) 农产品经济效益与产业链的延伸有关系。农户个体除自留外, 不会进行加工销售。合作社和企业把产业链从种植拓展到加工产品, 产业链延伸, 食品安全的风险增大, 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4]。
(2) 不同的食品安全级别, 经济效益不同。个体种植属于无公害食品级别, 其收入最大为23 940元/hm2, 合作社属于绿色食品级别, 其收入最大为47 742.45元/hm2, 企业属于有机产品级别, 其收入最大为53 190.00元/hm2。
(3) 不同的农产品生产方式的可持续结果不同。个体的生产随着年龄增加, 可能出现不能进行水稻种植工作;合作社把社员联合起来, 采用机械化生产, 随着社员年龄增加, 必须请劳工, 增加了种植成本;企业有效地解决了土地和农户养老的矛盾, 保证了土地的最大化使用率, 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
参考文献
[1]汪艳, 徐勇.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J].农业经济问题, 1996 (12) :13-17.
[2]林坚, 陈志钢, 傅新红.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3]揭筱纹, 里昕.产业链联盟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J].软科学, 2007 (1) :55-58.
农业产业安全 篇9
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十一五”时期, 黑龙江省粮食总产从2005年的300多亿kg增加到2010年的500亿kg, 农民人均纯收入5年增加了73.5%;“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一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 2015年粮食总产达632.4亿kg,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新的贡献。加快发展黑龙江省的现代农业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农民增收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 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黑龙江省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由于常年施用化肥, 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 土壤板结。大量大范围施用农药, 使相当数量的农药残留在土壤中, 不可避免造成土壤污染。近年, 农药、化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呈上升趋势, 而植物只能吸收其中一小部分, 约有70%的化学物质流失到环境中, 通过雨水以渗透、径流的方式造成地表水、江、河、湖、泊的污染。黑龙江要发展现代农业, 首先要还农业青山绿水, 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 适当减施化肥、农药, 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产业, 打造绿色、安全的龙江农业品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需着力从以下3方面入手。
1 建立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产业公共技术平台, 实行知识产权共享
集成黑龙江省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技术创新资源, 组织力量对目前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生产和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联合攻关, 突破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瓶颈, 形成重要的产业技术标准, 从而整合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产业技术创新资源, 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保障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 实现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 在推动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产品和技术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 促进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产业形成健康的发展模式。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研究、探讨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关心的重大理论性、政策性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并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提交研究报告, 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参与相关领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建成国内集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放大、示范应用与推广一体化的公共技术平台, 实现知识产权的共享。改变黑龙江省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研发各自为主, 企业无序竞争, 面对国际竞争无力应对的局面。集中黑龙江省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的整体优势加入国际竞争, 使黑龙江省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走在世界前列, 成为黑龙江省优势产业。
2 加强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 建设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产业化基地
黑龙江农业微生物资源丰富, 农业类大专院校和涉农科研院所在农业微生物资源的挖掘和前期开发利用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但由于企业重复和跟风开发, 各自为主、无序竞争, 使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因此必须优化农业微生物资源, 突破传统思维, 按照市场化取向, 统筹规划, 科学布局, 培植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 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区域和产业基地。不仅省内企业要摒弃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固有思维模式, 而且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更应加强与省内相关企业的合作和对接, 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向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企业进行技术转移和扩散, 持续不断地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成熟的先进技术、工艺及其技术产品和装备, 促进其技术进步, 提高核心竞争力, 建设具有自主特色的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产业集群, 为打造绿色安全的龙江农业品牌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3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建立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推广示范基地
