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农业产业化(精选12篇)
地区农业产业化 篇1
一、解放思想是创建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想基础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哪个地方思想解放, 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得更快;否则, 经济发展就相对落后。解放思想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解放思想促进经济发展, 主要有两方面的决定因素。一方面, 我们当前面临的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新形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是一项伟大而又需要一边探索一边完善的世纪伟业, 我们需要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构、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以及市场经济下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另一方面, 我们国家历史上经历了几千年的的自然经济, 建国后又经历了计划经济, 这种在我们头脑里留下了深刻烙印的模式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正因为如此, 就更要克服保守思想的羁绊, 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 不断开拓进取, 才能实现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 要从指导思想上进行升级和转换。解放思想要从不同层面来实现, 领导干部指导思想的转换和升级应该先行。领导干部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过程中起到带头人和先锋模范的作用, 首先要在他们中解放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 用先进思想武装领导干部的指导思想。只有领导干部们真正做到解放思想, 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真谛, 彻底转换指导思想, 才会把先进性传递开来。第二, 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和完善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解放思想的根本就是要不断吸收和发展思想的先进性, 保持思想的生命力。因此, 只有在实际工作中, 结合工作实践才能做到真正地解放思想。第三, 解放思想要在群众中广泛开展。老百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和基础, 只有让他们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先进性, 这项工作才可以实行和开展下去, 农业产业化的优势才可以真正发挥出来。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经济的种种原因, 要让群众理解和认识农业产业化的先进性和优势, 就必须要在群众中解放思想。
二、确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主体及各自的角色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加工企业为依托, 以农户参与为基础, 以科技服务为手段, 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 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一条龙经营机制。实质是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农业经营新体制代替传统农业经营方式, 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 使农业生产经营逐步走上商品化、专业化、一体化的轨道,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发展。
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可以看出, 农业产业化主要牵涉到政府、农户、企业和市场四方面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因此, 确立他们之间的合理关系及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第一, 农业产业化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这是农业产业化的最基本要求, 也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的政府要改变以往统包统揽、什么都管的工作局面, 努力建设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服务型、管理型的政府。发展农业产业化, 势必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因此必须尊重和重视农户和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和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让企业和农户唱主角, 政府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
企业往往是市场经济的主力, 企业对市场的认识和理解高于其他主体。因此, 充分尊重并放权给企业, 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在所有领域, 只要是允许市场的地方, 就要鼓励企业的正当行为, 当然要限制市场的弊端, 防止企业只为自己谋利益。
农户也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 却是市场经济的弱势群体。要指导农户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 才能全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作用。并且要在尊重农户主体地位前提下, 把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融入到农户的思想中, 让农业产业化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第二, 政府、农户、企业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如何调整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显然关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景。以往, 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大多都是“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的模式, 而忽略了农民在其中的作用。农业产业化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无论政府、农户还是企业行为, 都应当遵守这一准则, 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因此, 应当建立一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区域农业产业化模式。
政府应当以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管理型、服务型的政府为目标。政府做好宏观规划和管理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弱点, 政府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 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微观方面, 政府要改变以往什么都要做的习惯, 放权给各个微观主体 (企业、个人等) , 为微观主体的活动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 这是农业产业化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保障。只有微观主体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障, 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服务。
农户和企业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中最敏感、最关键的要素。农民作为农业产业化中最基础的元素和力量, 如何妥善解决农民在新的农村社会关系和经济生活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 是确保农业产业化成功发展的最基础因素。企业作为现代社会最具活力的组织, 其先进的生产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是社会发展最强劲的动力。在确立农户和企业关系的工作中, 如何发挥出企业的最大优势, 显然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鉴于此, 再考虑到现实问题, 农户和企业关系的确立, 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首先, 要保证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不变;其次, 要发挥企业最大优势。现代企业中, 股东是企业的主人, 经营者却另择更有才能的人担当。为此,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 可以考虑吸收引用现代企业的模式。建立这样一种模式应该是比较有生命力的, 让农户以土地资源入股, 企业家以资金和优势技术和经验入股, 组建更大的企业集团。单个地说, 企业家是最大的股东, 拥有对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的权利, 这就确保了现代企业中企业家对生产力的贡献作用。而分散的农户作为小股东, 可以以合约的形式和企业家制定工作关系, 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农户还可以只作为企业的小股东领取分红, 而去别的领域或地区从事工作。如此则确保了农户生活保障不受到生活生产方式转换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作为农户集体是企业最大的股东, 仍然是企业的主人。一些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还可以按以往的习惯进行。这就可以确保农民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能够在新模式下充分发展和进步, 避免了农业规模化带来的经济增长而使其他社会生活发生停滞。在这种模式下, 农户作为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得以体现, 企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也发挥出了优势, 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
三、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种相关产业和社会职能
农业产业化要建设和发展起来, 少不了相关产业的支持和共同发展。区域的发展, 优势和重要产业的突出是关键, 其他相关产业的成长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在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 不只要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还要建设好相关产业和服务。招商引资进来的龙头企业, 政府培养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农户, 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克服落后地区的全部劣势, 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可能会因为其他的因素而被限制了。因此, 政府要适时地搞好全面建设, 把各项公共设施建设好, 尤其建设好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相关的各种产业和相关服务项目。
首先, 要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 建设各项有利于农业产业向外发展的公共设施。投资环境是企业进行农业投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一个地区的招商引资竞争力首先就体现在投资环境的优良程度上。公共设施的齐全和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它直接影响企业的活力和效益, 因此地方政府也必须抓好此项建设和服务。
其次, 建设和完善市场的功能。大量的理论和事实指出, 在微观方面, 市场的效率是最大的。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一定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固有规律, 把该放的权放开给各相关微观主体。促进各微观主体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效能, 让市场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 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动机。
再次, 探索和创新农业产业化下农民的社会生活和集体活动。社会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增长, 还要有很多层面的共同发展。因此, 在建设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 适时地探索和创新新农村社会生活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政府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利用自己的先进思想指导和引领农村社会的转型, 避免和克服农村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和不和谐因素,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健康科学的发展。只有这样, 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和发展之路才能真正走下去, 才能真正走出意义来。
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保障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农业产业化的推行已有多年, 但是对于落后地区来说, 仍然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鉴于地区之间的各种差异因素, 落后地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绝不能照搬其他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经验, 要充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借鉴和参考具有指导性的经验。
有目共睹的是落后地区的工作较难见成效。对于落后地区的干部政绩和工作效果的考察方式应区别对待。落后地区政府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 也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既要有打赢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之仗的信心, 又要有接受失败的准备。因此, 保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就是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首先, 应当为前来投资的企业做好服务, 使得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能够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自由进出, 保证企业的活动能够充分自主。招商引资不是目的, 只是农业产业化的第一步。企业愿意走进来, 政府就该做好全程服务。各个政府部门都应当积极做好自己的服务工作, 配合好企业的活动, 促进企业的活力才能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效力。产权的界定一定要清晰, 哪些属于公共品, 哪些属于企业主的私有品, 都应当有明确地认定。充分保障投资企业的各项法定权利, 保障企业作为法人的各项权利。
其次, 对农户的保障更是重中之重。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本身就是异常艰难的工作, 如果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一时不是很顺利, 怎样确保农户不受太大生活压力的冲击, 就是必须要考虑的。农业产业化势必要改变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农村传统的基本生活方式, 农民的生活无疑会遭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 一定要在各个方面下功夫, 避免农民生活质量下降, 避免农村生活出现问题。在农业产业化的建设中, 各项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就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是一项战略决策。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和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结合本地实际工作情况, 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充分发动一切社会力量, 在本地区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探索和建设。
参考文献
〔1〕战冬梅, 战梦霞.农地制度创新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理论研究, 2008 (15) .
〔2〕郁鹏.农业产业化与中国农业发展〔J〕.当代经济管理, 2008 (6) .
〔3〕孔云峰.新形势下继续解放思想的十大理由〔J〕.决策导刊, 2008 (6) .
〔4〕邓太来.推进平凉市农业产业化的思考〔J〕.甘肃农业, 2008 (7) .
〔5〕皮艳清, 万志乾.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J〕.2008 (3) .
地区农业产业化 篇2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化程度、生产力水平、资本积累相对发达的必然产物。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科学地把握结合点,选准增长点,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不仅有路可走,而且大有作为。在贫困地区实施产业化扶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就生产抓生产、就农业抓农业、就扶贫抓扶贫的工作模式,真正实现由“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的转变。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从总体上讲,实行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强大的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从而迅速提高主导产品产量,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扩大经营规模,通过生产基地的集中连片或成批养殖,把分散的家庭小规模生产组织成若干个产业链,进而联结成相对集中的大规模经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集约化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利用程度,增加农产品产值,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促进农民参与市场活动,按市场需要有序地进行专业化生产,进而保障农民的利益;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强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积极推进和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个农业县,又是一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其贫困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生产力水平低。**贫困地区主要以南北两大贫困片为代表,还有部分川区乡镇的山区村,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薄弱,耕作技术落后,经济结构单一,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低,适应产业化经营有一定难度。二是市场意识、商品观念淡漠。种田为吃饭,养猪为过年,多以家有三年粮,存栏几头畜而自豪,并以聚集的实物多少论贫富,重数量、轻效益,惜售思想严重。三是资本积累差。这些地区有的刚刚脱贫,有的只是解决了温饱,有的甚至还处于温饱线以下,人均收入低,资金实力弱,发展再生产投入难度大。四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由于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服务机构不健全,信息不灵,产销脱节,特别是缺少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处于“什么都有”,“样样不多”,“东家看西家,大家种啥我种啥”的小农经济阶段。在当前农产品全方位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贫困地区批量少、质量低、价格高的农副产品更是难寻出路,造成了恶性循环。这些矛盾和问题,都为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网织了重重羁绊,起步难,发展更难。
但是贫困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也有许多有利的因素。一是资源相对丰富。**贫困地区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土地资源、饲草资源和矿产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潜力大。只要找准路子,选好产品,就可能很快产生效益。二是自然环境比较干净。这些地区大都工业企业少,化肥施用量低,空气无污染,农作物病虫害少,只要有好品种,就可生产出大批量的绿色食品。三是农村劳动力量多价廉。贫困地区劳动力都集中在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约占总劳动力的50%,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普九”教育,青年农民中高、初中生比例大幅度提高,只要稍加培训,就会产生一大批种田的“科技明白人”。四是国家向贫困地区倾斜的优惠政策,有利于资本、技术、人才向贫困地区聚集,只要政策开放,项目可行,就可以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达到借梯登高的目的。
