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

2024-07-01

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精选12篇)

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 篇1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本文介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和特征, 阐述了它的作用和意义, 并分析了它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介绍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历程的几个阶段;阐述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并针对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对策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观, 它是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发展到现在的产物。在现代经济词典中, 将农业产业化定义为“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怜理的总称。”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的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发展至今, 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但这些经验往往限于局部, 且没有及时加以整理和深化, 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进而用来指导和推进全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同省份、不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大都摸着石头过河, 前进步伐迟缓, 有时甚至要走弯路, 很难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二、农业产业化内涵, 作用和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 也叫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 农村老百姓通常把它称做“产供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 形象地表述了这一新的经营方式的含义。从经济学本质上看,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农业多元主体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自由联合体, 即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它的涵义可以这样表达: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依靠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 通过实行产供销、种养加一体化经营, 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 是多元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是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 并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经营机制, 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 因而在“十一五”期间要从新的形势和任务出发, 进一步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上继“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创造, 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又有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来自于它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包括:社会分工与协作理论, 制度创新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

三、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与世界上发达国家比, 农业发展滞后, 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但在经历了缓慢曲折的发展阶段之后, 随着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特别是农村购销体制的改革, 农产品价格的放开, 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 商品农业的出现, 农业产业化经营便开始在国内兴起并逐步全面推行。其发展的基本过程, 通过不同时期农业发展状况的回顾就不难看出。

(1) 1978年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变革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经约30年的时间, 我国农业经营体制, 包括土地经营制度和生产组织管理制度, 曾进行过两次变革。第一次是1952年土地改革, 第二次是从1953年开始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所建立的农业合作社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集体化管理制度。土地改革的实质是土地所有权的再分配, 确立了新型的小农所有制。农业合作化运动从互作组过渡到合作社以至人民公社, 到20世纪60年代初定型为“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在生产队内集体劳动, 统一管理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奠基阶段

1978年至1984年是农业产业化的奠基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村第一步改革, 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确立了农户为农业独立经营的主体地位, 使农村生产力得以解放,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 农村温饱问题逐步解决, 农产品开始富余并支持二三产业的发展。

(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探索阶段

1985年至1992年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探索和初始阶段。1985年1月, 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决定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 废除了实行多年的统购统销制度, 在农业微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 又实现了从改革农业的经营方式向改革农业的交换方式的过渡, 从改革集体与农民的关系, 延伸到改革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上。

(4)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壮大和发展阶段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 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与大市场衔接问题、农户经营规模小与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矛盾逐步暴露出来, 成为农业生产力再上台阶的制约因素。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诸城实现了以龙头企业带农户为特色的贸工农一体化战略, 寿光实施了以市场带农户为特色的产加销一体化战略, 潍坊市提出的“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战略,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雏形已经形成。

2.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1) 取得的成效

1994年山东省1号文件明确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此后农业产业化进一步被中央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 农业产业化的提法在全国逐步推广。1996年以后, 全国各地纷纷行动, 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根本性转变的战略举措来抓,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到2004年底, 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1.4万个, 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 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14261亿元, 分别比2000年增长70.9%、91.7%和141.7%。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扩大、领域延伸, 初步形成了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服务等多方推进新格局。

(2) 存在的问题

发展实践证明, 我国农业产业化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创造就业条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 受多方面因素制约,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总体水平不高。从全国来看, 存在以下共性问题。a) 小农户分散生产经营模式仍占主体地位。近20年来我国农村一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经营形式, 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所谓的农业生产合作和集体耕作一般不具有实际意义。b) 农业产业化生产条件和外部环境都较差。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 人均耕地面积仅1.3亩,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有l/3的省市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 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确立的人均0.8亩警戒线, 463个县低于人均0.5亩的危险线。c) 农业市场体系发展不够完善。市场体系不健全, 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规范程度低, 程序混乱。市场环境不完善。d) 农业产业地区分布不够平衡。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调查表明, 全国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总的来看, 从东到西呈递减趋势, 这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相吻合。e) 农村集体经济尚未发展壮大。多年以来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 是“统分结合, 双层经营”的责任制, 但在一些农村往往流于形式。实践证明, 凡是村集体经济搞得好的 (如江苏华西村) , 不但没有放弃和脱离农业, 而且其农业己经迈向产业化、现代化;凡是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好甚至没有集体经营层次的村, 其经济发展明显落后。f) 农业龙头企业层次不高, 与农户联系不紧密。就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 农业龙头企业虽然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 但无论同发达国家相比, 还是同国内其他产业的龙头企业相比, 都存在企业数量少, 规模比较小发展不平衡内向型企业多层次偏低等问题并且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对农业产业的带动力很弱。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1. 强化领导, 制定规划, 开展试点, 实行多部门配合, 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2. 以建设区域性农产品里地为核心,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3. 培育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4. 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大户和代表农民自身利益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5. 培育和建设以专业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市场体系。

6.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的农村科技支撑体系。

7. 制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等宏观经济政策。

8.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的风险保障机制。

综合上述研究,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应该逐步向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模式过渡。但是, 无论就一个局部地区还是就全国来看, 存在一系列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应该认识到,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 目前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既不能急于求成, 也不能畏难不前。

参考文献

[1]郭书田:农业产业化的几个问题.科技日报, 1996年8月30日

[2]赵邦宏等:《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 北京, 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3]腾锡尧常承国:《中国农业产业化及其现代化发展道路》,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4]中国农业年鉴