加大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 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技成果展示和技术示范活动, 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 针对绿色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 在重点县、乡、村中广泛建立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新产品和科研成果试验示范基地, 以点带面, 加快新技术成果向生产的转化。着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积极推进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先进实用技术深入千家万户。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新产品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机制, 使科技成果尽快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农业产业安全 篇10
(一)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在国外发达国家属于农业一体化的一种经营方式, 它存在着不同的形式和类型, 但都是在一定地域内 (或基地) 以一种或几种农产品为主要经营对象, 如畜牧业产业化、蔬菜产业化、粮食产业化等。从概念上讲, 我国对农业产业化的解释就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 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属于跨行业的产业整合, 它将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交换有关的农业产前部门、农业产中部门以及农业产后部门中不同阶段的产业链条结合在一起或把生产同类产品、从事同一工艺过程、同一部门的行业联合起来进行协作或结成一体。从世界范围来看, 按其参加单位在经济上、组织上的紧密程度及在法律上的地位, 可以概括为完全一体化和不完全一体化;按照农业产业化三个领域中产业链上不同方向的结合又可分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在西方发达国家, 不完全横向一体化所占的比重较大, 这种形式诸如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大量建立的由农场主联合组成的合作社;另外一种最普遍的形式是不完全纵向一体化——合同制一体化, 它一般由工商企业或农业合作企业与农场签订合同, 这种形式目前在我国主要是由龙头企业为核心所建立的。
此外, 像美国、日本的畜产部门主要由工商企业和综合商社投资经营农场建立的大型农工商综合体属于完全纵向一体化 (公司制一体化) , 在发达国家这种模式所占比重不高。日本的农协和法国的农业合作社联盟属于完全横向一体化, 把全国的合作社、社员和农民以及事业组织、基层组织和各级联合会纳入一体化经营之中, 这种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纵向一体化的形成。美国合作社与大公司联合形成的合营制和法国在食品生产中形成的合作社与大公司的互相控股制属于完全纵向——横向一体化混合经营模式, 合营制可以将农产品产加销各个环节协调起来, 合股制可以稳定农产品销售市场和保障加工企业优质货源。德国莱茵供销合作中心是一种不完全纵向——横向混合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一方面同30个马铃薯加工企业订有供货合同, 另一方面又同数千户农场订有购货合同。
(二) 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的发展。
农业产业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其含义指与农业初级产品密切相关的具有关联关系的产业群所组成的网络结构, 这些产业群依其关联顺序包括为农业生产准备科研、农资等前期产业部门, 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等中间产业部门, 以农产品原料的加工业、储存、运输、销售等后期产业部门, 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部门。
各个国家对农业产业链的称谓不同, 但都是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 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 在横向上实现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集约经营, 形成生产专业化、产品商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经营管理格局。主要包括:1.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包括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和农艺地区专业化;生产集中化一般是指伴随农场数目的减少而出现的农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2.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突出的表现形式是, 企业内部或者企业之间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协议, 形成利益共同体。3.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上的社会服务体系。4.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发展的基础, 主要是农户能够分享到加工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平均利润。
目前, 在农业产业体系中, 产业链理论的应用主要有ICT、价值链、农产品质量预警系统等方面。信息和交流技术 (ICT) 主要是政府可以作为投资建设者, 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 为整个农业产业链和整个农业部门服务。价值链分析是从消费者需求和市场份额两个方面为农业产业链上的合作企业进行ECR分析, 降低成本, 增加份额, 提高企业成长速度。全面质量管理 (TQM) 理论认为在TQM、ISO、GMP、HACCP的基础上建立农产品质量预警系统, 在各种预防已知风险的质量控制方法基础上再加一个报告未知风险的安全网, 用于锁定偏差以及对潜在风险做出充分和及时的反应, 避免对人类、动物、环境和经济造成损失或者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农业产业化和产业链的区别与联系
农业产业化侧重于农业发展的趋势、目标和模式, 主要强调在将产前产中产后个环节联结的过程中, 以生产者为主的交易利益公平性问题。由于中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还以农户为主要经营单位, 无法全面达到企业化经营, 所以中国农业产业化基本上是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发展为基础的。这种以加工企业和交易市场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可以随着加工企业和市场的建设, 在某个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处于动态的运作状态。其组织和运行规模局限于农产品产业化区域发展规模, 如马铃薯产业化、玉米产业化等。
农业产业链主要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探讨产业之间的关系, 分析考察产业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程度, 目前侧重在产业之间价值链的形成。在一定时期, 由于农业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因核心企业的经营发展的要求, 链条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不会随着时间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规模上看, 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而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有的因核心企业规模所限在范围和规模上比较小, 而有的由于核心企业的集团化甚至经营规模化导致产业链范围和规模较大。
农业产业化以产业链为前提并强化产业链。实施产业可以有助于改变产业链松散和脆弱的状态, 使其稳定和规范, 确保各环节价值的顺利实现, 还可以延伸、拓宽和增厚产业链, 强化产业链功能。
三、小结