在优劣势分析的对比中,也不难发现,在**贫困地区实观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许多现实的结合点。一是农业产业化基本适应农村经济基础的要求。以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长期稳定不变。而农业产业化正是在此基础上,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它不动摇农民的家庭经营基础,不伤害农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又能引导农民脱贫致富,与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发生冲突。二是农业产业化便于缓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千家万户独立经营的农户,分散封闭,规模狭小,实力脆弱,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压力,在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产业化经营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龙头围绕市场转,农户跟着龙头干,切实把“什么能赚钱就种什么,市场需要啥就经营啥”的口号变为现实。三是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发展战略的宗旨是一致的。农业产业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要使农业由粗放型(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向集约型、贫困型向小康型转变和渐进,与我国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完全适应贫困地区的发展方向。四是农业产业化容易为农民所接受,实行产业化经营就生产这一头而言,基础是种养业。种植业和养殖业资金投入不大,种养的品种都为当地所适宜,对农民来讲是轻车熟路。从加工销售这一头讲,农民的产品能够及时有人收购付款,而且还能卖个好价钱,这对吃尽“灾难”苦头的农民而言,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是发达地区的专利,贫困地区不是能不能搞的问题,与发达地区相比,只是起点不同罢了。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是**贫困地区走出困境,加快经济发展的明智选择,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益出路。在新时期,国家确定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力实施以“整村推进”为“一体”,以劳务输出和产业化扶贫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扶贫战略,加大扶贫投资力度,这对于我县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一定要紧抓机遇,把我县的产业化扶贫促上一个新的台阶。当然,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较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用政策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去引导,用科技的、服务的、开放的机制来促进。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路能变成出路。贫困地区产业化不能上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观念上的桎梏没有被打破。目前,这一地区对农业产业化有很多模糊态度,比较有代表性的倾向有这样几种:一是一些人认为产业化只是一个“新提法”,不少干部群众把它当作一句时髦语言,频繁地喊在嘴上,却落实不到行动上,工作按部就班,生产照原样进行;二是有人认为贫困地区只要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就算大功告成,产业化离自己尚远,还未到推行阶段;三是对产业化的内涵缺乏准确理解,认识上比较笼统,多是以形而上学的方法去看待。因此,在战略上没有认真去研究,在思路上没有认真去疏理,在工作上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缺乏像抓其他工作那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实施措施,看农业产业化的高度不够,产业化推进的速度更不够,局面还不活。显然,上述思想观念不打破,实现农业产业化就是一句空话。要下大力教育干部群众跳出小农意识的束缚,深化对产业化的认识,真正树立起与实现产业化相适应的新思路、新观念,培育起敢冒风险、勇于创新的精神,用全新的视角发展农业产业化。要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干部群众听专家授课,到外地考察、开阔眼界,理清思路,不断强化典型示范,从认识到实践两个方面入手,促动干部群众观念转变,特别是要抓好各级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还应通过教育、培训等方法,使广大农村干部既有组织带领群众发展商品生产的胆识和决心,又具有从事商品生产基本技能和驾驭经济的能力,真正把乡镇村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组织带领群众发展商品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的中坚。
二、因地制宜,制定战略。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过程,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商品农业为前提,以独立的农户经营为特征,产、加、销仅以外部的供求关系相依存,这是产业化的雏形阶段。第二阶段是以合同契约形式相联系,以互助互利为特征的分散经营,可以称为产业化的初级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中介组织为纽带,以农户为主体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经营阶段,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成熟阶段。贫困地区的特征各有区别,差异较大,发展农业产业化一定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遵循产业化发展演进的客观经济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区分不同情况,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在发展战略选择上,应针对目前贫困地区产品分散、自给自足、小而全,既体现不出资源(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优势,又体现不出商品优势的经济格局,分析论证贫困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状况和区位优势,构建本地主导产业、经济结构和生产规模。在项目选择上,要体现资源和市场的有机对接,着眼于资源支撑面大、群众参与面多、受益面宽的项目,合理布局,正确引导,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经济格局。在产业选择上,突出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与之相关的加工业,形成种养加工的“龙型”经济。在产品选择上,要紧盯国际、国内需求取向,注重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把战略上的坚定性,战术上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三、多管齐下,培植龙头。
“龙头”是产业化扶贫的支撑,具有开拓市场,掌握供求信息,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只有通过各类“龙头”组织的带动,促进产、加、销相互衔接,才能真正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龙头”企业或组织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缺乏龙头企业是致命的原因。因此,要把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实现产业化的重头戏来抓。结合**实际,一是要鼓励和引导各类专业大户壮大实力,搞好内外对接,提高专业化程度,尽快成长为“龙头”。二是要引进和吸纳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创办基地,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促进产业链、生物链的形成。三是要在集镇和公路沿线开辟各类发展小区,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各种经济成分和各类人才向小区集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联结点。四是要本着普遍培育、突出重点的原则,对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龙头企业要大力引进;对市场潜力大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对具有贫困地区特色的“龙头”企业应尽量照顾,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效益和延伸效益。五是要鼓励农民按照自愿的原则,通过资本、技术、人力、物力、信息的联合,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和销售流通组织。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
四、择优汰劣,建好基地。
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和依托,只有规模化的基地,才能提供充足、优质的原料,产业化的循环节才能正常运转起来。贫困地区经济薄弱,自然条件差,建立基地必须结合确立主导产业、立足特色资源,扬长避短,扶优限劣,重点突破。一是要从地域内的自然、经济、区位、人文等众因子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突出一些适合当地种植、养殖的优质高效产品,舍弃那些劣质低效品种,集中拳头,壮大“龙身”,率先实现产业化。二是主导产业确定后,应当组织科技人员对生产基地的开发进行科学规划,界定建设的区域范围,有计划、有组织地调整产业结构、生产布局和生产规模,严格按(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确定的品种、技术规范、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三是要充分调动农户这个基地细胞的积极性、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基地建设和专业化生产,要用合同契约的形式规范基地组织与农户的行为。四是要积极做好种苗提供、生资供应、技术培训、产品收购等各环节的衔接协调工作,及时调处各种矛盾,保证基地一投入运行就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建立体系,搞好服务。
健全完善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信息服务和产后的加工、销售环节的根本途径,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真正的“龙头”和“助推器”。**贫困地区在这个环节上比较薄弱,应当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抓紧抓好两大体系的建立。要把完善农副产品初级市场、专业市场作为工作的重点,围绕确立的主导产业、产品种类、区位特点等,宜小则小,宜大则大,宜专则专,宜全则全,因势利导,兴建各类交易市场。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跻身流通领域,兴办流通企业,参与商品流通,从事农副产品和农资购销活动,提高农副产品商品率,真正发挥市场这个产业化终极点的作用,实现产品价值,引导商品生产,增强吸附和辐射能力,促进基地的生产、企业的加工和整个产业链的运转。要狠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从目前**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最好是依托现有的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服务机构,设立相应的服务组织,成立农副产品购销中介组织,建立样板农户,形成一个纵向贯通、横向交叉、专群互补,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疏通产业化经营脉络,推动产业化经营有序进行。
六、科技先行,提高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产业化不断上水平、上台阶的首要因素。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农业的潜力在科技,农业产业化的出路更在科技。要从提高人的素质入手,结合扶贫开发,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强化科技意识,加速水平提高,使农户家家都有“科技明白人”,增强生产的科学性。要积极引导农民狠抓科学管理、科学耕作、科学经营,改变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的传统陋习,精打细算投入产出账,用科学管理挖掘各项增产增收因素扩大产业,提高效益,增强对买方市场的适应能力。要紧紧围绕基地和龙头,大力引进和采用新技术、新(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产品,要在大范围推广的地膜覆盖、温棚种植、暖棚养殖、节水灌溉、良种繁育、中低产田改造等实用技术上下功夫的同时,还要加快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胆上一些起点高、产品新、处于领先水平的科技示范项目,大幅度提高单位产量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要进一步落实科技投入保障措施,确保科技投入稳步增长,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持续强大的科技动力。
七、政策扶持,增加投入。
地区农业产业化 篇3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考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已被社会所公认,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必须从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一体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等几个方面着手,强力推进地方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布局,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受市场约束增强,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雷同,加工能力低,为了各自利益争夺原料、争夺市场、打价格战,严重阻碍了边疆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特别是给以依靠农业经济为主要经济收入的边疆民族地区带来了严重障碍,让本来就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的地区农业经济造成了更加恶劣的后果。所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须要正确引导边疆民族地区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才能正确处理好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地处中越边境一线地区,要想发展起来,那就必须走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使金平在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背景下,发展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绿色产业大县。
1.加快农业产业化对金平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1加快农业产业化是推动金平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金平的农业农村工作进入新阶段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州关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围绕“农业富民”的目标,加大了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实现了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保持良好的稳定局面。但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农村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解决,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又在不断产生,最突出的表现是农民增收较困难。只有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任务,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才能扩大农民增收的渠道,全面推进全县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1.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克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城市的吸纳消化能力不足,农村劳动力本身素质偏低,不能满足城市用工的需要。因此,要更好地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那就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农业产业化的拓展上来,使更多的劳动力投身到地方农业产业化的建设上,增加农民自身收入,促进地方的社会效益发展。
1.3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源泉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从单一的种植业、原料生产和初加工向深加工、保鲜、销售等环节延伸,将其加工、内外贸易有机结合起来使农业分享商业和工业利润,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证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1.4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全面建设金平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金平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5%,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低、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农民的生活明显低于城市居民的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中央反复强调,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金平到2018年要与全国、全省同步奔小康,最艰巨的任务还是在农村。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自觉把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全县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
1.5农业产业化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持边境安宁的物质基础
金平地处边疆,直接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502公里,边境一线民族众多,民族跨境居住频繁,交通、文化、教育、卫生、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国家概念和民族形象意识薄弱。因此,加快农业产业化,不仅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民族增收,加强民族团结,增进邻国友好,保持边境安宁。
2.当前金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金平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县委、县人民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培植新的农村经济支柱产业。
2.1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2.1.1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比较清晰
金平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指导方针是“农业富民,项目立县,工业强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思路决定出路,金平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的制定,立足于县情,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抓住产业化发展的重点,突出资源优势和区域布局,显现出了突出的战略地位和特色。全县按照“围绕市场调结构”和“突出特色抓产业”的方针,在巩固粮食、畜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重点提升了香蕉、橡胶、草果、茶叶、八角、花椒、石斛等新鲜产业的优.%、16.5%和13.7%分别上升到了2009年的65%、58%和32,3%,全县农业产业科技化和经营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1.2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在发展中逐步壮大
目前,全县已建立和发展了金平县橡胶有限责任公司、大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大深山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金岭瑶药生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金平青云茶叶有限公司和金平九宝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在发展中,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现,不仅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而且积极促进了全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1.3农业发展逐步走上了一条产业化的特色路子
围绕特色农业强县建设目标,以农民增收致富为主线,进行合理区域规划,基本形成了一条“政府引导、公司带动、分区布局、农户参与”的发展路子。一是在巩固、提升香蕉、橡胶、草果、茶叶、八角、花椒、石斛等产业的基础上,制订了《金平香蕉标准》和《金平草果综合标准》两个农业标准技术文本,加快了其优化升级的实施步伐。二是在做强做大以小耳猪和乌骨鸡为代表的畜牧优势产业的同时,提升了科技含量和市场开拓空间,畜
牧业产值突破了亿元大关。三是政府对优质大米的精、深加工不断加大投入,使得优质大米的加工小具规模。2003年引进了一套具有先进水平的精米加工设备,建成年可产2000吨优质米的加工厂,这将为促进全县优质稻的开发,提高种植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发挥积极作用。
2.1.4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取得突破,农业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逐步打破地域界限和所有制界限,积极探索与市场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经营形式,创造了“公司加基地”、“市场连农户”、“科技服务组织引农户”等多种模式,使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各环节和各主体之间的利益结合日趋紧密。
2.2金平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2.2.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规模还较小,在全县的辐射带动能力还比较弱
目前,全县的大多数龙头企业只是以从事农产品的收购、初级加工和销售为主,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还比较低,加工成本较高。这些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资金融通能力、带动农户能力以及企业制度创新能力还不强,难以充分显现出龙头作用,与现代企业和特色农业强县建设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2.2.2农产品特色不鲜明,加工产品结构雷同,产业链条短
全县的农业产业化专业分区与原料生产基地虽已初步形成,但加工企业与之并进不够,没有形成地区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产品少,缺乏有竞争力和市场开拓力的名优产品,难于获得丰厚利润。长此下去,全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难有大的作为。
2.2.3农业服务建设相对滞后,跟不上产业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许多农业服务部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全县的许多涉农部门还难以适应,传统意义的服务内容跟不上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对市场信息的调研、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种养业技术辅导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2.2.4农民科技素质较低,使农产品生产局限于低水平、小规模
从近几年农业产业化实践看,决定产业化进程快慢的,往往不是自然资源和资本的投入,而是劳动者即人的素质。就目前全县的农村劳动力状况来说,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把发家致富的门路大多寄托在二三产业上,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中老年劳动力。他们的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更差,只能满足于低水平、小规模的小农经济,对大规模的农业土地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既缺乏知识,又缺少资金。导致了目前全县一些农副产品的生产处于低水平状态。
2.2.5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与农民经纪人的组织发展缓慢,使农民与市场脱节
由于目前农产品市场处于相对低水平饱和状态,广大农民消费水平的制约,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可获得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且风险大,造成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发展比较困难,截止目前,全县仅有一家比较规范的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农民与市场缺乏桥梁和纽带,更难于形成多环节的利益共同体。
2.2.6主导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资金支持
国家投入严重不足,各地缺乏农业产业化的启动资金、县乡财政困难,金融机构稀少,筹融资市场紧缺,对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支持难以有根本改善、农业产业化主体贷款困难。从而导致主导产业不能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主导作用,对地方经济不能做出明显贡献。
3.推进金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3.1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促使地区经济从劣势向优势转化
山区要充分利用立体的气候资源,发展以草果、花椒、八角等独具特色的香料产业和高海拔农业,搞好综合加工利用,提升农业成品价值。邻河邻江和坝区地区要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热区经济,尤其是发展精品渔业和优势热区作物等短平快农业。同时,要兼顾乌骨鸡、小耳猪等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整个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优势转化。