[5]王学习: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问题研究.改革与试验, 1996年第3期

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 篇2

入世与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

加入WTO,为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对加快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将产生积极影响:   1.加入WTO后,中国可以享受40多年来关贸总协定各缔约国在开放贸易、尤其是降低关税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可取得大多数成员国的无条件贸易最惠国待遇、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为中国农业国际化创造了非常有利的环境,有利於中国有效利用国际农业资源与市场。  2.有利於中国参照国际规范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对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转变、提高农业的比较优势及国际竞争能力以及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有利於增强中国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并灵活运用WTO有关条款及争端解决机制,保护国内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使之免受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口的冲击。  4.有利於减少其他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等不公平待遇,降低农产品贸易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并获得解决农产品外贸问题的规范「渠道」,促进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加入WTO也会对中国农业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农产品将面临世界市场的冲击与挑战。尤其是部分地区的一些质量和单产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的农产品及加工品会将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可能会在近期内引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进一步加重国内主要农产品「卖难」矛盾,加重流通渠道的压力;二是引起国内市场一些农产品价格下跌,引发市场波动;三是影响一些地区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此外,加入WTO后,会使今后中国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方面的农业支持措施受到限制,最后,加入WTO有可能增加中国进口国外农产品的外汇负担。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  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加入WTO问题达成一致协议是一件对双方都有利的「双赢」协议,入世后,中国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条件将会有较大的改善。对农业而言,应该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广泛参加国际分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出中国自己的国际精品名牌。   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我们要保障丰衣足食和食物安全,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必须始终把科技进步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把农业科技,特别是发展高新技术,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今后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增加产量,改进品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重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并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种质资源是农业的物质基础,目前各国都在重视生物多样性,强化种质资源的搜索、保存、评价和利用工作。  重视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下大力气使我国生物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在农业上,生物技术可以将所需要的基因组合起来,与与常规育种结合,培育出抗性更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营养更丰富、生产成本更低的转基因的新作物、新品种。可以断言,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将使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不断出现新的突破和进展。   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重点是通过土壤培肥和科学施肥,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创造作物生产的最佳条件,提高耕地生产力。  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水资源不足和农业需水量增加的双重压力,使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工作倍受重视,灌溉农业、节水农业和雨养农业、旱地农业目前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食物安全、人类营养和健康。为确保人类粮食与食物的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粮食与食物保障体系,改善人们的膳食和营业结构,以利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提高防?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生产力。  改进农产品加工、贮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贮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并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  积极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开辟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高效的新途径和新技术。   发展现代农业宏观经济和科学管理,重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改善,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问题研究 篇3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认真总结农业产业化工作经验、借鉴工业集聚区发展模式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本课题立足于河南省省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重大举措,是破解“三农”难题、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对于稳粮强农、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和进一步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现状

根据《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2012-2020)》总体要求,重点发展面(米)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饮品、茶叶、花卉(木)、中药材、调味品、林产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构建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省集群总数达到360个,到2020年全省集群总数达到500个。

截至2015年,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共139个,其中信阳市数量最多,有14个;郑州市、周口市各有11个;驻马店市有10个。此外,县(市)级的滑县、固始县、鹿邑县、汝州市各有2个集群,兰考县、长垣县、新蔡县、邓州市、永城市各有1个集群。包括白象食品产业化集群、好想你枣制品产业化集群、扶沟奥威特食品产业化集群、雏鹰生猪产业化集群、思念速冻食品产业化集群、郑州聚丰水产产业化集群、金星啤酒产业化集群等。从发展势头上可以看出,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二)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问题分析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农业农村发展正进入新阶段,既处于加快发展的机遇期,又处于深刻变革的转型期,面临着妥善应对资金瓶颈、龙头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松散、市场营销方式落后,电子商务、连锁代理、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业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产品需求结构变化、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加速等新课题。

二、加快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基于河南农业大省的省情,在此探讨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一步推进河南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河南农业发展方式,提升河南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从而为实现河南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一些理论思考。

(一)破解资金瓶颈

1.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2.建议安排专项资金。建议设立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专项资金,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同时,尽快下达农业产业集群试点贴息、补助和奖励资金,通过省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引导地方各类资金向农业产业集群倾斜。3.组建农民担保协会。支持和鼓励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农民担保协会,缓解贷款难问题。4.开展金融信用评价。建议河南各地政府积极开展对合作组织进行信用评价探索,对明星合作社、龙头合作社和示范合作社适当提高信用资质,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的激励政策,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

(二)壮大龙头企业

鼓励企业强强联合、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功能互补性强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如洛阳伊滨区牡丹产业集群就是形成以牡丹种植、培育、观赏、加工、物流、科研等为一体的牡丹科研生产加工产业集群。目前,集群已流转土地13600亩,牡丹种植面积12740亩,引进企业(单位)17家,包括洛阳市牡丹研究院、洛阳市农林科学院等2家科研单位,贞观牡丹、洛阳国花园等13家种植企业,洛阳天盛盆养牡丹等2家反季牡丹培养企业。

(三)发展合作组织

重点扶持规范化、规模化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特别是加大推进订单农业发展模式,如滑县围绕粮食、花生、瓜菜、肉鸡、牛羊、林木六大产业链开发,积极谋划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项目,逐步建立起以大型龙头企业为骨干的“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等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方式,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规模经营,努力促使滑县农业集群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从而切实提升滑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促使滑县农业生产向适度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截至2013年7月,滑县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358家,成员总数13198人。按当时的657家进行分类:种植业429家,养殖业88家,林业34家,农机服务49家,农资供应43家,粮食类14家。据调查,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6000余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5%。如瑞刚瓜菜种植合作社统一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以后,产品销售效益明显提高,社员每亩收入高出非社员1000余元。

(四)实施品牌战略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建议对河南现有品牌进行整合和提升,增加品牌含金量,培育和打造一批国家名牌、省级名牌产品,使每个集群都有一批知名品牌和商标,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如焦作市强力扶持蒙牛乳业、多尔克司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通过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将进一步促进河南现代农业的优质、高效、安全发展,将会培育出更多中国名牌和河南名牌,从而推进产业集群品牌发展。