(一) 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要以农业企业化经营为基础。西方国家的农业产业链主要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并发展完善的, 国家给予农业经营者政策、补贴、信贷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扶持, 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 实行产业化经营。我国农业的发展, 在政策方面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力度向农业农村倾斜, 但多年来体制上所造成的巨大城乡差别, 不仅阻碍了农业企业化的发展, 而且农业目前还处于弱势地位, 农业经营以分散经营为主。因此, 在我国农村, 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营模式还没有达到产业化全面发展的阶段, 仅仅是在某些农产品上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二) 在注重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价值链条构建。我国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发展不完善, 目前主要有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经纪人+农户等产业化形式, 但存在主要的问题是利益联结机制, 无法解决所有节点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即企业和基地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如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引入价值链概念, 不要把农户看成只是农产品的生产者是企业原料的供应者, 而要把农户作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 是企业价值链中的一环, 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 要让农户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增值的平均利润, 切实保障农户利益, 通过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业基础地位。那么, 将有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 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三) 农业产业链条的发展要注重各个层次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我国,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往往在某一个区域或基地, 产业化的发展基本上是为了解决当地农产品就地消化问题, 这容易出现产业布局混乱的局面, 企业重复建设、市场功能不完善等弊端。因此, 在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的基础上, 龙头企业的建设也要合理布局、规模化, 以这些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的发展要以集群的方式创造区域农业产业化的优势产业集群, 并逐渐渗透进入全球产业链中。这样, 就可以将宏观、中观、微观经济的发展协调起来, 不仅发展县域经济, 而且也要发展省域甚至由经济区划划分的区域经济, 最终将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进一步延伸或拓宽到全球范围, 使我国产业链成为世界农产品产业链条中的价值环节。
摘要:农业产业化和产业链发展概况;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链的区别与联系;小结。
农业产业安全 篇11
1.榆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产业规划不科学 目前农业生产已由原来的计划生产进入了按市场需求生产阶段,粮食生产已经取消了定购任务,步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但由于规划不科学,农户自由种植、自由调整、盲目调整,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统一的规划,形成了小而全、多乱杂的农业种植格局,阻碍了产业化的发展。
1.2市场信息化服务网络不健全 千家万户的农户分散经营,根本没有能力抗御市场的风险,对市场的需求信息不仅缺少,而且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未能最终解决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1.3农产品竞争优势不强 个体经营、小农意识、组织化程度低而导致没有市场竞争优势。市场化组织程度低,如菜农只能任凭批发商和经销商定价。
1.4从事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明显 由于种养的面积小,加上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质量低,导致生产经济效益不高。
1.5农业企业规模小 一是涉农的龙头企业规模小。榆树市现有的农业企业规模、产量、效益比较小,对当地的种植业带动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二是种养殖规模小,都是小而全的企业。一方面,小型龙头企业加工能力有限,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小规模的种养殖企业所提供的加工原料有限,同样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6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各级政府部门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是雷声大、雨点小,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越来越少,不仅影响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影响到农业产业化进程。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农业生产靠千家万户的分散投入达到面貌的巨变是不可能的。只有各级政府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才能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对榆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解放思想,强化以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意识;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服务,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协调好产、加、销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篇12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农村改革以来, 宿州市的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一直走在安徽前列。30年中,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宿州市的农机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呈现了不同的发展特点。
上世纪80年代, 农业经营体制的变革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热情, 农机服务突破了单一的耕耙作业, 开始向着播种、收获、灌溉、植保、加工、运输等农业生产的其它主要环节扩展。1994年, 全市小型拖拉机发展到106649台, 是1980年的7.9倍;农田机械化作业量达到了161万公顷, 是1980的6.4倍。1995年以来, 轰轰烈烈的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小麦就是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典型事例。在市场的引导下, 宿州市的农机化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更快。2003年全市农机户发展到34.5万个, 农机服务专业户达到9800多个。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增多, 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 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作业已成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觉行为, 广大农民和经营大户迫切要求农业机械化。2004年, 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2004年6月25日国家出台了《农机化促进法》。