3.2培育龙头企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奠定基础
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基础,也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是创建品牌的主力军,也是开拓市场的先锋。金平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因此,必须把培育壮大一批重量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牢固树立“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培育龙头企业就是培育农民”的思想,紧扣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运行机制活、劳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使农产品的附加值明显提高。
3.3强化农业科技研究,加快建设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支持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和帮助农业科研机构与生产部门配合,组织实施种子、种苗、种畜等科研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与省内外、州内外和国外农业科研、教育及知名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掌握高新技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的综合素质。
3.4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创立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实施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大县向特色农业强县的转变,一是要按市场规律办事,靠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发特色规模产品。有特色,就有市场,有规摸,就有效益。如:金水河和蛮耗的芒果,老集寨的橘子和茶叶,勐拉和者米的香蕉和橡胶,沙依坡、马鞍底和大寨的草果和八角,营盘和铜厂的花椒和营盘的生态甜龙竹等,有的产品已经进入绿色食品行列,在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很受大家欢迎,可以在一定基础上大力发展:二是要突出特色资源优势,选择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加快发展,并培育农产品品牌,做到创一个品牌,兴一方经济,壮一个名牌,富一方百姓。如:营盘、铜厂和老勐的生态乌骨鸡和生态小耳猪等;三是要以科技为先导,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推广新技术,增加科技含量,优化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5创新机制,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制度保障
商品基地下的农户,是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原料商品的供给者,是农业产业化的根基。必须从改造传统农户入手,引导他们走从小到大、从粗放经营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经营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在坚持长期稳定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育并逐步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完善土地经营制度。在“自愿、依法、有偿”原则下,可以通过转让、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实现土地流转,为土地规模化经营提供条件。
地区农业产业化 篇4
1 东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现状
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 近几年形成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开始适度规模经营和企业化管理, 农业龙头企业以订单、委托生产、包销等方式联结基地和农户, 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雏形显现;区域性生产基地、流通市场逐步建立;农村人口正在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 尤其是年轻人、大学生大多向城市聚集, 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开始注重农业品牌打造和品牌效应提升, 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是总体上讲, 农业产业化程度还很低, 主要还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农业企业, 组织协调能力较弱, 大都是加工型企业, 产值比重还很小, 引领、示范作用不大;农产品生产科技含量不高, 农产品储存能力不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灵, 价格波动大, 农业经济效益较低。
2 影响农业产业化的生产要素
东部地区农业产业化没有预想的顺利, 进程缓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我们可以从农业生产要素着手来分析。
农业生产要素, 指进行社会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现代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技术、信息。由于农业生产现在效益较低, 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时, 不利于在农业生产领域聚集, 阻碍了产业化的进程。 (1) 土地。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依赖土地, 农业产业化更是需要成片的土地, 由于我国现阶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使土地的经营权极为分散, 另外东部地区农业生产用地的比较效益低, 因此仅靠市场不能集中大片土地用于农业专业化生产。 (2) 劳动力。农村人口众多, 全国农民人均耕地只有1800㎡左右, 东部地区还要少, 劳动力过多不利于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的发展;而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是老年人, 知识、技能水平较低, 主要靠经验生产。 (3) 资本。农业产业化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 农村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农信社势单力薄;国有商业银行留在乡镇的机构变成了事实上的“储蓄银行”, 将吸收的大量农村存款, 通过内部上存, 流出农村, 进入城市;农业企业基本属于中小企业, 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 难以达到银行、信用社认定的贷款条件, 很难获得贷款支持;农业属于弱质产业, 受自然、市场、管理和疫病等诸多因素影响, 风险大、收益低;农业贷款每笔额度小, 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少, 贷款没有积极性。 (4) 企业家才能。一方面农民企业家有一定的生产技能, 但往往缺少管理能力、经营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从工商界转来的企业家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但常对农业生产的特性了解不够。 (5) 技术。技术相对落且发展缓慢, 有的还要靠天吃饭, 抗自然风险, 抗疾病风险的能力较差。 (6) 信息。信息传递不通畅, 不对称, 造成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产生偏差, 市场供求不平衡, 波动较大, 市场风险大。
3 从生产要素着手推进农业产业化
东部地区近几年来经济快速发展, 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民间资金实力雄厚, 随着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人员流动在加速,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很好机遇。因此要抓住机遇, 更新意识, 积极开展制度、模式创新。现阶段需要政策的大力扶持, 积极引导生产要素的投入, 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各种生产要素,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3.1 有序进行土地流转
农业产业化的重点、难点是土地流转问题。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 要使土地相对集中, 必须让农民长期分享收益、实现收入增加。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各地试点出重庆农地入股、广东海南出租农地等模式, 使农民长期因此而分享收益。加快新农村建设, 使农民相对集中居住, 整理、规划农业生产用地。现在东部地区土地出让金的价格远远高于征地补偿, 有的甚至相差几十倍, 短期来说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得到了部分的补偿, 但长远来说会给失地农民的生活带来很多新的负担, 因此要加大一次性征地补偿, 给予基本的社会保障。政府应该增加土地出让金用于“三农”支出的比例。
3.2 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劳动力方面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富余农民转移, 二是从事农业生产人员技能的提高, 三是落实农民的社会保障。从世界发展的经验来看, 没有一个国家是能够在农业劳动力占整个人口50%以上的情况下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当农业人口减少之后, 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才能开展。东部地区, 随着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推进, 许多农民有更多机会从事非农生产;高校的扩招, 大学生愿意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不多;近两年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最为重要的原因是非农收入的快速增加, 这些都为富余农民转移打好了基础。东部地区应继续发展二、三产业, 尤其是大力发展服务业, 实现吸收大量的民村劳动力。改革户籍制度, 弱化户籍与教育、社会福利等的联系, 废除不合理的二元体制,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 便于人员合理的流动。公共教育投入应包括技能培训, 对仍从事农业生产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提高技能, 适应专业化生产的需要。社会保障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应该是平等且全覆盖, 随着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东部地区, 已经在推行农民基本养老、医疗社会保障, 首先实现低基数, 全覆盖, 今后主要通过压缩庞大的行政开支, 取消特权福利, 逐步提高全民社保标准, 有了基本保障, 土地流转、人员流动才无后顾之忧。
3.3 积极引导资金投入
首先要加大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 应放在扶持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政府也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贷款支持。深化金融改革, 增加融资渠道, 适当扩大小额信贷额度;强化“农转非”资金的回流引导, 制定国有商业银行向农村经济组织贷款的考核体系, 增强资金回流监管力度, 金融机构回哺农业;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 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扩大企业直接融资, 大力推广股权直接融资, 发展以股本直接投入的合伙制和合作制企业。
建立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 引导农民建立互助保险组织。组建大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 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的再保险, 分散商业性保险公司的分险, 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3.4 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
农业产业化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经营者懂技术会经营。培养农民企业家, 转变小农思想, 通过把一些生产要素集中到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手中, 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技术引导和政策优惠等方式, 扶植一批农业产业化的带头人 (包括示范户、专业户) , 这些人能够在经营方式、敬业精神、技术传播等方面, 对广大的农户产生积极影响。提供成长条件, 引导、扶植农民企业家。允许工商企业进入农业, 工商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其资金、经营组织、管理和信息等多方面优势, 同时联合当地懂技术的农业人员, 优势互补, 实现在农业领域取得较好的收益。
3.5 切实加快农业科技发展
科技的重要性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加工、贮存、流通的各个环节。2012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科技重视程度。鼓励农业生产企业和个人进行农业科技创新, 对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方法, 允许申请专利, 加以保护, 提高创新的积极性;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要加大对科技型农村企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起好示范、带头作用;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 加快农业良种产业化进程, 推进区域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产品的贮存与流通技术的发展, 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提升农产品的价值。
3.6 努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首先发挥政府职能, 向农民提供的农业信息服务属于公共产品, 因此要加大投入, 对我国传统农业的信息化进行改造和提升。目前全国涉农网站众多, 造成信息资源很大浪费, 各地政府要实行资源共享共建。其次要引导涉农企业积极参与公共信息平台与内部网络的建设, 成为农业信息主要发布与接收者。最后应当提高农民的素质, 让农民能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 成为农业信息化的受益者, 以前农村广播是农民信息的最大来源, 现在, 东部地区农村手机、电脑的逐步普及, 可以通过发短息、上网等新方式传递信息。
参考文献
[1]艾丰, 论农业产业化.人民日报, 1995年12月11日.
[2]欧淑霞,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 2010 (9) .
[3]鲍小平, 实现城乡和谐发展需解决好四大问题[J].农业经济, 2012 (2) .
教学设计: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 篇5
自主探究
——《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的教学设计
设计者:惠台学校
潘春燕
一、课题选择的背景
本节课我选择的是七年级下册《美国》的第二课时“农业地区专业化”。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对于大国它的战略地位更是重要,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国务院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到“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现代农业”,而纬度位置、气候条件与我国极为相似的美国,它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模式,同时美国也是通过农业专业化生产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大国之一,它农业当中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措施,对于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分析美国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并能初步理解美国主要农业带的分布情况及成因。
2.通过教师设计好的各种题目,如各类专题地图,通过了解区域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中农业生产的基本方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提高识读地图的技巧和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科学思想和综合考虑各种自然条件的全局观念。4.培养树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分布的地区专业化特点。
教学难点:农业带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三)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七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以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各种习题,借助竞赛的方式,采用读图分析法和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师设置的问题自主探究、思考、分析和讨论,最后归纳得出结论,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力图对学生进行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意识形成的教育,力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感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启迪。
三、教学过程
展示课题:美国发达的农业
(一)引入新课
1、展示:《美国2003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其在世界的位次》
设疑1:观察这些数据,看看它们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
由数据可以看出:美国主要的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拥有强大的竞争力。美国粮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5.出口量约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1/2.它有“农业世界冠军”的美称。
设疑2:如果是让你去种植一片水稻或玉米,要想它长的好、产量高,你会重点考虑哪些自然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
与农业密切相关的自然条件有很多,比如地形、气候、水分、土壤、光照、热量条件等等,今天,我们将重点从地形和气候两个自然要素的地区分布来了解美国发达的现代化农业。看一看:美国是怎样利用它的自然条件来安排行农业生产活动,并依靠什么“法宝”成为世界农业发达的大国之一的。有哪些可以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2、小竞赛:“男生女生对抗赛”
比赛规则:开动大脑,仔细读题(图),让我们在友谊和谐又充满竞争的氛围中,开始我们的“农眼看美国”之旅行。
1)幻灯片——地形篇
设疑:
◆ 从太平洋一直向东到大西洋,依次会经过哪些地形区。
◆ 假如想用一条曲线来展示美国自西向东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你会怎样画.◆ 从地图上比较、估算山地和平原的面积的大小情况。分析这对发展农业有何影响
分析中部平原地区的河流和湖泊对发展农业有何影响。
◆ 综合美国不同地区的地形及河湖分布情况,你将如何在美国西部、中部地区安排农业生产。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美国地形、地势特点,让学生学会评价一个地方地形地势的特点,并尝试根据这些特点来进行农业生产布局。
2)观看视频:密西西比河流域农业生产
承转:不同的地形条件,应该布局不同的农业生产,而美国中部地区、即密西西比河流域,因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成为美国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区域,看一段有关密西西比河流域农业生产的视频,注意观察:密西西比河不同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是否相同。
3)展示幻灯片——气候篇 气温:
◆美国的玉米带和小麦带主要生长于哪种气候类型?水稻呢? ◆比较玉米和水稻,哪种农作物需要的热量条件更高?
◆找出美国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比较俄罗斯和美国的纬度位置,比较两国发展农业的热量条件。
(提示:回忆我们学过的国家俄罗斯的气候特点,书上第43页图7。46《俄罗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并让学生对比两国的热量条件差异及对两国农业照成的影响)降水:
◆在图中指出美国年降水量最丰富(最少)的地方,并读出大约在多少毫米以上(以下)。
◆分析说明美国的年降水量地区变化的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喜热的水稻是生活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南部地区。正因为不同的农作物所需要的热量、水分条件甚至土壤都不尽相同,我们不能象安排座位一样,随意安排它们生活的地方,否则就会出现生态被破坏的问题。
承转: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大力开发西部后,这儿曾出现非常严重的土壤流失,原因就是因为草原被过度开发,飓风卷走了地表很厚的肥沃土壤造成的。这是美国在开发西部时得到的教训。而现在我们国家也在开发西部,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如何开发利用自然条件,这是国家在开发西部时必须综合考虑的问题,我们应从美国的西部开发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4)展示幻灯片——规划篇(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读图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农业带分布的主要原因。归纳影响玉米带和乳畜带的主要因素。(地形、土壤、气候、人口、市场等)
☆参照以上描述,完成影响其他农业带分布的主要因素。(学生独立完成,所讲理由能体现对自然条件的综合利用即可。)
归纳:美国正是因为能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特点,综合分析了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给农作物找到了最适合他们生长的家,为美国发展现代化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即:农业地区生产专业化,其实就是在某一区域专门来生产一两种农作物,比如:中部玉米带主要产玉米和大豆,这里生产了全国3/4的玉米、60%的大豆,这里还利用玉米做饲料,饲养了全国2/3的生猪和1/4的肉牛。
☆让学生对比景观图,能够理解东北部乳畜带和西部畜牧带的区别: 教师归纳:美国东北部人口多,乳畜带主要是提供城市人口肉类、蛋、乳制品,一般是圈养,惠州市周遍分布着一些生产鲜奶的奶牛场、养鸡场,原因也是这样,而美西部畜牧带,主要生产动物的皮毛,因为这里降水较少,最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我国西部的内蒙古草原相似,是一种很粗放的经营方式。
设疑:美国农业为什么要采取在一个地方集中种植某一种农作物的方式?(可大规模进行机械化生产,更方便的使用高科技技术,形成规模效益。)5)展示幻灯片——科技篇(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
承转:在美国,农业人口还不到全国人口的2%,但其生产的粮食不但养活了2.7亿美国人,还大量出口。那里两个人就可以养两万头牛,一个人可照料10万只鸡,他们依靠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现代化、机械化、高科技。
教师:介绍了美国农业的现代化与机械化的程度,以及精确农业。
6)“农”眼看美国——感怀篇
教师:以前大家认为美国发达,头脑里只有它的工业的概念。今天,我们了解到关国发达的农业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还了解了美国是如何它的自然条件和技术发展它的农业的。谈感悟
☆请谈一谈美国农业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
☆我国地大物博,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也很优越,对于我国农业来讲,美国的农业特点有什么可以借鉴的?