总之,我们要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作为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积极学习借鉴山东、江苏等国内先进地市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并紧密结合河南实际,因地制宜,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实现途径,加快推进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进程,努力形成“各出一道菜,共办一桌席”的良好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陶怀颖.我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形成机制与发展战略研究[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3)

2.赵霞,吴方卫.农业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供应链管理视角[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1)

3.黄德林.中国离现代农业究竟有多远.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M].2010(11)

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篇4

(一)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其实质内容是把农业生产的产供销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

农业产业化有其自己的特征, 表现为: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企业规模化、产品商品化等。

1、生产社会化。

专业化生产既要面向市场, 又需要获得技术、资金、运输、信息等方面的支持, 临近市场、交通畅通、服务方便等区位优势对专业化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

2、经营一体化。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 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连接成“龙”形产业链, 实行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的综合经营, 使外部经济内部化, 从而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降低交易成本, 实现大幅度增值, 生成了新的运行机制。

3、企业规模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主导产业商品基地合理布局, 适当集中, 形成区域生产规模;通过产业化经营, 可以系统组织涉农服务、农产品加工和运销, 形成聚合规模, 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4、产品商品化。

农产品传统的批发市场和现货市场被期货市场和直销网络所取代, 零售业同加工业联合起来, 减少销售环节, 降低成本, 使商品农产品的竞争在产业协同与合作的基础上展开, 这些代表了产品 (二) 龙头企业规模小, 缺少竞争力

中国的龙头企业自身规模小、实力弱, 地域发展不平衡中。其主要存在加工总量小, 加工程度低、技术水平落后, 企业规模较小的问题。

(三) 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

中国科学技术比较落后, 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 这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科研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多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境地, 加上中国农民较多, 劳动力素质不高, 推广技术有困难, 延缓了技术推广应用的进程。

(四) 市场体系不健全

目前存在条块分割、垄断割据的体制, 不能保证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同时, 农业产业化目前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和束缚, 市场机制还不畅通, 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优化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一) 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 应在落实好现有各项政策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不同部门应有其相应的任务。政府:积极推动各级财政的逐步增加, 扩大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规模, 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条件。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担保条件, 增加贷款额度, 改善金融服务。税务部门:降低农产品加工增值税、优先兑现出口退税等, 继续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

(二) 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具体做法: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把发展龙头企业的重点放在农产品加工项目上, 进行改造, 搞好农产品深加工,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以龙头企业为核心, 通过培植基地、开拓市场、发展中介组织、推广技术等形式, 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农业经济。利用现有的乡镇企业, 兴办农业龙头企业, 或与科研院校联合创办高科技示范农业区。兴办农业基地, 利用当地资源优势, 合理的政策法规, 加大力度鼓励与扶持西部地区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龙头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与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共建开发区, 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促进龙头企业由产品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

(三) 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 需要科技进步作为支撑, 要把发展产业化同农业科技推广结合起来。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具体做法:加快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在当前新形势下, 应以产业化经营组织、商品基地开发为重点, 组织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开发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区工程、农业标准化工程等科技兴农工程。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优特新产品,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以及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创造条件, 把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村技术大户和中介服务组织推向市场经济前言, 使龙头企业成为吸纳科技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先进技术、开发高新技术的主体, 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搞好农民科技培训。建立灵活高效使用的培训体系, 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 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化。为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市场等信息服务, 特别是供求、价格、库存等信息, 指导企业和农民及时扩大生产, 增加收益。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是一个研究热点, 同时, 又是中国农业发展进程的重点。这样的重要性首先根源于农业的产业特性和中国的国情。因此还要加大力度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 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农业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虽然在研究理论是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但通过政策、教育、和全体人民的努力, 这些问题都会解决, 并且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引用先进技术来武装中国农业, 利用国内的优势, 加上国外的引进, 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会有一个很好的前景。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改革的深化,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中国农民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这种新的经营方式一出现, 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浅谈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篇5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在本世纪末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的前提。农、林、牧、副、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地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才是未来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是立国之本,富民之基,强国之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小康社会。究竟什么样的农业产业化道路适合我国的农业发展,如何利用现有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健康持续的发展,进而实现在本世纪中叶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目标。

英国的工业革命掀起了全球的第一次工业化运动,极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人们难于控制,农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工业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都在寻找适合本国农业发展新模式,例如,美国的农场庄园式(主要特色是大型的农业机械应用于生产、大面积的种植农作物),以色列、荷兰、日本的设施农业和农业协会式(主要种植附加值的蔬菜、花卉,通过协会都进行农业的开发),而我国目前仍然是以农业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劳动力成本比较高,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中难于推广,缺乏一套完整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个别地区在探索公司+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国家各省、市也试图通过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企业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但是对于拥有八亿农业人口的中国来说解决不了农业的根本问题。最终还是要在农业本身作文章,增加与农业的相关产业,拉长农业的产业链,增加农业就业人口,使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国的农业经济学家一直在研究什么样的农业产业化道路适合我国农业发展,作为我是这样认为,大农业为什么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究其原因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农业即种植业,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简单的说它可以生产粮食,有机物供人体和动物利用,维持生命活动。林业是从事林业和生产加工的生产部门,可以是生态林、经济林等维持生态平衡,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牧业是畜牧和养殖的生产部门,目的为了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而且为农业提供“粮食”。副业就是主业以外的事业,包括手工业、农副产品加工、采集野生植物等。渔业是人工养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部门,充分利用江河湖泊水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农民增收。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关系比较明显,为人类提供粮食和肉类,种植业也为牲畜提供饲料。同时畜牧业也为作物提供有机肥料和营养含量非常高食品。林业的作用是维持区域内生态平衡,调节农田小气候,净化空气。渔业可以起到净化江河,丰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副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而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近几年来,在我国的各个省市都在搞农业产业化不知道他们是否考虑大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否认真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的地方发展了种植业,结果林区没有了,江河湖泊面积小了。最终是种植业变成了养虫业,生态环境破坏了,最后农业产业化成了养虫产业化。还有的地方在湖周围开荒造田,田的面积确增加不少,湖的面积日趋减少,水的有有害微生物增多了,渔也活不了,水也污染,当地的饮用水就这样远去。副业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有的企业只顾提高产品质量,没有拉长产品的产业链。加工后的副产品没有进行产品的深加工,结果污染了环境,副产品真的成“富产品”。群众是富了,就到医院享福。它们之间的关系看起来并不是多么复杂,只有深入研究了真正出现问题,国家近几年不是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么?这项政策很适合现阶段我国的农村的发展现状?不过我认为像沼气这样的绿色能源城市也应使用,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探索进行技术攻关,使沼气的生产过程标准化,规模化进而实现工业化。使其发展成为一个产业,沼气产业大有可为,沼气是绿色能源,沼液和沼渣可以加工成绿色肥料用于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沼液还可以喂鱼,既可以降低成本,江河不受化学的污染。沼气产业不仅仅推动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也可以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也在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每年都有一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也发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也存在着部分科技成果被放在实验室的保险柜里,广在人民群众为什么不采用呢?农业科技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它是否适合当地的种植业展;