法律和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 农机补贴政策在引导宿州市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上发挥了显著作用, 出现了数量、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新局面。2008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42万k W, 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86k W, 拖拉机26.2万台, 联合收割机总量达11676台, 农业机械总量达到150万台件, 目前, 全市农民每年用于购置农业机械的投入达4亿多元。农业机械成为农民除了土地以外的主要生产性资产。2008年, 全市机耕50.2万公顷, 机收面积46.7万公顷, 机播面积54.7万公顷,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79.3%。农副产品初加工、农机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市农机服务专业户达1.8万个, 固定资产在1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1.19万户, 固定资产在30万元以上、年作业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合作组织有35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农机合作组织为龙头, 农机大户为主体, 农机户为基础, 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随着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早在70年代末期, 一些地区的工商企业就以农业机械服务为手段向农业的产前、产后延伸, 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实体, 在生产组织上进行探索。80年代以后, 创造了公司加农户等经营组织形式。从生产手段上来看, 大都是农户的种植、收获机械和公司的农产品加工机械在实施具体的作业。当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高效益的现代基础产业, 就必须农户的小规模经营及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条件, 宿州市农业机械化的长足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二、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推动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 它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推动。
1、农业规模经营需要农业机械化促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表现在农产品结构上, 就是根据市场需求, 立足本地资源, 扩大经济效益高、能赚钱的优势产品生产规模, 形成支柱产业, 建立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基地。要求这些生产基地实行区域化布局, 规模化经营。因此, 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 它给农业机械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时机, 同时也要求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途径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土地规模经营要求转移农村劳动力。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取决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劳务经济的发展, 但农机化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前提。宿州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使农业机械的替代作用充分发挥, 广大农民由家家户户买农机, 开始向买“农机服务”转变。近年来, 该市农村劳动力向劳务产业和乡村工业转移的数量不断增加, 其中多数是外出打工的农民, 达到了130万人, 由于农机化服务发展, 即便是夏秋农忙季节, 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也基本不需要返乡。土地规模经营要求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 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 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保障。该市百万亩水果生产基地的砀山县, 机动植保机械达到了81650台, 这些农业机械在水果产业基地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2、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牵引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运行方式上是市场牵龙头, 龙头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通过这种途径使农产品与市场有机地链接, 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极大地提高农业的自身发展能力。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有机的市场体系, 这个体系离不开社会化服务的支撑, 农机社会化服务是这个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宿州市农业运输机械化的发展已经彻底解决了农村运输问题, 据统计, “十一五”以来, 宿州市每年的农机机械运输量都在100000万吨公里以上, 2008年达到了143341万吨公里。农机运输服务在解决常规生产运输问题的同时, 把分散经营的单家独户与产业化龙头和大市场相连接, 满足了市场大需求、大交换的需要。机械运销装备的发展, 使大流通成为可能, 并且各种相应的机械装备也将使农产品在运销过程中实现保鲜、烘干、冷冻、储藏等, 从而减少损失, 降低风险。
3、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和标准化生产需要农业机械化保障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又一特征是集约化。其一准确把握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各种因素, 在每一个生产环节上, 都实行标准化作业。其二, 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其三, 以优质化为方向。其四, 以保证食品安全为基础。农机化是农业科学技术与机械设备技术相结合的物化, 只有发展农机化, 才能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大规模、高标准地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使用安全高效的植保机械和烘干装置, 以提高防治效果, 减少农药残留, 避免产品霉变, 降低环境污染, 保证食品安全。使用冷冻、储藏设备使长期存放和大范围配送成为可能。实行机械化标准作业, 可以大幅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三、农业机械化要向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农业机械化提供的是高效率、高质量、市场化的服务, 这样的农机服务必须依靠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实现, 农民由一家一户自购自用农机的自然经济服务形式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近年来, 虽然宿州市农机化服务组织发展很快, 但农民自我服务仍在农机化服务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 农业机械化要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就要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使农机服务向自身的产业化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不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还促进了产业化的分工, 实现农民在农业内部的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