总结:你知道吗?现代农业是如今中国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国务院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旗帜鲜明地提到“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现代农业”,文章开篇的三句话,更是言简意赅地说出了重视农业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对我国的深远意义,发人深省。让我们在这三句话中,结束今天的美国农业之旅。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课后作业:
1、我画地图
每两人发给一张美国空白轮廓图,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自己认为的美国自然条件中重要的地方,绘制在相应的地方,并根据书上的《美国地形图》,回家简单地分层上色。
地区农业产业化 篇6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新形势 推动 纵深发展
1.德惠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德惠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农业产业化做精、做大、做强”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大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领导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1.1龙头企业建设强势推进
2002年以来,全市共建设投资百万元以上项目1003个,其中超亿元项目44个,超千万元项目257个,引进内资136.11亿元,外资1.29亿美元。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1户,辐射农户12万户。形成了强龙带动、群龙竞舞的龙型经济发展新格局。龙头型产业规划主体加工项目达60个,配套工业企业20个,全部达产达效后,可为德惠市增加GDP200亿元,增加财政收入6亿元以上,吸纳就业10万人以上。全市经济已经步入了粮食产品—饲料产品—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健康美味食品—网络营销成龙配套的农牧工商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1.2特色产业基地渐成规模
1.2.1布局区域化 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了专用玉米、高油大豆、优质水稻、特种油料、瓜菜、林果六大种植基地和肉鸡、肉牛、生猪、肉鹅、肉羊、奶牛六大养殖基地。2009年粮食产量突破37.8亿斤,畜牧业产值53亿元,比2008年增长9.3%;园艺特产品种植面积35.9万亩,占农作物面积的11.1%。
1.2.2生产标准化 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30万亩。申报的9大类77种产品,经过环境监测、产品检测,在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组织的认证中一次性全部通过。
1.2.3园区经营化 建成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营机制新、经济效益好的各类园区150个,成为全市精准农业的展示区、现代农业的观光园、农业项目的示范场,带动了全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1.2.4管理契约化 坚持按照经济规律,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龙头企业与其它配套服务组织,不断完善利益关系,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几年来,与龙头企业实现订单式管理的农户每年都在10万户以上。种植业订单达到190万亩,畜禽订单1.4亿头(只)。
1.3现代营销体系初具雏形
1.3.1建立健全了營销网络体系 建设和完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4个,“农家店”、“农资店”分别发展到149户和91户,年交易额1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83个,经纪人8100多人。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与外地客商建立合作关系,结成利益共同体。积极整合资源,利用驻外办事处和对外机构,为龙头企业建立产品直销点,组建专销、分销、代理商销售队伍,多渠道推介和销售德惠产品。
1.3.2搭建了产品销售平台 1998年,德惠市首开全国县(市)先河,举办了首届中国吉林德惠绿色食品节,现已成功举办六届,先后有20多个国家、40个地区的官员、商界代表参会,4000多户中外企业参加了经贸洽谈和产品交易活动,加快了德惠农产品进军国内外市场的步伐。
1.3.3实施了名牌产品战略 2006年,德惠市凭借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良的生态环境,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食品名城”。这一巨大的无形资产和品牌效应,进一步加速了德惠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步伐。
1.4经营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1.4.1明确招商责任 2008年,由市级领导牵头,成立七个重点项目推进组,组建了四个经济发展局,同时,设立了五大奖项,拿出500多万元重奖引资成效卓著的单位和创业有功人员,实现了专业招商引资12亿元的目标。
1.4.2提供优质服务 16个具有审批权的部门全部派员进驻政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开展软环境千人评差活动,对排位靠后的部门和公务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对重点企业成立项目服务组,实行跟踪服务,协助企业办理项目审批、征地、办照等一系列手续,保证企业项目建设全程绿灯,一路畅通。
1.4.3实行政策扶持 对基地中规模较大的农户在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每年都从农贷资金和农业发展基金中拿出较大比例扶持种养大户。对新办的龙头企业采取财政返还办法,给予一定的减免税收优惠,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强势推进,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推动了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拉动了县域经济发展。曾连续三年在全省县域经济升位竞赛活动中获得优胜一等奖,获得“东北十强县”、“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等殊荣。
2.德惠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呈现“五多五少”现象,即小项目多、大项目少;初加工的多、精加工的少;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少;内销的多、出口创汇的少‘在建筹建运行不畅的多、投产达产满负荷运行的少。
2.2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相对缓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不够密切。除肉禽加工企业外,其余多数比较松散,对农户的引导作用、对种养基地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3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经营档次比较低,流通组织专业化程度不高,市场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销售的渠道不宽。
2.4政策服务环境还不够优良在土地、资金、科技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等。
以上这些问题表明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潜力还很大,必须加大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进档,不断跨上新的台阶。
3.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和对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德惠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思想,进一步转变农业产业化工作思路。以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业标准化作为切入点,以多种形式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规划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种养基地;改革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展市场化营销深度和广度,全面推进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加快实现市场品牌化、基地规模化、农民组织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集约化,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突破;创造农业发展的新优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
3.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加快龙头企业集群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做大做强现有企业,条件成熟的企业可以建立大型企业集团,打造龙头企业“联合舰队”;引导、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支持各级外贸、供销、粮食、乡镇企业等部门改造或改建成新的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和知名专家、优秀人才来我市创办农业龙头企业;支持个体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私营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全力打造具有强大辐射带动功能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群。
3.2加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力度,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加工增值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加快建立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进一步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在确保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前提下,重点在瓜菜、畜牧等优势产业上有新突破;各乡镇(街)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种养传统,因地制宜,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和主打产品,着力推进“一村一品”和专业村、专业乡镇的建设,加快形成具有我市特点的优势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完善农业标准化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要加快农业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进度,并尽快投入运行,抓紧健全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真正把标准化生产贯穿到产业化经营的全过程;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局面;加大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力度,逐步使标准化生产覆盖所有基本农田、覆盖所有主导产品,覆盖所有生产加工环节。
3.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实现新突破要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制的前提下,重点围绕粮食、蔬菜、畜牧和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一品一社”、“一村一品”发展;支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各种行业协会。鼓励农村能人、乡镇站所、基层供销社等领办专业合作组织;协调好企业与农户、农戶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3.5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在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要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合理布局的农产品市场,改造提升现有批发市场,建设一批农产品物流中心;要尽快建立“德惠农产品市场联合信息网”,健全农产品市场供求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和支持商品流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购销大户和流通经纪人从事农产品流通;鼓励城市各类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市场配送农产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到大中城市建立直销网络。逐步形成农贸市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流通企业与经纪人五位一体的格局,产地批发、网络销售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出口;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在不断扩大传统品牌产品市场份额的同时,选择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进行重点培育;要通过展会、媒体等各种平台,加大对我市农业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德惠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地区农业产业化 篇7
中国经济发展客观上存在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对金融商品的需求也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特征。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传统农业的氛围浓厚,金融需求规模较小,金融业缺乏规模效益和持续发展的潜力,应选择“供给领先”模式发展农村金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正处于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需要从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出发,发展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满足农户和其它经营主体多层次的资金需求,农村金融通过资源配置功能合理调配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换代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体现其资源配置的主动性和经济发展的导向性。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高,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金融系统支持经济部门的能力同经济增长紧密相联,同时也表现为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对金融的需求程度决定着金融业的发展能力,需求型金融模式符合东部经济发展水平。
而我国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制约的状况,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必由之路的农业产业化得不到有力的金融支持,面临明显的金融约束,农业产业化经营遭遇资金瓶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而农村金融发展又受制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基础薄弱直接影响着农村金融发展,缺乏产业支持的农村经济弱化了有效金融需求,使得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们简单地选择“供给领先”模式发展农村金融,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有必要将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协同发展的互动研究,寻找到二者恰当的结合方式,找到共同发展的契合点,才是解决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基于以上的研究视角,结合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进行深入研究。
一、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乏力
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在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这种变化需要农村金融体系不断更新,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一般而言,发达国家或地区用于农业的投入占当年农业净产值的40%以上,而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大低于这一比例,平均仅为18%左右,用于农业生产的投资较少,金融支持力度明显不够,长期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村经济发展。
1、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国经济二元化结构明显,金融服务体系也呈现出城乡二元化结构,二元化金融结构严重影响农村金融资源的市场配置;农村资金的主要提供者是农村信用社,受行政区划限制,服务区域性强,业务规模小;而农业银行实施商业化改革,收缩农村营业网点,明显减弱了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功能只局限在粮棉油收购上,不转型难以全面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资本市场尚未建立,直接融资困难重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刚刚起步,未成气候;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条有机的产业链,保证整个产业链的正常运转需要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乏层次性,供需矛盾大,功能在萎缩;使农业产业化经营陷入资金供应不足和运作效率低的局面。
2、资金分流信贷投入不足,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
根据已有的农业贷款和龙头企业发展指标的回归分析,农业贷款的增加能以80%左右的程度解释农业产业化发展,这说明了信贷支持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期,大投入、高风险和低效益的特征明显,金融机构为了信贷资金安全,不愿承担过多风险,抑制了农业信贷的有效投入,导致不少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投入甚少。近几年,农业贷款总额与全部贷款的占比不足10%,表明了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明显不足,其原因是邮政储蓄和商业银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制约了农村经营机构的放贷能力,农村资金分流严重,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
3、农业信贷管理滞后,弱化农业产业化支持力度。
首先是信贷投放模式适应不了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资金需求,农业产业化企业经营的季节性强,大多受农业生产周期影响,资金需求量大,占用时间长;而金融机构只愿意提供短期信贷资金以确保风险可控,信贷投放期限与企业的经营特性不相匹配,贷款期限结构不尽合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比例严重失调,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因中长期贷款不足而挤占流动资金贷款,从而加剧了流动资金紧张局面。其次是农业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较差,影响金融业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依然较高,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居各金融机构之首,超出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社资本金严重不足,资产质量较差,经营陷入困境;农业信贷管理滞后弱化了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功能。
4、金融服务水平不高,抑制农业产业化效率。
农村金融服务层次偏低,突出表现在服务的品种少,只能提供开户、结算、贷款等常规服务,而现代农业企业和专业化农户所需的资信评估、承兑汇票、贴现、电子汇兑和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难以得到满足;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少,支付结算系统受条件限制,无法提供更多的服务品种,农业保险发展滞后,远不能满足农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实需求,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效率,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产业基础薄弱
面对农村金融发展的诸多问题,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大多是在农村金融体系内部进行,从多年的农村金融改革实践来看,并未有明显改善;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经多年,国家花钱买机制投入巨大,然而,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存量金融改革却推动无力,不得不引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激活农村金融改革;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经验教训来分析,改革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机制固然重要,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农村金融发展缺乏产业支撑才是主要原因;农村并不缺乏资金,农村金融机构并非资金短缺,近年来全国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存贷款顺差持续扩大,充分说明了农村资金供给的充裕,问题在于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资金的有效需求不足,信贷资金缺乏产业与项目载体,传统农业并不需要过多的金融资本,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使得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远离农村,逐利城市;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却缺乏应有的产业基础,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找到合格的服务对象。
1、传统农业金融有效需求不足。
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中,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过大,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人力+畜力+土地”,过于简单的农业再生产方式对资金的需求并不多,农民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很容易满足现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意愿并不强烈,大多数农户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缺乏现代经营理念,没有负债与投资的金融意识;即使投入大量资金,没有成规模的农业产业去吸收利用,农村经济中的内在矛盾未改变,这些资金也成为不了发展农业的生产资本;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扶持不力,并非这些农村金融机构不愿意支持,而源自于传统农业所产生的金融抑制,传统农业的单一产业结构和落后产业经营水平难以构成有效的金融需求。
2、农业结构制约农村金融发展。
农业结构就是指农业产业结构,它包括农业投入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产品品质结构;现有农业产业结构对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有着较大的制约作用。首先,农业投入结构制约农村的金融需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农业要素取代传统农业要素成为农业主要投入要素的变化过程;但我国农业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其突出表现就是在投入结构上仍以自然资源、劳力等传统要素为主,农业投入往往倾向于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见效比较快的项目,使得农业的金融支持长时期地处于一个低起点、低质量的平台上,农业信贷资金因科技性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增加了农业信贷资金风险。其次,农业生产结构制约农业整体的信贷投入;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目前仍停留在狭义农业的产业结构上,以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结构至今仍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传统农业生产具有生产周期长、资金回笼慢、生产成本高等特点,“大而全、小而全”的农业生产格局长期以来未能改变,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趋势不甚明显,再加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严重影响农业产业整体的信贷资金投入。再次,农产品品质结构制约金融支持力度;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农产品品质问题已成为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农产品品质差、各种农药残留高、安全性低以及缺乏健全的质量标准认证体系等问题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障碍,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的发展相当有限,导致农产品整体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经济效益低,严重影响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3、农业产业缺乏合格支持主体。