2、究竟能在农业生产中产生多少效益;

3、考虑农业科技成的同质化;

4、是否了解当地农民的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在生产实践中易于操作。

目前我国农业科学研究体系已经建立,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积极的开展农业科技研究,他们选择的环境条件是否具有代表性,只有这样研究出农业科技成果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适用的农作物品种,更好的植保技术,更佳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而为各地的农业生产服务。他们之间资源和信息应该达到共享、互相交流,深入基层了解各地不同的环境条件。首先要考虑这个实验的科学性、实用性,是否适合当前农业生产需要,直正的可操作性如何,是否从群众增收农业增效的观点出发。是否生维持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对今后的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是否有影响。是否从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进行农业的开发。还应该从农民的文化水平,该技术是否简单易懂,容易应用于生产实践。否则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作物品种在实际生产中得不到应用,发挥不了应有的经济效益,这也说明农业科学研究是不成功,因此特别是我们做农业科学研究的,周期比较长,而且区域性比较强。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才能够真正的农业技术研究,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市场去真正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市场的需要什么?才能够指导当地农民种什么?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如何进行销售等一系列问题。

农业科学研究的目的需要明确,不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水平有多高,不是在试验田能创造高产纪录,而是是否能够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是否能够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从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出发,从当地的农业资源承受能力出发,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出发,只有这样的科学研究才能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可以这样说,一切从利益出发才能真正的调动广大农业科学家的积极性切实推动科学研究的正确性,实用性、经济性、时间性使农业的研究方向更加科学、真正的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现在我国的农业科研体系可以这样理解为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三级(农业科研院所)的研究体系,这样会造成所拥有先进研究设备,大量的农业资源的科研院所对于农业的运用于生产实践的农业科技成果比较少,可能他们研究出来的作物品种、农业生产技术在实验区域拥有很好的适应性及产量而这些成果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基层研究机构由于其拥有的农业科研人员比较少,推广能力有限、科研设备也制约着其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我国农业法律不健全、不完善,落后于农业市场的发展程度。政府在加大科学研究的投入的同时,应积极的制定与农业科研相关法律,使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农业的科学研究和理论研究的领域,共同推动农业的产业化进程。要加强沟通交流才能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只有才能真正推动农业的发展。

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政策建议

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则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转变和"第二次飞跃"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农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认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层次对农业产业化的涵义进行了概括,大体如下:

陈吉元(1996)认为: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资源开发为基础,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经营原则, 实行多层次、多元化的优化组合, 发展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或体系, 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牛若峰(1998)的定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 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经营, 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 是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

蔺丽莉(2006)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指联系千家万户农民的各经营主体,在市场导向和提高质量与效益的前提下, 不断地拉长产业链、扩大行业链、改善品种链, 实现多次加工、多次增值,实现国家增税、企业增利、农民增收, 使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进入高级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联合经营, 关键是培育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并让农民参与。

在蔡荣(2007)的观点中,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对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结合起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从定义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二是要以提高经济效益,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三是强调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产业,而是涉及整个经济的各行各业。

二、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兴起开始,我国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田永强等(2006)认为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1.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2.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不够;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 企业法人代表整体素质偏低。

庄严(2006)认为,我国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有:1.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严重妨碍农业竞争力的提高;2.相关政策不完善, 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的大问题;3.资金支持不足, 融资环境亟待改善;4.总体上农业产业化起点低、层次低、效益低, 产业组织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弱。

李话语等(2007)认为农业产业化存在以下问题: 1.多数加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2.企业技术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3.行业协会合作社发展不充分;4.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不足;5.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陈春(2008)在研究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时认为,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存以下问题: 1.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环境欠佳, 阻滞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带动能力不强;3.产业组织形式单一, 缺乏竞争力;4.利益调节机制不规范, 违约问题严重;5.区域发展失衡,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

由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龙头企业缺乏竞争力;2.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组织单一,缺乏竞争力;3.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扶持力度不够;4.资金不足,缺乏融资渠道;5.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三、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田永强等(2006)认为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采取有效措施, 抓紧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3.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分配机制;4.创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方式。

李话语等(2007)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 1.提高认识,促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2.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培育骨干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3.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 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升级换代;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5.加强基地建设, 为加工业提供原料支持。