在农村经济需要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下,农业产业与农村金融都具有强烈地扩张与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传统农业很难产生符合金融机构要求的合格信贷支持主体,农村金融支持服务对象缺乏,农业的弱质性使得没有产业支撑的高收益农业项目少之又少,农村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经营主体,为获取利润和自身的发展,不得不理性考虑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的关系,在这种状况下农村资金大量流失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农村经济基础削弱,农村金融缺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处于恶性循环的怪圈;破解这道难题,当务之急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找到突破口,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农业信贷的有效载体,解决农村金融支持服务对象的缺乏问题。
三、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发展
根据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矛盾与问题,农村金融改革具有其内在动力与现实障碍,如何选择农村金融改革的最佳路径,促使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改革的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局面,将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金融改革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是较为现实的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径,实现农业产业化可以创造有效的金融需求,为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农村金融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培育农业信贷的有效载体,实现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高效持续发展。
1、政府引导支持,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各级政府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制定政策措施,将农业产业化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增强立法保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各级政府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变现有农业产业结构,压缩低效农业,发展高效优质农业,鼓励农村资金投入到产业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和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上去;改善农业生产格局,合理农业区域化布局,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经济效益。二是各级政府应加大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性投入,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文化教育、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投入足够的财力,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产生示范效应,引导各方面资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促使我国农业的投入结构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合力。三是制定优惠政策措施,激励各类资本投资农业,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实行减税或免税措施,对因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而影响自身经营效益的金融机构给予必要的财政性补贴。四是建立完善支农资金风险补偿机制,确保资金安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和完善风险规避补偿机制:建立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针对农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经营特点,组建政策性担保机构,发展农业保险业务,构建新型农业保险体系,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提供安全保障。
2、培育信贷载体,夯实农村金融发展基础。
农业信贷载体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农村金融的经营效益,培育农业信贷的合格载体是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农业信贷载体的培育应因地制宜,瞄准农村的主要产业、特色农业、科技农业、龙头企业等,集中力量重点扶持,奠定坚实的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基础。一是重点支持主导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经营的依托,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规模化、系列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最终形成,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的根本;按照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准确选定主导产业,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以主导产业带动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积极发展科技农业,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后劲;积极支持经营上规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及诚实经营的科技示范专业户,建立起跨区域的农业技术服务与科技信息网络,扶植一批有实力、效益好的农业科研及新技术推广机构,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的形成,加大规模化生产力度,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注重培植特色农业,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地域特征;我国农业地域差异较大,农业产业化应营造区域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农业支柱产业,并注重支持集种植、养殖、休闲、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为一体的观赏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四是特别重视龙头企业发展,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头作用;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农户经营与市场联结的枢纽,也是农业信贷的主要载体,在开拓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小城镇建设以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培育龙头企业就是要增强其市场把握能力,产品开发能力,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能力,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能够辐射面广、带动力强,逐步形成一批实力雄厚、业绩优良、经营规模大、抗风险能力强的优质企业。五是建立完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农业产业化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由于农产品生产的特点不同,地区间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导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目前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企业带动型(简称公司+基地+农户)、中介组织带动型(简称中介组织+企业+农户)、市场带动型(简称市场+基地+农户)等三种类型;产业化经营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连结的纽带,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基础,无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应该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既提高龙头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龙头企业与农户能够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降低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
3、改革农村金融,增加农村有效金融供求。
农村金融改革必须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坚持“市场化”的改革目标,积极创新金融工具,拓展融资渠道;农村金融改革应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努力探索创新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结合方式,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特点,以市场为导向,重构农村金融体系,有效扩大农村金融供给,刺激农村有效金融需求,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的互动发展。
首先,刺激农村有效金融需求。农村有效金融需求指农业经营主体愿意并有能力获得金融资源;有资料表明,我国农业经营主体一般将借款集中于非生产性领域而不是生产性领域,意味着借款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非生产性用途而不是生产性投资,进而可以推断借款的偿付能力较弱,预期收益率较低,从而抑制了他们不断借贷的动力,形成农村有效金融需求不足(朱启铭,2006)。要增加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有效金融需求,一方面必须进一步拓展生产性投资渠道,通过农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建立稳定合理的土地制度,使农户形成合理预期,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农业产业化的整体要求,将同一产业链上的各个经营环节及经营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户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从而激励农户进入市场并积极进行生产性投资。另一方面必须完善风险规避补偿机制,分散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减少经营压力,激发农村有效金融需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抑制了农村有效金融需求,通过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针对农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经营特点,组建商业性和政策性担保机构,扩大信用担保抵押范围,创新农户联保机制,探索同一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组织为下游企业及农户提供担保的方式,发展农业保险业务,构建新型农业保险体系,从而降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性风险,缓解农村金融抑制。
其次,有效扩大农村金融供给。构建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相结合,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协调的多元化金融支持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深入到农业各个领域和各个生产经营环节,拓展金融机构的农村市场,具体措施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金融机构市场定位,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信贷政策的必然取向,也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客观要求;强化农村信用社的合作金融主体地位,增强资金实力,规范经营行为,畅通结算渠道,继续拓展农户小额贷款、联保贷款等特色信贷业务;加快农业发展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步伐,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拓展业务范围,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贷支持;调整农业银行经营战略,发挥商业性信贷资金的支农优势,基层机构回归农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及农贸市场建设等大额信贷资金需求;尽快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规范邮政储蓄经营行为,促使资金回流农村,降低设立门槛,鼓励开办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规范民间金融活动,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是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培育农业资本市场,扶植一批规模大、实力强、覆盖产业环节多的龙头企业,组建成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加速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建立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为达不到上市条件的农村中小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建立农业产业化专业性投资基金,以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对龙头企业和具有市场潜力的产业化项目进行股权投资;设立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基金,支持对象为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而具有发展潜力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让更多的资金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进入农业产业化生产领域;利用外资发展农业产业化,政府主导建立外资引进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调整同业拆借市场准入制度,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扩展农村信贷资金来源。
三是创新农村金融工具,增加金融服务产品。掌握农村金融实际需求和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特点,金融机构要改善信贷投放模式,确定合理的信贷结构和贷款期限,准确把握贷款投入和回收时机,同时增加现代农业企业和专业化农户所需的资信评估、承兑汇票、贴现、电子汇兑和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产品;探索同一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组织为上下游企业及农户提供商品融资、贸易融资和租赁融资,农村金融机构则重点对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组织提供信贷资金,形成便利的融资条件与环境。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却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同时农村金融改革又面临着农业产业基础薄弱,有效金融需求不足的困境,使得农业产业化发展迟缓,农村金融改革滞后;针对上述情况,通过探讨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改革的有机结合模式,寻求互动发展的路径,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改革,产业基础,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磻.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信贷行为选择[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干部学院学报.1997.(1)
[2]姜长云.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5)
[3]田卫民,覃杏花.农业现代化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J].许昌学院学报.2004.(1)
[4]朱启铭.消除农村金融抑制与农业产业化发展[J].农村经济.2006.(4)
地区农业产业化 篇8
1 农业产业化将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和生产关系
自古以来广安地区的农业是以小而全、多种经营等为主要生产模式, 人民公社时期也是这样, 带有非常浓厚的传统农业思维。近些年来尽管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也不时受到传统农业的影响, 这当然与地理环境有相当的关系。但是, 发展农业产业化, 需要遵循市场原则和完善基地建设, 更重要的还是改善发展环境。
1.1 要有良好的政策支撑
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并成立相应的产业化组织机构, 为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产业化的基地建设是实现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基础, 政府部门应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原则基础上完善统分结合, 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积极探索千家万户农民联结社会化大市场的有效形式, 稳步推进土地合理流转, 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 提高规模效益, 培育一批新型的农业产业工人。
1.2 遵循市场需要和科技创新原则发展农业产业化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根据市场需求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要逐步建立起产、加、销和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完善和延长产业链,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换代,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是要遵循市场导向原则, 根据市场需求而发展, 要培育优质产品龙头企业, 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速度, 逐步壮大规模,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走外延扩展与内涵提高相结合的路子, 通过市场营销, 资产重组和产品研发拓展发展空间和开发领域。二是要遵循科技创新原则,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用先进实用的现代化农业技术武装农业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 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档次。要把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科技宣传等工作结合起来, 实现农业在较高水平上跨越式发展。三是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把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条基本方针, 贯穿到产业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 使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1.3 明确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
在规划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时, 需要制定一个总体目标, 建成一批较大规模的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生产基地, 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创立一批名牌农产品, 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 发展一批专业合作组织。要利用重点产业带动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小产业, 比如优质粮油生产区可以适度发展小家禽、生猪等养殖业, 使其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 使相关产业的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幅提高, 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2 按区域规划建设产业基地
2.1 建设优质粮油生产基地
广安本是一个产粮大区, 应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扩大优质水稻和优质玉米、油菜的种植面积, 将花桥、崇望、悦来、恒升、化龙、石笋、白市及大安等乡镇作为主要粮油生产区, 使优质粮油生产面积达到4.33万hm2以上, 实现粮食产量48万t, 油料产量5.5万t。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 在花桥至崇望、恒升至白市等浅丘带坝区建立专用优质稻和优质油料生产基地, 在悦来、化龙、前锋、桂兴等深丘低山区建立玉米、大豆、洋芋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在肖溪、大龙、化龙、护安沿渠江一线建立优质的花生生产基地。
2.2 建设蔬菜和果品产业基地
为了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 将蔬菜生产作为一项产业规划是稳定和发展优质无公害的农产品。种植面积应稳定在2.53万hm2以上, 以协兴、护安、官盛、枣山、方坪等乡镇建立城郊农业蔬菜区, 以肖溪、石笋、大龙等沿渠江乡镇为主建成早春蔬菜生产区。同时调整优化蔬菜种植结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名特优新的蔬菜品种比重, 改善产品结构和质量, 突出秋冬菜和反季节蔬菜两大特色, 加快研发蔬菜工厂化生产, 逐步推行蔬菜的分级、包装、保鲜、储蓄、速冻、脱水、萃取、罐头制作等深加工。
果品生产主要是体现地方特色。应以龙安柚提纯扶壮和品种改良为中心, 做大龙安柚产业, 以龙安、浓溪、化龙、官盛、广兴等乡镇为主建成龙安柚种植核心区, 建成以沿渠江流域的18个乡镇为主的龙安柚优势产业带。
2.3 水产和畜牧产业
发展水产产业应坚持“以养为主, 养殖与捕捞并重”的原则, 充分利用水库、池塘、稻田和河流等水源地扩大养殖范围。特别是西溪河流域, 它沿邓小平故居蜿蜒而过长20多km, 以邓小平故居为核心建成休闲观光渔业基地, 并以公路交通平线为主线大力发展集垂钓、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 能形成年收入2300万元的休闲观光渔业经济带。
发展畜牧产业重点是生猪为主的畜牧业, 引进优良品种, 把枣山、广安、彭家等乡镇建成商品猪生产基地, 目前基础条件已完全具备。要促进畜牧业由粗放耗粮型向集约节粮型转变, 壮大饲草产业, 建立猪、牛、羊、鸡、鸭、鹅、奶牛等养殖基地, 对传统的畜牧业发展也要稳步推进。
对于目前还不具备形成产业的如药材、蚕桑、茶叶、花卉等, 可以由农业生产合作社自主发展, 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再进行结构调整完善产业链。
3 创新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要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和运转约束机制。协调产业化经营内部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利益关系。政府部门要制定方案对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和挂牌保护。要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 最低保护价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连结链, 确保农民有稳定的销售渠道, 企业有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要积极开展农业保险, 争取把自然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另外, 要建立风险基金保障制度, 完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 一旦发生不测, 以丰补欠或进行价格补贴, 使产业化的发展保持强势劲头。
参考文献
[1]马小丽.四川省凉山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36) :22-27.
[2]张雅, 等.岳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03) :48-50.
地区农业产业化 篇9
关键词:东北地区,集聚,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 是指由某特定产业及相关产业, 或属于不同产业类型产业的企业和机构, 通过市场和非市场关系, 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地理集中体[1,2]。自从20世纪90年代, 波特通过构建“钻石框架”理论研究得出企业集群可以获得竞争优势以来[3], 产业集聚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等管理部门的极大关注, 成为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研究内容上看, 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集聚的机制或影响因素研究, 包括要素禀赋条件、外部性、规模经济、市场需求、运输成本以及政策等经济和非经济因素[4,5,6,7]。二、产业集聚的效应研究, 主要指产业集聚的经济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前者包括集聚可以引导企业合理布局、促进产业经济增长, 增强竞争力, 推动城市化等[6,8,9];后者包括产业集聚对大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造成污染和胁迫[10,11,12]。三、产业集聚的演化研究, 即区域产业集聚的生命周期研究, 区域产业集聚一般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衰退的生长过程[8,13,14,15]。四、产业集聚的方法研究, 包括对赫芬代尔系数、赫希曼-赫芬代尔系数、胡弗系数、信息熵系数、锡尔系数和基尼系数等方法的探讨与应用[16,17,18]。五、产业集聚的应用或实证研究。许多国家的行政管理部门、商业部门逐渐认识到集聚或集群发展的重要性, 在对本国集聚的产业进行考察、研究过后通过资金支持、建立商业交流平台、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等政策措施扶持集群产业的发展, 增强产业在区域乃至世界的竞争力[2]。
从有关产业集聚的海量文献可以看出, 这一主题的研究丰富而且深厚, 许多学者也对该领域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但就国内而言, 该领域的研究依然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方法的局限性, 学者们的研究集中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部门, 而对第一产业集聚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农业产业集聚对增加农民收入[19]、提升竞争力[20]、技术创新等[21,22]产生的效应研究, 而对农业产业地理集聚的研究较少。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年中国加入WTO, 与国际接轨, 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商品化, 如何使农民增收, 增强农业的竞争力一直是政府部门和科研工作者们所关注的焦点。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后备基地。但自上世纪90年代后, 东北地区出现了传统农产品大量积压, 农民增产不增收, 农业经济下降的“新东北现象”[23]。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 东北的农业已拥有了部分优势产业和产品。但是与国外和沿海地区相比, 在规模效益、技术水平、竞争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获得竞争优势, 鉴于目前关于东北地区农业产业集聚的研究较少, 本文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结合农业统计数据和区域国家级龙头企业分布状况, 分析和探讨区域农业产业和国家级龙头企业的集聚格局, 旨在为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增强区域农业发展竞争力,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中农作物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0~2010, 黑龙江统计年鉴2010, 吉林统计年鉴2010, 辽宁统计年鉴2010。东北地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名单摘自农业部农业信息网, 农业部等九部门先后公布的四批龙头企业名单, 以及2011年9月24日公布的第五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拟认定名单, 期间农业部对部分企业按照《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四次监测, 淘汰了部分企业, 并分别递补了4、5、15家企业, 最终企业数为152家。通过这些企业的公开网站获得各企业的具体地理位置 (企业总部) 、主营业务、产品等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区位商
区位商表示一个地区某一部门的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比, 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 Rij表示i地区j类农作物的区位商, eij为i地区j类农作物播种面积, ei为i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Ej为全国j类农作物播种面积, E为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当Rij>1时, 说明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东北该种农作物在国内的竞争力较强, Rij越大, 则表明区域优势越明显;Rij=1, 说明东北该种农作物居于均势, 或者说区域优势在区域内不明显;当Rij<1时, 表明东北该种农作物处于劣势, 或者说是区域该种农作物的比较优势尚未显现出来。
1.2.2 集中系数
表示区域某产业的人均产值 (或产量) 与全国相应的人均产值 (或产量) 之比。计算公式为:
式中, Cij为i地区j类农作物的区域集中系数;eij为i地区j类农作物播种面积;Pi为i地区农村人口数量;Ej为全国j类农作物播种面积;P为全国农村人口。若Cij>1说明该类农作物在区域内比较集中, 专业化程度高;Cij<1说明该类农作物在区域内集中程度低, 专业化程度低。
1.2.3 龙头企业的集聚
根据熊友云[24]等人的研究, 可以借鉴数量生态学领域的分布格局理论来分析龙头企业在区域内的分布状况。即如果龙头企业服从Poisson分布, 就有:方差=均值, 即s2=u, 对任一区域的龙头企业而言, (1) 若s2=u则认为它服从随机分布; (2) 若s2>u, 则认为它服从聚集分布; (3) 若s2
式中, S2表示地市内各县市区域 (把各地市市区也作为县市单独考虑) 拥有龙头企业数的方差, X軍表示均值。T可以表示地级区域龙头企业布局偏离随机分布的程度。值越大, 聚集程度越高, 但显著性要通过t值检验, 其中n表示区域拥有的县市单位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地区农作物地理集聚格局
2.1.1 主要农作物集聚程度
由于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因此本文选取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进行研究。根据公式 (1) 、 (2) 计算出1990~2009年东北地区粮食作物种植的区位商和集中系数, 从表1可以看出, 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粮食作物的区位商都大于1, 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说明粮食作物在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 在国内的竞争力也持续增强。而从变化趋势上看, 集中系数呈现出典型的“U”字型变化, 于1999年达到了近20年来的低谷, 集中系数值跌落到2以下。这主要是由于1990~1998年间全国粮食快速增长, 农产品积压、粮食价格下降,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低落, 开始种植其他经济农作物, 导致集中系数降低, 后期由于粮食安全问题凸显, 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粮食价格回升, 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粮食作物集中系数又逐渐增大。从不同的粮食种类来看, 区内水稻由于品质好、市场需求大, 有较高的种植效益, 比较优势突出, 区位商和集中系数都呈逐年上升趋势, 20年间, 两者分别上升了113%和139%。而小麦种植由于产量低, 效益不高, 1990年以来区位商和集中系数均呈快速下降趋势, 2009年小麦的区位商和集中系数比1990年下降了0.49和0.94。玉米长期以来都是东北地区的优势作物品种,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导致对饲料的需求量增加, 而玉米是饲料的主要来源和加工原料, 市场需求量比较稳定。虽然区域内玉米的产量和种植面积在波动中逐年上升, 但其区位商和集中系数主要受粮食价格以及河北、山东、河南等玉米种植大省的影响而有所波动。东北地区由于其优良的气候及水土条件, 大豆种植在全国优势突出, 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比较稳定, 区位商和集中系数在近20年间波动上升。薯类种植在东北地区优势一直不明显, 区位商和集中系数在20年间变化不大, 在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的年份, 种植面积和产量有所上升。总的来看, 玉米和豆类等粮食作物在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在国内也有较强的竞争力。相比而言, 小麦和薯类在东北地区的区位优势不明显, 竞争力低。
注:“-”为数据缺失。
2.1.2 主要农作物集聚格局
由以上分析可知, 东北地区粮食作物在全国农作物种植中一直以来都有较强的优势, 而稻谷、玉米、大豆表现尤为突出。然而粮食作物在东北地区各城市之间的集聚情况又是如何的呢?为此, 本文利用东北三省2010年统计年鉴中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对东北各地市的区位商和集中系数进行了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 水稻、玉米、大豆在东北各地市间并不是均衡种植的, 在各地市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就水稻种植而言, 在东北比较具有优势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佳木斯—营口”一线上, 该线上的城市水稻区位商都大于1, 包括鹤岗市、佳木斯市、鸡西市、哈尔滨市、吉林市、盘锦市、营口市, 占全区的33%, 其中盘锦市和营口市的优势显著, 区位商达到2以上。从图2的集中系数上看, 区位商和集中系数高的城市分布并不完全一致, 水稻集中系数高的地市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 吉林的白城市以及辽宁的盘锦市, 集中系数大于1的城市占全区的22%。玉米在东北地区种植面积较广, 具有优势的地市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和辽宁省, 区位商大于1的城市占全区的67%;从集中系数上看, 集中系数大于1的地市主要分布于吉林和黑龙江, 在绥化、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市、四平市、松原市、双鸭山等地大面积种植。大豆种植较有优势的城市分布比较靠北,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沿边城市带内, 除白山市外区位商和集中系数较高的区域分布一致, 占全区的31%。从整体粮食作物的种植上看, 区位商和集中系数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 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趋势明显。农民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偏向于选择市场需求量大, 优势比较稳定的作物进行种植。
2.2 东北地区龙头企业集聚格局
2.2.1 龙头企业的分布格局
东北地区丰富的粮食资源为区域农业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分布是否与区域优势农业资源的发展要求相一致呢?为此, 本文对龙头企业的区域分布特征和产业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农业企业生产特点是以农产品资源为生产对象, 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 其分布会因农业资源的分布而出现空间差异。但企业区位的选择也受到市场、交通、技术、集聚效应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的分布特征。根据公式 (3) 计算出各地级市的集聚指数T, 从表2和图3可以看出龙头企业在东北各地市的分布格局:沈阳市、大连市、长春市、哈尔滨市是龙头企业的高度集聚区 (T>5) , 在这几个地市集聚的龙头企业占东北龙头企业数的41.4%, 而在各地市内又集中分布在城市的市区。吉林市、齐齐哈尔市、伊春市、鹤岗市是龙头企业的中度集聚区 (2≤T<5) , 占东北地区龙头企业的11.8%。鞍山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双鸭山市、绥化市是龙头企业的一般集聚区 (1
注:***p<0.005, **p<0.05, *p<0.5。
2.2.2 龙头企业的行业分布格局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GB/T4754-2011) , 结合研究区龙头企业的主营业务以及主要产品, 划分出13个企业类型 (表3) :粮油及副产品类, 包括谷物磨制、植物油加工、饲料加工等;肉类加工及副产品类, 包括牲畜屠宰、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水产品类, 包括对水产品进行冷冻加工、腌渍、水产饲料、鱼油提取, 以及对其他水生动植物进行加工等;医药制造及保健品类, 包括原料药、药品制剂、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以及保健食品等;酒、饮料类, 包括酒精、白酒、啤酒、葡萄酒等酒类生产, 以及碳酸饮料、果汁及果菜汁、固体饮料等;乳制品类, 包括经过加工制造的液体乳和固体乳制品等;休闲、方便、罐头、焙烤食品类, 包括瓜子等坚果加工、肉干, 水果、蔬菜罐头, 米、面、杂粮等为主要原料加工制成, 只需简单烹制即可作为主食的食品, 以及糕点、面包、饼干制造等;其他食品加工及制造类, 包括淀粉及淀粉制品、植物提取物、植物蛋白、食品添加剂等;水果蔬菜类, 包括用脱水、干制、冷藏、腌制等方法对蔬菜水果进行加工的产品;科技研发类, 包括种子研发和培育, 化肥、农药生产等;物流类, 主要指各种批发市场;调味品类, 包括味精、酱油、辣椒、姜等加工和生产;皮革纺织类, 主要指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等。13个行业共涉及到208个企业, 综合性企业衍生出56个企业。
注:**P<0.001, *p<0.5。
根据各行业比重 (表3) 可以看出, 龙头企业的行业选择受区域农业资源类型、产量的影响, 东北地区粮油及副产品类所占比重最高为24%, 其次为依托粮食、草场发展起来的肉类加工及副产品类占20%, 其他食品加工及制造类排第三, 这与当地龙头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多样化发展分不开。从表3可以看出, 水产品类和肉类加工及副产品类是区域的高集聚行业, 水产品类企业主要分布在大连, 该市集聚了90%的水产品企业。肉类加工及副产品类主要集聚分布在长春、大连、哈尔滨、朝阳, 集聚了55%该行业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分布主要受区位因素的影响, 前者利用沿海丰富的水产品资源, 进行水产养殖, 精深加工、科研开发等;后者依托粮食丰产区提供的丰富资源发展牲畜饲养、肉类加工等。粮油及副产品类, 医药制造及保健品类, 休闲、方便、罐头、焙烤食品类, 其他食品加工及制造类等几个行业是一般集聚行业, 粮油及副产品类的企业在东北各城市分布较多、较广, 因而集聚度不够显著, 该行业的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长春、哈尔滨、四平、绥化、沈阳、齐齐哈尔, 集聚了该行业52%的企业。医药制造及保健品类, 主要集聚在吉林省, 通化、长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以其丰富的药材资源为基础集聚了一批制药企业。休闲、方便、罐头、焙烤食品类, 企业总数所占比例不高, 主要分布于大连、朝阳、吉林市, 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企业为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开始生产产品附加值高、品种多样的产品。其他食品加工及制造类, 该类企业依托区域丰富的农业资源, 不断延长产业链, 进行深度精深加工, 增加产品附加值。该类企业, 主要集聚分布在四平、绥化、哈尔滨, 从总量上来看, 该行业企业的数量还不算多, 是区域生产发展的一个方向。物流类、调味品类以及皮革纺织类, 虽然集聚指数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但是企业的数量比较少;因此在农业产业规划的时候应加强与农业资源配套的物流业的建设, 加强与肉类加工行业相适应的皮革、毛皮、羽毛 (绒) 制品业的发展。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东北地区粮食作物在全国农作物种植中具有较强的优势, 而稻谷、玉米、大豆表现尤为突出。通过对这三种农作物区位商、集中系数的计算发现这几种农作物在区域并不是均衡种植的, 呈现出不同的集聚态势。从粮食作物整体的集聚程度上看, 区位商和集中系数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 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趋势明显。吉林省种植粮食作物的优势也较为明显, 但是规模化程度上不及黑龙江。但整体上看, 各地市特色优势农业专业化生产的集聚趋于明晰, 专业化和多样化程度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并没有集中分布在粮食种植较为集中的县市, 而是集中分布在区域省会城市, 在二三级县市分布相对分散;企业的行业集聚程度受原材料、交通、市场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而表现出特定的分布特征。
3.2 讨论
(1) 东北地区农作物种植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并不是所有形成因素上都具有优势。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是人多地少, 普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得个人农产规模小、成本高, 效益低, 竞争力差, 不仅阻碍了农业机械化进程, 也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使得与国外农产品竞争的时候处于劣势地位。因此, 东北地区在发挥已有优势的基础上, 应健全区域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东北地区优势农作物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种植, 进一步完善优势农作物种植的区域布局。
(2) 农业企业虽然对原料的依赖性比较大, 但是东北地区很多龙头企业除了分布在农业资源原料地外, 还有很多农业龙头企业集聚在城市的市区。企业区位的选择还受到能源、资本、劳动力、市场、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若是比较偏僻, 交通不便, 会导致企业运输成本提高, 另一方面导致企业与外界联系困难, 致使企业获取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各种信息的能力下降, 影响其技术创新能力。此外, 知识的溢出具有一定的范围, 离知识源地越远, 知识溢出的强度越低, 企业所能获得的有利信息就越少。龙头企业区位的选择是在综合权衡成本、收入以及其他多方面满足的基础上确定的农产品经济活动的空间场所。
地区农业产业化 篇10
榆中是个农业县, 又是一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目前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生产力水平低。榆中贫困地区主要以南北两大贫困片为代表, 还有部分川区乡镇的山区村,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严酷, 基础设施薄弱, 耕作技术落后, 经济结构单一, 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低, 适应产业化经营有一定难度。二是市场意识、商品观念淡漠。种田为吃饭, 养猪为过年, 多以家有三年粮, 存栏几头畜而自豪, 重数量、轻效益, 惜售思想严重。三是资本积累差。这些地区有的刚刚脱贫, 有的只是解决了温饱, 有的甚至还处于温饱线以下, 人均收入低, 资金实力弱, 发展再生产投入难度大。四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由于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服务机构不健全, 信息不灵, 产销脱节, 特别是缺少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 处于“什么都有”“样样不多”“东家看西家, 大家种啥我种啥”的小农经济阶段。在当前农产品全方位相对过剩的情况下, 贫困地区批量少、质量低、价格高的农副产品更是难寻出路, 造成了恶性循环。这些矛盾和问题, 都为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网织了重重羁绊, 起步难, 发展更难。
但是, 贫困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也有许多有利的因素。一是资源相对丰富。丰富的土地资源、饲草资源和矿产资源, 都为发展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潜力。只要找准路子, 选好产品, 就可能很快产生效益。二是自然环境比较干净。这些地区大都工业企业少, 化肥施用量低, 空气无污染, 农作物病虫害少, 只要有好品种, 就可生产出大批量的绿色食品。三是农村劳动力量多价廉。贫困地区劳动力都集中在第一产业, 剩余劳动力约占总劳动力的50%, 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普九”教育, 青年农民中高、初中生比例大幅度提高, 只要稍加培训, 就会产生一大批种田的“科技明白人”。四是国家向贫困地区倾斜的优惠政策, 有利于资本、技术、人才向贫困地区聚集, 只要政策开放, 项目可行, 就可以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达到借梯登高的目的。
在优劣势分析的对比中, 也不难发现, 在榆中贫困地区实观农业产业化经营, 具有许多现实的结合点。一是基本适应农村经济基础的要求。以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将长期稳定不变。农业产业化不动摇农民的家庭经营基础, 不伤害农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又能引导农民脱贫致富, 与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发生冲突。二是便于缓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独立经营的农户, 分散封闭, 规模狭小, 实力脆弱, 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压力, 在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产业化经营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 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一头连接市场, 一头连接农户, 龙头围绕市场转, 农户跟着龙头干, 切实把“什么能赚钱就种什么, 市场需要啥就经营啥”的口号变为现实。三是容易为农民所接受。实行产业化经营就生产这一头而言, 基础是种养业。种养业资金投入不大, 种养的品种都为当地所适宜, 对农民来讲是轻车熟路。从加工销售这一头讲, 农民的产品能够及时有人收购付款, 而且还能卖个好价钱, 这对吃尽“灾难”苦头的农民而言, 是最好的选择。因此, 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是发达地区的专利, 贫困地区不是能不能搞的问题, 与发达地区相比, 只是起点不同罢了。