陈春(2008)认为,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为: 1.确立主导产业, 发展优势资源作用;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实现其主体作用;3.协调利益联结机制, 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4.创新组织形式, 加快产业集群建设;5.改进政府管理方式,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王凤(2010)对于解决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种措施:1.引进龙头企业,形成经济产业链条,助力市场经济;2.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围绕优势农产品,合理布局农产品基地;3.加大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4.加大并完善资金投入,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体系。

四、小结

农业产业化对解决三农问题, 推动农业现代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揭示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拓宽了视野和思路。但总体来看, 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文献较少, 还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体系, 经验总结性的文章多, 理论研究和创新性的文章少。研究的面较狭窄,研究思路不够深入,研究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的多, 研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的少。因此,对于农业产业化理论的研究和研究体系的构建 ,应该是下一步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蔺丽莉. 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

[2]蔡荣. 农业产业化组织治理机制及其效率特征:基于纵横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7(3).

[3]黄卫红. "共生型"农产品价值链构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关系研究--- 广东燕塘乳业有限公司经营模式探讨[J].农村经济, 2007(12).

[4]李付梅.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 2005(3).

[5]牛若峰. 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8.

农业产业化问题初探 篇7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 从加快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出发, 在保持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不变的基础上,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发挥资源优势, 对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 按照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机制原则, 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结成一个统一的利益共同体, 科学、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 因地制宜, 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构建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系列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产业组织模式。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现状是:整体发展水平提高, 产业化领域拓宽, 近几年越来越体现出农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展现了农业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目前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业生产的连接方式主要有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方式。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 不仅包括订购数量、质量, 而且还充实了最低保护价、提供系列化服务等内容, 并引入保险机制, 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在产业化发展中, 龙头企业处于市场竞争的最前沿, 他们通过优化资本结构, 采取兼并联合、股份改造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制, 不断增强自身的活力, 迎接严峻的市场挑战, 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由于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 各地政府均对农业产业化持有十分积极的态度。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 使得政府常常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带入产业化过程中, 忽略了在农业产业化这一农业市场化的必然过程中, 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尊重自然规律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创建和完善必须的环境与条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们党在农村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 并已在我国《宪法》中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体现。这种小生产式的组织方式, 与产业化经营的规模经济方式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冲突,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借鉴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两权分离原则, 即在不改变承包权的基础上,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让渡经营权, 通过经营权的集中使用来克服小生产的固有弊端。必须探索一种农民既无后顾之忧, 又能实现规模经营的体制与机制。目前, 这方面的机制尚不健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走向市场的必然, 这要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来建立农业产业化的运作体系和方式。按照市场规律的一般运作方式, 不是生产什么就卖什么, 而是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我国目前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还习惯于从建基地、抓主导产业入手来启动和推进产业化。一个农业产业化的规划往往是以建设几个大基地、几个大产业为主的规划。这种工作方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过程中必将出现较大的失误。另外,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 利益分配机制是决定产业化经营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的瓶颈因素。在一些非合作制的产业化经营组织中, 农户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如何建立有利于确保农户利益的分配机制是当前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

三、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为目标, 以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资源开发为基础, 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经济利益作纽带, 以经济合同相连接, 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 把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明确、稳定下来, 联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实行产、供、销, 种、养、加, 贸、工、农, 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方式, 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以“双向延伸” (农产品生产向加工、流通领域延伸) 为途径, 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管理的企业化。

1. 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农业产业化建设必须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应遵循农业发展生态规律,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谓产业化, 其实质是一种行动机制, 它内在本身就具有持续发展要求, 否则将达不到生产中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要求, 也就谈不上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建设必须遵循低成本发展原则。产业化低成本发展原则, 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建设过程中前、产中、产后相关环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节省投资, 以低投入获高效益。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过程, 要获得利润, 必须从降低成本入手, 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回报。低成本发展原则体现了农业产业化的客观必然性。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目的是寻找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的有效途径,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合理地配置资源。

2.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环节。

选准主导产业和产品建立商品生产基地, 这是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基础。各地要从实际出发, 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来确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切实搞好地区分工, 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避免长期以来的农产品结构雷同现象。在因地制宜选择好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的基础上, 还要根据不同地方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技术条件差异, 做到统一规划, 立足优势, 相对集中, 合理布局, 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 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系列化、专业化经营水平, 把潜在的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3.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产品经营的重任, 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与其他商业企业不同, 它的兴衰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 而且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因此, 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要使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必须善于发展、引导和培育龙头企业, 集中力量提高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加工增值、向农民提供服务的能力, 扩大龙头企业的覆盖范围和辐射范围。对市场潜力大、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各地应在资金、技术和政策上予以必要扶持。

4. 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在农业产业化体系内部, 要在贸工农各方面、产供销各环节合理地分配利益。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就是靠利益机制这根纽带, 才能把农户与企业联结起来。农户与企业不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那就不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了。产供销各环节合理地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是农业产业化组织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5. 努力培育和开拓市场。

发展农产品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供应, 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的目标也是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市场既是农产品生产的启动器, 也是农产品生产的必然归宿。离开市场这个导向, 农业商品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就无从谈起。在培育农产品交易市场方面, 重点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以利于扩大影响, 形成规模, 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6. 搞好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可以从根本上克服传统农户生产经营的局限性, 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有效地为农业结构的调整、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最终实现农民增收铺平道路。

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 篇8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政府行为

在我国,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把经济资源配置到农村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宏观调控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即政府对农业实施适当的支持和保护,从根本上改变农民收入低下的现状。

一、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

1.1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不高

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现有的农民专业协会,尚未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基地建设与作为农业大国的地位不符。农业产业化的龙头还不够强大,辐射带动能力弱。这种情况,使千家万户从事家庭经营的农民难以适应参与国标市场竞争的需要。