当然,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用政策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去引导, 用科技的、服务的、开放的机制来促进。当前, 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二、因地制宜, 制定战略
贫困地区的特征各有区别, 差异较大, 发展农业产业化一定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 遵循产业化发展演进的客观经济规律, 因地制宜, 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在发展战略选择上, 应针对目前贫困地区产品分散、自给自足, 既体现不出资源优势, 又体现不出商品优势的经济格局, 分析论证贫困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状况和区位优势, 构建本地主导产业、经济结构和生产规模。在项目选择上, 要体现资源和市场的有机对接, 着眼于资源支撑面大、群众参与面多、受益面宽的项目, 合理布局, 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经济格局。在产业选择上, 突出种植业和养殖业, 发展与之相关的加工业, 形成种养加工的“龙形”经济。在产品选择上, 要紧盯国际、国内需求取向, 注重开发名优特新产品,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特”, 把战略上的坚定性, 战术上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 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三、多管齐下, 培植龙头
“龙头”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撑, 具有开拓市场, 掌握供求信息, 引导生产, 深化加工, 增加产品附加值, 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只有通过各类“龙头”组织的带动, 促进产、加、销相互衔接, 才能真正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 缺乏龙头企业是致命的原因。因此, 要把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实现产业化的突破口。结合榆中实际, 一是要鼓励和引导各类专业大户壮大实力, 搞好内外对接, 提高专业化程度, 尽快成长为“龙头”。二是要引进和吸纳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创办基地, 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促进产业链、生物链的形成。三是要在集镇和公路沿线开辟各类发展小区, 大力招商引资, 吸引各种经济成分和各类人才向小区集中,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联结点。四是要大力引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龙头企业。对市场潜力大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 对具有贫困地区特色的“龙头”企业应尽量照顾, 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效益和延伸效益。
四、择优汰劣, 建好基地
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和依托, 只有规模化的基地, 才能提供充足、优质的原料, 产业化的循环节才能正常运转起来。建立基地必须结合确立主导产业、立足特色资源, 扬长避短, 扶优限劣, 重点突破。一是要从地域内的自然、经济、区位、人文等众因子的实际出发, 重点突出一些适合当地种植、养殖的优质高效产品, 舍弃那些劣质低效品种, 集中拳头, 壮大“龙身”。二是主导产业确定后, 应组织科技人员对生产基地的开发进行科学规划, 界定建设的区域范围, 有计划、有组织地调整产业结构、生产布局和生产规模, 严格按确定的品种、技术规范、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三是要充分调动农户这个基地细胞的积极性, 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基地建设和专业化生产, 要用合同契约的形式规范基地组织与农户的行为。四是要积极做好种苗种畜提供、技术培训、产品收购等各环节的衔接协调工作, 及时处理各种矛盾, 保证基地一投入运行就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建立体系, 搞好服务
健全完善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是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信息服务和产后的加工、销售环节的根本途径, 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真正的“龙头”和“助推器”。榆中贫困地区在这个环节上比较薄弱, 应当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要把完善农副产品初级市场、专业市场作为工作的重点, 围绕确立的主导产业、产品种类、区位特点等, 宜小则小, 宜大则大, 宜专则专, 宜全则全, 因势利导, 兴建各类交易市场。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跻身流通领域, 兴办流通企业, 从事农副产品和农资购销活动, 提高农副产品商品率, 真正发挥市场这个产业化终极点的作用。从目前榆中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 最好是依托现有的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服务机构, 设立相应的服务组织, 成立农副产品购销中介组织, 建立样板农户, 形成一个纵向贯通、横向交叉、专群互补, 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疏通产业化经营脉络, 推动产业化经营有序进行。
六、科技先行, 提高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也是农业产业化不断上水平、上台阶的首要因素。与发达地区相比, 贫困地区农业的潜力在科技, 农业产业化的出路更在科技。要从提高人的素质入手, 大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 强化科技意识。要积极引导农民狠抓科学管理、科学耕作、科学经营, 改变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的传统陋习, 用科学管理挖掘各项增产增收因素, 提高效益, 增强对买方市场的适应能力。要紧紧围绕基地和龙头, 大力引进和采用新技术、新产品。在大范围推广的全膜双垄沟、顶凌覆膜、温棚种植、暖棚养殖、中低产田改造等实用技术上下工夫的同时, 还要加快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大胆上一些起点高、产品新、处于领先水平的科技示范项目, 大幅度提高单位产量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七、政策扶持, 增加投入
榆中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起步晚, 各方面能力还比较脆弱, 需要有一套有效的扶持政策和足够的资金投入。一是要多渠道增加农业产业化的投入。重点向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倾斜。财政、信贷以及农资部门应适当补贴, 优先放贷, 优先提供生产资料, 支持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基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应尽量向建立一体化生产基地倾斜。对龙头企业在原料、能源方面优先供应, 在贷款方面给予贴息或低息照顾。同时, 还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的投入力度, 不断强化农业基础, 为农业产业化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二是给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实体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产业化经营实体都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充分享受人、财、物的配置使用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坚持龙头企业谁建基地谁所有的原则, 避免由于市场波动出现抢购和拒收、拒购、拒售现象的发生。龙头企业可以通过预付定金、提供信息、赊购种苗和饲料等方式, 扶持农户发展生产。三是在用足用活国家产业政策的同时, 以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为出发点, 在农副产品的加工立项、技术、信贷、产品销售等方面, 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 鼓励上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 鼓励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一体化专业集团公司。
(编辑张丽娟)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市场化程度、生产力水平、资本积累相对发达的必然产物,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实行农业产业化, 不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 还能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对贫困地区而言, 农业产业化既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又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作者结合榆中贫困地区实际, 就农业产业化问题谈些粗浅认识。
地区农业产业化 篇11
农业物流是维系农业产业化的纽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广大农户,其导向是市场。而在联结主体(农民)与企业之间,物流作为纽带不可或缺,等于说是物流连接了生产和销售这两个环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离不开主体的推动。同时发展现代化农业也必须以市场为龙头。目前,农业生产相对分散,农业物流有利于加强农民的市场化参与度。
农业物流包含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无论是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需求还是农产品的加工,储存,运输以及销售,都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必备的环节,而这些环节又构成了现代物流系统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理所当然应包括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消费过程中的农业物流的产业化。
依托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意义
减少农产品流通时间和流通环节。在农业产业化中背景下实施现代物流管理,将有效地减少农产品由产出地到销售地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由土地到加工企业之间的流通环节,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实现物流增值。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通过现代物流系统建立,来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一对一直接,从而使加强市场的导向作用,让生产、进货与之同步。
促进了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现代物流管理加强了供应商和客户间的资源信息共享,从而加强生产者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的及时性,按照市场具体变化来针对生产。因此,在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管理,将促进农民了解市场需求信息的及时性,从而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有利于加强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民的联系。传统的农业物流通常是分散进行的,而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可以与现代农业物流行业相合作,更大范围和限度的将农户聚集到农业产业化的体系之中,同时通过物流管理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收益,从而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双赢。
拓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途径。在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农村的就业领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良好途径,将农村相对剩余的劳动力组织到农业物流行业的发展中,不仅降低了物流的管理成本,同时也可增加了农民收入。河南省农业产业化中农业物流发展现状众所周知,河南是农业生产大省,近年来,河南省粮食产量逐年递增,2014年的粮食总产量达5772.30万吨,较去年增产1%。河南粮食的产量的不断增长,为其农业物流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动力。目前其农业物流供应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由农产品、饲料生产企业的供销部门为主体形进行自营的物流模式;(2)由供销系统中的农资企业、农业系统相关部门或者企业为主体进行农业物流供应的模式;(3)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有关储运企业、批发商为主体,供应到零售商再到生产者的物流模式。其中,第三种模式是目前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
在农业的年物流中,生产资料所占比重约为61%,农副产品占37%,生活日用品仅占2%。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物流品种多、数量大显而易见。
目前河南省的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其发展现状如下:
农村物流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近年来,河南省农村物流中的所有制结构越发多样化。据调查显示,国有约占6.48%、民营约占49.25%、集体约占5.31%、股份制企业各约占38.95%。显然,目前河南省的农业物流企业的主导是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目前,农业物流生产的主体依然是农民和相关农业生产企业,但农业供应物流与销售物流主体逐渐丰富,例如批发市场、供销合作社等。
农业物流信息技术得到基本应用。据目前情况,河南省农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相对落后,必须向一个完备的、系统的物流信息体系不断努力,从而提高物流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和共享性。建造一个串联政府、市场、客户以及生产者的现代农业物流信息平台。据资料显示:条形码技术、EDI、射频技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GPS、GIS、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通过等物流信息技术在河南省的部分从事农业物流的企业得到广泛应用,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作业绩效的目的。
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可行性分析
在农业领域降低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成本,必須要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想要推动农业物流的现代化发展,就必须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的过程中适时导人现代物流。下面用SWOT分析法对河南省发展现代物流进行分析:
优势分析。(])区位优势。河南省位于我国中原,是重要的交通和通信枢纽,是沟通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桥梁。目前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速公路架构已基本建成。组成了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导的综合立体化运输体系。(2)政策优势。2010年颁布的《关于促进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014年颁布的《河南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相关物流规划为河南农产品物流业的合理快速发奠定了政策基础。(3)产业优势。河南省拥有全国20%以上农产品产值。农产品加工业同时也是河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劣势分析。(1)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低。河南省面向零售终端(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内部农产品综合物流配送体系尚未成型。(2)物流技术落后导致物流过程损耗严重。河南省农业物流主体以农户自营为主,加大了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3)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现在农业物流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导致农业物流的流向带有滞后性和盲目性,加大物流成本,对物流保值产生影响
机遇分析。(1)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在工业上的成功应用,为农业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2)知识经济、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3)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为农业物流发展营造了理想环境。(4)加入WTO后,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以及先进技术的流入
威胁分析。(1)农产品物流的风险较大。农产品生产具有地域分散性和季节性的特点与而农产品需求全年性和普遍性的特点相矛盾,导致供求信息掌握比较困难,提高了农产品物流环节的风险。(2)与国外物流企业的竞争压力大。随着WTO的不断深入,跨国物流企业的渗入会加剧市场竞争。(3)农产品物流处于分割状态。各种基础设施处于分割状况,使得物流企业很难根据市场需要选择合理的运输服务方式,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nlc202309090651
我省农业物流发展的不足之处
农业物流形式单一。按照从事物流的主体对物流形式进行划分,物流可以分为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现代物流业是由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向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阶段。从总体上看,河南省农业物流形式中的主导依然是自营物流(由农民或农民组织自己经营物流)其物流成本较高,物流作业效率低,总体来看第三方物流规模还很小。
农业物流设施落后。不可否认,目前河南省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低,装备水平差,管理技术和手段均有待提高。长期以来,由于“重生产,轻物流”的落后错误思想,导致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增产上一直投入巨大,而相对应的物流设施和技术相对落后。
农业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由于农业物流流通的流通环节多,且受地域影响制约,所以信息资源在物流中显得极其重要。需要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未实现农业物流过程中的信息收集、传输、交换和监测。河南省的农业物流信息化发展仍然有一条长路要走,无论是立足“两种资源”还是“两个市场”,都需要加强高效的权威的農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粮食流通企业规模偏小,行业服务能力较低。河南省大多数县市农业流通企业规模小,设施不健全,分布不合理的现实仍然存在。农业流通企业规模小,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技术装备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市场行为不规范。且无法发挥规模效应,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另外行业垄断和严重的地区分割现象使得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相对孤立,无法合理的协调。
依托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策略
鼓励发展多种农业物流形式。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农户”、“批发市场+农户”以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各种现代农业物流也可以针对性的采用以下三种模式:“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农业物流”、“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经营单位(如销售商、专业批发市场等)+农业物流”、“农户自由组织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物流”。由上述三种模式来兼营物流,通过对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和特点来具体分析未选择使用切合的农业物流模式。
推动现代农业物流设施创新。目前农业物流设施简陋,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因此需要加大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数量和质量,未推动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创新。同时应提高物流企业的现代物流设施的装备度。
大力推动河南省粮食物流信息化。信息资源在物流中极其重要,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加强信息化程度,首先可以减少物流资源浪费从而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同时也顺应了社会潮流的发展,与时俱进,更好的为社会提供及时高效的物流服务。河南省要大力发展农产品信息化工程,建立辐射范围广的现代农业物流网络平台,实现信息流畅,资源共享。
加快建设完善的现代粮食物流市场体系。农业物流企业规模的大小是目前制约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解决现存问题,首先政府应该提供相关的优惠措施和鼓励政策未促进大中型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二,政府可以针对性的培养“潜力股”,对效益好小型物流企业给予资金或者技术上的支持,帮助其实现规模化。同时也可选择部分小型物流企业进行合理有效的重组,使之发展而为大中型物流企业。另外,尽管目前农产品产量不断攀升,规模化也在不断完善,但具体到每个城镇,物流需求分散的现状还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就需要细化到点,建立面向零售网点的农产品配送中心,扩大物流的辐射面,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能在国内国际粮食市场环境下的做好市场营销,获得长远发展,河南省必须建立一个符合自身条件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农业物流体系。
地区农业产业化 篇12
一、湘西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关系分析
(一) 农业产业化在农村城镇化中的作用
1. 农产品基地建设的促进作用
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 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化转化的前提条件, 也是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农产品基地建设可以产生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效益。由于农产品生产基地一般是大规模集中种养某种农产品, 能够形成经营规模优势, 推广应用最新技术成果以及专业化生产, 从而降低了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 农产品基地建设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2.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促进作用
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重要载体, 对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起到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使之能够市民化的关键因素。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将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稳定转移, 从而可以保证农村城镇化持续健康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具有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双重功效。
3. 农产品专业市场的促进作用
农产品专业市场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农业走市场化道路的桥梁, 它把分散的、小规模的广大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了起来, 使小生产与大市场实现对接。同时, 又可以使更多的农民实现产业内容和空间载体的转移, 从而有力地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市场的发展, 带动了人口的聚集, 扩大了流动人口规模, 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开辟了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繁荣的市场能够起到诸如拉动工业项目、房地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作用, 做到“兴一个市场, 带一批产业, 活一方经济。”
4.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促进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 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 按照市场信息, 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 使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了有效对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农民对服务内容和需求日益多样化,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 有的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推广与培训, 有的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有的进行生产资料服务, 有的开展资金互助等等, 都受到农民的欢迎。
(二) 农村城镇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
1. 农村城镇化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 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农民收入增加困难的根本原因。如湘西自治州农业人口220多万, 有农村剩余劳动力40余万, 因此, 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是一个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目前, 农民进城、乡镇企业吸纳、流向小城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容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条途径。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化, 大城市就业难度急剧增大, 农民进城受阻。乡镇企业吸纳能力难以大幅度提高。目前大多数地区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发展乡镇企业, 由此必然形成数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千军万马挤入乡镇工业“独木桥”的局面。
2. 农村城镇化增强龙头企业的外部聚集效应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体系的核心, 它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连接相关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功能。城镇化建设则是龙头企业的空间载体相依托。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状况, 直接决定着龙头企业能否获得外部聚集效应。龙头企业向一些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的小城镇镇区集中。利用小城镇的人才、信息的优势, 可以提高农业企业的技术能力。小城镇通过优化生产和生活环境, 能吸引大批人才, 促进信息交流、知识传播、技术创新和社会事业进步,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利用小城镇区位和资源优势, 可以积极引导农村发展特色经济。
3. 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作为位于城乡结合部、处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带, 而又植根于农业和农村的城镇, 它既受城市服务功能的辐射, 又向农村辐射服务功能, 已成为区域农村的行政管理中心、经济中心、商品流通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作为行政管理中心, 区域农村的政府部门, 在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同时, 充分运用各种宏观政策手段调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促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经济社会目标的实现。作为区域农村经济中心, 城镇的辐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一定的工业力量、商业规模、金融机构和基础服务设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职务;作为商品流通中心, 城镇以交通、通讯和市场网络为纽带, 缩小城乡之间的空间差距, 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的各个环节服务:作为科教文化中心, 通过科技推广、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广播、电视等传媒, 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开阔农民视野, 转变农民传统观念。
4. 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
湘西地区经济总量小, 2005年GDP只占湖南省的12%, 人均GDP比全省平均水平少2 7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150元,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00多元。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仍在继续扩大。而农民收入的提高, 仅靠发展现有水平的农业已经不可能实现, 今后必须向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农产品品质的高级化和深加工要效益, 农产品必须走先经过深加工再走向市场的路子, 通过获得高附加值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城镇化在这个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能从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农产品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换市场以及提供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产品深加工所需要的工业产品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5. 农村城镇化有利于繁荣农村市场
农村城镇化将促进农产品和消费品市场发育。目前, 由于湘西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低, 缺乏农村与大城市相连接的中间桥梁。农民缺乏市场信息、流通渠道不畅, 农产品销售难、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决策难。同时, 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导致市场总体规模小, 发展速度慢, 使农副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村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 而且调节着绝大部分生产资料的供求关系, 不仅是连接生产与流通、供给与需求的中介, 而且是连接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以及再生产过程中不同市场主体社会分工的纽带。而农村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发展, 显然不可能分散在农村, 而要集中在作为农村区域经济中心的小城镇上,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规模的人口聚集为前提, 若不能超越一定的“人口门槛”, 就没有一定的市场容量, 第三产业就不能获得合理的利润。
二、湘西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途径
(一) 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规划
1. 湘西民族地区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思路是, 以规划为龙头, 以改革为动力, 以政策为导向, 在优先发展中心城市的前提下, 优化城镇布局, 控制一般建制镇发展, 提高城镇的吸纳、辐射功能, 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聚集, 提高城市的规模档次, 发挥城市对区域经济支撑点的作用, 以城镇化推进现代化, 以城镇化来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更快发展, 使城镇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 城镇发展模式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
(1) 旅游型城镇。旅游型城镇是以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 提供各种服务为主的城镇。对一些具有旅游资源的小城镇, 通过加强旅游、购物、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 逐步形成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
慈利县江垭镇位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西北部, 处于慈利县、武陵源区、桑植县、湖北鹤峰四区县交汇地带, 历代是湘西北地区交通、商贸、文化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近年来, 随着张家界东线旅游开发和慈利县“旅游带动, 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 江垭的旅游资源优势日益凸现。目前, 以国家水利风景区、AAAA景点、“百姓最喜爱的湖南百景”江垭温泉度假中心、龙王洞、娄水漂流、江垭水库平湖游等为主的东线旅游产业已颇具规模, 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龙山县里耶镇:“北有西安兵马俑, 南有里耶秦简牍”。里耶古城的发掘和秦简的大量出土,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2002年11月, 里耶古城被国务院特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古朴的民族风情、秀美的山水风光打造里耶—乌龙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
(2) 农副产品加工型城镇。根据自己的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 通过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制作, 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知名度的农副产品加工制作型小城镇。农副产品加工型城镇的辐射范围相对较广, 要求具备一定的交通优势, 具有一定的物质集散功能。
(3) 商业贸易型城镇。这类小城镇大多处于传统商品集散地和集市贸易区, 借助这一优势, 通过改善市场基础设施, 拓展市场交易范围, 增大市场容量, 吸引外来经商人员, 逐步发展成为以商为主的区域性小商城。如湘西自治州发展王村、石堤、里耶、茶洞、阿拉、浦市等为旅游和边贸中心小城镇。
(4) 城郊型城镇。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县城, 交通便利, 依托城市的市区, 通过为市区工业配套、居民生活服务等来发展多品种、多门类的小企业、手工业和养殖业等, 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
(5) 综合型城镇。综合型中心城镇大都是县城关镇或首镇, 已成为一县或数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规模最大, 产业门类较多, 经济实力较强, 建成区面积较大, 城镇基础设施较好。如花垣县民乐镇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 全力打造工业主导型和商贸流通型及资源开发型小城镇。
城镇发展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各个城镇应当结合自己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以及经济基础等综合考虑, 寻找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二) 优化和提升农业产业结构
1. 确立和发展主导产业。
确立和发展主导产业,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就是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 着眼于农民增收、财政增收, 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切实把生产规模调大、产品质量调优、产业链条调长、经济效益调高, 真正构筑多元高效, 综合实力较强的农业产业结构。总的趋势是, 农业产业结构要实现以农业生产为主向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第二、三产业方向发展。具体而言, 要重点发展主导产业。
2. 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产业化体系的核心, 具有引导生产, 深化加工, 开拓市场, 连接相关产业, 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功能, 其市场竞争能力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同时, 龙头企业又是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柱, 是推动城镇各项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和加速器。因此,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鼓励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 特别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 创造名牌产品。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龙头企业改革, 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购、租赁、转让等形式, 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 转换经营机制, 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引导龙头企业明确经营方向, 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之, 应坚持规模大、带动面大、技术高、附加值高、外向型、新技术、新产品、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发展龙头企业, 要通过引导、扶持和支持, 尽快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 并创出一大批农产品名牌, 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 并在全国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三) 强化城镇的综合功能
强化城镇综合功能的目的在于增强城镇的辐射力和辐射面。这种辐射作用就体现在:积极培育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使城镇的技术、信息、管理、经营、教育等功能向农村和农业扩散和辐射。现有许多城镇自我服务比重大, 对外辐射能力不足, 城镇的功能没有很好发挥出来。因而必须改变观念, 重新认识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重新审视城镇发展和建设的观念和政策导向, 充分重视城镇功能的增强。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和优惠条件, 创造良好环境, 积极培育城镇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 培育城镇的技术、信息、管理、经营、教育等功能, 使其能够有一个较快的发展;积极鼓励大力推进这些功能向农业农村农民扩散和辐射, 这是推进湘西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最有效的途径。
(四) 培育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人力资本
无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 还是农村城镇化建设, 都需要大量的有知识、有文化、有头脑的劳动者。而从当前湘西民族地区农村的现状看, 农民是所有行业中素质最低的一个群体。大量低素质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 不仅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又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时的结构性缺陷 (数量型过剩和质量型短缺) 表现明显, 从长远来看, 妨碍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
培育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人力资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 扫除文盲。第二,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展开, 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湘西民族地区农村实际情况, 设置专业和课程。第三, 建立和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和文化培训班, 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
摘要:农业产业化对于城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 农业产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生产力进步的物质基础, 是城镇化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动力。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 是实现农村工业现代化的载体和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湘西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 是解决农村人多地少问题, 实现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最佳途径;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促进非农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湘西,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阎竣.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关系[J].农村经营管理, 2004, (11) .
[2]许毅, 柳文.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问题[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4, (1) .
[3]薛贺香.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J].商业研究, 2007, (12) :123-124.
[4]关锐捷.中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业信息快讯, 2001, (4) :5-6.
[5]刘瑞军, 李英, 姜君.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 :32-33.
[6]聂亚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 2004, (1) :102-104.
【地区农业产业化】推荐阅读:
民族地区农业09-09
北方地区设施农业12-15
地区农业资源开发管理07-10
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论文06-12
中国农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杭州地区营销方案08-21
沿边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调研报告06-17
2016安徽教师考编培训地理《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08-03
地区产业集群09-08
地区产业规划09-12
地区主导专业化产业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