1.2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滞后

农产品加工总体水平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产业链短,精深加工少,产业化水平低,综合经济效益不高。农产品加工率低。多数产业仍停留在粗加工阶段,为国外提供原料或者中间品,且企业生产规模小、设备陈旧、管理落后。农产品增值率低。例如从烟叶中提取辅酶Q10,大多数厂家只能提取茄尼醇初品,价值不高,卖到日本后,日本人从中提取精品或者Q10,制造出保健品、化妆品,价值增加到几十倍、几百倍。

1.3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亟待提高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首先,农产品质量不高,滥用农药、化肥现象严重。其次,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不足。目前,我国农业基本还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不高,科技含量很低,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3 0%,不能够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再次,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现有的农产品形成的品牌效应远远不够,实际市场竞争力不强。

1.4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后

农业标准技术指标普遍低于国外先进标准,仍处于一般的技术要求,高新技术利用不多,标准内容单一,技术水平不高,采标率较低,难于与国际标准接轨,产品出口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1.5农业发展保障机制滞后

土地流转不畅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农村家庭包产地30年不变的政策的出台, 客观上造成了土地经营权的分散, 农业科技成果很难全面推广与应用, 给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特色化增收带来了很大难度, 规模效益、特色经济发展格局难以形成。

资金投入机制不合理, 农业产业链难以形成。由于项目资金投入分散, 使得本来就有限的资金很难用到产业上, 更难以有效投入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培育上, 导致龙头企业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很难形成, 对农业的带动作用较小。

缺乏必要的政策激励机制。目前, 我国的农业政策, 在农村有效保护土地和资源及农产品的价格等方面还不完善, 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比如,农业在生产过程中, 虽然最终产品的品质提高了, 但产量一般会下降,产品优质不优价, 农民收入没有显著提高,农民生产推广的积极性不高。

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目前,我国对农业保险 (种植业、养殖业) 除了免征营业税之外,缺乏其他的政策优惠。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规定非常笼统,农作物保险业务的开展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政府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战略选择

2.1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积极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主要是在主导产业的关键环节相关产品上选择,可以是加工企业、专业市场或各类中介组织,也可以是国有、集体或个体私营企业严格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扶持龙头企业,选择规模大、起点高、技术力量强的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骨干,鼓励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协会通过向会员提供技术、信息、加工、运销等环节的服务,可以突破家庭、区域、所有制界限,把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与一般专业户和农户联结起来,发挥一户带一片的扩散效应,使一批品牌产品和支柱产业迅速崛起,形成规模化生产,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2.2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

缓解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市场开拓和技术研发瓶颈约束。地方政府设立技术创新基金,扶持企业的精深加工研发活动,引导企业加大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力度。达到研发型条件的企业,享受税收减免、人才引进、补贴出国考察等优惠政策;对政府所立精深加工项目和符合精深加工支持方向的企业自立项目,给予研发资金补贴。

2.3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控制和减少化肥、农药的危害,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运用科学的作物时空布局、作物品种的选择搭配等方法减轻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依靠科技创新, 增强农业的科技含量。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 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 充分利用人才、技术优势, 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强与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的合作, 加快优良品种与新技术的推广,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和培训农民的有效载体。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品牌是农业经济的一种集成组装,是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成果体现,是用工业理念指导农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各地要积极实践和探索品牌农业之路,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为龙头,以企业为载体,以区域特色、名特优产品为重点,以技术创新、质量管理为手段,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筛选出重点强势产业,打造出区域特色品牌。

2.4加快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

要把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与发展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农业标准化要在政府提出的产业化的发展规划中提出农业标准化的要求。要把农业标准化的规划和项目重点放在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上。各项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的制定要有利于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和配套性,更要注重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农户便于操作。要把农业标准化渗透到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中去,从种子、种苗、及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抓起,逐步在产品加工、质量安全、贮藏保鲜和批发销售环节实施标准化管理,引导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体系,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

2.5完善农业发展保障机制

加快土地流转, 积极发展规模经济。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要按照“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 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要努力实现优化资源组合, 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 实施农业企业化, 形成经济规模, 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资金投入, 增强农业发展的后续动力。要积极引导、培育各种力量对农业发展的资金注入,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首先各级政府要予以大力的重视与支持, 这种重视与支持不仅表现在财政上, 而且还要有相关的激励措施, 如对新开发的生产项目和名优特新产品的政策优惠, 以便调动各渠道包括外资在内对农业投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要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向生态农业、绿色产业“进军”, 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单是政府的职责, 更需要借助政府以外的社会力量全方面的投入与支持, 充分发挥“1+1>2”的效应。

研究制定农业保险法规。用法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支持方式,经营主体应该享受的具体优惠政策,保险双方权利义务,业务经营范围,业务运作,财政补贴险种、补贴标准及计算方法,农业再保险办法等,形成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备的法律、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黄祖辉—浙江发展现代农业面临创新和突破—今日浙江—2007年6月

[2]、和段琪—循环经济与云南产业发展—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3]、王明祥—加快江苏农业产业化—江苏农村经济—2005年—第七期

[4]、杨成湘—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农业农民—2006年第5期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建设问题探讨 篇9

关键词: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 农业产业化起源于潍坊市, 1993年初潍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农业产业化”这个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历史性重大影响的概念, 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一、农业产业化相关概念

1. 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 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 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 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2. 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农业产业化的深远意义在于它能够发挥一体化产业链诸环节的协同效应和利益共同体的组织协同功能, 最根本的是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具体包括 (1) 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 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3) 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4) 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 (5) 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 (6) 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7)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二、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基本情况

山东省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 经历了80年代起步、90年代推进、新世纪以来的深化提高三个阶段。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把产业化经营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 政府全力推动, 农业产业化已成为该省农业发展的主要经营方式。截止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00多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已超过6000亿元, 占全省规模以上整个工业销售收入的15%;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1340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比重已达67%。农业产业化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提升农业综合竞争能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

(一) 农业发展水平不高。

一方面, 耕地抛荒面积不断扩大, 复种指数下降, 农业生产总量不高。另一方面, 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是老幼妇孺, 他们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对新技术、新品种缺乏必要的接受和操作能力, 生产技术主要靠言传身教, 选择品种基本靠经验, 导致农业结构相对单一, 生产技术落后, 农业效益得不到提升。

(二) 组织化程度较低。

。分散众多的农户直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 没有联合起来的强有力组织保护, 组织化程度低使农民难以在新阶段得到生存和发展。另外, 农业科技教育现状、农民素质、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 也都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 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 人们对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形成共识, 各地政府也制定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 总体效果不错。但在一些地方仍存在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 给企业的退税、贷款以及促进发展的优惠措施在实施中打下了不少折扣, 有的地方还停留在层层传达领导讲话阶段, 没有过硬的措施。

(四) 政府宏观调控缺位。

当前, 各类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等产业化组织成长迅速, 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 对加强和改善行政管理、宏观调控、市场秩序、公共服务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遵循市场规律, 提高调控、管理和服务水平,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四、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一) 理顺农地产权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

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要避免因农地多元所有权主体摩擦而引起的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社区农业服务、贸工农一体化发展以及农业基本建设等的种种不良影响, 在农地“两权分离”的基础上, 健全、完善农地产权市场运行机制, 从而促进农地产权流转, 最大限度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二) 健全农业产业化政策制度。

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培育和规范市场, 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运用宏观调节手段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1.完善土地流转政策。2.完善风险规避政策。3.完善财政支持政策。4.完善金融支持政策。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三)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创新专业市场带动模式。完善利益连接机制, 实行加工及销售环节对农户的利润返还, 实现利益连接松散型连接向“契约+部分利润返还+服务”的密型转变。同时, 改进专业市场带动模式缺乏深加工能力的问题, 适时发展深加工, 形成“培育一个支柱产业, 带动千家万户, 促进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四) 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从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研等部门和环节, 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保障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1.完善农产品品牌机制。2.完善科技创新机制。3.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连接机制。4.完善农业产业化投融资机制。

(五) 加快科技运用步伐的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要把发展产业化同农业科技推广结合起来, 相互促进。要鼓励龙头企业在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技术改造、选拔引进人才等方面成为科技创新运用的主体。1.要加快普及先进适用技术。2.推进农业产业化科技开发基地建设。

3. 加强技术改造。4.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5.要以信息化推进产业化。

参考文献

[1]王爱群, 郭庆海.中国各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中国农村经济, 2008 (4) [1]王爱群, 郭庆海.中国各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中国农村经济, 2008 (4)

现代农业产业化融资问题研究 篇10

所谓“农业产业化”, 是指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当地资源优势和加工流通企业为依托, 以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 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 实行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生产, 企业化管理, 社会化服务, 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所形成的一种较为完整的产业系统。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有效连接农业生产与市场, 有助于缓解农业生产长期存在的“小生产、大市场”矛盾, 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与转化;能够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促进农民就业与增收;能够加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的形成, 加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能够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 真正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然而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 无论是农业企业的发展、农户的生产, 还是农业产业化的外部环境建设, 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 由于各级政府财力有限, 中小企业整体实力不强, 农户资金实力软弱, 以及农村金融体系存在根本性缺陷,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很难得到满足, 从而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的全面发展。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融资环境, 构建有效完善的融资机制, 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证, 是当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现代农业产业化融资的现状

1. 财政支农力度不足。

近年来, 国家、地方财政支农比重均逐年下降, 且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一是财政用于生产性的支出比重下降, 而用于各项事业费的支出比重上升;二是财政农业建设性资金用于大中型水利建设比重较大, 而直接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少;三是政府农业投入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较多, 产后服务环节的较少;四是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称;五是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的直接收入支持极其有限, 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稳定来源;六是财政支农投入高度依赖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

2. 农业信贷支持乏力。

黑龙江省的农业贷款在全省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始终较低。信贷不足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制约了产业化经营的步伐。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周期长、低收益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脆弱性。这使得作为承贷主体的金融机构风险加大,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信贷的有效投入。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使金融机构对处于产业初始阶段的龙头企业谨小慎微, 限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投入。

3. 农业上市公司融资微乎其微。

目前, 我国资本市场主要面向国有企业, 农业利用资本市场实施证券融资非常困难。农业龙头企业无论是直接上市, 或通过股权转让间接上市, 还是发行企业债券, 都存在一定困难。深沪两市上市企业已逾千家, 而农林牧渔板块企业尚不足70家。大多数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受企业规模、股权结构、经营业绩等条件的限制, 很难通过股市获取企业发展资金。黑龙江省26家上市公司中只有2家属于农林牧渔产业。

4. 民间金融息高险重。

近年来, 民间融资已成为地方中小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民间金融, 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农产品深加工、运输、大中型的农业开发、养殖等农业经济实体进行的融资。民间金融利率高、风险大, 这非正规的金融制度安排以地下、半地下的形式存在于民间, 形成了各种投资、投机和资金的借贷活动。

三、现代农业产业化融资中的问题

1. 不能适应农业产业链延伸的融资需要。

一是正规金融机构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融资需求。由于农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减弱, 以及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 龙头企业融资需求难以满足;而农村信用社 (2008年改为农村商业银行) 的主要业务是小额信贷, 不能满足农村专业化经营的融资需要。二是融资服务被城乡和行政区域割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是“公司+基地+农户”, 其龙头企业的信贷资金主要由城市银行提供, 基地农户的资金需求由当地农村信用社解决。有机的产业链在融资渠道上被分割, 影响了资金衔接和整个产业链的运转。

2. 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运作模式的融资需要。

一是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经营特点是季节性强, 流动资金需求量大且占用时间长, 而农村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控考虑, 更愿意提供短期信贷资金, 信贷投放期限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体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不相适应。二是金融服务层次低, 现代农业企业和专业化农户所需的资信评估、承兑汇票、贴现、汇兑等金融服务难以得到满足。三是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3. 不能适应中小涉农企业发展需要。

一是信息不对称。征信体系建设尚未覆盖到广大农村, 无法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用程度做出有效评价。二是普遍缺乏有效抵押品和信用担保, 中小涉农企业贷款难问题突出。

4. 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配套体系建设的融资需要。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各种市场要素联系紧密。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专业批发市场、社会化服务市场, 乃至通讯、仓储设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都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链的稳定。这些相关产业都需要金融, 尤其是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吸收的农村存款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少数金融机构将有限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户生产经营周转需要, 对农业产业化配套体系的信贷支持严重滞后。

四、现代农业产业化融资的对策

1. 建立政府投资与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的长效机制。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应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 进一步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

2. 完善担保机制, 建立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

鼓励农户采取规范的互相担保、联合担保、贷款保险等多种担保形式, 尤其是积极探索由政府加农户多元出资建立的专业化的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建立和完善中小涉农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 为其提供系统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 降低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建立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 由合作经济组织出面申请贷款, 当贷款不能归还时由合作经济组织追缴, 这样不仅解决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而且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能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 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资。

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放宽准入政策, 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 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

4. 允许农民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

逐步建立农村和农业土地流转的制度, 推进农村土地使用证券化, 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改善地方财政状况, 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都是切实可行的。

5. 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

应探索高效、合理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鼓励发展多种组织经营形式, 如国家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和互助合作性质的保险组织, 而且更应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农业保险业务, 同时引进擅长农业保险的外资保险公司, 既带来了有效供给, 又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进而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

6. 拓宽资本市场融资渠道。

应该努力促进农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拓宽资本市场融资渠道,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考虑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 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争取更多的农业公司在国内上市, 获取发展资金。同时积极创造条件, 更多地利用海外资本市场, 培育有实力、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去海外上市、发行证券等。

摘要: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资金供给不足, 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问题尤为突出。建立政府投资与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的长效机制、完善农业信贷、允许农民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以及拓宽资本市场股权融资等, 是解决农业产业化融资困境的有效对策。

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 篇11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链;人力资本团队;人才回流

中图分类号 F4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6-0089-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6.015

中国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探究 篇12

一、我国农业产业链体系的现状与困境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链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产业链断层, 处于金字塔底层的农户脆弱;利润极小, 甚至无利可图, 仅能满足温饱问题, 无法分享我国经济改革带来的红利, 无法改善生活品质;食品安全问题无保障, 经常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产业链松散, 没有提高产业集中度;产业链监管缺乏等。也就是说产业链断裂, 无法保证可持续发展,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我国农业产业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我国农业产业链是明显的次品市场, 在交易中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并不对称。因此, 当缺乏信息一方 (农民) 经常买到次品, 这时会出现次品市场中的逆向选择现象。进而会萎缩市场, 严重的情况下市场会消失。由于我国农业市场混乱, 很多农产品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复杂性, 处于产业链底层的大多数小农处于缺乏信息的劣势地位, 因为信息的缺乏, 他们无法判断农资产品是否合格。农民信息缺乏, 只把价格作为判断的惟一标准, 这就造成了高质量农资反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现象。高质量的品牌数量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又反过来对整个农业产业链造成不利的影响, 反复现象造成了农业产业链的恶性循环, 产业链困境形势越来越严峻。

2. 我国农业产业的构成不平衡

中国农牧产业的市场虽然是汪洋大海。但大都属于小农业生产者的范围。农业产业链中最具有实力的是农业企业。因为, 企业产值规模大, 生产能力比较强, 市场经验极其丰富, 在市场经济中逐步发展壮大。经销商处于企业和农户之间。他们最主要的力量是渠道, 经销商的重要性可以和厂商抗衡, 这也就导致了力量最薄弱的是小农户。因此现代农业产业链追薄弱环节为小农户, 现代农业产业链整合应重点关注小农户。

二、中国现代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

我国相比较与西方发达国家, 他们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大’, 广阔的耕种面积, 大型宽幅和高速联合的农机设备。与我国的小农户形成鲜明对比, 大在西方现代化农业产业当中是主流, 大实际上也代表了农业产业链的密集, 品牌效应好, 产业链基础强大。这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1. 建立完整产业链, 保证各环节联结到位

这种机制是为了实现农业产业链合作企业的共同利益, 让产业链的企业都能受益, 减少薄弱环节, 产业链上下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遵循专业、高效和运作经验的原则, 将各个企业以参股的形式参与产业链各环节的投资经营, 以合同契约进行联结,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2. 创新发展公司管理的组织形式

现行的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有着极大的弊端, 农户产业不集中导致交易成本巨大, 小农户的利益极易受到侵犯。可以通过建立农业园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在这种生产模式中, 公司是主导。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 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农户是投资人也是操作人, 可以自己决定生产规模、内部考核办法、内部分配等。

3. 保证质量, 促进品牌质量形成

品牌保障价格增值, 标准化是品牌的保障, 严格执行品牌确保有溢价空间。规模化就是将产业链模式复制放大, 取得规模效应。带动“全产业链”的发展, 以消费者为导向, 从产业链源头做起, 严格按标准控制生产各个环节, 实现可追溯食品安全问题, 形成安全、放心、健康的全程品牌供应链。

三、结束语

上一篇:深松模式论文下一篇:工程学思维